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阅读八篇

2024-09-12

增强阅读 篇1

一、领会《课程标准》理念, 搞好生生交流、互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内容和表达”完全可以涵盖文本 (作品) 的全部, 进一步拓宽了感悟空间;“有自己的心得”, 强调了感受和体验。有了这样的要求, 学生就可以放开思维, 不只把目光盯在某一点上——这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阅读教学中, 有效运用“合作”的手段, 让学生充分参与并分享体验, 正是课标的一个目的所在。但合作与独立是相辅相成的, 在提倡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强调合作学习应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应始终有合作的意识, 更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 才能真正使自身得到锻炼。这些离不开教师的逐步引导,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 既要积极参与, 又要耐心倾听。

阅读活动中, 生生之间要坚持交流、互动, 互相帮助和启发, 以期形成共识, 提升能力。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使之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即使有的学生发言“不着边际”, 也应该耐心地听完, 了解其产生某种观点的原因, 也许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占据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时空, 剥夺学生言说的机会;相反, 要鼓励、引导他们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让他们体验合作的价值, 分享成功的快乐。

二、优化课内阅读实践策略, 训练学生感悟、表达能力

(一) 运用“质疑——解疑”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一颗敏于感悟的心灵。教学中, 对于那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篇目, 可以采用“解疑法”教学。首先, 完成“自主先学”任务, 即安排学生课前自读课文2 至3 遍,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获取初步的了解;然后, 让学生提出疑惑不解的问题, 并写在小纸条上, 由组长统计并交给老师;待梳理、归总后, 课堂上再把这些问题反馈给学生, 要求他们用“小组讨论”“多元对话”的方式, 共同完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运用这种“质疑——解疑”法教学, 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 它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与合作探究能力。当然, 教师除了要充分熟悉课文内容, 以便在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适时地介入, 并予以正确的点拨, 确保讨论活动有效推进。

(二) 要求学生写好“一课一悟”, 培养敏于感悟、乐于表达的习惯

阅读一篇课文, 在教学目标上不必贪多求全, 而要瞄准一个目标, 训练到位。学完一篇课文之后, 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 养成写“一课一悟”的习惯, 可以促使学生把想法诉诸文字, 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刻, 并且更加明朗化、条理化, 进而提高表达水准, 升华情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 开始时教师要加大检查力度, 对那些不愿写或写不出的学生, 要加强指导并提供范例, 做好“引路”工作;对写得好的同学要给予热情鼓励, 以鞭策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每完成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 教师要对写“一课一悟”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小结, 并向全班同学进行反馈。持之以恒地进行这样的训练与督导, 学生就会养成“勤于阅读、敏于感悟、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三) 定期举办“小小辩论赛”活动, 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辩论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应变技巧。辩论的论辩性, 促使学生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有独立的见解, 而辩论赛的形式, 又促使学生必须有协同战斗的精神。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合作的方式, 遇到疑难问题要齐心协力、共同探讨。辩论赛的形式, 学生喜闻乐见, 但要组织成功, 需要生生之间的积极配合, 更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与组织。

三、优化课外阅读实践策略, 彰显学以致用理念

(一) 强化实际操作训练, 培养学生课外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结合课内教学, 针对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课文向外延伸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网络资源, 收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文章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风土人情以及其他方面的相关资料, 便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内涵, 拓宽知识面, 把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此外,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过程中, 最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 以便有困难及时交流和沟通, 培养合作意识, 发扬团队精神。学生在对所需材料进行查找和整理的过程, 获取信息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二) 将信息和资料的搜集融入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中, 发展语用能力

“读说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 与口语交际相结合的训练, 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畅谈有效快捷的搜集资料的方法、途径、过程、经验以及心得体会, 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内容, 就人物形象或相关事件, 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观点。也可以定期组织读书成果汇报会、交流会或文学名著知识抢答赛等等, 借助这些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观点分享, 使学生相互受益, 共同发展。“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很多, 比如, 在上作文课前, 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相关主题的优秀范文, 借鉴写作手法, 开拓写作思路。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占有丰富的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 就自己最喜欢的话题, 进行研究和探讨, 展开联想和想象, 发挥创造力, 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 以期让材料真正地活起来, 为我所用。

摘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既要立足于课内教学, 又要抓好课外阅读。二者不可偏废。为此, 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内阅读实践策略, 训练学生感悟、表达能力;要努力优化课外阅读实践策略, 彰显学以致用理念, 以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实践,课外阅读,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苗叶.谈阅读教学中的方法应用[J].软件:教学, 2015 (4) .

增强阅读 篇2

在多年的农村中学语文执教生涯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近年来一些学生在做语病题、成语辨析及阅读题时常常得分率不高。一部分人对病句、成语辨析和阅读题感到很头痛。一个很简单的病句,不能发现其错误;一篇简单的现代文也不能理解其大意。

二、问题产生原因

(一)不重视早读。

早读是否有效率是影响语感及阅读能力的关键,也直接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充分重视早读、努力提高早读的效率早已成为语文工作者的共识。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仍然有些教师重视不够,要求不明确。而学生呢,却有一部分不愿开口读,整个课堂很难听到一片琅琅的书声。更有甚者读书时竟然会睡着。这样早读的效率就不高。所以早读之后,老师往往觉得没什么成效,学生也觉得读书枯燥而且效果也不大。长此以往,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缺乏自信、贪玩厌学

现在很多农村学生,因为长期留守,学习基础较差,普遍缺乏自信心,贪玩厌学的现象很严重。而且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在社会上渐渐兴起,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读不读书都能挣钱,来读高中只是为了混张毕业证,把年龄混大。带着这种想法来读书,其效果可想而知。

部分学生在校经常背着老师整晚玩手机,上课时就没精力听课,昏昏易睡。考试自然成绩也不理想,以致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没有自信,变得更加贪玩厌学了。哪有心思读书呢?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更是从没思及了!

三、如何解决问题

(一)增强学生自信力,树立理想

老师要尽可能与家长沟通,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夸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贪玩厌学的毛病。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在她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中转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石匠,在建筑教堂。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只是在这混饭吃的。”问第二个石匠,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盖一个全国数一数二的教堂。”说完就埋头敲石头,他要做一个能工巧匠。问第三个石匠,第三个石匠目光遥视远方,然后说道:“我要盖一个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样是石匠,他们的目标不一样,他们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我觉得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就很有帮助。

只要引导学生树立的长远的理想,有了学习的热情并能为之奋斗,他们又怎会不喜欢读书呢?早读还怎么没有声音呢?多读,多大声读书,语感自然慢慢的就会得到提升,语感强了,阅读能力等自然也就会随之提高。

(二)激趣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冯娟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一文中指出,语感和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我认为这一点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只有多读多看才能刺激我们的大脑接受知识,通过反复的读才能尽快的掌握知识。所以要培养语感锻炼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要达到目标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多指导学生如何读,要求学生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再别康桥》、《采薇》、《涉江采芙蓉》等课文,可由教师范读,或播放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感悟诗歌内容。

(三)注重训练,逐渐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叶圣陶曾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只有对学生长期进行训练,养成习惯才能让他们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多读,才能积累大量知识,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师还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积极评价

要让学生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要不吝夸奖。平时同事交流时,大家经常感叹学生基础是一届比一届差,怎么办呢?如今差是常态,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仍抱着老一套的认识,只要是他们朗诵课文或做阅读题时有一点点进步,就要不吝夸奖。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才不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一味的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早读就少有人出声了,主观文字题就更不会动笔了。那样想要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更难了。

总之,语感和阅读能力虽然不是天生的,但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当前教育的精神。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们农村中学学生在做语病题、成语辨析及阅读题时存在的一些弊端,思考如何去改变。主要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该怎么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出发,从存在问题、问题产生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阐述了通过诵读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浅见。

增强阅读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篇3

一、充分利用阅读

1.通过阅读可以巩固以往所学的词汇、句型。阅读对于语言学科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来说也不例外。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以往所学的词汇、句型在阅读文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复现,这样在阅读中可复习巩固词汇这一难啃的骨头,是学生行之有效的掌握和提高词汇的手段。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感觉我的很多词汇是在阅读中得到强化的。

2.通过阅读可以记住复现率高但课本上没出现的词汇。 我们常会见到一些在词根基础上加前缀或者后缀组成的派生词,如misunderstand、abnormal、dishonest、inactive、 acceptable、purify、stiffen、standardize等等,因为知道它们词根和词缀分别的意思,还有通过语境一猜测,很容易记住这些并不是生词的生词。尤其是对于那些非常有心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好的丰富词汇量的方法。

3.通过阅读会掌握一些前沿说法和一些固定表达。这样一些说法有些时候对于学生写作还是很有用处的,如double-edged sword、low-carbon life、a win-win game、 make ends meet等。有很多表达一看到英语就知道什么汉语意思,但是自己本身不会说,如果在英语报纸或文章中见到了,并且做一个有心人,把这些表达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可以在知识输出时有地道的到位的简洁的表达。

4.立体充分地利用阅读的文章。我一般会把阅读中碰到的不认识的词标出来,会把好的短语、句型摘录出来。我会把文章认真地读透,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意图。这样把一篇文章彻底搞清楚,我感觉是一种享受。有一些生词可能通过上下文的猜测还是没能猜出意思,那么这是查词典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也把它视作增加词汇量的一个好的时机。

二、阅读理解各题型的规律特点和解题方法

1.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占比例最多的题目是理解具体细节信息的题目。这类题目既有直接细节题,即根据文中某个句子就可得知答案,不过一般不要期待选项中词汇和文中词汇一致,一般选项中会选用和文中不同的词汇。还有混合细节题,这些题目不可能单纯通过某个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要通过整合信息才能找到答案。细节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会有:本身对但与文章内容无关;张冠李戴。细节题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因为占得比重最大,其次这也反映了很多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再者也反映出有些同学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和做题缺乏耐心。

2.归纳中心或者写出文章题目的这类理解题目难度比较大。这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是过大或者过小或者偏了。如果碰到议论文体或者调查报告或者新闻报道类的文章,一般找到中心段或者中心句就能很容易地归纳出中心,一般中心段在首段。如果说明类的文章,比如介绍一个人或者描写一个东西,这类文章往往找不到中心段,可能很多段落都是平行的,这时候可以把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总结一下,然后再把每段的段意归纳到一块就会出现中心。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把其中的六要素找出来,即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通过这六要素然后归纳出中心。

3.猜测词义的题目有一些简单明了、显而易见,直接通过上下文就能猜出词义。但是此类题目也并不都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有一些是猜测生词,有一些是猜测熟词生义,有一些上下文信息不足够,要通过代入法将选项逐个代入然后根据语境来判断。尤其要注意猜测熟悉词的词义,不要先入为主,在此处可能是别的意思,可能是比喻意义,要结合本义再结合语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4.推理判断题,有一些是根据具体某句子或某几个句子作出判断,有一些要根据整篇文章作出判断。此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是:本身正确而且是文中明确说出来的;太过绝对;是常识,但与文章无关;偷换概念等。这类题目难度不小,学生容易误入陷阱,要排除文中明确表达出来的选项,也要排除太过绝对的选项。

5.文章结构类题目平常考察得不很多,但是思维量比较大。一般会让大家选出文章是怎样发展的结构图,这需要学生搞清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有时还会考到文章导入话题的方式,是通过举例子、通过类比、通过设问,还是通过提问问题等。

6.文章猜测作者态度、目的和意图的题目也是常见的。其实文章目的的题目并不是很难,一般来说对于实验结果、研究报告之类的文章一般是告诉大家某一研究结果;对于广告类文章往往目的是劝大家买东西;故事类的文章要么是逗乐大家,要么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作者态度的文章其实也属于推理判断的范畴,作者或者对某一看法支持supportive,或者怀疑skeptical,或者客观描述objective。

增强阅读 篇4

【摘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既要立足于课内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二者不可偏废。为此,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内阅读实践策略,训练学生感悟、表达能力;要努力优化课外阅读实践策略,彰显学以致用理念,以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实践;课外阅读;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搞好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既要立足于课内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二者不可偏废。为此,教师要努力优化阅读实践策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促进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领会《课程标准》理念,搞好生生交流、互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内容和表达”完全可以涵盖文本(作品)的全部,进一步拓宽了感悟空间;“有自己的心得”,强调了感受和体验。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就可以放开思维,不只把目光盯在某一点 上――这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合作”的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并分享体验,正是课标的一个目的所在。但合作与独立是相辅相成的,在提倡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强调合作学习应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始终有合作的意识,更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才能真正使自身得到锻炼。这些离不开教师的逐步引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既要积极参与,又要耐心倾听。

阅读活动中,生生之间要坚持交流、互动,互相帮助和启发,以期形成共识,提升能力。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之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即使有的学生发言“不着边际”,也应该耐心地听完,了解其产生某种观点的原因,也许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占据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时空,剥夺学生言说的机会;相反,要鼓励、引导他们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快乐。

二、优化课内阅读实践策略,训练学生感悟、表达能力

(一)运用“质疑――解疑”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颗敏于感悟的心灵。教学中,对于那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篇目,可以采用“解疑法”教学。首先,完成“自主先学”任务,即安排学生课前自读课文2至3遍,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获取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提出疑惑不解的问题,并写在小纸条上,由组长统计并交给老师;待梳理、归总后,课堂上再把这些问题反馈给学生,要求他们用“小组讨论”“多元对话”的方式,共同完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运用这种“质疑――解疑”法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它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与合作探究能力。当然,教师除了要充分熟悉课文内容,以便在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适时地介入,并予以正确的点拨,确保讨论活动有效推进。

(二)要求学生写好“一课一悟”,培养敏于感悟、乐于表达的习惯

阅读一篇课文,在教学目标上不必贪多求全,而要瞄准一个目标,训练到位。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养成写“一课一悟”的习惯,可以促使学生把想法诉诸文字,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刻,并且更加明朗化、条理化,进而提高表达水准,升华情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开始时教师要加大检查力度,对那些不愿写或写不出的学生,要加强指导并提供范例,做好“引路”工作;对写得好的同学要给予热情鼓励,以鞭策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每完成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写“一课一悟”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小结,并向全班同学进行反馈。持之以恒地进行这样的训练与督导,学生就会养成“勤于阅读、敏于感悟、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三)定期举办“小小辩论赛”活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辩论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应变技巧。辩论的论辩性,促使学生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有独立的见解,而辩论赛的形式,又促使学生必须有协同战斗的精神。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合作的方式,遇到疑难问题要齐心协力、共同探讨。辩论赛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但要组织成功,需要生生之间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与组织。

三、优化课外阅读实践策略,彰显学以致用理念

(一)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课外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结合课内教学,针对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课文向外延伸拓展,鼓励学生利用图书、网络资源,收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文章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风土人情以及其他方面的相关资料,便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内涵,拓宽知识面,把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过程中,最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以便有困难及时交流和沟通,培养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学生在对所需材料进行查找和整理的过程,获取信息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二)将信息和资料的搜集融入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中,发展语用能力

“读说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与口语交际相结合的训练,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畅谈有效快捷的搜集资料的方法、途径、过程、经验以及心得体会,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内容,就人物形象或相关事件,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观点。也可以定期组织读书成果汇报会、交流会或文学名著知识抢答赛等等,借助这些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观点分享,使学生相互受益,共同发展。“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很多,比如,在上作文课前,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相关主题的优秀范文,借鉴写作手法,开拓写作思路。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占有丰富的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就自己最喜欢的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创造力,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以期让材料真正地活起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增强阅读 篇5

一、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从目标看,职高语文存在阅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学生往往上与不上一节课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上课的针对性要强,每课设计一个重点;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师往往忽视先进的教学手段,往往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再加上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而且缺乏指导,把主要精力和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课堂必修课的学习上。

二、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增强学生体验性的策略

1. 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上,我们可以采用情景设置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想象出当时的情境。并且理解其中的场景转换,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老师则适当进行指导,完善不足之处。在阅读之前,教师也可以将《雷雨》的背景知识,或者所讲述的时代特征给同学们做一定的讲解。

要让学生的理解能够拓展延伸,戏剧为什么以“雷雨”为题?这里所说的“雷雨”是自然界的天气,还是风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气氛?都应该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维理解,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看问题,还应有自己的见解。

2. 现场演绎,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

通过前面的情景设置,同学们的大脑中就会有《雷雨》场景的基本轮廓,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演示,现场演绎出《雷雨》的情景及对话。一个小组的人分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需要先熟悉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然后演出才会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而且也会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帮助。在观看了学生表演之后,教师就要对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加以评价,让他们在保证优点的前提下弥补不足。职高生的思维已经接近成熟,他们会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发表见解。因而,为了提高他们认识能力,有必要让他们进行辩论,充分利用自己的口才,借此相互取长补短,获得意外的认识,如让学生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还是假”,让学生各抒己见。

这些活动应该是最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项教学策略,它通过加强学生与作品阅读之间的关系,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人物的各种刻画有一个自我的认识,往往能通过学生的现场演绎看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3. 阐述感受,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同学们在自己表演之后,或许会对文章和表演本身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他们应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良机,要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同答案。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对以后的阅读答题有很大帮助,不会再是为了追求一个固定答案,保留自己的想法。

4. 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对这一阶段学习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同学们总结出在自己亲自体验阅读的时候收获了什么,与之前的学习进行比较,选出较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利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阶段性反思,强调的是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想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应该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调动起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体验性教学对整个职高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提高职高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学生有效体验阅读内容的重要过程。职高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终生阅读与体验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力求在备课中下足工夫,课堂上多让学生体验,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形式,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说,在《雷雨》中,可以排练课本剧,让学生揣摩剧中人物情感,可以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鲁侍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做?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对人物会有独特的理解。也可以把全班分成不同的组别,每个小组课后进行排练,课堂再进行汇报演出。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补充细节,只要不违背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国内外的经典名著,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学会思想成长和自我反省,使他们受到文学思想的熏陶。体验性教学在这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增强阅读 篇6

1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语言为主, 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基本都是注重在辨认词义、讲解生词难句、分析语法结构等表层结构方面。这样逐词逐句地讲解、翻译虽然使学生对句子内部结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并有助于对语篇的局部理解, 却分离割裂了语篇的连贯, 造成语言点与语言理解严惩脱节的现象, 无法使学生对语言的情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片面强调语言符号的符号性, 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现在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多数课文和阅读材料选自英美原文,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如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阅读就会受到影响。在教学上, 教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文本的符号性分析, 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导致有些学生一看到自己所不熟悉的题材就有畏难心理。

第二, 重视语言表层结构, 轻篇章整体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细节性解释占去了阅读课的绝大部分时间, 学习的目标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等, 阻碍学生通过文章的题目、上下文结构去联想和深层次理解。其结果是阅读速度慢, 交际运用能力跟不上, 课堂上一旦出现语言难点, 教师就立即板书例句, 反复讲解操练。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几乎每个单词都认识, 可就是不理解文章意思。

第三,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满黑板写, 学生则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 被动的模仿、记忆和进行古板的、孤立教条式的句型操练及翻译。在这种形式下,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淡薄, 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失去兴趣, 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2 语篇教学的涵义

阅读是公共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语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字句讲解分析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 他是从语篇的整文来看, 把文章按照一个整体出发进行分析、理解及评价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意义上, 而要提升到对整篇文章的架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等深层意义的领悟。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强调语言共核的同时, 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 点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 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 摸清作者的思维脉络, 以及词和句子的衔接连贯手段等等。如课文有叙述文、说明文或论述文等不同体裁, 有问题———解决模式、提问———回答模式、主张———反对模式、叙事模式、概括———具体模式等。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参照语篇模式理论, 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体裁和文体的关系;熟悉不同语篇的本质特征, 了解语篇的体裁结构,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 从而抓住其重点。

3 培养学生运用语篇分析理论理解文章的能力

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 将其注意力引导到语篇上, 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 帮助他们分析句子是如何衔接成段落, 段落如何组成课文篇章的, 对文章先基础理解, 然后再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进行评价性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上下连贯, 前后呼应的连接的敏感性, 熟知语篇的交际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语篇分析教学模式:

1) 导入。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 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猜测各抒己见, 可就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 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

2) 介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题目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尽量用比较简单的语句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 让学生速读课文, 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结构、含义, 能回答一些识记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的首句, 让学生分组讨论, 并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是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陈述,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都能积极参与, 活跃了课堂气氛。

4) 理解、宏观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通过作记录、问答、找中心句、关键词解释难点难句, 对一些语言点进行理解和操练。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篇章, 总结文体和文章的模式, 目的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构架分析, 使学生能熟悉了解多种写作体裁和谋篇方式。详细了解体裁结构是很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 只有在学生熟悉所学课文的文章框架时, 才能有清晰的思路理解认知整篇文章。还要引导他们分析并找出文章中各个内容所构成的各个层次的部分, 让学生熟练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 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文章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掌握语篇的含义, 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

5) 讨论、巩固。通过分组讨论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 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对篇章进行评价性的理解, 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通过复述课文内容检测学生对该篇章的理解, 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起到巩固的目的。

4 结束语

事实表明, 语篇教学坚持整体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给学生阅读篇章的技巧和相关知识, 能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通过讨论, 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轻了课堂焦虑感, 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听不问、只记不说的习惯, 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等认识过程, 从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综合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是目前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然而, 要获得语篇结构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 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向学生灌输语篇结构意识, 学生才会逐渐增强对语篇结构的敏感性,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作用。同时, 语篇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具有语义、语用、修辞、文体等语言方面的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与语言相关的知识, 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利用对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 加强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深入总结和探讨语篇教学的, 充分运用新的理论和语言知识, 清除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障碍,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1 (9) .

[2]李慧敏.语篇分析和英语阅读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 (3) .

增强阅读 篇7

关键词:阅读 兴趣 素质

课外阅读是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是我们单纯的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所以说,课外阅读教学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语文教育观。

但是,我们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学生。高一学生不知道“黑客”“的士”“打的”“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写作文,词不达意,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思维迟缓。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课外阅读?枯燥单调的应试教学内容充塞了学生的空间,学生哪有兴趣读书?学生知识贫乏、兴趣淡薄、成绩平淡,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知识记忆模式及其学习质量的低下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书是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工具。而现有教材,虽然涉猎许多方面,但限于篇目,仍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弥补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开设课外阅读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呢?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书海茫茫,阅读不能良莠不分。所选作品要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智力,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课外阅读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二、营造班级课外阅读氛围

介绍优秀作品内容,指导购买、订阅优秀书籍、报纸杂志,如《中学生必读课外名篇》《名著欣赏》《课外阅读》《语文天地》《语文报》等。

时间是挤出来的。营造了班级阅读氛围,学生就会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去阅读。在休闲中阅读,在阅读中休闲。摒弃无聊,远离空虚,享受充实带来的乐趣。

三、指导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1.阅读《读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同步阅读。

2.印发早读材料。每周精选、印发“早读材料”,让学生在早读课补充阅读教材延伸的内容。

3.加强闲暇时间的调控。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坐一坐,翻一翻。双休日、节假日,倡导学生阅读大部分优秀作品,观看相应的影视,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骆驼祥子》《龙须沟》《雷雨》《巴黎圣母院》等。坚持课外阅读,就能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提高语文能力。

四、提供展示阅读能力的舞台

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能力的舞台,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阅读后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作品理解的良好方式。交流可采取诗歌朗读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读书笔记展等。在交流中提升品位,减少对明星的盲目崇拜;在辩论中加强对《史记》的了解,加深对刘邦、项羽的认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外阅读能冲破教室的局限,突出课本的重围,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能不断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发现新知;能提高语言品位;增强习作文采;能了解生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获得生活的快乐。

增强阅读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

一般来讲,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对话”方式的实践性,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开展对话活动;其二为“对话”成果的实践性,即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对话实践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新知识,且还运用自身知识基础与能力获取了深层感悟与体验,以促进自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有效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重视课前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需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前重视并加強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通过教授其科学、可行的预习方法与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力,为之后的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神笔马良》的实践课堂教学中,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神话故事范畴,其神秘色彩较强,且小学生平均年龄较小,好奇心重,对此种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故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有选择性地从“神话故事”的讲解入手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篇文章。待学生初步了解了教材内容之后,鼓励其积极质疑,此时会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马良,他是怎样得到这支笔的?(2)得到这只神笔之后,马良身上会发生什么神奇故事?通过此种课堂疑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预习效果,提高其阅读水平,深切感受文章内在含义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阅读实践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生活阅历较浅,学习经验较少,故其语文知识基础的巩固与夯实非常重要,对其以后的语文知识学习具有基础性和奠定性作用。所以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其生字、生词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以夯实其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篇文章中含有大量的动作描写词汇,如“嗅了嗅”“浑身发抖”“慢慢地走”“扎煞起全身羽毛”等,故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内容的同时,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及其适当的运用方式,或可采用“仿写”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词的记忆,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其阅读实践能力。另外,在本节课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多个动词的理解与掌握,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课堂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本质上来讲,语文阅读重在强调学生的文章阅览能力和朗读技巧。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加强学生的课堂朗读训练,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其自主探索能力及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其综合学习水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描述了爬山虎的特点,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向班级学生详细讲解文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朗读训练,学习作者的文章描述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与本文作者相同的观察方法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其他事物,并鼓励其用口语表达的形式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通过此种课堂朗读+口语训练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能力,还能提高其思维探索能力及其口语表达水平,实现增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目的。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实践较少,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重视课前预习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并有目的性地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阅读实践能力,同时还需加强学生的课堂朗读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能力,提高阅读教学实践性及其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85-86.

上一篇:处理器的网络化生存下一篇:受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