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节水九篇

2024-07-24

推广节水 篇1

一、宁波市农业用水和农业节水现状

1. 全市农业用水状况。

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农田作物 (种植业) 灌溉用水、林业 (茶、桑、果等) 用水、畜牧业 (猪牛羊及家禽等) 用水。农作物灌溉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 除了天然降水还不能够满足正常需要而进行补给的灌溉用水量。其大小不仅受气候的影响, 而且还受作物种类、土壤种类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是用水大户。1980年全市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2.02亿立方米, 占全市年用水总量13.96亿立方米的86%, 20世纪90年代之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种植结构的调整, 节水技术的推广, 农田灌溉用水量在社会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尽管农业用水量逐年减少, 占总用水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 但工业用水量、城乡生活用水量却快速增长, 而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限制了农业用水量的进一步增加, 这也决定了农业发展必须走节水、高效之路。

2. 全市节水灌溉设施现状。

目前, 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由解放初期的3亿立方米, 增加到23.7亿立方米 (含河道) ,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269.4万亩, 占农田总面积的93%;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77.8万亩, 占农田总面积的61.1%。各县 (市) 区在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 建设了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了管道灌溉、渠道防渗、灌溉用节水阀门、泵站节能改造、排水降渍、喷灌、滴灌等节水增效工程技术。到2010年底, 全市节水灌溉总面积已达249万亩, 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87.6万亩, 低压管灌面积5.7万亩, 喷微灌面积23.4万亩。

3. 全市农业节水技术主要应用模式。

(1) 节水灌溉工程性技术。渠道防渗。其糙率小、流速快, 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 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输水管道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管等, 虽一次性投入较高, 但综合经济性能仍优于明渠。喷灌。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 通过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 以均匀地喷洒方式对作物进行灌溉, 水的利用率可达80%以上。至2010年底宁波全市喷微灌累计受益面积已达到23.4万亩。微灌。微灌是比喷灌更省水的灌水技术, 到2006年末, 全市喷微灌设施累计受益面积已达10万亩。 (2) 节水灌溉非工程性技术。水稻薄露灌溉技术。简单说就是“薄灌水, 常露田”。这种方法, 使水稻田有一半时间湿润而无水层, 使水稻根系既有水分, 又有氧气, 促进水稻生长, 并在增产前提下实现节水、节能。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1998年开始, 全市进行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试验示范。根据水源和地形条件不同, 形成水种湿管、直播湿管和旱种旱管三种方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进入21世纪, 各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结合宁波实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 推广高效新型种植模式, 把大面积高耗水农作物退出种植结构。而以蔬菜、瓜果、豆类等耗水较少、高效经济作物取代。早、晚稻由1990年的448.1万亩稳定调减到目前的180万亩左右。而耗水量较少的经济作物面积有较大幅度增长, 节水增收明显。

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基础研究滞后。

高效农业节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宁波市过去对单项节水工程技术研究、应用较多, 对农业工程节水与非工程技术 (农艺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技术等) 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研究欠缺, 难以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特别是至今缺少适合宁波市特点的规范标准、衡量和度量节水效益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虽然结合本地特点提出了几种农业节水的模式, 并在前几年进行了试验, 但面对农业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尚难提出全面规范的技术标准, 导致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节水灌溉设备的生产和产品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 节水灌溉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节水灌溉设备的技术监督和质量检测工作亟待加强。

2. 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投资力度不足。

目前, 节水推广的资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补助外, 农户自己要负担三分之一, 负担较重。近几年宁波市虽然非常重视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资金投入逐年加大, 但地方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 由于投入不足, 一些灌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

3. 小规模种植管理模式制约喷微灌发展, 先进灌溉设施建设速度偏慢。

宁波市以往建设的农业节水工程主要以渠道防渗为主, 与效益农业、设施农业相配套的先进农业节水灌溉设施较为缺乏, 现有喷、滴灌等高效、先进节水设施灌溉面积仅占节水灌溉面积的8%。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土地规模经营的比例还不高, 全市尚有近40%的农田由大量农户分散经营, 面积小而不成片, 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 相互制约, 喷微灌推广使用面临较大困难。

4. 推进高效农业节水政策不完善。

各地对农业节水的配套扶持政策研究不够, 如节水灌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农业节水灌溉用水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如何用经济政策鼓励和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政府对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应采取哪些保护扶持政策, 以及对粗放用水应实施怎样的约束机制等方面都缺乏有效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发展。

三、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支撑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把推广农业节水工作纳入到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 要坚持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以农业生产节水、增产、增收为总目标, 建设持续、高产、高效相结合的现代节水型农业, 建立健全节水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包括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及高效用水管理体系。各地要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建设一批区域性农田水利示范镇 (乡) 和一批生态观光农业、高效特色农业, 以推进高效农业节水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2. 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积极推行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1) 针对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等问题, 要加大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力度, 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配套、更新改造为重点, 完善农田灌排体系,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2) 加快高效节水设施灌溉工程建设, 以高新节水技术推广为重点, 因地制宜开展喷、微灌等工程建设, 把高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作为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提升传统农业档次, 适应节水农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来抓, 因地制宜发展露地固定喷灌、露地 (设施) 滴灌、露地 (设施) 微喷灌、设施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新节水技术工程建设。 (3) 大力推广农艺、生物节水技术, 以高效、高产、节水为目标, 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 积极调整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 优化种植模式、种植技术及配套技术, 探索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联合调控技术, 加快节水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 加快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型农业结构, 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方法、新技术。

3. 研究制定扶持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

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或实行低息、无息、贴息贷款金融政策和经济补贴, 按照“谁投资, 谁所有, 谁管理, 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农民群众投资兴办节水灌溉工程。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 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资金, 逐步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高效农田节水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配套政策, 将推广高效农业节水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建设计划, 保障地方配套资金落实, 使节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轨道。

4. 开展高效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 提高农业节水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是高效农业节水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节水科技创新, 要认真总结宁波市和国内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研究加快节水灌溉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要进一步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积极进行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引进、试验与推广, 为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 科技部门要加强高新节水技术的研发, 研究、生产符合宁波市农业节水实际需要的技术、产品, 提升农业节水水平。

5. 建立完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随着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 对其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要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 使节水灌溉工程充分发挥效益。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技术培训, 制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程, 做好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护工作。新建的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都要明晰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 按照职能清晰、权责明确原则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将责任落实到人。要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 因地制宜建立专管与用水户组织相结合的水管理队伍, 建立行之有效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管理运行机制, 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业产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9

推广节水 篇2

1 技术内容

1.1 垄作沟灌技术

垄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是有别于传统栽培技术的一项全新栽培技术,它革新了传统的耕作及灌溉方式,将传统的大田平作栽培模式改为起垄栽培模式,扩大了土壤表面积,提高了苗期地温。该技术是在田间起垄开沟,根据缓坡地和平地的不同,垄宽30~50 cm,垄上种3~4 行小麦,沟深15~20 cm,水从沟里通过侧渗进入到作物根区。灌溉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小沟内侧渗灌,减少了田间相对灌溉面积,降低了蒸发和渗漏,加大了灌溉水的田间流速,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作物前期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在确保作物产量水平的同时,可节约灌溉用水750~2 700 m3/ hm2。适宜在河西绿洲灌区、沿黄灌区及其它相似生态类型地区推广应用。小麦垄作沟灌布置如图1所示。

1.2 垄膜沟灌节水技术

该技术通过起垄,垄面覆膜或全覆膜,在垄面、垄侧或垄沟里种植作物,实行沟内灌溉的一种农艺集成节水技术,该技术可分为两种技术模式,即全膜沟播沟灌和半膜垄作沟灌。

1.2.1 全膜沟播沟灌节水技术

如图2 所示,将土地平面修成垄形,对田块进行全地覆盖,防止水分无效蒸发,作物种在沟内,灌溉采用沟灌技术,水从输水沟进入灌水沟,通过种植孔渗透湿润土壤,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适用于甘肃省灌区宽行距的作物种植。

1.2.2 半膜垄作沟灌节水技术

如图3 所示,将土地平面修成垄形,用地膜覆盖垄面和垄侧,在垄上或垄侧种植作物,作物生长期按照需水规律,将水浇灌在垄沟内,通过侧渗进入到作物根区,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和导致田面板结。一般在3 月上中旬耕作层解冻后就可以起垄,垄和垄沟宽窄要均匀,垄脊高低一致。主要适合在玉米、马铃薯及瓜菜等作物种植上应用。

1.3 膜下滴灌节水技术

如图4 所示,该技术是滴灌技术和覆膜种植的有机结合,利用管道系统将管内的有压水流通过水能滴头滴水,水滴缓慢、均匀且定量地浸润作物根系区域,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区的土壤始终保持在最优含水状态的滴灌方式。较好地保持土壤良好结构,防止水分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加之覆盖地膜,大大减少了无效蒸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该技术具有施肥、施药与灌溉一体化的技术特点,主要在加工型番茄、专用型马铃薯、酿造型葡萄、制种玉米、蔬菜及瓜类等作物上应用。

2 技术路线

围绕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要用好地表水,少用地下水,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减少每次灌水数量,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农田灌水定额,形成覆盖抑蒸、灌水与作物需水规律相吻合的灌区农田节水技术路线,提高单方水的经济产出,实现由单一节水技术向综合集成节水技术转变,由单纯工程节水向农艺、农机与工程节水相结合转变。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和新设备,进一步提高灌区农业科技含量。

3 主要措施及存在问题

3.1 主要措施

3.1.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在甘肃省主要灌区开展农田节水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田节水工作,把农田节水作为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全省灌区农田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节水工作的需要,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农田节水领导小组,统一对农田节水工作进行指挥、调配和支持。财政、发改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增加农田节水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研部门加强高新节水技术的研发;农机部门加强农田节水机具的研发配套,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甘肃省农田节水投资将根据各地任务实际完成情况,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下达。各级都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以奖代补和实行奖惩等措施,量化任务、细化目标,层层考核,层层抓落实。充分发挥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用水指标考核体系。把节约农业用水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研究加快推广节水技术的措施和方法。

3.1.2 遵循科学引导,规范种植模式

处理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努力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加快推进灌区高效节水机械化技术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必须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机械化收获相配套,相衔接。这就需要各级农业、农机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和种植模式,大面积实施与现代农业机械化相融合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

3.1.3 加快农机科研开发,保障适用机具供应

新机具的研发是加快河西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技术推广步伐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和有关生产企业重视引进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研究开发、生产出了适合河西及沿黄灌区不同区域节水技术模式的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的使用需要。

3.1.4 强化推广力度,建立不同层次的示范基地

推广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和机具,农民有个接受的过程。亲眼目睹机械化作业的优越性,才能调动农民普及应用的积极性。灌区各县区建立了一大批灌区节水机械化示范基地,配套机具、规范种植和适时作业,组织周围农民实地观摩,并组织有关厂家供货到现场,方便农民选择和购买,提供作业示范、技术咨询、操作培训和供应机具一条农服务。通过科技下乡、项目带动、技术演示及机具展示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努力普及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机械化技术。

3.1.5 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发展步伐

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区域实际,进一步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和技术促进措施,确保组织、人员、任务和时间4落实。大力支持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机企业实施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机械化推进工程,大力支持广大农民和农机操作手购买灌区高效节水配套机械和实施节水机械化作业,为加快推进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机械化生产提供坚强保证。

3.2 存在问题

3.2.1 技术应用不规范

垄沟宽窄不一,对种植密度和节水效果有一定影响。玉米垄膜沟灌技术推广中,有的地方将1 m的带幅用1.2m宽的地膜覆盖,地膜接缝处重合部分较大,造成浪费;有的地方采购的地膜拉力强度不够,机械覆膜时不能充分紧拉,造成地膜亩用量和成本增加。

3.2.2 机械化程度低

现有农机具与生产实际不很配套。在开沟、起垄、播种及覆膜一体化方面技术不够成熟,给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与垄膜(垄作)沟灌技术相适应的作业机具。

3.2.3 农民节水意识不强

推广节水技术,实现节水灌溉 篇3

关键词: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技术

0 引言

节水型农业建设不仅是一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投入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宏大工程。

目前农一师灌区乃至整个兵团都在大力实施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也日益成熟,作物产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仍应看到目前发展节水灌溉的不足及前景。

1 发展节水灌溉的原因

经过前人在上一世纪的孜孜探索,灌溉水的利用技术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淡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严重,人类在新的世纪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从国外和我国各地的实践经验看,凡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可获得十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巨大,通过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无疑是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调蓄配套能力不足,农业灌溉水的供需矛盾突出,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农业生产。在新疆干旱少雨,作物种植面积大的特定条件下,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具有产出投入比高,省水、省工、省力等优点的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实用技术,已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农民发展田间高效节水技术积极性日益高涨。

2 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历史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引进喷灌、滴灌技术,80年代中期曾一度得到迅速发展。但因为经济及技术落后,不几年即纷纷下马。进入90年代中期,国家充分意识到我国水资源的短缺,重新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经过数年努力,已取得长足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及仿制了不少条滴灌生产线,滴灌管材以及滴灌过滤设备产品质量比80年代有了很大进步。到了本世纪节水灌溉技术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控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21世纪,灌溉技术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许多灌溉专家预测21世纪的灌溉将朝着能耗及造价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高度自动化及高度智能化方向发展。

3 节水灌溉的类型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农业耕作习惯的改变,扩大了灌溉的实际效果。节水灌溉技术的种类也得到了发展,包括传统的渠道防渗,以及后来引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

3.1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输水仍是当今世界主要采用的输水手段,渠道防渗衬砌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渠道防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衬砌材料,目前普遍采用的材料为刚性材料、土料和膜料三种。

3.2 膜上灌 膜上灌水技术是我国新疆科研人员在覆膜种植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灌水新方法,突出特点是可通过调整膜畦道尾的渗水孔数及孔的大小来调整膜畦首尾的灌水量,这样灌水效率高,一般可节水25%~35%,增产15%~20%,又不要专门的设施。以获得较普通地面灌溉方法相对高的灌水均匀度,实现节水增产的目的。

3.3 管道输水技术 管道输水效率高,占地少,易管理。灌溉渠道管道化是发展趋势。尤其在田间渠道中采用管道输水发展很快,管材可用砼管、钢管、塑料管、陶管、以塑料管使用为多,管件应配合。

3.4 喷灌技术 喷灌是借助机械能的作用把水加压、雾化、喷洒在田间达到作物浇水的一种灌溉方式。喷灌由水泵、动力机械、管道及喷头组成,布置方式有固定、半固定式及移动式三种,而以半固定式采用较多。喷灌唯一的缺点是受风力影响较大。

3.5 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安排在管道上的滴头,将水准确地、均匀地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的土壤中,达到灌溉的目的,是一种精密的灌溉方法,只有需要水的地方才灌水,可真正做到只灌作物而不是灌土地。而且可长时间使作物根区的水分处于最优状态,因此既省水又增产。滴灌的主要方式有:固定式地面滴灌、半固定式地面滴灌、膜下灌、地下滴灌等。

3.6 涌泉灌 涌泉灌技术是近几年新发展的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属小管出流灌溉方式。此项技术是采用φ4mm的微管与毛管连接作为灌水器,以小股水流方式局部灌溉作物根区土壤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它具有节水节能特点,又解决了滴灌易堵塞的弊病,水质净化处理简单,操作简便,适应目前生产责任制条块田。涌泉灌主要适用于气候特别干旱、蒸发强度大的多风地区。另外,当果树种植在透水性特大的砂性土壤上时也适宜采用涌泉灌。

3.7 微喷灌 有的地方称之为雾灌,与滴灌相似,只是为了克服滴头太易于堵塞的缺点,将滴头改为微喷头,由于微喷头出流孔口大一些,流量大一些,流速快一些,所以不像滴头那么容易堵塞,但流量加大了,毛管相应也要加粗些,在每棵作物或树下装1~2个微喷头一般即可满足灌溉的需要。微喷头仍有堵塞问题,因此也要对过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每公顷造价与固定式滴灌相仿。在国外有逐渐以微喷灌取代滴灌的趋势。特别适用于灌溉果园。

4 影响节水灌溉方式选择的因素

4.1 气候条件 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年份和干旱季节缺水较多;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随着干燥度的递增,农作物对灌溉的依赖程度也相应递增。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需水量,如果没有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则极不稳定,这类地区如无灌溉条件,开荒种地,破坏自然植被,极易引起土地沙化;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没有灌溉条件就没有农业,这类地区水源奇缺,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高山降雨和冰雪融水,不仅工农业赖以发展,而且沿河道附近的自然植被也赖以生存,因此引用河水灌溉,必须顾及自然生态用水。

4.2 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 因为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雨水的自然分配,所以也会影响节水灌溉的模式。如山区丘陵区地面坡度陡,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干旱,因此节水灌溉要采取综合措施。

4.3 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条件 平原地区和开阔的山间盆地,水源条件较好,但不同部位也有显著差别。地表和地下径流排泄不畅,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矿化度高,开发利用困难,土壤盐渍化严重。因此建设在平原区的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由于所处的地貌部位不同,其水源条件和与之相伴的旱、涝、盐碱等灾害也因地而异。

4.4 具体的种植情况 因为各种种植作物的灌溉制度的不同,就必须选用不同的灌水方式。如水稻多采用渠道引水地面漫灌,棉花等经济作物多选用滴灌,园林景观等多采用喷灌或微喷灌,果树多用涌泉灌。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5 节水灌溉的效益及优点

兵团农一师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产效益显著。

5.1 节水 通过修建防渗渠道,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节约了水量。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节水效益更加显著。滴灌水只施用于最有效的根区范围,减少或杜绝了灌溉水渗漏到根系以下的损失。滴头的灌水率小于土壤入渗速度,因而避免了径流损失。

5.2 增产 农一师灌区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在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之前,亩产皮棉能达到400kg的不多,然而在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之后平均亩产皮棉达到了400多kg,更有甚者能达到600kg之多。促进了农民增收。

5.3 节肥 滴灌结合施肥非常的方便,因而很容易做到少施、勤施,既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又有利于减少化肥用量。滴灌系统施肥的特点是养分可以根据作物消耗直接施到作物根系附近,使土壤养分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减少盐碱对作物的损害。

5.4 节省劳力有利于自动化控制 通过滴灌系统可以精准的施用水、肥料、农药等,,不但可以大大节省劳力,降低操作管理费用,同时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灌溉。

5.5 对地形适应能力强 在坡度较陡的坡地上,在很大压差变化范围内能可靠地进行工作。

6 结语

推广节水 篇4

———节水灌溉的调研报告 古丰水管处 倪天相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结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节水灌溉调研,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理顺管理体制,有力调动工程受益主体的经营、管理积极性,一、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县农业是用水大户,用水总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80%以上,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又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而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建立与完善适合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将成为促进我县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情况

灌区所辖2个乡(镇)、10个村民委员会、117个村民小组、4200多户、23637人。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配水面积2.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61万亩,多年平均实灌面积1.9万亩。灌区现有干、支、斗渠214条,长245.796km,建筑物1811座,其中总干渠2条(古丰总干渠、暖泉总干渠),长22.413km,建

筑物96座;干渠4条(中丰干渠、丰泉干渠、盘山干渠、八里营干渠),长21.56km,建筑物389座;支渠19条,长35.24km,建筑物214座;斗渠200条,长177.493km,建筑物1017座。

灌区内调蓄工程三处,其中:柳条河水库属小

(一)型水库,总库容量111.16万m3,有效库容108.11万m3。龙泉寺水库属小

(二)型工程。总库容21.85万m3。南泥沟水库属小

(二)型水库。总库容10.75万m3。

三、节水灌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水意识薄弱,主动节水认识不足。

目前对节水的认识上,并没有从人与水和谐相处的角度看待节水,把节水作为一种文明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方式,是缺水逼出节水,把节水当作权宜之计,对节水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2、管理体制不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

节水灌溉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全社会共建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要领导重视,同时要由权威部门来负责组织实施,持之不懈地抓下去。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节水缺乏利益驱动。

水价是配臵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现行水价只有每立方米0.11元,而成本水价是每立方米0.392元,现行水价占成本水价的28.1%,现行水价偏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水价较低,水资源价值和用水成本在水价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且完整地征收还有困难。

4、投资渠道不畅,节水项目无法落实。

节水灌溉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关政策法规配套,群众积极性要高。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让农民能从节水中得到实际利益。目前国家节约用水的政策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约束机制,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了促进地方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中央给予必要的扶持资金。

5、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有关节水的政策法规方面尚不完善配套,没有出台关于节约用水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和促进节约用水的政策法规,节水工作缺乏制度保障。水权改革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的矛盾,灌区水权改革缺乏具体指导政策及配套法规。

6、各项保障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节水灌溉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对管理设施和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管理人员和管理设施不能满足要求。在推行用水者协会和水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灌区田间工程配套程度低,工程管理设施不配套,尤其是各级渠道量水设施不完善,水量不能准确计量到户,对明晰水权有一定困难。灌区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7、水库蓄水工程设施有限,蓄水量不多,形成工程性缺水。由于灌区蓄水工程总库容不足150万立方米,灌区河流短小,流域不广,水库库容量不大,储水能力较差。遇旱季,河流水库干涸,又无水可蓄,抗灾能力很弱。

8、投入严重不足,节水灌溉发展缓慢。节水灌溉1次性投入较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若没有国家扶持,只靠农民投入,节水灌溉难以快速发展。

9、高新节水技术难以推广。近年来,国家投入兴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也比较多,极大地带动了全县节水灌溉的发展,但由于农村现行土地经营方式和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存在一定的矛盾,高新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发展,制约了节水灌溉发展进程。

10、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效益不能发挥。近年来由于国家扶持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倾斜,兴建或改建了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但大多是运行了二、三十年,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溉渠道输水

渗漏损失大。渠灌区内部分斗农渠还是土渠,输水渗漏损失高达70%-80%。

四、建议及对策

(一)政策措施节水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政府应将节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公益性广告、宣传专栏等一切有利形式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水情,清醒地认识潜在的水危机,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2、改革节水体制,加强统一管理。

节水办对全县节水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应把节水作为的一项重要职责,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应赋予节水办必要的权威性和管理权限,使其成为跨部门、具有制定政策、部门协调和行政监督能力的有职有责的实体。并促进其他部门对节水工作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3、建立稳定的节水资金渠道,加大节水投入。

建立投入机制,加大节水投入。建立包括中央财政、民间投资和银行融资等多元化的节水投资渠道,争取从每年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资金及水利建设基金三项费用中切块用于节水灌溉,使节水改造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支持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推广和节水政策研究。

4、建立节水机制,促进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尽快建立、完善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逐步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水价制度,对于中水回用实行优惠价格,通过成本约束促进用水户节水。建立科学的分水和水权转让机制,使节水户能够将节约的水转让给其他用户并获得收

益,通过利益驱动促使用水户节水,并促进水资源从低效益的用途向高效益的用途转移。

5、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尽快出台节约用水、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节水型社会配套管理办法和法规,形成有利于节水事业和节水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把高效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使节水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加大对节水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6、积极推广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面对水资源紧缺形势,各级领导要提高对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实施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要用改革发展精神,改变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串灌的习惯,因地制宜,积极推广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增强节水意识。

7、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灌溉用水。

目前古丰灌区水费收费标准0.11元立方米,相当于成本水价的28.1%。水费收入还不够支付人员工资和部分工程的养护维修费,大修和更新改造资金基本上没有保障,导致供水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损坏,工程寿命缩短,带病运行,效益衰减,甚至失效报废。同时,由于水价低,助长了水浪费。为了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减少水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系数和水的利用效率,为了使供水工程持续运用和发挥效益,政府根据灌区群众的承受能力出台政策,使现行水价逐步过度到按成本收费,以体现水的商品价值,实现“以水养供”。

(二)农艺节水技术。

1、增施肥料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能提高产量,能够提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防除农田杂草,减轻农田杂草的水分无效消耗,应用高效除草剂,实行机械喷雾施药,提高除草效果。改进灌溉技术,主要是规范畦田,使大田漫灌改标准畦田灌。

2、生物节水技术。节水品种属生物节水范畴,是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节水是最经济有效的节水方法之一。选择耐旱节水作物种类,合理搭配种植比例,积极推广节水高产新品种。

3、引导激励优化种植结构,以供水总净效益最优,来确定最优作物布局与灌溉面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农业经营者选种抗旱用水少的优质高产作物,减少灌溉用水量,推广应用以节水灌溉为基础的农业种植新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益,使其从节水建设中获得较大的增收利益,实现利益驱动。引导农户以水定地,因水种植,以供定需,减少用水供需矛盾。

(三)输水系统节水技术。

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

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县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对灌溉输水渠系进行防渗衬砌和养护维护,减少输水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灌区已建水利工程大都运行了二、三十年,老化损坏率已达2/3,有的已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渠系建筑物配套差,往往发生跑水等浪费水的现象。结合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的项目实施,要对各级输水渠道进行衬砌防渗。不断完善灌区渠系配套。在防渗渠道断面形式方面,浆砌石、混凝土 U形渠的整体性强,防渗效果优,水力条件好,输水能力强,在冻胀性和湿陷性地基上有一定适应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节省土地,减少挖填方量,便于机械化施工。

2、工程性平地,缩短灌水时间,节约灌溉用水。

由于土地不平,灌溉时低处已积水,高处上不去,不得不加大灌水

量,延长灌水时间,浪费了大量的水。要坚持不懈地抓农田基本建设,利用农闲和耕翻倒茬时节,按照标准进行平整土地,消除串灌和漫灌,推行小畦浅灌、细流沟灌,取代大畦漫灌、串灌的常规灌溉方法,降低灌水定额,增加节水效益。

3、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世界上公认的农业节水灌溉的一项关键技术。低压管道灌溉被认为是节水最有效和投资最省的灌水技术。在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应当迅速推广和应用。

(四)高新灌溉技术节水

1、地下灌溉技术

地下灌水技术是水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缓慢流出,渗入附近土壤,再借助毛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整个根层,供作物吸收利用,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地下灌水技术主要有地下滴灌、地下渗灌、皿灌等。将灌水器埋在作物地下根系附近,利用土壤的吸水特性,肥料或水通过滴水管道渗透湿润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被作物根系所吸收。地下滴灌技术常应于经济作物种植上,多集中在果树、蔬菜和其他高产值作物上,大田作物(如玉米)也可使用。

2、喷灌技术

喷灌有灌水均匀、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控制灌水量、不宜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不破坏土壤结构、可调节农田小气候等优点,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喷灌一次性投资高,受风力和空气温度影响很大,对水质要求高。适宜于水资源短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推广。

3、微灌技术

微灌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用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和地下渗灌。它是根据植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植物生长中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

确地直接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层中。但微灌的工程投资高,为了支撑高投入,微灌一般只用于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产值高和收益高的经济作物。

4、渗灌技术

渗灌技术是当代国际上最先进和最经济且又有发展前途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渗灌是利用修筑在地下的专门设施将灌溉水引入田间耕作层,借助毛管作用自上而下浸润作物根系附近土壤的技术。渗灌具有其他灌溉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节约用水,减少肥料用量;降低棚内湿度,减少蔬菜祸害;节省土地和劳动强度;改善土壤环境,加速作物生长;经济效益和增产效果明显。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更适合于设施农业。实践表明,渗灌还可减少棚膜结露和提高透明度,使作物的光合作用得到增强,有利于有机物质形成和干物质积累,促进作物早熟,从而明显提高与改善作物产量和品质。与地面灌溉相比,渗灌可使作物增产50% ~100%。

5、膜灌技术

膜上灌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供水的一种灌水方法。膜上灌属局部灌溉技术,由于在灌溉过程中绝大部分面积是依靠灌水孔的旁渗浸润来实现的,因而基本避免了深层渗漏的发生。同时由于覆膜,大大减少了棵间无效蒸发,从而使灌溉用水大为节约。在节水的同时,又为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因而作物产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五)管理措施节水

1、制定节约用水与高效用水的地方法规,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优化配臵和有效供给。

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民众的水患意识,提高民众关心水、保护水、珍惜水、节约水的行为。

3、实行计划用水,限额供水。按照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长期的需水,合理确定灌水定定额,再根据灌水定额,优化配水计划,适时适量供水。

4、积极推行“供水到户” 灌溉管理模式。安装量水设施,鼓励节约用水,对节水者奖,超用水者累进加价计费并罚款,激发广大农民节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完善节水灌溉制度。主要包括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灌水次数,达到灌溉用水量少、增产效果佳和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6、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主体功能作用。

五、得到的启示

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和每一个用水户,只有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技术支撑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目标。通过节水灌溉调研,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理顺管理体制,有力调动工程受益主体的经营、管理积极性,确保建一处、管好一处、效益发挥一处,形成工程建设、管理、经营有机统一的联系共同体,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节水灌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工程,必须把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作为节水灌溉的目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节水灌溉是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工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水意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

3、节水灌溉是全方位节水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行动,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障。

4、节水灌溉是一项长远工程,需要长期努力,因此,推进机制创新,建立一套有利于推进节水技术开发、吸引节水投资、推广节水产品、促进自觉节水的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

5、节水灌溉是一项创新工程,需要进行管理、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需要推进水利现代化,培养节水管理和技术人才,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保证。

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农业,达到节水、节能、高效的目的;进一步积累节水灌溉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稳步协调发展;建立科学的管水用水机制,探索和实践大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下向现代节水型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使水利更好地为农业提供强有力地基础设施支撑;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和土地产出率,有力推动蔬菜、马铃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走符合古浪实际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调研时间、地点及参加调研的人员 调研时间:二00九年四月四日。调研地点:古丰水管处

参加调研人员:古丰水管处:何承廉、王平、李世忠、朱仝、苗占义、任玉成、杨多奎、苗惠珊、王华国、朱多奇、陈永有、陈新荷

推广节水 篇5

1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现状

我国在农业节水技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就目前的农业节水技术来看, 主要包括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渠道防渗技术、微观技术及喷灌技术等。在我国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之下, 以上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却并不广泛。自20世纪50年代, 我国就已经开始不断引进国外的农业节水技术, 并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加以利用, 提升了农业灌溉效率, 并减少水资源的使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阻碍农业的发展进程[2]。

2 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与推广影响因素

影响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因素较多, 从性质上划分, 可分为自然因素、灌溉因素及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各地区的水资源紧缺, 而水资源优势农业生产中的必备要素, 在缺少水资源的情况之下, 水价也会进行一定的调整, 水价上调, 会增加农业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迫使农民采取农业节水技术。灌溉因素:我国大部分农田都未建立长效节水机制, 且对农业节水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 也缺乏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规划, 因此,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很难加入农业节水技术。另外, 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虽然已经实现现代化, 但是灌溉方式仍然沿用过去的方法, 传统的灌溉方法较为落后, 没有对水资源进行管理, 因此, 灌溉因素阻碍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3]。社会因素:由于国家没有全面实行农业节水制度, 所以, 在农业生产灌溉中, 并没有以节水为主要理念, 对于农业灌溉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 影响了节水技术的应用。另外, 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 不理解节约用水的概念, 长期的传统灌溉方式占据着农民的思想, 所以无法立即改变灌溉现状。

3 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与推广的策略

应用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不但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还能够节约水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我国发展是百利无一害的, 因此, 应加强对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实现我国农业水平的全面发展。

3.1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加强对农业水资源的管理, 对水资源的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需要对我国的江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植被等等自然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

3.1.1 合理配置水资源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目前, 我国水资源的使用权归政府所有, 由政府对水资源进行统一配置。政府应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工作, 根据区域内的水资源使用量和当地的发展情况, 对水资源的使用费用进行谨慎核定, 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3.1.2 加大滥用水资源的惩罚力度

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配置, 对于违反水资源使用规则的现象, 应进行严厉地打击, 对于争抢水资源使用权的现象也应进行一定的惩罚, 应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 对滥用水资源者进行行政处分, 以“在未来的调度时段中加倍扣除水费”“减少取水工程项目”为惩罚措施, 减少滥用水资源的情况[4]。

3.1.3 提升水资源监管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力度, 并对水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 形成动态的水资源管理与监测网络, 加强对水资源监控体系的软件建设及硬件建设, 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的实时呈现, 形成水资源监测网络, 实现水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3.2 加强农户节水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应用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还应加强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户的文化素质较低, 对于农业节水技术缺乏认识, 所以, 在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的过程之中不配合。针对这种现状, 应对农户进行节水意识的宣教, 加强农户对节水理念的认知, 从根本上提升农户的节水意识, 从而达到节水技术推广的目的。另外, 政府要加强对农户的引导, 提倡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 对农业生产实行量化处理, 提升农业灌溉的效率, 帮助农户提升农业产量, 顺利将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

3.3 选择有效激励措施

政府应对农户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由于农业节水技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因此, 应用性较差, 营地农户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提升农户应用农业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对农户实行水价优惠政策, 对采取农业节水技术进行灌溉生产的农户进行奖励,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价, 保障农户的生产收益。建立农业节水技术的补贴机制, 应用农业节水技术的农户, 政府应采取一定的补贴措施, 减少农户在使用农业节水技术中产生的成本, 实现农业节水技术的全面推广。另外, 可鼓励农户购买节水设备, 并对农户进行补贴, 降低农业节水设备的价格, 普及农业节水设备, 实现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 结语

农业节水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对于我国综合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应加强对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东, 刘卫东, 陆大道, 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节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12) .

[2]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2.

[3]楼豫红.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4.

[4]谢西玲.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以广东徐闻县N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8.

推广节水 篇6

现场会由市农机技术推广站与龙门农机技术推广站共同举办。为达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 采用了“培训+现场会”的形式。首先举行的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班于9月底在龙门农机推广站开班, 7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的对象主要是该市各县 (区) 部分乡镇农机站农机推广人员和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骨干。省农业机械所的高级工程师李毅峰、钟诗恩为学员讲授了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为增强培训效果, 加强示范带动作用, 9月底, 两推广站又联合在龙门县柑桔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召开了高效环保植保机具应用维护保养现场演示会。市农业系统的领导、培训班的学员和种植大户等100多名人员参加了此次现场会。

现场由技术人员演示了植保机械和节水喷灌设施。植保机械以广联牌手推式喷雾喷灌机械为主, 演示结果显示各喷雾喷灌机械经济实用、雾化效果好。同时, 现场还介绍了机具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日常的维护。这些高效环保植保机具的应用, 较好的克服了以往作业过程中的“功效低、故障率高, 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流失量高, 农药平均分布低、药物残留量高”现象。同样演示的机械节水灌溉系统也表明同等客观因素下可大大降低作业的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 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推广节水 篇7

塑料薄膜覆盖地面简称地膜覆盖。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西瓜早熟增产的有效措施, 此项技术1979从日本引进。通过几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 实践证明地膜覆盖后所创造的良好生态条件, 可以较好地满足西瓜生物学特性需要, 在保苗、促苗、早熟、防病虫害、防寒、抗旱、提高品质、稳产增产方面效果十分显著。目前, 全国地膜覆盖西瓜种植面积达1000多万亩, 占全国西瓜种植面积的70%。正镶白旗南部农区地膜覆盖栽培西瓜种植技术, 是由原羊群滩乡德胜村农民李建华于1993年从河北省赤城县周村引进的。当年在德胜村村东地膜覆盖栽培西瓜30亩, 平均亩产1350千克, 总产达4.05万千克, 每千克售价0.70元, 实现收入28350元, 平均每亩收入945元, 后逐步在农区推广;为此, 李建华同志成为全旗西瓜栽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致富带头人。2004年李建华被旗委、政府授予乡土人才, 受到正镶白旗旗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2005年正镶白旗农区1乡1镇地膜覆盖西瓜栽培面积达23295亩, 总产西瓜4875万千克, 平均亩产2093千克, 实现收入2925万元, 平均每亩收入1256元;农区1乡1镇26000农民, 人均增收1125元。星耀镇永合村全村168户642人, 其中:栽培西瓜的户有120户456人, 占全村的71.4%;栽培西瓜1800亩, 户均15亩;总产西瓜405万千克, 平均亩产2250千克;实现收入162万元, 户均1.35万元。该村村民李祥全家4口人, 栽培西瓜20亩, 总产西瓜50000千克, 平均亩产2500千克, 实现收入2万元, 人均收入5000元, 最大的西瓜单重达16千克, 平均6千克, 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村, 目前西瓜栽培已成为正镶白旗农区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正镶白旗南部农区土壤适合种植西瓜, 加之昼夜温差大, 使用的羊厩肥, 生产的西瓜含糖量高, 香甜可口, 品正味浓, 为纯天然绿色食品。正镶白旗农区栽培的“德胜牌”西瓜2005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注册, 目前近销北京、天津、石家庄、山东, 远销上海、南京等地,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二、地膜覆盖栽培西瓜的作用和效果

1. 提高地温:

地膜的透光性好, 日光透过地膜照射到地面上, 而被转化成热能贮存在土壤中, 使土温升高;另一方面地膜下面土壤蒸发的水珠, 从而能阻止75%的波长为7~11微米的长辐射通过, 阻止100%的波长为11~52微米的长波辐射透过。当夜间地膜外温度降低, 土壤中的热能以长波向地面辐射散失时, 因受地膜阻挡而减缓。地膜具有不透气, 可减少土壤因冷热空气的平流和垂直对流所造成的地面热量的散失;同时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造成热量的散失, 增加夜间膜下水气凝结而散去的潜热。地面下土壤水分含量高, 而水的热容量又大, 有利于土壤热量向深层和横向传导, 从而提高土壤总的热容量。据测定, 早春4月份地膜覆盖的地块土壤耕作层地温比未覆膜的地块耕作层高4~6℃, 5月上旬达6~7℃, 5月中旬达8~9℃, 5月下旬达10℃以上, 在西瓜生育期有效积温可增加250~300℃。

2. 抗旱保壤:

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自然降水, 地面蒸发和人工灌溉。而土壤水分的散失主要是通过地面蒸发, 作物叶面蒸腾和重力下渗。覆膜后使土面上下之间形成了能阻挡水分通过隔断层, 阻碍膜下土壤水分的地面蒸发损失, 使土壤水分在膜下“蒸上滴下”, 地面实现内循环, 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土壤温度, 起到良好的保壤作用。据测定, 地膜覆盖20厘米土壤含水量比不覆膜高6%~10%, 节水50%~75%。

3. 改良土壤,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地膜覆盖使土壤始终保持良好的疏松状态, 物理性改善。据测定, 地膜覆盖后土壤溶重降低6%~10%, 土壤孔隙度增加18%~22%, 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地膜覆盖使土壤环境变得温暖湿润、通气性良好, 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特别是好气性细菌和硝化细菌增加, 从而促进有机质分解, 加速土壤养分向有效化、速效化和可供给作物方向转化, 并且不会因雨水淋溶进而损失养分。据测定, 地膜覆盖下土壤中的速效磷 (P2O5) 含量, 分别比未覆膜增加28%~32.4%,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 防除杂草:

地膜覆盖能减少田间杂草, 节省除草用工。地膜覆盖紧贴地面, 在晴天强光的照射下, 膜面及土壤表面温度较高, 可达到40~45℃, 形成高温、高湿和密闭环境, 杂草种子在这种环境中迅速萌发, 但出土后经不起高温高湿的蒸烤, 逐渐枯萎、死亡。同时, 由于覆下空间小, 对已长起的杂草也有抑制作用;所以, 地膜覆盖具有一定的防除杂草效应。

5. 促进西瓜苗生长发育和早熟增产:

地膜覆盖全面改善了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 从而加速了种子萌发出土, 使春播西瓜出苗而整齐;其春播出苗期可比露地提前5~7天, 出苗率高达95%以上, 保证了苗齐、苗全、苗壮。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根系的生长, 为地上部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速地上部良好生育, 提早开花结果。覆膜西瓜植株的下胚轴粗度、蔓的长度、展叶速度、叶片大小和数目以及单株总叶面积, 鲜干重和光合作用强度明显高于露地种植。地膜覆盖对西瓜发育的促进表现为雌花出现早, 果实发育速度快, 为西瓜的早熟增产奠定基础。地膜覆盖西瓜早熟增产和增收效果显著, 据实验, 在正镶白旗高寒地区栽培西瓜, 普通西瓜覆膜栽培可提早成熟15~20天, 产量可增加45%~50%。

三、高寒地区发展地膜覆盖栽培西瓜主要措施

正镶白旗南部农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高寒地带, 无霜期短, 有效积温低, 自然条件差, 春季多风干旱, 夏季温热少雨, 降水量少而集中, 昼夜温差大, 光照充足, 雨热同季, 蒸发量大。南部农区年平均温度2℃, 最低气温1月份平均气温-19℃, 最高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1977毫米, 无霜期115天, 日照时数3000小时, ≥10℃的有效积温2000℃, 年平均风速4米/秒, 全年大风日数78天 (6~8级) 。

1. 发展地膜覆盖西瓜栽培节水灌溉技术是农区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镶白旗地处高寒干旱地区, 春季自然降水量严重不足, 地下水资源缺乏, 所以, 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西瓜栽培节水灌溉技术, 是农区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正镶白旗春季干旱、风大、缺水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 要在农村和有条件牧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坐水点种西瓜节水种植技术, 作为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一项主要措施。

2. 大力推广抗旱桶坐水点种节水技术

正镶白旗农区栽培西瓜的种植时间为立夏后5天开始播种, 即5月中旬, 播种期只有6~8天。在这样短的时间内, 没有抗旱桶是难以在播种期内完成的, 同时西瓜出苗后, 6~7月份如遇干旱时需要浇灌。如没有抗旱桶也是难以保证干旱时对地膜覆盖西瓜进行浇灌。

正镶白旗农区总面积62.7万亩, 占全旗总面积935万亩的6.7%;农区总人口3.3万人, 占全旗总人口7.3万人的45.2%, 农区现有耕地15万亩, 人均4.5亩。农区地膜覆盖西瓜栽培面积每年3万亩, 为了保证3000户西瓜栽培的任务的完成, 政府和部门从2008~2010年, 每年要从农村水浇地节水灌溉工程、扶贫开发水利建设、以工代赈水利建设项目资金中每年拿出100万元, 每年为农区栽培西瓜户焊制装水2吨的抗旱桶1000个, 每个造价1000元, 采取政府直补形式, 为每户地膜覆膜栽培西瓜户无偿提供1个抗旱桶。每户栽培西瓜10亩, 1000个抗旱桶可推广地膜覆盖座水栽培西瓜1万亩。这项节水灌溉技术, 按一个抗旱桶使用20年, 每亩的年投入只有5元。

3. 加强地膜覆盖栽培西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

推广节水 篇8

1.1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阜蒙县”) 兴建蓄、引、提、灌各类灌溉工程6413处, 其中:中型水库2座, 小型水库14座, 塘坝151座, 方塘247座, 各类灌溉机井电井5875眼, 灌溉站点45座, 自流引水16处, 潜流63处。另外, 农民自办小型、微型水利工程20147处。灌溉机械保有量5888台套, 装机2.74×104KW。现有有效灌溉面积3.31×104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01%。按节水灌溉类型分:喷灌面积1.04×104hm2, 微喷灌面积0.07×104hm2, 滴灌面积0.10×104hm2, 其它节水面积0.30×104hm2;按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划分: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模式面积0.17×104hm2, 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面积0.69×104hm2, 丘陵提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面积0.4 6×1 04h m2, 渠井结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面积0.11×104hm2, 河道截潜流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面积0.08×104hm2。

1.2 节水灌溉发展经验

阜蒙县属于“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地区, 从“九五”期间初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 并开始着手进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 先后对灌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 引进节水灌溉设备, 进行节水工程建设, 经过十年的研究和探讨, 初步形成了适宜阜蒙县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并在“十五”期间得到应用推广, 同时总结出有代表性的、一整套的、可以广泛应用推广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农业抗旱能力大幅度提高, 节水灌溉成效显著。灌溉比不灌溉增产21%~33%;节水灌溉比普通灌溉增产15%~24%, 节水20%~25%, 特别是经济作物节水灌溉效益显著, 为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1.3 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阜蒙县水资源严重短缺, 人均水资源584.3m3, 耕地亩均水资源123.1m3, 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分别为全国的1/5、1/10, 现状农业灌溉工程供水能力不足, 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 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但节水潜力大。立足于水资源优化配置, 保障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立健全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撑体系:一是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保证, 充分利用地表水, 合理开采地下水, 建立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二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体系;三是提高农田综合抗旱能力, 建设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抗旱设施为主的抗旱水源体系。

2 节水灌溉工程模式

2.1 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模式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已初步形成规模, 达到1673hm2。设施农业栽培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等保护设施, 人为地创造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在设施农业灌溉工程中主要以滴灌、微喷灌技术为最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这种工程技术模式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塑膜大棚 (或日光温室) 、灌溉首部枢纽 (水泵、控制设备、施肥设备、过滤设备) 、输水管道、灌水器。灌水器常用滴微喷头、滴微喷灌管 (带) , 还可结合覆膜进行膜下灌溉。

2.2 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阜蒙县井灌区主要分布福兴地、官营子、阜新—清河门、务欢池、野马套海—大古本等几个中生界盆地及医巫闾山山前平原和沿河一级阶地带状平原地区。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采取的办法:一是充分利用水资源条件增加节水灌溉面积;二是维修改造原有的灌溉面积, 对作物灌溉则采取非充分灌溉的方法, 在水分对作物产量形成的最敏感时期实行充分供水;在其它时期实行少供水甚至不供水。采用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大田作物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移动式喷灌为主, 经济作物采用微喷灌和半固定式喷灌为重点。

2.3 丘陵提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在丘陵灌溉水源紧缺、农业生产水平高的地区, 采用提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一种较适宜的模式。技术关键是解决水源选择、管材选用、施工技术、渠管联接、防冲淤积等问题。这类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河边水源条件好、丘陵区有相应的耕地面积, 以方塘、井为水源, 采用大流量、高扬程泵通过输水管道直接灌溉;或通过输水管道将水送到山上蓄水池, 自压输水管灌。二是利用河道地表水, 在河边建提水站进行灌溉。

2.4 渠井结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渠井结合灌溉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在灌区上游引河水灌溉, 下游用井水灌溉, 采用渠灌和井灌两套灌溉工程系统;第二种是灌区内同一地块既用河水灌又用井水灌, 共用一套灌溉工程系统;第三种是利用水库水自流灌溉, 开采地下水的井灌为补充水源。这类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既可以采用渠道防渗和先进的灌水技术减少渠道输水损失, 还可以长期田间灌水损失的工程技术措施, 提高了灌溉水的重复利用量。

2.5 河道截潜流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阜蒙县丘陵区的小河道, 地下水位距河面埋深均在1.0m~2.0m以内, 而且河道天然比降相对大, 含浅层地下水, 地下排泄条件好, 组成含水层地层以中砂、中粗砂、砂砾石等为主。通过修建地下截潜方式引水灌溉, 全现已建成潜流引水灌溉工程技术63处。一般潜流为斜截河道地下工程, 开挖后修建渗渠 (透水暗洞或暗管) , 渗渠外填筑碎石反滤料, 保证渗透水进入暗渠, 靠近渗渠下游设土工膜防渗体或粘土碾压防渗体至不透水层, 回填河道原状砂料, 恢复河道原貌, 在渗渠下游一端设出口。出口及灌区节水灌溉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流灌溉形式。出口高程高于灌区地面高程, 通过干渠及各级渠道自流灌溉;另一种是提水灌溉形式。潜流出口高程低于灌区地面高程, 在出口处修建集水井 (池) , 从集水井提水至渠道自流灌溉, 或直接提水进行喷灌、低压管灌。

2.6 节水抗旱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阜蒙县农作物播种季节和某个生育阶段经常性发生干旱, 据建国后56年的统计, 春早出现22年, 接近5年二次;春夏旱和夏旱各出现8年、6年, 分别相当于7年一次;夏秋连旱出现13年, 相当于7年二次;秋旱出现7年, 相当于7年一次。全县普遍实行节水抗旱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主要措施是坐水种经济作物、软管灌溉、小型机组移动喷灌等, 近5年抗旱面积均在5.4×104hm2以上。同时采取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化学节水、合理耕作与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 这种模式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3 推广用应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的措施

3.1 适用条件与范围

阜蒙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是结合本地的特点, 在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形成的, 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这些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不仅适用于本地区, 而且在干旱、半干旱和水资源缺乏地区具有普遍的推广应用价值。

3.2 技术推广的措施

推广节水 篇9

滴灌是一种局部控制性灌溉技术, 直接向土壤供应已过滤的水分、肥料或其他化学药剂等, 供作物根系吸收, 满足作物的需肥耗水的需要。它没有喷水或沟渠流水, 只让水慢慢滴出, 在重力和毛细管作用下进行点源入渗运动, 使作物主要根区的土壤保持适宜含水状况。滴灌灌水器的流量通常为1.14~10升/小时。

灌溉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滴灌条件下, 每个毛管上每个滴头的滴水量都均匀一致, 灌溉水湿润部分土壤表面, 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同时, 由于滴灌仅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 其他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较低, 因此, 可防止杂草的生长。滴灌系统不产生地面径流, 且易掌握精确的施水深度, 非常省水。

(2) 环境湿度低滴灌灌水后, 土壤根系通透条件良好, 通过注入水中的肥料, 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使土壤水分处于能满足作物要求的稳定和较低吸力状态, 灌水区域地面蒸发量也小,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保护地内的湿度, 使保护地中作物的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 也降低了农药的施用量。

(3)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 由于滴灌能够及时适量供水、供肥, 它可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 提高和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使保护地的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 经济效益好。

(4) 滴灌对地形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 由于滴头能够在较大的工作压力范围内工作, 且滴头的出流均匀, 陡坡地势及较远距离的滴水速度也能一致, 所以滴灌适宜于地形有起伏的地块和不同种类的土壤。

(5) 滴灌水肥一体化。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滴灌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灌溉技术, 是借助压力滴灌系统, 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 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采用灌溉施肥技术, 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 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 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 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这项技术将传统的“浇土壤“改为“浇作物”, 是一项集成的高效节水、节肥技术, 不仅节约水资源, 而且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膜下滴灌覆膜铺带技术要求

1. 选地

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应选择地势平坦肥沃, 土层较深厚, 排水方便, 土壤以壤土或砂壤为宜, 排水方便的轻盐碱地也可。坡地坡度在15°以内, 陡坡地、砂石土、易涝地、重盐碱地等都不适于覆膜滴灌种植。

玉米高产的土壤要求如下:

(1) 耕层深厚, 结构良好。玉米根层变化一般在4~7层, 多者8~9层, 一株玉米根系条数多达50~120条, 且有大量的分枝, 入土深达2米, 95%集中在0~40厘米土层内, 因此高产玉米要求土壤耕层深厚, 土壤疏松, 总孔隙度55%左右, 非毛管孔隙15%左右, 以达到大小孔隙比例适当, 湿而不粘, 干而不板, 水肥气热各因素相互协调, 利于根系生长。

(2) 耕层速效养分含量高, 有机质丰富。玉米所需养分80%来自土壤, 只有20%~40%来自肥料。各地高产资料表明, 亩产500千克以上, 玉米耕层有机质含量应为1.2%~1.5%, 速效氮60~65毫克/千克, 五氧化二磷17毫克/千克, 速效钾100毫克/千克克以上。土壤过酸过碱都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 氮、钾、钙、镁、硫在p H在6~8时有效性最高, 而钼、锌在p H5.5以下溶解度最大, 玉米最适p H为6.5~7的中性土。玉米与其他作物相比耐盐能力差, 苗期土壤全盐量达到0.41%, 氯离子0.061%时玉米生长不良。

(3) 土壤保水、渗水性能好, 通气性好。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壤容重在1.1~1.34克/立方厘米。

2. 整地

整地的质量是关键, 直接影响到播种质量、覆膜质量和玉米生长。整地的总体要求是:适时整地, 精细平整, 疏松土壤, 上虚下实, 清除杂草根茬, 无坷拉土块, 能起到增温保墒防渍的效果。可结合整地施足底肥, 为高质量铺膜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具体方法主要有:深松整地和旋耕灭茬整地。

(1) 深松整地技术。深松整地技术就是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适于经长期耕翻或者旋耕后形成犁底层或土层厚而耕层薄的土地。

(2) 旋耕灭茬整地技术。使用旋耕机具松碎耕层土壤的耕作方法。通过旋耕机刀片的高速旋转, 达到切削土壤、平整地面的目的。具有耕作深度较浅、碎土性能较强、土块细碎、耕后地面平整等特点。由于旋耕一次就可收到翻、耙、平等几种作业的效果, 也有利于减少工序、降低成本和保证作业及时。旋耕的缺点是深度偏浅, 土壤细碎, 犁底层升高、耕层变浅, 作业时土壤中石块容易损坏刀片, 因此, 对地块要求较为严格。因而常交替应用铧式犁深翻和旋耕作业, 以避免上述缺点。旋耕的深度标准为12~16厘米, 旋耕后要达到地表细碎平整无秸秆、根茬。无需起垄。

3. 膜下滴灌播种

(1) 膜下滴灌播种方法。一是先播种后铺带、覆膜。用机械、畜力播种, 开沟播种覆土后要保证苗眼处于膜下2~3厘米处, 以防出苗后地膜烫苗。后及时在播种行两侧各开一沟, 同时铺带, 带铺在垄中间, 膜边放入沟内压埋实。二是先覆膜铺带后播种, 即利用机械一次性在耕整后的地上盖膜铺带。在膜上按照株距要求打播种孔, 孔深5厘米, 每孔下籽, 用湿土盖严压实。推荐采用铺设滴灌带、覆膜、播种、施肥一体机, 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喷除草剂、铺膜、铺设滴灌带等作业工序。

(2) 膜下滴灌主要采取的种植形式。辽宁省目前大多数地区的铺膜播种均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 即铺膜铺管播种机在播种的同时, 形成大垄双行的栽培形式, 不但可以增加10%~15%以上的种植密度。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通风条件, 人为的造成了边行优势, 改善了群体环境,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有效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3) 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作物的灌溉制度随作物种类, 品种, 自然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不同而变化。因此制定灌溉制度需从当地的具体情况, 参考灌溉试验资料, 遵循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制定。第一, 玉米生长长期的灌溉: (1) 底墒水; (2) 育苗水; (3) 拔节期孕穗水; (4) 灌桨成熟水。第二, 灌水时间的判断:掌握灌水时间, 使作物充分利用土壤的天然降水, 是节水减能高产丰收的关键环节。为使作物不致因缺水受旱而减产, 应在缺水之前补充灌水, 适时灌溉。

三、膜下滴灌节水增产的作用

1. 保水作用

膜下滴灌适度灌水后, 保持了土壤毛细管的上下通畅, 土壤中的水可源源不断上升到地表。对自然降水, 少量以苗孔渗入土壤, 大量水分流入垄沟, 以横向形式渗入覆膜区, 由地膜保护起来, 被作物有效利用。

2. 增温作用

土壤耕作层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地膜阻隔土壤热能与大气交换。阳光中的辐射透过地膜, 地温升高。据农业部门测算, 全生育期可提高积温150~200℃。

3.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地膜覆盖后, 地表不会受到降雨冲刷和渗水的压力, 滴灌的渗水压力极小, 保证了土壤的疏松状态, 透气性良好, 孔隙度增加, 容重降低, 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地膜覆盖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 偏盐碱地种植覆膜玉米, 可提早15天成熟, 而且比露地玉米增产。

4.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覆盖地膜后增温保墒,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加快有机物和速效养分的分解, 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 盖膜后阻止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浸润, 保护养分不受损失。但由于植株生长旺盛, 根系发达, 吸收量强, 消耗养分增大, 土壤养分减少, 容易形成早衰和倒伏, 影响产量, 故一定要施足基肥, 并分次追肥。

5. 改善光照条件

通常由于植株叶片互相遮阴, 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光照条件差。覆膜后, 由于地膜和膜下的水珠反射作用, 使漏射的阳光反射到近地的空间, 增加基部叶片的光合作用, 提高光合强度和光能利用率。

膜下灌溉玉米的各种生育条件优越, 促进早出苗, 早吐丝, 早成熟, 根系亦发达, 据试验资料和实际种植表明, 膜下滴灌应用, 增产效果显著。滴灌优点是:增产、增收、增效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节水30%~40%。此技术适合大面积推广。

摘要:玉米节水灌溉铺管铺膜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 是为了通过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来达到节水、增产、节肥、节省机力费、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玉米品质、局部排盐、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改变“靠天吃饭”, 用少量的水, 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就是滴灌技术的最终目的和最终效果。

上一篇:苏格兰的文化符号论文下一篇:逻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