必须重视的疼痛九篇

2024-06-14

必须重视的疼痛 篇1

如何理解知识

在我们了解如何进行知识梳理前,必须充分了解最基本的概念,知识是什么?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但从其基本类型上划分,可划分为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基本类型,显性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包括:可以客观地捕捉并用明确的语言或符号表达和编码;能够方便地在组织、团队或个人之间进行传播、交流和扩散;具有语言性、结构性/半结构性、客观性、有序性和编码性等特点。隐性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包括: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难以口语化和形式化;一般通过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可以经由师徒传授等方式进行转移;具有主观性、感性、现时性和模拟性等特点。概括以上的特征,我们可以将知识定义为:知识=信息+理解、经验与技能。

如何理解企业知识

知道了什么是知识,那么我们企业的知识是什么?从知识的角度看,一个企业不仅是一个产出满足客户需求和服务产品的生产单元,还是一个产出知识的单元。企业不是科研院所,它是以盈利为目标,这决定了企业知识的特殊性,既企业知识应该是一种能够落实到行动并最终创造经济价值的资产。成功的企业大都存在一个有别于社会知识体系的独特知识体系,联想总裁柳传志说“联想要形成一个坚硬的模子,进入联想的职员必须进入联想的模子中来,凝成联想的理想、目标、精神、情操行为所要求的形状”,这种“人模子“的培训过程,目的不是帮助员工学习一般的社会知识和通用技术,而是旨在传播联想集团特有的企业文化、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做事原则和联想集团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术。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企业的知识,实质上就是去审核出企业所有的智力资产,企业智力资产应包括内部资产、外部资产以及人力资产。

如何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梳理

拥有知识是企业进行竞争的基本条件,而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知识的能力则是唯一的持久性竞争优势,如果说成功的知识应用离不开知识管理,那么,成功的知识管理同样离不开顺畅的业务过程。所以,企业需要杨弃传统的部门职能驱动的运营模式,而改变为过程驱动模式,围绕核心业务过程开展企业的知识管理,从而使知识运用更为有效,实现“在正确的时刻,将正确的知识,传递到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人。

在知识管理实践之前,我们首先的任务是要考虑好,我们的企业需要关注哪些知识?我们的显性知识是否已经落地形成操作规范、案例等文档,哪些知识还在员工的脑海里?我们如何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如果缺乏这些知识,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弥补?所以我们对企业内部的知识梳理,首先是围绕业务过程,知识梳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和资料库,其工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目前已经显性化的知识的梳理和对隐藏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梳理,笔者参与了本公司知识管理实践的全过程,就企业如何运用自身的能力来完成企业内部的知识梳理,谈谈自己的思路:

(一)成立知识梳理小组

知识梳理工作如果单纯依靠员工自发进行,效果未必理想,所以最好是成立一个专门的知识梳理小组来完成这项工作。这个小组的成员不一定要求是公司能力最强的员工,而是要找做事认真细心的人,因为我们要对访谈或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工作量比较大,其成员应该是一个理解能力强、善于倾听和善于提问的人,在我们访谈我们的核心知识员工时,需要更多地引导被访谈者讲出隐藏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知识梳理小组的人员应由知识管理部门牵头,从各部门确定知识管理联络员,确定时间、节点、方式分头开展工作。

(二)对企业的知识进行盘点

知识盘点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知识梳理流程设计,针对企业内部的专业领域与企业外部的顾客需求,进行企业核心优势的系统式调查与分析,目的是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知识、可获得什么知识、哪些知识正在流失、哪些知识如何被应用与拥有,即确定企业对知识的需求,在需求的框架内对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从需求的角度,要从不同的层次加以区分,如:一线员工需要的是什么?管理层需要的是什么?决策层需要的是什么?通过访谈获取符合行业特征的知识领域,确认各部门单位希望盘点的专业知识领域,其次是确定有哪些数据信息、哪些文档信息,以及各知识点的来源渠道。从知识梳理的实践中,我们认为企业的知识点大致可分为三种:即与流程直接相关的知识点、与项目直接相关的知识点及与职能相关的知识点。因此在知识盘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流程型知识盘点

对于流程较为明确,且较依赖于协同运作的组织,知识盘点方法,是以流程关键节点为基础进行切入,按照阶段、部门/岗位、输入输出文档、知识点等,系统地清点出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该工作任务阶段的划分,参与部门/岗位,需要参考的文档,隐性知识点内容、管理与共享方式,可以求助的人,产出什么文档。

2、项目型知识盘点

项目型知识盘点与项目每个阶段的任务直接相关,项目成员掌握这些知识,主要适用于以项目为主要运作方式的组织。其盘点方法是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切入,按照任务的阶段、隐性知识点类型,系统地清点出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梳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阶段的划分,输入/输出文档,隐性知识点内容及贡献者。

3、职能型知识盘点

职能型知识盘点与部门的职能或具体工作直接相关,承担这些职能的同时需掌握这些知识,其盘点方法是以工作职能为基础切入,按照职能的层级、隐性知识点类型、输入/输出文档、系统地清点出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

(三)、根据核心知识领域的构成,形成知识分类框架

企业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不系统的,给人的感觉是知识越来越多,但是可用的知识却越来越少,因为不知道去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以至于知识的复用性比较差,因此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就变得必不可少。而根据企业的运作模式及知识的类型为主要的参考纬度,来建立企业的知识体系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方法。经过对企业知识盘点后形成的框架示例:

(四)对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在进行知识盘点时,对于显性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分类框架,由各部门/单位知识管理联络员牵头进行,建立本部门/单位显性知识文档分类存储的运营表,便于后续在系统中的实现,并便于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查找和使用,提高知识的重复利用程度。

在完成了详细梳理后,我们必须明确对相关知识的捕获者、存储者和提炼者,以保证将来在体系下通过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营。

对于隐性知识点,我们的目标是将藏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具体地呈现出来,并配合平台来实现,因此在进行梳理时,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将显性化的知识归类存放于我们的知识分类框架中。同时配合系统平台的建设,提供合适的、能够激发员工参与热情的系统交流平台(如系统社区、AAR等),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为了完成隐性知识想显性知识的转化,需要知识梳理小组通过深度的访谈来实现部分隐性知识点的挖掘,对一些细节要仔细询问,特别是被访谈者曾经遇到的很难解决的问题,要挖掘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发挥要群众的力量,给员工提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和共享平台,这样才能让其他的员工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如何解决或防止犯类似的错误。

几点体会

1、在对企业内部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梳理,必须找出企业内部的关键业务人员或核心业务员工,在事先要将知识梳理模版发给被访谈人;

2、访谈时所涉及的范围应该是被访谈人所经历的所有过程,不一定要得出所有内容,关键还要靠将来的补充;

3、整理好访谈内容及其它收集到的资料,并编入知识梳理模版,在整理时要遵循2-8原则,重点是管理好对工作最有价值的20%的知识,并尽量能在系统中实现;

4、知识梳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经过反复确认几个回合,才能初步定型。

必须重视的疼痛 篇2

曾国藩说:“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得起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祗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做外行业。”文学是感性的,阅读让学生感动,用心诵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正如鲁迅先生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情形: “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叶圣陶先生在 《中学国文学习法》 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 , 非先熟读 若干篇文 言不可。”由许嘉璐任总主编的 《高中语文学习词典》 中则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开、并列着解释。他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 言把想象 中的画面 描述出来。”就跟牛反刍一样,留待日后慢慢消化,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阅历的不断增加,体验的不断加深,这些东西就会慢慢被理解、接受。

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在诵读中读者能自发生成对作品的理解,在诵读中读者可以和作者情感再交流,而诵读可以让读者对作品再加工,再创造。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希望学生在阅读时一遍比一遍有感情,一遍比一遍走近文本,从而一步步由文字过渡到思想。诵读法适用于一切体例的文章,笔者以游记类文章为例来看。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以山水描写为主、展现山水风景;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可以是游玩心得,可以是人生感怀,可以是哲理顿悟。在书声琅琅中,让学生领略山川风景的壮美,感悟文人穿越时空的思想,笔者以为益莫大也!以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中游记类文章来看,选文为 《钴鉧潭西小丘记》 《游褒禅山记》 《后赤壁赋》。 柳宗元对山水游记有着开创之功,他贬谪生涯里的山水游记标志着唐代山水游记的独立成型,“永州八记”为重要代表作。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永州八记”之 《小石潭记》,所以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品主题情感笔者以为可以点到为止,无需赘言, 唤醒学生曾经的知识记忆即可。而且像这样的山水美文学生重要的是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自然之美,从而进一步明白自然之美对人心灵的洗涤之功效。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取诵读法。首先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除读音,字义的障碍,为下面的诵读打下基础。笔者以为这时候的阅读是谈不上美感的,但是能锻炼语感。其次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获得“丘”之状。没有了阅读障碍,而且是比较浅层次的问题,就可以在心理上让学生减轻畏难情绪。学生首先比较容易获得的是这个丘原来在一个“堰”上,其上有竹、有石、 且石头是“奇状者,不可数”,不管是像喝水的牛马,还是像登山的熊罴,都已经历历在目了。这时候的丘还没经作者装扮,呈现原生态。等作者“怜之而售之”后,一番铲除、砍伐、烈火焚烧,仙境就这样呼之欲出了,挺拔的树木,秀美的竹子,奇特的石头,飘荡的云,潺潺溪流 ,高耸的山 , 鸟兽嬉戏 其中 …… 试问 , 这样的美景哪个不渴求!当这样的美景从 纸端流到 学生口中 , 眼中 , 心中,再辅助一定的音乐来展开诵读,学生还会感觉到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吗 ? 最后要求 学生深度 阅读 , 领悟“丘”之韵。诵读使读者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碰撞。当学生读到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定是希望自己可以化身作者,沉浸到这一份美景中。作者贬谪至此的苦闷因意外之境荡然无存,我们因阅读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身心舒畅。小丘多少年被隔绝,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 奇特的石 , 那么灵动 的泉 。 柳宗元多次被贬谪,但谁能否认这些贬谪 对柳宗元 成长的捶 打之功 。 丘之遭遇恰好是作者的写照。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喜欢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形态描写,寄寓自己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愤激,透露出寂寞孤愤,恃才傲物的感情色彩。层层铺垫,水到渠成,自然完成从实到虚的过渡 。一遍遍的诵读,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笔下的山水已经不再是那简单的山水,作者通过山水传达出很多情感。

诵读,一遍比一遍深入,不一定要全部背诵,但是一定要达到纯熟的境界。诵读是历史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

必须重视的疼痛 篇3

很多人一辈子被疼痛折磨,却搞不明白让自己痛不欲生的疼痛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旦疼痛降临时,我们应该忍耐,还是及时就医呢?

关于疼痛,国际疼痛协会给出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将疼痛列为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同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一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与反复发作的湿疹一样,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在西方流行这样一句谚语:“见到头痛的病人,医生头也痛。”人类对疼痛的认识和治疗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目前,全球疼痛发病率大约为35%~45%,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约为75%~9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天约有550万人忍受癌痛的折磨,癌痛困扰了70%的晚期癌症病人。全世界每年有90%的男性、95%的女性至少发生一次头痛。

我们为什么疼痛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疼痛点,也就是说,我们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是相同的。影响人的痛感的原因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比如,孕妇生产时的疼痛有一部分就源自于后者,妇女在怀孕之初,甚至更早时便被灌输并且接受了“女人生孩子剧痛难忍”的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无疑加重了她们生产时的痛感。

如果说某人对疼痛“敏感”,我们通常指的是他的疼痛耐受力差,而不是指他的疼痛点低于常人。一般年龄越高,疼痛耐受力越强。疼痛耐受力也会随着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伤亡事故中,有的人受伤很严重,可他仍能自救或帮助别人,自己却感觉不到在常人眼里可怕难忍的疼痛。

人为什么有痛感?是因为疼痛的感受器遍布我们身体的感觉神经,它们交织在人体大脑之外的所有组织和器官中,会对各种有害刺激做出反应。一旦组织受到伤害,受损细胞就会释放产生痛感的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和缓激肽。被这些化学物质激活的神经疼痛感受器便会发出信号,于是,我们就感受到了疼痛。

疼痛辨析

临床上,疼痛分为肉体疼痛和脏器疼痛。肉体疼痛来自皮肤、肌肉、关节。疼痛部位既可能是肉体表层,也可能是肉体深层。肉体表层疼痛表现为剧痛或刺痛,有时让人忍不住想喊叫。表皮或黏膜的疼痛通过有髓鞘的A类神经纤维传递,速度为每秒4~36米,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肉体深层疼痛源自关节、肌肉或皮肤深层痛觉感受器的刺激,表现为隐痛。肉体深层疼痛比表层疼痛持续的时间长,一般都是组织损伤的表现。深层痛觉感受器的神经冲动通过小无髓鞘C纤维传送,速度较慢,每秒只有0.4~1米。

脏器疼痛是胸腹腔中神经感受器对有害刺激的反应。和肉体深层疼痛一样,脏器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的隐隐作痛。脏器疼痛的主要刺激来自组织的损伤、局部缺血、发炎或肌肉痉挛。由于脏器疼痛与肉体疼痛的传输路线大致相同,脏器疼痛有时一开始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肉体疼痛。

多学科协作是治痛关键

一般来说,连续疼痛一个月以上仍不见缓解的,就属于慢性疼痛。很多患者以为疼痛是疾病导致的并发症,病情缓解了疼痛就自然消失了。现代疼痛医学研究发现,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会导致人体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抵抗力降低和植物神经紊乱等连锁问题。严重时还可导致“中枢敏化”,也就是俗话说的“把脑子疼坏了”,即使没有外在刺激,大脑也有疼痛记忆,直接导致神经性疼痛。 近些年来,国内外主流医学界一直呼吁,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需及时治疗的病,它既可以是由其他疾病导致的,也可以是独立的或与原发病并存的疾病。比如癌痛,不少患者在癌症治愈后,比以前疼得还厉害,这可能就是因为癌症如同扳机一样,“扣发”了疼痛开关,引发了新的疼痛。

临床上缓解和消除疼痛通常采取药物治疗辅以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止痛药分为三类: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及辅助镇痛用药。其中,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没有极限,通过激活人体内的阿片受体,减少传导痛觉冲动的兴奋性递质释放,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但长期使用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和戒断症状。

有几种疼痛要及时就医

如果是急性剧烈疼痛,应第一时间到相关专科医院及时就诊,如胸痛到心内科,腹痛到消化科等。如果是疼了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则可选择去疼痛科接受诊疗,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颈肩腰腿痛,包括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网球肘、腱鞘炎等;二是各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残肢痛、幻肢痛等;最后是血管、管道痉挛栓塞引起的疼痛。

需要提醒的是,就医时一定要向医生说清自己疼痛的症状。其中主要描述疼痛时的感觉和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的间隔时间。除此之外,还需告诉医生什么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或缓解,疼痛时有无头晕、恶心等其他不适,以便于接诊医生及时对病情得出初步判断。在回答大夫的问诊时,回答越简洁越明确越好。

有统计数字表明,职业运动员罹患疼痛的现象微乎其微,这无疑归功长期而有规律的运动。临床研究也证明,适度且规律的运动对最常见的颈肩腰腿痛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尤其常年坐办公室的白领与IT族群,应避免久坐不动,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可预防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秋冬季节,骨关节炎患者需注意保暖,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养成有益于缓解疼痛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必须重视法医的命案现场勘验 篇4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1—0070—0

1命案现场勘验是法医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但近几年没有

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认为法医就是检验尸体,现场勘验可

有可无,从而导致临案法医的作用被弱化和检案水

平得不到提

高。笔者就此结合案例进行相关探讨。

案例介绍

【案例1】某日下午,本县一招待所客房内一80岁老妪死

于床上,刑技人员处理现场后即将尸体交由法医检验,发现:(1)

死者颈部有4道勒索(第1条为长条毛巾,其他3条为长短不一的布条),都在颈前部打有死结,其索道间绞夹着头发和衣领等,勒索相应处软组织出血;(2)颜面部青紫肿胀,左耳道出血,心血

呈暗红色流动性;(3)左额部有2 clti×3 cm头皮下血肿,相应处

有表皮剥脱,颜色新鲜,但颅内无异常。故认为系他人勒颈致

死,痕检人员勘验发现:门窗完好,现场不凌乱,但死者床上、床

旁地面有散在血痕。认为是工具打击所致,熟人作案可能大。

现场走访调查:死者系该招待所老板之母,平素老板之妻及子,嫌弃老人并有打骂行为,从而将死者儿媳、孙子为重大嫌疑对

象。数天后,复核现场认为:(1)现场有死者换下衣物,死者身上

整齐地穿有3套崭新的衣服鞋袜,而与当时气候炎热比,较为反

常;(2)死者横躺于床中间,左手伸向盛有相同布条的包(其中大

毛巾证实为死者本人使用的);(3)死者枕头左侧有一片血痕,而

床头左侧地面上,尸体左侧床单上及死者左侧衣襟有十余处稀

疏并呈点滴状血痕。说明死者左耳出血后还能坐起来,低头并

有缓慢移动身体的过程,不符合他人暴力侵害所为。故此推断:

死者洗完澡后整齐地换上了已准备好的“寿衣”,躺在床上后用

长毛巾勒颈致左耳道出血(说明勒颈力较弱,致窒息时间较长而

出血),但未死,于是可缓慢地起身移到床头左侧地上包内拉出

布条再勒颈致死。同时经查证,死者当日上午在下楼时不慎跌

倒撞伤额部。综合现场及尸检分析,说明死者系自杀。

【案例2】某日凌晨,群众发现酗酒者林某死于公路旁,头

面部多处伤痕,出血,路面上有血迹。林某平素有酒醉随地就睡的习惯,故多认为交通肇事可能性大,但法医除认真检验尸体

外,还注重对衣着及现场环境的勘验和分析:(1)死者腰系皮带

被抽甩出数米,现场有拖拉痕;(2)头面部软组织多处挫裂伤,而

颅内正常;(3)胸腹部皮肤片状挫伤伴胸腹腔出血;(4)死亡现场

并非死者生前饮酒和回家的习惯路线。故现场综合分析认为:

死者系生前受到多次暴力作用,坠地翻滚,出血性休克死亡。经

调查,确系有一青年酗酒后滋事,对其戏弄性多次踢打,致死者

高处坠地后又有拖拉尸体行为。

讨 论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通过认真地现场勘验,并充分利用命案

现场—— 犯罪的场所及场所内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物证。

重现了作案人与作案过程,从而为判明案件的性质,作案的动

机、目的,刻画作案人的种种形象,对侦破案件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但是,在基层的临案人员,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注

重尸检水平的提高,认为法医主要任务就是尸检,是不可取的。

案例1,初检法医是依照教科书上关于他勒的一般规律,如索道

间夹杂着死者的毛发、衣领,尸体上有附加损伤等而认定的。另

外,认为现场勘验应是痕检技术人员的工作,法医到现场后就是

负责尸体检验而已。其实,痕检技术人员在现场上较多重视的是作案人的进出路线及如何发现和提取足迹、手印等,对于命案

现场上的许多物证都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时即使发现,也不

会及时主动提交给法医,如毛发、血痕等生物检材;许多微量物

证,如死者指甲缝中的粘附物等的发现、提取以及尸体的姿态、尸体的位置和空间、尸体与周围物品的“关系”等的分析、判断。

则应该是法医的主要任务。案例1中痕检技术人员也认为现场

静止,但现场上有血痕,也认为他杀可能性大。案例2,发现尸体

处于公路边,尸体检验发现胸、腹腔脏器出血,曾一度认为属交

通肇事形成。所以,法医若不重视对命案现场的勘验和研究,即

使进行认真的尸体解剖检验,也可能做出不当的甚至错误的现

场分析结论。

法医的命案现场勘查是现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建立

在现场“物证”的基础上【】]的分析都是主观臆断的和片面的。临

案法医首先要将与尸体有关的“有形物证”,包括现场的毛发、血

痕,人体组织等生物检材,死者衣着及表面附着物和有关的“无

形物证”,包括尸体存在的具体场所、环境、尸体的姿态,尸体与

周围物品及其他证据的关系等,都要观察、发现或(和)提取,再

结合尸体剖验,综合分析重建现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

侦查破案服务,即为侦查提供与命案有关的线索、方向和证据。

述两个案例成功之处,就是现场物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东才现场尸体检查.见:郭景元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法医学.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

必须重视的疼痛 篇5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激励启迪学生,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也能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背诵实实在在是一项苦差事,是一项劳累的脑力劳动,必须下一番功夫的。但是,如果没有兴趣,一味的死记硬背,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对背诵不感兴趣,由此导致潜意识的抵触情绪。背诵教学,一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刺激、培养,引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图片、动画等演绎出来,学生用视觉听觉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变得有形有情,学生理解容易了,兴趣自然就来了。在通过老师有感染力的朗读,适当的讲解,学生自会多读,熟读、然后在背诵。初中课本里的背诵篇目都是些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学生一旦受到感染,就产生了背诵的欲望,甚至对背诵上了瘾。

2.变枯燥为趣味开展竞赛

好胜心强是中学生的重要特点,所以,教师在教背诵古诗文时,每学期定时举办“背诵对抗赛”。形式: 二人结队比赛; 男女生比赛,小组对抗赛等。背诵题目写成小纸条上,抽签决定背诵内容,最后在全班进行公开赛。 其次,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上背诵默写课文。背诵诗文是需要刻苦练习的,经过比赛的这种形式,把苦练变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经过一场竞赛,学生背诵的热情就涨高了,背诵容量大增。

3.重视巩固环节移花接木

在日记里,在周记里,在作文里,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引用,仿写。对做得好的同学,教师要表扬,肯定,对稍差的同学,教师要鼓励,激励。成功的学生满足欲望油然而生,不成功的学生会再接再励。这种积极的欲望将推动他们去背诵更多的语言材料。

4.身临其境组织角色表演

初中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有一些角色分明,台词丰富,故事性、戏剧性极强。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表演,在角色互换,学生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文的背诵还愁背不下来吗?

二、掌握——有效的背诵方法

初中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具有强烈的背诵欲望,欲望产生积极性就有了。这样,学生就根除了背诵浪费时间,不能有多大效果的悲观情绪。背诵到一定时候,学生就能掌握其规律,教师要指导背诵方式方法, 在实践中领悟其要领,真正驾驭起背诵。

1.分层法

背诵时必须弄清文章的行文层次,构成方法,写作思路,主题思想。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从攻城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从守城角度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第四段得出结论写治国之道。这样,了解了文章结构层次,分层熟读,边想边背,然后一气呵成。从而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2.诵听法

教学中,听人朗诵,自己背诵,齐声朗读有机结合,交替使用,多种感官同时使用,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背诵效果。一般程序是: 一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静听,或互动式进行。朗诵时尽量不看书,酷似播音员。例如,对《曹刿论战》的背诵,课文的第一段最难背诵。学生理解了曹刿所说的“小惠” “小信”“忠之属也”分别指鲁庄公做的什么事,解决这一难点后,再抓住庄公之“鄙”及曹刿之“运谋”这条贯穿全文线索背诵全文,让两名学生对话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因此,背诵的难题也就迎面而解了。

3.整分法

分层背诵和整体背诵紧密结合。背诵较长的诗文,一般是前边好背, 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初始效应”,最后面的比较好背,也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时近效应”,中间的最不好背,不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中远效应”。所以,必须强化“中远效应”的训练,刺激学生。

4.选择法

背诵不同题材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背诵方法。记叙文用记叙文的方法; 说明文用说明文的方法。议论文用议论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驾驭背诵课文。

5.提纲挈领法

俗话说: “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时,必须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会大大提高的。

必须重视的疼痛 篇6

新材料是强国之基, 从石制工具开启人类文明, 到钢铁推动第一次产业革命, 再到硅半导体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 材料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实现强国梦必须重视新材料的研发、产业化与应用。”师昌绪说。

据介绍, 以汽车材料为分界点, 材料可以分为传统材料与先进材料两类。前者如钢铁、水泥、塑料等, 它们在市场中以量取胜;后者则以技术取胜, 具有高附加值, 是未来高端制造业的基础。先进材料与航空航天的关系尤为密切。材料的轻量化与强度等特性都决定着飞机的性能。而我国航空航天飞机材料仍需大量依靠进口, 因此, 未来解决这些“卡脖子”的问题是关键。此外, 新材料也与能源、医药、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医用材料、太阳能与风能开发、核反应堆的安全性、海水同位素提炼石油等都离不开材料。被称为“未来材料”的纳米材料和智能材料也要依赖材料学的发展。

须高效开发材料, “高端制造业材料必须先行。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材料发展还不能和国际水平相媲美。”师昌绪指出, 当前, 我国新材料自给率只有百分之十几, 仍需大量依靠进口。他同时表示, 材料发展并不是只发几篇论文就可以解决的。当前, 我国材料科学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 位列世界第一。但相关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文章上面, 没有转化成应用。因此, 师昌绪呼吁, 改变这种状况迫在眉睫。

2012年, 美国提出“材料基因组计划”, 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对这个概念也有所涉及。对此, 师昌绪解释说, “材料基因组计划”本身和生物基因没有任何联系, 其本质精神是缩短材料产出周期, 高效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于我国来说, 通过团结合作、协同创新, 提高研发效率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篇7

城厢中学

齐国芳

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教育家们总结出广为人知的学习语文的至理明言,一直被历代学子奉为圭臬,但是由于受教学成绩的影响,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教材分析为主的授课模式,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表现形式,形成了语文教学不读或读得不多的怪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误。人们在冷静思考、总结失误的教训之后,频频发出回归传统的呼声。有人却对此表示担心,认为强调朗读是死记硬背,会让学生成为“三味书屋”里摇头晃脑的书呆子,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教材教法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明确,民族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理由如下:

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三、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有帮助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五、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首先让大家回忆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介绍了十里长亭送总理、万人空巷哭英灵的情景,接着表情朗读了全诗:通过人们热切的呼唤和山河、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画面,赞颂了周总理为人民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深厚感情。老师的真情感染了学生,朗读到最后,同学们个个眼里闪耀着晶莹的泪花,有的还失声痛哭起来。

六、通过朗读还能发现默读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我们常以“琅琅上口”、“佶屈聱牙”来评判文章的优劣,这显然是从朗读时的语感来说的。有些文章的语句默读时倒还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一集中精力朗读,便觉语感不对。例如我在教《从三到万》一文,读至“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一句时,是学生发现了错误,提出“处理不好”只会“影响成功”,怎么会“影响失败”呢?于是,我发动学生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病句,“成败”应改为“成功”。

必须重视的疼痛 篇8

企业管理理论经过上百年的实践、发展,各种流派林立。近十年来,国内企业也纷纷加入到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队伍中来。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多遇到过国外的理论与企业实际水土不服的问题,运转不流畅,效率低下,时间久了就认为这个理论不适合国情而抛之脑后。究其原因,是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大部分的企业管理理论都是从小作坊、车间、班组等基层组织的实际运营管理中提炼出来的,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背景。如果脱离了这个背景和前提条件而一味去研究企业的发展愿景、发展战略等“大”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付出的努力越多离目标越远,形成管理的“两层皮”甚至“多层皮”现象,管理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从我们企业内部来看,虽然也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比如,有的班组只有班长是“老黄牛”,班员都是“老油条”,班长在干,班员在看;有的班组成员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企业永远都亏欠他;有的班组成员上班就是为了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虽然这些都是个别现象,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会把整个班组建设带向企业期望的反方向。班组建设的缺失会给我们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执行力的提高造成致命的负面影响。因此,个人认为,要提高我们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整体的执行力,必须要重视提高基层组织的管理效率,尤其要重视班组的建设以及班组执行效率的提高。

科学合理规划班组设置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

一般来说,班组的设置应该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要合理。这是大部分班组设置首先想到的因素。比如检修公司,我们按专业分别设置了锅炉本体班、汽机本体班等多个专业班组。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专业之间界限的划分要清晰明了,如果划分确实有难度,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其并为一个班组或者出台详细、具体的分工标准。电力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班组设置的规范已经十分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因人设岗或者为了局部

利益而没有通盘考虑的情况下来设置新的班组,往往会出现专业重叠交叉、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给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以后的工作开展造成很大的伤害。

其次是要有适度的管理幅度。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能够高效管理的下属数目也是有限度的,当超过这个数目时,管理效率显著降低。二战期间,艾森奥威尔担任盟军欧洲最高司令官时,只有三名直接下属,而每个直接下属所管辖的部下都没有超过四人,运转流畅,效率很高。如果不考虑管理幅度,电厂的检修分场和运行分场设置几个大的班组比较合适,既不用很清晰地划分各个专业界限,也减少甚至消除了各个班组之间的沟通、协调障碍,从表面来看,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实际上,由于管理幅度的限制,设置大班组反而会由于班组长能力或者精力不足而造成管理的混乱,导致整个分场管理效率的降低。同时,考虑到班组长属于基层管理人员,其管理幅度可以略微放宽,以不超过15-20人为好。

三是要考虑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各班组之间的工序流程要尽量减少交叉、重复,同时要统筹考虑班次、场地、人员配置以及工种配合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相对科学、合理地设置班组,班组建设的后续工作才能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精挑细选班组长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

我们常说的军魂实际上是司令员本人的个性、魅力使然,而且这种军魂具有传承性。与之相同,一个班组的班魂则取决于班长。班组长在班组建设中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我们还与军队相比较,如果说企业总经理相当于军队中的司令,对战略管理、决策能力的要求要远远大于专业技术水平,那么班组长就相当于军队中的班长,属于“兵头将尾”,对其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是最均衡的。如果没有一定水平的管理能力,就无法将下属有效地组织起来,班组变成了“乌合之众”。同时,班组长还要求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处理常见的技术问题,否则的话,在第一线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对于班组长的人选要慎之又慎。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将

技术最好的班组成员提拔为班长,认为这样能够服众。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大拿”都具备当班长的素质,像“老黄牛”、“老好人”等类型的班组成员,即使技术再好,也不适合作为班长。即使勉为其难被硬推为班长,工作也很难开展,反而因为当了班长耗费精力太多,丧失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对个人、对企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经常能看到、听到某些技术标兵干了一辈子的技术工人,没有走向管理或者领导岗位,不是企业亏待他,而是对他的一种眷顾。所以,对班长的选择要采取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决不能由企业管理层自由指派。只有这样,确定的班长才能让领导满意、职工信服、个人受益,才能真正创造出心齐气正劲足的班组氛围。按照这个原则,今年金州热电对运行分场的班组长重新进行了配置,从目前来看,各项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管理效率比以往有明显提高。

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有力保障

在很多企业,都能看到班组成员在“磨洋工”、混日子,有的班长没有积极性,甚至要求辞去班长职务,这主要是由于班组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在大多数企业,班长没有人事权——对自己班组成员不能决定去留,少有甚至没有分配权——班组成员干好干坏没有评价权和考核权,只是带队干活的“小队长”,光有责任没有权利,对班组的管理全凭班组成员的自我约束或者班长与班员的个人关系,这种缺失了明确制度规定的管理是不可靠的,随时有失去控制的可能。但是在机制健全的企业,情况正好相反。我在今年五月份曾经去杭汽联系维修#3机转子,在维修过程中,杭汽的老班长只是偶尔指点一二,没有亲自对转子动过一指头,所有的工作都是由班组成员自行完成。我想,这自然是两种机制的差别。

因此,要改变班组建设目前的不利状况,必须赋予班组长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实现责权利相匹配。一是要赋予班组长选择班组成员的权力,至少要有建议权。对于混日子、“磨洋工”、“只会看”的班组成员,班长要有将其剔除出班组的权力。如果这种模式能够在全公司推广,那么这些混日子的职工就失去了再混下去的空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就不会再出现。二是要赋予班组长去动班组成员“奶酪”的权力,对班组成员表现的好坏要有奖惩的权力。三是要给予班组长相适应的待遇,让班组长的岗位更有吸引力,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技术人员乐于去做班长,乐于去带队。同时,也要设置好班组长的进出通道,要让班组长的岗位能上能下,表现良好可以继续担任,表现不好不能服众的就要下来,让班组长本身也承担一定的压力。

长远的人员培养规划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基石

企业的核心是人,人员的培养也是班组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班组人员的培养、建设,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尤其要下大气力抓好人员的梯队建设,要根据班组人员的年龄、学历、技术情况,不断充实、调整班组的人员结构,使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基本平衡。在杭汽,我们看到一个汽轮机转子维修班组中,老班长年龄最长,大约在55岁上下,技术最好,平常很少亲自动手,只到关键技术问题时进行指导。平时工作主要由一名40上下相当于副班长的班组成员带领七、八名更年轻一些的大学毕业生在进行,班组成员的配置相当合理、科学、有远见。在我们企业内部,电力企业传统的师徒系统在这些年来已经基本被废弃。我个人认为这个系统对于班组人员的长远规划十分有利,对于技术的代代传承意义重大,重新设立很有必要。

此外,对于班组人员的进出也要加强控制。对于班组人员的选择,要结合专业、年龄、技术特长等多种因素统筹考虑,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要严格控制,对于符合条件的要有计划地不断吸收、替换,通过不断更新新鲜血液来保证班组成员精神不懈怠,工作不放松。

必须重视的疼痛 篇9

2014山东公务员面试热点:必须重视水污染治理

北京人事考试网: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面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山东公务员面试,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山东公务员面试中一举成“公”。

一方晴天,一潭碧水,这是宜居生态的底线。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引用数据称,“近年来的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3月14日,环保部发布了首个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水污染已成为生命健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3年6月25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出版,这是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长期研究的成果,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这是越来越清晰的共识:如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地下水及地表水安全则是社会的生命。眼下而言,是到了珍视水质安全的时候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达到50%之后,是水污染危机的高发期,也是修复水生态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将会付出极为高昂的治理代价。”

好在201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着重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进行部署。这意味着中国将“水陆空”三位一体开展污染防治。“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700多亿元”、“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既要着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问题,同时又要保护好未受污染的饮用水源——这是扎实的承诺,更是民生之举。

更多信息请访问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上一篇:河南省贫困县下一篇:二次判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