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十篇

2024-08-31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的病例共计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其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 重症中枢性呼吸衰竭12例, 新生儿肺炎2例, 肺出血1例。

1.2 纳入标准

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氧浓度下降。

1.3 治疗方法

内科综合治疗仍反复呼吸暂停发作者, 采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

1.4 护理方法

1.4.1 一般护理

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做好各种有关记录, 经常检查呼吸机工作状态如气道压力表、报警指示、湿化瓶、通气管路、供氧压力等工作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及时为患儿翻身、拍背以及吸痰[2]。拍背的过程重要防止呼吸机滑脱。各种护理操作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变, 一旦发现异常, 立即通知医师做出相应的处理。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 加强手的消毒, 戴一次性手套, 新生儿抢救室每日用电子灭菌灯每8h照射1次, 注意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 加强皮肤护理, 防止皮肤感染, 及时翻身, 随时更换湿污的衣物, 每日用生理盐水擦洗双眼, 必要时涂用红霉素软膏预防结膜炎的发生[3]。

1.4.2 吸痰护理

吸痰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 传统常规2h吸痰1次, 但吸痰间隔时间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当听诊闻及胸部有痰鸣音, 或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有警报时, 或氧分压、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 应予及时吸痰, 而一般情况尚好者, 可适当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吸痰时要准确掌握吸痰的深度和时间。吸痰前要先向气管内滴入血湿化液, 后接纯氧20s, 最后再吸引[4]。若吸痰不能一次完成, 则吸痰与给氧要交替进行, 最多连续吸引3次。吸痰时避免吸痰管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 每次吸痰要先吸气管内分泌物, 再吸口腔、鼻腔分泌物, 顺序不能颠倒。

1.4.3 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要加强无菌操作, 保证每天更换呼吸机接头管道和湿化用的蒸馏水, 定时给患儿翻身、扣背, 适时的给患儿吸痰, 避免不必要的气道刺激。对于并发气压伤和气胸的患儿, 要尽可能应用较低的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 适当提高呼吸频率, 这是减少及预防肺气压伤的重要手段之一[5]。对于并发肺出血的患儿要使用低吸气峰压, 适当提高呼吸频率,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潮气量, 保证通气量、预防肺出血。对于并发颅内出血的患儿要及时调低吸气峰压及呼吸频率, 避免过度通气, 防止呼吸性碱中毒和颅内出血的发生。对于并发喉头水肿和气道狭窄的患儿应选择合适气道插管和导管, 插管技术娴熟, 插管时间应在20s内完成。拔管前1h给予地塞米松0.5mg/kg, 拔管后3d内定时为患者行超声雾化吸入药物[6]。

1.4.4 口腔护理

进行气管插管的患儿要注意口腔卫生的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做3次口腔护理, 必要时予以制霉菌素涂抹, 2次/d, 预防出现鹅口疮。要及时注意口腔分泌物是否增多, 如果增多则容易浸湿固定插管的胶布引起插管的松动[7]。

2 结果

30例患儿中, 18例患儿经积极治疗与护理1周后成功撤机, 转入新生儿科治愈出院。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1例患儿家长因经济原因放弃呼吸机治疗。

3 讨论

本研究可见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的疗效, 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由于新生儿无自理能力, 因此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的意义重大, 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危。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时, 除了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外, 更应重视预防感染和并发症。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 杜绝和减少危险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索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30例新生儿通气功能障碍患儿进行机械通气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 观察疗效。结果30例患儿中, 18例患儿经积极治疗与护理1周后成功撤机, 转入新生儿科治愈出院。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1例患儿家长因经济原因放弃呼吸机治疗。结论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的疗效, 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英弟, 章治庆.新生儿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9 (1) :95-96.

[2]余筱玲, 李绍锦.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8 (3) :285-286.

[3]韩静.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1) :69.

[4]贺芬萍.新生儿机械通气的管理研究[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11) :57.

[5]古爱香, 黎红梅, 齐悦.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06, 13 (3) :512-513.

[6]刘英玲, 李志钢, 刘红玲, 等.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4-536.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1]中的诊断标准, 确诊为重症新生儿破伤风。患儿均为足月儿, 其中1例为足月小样儿, 体重2200~3500g。父母均是外来打工者, 家中出生, 采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或碎碗片断脐, 未予正规的脐部护理, 出生时无窒息, 生后4~9天入院。来院时表现为牙关紧闭、哭笑面容、阵发性肌肉强直和痉挛, 面色及口唇青紫。其中男4例, 女3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 呼吸衰竭3例。

1.2 治疗与转归

患儿均置辐射抢救台保暖、隔离, 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呼吸及无创血压、经皮氧饱和度, 建立外周留置针静脉通路, 遵医嘱予维库溴铵 (万可松) 静推, 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库溴铵静滴维持, 同时根据病情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呼吸机参数。患儿均治愈出院, 平均住院 (31.5±7.8) 天。半年后随访, 无后遗症发生。

2 护理

2.1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本组7例患儿分别于入院当天、第2天、第4天出现频繁的角弓反张、强直性痉挛发作、青紫, 予地西泮维持量持续微量泵输注, 苯巴比妥负荷量静脉推注, 痉挛发作仍难以控制, 经皮氧饱和度多次降至50%左右。其中3例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二型呼吸衰竭而予维库溴铵静脉注射后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用呼吸机11~17天后患儿均顺利脱机, 拔除气管插管, 无肺不张及严重喉头水肿发生。

2.1.1 呼吸道管理及并发症的观察

机械通气期间, 重视病室、呼吸机管道的清洁、消毒;重视呼吸系统的评估, 加强肺部听诊、氧饱和度的监测, 观察有无气胸及皮下气肿的发生, 同时加强气道湿化、翻身拍背后吸痰,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患者分泌物易滞留在口咽部及气道, 及时清除滞留的分泌物, 进行声门下和气囊上吸引,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2]。吸痰时一般新生儿压力<100mm Hg (13.3k Pa) , 选择合适型号及软硬标准的吸痰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吸痰操作规范, 以减少气管黏膜的损伤。吸痰前纯氧吸入2~3分钟, 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率、呼吸及氧饱和度读数, 适时充分鼓肺, 呼吸囊加压给氧。定期行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培养结果,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本组有2例痰培养示“肺炎克雷伯杆菌生长”, 根据药敏结果加强抗感染。无气胸及皮下气肿发生。

2.1.2 撤机及拔管的护理

根据患儿抽搐控制情况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维库溴铵的用量及呼吸机参数, 逐渐减药至停药。在停用维库溴铵3~5天后, 有2例患儿出现明显的阵发性肌肉强直、角弓反张, 但无青紫及呼吸困难, 经皮氧饱和度正常, 予地西泮静脉推注, 两天后缓解。其余5例有不同程度的小抽搐, 未再次使用镇静药物。当患儿自主呼吸功能恢复良好, 心率、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动脉血气分析正常时, 可考虑撤机。撤机前, 彻底吸净痰液, 逐步降低呼吸机送气频率、呼气末正压水平、吸氧浓度, 呼吸频率每隔15分钟减2~4次, 直至8~10次/min后脱开呼吸机。予气管导管开口处吸氧, 流量5~10L/min, 期间密切评估患儿, 如无烦躁不安, 生命体征稳定, 无气促及鼻煽、三凹征, 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30分钟后复查动脉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即可拔管, 拔管后予头罩吸氧。根据患儿整体情况, 逐渐过渡到鼻导管吸氧乃至停氧。为防止拔除气管插管后喉头水肿, 在拔管前15~30分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拔管后仍应加强病情观察, 一旦出现面色青紫、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 可再次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本组7例未发生再次插管。

2.2 重视基础护理

2.2.1 严密隔离, 严格消毒, 预防交叉感染

患儿置于隔离间之辐射抢救台, 避光、隔音, 所有器械、物品、敷料均需专用, 使用后的器械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清洗后高压灭菌, 使用后的敷料、尿不湿、棉签等装进黄色污物袋, 集中焚烧处理。护理人员进入病室应穿好隔离衣, 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操作前戴好手套。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常规使用青霉素及甲硝唑抗感染。

2.2.2 脐部护理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3], 故加强脐部护理至关重要。用消毒剪刀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并重新结扎, 近端用3%过氧化氢反复清洗直至无泡沫, 然后擦干再涂以碘酒。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每日两次。必要时遵医嘱用破伤风抗毒素3000U做脐周封闭, 以中和未进入血流的游离毒素。

2.2.3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

因为破伤风抗毒素兴奋交感神经, 患儿出汗较多, 应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尤为患儿耳后、颈部、腋下、肘部、手掌心、腹股沟等皮肤皱襞处皮肤, 根据病情适时翻身、更换体位, 防止褥疮和湿疹。每日用2%碳酸氢钠液清洗口腔两次, 防止口腔感染。

2.3 营养支持

疾病初期因患儿病情重、抽搐频繁, 需禁食, 予静脉营养以保证能量供给, 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待患儿痉挛明显缓解后给予鼻饲。根据医嘱、病情及胃潴留量给予合适的奶量, 温度38~40℃, 2~3小时鼻饲1次。当患儿拔除气管插管、病情好转、能张嘴时可拔除胃管, 试行奶瓶喂养。喂奶后轻拍背部, 将患儿头肩部垫高, 取斜坡卧位或右侧坡卧位, 借重力和坡度防止奶液反流[4]。喂奶时要耐心, 并要选择合适的奶头及奶孔。本组7例患儿至出院时均能自行吸奶, 食奶量每次30~50ml。

2.4 出院指导

对家长讲授育儿知识, 指导其做好脐部护理。遇老乡有生育孩子的情况, 建议去正规医院生产, 不能用土法接生, 并告知复诊时间及科室回访电话, 以便及时帮助家属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872.

[2]徐军, 张天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4, 3 (1) :18.

[3]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3.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 篇3

关键词:新生儿 机械通气 气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51-01

吸痰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特别是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合理正确的吸痰对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院新生儿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抢救56例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理想。现就机械通气气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均为新生儿,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早产儿38例,足月儿18例。其原发病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2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2例,新生儿窒息6例,合并肺出血5例。

2 结果

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5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过程中,吸痰得当,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的通气功能障碍,52例经抢救成功,4例死亡,最短通气时间为12小时,最长通气时间为126小时。

3 气道护理

3.1 机械通气前的气道准备。患儿置于辐射抢救台,仰卧位,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插胃管抽空胃内容物,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肩下略垫高,使颈伸展气道平直,利于气管插管,避免损伤气管内壁。配备好气管插管、口腔吸痰用物、常用急救药品,调节呼吸机处于准备状态,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3.2 保持气管插管位置正确。以头部固定架支撑。气管插管固定后,进行胸片检查确定位置,同时记录气管插管深度,每班检查并登记。湿、松动的胶布及时更换,防止新生儿头部活动时气管导管脱出。

3.3 拍背排痰。以勺状手掌或叩击器轻柔而迅速地从下至上,由外向内拍打前胸、后背、双侧腋下,共拍5min-10min,拍打力度为皮肤轻度发红为宜。通过拍背,使痰液脱落排入气道有利于吸出。因拍打可加重出血,故肺出血、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高峰期不宜拍背。

3.4 吸痰方法。

3.4.1 适时吸痰。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给吸痰:患儿有呼吸窘迫时;听到痰鸣音时;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时;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時。改进吸痰操作方法:当指征出现时用吸痰管先抽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再抽吸气管内分泌物。口鼻吸痰时患儿取仰卧位,先吸净口腔内痰液再吸净鼻腔痰液。每次吸痰前、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数次,或提高氧浓度(FiO2)10%-20%,以保证储氧和纠正低氧血症。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5%-90%。

3.4.2 气道吸痰。两人配合操作,助手协助拍背及气道湿化,吸痰时,助手分离气管导管与呼吸机的接口,取5ml注射器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0.5-1.0ml,肺出血者则用生理盐水100ml加肾上腺素1mg,在吸气时滴入,再接上复苏囊加压给氧3-5次,使湿化液充分弥散在气管内,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吸出。并注意固定气管导管以防脱管。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把一次性气管内吸痰管送入气道深部遇到阻力后退出0.5cm,边吸引边上提,吸痰管完全退出后,助手迅速连接呼吸囊加压通气,待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0%-95%后再次吸痰。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若吸痰时间过长可致缺氧或低氧血症;吸痰频繁可致气管痉挛。吸痰压力为负压8kPa-13kPa[1]

4 体会

呼吸道的护理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成功与否,掌握吸痰时机及规范的吸痰操作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新生儿机械通气时,过多地反复吸痰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2],造成和加重低氧血症。注意气道温湿化,湿度保持在60%-70%,温度在32℃-35℃,对痰液黏稠者用0.9%生理盐水每2h冲洗气道1次,并吸引痰液。拔管后用注射用水+塞米松雾化吸入每日6次,防止喉水肿。

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呼吸机管道,用一次性吸痰管。监护室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空气。此外,纠正酸中毒、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均是使机械通气成功的重要保障。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极其精细,护士应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不但要具备娴熟的技术,还要有一丝不苟的责任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使气道护理及时,确保机械通气有效。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84-387

机械通气的护理 篇4

3.1.1吸痰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吸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好吸痰时机,如遇患者咳嗽、通气不畅、通气机压力升高、高压报警、SaO2下降时应立即吸痰。(2)注意负压吸引的压力,成人真空的安全范围一般是10.7-18.7KPa,压力太大易损伤呼吸道粘膜,太小则难以将分泌物吸出。(3)正确选择吸痰管,应选用硅胶吸痰管,其外径不宜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长短比气管导管长4—5厘米。(4)吸痰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带无菌手套,准备多根吸痰管,吸痰前给予纯氧吸入1—2分钟,将吸痰管伸入气管导管、直至气管、支气管,零压进、负压出,边旋转边吸引,同时可鼓励病人咳嗽,以吸出深部分泌物,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引起粘膜损伤,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秒,若未吸净,应给予纯氧呼吸10—15次后,再行吸引,痰液粘稠不宜吸出时,可先向气管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然后再吸引,吸痰顺序为先气道、后口鼻,在整个吸痰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5)如条件允许,可采用纤支镜引导下吸痰,吸痰更充分、更彻底。3.1.2正确有效的排痰

即翻身、叩背,叩背一般与翻身同时进行,翻身前先吸尽气道及口腔分泌物,以防气道不畅。叩背时,用手掌呈杯状叩拍患者两肺,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利用手腕的力量使痰液松动,易于排出。对肺血液循环与通气也有帮助。3.1.3充分气道湿化,及时吸出分泌物

机械通气病人容易引起气道内痰干燥结痂堵塞气道,因此必须加强气道湿化,定时滴入生理盐水。痰液粘稠不宜吸出者,用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湿化或雾化。3.1.4定时检查导管置人的位置及深度

老年人牙齿松动或没有门齿,气管导管、牙垫难以固定,导管易脱出或置入过深,应随时注意观察气管导管置入的位置及深度。气管切开者注意将套管固定牢固。3.1.5定时检查气囊压力

现在套囊的设计为高容低压,手触外囊应与触鼻尖感觉相似。对于套囊是否定时放气存在争议,因套囊设计改为高容低压,现多不主张定时放气。3.1.6正确选择通气模式

对于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掌握通气机的治疗参数及调节方法。有报道气道峰压如>29-45cmH2O时气压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2]。因此,在保证有效通气的前提下应尽量减低患者的气道峰压,除了应用药物降低气道阻力外,尽可能用底PEEP值,潮气量宜在5-8ml/kg体重,峰流速在30-40L/s。3.1.7通气机管道管理

呼吸机管道、滤菌器定时更换、消毒,湿化罐及时添加蒸馏水,湿化温度保持在32—340C 3.1.8呼吸机治疗效果的观察

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根据情况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另外还应做好特别护理记录,记录呼吸机各参数、通气模式及24小时出入量,准确记录痰量和痰的外观,及时正确采取痰标本送检,以提供可靠的诊断指标。3.2一般护理

3.2.1预防褥疮 由于病人年龄大,营养状况差,两便失禁,翻身不便,极易造成褥疮。所以要保持皮肤清洁,根据情况每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并注意观察身体受压部位的情况,或选用气垫床等护理用具配合。3.2.2口腔护理 每日2—3次,老年人食欲减退,唾液分泌稀少,牙齿磨损松动、易脱落,加之经口插管时给予机械刺激,所以要勤于口腔护理,并注意牙齿有无脱落于口腔、气道。

3.2.3安全护理,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必要时加床档和约束带。3.3病情观察

3.3.1随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注意观察病人的神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是否灵敏,双侧眼睑及球结膜是否水肿。

3.3.2观察病人是否与呼吸机同步,如不同步,应立即寻找原因给与排除,常见的原因是通气不足、人机对抗或机械故障等,对不和作的病人可给予药物治疗。

3.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起病多数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如肺炎可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好,心衰可先出现精神症状,急性心梗可无胸痛,感染性疾病可不发热,护士应详细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疗护理提供依据。3.4用药护理

3.4.1老年人代谢低,肝、肾功能减退,易致蓄积中毒,再者老年人个体差异大,所需药物剂量在患者间可差几倍,所以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警惕性。一旦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尿量减少、稀便、发热、皮肤瘙痒、皮疹、颜面或全身肿胀、心悸、乏力等变化时,立即报告医师,查明原因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3.4.2静脉补液时严格控制滴速,心肺功能差者应严密观察。

3.4.3采用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营养者,做好穿刺部位及置入导管的护理,每日更换敷料,用碘伏消毒后给予广谱抗生素百多邦软膏涂抹,导管用肝素生理盐水每6小时冲洗一次,并注意观察有无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如皮下气肿、气胸、血胸、空气栓塞等。3.5心理护理,老年人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如急躁易怒、主观固执等。护理老年病人要细心、周到,用亲切、尊敬的称呼或利用体态语言与其交流,如手势、口型、动作等,如病情许可最好与病人进行文字交流,可给病人提供纸和笔,建立病人的信任感。勤于病人家属沟通,以防医疗纠纷。采取医疗护理预警机制,将医疗纠纷降至最低点。3.6做好撤机前患者的心理诱导,一旦引起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变得到控制,就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讲解呼吸机的有关知识及长期应用呼吸机所造成的危害,避免对呼吸机产生心理依赖,树立患者自主呼吸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做好思想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撤机。4.讨论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11月, 我科共收治NRDS30例, 其中14例为治疗组 (该组病例为同意使用呼吸机治疗病例) , 其中男8例, 女6例, 胎龄29~36周, 平均胎龄32.3周, 体重1 400~2 000 g, 平均体重1 600 g, 其中>1 500 g 8例, <1 500 g 6例, 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HMD8例, 肺炎4例, 频繁呼吸暂停2例, 重度窒息2例;并发胎粪吸入性肺炎2例, 肺出血4例。另收集不同意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6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8例, 女8例, 胎龄30~35周, 平均胎龄31.9周, 体重1 450~2 020 g, 平均体重1 650 g, 极低出生体重儿7例, HMD7例, 重度窒息3例, 频繁呼吸暂停例3例, 并发胎粪吸入性肺炎2例, 肺出血3例, 肺炎5例。2组患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军差异无意义。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儿均有呼吸困难、青紫, 呼气呻吟15例、呼吸急促13例、口吐白沫13例、痰中带血5例, 肺部闻及湿性罗音15例、呼吸音低13例、呼吸音正常2例。

1.3 辅助检查

X线胸片 (床边) 共有24人摄片, 12人表现为肺颗粒状阴影和支气管充气征或毛玻璃状, 10人为肺炎征象, 2人表现正常。

1.4 诊断及使用呼吸机的指征

NRDS的诊断参照实用新生儿学[1], 使用呼吸机指征为明确为肺透明膜病, 胸片改变为支气管充气征和肺颗粒状阴影, 支气管充气征和肺毛玻璃状或胸片改变仅为肺颗粒状阴影但头罩吸氧下呼吸困难无改善或头罩吸氧下PaO2<50 mmhg。

1.5 呼吸机参数调节及综合治疗

治疗组应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通气摸式采用双水平正压气道通气BIPAP初调参数为频率 (R) 30~40次/min, 吸气时间0.65~0.75 s, 吸气峰压 (PIP) 20~25CmH2O。PEEP4~6 CmH2O。吸入氧浓度FiO20.4~0.9。吸呼比值1:1.0~2.0。上机时常规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2.5~5 ug/ (kg·min) , 输液量60~80 mL/ (kg·d) , 当病情好转自主呼吸恢复, 给头罩吸氧。对照组:除使用呼吸机以外, 所有静脉用药与治疗组一样。

2 结果

经过呼吸机辅助呼吸与其它综合性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0例, 死亡4例, 上机时间最长11 d, 最短1 d, 平均7 d, 住院时间平均18 d。对照组:治愈5例, 死亡11例。住院时间平均5 d。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χ2=4.82, P<0.05。

3 讨论

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导致的肺泡委陷, 最终影响肺的气体交换, 胎龄越小肺中PS的量越少, 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越高。在早产儿出生后肺仍然迅速发育, 在出生后的72~96 h产生的PS一般都可以维持正常呼吸[3], 所以只要在PS缺乏阶段加以补充或者用机械通气维持呼吸使早产儿度过72~96 h, 就能提高存活率。我科在使用呼吸机辅以静脉用药治疗HMD14例, 治愈率71.43%, 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机械通气铺以静脉用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愈率高, 并发症少,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30例 (NRDS) 分成呼吸机治疗组及对照组, 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呼吸机是治疗NRDS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新生儿,NRDS,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Moller JC, Schaible T, Roll C, et al.Treatment with bovine surfactant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children:A randomized multi center study[J].Intens Care Med, 2003, 29 (3) :437.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50.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例新生儿肺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例, 男4例, 女2例, 平均胎龄 (33.8±1.4) 周, 平均体质量 (2 245.3±52.1) g。观察组6例, 男3例, 女3例, 平均胎龄 (34.7±1.5) 周, 平均体质量 (2 259.3±51.9) g。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血压和心率下降, 呼吸困难, 口唇及四肢端发绀, 肺部有细湿啰音。所有患儿经诊断为肺出血, 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2]。

1.3 方法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新生儿肺出血的治疗, 进行保暖、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常规机械通气、纠正酸中毒、使用抗菌药物、对贫血患儿输入新鲜血液。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儿实施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注射血凝酶, 1次/6h, 0.2KU/次。观察组患儿实施机械通气联合气管滴入注射用血凝酶, 用2ml生理盐水稀释, 从气管内滴入0.2KU注射用血凝酶, 使用复苏气囊加压1min, 治疗时间为30~60min, 1次/6h。在患儿肺部出血情况停止后, 在患儿家长的同意下, 向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100~200mg/kg。

1.4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记录患儿肺出血停止时间、呼吸机停止使用时间、患儿的治愈率和病死率。

1.5 统计学处理本文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 肺出血停止时间和呼吸机停止使用时间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 组间对比分析, 治愈率和死亡率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肺出血停止时间和呼吸机停止使用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和呼吸机停止使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儿, 两组患儿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两组临床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肺出血是原发病晚期的危重疾病, 发生的对象多为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 这是早产儿本身的凝血机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肺表面的活性物质缺乏等原因造成的[3]。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目前, 临床的治疗主要是呼吸机辅助呼吸, 联合静脉止血药物, 但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患儿的出血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 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4]。因此, 早期诊断, 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值得研究的重点。本文中使用的药物为注射用血凝酶, 注射用血凝酶中含有从巴西矛头蝮蛇蛇毒中分离提取的巴曲酶和微量X因子A组成, 里面不含有神经毒素和其他毒素, 在凝血过程中, 仅仅在发生出血部位发挥作用, 并且能够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5]。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儿 (P<0.05) , 说明机械通气联合注射用血凝酶采用气管滴入的方式优于静脉注射的方式, 而两组患儿的治愈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机械通气联合注射用血凝酶治疗是有效的, 通过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 增加了患儿的康复速度。由于本文观察对象过少, 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待收集临床数据进行大量实践, 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机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的方式在临床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能够控制患儿的病情,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雪莲.机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4, 43 (32) :4363-4365.

[2]薛晨光.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32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178-179.

[3]徐丽, 唐文燕, 谭玮.机械通气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 31 (4) :52-54.

[4]田昌军, 刘芳平.新生儿肺出血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 :181-183.

机械通气护理及气道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入住院患者中年龄>20岁者为样本来源, 机械通气时间超过3d, 排除患者不能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者的1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10月至2011年10入院患者102例为对照组,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入院患者96例为实验组, 两组患者均使用型号为SIEMENS Servo Ventitalor 300A (西门子300A) 的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102例, 男性63例, 女性39例, 年龄21~81岁, 平均 (56.98±1.65) 岁, 其基础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阻塞11例、严重肺水肿9例、有机磷中毒10例、心脏大手术术后21例、颅脑外伤术后16例、脑出血20例、脑梗死15;实验组96例, 其中男性59例, 女性37例, 年龄20~84岁, 平均 (57.19±1.50) 岁, 基础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阻塞9例、严重肺水肿6例、有机磷中毒8例、心脏大手术术后18例、颅脑外伤术后20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一般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手段: (1) 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神志、排泄物变化情况等生命体征监测, 血氧饱和度监测及血气分析; (2) 维持呼吸机正常工作状态; (3) 妥善固定气管切开置管和气管插管; (4) 注意人工气道的湿化; (4) 正确、定时吸痰, 保持气道通畅。 (5) 气囊管理:压力控制在45k Pa (25mm Hg) 以下, 每4d放松一次, 每次5~10min; (6)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注意手部卫生及病室消毒, 通过做好口腔护理; (7) 注重营养支持, 首选胃肠道作为营养支持的途经, 每日热量控制在2000Kcal左右, 如不能满足患者营养支持的需求, 给予静点补充营养。

1.3 气道管理

2011年10月我院组建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小组, 成员由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机械通气护理经验丰富的呼吸内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ICU护士长组成。护理管理小组制定出机械通气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 通过理论讲授和操作示范规范机械通气护理操作流程, 并定期对每位护士护理效果进行测评, 提升其护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专家会议, 制定应对策略, 改进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的护理严格依照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小组指导进行, 并且注重满足患者需求, 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策略, 同时注重患者心理护理, 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需求,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评价方法

1.4.1 护理舒适度测评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研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4]测评两组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在白纸上画一条10cm长的直线, 均分为10等份, 并从左到右依次标明数字0~10, 对应记0~10分。0表示“舒适”, 3表示“轻度不舒适”, 5的表示“中度不舒适”, 7表示“重度不舒适”, 9表示“极度不舒适”。两组资料收集均在呼吸机后停用24h内进行。

1.4.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并发症诊断标准[1]: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时间在机械通气48h以后或脱机后72h内;通气期间体温>38℃;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X线摄胸片出现新炎性渗出病灶;白细胞计数≥10×109/L。 (2)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 (UEX) :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有意自行拔管;插管意外脱落。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 数值数据近似正太分布, 用 (均数±标准差) 描述, 连续型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二分类变量和无序变量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舒适度测评比较

两组患者通气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的得分进统计分析, 舒适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常见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VAP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显著, UXE的发生率差异显著, 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本研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通过对照组临床护理方法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规护理手段, 在维持患者生命基本需求的前提下, 确保了护理质量, 但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 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2011年本院创建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小组, 机械通气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将气道管理引入护理培训中, 护理人员不仅密切关注患者情况, 维持其生命体征平稳, 同时有效改进了护理方法, 并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患者气管插管期间, 由于其物理束缚因素, 患者无法正常活动, 并且伴有口渴、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 经口、鼻插管患者长伴有口腔或鼻腔胀痛, 甚至引起牙齿损伤和口腔黏膜撕裂、鼻窦炎、中耳炎等机体损伤[5], 同时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述其需求, 导致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障碍, 在患者身体遭受疾病折磨的情况下, 更加重了患者的不适感。护理对照组患者的护士, 经过培训、测试, 能够更好的掌握机械通气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并且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护理管理小组制定的规范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并且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及需求,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 改进护理方法, 减轻患者的身体不适感。对于无法表达个人意愿的患者, 护理人员主动以提示性语言询问其需求;告知患者治疗进展情况, 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 共同给患者心理支持, 同时对于部分由于长期机械通气产生依赖效应[6], 而引起戒断反应的患者, 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使患者更有安全感。有效避免了患者感觉到烦躁不安以及不配合治疗等情况的出现, 提高了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P<0.05) 。

机械通气时临床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VAP、UEX、导管堵塞、气道狭窄等[7], VAP一旦发生, 患者会出现脱机困难, 延长住院时间的情况, 严重者甚至会对其生命构成威胁[8]。通过气道管理培训的护士, 能够充分认识到加强营养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对于机械通气患者的重要性, 并将患者的口腔护理落实到位;通过评估患者情况, 采取按需吸痰取代传统的定时吸痰, 并且痰液引流完全, 有效的避免了呼吸道感染[9];将医用一次性手套引入护理操作中, 保证手卫生的同时, 便于护理人员把握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和力度, 降低了吸痰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刺激, 在降低患者身体不适程度的同时, 有效减少了VAP发生的频率 (P<0.05) ;并且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了护士风险预见能力, UEX等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显著降低 (P<0.05) , 同时研究组有效杜绝了导管堵塞、气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护士责任感得到提升, 能够使护理工作做得好,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机械通气管理小组能够有效的将气道管理落实到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 提高护理技能, 使患者对于护理舒适度的满意程度大大提高, 并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气道管理对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提高患者舒适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院患者102例设为对照组,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入院患者96例设为实验组, 创建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小组,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气道管理,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获取的患者护理舒适度评分, 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评价气道管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通气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VAP、UXE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机械通气管理小组能够有效的提高护士护理技能, 提升患者对于护理舒适度的满意度大, 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1.

[2]周建新, 席修明.机械通气与呼吸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58.

[3]刘化侠.机械通气患者的不适与痛苦[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4) :52-53.

[4]Czarnik RE, Stone KS, Everhart CC Jr, 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suction on tracheal tissue[J].HeartLung, 1991, 20 (2) :144-151.

[5]宋维, 娜宋, 桂芳, 等.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2) :190-192.

[6]Yiliaz C, Kelebek GN, Ozdemir N, et al.The effect of nursing-implemented sedation on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he ICU[J].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 2010, 16 (6) :521-526.

[7]Welan J, Simpson SQ, Levy H.Unplanned exmbation:predictors ofsuccessful termin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or support[J].Chest, 1994, 105 (6) :1808-1812.

[8]Bauer TT.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microbiology[J].Sem in Respir Infect, 2000, 15 (4) :272-279.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 篇8

【关键词】机械通气;营养支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26-02

营养支持一般用于危重病人。1996年Callagher等研究表明危重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占总比例50%左右1。。ICU病人病情危重,尤其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机械通气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由于长期不能进食或被禁食,可导致严重营养不良,继而影响呼吸做功,使通气驱动能力降低。易形成难以控制的感染和细胞功能损害,影响撤机成功率,诱发和加重呼吸衰竭,可导致病情恶化,并发症增加,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2,甚至死亡。本院2008年1月ICU~12月ICU共收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辅助机械通气患者87例,现将该类病人营养支持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机械通气危重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43~105岁,平均76.3岁。其中肺部感染、COPD伴呼吸衰竭47例,心力衰竭并发ARDS11例,急性脑血管意外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肠癌根治术MT2例,重症胰腺炎2例,肺癌根治术MT3例,心肺复苏术后6例,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1.2 营养的种类与选择

营养支持的方法包括完全肠内营养,完全肠外营养以及部分肠内和部分肠外营养混合三种途径。适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维持肠粘膜结构的完整性;增加肠道了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改善肠道运动功能3。。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同时应用时,利用肠外营养能快速纠正低蛋白质血症、负氮平衡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应用肠内营养,逐渐由少量过渡到全量,在过渡过程中,肠内营养能量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亦可缩短肠外营养的应用时限4.

1.2.1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主要以静脉为主要供给途径,静脉营养可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给予。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是经过周围静脉穿刺,输入以等渗为主,PH值接近中性,刺激性较小的液体,适用于代谢率中度增加的病人。中心静脉肠外营养可经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输入人体所需营养成份。

1.2.2 肠内营养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EN简单易操作、经济、并发症相对较少、而且EN的刺激能够促进肠功能恢复和稳定,防止肠粘膜萎缩和菌群移位;能阻止和缓解长期因PN治疗中发生感染及淤胆造成的危害。所以肠内营养是首选途径,使用时应遵循“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时,应用它”的原则5.

2.1 肠外营养护理

2.1.1 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护理

应选用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避免输液管受压、扭曲或滑脱,影响营养液的输入。

2.1.2 中心静脉腸外营养护理

穿刺管衔接紧密,以防接头松脱,导致液体外溢,管口污染。输注营养液接歇用等渗盐水冲洗导管,因滴注速度过慢时管径壁有血凝块浮着,防止血栓形成。

2.2 鼻饲管的护理

输注导管和营养液容器每天更换一次。每次管饲前用抽吸胃液法,检查并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检查胃内有无潴留、出血、胀气等。保持胃管通畅。④胃管每月更换1次,更换时于末次喂饲完毕拔出,间隔6h后按常规从另一鼻孔内插入10.

3并发症观察及预防

3.1导管并发症

根据医嘱认真三查七对,正确无菌配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中心静脉穿刺管需每天用安而碘消毒导管口及周围皮肤,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导管口有无裂缝,导管可否抽出回血。

3.2 反流、误吸

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均有误吸的危险,人工气道吸痰时,易刺激患者咳嗽增加腹压,致胃液反流,反流液若未及时吸出可致误吸6,加上呕吐、咳嗽有可能会使胃管变更位置.

3.3 低血糖、高血糖

应激期应避免使用含高糖的液体及膳食,营养液体速度不能过快,胰岛素不足时用微量泵注射补充所需的胰岛素9。

4 讨论

营养支持已成为ICU危重病人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能改善病人的营养和代谢状况,还能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其预后。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基本方式是肠外营养及胃肠内营养。一旦其胃肠功能有所恢复肠内营养可克服肠外营养的缺点,且更具生理性,无需特殊设备,同时具有操作方便,费用低,经济实用等优点7。

参考文献:

[1]Callagher ACR,Voss AC.Melanish SC.et al.Malnutri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the case foy medical nutrition the rapy[J].JAM Diet Assoc,1996; 96(4):361.

[2]俞森洋。危重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589.

[3]傅廷亮,陈强谱.肠内营养对肠道功能保护[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2):1395.

[4]唐静,朱京慈.序贯性营养支持方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5A):1134-1135.

[5]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

[6]顾景范.杜寿粉.查良锭,等.现代临床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58-461.

[7]周福有,王卫杰,李英.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切除术后胃出口梗阻治疗中的地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 21(12):81-82.

[8]泰环龙.外科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方法的改进和疗效观察.上海医学,2000;23(2):717.

[9]左杯去,解树叶.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70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篇9

关键词: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护理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用以治疗呼吸衰竭方面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措施。近些年来, 伴随着对呼吸生理护理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关医疗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这一治疗手段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气管切开虽然已经成为了治疗某呼吸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与手段, 但是气管切开的并发症发生率却是很高的 (在60%~70%之间) , 通过笔者在外科监护室的工作经历来看, 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中积极地采取一些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方面的护理措施可以大大的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方面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有关气管切开的护理要点

1.1 关于气管套管的固定

气管套管是十分容易脱落的, 一般可以用纱布在患者的颈部加以固定。由于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弹性好、耐用、牢固的固定带, 所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

1.2 切口的护理

在气管套管附近的纱布垫一定要尽量的保持清洁和干燥, 护理人员每天至少需要更换1~2次, 防止气管切开后切口的感染。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使用自行剪裁的纱布来对切口加以保护[3]。

1.3 内套管的消毒

在医学界在气管套管的制作材料, 采用的主要是塑料、硅胶、金属等。在具体发临床应用上应该根据不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材料, 进而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相应的消毒方法, 譬如现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次性聚乙烯管, 因其材料的特性是不能采用高压的消毒方式, 那么就可以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煮沸7h左右来加以处理[4]。而对于其他类的一般材料最理想的消毒方法就是使用套高压蒸汽的消毒法。

2 有关吸痰护理方面的要点

2.1 关于吸痰管的选择与使用

在具体的护理操作中可以依照气管导管的内径来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吸痰管, 最好是吸痰管的外径在气管导管内径的一半以下。因为假如使用了过粗的吸痰管, 就会导致吸引的负压力很大, 使得肺内产生负压导致肺泡的陷闭, 反之假如采用的吸痰管太细就会使吸痰不畅, 一般上的成年人主要采用的是10~12号的吸痰管, 管长度最好在45cm左右, 其应该是透明、软硬度等都适中的[5]。

2.2 吸痰时间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中重要的最一项护理操作就是吸痰, 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上看一般情况下2h吸痰1次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实际临床上的吸痰时间间隔还主要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当患者出现了痰鸣音、咳嗽有痰、SpO2下降等情况出现时就应该改变体位后再行吸痰[6]。同时,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依据患者痰液的性质来选择适时的吸痰的技术来避免定时吸痰时可能带来的一些如黏膜损伤、气管痉挛等并发症。

2.3 吸痰的方法

在实施吸痰前应该向患者说明吸痰在整个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取得患者的全力配合。在对患者进行吸痰的时候其动作要尽量的迅速和轻柔, 切忌长时间的吸引, 必要的时候可以间隔3min以上再实施吸引。在吸出气管分泌物的过程中, 需要鼓励患者通过咳嗽来帮助吸出那些深部的分泌物, 具体的吸痰操纵中, 时间最好在15s以下, 吸引的负压最好也不要超过50mmHg。

2.4 吸痰中有关并发症的预防

主要就是要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SpO2等情况。对于那些严重缺氧的患者而言, 应该尽量的相应的缩短吸痰的时间。在完成吸痰操作时或者吸痰的间歇期间都应该适度的给予机械通气保证供氧量的充足[7]。

3 机械通气的湿化管理

3.1 有关湿化的重要性研究

有关的研究表明假如机械通气吸入的气体湿度不足, 一些黏稠性的痰液就会很容易的积聚于支气管内部阻碍通气的进行, 也会导致氧疗效果的降低。而且最近一些专家通过其临床的研究还发现通气的湿度不足还会导致吸入的气体在患者肺内分布不均衡, 使得血流与通气比失调进而加重缺氧的问题[8]。相关的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 一些肺病病毒的感染率也是随着吸入气体和气道湿化程度的下降而升高的。所以说有效的湿化就是呼吸道通畅、肺部感染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而言在实际临床的机械通气中吸入气体的温度最好在32~34℃之间, 气体的绝对湿度应该控制在36mg/L以上。

3.2 湿化的方法

(1) 蒸汽加热湿化:利用定容型的呼吸机上的电热恒温的蒸汽发生器 (注意将呼吸机的湿化器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 , 将水加热后产生后蒸汽混合到吸入的空气中, 从而起到相应的加温、加湿的作用, 减少气体的干燥、寒冷对于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与损伤[9]。 (2) 雾化吸入加湿:利用呼吸机带有的雾化器装置, 将吸气回路中连接到雾化装置上, 也就是采用射流的原理把水滴撞击成一个个微小的颗粒使其悬浮在患者需要吸入发气流中[10]。有的时候未来增加湿化效果, 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雾化液中加入一些相应的药物来释痰液, 从而达到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 (3) 其他湿化的方法:包括气道内是直接滴注加湿, 喷雾器加湿, 空气湿化等方法。

4 关于呼吸道感染的控制以及预防

4.1 防止误吸

也就是需要患者采用正确的体位。患者最好保持平卧, 因为经过有关的研究表明采用平卧位可以有效的减少那些会引起误吸的危险因素。当然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也可以相应的采用低半卧位或者是半卧位的方式[11]。

4.2 关于口腔护理

做好口腔的清洁工作, 每日2~3次的口腔护理是必需的, 依据患者口腔的PH值选用合适的口腔清洗液。有研究显示, 采用通气机通气24h内有88%的吸气管路会有来自于患者咽部的细菌的存在, 这些病菌很有可能会随着某些操作而进入患者的下呼吸道, 造成肺部的感染[12]。

4.3 无菌的技术操作

吸痰管最好是使用一次性的来避免感染, 同时对于通气机回路中的雾化器也不能持久性地保留在通气机的回路中, 需要在每次雾化后都要及时的卸下, 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后方可使用[13]。而使用蒸气加热的方法来进行湿化的时候, 湿化器中需要贮存的是无菌的蒸馏水, 过滤纸要及时更换保持无菌。呼吸机上的每个管道、接头也都应该及时的消毒。对空气进行每天2次的紫外线消毒, 尽量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5 营养

为了减少患者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自己哦那个一些应激性溃疡的出现和发生, 就应该尽早的进行鼻饲[14]。在气管切开后患者由于吞咽食物的困难, 很容易就会发生误吸以及营养不良的问题。所以, 必要的时候需要取得有关的语言治疗师、营养师们的协助, 保证患者们可以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还要注意的就是脱水的问题, 因为脱水很容易导致患者支气管分泌物的黏稠化, 所以需要患者每天都要维持必要的、正常的液体摄入。

6 脱管的护理

刍议无创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各种病因导致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50例, 给予各项治疗后, 症状改善不明显, 意识清醒, 能进行言语沟通的患者, 动脉血气都有改变, PaO2<60 mmhg, 伴或不伴有PaCO2>50 mmhg, 均符合使用无创通气的指征, 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改善患者的缺氧及储留情况。

1.2 方法

该组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 同时进行相关的对症支持治疗及护理。如果患者动脉血气改善, 呼吸困难得到缓解, 可暂停呼吸机通气。同时在上机过程中, 可让患者进行喝水、祛痰、饮食等操作。

2 心理护理

焦虑和情绪、经济问题是患者在治疗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的患者不能适应呼吸机, 人机对抗反而加重病情, 造成恐惧心理, 使患者及家属并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而不积极接受治疗, 呼吸机使用时产生的不适影响了上机的成功率, 延长治疗的时间。陆爱玲[1]对15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问卷, 结果调查发现, 有1/3的患者认为不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 2/3患者质疑无创呼吸机的疗效。因此, 护士人员应该表现出充分的耐心, 首先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介绍无创呼吸机的原理及治疗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 使其患者与家属都对无创呼吸机有一定了解, 接受呼吸机。王军[2]对30例使用呼吸机患者的需要的研究分析, 发现患者最迫切需要是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 认为采用患者和医务人员均认可的沟通方式能减轻患者的担心与不适,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以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 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又能使患者做到积极的配合,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减少护患纠纷。

3 上机前准备

(1) 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 定时检查面罩有无漏气及松紧度, 四头带以2个手指轻松出人为宜。 (2) 保持气道通畅, 使用无创呼吸机前应鼓励患者主动咳痰, 尽量采取有效排痰措施, 如定时翻身、拍背, 胸部叩击, 雾化吸入, 适时有效的吸痰。 (3) 仪器的检测, 医务人员在上机前, 必须测试呼吸机的功能, 以确保呼吸机的性能, 准备好呼吸机管道及接头;备好湿化液及稳定的电源等。另外, 应配备急救设备, 为创造急救创造条件。

4 使用中的护理

4.1 生活护理

应用呼吸机后,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这要求护士与患者及时沟通, 做到适时饮水, 及时排痰, 使患者愉快的进行治疗。

4.2 饮食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对营养的需求更高, 上机期间保证充足的营养, 应合理安排饮食, 忌烟、酒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慎用牛奶、未加工的黄豆食品、土豆、地瓜等含气或易产气食物;饮食宜温热, 不宜过饱, 避免膈肌上升而影响呼吸。

4.3 呼吸道的管理

应予患者适当的体位, 如半卧位、坐位等, 一般要求头、颈、肩在同一水平面上, 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呼吸道通畅即可。应该注意的是枕头不宜过高、管道不应扭曲, 以免造成气道压力过高而影响呼吸。若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剧烈, 可停机20~30 min, 让患者休息片刻, 将痰咳出, 并及时漱口。

4.4 密切观察

观察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及时正确的处理报警, 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血压、心率、呼吸、SpO2、电解质、血常规、四肢的色泽、唇色的变化等, 4 h/次血气分析, 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上。保持最少4次/d的体温测量, 记录24 h出入量。

5 出现并发症后的护理

5.1 口鼻干燥感

是常见并发症, 由于呼吸机面罩内的气体持续吹入口鼻腔及气道而造成的。可嘱病人多饮水, 口部覆盖湿纱布, 加强气道湿化, 保持室内的温湿度, 经常检查湿化器内是否有水。

(1) 腹胀的发生率为48%[3], 在呼吸机使用过程患者可能会因为张口呼吸、漏气、体位不当导致大量气体进入胃内, 引起胀气, 可能引起患者呕吐、误吸。护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 应经常关心患者, 询问其感受, 腹部查体, 以便早期发现腹胀,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该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比较顺利, 有6例病人发生腹胀, 经对症处理后, 腹胀均不同程度的缓解。 (2) 皮肤压伤也为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约在7%~27%左右[4], 为了预防漏气, 通常会要求面罩与皮肤紧密贴合, 但长时间的皮肤压迫会影响皮肤血液循环, 导致皮肤压红、破溃坏死。所以需要注意防止过度的面罩加压;使用皮肤保护敷料;间歇性摘除面罩, 使皮肤得以暂时的减压, 恢复血液供应。该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比较顺利, 有1例病人发生压疮, 及时处理后痊愈。 (3) 痰液粘稠:尤其是长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 本身已存在痰液增多、粘稠的问题, 使用无创呼吸机后, 在长期大量气体的作用下, 加重了痰液的粘稠, 因此需要使用湿化器, 指导病人多饮水, 2 000 mL/d以上, 以湿化痰液, 但要防止湿化温度过高导致烧伤或痰液稀释堵塞气道。该次研究中有11例病人出现痰液粘稠现在, 经相关处理了后, 问题迎刃而解。 (4) 咳痰不畅:患者受限于疾病, 再加上佩戴面罩, 无法自行将痰液排出面罩外, 护理人员及时观察并发现患者的咳痰情况, 将痰液擦除, 以免患者痰液积聚或是将痰液咳在面罩内部, 增减感染的机会及影响通气效果。 (5) 循环影响:类似于有创正压通气, 无创通气的正压作用可使胸腔内压增高, 从而对循环系统造成影响。在心源性肺水肿时, 由于正压的作用, 可改善心功能。但是, 如果选择较高的通气压力, 在初始使用或突然停止使用无创通气时, 都可能导致心率、血压的波动, 甚至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在开始上机时, 须以较小的压力作为初始参数, 待稳定后再上升至治疗压力;而在停止使用时, 也需要先将压力降至较低的水平, 稳定后再拿开面罩。 (6) 误吸:由于患者无力咳嗽或饮水进食时呛入呼吸道造成。尽量避免饱餐后应用呼吸机。鼓励病人有效排痰, 协助病人拍背排痰, 若分泌物过多或无力咳痰, 应建立人工气道并备吸引器。

6 结论

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通过积极地采取护理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或减少无创机械通气引起的临床并发症, 因此, 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 要做好健康教育, 解除心理问题, 通过有效的治疗护理, 从而改善患者的舒适感, 大大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无创呼吸机的上机的成功率和临床使用效果, 为无创机械通气更好的发挥临床效果提供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陆爱玲.COPD呼吸衰竭患者VPAP呼吸机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广西医学, 2003, 25 (1) :141-142.

[2]王军, 邵越英, 丹金秀.30例使用呼吸机患者需要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10) :586-588.

[3]钱彩文, 吴巧媚, 钟琼.腹部术后并发呼吸衰竭使用无创通气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8) :4474-4475.

上一篇:河道的治理及管理下一篇:散文教学中的美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