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能源审计九篇

2024-05-29

煤炭企业能源审计 篇1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组织编纂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2014年11月发行

为满足煤炭企业能源管理工作者系统学习能源管理知识的需要,更好地促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根据最新的国家节能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煤炭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实践,首次组织编纂了《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丛书》——《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方法》、《节能技术》。该套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煤矿能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做好煤炭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作为煤炭企业提高能源管理工作水平和人员素质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行业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籍。

《能源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概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能源管理组织与职责、能源规划与计划、能源利用优化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评审、生产运行中能源管理、能效管理、能源管理评估、能源管理手册与程序性文件等。

《能源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概述、能源管理机制、能源信息技术与软件、能源计量、能源消费统计、能效对标、能源审计、企业能量平衡、节能技术经济评价、能源管理监督与检查等。

《节能技术》主要内容:概述、生产优化节能技术、设施设备节能技术、热能与电能利用节能技术、绿色开采技术、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其他节能技术、节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丛书于2014年11月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由《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社征订发行。丛书分精装本和平装本二种,订户可全套订阅,也可分册订阅。请订户详细填写下述订阅表后传真或发邮件至杂志社(订阅表可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www.ccpua.org下载),并将订款汇至下述地址:

1.银行汇款: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青年湖支行,帐号:11190301040016406,

开户名:北京《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社有限公司;汇单请注明丛书订款。

2.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安定门外东河沿乙7号楼307室;邮编:100011,

收款人:《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社。

煤炭企业能源审计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

所谓环境审计, 是指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随着我国经济新一轮的飞速发展, 煤炭能源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煤炭企业属于高污染行业, 虽然从建国初期的小井开采到现在的集团化、机械化作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容量的压力, 但近年来出现的中小型煤窑、洗煤厂等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使岌岌可危的环境雪上加霜。如何保证煤炭资源及环保资金的高效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 是环境审计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角度对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探析。

一、环境审计风险概念剖析

环境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环境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以及事务所的原因所导致的遭受损失或出现不期望结果的可能性, 借鉴一般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它也可包括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这两个要素。其中, 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在环境审计前就存在有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这类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制度不合理、环境项目管理缺乏、内部控制不健全、领导利益驱动、环境观念淡薄等原因所导致, 需要审计人员去评估。环境检查风险是指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 但是审计人员在合理遵循环境审计准则的前提下未能发现的可能性, 这类风险取决于环境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是由审计人员所导致的, 与被审计单位无关, 作为审计人员应设法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二、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成因

煤炭企业作为高污染行业, 导致环境审计风险的成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 源于煤炭企业

1. 煤炭企业的环保内部控制

为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准则, 在环境审计中, 同样要了解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环保内部控制。如果内控制度健全有效, 则审计人员可推断其产生差错的概率很小, 但是如果发现煤炭企业高管人员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 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则相应增加了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风险, 就应该在设计审计程序时予以特别考虑。

2. 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情况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环境保护的会计核算有的还停留在将环境相关的成本支出合并反映在传统报表中, 也有部分企业另设一些专门的会计科目, 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煤炭企业是否合理、合法地在报表中如实反映其为环保方面的成本和支出, 是审计人员所关心的。如果其会计核算杂乱, 没有按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 则增加了环境审计风险。

(二) 源于会计师事务所

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是在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兴起的, 同时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除了运用职业判断等相应的环境审计技术外, 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谨慎态度, 违背职业道德、出具不实报告等行为都会增加审计风险。

2.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时要了解煤炭企业环保的要求及特点, 同时要精通环境审计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环境审计的实务经验。除此之外, 在同一项目组还应配备各专业的审计人员, 既有煤炭行业的、又有精通环境审计的, 这是对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也是关系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执行业务的素质, 环境审计质量则是纸上谈兵, 直接增加审计风险。

3. 审计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的环境审计中同样适用, 但是在实际的环境审计过程中, 可能会存在对煤炭企业环保风险评估不当、应对措施不力等问题。再者, 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 但具体应用到环境审计中来, 审计人员对于所抽取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整体还没有十分把握, 还存在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环境审计的质量。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掌握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难点和精髓, 将环境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4.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煤炭企业近期的整合重组, 规模日益加大, 与此相适应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也越来越复杂, 不确定的因素越多, 审计对象越复杂, 内容越广泛, 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相应的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三) 源于外部环境

1. 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如果煤炭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严格环境会计核算, 则环境审计风险相对较低。

2. 经济环境

随着近期煤炭企业的整合重组, 煤炭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 经济环境十分复杂, 市场经济的多元性, 煤炭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等问题都给环境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合理保证质量, 规避风险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由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使审计人员很难对环境保护情况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3. 法律环境

现代社会的任何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依据。对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来说, 由于当前我国对环境会计尚无统一的会计法规, 环境审计方面虽有一些环境保护的技术性标准, 如环境质量标准等,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仍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

三、防范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 煤炭企业应加强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来, 由于煤炭企业规模的扩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企业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企业要减少浪费, 降低成本, 创造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加强环境管理, 严格环境会计核算, 加强环境内部审计。

(二) 加强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 事务所应注意保持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 可以开展定期培训, 使审计人员不仅具备环境审计专业知识, 而且要掌握行业知识。必要时, 还可聘请专家协助工作。

(三) 审计人员应做好计划准备工作,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由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要求审计人员在接业务时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做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评估工作, 严格执行各项审计程序, 以此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邵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下的环境审计风险模型[J].科技信息, 2008 (26) .

[2]邵丽.环境审计风险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学院, 2007 (6) .

[3]高振斌.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研究—以潞安矿业公司王庄煤矿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8) .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篇3

关键词: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运行

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决定了我国的煤炭采选业既是重要的一次能源生产行业,又是重点能源消耗行业。煤炭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管理。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能源管理或由于能源管理混乱复杂造成的管理不到位,能源利用过程划分不清,能源利用状况分析不明,考核体系制度不完善,能耗考核体系不健全等,总体能源管理水平较低,能源管理体系不健全。通过建立、运行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规范化管理和行为节能,是能源管理的关键和一条科学可行的技术途径。

一、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煤炭企业通过构建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先进节能技术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有助于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的能源绩效、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1]。能源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能全过程(购入与贮存、加工与转换、输送与分配、终端使用)以及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营、生活运营),并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过程的设计,识别企业能源评审中的节能机会,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节能方案。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其建立、运行一直到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2]。即:能源的策划阶段(Plan)、策划的实施与运行阶段(Do)、对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纠正阶段(Check)、后期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PDCA思想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在完成今天工作的同时,开发明天的工作。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所以,PDCA循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上升的循环。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内容包括:(1)能源因素;(2)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3)能源目标与指标;(4)能源管理方案;(5)运行控制;(6)应急准备与响应;(7)监视、测量与评价;(8)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结果、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确定将直接应用于目标指标的制定,进而由目标指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明确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是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监视、测量与评价,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采取预防措施[3]。

三、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进行初始能源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制定或改进企业的能源方针,找出其中能源因素,对其加以控制,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能源管理方案;最终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一)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煤炭企业按要求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决策及协调工作,确定各部门能源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序开展工作,要求必须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立的内容和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企业全员参与。企业需对各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使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内涵、建立、实施和改进体系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要求各内审员在本部门宣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做好体系培训台账。

(二)初始能源评审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

初始能源评审是煤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即根据历史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能源管理调查和能源技术调查,确定企业目前的用能种类、能耗指标实际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状况等,从而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环节,提出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最终确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形成初始能源评审报告。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创建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并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发布实施。

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长期持续过程,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提供专业人员、节能设施设备、能源计量监测装备及充足的资金等;还应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节能意识;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共享,还要进行检查与纠正,即各部门要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的各项功能,对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监视、测量与评价。当实际的绩效指标与设定值有较大差距时,要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分析确定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最后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重新评估,当纠正预防措施需要修改体系文件时,应做到闭环管理,最终保证体系的合理运行。

五、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般是在体系运行5个月左右进行,煤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审安排在生产淡季或设备检修期。煤炭企业按照审核准则、范围、和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内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把过去做的工作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相符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煤炭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总结评审,检查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发布、学习、执行、监测等状况,评价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结合性和实施情况,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

六、结语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煤炭企业的各个部门与全体员工,覆盖所有生产过程及工序。煤炭企业通过初始能源评审以确立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最终确定能源管理体系方案。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并进行能源管理体系评审。发现不足,提出意见与改进措施,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科学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周湘梅,刘立波.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王赓,李燕.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修订概况[J].认证技术,2013,08:32-33+42.

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 篇4

随着我国经济新一轮的飞速发展,煤炭能源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煤炭企业属于高污染行业,虽然从建国初期的小井开采到现在的集团化、机械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容量的压力,但近年来出现的中小型煤窑、洗煤厂等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使岌岌可危的环境雪上加霜。

如何保证煤炭资源及环保资金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是环境审计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角度对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探析。

一、环境审计风险概念剖析

环境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环境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以及事务所的原因所导致的遭受损失或出现不期望结果的可能性,借鉴一般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它也可包括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这两个要素。

其中,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在环境审计前就存在有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类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制度不合理、环境项目管理缺乏、内部控制不健全、领导利益驱动、环境观念淡薄等原因所导致,需要审计人员去评估。

环境检查风险是指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但是审计人员在合理遵循环境审计准则的前提下未能发现的可能性,这类风险取决于环境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是由审计人员所导致的,与被审计单位无关,作为审计人员应设法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二、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成因

煤炭企业作为高污染行业,导致环境审计风险的成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源于煤炭企业

1.煤炭企业的环保内部控制

为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同样要了解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环保内部控制。

如果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则审计人员可推断其产生差错的概率很小,但是如果发现煤炭企业高管人员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则相应增加了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风险,就应该在设计审计程序时予以特别考虑。

2.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情况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环境保护的会计核算有的还停留在将环境相关的成本支出合并反映在传统报表中,也有部分企业另设一些专门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煤炭企业是否合理、合法地在报表中如实反映其为环保方面的成本和支出,是审计人员所关心的。

如果其会计核算杂乱,没有按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则增加了环境审计风险。

(二)源于会计师事务所

1.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是在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兴起的,同时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除了运用职业判断等相应的环境审计技术外,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谨慎态度,违背职业道德、出具不实报告等行为都会增加审计风险。

2.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时要了解煤炭企业环保的要求及特点,同时要精通环境审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环境审计的实务经验。

除此之外,在同一项目组还应配备各专业的审计人员,既有煤炭行业的、又有精通环境审计的,这是对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关系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

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执行业务的素质,环境审计质量则是纸上谈兵,直接增加审计风险。

3.审计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的环境审计中同样适用,但是在实际的环境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煤炭企业环保风险评估不当、应对措施不力等问题。

再者,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具体应用到环境审计中来,审计人员对于所抽取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整体还没有十分把握,还存在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环境审计的质量。

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掌握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难点和精髓,将环境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4.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煤炭企业近期的整合重组,规模日益加大,与此相适应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也越来越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审计对象越复杂,内容越广泛,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相应的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三)源于外部环境

1.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如果煤炭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环境会计核算,则环境审计风险相对较低。

2.经济环境

随着近期煤炭企业的整合重组,煤炭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市场经济的多元性,煤炭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等问题都给环境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合理保证质量,规避风险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由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使审计人员很难对环境保护情况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3.法律环境

现代社会的任何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依据。

对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来说,由于当前我国对环境会计尚无统一的会计法规,环境审计方面虽有一些环境保护的技术性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

三、防范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煤炭企业应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来,由于煤炭企业规模的扩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企业要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创造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环境会计核算,加强环境内部审计。

(二)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事务所应注意保持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可以开展定期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仅具备环境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行业知识。

必要时,还可聘请专家协助工作。

(三)审计人员应做好计划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由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在接业务时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做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审计程序,以此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邵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下的环境审计风险模型[J].科技信息,(26).

[2]邵丽.环境审计风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学院,(6).

[3]高振斌.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研究―以潞安矿业公司王庄煤矿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8).

煤炭企业工程预决算审计思路浅析 篇5

一、需要收集的资料

1.设计图纸。

2.预算定额或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3.材料的价格信息。

4.有关的取费文件。间接费取费文件、各项独立费的计算标准规定等有关资料是进行费用计算的重要基础。

5.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是由施工单位在开工前编制的, 反映施工现场安排、施工技术方案选用及施工作业程序等多方面的内容, 它直接影响工程量的计算和定额的套用。

6.施工图预算书及工程量计算底稿。施工图预算书是施工图预算审计的依据, 又是审计的对象;工程量计算底稿便于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原预算中问题, 提高审计效率。

7.施工单位的资质证明资料。如施工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取费资格证明等。

8.材料预算价格。一般情况各地都有不同的材料预算价格, 地方性材料各地方造价管理部门会定期出版材料预算价格信息, 专用材料一般实行招标, 其招标价为材料的原价, 再按行业规定的费率计算其运杂费, 两者之和便是其预算价格。

9.建筑安装材料、五金手册及相关手册。这些是进行工程结算审计的帮助工具。

10.工程预决算审计相关软件。

二、审计内容和思路

1.审计施工合同情况。

重点审计合同的签订方式, 并根据签订方式确定可审计的范围和重点。比如, 对于固定总价合同, 重点抽查大的费用项目;对于固定单价合同, 重点审计工程量;对于可调值合同, 重点审计设计变更等。

2.计算单位造价指标。

根据送审的总造价和建筑面积, 计算单位造价, 并与本地市场平均造价指标相比较, 确定审计方法。比如, 指标比较差别大的项目, 应该详细审计, 反之, 抽查审计。

3.审计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

对于大型项目, 宜采用抽查审计的方法, 重点审计量大价高的工程部位。从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要求看, 房屋建筑工程重点抽查钢筋混凝土结构部位、隐蔽工程部位、墙体工程部位及高级装饰部位等;道路工程重点审计面层和垫层及土方工程;装饰工程重点审计墙面、地面、顶面及特殊装饰部位;修缮工程重点审计改造比较大的部位, 如墙面铲除工程量、油漆涂料部分工程量等。对于中小型项目, 应实施详细审计的方法核实工程量。无论审计什么样的项目, 工程量审计都应包含两大项主要内容, 即审计立项是否正确、工程量的计算过程是否符合计算规则要求、数量是否正确等。

(1) 审计施工图预算的立项情况。立项即是指确定计算工程量的项目顺序和项目内容。立项的直接依据是工程图纸和定额。

单位建筑工程的项目划分基本如此,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 应按照定额规定的顺序和项目范围确定原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中所列示的项目类型是否正确, 分项工程之间是否重复等主要内容。

(2) 审计工程量的计算情况。这是工程量审计的核心。其实质是根据图纸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要求审计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

工程量的审计是最为烦琐、最容易出错, 也是最影响工程费用的主要部分, 因此, 无论审计什么样的工程结算, 也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将其作为重点之一。

(1) 对中小型项目, 应实施详细审计的方法核查工程量, 对大型的项目宜采用抽查审计的方法。

(2) 重点审计量大价高和容易高估冒算的子项, 房屋应重点抽查基础、板梁柱、墙体及高级装饰部分;构筑物应重点抽查土方、基础砼 (注意定额套用估价表) 和道路部分;设备安装部分应抽查主要设备及有关附属部分。

4.审计直接费的计算是否正确。

(1) 定额选用是否正确。安装工程项目一般套用全国统一安装定额地方单位估价表, 土建项目则套用地方综合定额和单位估价表, 一般构筑物部分套用单位估价表。

(2) 定额套用是否有误, 是否存在高套定额的现象, 套用定额的工作内容是否与设计要求的项目内容完全一致, 是否存在重复套取定额的现象, 特别在综合定额与单位估价表混合使用时, 要仔细分析综合定额所含的内容。

(3) 定额基价换算是否正确, 换算条件是否具备, 换算的方法是否正确。

5.审计间接费、利润、税金等费用。

上述费用一般以直接费为基数计算, 应该在完成了工程量和定额套用审计后进行。

(1) 费用的计算标准和涵盖范围是否正确合理。

(2) 进行取费审计时首先要查阅承包商的取费证书, 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与套用定额是否相符。特别应注意的是增加利润和劳动保险费两块。

(3) 其次要熟悉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政策性调整文件。

6.审计材料价差。

材料价差是指材料实际价格与定额预算价之间的差额, 材料价差=材料定额用量× (材料实际价-材料定额预算价) , 从公式看出, 工程量不变时, 材料的定额用量也是不变的, 材料定额预算价是固定的, 审计材料价差的重点在于材料实际价的确定。

(1) 材料的实际结算价应进行市场调查, 按照市场实际价格结算且不能高于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信息指导价。

(2) 工程所用的材料是否以招标价加规定的运杂费为结算价, 运杂费的计算是否正确。

(3) 部分承包商包工包料范围内的特价材料, 如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没有公布信息价的材料, 则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承包商提供的发票仅供参考。

7.审计独立费。

独立费用是指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 又不在定额内的费用, 这部分费用往往无固定的标准, 形成的价格为协议性价格和签证。

(1) 定额外独立费的审计应注意其工作内容在定额中是否已包括, 计取了包干费的工程是否在包干范围内, 是否有相应的协议和签证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

(2) 费用标准有参考价的, 其参考价是否已包括税金, 无参考价的其价格是否经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确认, 其标准是否偏高。

8.审计设计变更费用。

(1) 审计设计变更手续是否齐全, 审计变更内容是否真实。设计变更需要有变更通知单, 而且, 需要有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及设计人员的签字才有效。

(2) 审计设计变更费用计算是否正确, 合同中如有约定设计变更达一定限额方可计取, 要审计单项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是否达到约定限额, 同时要注意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减少部分是否计算。

(3) 审计设计变更是否发生。为保证设计变更的真实性, 必要时审计人员需进行现场测量与核对。

9.审计施工索赔费用。

(1) 索赔签证审计首先要审计其发生的根源, 索赔产生的责任是否由业主单位引起, 对非业主单位原因引起的签证不予承认。

(2) 判断索赔存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并对索赔程序是否合规, 是否经业主和监理单位认可进行审计。

(3) 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应不予认可:

(1) 承包商主动提出的改进施工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2) 承包商对索赔事项的发生原因负有责任的有关费用;

(3) 承包商对索赔事项未采取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 因而扩大损失的费用;承包商进行索赔准备的费用;

(4) 索赔款在索赔处理期间的利息及工程有关的保险费用。

10.审计甲方供应材料的结算。

甲供材料审计主要有退价审计、甲供材料采购价格及税金审计三个方面。

(1) 甲方供应材料的退价公式为:应退价款=领料数量×结算书中所计材料价格, 结算书中所计材料价格一般为信息价或投标书中所报材料单价。甲方供应材料的现场保管费按合同中双方约定的标准收取 (一般为材料原价的0.8%~1%, 以各地区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文件为准) 。

(2) 甲方供应材料一般也应进行招标采购, 其招标价为原价或原价加部分运杂费 (运输费和包装费等) , 甲供材料的运杂费一般按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摊, 其审计的重点在于业主单位有无加价行为, 一般情况甲供材料的最终结算价不应高于预算指导价。

(3) 甲方供应材料也是建安工程费的组成部分, 应参加正常的取费与计税。甲方供应材料税金处理方式:A.业主单位在税前退回甲方供应材料, 即税金同甲方供应材料一并退回由业主单位主动到税务部门缴纳。B.甲方供应材料作往来处理, 施工单位按甲方供应材料的工程造价全额开票, 甲方供应材料税金一并计算给施工单位, 由施工单位负责缴纳。

11.审计施工用水费、电费的计算。

石油化工企业能源审计分析研究 篇6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能源审计,存在问题,对策思考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能源危机, 引发了西方国家对节能的重视, 那时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要把能源像管理钞票一样管理起来”。“能源审计”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提出的[1]。在我国, 最早开始实施能源审计是在1982年。能源审计是一种科学管理能源的方法, 它是审计单位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 对用能单位或企业能源利用情况进行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的一个过程, 具有很强的监督与管理作用。面对能源紧缺,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 实施能源审计, 达到节能减排, 成为人们当下关注的焦点。

石油化工又称石油化学工业, 指化学工业中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领域, 广义上也包括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作为一个新兴工业, 是20世纪20年代随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形成,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我国石油化工起始于50年代, 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石油化工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也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和消耗者, 石油化工企业约消耗总能源的8.5%。所以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能源审计不仅可以达到能源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更能带动其他化工行业开展能源审计, 起到整个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作用。

1 我国有关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有关规范

2011年由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负责编制,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的《石化企业能源审计规范》 (HG/G 4191-2011) 中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能源审计的定义、内容、方法、程序及报告的编写要求等。和之前总的《能源审计规范》相比, 其主要的创新点是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进行了细化, 审计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工艺系统、热力系统和电气系统。另一方面, 该规范将原料消耗从能源消耗中单独列出来, 便于分块管理, 准确核算;此外, 对能源成本占所有生产成本的比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经过多年的观察, 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 很多产品都达到20%~30%, 像合成氨都占到40%左右, 所以, 很有必要在规范中规定单独核算并公布[2]。规范中首次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了详细规定, 现将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三大方面的审计内容如表1。

2 石油化工企业能源审计概述

2.1 企业能源审计类型

我国现在开展能源审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监管的能源审计, 即国家或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对石油化工企业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是我国开展能源审计的主要类型;二是委托从事能源审计的相关机构, 该机构具有规范性, 以保证审计方案、采用数据和审计结果更加科学, 提出的建议更加有效;三是企业内部设立能源管理体系, 依照国家能源相关规定对企业用能情况进行审计。

2.2 企业能源审计的方法

石油化工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是依据物料平衡原理、能源平衡、能源成本分析原理、工程经济与环境分析原理以及能源利用系统优化配置原理, 对企业的能耗、物耗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审计、诊断和评价[3]。相关依据参考表2。

2.3 能源审计程序

2.3.1 编写能源审计方案

首先成立能源审计小组并分工, 其次, 明确能源审计目标, 审计期和审计内容, 最后根据前两块内容制订能源审计方案。

2.3.2 了解企业能源利用情况

针对能源审计内容, 通过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初步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能源管理体系、能源购销、能源转换输送等等。召开能源审计动员会, 向相关人员介绍能源审计的目的和要求, 随后布置数据资料收集工作, 资料主要包括:能源管理资料、能源统计报表、各分系统和主要用能设备的数据资料等等。

2.3.3 现场调查测试

进入企业生产内部, 了解主要的生产系统、能源转化输送和能源利用系统的详细情况, 必要时对重点用能设备和装置进行现场测试。另外, 可通过现场核查、盘点、查账等手段来判断、分析收集数据的真实性。

2.3.4 召开交流会

相关信息收集和分析之后, 就发现的相关问题与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探讨, 共同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得可行性措施以及可达到的初步成果。

2.3.5 编写能源审计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审计有关事项的说明 (如:技术标准) 、企业概况、能源审计结果、重点耗能设备的测试结果和对标评价、企业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和能源审计总体评价和结论。

3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能源审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能源审计规范不断地完善, 我国企业能源审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如许多化工厂考虑到投资回报率和回报期, 时间如果是两三个月则会比较积极, 若为3~5年甚至更久的话, 往往会扔到一边。现将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3.1 企业对能源审计的需求意识淡薄

相关文献报道指出, 面对我国日趋严峻的能源形势, 各重点耗能企业被迫与各地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 被动地接受能源审计。很多省份的企业自主能源审计几乎为零, 主要原因是企业认为能源审计太过麻烦, 需要增加新的投入, 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管理人员对能源审计并不持支持态度[4]。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 部分能源也是生产原料, 对企业内部进行能源审计, 从管理到设备及能源的分配都需投入一笔较大的资金, 而且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的利润, 故企业自主进行能源审计的积极性不高。

3.2 能源审计部门存在限制性

能源审计的主体包括审计单位和专业性人才。目前我们国家能源审计以政府审计为主, 很少有企业自主设立专门的能源审计部门。而政府部门由于业务繁多, 工作人员有限, 不可能及时处理各企业的能源审计需求, 因此会导致部分企业不能按时拿到相关审计材料。另一方面, 对于审计人员而言, 不仅需要掌握财务方面的知识, 对于企业单位能源计量和统计、社会节能量的认定和换算方面也需要了解, 而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人员大多是财务科班出身, 对能源审计业务不熟, “不会审”现象时有出现[4], 且审计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工作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导致能源审计失去其包含的重要意义。

3.3 企业能源管理基础薄弱

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缺乏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 从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制到能源数据的计量和统计工作, 都无专人负责。日常能源运行情况的记录, 直接影响到能源审计的进行, 数据的真实性与实施能源审计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4 能源审计面临问题对策的思考

4.1“强制性”和“鼓励性”措施并举

首先, 政府部门可根据自己在能源审计中的主导地位, 结合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化工企业能源审计管理规范和管辖范围内石油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下发政策文件, 政策中可规定新老企业需进行能源审计的的方法、步骤和审计内容等。其次, 政府部门可积极出台相关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奖励进行能源审计较好的企业, 带动其他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最后, 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能源审计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让企业明白能源审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企业, 使企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本钱”, 最大化企业利益。

4.2 充分发挥能源审计中介机构的作用

能源审计需要既懂财务和审计, 又懂工程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因此, 政府部门可招聘相关专业的人才, 并对其在专业方面进行考核, 然后进行技能培训和岗位实践, 最后可根据各地需求成立第三方能源审计服务机构, 更好地服务各地石油化工企业。对企业内部从事能源管理的人员可阶段性地进行培训, 总结出节能的经验, 从而更好地展开能源审计工作。

4.3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能源管理体系

石油化工企业内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能源管理的合理化, 安全化, 能及时掌握企业能源消耗情况, 保证能源计量数据的真实性, 从而为企业实施能源审计和节能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此外, 企业内部成立能源管理体系, 能够为企业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 例如:企业在进行能源审计或申请新项目时, 完整、科学的能源消耗数据, 可以为企业省去一系列的行政成本。

5 结语

我国一直以来都被称为能源大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能源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而这种无节制的能源使用, 不仅造成环境严重的污染, 更使得我国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石油化工企业作为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供应者, 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能源审计, 就相当于减少能源的损耗, 从而获得更多的“其他的能源”。对于重点耗能企业-石油化工企业而言, 进行能源审计, 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能源审计过程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 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明岩, 杨清.我国企业能源审计面临困境与破解对策思考[J].审计与理财, 2012 (3) :7-10.

[2]吴清.能源审计规范石化节能——访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秘书长王文堂[J].中国石油石化, 2011 (16) :38-39.

[3]谭磊.煤炭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初探[J].财经与管理, 2012 (12) :243-244.

煤炭企业能源审计 篇7

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审计评价 (以下简称安全绩效审计评价) 指标是审计人员评价、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没有评价指标, 就没有审计的意见或结论;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很多指标的任意堆积或者简单叠加, 而是从“体系”的角度出发, 围绕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评价这一主题或核心, 把描述或者评价安全绩效的可度量参数集合在一起。这些指标之间既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同时还要尽可能去除指标信息上的相关部分和重叠部分。

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连接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的纽带。根据审计目标, 本文在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审计中确定了评价指标, 根据安全绩效审计目标和指标, 确定了收集数据和进行评价的具体方法。没有安全绩效评价指标, 就无从设计和选择审计的方法;审计评价指标也是审计机关与人大、公众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基础。

2构建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将安全绩效审计系统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 在审计大系统中研究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绩效的影响[1]。所选指标不仅要反映其社会—经济—安全系统的状态和发展变化状况, 还应考虑各子系统及各关联因子间的相互影响, 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全面衡量与选取。指标的选择不仅要具有典型性、完备性, 而且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2) 简明性原则

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清楚反映问题的指标。由于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评价指标虽然要求全面,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所选指标变量过多, 则资料难以获取, 综合分析过程也很困难, 同时不便于决策者应用, 而且大大增加了复杂性和冗余度。如果所选指标变量过少, 就有可能不足以或不能充分表征系统的真实行为或真实的行为轨迹。所以指标的设置要围绕评价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 每个指标的含义要求明确, 代表特征要求清楚, 无相互交叉重叠现象。

(3) 动态性原则

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是一个随着审计项目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过程, 客观上要求设置的指标体系具有动态特点, 既能反映该审计项目的历史状况和现状, 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又能对未来的变化发展做出评价。

(4) 地域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 所处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气象水文等条件不同, 对安全的影响因子也不同, 因此应按照因地制宜原则, 针对所研究地区及其主要问题选择评价指标。

(5) 适用性原则

所选指标含义要简单明确, 具有一定的外在表达形式, 是能够计算或观察感受到的, 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里要强调的是:指标的可取性, 具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可比性, 各具特征的不同城市应该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指标体系来统一衡量、对比、评价;可测性, 所选的指标变量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测量得到的或可通过科学方法聚合生成的;可控性, 研究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调控安全的影响, 故其指标必须是人类能根据特点、需要来理性调控的。

3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对此, 既需要审计理论、安全问题、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专业领域的知识, 又要对系统评价理论等有深刻的理解, 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应用研究经验。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应该是定性分析法和综合设计法相结合的过程。因此, 指标体系的构造过程可分为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和指标筛选两个阶段, 即指标初选和指标完善的过程。该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总目标→构造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的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依托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2] (PSR概念框架) , 对于安全系统而言, 由于人类活动给社会安全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这些影响和破坏, 使得人口、经济、资源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一起构成的安全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针对这些变化, 管理部门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或改善不良影响, 即构成安全系统的“响应”。响应进而会调整安全系统所承受的“压力”, 使系统状态趋于健康稳定。“响应指标”是针对安全系统状态的改变, 人类所做出的减少压力及改善安全系统的政策、措施。响应指标是对压力的延伸反映, 也是人类能动性正面效应的反映。“状态指标”受压力指标的影响, 并且能够随着压力指标的变化而变化, 能够综合反映安全系统的状态, 对安全系统状态改变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安全绩效审计中, 包含3种类型的指标:

压力型指标。包括人类对安全绩效审计所做出的引起积极或消极效果或效率的行为。压力指标描述了人类活动对安全包括自然资源施加的压力, 与生产消费模式紧密相关, 通常反映安全治理强度, 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的问题。

状态型指标。这类指标显示在压力下显示的研究对象的状况, 包括自身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研究对象要达到的状态, 大多用定性指标表示。状态指标描述自然界的物理或生态状态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 回答系统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 旨在给出一个有关环境及其发展情况的综述。

响应型指标。这类指标反映了人类对安全绩效审计问题的理解和考核的范围, 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响应指标描述对各种问题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回答做了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压力指标是整个变化的开始, 对整个指标体系起主导作用, 而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是评价安全措施是否成功的基础。

基于PSR框架建立的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最终的或没有遗漏的, 当科学知识或政策发生改变后, 这些问题都会有相应的改变, 并且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 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相关性。每个地区都会补充核心体系以外的指标, 随着时间的改变, 指标体系还会在社会—安全界面上扩张。“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下指标体系分层结构如图1所示。

在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概念框架中, “压力—状态—响应”三者形成一个回馈环[3], 如图2所示。人类一切活动产生的对安全的压力是整个回馈环的开始, 压力指标的变化可以派生出对应的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 但是这些分类指标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会出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情况。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概念框架可以反映各评价指标内在的因果关系, 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所以, 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概念框架可以全面地考虑由各种情况带来的安全绩效审计问题。由于压力、状态、响应每一项中的指标是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并存的, 所以评价概念框架也可以在空间上反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压力、状态、响应各层指标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存在着协同效应。用承载力指标反映压力指标与状态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给安全带来的压力不能超过承载力, 否则会引起状态的恶化。用效益指标反映压力指标与响应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响应措施的效益是以减轻压力的程度来衡量的。响应指标与状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则用配置来表达, 因为响应措施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分配到各状态指标来实现的。

由于安全绩效审计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 因此, 建立的指标体系要具有多层次的特色及阶梯层次结构[4]。安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3方面建立:

3.1 对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煤炭企业安全工程项目安全预评价从安全技术角度出发, 查找、分析煤矿各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发展趋势, 帮助煤矿管理者和作业人员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布的部位, 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危险源、触发因素以及事故的概率、后果和程度。为此, 审计人应从建设项目预评价本身和建设项目本身两个角度设计评价指标 (见表1) 。

3.2 对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首先, 查验其认真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中的安全设施的“三同时”要求, 并查验其执行情况。其次, 在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 辨识和分析项目的设备、设施、装置、原材物料 (中间产品、成品) 、工艺流程、平面布置和公用工程部分的固有危险及运行正常中的危险及不安全因素, 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 危害因素的主要条件和种类、程度以及事故严重程度的危险源点, 并进行分析评价, 提出合理可行的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技术措施或方案。第三, 对项目的安全设施、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状况, 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 并针对项目投产后尚存在的安全隐患、危险因素, 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和措施。为此, 审计人员应从建设项目验收评价本身和建设项目本身两个角度设计评价指标 (见表2) 。

3.3 对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综合状况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

主要从煤矿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内部控制、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财务收支、煤炭企业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达标评价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 (见表3) 。

参考文献

[1]朱训.中国能源资源形势与战略对策[J].中国矿业, 2005 (1) .

[2]冯肇瑞, 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7.

[3]Knut Blind.The Impacts of Innovations and Standards on Trad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Products:Empirical Results of Switzerland’s Bilateral Trade Follows with Germany, France and The UK[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1, 13 (4) :439-460.

浅谈煤炭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篇8

摘要:本文论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特点、发展趋势,以及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运用。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煤炭企业 运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CPA通过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运用到煤炭企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账项导向审计是最初的审计方法关系,主要着眼于查错防弊。适用于审计早期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制度基础导向审计主要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而后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进一步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实施审计程序。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注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就可能错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不利于审计质量;也可能使审计风险失控。于是,风险导向审计在弥补日益扩大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社会因素中应运而生。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中心实现了由内控测试到风险评估的转变,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数量。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 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运用分析程序。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能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收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分析程序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被审计单

位的重大错报,提高审计的效率。 扩大审计证据的内涵,注重外部证据。审计证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包括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以及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这些都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人员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另外,审计人员期望管理层提供的证据来证明其舞弊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与企业的一般员工、供应商和销售商等方面的沟通所获得的外部证据,是获取相关线索的重要途径。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满足公众的要求。 风险导向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原有的审计资源进行重新调配。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审计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会计准则及指南的实行等,构建了中国执业审计准则体系。 审计人力资源的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正规院校审计专业学历教育,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制度等。这些措施都为我国审计职业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方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广泛运用分析性程序检测被审计对象,其基本方法

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应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对被认为风险较高的领域,实施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使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对风险评估来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有效降低所在组织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

1.参与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促进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些目标也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和标准。可见,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入企业治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促进煤炭企业治理。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比较熟悉企业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部门了解具体情况,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向管理层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治理。

(三)煤炭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运用

根据煤炭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煤炭营销领域开展重点审计。“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因此,各煤炭企业一定要加强价格研判和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通过不断的评审与信息反馈,对市场营销进行战略控制从而规避风险。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层的诚信度等方面综合地分析、评价,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将审计风险降到组织可接受的水平。

四、做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做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兼顾客观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随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不断扩展,审计人员关注的范围不断延伸,对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应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等各种考试和培训,使其具有国际水准的执业水平。

参考文献:

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

陈志强.从审计风险的改进论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调整.审计研究.(2).

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3).

煤炭企业能源审计 篇9

本刊通讯员:2013年1月10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编制了《钢铁企业能源审计指南》和《建材企业能源审计指南》。日前, “工业能效指南”课题研究启动会在京召开,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多行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工业能效指南是我国工业产业能效的实际反映, 是指导地方和行业能效提升工作的有力抓手, 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能效提升。会上, 课题组介绍了能效指南编制框架及行业能效指标, 各协会代表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 对指南编制工作和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编制工作预计在2013年6月完成。

上一篇:学校组织变革下一篇:主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