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养模式十篇

2024-05-05

教学培养模式 篇1

一、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动机是内驱力, 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就是要让学生乐学。针对农村孩子社会交往活动少, 生活视野比较封闭, 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的特点, 我以平等的尊重、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以贴近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学生的需要, 从他们的世界出发去打开知识的大门, 使学生有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 我会尽量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让学生能自始至终参与在整个学习的全过程中, 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时享受参与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与信心。同时, 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敢说、爱说, 甚至提出跟自己不同的想法。当学生进入自由的充满情感的学习状态时, 就会不断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和想象能力, 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 促进其语感、想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理解与感悟的交融,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

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 学生的记忆力才会大大增强, 联想才会更加丰富, 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不断得到巩固、增强。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了,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加强指导, 养成习惯

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应寓学法于教法中,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 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式, 做到“会学”、“善学”。所以我会在“引导”上多下工夫。

养成教育,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必须坚持不懈的培养。我重点加强了学生课外自主语文学习的指导力度:在学生阅读前, 集中进行读法的指导, 重在教会学生阅读, 掌握阅读方法, 让学生由“学会”、“读会”变为“会学”、“会读”, 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通过分层次阅读, 即边读边记、边读边想、积累名言佳句作为写作素材等三个不同层次, 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然后采取学生读书笔记、周记的形式进行阅读内化。通过课内的自主学习和课外的广泛涉猎, 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 乐思善辩的习惯, 勤翻工具书的习惯, 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 自疑解疑的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能力明显提高。

三、组建小组, 巧妙引放

面对童趣十足的学生, 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活动,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发展出健康活泼的个性。

小组学习是众多组织形式中最常用、最有效的。通过调查了解, 把班级里的学生按语文知识水平组建成为学习小组, 尊重学生意愿, 选出小组长, 组织学习。同时与知识水平、思想素质都较高且在家的家长取得联系与帮助, 督促指导。组建小组时应要求小组成员间相互友爱, 养成健康文明的合作互助意识。

小组活动的方式很多, 不拘一格, 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诸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课堂教学活动多多益善, 因为它好比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引”要得当, “放”要得法, 给足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人自为学”。另外,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进行纸笔训练。俗话说:“眼过千道, 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四、关注过程, 反馈评价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 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 导是关键, 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 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反馈和评价, 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 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维系学生参与的热情, 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教师评价的时机要适当, 而且评价要恰当, 要以肯定、鼓励为主, 同时注意评、导结合,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变。另外评价者还可以是学生, 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对同伴的评价中来, 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氛围的宽松与自由, 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学培养模式 篇2

结合高中英语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变英语教师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以往教师讲得多, 学生听得多、记得多的模式,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1]下面, 笔者就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作粗浅论述。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现在的教材越来越注重科学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丰富, 语言鲜活, 话题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 为学生所喜爱。但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只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工具。如何发挥载体的作用, 在于教师匠心独具。教师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SEFC Book 1A Unit 3的Speaking部分, 主题是让学生假设可以乘“时间机器”穿梭在远古时代和未来之间, 遨游在无限的太空和茫茫深海之中, 问他们会选择去什么时代、什么地方。这个话题虽然有创意, 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过于理想化, 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 很难说上几句,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教师可利用学生对网络和科幻的爱好, 引导他们到网上和书报上查找资料, 构思答案。笔者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他们兴致勃勃, 积极准备, 课堂上纷纷举手, 畅所欲言。学生谈到了距今一万年前的“北京人”, 决定以《奥秘》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他们;谈到了苏东坡描述的“三国周郎赤壁”, 想象自己骑上骏马驰骋在苍凉的古战场上;谈到了在未来的“星球大战”中自己如何拯救地球;谈到了不久的将来自己研制的宇宙飞船探索火星……这样他们积累了知识, 扩大了词汇, 又增强了英语驾驭能力。这种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扩展, 教学过程便成了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诱导性地设疑促思, 构建学生的思维空间

设疑就是教师深入细致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 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围绕教学目标, 把教学内容层次化, 拟出富有激发、诱导、思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 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有效的空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才是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睿智。因此, 他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在思考上。”[2]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设疑给学生带来思考, 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思维不畅的时候, 这时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点拨, 给学生一个跳板,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应该这样。

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以便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使他们对课文有真正的理解。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 而没有促使其参与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 提问就很容易变成“指定任务”,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答案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我是否找到了那个位置”上。提问一旦变成任务, 阅读就变成被动活动。这种“指挥棒”式的问题, 还有可能使未被要求回答的学生产生“这个问题与我无关”的想法。长此以往, 思维的萌芽萎缩, 参与意识渐弱, 而学习一旦变成旁观活动, 势必影响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SEFC Book 1B Unit 17 Great Women的阅读课文“Alone in Antarctica”的时候, 尝试了以下方法。那一节课, 学生激情饱满, 思维活跃。问题是这样分层次设计的:

1.How did Helen Thayer celebrate her 60th birthday? (1) How did she make the day special? (2) Has she ever been to the North Pole?When?2.Has she ever received the training of self-rescue?How did it work in the journey?3.What accident happened to her during the journey? (1) How could she get through the accident? (2) What decision did she make after the accident?Why did she do so?4.What terms can you come up with to describe Helen’s journey?5.What kind of woman do you think Helen Thayer is?Why?6.What can we conclud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Helen Thayer?

可以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出问题1、2、3的答案, 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回答其余的问题。问题4、5、6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信息,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种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学生说出了很多形容词:hard, tough, dangerous, adventurous, unforgettable, meaningful等等。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是问题5, 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有人说:“I think she is optimistic and humorous.Because she sang‘Happy Birthday to Me’at the top of her voice on her birthday.”有人说:“She is great.She is the first woman to travel alone to the North Pole as well as Antarctica.”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对文章理解透彻, 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重要细节和词汇, 同时还学会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发散、聚合、延伸等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这样, 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就能应付自如了, 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三、摸索性地传授方法, 引导学生突破迷津

教育学家沙塔洛夫指出:你不会学, 我来教你学;你不想学, 我来让你喜欢学。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让学生爱学, 自觉地学, 就好比给他们点石成金的方法, 他们就能自己寻求知识的金子。任何人在学习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一些困惑, 甚至会百思不得其解, 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这时教师只要给他们关键性的一点, 他们就会茅塞顿开, 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完形填空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题型。在做此类题型的时候, 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很难再突破。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呢?笔者认为, 让学生明白完形填空的设计意图是关键所在。完形填空的考查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考查学生在段落中感受词的能力, 即考词感;二是考查学生在段落中感受动词与副词、介词、名词等的搭配能力, 即考语感。在学生认识了这一意图后, 再给学生提供示例, 供他们感悟、理解段落篇章内在的联系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方法上的提示, 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和思路, 终于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先前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突破了, 学习效率提高了, 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四、系统性地归纳总结, 健全学生知识网络

众所周知, 英语知识零碎、繁杂, 很难记住。倘若我们依据系统论原理把相关的知识归纳在一起, 分析内在规律, 让知识板块化、网络化, 在学生的脑海中有效地链接, 就容易促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内化, 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复习课的时候, 不仅仅起“录音机”和“参考书”的作用, 而应该把自己、知识和学生融合在一起, 把书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再让学生自己把教师的知识转化成他们的东西。复习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 让学生不断地联系、对比、质疑、解惑、归纳、总结。如高中教材中情态动词的知识点比较多, 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既可按性质归纳, 又可按特点归纳, 还可以让学生画出“语言知识网络图”。这样, 学生的自学潜能就得到极大的发挥。

五、创造性地突破难点,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学生在解答习题的时候习惯于把题干翻译成汉语, 然后再去考虑选项。英语被翻译成汉语以后, 语意往往会有细微的变化, 再加上英语的表达习惯与汉语有所不同, 这样解题自然容易出错。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只有用英语思维才能解答英语问题。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学生的起点, 抓住难点的关键, 引导学生从英语语法结构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比较、判断, 正确解题。学生在解答下面这道题时遇到疑惑:

Who would you rather______the report instead of you?A.have write B.have to write C.write C.have written

如果教师直接跟学生分析这个句子, 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接受。因为学生对于疑问句的理解比陈述句更差。毕竟英语与汉语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疑问句语序的区别。不妨先给学生写一个句子:I would rather have Tom write the report instead of me.先提醒学生注意“would rather do sth”和“have sb do sth”这两种结构。然后在Tom下面画一条线, 要求学生就画线部分提问。学生很快就明白前面题干的句子结构了。而且今后在解题过程中他就会从英语句子的语序、结构的角度去思考, 即用英语思维。这种思维得到了训练, 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就增强了。

六、鼓励性地暗示指点,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写作是中学生英语能力提高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但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到最困难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绝非易事, 必须从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和英语文化的积蓄与写作历练开始。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从情趣入手, 比如讲述幽默故事、富有哲理的笑话等, 使气氛欢乐活跃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由惧怕写作变为喜好写作, 最后变成乐于写作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造句、作文, 由三言两语到成段成篇成作, 逐步升级。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接句组文接力。这样持之以恒,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385.

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篇3

关键词:自学;交流;检测;迁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校尝试着对课堂教学进行锐意的改革,大胆的实践。现略谈一下笔者在实践中的粗浅做法及些许感受。

我校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热身—交流展示—检测反馈—迁移应用”。其基本思想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自学热身是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导学图”(即按课时编写,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上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基本问题的解决,提出疑难,由小组或全班合作解决,这是其最见功效的一个环节。交流展示与自学热身紧密相联,学生根据自学热身的情况,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对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然后对所学习的内容在全班展示与交流,同时提出自己小组的疑难问题。检测反馈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重点是关注弱势群体,让其巩固达标,同时让优等生在反思中帮助他人提高。迁移应用是课堂后期或课外的拓展延伸。

一、自学热身,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编印导学图

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教学备课组集体再讨论、修改、编印出每课的“导学图”。在其内容的编排上,首先创设各种情景激励学生学习,其次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指导、强调,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向外拓展延伸。当然,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要凸现学生自我学习的疑难、感悟。

2.自学教材

有了“导学图”,学生的自学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图,利用课堂或自习的时间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其督促检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展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课堂交流展示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的内容可避而不谈。交流展示形式多种多样,但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敢于、善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的。

1.小组内交流展示

每位同学在完成自学环节后,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结合“导学图”进行小组内的交流。首先是组长检查成员自学教材和独立完成“导学图”的情况,然后对于重点的、疑难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可借鉴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求教于老师,以便求同存异,此时教师应加强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教师引导小组之间交流展示

由教师当导演,小组推荐组员对这一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用检查的形式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多用在课堂交流起始阶段,是教师“扶”着学生走。

3.学生自主展示

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做法。课前可根据需要将展示的内容分项分组(小组成员也有分工),犹如魏书生的“承包制”,由这一小组中的成员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共同探究自己深思的话题,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评判者、欣赏者。当然,这样的展示是完全开放的,学生畅所欲言,未作展示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悟和他们进行辩论,从而获得共同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不能不着边际,信马由缰,否则,虽然表现得热热闹闹,但脱离了学习的宗旨,忽视了文本,是不可取的。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小组的个体表演,而应是全班同学互动的研讨,从而形成动态的课堂。可以有提问(生生间的你问我答)、辩论、质疑等等。一定要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其中,每一位同学不仅要尽可能当好表演者,更要当好听众、观众,否则,就失去了交流展示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日新月异,教师在课前可配合学生准备相关的电子资料、媒体辅助课堂展示,提高教学进度,增强效果。

三、检测反馈,培养学生归纳与反思能力

这一过程首先是总结反思,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学习和课堂展示中的收获。然后是检测与反馈。检测题要低起点,多层次,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检测后由学生或教师给出答案,并由学生或教师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的情况要心中有数,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引导。

四、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利用上面二、三环节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除此之外,认真编写 “导学图”的同步练习,精选一些探究题、讨论题、操作题、应用题、开放题等,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我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不断汲取其他地区教改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活跃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走向自主,培养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艺术硕士专业教学培养模式论文 篇4

艺术硕士专业教学培养模式论文【1】

【摘 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为从事艺术实践的艺术家们获得相应的文化认同搭建了一座桥梁。

作为艺术硕士实验教学的任课教师,深刻体会到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不能囿于现状,特别是广播电视领域。

本文意在以笔者的主讲课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音频制作》为例,探索艺术硕士在教学模式上所具有的问题以及应有的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音频制作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为了突出全面性,分为灯光、摄像、剪辑、音频后期制作等几个方向,每个方向均由一名专业教师进行12课时的讲授。

作为音频后期制作部分的主讲老师,为了突出艺术硕士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特征,笔者围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六要素,专门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适用的教学模式。

现将此课程的教学模式总结如下,一方面希望在艺术硕士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发挥余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手段,解决当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紧扣“实践”二字

对于音频制作这门课程而言,实验重点在于录音、配音、混音以及音频特效制作技术。

但作为一门庞大的学科,所有的操作实践都需要有强大而系统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

可是就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在本科阶段都没有接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

因此,虽然艺术硕士注重的是精湛的艺术创作实践,侧重于应用性,但了解与后期配音相关的室内声学、声音的物理特征等基础性知识还是必要的。

笔者在第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把声音的基础知识、室内声学等作为第一课的讲授内容,以期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但实际上,这种理论性讲授变成了纸上谈兵的空把式,学生对于大部分的知识点表现出费解。

在后三节课的教学实验操作中,还要再一次强调这些已经讲过的知识点,所以第一节课相当于做的都是无用功。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第二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创新,不单独设置理论课程的讲授,所有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归结到一起,让学生进入录音棚等实验场地,一边进行操作实践,一边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除此之外,笔者还设置了若干实验课题,这些实验课题都是学生在日后实践操作过程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比如脚步声的夸张处理、模拟电话声音等。

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学们对操作更加游刃有余。

二、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作为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艺术硕士,只需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音频后期相关操作即可,所以笔者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将一些较难理解与操作的知识面略过,仅仅保留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实用性强的知识点,从而举一反三,启迪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在第一节软件操作课上就有所体现。

这门课程的操作软件选择的是德国Steinberg公司出品Nuendo,这是当今最流行的音频制作软件之一。

由于此软件为专业的音频制作软件,所以有一些强大的功能是针对专业的MIDI编曲而言,而这些都不是广播电节目制作所需要接触的领域,因此在第一节——“Nuendo的基本操作和使用”这门课程中,实验目的就清晰了,首先要求同学掌握音频制作环节的基本操作。

然后围绕老师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扩散。

不仅不会使教学课程呈现缺失的状态,反而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操作。

三、多样化的成绩指标

1、摒弃期末考试制度

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往往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一张考卷或者一份作业就成为期末成绩的主要依据。

这样的考核体系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忽视平时的操作实践,而把精力放在期末复习上。

为了避免这种应试教育的现象,笔者这门课程不设置任何考试,期末成绩综合了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因素,作业的完成情况就成为了决定分数的关键。

同时,学生们上一节课的作业将成为下一节课实验的素材,这个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比如第二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进入录音棚学习后期录音与配音的相关技术,与此相适应的课后作业为:为自己喜欢的影视片段进行后期配音。

这时,这个后期配音的干声文件就成为下节课学生进行音频混音、后期特技等实践操作的素材,甚至可以说,此后大部分的操作实践均依赖于这个课后作业之上,也避免了学生偷懒的现象。

作为研究生而言,本应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而与期末成绩息息相关的课后作业则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创新。

2、变被动为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笔者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均为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比如“为你喜欢的一部影视作品片段进行后期配音”、“为以下的视频片段添加适当的音乐音效”等,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题目,随意寻找素材,创造性的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

这种方法将被动的教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几个方向成绩关联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这门课程的几个方向,在期末成绩上是互相关联的,摄像、灯光、音频制作等不论是哪一部分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那么整个这门课程都将要进行重修,这种成绩相关联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与时俱进的教学眼光

对于艺术硕士教学而言,其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与时俱进的教学眼光是必不可少的。

毫无疑问,如果每年讲课的内容都相差无几,对于教师而言会减轻备课的负担,但对于学生而言,却失去了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

广播电视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吸引受众,而受众的眼光是发展的,所以电视节目本身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

那么,广播电视教育教学就需要学生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突破与自我突破。

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课讲授的时候,也要将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引渡到课堂教学中来,保证学生在实践伊始就接触最新鲜的艺术形态,然后有效地应用到未来的艺术生产环节。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那么在高校教育中,特别是应用性非常高的艺术硕士教育,也要谨记这一点。

在音频后期制作这门课程中,学校以及笔者也致力于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具体体现如下:

1、硬件支撑——全天开放的录音棚

配音的目的就是获取纯净的干声,以备后期制作而用。

但是,获取干声的必备条件就是需要在录音棚录制。

因此,学院的录音棚随时向学生开放,只要他们在实践上有此需要,就可以进棚录制,一方面保证学生使用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在技术上进行相应的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起到的是1+1=2的效果,那么课后实践所产生的价值将会是1+1>2,实践过程中现场指导所产生的价值将远远大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讲清楚各项实践操作的相关要领,还要促进学生课后的积极实践,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相关场所,这样学生没有了场地、设备等关于硬件设施的顾虑,才会愿意投入到艺术生产中来。

2、搭建平台——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笔者在当下进行的关于手机音频制作的横向课题中,带领了几个学生一起参与。

所有的理论都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会得到印证,同理所有的`实践也要经过千百万次的练习才能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

这样的项目研究,可以使同学们的操作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

因此,作为实践教学的老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参加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让课堂上讲授到的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来。

六、鼓励个性化的艺术生产

“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没有个性的艺术品是没有感染力的。所以,追求作品的创造性成为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①所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张编导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创造力。

“因此,艺术院校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艺术硕士教育的核心与源泉;把崇尚学术、勤于实践,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突出个性、勇于求新,作为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目标。”②

90后这群学生作为新时期的弄潮儿,确实在方方面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有些法虽然不成熟,但是在理念上却颇具特色与创新性。

每每遇见这种情况,笔者都会进行积极地引导,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变为真正可以登入厅堂的具体操作。

如果老师一味的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学生,很大程度上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囿于无法改革创新的死胡同中。

对于笔者来说,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己任的研究生教育而言,艺术硕士的教学模式确实应该受到重视。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艺术硕士需要的是强大的、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因此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更应该紧紧围绕“动手实践”这几个字来进行。

但是,纵观现状,笔者深感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若干无法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为:

其一,艺术硕士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艺术创造才能造就成熟的创作风格,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课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今艺术硕士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往往做不到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操作实践,拒绝温故而知新。

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那究竟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完全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其二,就广播电视制作的音频实践而言,录音和配音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这些技能是课堂上可以学习到的。

而在后期混音的过程中则需要敏锐的听力,敏锐的听力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训练才可实现。

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这种持之以恒的听音训练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音频的后期特效制作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这种能力是要在大量赏析的基础之上才会迸发出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多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音效,夯实自己的艺术底蕴?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②嵇亚林,《艺术硕士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艺术百家》,(8):289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2】

【论文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模式

教学培养模式 篇5

关键词:教学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弹性波、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寻找地球内部矿藏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通过对国内研究型大学相对成熟的地球物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和工科高校依托工学专业多年办学经验开设理学地球物理专业的具体特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确立了“理工结合,以工带理,以理强工”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宽基础、重实践”的课程设置体系。

一、特色化教学培养模式分析

(一)理论、实践和科研训练三结合,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世界各国大学的办学成果已经证明了强大的理科是建设强大的工科的基础。最近几年,各高校在本校的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拓展优势专业的思想内涵,纷纷开设了理学地球物理学科,学科群建设初见成效。地球物理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变能力强,毕业后既可以在油矿企业工作、也可以服务于工程勘探和建设的人才,并为将来成为与勘查工程有关的高级研究人才打下基础。与本校主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毕业后主要去往油矿企业不同,地球物理专业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牢牢地掌握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以后可以将其扩展延伸到新的发展方向,解决目前的科学难题和创新课题。因此,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球物理专业在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及时引入科研研究最新的成果,从而更新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创新能力,完成了宽口径的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实践的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学习中,统筹安排各项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集成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科研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科研课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的培养,但不同于科研院所的是,大学生还要面临毕业就业问题,这就必须结合理科发展、促进学生的基础素质积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真正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人才质量和顶尖程度。因此,大学学科建设不能盲目地关注自身学科发展,还要承担起大学的职能,在这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要把加强本科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的规划之中。除此,大学学科建设也要注重科研建设和创新培养,提高学科水平,吸收和综合已有的学术成果,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本科教学资源。既要重视学科领头人的作用,也要加强学科教学中师资能力;不仅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也要加强教学能力,使得学科建设既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又能发挥教学作用。所以,人才培养是在工科院校开展理科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改革和包括教学研究在内的教育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依托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科研促进高水平教学

冯友兰先生在《<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中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就难免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看起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是他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还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搞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这要求老师的知识应该远远超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地球物理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攻关和重大工程建设,培养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且身居教学、科研和重大工程的师资队伍,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高水平本科教学。大学教学过程中科研是教学的“源”,科研成果的引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体现出大学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特点,教学是“流”,这种源流关系是实现大学教学过程的学术性源泉。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尤其重要的是,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所以,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最好的研究者同时也是最优良的老师,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带领学生们真正地去探索科学知识。这些老师拥有很深厚的知识,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学习,学生们能够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还能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理念。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们获得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能够把所学的活学活用,发挥创新能力。

近年来,地球物理专业许多毕业设计题目直接来源于国家级研究课题。学校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建设相应的理科专业,为科研成果到课堂知识的转化提供一个广阔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学生乃至学校基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使科技和教育之间建立一条通道,相互提供新鲜的知识血液;推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项目、进毕业设计,及时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二、理科专业培养模式探析

(一)基础能力培养

理科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理科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理科思维的同时应该穿插多方位思维的教育模式。在地球物理学这一专业的学习中,学习像弹性波动力学、信号分析等一些偏理科的专业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地球物理学的专业人才光有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是不够的。要配合上例如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沉积岩石学等科目才能让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地震勘探领域更加的如鱼得水。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理科数据分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创新要有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那么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得我们的学科建设紧紧瞄准国际目标,立足学科前沿。“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科学进步和创新能力关乎着着国家的发展进程,只有发展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理科生的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不断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在理科教学中,教学情境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过程”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地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层中走出来,主动参与、融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理科的定义、定理、概念、公式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归纳概括能力,强化创新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和悬念,引导学生调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去主动解决学科问题,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权,为以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支点,是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学生发散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发散思维的本质就是想象力的充分自由,是最为活跃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所以培养理科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三)理科与工科相联系

“理工结合,以工带理,以理强工”是我们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培养的时候兼顾理论与实际,引领学生学习工科知识。我院都十分重视每年大一学生和大四的学生实习,不仅有专门的老师带队,实地教授,为同学耐心讲解,帮助同学把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还聘请了企业和研究员的高管和专家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

(四)理科专业的教与学

课程设置目标是课程体系、内容、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设置和实施课程时必须满足一定社会发展和一部分社会团体的需要。所以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明确课程目标。韩愈在其《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出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解决,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旧知识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符合逻辑的发展。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通过自学的方式,得到新的知识.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发现与课程相关的一些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最后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完成课题的研究。这个研究可以是一篇课程论文。学生们开始接触到研究问题时可能没有考虑到研究问题的难度,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些可能没有考虑研究的可实现性。在这个时候老师们就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考虑研究问题的可实现,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合理性。例如,在一般的地方高等院校,如果学校本身的实验条件并不具备,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考虑现有条件下能实现的实验,逐步缩小研究目标的范围,使得研究的目标可控。研究目标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对于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高的理科课程,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各有利弊。板书有助于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不会因为一时的听不懂或走神而跟不上课堂进度,但是采用板书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有可能不能及时按教学计划完成课程,并且教师书写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笔误,从而误导学生。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并且错误率较低,但是学生容易走神,并且如果错过某些内容,就可能会造成之后课程的学习困难,从而跟不上课堂进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充分利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只有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很好地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作业是考核学生听课质量、查漏补缺的最好方式,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有其弊端,所有同学的作业任务都一样,这样会有一部分同学抄袭其他同学,达不到作业的效果,因此转变作业方式,课堂上把同学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布置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并且习题的难度是因人而异的,作业布置要少而精,在减少学生负担的同时达到好的效果。另外除了巩固题目还应布置探索性的题目,引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汇总信息的能力。

三、总结

在重点工科大学的教育中,理科的教育也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较高水平的理科做依托,工科的科研和教学是不可能处于前列的。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人文科学素质和理科素养的培养。

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工科院校要深入理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贯彻理论、实践和科研训练三方结合的教学理念,使理科教育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达到积累基础知识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大学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要依托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科研促进高水平教学,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并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兴趣尽可能设定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工程素养,科研教学两手抓,不断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课题,各高校应具有发展兼容的眼光,加强同其他校企和国际的交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开放办学,形成一个不断向先进模式和理念靠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2]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对近三届国家教学成果奖部属院校理工科专业获奖项目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

[3]孙成禹,印兴耀,李振春.工科院校地球物理类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7,(03).

[4]张建林,田巨平,殷先洪.对工科院校理科学科建设及格问题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5).

[5]许香平,刘明珠.重点工科大学理科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等教育,1996,(4).

教学培养模式 篇6

1.创设情境

探究性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教师通过问题、提纲等多种形式, 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交流。

2.启发思考

面对新的知识点, 孩子往往无从下手,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 向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3.自主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课堂学习的舞台上, 教师起到的是引导、支持的作用,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4.协作交流

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 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也就是说, 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

5.总结提高

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 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 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数学知识的学习, 往往从解决问题开始。而问题源于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将知识内化为认知结构。案例:圆的周长。

1.创设问题情境:

师: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

生:可能与它的半径有关。

生:与半径有关, 也就是与它的直径有关。

师:如果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有什么关系呢?请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4个大小不同的圆, 分别测量它们的直径和周长, 填一填表:

我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是希望通过教学情境, 学生能够基于旧知识有效迁移, 习得一些知识, 思考一些问题, 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圆的周长的推导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填表、比较, 发现规律。这个过程联系活动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将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

2.启发思考问题:

上一个环节, 学生填完了表格, 教师轻轻地一句引导, 师:观察上表, 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多一些。

生: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

生:我发现求圆的周长不一定要测量, 只要知道它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算出来了。

教师无痕的启迪, 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数学思考, 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抛开了教师告诉, 学生接受和记忆的传统, 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让位学生, 让学生告诉教师“我的发现, 我的思考, 我的感悟。”

3.自主探究

在本节课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学习中, 教师已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是的,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 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计算时通常取3.14。同学们, 上表中圆的周长如果不测量, 已知各圆的直径, 你们能求出圆的周长吗?请大家试一试。

生:我们组用直径乘圆周率, 但得数比刚才测量的小了一些。

生:我们组也是用直径乘圆周率, 得数比刚才测量的还大了一点。

生:我们这组比较幸运, 用直径乘圆周率的得数和刚才测量的一样。

师:不是你们组比较幸运, 而是你们组测量得比较精确。你们各组的方法一样, 用直径与圆周率相乘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了。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误差, 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不一致。可见测量时要尽可能精确。如果知道圆的半径, 能求出圆的周长吗?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所以圆的周长等于半径乘圆周率再乘2。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学生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从本能的测量, 到简便的计算, 学生走的是一条科学发现之旅。教师就是那个导游, 指给孩子方向, 但风景只能孩子自己用眼睛、用心去欣赏。

4.交流概括

归纳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 使之富有条理性、系统性。

师:在数学上用C表示圆的周长, 用∏表示圆周率, 那么你们能写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生:π×d=C

生:C=π×d

生:C=π·d

生:π×r×2=C

生:C=πd或C=2πR

以上答案的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学生之所以能毫不费力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是因为有前面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这公式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5.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 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生:我知道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 用字母π表示。

生:如果知道直径, 我们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了。

生:如果知道半径, 也能求出圆的周长。

生:我们组总结出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跟书上一样, 我为我们组感到骄傲。

师:你们能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连老师都佩服你们, 相信你们的收获会越会越多。

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初探 篇7

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发现, 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 目前社会急需的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仍然是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此, 我们的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 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 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 作为工程型人才, 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 我们培养的学生, 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校级研究课题立项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笔者承担了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几年下来, 通过改革、探索和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方面, 取得了一定进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把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起来, 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突出培养特色上下功夫, 将化学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核心能力, 同时扎实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合并、重组了《化工安全概论》、《三废处理》、《工艺学》、《分离工程》等课程。坚持以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这一主线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专业教学体系, 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始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2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完善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实践内容按阶段、分层次、实施模块化设置, 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需求。以真实的工程环境为背景, 重点体现项目的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遵循专业培养规律, 构建实践训练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年级专业认知阶段、二年级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三年级专业素养形成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四年级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阶段。构建多维实践课程体系, 优化组合各类实践环节。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努力增加创新性实践的环节, 如学校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 省级、国家级的参赛项目, 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所指定的项目, 大学生创新制作和创新设计比赛、兴趣小组等。

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方面:在保持校内实验实习基地的仪器、仪表、设施、设备等建设始终与现代企业同步发展, 保证专业实验实习开出率达100%, 还可支持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验设备与仪器的投入, 主要用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建设, 逐年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拓展教学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不仅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全天开放, 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实验室开放时间和范围, 满足大学生科研要求,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搞小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实验室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充分保证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校外方面:培植多层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是量大面广的专业实习基地, 主要解决学生的工业参观和认识实习等教学实习基地;二是解决学生毕业实习并结合就业的就业实习任务, 学生在这类教学基地中可以参与实际的生产劳动, 甚至跟班顶岗工作实习;三是紧密型产学合作和战略伙伴型的产学研基地, 校企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背景的实习场所, 而且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

3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为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应在保证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特色的同时, 采取灵活多变、多角度、多方位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 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和实习的教学性,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动态的教学活动适应动态的社会、企业需求。

首先: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技术教育素质;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深入相关企业, 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教学的实践性, 不断补充、更新知识, 以适应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及时补充最新的知识。同时我们还与企业合作, 开发设计具有较强技术含量的工艺性、设计性、创新性等实训项目,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工程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 这样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收集企业的案例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研中学、学中研, 教学研合一, 学练并重,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为主体, 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 既改革教的方法, 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教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 对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授课的信息量, 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仿真实验室》和《实训拆装实验室》的运用, 使学生不但对前面所学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为了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们不断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经常组织教师深入工程生产第一线, 调查用人部门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由此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组建有企业人士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 指导教学设计, 以增加工程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积极与企业联系, 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

4 改革考核方法

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考核学生除笔试外, 已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 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 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 建立平时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

结束语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 篇8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能力;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65-03

201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应着眼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风险投资运作》 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各高校《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看,基本上仍遵循传统的方式,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呈现“多而全”的状态,使得与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和重复性严重;有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逻辑性比较混乱,难以形成对课程相关理论框架的完整和系统理解;现有教材未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的最新动态; 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未能突出实务性特征, 相反却由于零散性、规则性的知识点较多,显得理论性突出。就该门课程本身的知识架构而言,图1说明了这种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理论性和实务性层面,尽管课程最终落脚在应用性层面, 但理论性层面的内容占了80%以上。 由于这些理论知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缺乏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如果不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领会,以一般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架构很难从系统性层面把握相关知识,从而会导致知识点难以深入,单纯记忆性学习,应付考试等。而对于实务层面而言,虽然学生对于相关的操作很感兴趣,也符合他们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这些实务往往只能简单地落实在“案例分析”的讲解层面,使学生失去兴趣,降低参与度,导致与实践脱节。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下,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学生应付考试、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的情况,同时又很容易影响教师的情绪,导致其备课不足,授课难度偏低,教研脱节。

(二)面临较大的“双功利”约束 [2-3]

1.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当前大学生学习功利性行为突出表现为学习活动密切围绕着文凭与就业等短期实际利益,普遍重视实用性课程而轻视理论性课程,重视技能性课程而轻视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课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风险投资运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但由于当前课程内容构架具有较强理论性, 必然面临着这样的制约。具体表现在:(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风险投资运作》一般为面向全校公开设置的通识性选修课程。由于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非源自自身兴趣,而是考虑该学科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求职竞争力。从当前用人单位标准考虑,文凭学历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决定职业竞争力的两大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现实,《风险投资运作》很难获得学生重视。它不像其他一些实践性课程,可以立竿见影提升动手能力,因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公共基础课与理论经济学后,大都急切期盼投入到实际金融领域大展身手。《风险投资运作》虽然从其内容本身看应该偏重于实务,但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快让学生掌握风险投资活动的一手技能,必然导致学生预期落差、学习热情下降,直接影响到学生到课率和参与度。(2)从当前教学实践看,学生大都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学,对课程的热情大都呈现先高、后低再转高的“U”型曲线变化态势。这是因为,在课程开始阶段, 学生往往对一门课程抱有试探性的学习兴趣,预期较高,渴望能通过学习迅速获取实务知识、提升操作能力,并能很快运用于实践。随着课程的跟进,以概念和理论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引导不强的惯常性案例分析与学生的预期相背离,导致学生兴趣消减,到课率降低。临近考试,由于考试压力增大,学分成为现实得失,学生往往又“应试性”地采取“强记忆”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短暂和零散性的,无法构成体系,更不能上升成为一种能力。

2. 教师功利性教学。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教师群体中功利性教学现象比较突出,大都存在科研重于教学、科研优于教学,科研高于教学的思想。一方面,由于在职称评定上对于科研有所偏重,这种政策导向造成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成就感认同的心理差异,追逐成功的动机决定了其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而学校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的行为选择也成为教师轻视教学的助推剂。而《风险投资运作》作为通识性、 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该层面上的约束尤为突出。从这种情况来看不断完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打破“双功利”的约束,寻求两者间的统一均衡至关重要, 而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凸显意义。

二、《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第二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学时数和教学顺序安排,还包括规定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品德等的阶段性发展要求;第三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的总称。总体来看,传统课程凸显了规定性、要求性,其本质是对固化知识的一种安排。 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内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获取零散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性引导, 形成系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综合的系统性知识, 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突出特征是突出教师的引导, 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拓展性学习。

鉴于此,在《风险投资运作》的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nlc202309040449

一是突出教学的引导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教学要打破传统课程的统一性,将传统课程体制的“划一”和“封闭”转化为“个性”和“开放”,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崇尚个人差别和见解,将零散、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落实在普适性的方法论层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生层面“功利性”学习的约束。

二是与实践的动态契合。《风险投资运作》 是通识性、创新类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要突破当前教材中过多的理论性知识,增强以案例为核心的图文信息资料。此外,课程内容体系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这种动态的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突破功利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高度重视研究的教师群体而言, 也是对其研究能力包括把握热点、梳理体系、创新研究的挑战,有助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三是教师与课程融合。学生进行拓展性、创新型学习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对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掌握程度和引导力。因此,创新型课程与创新型教师不可分割。这与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风险投资运作》教学模式改革

(一)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的阐述及其逻辑辨析,叙述性的内容多,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然是“灌输型”的。而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将内容落实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分析和实践,反映在教学层面上,必须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精选国内外风险投资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事件,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情境来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见解。与传统的案例教学相比,这里的案例教学凸显两点特征:一是突出课程案例的前沿性与关注现实问题的热点性。二是案例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书面的案例材料,也包括访谈、记录等纪实材料。

不同的案例虽然着重于不同的知识点,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以拓展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将案例教学过程最终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一方面,培养的是学生剖析、发掘、联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方法论层面的引导具有普适性,易于落实在应用层面,从而满足了学生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行为相对来说是固化的,而在流变的教学状态下,教师向创新型转化首先面临着的是个人反思, 即如何增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加强知识储备,还要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与教师的科研得到有效的融合统一。

(二)行为引导和受众的“微格”化 [5]

1. 师生交互。这一层面和互动式教学是一致的,但更凸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这个过程以授课内容的延伸为起点,以文为本,但不受文的约束;学生对信息进行有差异性的反馈, 这种反馈也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双方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把最新的成果、方法、事件等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引导拓展性思维。

2. 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组团,强调“自主合作”,形成小的团队,即把大范围的受众“微格”化,每一个被“微格”的受众团体成员虽有差异性,但具有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或知识点, 他们能通过相互探讨和合作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各“微格”团体间也具有差异性,不同“微格”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通方法和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模块化、专题式教学

以上提到,要打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必须将理论性强且零散的知识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上。除了上面所说的案例教学外, 还必须辅之以引导性的模块。这种模块应凸显分析问题的“范式”,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拓展性和创新性思维, 并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专题式教学也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专题式教学,需要关注的是:

1.专题内容应该同教师的兴趣点以及课程核心内容密切结合。 一方面专题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分享自身研究成果的过程,而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现自身研究的不足,并能激发创新。从这种层面讲,教学的过程则与教师的科研达到了有效的融合统一,从而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2. 根据模块内容配备师资。 传统的教学虽然也有专题式教学,但一般都存在于“学科前沿讲座”和“学科专题”等授课内容相对独立的课程中,在一般的课程中极为少见,且是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风险投资运作》课程体系涉及的模块较多,单个教师不可能对每个模块知识都有深入的把握,因此,在以能力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中,《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门课程贯穿始终的单一、僵化的授课组织模式,建立新型的以课程内容板块划分为依据配置师资资源的授课模式,在师资配合上强调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相互协作。从操作层面上看,即创设《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团队,在共同讨论、研究、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教学基本要素的“统一”。对于专题教学,根据各教师自身体系和实践经验能力,负担相对应的独立性较强的专题单元,也就是专题教学部分由团队中多个教师承担。这种以课程内容为主导的师资结构优化最终必然会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动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参与度的提高是引导其拓展性学习能力的关键,这将对打破其“功利性学习”约束起到重要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过程突破了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呆板模式,也有利于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而与其自身研究密切结合的专题模块更能充分发挥不同研究特质的魅力,也能使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有效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nlc202309040449

(四)多渠道、非固化沟通

大学本科生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尚处于“塑造期”,学习过程要着重于“引导”。因此良好的心理沟通对于引导其拓展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沟通”是无形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答疑”为例,传统的答疑方式多为规定时间和地点,方式比较僵硬,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模式也比较固定化。在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答疑方式上,采用“非固化”的答疑方式,答疑问题不局限于课程架构本身,而是更加落实到分析问题层面。

事实上,这种“非固化”的答疑方式对于突破“双功利”的约束是有重要意义的。非固化的答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对课程内容体系以及分散性的“点”知识要有更加系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突出的实务性,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因此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掌握学科内容和实践进展,这对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研究点”,促进其科研的深入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出发,“非固化”的答疑行为,可以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而对于学生而言, 但凡其自主性的答疑行为,都意味着探究该层面知识的基本动机,如果加以合理引导, 则有益于突破其纯粹为了应试的“功利性学习”行为。

总之,《风险投资运作》 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模式, 打破教学活动中的“双功利”约束,有效促使其从专业化走向通识化,从理论化走向实际化,切实可行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梅,冯婉玲.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3(8):11-12.

[2]赵韩强,赵树凯等.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3]解凤敏. 论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体系面临的约束与应对[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02-103.

[4]罗靖. 浮躁与功利——论大学生学习意义的反思与构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39-41.

[5]刘传哲,何凌云等. 金融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6):79-80.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李丹)

教学培养模式 篇9

一、地方院校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一)岗前培训周期短,内容宽泛

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入职以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而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史、职称晋升机制、人事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介绍,涉及到教学的部分只有青年教师上课时应携带哪些必备的材料、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认真总结以及集体听了两次名师课堂授课等少许内容。青年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而进入大学教书的新手,岗前培训没有正规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没有传授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以及常见课堂事故的处理方法,导致青年教师在没有完成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下,直接走上了讲台,教学质量也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导师制形式单一,考核标准不明确

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结束之后,正式进入导师培养阶段。院校给青年教师安排一名跟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青年教师不仅要听导师的相关课程,学习其教学方法和课堂把握能力,而且要完成导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部分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较少,并不能全面的发现青年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配备的导师基本都是本校教师,没有聘请企业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导致青年教师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掌握所授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符合地方院校以应用型为主的学生培养模式。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期末考核,仅限于其所给的评语和分数来决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没有对考核的标准进行细化,未能全面的反映青年教师的真实教学能力,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造成不利的发展。

(三)教学经费投入少,教学成果被看轻,出外培养机会少

虽然大多数地方院校以建立应用型大学为宗旨,但是仍处于“重科研、轻教学”的阶段,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投入严重失衡,科研岗和教学岗分配不清,制度不完善,基本没有设置教学岗职称晋升机制,教学成果也没有被考虑。青年教师正处于职称低、工资低、经济压力大等多重不利因素下,为了晋升职称、提升工资、解决经济压力等问题,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而教学完全变成了“良心活”。除了教学经费投入少,教学成果没有被重视之外,教学经费的投入对青年教师的出外培养也造成困扰。地方院校青年教师不仅出外培养机会少[3],而且部分优秀教师即使有出外培养机会,由于教学任务紧,无法分身,同时,出外培养的教学补助少,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导致青年教师放弃出外培养的机会,依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二、教学能力提升阶段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扎实,教法陈旧

青年教师大多来源于各高校的硕士或者博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精力充沛等优势。但是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只是模仿以前导师的传统授课方式,没有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陈旧[4],同时,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导致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消化。

(二)心态较高,缺乏虚心学习态度

青年教师拥有较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胜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一直采用自己认为较好的教学方法和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没有向同行进行请教和按照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授课,同时,缺乏虚心学习的态度:不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堂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教学方法;不参加学校举办的讲课、说课、课件制作等比赛,觉得教学比赛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能力;不听取督导的意见,更有甚者排斥督导的工作。

(三)教改课题申报经验和动力不足

青年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积累较少、基础较薄弱,基本没有加入研究生导师或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缺乏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的经验,更没有独立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的能力,同时,由于地方院校教学经费的不足,教学改革项目不仅量少,而且经费较低,发表核心教改论文也很困难,因此,青年教师缺乏申报教改项目的信心和动力。

三、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一)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岗位学习、考核、评价机制

地方院校应根据引进教师的层次、学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岗位学习、考核和评价的机制。青年教师不仅在机制下能够快速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对自身的未来充满自信,而且能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督导+同行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青年教师进行分散培训开始,安排校级督导和院级同行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校级督导通过进入青年教师课堂听课,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指导;院级同行导师也通过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备课范围、授课知识的深浅、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最后,由督导和同行导师共同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严格执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督导+同行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不仅加快了青年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且快速的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三)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慕课网、精品课平台等网络化学习方式的推广,使得青年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得不根据教学的发展形势,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青年教师在备课阶段对主流专业慕课网或精品课平台上的同一课程进行网络学习,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授课方式。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需认真学习教材和辅助资料,做好课堂准备,同时,课后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出现的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比赛与普通教学一致的.教学方式

地方院校周期性举办讲课、说课、课件制作等形式的教学比赛,作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地方院校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大多数高校已将教学比赛办成了教师的教学表演赛,赛前教师会认真的准备比赛资料,并对参赛内容进行反复的演练,达到对参赛时间、授课语速、授课内容和层次结构的绝对把握,以期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然而,赛后教师并没有把这种好的教学风格应用到普通教学当中,普通教学中依然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应对课程教学,没有起到比赛带来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法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教学比赛与普通教学的一致性。

(五)本校交流与外派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的交流学习一般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教学沙龙和名师讲坛活动为主要的形式开展。前者主要以青年教师与教学名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以及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式进行;后者主要以名师对设计教案、研究教法和教学反思等进行讲解,为青年教师如何把握课程提供学习方法。本校交流活动既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能够传承本校好的教学方法,但是本校交流也会阻碍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只有不断的外派青年教师访学,学习名校好的教学方法,并与本校教学方法相融合,研究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法,缩小地方院校与名校教学质量的差距。

(六)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评价机制

地方院校科研与教学经费投入的失衡是阻碍其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同时,教学成果在职称晋升机制当中基本没有得到认可,以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大打折扣,教学质量也令人堪忧。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扩大和教师职称晋升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地方院校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大教学质量在职称晋升机制当中的比例,不断完善教育与科研并重的评价机制,促进地方院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办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只有在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新模式,严控培养机制,加快青年教师向优秀教师的转变,才能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院校向应用性综合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彤,陈新义.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发展———基于-的统计数据[J].(5):28-29.

[2]刘永健.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转型发展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7):104-105.

[3]王金元.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3:19.

教学培养模式 篇10

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培养出英语技能和思辨能力俱佳的有用人才。

一、进行英语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随着社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升,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到对于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和大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大学生群体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涉及到对学生词汇记忆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使用能力等多重能力的学习,这就需要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研究,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思维辩证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辩证能力,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能力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思维辩证模式的构建与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联系勤动脑,切实提升自身的英语思维辩证能力, 能够应对越加复杂变化的英语实践问题,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英语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1.选择思维辩证性的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为了有效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效率, 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更新和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师要充分的把握住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氛围,激发起学生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构建高效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辩证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大学英语思维辩证模式的改革和创建过程中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例如,在进行大学英语的新词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群体都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量,拥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对英语词汇的使用的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英语词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及词汇的使用方法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词汇进行实际的英语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将英语知识和实际的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辩证能力和联想能力。

2.营造浓厚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氛围。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课程的枯燥的感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让学生设身处理的进行大学英语知识的实践练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会迅速集中,然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掌握到基本的大学英语的分析应用技巧。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后续的更加高深的大学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进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思维辩证, 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大学英语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口语交际练习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就可以将公司进行学生的口语面试的基本过程拿到课堂的多媒体演示上来,向学生进行特定的英语口语练习的展示的试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快速的吸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口语练习的氛围,为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建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性效果,大学英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促进良好的大学英语学习氛围的形成,进而保证学生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发的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知识的探索学习,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课程的教学效率,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辩证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思维辩证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这就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师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与此同时, 还要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着对于大学英语的独立意识, 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率,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学生实际分析研究能力的锻炼,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相关的英语知识,提升自身的英语思维辩证能力。

4.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组成小组进行动口练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在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法,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大学英语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的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小组的分配,给予每一个学习小组一个大学英语课题任务。例如“进行公司内部的年会英语节目准备”等课题,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运用大学英语课程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教师在每一个小组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 独立的完成课题的练习与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演练,提升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英语思维辩证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学英语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更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改革原有教学模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是未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大学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辩证能力的根本保证。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思维辩证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大学的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局限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对于学生的英语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的教学模式,而是要通过开展基于思维辩证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本文中,将具体的结合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应当如何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研究,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课堂分层模式下一篇:性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