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参与能力十篇

2024-09-12

自主参与能力 篇1

一、参与数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比如在讲解同类项的定义时,我先写出如下的单项式:

100a,240b ,5ab2,-9x2y3,4nm2.

接着提出问题,在下面的单项式中,你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200a,5x2y3,60b,-13ab2,-3m2n,7x3y2,

让同学们一起交流合作寻找. 同学们通过探究发现,很快可以找到100a,240b,5ab2,4nm2的朋友,但在找-9x2y3的朋友时会产生疑惑5x2y3与7x3y2到底哪个才是-9x2y3的朋友呢?这时我实时提出问题: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单项式,看看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特别是字母的次数.经过引导,同学们很快找到 -9x2y3的朋友是5x2y3,而不是7x3y2.这样同类项的定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并指出同类项的两同(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与两无关(与系数,字母的顺序无关).通过寻找的过程,学生加深了对同类项的定义的理解,同时对容易混淆的单项式有了很好的区分掌握.

二、参与一题多解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例题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解方程-3(x+1)=9.

绝大多数学生这样解:-3 (x+1)=9,-3x-3=9.

解完后,我提出问题,你还有别的解法吗?

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运用整体思想可以这样解:

-3(x+1)=9,x+1=-3.

学生积极思考,得出不同的解法,平时注重这样练习,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参与问题延伸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延伸.

例如: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将矩形纸片沿着对角线AC折叠,使点D落在点F处,设AF与BC相交于点E.

师:同学们,请尽可能多的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生:AB=DC=FC,AD=BC=AF.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请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的同学看图很仔细哦,那么图中还有相等的线段吗?

生:AE=CE,BE=EF.

(请中等生回答,并说明相等的原因)

师:图中除了相等的线段外,你还能得出其他的结论吗?

生 :△ABE≌△CFE,AC垂直平分DF,E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问题具有开放性,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问题请优等生回答)

师:对于折叠类问题,我们该怎样寻找解题思路?

生:关键是理清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图形,运用折叠中的性质来解决问题,有时还会用到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

请学生进行总结,从一道问题类推到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思路,为学生的知识点进行归类.使全体学生学会在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

四、参与解法优劣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从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

将两种解法都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主探讨评价两种解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常规基本,但里面有分数,计算有时会出现错误;第二种解法将未知数的系数转化成了整数,不仅蕴含了转化的思想,同时为计算提供了简便,还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去分母.

自主参与能力 篇2

过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 原因是: (1) 小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师云亦云”, 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由于学生不敢说, 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 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 (2) 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不懂事, 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 因而不敢放手, 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种教育教学方式, 也逐步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的态度。 (3) 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 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 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 至于是否看懂, 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呢?笔者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在自主参与意识中, 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目标明确了, 努力才有方向。课堂上出示目标, 让学生看到学习目标, 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 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教师课始亮标: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它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于是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思维活动, 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的方法,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已学过的长方形, 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便很容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又如:在教学“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一课时, 教师首先问:“使用给定的某种正多边形, 它是否都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 既不留下一丝空白, 又不相互重叠?”学生顺利回答:不是, 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于是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用多种正多边形是否也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呢?”由于正多边形的种类增加, 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 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于是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需要, 此时, 教师可顺应学生的需要, 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拼图操作讨论,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

目标导学,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暴露他们感受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 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通过活动, 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 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形成自主参与心态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疑, 就是设计疑问, 提出问题, 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 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 造成“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无能”的教学境界,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演示,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 提高学习兴趣,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直观画面,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拓展延伸时, 教师提问: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 不能用正方形的吗?学生利用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的一些感性生活经验回答:圆形的会滚而方的不会。“为什么圆的会滚而方的不会呢?”教师抓住学生想知道为什么的好奇心理 (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能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用多媒体演示正方形和圆形物体的运动, 通过演示, 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形的运行轨迹是一条波动的曲线, 而圆形的运行轨迹是一条平稳的直线。这样通过课件深层次的道理被剖析出来,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热情鼓励每个孩子, 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便于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参与的心态。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让学生自己剪开圆柱的侧面, 看会出现几种情况:长方形 (沿高剪)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 沿高剪) 、平行四边形 (沿斜线剪) , 根据出现的几种图形情况, 由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宽就是圆柱的高)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边长分别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高就是圆柱的高) , 可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自主探索空间,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学生, 以人为本。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扶得过多, 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 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有这样一个课例: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 我准备了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 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协作进行剪、拼、旋转、平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 并在充分的摆弄之后, 自己发现、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延伸, 对平移的图形进行测量, 计算验证,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得不多, 学生动手操作多, 而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 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状态, 不但学会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而且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积极鼓励猜想, 发展探索能力

猜想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 它是建立在已有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的。猜想是创新的前奏。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提供大量有趣的特殊数学材料, 让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建立归纳猜想, 这对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能力,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 在六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尝试, 先呈现了以下一些材料:

undefined

让学生进行猜想, 猜出规律后填空:

undefined

很多学生都猜想出:相邻两个自然数为分母的单位分数的差可能是这两个数相乘的积为分母的单位分数。对于学生能做这样的发现我很兴奋, 及时给予了肯定。但我马上告诉他们, 这只不过是举出的几个例子罢了, 自然数有无限多个, 不可能一一举出来。这个结论暂时还只能算作一种猜想, 它是否具有普遍性, 需要从理论上证明。此时此刻, 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学生兴趣盎然, 便积极探索证明方法。经过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最后研究出了证明的方法:

设一个自然数为a, 则另一个自然数为

undefined

通过猜想和验证, 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自主参与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66-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的建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任务是固定的,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高效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精彩表演,关键是看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兴趣往往来源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例如在学习《周长》一课时,在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后,我分别发给每个小组标有相关数据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菱形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图片计算出它的周长。这样一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计算的时候也特别认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有所收获,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鼓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心目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的目标,而学生全然不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学习“梯形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鼓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看到课题你想学到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每个学生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学习目标,进而围绕所定目标,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建立表象,获得知识。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拼、折,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出其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但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有时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去解决,学生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详细讲解。

四、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白主探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实际上,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数学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该过程可以细分为“准备---实施---结束”这3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展开启发与引导后,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个不停的做法,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启发、引导与设置阶梯性的问题上去,让学生通过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数学应用题的探索中去,找到应用题的正确答案,增强自身学习数学、解答数学问题的白信心与成就感,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白我完善。比如,在解答“稻谷的出米率为70%,要碾出350千克的大米,需要多少千克的稻谷?”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去解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会用到“350×70%= 245(千克)”这一错误性的解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做出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了,让学生思考“如果要碾出350千克的大米,只需要245千克的稻谷这样符合实际吗?”学生会肯定地回答:“这样是不符合实际的。”此时学生就明白了这一种解题方法是错误的,接着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思考,理解其中的“70%”的真正意义,得出“70%”是代表碾出的大米是所需稻谷百分之几的数,这样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稻谷的千克数×70%=碾出大米的千克数”的公式了,于是“350÷70%= 500(千克)”这一解法就出来了。通过这种放手让学生去思索的方式,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再加上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方式,能让学生自始至终都维持在自学的状态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参与铺路架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英.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4-11-10.

[2]刘梁华(导师:马顺业).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06-26.

[3]李志英.试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J].科技创新导报. 2012-03-01.

[4]王江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10-30.

[5]王金萍.优化教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J].教育科学研究.2002 ⑺.

让幼儿积极参与自主画画 篇4

让幼儿积极参与自主画画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让我们多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师在积极有效的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象,表达自己认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及受传统美术教育长期影响,但又有新的教育思想冲击下的现代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绑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真正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画画,让幼儿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愿望。

按《纲要》的指示,对幼儿绘画教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倡运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并把幼儿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让幼儿在主动参与“发现、感受、表现美”的活动中,提高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让我们放心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画画。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

示范法并不是传统的模仿画,它是以从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在绘画教学中,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动力,使幼儿进入视觉思维活动的状态,对示范进行选择和再组合的双向作用。

① 局部示范:所谓局部示范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对幼儿来说有难度的部分或物象的一个局部,教师将示范出来,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可以使幼儿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

② 欣赏示范法:教师提供示范画,数量在两张以上,角度多样化。教师启发幼儿观察,使幼儿在视觉上获得一定的信息感受,扩大视野,激发幼儿作画兴趣。

③ 幼儿自我示范法:通过幼儿的眼光去观察同伴的作品,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无言的交流,去解释画面,就能找到他们之间自己的共鸣和心灵上独特的吻合。可见向幼儿展示同伴的作品,对幼儿作品的提高有着我们估量不到的作用。每个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相互学习借鉴的成份,介绍那些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像和创造。

④ 师生共同示范: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幼儿合作作为示范画服务,使双方的创作都得到了互补与发展,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发现法

发现法改变了传统的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是教给幼儿现成的艺术技能技巧,而是创设环境,鼓励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意幼儿的独立自主活动。

三、情境法 设计物选择充满情感特色的环境,情境,使幼儿情绪洋溢地感受物体验周围世界,激发审美、想象,教师可根据教育目标,让幼儿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也可利用本园场地布置一些特殊的情境,还可通过艺术性语言,神话故事的描述,把幼儿特点的情境中。

四、感知法

在绘画前,幼儿对物体的质感,性质和形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造型活动,因此,就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触摸要表现的物体,从而了解物体的性质。

五、模特法

人物的动态复杂多样,幼儿画不同动态的人物和动物,在教学上和难点,如何让幼儿能够更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我采用了活动小人和真人的表演等方法。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应该提供幼儿多样化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这对幼儿而言会是一种新的刺激,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除油画棒,水彩以外,还可用棉鉴,牙鉴,纸,树叶,硬币,笔线,刮画笔,牙刷等等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让幼儿学习选择利用这些工具来绘画,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幼儿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更快,更能表现出幼儿自己的作品。教学手法也可以多样化,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来看,在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对幼儿主体性的积极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采用手指画,脚印画,简笔画,粘贴画,写生画等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法让幼儿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提高了大胆作画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篇5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 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的‘教学’原则上。”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是鲜活的生命, 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智力发展潜力, 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主学习。由此可见,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采用点拨、启发、激趣、设疑、鼓励等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数学的能力与习惯。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绽放,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自主参与,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尽可能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 不指责、不批评、不嘲讽。这样, 学生思想轻松, 思维活跃, 自然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会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意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 出示一组练习题:45×76+55×24= () 99×65= () , 教师和学生比赛, 看谁又快又准。这一环节中, 赢的人一定是教师, 而且所用的时间差距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有什么奥秘?教师给学生留下一个个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教学水到渠成。

2.精心设计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 产生探究兴趣。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先问学生100 个6 相加怎样列式?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感到很困惑, 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探究兴趣。此时, 教师适时引入新课, 学生则自主参与教学, 教学效果良好。

3.用成功激发学生再参与的兴趣。在执教二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我班的尹××同学采用了倍比法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种方法比较陌生。我没有介绍倍比法, 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这种方法。当时, 我这样评价与引导:“尹××同学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们把这种方法教‘尹氏思维’好不好?”顿时, 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到了同学们的羡慕, 尹××的自豪。这种用同学名字命名的方法, 让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四、尊重个体差异, 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学生是有差异的, 学习目标相同, 有困难的学生无法参与, 优秀的学生“吃不饱”。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 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那么, 在教学中设计学习目标时, 既设计统一的目标———全班学生达成的基本要求, 又设计有层次的目标———各层次学生分别完成的目标。教师在引导上要有的放矢进行, 在提问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提出他们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生能做到, 自然愿意参与。慢慢就形成了自主参与的意识。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练习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提高练习的效率,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 选择有梯度的习题, 设计适合后进生的基础练习, 适合中等生的综合性练习, 适合优等生的有利于思维发展、能力培养的变式练习。同时, 设计练习时要注意避免单调的习题,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可以联系生活, 可以动手操作等。

六、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贵在指导方法, 在理解、接受新知过程中指导学生比较对照,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教学, 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要求这个问题, 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 哪些是已知的?未知的该怎么求?有时我也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根据题中的条件,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久而久之, 学生掌握了这些思考的方法,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就会自主参与学习。

总之, 我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 有了指导思想, 就会探究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策略, 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宇.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 2006 (6) .

自主参与能力 篇6

2009年,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整个玻璃纤维行业限产、停产, 平均开工率不到50%。然而, 巨石集团依旧保持全线生产。生产的信心来源于技术保障, 保障的动力则来自于集团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全员参与创新的热情。巨石集团工会一贯倡导全员参与企业创新和企业建设的工作理念, 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鼓励、引导职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 完善基层职工创新机制, 建立职工科技创新上升通道, 取得了一些成绩:

(1)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职工建功立业。

创新需要勇气, 更需要支持和鼓励。巨石集团工会以鼓励一线职工技能和技术创新为契机, 在完善物资激励办法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精神激励的方式方法, 通过荣誉墙、活动看板和经验交流会、颁奖盛典等形式, 将职工创新能力和“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甚至“十佳优秀职工”考核指标挂钩, 让职工在自豪感和荣誉感上“享受优惠”、”提升地位”、“增强后劲”。

在工会的倡导下, 从“举集团全力”的重大创新到“普通岗位的小改小革, 都建立了创新考核平台, 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予奖励。在项目申报和奖励方面, 职工可以根据类型和规模申报“一般创新项目”, 也可以申报“增收节支降耗项目”或“节能减排项目”, 项目审核通过, 集团则给予实施经费支持, 年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励。在2008年, 共计有207个职工, 300余个项目列入集团奖励范围, 奖励金额达到82万元。与此同时, 职工全年为集团降低成本7 180万元, 节能6 823t标煤, 减排100tCOD, 职工获得了收益, 企业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两者实现了双赢。2009年, 公司已经受理基层职工创新项目超过500项, 目标超过4亿元, 职工创新意识和热情空前高涨。在物资奖励的同时, 工会每年拿出经费, 举办“集团年度颁奖盛典”, 专门搭建200m2舞台, 制作等比的优秀人物照片, 采用“风云浙商”的颁奖模式, 穿插文艺演出, 由集团领导对重大创新项目和先进个人颁奖, 让一线职工在舞台上说出自己的获奖感言。许多基层一线职工亲历颁奖盛典后, 心潮澎湃, 激动不已。一位职工说“这是我一生最隆重、最激动、最幸福的一天。”

(2) 创新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巨石集团始终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 让人才来源于基层, 发展在基层, 服务到基层。近年来, 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入和影响力的加强, 工会提出“拿来创新”、“交流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概念, 并将它用于人才培养, 在强化创新人才内部培养的基础上, 在企业、科研院所和国际同行之间搭建各种交流平台, 完成“人才的嫁接”, 达到培养、提高自身职工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合作, 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引入博士和博士后人员, 进入生产一线主持研发项目, 一大批年轻的研发人才已崭露头角, 短切玻璃纤维产品研发项目和浸润剂国产化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玻璃纤维池窑结构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国家授权, 新型玻璃配方在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已获重大突破。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 巨石集团创新地通过“上挂、下派、外练、互动”的形式, 为职工优化培养环境, 选拔优秀人才。“上挂”到集团的职工, 从“管事”进入“理事”, 通过集团工作, 拓宽眼界, 拔高层次, 提升能力, 为他的发展提供有力条件。与此回时, 我们还“下派”集团优秀管理者到基层工作, 派遣优秀营销人员至国外“外练”, 让相近岗位之间形成“互动”。“上挂下派外练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了职工系统创新的能力, 让职工从集团的角度开展创新项目, 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和管理兼得的人才, 自此机制实施以来, 共为公司培养集团厂部级干部6人, 科级干部l 5人, 技术骨干l 5人, 不断成长的创新队伍成为推动巨石走向世界的源泉活水。

(3) 强化参与意识, 职工和企业同呼吸。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 激发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 让职工真正“想企业所想, 急企业所急”成为工会工作的重点。我们通过板报、报纸、内刊杂志和巨石新闻等多种形式, 让职工认识危机、感到压力、面对困难。另一方面, 工会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等活动, 号召职工全员参与创新活动, 眼睛朝内、从我做起、增强信心、抵御危机。在此过程中, 职工岗位技能大赛参与人员达到300余人, 选手遍及浙江本部、江西九江和四川成都, 内容涵盖生产操作、机件加工、后勤服务等各个岗位, 让职工在平凡岗位中寻找创新点, 一个动作的优化, 一个流程的再造, 一个部件的自制, 都是职工智慧的结晶。更为职工增强了信心。同时, 工会举办各种类型座谈会3次, 针对金融危机影响, 邀请集团先进个人代表和各条战线的领导、职工, 针对岗位实际和集团发展, 找问题、提意见、想办法, 集思广益, 共商谋划。

与此同时, 针对困难职工的救助, 集团工会建立“爱心基金会”, 号召企业和职工共同捐助, 企业将食堂全年收入和班车收入全部捐献, 职工以领导和骨干带头, 募集基金共计93万元, 为亟待救助的职工提供了物资保障, 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 工会利用技术和管理创新成果, 如安装自动化输送线、规范劳保发放、推行作业区和生活区隔离、设立休息区等, 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 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我们的每一位职工生日当天能收到工会精心准备的生日套餐、短信祝福;我们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巨石“乡亲网”, 为外来职工搭建连心桥。这些措施的实施, 促进了职工和企业的沟通, 增进了职工对企业的理解, 更为企业度过难关搭建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4) 完善管理机制, 培养持之以恒的创新能力。

制度是经验的总结, 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的保障。巨石集团工会在创新管理方面, 通过完善建立相关制度, 优化了创新管理流程, 丰富了创新管理手段, 固化了创新优秀成果。我们制订了《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和《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等, 在规范项目申报和预算、审核立项、实施计划、跟踪考核、验收奖惩等各个方面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取得了成效。

同时, 集团工会参与制订《专业技术职称与技术等级评聘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建立起行政管理和技术职务两条并行的职位上升通道。职工可根据自身特长, 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可以选择部门经理, 担任行政管理职务, 也可以选择专业工程师, 专攻技术方向, 两者享受相同级别待遇。《等级评聘管理办法》辅以“真才实学”为基础的量化考核平台, 每两年考核评聘人员一次, 不搞终身制。

集团工会还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包括入职培训、导师培训、外派培训等。通过丰富的管理培训体系, 使技术中心职工与集团共同成长, 打造出一支专业种类齐全、老中青相结合的职工创新队伍。

自主参与能力 篇7

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精心的引入至关重要。导入环节主要是在课堂的开始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境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 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的开始阶段, 教师直接创设一个情境, 引领学生自主参与。例如在学习《文字格式的设置》一课时, 教师将整节课的操作任务都贯穿于美化文本资料的情境中, 因此教师一上课, 直接出示两幅作品。作品一:上节课学生用WPS系统默认的格式完成的作品。作品二:经过文字格式修饰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美观?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将任务一一呈现, 学生们顺利地进入了情境, 为学习各项操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往往是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的, 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 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 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将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 会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画图”时, 让学生掌握“shift”键的功能和作用, 根据《猴子捞月》的童话故事构建情境, 当课件播放到小猴子们一个拽着一个去捞月亮的时候, 教师调出《猴子捞月亮》的图片, 说:“可惜, 老师在画这幅画的时候, 忘了画天上和井里的月亮了, 你能帮老师画上一个圆圆的月亮吗?”学生很快为这幅画加上了月亮。通过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的月亮为什么画得圆, 使学生掌握利用“shift”功能键, 就可以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在教学中, 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shift”功能键画许多标准的图形, 如:直角矩形、圆角矩形、水平线、垂直线等, 然后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小组交流非常热烈, 而且在交流时他们还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此时,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点拨, 以学定教。这样,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与技能,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

巧设任务,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我们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任务的设计必须注意整体性、层次性、趣味性、知识性,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乐学, 共同提高。例如:在学习《Word中插入图片》一课时, 教师不是想尽办法给学生讲插入图片的知识, 而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通过自行探究就能完成的小任务。首先, 教师为学生出示几幅由学生自己设计的作品, 让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制作的作品去完成, 要求他们自行探索制作方法,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看帮助指导, 还可以求助同学和老师。最后给完成较好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请他们当小老师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欣赏、探究、互助, 激活课堂氛围,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意识。

正视差异, 分层教学推动学生参与

教学中, 仅满足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 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我们学校在农村, 近期, 开展了一次任务驱动的学生调查问卷, 据统计, 我校三、四、五年级共计260名学生, 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三年级占39.58%、四年级占42.5%、五年级占42.85%。家里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三年级占4.08%、四年级占10.5%、五年级占15.85%。由此可见, 有的学生在上三年级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有的学生由于家里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 具备基本的知识。由于学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教学中让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同一水平是不现实的。在实际教学中, 分层教学是应对学生起点差异的有效教学策略。例如:在讲解《让故事动起来》一课时, 我这样出示任务要求:“可以从这三个寓言故事中任选一个进行设计, 设计快的学生还可以选择两个或三个, 但最少设计一个。”知识要求:“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根据故事情节合理地设计动画效果。”效果要求:“从整体效果出发, 能让作品布局合理、美观;在适当的位置加入自己有创意的设计。”在任务探究过程中, 通过设置分层的目标、过程、活动、评价等, 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达到相应目标, 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并激发和维持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推动学生参与, 并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综合应用,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学生们在完整的情境中学会了各种操作, 这时就该跳出情境, 回到现实中来, 为学生设置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让他们尝试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设计、制作板报》一课时, 学生掌握了对插入艺术字、图片文件的操作方法及修饰方法, 其他设计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了。在学生完成综合设计练习之前, 首先让学生用刚学会的操作对房山某一旅游景点进行美化设置, 这样学生既对刚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 又为下面的操作打下了基础, 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 想好好施展一下自己刚刚学到的本领。有了在情境中扎实的知识训练, 最后让他们根据要求大胆去设计、制作板报。一幅幅生动、美观的作品便自然地呈现出来, 这就达到了走出情境、综合应用知识的拓展目标。

自主参与 合作学习 共同探究 篇8

交流和互动,是中学生的天性,喜欢好奇、探索和发现,是中学生的内在特征,因此,为了使高中物理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标志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上,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学才能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特别是物理学科,首先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存在很大的差别;其次是物理学科讲究理性逻辑思维,由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非常怕物理学科,但理科综合却不会因为学生怕物理学科就不列入高考的范围,相反,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物理学科的地位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怎样才能把学生从害怕引向对物理感兴趣呢?经过长期跟踪研究,本人感觉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七嘴八舌,也就是为学生提供议论、思考、想象、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求知,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上,可先创设一些情境,从情境中制造气氛,然后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让他们想、做、说,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例如,在研究圆周运动时,我把盛满水的杯子用铁线绑紧,另一头绑在最简单的手摇圆周运动仪上,使其做简单的圆周运动,运动速度由慢逐步加快,以此来引入课题。然后让部分学生重复该实验,学生在表演时发现:当水杯旋转到倒悬在空中时,如果速度慢了,水会流出来;但速度快时,杯中的水并没有像学生想象的那样流出来。这时他们都在想:这是为什么呢?因此他们也争着要来做这个实验。“水没有流出”的现象与他们原有的认知不一致,因而产生了很强的求知欲,也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在讲《超重和失重》时,可引入情境,先播放大家都关注的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等相关录像片,然后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超重和失重。接下来问:日常生活中有谁乘坐过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过山车?乘坐电梯、乘坐过山车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后再总结这种现象是什么。接着观察实验:让学生手持挂着钩码的弹簧秤上下运动,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或感受手指受到的拉力,从而引出问题“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和“能否根据我们已掌握的运动规律来分析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接着指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探究结果: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这节课从学生的体验入手,精心策划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

当然,在这个课题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神舟10号”的太空实验、太空授课的录像,学生会更直观,效果将会更好。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上,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天体运动”教学时,我不是自己做演员,而是当导演。上课时,先提出:我们怎么知道卫星速率v与绕行星运行轨道半径r的内在关系?问题提出后,接着就由学生自己分组探究。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学生通过探究后,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结果出现了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有异,但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而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一样,但得出了错误结论。“怎么会这样呢?”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想。学生急着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更旺盛了。

本节课正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对不同的方法、观点进行比较,清楚地认识v与r间的关系及理解这种关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重视探究总结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讨论的方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会培养其探究能力,最后要求学生给出探究的结果。

教学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后领悟其中真谛,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应向生产、生活实际开放,向自然开放,向物理的前沿知识开放。为此,教师要树立“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使教学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在“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教学中,可先启发和鼓励学生猜想,在猜想中,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接下来,为了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教师等多种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自主参与能力 篇9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各个自主努力目标,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 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 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摒弃错误, 发现解决新知的办法,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 通过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 能够积极地被同化, 从而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使新知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如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时, 课始我先出示第一个学习目标:今天我们用直尺和线来测量一些图形 (包括规则和不规则图形) 一圈的长度。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随即动手测量。当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后, 我即告诉学生:我们测量的这些封闭图形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得到理解后, 我再出示第二个学习目标:测量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并计算出来。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边的特点很快得出答案;有的一边一边去测量后再计算, 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结果是一样的。我又出示第三个学习目标:比比看, 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和算法, 找到你最喜欢的方法, 练一练。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并比较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法。整个课堂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个自主努力目标中, 有效地掌握了新知, 自主参与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形成自主参与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关键。所以, 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 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节时,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北京赢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 全国人民欢庆的不同场面, 并介绍申奥成功来之不易, 学生的情绪显然受到极大感染。再出示北京是以多数票的绝对优势获得申奥成功的统计表, 提出:算算看, 当时我们北京获得的票数比其他国家城市获得票数多多少呢?学生在兴奋中都急于想知道北京比其他国家城市多多少张票, 学习兴趣再度高涨。从而为本节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带来很好的学习契机。整个一节课, 学生都带着“北京比其他国家多多少张票?”的问题而乐于去算, 带着“北京赢了”的喜悦心情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例如: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 在学生已了解周长的含义后, 放手让学生自己测量, 按自己的测量数据去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通过与其他学生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 从而找到自己喜欢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 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 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 教师巡视时, 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四、着力学习方式的指导, 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自主参与能力 篇10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 混淆了传统的传授两端, 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致使新“意见领袖”得以出现。由于新“意见领袖”身份的隐匿性, 受众无力辨别, 从而消解了受众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传统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是明确的, 参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在当次的传播过程中, 其实质是作为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 传授两大群体在整个传播行为中是清晰的。而这些临时参与传播行为的受众往往是“意见领袖”的成员, 他们受到职业传播者的严格审查, 因此, 受众很容易将这群人的身份辨别出来, 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文本自然会有所辨识。

在蒙牛与伊利互掐事件中, 最初进入人们视野的是“安勇事件”。“安勇事件”策划者的主阵地就是网络, 其所利用的“战士”便是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等所雇用的众多网络写手, 这群网络写手便是在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隐匿性的庇护下, 产生的新“意见领袖”。这一群体的产生, 摆脱了职业传播者的严格审查, 他们借用儿童家长、孕妇等普通受众的多种身份, 让受众以为是新闻事件的受害者。因此, 当这些网络写手在撰写攻击帖子, 炒作近百个论坛, 联系点击量较高的博客博主撰写文章, 并“推荐到门户网站首页”、“置顶”、“加精”等操作得热火朝天时, 受众依然没有意识到新“意见领袖”的出现。他们将其视为新闻事件当事人一方, 也自然将其看做权威信息文本的来源。甚至, 在此次事件中, 很多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传播者也无力识别这群新“意见领袖”的身份, 从而采用了他们的信息文本。职业传播者对这类信息文本的加工传播, 必然将事态的真相推至混沌状态。所以, 当整个新闻事件真相未曝光之前, 受众都将从新“意见领袖”那里获取的信息文本作为真实的文本而津津乐道, 网络世界顿时沸沸扬扬。一旦这群新“意见领袖”的身份被明确, 受众才唾之弃之, 转而将注意力投入权威的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文本上。在蒙牛与伊利互掐事件中, 网络受众在无意识中成为他们操控的对象, 网络受众曾将注意力大部分固定在网络写手提供的信息文本上, 从而消解了多渠道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

当传统权威媒体介入、深度调查事件真相时, 受众才恍然大悟, 但为时已晚。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最终使自身成为受害者, 自以为是积极地参与, 却成了新“意见领袖”操控的对象。这些受伤的受众, 将会由此对网络中信息文本的可信性产生怀疑, 最终必将损害受众参与的积极性, 致使网络媒体带来的自由空间严重受损。因此, 对于网络领域的主导者来说, 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 尤其要掌握因身份隐匿而产生的新“意见领袖”的真实身份, 在必要的时候, 向网络受众公布新“意见领袖”的真实身份至关重要。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致使网络媒体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 逐渐演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网络媒体已不再是单一大众传播载体, 当没有类似的传播载体能替代它时, 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利便随之消解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参与方式是单一的, 主要反映在对信息文本的接受反馈行为上。传统媒体受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提供信息和娱乐一直是其受众最主要的需求。因此, 传统媒体对受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影响极其有限。同时, 传统媒体作为调味品的功能极易被另一传播载体所复制替代, 一旦替代后, 受众自然而然就会弃之而去。

在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 广大网民会被迫围观, 就是因为这两大网络主导者都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方式的多样性特性。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方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购物、对话、游戏等。腾讯是迫使网民围观的始作俑者, 2010年11月3日晚, 腾讯发布公告, 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此举一发, 广大网民的电脑桌面便成为腾讯与360互掐的战场, 两大网络主导者不断利用其自身的技术支撑, 让有利于自身的信息窗口在网民的桌面上弹来弹去。尽管众多的网民对此举表示不满, 但仍只能处于被迫接受的状态之中而无能为力。对于已经习惯了利用腾讯QQ聊天和360杀毒软件的网民来说, 要立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都是不易的。最终在广大网民的舆论压力下, 国家工信部出面进行调停, 迫使两者兼容成为结局。

此次事件中, 虽然网络媒体的受众最终成为赢家, 但是经历的这个过程是万般无奈的。因为网络媒体已不再是单一的大众传播载体, 腾讯和360这两大网络主导者都不止在某一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 当没有类似的传播载体能替代它们时, 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便随之消解了。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实时性, 造就了众多网民对网络的依赖, 对信息的接受也不再考虑多渠道获取, 致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将自身固定在网络虚拟世界中, 受众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便随之消解了。传统媒体受众参与行为是延时性的, 这由传统媒体技术的时空局限性所致。时间上, 一方面传统把关人的存在, 信息文本的编码需要一定的时间, 即便是采用传递速度较快的声音符号来编码的广播文本, 也难以实现受众参与的实时性。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编码技术的延时性也是关键因素。电视和报纸的编码技术较广播复杂, 无论是画面采编还是文字编辑都要以时间来保障文本的准确性。在空间上, 一方面传统媒体的编码设备都是相当庞大的物体, 对空间的稳定性依赖很强, 因此文本编码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得以实现;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的接受终端空间局限性突出, 观众和读者都必须坐在电视机前或拿到报纸才能获取信息文本, 而能提供电视机和报纸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传统媒体受众参与行为的延时性在所难免。这种属性最终规避了受众对它们的单纯依赖, 我们很少发现一个庞大的群体会在某一个传统媒体面前欲罢不能。受众每天都会穿梭交织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 传统媒体对他们辨别事实真相和信息文本真相的能力的影响终究是微小的。

网络媒体却打破了这种局面。网络媒体受众参与行为的实时性是它的先天优势, 正因为如此, 它才得以风靡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 传播者随时随地都可编码, 受众随时随地可解码并反馈。这种绝对的传播优势必将挤占网民获取传统媒体的时间, 网民对网络的忠诚度随之增高, 网络终将成为他们接受媒体信息文本的唯一渠道。因此, 他们所接受的事实真相等同于网络上的信息文本真相。在这些事态中, 他们都及时参与反馈, 其中不乏网民在混沌中采用多种手段推进事态进程, 只有少部分既是网民又是观众或读者的围观者, 能理性地看待事态进程, 会主动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文本与网络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认清事实真相, 他们最终参与反馈的时间也较前者滞后, 一旦参与其中便是主动围观, 而不是被迫围观, 其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较强。由此可见, 网民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参与实时性, 它已经成为束缚受众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能力的绊脚石。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零门槛”, 致使每个人都随时可以在网络媒体中扮演传播者角色, 再加上网络媒体中把关人的严重缺失, 信息真假难辨, 当受众身陷信息谜团中难以把握真实权威的传播源头时, 受众自主解读信息文本的能力便随之消解了。传统媒体受众参与的门槛是较高的, 它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主导传播符号比较单一决定的。例如, 广播的主导传播符号是声音, 所以参与广播节目的受众, 在声音上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 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就会较高, 否则就难以适应节目的要求;电视的主导传播符号是声画, 于是参加电视节目的受众, 不仅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形象;而报纸的参与者, 却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字写作能力。再加上, 传统媒体中受众参与行为受到把关人的严格审查, 其提供的信息可信度较高, 因此, 传统媒体中受众参与对信息源的可信度影响不大。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零门槛”是由其主导传播符号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受众参与到网络文本中是轻而易举的事, 他们无须把关人的严格审查, 只要能说话、会打字或者露个脸都可能成为网络文本的传播主体或对象。无论在蒙牛与伊利还是在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 大部分受众都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尤其是一些灌水高手, 每天都会在各大论坛上发表自己所了解的最新信息和意见, 大量的真假信息在他们之间捣腾, 网民被这些信息谜团弄得无所适从。大多数参与了蒙牛与伊利互掐事件或腾讯与360互掐事件的网民, 在事发的初期都还是乐意关注和评论的, 但他们一旦发现网络上的信息源真假难辨后, 便随之冷静下来。因为信息文本真假无法辨别, 将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自主解读能力, 人们便不愿在此环节上浪费时间。其最终的结果, 只有等待传统权威媒体发布最可靠的信息文本。由此可见,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零门槛”最终将制约其对信息文本解读的自主度。

这种“零门槛”的参与能力优势倒是被此次事件的主导者所充分利用了。但他们之后才发现这种做法完全是徒劳的, 虽然网民被迫浏览了他们制作的信息文本, 但当技术无法隐匿窗口制造者身份时, 这种自说自话的传播效果是极其有限的。所以, 对于任何网络主导者来说, 他们只有利用公共网络媒体来发布自身的信息才是明智的。网络受众对网络信息文本的接收依然需要把关人的审查, 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制度完善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 通过对蒙牛与伊利、腾讯与360互掐事件的分析, 可以看到网络媒体中受众特殊的参与属性带给了自身选择自由的多方消解。因此, 我们不能总是将网络媒体受众参与的特殊性当做绝对的优势看待, 这种优势伴随着网络媒体发展的不健全, 正在成为制约网络媒体发展的一大潜在隐患。尤其对于网络媒体的主导者来说, 应当看到网络受众参与的特殊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媒体的主导者们应当充分地尊重网络受众的这种权利, 千万不要轻易地将其作为要挟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春苗:《从伊利蒙牛商战到腾讯360交恶》, 载于《人民论坛》, 2010年 (11) 下, 第48~49页。

上一篇:语法翻译教学法下一篇:阴虚体质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