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化论文十篇

2024-06-05

徐州文化论文 篇1

徐州自古乃九州之一, 历史悠久, 钟灵毓秀, 文才武胜代不乏人。仅民国时期就出现过钱食芝、李可染、张伯英、马可、王琴舫、周祥骏、王少华等许多令徐州乡民敬仰和尊重的乡贤。他们或用自己的凌然义举维护广大百姓利益;或用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乡里民众, 功勋彪炳于徐州地方史册, 千百年来激励、感化着一代又一代徐州人民。

一、徐州乡贤文化发展现状

1.徐州乡村乡贤发展情况。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 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 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块基石。徐州市共有10478个自然村, 因此乡贤文化在农村社会中尤为重要。依靠乡贤调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自我调节手段。贾汪区耿集办事处依托1个“办事处乡贤工作室”、13个“村乡贤站点”、165个“乡贤之家”三大阵地, 组建三级调解体系。丰县梁寨镇下辖的2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乡贤工作室”, 98个自然村至少筛选1名管事的“乡贤”, 教化乡民, 维系乡情, 温暖乡土。自乡贤工作室成立以来, 贾汪区耿集乡依托“乡贤之家”, 共接访478例, 成功调解438例, 调解成功率高达92%。其中农村土地纠纷221例, 占调解总例的50%, 农民工薪纠纷158例, 占总事件的33%,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现代以来, 徐州本地乡贤延续着千年文脉, 一大批各艺术门类的专才辛苦耕耘, 努力创作, 推出了为数可观的作品和成果, 为丰富地方文化底蕴作出了不俗的奉献。

2.徐州文艺界乡贤发展情况。

据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广新局于2015年共同实施的“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统计, 194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的 (包括已故者) 、长期在徐州地区生活工作的、在当地有相当影响和声望的老艺术家共130人, 其中文学界23人、美术界28人、书法界11人、摄影界8人、民间文艺界10人、舞蹈界4人、音乐界11人、戏剧界25人、曲艺界6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出现了刘振华、董尧、王辽生 (已故) 等作家和诗人群体, 有的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在演艺界, 涌现出佟韶音、相瑞先、徐艳琴、厉仁清、刘立武等戏曲明星, 他们中的杰出者被中国曲协授予“特别贡献曲艺家”荣誉称号;在书画创作上, 有王冰石、姜舟、马奉信、金德欣等一大批名家, 徐州因而获得“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二、徐州乡贤文化建设现状

1.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举措。

近年来, 徐州市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鼓励各地发掘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传乡贤文化, 推动楚汉文化相得益彰, 比翼齐飞, 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一是启动了“世纪文化传承工程”, 保护乡贤文化。2015年2月启动实施的“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 涵盖徐州市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艺术门类的老艺术家 (建国前出生) , 主要搜集整理老艺术家的资料, 包括老文艺家的生平、作品、物品、宣传品、生活照、舞台照、录音、录像等, 对他们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艺术传承等进行调研摸底、梳理归类、评估论证, 并在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和中国徐州网开设专版 (栏) 进行报道, 编辑出版人物传记丛书, 制作完成电视文献片、举办老艺术家成就展。二是培树当代先贤, 弘扬好人文化。徐州市坚持讲好人故事、打造好人徐州品牌。目前, 已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 92人当选“中国好人”。“中国好人”上榜数、“江苏好人”上榜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数十位好人乡贤入驻徐州“好人园”, 有效放大凡人善举的榜样效应, 真正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举办大型节庆活动, 推介乡贤文化。徐州市立足文博会、李可染艺术节、马可艺术节、汉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 把徐州籍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知名人士等请回来, 共商徐州发展大计, 推动徐州发展。迄今为止, 徐州已连续举办17届经济贸易洽谈会暨汉文化旅游节, 已在南京、上海、北京、韩国大邱及徐州本地举办楚风汉韵暨李可染画展, 目前正在筹备第二届文博会, 力图通过节庆载体, 进一步彰显徐州先贤文化优秀品格。

2.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就江苏省来说, 徐州率先启动了乡贤文化建设,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认识不足。“破四旧”运动与“文革”浩劫的涤荡, 各地乡贤祠灰飞烟灭, 导致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群众对乡贤及乡贤文化认识不足, 甚至根本不知道乡贤及乡贤文化的存在。目前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黑恶势力等不良风气, 部分传统风俗习惯等乡贤文化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趋势, 逐渐丧失了生存的文化土壤、经济土壤, 丢掉了生存空间。因此, 在乡贤文化建设方面, 需要在去除文化糟粕的基础上, 普及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识程度。

二是文化交流与乡贤队伍有断层之虞。乡贤文化产生于民间, 传播于草根, 与精英阶层的阳春白雪文化相比, 是一种下里巴人的文化, 只是低端传播, 难以进入精英视野, 造成乡贤文化交流交融阻滞, 路径不畅, 有引发文化断层之虞。尽管丰县、贾汪等部分乡镇对乡贤文化高度重视, 启动较早, 建立了乡贤工作体系, 搭建了乡贤工作平台, 但是全市其他地区未能及时启动乡贤文化建设, 未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贤队伍和服务体系。

三是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遗”是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非遗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的局面。徐州琴书国家级传承人、也是入选“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曲艺类人物之一的魏云彩, 曾坦言他现在最放不下的就是琴书艺术无人传承。过去不用担心没有传承人, 现在却是学者寥寥。长此以往, 戏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出现“人亡艺亡”的现象, 因此抢救“非遗”亦是当务之急。

三、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原因分析

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 既有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客观原因, 又有政策支持、群众认知水平等主观因素。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设计存在缺陷。

当前, 各地政府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 没有系统的规划, 无法形成推广乡贤文化的合力;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对乡贤文化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资金使用缺乏重点支持方向, 存在“撒胡椒面”现象, 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效果不佳。近年来, 随着国家土地流转等政策的推行, 一些地方政府强行推行土地流转, 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环节, 挤压了部分乡贤的生产生存空间,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精英的流失。

2.乡贤文化推广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当前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深刻, 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文化的创新创意创造作用日益凸显。交通日益发达、人口流动不断加强、信息传播越来越快, 外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越来越强, 乡贤文化逐渐边缘化, 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 因此, 外部文化在客观上会蚕食本土的乡贤文化。与信息传播的要求相比, 与群众的信息需求相比, 与社会治理的要求相比, 地方政府推广乡贤文化的手段陈旧, 方式落后, 缺乏二次包装、二次推广, 难以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难以适应大众信息接收习惯, 也导致群众对乡贤文化知晓率不高。

3.城乡二元制结构, 致使乡村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来, 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 我国形成了以城市为发动机、农村为稳定器的发展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呈现了空壳化趋势, 外出务工潮波澜壮阔, 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据徐州统计局公布数据, 2014年末, 全市户籍人口1023.52万人, 城镇化率为59.5%, 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大大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0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5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11元, 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还是人均消费支出, 城镇居民都超过了农村居民。因此, 乡村文化精英出于仕途、经济等利益的考虑纷纷走出家乡, 乡贤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

4.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造成乡贤精英外流。

与苏南、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徐州经济相对落后, 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不够, 导致人才“孔雀东南飞”。与周围各县市区相比, 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相对不足, 难以形成“淮海经济区”人才发展高地和文化建设高地, 因此导致乡贤精英的不断流失。

乡贤文化植根于乡土, 生长于民间, 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力量, 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而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 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涌现出众多的各类名士贤才。徐州乡贤文化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公共事业、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有了乡贤文化的传承, 才有了繁荣多样、生生不息的徐州当代文化。对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各界应重视起来, 对症下药, 采取针对性措施, 使本地区文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汉风.致敬乡贤[N].徐州日报, 2015-3-2.

[2]杨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J].文化学刊, 2015, 5 (5) .

[3]刘苏.展乡贤名士风采传历史文化薪火———“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启动[N].徐州日报, 2015-2-10.

徐州文化论文 篇2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预期,文化体验,文化调试

一、前言

徐州历史上便为华夏九州之一,以其古典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盛赞为“东方雅典”,并且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世界硅都”的美誉,是国务院定位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大型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和能源基地。徐州的高校教育形成了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学院等高校云集,成熟的高校教育也渐渐地形成了徐州可持续发展的头号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徐州的一张最闪耀的城市名片。徐州的高校教育学术氛围浓厚,人文气息古典儒雅,也是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前来于此深造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徐州地区来华留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

据调查,徐州留学生大部分来自非洲、中东地区、俄罗斯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这四个地区。这些国家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在徐州的学习和生活后,对徐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一个逐渐了解并适应的过程。前来徐州学习的留学生更多的是源于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的情形下所形成强大文化向心力的召唤,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生强烈的向往,这也说明现在的中国文化已在区域文化圈中达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通过调查问卷和对接受问卷调查对象进行抽样采访的形式,我们能对留学生的文化预期、文化体验和文化调试的过程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东南亚留学生,82% 留学生对徐州的最初印象中偏古典, 但一段时间之后认为徐州其实更现代,落差比较小。他们体验到了徐州古典与现代文明风格完美融合的城市文化特色。 在文化调试过程中,绝大部分留学生调试过程相对花费时间少。能够完全融入到汉语言环境中,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非洲留学生,64% 留学生来华前认为徐州是个典型的现代化城市,学习生活后加深了对这里深厚历史文化气息认识,落差不大。他们体验了典型的东方文化。在文化调试中, 非洲留学生语言有障碍,气候、饮食等方方面面的调试过程所花时间长。在华留学过程使他们对汉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还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互、碰撞、融合。

中东留学生,58% 留学生人认为徐州是工业化城市,文化预期落差居中。他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维方式。文化调试过程所花时间居中。在华留学期间他们对徐州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稳重大气的人文气息有了深刻认识。

俄罗斯留学生,75% 留学生预期徐州是能源城市,文化预期落差较大。他们体验到了这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文化调试上所花费时间居中,接受并传播了汉文化。

三、关于徐州地区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地域分析

3.1东南亚留学生

东南亚留学生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对徐州地区的文化预期是偏古典的,来华之后认为这里比起他们的想象要更加的现代化。82% 留学生文化体验均认为徐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文明完美结合的风格,总体上来说落差不大。他们本身对部分汉字和字义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生活习惯、饮食习俗与当地人也相差不大,因此他们的文化调试过程所花费时间要比起其他地区的留学生少得多,很好地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2非洲留学生

非洲留学生有高达64% 的人认为徐州只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感受到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预期的落差不算太大,并且体验了典型的东方文化。但是因为一开始语言交流有障碍,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气候的适应上都得花费时间去调试。徐州高校建立的系统的师生交流平台,以及高校为留学生举行的演讲比赛及教唱中文歌的活动都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掌握汉语,能够在买东西等日常行为中活学活用。

以中国矿业大学非洲留学生为例。中国矿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矿业最高学府,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7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太平洋论坛和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等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间学术交流非常活跃。中国矿业大学以育人为根本,学术研究氛围浓厚。而来中国矿业大学深造的留学生高达75% 都来自非洲,深造专业都是与矿业相关。非洲留学生饮食文化比较单一,主要是肉食、玉米、面粉之类,习惯吃手抓饭。他们到徐州后,开始慢慢习惯用筷子,习惯徐州偏辣的饮食口味。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后,非洲留学生对徐州富有特色的“蝴蝶馓子”、“东坡回赠肉”、“释家菜”都赞不绝口。非洲的气候偏热, 而徐州四季分明,非洲留学生初来乍到有些不适应,但逐渐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服饰文化,跟这里的大学生在穿着上无异。

由于汉文化和他们本身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不同文化的交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也大大促进了对汉文化的了解及传播。

3.3中东留学生

中东留学生有近一半在来徐州之前认为这只是一座纯粹的工业化城市,而且调查人群大多都是徐州医学院深造医学的留学生们。他们到徐州之后,也确实见到了徐州日新月异的工业城市的一面,但是也体验到了徐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特色,因此从文化预期的落差来看是居中的。他们表示很喜欢徐州医学院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以及稳重大气的人文氛围,在这里学术上严谨、生活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医学知识。

他们对气候、饮食以及生活习惯上也需要全面的调试, 但是文化调试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居中。他们不仅积极与学校老师交流学习汉语的方法,积极参与学校为留学生举行的交流活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社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老生做新生的文化经验导师,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缩短了他们的调试进度。他们很快适应了在徐州地区的学习和生活,对汉文化的交互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3.4俄罗斯留学生

俄罗斯留学生有高达75% 的人认为徐州是一座能源城市,经过学习生活后慢慢体验到这里别具一格的古朴大气的文化之美,文化预期落差较大,但是对徐州的印象总体上是加分的。文化调试上他们所花费时间在四个地区居中。他们一开始在饮食、生活习惯上会有种种的不适应,但通过和老师交流向老师请教以及参加书法欣赏展、联系绕口令、向留学老生“取经”等方式方法,他们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接受并传播了汉文化。

四、关于徐州地区来华留学生的自费、公费分析

当然,众所周知,来徐州的留学生可以分为两类:公费留学生和自费留学生。

4.1公费留学生

公费留学生一般是接受了公费念书的优先待遇,他们对来徐州留学首要关注的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希望自己来华学习能够学到先进的知识。接受调查的高达96% 公费留学生对徐州高校专业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都非常满意, 表示经过一系列的文化调试已完全适应了学校的学习,并且学到了先进、有用的知识。有10% 左右的公费留学生还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来更好地了解徐州这座城市,在汉语言环境中更好地掌握、运用汉语。参加问卷的留学生,都积极地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来适应在徐州的留学生活,促进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4.2自费留学生

自费留学生不仅关注所留学学校的学习环境,而且还很关注这个城市的生活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调试,他们不仅在语言上积极努力地克服了障碍,而且还通过游览徐州当地的名胜古迹等方式深深了解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88%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徐州不仅富有浓厚的古典气息, 自古以来的军事重地,还恰到好处的充斥着发展得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是难得的宜居城市。

五、结语

徐州的文化名片——汉代三绝 篇3

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5的范文写的就是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九里经济开发区境内的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在位)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墓葬开口处在龟山西麓,呈喇叭状,有南北两墓道,墓室由人工开凿而成。每条通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南北通道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是1/16000。通道地平面,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0/1000的自然坡度,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通道。每条通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 墓室15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其中卧室、客厅、马厩、厨房、兵器库、仓库等一应俱全,就连饮马池、水井、厕所等都毫不马虎,俨然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墓葬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 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此墓工程浩大,雕凿精细,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中华一绝。

汉兵马俑

提到兵马俑,大家都会想到陕西的秦兵马俑。以兵马俑陪葬,似乎在秦汉时期的帝王陵中并不罕见,而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西300米处出土的4000汉兵马俑,却着实令世人震惊。作为地方政权级别的楚王陵,能够陪葬如此众多的兵马俑,确实罕见。虽然这些兵马俑没有秦俑高大,没有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兵马俑精致,但却以写意的手法,将拱卫楚王陵的楚军士兵的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徐州汉兵马俑有六条俑坑,整个兵马俑由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甲士俑等多兵种构成。墓主楚王刘戊因参与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战败自杀而匆匆下葬,以至兵马俑的摆放都有些混乱,但依然不失楚军地下军团威武雄壮的气势。兵马俑坑上现建有现代化的徐州兵马俑博物馆,与仿照汉阙的大门、简牍样式的雕塑、高大雄伟的刘邦像、规制宏伟的楚王陵以及大面积园林式的游憩绿地,共同构成了狮子山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是最能体现徐州汉墓特色的代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无价瑰宝。

保护徐州文化遗产 篇4

近几年来,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认真执着的追求和艰苦细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普查整理出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基本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文献。这些都为徐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 才能进一步保护?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4年,成立了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对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做了一定的调查了解,并出版了一批文献。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后,我市在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各县(市)、区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构,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络基本健全,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自2005年以来,徐州市政府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宣传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筹划,统一部署,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截至2009年7月底,徐州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已累计下拨专项资金360余万元。仅徐州市人民政府5年内就划拨专款240余万元,用于全市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开展。2006年,徐州市出台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设立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资金。各级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市文化局还专门将原云龙区文化馆办公楼无偿划拨给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办公场所,并先后投入50余万元,用于保护中心购置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微机、打印机、非线性视频编辑机等“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数据库建立所需的先进设备。仅市文化局每年拨付给保护中心的日常办公经费就达5万多元,有效保证了日常运行经费开支。2009年上半年,各县(市)区还专门下拨了“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专项经费。各级的财政支持,有力地保证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是高质量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为有效指导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标准完成全市 “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市共组织普查培训班56期,培训人员达2525人次,参与的社会力量达到32000余人。仅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先后派遣21人次参加了省和国家组织的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并选派周光雷同志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学习锻炼5个多月。仅市文化局组织全市的业务培训班就达8期,并召开了3期现场会,共发放培训资料2万余册。

与此同时,市文化局还可以经常邀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和老艺人授课,现场指导工作。先后多次邀请了省文化厅社文处负责 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和省文化遗产专家徐艺乙教授为我们授课;2008年4月,市文化局邀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

庆善同志,就文化项目申报工作实施了具体的业务指导和帮带。通过经常性的业务学习、适时组织业务考核、不断组织业务培训,全市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进一步丰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实施科学指导,提高工作实效。为扎实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徐州市文化局一方面注重树立典型,强化典型引路;另一方面加强跟踪调度,搞好督察指导。为顺利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市先后召开了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等。

2009年4月,徐州市文化局下发了《关于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采取了分片包干、分项会审等方法,积极组织各地开展普查工作 “回头看”,做到“不漏一村一社、不丢一类一项”。仅巡回检查、辅导各县(市)、区普查资料汇编工作,平均每个县(市)、区达到4次以上,并先后举办了3期辅导培训班、召开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现场会、组织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书稿会审和多次调阅修订。徐州市“非遗”普查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2008年 10月,江苏省文化厅在徐州市邳州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徐州经验在全省得到了大力推广。

五是,加强传承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一方面积极鼓励、资助或推荐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或国际上的有关展演、比赛,多渠道培育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青少年兴趣,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

2006年以来,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重大节日举办各类“非遗”项目的展览、展演等活动,并把“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送文化”下乡活动之中。经常组织指导 “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同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2005年,在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绝技展上,徐州市精选的150余件展品受到了与会领导及观众的青睐和好评,被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授予优秀设计、创意奖;2008年,组织全市71件摄影作品参加江苏省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其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获得了2个银奖,5个入选奖。王桂英的剪纸艺术曾被上海电视台与徐州电视台联合录制成专题;剪纸艺人张丽君曾获得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还有剪纸艺人陈永年、石雕艺人岳喜明、“中华巧女”张桂英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国际大奖,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购买、收藏的作品不计其数,为省和国家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此外,徐州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该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原则。

徐州文化论文 篇5

一、徐州汉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现状

1. 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市场吸引力

目前徐州有关汉文化的礼品的类型虽然不少,但产品线延伸很短,结构单一。大都是对汉文化元素的翻拍、复制等,深度挖掘汉文化理念的,原创性强的创意礼品极度缺乏。且高低档商品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装饰豪华、体积偏大、价格昂贵的高端产品,一方面是造型丑陋、制作粗糙的地摊货。这些产品不能满足景区及消费市场的需求,难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那些质量有保障、做工精美、有设计感,价格适中的中档纪念品发展相对滞后。笔者通过调研表明:来徐游客中希望买到10-50元/件的纪念品占81%左右,希望买到50-300元/件的纪念品占16%左右,愿意购买单价300元以上的仅占3%左右。放弃购买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单一、无特色、价位不合理、担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等。

2. 品牌特色不强,缺乏拳头产品

部分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品牌也就无从谈起。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的投资主体,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不重视产品设计,品牌意识薄弱。除汉文化景区有较大规模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以外,其他各景点的纪念品商店或规模小、纪念品种类少,基本处于无序、散乱、监控缺乏的经营状态。缺少旅游商品名牌企业,市内唯一一家大规模的“徐州礼品城”,还缺乏旅游特色。因而,在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上,一味的价格竞争导致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企业就越缺乏资金注入,进而缺乏产品更新的活力,而陈旧、单调、创意设计落后的低档工艺品则更加影响了品牌声誉与品牌形象,最终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除极少数几个食品企业外,在汉文化工艺品、延伸创意产品上,几乎很难见到真正有影响的拳头产品。

3. 设计制作粗糙,同质化严重

一是制作粗糙,质量低下,不能很真实的展现汉代艺术品的魅力,难以引起游客购物兴趣和购买欲望。徐州西汉时期的彩绘兵马俑具有汉代艺术典型的宏大气魄,造型具有古朴、雄健、夸张、凝练的写意之美。可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缩小版陶俑,其制作粗糙、比例失调,毫无汉代艺术特色。二是造型元素雷同,缺乏原创。大部分是不假思索的挪用和复制,将某些汉代插图、图形元素简单随意拷贝,这种标签式的运用带来的结果是导致旅游纪念品出现“档次低、易仿冒、无特色”的局面1。以樊哙狗肉为例,其包装大部分是书法配以描绘刘邦、樊哙等生活场景的速写,或是瓦当四神图案等汉代纹样程式化的程式化运用。这种汉文化礼品的销售与传播,破坏了汉文化的品牌声誉与徐州城市的旅游形象。

二、徐州汉文化旅游纪念品再设计策略

再设计,最早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2003年发起并主持的一次跨文化设计创新活动。其基本思想是回到原点,重新认识我们周围的产品,对其进行二次设计。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2。徐州汉文化旅游纪念品再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把游客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它是在原有纪念品的基础上,发现其在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加以改造,使其迎合当代旅游购物的发展需求。

1. 突破传统——创新设计方法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审美经验。徐州的两汉文化元素充实、饱满、奔放、浑厚的经典造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惊叹。但是,今天的徐州城市和几千年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审美欣赏的空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审美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经验。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守着古人的经典造型,仅对其进行复制、缩放、变色等表面化的处理。传统经典的两汉文化的造型造物,必须朝着适应新的审美语境的方向转化。这种转化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不是复古照搬。要在科学搜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徐州两汉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特点的造型元素,运用现代的造型理念和造型手段,充分考虑两汉传统元素的色彩、造型、材质、肌理、空间等因素,对其进行重新整理,突破产品时空、形态、内容的限制,寻找最合适的素材、加工方式和造型样式,进行再设计表现。

其次,要突破原有的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它是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常常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不利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购买的汉画像石相关礼品多以拓片的形式装裱起来供人欣赏,汉兵马俑礼品也是复制后成列展示。它们的功能总是停留在纯粹的审美层面,很少触及物质功能。若能以多视角、多元化角度重新审视他们,将这些传统的经典造型艺术陌生化,例如,将传统的汉兵马俑造型移植到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中,做成功能良好的开瓶器、椒盐罐、台灯等用品。这样,古老的文物便以另一种形式融入到一些与生活、工作、学习等紧密相关随处可见的产品之中。产品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现代时尚与传统经典的汉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再次,要突破常用的材料语言。产品造型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材料不断加以理解和认识的过程,是“造物”与“创新”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传统的汉文化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要注重材料语言的运用,把握“用材料思考”的原则。一要注重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要善于挖掘新材料在形态设计中的潜力,有意识地运用它来创造新的产品形态,激发出无限的创意可能,使纪念品设计的形态更具时代感。二是要因地制宜、量才适用地开发徐州本地的材料。徐州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秸秆工艺浮雕立体画也是徐州独特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目前表现内容大多为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3。如果我们通过秸秆画来表现两汉风格的造型元素,这不仅创新了传统工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较好的传播了徐州的地域文化。

2. 彰显品牌——传播地域文化

首先,要建立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系统。品牌视觉形象成功设计和有效传播,可以使游客快速了解旅游纪念品企业和品牌的规模、文化、特点等。两汉旅游纪念品作为对两汉文化元素符号的提取,要充分的反映出两汉文化的文化特质、人文内涵。在表现时要把握整体性的可识别性和文化符号的差别性。比如,徐州城市色彩的主色调为“黄白灰雅调”,主题色为“龙腾黄”和“青玉绿”,还有十几种辅助色。在色彩的开发上,既要注意和徐州城市色彩的统一,也要适当彰显自己的品牌特点。另外,除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品牌名称、标志、字体、色彩、广告、包装、产品等设计外,还应特别重视两汉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专卖店的形象设计。总之,要让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在两汉文化的大背景下表达自己的个性诉求,以赢得商业效益和品牌价值。

其次,要适当使用品牌联合的策略。品牌联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已有的品牌名称同时出现在同一商品或服务上,进行联合促销、绑定销售、联合推出新产品及其他的品牌战略组合等。从2007年开始,意大利顶级设计品牌Alessi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以“故宫”元素进行创新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的清宫系列公仔娃娃,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徐州两汉旅游纪念品品牌联合的形式,可以考虑以下三种形式:第一,和徐州境内知名服装、餐饮、住宿等品牌联合,如在各酒店开设自己的专卖店或展示柜台等,增加游客和纪念品品牌的接触频率。第二,邀请国际一流设计公司参与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其实这一点上,徐州已有先例。2011年,徐州市规划局和知名色彩设计公司西蔓色彩合作的徐州市城市色彩规划项目,就曾经荣获当年唯一的国家级色彩应用大奖。第三和知名汉文化节庆活动品牌联合。目前徐州境内最有影响的汉文化节庆活动为每年一度的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各纪念品企业不仅可以在旅游节期间集中展示自己的产品,还可适时推出节庆主题纪念品,借助节庆活动品牌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3. 关注人性——体现人文关怀

人的使用需求贯穿了整个工业产品设计的研究,人性化设计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是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4

生理需求是人对生存的需求,是与产品的基本功能和物质利益相联系的需求。它实质上是人们对产品实用功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产品与人直接接触中的相互关系上。旅游纪念品除要遵循一般产品设计所需考虑到的操作简便、省力、可靠、高效等因素之外,由于旅游活动的流动性很强,其便携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产品的体量不能过大、过重,可以采取缩小产品比例或改变包装造型的方式。对于种类众多的食品包装,为满足消费者馈赠的需求,可以采用单位面积较小的系列化包装,把商品化整为零,众多口味的食品放在一起组成礼品包装,方便了旅游者的携带。另外,针对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复制品等易碎类商品,不仅要考虑到其装潢设计,更要考虑其包装造型、结构设计便于运输和携带,把运输时的损伤降到最低点。

心理需求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精神、情绪及感知上的需求,人在心理层面上对产品的要求主要与情感有关。首先,徐州两汉旅游纪念品要注意两汉文化精神的传承。汉代经济繁荣,军力强盛,生活在汉代的人们,率直而较少含蓄,开通而较少压抑,粗朴而欠圆通,勇敢而鄙视怯懦。两汉的造型艺术,无一不洋溢着充实、饱满、奔放的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因此,两汉旅游纪念品不仅需要传承两汉造型艺术的形,更要注重对两汉精神的传播和表达。从而推动受众对纪念品造型、色彩等视觉信息的理解,在情感伴随中完成对旅游纪念品的认知、理解和接受,最终实现购买行为。其次,随着“体验经济”的影响,旅游纪念品又具有了“互动体验性”这一新特点。两汉旅游纪念品应该以服务表现为舞台,以旅游纪念品为道具,以游客为中心,创造能使游客参与或值得他们难忘的活动。例如现场观摩参与汉代泥塑彩俑的制作过程,让游客亲身感受到两汉文化的渲染力。不仅可以促进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可以使游客将体验的过程,转变成一种长时记忆带走,保留对徐州城市形象的进一步解读。

综上所述,作为旅游文化与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旅游纪念品凸显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可待挖掘的空间广阔。对汉文化旅游纪念品进行成功地再设计,必定会改善徐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促进徐州城市的经济发展,传播徐州丰富的两汉文化,同时也能对徐州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起着一定的作用。

注释

11 .当今中国标志设计中的“中国特色”式问题[J].包装工程,2011,32(24):98-101.

22 .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12

33 .朱尽艳.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文艺研究,2010,(5):155-156.

徐州文化论文 篇6

一、校园文化内涵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校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物质形态,是学院群体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集合的整体体现,其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其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精神文化包括学院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礼仪规范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院的综合实力,体现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塑造师生独立的精神、人格,激励师生不断前进和超越。

特色校园文化是学院特有的、独一无二的、区别于其他学院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是学院经过一定时期逐渐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教育师生,影响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发展,对提升学院品位和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宣传价值。

三、校园文化研究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界和教育工作者研究频率较高的课题之一。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重术,忽视实践,重研究的普遍性,忽视各自学院的特点和特色,研究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能够实现成果转化的不多。

目前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大多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车间文化、校企合作文化等某个角度或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出发,系统性研究和内涵挖掘不够,不能清晰地解决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迷茫和困惑,在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形成系统性成果,提升理论内涵和价值方面体现不够。

四、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校园文化是立校之本、立校之魂。《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院校园文化经过数年积淀,尤其是近几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1.精神文化

学院“一训三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是学院的灵魂,“厚德强能,博学笃行”的校训,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目标;“诚信、文明、和谐、创新”的校风,反映了学院对师生员工的规范要求;“修德、精业、爱生、善教”的教风,体现了学院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思想;“勤学、善思、强技、修身”的学风,为机电学子端正学习态度、运用科学学习方式指明了方向。爱岗敬业,爱校如家成为广大师生的一致行动,创建“美好机电”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

2.竞赛文化

学院积极构建和完善竞赛机制,推动竞赛文化的形成。广大师生亮剑赛场,摘金夺银,踊跃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两课评比、五课教研、优质课比赛、微课比赛、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各部门之间比质量、比干劲、比效率、比工作激情、比创新意识,努力赶超,争先进位,形成你追我赶的竞赛氛围。全校上下形成“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共识。

3.环境文化

学院着力打造“生态校园”,科学规划校园建设,使校园建筑风格匹配、色调协调、建筑与文化交融,让墙壁说话,假山小品彰显文化气息,园林景致充满灵性和生机。学院美丽宽阔的田径运动场、气派的德能大厦、典雅的文化中心、大气的学生活动中心、庄重的学术报告厅、先进的一体化车间、现代化的图书馆、健身房、会议厅、餐厅等都承载着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校园一年四季绿意浓浓,花香四溢;地无纸屑、一尘不染。校园里,静谧与热闹和谐,朝晖与书声为伴。前来参观的领导专家们评价:这是一所钟灵毓秀的学院,环境优雅,别有洞天。

4.“一节三月两会”品牌文化

学院力求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全面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已逐渐形成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学雷锋活动月、读书月、技能竞赛月、运动会、学生就业欢送晚会等系列活动为亮点的“一节三月两会”文化品牌活动。近年来,这些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5.社团文化

学院每周三下午为“社团活动课”,期末进行社团会演,开展星级社团、优秀社团评选,扩大社团文化的影响力。神采乐队、“百草园”文学社、校园记者团、“海之声”合唱团、舞狮社团、篮球社团、足球社团、象棋社团、十字绣社团、街舞社团、跆拳道社团、舞蹈社团、书法社团等近60个社团活跃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其中校神采乐队、舞蹈社团等多次被评为省级品牌社团,获得省级大赛奖项。

6.“7S”文化

学院引入和践行企业“7S”管理,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实现学院管理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日常管理中,坚持整理,形成良好的作风;通过整顿,提高工作效率;持续清洁,创建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坚守素养,让广大师生成为遵章守纪、习惯良好的人;恪守安全,夯实平安校园基础,实现校园安全零事故;保持节约,节省办学成本,把经费用在刀刃上。从教室到车间、从食堂到宿舍、从早操到晚自习、从大型集会到学生自发活动,“7S”管理文化已经代代接力,融入我校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大家自觉践行的行为习惯。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路径

1.重点内容

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人文景观、小品的设计、融入,使校园更加和谐、美丽,富有文化气息。

制度文化。各类规章制度的完善、废旧立新,使其更加符合法治、科学、人文精神。

活动文化。凝练特色校园文化,使其更有内涵和特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素质提高。

专业文化。开展专业文化研究,使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更好地融合。

2.主要方式

理论方面:“制订方案—精选材料—提炼观点—论证—形成理论成果。”

实践方面:“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开展实施—形成实物成果—投入使用。”

3.预期目标

进一步构建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师生愉快学习、生活和工作,带动学院在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专业建设、竞赛、活动、媒体等,使其更好地传承特色校园文化,并进一步创新发展。

4.预计成果

制订《徐州机电技师学院校园景观景点设计与实施方案(新增)》,并形成物化成果。营造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使之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奏响春风化雨的育人小夜曲。

编辑印刷《徐州机电技师学院管理规范》,完善、充实相关制度,使依法治校理念更加鲜明、科学、公正。

充实与校园文化有关的硬件设备,助力校园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制作《文化机电》视频,集中反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人功能,职业院校应当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引起足够重视,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以高质量的文化培育高素质人才,用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系统工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院形象、美誉度和事业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历经近40年的办学历程,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近几年,学院高屋建瓴,认真开展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彰显了学院魅力。系统分析和归纳了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果和做法,以及创新思路,以期对兄弟院校或教育界同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或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积淀,创新

参考文献

[1]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徐州文化论文 篇7

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 跨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地名的英译在展现当地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脸面”问题, 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当地的人文素质和对外开放程度。正确、规范的地名英译会让外来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而错误、不雅的地名英译则会给其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有着浓厚的汉文化气息。因此徐州地名的英译对汉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十分重要。然而经过我们的调查整理发现, 徐州的地名英译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本文将以跨文化交流为视角, 指出目前徐州地区存在的地名英译问题并分析探讨英译的方法和原则, 以便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二、徐州地区对外文化交流中地名英译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地名 (Geographical Names) 是公示语的一种, 由音、形、意、位和类别等基本要素构成 [1]。它包括行政区划名称,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居民地名称, 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 如“徐州市”就是一个标准的行政区划名称。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组成, “徐州”为专名, “市”为通名 (古代地名中“州”是通名, 现代地名中将“徐州”视为一个专名) 。经过我们两个月的调查整理以及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一手反馈, 我们对徐州地区地名英译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了解, 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重要地名无英译

徐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开放性城市, 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很多地名缺乏英译。但在跨文化交流中, 重要地名的英译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山路上的医院、学校中, 问题就比较明显。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样的重要地方, 竟然只有汉字标识, 院名下没有拼音标注, 更没有英文标注。这对在徐的外国友人无疑会带来不便, 甚至可以理解成是政府对外国友人的一种不重视。就必然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然而相比超市和商场, 各大银行在英文标识方面的工作就充分得多, 不仅银行名称翻译准确, 而且在各个柜台服务上标注出相应的英文, 就连悬挂在大厅边的银行业务介绍也配有非常详细的英文注释, 令顾客一目了然。

(二) 书写不统一

书写不统一的问题在徐州一些主干道上比比皆是, 具体表现为 : (1) 路牌大小写不统一。如解放路上一处路牌上写着“JIE FANG LU”, 而不多远的奎山路上的路牌却写着“Kuishan lu”。甚至在同一块路牌上的大小写都不统一。如中山南路一块路牌上左边是青年路是“Qing nina lu”, 右边的文亭街却是“wen ting jie”。推测原因是在同一行上排版时首字母是自动大写的, 可见译者根本没有用心。 (2) 同一路名在不同地点的英译不一致, 包括大小写与空格。如中山南路干道上路牌为“Zhang shan lu”, 不远处一处墙上写着“NO.16 ZHONGSHAN SOUTH ROAD”。所谓以小见大, 虽然平常大家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但是却能体现出徐州在城市建设中对地名英译的不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城市面貌, 对跨文化交流也是一种阻碍。

(三) 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拼写错误是英译地名中十分低级的错误。其准确与否体现了一座城市受教育水平高低以及对待英译和跨文化交流的态度端正与否。这甚至影响着一个企业、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山路上有一家“张居記私房菜”, 译为了“ZHANG JU JI PRIVATE”。这就对外国人产生了误解, 为什么个人隐私也能开店呢?而如果在“RIVATE”后面加上“HOMECUISINE”的话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徐州的龟山汉墓是著名的汉文化旅游景点。其中“龟山”是专名, 用拼音“Guishan”翻译, “汉墓”则用通名“ (Han) Tomb”。其英译Guishan Tomb个人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附近的一个龟山警察局 :Kameyama Police却闹出了笑话。Kameyama是日本的一个城市, 也叫龟山。百度关键词“龟山警察局英语”第一条就是这个Kameyama Police的翻译。显然译者没有做好英译功课。这样的低级错误肯定会给外国游客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 专名、通名翻译不区分

地名主要由专名和通名组成, 地名英译也是如此。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 地名英译中专名通名不区分的现象在徐州街道路牌上尤其频繁, 超过了80% 以上。解放路上的“JIE FANG LU”, 中山北路的“Zhong shan bei lu”以及彭城广场“Peng cheng guang chang”和彭城壹号“pengcheng yi hao”等等。把“街”、“路”、“广场”这些通名直接用拼音翻译显然不能被外国人所理解, 也就失去了英译的目的 [3]。

(五) 翻译有悖西方文化习惯

由于各国文化习惯的不同, 地名的翻译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外国友人。但既然是英译就要主要参照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比如中国人习惯把“W.C”用作公共厕所的标语, 但实际上在国外, “W.C”已经在几年前就消失了。“W.C”的意思“water closet”, 指的是很久以前厕所里的水箱。人们一提到“water Closet”就想到了“toilet”, 因此“watercloset”就成了“toilet”的代名词。告诉别人说要去“W.C”, 意思就是说“我要去拉屎撒尿蹲茅坑”。这种很粗俗的表达方式是英美等国一二百年前使用的。显然这样的英译无疑是适得其反的。

三、地名英译的方法

只有规范、标准、统一的地名英译才能体现出城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态度, 对外展现出城市的美丽。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地名英译在城市建设以及相关译者中的重要性。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跨文化交流相关的教育。其次, 必须对译者设定统一英译标准, 切不可胡翻乱翻。根据《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 汉语地名部分 ) 》[2], 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 原则上专名与通名分写。如江苏 / 省, 徐州 / 市, 泉山 / 区, 其中“江苏”、“徐州”、“泉山”分别为专名, “省”、“市”、“区”为通名。英译时对专名采用汉语拼音拼写, 对通名采用英文翻译的方法。因此以上分别译为“Jiangsu Province”、“Xuzhou City”以及“QuanshanDistrict”。我国地名中常用的行政区划名、山、河、

湖、泊、街、道、路等一般都是通名, 英译时区分专名并用英文翻译。如云龙湖“Yunlong Lake”, 解放路“JiefangRoad”。但是有一部分特殊情况需要在《规则》的基础上再根据连益在《中国地名英译中的几点注意事项》中点灯详细介绍做一些变通。具体如 :

(一) 专名是单音节的英译法

专名是单音节, 通名也是单音节, 这时通名应视作专名的组成部分, 先音译并与专名连写, 后重复意译, 分写。”根据这一原则, 徐州的沛县、丰县应分别译为“PeixianCounty”、“Fengxian County”。

(二) 通名专名化的英译法

通名专名化主要指单音节的通名, 如山、河、江、湖、海、港、峡、关、岛等, 按专名处理, 与专名连写, 构成专名整体。例如 :台儿庄译为“Tai’erzhuang”, 武夷山译为“Wuyishan”, 都江堰为“Dujiangyan”等。这些地名中的通名已然成了专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三) 自然村镇名称的英译法

《中国地区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汉语地名部分) 》中规定自然村镇名称不区分专名和通名, 各音节连写。如徐州的段庄、北望村、八里屯等, 直接用拼音拼写可以保持村镇原有的地名意义。

(四) 地名中数字、方位词的英译法

地名中的数字有两种情况 : (1) 作为地名的专名存在, 直接按照专名用拼音拼写, 如八里屯“Balitun”、五台山“Wutai Mountain”等 ; (2) 是表示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时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322省道“ProvincialHighway 322”。关于方位词有三种情况 : (1) 方位词在专名前的, 作为专名拼音拼写, 如西苑路“Xiyuan Road”; (2) 方位词在多音节专名后面, 方位词提前不用英文翻译, 如解放南路“South Jiefang Road”; (3) 方位词在单音节专名后面, 方位词作为专名用拼音拼写, 如湖东路“HudongRoad”。

四、地名英译的原则

地名的英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文体类型来看, 地名属于非文学类型的应用型文本, 主要应具备信息功能, 即通过具有一定音、形、义的语言符号形成特定的文本格式, 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 从而发挥其方向定位的信息功能, 因此, 其翻译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4]。后者要注意原著的文化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 在遣词造句、语气语调、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得仔细推敲琢磨。同一件作品, 不同的译者翻译起来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与此比较, 地名翻译的格式相对固定, 用词也有一定的规范, 这种规范不仅有翻译本身在选词和审美上的要求, 而且由于地名的特殊性, 翻译时还要顾及受众的接受性、译文意义上的一致性以及传统的延续性。

(一) 识别性原则

我们需要明确地名英译的目的是为了让在华外国人能够明确方向和定位并且识别区域, 这是地名英译的最基本功能 [4]。因此在翻译时, 译者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译名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

根据地名英译的可识别原则, 我们就要杜绝胡译、乱译、错译以及书写不规范、拼写错误甚至中英文不对应带来的英译的不可识别。诸如随处可见的“JIE FANG NAN LU”无疑是对中国人来说是种多余而对外国人来说又是不具备识别性的“面子工程”。地名的英译须以其实际情况为准, 不能一味参照汉语地名, 否则容易造成识别困难。徐州有很多以“山庄”命名的地方, 如霖雨山庄“Linyu villa”, 徐州云泉山庄“Xuzhou Yun Quan Villa”等。在中文中“山庄”的意思较为广, 可以是山中的村庄, 可以是住宅和别墅区也可以是度假村、酒店。那么在英译的时候就要根据其实际情况翻译成“mountain village”、“mountain villa”、“holiday village”、“hotel”, 或者可以参照英美国家常用的Residential Quarter或其简写形式R.Q.来翻译诸如“山庄”、“花园”和“嘉园”之类的通名, 以突出住宅区地名标识的类别。因此徐州地区的地名英译应考虑以识别性为原则提高英译的实用性, 满足广大外国友人对徐地名的认知需求, 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和阅读期盼。

(二) 统一性原则

统一原则包括同类地名书写统一, 严格要求统一排版中的大小写和空格问题。具体可以为 (1) 根据《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规定地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分段书写的, 每段第一个字母大写, 其余字母小写。特殊情况可全部大写。 (2) 专名与专名不用空格, 专名与通名之间一个空格, 通名与通名之间一个空格。如解放南路为“JiefangSouth Road”, 同类的路牌地名都要保持格式的统一性。统一原则还包括保持地名的唯一性, 一个地名确定了标准的英译后, 不管是地图、实地媒体还是作品中, 都不能出现别的版本的翻译, 永远保持中英一致, 这样才能使地名信息一致。设想一下有一位刚来徐州的外国朋友想去彭城广场, 如果地图上给的地名英译为“Pengcheng Square”而实际路牌上的是“Peng cheng guang chang”, 那么对于没有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来说是很难快速地找到这里的。然而地名的统一是比较困难的。如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原来的英译为“ForeignLanguages Department”, 后来改为了“School of ForeignLanguages”, 但是新译名在普及上并非顺利, 仍有一些老师使用旧名, 甚至连学校网站上还是这个旧名。因此, 地名英译的统一性是需要一定的强制性的。只有政府重视并颁布相关的地名英译规范, 才能更好地实现地名英译的统一性。

(三) 文化多样性原则

显然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也是需要跨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因。一方面, 地名的英译要尽量彰显中国文化特色 [5]。比如说道路根据其形态不同有着不同的命名, 如“路”“街”“道”“巷”“胡同”等。住宅区有“家园”“山庄”“花苑”“花园”“小区”等等。地名的英译在满足基本的“信”的同时如能满足“达”“雅”, 便是一个完美的地名英译 ;而另一方面, 地名英译又要方便基于西方文化的外国人能更好地理解。这里举一个重庆市的例子 :重庆市中心有一服装专卖店叫“芳芳服装店”, 翻译成为“Fang Fang FashionShop”。乍看没有不妥, 但是问题来了。提起芳芳中国人会想到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 而英语中“fang”却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 这使得原名在中国文化里的特别内涵在翻译后不仅流失了而且给外国人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地名进行英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译名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思。这就是地名英译中的文化多样性原则。

(四) 延续性原则

如何理解地名英译的延续性原则?举个例子, 我国大规模的地名英译始于近代, 对地名的英译主要采用威妥玛式拼音, 直到1958年才被汉语拼音取代, 对原来的译名也做了新的统一规定。而如今诸如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仍然沿用韦氏拼音, 是为了保持文化传统。这就是所谓的地名音译的延续性原则。另外诸如我们熟知的颐和园“The SummerPalace”、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长城“TheGreat Wall”等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为世界人民所熟知, 切不能贸然改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认知的混乱。这也是保护地名英译的延续性。也因此, 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地方, 其地名的通名可以保留拼音。徐州不仅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 还是中国近代战争的主要战场, 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有许多地名具有特殊意义。比如徐州的戏马台,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年项羽灭秦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 构筑崇台, 以观戏马, 故名戏马台。其英译完全可用“Ximatai”, 如译成“XimaPlatform”或者“Xima Stage”只会显得冗杂多余和难听。

五、结语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跨文化交流之势不可阻挡, 地名英译的重视与规范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形象问题, 也体现了城市的开放和文明程度。作为译者应该做足地名英译功课, 遵循地名英译的“识别性原则”、“统一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和“延续性原则”, 明确地名英译的方法。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本土化具体的地名英译规,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地名英译的规范是需要一定的强制性的。目前, 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广东、深圳、南京等地相继公布了地名英译的地方标准。徐州市以其经济、文化的影响力理所当然应该有所作为, 才不至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处于落后地位。

参考文献:

[1]李箭.我国城镇居民住宅区名称英译问题考察及翻译原则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 .

[2]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国家测绘总局.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S/OL]. http;//www. chuban. cc/cbbz/cbgsbz/gjbz ( 200703/t20) [2014-7-24].

[3]吴伟雄.多语世界的单一罗马化——我国街道名称“译写”规范的法理依据[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4) .

[4]赵湘, 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 1) .[5]傅志爱, 官洁瑜, 李艾文, 姚碧樱, 吴素珊.再谈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5 (4) .

摘要:城市的地名英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对徐州市地名英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根据国内外地名英译相关资料, 分析和探讨规范地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为优化城市语言环境提供建议, 促进城市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地名英译,翻译方法,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李箭.我国城镇居民住宅区名称英译问题考察及翻译原则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 .

[2]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国家测绘总局.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S/OL].http;//www.chuban.cc/cbbz/cbgsbz/gjbz (200703/t20) [2014-7-24].

[3]吴伟雄.多语世界的单一罗马化——我国街道名称“译写”规范的法理依据[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4) .

[4]赵湘, 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 .

徐州美术社团沿革 篇8

关键词:变革;中西结合;多元化

一、20世纪20年代初变革脉系

(一)社团主旨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社会思想的变革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有的画家通过自己所学召集各方人士保存国粹,同时做出改变使社团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再是提倡风雅的文人集会。有的画家与志同道合之士接纳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中西艺术不同,在徐州大兴艺术教育,拯救文化的衰败。

(二)社团主体的变革

科举制度在1906年被彻底废除,儒家经典出现继承问题,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消失,文人的身份出现了新的变化,也促使徐州传统美术社团的主体成员由原先的绘画名士为主,转为专业的画家居多。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带动了徐州美术的发展及教育的兴起,晚清时期徐州美术社团的文人逐渐转变为教师的身份,连同接受新式教育的徐州学子,通过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新的文化主体。

(三)西化社团的出现——欧亚艺术研究会(1920年)

1919年夏天,王继述和其长兄王寿仁、邻居兼画友王琴舫,省立徐州第七师范的校友王之云,画友张金石、阎咏伯等青年画家经常聚集在快哉亭,研讨西洋美术与中国绘画之异同,交流艺术创作心得、互相观摩作品。于民国九年(1920年)成立“欧亚艺术研究会”,旨在徐州开展艺术活动,发展地方的艺术事业。其会员有王继述、阎咏伯、王琴舫、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张金石、何晓村、刘峰青、司香谷、李兰阶、章亚古、周鸿业、秦席之、汪东迁、陈兰圃、何振东诸等,有一部分成员是传统书画会集益书画社的成员。这些画家,看到许多爱好艺术的青年学画心切,而又苦于求师无门,遂有创办徐州艺专之宏志,发展美术教育事业为社团主旨的新方向。

二、20世纪20年代后的发展脉系

(一)美术社团对推动徐州私立艺术专科学校(1924-1938年)成立的积极作用

20年代是徐州教育发展的年代,教育思想、办学理念都受到国外教育的影响①及新学的影响。在“欧亚艺术研究会”的一些热心美术教育之士的继续努力和积极筹备之下,办学工作有了进展,徐州私立艺术专科学校于1925年8月27日正式开学,上课时已有学生9人,不久又增至14人。初办规模虽很小,之后有所发展,逐渐成为一所有规模的艺专学校②。

艺专的教师也主要来自“欧亚艺术研究会”的成员,山水画教师阎咏佰、司香谷、周鸿业,花鸟画教师王琴舫、王继述、陈云程、萧龙士,水彩画教师张金石、梁倜生,铅笔画教师王祥甫、袁文明,木炭画教师李可染,美术史教师王子云。另有音乐教师、公民课教师、篆刻教师。在教学上采取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方法③,学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办学理念。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师生联展,向社会传播新文化、新思潮,邀请美术界同道来校教授。徐州艺专是当时中国建立最早的四所艺专之一,颇具影响④。

敢于直面社会的教育观下推动了新的艺术团体在徐州艺专的产生,1932年王肇民、汪占非在徐州艺术专科学校传授了木刻技法,促使李可染创建“黑白画会”以社团为组织,抗日救国。

(二)社团种类增多

1.金石阁印社(1925年)

此社是书法家褚敬熙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办的。他精蓄汉魏工力,善各种字体,书法篆刻十分有名。民国二十年(1931年),江苏省在南京举办书法、绘画、篆刻作品展,褚敬熙以大型方砖镌“风花雪月”阳文印一方和“寒山积雪”阴文印一方参展。因两方印文疏密得度,气势豪雄,而获得特等奖。褚敬熙将“金石阁印社”作为会友的沙龙场所,常来印社交流技艺的朋友主要有书法家高铁岭、沙石生、潘奇逸、孙鸿啸,画家阎咏佰、王琴舫、萧龙士、张南冥,金石家黄龙、谈小五、陈琢之等。这是一个探讨艺术作品的美术社团,没有固定成员,均为艺友,就是这些艺友成为解放后徐州雕刻、印学事业的中坚⑤。

2.东方画会(1930年)

东方画会是萧县欧阳南荪和画友于民国19年(1930年)组建的专业沙龙。会员有毛羽毛、吴迪、冯雨村、段庆成、刘新华、艺荣祖、白菊如、刘先知、郑衍俊、王世荣等十余人,定期进行作品观摩,交流画艺活动。他们曾多次举办画展和书画讲习班,交流艺术,传授画技,造就新人,促进了油画、国画、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1931年,曾在实验小学展出欧阳南荪在杭州艺院学习期间的作品油画40余幅,普及油画教育;1932年,民众教育馆欧阳南荪、侯子安、冯雨村、白菊如等人举办山水、花鸟、书法、篆印展60余幅,观者甚众。东方画会用展览、讲学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艺术。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求存脉系

(一)抗战救国的爱国主义表现

从1931年九·一八东北三省沦陷,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野蛮践踏,激起了全国人民共御外辱的爱国豪情,“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成为文化艺术界的共识。徐州的美术家们把创作转向了抗战中的激情,压迫下的愤怒,以及对民族义士的歌颂。李可染、刘开渠、王子云、王寄舟等当年都有用画笔、刻刀作武器的抗战经历。李可染在民教馆(现第三医院)里创办了抗战宣传室;同时创办了黑、绿两色石印的抗战画报,把抗战宣传室的活动内容演化为更活泼、更通俗的形式,向广大观者群散播开去,在人们的心田里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意识。直到1942年前后,他才重新开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进步学生王肇民(徐州人)带汪占非来徐避难留宿徐州艺专,他们在住宿艺专期间,向艺专的学生传授木刻技法,发起组织了徐州的“一八艺社⑥”,促进了徐州版画艺术的发展⑦。 作为早年“一八”成员的李可染得林风眠先生暗中保护,也从杭州回到故乡徐州艺专任教。1932年联合王肇民、汪占非在徐州艺专成立徐州第一个木刻组织“黑白画会”,徐州的许多爱好者纷纷报名参加学习,颇具影响。王寄舟16岁时就参加了此会,踏上了木刻版画的创作之路。他的版画作品《上工》《雪地行军》,曾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抗战期间,他画的《女战士》《看准了敌人》《卖报童》《八百壮士》等作品,均受到好评。

(二)美术社团在战争中艰难前行,组织形式逐渐完善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历经八年战乱的徐州城,经济败落,民生凋敝,在文化上,更是死寂一片。为了团结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开辟徐州文化阵地,迎接徐州解放。1946年夏,孙岳军、丁志刚(地下党,解放后为徐州市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在佟苏丹(地下党,解放后为徐州市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家商议组织文艺社团一事,命名为“中原艺社”,他们分头联络人员。一时间,在外地参加抗日工作的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纷纷返回徐州。是年秋,终于促成中原艺社的建立,并在丁志刚、佟苏丹任教的铜山师范学校召开了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⑧:

理事:丁志刚、佟苏丹、郑培心、李可染、刘乐夫、曾亚夫、王寄舟、姚展、孙岳军

理事长:郑培心

成员中还有郭缉光、张之仁、张芳树、李畹、萧龙士、潘玉嶙、胡季英、范景文,卓启俊、王学仲、范乐天等120余人。

下设四个组,文艺组由佟苏丹、孙岳军负责;美术组由刘乐夫负责;音乐组由曾亚夫负责;戏剧组由姚展、潘玉嶙负责。分头开展工作后,一时间,徐州的文化艺术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

中原艺社是个综合类的艺术组织,各种艺术的活动层出不穷,但其组织内艺术门类较多,与以往美术社团艺术的单一纯粹有所区别,更像是现代艺术协会的形式。

美术组先后在中原艺社办公楼、中山堂会议室多次举办了李可染的水墨画展,王寄舟的木刻画展,刘乐夫的工笔画展,卓启俊的山水画展,深受美术爱好者的欢迎,吸引众多人前来参观和购买。除了知名画家的画展外艺社还积极筹钱赈灾,教师张南冥参加中原艺社国画组后与同仁朝夕切磋琢磨,绘事日进。在徐州三年共举办美展三次,其中一次是赈济家乡难民和同学合办的赈灾画展。

文艺组1946年冬天创办了文学月刊《文艺》,月刊仅出一期,因经费问题而停刊。《文艺》停刊后,孙岳军借主编《中报》副刊“中原文化”版面之便,刊发了不少艺社成员针砭时弊的文章。后因政府当局的干预,改而介绍中外进步作家、文艺动态,发表进步青年文艺作品,团结一大批文艺青年,很受读者欢迎。1947年春夏之交,刊行20余期后停刊。

音乐组,经常排练演出节目,并在快哉亭公园、中山堂举行多次中乐、西乐、声乐、器乐等大型音乐会,轰动一时。郭缉光还在中原艺社办公楼内组织古筝培训,举办古筝演凑会,并由郭缉光发起成立了熏风筝社。

中原艺社是区别于徐州以往任何美术社团的艺术团体,成员多样化,章程更具体化,涉及的社团活动内容更综合,恢复合并了徐州已有的文艺社团的艺术形式,而且还衍生出其他文艺社团,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艺术社团组织。1947年底,中原艺社因中共徐州地下党负责人丁志刚被捕而被迫停止活动。艺社的发起人佟苏丹与孙岳军转而接办“前路文艺社”⑨ 。中原艺社团结了各界艺术家,很多艺术家在1949年后参与文联的筹备工作,为徐州解放和新中国文艺建设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民国十年(1921年)在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时任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校长刘平江的邀请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博士亲临徐州宣传实用主义思想。他的实用主义教育论宣扬的是民主主义教育,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立性,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种教育思想符合当时徐州传统教育变革的需要,对徐州的近代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在其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徐州由此掀起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徐州向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由日本转向欧美。与清末赴日留学人士不同的是,民国时期赴美留学的人士在变革徐州传统教育中体现更多的是对徐州教育制度的深层次思考,而非简单地克隆外国教育制度。

②校址设在当时徐州城东南角的浙江会馆,原市政府南楼机关事务管理局。

③艺术要面对社会现象,是徐州美术的传统,在艺专办学理念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在研究当代徐州前卫社团时发现,虽然传统的彭城画派不强调标新立异,但直面现实的精神一直坚持、未曾改变。这也是新彭城画派对徐州美术传统的继承。

④1932年徐州艺专七周年纪念展览及校庆时,还邀请了杭州的林风眠、王子云,上海的汪亚尘、王远勃、王济速、徐悲鸿,南京的张书旗、陈之佛、唐陀,当时在北京的张伯英以及天津的华世奎前来共庆。这些中国当时美术界的名流来徐,可见徐州艺专的影响。

⑤如,谈小五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谈小五印社”,后该社并入徐州市工艺雕刻厂。

⑥黄龙,20世纪50年代以后,寓居徐州,先后供职于乐器厂、博物院,对徐地印学事业颇多贡献。

⑦一八艺社即春地美术研究所,是我国进步的美术团体。

“一八艺社”1930年5月21日成立于杭州。它是杭州艺专一批进步学生组成的。1931年夏,又发展组建了上海的“一八艺社”,使杭州和上海的活动连成一起。“一八艺社”是在左冀革命文艺思想影响下成立的,继而又在党团直接领导下成为“美联”的一个公开活动团体。他们一边学习革命的文艺理论,一边进行革命美术的创作,举办展览会扩大革命美术的宣传作用。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就是最早从这个团体中发展起来的。

⑧徐州艺专好客兼容,在当时有“美术之家”的称誉,许多路过徐州的知名艺术名流都会在艺专停留指导,为徐州美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⑨理事会名单及人员情况来自:哲人的博客:哲人.徐州解放前夕的《中原艺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5493a010005sh.html,2006-11-03 23:53:13 此文根据孙岳军的讲述和回忆录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李可染画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刘开渠.刘开渠美术论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

[5]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

在徐州沛县学习传统文化有2 篇9

(六)2013-1-1

三天充实紧凑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课程,转眼就要结束了。在这三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是用语言很难来描绘,所有的溢美之词在古圣先贤的智慧面前都显得那么捉襟见肘,所有的美好的语言用在义工老师身上都显得那么难以完全表达。

在这最后一天中,我也随着老师的汇报一道深深的剖析自己,反思自己。当孙秀芹老师怨恨自己的爸爸时,我反思自己有没有怨恨过我的爸爸。我有呀。当孙秀芹老师怨恨自己的公公婆婆时,我反思自己有没有怨过我的岳父岳母。我有呀。当陈老师振聋发聩的责问自己:“我们帮过几个人?我们回报过几个人?”时,我在反思,我帮过几个人,我回报过几个人。没有几个呀。弟子规说“凡取予,贵分晓;予以多,取宜少”。我还没付出多少,怎么就抱怨得到的少了呢?孙老师做了深刻的反省,并忏悔,还当场下跪磕头认错。我呢,即使不下跪也要忏悔改过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老是把眼光向前看,往别人身上看。别人的不是、缺点看得清清楚楚,看了一大堆,唯独不会往回看,往自己身上看,其实自己的问题并不比别人少。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是要我们反观自身的一言一行的,用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的。没有一条圣贤教诲是教我们揪住别人的不是不放的。《静思语》中说“看别人不顺眼,是你修行不够。”弟子规不是用来照别人身上不是的,而是用来照自己身上不是的。什么时候你眼中只有别人的优点,没有缺点,只有自己的不足,没有自己的优点,你就算是修好的“人”了。什么时候你把天下人看成你自己的家人了,你就是“贤人了”,什么时候你把天下苍生,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体了,你就是圣人了,佛了。

徐州文化论文 篇10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徐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机遇

旅游业一直是徐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截至2015年1月, 徐州共有国家A级景区73家, 其中4A级景区18家, 3A级景区28家, A级景区总量和3A级景区数量均居江苏省第一, 4A级景区数量居江苏省第三。可以看出, 徐州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生态旅游业发展控制巨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落实, 为徐州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具体表现在:

1.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新路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为追求精神方面的消费和享受, 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生态旅游[2]。“一带一路”战略涵盖面大, 辐射范围广, 在此背景下, 徐州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不断推进旅游市场的拓展, 加大旅游环境建设, 逐步形成食、住、行、游、购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 为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给予了指导。

2.为生态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新渠道

徐州是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一个枢纽点, 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 徐州生态旅游逐步走向国际化, 国际旅游市场逐步打开, 国外游客大幅增加, 2010年到2014年外国游客的增长率超过28.3%。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徐州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

1.重视创新, 树立品牌

徐州生态旅游业不仅仅在于自然风光的欣赏, 还在于历史文化, 尤其是两汉文化, 及民俗风情文化, 并将这些资源充分融合, 以适应新时期旅游经济的发展形势。应充分重视旅游品牌宣传, 充分发挥徐州自身的旅游资源和市场优势, 大力宣传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国内、国外更多的游客来旅游、生活及投资。应强化品牌意识, 深入挖掘徐州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内涵, 科学开发自然生态景观, 充分展示地区的民俗文化, 重点开发既有景点。另外, 要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品牌效应。应不断加大“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宣传, 让旅游从业者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提升品牌效应[3]。还应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明确旅游违规违法举报方式, 严厉打击哄抬物价、黑导等违法违规行为, 确保旅游市场的稳定。

2.强化金融, 服务产业

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 使得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步伐再次加快, 而要使旅游企业国际化步伐更为稳健, 还需要金融的支持, 旅游企业的境外宣传、投资、经营等活动均需要依赖银行信用作为基础和保障。此时, 徐州市政府应充分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建设全面的跨境旅游合作平台, 让国内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深入合作, 为徐州大型旅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给予金融支持。同时, 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担保和信息机构, 为中小型旅游企业的融资提供必要保障。

3.拓展渠道, 促进发展

一是要构建基于互联网营销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当前, 人们日益追求旅游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也是未来自助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 徐州生态旅游产业应依托“一带一路”的发展优势, 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营销, 建立政府性质的旅游门户网站, 对外宣传徐州的历史遗存、自然景观、特色风情等, 并要打造出徐州旅游服务软件, 以方便国内外游客能够迅速、全面的了解旅游咨询, 也能为政府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为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给予参考。二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导, 强化区域合作。徐州位于苏、鲁、豫、皖的中心, 同时也是“一路”上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 应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旅游合作, 拓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旅游路线。通过区域性旅游精品线路, 及区域旅游的合作互动, 进一步打开国内旅游市场, 逐步走上国际化路线, 还应利用好淮河支流沂水、泗诸水等优势拓展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 徐州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交通优势及文化资源优势, 创新发展思路, 优化生态旅游产业结构, 在科学政策的引导下, 顺应新常态经济的发展趋势,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徐州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实现旅游经济的新增长。

参考文献

[1]杨东方.技术创新体系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撑[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 :15-18.

[2]古龙高.“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与东方桥头堡建设研究[J].大陆桥视野, 2015, 11 (7) :201-202.

上一篇:人文光芒论文下一篇:中国传统家具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