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十篇

2024-06-08

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 篇1

1.1 裂缝种类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常见问题主要是裂缝。由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远高于抗拉强度, 在温度压应力作用下不至于破坏的混凝土结构, 当其受到温度拉应力作用时, 常因抗拉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按深度不同, 可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各种裂缝形成的原因不同, 对桥梁结构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也不同, 影响程度如下: (1) 表面裂缝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危害性较小, 主要是温度裂缝, 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2) 深层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 水分容易通过裂缝进入混凝土内部, 使钢筋受潮锈蚀, 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产生一定危害; (3) 贯穿裂缝贯穿混凝土结构, 切断了结构的断面, 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危害性极大。综合上述, 表面裂缝可发展为深层裂缝, 如不加以控制, 最终会形成贯穿裂缝, 直接破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1.2 原因分析

(1) 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大量热量, 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大, 内部热量不易散失。混凝土内部水化热越积越高, 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 产生了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和温差成正比, 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 就会产生裂缝。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 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 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 实际上混凝土内部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达到最高温度。

(2) 外界温度变化。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 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气温骤降, 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度梯度, 产生温差和温度应力, 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 温差愈大, 温度应力也愈大, 导致裂缝的可能性也越大。

(3)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混凝土中的水分并不是全部被吸收, 约80℅的水分要蒸发, 只有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混凝土最初流失的30%的水对混凝土体积影响很少, 几乎不会引起收缩, 而继续流失的20%的水分逸出, 就会产生收缩, 而表面的收缩快, 内部收缩慢。内外收缩程度不一致, 表面的干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导致裂缝的出现。

(4) 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 混凝土结构在自身及外部各种荷载作用下产生了附加应力, 当附加应力大于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时, 就会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5) 混凝土的沉陷裂缝。混凝土浇筑后, 支架的变形下沉或过早拆除都会引发结构裂缝, 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强度为达到设计要求, 无法承受自身及外部的荷载作用。

2 市政道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预防措施

2.1 基底处理

在搭设支架模板前, 要检查基地, 当基地土质变化较大或承载力不均匀时, 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使基底具有均匀的承载力, 不会在浇筑过程中产生沉降。

2.2 混凝土配合比合理

(1) 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水泥水化热越高, 产生的热量越大, 混凝土内外温度梯度越大, 所以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应该尽量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以减少水化热产生的热量, 从而更好地控制内外温差。优先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 (2) 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和集料的级配。在混凝土设计上可尽量考虑利用混凝土中后期的强度,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 应提高掺合料及集料的含量, 以降低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过大, 一般控制在100-140毫米之间。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矿渣粉。另外, 要严格控制集料的含泥量。含泥量过大, 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收缩, 还会引起混凝土抗拉强度的降低。 (3) 加入外加剂。大体积混凝土可通过加入缓凝剂、减水剂、膨胀剂, 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缓凝剂、减水剂可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 膨胀剂可对混凝土的收缩进行补偿。

2.3 分层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 利用浇筑面散热, 可尽量减低施工中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

2.4 减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1) 尽量安排在低温时段浇筑。 (2) 加冰或冰水拌合。 (3) 对骨料进行预冷。预冷方法有:水冷、风冷、真空汽化冷却等。

2.5 养护阶段温度控制

(1) 内部降温法。混凝土内部预埋蛇形冷却水管,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立即通循环冷水进行降温冷却, 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 (2) 保温法。在结构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 在缓慢散热过程中, 保持混凝土内外温差少于20度。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延长养护时间, 拆模后立即回填或再覆盖保护。

3 市政道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治理措施

裂缝治理的目的在于使混凝土结构恢复因开裂而降低的功能, 保证其耐久性。常用的治理措施有:

(1) 表面封闭处理。表面封闭处理法主要适用于状况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层裂缝的处理。一般是在混凝土裂缝表现涂刷环氧树脂和水泥等材料。 (2) 压力灌浆法。压力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压力灌浆是利用压力设备以一定的压力将某种浆液 (一般为树脂浆液和水泥浆液) 灌至裂缝深部, 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 达到恢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及防水性能的目的。 (3) 结构加固。结构加固法主要用于裂缝已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的情况。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加固, 可提高原结构的刚度, 改善受力状态, 限制裂缝的发展。常用方法有: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 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 结论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是工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引起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原因是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从设计、原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养护等方面严格控制,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导致混凝土的开裂。裂缝的治理则需要在检测裂缝对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后, 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 从而使混凝土结构物恢复因开裂而降低的功能。作为工程技术人员, 组织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应从各方面慎重考虑, 否则会造成结构永久缺陷。

摘要:本文浅析了市政道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防治

参考文献

[1]唐俊雄, 周成海.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3) .

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 篇2

近年来, 传统的预制板逐渐被现浇板所取代, 由于使用了现浇楼板, 房屋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和结构安全性均有很大提高, 但也伴随产生了一些楼板裂缝的情况, 不少住户担心这些裂缝起因是房屋的基础沉降而向有关部门投诉。

例如我县某住宅楼, 建筑面积约1万m2, 砖混结构, 室内无分隔墙, 全部为现浇板, 板厚100~120mm, 现场拌和浇捣, 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楼板与梁连接处均配负筋, 房屋高5层, 底层设架空层高2.2m, 房屋约长80m, 无伸缩缝, 基础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工程于2006年12月竣工。竣工验收时, 尚未发现明显的裂缝现象, 住户陆续购房进行装修时, 发现楼板裂缝, 遂向我站投诉。经现场察勘 (包括尚未售出的房屋) 发现, 房屋均存在裂缝, 开裂户数达32户, 占总户数90户的35.55% (而投诉用户15户, 占总户数的16.66%) , 其中位于板角处的裂缝占绝大多数, 约占总数的90%, 其缝宽一般在0.1~0.2mm。

2 裂缝原因分析

对用户反映的现浇板裂缝, 经多次会同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进行实地查勘。首先进行了沉降观测和图纸复查, 均符合规范和标准。因而根据上述裂缝状况并结合其成因作了如下分析。

2.1 引起裂缝的首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

众所周知,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 由于水分蒸发, 体积逐渐缩小, 产生收缩, 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 不能自由伸展。而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 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 开裂的部位往往产生在应力相对集中的地方, 所以板的裂缝绝大多数产生在板角处, 其走向与板的对角线相垂直。

2.2 温度裂缝。

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 再加上该房屋的主体施工发生在夏季, 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 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 水化热释放量较大, 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 因而在硬化过程中, 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 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 即板角处。另外, 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 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在调查中发现房屋西边及顶层的裂缝居多。事实上许多裂缝往往是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综合引发的。

2.3 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房屋长度过长, 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 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 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 平面布局凹凸较多, 即转角也越多, 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 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2.4 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 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 保护层过大, 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 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3 裂缝的防治

上述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 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 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 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 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 影响使用耐久性。因此, 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3.1 加强现浇板浇捣后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 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 尤其是高温下施工, 更应经常浇水养护, 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 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 有效控制裂缝。同时, 对水泥砂浆地面, 也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操作, 并加强养护, 经常使地面处于湿润状态, 也能有效地抑制地面裂缝的产生。

3.2 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

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 如砂粒过细, 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 不仅降低强度, 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3.3 在板角增加辐射筋。

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 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 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 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 能有效地抑制裂缝, 此外配筋较多时, 相对来说也能明显改善裂缝的产生或扩展, 根据裂缝距板角的距离, 辐射筋长度为1.5m左右。

3.4 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

平面转角过多, 即薄弱部位越多, 而这些部位由于应力集中, 往往是裂缝的多发区。

3.5 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

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 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 另外, 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 保证在施工过程板面钢筋不再下沉, 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 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 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 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cm。

4 结论

对于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缝现象, 经多次的分析研究, 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 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 收到了一定效果。我县的另一住宅楼, 建筑面积为1.5万m2, 2幢住宅也是现浇楼板, 于2007年7月竣工, 由于防治措施在前, 现浇板出现裂缝的现象明显减少, 开裂户数15户只占总数120户的6.82% (投诉用户只占总户数的1.34%) , 受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 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 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住宅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进行了阐述。

分析道路工程裂缝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路面裂缝;道路结构层;裂缝防治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013-02

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以及道路建成通车后,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裂缝,开裂现象一般集中反映在道路结构层的开裂。即使是新建道路在通车后的两三年内,路面出现裂缝也是较常见的。无论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亦或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几乎没有一条道路能在达到设计年限和设计交通量之前不进行路面翻修的,而其中绝大多数路面改造都是由于裂缝引起的。

路面裂缝产生源于路面面层材料或路面基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疲劳开裂、温度变形、反射裂缝及材料、施工工艺欠缺等。裂缝表象主要为网裂、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大致分为几种:纵缝、横缝、网裂、龟裂。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除了处于排管沟槽的位置较为规则,其他出现的裂缝一般呈不规则状况。

经过工程实践观察,切缝后出现的裂缝在切缝前实际已经形成,一般并未引起重视,主要是因为初期缝非常细微,不易被发现。从路面裂缝对道路的影响看,初期是影响美观,对道路结构性能的影响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路表水通过沥青混凝土表面裂缝,在行车动水压力的作用下,不断渗入道路结构中的基层、垫层,甚至渗入路基、路堤,导致土基软湿,水损害逐渐积累,最终影响道路结构层,降低道路的承载力,并引起不均匀沉降,降低路面平整度,降低道路的使用性能。

1裂缝原因及防治

对于道路工程中出现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设计

由于道路工程在力学计算上本身就是一个超静定结构,对道路结构层的选择基于类似与经验值的计算及推测基础。另外,由于交通流量的不可预测性,往往在道路建成后,流量增长迅速,而在路面结构设计中轴载取值偏低,与道路运营后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结构层取值不符合实际的运营条件。既然力学分析的方法并不能完全给我们提供准确的结构层,我们是否可以将视线转向统计学,利用我国现有的道路网络,收集大量数据,建立不同结构层在不同地质水文情况下的使用情况库,利用电脑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合理结构层,合理的结构层可避免道路设计中盲目求厚、求强的观念,有着可观的经济性,并且对防止裂缝的产生、延长道路寿命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

1.2施工

下面就几种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容易产生裂缝的典型状况进行分析。

1.2.1窨井四周出现的裂缝

不同的构筑物之间一般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无论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还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窨井四周总会出现差异沉降和表面裂缝。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在施工过程中,只有对窨井四周进行严格的分层夯实,方可减少、延缓裂缝的出现。

1.2.2桥头搭板裂缝

由于桥头搭板多为高填土,自重较大,桥头不均匀沉降引起搭板变形,搭板的各种接缝往往会反射到路面上。

在施工中可采用玻璃格栅、土工布(单面烧毛)覆盖,宽度可控制在接缝每边不少于1 m。该方法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些工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1.2.3沟槽及过路管线开挖引起的裂缝

由于市政道路管线众多,深沟槽的雨污水管道需要敷设,浅沟槽的雨水连管、上水、煤气、通讯、电缆等管道需要同步实施,因此施工过程中对原状土、道路结构层(尤其是二灰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等基层)的开挖是常见的,不能妥善处理沟槽回填以及基层开挖对基层整体性的影响,会引起工后的路面裂缝。

对于雨、污水管道等较深的沟槽处理,施工中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沟槽回填土必须达到设计压实要求;对于开挖较浅的公用管线沟槽,沟槽开挖后不仅要挖成台阶形,还要特别注意回填材料的压实度;另外,基层可以采用素混凝土回填,但要注意原基层和素混凝土基层的接缝处理,可采用台阶形处理方式(底窄上宽),可最好铺设土工格栅等防裂缝措施,以减少工后的反射裂缝。

1.2.4注意高温季节的施工

高温季节的施工是造成早期裂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阳光晒和干热风的影响下,砂、石材料的温度可高达60 ℃、70 ℃,拌出来的混凝土的温度相当高,甚至可达40 ℃左右。温度高,水泥水化反应加快,混凝土凝结硬化快,和易性降低,操作困难,易造成蜂窝、麻面,降低密实度;水分蒸发快,表面易干燥,养护不易充分,造成强度降低,增加了出现干缩裂缝的可能性。原本温度就比较高的混凝土拌和摊铺成型后,在太阳光的辐射下,温度迅速上升(尤其是表面部分)造成“假凝”或过早凝结产生裂缝。

夏季施工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可考虑搭设遮阴凉棚,防止日晒及突然遭雷雨的袭击。一方面可使湿法养生保证一定的湿水状态;另一方面可采用薄膜养生,可防止在混凝土板中产生太大温度梯度以致开裂。二是适当增加混凝土拌和的单位用水量,以保證混凝土的和易性。另外采用掺加缓凝剂的办法也较好,它能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还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大大有利施工操作。要在整体上把握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防止裂缝出现,关键还是要有足够的工期,把握好施工节奏,尤其是填方道路,最好在较快时间内完成结构层施工,保证在面层施工前道路有足够的稳定时间。

1.2.5设置防水层

由于沥青混凝土本身一定存在孔隙,雨水难免会渗人到沥青混凝土中去,为了防止水渗入,在基层上设置了一层改性沥青粘结层,该层材料除了具有连接水泥板块和沥青混凝土、减缓反射裂缝出现的作用外,还是一层防水层。

1.2.6沥青灌缝处理措施

道路出现裂缝由于目前所采用的基层的结构形式(强基薄面)和选用材料以及气候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出现裂缝就要及时有效的治理,并防止其发展到路面龟裂,出现坑槽以及碎裂等严重病害。

治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不让雨雪水灌入缝内,将裂缝封住,通常叫做灌缝。治理的方法过去一直延用4070号热沥青灌缝,近年来也有不少单位用乳化沥青灌缝,由于灌缝材料是液体材料,可灌至裂缝深处,乳化沥青灌入后经过破乳、水分蒸发后,原灌满的裂缝又出现一定空隙,经过610次反复灌注直至灌满。

1.3施工材料

首先要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杜绝水泥安定性试验的现场漏检和不同批次水泥的混用现象;对砂、石料、三渣等要严格验收,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进场、不施工。严格按质量操作规程施工。例如在以往的道路三渣施工中,采用的是大三渣,后采用小三渣(级配三渣),三渣层平整度更容易控制,整体性增强了,在三渣施工中掌握好三渣的活性氧化钙的含量(大于 30 %以上)及其含水量的控制是三渣板结与防止缩裂的关键。为了减少沥青混凝土产生水破坏损坏,首先要减少和防止水渗入到沥青混凝土中。目前正在推广应用的是改性沥青SMA,主要采用了断级配的设计方法,并在优质沥青中加入了SBS改性剂、木质素纤维等形成沥青玛蹄脂,这种材料有着较好的抗高温软化性能(可达60 ℃以上),在低温时延展度可达普通沥青的5倍以上。改性沥青SMA技术的使用,大大延缓了反射裂缝的出现,解决了密实度与粗糙度的矛盾,提高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及行车舒适度。SMA-13的孔隙率采用3 %~4 %,能有效防止水渗入沥青混凝土。对SMA施工的要求是:

(1)尽可能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夹抗剥落剂,提高沥青和石料之间的黏结性,提高其抗剥落能力,是沥青混凝土防止水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2)提高压实度,施工时要求采用压实度和孔隙率双控,上面层压实度98 %,现场孔隙率不大于6 %。

2结束语

总之,道路路面裂缝是个综合性、整体性的复杂问题,几乎每一个路面工程的施工都会遇到,如何使裂缝的出现率降低,这是每一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国雄.道路工程中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技术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02

2 黄建国、徐 杰.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浅析[J].硅谷,2008.23

Road Engineering Crack Reason and Measure of Preventing and Curing

Wei Bo

Abstract:This text has carried on reason analysis to some common cracks appea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through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mainly, and ha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ecautionary measures from such respects as design and operation, material, etc.

浅析道路工程裂缝原因及防治 篇4

浅析道路工程裂缝原因及防治

该文通过市政工程建设实践,对道路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一些常见裂缝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

作 者:王海明 Wang Haiming  作者单位:上海永昌公路养护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市,201204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 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U416.2 关键词:路面裂缝   道路结构层   裂缝防治  

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 篇5

混凝土裂缝限制标准: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 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 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 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 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 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 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无侵蚀介质, 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

现对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成因、防治及处理归纳如下, 以供探讨

1裂缝形成原因

钢筋混凝土梁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材料或气候因素、施工不当、设计和施工错误、改变使用功能或使用不合理等。通常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收缩裂缝。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 如干燥过快, 则产生收缩裂缝, 通常发生在表面上, 裂缝不规则, 宽度小。

(2) 水泥水化硬化时的裂缝。水泥在水化及硬化的过程中, 散发大量热量, 使混凝土内外部产生温差, 超过一定值时因混凝土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3) 温变裂缝。现浇钢筋混凝土梁随着温度变化会产生热胀冷缩变形。即温度变形。

(4) 设计欠周全。如钢筋混凝土梁的截面不够, 梁的跨度过大, 高度偏小, 或者由于计算错误, 受力钢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等。都会导致混凝土梁出现结构裂缝。

(5) 施工质量造成的裂缝。

(1) 由于混凝土标号偏低、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等而导致混凝土梁出现裂缝。

(2) 由于施工不当、模板支撑下沉, 或过早拆除底模和支撑等形成的裂缝。

(3) 由于施工控制不严, 在梁上超载堆荷, 而导致出现裂缝。

(6) 预制钢混凝土梁在运输、吊装过程中, 由于支撑不合理、吊点位置不符, 以及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荷载, 也会导致钢筋混凝土梁出现裂缝。

(7) 在使用过程中, 改变原来的使用功能, 如将办公室改为仓库、屋面加层、使用不当、增大梁上荷载等均会出现裂缝。

2裂缝的部位:

粱受拉区裂缝, 梁在支座附近的斜裂缝, 粱受压区裂缝。

3裂缝的处理:

根据裂缝的成因情况, 可将裂缝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材料、气候等造成的一般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等。这类裂缝一般对承载力影响小, 可作一般处理或不处理;另一类裂缝明显影响了梁的承载能力。随着裂缝的扩展和延伸, 钢筋达到屈服强度, 受压区混凝土应变量增大梁刚度大大降低, 构件趋向破坏。此类缝必须及早采取加固补强。以满足结构安全需要。对于裂缝的处理, 首先要重视对裂缝的调查分析, 确定裂缝的种类、程度、危害及加固的依据。调查可从裂缝的宽度、长度、是否贯通、是否达到弹性极限应力的位置、有无潮气或漏水、工程地点环境以及施工图纸设计情况等多处人手, 分析裂缝产生的本质原因, 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㈠经过调查分析, 确认裂缝在不降低承载力的情况下, 采取表面处理法、充填法、注入法等简易的处理方法:

(1) 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难以灌入浆材的细而浅的裂缝, 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 不漏水的缝, 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 (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 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 (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 的防渗堵漏, 该法用以恢复构件表面美观和提高耐久性时所采用。

(2) 充填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 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 (大于0.3mm) , 作业简单, 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 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 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 然后作填充处理。

(3) 注入法。当裂缝宽度较小且较深时, 可采用将修补材料注入混凝土内部的修补方法, 首先裂缝处安设注入用管, 其它部位用表面处理法封住, 使用低粘度环氧树脂注入材料, 用电动泵或手动泵注入修补, 此法在裂缝宽大于0.2mm时, 效果较好。

㈡如果梁的裂缝情况影响了梁的承载能力, 就应更慎重研讨, 分析比较, 采用经济高效的方法, 达到加固的目的, 可采用的方法有:

(1) 钢箍加固法。此法适合于补强梁内特长箍筋及弯起筋不足, 抗剪达不到要求的情况。具体方法是:用扁钢或圆钢制成垂直或斜形的钢箍, 两端留有螺纹, 套人钢板后用螺母拧紧。也可采用由两个u形钢箍套上后焊接, 然后打入金属楔楔紧。采用钢箍时需在梁上刻槽以防滑。

(2) 粘贴加固法。将钢板或型钢用改性环氧树脂粘结剂粘结到构件混凝土裂缝部位表面使钢板或型钢与混凝土连接成整体共同工作。粘结前钢材表面进行喷砂处理, 混凝土表面刷净干燥, 粘结层厚度为3mm左右。

(3) 梁的三面或四面加做围套法。在梁的刚度、强度或剪力不足且相差较大的情况下, 采用梁的三面或四面加大, 做钢筋混凝土围套加固较为适宜。采用四面围套时壁厚应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两侧大于50ram, 上下大于l00mm为宜, 纵向钢筋及箍筋通过计算确定。当梁受楼面限制时, 可采用三面围套, 此时两侧混凝土厚度宜大于l00mm, 纵向钢筋可用25与原梁纵筋焊接固定, 施工时在梁两侧板上间隔500mm凿洞以浇筋混凝土, 箍筋可用开口箍或穿板封闭箍并经计算确定配筋数量。

(4) 梁的单面加大截面法。单面加大截面法分两种, 即上面加高或下面加厚。梁的上面加高适用于粱的支座抗弯强度不足的加固, 所加混凝土靠焊在原梁上部箍筋上的附加箍筋与原混凝土接成整体, 上部荷载靠附加纵筋承受。梁的上部加厚, 适用于梁跨中抗弯不足加固当梁截面强度与要求相差不大时, 可将梁下加厚80mm~l00mm, 配制新的纵筋与原钢筋焊接, 做法同三面围套。当粱的截的下部增加l00mm以上, 按计算配置纵筋和箍筋采用围套及单面加厚法加固时, 纵筋与支座连接有下述方法:

梁支撑在柱上时, 新加纵筋可通过连接钢板或直接与柱内受力筋焊接在一起;梁支撑在主梁上时, 应在主梁上回设斜托支座, 斜托钢筋与主梁中主筋焊接。对于梁的端支座, 可将梁内部分纵向钢筋按45°或30°角曲折成斜筋焊于主梁内原纵筋上, 或另加入浮筋, 电焊连接新旧纵筋。

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 篇6

1 地下室混凝土墙裂缝的主要特征

绝大多数裂缝为竖向裂缝:多数缝长接近墙高,两端逐渐变细而消失。沿地下室墙长两端附近裂缝较少,墙长中部附近较多。裂缝数量较多:宽度一般不大。超过0.3mm宽的裂缝很少见,大多数缝宽度≤0.2mm。裂缝出现时间多在拆模后不久,有的还与气温骤降有关。随着时间裂缝发展,数量增多,但缝宽加大不多,发展情况与混凝土是否暴露在大气中和暴露时间的长短有关。地下室回填土完成后,常可见裂缝处渗漏水,但一般水量不大。

2 地下室裂缝、渗漏的原因

2.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按引起裂缝产生的原因把混凝土裂缝分为二大类:第一大类,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包括按照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荷载裂缝,以及由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荷载次应力裂缝”,二者通称为结构性裂缝。第二大类,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包括温度、湿度、收缩和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裂缝,称为非结构性裂缝。这两类裂缝的区别是:前者从外荷载的作用、结构内力的形成,直至裂缝的出现与扩展,似乎都在同一时间瞬时发生并一次完成,是个“一次”过程。而变形荷载的作用,从环境的变化,变形的产生,到约束应力的形成,裂缝的出现与扩展等都不是在同一时间瞬时完成的,它有一个“时间过程”称之为传递过程,是一个多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对地下室裂缝的初步跟踪调查。地下室大部分裂缝有进一步发展趋势且有新的裂缝产生,裂缝的产生表现为“时间过程”呈现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特点,所以我们认为地下室裂缝由变形变化引起为主。根据地下室的裂缝特点及对施工过程的监测,分析产生原因有以具体原因:材料原因、施工原因、基础沉降原因。

2.2 自身设计原因

1)一般设计仅对地下室各类荷载的小、大压力,地震作用下墙休受力进行分析,依据结构计算的配筋率布置钢筋,往往很少对馄凝土裂缝验算。2)没有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沉降缝或伸缩缝过长30m。3)平面形状设计凹凸、怪异,截面刚度变化大,形成应力集中。

2.3 地下室的施工原因

1)后浇带施工缝处,基层清理接浆不当,振捣不实,出现渗漏隆出,结构模板带人杂物掉人混凝土内,而形成渗水。2)施工操作不当,出现蜂窝麻面渗漏,穿墙预制埋管,对拉螺栓处没有做好止水措施。3)混凝土配制时。水灰比大,添加剂使用过量,配合比不准确。4)养护不当造成混凝上因早期失水而干裂,或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时,突然浇冷水养护,也会产生无规则的多条微裂缝。

2.4 其他原因

1)环境气温温差大,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梯度达巧度时,足以使混凝土产生开裂,而这种温度应变往往与混凝土干缩力发生应变,导致开裂裂缝而渗漏。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使用水泥量较大(500~550kg/m3),造成混凝土收缩量增大。3)底板对墙体的约束地下室底板混凝土较墙体混凝土要早进行浇筑,其底板混凝土本身的收缩要早于墙体混凝上的收缩,当墙体混凝土收缩时,底板对此产生约束,从而使墙体产生相应力,底板产生压应力。在两侧应力叠加下,当其超过混凝土抵抗强度时,便形成裂缝。

3 地下室开裂、渗漏的防治措施

1)重要部位,在明确受力分析隋况下,增加裂缝计算特别是出现大偏心受力的情况,应保证裂缝由于设计规范允许值,达到从源头控制渗漏。

2)设计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凹凸的平面形式,且在阴角处采用附加钢筋等构造措施,避免应力集中。合理留置伸缩缝,防止结构温度效应。我国现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式结构处于室内或土中条件下的伸缩缝间距为55m,合理设置伸缩缝对大体型结构防止温度裂缝是非常有效的

3)特殊清况增设暗梁,暗柱,对薄弱部位的抗裂防渗作用更有效,尽可能减少后浇带,后浇带是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变形缝,是一种特殊的施工缝。

4)合理安排施工段尽量根据规范要求留设后浇带,混凝土的收缩大部分集中在初期,如留设后浇带,墙体两边可自由收缩,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减少,混凝土大部分收缩完成后,再进行后浇带封闭。另外施工时可采取跳段施工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这样可以避免后浇带施工,建议每段施工20m左右。

5)完善混凝土配合比。a.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采用配好的硬质岩石、碎石,采用粗砂,含泥量少。b.掺人适当的粉煤灰和膨胀剂.都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防止混凝土水化热初期集中出现,会减少裂缝。c.在混凝土满足泵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混凝土坍落度。

6)改进施工方法。

a.尽量采用墙体与楼板混凝土分开浇筑,这样可减少初期楼板对墙体的约束作用,又可使墙体内外环境相统一,且墙体内侧养护易进行。b.墙体混凝土浇筑完后,楼板未浇筑完即拆模,利用模板的保温作用,保持混凝土表面适当的温度,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出现,混凝土内部水化热基本释放,再拆除模板,在此之前,可将模板松动,保证养护用水进人混凝土表面一般拆模时间为5d~6d。

地下室混凝土裂缝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要通过设计、施工、材料优选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才能减少裂缝的产生,防止渗漏采用上述方法,经过了试验和工程实践,对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是行之有效的,对地下室墙体混凝土的开裂,也同样会得到应有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 2002.

[2]韩雪梅.浅谈混凝土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 山西建筑, 2006.

[3]薛宝军.浅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山西建筑, 2003.

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 篇7

1 墙根部渗水

墙体大多是用吸水性很强的各类砖或砖块砌筑而成, 造成墙脚渗漏的直接原因是墙体积水。主要渗漏部位为:

迹象:内墙地面以上线条成带状水印, 涂料层发霉、脱落。

1.1 脚墙

原因: (1) 底层为跃式结构的住宅地面低于室外地坪; (2) 依附于外墙、且高于内地面的花槽; (3) 室内外高差小、外地坪积水深度超过了墙身防水层。

预防措施: (1) 设计上要尽可能保证室内外高差; (2) 当室内外反高差时, 高差大的可参照地下室外墙防水的方式设置墙身防水层, 高差较小时可设置构造性混凝土梁自防水带 (应与地梁或内地面结构板整浇) 。

1.2 屋面露台、雨蓬位置墙脚

迹象:类似于外墙脚。

原因: (1) 室内外结构板面没有级差或落差不够; (2) 砌体砂浆不饱满; (3) 泛水质量不合格。

预防措施: (1) 加大室内外高差 (不宜小于15cm) ; (2) 控制好泛水施工质量:基层清理干净、油膏封堵密实, 泛水的上反高度不应小于25cm。

2 墙身局部渗漏

迹象:墙上有近似椭圆形的水印, 圆心偏上方处水印深并向周围扩散。

原因:封堵墙上的孔洞时施工工艺不规范, 塞砖时砂浆不饱满甚至没有砂浆;在外墙大面抹灰完工后才对洞孔进行补砌补批, 造成干缩开裂。

预防措施:补砌洞孔时砂浆要饱满, 但砂浆层不能太厚;待外墙洞孔补好并干缩后再进行外墙批荡;同一分缝内墙体批荡要做到一次性连续完成。

3 外墙飘线、飘板上表面墙体渗漏

迹象:内墙上飘线、飘板下线条形水印, 局部位置有倒石笋形水印。

原因:渗漏原因与露台类似。

预防措施:梁上飘板及飘线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将梁反上, 无梁的飘板及飘线在墙上做混凝土反边, 并设置排水坡度。

4 飘板、门窗顶到回水

主要原因是滴水线 (鹰嘴) 高度或隔水槽深度不够, 再就是隔水槽未贯通, 隔水槽“藕断丝连”。

5 门窗洞口渗漏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窗台抹灰前务必做好基层清理, 向外批出排水坡度, 并加强窗台的成品保护;框边补缝要密实;框条要按照要求灌浆;铝合金门窗框料不能有缺口, 玻璃与框条间不能有明显的缝隙, 且灌浆要饱满、均匀、流畅, 并一次性完成。

6 厨、卫烟道、通气孔与楼、屋面接口处渗漏

主要原因是接口处封堵不密实。在接口处楼、屋面板上做8~10cm宽的混凝土反边 (与基层结构同时浇灌) 可有效防止渗漏, 反边的高度:楼层10~15cm, 屋面20~25cm。

7 屋面伸缩缝渗漏

主要原因是施工工艺不规范。平缝施工时要控制好基层结构板的排水坡度, 伸缩缝应设在坡顶或与屋面放坡的平行位置;填料密实, 油膏嵌灌饱满;高出屋面的伸缩缝缝口两边做混凝土反边, 顶部盖板应能自由伸缩且挑出墙边不少于6cm, 并应做好滴水线。

8 防水层渗漏

防水层渗漏除了有原材料不合格的因素外, 主要是施工工艺不规范, 尤其是基层清理不干净, 防水涂膜层厚度不够。施工中务必做好:基层牢固、平整、密实;柔性防水保护层或刚性防水层应按要求设置分隔缝;结合层涂抹均匀;防水层涂抹时基层洁净、干燥;确保防水涂料层的有效厚度 (1.5~2mm) 与均匀性;纵横分层、均匀涂抹;控制墙脚泛水质量。

9 结构板开裂渗漏

结构板开裂渗漏的因素主要有:

⑴结构梁、柱、基础下沉;

⑵浇灌不密实而造成的麻面、孔洞;

⑶混凝土材料不合格, 混凝土自收缩增加, 混凝土徐变与长期的温差引起的变形裂缝;

⑷混凝土浇灌过程中模板下沉、过早拆模或浇灌后过早在板上加荷载而造成的破坏性裂缝;

⑸钢筋负筋提起高度不够或负筋长度不够、减少钢筋用量或钢筋间距不均匀、搭接位置错误等引起的结构开裂;

⑹水电管线密集引起应力集中;

⑺浇灌方法欠妥, 造成骨料分布不均衡;

⑻洒水养护不够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

⑼新、旧混凝土结合处夹渣, 老混凝土养护不好、新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这一现象在斜屋面中尤为明显。

预防措施有:

⑴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在订购混凝土时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混凝土品质的具体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对拌制混凝土的骨料粒径及含泥量、砂率、粉煤灰等掺合料的质量和掺量等进行抽查;现场应对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 (水灰比) 的稳定性进行严格控制。

⑵加强作业班组自检、交接检、技术人员的专检及整改后的复检工作。

⑶加强对钢筋班组的检查。一是要重视对钢材进场的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验报告等文书资料及其标识牌的符合性检查, 并按规定做好现场抽样检查。二是加强对成型钢筋的检查, 重点为钢筋的用量, 梁、柱节点钢筋的弯起、连接、加密箍的数量、间距, 梁二排筋的位置, 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钢筋的搭接长度、焊接质量;板负筋的提起高度。楼、屋面板浇筑前应搭设可靠的施工平台、走道, 浇灌混凝土时应有专人护理钢筋, 确保成型钢筋位置准确。

⑷重视模板系统质量。除了检查构件的断面尺寸及其垂直度、平整度外, 还应检查和控制好模板及支撑的强度、稳定性、确保构件的成型质量。

⑸要制定控制结构板厚度的施工方案, 确保板的厚度与均衡性。

⑹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灌顺序及振捣方法。浇灌混凝土时泵机出料口要多移动, 避免集中出料而引起骨料分布不均;要振捣均匀、密实, 不能漏振、欠振, 也不能超振。

⑺避免管线交叉布置, 如果技术上需要集中布置或管径过大时, 建议在管线的垂直方向加设构造短钢筋;做好管线预埋, 避免事后在结构上凿槽、开洞。

⑻不能在楼板上堆积大宗材料, 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前不得在上面施工作业。

⑼应安排专人养护混凝土, 确保在养护期内混凝土构件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对屋面、露台等重点部位应采取覆盖养护。

⑽重点预防施工缝开裂: (1) 加强对先浇混凝土的养护; (2) 后浇的混凝土浇灌前务必对结合处清理干净, 并凿除老混凝土的上层浮浆; (3) 复查钢筋位置; (4) 按施工规范要求在结合处先浇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砂浆; (5) 振捣密实, 加强养护。

1 0 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墙开裂原因与防治

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墙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较常见。这种裂缝可引起墙体内钢筋锈蚀, 破坏结构的防水封闭性导致渗漏, 降低墙体承载能力。

1 0.1 裂缝迹象

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墙拆模后约20d时间内会沿墙体四周产生一些竖向裂缝, 裂缝宽度约0.2mm至0.4mm, 开裂部位正在竖向钢筋位置, 裂缝大多数未穿透墙体, 但也有少量贯通裂缝。

1 0.2 裂缝原因

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及一些地下室墙体的调查资料分析, 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

⑴墙体长度。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墙在硬化过程中主要受两种应力作用: (1) 水泥水化引起的早期温升及昼夜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作用; (2) 硬化混凝土的干缩应力作用。墙体长度愈长, 受温度应力作用与干缩应力作用引起的变形影响愈大, 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愈多。

⑵砼材料的影响。它与水泥品种、水灰比、养护条件、气候环境条件以及龄期有关。

⑶墙体水平钢筋配置情况。钢筋外形与间距影响其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对墙体抗裂性有很大关系。

混凝土中, 砂、石含泥量如超过规定值也将导致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1 0.3 防治措施

⑴设计方面:

(1) 缩短钢筋混凝土墙长度。应根据规范规定, 设永久性伸缩缝, 其间距一般为30~40m。或按间距20~30m设宽1m左右的后浇带, 可有效削弱温度收缩应力与硬化干缩应力。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气候特征, 留置足够的伸缩余地。设计规范规定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时特别注明要求, 对位于气候干燥、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 对材料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的结构宜适当减小伸缩逢间距。由于有防水要求的结构伸缩缝处防水处理较复杂, 目前亦有较多的结构在施工中采用留置后浇带的方法。

(2) 采用膨胀混凝土。对于不宜设伸缩缝又未考虑设后浇带的结构, 可在混凝土中掺入UEA或AEA膨胀剂, 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减缓温度应力的作用。试验表明, 采用10%AEA或12%UEA等量取代水泥后掺入混凝土中, 无约束试件的28d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相同, 地下室墙体施工中采用AEA, 一次浇筑300m3, 未留伸缩缝与后浇带, 效果良好。

(3) 采取措施减小变形。在设计中考虑温度应力变化加以配筋, 实践表明也是可行的, 钢筋混凝土墙水平筋应采用螺纹钢筋, 适当减少钢筋直径和间距, 以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4) 在满足承载力和抗渗要求的前提下, 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及水灰比。

⑵施工方面:

(1) 材料选择。水泥:应选中热或低热的水泥品种, 如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骨料:石子应优化级配设计, 尽量采用硬质岩石碎石, 级配良好的石子。砂子以中、粗砂为宜。有关资料表明, 当采用细度模数为2.79, 平均粒径为0.381的中粗砂, 比采用细度为2.12, 平均粒径为0.336的细砂, 每立方米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20~25kg, 水泥用量可相应减少28~35kg, 可降低混凝土温升, 减小混凝土收缩。此外, 砂、石含泥量必须符合规定, 石子应小于1%, 砂子应小于2%。

(2) 模板选择及适宜拆模温度。对于早期水化温升, 既要注意散热顺利, 又能要适当保温。对外露面积较大的混凝土墙, 一般不宜采用钢模;采用木模时亦不应过早拆模, 并应浇水使木模浸湿, 既散热又保温, 同时加强对墙体温度的监测, 在适宜的温度下拆模。

(3) 掺外加剂。要使混凝土 (尤其是泵送时) 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易性和抗分离性能, 不能单纯靠增加单位用水量来达到, 宜用掺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并减少拌和水, 节约水泥;还可加适量粉煤灰。

(4) 加强养护。要采取措施防止水分快速蒸发, 使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随时保持湿润。

1 0.4 处理方法

当裂缝不影响结构强度时, 且缝宽小于0.5mm, 又未贯穿墙体时, 可选用防水性、粘接性、抗裂性和耐久性好的材料作表面封闭处理, 如用深圳产HB型防水砂浆改性剂和HB建筑乳液胶进行封闭处理。具体作法如下:凡裂缝宽在0.3mm以上者, 沿裂缝凿成V形槽, 深8~10mm, 表面宽20~25mm, 用建筑乳液胶涂刷, 再用防水砂浆 (HB防水砂浆改性剂:水泥:砂=1:2:4填平;对0.3mm以下的裂缝, 用建筑乳液胶涂刷2遍。当裂缝贯穿墙体时须进行压力灌缝处理。当墙体裂缝范围较大, 为防止各种因素可能导致降低地下室墙体防水性, 故在补缝基础上, 用HB型砂浆改性剂再做一层外防水, 可确保无渗漏出现。

由于缝裂往往随时间推移而扩展, 故处理工作不宜过早, 应在裂缝稳定后安排在回填土前几天进行。

综上所述, 渗漏的潜在部位很多, 但产生的原因与预防的措施并不复杂, 关键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力度, 要制定有效的施工管理制度, 严格地从各个施工工序上进行严格控制才是解决工程渗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金荣庄.尹相忠等市政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应立.混凝土全过程质量管理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张建义.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J].中国建设信息2004 (2) :40~42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研究所.建筑材料及制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道路沥青路面裂缝的防治 篇8

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机理,防止措施

沥青路面具有通车便利、噪音小、扬尘少,维护管理简单易行等优点,在道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沥青路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裂缝便是其常见病害。沥青路面建成后,无论基层刚度如何都会产生裂缝。路面出现裂缝后,雨雪融水沿裂缝渗入路基,会降低其强度,引起路面下陷;若路基含水量过高,还有可能发生冻胀作用,造成路面隆起,影响行车[1]。总之,裂缝的出现会大大降低路面质量,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加剧路面病害,甚至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深入了解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机理,从而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预防和修缮,提高行车舒适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1 裂缝产生机理

1.1 结构性破坏裂缝

当路基和路面的整体强度或路面材料强度不足时,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会产生结构性破坏裂缝。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基层底部受弯产生拉应力,若基层材料抗拉强度不足,就会产生裂缝,并随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逐渐向上部扩展,加上路面层本身也受循环荷载作用,会产生弯拉疲劳裂缝,因此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道路基层和面层都有可能产生裂缝。

1.2 收缩裂缝

当温度过低时会引起收缩裂缝。沥青混凝土属于热胀冷缩材料,在寒冷、较寒冷地区,当冬季气温大幅度下降时,由于沥青面层暴露在大气中,表面温度很低,而沥青面层底部受热传导延时影响,与表层存在温度梯度。当沥青面层中产生温度收缩拉应力过大,超过材料抗拉强度时,就会在薄弱处产生上宽下窄的横向温度拉裂缝。

1.3 温度疲劳裂缝

除了温度过低会产生收缩裂缝外,温度的反复升降循环也会引起疲劳裂缝。温度反复升降在沥青混合料中产生的温度应力循环,相应的温度应力疲劳作用会减小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应变和弹性模量,再加上沥青材料老化降低了应力松弛性能,变形能力变差,路面容易被拉断,相应的裂缝多呈龟裂型。温度疲劳裂缝对应的温度一般比一次性降温开裂对应的温度要髙。

1.4 基底反射裂缝

国内外研究表明,产生于半刚性路面中的反射裂缝主要由温度引起。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裂缝也可能是温度和外荷载综合作用产生的,但温度效应是半刚性基层产生收缩和拉伸裂缝的主要原因。基层开裂处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导致沥青面层下部裂缝处的拉应力比其他位置处要大得多,更容易超过材料抗拉强度极限而形成裂缝。

1.5 冻缩裂缝

若路基含水量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值,则路基冬季冻胀、春融收缩会使路基开裂。

2 防治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

鉴于沥青路面的特点,目前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路面裂缝,但如果从设计、施工、选材和养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裂缝发生的几率,或者减轻裂缝带来的影响。虽然从根本上解决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是不现实的,但多方面的预防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裂缝。

2.1 选择沥青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沥青油源,选材时应注意在满足夏季高温要求的同时,尽量选用粘度较低、针入度较大的温度敏感性低的沥青,以具有较大的低温变形能力和较低的脆硬性。此外,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宜比最佳沥青用量稍多一些,以防止沥青面层在低温条件下产生开裂。

2)由于国产沥青的路用性能普遍较差,使用前应先进行改性处理,如在沥青中掺人苯、氯丁等髙分子聚合物,以提髙沥青低温时的柔性;在沥青中加人树脂,可提髙沥青的耐老化性[2]。

3)为保证沥青道路良好的路用性能,应优先选用环烷基原油生产处理的沥青材料,其次是中间基原油,而避免选用石蜡基原油。

2.2 选择沥青混合料类型应考虑的问题

1)沥青混合料在低温条件下应具有足够的抗弯拉能力。

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道路等级、交通量和修建费用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在首先保证混合料力学强度要求的基础上,优化其他参数。在寒冷地区,还应使所选材料具体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以满足低温下的特殊使用要求,从而消除或减少沥青面层产生的低温裂缝。

2)沥青面层应具有足够的防渗水性能。

在保证面层沥青混合料抗滑能力的基础上,应尽量采用细颗粒含量多的矿料,如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并设置下封层。此外,沥青面层宜优先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提高抗渗能力。

2.3 结构组合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一个合理的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方案首先应当能使路面承受直接荷载(主要是行车荷载)和间接荷载(如温度荷载)的作用,又能使各结构层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就是说,好的设计需要同时满足适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1)满足直接荷载作用的要求。

路面各结构层的安排应按强度和刚度自上而下递减的规律进行,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并承受车辆磨损;而基层作为面层的“地基”,强度和刚度可适当减小,更好地与上部结构协同作用。

2)在温度和水等自然因素作用下,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考虑到设计厚度和施工质量等方面原因,面层难以做到完全不透水,因此面层应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而基层应选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尤其当道路处于潮湿及中湿环境时。

2.4 提髙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再好的设计方案,如果不能保证施工质量,那么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沥青路面使用质量好坏与否不仅取决于设计水平,更重要的在于施工质量。

1)面层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不同的沥青面层种类对应着不同的施工方法,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也有其共性的要求:沥青的质量和数量、矿料的质量必须保证;集料和配合比要严加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碾压工艺要合理;压实厚度和渗水性能应满足要求;摊铺接缝必须认真处理。

2)基层和垫层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基层和垫层的强度与稳定性将决定着路面的整体强度与面层的病害程度。因此基层和垫层的施工质量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保证基层、垫层板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具有强度保证,土体需均匀拌和;为了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保证路面使用质量,基、垫层应充分压实。

2.5 加强养护措施

沥青路面的养护维修可分为预防性养护、修复性养护、路面翻修、路面重建等4类[3],需根据道路的破损情况,采取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养护措施。

当路面未发生损坏或缺陷与病害迹象轻微时,可实施预防性养护作业,达到保护路面、防止病害扩展、减缓路面使用性能的恶化速率从而达到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

当路面局部已经发生结构性损坏,但还未影响到全局时,可实施修复性养护,以对局部损害或特定病害进行修护。

当路面大部分面积已经损坏,路面发生全面性的结构损坏,需采取路面翻修养护措施,如进行面层再生和重铺作业。

当由于未及时对路面损坏进行翻修、补强,造成路面损坏波及到各结构层时,需要进行路面重建作业,对道路面层、基层甚至路基作翻修处理。

2.6 路面水的排除

在寒冷或较寒冷地区,渗入到基层、土基中的水一方面会降低基层和土基的强度及稳定性,造成路面下沉;另一方面,水的冻融还会引起路面冻胀和冒浆。因此,防止路面渗水对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路面设计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提高路面排水性能。

1)隔离措施

既然难以避免会有水从沥青路面裂缝渗入,为了减轻渗入水对道路基层的影响,防止基层被浸湿,可通过在基层表面设置沥青砂层的方式将水与基层隔离开。一般来说,隔水层设置双向横坡,不超过1 cm厚度即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基层本身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并且水稳定性较好,那么渗入水将主要对土基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可在土基顶部设置水隔离层。

2)采用排水层的措施

采用上面的隔离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渗入水对基层或土基的影响,但终究不能完全防止地表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因此就必须采取措施,设法将渗入的水分排出。所以,对于半刚性基层,可在其顶部与沥青面层之间设置沥青碎石排水层,或直接采用级配碎石等柔性基层,及时将从路面渗入的水分排至路基以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反射裂缝。

3 沥青路面裂缝的维修

采用了前文所述的措施后,会大大减小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几率,从而有效提高道路使用性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但前文已述,沥青路面裂缝并不能完全避免,当裂缝产生后,选用施工简便、经济可行的维修方法,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可控制裂缝的开展,防止路面早期破坏[1]。

常用的维修方法:

1)灌油修补法。

在深秋低温到来和冬末温度上升之前,用油壶向裂缝灌入加热融化的沥青,利用热沥青的流动性将裂缝修补。为保证修补质量,灌油前需将裂缝处清理干净。灌油修补法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补方法,已有多年的使用经验。但如果环境温度低,热沥青在未完全进入深处裂缝时可能就已冷却,新旧沥青未充分粘结就被车轮带走,影响修补效果。可采用乳化沥青灌缝来解决。

2)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向骨料中掺入一定量的乳化沥青和普通水泥形成稀浆按一定厚度摊铺在旧沥青路面上,进行裂缝修补。其中乳化沥青由沥青、水和乳化剂配制而成,骨料由石屑、粗砂和细砂按一定配比混合而成。该种方法还能起到路面平整的作用。

3)沥青混合料罩面法。

当路面交通量较大,或产生路面裂缝已经较严重时,沥青混合料罩面修补法是一种有效的修补方法。罩面材料通常由中粒式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形成,罩面厚度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在0.5~4 cm不等。

如前文所述,道路沥青路面裂缝可能受到从选材、设计到施工、养护与维修等各个环节的影响。受材料和施工质量等多方面影响,目前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如果从以上诸方面综合考虑,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裂缝发生的几率,或者减轻裂缝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逯云灵.公路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1(7).

[2]任立峰,丁兆东.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防治措施与维修方法[J].吉林交通科技,2003(1).

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 篇9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截面体积大、强度等级高, 水泥用量大等特点, 造成水泥水化热较大, 混凝土内部温度升温快, 难以短时散发热量, 与表面混凝土的温差大, 超出正常温差范围, 从而引起裂缝, 对混凝土的质量形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根本。

1 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及形式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过程由温升期、降温期和稳定期等三个阶段组成。混凝土浇筑后, 在温升期由于混凝土截面体积大、强度等级高、水泥用量大等因素, 形成内部温度提升快, 且内部温度由于混凝土导热性能随热传导距离呈线性衰减而散发慢。大部分水化热将积蓄在浇筑体内, 无法快速散热, 使体内温度上升过高。从而必然引起温度变形, 在降温期, 在外部约束力的作用下, 由于内胀外缩, 产生温度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小于混凝土温度拉应力时, 就会有裂缝产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式主要有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通裂缝。

1) 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 由于混凝土结构尺寸相对较大, 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温升大, 不容易散失, 表面温度散失快, 形成内胀外缩, 表层产生拉应力。假设混凝土内处于内外温度平均值的点应力为零, 那么高于平均值的点为压应力, 低于平均值的点为拉应力, 当表层温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允许抗拉强度时, 将形成表面裂缝。

2) 深层裂缝:在表层裂缝的基础上, 由于混凝土降温的过程较长, 在混凝土体内部温度场复杂, 出现脱离基础约束范围以外的裂缝, 裂缝向纵深发展, 形成了深层裂缝。

3) 贯通裂缝:混凝土在冷却收缩时在外部约束力的作用下, 浇筑体对基础产生挤压, 基础对混凝土则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拉应力, 当此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则引起贯穿裂缝。

由此可知,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及贯穿裂缝, 都对混凝土的抗渗性、整体性、稳定性、耐久性方面有严重的危害。为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应通过对混凝土的拌和温度、入模温度、原材控制、配比控制、外加剂的掺用、施工控制等各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起到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温升对混凝土温度变化引起裂缝的影响, 减少混凝土因温度引起的裂缝产生。

2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措施

2.1 技术控制

1) 混凝土浇筑前根据其结构类型、环境因素、浇筑顺序、工艺要求、强度要求等确定配合比及编制浇筑方案。

2) 做好浇筑前的各项保障工作, 避免出现紧急停电、停水、交通不畅等突发情况, 确保均匀、连续浇筑, 避免出现施工缝和薄弱层面, 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3) 浇筑前应将模板内杂物清除干净, 并浇水润湿。

4) 对水、电管线、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及测温导线、盘管的设置进行验收, 并在测温导线处设立临时标志。

5) 对每车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测量, 做好详细的施工记录。

2.2 施工控制

1) 施工前, 做好各项隐蔽验收工作, 及时了解天气情况, 避免在雨雪天气进行浇筑。

2) 混凝土浇筑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人员、机械、材料及保温设施要到位, 连续浇筑要安排好夜间照明。

3) 基础混凝土浇筑采取分段分层或斜面分层连续浇筑, 利用混凝土层面散热,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为防止因供应不及时或自然流淌太大而造成冷缝, 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使混凝土的自然流淌不超过7∶1, 分层厚度控制在300 mm内, 为保证混凝土在初凝之前被上层混凝土覆盖, 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在2 h~3 h内。。

4) 振捣手必须经过培训, 清楚分层厚度、振捣时间、振捣标准, 并能够严格执行。振捣手应指挥布料、严格控制布料时机, 在未振捣完毕前不得布料。

5) 振捣作业中, 振捣点要均匀排列, 工地上使用的振捣棒的有效振动半径一般为R=20 cm~30 cm, 所以每振点的距离为1.5R=50 cm左右。

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50 cm, 振捣器应插人下层混凝土5 cm, 不得振模振筋, 不得碰撞盘管、各种埋件、铁件、止水带等。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出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度, 为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 应在浇筑后一段时间内, 一般在20 min左右对混凝土进行二次复振, 从而避免因混凝土不密实造成塌陷裂缝。

6) 浇筑时备用一台水泵, 及时抽掉因振捣产生的泌水, 防止混凝土离析。

7) 混凝土浇筑后, 应用人工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多次抹压, 收平拉毛后采用塑料膜密封覆盖, 以便减少混凝土表面收缩龟裂。

2.3 温度控制

1) 做好混凝土原材控制, 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a.为减少水泥水化热量, 防止发生裂缝, 混凝土配置可采用矿渣或火山灰类低水化热的水泥, 采用掺粉煤灰的方法控制其最小水泥用量不超过275 kg/m3。但粉煤灰的掺量不大于15%。

b.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 (140±20) mm, 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30 mm, 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60 mm。

c.采用高效外加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 使28 d龄期混凝土的发热量减少。

d.改善骨料级配, 增大骨料粒径, 以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e.对骨料进行预冷。采用加冰或加冰水拌和混凝土, 当加冰拌和不能满足要求时, 通常采取骨料预冷的办法。例如在浇筑面上搭凉棚。

2) 加速混凝土散热。

a.采用斜面分层浇筑可增加散热面, 自然散热冷却降温, 适当延长间歇时间, 延长散热时间。

b.在混凝土内预埋连通冷却水管, 通过盘管冷水循环进行降温。将内部热量排出, 减小温差幅度, 使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 浇筑后进行不少于一周的湿润养护, 减小水分散发过快造成的表面开裂。

2.4 养护控制

1) 混凝土浇筑后, 为防止面层起粉及塑性收缩产生开裂, 在泌水结束、初凝前应进行多次搓压, 并在终凝前对表面进行收平拉毛, 边收面边覆盖一层薄膜, 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保温材料进行养护。

2) 养护时间要求:对混凝土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抗渗混凝土, 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及缓凝型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 其养护时间不应小于14 d。对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 其养护时间不应小于7 d。

2.5 测温控制

1) 在混凝土施工和浇筑完2周内, 应按时测定混凝土内外温差;连续测设混凝土表面温度、大气温度、浇筑体内部温度, 发现温度变化范围超出可控值时, 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防止因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和贯穿裂缝。

2) 混凝土测温点的布置、测温时间频率的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 施工中, 入模温度的测量, 每班不少于2次。混凝土浇筑最大温升不宜大于50℃。在覆盖养护阶段, 混凝土体表以内40 mm~100 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 结束覆盖养护或拆模时混凝土体表以内40 mm~100 mm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体表面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测温点的温差值不应大于25℃。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d。

a.测温点布置应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在浇筑体的底部、中部和表面设置温度测点, 基础表面内40 mm~80 mm位置;每个剖面的测温点宜竖向、横向对齐, 且不宜大于1.0 m;每个剖面横向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4处, 间距不应小于0.4 m且不应大于10 m。

测点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b.所有测温孔均应编号, 进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c.测量混凝土温度时, 根据现场条件, 可采用热电偶、热敏电阻等预埋式温度计检测混凝土的温度。测温计应设置在测温孔低于面层3 mm以下, 防止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 造成温度计量不准确的后果。

d.测温过程中应根据温度记录及时描绘出各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的温度分布曲线。

e.测温频率: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4天即温度上升阶段每2 h~4 h测一次, 温度下降阶段的3 d时间内每8 h测一次, 第8天至测温结束每12 h测一次。

f.测温结束时间:在混凝土温度下降, 混凝土面层下40 mm~100 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 可停止测温。

温度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防治裂缝的前提条件, 在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 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从原材, 工艺, 施工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从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GB 50666—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S].

道路裂缝的原因与防治 篇10

1现浇钢筋砼楼板的含义及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的类型

1.1现浇钢筋砼楼板的含义。 现浇钢筋砼楼板就是在建筑施工现场中通过支模, 绑扎钢筋, 浇筑砼, 养护等工序而成型的楼板。 它主要的好处是抗震能力好, 自然灾害是我们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选用好的材料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它还有一个便捷的地方就是形状不规则, 可预留空洞方便布置管线。 有好处自然就会有缺点, 他的缺点就是模板用量大导致施工进程慢。

1.2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的类型。 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它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的的主要类型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不规则裂缝、板角裂缝、预留洞四周裂缝以及顺预埋管线方向的裂缝。 在这些裂缝类型中虽然有的裂缝不会给人们的安全的造成太大的威胁, 但是对用户的的心理上还是会产生一点影响的。 但是有的裂缝一旦出现上下贯通的现象, 后果就会不堪设想[1]。

2试分析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2.1受环境与气温的影响。 调查显示, 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和有人居住的房子相比, 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出现砼楼板裂缝的情况还多一点,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人居住的房子每天都会有通风的时间, 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属于密闭的一个状态, 这一点就说明了现浇钢筋砼楼板的裂缝现象受环境与气温的影响, 原理就是房屋在通风的情况下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之间是差不多的, 砼的收缩不大就会较少的出现砼楼板裂缝现象, 反之, 不通风情况下室内外温差较大导致砼收缩力度大就容易出现裂缝的现象。

2.2开发商策划原因。 现浇钢筋砼楼板从理论上来说它会出现裂缝现象, 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在早先的设计中对它足够重视的话就可以控制住裂缝的面积。 开发商在设计时如果只依据单向板计算法来配置用楼板的钢筋, 如果配筋率太大的话那么钢筋的直径也会变得很大。 在结构设计上, 要注重安全储备值, 如果安全储备值较小就会出现配筋不足等问题, 这样的话梁板成型的刚度就很差, 导致楼板的四周容易出现裂缝。 还一些开发商不按照国家标准来设置构造钢筋, 购买强度不够的砼来进行建筑, 这些不仅降低了工程的安全系数还加剧了砼楼板裂缝的产生[2]。

2.3施工过程中没有注重安全因素。 在大型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的施工人员没能有效的控制现浇板的厚度也没有对高标记的地方做上标记, 导致后来浇筑的楼板厚度不同, 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也没有达到标准范围。 一般在在楼板中都是要安装电线管的, 在施工中不注重对电线管的安装, 让多跟电线都交叉叠放就会使砼抗拉强度变低, 出现裂缝。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一些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在施工中经常粗心对待自己的工作, 就比如说在砼浇筑后没有保证它的养护期就直接对后面的工程进行施工, 在起吊重物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重物对于楼板的冲击力。 在后期竣工的时候, 模板支撑不牢就开始拆模等等。

2.4原材料与添加剂的影响。 砼它的收缩力度跟原材料还有外来的添加剂也有一定的联系, 外来添加剂剂量上的偏差就直接影响砼楼板的收缩强度, 如果在配置中用含沙量大的粉砂配置, 那就很容易出现裂缝现象。 原材料上, 水泥凝结硬化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 三氧化硫, 石膏的含量的多少对裂缝情况也有直接的影响[3]。

3防治现浇钢筋砼楼板出现裂缝的相关措施

3.1掌握温度的变化规律。 在建筑工程中, 对于外在的压力都是由钢筋承受的。 因为砼是一种比较脆弱的材料, 它承受不太大的压力, 一般就只是承受一下很小的拉应力, 这在设计中也是有要求的, 但是砼在施工过程中从最高温冷却到运做时期的温度都需要砼内部相当大的拉应力, 这就需要掌握好温度的变应力, 掌握好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就能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避免裂缝的出现。

3.2针对设计与策划方面的措施。 对于现浇钢筋砼楼板的设计一定要遵守国家相关文献的规定, 在设计时, 要避免平面形状突变。 如果平面上凹凸不平, 就要在凹口处吧周边楼板的配筋加强。 如果一些楼板上平面形状不规则, 那就应该设置梁使它变得规则。 还有在设计时应该注意规范的配置原材料, 是原材料满足于工程建设。 还要注重设计砼楼板的厚度, 一般的房屋不得少于120mm, 厨房与卫生间不可以少于90mm。

3.3施工措施。 要严格按照设计和规定的要求来控制砼楼板的厚度, 在施工前设置三角架时施工人员也应控制好三角架的厚度。 在施工期间要设置合理的后浇带和施工缝。 在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要事先设计好操作平台, 防止施工人员踩踏到钢筋材料;在施工期间还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在施工期间对钢筋等的看护, 如果钢筋不小心被踩踏了, 就能马上帮忙复位, 确保钢筋位置的准确度。 在施工中还要注意预埋水管与电管的线, 在水电管线的另一端要铺设钢丝网为以后如果出现裂缝现象做补强措施, 在施工模版还有一些支架的搭建时, 要能承受在施工期间各种负荷的超载, 要在楼板强度大于12MPa时才能让施工人员进行施工。 最后施工的进度要有科学的安排, 比如说在砼浇筑后要保证它的养护, 在养护期过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不要只急着完工而忽略了质量[4]。

结束语

现浇钢筋砼楼板会出现裂缝的情况应该是属于正常的现象, 而且对于现浇钢筋完全不出现裂缝现象现在目前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于现浇钢筋砼楼板出现裂缝的情况也有一定的防护措施, 我们既然不能避免那就要做好防护措施。 文章给我们阐述说明了现浇钢筋砼楼板出现裂缝的原因也给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那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参考一下, 希望在未来的大型建筑施工中, 我们国家能更好的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芦国超, 芦国毅.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23 (9) :69-70.

[2]杨粤黔, 李少波.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2, 4 (7) :489-492.

[3]孟祥峰, 李春梅.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4 (3) :238-156.

上一篇:电厂热经济性论文下一篇:竞技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