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十篇

2024-07-10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1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

目前, 很多高校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 依然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关注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害怕数学应用题, 不知道要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 在遇到陌生题型的时候经常会手忙脚乱, 而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1]。

(二) 高中数学教学手段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于数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是, 能够真正掌握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教师少之又少, 往往只习惯于使用常规的数学教学方法, 没有结合新思想和新理念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情景教学的应用更是非常不到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针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没有主动联系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设定问题, 当学生习惯了教材中的固定模式之后, 一旦换一种方式去设置问题, 就不知道要如何应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了。

(三)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目前, 很多高校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只是围绕着考试大纲进行学习, 已经习惯于“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 很少自己去主动进行思考, 都是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数学习题的解答, 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几乎为零[2]。

二、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 强化教师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多的人, 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作为数学教师, 应该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积极利用数学观点去解释自然规律, 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中。不管遇到什么类型的问题, 先想一想能不能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3]。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数学应用的意识, 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将这种数学应用意识传授给学生。

(二)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数学是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学科,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数学的存在, 可以说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具有极强的理性思维, 与社会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也就是说, 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 也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 缓解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候的紧张情绪, 让学生从心里面接受数学, 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留心数学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应用, 将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选择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开展实践应用环节。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需要非常强的理性思维,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的机会, 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

(三) 为高中生创造应用数学的环境

情景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常见, 教师根据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设置教学计划, 将教材中的文字通过声音、图片、音乐等方式变现出来, 给学生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抓住学生的眼球, 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应用数学的环境, 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欲望, 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寻找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数学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的环境, 按照提出问题、教学情景、构造猜想、逻辑思考的步骤进行分析, 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料,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拓宽学生思维逻辑的深度与广度, 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正魅力[4]。

三、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 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 在生活中使用抽象的数学知识, 强调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鼓励学生去接受数学才能更好的应用数学。

摘要:数学是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学科,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数学的存在, 可以说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具有极强的理性思维, 与社会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数学就是枯燥的代名词, 是需要极强的理性思维逻辑才能学好的一门学科。但是要想掌握这种逻辑思维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学生都在尝试之后选择了放弃。目前, 我国高中生缺乏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学习数学时候的功利性比较强, 没有真正的爱上数学、接受数学。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科,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罗萍萍.文化背景下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 2013.

[2]袁颖.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张莹.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2

1. 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数学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它的最终出发点就是应用于社会实践, 可以说数学就是一门实用性强大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计算、解题层次,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数学更是一种工具学科, 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利用数学做工具去解决这些学科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比如, 运用数学知识计算物理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就成为了基本的工具.由此看来, 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其次,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改的要求.新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是研究问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 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 由于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通过对水资源最大利用问题的计算, 引发学生对水资源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数学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展现.

2. 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数学已从幕后走到台前, 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数学、数理统计及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准确把握了数学的相关知识, 才能够准确的分析和论证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个人而言, 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有利于培养活跃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增强理性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措施

1. 转变观念, 认识到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首先应从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做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很多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着高考转, 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分数为评价标准.所以, 教师要自觉的转变观念, 不仅自己认识到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 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 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 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2. 理论联系实际, 以生活实例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相关.数学教师要善于加强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如果能使用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 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比如,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等比数列”的计算和应用, 如果单纯的讲解等比数列的计算, 就显得枯燥而单调, 但是, 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位数学教师先抛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以30天计, 我在一月内每天拿出100元给你们, 但从下一天开始你们要给我一定的利息, 第一天1毛, 第二天2毛, 第三天4毛, 再往下就按上一天的双倍类推, 你们觉得划算吗?”课堂上立刻掀起了讨论热潮, 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 教师再将等比数列引入到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与学相比传统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 优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

传统的教学工具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了.多媒体设施、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便于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与课堂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大大缩短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 不仅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学习资源, 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 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 在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适当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使两者有机结合, 互为补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43-02

研究和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对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看法,却一直存在着差异。在深化教改的过程中,重视对数学应用的认识,辨析其认识误区,更新传统数学教学和应用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最终达到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这里,我们专门讨论关于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其培养问题,请大家指教。

马克思认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马克思的这句话强调了数学科学的巨大应用价值。我们知道,数学及其教学源自生活实际,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而且,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不过基于不同需要,应用的层次不同而已。可以肯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以更多的互动交往、合作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精准地领会数学的核心思想,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能把握住了教学的本质,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能力。然而,在高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却有着太多的认识偏颇和误区。例如,认为既然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那么就该学习用得上的,用不上的就不用学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大可减少。显然,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含量,现实中有嫌多嫌重的质疑。又如,数学应用本领缺乏,是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据调查,初中毕业生中大多弄不清统计图表,看不懂股票走势图,不会计算分期付款及其利息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数学教学确实还存在应用方面的问题。

我们强调,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其中包括对具体数学知识、公式、方法的应用,也包括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更包括对数学思想的应用。就是说,即使一些数学公式可能以后无法用得上,但这些公式及其涵义等,所形成的数学逻辑、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方法,却是有用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应用的,即使就业后不从事数学研究,不从事数学教学的,也需要大量用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用到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等。可以这么说,数学技能应用,对于非专业者来说,更多的是其思想方法的应用。

也这就是说,如果能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那么就把握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对人生的巨大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自觉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尝试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那就是成功的数学教学了。因此,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那么,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该如何培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条基础性的意见,供大家分享。

一、加强数学应用理念的灌输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外界输入的。这种外界的输入,包括人的实践活动,也包括直接的外界灌输。所以,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反复教育。在教学中结合现实经济发展创新案例,向学生述说数学的巨大作用和数学应用的价值,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深刻印象。当学生的这种印象得到深化后,就会把这种意识固定起来,不易被移出。当学生有了数学应用的意识之后,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冲动和欲望。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以为高中学生年龄大了,个性比初中沉默一些了,不用宣导了。其实,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接受某种程度的理念的灌输,有些灌输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某种影响可能会阻碍理念的自动获取,所以需要外界的渗透。高中学生心理在发展中,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正确的理论指导、理念灌输都是极为必要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同样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理念灌输,以求得学生理念的更新和思想的逐步成熟。

二、创设富有现实性的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需要一定的场景,这些场景要尽量贴近实际,富有具体生活的情境,即体现实实在在的场景,让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贴近,或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参照物。这样才能易于提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具体问题或生活化的图片等。例如,在讨论“打折销售”时,把商店几种衣服打折的照片或视频呈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加现实性。又如,在平时的作业安排时,尝试给出一些数学应用的题目。这些题目是教师自己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的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内容,借此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培养能力。又比如,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外尝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测算建筑物的高度,让他们学会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直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联系当地的工程建设实际命题让学生从中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如在某段公路的表面硬化工程项目中,有28千米的路段需要改造,原计划用半年时间完成,但在操作过程中人们发现改造过程严重影响了交通,不方便老百姓出行。为此,有关部门要求工程提速,争取提前一个月完成,于是施工队加快了施工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天多完成50米。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该工程队能否提前完成?这样的实际训练,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感受到数学总是和实际连在一起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自觉尝试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在尝试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取得成功时,就会获得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就可转换成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进而更自觉地投入学习。

三、数学教学过程要生动有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确实对学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要求,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愉悦、有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深入钻研,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没有趣味的课堂,是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许多乏味、单调、沉闷的场景,往往最令学生难受,学生或昏昏欲睡,或心不在焉。这时候,教师再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扭转这种态势。因此,要寻找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和过程,添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当学到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引入运动会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当学到数列内容时,我们引入一个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当学到指数函数时,我们引入细胞分裂的现象,细胞分裂时往往是从 1 个分裂成 2 个,2 个分裂成 4 个,当 1 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就可以得到细胞个数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这些问题既有趣味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兼顾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性。这样就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进而养成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鼓励学生提出并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力求刺激、竞争,使得教学具有竞争和挑战的氛围,这样做有利于养成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越具有挑战性越好,同时也要及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借此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时发现,某市的耕地面积和近几年人口变化情况调查数据如下表1。

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告诉学生凡25°以上的斜坡耕地都要全部退耕还林。于是根据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1)计算出该市近几年的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2)计算该市到2020年末的人口数;(3)到2020年全部耕地退耕还林时,计算2020年该市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通过设置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强化数学应用的意识,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加强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而且实践能巩固对对象的认知。就数学应用意识来说,通过实践,不但能巩固数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能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活灵活现地应用成果直接刺激了学生,使之产生了成功感,获得了目的达到和理想实现的满足感,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度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如到银行理解住房、购车贷款中分期付款的计算问题;带学生去测量水库容积;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种植的项目开发的投资预算,为新农村建设献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渗透数学实践应用的内容,强化应用意识。例如,考试成绩统计,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距离问题,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教学更为活跃。充满生机,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努力工作,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科学的巨大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进而更主动学习,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6)

[2]刘维.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1(11)

[3]周春霞.活动化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J].中学数学.2014(17)

[4]姚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培训,2015(6)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4

摘 要: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学数学就是为了参加考试,取得高分,这是学数学的唯一动力。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用到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还是不够的,常常会出现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新课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近几年高考也加强了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考查。高考命题相当重视数学题材的生活化,以此来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务必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捕捉生活现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来培养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问题情境;应用意识;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新课标已经指出,数学的教学一定要将实际和教学结合,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和运用,目的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习一些刻板的知识,要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要最大化地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以此来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把数学教学与现实情景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猜商品的价格游戏。取一件商品告诉学生价格的范围,然后让学生来猜。每次教师只告诉学生猜的价格高了或低了,依次下去就能猜出商品的价格。接着提问怎么能最快猜出商品价格,这样找准时机及时引出二分法的思想,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这种运用游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在探究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捕捉生活现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在这个运用的过程之中,学生自然就加深了印象,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从而自发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比比皆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之人,将这些生活中的情景和环节记录下来,运用于课堂之中,这样的课堂效果会好很多。比如,在讲了必修四“三角函数”这一章后,学生很少会把三角函数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数学与音乐》和课题研究《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与我们这一章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并及时做好记录。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刺激了她们学习的欲望,从而爱上数学,主动地学习数学。

三、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模拟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将学生带入现实,这样更容易给其带来身临其境之感,以便更好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之中的问题。书本知识与现实实际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单纯的知识讲授难免枯燥乏味,而和现实情景结合,便多了不少的乐趣和刺激点,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讲了必修五“数列”这一章,据了解班上很多学生家长都给孩子买了理财保险,可以让他们自己算一算十年后能取多少钱,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呢?还有现在许多学生家的住房都是分期付款的,有十年的,二十年的,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家算算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多给银行多少钱。在学习了课本知识之后,将其运用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之中,学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不断地加强数学意识,更好地加以运用。

总之,数学是一门非常灵活的科目,单单掌握一些知识定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实际中应用,如何体现它的价值,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这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努力和探究,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力量。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捕捉生活现象、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应用背景和机会,使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其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其学好数学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活动,探析

数学学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动手探究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对象在探求、获取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解决经验的进程中,内心总是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心理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从而带着疑问、带着疑虑、带着问题,进入到学习实践活动进程。这一发展进程中,需要学生始终树立强烈的数学问题意识,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知识点、数学案例等,内心产生疑惑,心理产生疑问,由此及彼,形成“为什么”、“怎么办”、“如何做”等数学问题意识,从而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数学、探析数学、形成品质。高中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问题意识以及解析经验,这为高中生更加深入学习实践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本人现就高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活动的开展简要论述。

一、深挖数学知识点内涵,在拓展研究中增强问题意识

教育实践学指出,数学问题意识的树立,是建立在良好数学知识素养基础之上。同时,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才能在感知探析中形成“为什么”的良好数学问题意识。笔者发现,高中生在探知研析数学知识点深刻内涵的过程中,经常是带着“问题”、带着“疑惑”深入探析,从而在拓展研究进程中,既掌握数学知识内涵,又增强数学问题意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点内涵拓展研究,作为培养高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抓手之一,在讲解数学知识点内容基础上深刻挖掘已有知识深刻内涵,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导高中生深刻思考分析,找寻问题答案,锻炼其探析技能,增强问题意识。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该节课知识点基础上,采用问题探究法的形式,向学生设置拓展探究问题,提出“对于公式cos(a+b)=cosacosb-sinasinb, 用-b代替b的换元方法体现在图形上具有什么几何意义”问题,学生此时根据教师所提的探究问题内容,进行深入研析和思考,结合三角函数的图像内容,开展研析推导活动,高中生将-b代替b体现在图形上,将b看作是由x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值,-b是由x轴正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值。此时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产生了“如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疑问,学生在此拓展探究进程中,问题意识有效树立。

二、放大数学案例功效,在解析案例中增强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探知过程中,针对所学数学知识、所探数学案例,产生疑惑,形成新的“问题”与“疑惑”,进入深入思考分析的发展状态。案例是数学学科内在特性的生动“代言”,学习对象经常在解析案例中产生新的“疑惑”,从而形成新的探析“问题”,在此深入探析,从而提升数学问题意识。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典型概括、浓缩丰富、启发引导特性,并对数学案例特性的有效放大和运用,设置数学问题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产生新的“问题”和“要求”,组织思考探析,逐步增强高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在“已知a,b两个数是非零的向量,如果现在λ∈R,试求证当b⊥│a+λb│时,│a+λb│的最小值”问题讲解中,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条件及解题要求,指出该问题是关于向量知识的问题案例,解答时需要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与向量的知识等内容,现利用垂直关系列出关系式,然后再确定│a+λb│的函数式即可。学生在教师的进一步讲解指导中,认识到该案例解题的策略时,要注意观察,揭示题中所隐含的条件关系,然后根据垂直条件列出函数关系,利用二次函数证明。高中生此时产生“既然向量与二次函数之间存在联系,那么如何将向量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进行解答呢?”疑问,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教师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因势利导,向学生展示“平面内有向量OA=(1,7),OB=(5,1),OP=(2,1),点X为直线OP上的一个动点,当XA,XB取最小值时,求OX的值是多少?”指导高中生进行分析思考活动,学生在分析解答过程中,有效解决了“疑惑”,提高了学习技能。

三、重视数学评价运用,在评判辨析中增强问题意识

实践心理学认为,学习对象在反思、评判自身及他人的实践进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解析经验,进行深刻的思考、评判和辨析活动,另一方面要由人及己,深切反思,查找不足,产生“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意识,促使自己更加深入思考,提高自身数学问题意识。因此,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作用,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认真研析、评判问题解答的过程是否科学、思路是否严密、方法是否得当,并进行全面、深刻的评判阐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析、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再次进行深入思考和研析,切实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析能力。如“不等式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案例评价活动中,学生研析解析解题过程,指出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存在“不能从问题条件中构建函数图像,进行数形结合解析活动”不足,教师针对学生评析观点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该案例存在这样解析错误?”高中生此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自觉形成“如何避免和改正解题不足?”的深刻“问题意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析。高中生在研析评价中其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6

关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明确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以上种种论述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特征: (1) 怀疑意识; (2) 好奇心与求知欲; (3) 发散式思维习惯 (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因, 对创造活动的进行起激发促进的作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一个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教学内容的充分挖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来看, 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 其中蕴含着数学家追求真理、勤于探索的精神。如笛卡尔创建解析几何, 哈密尔顿创立四元数, 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经过了十几年艰苦的思索探求才得到的。从数学美的角度来看, 简洁的符号语言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涵义。如圆锥曲线的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 可以统一为二元二次的形式;它们的轨迹, 都是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的比, 是常数е的点的集合;它们又可看作平面截圆锥面所得到的截线以及天体运动轨迹。由形到数又由数到形, 由地上的圆锥曲线到太空的天体运动轨迹, 统一和谐又丰富多彩。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适合学生的探究性问题及联系实际建模的应用问题。

2. 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数学

的发展史表明, 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进展, 常常是以数学家的直觉思维为先导, 以艰难曲折的探索发现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与失败, 喜悦与苦恼, 是数学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完美结合与体现。但作为教材却无法把这些都编写进去, 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套以定义、定理、公理编织的近乎完美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尽可能地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 数学原理和方法的获取以及数学方法的选择过程。同时教师更应努力展示自己的真实思维过程, 特别是思考方法的选择过程, 尝试过程。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归纳, 类比, 直觉和演绎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启发学生怀疑的精神, 珍视学生的疑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找好适合学生的课题。突出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指导, 加强示范和引导,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并从中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 容易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给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圆锥曲线的教学中, 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 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 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 很难画得准确, 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 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地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 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 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条件允许时还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把网络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汉成刘勇兵.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9) .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教育研究, 2006, (2) .

培养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价值 篇7

但从江苏省近几年数学学业考试的情况分析, 考试的命题内容已经顺应课改要求, 增加了对应用问题的考查, 可是从应用性问题的考试结果来看却不容乐观:面对实际问题时, 不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不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不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究其原因还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上“盲从”和“急功近利”, 存在着“临阵磨枪”的现象, “学只为了考试而学, 用只为了考试而用”, 只关心考试的题型, 只注重一招一式的训练, 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非常模糊.

我认为,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是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人们运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没有应用意识, 就不可能有应用行动在平时教学中, 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一、基础分析:透析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本质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关注的问题, 对初中数学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 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应用性问题, 面对变化多端的应用性问题, 不少老师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是应用性问题?它的范围包括哪些?这就要较完整地了解应用性问题的表述方式、涉及的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和特点.

1. 表述方法

应用性问题的表述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 (1) 自然语言; (2) 图形; (3) 表格; (4) 图像.

2. 涉及的对象

初中应用性问题涉及的对象可以是极其广泛的, 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数学学科中的常规应用性问题.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如工程、行程、数字、长度、角、面积、体积、利率、购物、投资经营、股票等.

(2) 其他学科中的相关问题.如行程、力学、电学、光学、浓度、方程式的计算、时区、温度曲线、降雨量直方图、等高线、有关DNA, RNA的结构和遗传等.

(3) 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如工作、生产调配测量、物资调配、优惠等问题.

3. 就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 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常见的类型.指在教学中多次学习和解答的, 一般是那些比较“数学化”了的应用性问题, 或者是教材中出现过的问题, 它们的解答思路是直接构造已知的数学模型进行解答,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 不常见的类型.通常是在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 而经过数学化的问题, 它们对于学生来说是接触比较少的, 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分析, 通过联想题目的实际原型, 或者与已经学习过的某个原型建立一定的联系, 才能正确理解题意.

二、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在我们用的苏科版新教材的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章前图”和“引言”, “章前图”的设计都和本章的内容联系, 具有很深的数学内涵, 美观醒目;“引言”精选反映本章主题, 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引入本章内容并与章前图配合.每一节课前还有节前图 (及简短图片说明) , 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 有利于开阔视野, 促使人文精神和数学素养的养成, 同时也为本节某些数学问题提供实际背景.打开新课程教科书可以看到每一个单元的引入、节前语、节前图等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入, 足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利用练习、作业、思考题、合作题等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无疑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直观和亲切.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 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将教材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而用好教材不能仅仅是“利用”, 还更要立足于“挖掘”.课程资源会因学校的具体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 城市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对教材的设置的情境可能熟悉, 而对农村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在认知上会有很大的局限.因为一些情境过分的“现实”, 如直接从职业中拿来的存款、税收、联系特殊地方的工业等, 这就有一个“谁现实”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灵活运用, 应不拘泥于教材, 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解决问题.

三、启发学生思考其他学科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数学不仅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大, 而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很有用, 初中数学在自然学科中有许多应用, 反过来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加强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可以丰富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境, 积累数学知识的迁移途径, 增加数学知识迁移的跨度.

纵观近年来的初中数学习题, 特别是数学竞赛习题, 可以发现, 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强,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工具性学科的地位已日益凸现出来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 在一些试卷及竞赛卷中更是出现了一些数学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的题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 数学在科学、劳技、语文、社会、体育等学科中的渗透均有很好的体现.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培养 应用意识

许多人将数学看作是抽象的、纯思维的学科,忽略了它本是为应用而生,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可见学习数学的根本方法和根本目的都是回到实际应用中。在高中学习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仅仅局限于在试卷上解题,更应当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欲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提出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几点建议,以增强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将生活引入教学,将教学运用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但数学本身却又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读教材我们会发现,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的例题很注意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例如折旧问题、利息问题、购房分期付款问题、航海测量、地理测量等,不仅丰富了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建模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既要能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中处于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

例如,我们平时在超市购买饮料和日用化妆品时,常常会遇到大瓶包装和小瓶包装的问题,教师可以带一些样品到课堂上,首先提问学生在超市购买这些大小包装的商品时一般会怎么选择,并说明理由,然后用数学模式验证到底该如何选择,弄清瓶子的半径多大时,能使每瓶产品的利润最大,半径多大时,每瓶的利润最小。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导数加以解决,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很多背景知识,如包装瓶的成本,半径,利润等。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探究,学生既懂得了导数的作用,更了解了商家为何制作大小包装的产品,顾客购买时如何选择最划算。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一笔压岁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计算存款如何能够将利益最大化,这当中需要给出不同年限存款的利率各是多少,以及各银行利率的差别。以上两个例子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在乐趣中既学习了生活常识,也学习了数学知识。

二、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互相配合和渗透

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教材中的很多数学例题都引用了物理和化学知识,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可见数学还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以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数学营养,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设计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动用自己的综合知识库,有机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使数学问题充满新意和吸引力。环保问题尤其是雾霾是现在的研究热点,教师可以从雾霾如何产生的开始引导,探索雾霾产生的化学原因和物理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包括冬季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一因素,从这一点出发,给学生介绍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10个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1公顷森林每天释放0.73吨的氧气,等于1000人每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最后围绕这些数据进行提问,例如治理雾霾的措施是什么?多少公顷的森林可供10000人100天呼吸所需,并同时可将他们这100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雾霾产生的各种原因,还明白了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到森林、绿化、环保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信念。

三、设置实验实践环节,创造数学应用环境

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一起解决问题,与其布置需单独完成的课下作业,不如多开展一些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实践环节和实验课,创造数学应用环境,加深知识巩固。以数学实验为例,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整个过程都亲身参与,并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手段查找相关知识,在这个学习模式中实验结果被弱化,实验过程和学习方法被凸显,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以上题中所说的雾霾为例,在实践环节中,可以进行一个雾霾口罩的测试实验课。具体操作是从市场上买回大约4种防雾霾口罩,分别是24层的纱布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以及带活性炭滤网的KN90口罩,然后给出相关数据,让学生计算哪一种口罩的效果最好。再如,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也很有益处,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从各种不同的方面了解数学的应用,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延伸,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数字对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数学也将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仅符合教学的需要,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汉林. 关于中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若干倾向的反思[J]. 数学教育学报,2005(01).

[2] 冯光庭. 对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思考[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3] 李国强. 寻求数学教学中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平衡点[A].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篇9

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 者:徐建良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洪家中学,浙江,台州,3180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8)分类号:G623.5关键词:数学 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篇10

一、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产生兴趣。比如, “比的意义”讲完之后, 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与血液之比大约为13∶1, 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 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 马上就可以算出来。

二、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 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 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 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厂水站时, 要沿斜坡铺设水管, 从剖面图看到, 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角A可用测角器测出, 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 当水管铺到B处时, 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 如果你是施工人员, 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来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 因为根据实际情况, 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 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 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 A (AB、角A均已知) 。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 增强了主动意识, 激发了兴趣。

三、用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此类竞赛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 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利用课外实践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 看到的才能记住, 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 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既理解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燕麦生长论文下一篇:水泥路面的维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