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三篇

2024-09-13

南浔古镇 篇1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历史悠久, 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 “耕桑之富, 甲于浙右”, 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 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 屋宇林立, 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建镇, 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 改称南浔。

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 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 民间有“湖州一个城, 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 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 富豪达数百家, 民间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童寯《江南园林志》说:“南宋以来, 园林之胜, 首推四州, 即湖、杭、苏、扬, 向以湖州、杭州为尤。然湖州园林, 实萃于南浔, 以一镇之地, 而拥有五园, 皆为巨构, 实江南所仅见。”

南浔是园林之镇, 而它也曾明珠蒙尘, 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庭院、颖园尚存, 适园只余一座长生塔, 宜园仅留遗址, 而面积20亩的庞家花园只存两口大池塘, 昔日湖光山色青山绿水的江南水乡景象竟是荡然无存。

南浔是“江南大宅门”, 而那些享有盛誉的宏屋巨宅, 门窗不全, 楼面腐烂, 木雕、石雕、砖雕破损残缺的比比皆是。7000平方米的庞家大宅断壁残檐, 破败不堪;被法国建筑家齐哈称作“完全是法国土鲁兹式的, 在中国小镇重现真是奇迹”的西洋楼梁木崩坏, 墙体开裂, 大厦将倾;金绍成旧居大厅千孔百疮, “二进”灰飞烟灭, “三进”满目疮痍;张石铭旧居虽几经修缮, 但6000平方米中仍有塌损面积300平方米。还有闻名遐迩的丝业会馆、广惠寺更是急需修缮。

南浔古镇人口密度偏高, 市政建设落后, 生活条件低劣, 违章搭建严重, 加上电器老化, 消防通道缺失, 这些现象已极大地破坏了美丽的古镇南浔。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 这个血脉不能中断, 文化遗产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能削弱。这些遗产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 是人类灿烂历史中留下的稀世物证。”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这样说道。

保护南浔古镇, 抢救文化遗产, 已是刻不容缓。

文化遗产, 保护势在必行

“南浔不仅仅是个文化古镇, ”复旦大学法语系博士生导师朱静说, “它还是个从文化古镇中脱颖而出的中国现代城市的雏形。在中国大地上, 像这样的一个兼具文化古镇和现代城市双重身份的城市不多见了, 这是南浔的财富, 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完整地保护南浔的原貌意义重大。”

南浔古镇有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三、四十处, 其中国保单位两处, 对这些文保单位, 必须进行原状保护, “修旧如旧”, 依法保护, 开放展示, 保护遗产的原真性、可读性。历古遗存的水系、驳岸及成片的古旧民居也应作为保护的重点。

国家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系阮仪三教授在《江南六镇》一书中说:“在城镇规划和古镇保护中, 我们提出‘保护古镇, 建设新区, 发展旅游, 振兴经济’的原则。

“通常按照国际上遗产保护惯例, 保护是分层次的。”有关人士介绍, “第一个层次是重点保护区, 包括水系河埠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第二层是建设控制地带, 即对文物古迹外围的控制地带的街巷、民居, 在保护其建筑外立面原貌不变的前提下, 允许住户对内部生活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 满足古镇居民基本的现代生活需求。第三层就是传统风貌协调区, 允许建设与古镇格局、风貌相协调的仿古街区, 或用于旅游商业服务或作民居住宅。”

对于南浔而言, 保护就必须有整修、有疏导、有清理、有改善, 其中也必须有人气——要让享受古镇风雅环境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居民其乐融融地在其间生活。

保护南浔古镇, “拆今护古”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疏散人口、降低密度, 整修文物古迹, 改善南浔一般民居的生活水准。在“修旧如旧”依法保护前提下所需要做的治理水系、清理古道、疏散人口、清脏治乱、绿化地面、净化环境等配套建设工程。

规划方面, 南浔首先对水系、绿化进行规划;并沿水系重新规划灯光工程, 形成夜景灯光景观, 并对沿街的厕所合理布局, 全面改造和新建。

东南街、南西街、东大街和百间楼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沿街立面整修、地面石板铺设和三线下埋, 完善了居民公共停车场和配套服务设施。并修缮沿线堤岸, 打造水路风景线;整修剧院, 充分发挥剧院功能, 开演各种曲艺、戏剧, 丰富南浔百姓的文化生活。

此外还修复了众多遗迹, 如修缮广惠寺, 增强古镇文化氛围;整合丝业会馆, 使之成为蚕丝博物馆;改造味精厂, 设想其成为古镇北部景区 (张静江故居、百间楼、东大街) , 形成了百姓居住段落和民间小吃、古玩、字画、纪念品、民间工艺作坊等功能区块。

就是这样, 南浔将“断线的珍珠”串起来, 让古镇永葆青春, 用“文脉”串起生活之便城市之美, 使它支离破碎的容颜尽可能恢复古典美貌。

百年古镇, 今时重放异彩

南浔镇历届党委、政府对古镇的保护开发都极为重视和努力。先后对小莲庄、藏书楼、张石铭旧居、张静江故居、百间楼部分地段、商会旧址、丝业会馆以及9座古桥开展了重点修复。对被部分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租用、占用的传统民居、园林古迹和不相协调的建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清理和搬迁工作。同时搞好卫生保洁和镇区绿化, 整治周边环境, 使古镇风貌得以延续和发展。新南浔成立后, 区政府与上海博大公司签定协议, 用5年时间, 总投资23亿元, 联合保护性开发南浔古镇, 打造“中国南浔江南大宅门”。

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规划将依托南浔固有的景观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 围绕“江南大宅门”这一主题, 挖掘南浔大宅门文化内涵, 赋予大宅门时代精神, 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基础, 通过科学的功能配置、优秀的环境规划与深度的文化挖掘, 将古镇南浔建设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形象的胜地。

现今, 百年古镇整修如旧, 重放光彩。中西合璧的大宅门, 翰墨清香的花园书楼, 2平方公里的完整古镇格局, 在联合申遗的六大古镇中是独一的, 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水乡古镇的景色风韵依旧, 镇北运河东西横延, 镇中市河南北穿镇而过, 河街相交桥梁通便, 黛瓦粉墙绿柳拂水, 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 也成为了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

南浔古镇还荣获全国文明镇、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点等四个国家级先进和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科普示范镇等七个省级先进荣誉称号。

不得不说,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 能保存下这么完好的古镇, 它无疑是幸运的。虽然其保护开发也曾有瑕, 但经过努力也避免了其它一些古镇保护开发中的缺憾, 海纳百川独辟蹊径, 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范例。

湖州南浔古镇介绍 篇2

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老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条市河穿镇而过。 古老的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间楼民居。依旧是旧日的模样,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厦、庭院里古松翠柏显示她经历的岁月。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乘中巴车12元,途中经过著名水镇同里。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湖州南浔古镇特色

南浔自古以来便是湖州的经济文化重镇,自两宋时期便以盛产优质生丝闻名,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出产的辑里丝成为皇家织造的指定原料。近代,以上海开埠为契机,南浔较早地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丝商迅速崛起,涌现了刘镛、顾乾麟、庞元济、张静江、金城等一批重要历史人物。南浔古镇内拥有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尊德堂、大运河(江南运河南浔段、南浔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氏旧宅、南浔粮站总粮仓、通津桥、洪济桥、颖园、述园快阁、董氏世德堂、寿俊堂等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兴福桥、通利桥、新民桥等3处市级文保点,生计米行、刘氏景德堂旧址、周庆云旧宅等21处历史建筑。古镇内传统民居清丽典雅、别致内蕴,大宅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大胆而巧妙地渗透和融合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宅第建筑艺术。

湖州南浔古镇景点介绍

百间楼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

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白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一进们便是正厅尊德堂,是张家用来接待客人的,堂中挂有字画供游客观赏。边厅为双层结构,冬暖夏凉。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反应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另有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于古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手札的影印件以及往来信件。

百船坊

南浔百船坊(展馆)按历史所记载,精心设计构建而成。以江南水乡的舟船为主,精心制作出中国传统六大类船型,阐释了中国船文化的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百船坊(展馆)本着立新意、知识广、有特点的原则,采用实物、模型、油画等手法把水乡风情展现在人们眼前,并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集参观、收藏、参与体验为一体的古船文化馆。

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馆是由南浔四象之首刘墉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最盛时有藏书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小莲庄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俗称红房子。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广惠宫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

去广惠宫游玩的朋友请注意,如果宫内有道士让你捐钱消灾祈福之类的,都不要相信,这些纯属骗钱之举。

张石铭旧宅

浙江南浔古镇的导游词 篇3

大家都知道我们江苏省的无锡市被称为太湖明珠,南浔正好与我们无锡市隔太湖相望,镇区离太湖只有九公里。南浔在南宋初年叫做浔溪,因为它建在一条名叫浔溪的小河边上,可以说是因河而得名。后来,浔溪南面的人开始经营生丝生意,个个都发家治富了。于是就开始建造很多房子,一时间浔溪南岸商铺作坊林立,于是更名为南林。到了南宋淳佑年间正式建制时,就从浔溪、南林这两个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把镇名定为南浔,并一直沿用至今。南浔距今已经有75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_年全国最佳魅力名镇。

从明朝万历到民国初年,是南浔古镇最为繁荣的时期。从南宋开始南浔就有了“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明朝以后,南浔产的“缉里丝”由于丝质优良,缫丝工艺先进而名扬天下。连杭州,嘉兴,湖州,苏州等地产的生丝都要冠上缉里之名。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缉里丝除了畅销江南大地以外,已经通过宁波,广州,外销日本及欧美。鸦片战争过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蚕丝对外贸易激增。1847年,上海出口的生丝中,缉里丝竟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三。到了清末民初,江南民间曾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南浔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南浔人的辛勤劳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南浔生丝大户。所以今天我们到南浔除了看水乡以外最大的看点就是,看看这些晚清富族的生活。比如四象之首刘庸的小莲庄,其孙刘承干创建的嘉业藏书楼,四象之一张石铭建造的懿德堂,刘庸第三子刘梯青的刘氏梯号,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故居以及古刹广惠宫。

我们说说古镇南浔有别于其他水乡的最大特点。刚才我已经向大家介绍过了,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南浔丝商主要进行对外贸易,处在事业的最鼎盛时期。有钱人通常是最有能力赶时髦的,洋务运动把晚清的流行趋势带向了全盘西化。一时间,西方建筑、西餐、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一大批的洋玩意就在丝商的贸易中不断的进入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当中。南浔可以说就是当时全盘西化的典范。嘉业藏书楼、小莲庄中的小姐楼、刘氏梯号中的红房子、张石铭故居中的豪华舞厅、进口的刻花水晶玻璃、进口的吊灯等等无处不体现出明显的西化痕迹。

上一篇:LED芯片产业项目下一篇:立交地道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