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十篇

2024-09-13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1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已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能源管理体系就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 遵循系统管理原理, 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 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 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 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 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 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二、标准制定背景

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由于缺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学的能源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 就会造成能源管理脱节, 使能源使用无依据、分配无定额、考核无计量、管理无计划、损失无监督、节能无措施、浪费无人管等现象。一些组织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 在能源管理中, 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最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行为节能, 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应用于实践, 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诞生, 也推动了许多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三、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 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 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 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 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标准的主要内容

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

2.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要求。

3.策划:包括能源因素、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及标杆、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4.实施与运行:包括资源, 能力、培训和意识, 信息交流, 文件控制, 记录控制, 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检查与纠正:包括监视、测量与评价、合规性评价、不符合, 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要求;

6.管理评审:包括总则、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方面的要求。

五、标准的意义

1. 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 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降低生产 (服务) 经营成本, 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3. 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 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险, 有利于吸引投资, 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4. 有利于完成国家对下达的节能指标;

5. 有利于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及财税政策支持;

6. 有利于为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做准备, 培养能源管理方面的人才, 为能源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7. 有助于克服技术性贸易堡垒, 甚至可以与国外相互认可, 得到外商的青睐, 扩大国际营销渠道。

8. 有利于建立节能减排的理念, 树立持续改进的信心, 逐步形成节能减排的自律机制。

六、各国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

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NSI) 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 (NSAI) 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外, 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另外,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 E N) 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CENELEC) 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 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 其中包括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007年初至今, 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研讨会, 特别是2 0 0 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 (S A C) 和U N I D 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 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 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这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 I S O成立了I S O/P C 2 4 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 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 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七、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2

车辆技术状况直接影响着运输质量和效益, 制约着本地经济的发展, 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保证汽车技术状况良好, 是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 是充分发挥运输车辆的效能、降低运行消耗和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 可以一方面从引导运输专业户正确选购、使用和维护车辆人手, 增加技术性能和质量好的车辆, 从而优化运输市场车辆配置结构。另一方面从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入手, 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 使经营者进人市场后懂政策, 会使用和管理运输车辆。再一方面就是从行业管理入手, 严格车辆技术管理制度, 提高修车质量。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点。

完善车辆技术管理体系

理顺和健全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市和各县、区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都要理顺归口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 要配备一定数量有专业技术的人员, 基本上固定在这个岗位上, 并加强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工作。

建立健全车辆技术档案。这是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也是车辆技术状况的源头管理。在建档工作中, 要始终贯彻“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针。对车辆的技术参数、维护和检测记录以及变更情况等技术资料要准确填写, 全部入档, 防止流于形式, 为车辆的技术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实施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做好充分准备。

强化汽车二级维护制度和质量监督管理。搞好车辆强制维护, 是车辆技术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为保证此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必须做到向社会公告具有资格签发“二级维护出厂合格证”的企业名单, 以增加透明度;取得二级维护资格的维修企业, 应同时将作业项目、出厂竣工技术条件、维护工艺规范及工时定额公布上墙, 接受用户和社会的监督;督促帮助企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三检”制度, 坚持检验员持证上岗, 严格“二级维护出厂合格证”的签发, 对不按规范填写二级维护出厂合格证或缺项、漏项及不维护就签证的, 随时取消其二级维护资格;运用车辆维护技术档案作为车辆管理的手段, 对维修质量好、制度健全的企业鼓励扶持;加强对车辆的综合性能检测, 利用年度审验和维修卡的换发, 监督、检查维修量。

加快车辆质量检侧网络的建立。目前, 部分维修企业投人资金, 引进了检测设备, 但部分企业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况, 且质量意识淡薄, 不愿搞技术投资, 检测工作单凭检验人员的经验, 修理后的车辆得不到科学仪器的测定。管理部门要加强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工作, 为此, 要通过专业培训考核质检员, 要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投人, 逐步配齐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及故障诊断设备, 这是提高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 要对质量管理实行分级管理, 加快质量网络的建立, 特别是加强县、市、区一级的管理和有组织的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

建立车辆技术培训机构

车辆技术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但由于运输市场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车主的配合。车辆的自身维护是技术管理的重要一环, 但当前即使是交通运输车队, 由于实行了单车承包, 也不像以前那样坚持正常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 个体车辆更难保证。因此, 必须建立车辆技术培训机构。尤其是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等级评定等新措施、新规定的出台, 更有必要在车辆投人营运前或购置前组织培训工作, 并建立专职机构, 加以正确引导, 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车辆技术管理培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组织学习当前运输政策法规和车辆技术管理知识;增强车主对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认识, 促进车主对车况的重视;根据不同车辆的适用范围和运输市场结构, 综合分析车辆配置结构, 引导车主正确选购和使用车辆。

抓好维修市场管理工作

对维修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 汽车维修业初步形成了各行各业都办修理企业、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类维修级别齐全的汽车维修市场, 基本适应了道路运输业的需要。根据车辆发展状况, 对汽车维修企业应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和各县区都要制订发展规划, 保护正当竞争, 禁止非法经营, 促进车辆维修行业协调发展。

提高维修工人的技术水平。到去年底, 天津市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是从其他行业或工种转换过来, 并且在岗位上以师带徒、边干边学, 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又由于中青年人居多, 文化水平也较低, 理论及实际操作水平都不高, 很难适应当前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 也保证不了修车质量, 不利于车辆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目前很多高级轿车普遍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 特别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普遍, 先进的汽车检测仪器和维修设备不断涌现, 对维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汽车维修工人的等级培训和专项培训。当前汽车运输市场还属分散的流动经营, 管理部门还缺乏一套严密、科学的管理手段, 要提高车辆技术状况,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广大车主认识到提高车辆技术管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吉利:重视技术管理体系 篇3

从“两星”一直撞到“五星”,再到现在的“超五星”这一切的背后的“策划者”

是赵福全,吉利汽车副总裁、吉利研究院院长,这位日本广岛大学的博士既有跨国公司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在国内企业华晨操刀过一系列拳头车型,他又被称为“李书福福将”,2006年加盟吉利,结束了吉利5年8任院长走马观花似的轮换,在历经沃尔沃“与李书福约会”的故事后,他还为吉利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具备了完整的动力总成系统的核心技术。

《汽车观察》杂志近日跟随网易“发现中国创造”媒体报道团一起走进吉利,对赵福全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A=Automotive ObserverZ=Zhao Fuquan 赵福全

A:和国外品牌相比,吉利这些年的“撞星”已经撞到了极致,您的信心点来自哪里?

Z:我在国外做了20多年,从学生做起,是在“分母”里选出来的“分子”,造车不外乎人、设备、流程,再加上知识的积累和数据库。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不断的进步,从设备来说一点点的也在积累起来。

从国外干了几十年回来,没有一个很强的理由不会回来,信心点是造车的根本要素,源于冷静的思考。

A:品质和技术是汽车企业这几年非常关注的,您认为吉利在品质和技术方面有哪些核心竞争力?

Z:如果讲某一个核心技术我认为太狭窄,第一技术要成体系,体系下面要有模块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情况不能依靠别人拥有的东西,包括汽车底盘、电子、电器都要有技术。

第二要有核心的业务板块,一定要强调流程和知识积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经验。

我很认可技术体系管理的作用,管理和技术是分不开的。技术是靠管理升华,但是也要靠体系。

A:有人怀疑,市场如此低迷,中国自主品牌能不能坚持下来,有一个预期,再过两三年中国自主品牌可能会箫条可能会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吉利、比亚迪、长城,因为独特性的优势可能挺得更久一点,如果说中国有几个自主品牌可以生存下来您认为是哪几个?

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小议 篇4

关键词: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创新技术

一、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作用

(1) 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不仅有利于各类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等组织的增多, 使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的过程中, 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使得更多的人才具有更大的流动空间, 无形之中激发其潜在专长和能力的提升, 提高他们的流动能力和综合能力, 有利于通信运营企业各部门、各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有利于他们培养复合型人才, 这样不断地循环, 无疑之间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培养了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进而有利于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加强。 (2) 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实现使SDR技术借助软件升级开发出更多新的服务, 从而实现SD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有利于DSP技术开创出更快的信号处理速度, 使其更进一步地满足大量繁杂的解压缩和编译码的需求。也有利于全光网络通过借助控制器和调试器的辅助, 进一步提高其传输的速度。

二、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意义

(1) 国家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有利于更进一步方便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 提高人们信息时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使人们生活的更加美好, 更加幸福。 (2) 不断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有利于地开创新的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 以及他们工作中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 更有利于人们不断地创新医疗保健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以及人们日常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将无线通信从固定方式发展为新型的移动方式, 从而更进一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3) 国家不断地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则进一步有利于我国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且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维护好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造福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三、我国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

3.1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1) 就当前世界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 各国都希望在我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信息化, 但仍需要人们不断开创新通信信息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 (2) 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之一的三大通信网络运营已基本都做好了3G网络部署及其相关业务的发展规划, 并且也正以较快的速度实现3G通信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工作、实现通信网络管理的新型化, 创建通信网络管理的新型管理体系。

3.2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的措施

(1) 要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实现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高素质的实现, 可以使相关的部门制定出一个大致的培训计划对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或工作经验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技巧。可以让培训管理人员就会召集他们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计划的评估, 然后再根据之前的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内容的相关调整。最后再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行最有效的人员场地落实培训的各项检查, 最后进行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培训。 (2) 丢弃原有的落后的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方式和方法, 开创新型的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方式和方法, 主要从技术层面和组织机构两方面对现代通信运营管理和通信企业组织的运营进行管理, 从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现代通信管理体系。 (3) 要合理的管理现代通信技术运营体系, 探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则无疑是现代通信技术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 建设IT基础设施, 对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提出精准的运营管理模式, 从而创建更好的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不断加强现代通信技术运营管理体系, 不仅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且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维护好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而且更有利于不断提高人们信息时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是我国更好更快地步入小康社会, 实现我国人民的小康梦。

参考文献

[1]宗少俊, 周明, 孔新荣, 张绍峰.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 (09)

[2]徐西进.银行柜面业务作业流程的再造[J].现代金融.2011 (06)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5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它是将组织的所有管理职能纳入质量管理是的范畴。全面质量管理是强调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强调全员参与、全员的教育和培训,强调最高管理者的强有力和持续的领导,强调谋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ISO 9000族标准的诞生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多年质量管理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能促进企业重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扰,实现质量管理国际化。该标准一经发布便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世界各国工业界的普遍承认。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87年正式发布ISO 9000系列标准以来,至今已有包括中国、欧盟、日本、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约有30多万家企业,根据ISO 9000系列标准开展了第三方的评定与有关咨询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 9000标准

的异同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是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思想、体系、手段和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亦即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预防和鉴别不合格品,达到降低成本、按期交货、服务周全,以全面的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全面的质量管理要求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施管理,加强预防和工序控制,把质量管理工作扩展到产品流通、消费领域,服务到顾客。

我国质量管理专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TQM的主要特点是“三全一多样”,即全过程、全员和全组织的质量管理。

(1)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了从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作业,到销售、服务等全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一是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过的思想,二是强调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全面,即“下道工序即顾客”、“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

(2)全员的质量管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全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二是制定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3)全组织的质量管理。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一是要求企业各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二是必须将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强调用数据说明,要求“程序科学、方法灵活、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ISO 9000标准阐述的是为了实施企业质量方针必须建立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能过对产品的“寿命周期”找出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并使其在建立的质量体系中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消除和预防质量缺陷,保证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保护企业的利益。

1全面质量管理与ISO 9000标准的相同点

(1)理论基础一致。ISO 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都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而质量体系则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部过程。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风险、成本和利益的基础上使质量最佳化并对质量加以控制的重要管理手段。

(2)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人、机、料、法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ISO 9000则要求质量体系由组织结构、职责、程序和资源构成,都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

(3)强调领导的作用。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必须从领导开始;而ISO 9000首先规定了企业领导的职责,都要求企业领导必须亲自组织实施。

(4)强调控制。要求使影响质量的所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5)全员参加。ISO 9000和全面质量管理都要求全员参加,被全体职工所理解,并进行全员培训。

(6)应用现代科学技术。ISO 9000和全面质量管理都应用统计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7)重视评审。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考核与评价;ISO 9000则重视质量体系的审核、评审、评价。

(8)不断改进质量。ISO 9000和全面质量管理都强调任何一个过程署阳可以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故注重过程质量改进,可以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

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与ISO 9000的理论和指导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方法可相互兼容。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相同的管理方法。任何用ISO 9000代替全面质量管理,或者用全面质量管理排斥ISO 9000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也是无益的。

2全面质量管理与ISO 9000标准的不同点

(1)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适应生产的大型化、连续化、社会化和复杂化而产生的;而ISO 9000则是由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产品越超国界带来了与之有接关系的产品质量国际化和质量和管理国际化的问题,它是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技术准绳。

(2)内涵不同。全面质量管理是研究产品产生、形成、实现及其相关因素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于知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建立,注重形成以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并体现出多种多样的流动形式,强调不断发展创新;而ISO 9000是对质量管理活动中重复性的管理工作和事项作出统一规定,使质量形成过程规范化,且以标准形式体现;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广义质量,而ISO 9000是仅与产品有关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ISO 9000是以标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追求超过用户期望,ISO 9000要求符合标准;全面质量管理重在信誉,ISO 9000重在证据;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经营哲理,ISO 9000是固定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注重激励创造性,ISO 9000要求遵守程序文件。

(3)要求参与管理的范围不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的全体员工和所有部门齐心协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目的,其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而ISO 9000是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潜在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其核心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且有效运行,对内达到标准要求,对外向需方或第三方提供其产品质量达到合同要求的依据和见证。在体系要素中,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内部扩展到外部,要求参与的范围也就大大地扩展了。

(4)体系要素管理侧重不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注重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利用开展QC小组活动,采用七种工具来分析、控制和解决制造过程中的异常问题;而ISO 9000则侧重于设计质量,强调产品是设计出来的,设计质量决定了产品固有的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 9000标准

的关系

ISO 9000的目标是促进全面质量,这一点正得到各阶层的积极响应。而全面质量管理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是一种管理思想,它着力于建立组织的质量文化,它体现了以预防为主,以系统整体优化为基础,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思想体系。

(1)ISO 9000是出于发展国际贸易、实现国际间的互认,向顾客提供信任凭证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当初的质量管理多么先进,都不可能站在ISO 9000这个世界潮流之外;全面质量管理是日本人结全本国国情对从美国引进的以统计理论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的创造性应用,而且经过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2)ISO 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点,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全面质量管理工科核心问题是动员所有的人来关心质量,其精髓是不断地改进活动,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改进成果强何巩固,而ISO 9000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它用文件形式把改进成果巩固下来,达到了互补。凡全面质量管理搞得好的企业,其ISO 9000的认证也比较容易通过。

(3)实施ISO 9000系列标准为主的质量管理是“以标准为主的质量管理”。

(4)全面质量管理是站在产品的制造者的立场建立的一种管理思想,而ISO 9000是站在用户立场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

(5)推行ISO 9000可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并使之规范化,还可以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双边或多边认可;ISO 9000也可全面质量管理中吸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不断得到完善。

全面质量管理是涉及企业全部管理目标,即“全面质量”是对组织管理的一种途径。ISO 9000系列标准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两者虽不是同一事物,却相互依存,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关系。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ISO 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都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互相替代或互相排斥都是不对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它是不断发展的、无止境的。标准则在一定程序上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用标准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原则,使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ISO 9000标准的制修订、应用和补充,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无疑对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没有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ISO 9000系列标准,ISO 9000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概括,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ISO 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指导原则基本一致方法可相互兼容,其核心都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对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要素进行控制,以最经济的手段为用户生产、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在实施ISO 9000系列标准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把ISO 9000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对立、分离的观点和做法是不正确的。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不能只满足于懂得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建立企业的质量文化,如何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企业质量体系,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后一阶段从来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对前一阶段的取代和否定。就像全面质量管理不能取代检验和统计质量管理一样,系列标准也不可能取代全面质量管理。因此,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既要防止以实施系列标准来否定全面质量管理,也不能借口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而不贯彻系列标准,而是以贯彻系列标准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作指导,学习、贯彻系列标准,并结合企业实际充实和完善企业质量体系,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面质量管理[M].2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电网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篇6

1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1.1 基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专业子体系

基建项目管理通常包括项目管理策划、质量管理、造价管理、技术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项目管理综合评价等多个专业化管理内容, 其中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造价管理、技术管理相对独立, 可以形成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而除这4项管理内容外, 其余的基建项目管理内容则可纳入基建项目管理体系中进行综合管理, 构成基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5个专业管理子体系, 即:基建项目管理体系、基建安全管理体系、基建质量管理体系、基建造价管理体系、基建技术管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基建标准化管理完整体系的5个专业子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体系间需统一协调, 为了完成共同的总体目标而开展各自的各项管理工作, 其中项目管理体系属于综合性管理子体系, 其中的项目管理策划和项目管理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综合管理职能, 分别是基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各项专业管理业务的起点和终点。

1.2 基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四大目标是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和教育训练[1]。一般基建项目的标准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 (一般为2~3年) , 逐步实现基建管理7个“标准化”, 即管理模式、机构设置、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标准、评价机制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标准化主要指项目基建部、项目部等多级基建管理模式都实现各级管理模式标准化;机构设置标准化指项目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主要管理职责标准化;管理内容标准化指各级基建管理机构的管理内容标准化;管理方法标准化指各级基建管理机构各项具体管理内容的管理方法标准化;管理流程标准化指各级基建管理机构各项具体管理内容的管理流程标准化;管理标准标准化指各级基建管理机构各项具体管理内容的管理标准标准化;评价机制标准化指各级基建管理机构各项具体管理内容的评价机制标准化。

2 电网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电网建设的项目标准化管理

电网建设项目的项目标准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策划、招标管理、建设协调、项目综合管理评价等;标准化管理方法则根据具体的工作进行选择, 如合同管理, 则需制定设计、施工、监理、委托等内容的合同范本, 定期抽查项目部的电网建设按照合同的执行情况, 要求项目部定期上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合同执行情况。项目标准化管理流程一般为按照:项目决策阶段—初步设计与招标采购阶段—建设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与总结评价阶段, 当然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流程还需进一步地划分;项目管理的管理标准可依据相应管理的实施细则等, 如招标管理需依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招标管理办法》等细则和办法。

2.2 电网建设的安全标准化管理

电网建设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范围是电力工程建设涉及的所有安全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安全综合管理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安全标准化管理方法也因管理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如对项目应急管理, 则需根据国家电网“建设项目应急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应急预案编制规范”, 结合省、市分公司及项目建设实际情况, 制定项目现场应急管理的具体要求;电网建设的安全管理涉及多家单位, 关系复杂, 管理流程包括体现全过程安全管理的基建安全综合管理流程和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流程, 以及定期或随机安全检查等安全管理程序性工作流程;电力行业关于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是电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 目前主要有《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办法》等。

2.3 电网建设的质量标准化管理

电网建设的质量标准化管理范围主要包括综合质量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两方面的内容;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如上述两个标准化管理子体系一样, 需根据管理内容的不同而进行选择;电网建设的质量标准化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体现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电网建设质量综合管理流程和项目质量管理流程, 以及符合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性质量管理流程;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电网, 省、市电网公司制定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等, 如《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等。

2.4 电网建设的造价标准化管理

电网建设的造价标准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与估算管理、工程初步设计与概算管理、工程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管理、工程建设与结算管理等;管理办法比较多样, 管理的流程一般按照:工程建设前期—设计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阶段顺序进行流程管理;造价管理标准主要有相关的管理标准, 如《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 (试行) 》等。需要说明的是, 造价标准化管理还需明确造价责任主体 (主要有项目法人 (业主) 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及其主要职责, 以便实现各个主体的效率最大化与责任具体化。

2.5 电网建设的技术标准化管理

电网建设的技术标准化管理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技术标准管理、技术管理、通用设备管理、科技管理等;管理方法也较为多样, 如进行科研管理提高科技管理等;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滚动修订, “两型一化”和“两型三新”滚动修订, 基建科技项目编制、审批和下达等;管理标准主要有《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等。

3 结束语

从以上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看出, 随着每一项管理子体系的管理内容不同, 管理方法也多种多样并不尽相同, 对这些管理的评价也较为复杂, 有考核、评分、评级等多种形式, 评价的对象也较为多样。另外, 执行和反馈的管理是所有的标准化管理的难点, 也成为电网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难点, 电网建设的标准化建设体系、指标、方法。制度定了, 相关的培训也做了, 要求提了, 但具体的建设做得怎么样, 往往没有反馈。制度合不合适, 标准适不适用, 指标、要求符不符合等等, 往往只有在一段时间后的检查或者统计分析业绩结果时才发现。这些障碍克服的效果, 直接影响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效。因此, 电网建设的标准化管理需要一方面在准确建设相关的制度、体系的同时, 一方面还要鼓励每位员工积极参与其中, 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及时反馈, 以便及时完善, 加快电网建设的标准化管理进程。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电网建设的水平也代表着电力工业在前沿的方向,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很难满足大规模电网建设的要求, 代表先进理念的标准化管理使电网建设提供了选择。在概述标准化管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 重点对电网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认为电网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主要由电网建设的项目标准化管理、电网建设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电网建设的质量标准化管理、电网建设的造价标准化管理与电网建设的技术标准化管理组成。

关键词:电网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标准化管理[EB/OL].[2011-03-26].http://baike.baidu.com/view/1647011.htm#5.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7

关键词 无线电管理 体系建设 技术路线 分析

中图分类号:TN0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无线电管理的“四个体系”即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完整、先进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有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建立健全高效、权威的行政管理体系。本文通过研究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技术路线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基于“四个体系”下的无线电管理的发展方向,对无线电管理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

1技术路线需服从“四个体系”的战略目标

无线电的管理的技术路线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来实现无线电的体系建设目标。但任何技术路线的有效实施都是基于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上进行的。所以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开端是明确其发展目标。以工信部提出的加快“四个体系”建设的技术路线为依据,并通过对现有无线电管理系统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我国无线电的管理工作。

基于“四个体系”战略目标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需要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强管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并加快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工作。

2建立健全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措施

2.1提高设备的基础技术水平

无线电的相关设备在其管理技术路线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无线电领域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我国需要提高与无线电管理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相关性能,并通过优化先有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有针对性地弥补无线电管理中设备上的缺陷。另外,无线电管理中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管理技术方法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无线电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设备的处理事故能力,使得基于“四个体系”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在管理初期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2.2建立完备的“四个体系”运行机制

相关管理部门和领导层需要对无线电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同时通过加强相关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从而增加无线电管理中的各个部门的合作性。另外以“四个体系”为基础的完备机制需要加强无线电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不断挖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使得无线电管理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得以完善和创新。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需要加强预防管理工作中系统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并对可能导致突发性的事件的环节进行分析,真正做到管理上的未雨绸缪,从而完善以“四个体系”为基础的无线电管理机制。

2.3加强基于“四个体系”机制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使得相关企业提高其管理能力,同时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对现有管理技术的完善和创新。

通过设置无线电管理的相关机构以及高校、企业的研究机构,使得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和衔接性。另外需要加强人才之间的相关技术交流并培养有力的师资队伍,加大人才投入,确保人才的管理经验可以互相共享,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无线电的管理建设工作。

3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

3.1完善国内外无线电信息

坚持以“四个体系”为战略方针无线电管理的核心技术要求是:尽快地完善无线电信息接受、存储、融合以及挖掘和分析等技术,同时需要根据已经具备的无线电监测系统来对未来无线电的发展方向进行重点把握。通过收集和完善国内外无线电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可以直观呈现出无线电管理的实时信息以及无线电的信息和频率等数据,从而实现对无线电管理的整体态势分析。

3.2引入云计算管理办法

无线电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是一项庞大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相关的数据从而对无线电进行有效管理。云计算的实时性及其可伸缩的计算能力、智能化等特点完全符合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发展要求,通过引入云计算,可以有效地对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在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的技术路线实施过程中,采用云计算作为其核心技术可以高效地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难题。

4结论

本文以“四个体系”战略目标为基础,通过引入“四个体系”的相关内容,从无线电的管理机制、设备的基础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建立健全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措施,从而提出了未来无线电管理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基于“四个体系”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试论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的创新与逻辑关系[J].中国无线电,2012,10(23):31-33.

[2] 推进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无线电管理支撑能力[J].中国无线电,2012,11(14):18-20.

[3] 何廷润.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的基础架构研究[J].中国无线电,2012,12(21):15-17.

[4] 马子健.对有力、高水平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的思考[J].中国无线电,2013,03(04):14-15.

[5] 刘磊,陈荣梅.无线电管理后“十二五”时期的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无线电,2013,10(18):26-28.

总工为首技术管理体系 篇8

第一章 总工程师岗位职责

一、总工程师岗位定位

(1)煤矿总工程师是煤矿全面技术工作的总负责人。

(2)煤矿必须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副总工程师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负责分管技术工作,对总工程师负责。

二、总工程师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技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2)负责煤矿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组织加强技术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升安全生产技术保障水平。

(3)组织编制煤矿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季度生产计划,提出实现技术经济目标的技术措施。

(4)组织制定和批准煤矿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管理制度。

(5)组织编制和审查矿区(矿井)地质勘探、新井建设、矿井改扩建、技术改造、开拓延深、采区设计以及相关配套工程等重大技术方案和设计。

(6)负责提出并组织研究解决资源合理开发、抽掘采平衡、合理集中生产、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生产系统综合能力配套、煤炭洗选加

四、总工程师应具备的条件

煤矿总工程师应由具备下列条件的技术人员担任:

(1)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锐意改革创新,有奉献精神。(2)热爱煤炭事业,崇尚科学,尊重事实,坚持原则,作风民主。(3)应该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工程技术系列高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技术决策、技术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4)身体健康,能深人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有关重大技术问题。

1.3 技术人员的配置及素质要求 1.4 技术人员的配置

煤矿管理机构必须健全安全、生产、技术、调度指挥,“一通三防”、机电、地测、防治水等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关人员;要设立安全、生产、通风、地质、机电、洗选、科技、职教等相关业务部门,以实现专业化管理,并配齐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采矿、通风、机电、地质、测量等主体专业技术人员。

总工程师应组建一套精干的技术管理机构进行技术管理。一般情况下应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设置分管设计、生产,通风、地测、机电,安全、基建等工作的副总工程师。为了加强技术管理,各业务部门都要设置主任工程师,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技术工作。总工程师对下设业务部门进行直接领导或专业技术领导。

1.5 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

职业道德:热爱煤炭事业.能安心从事煤炭技术工作。

业务素质:熟悉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煤矿各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方法,熟悉本业务范围内的技术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及技术标准。

技术素质:有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安全知识。

综合素质:有现场工作经验,能根据现场情况从技术上制定可行的方案、施工设计、作业规程或措施。

压观测、冲击地压、质量标准化、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2)负责本专业新技术推广、新工艺应用等的实施和管理工作。(3)负责矿井生产衔接的编制工作。

(4)负责煤矿生产中技术方案.设计、作业规程和措施的编审工作。

1.1.2 一通三防科的职责

(1)负责煤矿通风系统管理,保障矿井各用风地点的风量。

(2)负责防尘、煤层自燃及防灭火.井下爆破管理工作。(3)负责矿井的瓦斯管理及监测监控管理工作。(4)负责瓦斯的抽采工作,(5)负责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6)负责地热防治工作。

1.1.3 地测科的职责

(1)负责矿井建设及生产过程中的地质和测量工作,为生产设计和煤炭生产各项工作提供所需的地测资料。(2)负责矿井防治水工作,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3)负责煤炭资源申请工作,加强储量管理,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寿命。

1.1.4 机电部门的职责

(1)负责煤矿机电设备选型、使用.维护和保养工作。

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4)制定矿井中长期、、季度采掘衔接计划技术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5)制定作业规程、操作规程与安全技术措施技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6)制定矿井矿压监测技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7)制定矿井支护材料、器材及代用品的使用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8)制定矿井残留煤炭资源的回收工作技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9)制定矿井技术档案、生产图纸、文件的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10)制定矿井预防冲击地压技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11)参与其他相关的技术工作。

1.2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内容

(1)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安全全产的规定、决定等,执行上级部门颁布的通风质量标准化标准和通风技术标准。

(2)建立健全与通风有夫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进行贯彻落实。

(3)制定矿井通风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1.4 机电部门技术管理内容

(l)贯彻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决定等,执行上级部门颁布的机电质量标准化标准和机电技术标准。

(2)建立健全与机电有关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进行贯彻落实。

(3)制定矿井电气试验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4)制定矿井设备运行.维修、保养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5)制定矿井设备定期检修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6)制定矿井设备管理、操作规程技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7)制定矿井防爆电气设备入井安装、验收制度,并负责落实。(8)制定矿井杂散电流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9)制定矿井机电规程、措施技术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9)参与其他相关的技术工作。

1.5 安全部门技术管理内容

(1)贯彻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决定等,执行上级部门颁布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

(2)制定,修改、完善煤矿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实施。(3)制定煤矿安全工作规划和安全工作安排。(4)参与其他相关的技术工作,1(2)矿井开拓延深项目,由煤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提出延深设计的主要原则,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报省级煤炭主管部门审批,然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组织施工。工程竣工后,由省级煤炭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地方煤炭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提出验收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管局(厅)备案。

(3)利用国家贷款的技术改造项目按现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4)矿井生产环节局部改造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矿批准,改造设计由上级煤炭管理部门批准。

(5)采区设计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报上级煤炭管理部门审批。采区地质报告提前1个月送交设计单位,采区设计提前3个月送交施工单位。新采区移交生产前,由矿组织验收。

(6)采煤工作面设计由矿设计部门编制,由矿总工程师审批。特殊情况下工作面的设计,报上级煤炭主管部门批准。新工作面移交生产的,由矿组织验收。

(7)国家及行业有明文规定时按规定执行。

1.2 技术文件审批权限化分

(1)矿井新建、扩建由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2)矿井技术改造、开拓延深设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市级以上煤炭主管部门审批。

(3)矿井的采区设计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编制或由有资质的设计单

矿井改扩建资料等。这些资料都要根据矿井生产变化随时补充更新,并按分类归档。归档资料保存至矿井报废时,按要求上报上级管理部门进行长期管理。

1.3 矿井生产施工资料管理

矿井生产施工资料包括矿井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供电、防治水、瓦斯抽采等小型工程的设计、施工资料。这些资料保存时间至少在1年以上。当工程进行完毕且不再对周边其他工作造成影响后,其生产施工资料方可不再保存。不再保存的资料必须按规定履行销毁报批程序,之后方可按规定程序进行销毁。

1.1探矿权申请

申请探矿权须由探矿权申请人向所在市国土资源局和房屋管理局申请办理。

1.1.1 探矿权申请提交的材料

l.探矿权(新立)申请提交的材料

(1)《探矿权申请登记书》(原件,包括书面和电子文档);(2)申请的区块范围图;

(3)探矿权申请人“法人营业执照”或公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复印件);

(4)经年检且在有效期内的勘查单位“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复印件);

(5)勘查计划、勘查合同或委托勘查的证明文件(原件或复印件);(6)勘查项目资金来源证明(原件或复印件);(7)勘查工作实施方案及附件(原件或复印件);(8)勘查项目交通位置图(复印件);(9)区(县)地矿管理部门初审意见(原件);

(10)涉外项目还应提交探矿权申请人的公司合同、章程。2.探矿权延续申请提交的材料

需延续探矿权的,探矿权人需在勘查许可证期满30天前提出延续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1)探矿权变更、延续、保留申请登记书(原件,包括书面和电

权申请人“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4.转让探矿权申请提交的材料

(1)转让审批机关出具的探矿权转让批准书(原件);(2)探矿权申请人“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3)勘查项目资金来源证明(原件或复印件);(4)勘查计划或合同(原件或复印件);(5)勘查工作实施方案及附件(原件或复印件)。5.探矿权保留申请提交的材料

(1)探矿权变更、延续、保留申请登记书(原件,包括书面和电子文档);

(2)申请的区块范围圈(原件);(3)原勘查许可证(原件);

(4)首次设立保留的,还应提交:①勘查项目完成报告或勘查项目终止报告(原件或复印件);②勘查项目资金投入情况的会计报表(原件或复印件);

6.探矿权注销申请提交的材料

(l)探矿权注销申请书(原件,包括书面和电子文档);(2)勘查项目完成报告或勘查项目终止报告(原件或复印件);(3)勘查项目成果资料提交证明文件(原件或复印件):(4)原勘查许可证(原件)。

9(3)矿产资源开发初步利用方案(包括矿区位置、开采矿种,储量情况.矿山规模及服务年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4)申请开采的矿区范围(以地质地形图或地质图为底图,并以国家直角坐标或经纬度坐标标定其拐点、矿区面积,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0);

(5)探矿权人申请办矿的,应提交该区域的勘查许可证影印件;探矿权经转让取得的,还应提交转让审批的有关文件:(6)区、县地矿主管部门的核实意见;(7)其他相关资料。

2.采矿权申请登记提交的材料(1)采矿权申请登记书;(2)矿产储量登记书;(3)依法划定的矿区范围图;

(4)采矿权申请人营业执照,以及具有与矿井建设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条件的证明材料;

(5)由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并经评审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6)环境影响评价报告;(7)环保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8)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9)设立矿山企业的批准文件;(10)区县地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

(11)没有产权争议的提供保证书,有产权争议的提供结论证明;

1(6)缴纳采矿权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及采矿权价款的证明;(7)矿区范围发生变化的,需提供矿区范同图及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复、开发利用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8)主要矿种和开采方式变化的,需提供开发利用方案和经法定审批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9)依法转让采矿权变更的,需提供全部批准资料;(10)企业名称变更的,需提供证明企业名称变更的文件;(l1)申报单位(人)委托代理的.需提交授权委托书;(12)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1.3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

国家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规模、投资等情况的不同分别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

审批制:使用各级财政预算内资金、各类专.项建设基金、统借国外贷款进行投资建设的项目实行审批制。

核准制:《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列入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

备案制:不属于上述的投资项目均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根据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管理办法,依据项目实际情况,报批程序有所不同。

3.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根据项目建议书确定的原则和审查意见对煤矿项目的技术方案、开采工艺等进行详细的技术论证,并对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编制“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由国家发改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组织审查。审查批准后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作为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4.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包括各专篇设计)

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由业主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为确定设计方案和重大技术原则,满足主要机电设备,器材订货、征地的要求。建设项只初步设计可作为施工图纸设计、施工组织设 计、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编制概算且用于基建投资控制、计划安排的依据。煤矿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包括各专篇设计)的报批审查应按当地发改委及煤炭行业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5.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包括征地、四通(水、电、路、通信工程)、一平(平垫场地)、设备材料订货,施工招标等。6.施工

开工报告批准或备案后,由建设单位委托施工单位或总承包单位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7.项目竣工验收

项目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建设工作,检验项目建设是否符合设计

5(5)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6)水利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评价大纲:(7)水利部门批准的地质地震灾害评价大纲;(8)节能减排预评价大纲;(9)安全预评价大纲;

(10)水资源评价及取水意向协议;

(11)交通运输部门(煤炭主要指铁路部门)出具的接轨意向书(函);

(12)电力部门出具的用电意向书;(13)银行部门出具的贷款意向书:

(14)建设单位出具的真实可实施的资本金筹措方案:(15)产品供销意向协议、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1.6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立项获得批准后,须根据立项批复的相关内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设计(或中介)单位根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情况进行编制。

建设单位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要求,应落实以下建设条件:(1)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资源边界(或探矿权)的批复;(2)国家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3)矿产资源部门认证的资源地质评价报告;

7(2)消防专篇;(3)职业卫生专篇;(4)节能专篇;(5)水土保持专篇;(6)属地规定的其他专篇。

1.8 核准制项目的核准程序

核准制情况下,企业投资项目是指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属于《企业投资项目和转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所列的项目。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开发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梭准,其余一般煤炭开发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从开始策划到实施完成主要经过个阶段,即项目申请报告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

建设单位投资建设的项目应当编制项目申请报告(1式5份)报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l.项目申请报告内容

项目申请报告除一般项目申请报告所必需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l)项目申报单位情况:

(2)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及准人分析;(3)项目的建设条件;(4)项目主要方案;

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1O)贷款承诺函;

(11)其他文件(供电、用户协议等),3)委托评估和征求意处(l)项目委托评估函;(2)征求安全意见函.,3.项目核准程序 1)项目核准机关

(1)企业投资建设应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口,须按照地方政府的有关

规定.向相应的项目核准机关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2)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隶属单位投资建设需由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可直接向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并附上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意见。(3)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投资建设应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可直接向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并附上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意见;其他企业投资建设应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应经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初审并提出意见,向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省级政府规定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经贸委、经委应与发展改革委联合报送)。

(4)企业投资建设应由国务院核准的项目,应经国务院投资主管

核准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目,并应 及时书面通知项目申报单位.说明延期理由。

项目核准机关委托咨询评估.征求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评议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6)对同意核准的项目,项目核准机关应向项目中报单位出具项目核准文件,同时抄送相关部门和下级项目核准机关;对不同意核准的项目,应向项目申报单位出具不予校准决定书,说明不予核准的理由,并抄送相关部门和下级项目核准机关。经国务院校准同 意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出具项目核准文件。

(7)项目申报单位对项目核准机关的核准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4.咨询机构资质要求

项目申请报告应由具备乙级以上工程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其中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项目应由具备甲级咨询资格的机构编制。

1.9 备案制项目的备案程序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在《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范围的,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禁止投贤的项目,实行备案制。

备案制项目的备案程序,按属地印发的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进行。

三、建设项目前期有关技术管理工作

煤矿建设项目前期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3(1)市场分析、预测;(2)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3)项目建设方案;(4)经济评价;

4.组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审

审批程序要遵守国家及地方行业部门的相关规定。

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完成后,由总工程师签发送审请示文件.经相应权限的上级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查后.组织配合设计单位进行修改,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后,报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煤矿建设项目在项目批准或核准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完成。凡列入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内的所有矿区,必须编制矿区总体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经环境保护部批准,经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煤炭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表的编制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批准之日起满5年才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单位部门重新审核。

1.3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煤矿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1.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是指由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煤矿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重点从煤矿地质灾害、瓦斯灾害、煤尘灾害、煤的自然发火倾向性、矿井水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2.煤矿安全预评价报告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主要危害、有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公共安全影响的定性.定量评价;

(2)预防和控制的可能性评价;(3)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职业危害的评价;(4)预评价结论;(5)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3.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备案

煤矿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应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中介机构承担。评价机构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报告,7 初步设计审批后,还必须根据审批后的初步设计配套编制项目的安全、水土保持、消防、职业卫生、节能、矿井瓦斯抽放(高瓦斯矿井)等专项设计。各个专项设计分别由对口的上级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查批复。

四、建设项目各专篇的技术管理

在煤矿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的同时,应进行对应的安全、消防。节能、职业病防治等配套专篇的设计。每个专篇都是项目行政许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各专篇的技术管理,是推进项目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1.1建设项目安全专篇设计、审查

设计单位在编铺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时,应当同时编制该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并遵守下列规定,1.1.1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有关规定

1.设计依据

按照《煤炭上业矿井设计规范》和《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燥矿安全监察条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按《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进行设计。2.设计单位资质要求

设计或新增的生产能力在0.9Mt/a(含)以上的煤矿建设项目,9(1)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申请文件及申请表;

(2)政府有关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核准(或批准)文件;(3)设计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4)安拿专篇设计任务委托书;(5)安全预评价报告书;(6)煤矿初步设计及批复义件;(7)煤矿初步设计安全设施设计;

(8)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小型煤矿必须符合《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的要求);

(9)必备的相关图纸(1:2000或l:5000);(10)其他需要说明的材料。

1.1.4安全设施工程施工要求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审查批准后的专篇设计内容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内容;如果确需对原批准的设计做出重大修改变更,应按程序编制变更设计,并报经原审批单位批复后,方可继续组织施工。

1.1.5其他

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批复后1年内未进行施工的,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必须重新申请审查。

1.2建设项目地面建设工程消防申报

设计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时,应当同时编制该项目地

1.3 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1.3.1 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设计有关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所在行、宜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节能的法规,规定及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煤炭行业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进行设计。

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节能篇)。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矿井及煤炭行业范围内的洗选加工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项目年综合能耗情况,按照规定委托有资质的节能评估机构进行节能评估并出具报告,评估单位出具的评估报告必须科学、合理、真实可靠,并对评估报告实行终身负责制。

1.3.2 节能评估报告设计需建设单位提交的资料

(l)节能评估委托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汁;(2)有关建设工程批复文件;(3)矿井采矿许可证;

(4)矿井有关瓦斯参数测定报告、煤样检验报告、矿井地质报告;(5)矿井供电协议等。

1.3.4有关要求

(1)建设单位应依据节能评估报告审查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并在项目建设中予以贯彻落实,(2)项目用能工艺及能源品种的选择等建设内容发生重大变更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出现较大原则性变动时,项目建设单位应重新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3)节能评估报告审查意见有效期为2年。审查意见与该项节能评估报告一并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验收的依据。2年内取得项目审批,验收文件的,节能评估报告审查意地的有效期顺延并与项目审批、验收文件的有效期-致;有效期期满后不再延续,并自行失效。

五、新改扩建项目的经济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固定资产宏观调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结构,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雨要作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也称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也称经济分析)。

单位估价表(含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费用定额。3.价格资料

地区材料顶算价格、人工费标准和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地区定期发布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信息价及调整规定。4.其他资料

承包、发包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或协议,招标工程的招标文件及答疑资料,当期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施工图预算编制所需要的各种工具书等。

1.1.3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1)熟悉施工同纸(包括设计选用的标准图集和通用图集)。(2)搜集各种编制依据及资料。施工图设计中有使用标准图集或通用图集项同的.应根据施工图的要求搜集标准图集或通用图集;搜集施工图设计相应专业的预算定额(消耗量定额)及其单位估价表(或价目汇总表),配套的定额和当期的工、料、机市场信息价格;搜集其他需要的资料。

(3)确定分项工程项口,计算工程量。确定分项工程项目是指以预算定额(消耗量定额)分项工程所包括的.下作内容为标准,对实际工程全部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工序或工作过程进行划项;计算工程量是指根据定额规定的计量单位.运用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规定的计算方法,对列出的分项工程进行计量。

(4)执行定额套用单位估价表(或价目汇总表)。在工程量审查无

7(5)准备必要的施工图纸。2.工程开工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且质量监督备案、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后,发包人可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项目开工,项目开工申请获批后,即可进行首批单位工程的施工。由此,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3.项目开工备案

发包人应将开工报告批准文件告知省级发改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并备案。

1.3 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技术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各部委相关规定,煤矿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活动都属于法定招标的范围。上述采购活动达到《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相应标准的都必须进行招标,除非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的,可以不进行招标。招标人不得将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可以对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实行总承包招标。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9

ISO 50001标准将为公共和私营行业组织提供能源管理战略,以增加能效,降低价格,改进能源绩效。

组织不能控制能源的价格、政府的政策或全球经济,但他们能改进管理能源的方式。通过能源和能源相关资产利用的最大化提高能源绩效,将为组织带来快速的效益,这既降低了能源价格又降低了能源消费,同时,组织也将为“全球变暖”做出积极的贡献。

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篇10

1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据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论坛暨调查报告成果发布会”显示, 人员绩效考核尚未普遍成为国内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同时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必备工作急需制定。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在科技人员绩效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不能有效地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对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结合起来;二、普遍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 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研发效率;三、缺乏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充分利用, 未能做好科技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导致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 这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的绩效管理, 对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绩效水平, 增强科技人员的满意度, 促进企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科技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人员绩效管理体系不是单独存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 而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导向作用, 引导科技人员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 受到企业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制定科技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体系,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同行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竞争能力。这些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绩效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企业的内部环境。它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以及企业文化。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 才能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一个能持续促进企业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 还必须考虑组织目标和组织文化在系统中的充分体现, 使绩效管理体系真正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绩效管理体系的自身因素决定了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否成功。其中主要包括系统考核指标的科学性, 考核主体和客体对绩效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认同程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绩效管理体系能否顺利进行。

3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需要设计绩效评价方法以及拟定绩效管理的制度。其中设计绩效评价的方法, 尤其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是重点。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应该根据关键绩效指标和平衡记分卡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与企业相适应的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括基于企业战略和业务重点的关键业绩指标, 同时还包括财务指标体系、内部流程指标体系、市场或者客户指标体系和学习成长指标体系。

3.1 树立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绩效管理思想

在传统的绩效管理实践中, 主要以工作结果评价为基础, 因此对于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较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进而也较少地体现组织在这方面的要求。目前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及实践者开始强调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性。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也必须顺应这一重心的转变。

如何将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 并转化为员工明确的工作内容, 是能否成功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关键绩效指标法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和平衡记分卡的结合能有效地把公司发展战略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 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 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持续的发展。而平衡记分卡强调了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紧密关系, 又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指标框架体系。因此, 通过KPI与BSC的结合, 可以落实公司战略目标和业务重点, 传递公司的价值导向, 有效激励员工, 促进公司和员工的绩效改进与提升。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员绩效管理体系

3.2.1 共同制订基于战略的绩效计划

公司高层管理者根据市场形势和公司发展阶段确定公司阶段性的业务关键点。并把工作任务分解至公司各个部门。各部门针对公司下达的任务进行进一步分解到员工。主管经理就员工的职责、各项任务的重要性、绩效的衡量标准、可能遇到的故障及其解决办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把组织的目标有效地分解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也帮助员工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

3.2.2 保持充分沟通, 提倡全面参与

绩效管理要以尊重员工创造的价值为主旨, 它虽然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管理体系, 但它也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管理者必须把公司战略、工作目标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被管理者, 使双方达成充分的共识。只有员工认可度提高了, 员工才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整个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从而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从而在绩效管理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进步。

3.2.3 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主要有品质主导型、效果主导型和行为主导型。纵观当今各类企业, 基本上没有单独采用一种方式进行考评。基于高科技人员的工作特点, 我们对其考评应该主要强调结果主导型的考核方式。但是, 科技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绩效。而且, 对于高风险的高科技行业而言, 项目开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 将科技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适当纳入考核体系, 对于规范考核制度,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考核体系规范化的保证。

3.3 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 做好科技人员职业生涯规划

实施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绩效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绩效考核的结果不是用来“存档”, 而应该是公司关于员工加薪、培训或晋升的重要依据。只有把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真正运用到员工的职业规划中, 才能有效引导员工按照公司的要求不断前进。目前, 除了对核心科技人员的重大科技成果配送相应的股份外, “双轨制”的职业发展思路也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帮助科技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

3.3.1 建立与科技人员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技术等级制度

科技人员可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力争成为技术核心或技术专家。目前, 美国微软公司、波音公司等技术型企业都普遍建立了技术等级制度。这种“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在于为员工设定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路径, 避免有才能的技术核心人员过度地偏向管理阶梯进行发展, 从而充分利用技术人员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保护公司在以往技术和培训上的投资。例如1983—1984年, 微软公司为程序开发员建立技术等级晋级制度。深圳华为也建立了类似的技术等级制度。

3.3.2 建立技术人员晋升管理职位的发展通路

公司研发人员发展到一定水平, 能够把握部门或公司战略的发展方向, 具有较好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可以依据正常程序竞聘管理岗位。这种制度对于主要以团队为工作形式的公司必将带来巨大的影响。研发人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注重相互的沟通和交流, 注重领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对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加强团队建设也必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4 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企业要想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繁荣中取得平衡, 要想获得可持续的“绩效”就必须在外部客户与内部员工之间取得平衡, 必须注重知识员工的利益。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尤其注重科技人员的利益。因为任何组织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靠其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源, 也就是知识员工是否具有生产率优势。吸引并留住最好的知识员工, 激发出他们巨大的潜力, 创造出顾客需求的产品, 已经成为当今管理者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进入21世纪, 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将是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谁拥有并能留住优秀人才, 谁将占据主导优势。

参考文献

[1]凌文辁, 方俐洛.员工激励与企业创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2]付亚和, 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塞维勒的理发师下一篇:故障节点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