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十篇

2024-09-12

交通运输专业 篇1

由于交通运输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道路运输组织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率水平, 社会对于道路运输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国家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 要适应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性强, 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紧密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就要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一、工程实践能力内涵与基本要素分析

所谓工程实践素质[1], 除包含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外, 更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21世纪的工程人才,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应受到工程实践素质的初步教育, 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等。

从具体内容上来讲,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该包括工程意识、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四个层次[2], 这四个层次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逐渐深入、逐渐升华的过程, 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知识体系上来说, 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国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与现状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以下五类[3]: (1) 政府运输管理部门; (2) 运输企业; (3) 院校及科研单位; (4) 交通建设企业; (5) 物流企业。上述企业与部门明显的特点是, 各个岗位需要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来自最新企业对人才招聘条件的调查, 中国已有80%的企业在考核应聘人员时, 其首选目标上, 选择了综合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成绩的好坏, 对工科而言, 而综合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工程实践能力。

但目前来看, 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以下不足: (1) 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目前中国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院校, 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教学计划中缺乏对各种实习、实验的总体设计和综合全面的考虑。 (2) 传统工程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教学解释、验证和简单延伸, 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 对交通运输专业应用背景较强认识不足, 未能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传统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且能支撑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实习等工程教学流于形式。由于企业接受短暂的实习生害怕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 不愿接受实习生, 使得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 有些甚至是流于形式, 部分学生往往找个单位盖章表明实习了事。学生难以亲自参与运输过程, 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4)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偏低。在许多工科院校, 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接受工程实践训练, 导致他们普遍缺乏现代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经验, 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规划设计和生产经验活动过程不熟悉, 使得其授课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践, 学生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三、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中, 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实践活动兴趣。

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特点, 避免片面的理论教学模式, 要激发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 可采取诸多的课外活动, 让专业学生参与其中, 并主动去实地调研, 与实践结合区思考创新。如举办交通运输设计大赛、交通运输案例设计等, 通过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活动, 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通过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 一是促使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 培养科技意识、创造精神、科研能力等;二是促进学生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应用, 促使其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促进学生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的发挥, 以利于科技知识发展、创新。

2. 采取各种途径有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

一个好的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理论方面包括专业 (交通运输) 知识和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方面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学观察指导能力等。此外, 还应掌握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习育人能力。对交通运输专业来说,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优化科研环境, 鼓励青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目前, 青年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参与科研工作, 在科研中, 迅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做这些项目, 青年教师不仅能深入本学科的知识前沿及工程实践应用, 而且可以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从而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2) 校企挂钩, 为青年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而获得。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 从而实现了双赢。 (3) 鼓励青年教师走向企业或其他单位, 从事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后再走向教学岗位。或者直接从企业与其他非教学单位引进教师。

3. 产学结合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地方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地方性院校宝贵的办学资源, 通过协商, 学校可与企业横向联合, 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方法可通过与以前学生实习过的单位联系, 建立单位档案, 事后进行回访交流, 建立了互敬互助的关系;或和每年需要实习生较多的单位进行战略合作, 签订中长期实习协议书或授予其我校“教学实习基地”招牌。

4. 给予工程实践足够重视, 构筑独立的工程实践能力培

养的课程与实习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需求域、人才素质结构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正确把握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 按照需求领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领域具有三层结构: (1) 最底层是交通运输所对应的人才需求域, 第二层对应的是交通运输业, 第三层对应的是交通运输业的若干个专业方向。 (2) 人才素质结构的第一层是具有工科的以交通运输相关的统计、经济、管理、优化为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第二层是具有在交通运输业内从事一般的技术、管理、科研的能力与素质, 第三层是具有在交通运输专业内某个专业方向上从事专门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5. 构筑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实现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双师型教师就是那些既具有高校教师任职资格, 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同时, 为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制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评价标准, 构建一套适于本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 对其评价标准须要面向工程实践和专利创新, 而不能单纯看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等级。

6. 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考核。

构建客观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必须便于操作, 具有可实际操作性, 能够量化判定, 否则一切都是空的, 也就是说考核标准和方法应该可以分解为一定的量化指标, 能够用这些指标来客观、科学地定性和定量地评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定期考核教学效果, 形成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 确定专业知识应用、思维判断、创造创新、工程实践计算和设计、团结协作等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要素, 确定电气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 提出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

结语

目前, 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交通运输专业不仅仅是培养工程师, 而是培养懂科技、会动手、善管理、重效益、有素质、能竞争的跨世纪人才。高校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 构建先进完善的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教师队伍, 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摘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 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并结合目前中国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中存在的问题, 从其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实践能力,要素分析,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光复.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科技, 2005, (3) :18-19.

[2]王建胜.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高教论坛, 2007, (6) :100-102.

[3]孟俊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3) :102-104.

[4]马驷, 彭其渊, 王琳, 朱志国.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95-97.

[5]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7, (14) :56-58.

[6]陈振斌, 张建珍.交通运输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3) :103-104.

交通运输专业 篇2

运筹学是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应用数学、系统科学、信息工程、计算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虽然很多高校花费较大的人力财力研究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1,2,3],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不能真正发挥课程的作用。

1 运筹学的学科特点

1.1 学科的交叉性

运筹学是一门综合了数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着眼于解决实际的最优性问题,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1.2 应用的广泛性运筹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目前运筹学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运输问题、设备维修与更新、项目选择和评价、工程优化设计与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等,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3 解的系统性和最优性

运筹学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寻求全局最优解。运筹学具有独特的、科学的、严谨的工作方法,即通过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模型求解、解的分析与评价,求出最优决策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

2 运筹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基础差异大

运筹学不仅在理工科开设,在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也开设,学生的基础差异性较大,学习的难度不尽相同。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太大,教师很难把握好上课内容的难度,否则易造成学生的畏学情绪。

2.2 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只介绍线性规划部分的内容,另外一类是包含了所有内容的大全版。不管是哪一类,都是只就运筹学的内容来介绍知识,专业性不强,缺乏针对性。

2.3 教学目标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校运筹学教师上课目的不明,不管面对什么专业,上课的内容、案例以及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不能体现它在专业上的实用性。

2.4 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运筹学的教法研究较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基于课程本身提出的一些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没有考虑课程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很多教学研究都只停留在书本的表面内容。

2.5 教学效果考核形式化

鉴于运筹学的特点,试卷化的考核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当前很多高校的运筹学考核变成了考学生的计算和记忆能力,过于形式化。

3 交通运输专业的运筹学教学

3.1 确定教学目标

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实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课程脱离了专业,那就只能作为一本参考书。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首先制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然后主要选取了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详细讲解,网络规划、动态规划、库存论主要讲解方法和应用。

3.2 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运筹学的学科特点可以看出,运筹学的教学不完全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上笔者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学习、课题研究、实际调研等方法,尽可能的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通过对单纯性表的讨论和分析,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单纯形表概括线性规划的所有内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线性规划理论的理解。

3.3 改革考核方法

应用性学科不能靠一张试卷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针对课程的特点在考核环节我们进行了一些改变,课堂考核和能力考核结合在一起,课程考核由试卷考试(30%)、课堂讨论(20%)、案例分析(20%)和实践操作(30%)四个部分组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探索创新的能力,避免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到记忆、计算和一些其他的重复劳动之中。同时把学生6个学生分成一组,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考核中注重小组的整体表现,在小组中再区分组员的表现,强化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3.4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运筹学教学环节比较重要的一环,很多高校的运筹学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加案例分析,缺少了实践教学,学生实战经验不足。运筹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体现这些特点,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安排了8个课时的数学实验课,主要是利用运筹学软件WINQSB解题,在训练学生练习使用软件的同时,把学生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同时介绍了MATLAB软件的基本情况。还抽取了某一个实际问题安排了2个课时,指导学生应用运筹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结束语

运筹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提高能力,同时掌握一种优化的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授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多方面系统的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林,钱建刚,苏建新.案例教学法在军事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25,(1):71-73.

[2]王小林.《运筹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683-685.

[3]韩丽娜,耿国华.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创新[J].陕西教育,2011,(4):90.

[4]胡运权.运筹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交通运输专业 篇3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交通运输专业的开设院校主要有: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

交通运输专业 篇4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专业简介

交通运输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同庚,有百年历史。下设3个系,2个研究所。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11个,本科专业3个;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全职博士生导师27名、教授34名、副教授38名、高级工程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已与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类包含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旨在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扎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土木工程、信息控制、经济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的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交通政策研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铁路运输组织与管理、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运输物流工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与艺术、英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以及数学、物理等基础教育外,还要学习土木工程类、信息控制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交通运输设备、运输组织学、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规划原理、交通安全工程、运输商务、运输经济学等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进入高年级后,可根据个人爱好和就业意愿,选择铁路运输管理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运输物流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任意方向,学习铁路运输组织、铁路站场设计、道路交通设计、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运输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还要接受计算机综合设计、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综合模拟实验、现场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训练。

学生毕业后可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部门以及物流、商务、高科技产业就业,或者到相应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报考本校或其他院校研究生继续深造,本校专业方向包括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环境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类(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管理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传统和优势方向,从1909年开始招生,培养出一大批铁路运输管理专家、学者和铁道部、厅局级高层管理者,该方向在国内外、铁路内外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声誉,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生在校期间,除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学习通识教育所要求的课程外,还将强化铁路运输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重点学习铁路行车组织、铁路站场与枢纽、铁路货物运输、铁路旅客运输等理论课程以及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技术,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及铁路运输综合模拟实验、铁路车站与调度实习等实践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到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规划与设计部门、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就业。也可报考本校及外校铁路运输方向或其他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交通运输类(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大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以传统铁路运输专业建设为基础,通过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除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学习通识教育所要求的课程外,还将强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重点学习城市规划、城市工程、城市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控制与信息化等理论课程,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模拟实验、车站与调度实习等实践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宏观管理部门就业。也可报考本校及外校相关方向研究生,继续深造。

电子商务

本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大背景,适应商务活动电子化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扎实的数学、外语基础及网络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和开发、商务管理、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具有能够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与艺术、英语等通识教育以及数学、物理等基础教育外,还要学习电路分析、计算机组成及系统结构、计算网络与互联网、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Web服务器开发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银行与支付、电子商务安全、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等专业课,并通过Unix与Linux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与J2EE技术、网络企业管理、商务代理等选修课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还为学生提供了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践、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交易模拟、电子商务专业实习等实践训练。

交通运输专业 篇5

一、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筹学是一门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 以定量分析为主来研究管理问题的应用科学, 将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 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分析的方法, 通过建模、检验和求解数学模型而获得最优决策的一门学科。经研究表明目前各专业运筹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

1. 课程设置有缺陷, 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课程学习存在一定难度。运筹学本身和数理知识联系密切, 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建立在大量数学推导的基础上。运筹学的内容涉及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知识。如果这些课程设置的标准没定好, 对学生的要求没达到一定的高度, 会对学生运筹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 某些工科类专业 (如交通运输专业) , 对数学学科不重视导致自身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使得运筹学中涉及到抽象的数学原理难以理解, 从而失去学好课程的信心。

2. 教学模式陈旧。运筹学尽管是一门研究管理问题的应用学科, 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是在讲解每一个章节问题的原理、解题思路, 而真正联系实际, 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却被忽视了。由此导致学生更多地认为这是一门与数学相关的课程, 学习的重点是解题的方法, 而不是一门管理类的应用课程。这也是导致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于实践指导的意义不大, 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3. 教学内容不恰当。运筹学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 课程包括若干分支。这就导致运筹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往往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来讲解, 或完全依附于所选教材, 导致教学的片面性。

4. 教学方法不科学。由于运筹学解题运算量大, 重复劳动多, 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将注意力放在课堂讲授和解题运算板书上,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普遍反映是缺乏课堂活力, 感觉课程比较枯燥。学生在课余时间将大量的精力花在做作业锻炼解题技巧上, 但其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却普遍偏低。另外, 运筹学的考试方法比较传统, 无法全面涵盖课程的核心内容。上面几个问题中, 第一个是课程设置的问题, 后面三个是任课教师要改进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不仅要提出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 还要提出一个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二、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目前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运筹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交通运输专业的特殊性, 我想主要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体系和以科研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2]。具体的讨论内容如下:

1. 优化课程体系。运筹学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很多专业都开设了运筹学的课程, 但不同专业对运筹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同时各专业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差别很大。考虑到交通运输专业对数学的要求相对较高, 而运筹学又是一门与数学息息相关的学科, 因此掌握好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算法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 由于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工作, 因此也需要开设一些专业课程 (如交通流理论、交通系统分析、运输组织学等) 来强化运筹学的运用。与运筹学相关的经过优化以后的课程体系可参见图1。

2. 改革教学方法。由于运筹学的理论知识较多, 结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身, 运筹学教学需要增加许多实际问题的案例, 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来考虑。理论是学好一门课的基础。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 我们结合交通运输专业, 考虑从课堂内容的讲授、增加系列讲座等方面进行理论教学改革。课堂内容的讲授要特别注重思路, 引导学生理解基础概念。由于运筹学教学需要大量推导和计算来引导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因此可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而且能加快教学速度, 减少教学难度, 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在理论教学中, 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 可根据情况开设系列讲座。讲座可结合学科发展及教师的科研课题来组织, 内容可以涉及运筹学在经济管理、项目工程的应用等, 能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 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的使命感。实践教学主要从课堂实践、课后团体实践等方面进行加强。通过课堂讨论来强化学习效果。如在讲授线性规划可行解、基解、基可行解、最优解的几个概念时, 可设计几个讨论题。通过讨论, 以加深理解“解”的概念, 区别各个概念的异同。另外可开设实验课。实验内容为借助数学软件、运筹学的算法来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 学生不必走出校门就能身临其境, 借助于所学的理论知识, 亲自分析, 提出合理假设, 建立模型并求解, 再与实际问题作一比较, 找出理论与现实存在的差距和原因。团体实践主要是课程设计, 是以小组团队为基础, 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自主选择主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调研、资料检索、数据处理、论证或分析建模、求解等过程, 经过充分讨论得出结论, 最终给出最优决策方案。这是一种全程综合训练, 是重要的实践环节, 对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3. 改革考核体系。闭卷考试一直是考查学生对运筹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唯一方式。而这往往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有时还有失公平。运筹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加以设置, 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 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因此在成绩考核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核等方面。基础知识考核可通过学生对每堂课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查;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核可通过布置几道优化方面的数学建模案例,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优化方法求解, 不仅要建立数学模型, 还要用相关的优化软件求解出精确的结果。

4. 以科研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以科研深化运筹学教学内容革新, 以科研促进运筹学教学方法改革。让科研的最新成果走进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和引导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 并可以以科研推动运筹学精品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余晓, 王黎萤.《运筹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0) :37.

交通运输专业 篇6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 , 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 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代理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 Mod、LOGWARE、CAD、Mat 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4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参考文献

[1]冯树民.交通运输工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轨道交通专业青年编辑的培养 篇7

1. 青年编辑技能培养

1.1 培养原则

(1) 先进性原则:对青年编辑进行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的全方位培养, 使其具有超前的眼光和判断力;对编辑人才市场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关注, 作出更加合理且科学的预测;对出版市场的各种变化保持敏感, 在编辑人才的培养上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编辑的综合技能, 适应行业发展。

(2) 系统性原则:参照我国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 要保证轨道交通专业图书的可持续发展及青年编辑队伍的壮大和培养, 必须按照我国人才培养的有关方针和政策, 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掌握编辑业务知识、政策法规, 符合轨道交通专业图书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 (1) 。

(3) 有效性原则: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之一是轨道交通专业图书编辑人才培养。而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在打造人才承载平台、完善更具竞争力的引才制度上求实效, 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人才投入多元化、人才承载平台化、人才招引系统化。

1.2 ERTIC-CDIO培养模式

CDIO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自2000年起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而创立的, 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的具体含义是: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1) ERTIC-CDIO培养理念

结合目前我国工科教育的一些弊病, 比如:重视理论教育, 忽视实践训练;强调个人学术成果, 忽视团队协作;重知识学习而轻开拓创新等, 全国各大人才培养机构纷纷紧密结合中国人才培养实际, 以思想为先导, 转变传统人才培养学模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在对CDIO人才培养模式原有理念、特色进行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轨道交通各类学科专业的现状, 提出了基于ERTIC-CDIO理念构建的轨道交通专业青年编辑人才培养模式, 即将道德 (Ethics) 、责任感 (Responsibility) 、专业技术 (Technology) 、创新 (Innovation) 、协作 (Cooperation) 与CDIO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构建ERTIC-CDIO轨道交通专业青年编辑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策划、组稿、审稿、编校等出版业务的专业编辑人才。

(2) 基于ERTIC-CDIO理念的培养模式

(1) ERTIC-CDIO培养模式:将道德、创新、技术、责任感、协作与CDIO模式有效融合,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体现轨道交通相关专业青年编辑人才特色的培养理念、目标、标准与专业定位。

(2) ERTIC-CDIO学习体系:根据培养模式构建涵盖职业道德、企业责任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6个方面的多样化青年编辑学习体系。

(3) 三阶段递进培养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围绕重基础、强实践、高素质、能创新的轨道交通专业青年编辑培养目标, 构建能力—知识一体化三阶段递进培养体系。以CDIO能力—知识大纲为基准, 以能力—知识一体化课程体系为载体, 以轨道交通行业为应用领域, 促进青年编辑能力—知识的全面提升。

(4) 三阶段递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础阶段, 实习、创新基地基础训练;养成阶段, 掌握编辑的基本规范, 养成良好的决策能力,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阶段, 通过参加高层次的会议、论坛、团队合作项目等, 不断提升业务综合水平。

2. 青年编辑职业规划

轨道交通专业青年编辑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得其对职业发展路径不太清楚, 对未来没有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划, 工作久了就必定会陷入迷茫, 失去奋斗动力和目标, 进而使得其职业认同感进一步降低。针对这一情况, 编辑部应从青年编辑的实际情况出发, 引导其进行职业规划, 使其最终成为积极进取、业务精通的新时代编辑 (2) 。具体规划有以下两个方面:

(1) 编辑部要为青年编辑制订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各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委以重任, 尽最大可能锻炼其工作能力 (3) 。另外, 在各方面尽可能给予最大保障, 进一步提高青年编辑在编辑部的地位, 充分调动青年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将青年编辑职业发展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

(2) 编辑部要尽最大可能将青年编辑推到第一线挑大梁, 充分发挥其优势, 使其有独立的发展空间, 编辑部可以通过向上级部门或各类学会举荐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编辑, 使青年编辑的工作得到重视, 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 达到提升青年编辑素质的作用, 使编辑队伍不断优化。

3.“大数据”下专业青年编辑的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对各行业领域造成影响, 轨道交通领域海量数据资源的采集、管理与应用也随之面临重大的转型与变革。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轨道交通专业青年编辑的培养还处于“原始”阶段, 为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转型:

(1) 编辑专业化。铁路与城轨作为一个综合型应用领域, 包含普速铁路、高速铁路、轻轨、地铁、磁悬浮等领域, 针对每个领域各自的特点, 需要培养专业对口的青年编辑, 以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2) 人员结构化。大数据时代, 对信息体系的构建和数据分析人才不可或缺。为构建和完善轨道交通信息结构体系, 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 需要轨道交通专业编辑掌握大量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 从而达到完善青年编辑人员结构的目的。

4. 青年编辑的数字化转变

数字化出版是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从而与出版业融合产生的新的出版形态之一, 其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创新发展。与国际领先的出版集团相比, 我国轨道交通专业图书出版因受到体制及机制的制约, 具有小、弱、散的特点, 形成的数字化出版盈利模式还不成熟, 又因为专业局限性, 对轨道交通数字化出版相关技术掌握不是很全面, 从而阻碍了其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我国轨道交通专业图书要走向全世界, 首先应做到对青年编辑的数字化培养, 同时, 要想真正提高这些专业图书的影响力, 建立一个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出版集团也是刻不容缓。从实际出发, 我国的数字化出版业也正面临着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要想使专业图书具有国际影响力, 需要借助国家对数字出版的大力支持。

结语

综上, 在我国轨道交通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为了使我国轨道交通技术走向世界, 应妥善处理图书效益与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坚持青年编辑专业化、数字化转变的目标不变, 运用ERTIC-CDIO新型培养模式, 实现“大数据”下轨道交通专业青年编辑的转型和培养。

注释

1 申铁男.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J].编辑学报, 2014:79-82.

2 常琳.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方法[J].编辑学报, 2013:95-96.

交通运输专业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交通运输专业 “3+1”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89-01独立学院归属于本科教育中的应用型本科,俗说三本。该层面的培养既有二本院校专业的理论基础又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技能,深受企业欢迎。随着“3+1”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为了让学生就业更有目的性,本文在传统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进一步改革,既满足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方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理解及问题

德国“双元制”的培养模式理论,有着“3+1”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即将传统的“见习”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早在几年前就有学校提出“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各门理论知识课程,第四年,在校外(企业)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最终达到让学生更快适应企业要求的目的。这个理解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3+1”人才培养模式虽说就纯理论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试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理论得不到及时深化

原来穿插在教学中的社會实践一下被调整到最后一年,很多学生前面学习的理论课程到大四,相隔一段时间,学生对曾经的理论已经遗忘,达不到实践对理论的深化,以致双方脱节。

1.2 学生难于管理

最后一年不用进课堂,学生往往理解为“放羊”,有些学生自行联系的毕业设计单位存在任务不饱和的现象,老师无法跟随其后进行管理,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管理失控。

1.3 入职后学生流动性过大

我们在本院实践基地之一柳州恒达巴士汽车维修公司的一次调研中了解到,校企合作办学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在入职后学生的频繁流动让公司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所以传统的“3+1”实践在最后一年,学生在对企业的情感留驻方面是有差异的。

由此我们认为,传统“3+1”的主要问题在“1”,怎样安排好这1年是我们认为的“3+1”改革的重点。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与构建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依托柳州科技创新城市的区域优势,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性独立院校。学院交通运输专业设置与传统老牌综合性大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鹿山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以公路交通产品汽车及其保障体系(试验、检测、维修保养、营销、保险等)研究应用为主。鹿山学院作为广西独立学院的代表,实行产学结合教育。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提倡最后一年采用“订单式”培养。最重要我们所提出的1,是四年社会实践的总和时间为1年,并非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放在大四最后一年。以此来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病。形成具有“订单式”培养性质的“3+1”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该模式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前三年,以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培养为主,社会实践基地培养为辅,理论教学按照每年修订的教学大纲进行,有跟课程相关的集体实践跟随进行,头三年可以安排社会实践基地的技术人员走进学校,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动向,让学生自己对职业有个了解。并且可以根据各企业的情况增设企业选修课,学生为此能更有目的的去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阶段,也就是最后一年,以用人单位培养为主,指导教师指导为辅,学生拥有双师指导,专业教育按照用人单位需求设定培养计划,一般用人单位以实训基地单位为主,学生的毕业设计及论文可以由用人单位选题或者到用人单位完成,以保证培养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要。企业制定专门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最终为企业输入精准人才,加大企业的主动性,深化校企联动效应。

3 改革与实施保证

首先,不断调整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比例构成表的设计,排除理论课中的上机与实验,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学时比近似3∶1,以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与检测诊断方向为例,2011年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63,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总学分为118.5,第二课堂(主要是科技创新)总学分4,实验、实践和上机学分10.625,实践学分比例占39.7%,现有的理论与实践比例近似2∶1,还需要整合公共、基础和专业理论课课程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一定培养的基础上,社会实践对理论得到深化。

其次,更新教学理念,理解我们提倡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我们在传统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下,并非把理论和实践时间分割成两段,而是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加合要达到一年,以保证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到位,克服传统弊病。最后一年主要以企业的定岗培养为主,企业和学校要制定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确保社会实践安全进行。

再次,扩大和深入社会实践就业基地的建设。现阶段要深化实践就业基地的合作,要继续建立有信誉和保障的就业基地,保证学生对企业信任和放心,改善学生入职后的频繁跳槽的困惑现象。

我们在不断创新和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鹿山学院自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来,交通运输专业就业率不断攀升,加之专业本身的特色,2011届毕业生已达到100%的高就业率。

4 结语

高校教育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3+1”改革模式,不仅加深了学校、企业、学生的联动效应,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动性,形成了独立学院的应用人才培养的自身特色,使得独立学院教育更具科学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组.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

[2]夏明忠,任迎虹.地方市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2).

交通运输专业前沿论文 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论文

一、交通运输专业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现状。交通运输专业水运方向在我国最早开设的高校有原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而后随着全国性高校扩招,以及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兴起,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这三所高校在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对其课程体系模式以及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如下:这三所高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式大体上分成基础课和专业课或者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均设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反映它们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开设课程来看,三所大学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都包括有: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基础、会计学、交通运输工程学、运筹学、财务管理、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船舶货运、海商法、现代物流学、水运商务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国际航运管理等。每个学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大连海事大学在港航法律法规的教学上有优势;上海海事大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港航应用方面的课程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安排的课时较多。

2.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对航运相关企业的走访以及各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当前交通运输专业不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上,还是在设置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①课程安排不合理。目前部分必修课程之间有一些重复的内容,不能实现对人才培养的高效性以及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选修课大都安排在第7学期开设,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在这一学期到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学生上课出勤率较低,致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少,影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质量。②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一些课程设计、基础强化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量较低,指导老师的教学热情受到抑制,学生的收获受影响。认知实习或企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较低,实际学时不得不减少,教学方式只得简化,导致许多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态度不够认真、积极,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③双语教学效果普遍不好。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强调本科教育要重视双语教学。国际航运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国际航运的全球特点要求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精通英语,因此开设双语课程很有必要。但是由于英语听说写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反映双语课程听不懂也看不懂,导致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翻译英文教材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④创新能力不足。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学习知识,懒得动脑思考,也就无法创新。如何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创新精神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近几年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泛,主要分布在港口企业、航运企业、政府运输管理部门、院校及科研单位、物流企业、汽车行业,还有银行等其他非交通运输行业,就业类型越来越分散,跨专业就业的现象也累见不鲜。另一方面,我国水运行业一直不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并且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提出几点关于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1.合理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协调好一些相关度较高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授课次序,既保证专业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增加用人单位普遍需要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知识的相关选修课的比重,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授课时间计划,第7学期既有选修课,也有必修课,一方面,授课时间可适当安排在第1―2节、第7―8节和晚上,另一方面,校方主动和用人单位协调好招聘面试时间。尽可能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生心理健康类课程的设置上要重视起来。目前高校虽设有少量的公共选修课涉及心理健康方面,但影响不大。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频频发生,社会影响恶劣。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注重其质量,保证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在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2.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了工程、管理、经济学科的相关课程,体系繁杂零散,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教学中尽早地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例如增加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实地实习等实践活动,并采取评分与相应的奖励制度。切实提高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以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合理降低其计划学时。提高一些课程设计、基础强化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计划学时,激发教与学双方的热情,以优化其教学效果。

3.改善交通运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国水运状况、教育状况差异较大,目前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原版教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双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建议采用内部资料(英文)结合相关专业书籍翻译稿作教材。在本专业的双语授课时,可先让学生熟悉本门课的重要英文词汇,配上多媒体动画介绍国际前沿研究,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惧怕,激发他们对外文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应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针对配载理论、船舶特性等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在用英文授课后宜用中文进一步翻译讲解。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可以用全英文讲述,让学生自己理解。授课的中英文比例最初应以中文为主,慢慢增加英文比重,当学生对学科大部分专业名词熟识后再渐渐进入到全英文教学。 4.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不仅要求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专业特色,还要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一部分本科毕业生会走向社会生产实践,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对于这部分学生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参与创业类项目,使其思路开拓。一部分会继续深造,最终有一部分会进入科研领域,加强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学模型构建能力。因此,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设置分层次的培养方案,使得就业的学生能够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继续深造的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科研素养。采取基于专业模块和层次模块的自主选课模式,可以实现分层次的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 篇10

一、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自2003年至今, 铁路建设进入飞跃发展期, 其中既包含既有线路的提速、电气化改造和铁路中长期路网规划而新建的普速、快速铁路, 又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 截止2015年底,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 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由此, 带来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旺盛的局面。随着铁路的不断建设及投入运营, 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 出现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 各铁路背景院校对铁路专业进行了扩招, 并出现了其他院校开设铁路专业的情况。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为长大铁路 (指长大干线、支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方铁路等) 通信信号工程建设和维护而培养铁道通信信号人才的专业, 以车站信号联锁设备、区间信号闭塞设备、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为核心专业课, 旨在培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 (侧重铁道信号) 高端高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在各铁路背景院校均开设, 在山东职业学院 (原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自2009年至现在, 共计为济南、上海、兰州、南昌、成都等各铁路局及工程局培养技术人才共计约1000余人。经过近几年人才培养经验的积累,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课程体系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三个学科方面的课程, 人才培养体系关系见图1。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工电路分析、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专业课主要包括:铁道概论、铁路信号基础、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车站信号自动控制、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

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十三五”时期, 我国将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阶段, 到2020年, 全国城市轨道建设里程将由2015年的3000公里达到7, 000公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会急需一批具有扎实基本功的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依据国际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配备标准, 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由此可见, 未来国内轨道交通从业人员需求量是相当巨大的。

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有区域性特点, 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主要以区域培养为主。以山东为例, 山东现已开展济南、青岛地铁和轻轨建设 (总规模约1200公里) 。“十三五”期间, 山东将加强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快速通道建设, 推进济南、青岛地铁和轻轨建设, 启动烟台、潍坊、淄博、临沂、济宁、威海、日照等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因此未来山东省内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会有较大需求量, 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开办就显得极为必要。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地铁和轻轨等) 和维护培养城轨通信信号方向 (侧重城轨信号) 高端高技能型人才。

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关系图见图2, 其课程体系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三个学科方面的课程。其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工电路分析、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专业课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概论、铁路信号基础、车站信号自动控制、ATC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系统、城市轨道交通ATP及ATO系统、城市轨道交通ATS系统等。

三、专业开设情况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都为轨道交通行业服务, 可直接分为两个独立专业单独招生及授课。但从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家又不难看出,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其支撑课程完全相同, 因此其基础课程的设置完全相同, 且在个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上也有交叉, 因此也可按同一专业招生, 其后分铁道通信信号和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不同方向, 这样做的优点是:师资和实训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 并利于统筹安排, 而且还可根据个人爱好及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 (根据最近就业情况做出最精准判断) 做出选择和判断, 最大限度避免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的浪费。

四、结语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 通信信号技术及装备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既给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随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及装备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的将各学科专业知识融合, 紧紧地与现场设备及现代通信信号技术结合,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端高技能型通信信号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玲.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改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 (12) :12-14.

[2]罗建国, 张丽华.城市轨道交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4) :191.

[3]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目标分析[J].现代商业, 2013 (06) :125-126.

[4]韩松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师, 2013 (03) :247-248.

[5]张洪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定位分析[J].职业时空, 2014 (05) :84-86.

[6]肖燕芳.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2 (06) :42-46.

上一篇:丹参酮ⅡA璜酸钠下一篇:赛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