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课程会计学十篇

2024-08-25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1

关键词:会计,税法课程,教学

税法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管理等会计学核心课程的基础。根据近期人事部发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 税务会计师在会计类职业中已经成为需求最大的职业之一。培养既能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知税收相关法规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开设税法课程对培养既具备一定税收基础理论, 又具有一定实务操作能力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 进行课程改革成为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的特点

1. 法学本质。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分配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这一层次来说, 税法具有法学的一般本质特征, 结构上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在言语上注重简明、严谨和明确;内容上抽象、晦涩。但是, 会计学专业所开设的税法课程却又不同于法律专业所开设的税法课程, 两者所涉及的侧重点不同。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应侧重于涉税实务, 而法律专业所讲授的税法则侧重于法理的角度。

2. 学科的交叉性。

税法是一门将多学科的知识融汇到税收法律政策中的课程, 如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法学等。要想全面、正确、透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税法课程, 就应该同时掌握会计学、财政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并探究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规律性及内在联系。会计学专业的税法课程, 不同于财政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 财政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着重于讲授税收相关理论;更不同于法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 法律专业着重于从法理的角度讲授税法。而会计学专业所讲授的税法课程, 则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应该更多地从会计与税法的关系角度讲授税收知识。

3. 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税收比例等税制要素, 并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这是税收的固定性。但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税制要素的内容也会因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而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因此税法课程强调知识和内容的时效性, 这也决定了税法课程的教材应该实时更新。

4. 知识点的逻辑规律性。

税法课程, 由于其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 表面看来比较琐碎, 但从总体上来看, 各个知识点之间均存在着强弱程序不同的内在联系。例如, 税收实体法都是围绕着税法的各个构成要素对征纳税双方权利与义务进行规定, 具有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 即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税基、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纳税地点等税制要素。而税法教材中的各税种也基本是按照这一逻辑顺序安排内容的。

5. 教学的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深度、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应力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基础”。

二、目前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在我国, 大多数会计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大多采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授课地点固定、教材固定、教学方法“填鸭式”。一方面, 教师只注重税法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缺少互动。另一方面, 教师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而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 结果是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 导致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异常薄弱。再者, 许多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所以只能对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讲解, 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上, 对办税流程也不作讲解和展示, 使税法课程的学习变得简单和空洞, 缺乏互动性和实用性, 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受到了制约。

2. 讲授内容缺乏内在联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专业教师一般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税种的先后顺序对单个税种进行独立讲授, 基本不去考虑各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学生来说对税法中的各个税种的理解也是相对孤立的, 因此很难从企业的角度或从整体出发对各个税种进行把握, 更不可能从专业的角度联系到税法与会计两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

3. 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故税法课程教学也应当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举。税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就目前我国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少备有专门的税收方面的实验 (训) 设施。同时, 部分高校专攻税法方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而有实际税收实务经验的教师且是少之又少, 这直接导致整个税法课程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 在对各税种的讲授过程中, 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环境, 很难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现状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实践能力, 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弱、创新素质低等诸多问题。

三、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在继承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创新,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 可以针对不同税种建立诸如“增值税办税业务”、“消费税办税业务”、“企业所得税办税业务”等教学工作项目, 每个工作项目都要进行从分散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到最终的纳税申报表的数据的判断和归集等与实际工作中相同的过程。另外, 还可以采取分角色实训法, 由学生交替扮演不同企业、不同操作方式下的不同角色, 有利于实现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方面, 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 还应具备丰富的纳税申报、会计核算和税收筹划等实践经验。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到企业、税务部门进行顶岗实习或锻炼, 了解社会和相关行业的现状, 搜集原始数据和会计和税务资料, 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应加强相关科目的学习, 对于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师而言, 不仅应掌握税法课程知识, 还应该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 做到讲授课程时不孤立, 能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方面, 学校应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并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有效的监控。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具有渐进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及时调整和拓展税收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将税收模拟实验引入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目前, 各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基本设有会计综合模拟实验 (训) 室, 在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时, 可以引入税法实验模块, 按照税款缴纳的流程, 让学生模拟不同行业的纳税人进行具体税种的纳税申报, 并实行岗位轮换。通过模拟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媛光.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3) :114-116.

[2]陈云兰.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1, (3) :141-142.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2

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评价与需求,以及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和事业情况,我们深入广东珠三角地区企业用人单位和企业校友进行座谈与调研,同时通过与本科毕业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7份,以求掌握广东本土化企业的用人要求。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 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能力要求。

为了更好地设置会计学课程体系,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问题“为了在校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您认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应加强学生哪些能力?”

统计结果见图1。由图可知,“专业技术与知识”和“人际关系”均得到82.14%调查对象的认同,在所有选项里面认同度最高,75.00%~76.79%的调查对象选择“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表达与沟通能力”,说明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与技术以外,还特别关注沟通、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能力,以达到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同时,69.64%的调查对象选择“良好的品格和态度”,因此,职业道德也是财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强化《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会计准则》《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等课程的学习。另外,“顺利就业能力”并没有得到调查对象的关注,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应跟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变而改变,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 原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评价。

图2是调查对象针对问题“您认为原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回答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73.21%的调查对象认为“理论课多,实训少”,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而“实训多,理论课少”被选中的比例只有1.79%,为所有选项中最低者。结果说明课程设置应该大大提高实操类、实务类、实训类课程的学时数,例如财会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审计软件操作、ERP实验等,同时减少针对性不强的理论学习时数。

3. 对原有会计学专业课程调整建议。

对于问题“您认为会计学专业还需要增加或减少哪些课程”,问卷结果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在527个回答中,基本上认为需要增加的课程包括财会、投资、金融、税务管理、管理咨询与财务诊断等专业的实务、实训、实习课程,而需要减少的课程则主要包括理论性强的内容和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类课程。这说明,一方面,社会对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需要在于其实操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管理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改革方向应使其转向应用性、针对性,或适当减少学时数。

4. 对会计学专业素质教育评价。

图3是问题“您认为会计学专业素质教育需加强哪些环节”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89.29%和50%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财会实务”“软件操作”,而只有5.36%的调查对象选择“理论”。同时,部分问卷在“其他”选项中的回答也主要在于实操能力、沟通能力、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财务会计实际操作方面,随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信息处理机制的变化,财务报告内容的扩充,新的金融环境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增加,要求财会专业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成本核算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产品的工艺技术及生产流程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会计方面,需要学生掌握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需要学生具备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的知识;我国入世后,进出口总量扩大,需要学生具备外经外贸知识及熟练的外语水平;财务软件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市场的要求做好课程设置的调整,使学生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合理知识结构。

1. 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在进行会计学本科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求参与课程设计的人员和方案应多元化。课程设置应邀请相关部门,如企业总会计师、会计实务工作人员和在校学生等共同参与制订,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中,应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应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应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2. 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系统性的要求。

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的是应用型人才,要实现此目标,就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自始至终要坚持“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首先应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设计的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系统、完整,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并且要符合学习记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我校在2010版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强化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设置了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财务管理综合实验以及审计综合实验,在大学的第四学年开设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与社会接触了解的机会,来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

3. 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与超前性的要求。

其次是应提高课程实践性。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和审计学等课程中,增加实务技能训练中各种方法的应用,如会计实务、审计实务中发生的典型业务,经过理论加工而设计为课程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为主导,进行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最后是应注重课程设置超前性。技能训练中,要增设代表将来会计工作方向的成分。此外,还应进一步探索建立以电算化为代表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以训练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各项主要会计信息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有了量的积累,才能使实践能力有质的突破,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

4. 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如何把握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也是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创新能力有赖于基础知识,但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却未必有创新能力。我国目前的会计本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却有所欠缺。创新活动始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则起源于问题或怀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虽然应当关注创新教学,但所要求的水平有所不同,而且因人而异。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创新的实践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教材的启蒙和示范作用。以往的会计学教材往往只突出学科知识比较确定的一面,力求知识的传授和会计制度的解释。这对于掌握会计学科的主要知识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机会去“发现”或思考学科中本来就存在的一些“悬念”或不合理的问题,只能在习题的“摆布”下游弋于教材所限定的各知识点之间。如果没有怀疑和探究的目标,体会不到发现问题的乐趣,所学的知识只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僵死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心态下,要使学生对会计产生兴趣是极其困难的,遑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三、结论

基于以上观点,在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确立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主教材。

主教材应充分体现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实和深化教学内容,完善对任课教师的服务,编写教学指导书、教学课件,制作网页内容。

3. 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

高等教育突出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若能在具备实践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构建一个良性的会计课程结构体系,应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在修满必需的学时或学分的前提下,学生可选择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可边实习边学习。

4. 会计是一个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今后高等教育

应着重培养真正能够面向国际,懂得国际商业规则,精通中英文、具有较强的会计电算化分析、设计与实施技能,持有国内或国际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熟知会计业务和西方治理文化的财务会计人员为主要目标。

5. 处理好与会计准则变革的关系。

近1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处于变革之中,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修订完善,处理好教材建设与会计准则变革的关系,是“会计学”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教材应当体现知识的本质和本原性,不仅仅是对准则的解释,但同时应该吸收会计准则中成熟的内容,因此应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变革,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保留现行会计准则中绝大部分久经考验的内容,但也要舍弃其中不合理的东西。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会计准则的背景加以分析,并用理论加以解释。

6. 让互联网信息为会计教学服务。

鉴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教学课时的紧凑,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网络技术也使会计教学充满了生命力,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并为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便利,会计教育可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资源,设置网络教育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为学生提供互联网址,在网络上进行会计案例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同时推行教考分离、题库命题。应本着命题科学、规范、难易配套合理、覆盖面广、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原则,设立试题库,并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 现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评价和素质教育评价, 存在理论课时较多, 实训课时较少等问题, 提出应根据市场要求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建设, 编写和完善系列教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改革教学方式, 处理好与会计准则变革的关系, 借助互联网辅助会计教学, 设置网络教育课程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本科,会计学,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冷薇薇.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经贸, 2008, (24) .

[2]夏兰.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划分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0) .

[3]何太明, 付巧云.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进——基于23所高等院校的调查[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 (2) .

[4]孟焰, 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3) .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本科;会计学;课程设置

一、当前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

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评价与需求,以及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和事业情况,我们深入广东珠三角地区企业用人单位和企业校友进行座谈与调研,同时通过与本科毕业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7份,以求掌握广东本土化企业的用人要求。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能力要求。为了更好地设置会计学课程体系,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问题“为了在校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您认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应加强学生哪些能力?”

统计结果见图1。由图可知,“专业技术与知识”和“人际关系”均得到82.14%调查对象的认同,在所有选项里面认同度最高,75.00%~76.79%的调查对象选择“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表达与沟通能力”,说明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与技术以外,还特别关注沟通、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能力,以达到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同时,69.64%的调查对象选择“良好的品格和态度”,因此,职业道德也是财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强化《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会计准则》《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等课程的学习。另外,“顺利就业能力”并没有得到调查对象的关注,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应跟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变而改变,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图1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应加强学生哪些能力

2.原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评价。图2是调查对象针对问题“您认为原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回答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73.21%的调查对象认为“理论课多,实训少”,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而“实训多,理论课少”被选中的比例只有1.79%,为所有选项中最低者。结果说明课程设置应该大大提高实操类、实务类、实训类课程的学时数,例如财会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审计软件操作、ERP实验等,同时减少针对性不强的理论学习时数。

3.对原有会计学专业课程调整建议。对于问题“您认为会计学专业还需要增加或减少哪些课程”,问卷结果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在527个回答中,基本上认为需要增加的课程包括财会、投资、金融、税务管理、管理咨询与财务诊断等专业的实务、实训、实习课程,而需要减少的课程则主要包括理论性强的内容和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类课程。这说明,一方面,社会对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需要在于其实操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管理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改革方向应使其转向应用性、针对性,或适当减少学时数。

4.对会计学专业素质教育评价。图3是问题“您认为会计学专业素质教育需加强哪些环节”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89.29%和50%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财会实务”“软件操作”,而只有5.36%的调查对象选择“理论”。同时,部分问卷在“其他”选项中的回答也主要在于实操能力、沟通能力、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财务会计实际操作方面,随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信息处理机制的变化,财务报告内容的扩充,新的金融环境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增加,要求财会专业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成本核算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产品的工艺技术及生产流程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会计方面,需要学生掌握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需要学生具备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的知识;我国入世后,进出口總量扩大,需要学生具备外经外贸知识及熟练的外语水平;财务软件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市场的要求做好课程设置的调整,使学生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合理知识结构。

1.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在进行会计学本科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求参与课程设计的人员和方案应多元化。课程设置应邀请相关部门,如企业总会计师、会计实务工作人员和在校学生等共同参与制订,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中,应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应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限,应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2.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系统性的要求。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的是应用型人才,要实现此目标,就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自始至终要坚持“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首先应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设计的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系统、完整,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并且要符合学习记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我校在2010版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强化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设置了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财务管理综合实验以及审计综合实验,在大学的第四学年开设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与社会接触了解的机会,来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

3.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与超前性的要求。其次是应提高课程实践性。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和审计学等课程中,增加实务技能训练中各种方法的应用,如会计实务、审计实务中发生的典型业务,经过理论加工而设计为课程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为主导,进行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最后是应注重课程设置超前性。技能训练中,要增设代表将来会计工作方向的成分。此外,还应进一步探索建立以电算化为代表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以训练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各项主要会计信息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有了量的积累,才能使实践能力有质的突破,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

4.高等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如何把握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也是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创新能力有赖于基础知识,但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却未必有创新能力。我国目前的会计本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却有所欠缺。创新活动始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则起源于问题或怀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虽然应当关注创新教学,但所要求的水平有所不同,而且因人而异。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创新的实践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教材的启蒙和示范作用。以往的会计学教材往往只突出学科知识比较确定的一面,力求知识的传授和会计制度的解释。这对于掌握会计学科的主要知识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机会去“发现”或思考学科中本来就存在的一些“悬念”或不合理的问题,只能在习题的“摆布”下游弋于教材所限定的各知识点之间。如果没有怀疑和探究的目标,体会不到发现问题的乐趣,所学的知识只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僵死的”现成结论,在这样的心态下,要使学生对会计产生兴趣是极其困难的,遑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三、结论

基于以上观点,在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主教材。主教材应充分体现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实和深化教学内容,完善对任课教师的服务,编写教学指导书、教学课件,制作网页内容。

3.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高等教育突出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若能在具备实践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构建一个良性的会计课程结构体系,应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在修满必需的学时或学分的前提下,学生可选择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可边实习边学习。

4.会计是一个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今后高等教育应着重培养真正能够面向国际,懂得国际商业规则,精通中英文、具有较强的会计电算化分析、设计与实施技能,持有国内或国际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熟知会计业务和西方治理文化的财务会计人员为主要目标。

5.处理好与会计准则变革的关系。近1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处于变革之中,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修订完善,处理好教材建设与会计准则变革的关系,是“会计学”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教材应当体现知识的本质和本原性,不仅仅是对准则的解释,但同时应该吸收会计准则中成熟的内容,因此应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变革,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保留现行会计准则中绝大部分久经考验的内容,但也要舍弃其中不合理的东西。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会计准则的背景加以分析,并用理论加以解释。

6.让互联网信息为会计教学服务。鉴于计算机技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教学课时的紧凑,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网络技术也使会计教学充满了生命力,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并为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便利,会计教育可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资源,设置网络教育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为学生提供互联网址,在网络上进行会计案例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同时推行教考分离、题库命题。应本着命题科学、规范、难易配套合理、覆盖面广、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原则,设立试题库,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冷薇薇.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经贸,2008,(24).

[2]夏兰.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划分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3]何太明,付巧云.谈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进——基于23所高等院校的调查[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2).

[4]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3).

[5]杨芳.新形势下大学会计教育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4

一、中泰两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我们主要从会计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等几个方面对中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

1. 课程设置总体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到, 中泰两校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都是非常重视基础课程, 不管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都设置了较高的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少, 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时间少。表中虽无显示, 但中泰共同之处还表现在双方都采用“四段式”, 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 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 第三学年是专业课, 第四学年实习及毕业论文;选修课程穿插在各学年当中。这样的设置无疑强调了知识的完整和系统性, 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专业课程比较。

由上表可见, 中泰两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泰国将管理者的道德法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我国则作为专业选修课, 说明两国对于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要求不同, 泰国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3. 其他课程比较。

我国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有管理咨询、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准则讲解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 全校设置多门公共选修课, 涵盖天文地理、人文经济、公关礼仪等课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泰国专业选修课属于专业课范畴;自由选修教育允许学生自由选修任何一门课程, 学生的自由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 以期能扩大学生在本专业上的视野。

中泰实践课程设置差别较大。我国高校采取了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企联合教学等教学方式。泰国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只有理论性课程, 理论课中没有实践性内容。1997年以后, 针对学生高分、高学历而实践能力差等现象, 泰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学校和学生与社会联系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在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中, 增加了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 规定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的会计学生必须在暑假到公司或者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校外实习, 学生在获得工作实际经验的同时取得6个学分。

二、对我国的启示

1. 明确培养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建立和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

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 一般本科高校的会计教育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 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群工作需要, 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与高职高专相比, 学生将具备更高的理论知识和更强的科学创新能力;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 突出了对学生适应目标岗位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职业迁移能力课程”、“拓展职业技能能力课程”等相应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案例教学, 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根据市场需求, 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体系。

社会职业资格制度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严格的职业操守, 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国家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设定了行业准入的门槛。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岗位的任职条件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当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 注重从实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掌握职业技能。在课程设置时应将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使实训模块与实际工作相吻合, 即按照考证和岗位模块分类, 分为会计员基本技能、助理会计师基本技能、会计师基本技能, 然后在不同的学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电算会计证) 。这样, 不仅使之符合职业标准要求,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还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尽量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 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与市场接轨, 适应市场的需要。

3. 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实践性课程体系, 探索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

应用型本科应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模式。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包括“四实训”, 即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实训”、“专业通用技能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和“综合能力实训”等四方面。“基本技能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素质;“专业通用技能实训”主要为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调研”、“分析”、“计划”和“组织”能力, 具体通过“市场调查”的实训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它包括了“会计入门实训”、“手工会计实训”、“分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和“电算化会计实训”四大内容, 是会计专业实训的主要内容。“综合能力实训”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对专业能力升华的重要过程。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学时按6∶4的比例安排;在会计课程教学上,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采用实物展示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

在社会实践方面, 泰国高等教育课程明确规定, 课程设置过程中听取企业的意见, 通过与企业的联系, 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调整教学内容和招生计划;工厂和企业为学校的教学实习提供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 提高学生的质量。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应该充分利用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 把“产学合作”以及“社会参与”作为重要渠道, 加强产学双方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 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 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 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等工作, 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选择一批规模大、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企业, 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 使之成为学生稳定的、与专业配套的实训场所;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期间, 学校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在理论研究和新知识、新技术方面, 学校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职工教育方面, 做企业的坚强后盾, 校企相互支持, 共同提高, 相得益彰。

4. 改革课程修读方式, 加大学生选修课比例。

选修课的设置不仅说明课程的性质,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育观、学生观和课程观。近年, 泰国教育部课程与教学发展厅对旧的课程作了修订, 各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 使学生能够尽早地根据未来目标选修一些必要的课程。进入三、四年级后必修课大幅度减少, 选修课进一步增大, 这给即将走入社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补充知识的机会。同时, 在严格按照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属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并不规定和限制学生选修什么课程, 只要学生按照毕业学分要求选够学分就可毕业。重点放在强调学生思维过程和实际技能的训练, 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 增加选修课程的分量,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选择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 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学习, 以便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兴趣, 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认为值得去深入学习的方向进行学习这一做法,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现代教育观念。这是我们在选修课程设置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5. 加大国际化课程设置, 提升培养质量。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使得课程国际化已成为一股世界的潮流。开设国际化课程以适应全球化态势, 不仅顺应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走势, 更是关系到各国的文化主权和民族身份认同。当今, 课程国际化已被联合围教科文组织视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国际化时代, 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课程已不再是一个附加的价值而被视为课程质量的一个保证。它是课程得到国家认证及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国际化课程是一种同时面向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我国高校国际课程的设置, 应当尽可能地开设涉及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 使课程具有国际观点和开放视野。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 应尤为重视利用国外一流大学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 这是实现课程设置国际化, 提高课程内容前沿性, 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而地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高校更应顺应市场的需求, 开设部分与东盟相关的国际课程。

摘要:本文对泰国暹罗大学和我国广西财经学院会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泰会计,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熊永忠.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1

[2].郑建伟, 魏祥健.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5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5

1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统计学中存在着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且涉及到较多的公式和计算,和数学课程有点类似。有些内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例如讲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率论基础,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什么叫置信水平,为什么在假设检验中会犯两类常见的错误,如果学生对置信水平,原假设,备择假设这些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那么就很难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这些统计工具进行灵活应用了。而讲到线性回归时,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来理解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同时,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相比,统计学课程更强调逻辑性和推理性,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不了解统计的用途和作用,认为自己和统计的距离比较遥远,因而认为学统计学没有用,因而不想学。

(2)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畏难情绪严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而且以文科生居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之前的微积分,概率论课程学得不太好,因此看到数字和公式较多的统计学,下意识地将其归类为一门数学课程,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程,我肯定学不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自己不学统计学找到了借口。在笔者和学生的交流中,有的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类的课程必定挂科,所以统计学肯定是学不好的。再加上地方性院校学生一般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佳,②统计学学的学得不好,也就不足为怪了。

(3)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其生命力在于应用。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过于过于专业化,④对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挖掘不够深入,学生不能理解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和经济含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公式,不能对统计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也就不能利用统计指标来分析经济问题了。这无形中也进一步加深了统计学就是一门数学课程的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案例反复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不能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最新经济管理类案例,做到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教材的选用存在一定难度。虽然《统计学》的教材很多,但是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基本没有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专门统计学教材。现行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强调公式与计算,内容深奥不够通俗,部分案例过于陈旧。贾俊平教授等编著的《统计学》教材教师认为较好,有excel和SPSS的操作步骤,单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的推断性统计部分公式较多,案例过于陈旧,不具备良好的示范作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畏惧心理。

2 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跟时事,精选一些最新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案例或新闻,通过案例将统计学理论与经济时事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统计学在经济专业中的重要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如讲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时,可以引入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对比民众的吐槽来说明平均数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也可以通过经典的消费函数来解释线性回归方程中的相关概念,深入浅出的解释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统计学确实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在讲解描述性统计学相关的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设计经济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在讲解推断性统计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增加上机课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工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许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考前突击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统计指标。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类的学科,更应当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改革现有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综合考核应当包括知识体系的考核以及技能考核。知识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和闭卷考试的表现。平时成绩的考核一方面从学生听课及回答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Kahoot平台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技能考核则包括学生的调研报告和平时上机课的表现。调研报告通过分组调研,撰写调研包括的形式进行考核,上机课则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要求的作业,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 是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一要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经济常识,综合素养较高,对行业前沿动态把握准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更能发挥作用,能够传授给学生行业中最新的应用性技能,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双师型”教师阅历较为丰富,能够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课本知识行业发展的及时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问卷,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搜集数据。二是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搜集到的直接或者间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从中找到规律,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分析,对分析出来的结论能够进行合理解释。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过程以及最后的考核方式都要围绕着两个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当然,统计学教学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与困难,统计学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兼具学识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

注释

11贾俊平,何晓群,金进勇.统计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

22 刘金龙,张君霞,赵琳琳.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研究[J].科教文汇,2014.9.

33 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07.

44 张慧.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学教育,2014.10.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6

中国会计报曾报道会计系毕业生受金融风暴影响, 就业质量降低, 而且大多无奈签约于小企业。即便如此, 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 会计专业“被就业”现象也很普遍。但与此同时, 香港汇丰银行, 即便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依然偏爱香港大学的毕业学生。这和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关系。

当前本科院校的银行会计教学偏重理论教学, 尽管也有实验课的模拟, 但远远达不到银行合格上岗员工的要求, 实践性不强, 和银行对员工的要求脱节。因此, 本文旨在依据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性以及银行业会计岗位的上岗要求, 提出了针对银行会计的课程设计的一些构想。

二、《银行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本人有着长期从事银行会计的教学工作的经验, 因此对于银行会计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

银行会计的教学教师课堂讲解会感觉很累, 因为要讲解的内容很多, 学生学得也不轻松, 需要记忆的相应也繁杂。也就是, 课程内容重点不是很突出, 会计核算方法与账务组织与核对、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齐头并进, 都是重点, 都需要祥讲。但是, 学生即使很好地领会了讲解的内容, 和银行的相应岗位能否衔接呢?那授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2. 教学方法。

银行会计的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 尽管有实验课的实训实践, 但学生的主动性差, 被动的接受知识, 缺乏动脑和积极参与的能动性。

3. 教学设施。

现在很多院校都设有商业银行仿真模拟系统, 但是该系统购买下来很少更新, 和商业银行现有系统相比滞后。而且上机机房数量偏少, 不能满足需要。再有模拟实验的凭证和账簿设置不齐全, 并且在现有基础上, 一些凭证和账簿已不适用。

4. 课程设置衔接。

银行会计的学习需要会计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 需要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先行开设, 这点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仅仅这样课程设置还不够, 财经基本技能、货币银行学, 计算机课程也需要先行开立, 因为实验课需要柜员打字和数字小键盘数字录入等。

三、《银行会计》课程设计构想

1. 教学培养目标明确。

明确银行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面向银行系统的合格的银行从业人员。明确这一目标之后, 课程也需相应调整, 即授课方式的改变以及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数。

2. 课程设置的连贯衔接。

在银行会计课程开设前, 学生应该已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货币银行学、财经基本技能、计算机等课程。

3. 教学内容侧重点的改变。

由于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 业务之间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即使同一业务如联行业务, 内部管理也相互制约, 多人操作, 业务分工明细又相互监督与制约。因此, 银行会计业务内容本身具有繁杂性, 如果面面俱到, 学生也许面面通, 但做不到面面精。因此, 既然面向银行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 那只需重点讲解合格银行上岗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

(1) 教学章节侧重点调整。学生如果被银行录用, 最开始应该从事银行最基本的工作岗位, 如前台柜员, 或者稍好一些, 公司业务记账员, 极少一部分从事后台的联行业务和同城业务, 从最近几年银行来我校招聘情况, 还有一些学生从事小额农贷业务, 至于银行的其他业务如公司贷款、国际业务短时期 (2年~3年) 不会接触到, 因此, 因重点讲解柜员业务, 支付结算以及贷款业务的个贷业务等, 其他业务就相应略讲或者与自修方式相结合, 然后教师考察。

(2) 实验课时比重增多。首先, 重点章节理论课讲解之后, 如存款业务, 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模拟银行实际业务同时操作, 各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而且轮流换岗。如企业存入现金业务, 小组成员其中一人扮演企业出纳角色, 小组另外成员分别作为银行出纳、出纳复核、公司业务记账柜员、综合员等, 而且银行需要的记账凭证、账簿的设置也要符合银行现有业务的要求。其次, 课程全部结束后, 模拟银行实际业务, 全体学生按实际银行营业网点人员数量分成几个独立的营业机构, 每个机构业务尽可能齐全, 每个机构成员分配工作定岗, 明确岗位职责, 模拟业务, 独立操作;各个网点之间也有业务往来。

4. 教学设备的更新。

这需要高校花费一定的资金更新银行模拟操作系统, 以及配备相应的设备, 如点钞机、钞票箱、凭证、账簿、打码机等, 还有实验室也需要增加, 因为仅仅一个实验室显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5. 教学方法的调整。因为教学内容侧重点的改变, 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应调整。从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 理论课教学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因为加强实验课的比重, 因此理论课的教学变得紧张, 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学习问题, 让学生课前查询教材和相关参考书, 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和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方式教授课程。

(2) 实验课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课前, 明确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学生清楚实验中所扮演角色的工作。然后各个任务小组分别讨论任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任务执行过程中, 各个小组成员, 按任务完成情况, 分别为小组成员打分, 教师随时抽查, 发现包庇不实情况, 严厉处罚, 给与此次考评零分。

(3) 表现突出同学组成稽核小组。稽核小组负责检查各个小组工作, 定期核对, 随时抽查。如可随时到某个小组, 令出纳暂停业务办理, 清点现金, 与库存现金账核对, 检查是否帐实相符等等。

(4) 考核学生方式改变。学生成绩的考核不再侧重期末的一张试卷。实验课的分值、提问效果, 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讨论后提交的论文都在分值中体现并且比重增加。

参考文献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会计工作与计算机联系日益密切。然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设置上,却普遍落后于时代要求,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与变革已是刻不容缓了。

一、当前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育理念落后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工学结合、定岗实践等途径,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当前的会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大多沿袭照搬本科类院校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金蝶”“用友”等专业财务软件的实训教学,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会计岗位日常操作的特殊要求。

事实上,以Excel为例,其本身便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它可用于财务数据处理,科学分析计算,并能用图表显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对数据进行组织,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人员效率。但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变革,或源于教育理念的保守和落后,没有设置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在此方面的应用能力相当薄弱。

(二)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的会计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参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普遍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只是单纯传授学生一些Word, Excel, 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基础操作,按部就班,教材更新速度慢,体制安排比较陈旧,缺乏会计运用的相关案例,不能对现有企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把办公软件操作与会计实务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会计电算化”则以当前流行的“金蝶”和“用友”软件为例,教授学生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并附带介绍ERP财务模块的应用及操作。这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是必须的,但也应看到,当前由于财务核算日趋复杂,更多的时候需要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某一偶然事项进行处理,集成化、系统化的财务软件有时往往无法完成,需要灵活运用其他辅助办公软件。

(三)课程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偏向于应试教育,强调知道“怎么做”,忽视“如何做”,这种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实践的发展。这对具有综合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会计的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依然有不少院校受观念、资金所限,采用“讲课+讨论”的传统会计教学方式,这是一种相对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

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改革

随着会计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财务规则和事项的日益复杂,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对偶然、特殊的会计事项,借助计算机进行高效、及时、准确处理。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在会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会计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更新

传统观念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此,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被“技能”二字一笔带过。事实上,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会计环境变化,是对会计行业发展最具有影响性的事件。它要求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必须正视外界环境变化给会计人员带来的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会计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新

会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和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对现有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增设常用办公软件的会计应用课程,或者在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增加与会计应用相关的案例,教授给学生最直接、最实用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

以Excel应用为例,摘选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2005年版)中的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Excel在财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例] 股票收益率的计算:万通公司在2001年4月1日投资510万元购买某公司股票100万股,在2002年、2003年、2004年的3月31日每股各分得现金股利0.5元、0.6元和0.8元,并于2004年3月31日以每股6元的价格将股票全部出售,要求计算该项投资的投资收益率。

教材采用插值法来进行计算,第一次按20%的收益率测算,第二次按18%的收益测算,第三次按16%的收益率测算。但利用插值法须反复测算,计算过程烦琐复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如采用Excel测算,则一步可以计算完毕,且计算准确度大大提高。若在Excel的一个工作表上输入数据,在B6上输入函数“=IRR(B2:B5)”,得出计算结果为17.09%,比插值法准确0.2%。如果学生没有接触到此类操作,那么在以后工作中必然会比较被动。

(三)会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会计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目前国内出版的计算机类教材大多是概念型教材,鲜有案例,引进的国外教材虽有案例,但背景环境与国内大相径庭,接受度较低。会计的计算机应用看重实践,在授课上,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三、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的一些设想

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应从会计学科的实践特性出发,以更加实用化的课程体系推动会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应用。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当前,高职会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一点在于目前会计教学中,会计理论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割裂开的,两者泾渭分明,除会计电算化课程外,鲜有直接联系。事实上,学生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不能过度寄希望于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如《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Excel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等一蹴而就,彻底解决。关键是要在理论授课中,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课程中启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财务课程理论知识点与计算机操作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简化会计核算步骤,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会计与计算机的融合,已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不可逆转趋势。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课程,应避免闭门造车,就软件讲软件,应深刻体会会计专业的实践特性及计算机的实验特性,以外界会计环境和企业实际需求,来开发设置计算机应用课程,通过走访企业一线,与相关人员座谈,倾听毕业生反馈等途径,了解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最真切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以此指导会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设置。如果条件成熟,建议发起“企业界会计计算机应用典型案例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在课程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方面,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参考文献:

[1]赵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与产学合作[J].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3

[2]彭晓峰.Excel财务课程教学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2007(8);25-26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8

说 明:

1)主要内容为前8章,每章的重点复习内容已用黄色标出;

2)每章中,凡“重点内容”可能涉及论述题型,“基本概念”最多涉及简述题型。建议对应“可能的考点”进行针对性复习;

3)卷面切忌雷同。为此,建议大家进行相对独立的复习和完全独立的答题,以保证个性化的卷面回答,避免/减少郁闷;

4)不明之处,可咨询。

第一章导 论

1.重点内容

统计学:内容/思想/典型方法

2.基本概念

三类统计数据: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总体与样本

参数与统计量:均值、方差/标准差、比例

3.可能的考点

◎ 举例说明三类统计数据的特点与区别

◎ 应用统计学的总体参数主要有哪些?为什么现实中要关注均值和方差? ◎ 结合自身工作,谈谈统计学学习的主要体会

第二章数据收集

注:本章内容包含第六章6.1节(概率抽样方法)

1.重点内容

抽样调查方案设计

抽样调查问卷设计

2.基本概念

随机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3.可能的考点

◎ 举例说明分层抽样方法(或四种随机抽样方法结合)的使用

◎ 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结合案例1(化工污染公众评价)

◎ 抽样调查问卷设计——结合案例2(林缘社区利益损失)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不要求)

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基本概念

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等

2.可能的问题

◎ 众数/中位数/均值的适用数据类型,均值可能失真的情形

第五章概率分布

1.基本概念

正态分布

2.可能的考点

◎ 正态分布的主要特点、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第六章抽样分布

注:本章内容不包含6.1节,不包含6.4节

1.基本概念

总体分布、抽样分布

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

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χ2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注:本章内容不包含7.3节,不包含7.4节 1.基本概念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点估计的无偏性

2.可能的考点

◎ 举例说明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的特点及联系

◎ 举例说明无偏估计的含义

◎ 举例描述总体均值区间估计的方法和过程

第八章 假设检验

注:本章内容独立于课本 1.重点内容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利用该原理解释某些现实问题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含义、合理解释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可能的考点

◎ 配件质量检验(附案例3):理解与解释

附:案例3(配件质量检验)

WSR304是某类重型机车的一种金属配件,按技术设计,其标准长度为6.0cm,高于或低于该标准均被认为不合格。然而,我们知道,由于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产生的误差,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件配件的长度真正为6.0cm。

MRT是生产/组装重型机车的一家中型企业,它对配件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在购进WSR304配件时,MRT的一般做法是先招标,然后对中标配件商提供的配件样品进行质量检验及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决定是否采购。

最近一次WSR304配件质量检验的过程如下:MRT的质量检验专家在一个中标配件商提供的一批WSR304配件中随机抽出了9 件进行测量,测得配件样本长度的均值为6.25cm,标准差为0.30cm,然后在该批配件的长度服从某一正态分布的假设下,专家进行了相关的计算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他们认为该批配件的长度指标不符合质量标准,于是否定了采购计划。

相关问题:

1)上述配件质量检验使用了统计学中的什么方法?基本原理是什么?

2)否定采购计划是否意味着该批配件的长度指标一定不符合质量标准?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9

一、现场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现场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和学员同时进入企业或仿真实训基地, 通过对企业真实的现场或仿真的实训基地进行分析、研究、调查, 可以使学生对比较陌生的会计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快速地掌握相关理论内容, 及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这种以现场为中心, 以实际问题为对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 将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很好的启发和教育, 也将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1.体现了“工学结合”, 搭建了课程内容通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桥梁。

2.形象生动。将现场教学法应用于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可以利用企业的真实数据资料以及企业应用的各种真实的单据进行指导教学, 让学生更形象真实掌握书本内容, 这比任何比喻都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

3.启发拓展思路, 提高实际能力。现场教学学习的是现实问题、学习的是当前企业的实际经验, 能有效地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教师要求较高。现场教学法对教师无论理论水平、实践技能都要求较高, 而对于企业真实的教学实例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

二、现场教学法的方案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来说, 实现现场教学, 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 主要是利用学院仿真模拟会计实训中心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 了解———熟悉———掌握会计的原理及其应用。围绕相关教学内容, 依托实训中心, 采用现场教学法, 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结合在一块, 不断加强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 将原课堂学的内容搬到仿真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 利用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展开现场教学, 可以更好地消化课堂上的各项内容,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然, 还可适当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现场进行操作, 主要体现在企业成为课堂、真实的会计资料成为教材、会计工作者成为教师、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其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于亲临实践现场、直接认识事实, 面对事实讨论、掌握规律, 启发拓展思路、提高实际能力的操作。

三、现场教学法的内容

对于会计的主要专业课程, 现场教学一般安排在仿真模拟会计实训中心进行, 实行单班现场授课, 购置了真实的实训用品, 为了达到与企业的零距离, 经济业务描述采用原始凭证的方式, 改变了以往以文字方式描述经济业务的方式, 并专门为学生配置了会计实训包, 主要包括目前明细账, 多栏式明细账等等。

2.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 填写空白原始凭证, 如填写空白支票;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根据原始凭证填制收款凭证, 如出纳岗位业务;根据原始凭证填制付款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转账凭证, 如存货岗位业务;同学们之间对填制的原始凭证进行相互审核。

3.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三栏式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并结出余额;根据记账凭证登记三栏式明细账, 如应收应付岗位产生债权债务的业务, 并结出余额;根据记账凭证及部分原始凭证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 如存货岗位原材料收付的业务, 并结出余额;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多栏式明细账, 如出纳岗位支付费用的业务, 并结出余额。

4.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企业资料编制科目汇总表, 时间一般采用10天编制一次的方法, 根据上旬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制上旬科目汇总表, 根据中旬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制中旬科目汇总表, 根据下旬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制下旬科目汇总表。

5.登记总账。根据上旬、中旬、下旬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将总账与日记账、明细账核对, 结出余额。

6.编制会计报表。根据总账及部分明细账的余额编制资产负债表, 根据总账的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通过现场教学以上内容, 能使学生基本掌握企业的一般核算流程, 为以后学生更深的专业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现场教学法的考核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考核来说, 采取企业考核员工的标准。在考试方法上, 通过完成一整套会计包的操作来进行考核和评价。会计包模拟企业真实的账务处理, 要求学生掌握从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进行成本计算, 到编制会计报表一系列核算方法。评分标准为原始凭证的填制完整性与准确性、会计凭证填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账簿登记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报表的编制准确性各占四分之一。

五、现场教学法的交流与体会

交流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十分注重学生与教师、与企业人员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一般在模拟实训中心或到达一个企业现场教学场地, 我们都会联系会计人员为学生介绍情况, 与学生交流, 甚至安排会计人员现场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现场解答学生的问题、批改学生的作业及作业讲评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另外, 安排学生上讲台, 谈体会, 或者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在会计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正是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每一次现场教学的效果。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在仿真或实际的企业现场实施教学过程,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具有亲验性、互动性、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其中, 亲验性是指亲临现场, 亲身体验, 真实感强烈;互动性是指教与学互动, 平等交流, 共同研究;多元化是指集参观、案例研究、角色模拟等多种方式于一体;个性化是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特长。现场教学把课堂搬到了现场, 把课堂中的问题带到现场, 教师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现场教学法具有直观、生动, 很受学生欢迎, 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边做边学, 理论与技能并重, 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加快了相关知识的掌握, 提高教学效率, 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进行现场教学法, 让专业老师走下了讲台, 进入了实训室或企业财会部门, 对企业各种真实单据边讲边练, 实施了“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也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同时, 把对专业的技术的理解结合在一起, 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实用和高效, 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现场的零距离对接。这也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职业教育研究, 2007

应用型课程会计学 篇10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目标及现状

成本会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 该课程以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为主线, 根据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对会计人员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包括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综合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定额法等各种成本核算方法, 并通过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七个职能, 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能动作用, 为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

然而,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从几年的传统教学中发现, 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这样要求的人数并不多, 导致成本会计这一岗位供不应求。究其原因, 在高职院校里, 大多数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采取的是传统式的教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思考、分析。而引导文教学法, 正好克服了这个缺陷, 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引导文教学法, 提出引导问题, 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 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 自己制订工作计划, 实施和检查。按六步法来做: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上文已介绍了成本会计的课程内容, 其中综合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中辅助生产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重点也是难点。辅助生产成本费用的分配一般有五种方法: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计划成本法和代数分配法。在四年的教学中, 我发现顺序分配法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种方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今年我改用引导文教学法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

首先, 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引导文教学法的大体内容和操作步骤, 然后分组让同学们完成案例:东莞市启迪汽车有限公司有供电、锅炉、机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 6月份发生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和提供的劳务已知 (略) , 要求按顺序分配法来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刚开始学生不会提出引导文问题,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由我先提出引导文问题:

(1) 顺序分配法, 顺序如何确定?

(2) 如何求分配率?分配率与前面的公式有什么变化?

(3) 如何计算各受益部门应承担的费用?

(4) 三个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的分录有什么规律?

(5) 跟直接分配法相比, 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当笔者把这五个问题写出来, 宣布开始计时的时候, 笔者发现教室里的气氛变了, 分好组的同学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在激烈讨论, 之后, 一边讨论, 一边分工, 有的在翻书、有的在纸上写公式, 有的在按计算器, 有的在做分录……连平时一向叫起来提问只会答“不会”的同学也参与其中了。在整个过程中, 我不时在同学间走动, 调解小组成员的矛盾,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帮助, 并观察各组的进度和检查他们的成果。最后, 当各组展示出他们的成果时, 这个教学任务也完成了。综合各组的成果, 最后总结如下:

(1) 此种分配法顺序的确定是按受益的多少来排序, 少的排在前面, 多的排在后面。

(2) 分配率总公式原理不变, 分配率=待分配的费用总额/分配标准之和, 用字母公式表示C=A/B。而根据定义, 顺序分配法分配时, 排在前面的分配给后者, 排在后面的, 由后者自身待分配的费用加上从前者分配来的费用继续往后分, 不再往前分, 则总公式变为C= (A+X) / (B-Y) 。

(3) 各受益部门应承担的费用按分配标准之和中的每一个加数乘以分配率得到。

(4) 会计分录中, 借方科目有规律, 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成递减数, 因为顺序分配法辅助生产的受益部门是递减的。

(5) 跟直接分配法比较, 顺序分配法计算相对复杂, 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当中, 传统教学法下, 上完这次课后仍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方法一知半解, 觉得很难。而在引导文教学法下, 超过70%的同学掌握了这种方法, 认为不难。可见, 引导文教学法的成效是显著的。

三、引导文教学法的启示

笔者认为, 引导文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提出引导文问题。这个引导文问题就像是路标, 指引着你找到目的地。而引导文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家参与。在引导文教学法下,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没有旁观者, 只有参与者, 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 培养了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负有责任心的团队精神,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直接感受与间接知识获得、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专业能力提高与关键能力发展的紧密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 以适应社会需求。同时, 引导文教学法还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引导文教学法要求教师是行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探索创新的引路人, 因此, 教师要做好大量准备工作, 以应付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 掌控学生的行动, 由此能激发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 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 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 引导文教学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并不能实施在每一个教学任务当中。因为这种方法, 师生的配合度要非常高, 对时间的把握也要很准。否则, 学生不配合, 时间上拖得很长, 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学校的教学环境, 教室设备和管理要求的不同, 也会对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笔者认为, 引导文教学法的应用不应该生搬硬套, 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适度实施, 找到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某些环节加以应用和改进,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生雷.《成本会计》教材.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2年2月第1版.

[2]黄海燕.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案.职业教育研究, 2011第3期.

上一篇:平凡的岗位高尚的职业下一篇:XX开发区XX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