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十篇

2024-07-19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篇1

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自给能力差,营运资金周转难

转制前,商业银行经营考核指标有存款、贷款、收贷收息,没有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出现“重贷轻存”的现象,结果贷款数大于存款数形成贷差。按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营运资金周转极其困难,靠拆借资金等勉强维持生存。

1.2 盲目追求揽存数量,忽视资金成本

商业银行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把组织存款作为拓展业务的唯一方法。揽存虽然缓解了资金供求的矛盾,加快了营运资金的周转率,但有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多的存款数量,触了“高压线”,如抬高存款利率,增加储户的利息,增加了资金成本,导致经营利润相对减少。

1.3 自有资本金不足

资本金是指自有资金,资本金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和长期发展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商业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核心资本要达到4%。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达到上述规定。

1.4 信贷质量偏低,经营风险加大

借款人或商业银行的原因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超高。银行不良贷款是我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的警戒线为10%。超过此警戒线,将会大大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1.5 非生息资产、库存现金、应收利息占用不合理,造成资金浪费

固定资产投资超比例,挤占了生息资产。各商业银行为了相互争地盘,滥增机构网点,形成“粥多僧少”的局面,结果有的营业网点门可罗雀,最后以合并而告终。高投资却换来低回报或无回报,浪费资金;头寸上解请领计划不周,库存现金占用多,损伤券积压处理不及时,资金占用浪费;应收利息挂账逐年增加,难以收回,一部分成为坏账,浪费资金。

1.6 人本管理欠佳,激励措施有待建立

众所周知,生产力包含人、产品、工具3个要素,而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商业银行在工作中采用的多种激励措施一度发挥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1.7 领导不力,内部控制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为了强化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各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上收、集中之后,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作了反复的强调,并配备、明确了相应的专(兼)职业务自律监管人员。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组织存款,优化负债结构,提高资金自给能力

组织存款是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自给能力的有效手段。走“存款立社,效益兴社”之路,大力组织存款,增加存款总量,积极优化负债结构,这既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又能规避短期支付不足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存款市场占有率,改善资金供求矛盾的关键是改善结算环境,加快结算速度,改善服务质量。可采取推进改革创新,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等方法,例如增加新的储蓄品种,推出新的经营方式,立足吸引优质客户。资本金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可通过增加利润补充自有资本金,也可以通过挖掘潜力,盘活已核销的呆、坏账资金补充自有资本金。追回的这部分资金可以按比例提留奖励盘活资金的经办人,还可以作补充自有资金,增强银行经营实力。

2.2 加强财务管理,注重防范风险

认真执行财务制度,加大收息力度,拓展中间业务,使无息资产变为生息资产,减少库存现金、应收利息占用率,增收节支。注重防范风险,建立相互制约的运作机制,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克服风险防范观念淡薄的问题,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使商业银行稳健地发展。

2.3 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1)提高各银行董事会的战略把握力和决策水平,加大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强化高管层对全行经营工作的领导、协调、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治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作用,同时降低不必要的协调成本。

(2)进一步增强统一法人意识。各级分支机构都要认识到全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法人治理的内在要求是全体员工形成共同观念和自觉行动。

(3)强化各行业务条线管理力度。加快信息在系统内的流转传递,降低信息衰减和失真。对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建立统一的标准,实行统一的要求,对内加强控制力,对外提供统一规范的服务。

(4)调整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2.4 建立严密的内控机制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确定管理层次、部门设置和职权的划分,明确各商业银行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及相互联系。

(2)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体制。建立和实行总分行分级管理、垂直审计制度;建立全面、系统的业务与非业务内控制度体系;制定出增强整体控制能力、防止系统失控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控制措施,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科学严密的内控制度体系。

(3)完善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内部稽核监督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指标和统一检查的定量评价标准;完善内部稽核操作规程;提高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提升稽核部门的地位。

(4)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前提的自我调控机制;建立内部授信授权制度,实行统一授信,分级审批;建立对集团性大客户实行统一授信管理的制度。

2.5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逐步与西方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接轨。

(2)西方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结构分为科学的工资和奖金制度、各种福利计划、长期激励机制3个部分。

3 结语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对商业银行经营要素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因此,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要实现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俊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J].南方金融,2008 (8).

[2]桓贤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控制[J].西安金融,2003(8).

[3]刘晓明.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状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 (1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篇2

商业银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社会经济层面上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更多的参与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程度的增长, 商业银行相比较于专业银行, 其拥有等明确的盈利性的目的, 对于金融融资服务等具有更综合的业务, 更全面的功能。市场利率化是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而市场利率化对于一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银行将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市场利率化的出现和实施, 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具有更加自主的调控权力和更好地发展空间, 主要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性发展。本文就市场利率化发展浪潮下, 对于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结合当下实际, 对银行建设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性的对策。

二、市场利率化概述

市场利率化是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融资水平。与传统的利率相比, 市场利率化降低了国家对于市场利率的调控力度, 使其主要受到经济市场的影响和调节。金融机构成为市场利率的决定主体, 在中央银行基础利率的要求下, 由经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变化, 从而对自身机构的利率进行调节的一种机制。减少中央控制中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调控格局, 是经融机构能够在货币市场中国, 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具有更大的自主和活动的空间, 创建出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联合制约管理调控市场利率的新体系。

三、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的影响

(一) 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正面激励

1、提升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一般是按照通过金融业务和大型的证券交易、贷款等项目来实现自身的盈利和发展的, 市场利率化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带动货币市场证券交易的活跃度, 银行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实现市场调控, 以便实现市场的消费刺激和消费者的项投资热情, 从而更好地实现银行的盈利, 以此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利率化主要是以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 以市场的变化作为参照值, 使得商业银行建立起等文件盒行之有效和金融体制, 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有更大的活跃空间, 还能对市场进行更严控的监管, 极好的把握市场的走向, 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 带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值的增长。

2、加强银行业务创新。

市场利率化的应用和发展, 为各大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 使得银行市场的竞争逐渐白热化, 商业银行要想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 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进步的发展, 则要求商业银行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创新变成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转变。市场利率化的出现与实施, 无疑针对市场传统管理是很大的挑战, 它会打破传统格局和思维方式, 积极建立和创新市场管理的战略和目标, 以及实现方式和业务投入的多样化, 是商业银行彻底摆脱业务单一的特点, 发展成为业务多样化的新型投资发展的金融机构[4]。

(二) 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负面制约

1、加大银行利率风险。

正所谓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 市场利率化的实现和运用, 使得银行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发展的同时又必须得面对同等的风险。因为市场利率化总要受到市场变化的支配, 于是市场利率化在市场变化的环境下, 将会出现频繁的波动, 并且波动呈现出的特点即为波动和风险的系数和厉害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一旦在经济活动实施或者银行决策发展的过程当中, 出现利率波动, 且波动大范围和程度都超出了银行调节控制的范围, 银行就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经济危机, 加大银行战略设置和发展管理端的压力, 容易加大利率风险。

2、影响传统存贷款业务。

存贷款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发展中一项传统而稳定的业务, 在银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更稳定的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收益。市场利率化的出现会使得顾客为了降低风险, 主动减少存贷款量, 这样即将使得银行大程度失去传统的稳定的收益, 降低银行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 使得银行的发展在市场的变化中,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和战略方向, 一旦出现偏差, 银行将很难挽救, 甚至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危机。

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对策

(一) 加强银行抗利率风险能力建设

1、组建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

市场利率化的实施与应用, 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进程中, 在主要依托市场为载体的背景下, 将要面对多变的市场中拥有的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地提升银行的抗风险的能力, 以保证在市场的发展中, 银行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2、加强银行风险识别能力。

相对于风险管理来说, 风险识别明显具有更好地前瞻性, 能够在银行发展中, 在风险哈妹发生前, 有效地进行识别, 然后规避, 实现银行的稳定发展。所以, 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利率化以多变且无规律的市场中寻求稳定持续的发展, 还需要提升滋生的风险识别能力, 从而有效的回避掉风险。

(二) 改变运作模式

1、市场营销战略改变。

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和银行的持续发展, 所以银行在整个战略制定和部署上都要首先以满足市场为原则, 积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获得稳定而优质的客源, 实现银行长期发展。所以, 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上, 要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提升业务和服务水平, 吸引消费者。

2、建设网络银行。

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 使得消费者们认识、选择业务越来越便捷化, 网络银行的建设和重视是势在必行的。加大网上银行规模和提升网上银行服务质量, 将是每一个商业银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和有效规划管理设置, 是访问和操作更加安全、便捷, 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特征。

另外, 网上银行的建设能早很大程度上节约出设置服务网点的资金, 有效的节约成本, 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案例分析

我们以中小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对于中小银行而言, 他们具有灵活性高、积极性高的优点, 但同时, 因为我国的银行业接近垄断, 导致中小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低、资产规模小, 加上自身管理缺陷, 中小银行面对危机时往往存在更大的风险。

(一) 市场利率化为中小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1、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为了减少市场利率化带来的风险, 中小企业就会针对其更为广泛的客户群设置多元化的融资业务。

2、使得存贷方式更为灵活。实行市场利率化以后, 银行的自主性有所提高, 可以向客户提供多样的存贷方式。

3、优化内部结构。随着市场利率化进程的不断加强, 中小企业在保证与原有的核心客户的关系的同时也会调节、细化它们的业务内容, 从而就需要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 比如删减掉不必要的部门、增设新的部门、对原有的部门进行细化或重组。

(二) 市场利率化对中小企业来说, 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1、导致业务萎缩。

市场利率化会使银行出现更多的存贷方式, 这也就意味着客户进行选择的范围增大, 银行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客户。

2、会使利差收窄。

利差指的就是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差, 传统的银行业基本上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 而市场利率化很可能导致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 从而利差收窄, 利润减少。

六、结束语

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化浪潮下, 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甚至发展的空间越大, 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多。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研祥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格局下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持续的增长, 就需要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和能力, 加强银行风险识别、分析能力, 预先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使得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 能及时的避开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或者在可控的程度范围内, 将可能有风险引起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是银行在发展的而过程中, 不至因为风险的发生也出现不可控制的画面出现, 是银行得以在市场利率化的浪潮下, 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旭东.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 (4)

[2]苟甜玲.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3 (11) .

浅析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网点管理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出现的金融媒介,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撑。商业银行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网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

1、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对于网点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工作,以达到商业银行网点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将越来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从简单的单一管理模式,日渐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起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督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实行分工合作、进行功能互补的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

2、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发展遍布城乡,方便了广大居民快捷使用,为居民提供了高效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是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2.1、形成正确的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理念

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水平影响着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同是也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2、建立合理完善的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管理还处在一个最基础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管理工具都相对落后,同时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考核系统和评级系统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工作应该从最基本的管理体系升级到电子管理模式,并进行合理化的安排,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监督。

2.3、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网点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在人事管理方面并不关注,没有很好的进行制度培训。而在今天,市场的竞争无非就是对于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网点管理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必须注重人事的管理,正确树立人才观念,抓好人才培养、人才选拔,更充分的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竞争中获得效益和发展。

2.4、建立有效的网点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管理正处在变革阶段。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信息的不够合理和完整,缺乏严格和科学合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导致权利集中。因此,要进行有效地激励机制改革,改变经营者的管理方式,加入监督机制,降低经营者对于商业银行网点管理的权限,避免造假,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3、完善商业银行网点管理的措施

3.1、构建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网点主营业务管理体系

建立配套的网点管理制度,有序的进行提升和控制信用、市场、操作这三种风险,完善和推动商业银行在资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管理和发展。确定网点战略。根据零售银行战略规划对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业务种类(产品和服务)、网点类型、渠道战略进行定位,明确网点渠道在所有零售渠道中的定位、不同网点类型的定义、不同目标客户群和相应提供的不同业务类型。简而言之,网点要明确为谁服务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3.2、构建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营销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在网点竞争的两大优势,分别体现在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市场的营销能力。市场的营销能力也称作市场的导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强弱与商业银行网点密切相关。如何进行对市场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开发,都是依靠市场营销人员对市场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商业银行应迅速抓住市场的焦点,开发新的产品,有序推动新产品的使用和扩张,形成相对优势。

3.3、建立商业银行网点业务支撑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管理已经日趋于电子化。建立完善的电子化管理系统,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对于商业银行网点管理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意义。进行综合性的了解和培训,对于商业银行网点建设管理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商业银行网点管理的基础支撑,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网点的业务管理也需要对商业银行网点业务建立业务支撑体系。商业银行网点业务支撑体系主要负责和支持对商业银行网点的需求和管理,完善商业银行对于网点的以及需求问题管理。

3.4、提升网点产品服务功能,优化业务流程

提升网点产品服务功能,一是完善网点产品序列,使营业网点能提供客户所需点产品序列,使营业网点能提供客户所需求的产品,丰富产品内容。二是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更好地服务客户,逐渐形成银行产品核心竞争力,以产品赢得客户。建议成立专门研究部门,负责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归集客户信息,为业务部门提供客户分析数据,为产品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3.5、加强对网点的业务指导和考核管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首先,适应网点人员结构调整,有针对性地对柜员、客户经理、管理人员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网点人员咨询和销售能力;其次,加强考核管理,保证网点考核的合理和公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对商业银行网点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有四个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形成正确的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理念;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第三,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网点人事管理制度;最后,要建立有效的网点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以上措施对商业银行网点管理进行改革调整,最终形成合理化、人性化的商业银行网点管理系统,增强商业银行在当下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郎星,陈胡青.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论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12,74-7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篇4

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按照来运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技术与操作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战略风险等。其中: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为各种主观原因或者客观原因不能按时清偿债务而使债权人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流动风险是指银行作为债务人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或者主观原因而造成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清偿债务或者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进而使银行遭受信誉危机或者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利率风险是指银行在其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过程中,因为银行资产负债的价格不能与市场资金价格变动保持一致而导致银行资产负债遭受资产损失或者经济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外汇风险是指当商业银行以现汇及远期形势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形式持有某种外汇的敞口头寸时,出于银行收入和成本与汇率挂钩,而且以外汇表示的资产和负债的本币价值也会受到汇率影响,因此银行收益可能因持有期内汇率的不利变动而蒙受损失。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起市场资金价格变动,使得银行资产负债原先采用的资金价格与市场资金价格产生差距而导致银行资产负债遭受资产损失或者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技术与操作风险:新技术的使用给银行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是银行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以及外部事件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

投资风险是指制约银行投资目标实现的各种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与银行进行投资时的基本预期产生差距,从而导致银行投资预期收益减少或者银行投入资金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二、巴塞尔协议中,针对以往银行通常以金融创新方式扩大表外业务以逃避资本监管的现象,报告认识到监管表外资产的必要,因而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并相应提出了资本充足性的要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化。银行业不仅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更加有效,而且随着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加强,会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等各类风险,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金融机构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同时,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逐步加强,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等,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与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化。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标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篇5

一、安庆市农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困境

1. 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我国经济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改革攻坚步入深水期, 中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14年, 全国GDP增速预期目标已下调至7.5%, 安徽省GDP增速预期也下调至9.5%, 中央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 强调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主线不放松, 宁可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 也要坚定推进结构改革, 这就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彻底转换高增长时代拼规模、拼价格的固有思维方式, 向改革要红利, 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意味着银行在业务拓展上, 必须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 盘活存量, 用好增量, 积极支持新产业、新主体的发展, 前瞻性做好风险防控的工作, 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挑战。

2. 金融环境形势严峻多变

其一是经济发展支撑要素和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出口方面, 外贸出口保持过去的高增长已不大可能;投资方面, 产能过剩行业加快淘汰破产重组, 投资意愿下滑, 而且地方政府性债务逐步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 透明度更高, 支出的审慎性也会提高;内需方面, 由于中央“八项规定”和整治“四风”的措施, 高端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其二是银监会大力推动监管改革, 强化资产、资本、负债质量的全面监管, 建立理财、同业类信贷业务的风险阻隔机制, 严格实施信贷违规问责和案件风险防线, 细化了对银行服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其三是金融改革进程加快。存款保险制度、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与金融相关的改革今年都将有实质性进展, 利率市场化步伐将继续加快, 从而对银行的定价能力和负债业务的稳定性、成本适当性、期限匹配性产生重要影响。其四是市场准入发生重大变化。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 各类市场主体可以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所有领域, 削减资质认定项目, 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为认缴登记制, 改企业年检为年度报告公示, 彻底颠覆了以往评估企业实力、实施客户准入的传统方式。

3. 风险控制压力不断加大

当前, 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银行业各类风险交织叠加、相互传染, 尤其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2013年以来新增法人不良贷款和个别法人客户大额贷款出现欠息情况, 风险状况不容乐观。这其中既有经济下行的客观影响, 也暴露出商业银行在客户准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等信贷全流程管理上的不足。同时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波动和社会资金链绷紧, 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增加, 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充当资金掮客引发的声誉和法律风险加剧, 融资平台及房地产业风险隐患仍然较大, 导致银行风控压力的加大。

4. 银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有效发展, 安庆市农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 发展成果显而易见, 社会效应逐步显现, 但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 支撑全行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基业长青的基础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 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仍亟待解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业务环节, 存款付息率居高不下, 资产定价能力偏弱, 影响全行的创利能力。客户结构上, 优质客户少、低附加值客户多, 产品的交叉销售率低。收入结构上, 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增速缓慢。创效能力上, 人均经济增加值低、经济资本占用高;二是在人员队伍环节, 年龄结构老化, 专业人才缺乏, 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三是渠道建设上, 网点布局不合理, 自助设备投放偏少、电子渠道分流率低。从2013安庆市银行综合考评结果来看, 农行名次上进步明显, 但从得分上看与其他行差距不大, 稍有松懈, 就可能出现较大滑坡。

二、安庆市农业银行经营管理改善的对策建议

1. 有效配置信贷资源, 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第一是抓好优质项目营销, 做好重大信贷项目的营销储备工作, 加强银行审批和管理客户营销, 充分利用系统内较为稀缺的信贷资源, 这有利于巩固农业银行优质项目和客户的关键性地位。第二是稳步推进小微业务发展。在经济下行、监管要求对小微支持力度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优先支持分布在大企业上下游的配套性中小企业和地区产业集群中绩效居前的优势中小企业, 不断优化小微业务的客户结构, 提升小企业价值贡献度。第三是择优发展个贷业务。要优先满足信用意识强、还款来源稳定的个贷客户需求, 支持居民首次贷款购买住房和居民日常消费贷款, 重点拓展房抵贷下的消费类贷款、各类质押贷款, 积极扶持小微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 进而带动与民生高度相关的个人购车、刚需住房、个人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2. 培育“三农”和县域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一是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大贷款和资金投入, 择优支持具有产业链依托的“链条户”、与龙头企业签约的“订单户”、合作社经营能力强且信用记录好的“增信户”等优质农户, 推动农户贷款向支持现代农业新型主体转变。其二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对县域工业园区、潜山源潭刷业集群、桐城金神机械制造集群等的介入, 组织实施好2亿元的太湖县文博园、桐城花卉市场等一批项目, 充分落实扶贫贷款项目, 积极有效地推动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其三是持续推进惠农通工程。提高电子机具覆盖率, 提升电子机具和服务网点的综合效益, 加强对服务点的管理和维护, 规范业务流程, 同时扩大宣传, 优化服务店布局, 着力提高服务点质量,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美好乡村建设。

3. 把握机遇, 推动中间业务快速增长

面对当前存贷利差持续收窄, 推动中间业务大发展, 促进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提升, 是安庆市农业银行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安庆市农业银行要把握政府扩内需、惠民生的政策导向, 切实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巩固优势、扭转劣势, 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多元化, 确保完成中间业务收入目标。同时。大力拓展企业年金、公积金、信贷类专项资金等托管业务, 延长金融服务链条, 加大托管规模, 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着力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 突破银行发展的瓶颈问题。

4. 加强人才培养, 夯实员工基础

其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县域青年英才开发工程”, 要扎实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做好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大堂经理、产品经理的后续培养工作, 为业务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其二是建立健全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各行要高度重视客户经理的考核与工资分配, 从管户数量、管户行为、产品销售、价值创造、风险防控、日常管理等方面, 对客户经理进行综合考评, 将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 并考虑风险与期限等因素, 加大对绩效工资按比例实行延期支付考核力度, 着力构建客户经理收入与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效果相匹配的考核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客户经理综合营销、服务客户、防控风险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三是树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用人导向, 鼓励一线柜员提升技能, 施展才干。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安庆市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统计数据.

[2]孟海.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5.

[3]童月红.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5.

[4]黄剑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 2005.

[5]沈慧玲.加入WTO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双赢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6]黄志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防范[D].南华大学, 201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篇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 例如阿里小额贷款、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P2P网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新型理财模式是对传统理财模式的有力创新和补充, 提升了理财业务的便捷性。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相互渗透, 融合发展, 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民生和实体经济。一是拓宽了范围, 大大扩充了信贷对象, 发展困难的小型企业也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得融资;二是拓展金融服务的领域, 满足了零散理财需要;高效整合了理财、支付、交易等业务;三是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 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明显提高, 将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互联网金融逐步影响传统商业银行发展

1.冲击了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互联网金融的对象广泛, 特别是深受广大草根阶层的欢迎和支持, 为那些未受到正规金融机构覆盖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资金的便利,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形成就巨大的冲击力, 加剧了个人借贷、小微信贷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一方面, 随着第三方支付内容的逐步完善,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 还将会较大地影响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

2.冲击了商业银行的融资领域。对于信息不透明、管理不够规范、数量众多的“草根”企业, 获得银行产品、服务的可能性低, 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较大。在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大量草根企业将目光转向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借“网”而生, 发展十分迅速, 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了上千家, 数量仍在快速上升。它的发展满足了草根民众的金融需求, 帮助小额投资者走出困境从银行取得资金, 小额资金拥有者较强的投资理财欲望得到满足, 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3.冲击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领域。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在以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系统扩张侵蚀下正逐步受到威胁。互联网支付业务直接冲击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 以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货币价值结算的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呈爆炸性增长, 正颠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支付中介地位。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应顺势再出发

1.实行理念创新, 努力提升中间业务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尽快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 努力提升中间业务水平, 促使由“单一”到“丰富”, 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改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倒逼作用, 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深刻变革。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 改变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 实行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结构调整, 打造多元协调的收入增长模式。

2.以互联网平台的整合为契机, 全面升级业务流程。从战略上, 商业银行要转变认识, 不断提升网银的地位, 深挖扩展网银功能, 全面升级业务流程。商业银行自身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优势, 可以为客户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服务, 成为各类电商进行网上交易的支付平台。另外, 商业银行要走综合经营路线, 着力打造“金融超市”, 强化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电商等的合作, 如将贷款打包出售给小额贷款公司, 由小额贷款公司做零售, 实现互利共赢。

3.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 改进经营理念。互联网金融具有操作便捷、参与度高、透明度强等特点。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 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充分整合客户需求, 减少乃至避免客户的大量流失。要提高服务效率, 简化业务操作流程, 提升客户的体验, 开发出更多的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 为客户提供更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

4.实行人才工程计划, 组建金融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团队。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 集网络信息技术、金融业务知识、市场营销技能、网络工具运用技能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极大。商业银行要快速适应时代发展, 加大人才工程建设。一方面, 要建立复合型的互联网金融团队, 加强对现有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另一方面, 要善于挖掘优秀复合人才, 吸纳新鲜人才血液融入现有团队。

大趋势来看,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渗透势不可挡,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赢得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全新的商业银行运营体系, 是每一个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课题。商业银行要居安思危, 实现自身的转型与改革, 在变革创新中积极应对, 在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合作中构筑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 实现商业银行的长久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喜, 赵明地.网络金融中商业银行面对的挑战及功能定位[J].商业研究, 2014 (8) .

[2]张惠.互联网金融的侵蚀态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 2014 (4) .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篇7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二)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三)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一)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二)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

虽然如此,还是应当注意到我国计划经济的本质是要保护国家的发展以及正常的经济运行,因此如果从更为宏观的经济层面进行分析,对利率的变化虽然难以实现精准预测,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经济模型,甚至是以多个学科为基础的多个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势,并有可能借以预测到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的行为方式,帮助商业银行提前做好准备。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第一手的各种数据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以及经济行为模拟模型,其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辅助作用必将意义重大。

(三)操作行为的规范

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系统,对于各种组织都有存在,然而却因为商业银行中诸多业务办理流程繁琐,标准规则众多,从而导致操作风险更胜于其他行业。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深入了解银行各个业务的工作流程,制定出最为完善的操作行为规范,确保每一个业务行为都有规则依据,同时也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手段。在目前的银行工作中,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得以建立,但是想要得到能够有效抵御风险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首先应当建立起必要的信息闭环,因为很多规则缺陷都会暴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而很多改进意见也常常会来源于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是银行体系的服务对象,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洋.中国银行业:保增长与防风险[J].国际融资, 2009 (02) .

[2]丁伯平.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胁——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3 (2) .

[3]谷秀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4]周素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机理及政策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02)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篇8

关键词:组合投资 技术本质 管理理念 应用分析

一、组合投资技术概述

当代的投资组合理论是在马克维茨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其经典的论点是证券投资组合的选择,其中提出了均值与方差的模型,奠定了投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在上个世纪的中期,这一理论被延伸,提出了相关的资本资产定值概念,从而影响了资本投资的研究方向与深度。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完善使得投资组合理论进入了银行的管理系统,尤其是贷款管理上,其针对性的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为银行信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与评价依据,从而使得贷款的定价、资本配置等被量化。在贷款管理领域的成果被总结为:贷款组合风险最小化的研究;单位风险收益最大的研究;基于风险价值约束的贷款组合最优。

二、组合投资技术的本质理念

(一)风险计量

在贷款管理中组合投资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信贷的风险,及对风险进行计量,其中被应用的技术有结构模型和统计模型,前者的提出是在公司资产价值与股价映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针对变量建立数据库,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后者则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基础上,利用样本与历史数据的建模,对客户进行人为的分类,从而对其违约概率进行统计,由此形成了今天的风险组合分析,即风险不再是单一资产风险,而是组合资产带来的风险;其次是对风险因素的多元化处理,也就是将多种风险因素纳入到风险计量中,目前应用的风险控制模型多为组合风险管理模式。

(二)贷款组合资本的计量

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就是对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其中一个是组合收益的期望值;一个是组合方差,代表的是风险即投资不确定性。贷款是否可以在有限的风险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取决与二者的关系。此时投资组合技术认为资产组合是否成立,则是对比其他组合在同样风险条件下是否获得更高的收益,亦或是同样收益下风险更小。所以从组合投资的角度看,不是消除某个贷款投资的风险,而是如果利用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帮助贷款管理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这才是其针对资本计量的本质。银行实务中各种业务组合数量庞大,计量的组合风险大大低于单个风险的单纯合计,因此其可以帮助贷款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三)信用风险的组合管理

贷款管理中信用风险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组合投资技术可以帮助其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一方面可以对个体进行综合风险评价,一方面则可以进行风险分类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资产的属性进行分类,将其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逐一评价,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风险评价标准,从而帮助银行的贷款管理来准确评价投资对象的信用风险,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程度。

三、组合投资技术在银行贷款管理中的应用

(一)贷款产品选择

商业银行在贷款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产品设计,也就是贷款组合的优化,也就是让提供的贷款风险最小而受益相对大,从众多贷款对象中选择合理的组合形式是其经营的核心问题,所以按照组合投资的基本原则,单笔贷款最优不等于组合最优。所以现代商业银行多数都在依靠效益、安全、流动三者平衡的模式来选择贷款对象,也就是借助组合投资技术来进行最优化的选择,从而降低整体的风险等级。

(二)贷款产品定价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主要考虑单笔贷款风险;综合贡献;客户对银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贷款产品进行定价,其本质就是成本定价和市场定价。当然市场定价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其风险控制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定价中必须考虑成本因素,一味的追求低价虽然可以获得市场空间但是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此时就必须利用组合投资的技术对风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确定产品的合理定价,以此保证商业银行贷款产品的获益能力。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的基本目标就是风险调整后提高收益;其次是资产组合的风险控制最低。所以资配置在管理中应建立在银行资产组合的基础上,其本质就是分析抵御非预期经济损失的资本总量是否可以保证银行资本的安全,在经济资本的总量固定的条件下,银行的各种业务线都应在一个相对优化的条件下,也就实现了配置合理。国际通行的思路是合理资本配合引导银行各个业务的发展,按照风险收益的比例进行扩展或者收缩,当然贷款业务也在其中,且贷款管理是资本配置的重要组成,当然必须满足风险与收益的最佳收益比例。

(四)行业性贷款管理

上面所述,组合投资技术可以为银行提供一个行业性的评价计量,这样就可帮助银行进行行业性的贷款管理。之所以对行业组合管理加以重视就是因为,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度,随着产业链系统的建立于拓展,行业关联性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关注行业贷款的组合管理,如果将行业中贷款的会受到相同的系统风险影响,就可将贷款组合分解成为不同的行业板块进行管理,按照各个行业的相关性,利用模型可以计算并减少非系统性的风险,从中选择出最为优化的投资组合,在实际操作中,组合管理应匹配不同的行业系统风险,选择相关度较低企业进行贷款组合,从而降低风险。

四、结束语

组合投资的技术起源于对资本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旨在降低投资的风险并增加收益,这与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与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所提供的风险评价与经营思路完全可以应用于银行的贷款管理,在应用中可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并实现整体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宇.浅谈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大观周刊,2012(24)

[2]谢刚,李勇.基于贷款交易业务模式创新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研究,金融论坛,2009(1)

[3]梁凌,吴丹.RAROC贷款风险定价模型及其授信边界[J],系统工程,2008(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习题 篇9

一、名词解释:

1、分行制

2、外源资本

3、内源资本

4、核心资本

5、附属资本

6、资本充足率 7、外国债券

8、欧洲债券

9、超额存款准备金 10、基础头寸

11、信用贷款

12、保证贷款

13、质押贷款

14、消费者贷款 15、不良贷款

16、关注贷款

17、次级贷款

18、5C

19、“做市商”(造市商)20、国库券

21、经营性租赁 22、转租赁

23、回租租赁

24、杠杆租赁

25、信托投资

26、表外业务

27、互换

28、29、30、二、简答

1、2、3、4、5、6、7、8、9、10、11、12、13、14、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 信贷风险 简述商业银行功能 为何资本充足能降低银行经营风险? 银行如何确定其资本金要求?应考虑哪些关键因素? 简述商业短期贷款的渠道和管理重点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由哪些构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有哪些?银行如何调节超额存款准备金数量? 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包括哪些内容?制定贷款政策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原则是什么? 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时应重点注意什么问题? 银行如何发现不良贷款的信号?如何控制不良贷款的损失? 商业银行应建立哪些贷款管理制度?其内容是什么? 证券投资在商业银行投资组合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市场利率与证券收益率和证券价格有什么关系? 商业银行利用证券投资进行避税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5、什么是融资性租赁?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16、试分析影响租赁的几个主要因素

17、什么是表外业务?它有什么特点?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发展表外业务? 18、为何要对表外业务活动加强监督?如何加强监督?

19、信贷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有何关系?

20、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有何内在逻辑关系? 2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种做法,它们的适用对象分别是

什么?

22、银行内部稽核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3、什么是信贷风险?如何控制这种风险?

24、信用分析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三、论述

1、商业银行经营原则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为什么会发生大规模合并?其意义何在? 3、当前形势下如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 4、银行为何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试讨论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5、结合实际谈谈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选择: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

A 中央银行 B 商业银行 C 非银行金融机构 D 政策性银行

2、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

A 安全性目标 B 流动性目标 C 盈利性目标 D 以上都是

3、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包括()

A 利息收入 B 投资收入 C 劳务收入 D 发行收入

4、商业银行的业务支出包括()

A 存款利息 B 借款利息 C 贷款和投资损失 D 办公费等其他支出

5、内源资本包括()

A 股本 B 资本盈余 C 留存收益 D 债务资本

6、资本充足率测定指标有()

A 资本与存款比率B 资本与总资产比率

C 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D 资本与负债比率

7、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包括()

A 存款 B 同业拆放 C 汇出汇款 D 应付款项

8、存款工具创新应遵循的原则有()

A 规范性原则 B 效益性原则 C 连续性原则 D 社会性原则

9、存款成本包括()

A 利息成本B 营业成本C 资金成本

D 可用资金成本E 相关成本(风险成本、连锁反应成本)

10、短期借款的渠道有()

A 同业拆借 B 向央行借款 C 转贴现 D 回购协议

11、现金资产包括()

A 库存现金 B 在央行存款 C 同业存款 D 在途资金

12、基础头寸包括()

A 库存现金 B 超额存款准备金 C 同业存款 D 可用头寸

13、商业银行贷款按期限可划分为()

A 活期贷款 B 定期贷款 C 透支 D 贴现

14、评判银行贷款规模适度与否的指标包括()

A 存贷比率B 贷款资本比率

C 单个企业贷款比率 D 中长期贷款比率

15、按照一般的价格理论,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是()

A 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B 资金成本 C 贷款风险程度 D 贷款费用

16、“5C”包括()

A 品格 B 能力 C 资本 D 担保 E 环境条件

17、流动性比率包括()

A 流动比率 B 速动比率 C 现金比率 D 资产负债率

18、融资性租赁业务的种类包括()

A 经营性租赁 B 直接融资性租赁 C 转租赁 D 回租租赁

19、商业银行风险包括()

A 流动性风险 B 利率风险C 信贷风险

D 投资风险E 汇率风险F 资本风险

20、商业银行投资风险包括()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篇10

一、经济资本管理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

经济资本管理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 资本约束思想作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从性质上, 资本约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资本的数量约束, 二是资本的质量约束。总体上看, 数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主要影响银行的生存问题;而质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效率性, 主要影响银行的发展问题。经济资本的提出和应用不仅实现了建立在高度量化基础上的风险损失与资本承担的相互统一, 而且不断推动着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整体统一, 确立了资本约束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 经济资本是开展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操作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量和预测, 直接反映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状况, 并可根据管理需要灵活地分解、合并。通过计算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账面资本 (核心资本) 比较, 商业银行可以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 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机构、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 对自身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

(2) 经济资本能够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 国际银行业大多使用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 (R A R O C) 来反映经济资本收益率和有效风险回报率。RAROC表示特定资产或业务单元在扣除预期损失后的净收益与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RAROC= (净收入-经营成本-预期损失) /经济成资本。以经济资本理念为基础的RAROC, 是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充分考虑预期和非预期风险损失情况下的真实盈利能力, 较好地反映了任何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资本回报水平。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产品特点, 以RAROC作为资产类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主要参考标准。在保证该产品或该客户的RAROC不低于当年经济资本成本率的基准上确定产品价格。同时, 商业银行也可根据能够承受的风险额度, 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的经营状况, 控制操作风险总量, 调整风险结构, 实现收益与风险的优化组合。资本的内部优化扩大了资本收益基础, 为增进股东价值而不断实施的风险调整和资本调整, 使银行的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一样, 实现了从过去的静态和被动管理向动态和主动管理的递进。

(3) 经济资本是建立自发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推进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需要该机制的动力部分、传导部分和工作部分协调发展。而经济资本就是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传导部分。要真正发挥其传导作用, 就要将操作风险纳入到统一的经济资本计量和分配之中, 从而在产品定价、RAROC考核中通过各机构和各部门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控制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首先, 要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完整记录各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为产品定价和RAROC考核提供数据基础。其次, 要将操作风险成本纳入到产品定价中。对于高频率低影响的事件, 强制要求各经营单位将操作风险成本纳入产品定价中, 以覆盖相应风险, 满足RAROC最低标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 定价高就意味着失去竞争力, 经营单位为重获竞争优势必然主动完善内控, 降低操作风险。最后, 要实施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考核。对于低频率高影响的事件, 要通过经济资本加以补偿, 由于经营单位的内控状况与经济资本占用成反比, 经营单位必将进一步加强内控, 以降低经济资本占用, 提高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

二、经济资本计量在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按照度量模型繁简程度、度量精度和对数据量的要求精度, 可以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1) 基本指标法。

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 (用α表示) 。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KBIA表示基本指标法所需要的经济资本;GI表示年总收入, 包括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α为基本指标法比例, 为15%;整个公式表示为最近n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与α之积。

(2) 标准法。

在标准法中, 将银行业务分为8个业务部门: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在各业务部门中, 总收入是个广义的指标, 代表业务经营规模, 因此也大致代表各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暴露。计算各产品线资本要求的方法是, 用银行的总收入乘以该业务部门适用的系数 (用β值表示) 。β值代表银行业在特定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与该业务部门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到, 标准法是按各业务部门计算总收入, 而非在整个机构层面计算。标准法下对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等于每个业务线资本分配之和:

其中:K S T A为标准法下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分配值;GI为每条业务线在过去三年总收入的均值;βi为每条业务线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建立8个业务部门中各业务部门的总收入与经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 其值由12%~18%不等。同基本指标相比, 标准法细化了银行的业务部门, 为不同业务部门赋予了不同的操作风险系数, 更准确地反映了不同业务部门的整体风险程度。但对于单一产品部门来说, 标准法与基本指标法并无太大区别。

(3) 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是指银行用定量和定性标准, 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模型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应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监管当局要求, 在2006年底实施新协议之前一年, 同时采用高级计量法的银行要用这种方法和现行资本协议计算监管资本。鉴于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不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到了潜在的较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银行必须表明, 操作风险计量方式符合与信用风险IRB法相当的稳健标准 (例如, 相当于IRB法, 持有期1年, 99.9%置信区间) 。

三、经济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

经济资本管理必将对银行内部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后, 对其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积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实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经济资本管理首先要求银行接受风险管理文化, 特别是业务部门要把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等量看待。在经济资本管理模式下, 与之配合的是经济增加值 (EVA) 和经济资本回报率 (RAROC) , 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不再是利润指标和风险指标这两类完全分割的指标, 而是在经济资本计量基础上的完全统一的考核指标。这样, 业务部门就不能够把利润指标和风险指标割裂开来看待, 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必须考虑风险的因素, 将风险收益平衡法融入日常工作之中, 取代传统的决策程序。

(2) 主动开展操作风险管理, 努力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内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占用多少。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 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越高, 内控评价排名越靠前, 内控评价系数就越低,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就越少。为减少经济资本占用, 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 商业银行必须积极主动管理操作风险。

(3) 建立完善损失数据库, 加快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一般认为,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基本指标法的适用范围是小型的、业务范围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商业银行。通过一个固定的百分率α, 基本指标法可直接将操作风险资本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指标加以联系, 而不考虑银行的具体业务范畴。新巴塞尔协议中选定的业务指标是总收入, 主要原因是总收入指标的数据容易获取、可以校验, 在不同地区具有连贯性与可比性, 而且具有反周期性特点。但总收入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 业务规模与操作风险暴露相关, 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不确定的。总收入是反映商业银行历史的经营指标, 风险反映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总收入并不反映操作风险管理的质量。

正如前所述, 通过基本指标法计算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必然比通过后两种方法计算的经济资本要高, 特别是比通过高级法计算的经济资本要大, 从而不利于按照EVA和RAROC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因此, 从提高操作风险敏感度、降低经济资本占用, 提高RAROC的角度出发, 商业银行要逐渐采用高级法计量操作风险。但采用高级法必须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 因此加快构建完整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卡罗尔-亚历山大;陈林龙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128-134.

上一篇:豫西黄土高原区下一篇:拱轴线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