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置管术的护理五篇

2024-06-24

深静脉置管术的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病人中, 男12例, 女8例;年龄48岁~69岁;其中食管、贲门癌5例, 胃癌、结肠癌10例, 结肠癌5例。

1.2 方法

1.2.1 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有两种, 即经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 通常采用的是锁骨下路进针法。穿刺点位于锁骨中点下缘0.5 cm~1.0 cm处。

1.2.2 具体方法

为病人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在两肩胛之间脊柱正中垫一小柱形枕, 使穿刺侧肩关节尽量下垂, 术者站在穿刺部位对侧。从胸锁关节向外三横指处 (约5 cm, 即锁骨下缘中内1/3交界处) 锁骨下缘为进针点。颈、胸、肩部常规皮肤消毒, 打开无菌包, 戴手套, 铺洞巾, 抽取1%利多卡因5 mL作局部浸润麻醉。用5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3 mL~4 mL后与穿刺针相连, 排尽空气。针头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 针梗紧贴锁骨下缘。进针过程中嘱病人不要咳嗽, 如有咳嗽应停止进针, 以免刺破胸腔或损伤肺组织而引起气胸[1]。进针时针头向后内上方进针, 深度为3 cm~4 cm, 边进针边抽回血, 见有暗红色血液通畅抽出即停止进针, 置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再用扩张器扩张皮下组织退出, 最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为12 cm~15 cm, 皮肤进针处用75%乙醇再次消毒, 局部进行固定, 外表覆盖纱布, 封闭成功后用一次性贴膜封闭。

1.2.3 优点

锁骨下静脉管径粗、易固定, 穿刺置管成功率高。锁骨下静脉血流量大, 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注入后, 可很快被稀释, 所以在点滴过程中对血管壁刺激性小, 故可用于化疗及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因为穿刺部位在锁骨下方胸壁, 该处较为平坦, 可以满意地做消毒准备, 穿刺导管易于固定, 敷料易于保持清洁和更换, 不影响病人颈部和上肢活动, 利于置管后护理, 适合各年龄段, 暴露良好, 穿刺成功率高, 该操作安全并发症少, 容易掌握。

2 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在我科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20例行锁骨下穿刺静脉置管的病人中, 19例均穿刺成功, 1例因穿刺失败改为腹股沟深静脉穿刺, 保留时间最短10 d, 最长达6个月, 平均保留3个月, 经精心护理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无局部感染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

3 护理

3.1 穿刺前指导

操作前应向病人和家属详细说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目的、优点、如何配合操作、穿刺后注意事项。如穿脱衣服时避免牵拉管道, 洗澡时避免浸水, 发现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痛或胸闷等不适应立即报告值班医护人员。

3.2 锁骨下静脉穿刺后的观察及护理

3.2.1 导管固定要牢固

用缝线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受压或扭曲, 每次更换敷贴时应注意避免导管脱出, 昏迷躁动病人适当约束双手。

3.2.2 防止感染

因导管局部感染的发生率随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采用置管输液者每日必须更换输液装置, 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 每2 d~3 d用0.5%聚维酮碘消毒导管入口处并更换敷贴和肝素帽, 保持局部干燥, 如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应拔管。

3.2.3 穿刺局部的观察及护理

定期观察有无渗血及导管是否通畅, 如局部有渗血及时更换敷贴, 必要时在敷贴上加一砂袋压迫局部减少渗出, 本组病例有2例发生局部渗血, 采用上述方法得以解决。当出现输液不畅或导管阻塞时应先检查输液管及导管是否打折或导管部分脱出, 否则可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回抽血液通畅后输注, 切忌过分用力冲洗导管而导致导管内血栓被注入右心致肺栓塞、脑梗死而危及生命[2]。当输液治疗完毕时抽取5 mL肝素稀释液 (25 U/mL) 刺入肝素帽, 利用肝素抗凝作用预防留置导管内血液凝固而堵管, 如果有凝血机制障碍, 采用生理盐水封管 (有两例采用该法) , 采用边推液边退针的方法, 使管道内充满封管液, 退管后迅速关闭导管开关装置, 检查肝素帽是否旋紧, 防止回血及血液凝固阻塞导管。妥善固定导管末端并交代病人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 如发现回血及时加封1次, 本组病例未发生导管阻塞。

3.2.4 注意病人一般情况和主诉

置管后要观察全身情况和治疗效果, 如发生胸闷、呼吸困难或穿刺侧呼吸音降低时及时报告医生, 本组1例置管后4 h诉胸闷, 胸透后发现气胸, 给予拔管并按气胸处理。

3.2.5 锁骨下静脉置管期间护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 勤巡视、勤观察, 对于血液循环量严重不足或休克等危重病人应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补液时, 护理人员更应严密观察, 避免液体输空, 预防空气栓塞。

3.3 穿刺置管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3.1 空气栓塞

因锁骨下静脉的压力较低为0.06 kPa, 在吸气时甚至可达到负压[3], 要防止输液滴空, 以免进入空气形成空气栓塞, 应加强护理, 以积极预防为主。

3.3.2 导管感染

静脉置管感染常与病人体质、置管材料、留置时间及各项无菌操作技术、医源性交叉感染等因素有关[4]。尤其是肿瘤晚期,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导管留置时间较长、辅料更换不及时, 感染的危险明显增加, 病人局部表现为炎性红、肿、热、痛, 静脉炎, 周围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全身表现为发热、寒战, 败血症者还可出现血压下降、精神淡漠。此时应无菌拔出导管, 剪下头端1 cm作细菌培养, 并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

3.3.3 静脉血栓形成

大部分肿瘤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静脉血栓形成机会远高于正常人群, 长期留置导管, 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因此三通口可使用肝素封管, 也可使用可来福接头用生理盐水封管。

3.4 导管阻塞

置管期间, 导管阻塞是最常见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所致, 一是由于导管冲洗不及时, 输注多种胶体混合液 (全血、血浆、全营养液) 导致导管渐进性阻塞。二是由于停止输液时间过长, 或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反流至导管内, 且多次发生, 均可使导管内有血块, 纤维蛋白形成和药物沉淀而导致导管阻塞[5], 表现为液体输入不畅、滴数减慢、冲管时有阻力、液体不滴。应每次使用静脉治疗前用5 mL生理盐水加肝素冲管, 治疗后还要封管, 这样才能使导管保持通畅以便间歇用药。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推广应用可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些难题, 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病人因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 解决老年病人因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皮肤组织松弛而致静脉穿刺输液困难, 减少化疗病人因化学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局部静脉的强刺激性作用, 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时能迅速纠正休克, 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4 讨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 静脉穿刺的成功与术后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因此,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成功与护理值得注意。

为保证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成功,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熟练掌握锁骨下静脉的解剖位置, 根据解剖特点进行操作;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防止感染;③备齐用物, 避免穿刺过程中来回取物;④注意病人取平卧位, 头转向对侧, 肩背部垫一薄枕, 抬高15°;⑤熟练穿刺方法, 防止盲目乱穿而出现并发症;⑥对于肺气肿、胸腔积液病人, 因憋喘不能平卧时, 可采用半坐位穿刺, 但进针要谨慎, 尽量减小进针角度及深度, 避免刺破肺尖;⑦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后, 必须关闭调节夹, 防止空气进入形成空气栓塞;⑧穿刺成功后, 如果导丝放置不顺利, 不可硬性插入, 可慢慢旋转穿刺针, 使针的斜面朝心脏方向, 防止血管神经的损伤和血肿的形成;⑨每次穿刺完成后, 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及胸部变化。只有保证了穿刺成功, 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才能够保证病人的所需, 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护理也是很重要的, 按护理常规来护理, 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病人痛苦。

摘要:[目的]浅谈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护理。[方法]通过对20例病人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观察与护理。[结果]均穿刺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目前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中, 在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内高营养治疗以及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或右心室负荷监测时有着重要的作用。操作不熟练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 甚至威胁病人生命, 因此穿刺技术的掌握, 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护理

参考文献

[1]王震寰, 周建军, 杨其云.锁骨下静脉的解剖位置与穿刺要点[J].护理学杂志, 2004, 11 (3) :168.

[2]施雁.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12 (4) :237.

[3]孙少川, 王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防治[J].山东医药杂志, 2005, 9:65.

[4]吕小红.化疗病人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38 (10) :111.

深静脉置管术的护理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为我院普通外科需要静脉输液1周以上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14例;年龄18~75岁, 平均54岁;胃贲门癌13例, 大肠癌24例, 胆道结石6例, 肝癌4例, 其他3例。

1.2 操作方法

1.2.1 术前准备

熟悉病情, 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如患者的体温测量及血常规检查, 如果存在发热及有心脏病的患者, 应重点加以护理。同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可能要输注的液体的渗透性作到心中有数。在静脉穿刺前向患者讲明操作过程和术中配合注意事项, 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放松, 以确保穿刺时血管的最佳状态。

1.2.2 PICC置管

用美国ARROW PICC导管包一套, 导管型号16Ga×50 cm, 常规消毒皮肤直径为10 cm, 选择右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 穿刺时进针角度约20°角, 见回血后在进针1~2 cm, 压迫导管尖端上方1 cm处之血管, 撤套管针芯, 将中心静脉导管从套管送入至术前测量好的所需长度, 撕裂并撤除外套管, 碟行胶布固定, 接上液体或封管。如有少量渗血, 用弹簧绷带包扎插管处。为防止滑脱, 除了距穿刺点1 cm处固定外, 5 cm处再用长3 cm、宽2 cm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1.2.3 封管及方法

采用浓度为25~50U/ml的肝素盐水2~5 ml封管, 封管时采用正压封管的方法, 即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 封管液余0.5 ml时, 边退针边推液, 保证管腔内充满封管液达到正压封管的效果, 以延长保留时间[1]。

2结果

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45例, 成功率为96.7%;导管留置时间12~181 d, 平均43 d;导管阻塞4例;导管液体外渗3例;静脉炎1例;无导管异位;中心静脉置管受到38例患者的偏爱 (再次静脉输液时仍愿意接受该方法) 。

3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可靠, 可长期保留, 减少多次外周穿刺的痛苦,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留置管通畅, 不影响患者舒适和活动, 可减轻患者痛苦, 患者接受程度高, 护理方便、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4讨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自上个世纪7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PICC技术的推广, 使用率愈来愈高。当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麻醉科、急诊科、普外科、胸心外科等运用也较多, 尤其是在危重病医学加强监护病房 (ICU) , 它是测量中心静脉压和长时间补液监控治疗的重要手段。中心静脉置管术虽说是一项有创性操作, 但近年来已广泛普及, 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静脉切开[2]。

中心静脉置管能减轻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痛苦, 为患者提供了中期至长期 (5 d-1Y) 的静脉治疗通道, 保证治疗顺利完成。这两种途径的导管质均地柔软, 不影响患者活动, 静脉用药直接到达中心静脉, 减少了对外周静脉血管的刺激, 使患者感觉较舒适。同时中心静脉置管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产生的低效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心静脉置管因置入上腔静脉, 距离心脏较近且留置时间长, 有下列情况时慎重使用:严重的出凝血障碍;穿刺部位或附近组织有感染性皮炎, 蜂窝组织炎, 烧伤等情况, 躁动不安和不合作者。

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 作者认为以下步骤是关键: (1) 置管前根据患者及家属对置管的了解程度, 向其说明置管的目的和必要性, 置管过程及留置时间, 建立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充分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备程度, 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置管。操作时一般不应有家属陪同患者。 (2) 置管部位的无菌操作和预防感染措施。更换透明贴膜时应用洁尔碘棉球由穿刺点按向外旋转消毒皮肤, 保持穿刺点完全干燥。消毒时应注意外露导管和固定圆盘的擦拭, 3 d内1次/d更换, 以后2~3次/周。如发现贴膜污染、潮湿、脱落而危及导管时, 应及时更换。本组病例由于按上述方法及时管理, 严格换药, 穿刺点无炎症反应及红肿发生。封管时采用50U/ml的肝素液每12小时一次, 用10 ml注射器正压封管。换药时应将无菌贴膜头由上向下撕揭, 防止导管脱出。如导管部分脱出者, 不影响导管用途和输液质量则局部固定即可, 均勿再次送入血管内, 防止血管壁的污染或感染的发生。如导管脱出较长, 则应重新置管。 (3) 导管拔出时轻轻缓慢拔除, 用力要均匀, 防止损伤血管壁, 拔管后应立即压迫止血, 无菌辅料覆盖24~48 h, 测量拔除导管长度, 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断裂、缺损。

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特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观察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为96.7%;导管留置时间12~181d, 平均43d;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可靠,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静脉输液

参考文献

[1]吕杰梅, 林少珍.循证护理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现代护理, 2006, 12 (19) :1842.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篇3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家屬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

1.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1.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个、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M透明敷贴、肝素帽、5ml注射器。

1.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2.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2.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cm。

3术后护理

3.1固定与消毒。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更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3.2预防气栓。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3.3导管的护理。对静脉输液管道,24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3.4监测中心静脉压。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3.5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3.6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4小结

深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本站推荐) 篇4

固定与消毒

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更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预防气栓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导管的护理

对静脉输液管道,24 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监测中心静脉压

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 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 ml(30 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深静脉置管术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术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45.7±3.6)岁;肿瘤化疗患者48例,危重患者12例。

1.2 PICC置管术的操作方法:

所用PICC导管来自BD公司。穿刺部位首选肘部贵要静脉,然后依次选正中静脉与头静脉。患者取平卧位,将穿刺侧手臂向外展90°,以穿刺点到胸锁关节,向下至第3肋间的距离作为置管长度,在穿刺处点10 cm处扎止血带,用75%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3次常规消毒,后用碘伏消毒3次,导管长度按照预先测好的置管长度修剪,并用封管肝素液对导管进行预冲处理,再以15°~30°进针行静脉穿刺,见有回血后减小进针角度[2],将插管鞘推进1~2cm后退出穿刺针;缓慢地将PICC管置入插管鞘,当置入长度为20cm时,嘱咐患者头部偏向置管侧,有助于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导管置入预定长度后将插管鞘撤出,待穿刺部位止血成功后再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处理。用纱布块垫在穿刺点上方,再用透明敷贴将其覆盖住,采用蝶形交叉固定导管。为了防止穿刺点出血,可在穿刺部位用弹性绷带缠绕一周。经胸片检查确定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处后进行输液。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6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其中一次性置管成功57例(95.0%)。从置管成功到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1.67%),导管堵塞2例(3.33%),静脉血栓形成1例(1.67%),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3.33%)。并发症发生率为10.0%。

3 讨论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治疗危重患者的主要方法,静脉给药化疗是治疗肿瘤患者的主要方法。与常规周围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保留时间长、一次性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同时,可避免化疗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但随着PICC置管术在临床使用的范围增广,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增加。因此,强化操作技术、加强无菌操作观念以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3.1 提高操作技术:

操作者需具备良好的穿刺技能,并经过正规的维护技术培训,熟练掌握PICC置管术,明确实施PICC置管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2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

由于危重与肿瘤化疗患者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感染,因此,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保障最大的无菌屏障,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3 并发症的护理:

(1)静脉炎:血管内径大小、导管材料过硬、导管型号不符、穿刺肢体过度活动等均可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穿刺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相符的导管,有助于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时动作要慢且尽量保持匀速送管,以免对血管造成刺激。使用静脉炎敷贴,有助于局部组织微循环的改善,促进渗出液的吸收,从而保持穿刺处皮肤的干燥,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由于静脉炎敷贴的水胶体能够溶解纤维蛋白,维持局部组织的进行正常代谢[3]。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静脉炎,可局部采取冷、热交替敷,或者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生长,预防血栓形成,控制局部炎症,使血肿吸收,从而控制静脉炎。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2)静脉栓塞: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栓塞。PICC置管术后应做好对患者臀围的测量工作,以了解血供情况。对于血供尚可的血栓,可给予0.4 ml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并将患肢抬高,局部使用硫酸镁进行湿敷处理,通过彩超检查了解血栓情况;对于血栓较大,且局部症状逐渐加重者,应及时行血管外科治疗。(3)导管堵塞: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曲折。导管体内末端是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造成导管堵塞的易发部位,一旦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给予肝素或尿激酶行溶栓治疗。经静脉推注多种药物间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4];在注射器内药物剩余0.5ml时,采取边推注边退针的方法退出注射器;采用正压封管等。(4)导管相关性感染:换药不及时、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等均可引发感染。发现患者伴有感染症状时,立即采取热敷、理疗、加强换药与局部护理等措施,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无菌操作观念应贯穿整个置管过程与置管后导管的护理中,为预防、减少感染发生的关键。做好换药、消毒工作;肝素帽每周更换1~2次。

综上所述,规范熟练的穿刺操作技能、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对预防、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对其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房巍,周黎明,等.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20):3284-3286.

[2]罗春绸,陈开珠,杨李娜,等.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早产儿静脉炎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8(5):352-355.

[3]王晓靖,常静,王宏玲,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肩锁关节脱位一例[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4,22(2):126.

上一篇:预应力施工通病下一篇:屋顶上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