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条件七篇

2024-09-10

课改条件 篇1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上课开始的几分钟里常制造一些悬念, 让学生急于思索、联想, 探索今天学习的内容, 让他们的脑子真正动起来, 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有意注意, 聚精会神地听并主动地探索新的问题。

自主学习要有自信心, 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 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要以良好的自信情绪给学生一种情境, 营造能学、会学的心理优势, 消除学生畏惧、紧张的学习心理, 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议, 主动参与, 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行。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会读、会想、会讲、会问等。

会读, 就是看课文, 精读、细看, 深入理解, 能提出问题, 并能解决问题。读书前出示提纲或一些思考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看, 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要详看, 哪些地方可略看。对于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 通过有梯度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走一步, 再走一步, 逐渐接近目标。

会想, 就是独立思考问题。课上要让学生多动脑, 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 促使他们动脑, 使所有学生都去积极思考问题。对不爱思考的学生, 可先让他们起来回答, 再提示激疑, 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

会讲, 即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多说多讲, 促使学生会讲, 作深入讨论。在分组讨论中, 教师可根据问题让学生轮作发言人, 并给其他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不仅要让学生说结论, 而且要让他们讲思路, 讲思维过程, 促使学生在讲前去读、去看、去想, 讲后去听、去问、去归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 教师要参与讨论, 并适当启发点拨。

会问, 即学生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一个设疑的过程。学生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阅读课本后, 要求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在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过程中, 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 展开争辩, 使学生始终保持爱质疑、释疑的学习情绪。

三、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习不是结果, 而是一个过程,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 这样学生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 尤其在具有思维价值的地方, 不要作过细、过多、过早的铺垫。

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相信学生的潜力, 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情感意识, 努力做到与学生换位思考问题。要热情鼓励学生放开思路,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不轻易批评学生,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课改条件 篇2

一、解读课标, 把握实质

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比重, 初中约占20%。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是看学生能否读懂已学过的文言文, 能够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迁移与积累。

我们只要细读新课标就不难发现,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 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要做到读、记结合, 培养文言语感, 夯实文言基础, 以读带讲, 以讲促读;以读带悟, 以悟促读, 既体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和作用, 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这样, 文言文教学才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以读促学, 培养语感

诵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不妨让学生多读, 以各种形式各种目的读。文言文诵读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 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过程。因此, 文言文的诵读势必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读促学可以放在教读一篇课文的前一阶段进行, 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

自由默念通读是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 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 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同时列出疑难之点, 准备提问解疑。质疑问读, 学生针对较为熟悉的课文将自己仍无法理解的疑点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问, 扫清理解障碍,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 教师可就学生未提及的重点基础知识向学生发问, 充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探究氛围。学生应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译, 动手圈画出重点字句以及疑点, 阅读应该是精读, 是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能力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 增强积累

学习文言文, 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一般说来, 初学文言文, 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 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方面来进行, 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 以提高学习效益。如:用“ (1) (2) (3) ”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显示特殊句式……当然, 无论做什么类型的总结, 学生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 否则, 如同无源之水。

积累不是孤立的记忆活动, 而是与理解、体验、鉴赏等环节相互联系的知识重组过程。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 “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学习文言文, 摘录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理解文本的意义, 识别内容的特征, 了解内容间的联系, 才是有效积累的前提。通过文言文的学习,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不仅可以陶冶性情, 更可以提高文化底蕴, 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四、转变方式, 突出效果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多媒体进入课堂已成为目前普遍的教育方式。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以及声情并茂、内容庞大的教育功能,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诗词鉴赏课上, 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通过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在多媒体教学时, 教师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 联想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条件下化学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教学探讨

中国分类号:G633.8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和教师不断对新课程进行着探讨。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科目,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更好为生活服务。本文从对新课改化学教学解读入手,阐述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并分析目前在实际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解决途径。

一、对新课改化学教学的解读

新的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使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理念方面,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1]。

二、在实际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虽然新课改强调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这改革落实好。现在的化学教学,依然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为主。教师不苟言笑,不与学生讨论、沟通,一味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实验过程等。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化学,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主导整节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初中化学时间紧任务重。[2]由于会考、中考等的压力,教师们为了学生化学学业成绩的提高,采取题海战术,填鸭式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2.2 忽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最有效地途径。然而,在实际化学教学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实验流于形式,学校实验课的相关设施陈旧且不齐全[3];实验课开不足,教师占用实验课给学生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就算上实验课,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更有甚者,教师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反思

3.1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会及教师交流会,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开展教师培训会及教师交流会,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化学的机会。同时,在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消化并理解所学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培训教师为学生给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改变“板着脸孔”上课的情形,用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激发学生,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源泉。这样,师生平等存在于课堂,最终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完美境界。

3.2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靠山及活动的部分产物,而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4]教师应在教学当中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热点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5],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如被蚊子叮咬后可以用肥皂水涂抹在叮咬处就不痛不痒了,自家的食醋除热水瓶底部水垢,活性炭可以除去新装修家庭里的甲醛等有害气体等,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3.3.1 转变观念,重视实验

学校领导和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学校领导可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及时购置及更新化学实验设施、实验器具及化学药品。其次,建立规章制度强制要求教师开展化学实验课。最后,定期对教师进行实验培训,提高教师做实验的能力。教师应避免讲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验的可操作性,着重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学生通过实验把课上所学化学知识进行迁移。

3.3.2 重视实验设计,鼓励学生参与

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3.3.3 举行化学实验竞赛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提高化学教师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理论赛和实验技能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有经过反复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才能逐渐解决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化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每一节课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化学课,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李兰.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思考http://www.doc88.com/p-091250300054.html

[3]王文艷.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157-158

[4]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c3971001013dj3.html

浅谈课改条件下的地理学习评价 篇4

摘要:如何实行地理学科学习评价的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努力改变地理?W科“教”与“学”的模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 地理学习评价

2001年6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虽然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几个春秋,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在教师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仍然是“教教材”,学生依旧是“背知识”,完全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面对这种状况,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尝试在地理学科实行地理学习评价的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努力改变地理学科“教”与“学”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本人就从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谈一谈课改条件下的地理学习评价:

一、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反思

长期以来,无论是考试,还是对学生日常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都是以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且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标准机械,不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忽视了对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只追求考试分数,最终使学生成为缺乏创造力、单

一、封闭、模式化的“机器人”。因此,要最大努力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我市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地理学习评价量化表

(二)地理学习评价内容

1.过程性评价(40%)

(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等。凡是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并主动与他人合作探究且大胆回答问题、敢于说明自己想法的同学均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对有创新意识的、回答问题特别精彩的同学还要进行掌声鼓励。

(2)作业:按时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读图、填图、绘图准确,开放性作业资料充分、数据真实、有独到见解的均予以加分。

(3)小论文:撰写论文,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归纳总结、搜集资料以及整理资料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开学初,教师可设计一些地理小论文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当然学生如对其他专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教师审定后,自行撰写。论文撰写完毕后,通过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评的方式按比例确定其论文得分。

(4)小制作: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把小制作(主要包括制作地理教具、地理学具等)也作为对学生地理学习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教师的提示等自行确定小制作内容,教师将于期末根据每个学生小制作的数量和质量给出不同的分数。

(5)资料收集:教师可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凡是积极主动参与此项活动,且资料内容符合主题、对主题有说服力的,教师都要给以加分。

2.终结性评价(60%)

(1)平时小测验:教师根据每学期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适当安排2―3次小测验,小测验的平均成绩按比例进入学期末的量化评比表中。

(2)期末考试: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应知应会的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才不会死记硬背,才会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理解知识、如何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才会把教材当作资源去开发,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3.附加分(2―20分)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地理竞赛,包括知识竞赛、地理小论文评比、地理教具学具制作大赛等,只要获奖,均适当加分。具体加分标准见下表:

三、实施评价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果然如此,经过近几年的地理学习评价改革,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还是学生的学习观均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一)教师变了

1.对待学生的态度变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一味地“灌输”,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而现在呢?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常常在导课上狠下功夫,激情引趣,导出一片精彩的天地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走进去去探索、去学习、去研究。例如我在一所学校听“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时,教师就首先放了一段轻松的俄罗斯音乐和一组美丽的俄罗斯风景图片。然后又出示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幅招手示意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听出这是哪国音乐,看出这是哪国的风景,并知道这幅照片是谁吗?”学生答:“俄罗斯,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教师继续:“那么你们知道普京在干什么吗?”学生一片茫然。教师笑说:“普京在跟我们打招呼啊!他在说:‘老邻居们,你们好!欢迎你们都来俄罗斯做客。’同学们,你们愿意应俄罗斯总统的邀请去俄罗斯旅游吗?如果想去,就认真地去分析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吧!”大家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势下再展开新课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了。

2.教学方式变了。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而是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人口的分布,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会选择地球的什么地方呢?为什么?”……由于教师能想学生之所想,设计大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活动,所以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已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主学习者。

(二)学生变了

通过与一些学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各类作业的检查和不同方式的检测,我们感觉到学生的知识面宽了,课上的拓展、课下的资料搜集和调查研究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了,能力增强了,对学习更有兴趣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大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让我们感觉到了地理学习评价改革的作用和新课程体系的力量。

总之,多元化的地理学习评价为学生成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更多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课改条件 篇5

一、掌握导入的艺术, 提高教学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新课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以,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我们在课堂教学开头短短的几分钟内, 应充分注意学生追求兴趣的心理特征, 精心设计活泼多样、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无定法, 在设计导入语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 注意交叉使用各种方法, 切忌在每一堂课均采用同一模式的导入语。这样才会起到引人入胜, 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 诗词导入法。

在讲哲学部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用“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等诗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完诗词, 随即提出问题: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道理?政治老师吟诵诗词, 本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分析诗词时又是从哲学而不是语文的角度, 这样学生很快就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2. 图片导入法。

在讲“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时, 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导入法, 先打出几幅奥运冠军的图片, 如刘翔、孙杨等。学生都非常熟悉, 随即教师提出问题: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他们取得奥运冠军的原因有哪些?在学生们兴奋、喜悦中不知不觉中导入了正题。

除诗词、图片导入法之外, 我们还可以尝试采取歌曲导入法、温故导入法、激情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案例导入法、小品导入法等等, 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哪一种设计, 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兴趣。高中新课改就是要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传授中心, 学生得不到一定情感体验的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热门话题, 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是相当普遍的。学生疲于对付各种考试, 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难以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下简单列举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供大家参考。

1.“小先生”教学模式。即让“小先生”———学生走上讲台, 通过自己讲授知识, 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由讲台下走到讲台上, 由被动变为主动, 用更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及生动的例子, 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还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思想,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先生”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来看, 这种方法的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而且由学生来讲, 课堂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维, 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从长远来看, 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

当然, 这种方法在运用时, 教师应注意讲前的辅导、点拨, 课堂上时间的控制, 最后的点评以及遗漏知识的补充, 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采用这种形式, 只有那些理论不是太多, 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可以用。如价格、纸币的升值与贬值、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2. 新闻评述式教学。

鉴于时事与政治课结合的紧密性, 在平时教学中也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集体主义思想。

实践证明, 这种形式颇受学生欢迎, 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知识竞赛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在复习课中运用, 由于教材的新知识学生们都已学完, 所以作为整体概括、侧重基础知识复习的知识复习课, 适于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 以充分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实践证明, 这一模式能达到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激发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勇气, 加强集体凝聚力,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教学目标。

教无定法, 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 如对话式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漫画式教学模式等等。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 在应用时切忌不可生搬硬套, 应从教材的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此外, 在课堂上, 教师还应注意巧设疑、巧提问。“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非常重视设疑问题, 这是深化教材,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如讲“主流和支流”问题时, 教材中说“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教师可提出: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而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 它们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 事物的性质由什么所规定呢?这一提问, 不仅增加了知识难度,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三、课后总结要做到“六思”

在政治课教学中, 有些学生存在“课上听, 课下扔, 临时突击, 考试蒙”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 有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 主要是有的学生学习不得法, 尤其是在课后总结时, 不善于思考。那么, 在课后总结时, 应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因此, 我们要搞好课后总结, 必须做到“六思”。

1. 思点。

学习完一课、一框题的内容后, 仅仅了解全部知识点还不够, 必须对重点知识深入思考, 对难点进行反复思考,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 思面。

把新学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来掌握, 做到胸中有数, 心中有悟。

3. 思线。

把当前的知识和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思考, 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条知识主线。

4. 思网。

把当前的知识进行横向思考, 包括经济、哲学、政治之间的学科内思考, 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之间的跨学科思考, 从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以提高综合能力。

5. 思纲。

把知识从结构上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提纲挈领, 精确把握, 从而进一步达到纲举目张。

6. 思法。

当我们学完一单元的内容后, 在思考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思考相关内容的分析论证方法和技巧, 这样才能使课后总结既得“鱼”又得“渔”。

摘要:教无定法,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许多教师在实际中不断探索, 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 如对话式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漫画式教学模式等, 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 在应用时不可生搬硬套, 应从教材的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课改条件 篇6

关键词: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热点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各样先进的教学理念被应用于众多的课程当中,尤其是语文课程,作为国语学习以及文字学习的基础课程,更是被众多的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关注和研究,各种热点话题层出不穷,语文教学水平及质量日渐提升。但由于围绕改革热点所进行的尝试都还很不成熟,因此也导致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解决。本文即试从当下小学语文改革热点的角度出发,围绕改革热点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阐述

1.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因而也成为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围绕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基础素养(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心理素养(即“文本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括凝练能力”)的话题与讨论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教学理论与教育热情。

2.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时代的发展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教育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也成为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了参与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众多新型教学方法,即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举多得。

3.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任何教育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因此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改革研究的又一个热点。加强学生在小学时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为学生适应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通过自主学生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开展互动教学的模式,在加强学生间互动的同时加深同学间的联系,形成“强强联合,以优带劣”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围绕热点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出现偏差,语文素养认识不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将将语文素养简单理解为语文知识的掌握,认为语文素养就是“听、说、读、写”等显性言语行为,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的关怀以及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等隐性言语习惯的养成导致改革始终处于浅层次状态,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很难使学生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2.教学方法图新图趣,忽略了教学实际和教学成果

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学生们进行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性也相应越来越高,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单一而且呆板,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老师们很容易又犯极端错误,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和有趣,而忽视了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结果往往导致事倍功半,脱离了教学开始前围绕课程所设定的既定的教学目标。

3.“启而未引”,自主学习能力沦为形象工程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以了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很难做到兼顾各方,统领全局。因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生能力方面,小学语文老师往往只是进行最初的启发与引导,缺少后期的关注与鼓励;学生们也只是在表面达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一旦脱离老师监督,便“打回原样”,让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表面工程。

三、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1.加深对语文素养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素养绝不仅仅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水平,而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因此教师围绕“语文素养”进行创新时,要加深对于语文素养的认识,并且要尤为注重“养”字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质。此外,在运用种种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正确的同身边的同学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从而由内至外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2.围绕教材实际展开创新,确保教学目标实现

创新绝不是空穴来风,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认识与实践,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改革亦是如此,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老师长久的实践积累下而进行创新的。教师在响应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时,应该从教材出发,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互动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并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加強鼓励式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语文教育中尤为适合。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提高他们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转变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索者、由教学的倾听者转变为实践的参与者,以此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天性还尚未完全消失,因此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绝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加强引导,用鼓励、表扬等方法不断给学生“你可以、你很有天赋”的心理暗示,从而源源不断的为学生自主学习输送动力,达成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条件下小学语文改革基本是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三个热点而展开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个人能力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但因为改革热点的不成熟而引发的各种教学问题也不应该被我们所忽视,而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以起到巩固改革成果、强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本文便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改革的进一步研究起到参考借鉴之用。

参考文献:

[1]唐美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4(07):260.

[2]刘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初探[J].赤子:中旬,2014(04).

课改条件 篇7

注重了人文性和实践性,贴近生活,感性的材料生动灵活,趣味性浓厚。现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写下来与

同仁探讨,商榷。

一、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商榷的地方

1.课堂的思想性、方向性有弱化的趋向。新课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虽然强调了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但更注重了以我为中心的个人发展,更侧重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追求眼前目标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导致了部分学生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目标不明确,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不思进取。

2.加强法制教育,模糊了法律的严肃性、惩罚性。新课改贴近生活,实际操作能力强。如学会自我保护,躲避伤害,见义智为、巧为;保护个人隐私,不轻信他人;在途中遇到他人的帮助,不要轻信,干脆就拒绝;更不要去帮助别人,否则上当受骗,贻害无穷。对于老师的体罚,变相体罚、家庭暴力,都要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同学间的谩骂,甚至是过分的玩笑,都是对人权的侵犯。初中三年下来,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记忆犹新,其他的知识早抛云霄外去了。“你侵犯了我的名誉权”,“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权”等等作为同学们的口头禅一笑置之。学生间侵权了,违法了,未见到哪个同学受到法律制裁。在孩子们的意识中哪还有法律严肃性、惩罚性可言。不良行为、违纪、不道德、违法等概念模糊不清,值得商榷。

3.道德观念在降低,学生们常用“人人为我”而忽略了“我为人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到临头,屁滚尿流。既无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内在修养,又存惧怕困难,不敢承担责任的畏惧心理。缺乏正义感,生活、思想、思维狭隘,服务意识差,合作意识不强,后续潜力开发不足。在精英教育中,好多中考、高考状元不久便甄没于茫茫人海中了。

二、新课改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1.社会问题值得关注,随着世界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一体化,各民族、种族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各种思想观点、意识的碰撞,致使一些人的个人观点、价值取向在扭曲变形:罢工潮、恐怖事件、对社会的极端仇视、仇富心态,“3.14”藏独事件,“7.5”疆独事件都反映了我们在加强民族团结,社会融合方面的问题。成都公交纵火案则反映了个人心理的变异。从个体的价值取向到局部整体的眼前利益,都反映了目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

2.学校主流阵地的巩固,目前学校出现自杀,斗殴而亡的事件有增多的趋势,而违纪、违法的事情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个人理想难以实现,个人的尊严受到了挑战。抑郁、愤懑、无处发泄,难以自拔。虽然社会上、学校里都有心理咨询室,难扼此风,因为根源问题她解决不了。有些校长的中心工作不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而是整天担心学生们的生命安全。以前是教学设备差,校舍危险,担心楼倒屋塌,现在是政府改善了学校的硬环境,安全硬件上去了。而目前仍担心,但此担心不可预测,提心吊胆,惶惶不可总日。却恰恰遗漏了学校的教育功能、思想工作,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学校是教育的阵地,教育就意味着方向性、规范性使之向好性。思想品德课更该如此。

3.家庭和社会的民主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家庭里只知索取,不图回报,吃、穿、住、用、行、学,样样包办,孩子仅仅拥有装知识的大脑,依赖性不断增强。对父母的严加管教,老师的严厉批评,常常会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不置可否。就如同美国的两党竞选,一党选举完毕,另一党马上放下歧见,拱手祝贺。而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选举则不然。一党选举完毕,另一党马上横加指责,选举不公,有舞弊行为,吵吵闹闹,不可终日。为何?美国在幕后使然。这就是美国所推销的民主,这就是愤青们所乐道的民主,这就是青少年能饱眼福的民主。谈民主就要给学生们更多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更好的对待他人、集体、社会。而绝不能单单强调个人中心、个人奋斗,要使之融入到民主社会中去,就要靠思想性、方向性的引导。

三、应对的几点建议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加强,不应弱化。这表现在“中考”指挥棒的导向性方面。同时,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法制教育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1.要继续强化理想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使之树立明确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那种认为孩子还小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此时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教育他要有集体观念,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大胸怀,有包容性。且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系统性地加以引导。要有吃亏是福的宽阔胸坏,多做利他利社会的事,不断加强自身的内在修养,言行一致,朴实有进取心。

2.民主法治教育要给辨别能力较低的孩子们一个清晰的概念、规范,绝不能含糊不清,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敢作敢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强调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树立做人的正气,敢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敢于斗争去换取人间的正气,方能减少违法犯罪低龄化的比率,使青少年不至于以身试法。目前有个怪现象是,学校把轻微违法的学生送到派处所,派出所不了了之;派出所把在社会上抓到的轻微违法的学生送到学校,学校不了了之。而这个轻微违法的个体,却很难收敛。违纪要受到惩罚性教育;违法要受到制裁。使之在教育和制裁中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要凸显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首先要站在国家社会的高度来看待,要有前瞻性,长期性;要从领导机制上加以重视;课堂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使学生耳目濡染,长期熏陶。育人的功能还可能是社会教育,基础教育,自我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的都是精华,民族的是世界的。都能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效果。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班有一个同学在读书笔记的扉页上写下了“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警言,我们全班同学对他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待人要坦诚、豁达、敞开心扉,不可保守,要积极进取,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做一个青春、阳光的人。最后,大家都很灿烂,都在进步。但是现在好多学生的自私、闭塞、不愿与外人打交道的心理常在,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有关。

我想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是世界的大同,那么我们就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融入社会,要有大理想,大抱负,突破个人为中心的狭隘观念,方能真正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会永不干涸。思想品德课只有从大处着眼,立足于现实,放眼于世界,才能承担起国家、社会赋予的责任。

上一篇:校园暴力频发的深思下一篇: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