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实现学生幸福三篇

2024-09-04

教育如何实现学生幸福 篇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培养从事康复治疗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康复治疗技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来说, 除了专业技术之外, 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病人的同情心。只有获得真正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师。

在2012年度的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上, 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他的幸福理论——PERMA理论, 他认为幸福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 (Positive emotion) 、投入 (Engagement) 、关系 (Relationships) 、意义 (Meaning) 、成就 (Accomplishment) 五大要素。作为一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 需要思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这五个要素, 最终帮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获得持久的职业幸福感, 这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康复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有效的学习培养积极的情绪

要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 关键在于在平时学习中改进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因材施教, 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以任务为驱动, 让学生在自主钻研与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二、让学生在心流中感受职业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产生如此高度的投入, 有赖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倾向去做这件事情, 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兴趣。其次是要有清晰地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任务驱动、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 为学生造就合理的目标。第三要有及时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过程中的反馈,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及时的鼓励。第四, 对这项活动要具有控制感,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还要不断优化障碍, 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在客服障碍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 这就避不开如何去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一个技术精湛却态度生硬的康复治疗师其康复治疗工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要注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要让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职业观, 将康复治疗看作身心合一的过程, 在工作过程中对病患具有同情心,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理解病患的病痛和生活困难, 唯有如此, 才能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既有利于提升康复治疗的效果, 又可以让康复治疗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的体验。

四、让学生明确康复治疗工作的意义

我国共有各类残疾人近一亿, 同时人口的老龄化等又增加了康复养老的需求。2012年卫生部颁布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指出, 康复医院的康复专业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75%以上, 每床位配备0.2名康复医师。可见康复人才有较大缺口。在日常学习中,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康复治疗工作的肯定, 感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对康复治疗的迫切需求, 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五、让学生在成就感中感受到幸福

要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幸福感, 让他们感受到职业成就感是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康复治疗技术的学生来说, 提升职业成就感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院校合作让学生在实习见习过程中感受康复治疗工作的成就感;或者在校期间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排忧解难, 这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总起来说, 康复治疗工作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 同时康复治疗师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人文关怀。而一个生活中充满怨气和负面情绪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幸福感, 不仅对提升学校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师的自然要求。康复治疗是一种带给人希望和阳光的工作, 唯有不断提升自我的幸福感, 才能在工作将阳光撒播到病患的心中, 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服务。

摘要:康复治疗师既要有专业的康复技能, 又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只有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如何才能提升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幸福感呢?本文尝试通过PERMA理论梳理相关的方法, 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幸福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幸福教育,康复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灵, 郑雪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116-121.

[2]严标宾, 郑雪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 2003, 9 (4) :22—28.

[3]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M].教育研究, 2010 (02) .

教育如何实现学生幸福 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幸福观教育;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61-02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在深刻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同时,也因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属性对人们的幸福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其关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因而,如何利用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带来的机遇,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涵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的主要观点、看法和态度。幸福观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幸福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必然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并且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对幸福问题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人们根据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来评价、调整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因此,人们关于幸福的观念、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教育来改变、培养和提升的。所谓幸福观教育,就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个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教育活动。而所谓的正确的幸福观是指幸福目标和幸福标准切合时代、社会和自己的实际,即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通过自身努力确实能够获得幸福。这种幸福动机和幸福手段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健康而合理的幸福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个体的幸福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现幸福的和谐状态为评价标准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形式多样的教育过程。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培养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功用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之传统文化更为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多媒体技术使网络文化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此外,网络的全球性使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限制,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在遍及全球的电子空间里自由流动,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网络中,每个受众都可以自由地、即时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选择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强交互性,使得网民能够随时在网上与信息发布者或是他人进行交流。因此,利用网络文化开展幸福观教育,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空前体现,他们可以自己操控计算机,自主选择并浏览学习素材,由被动的接受教育变为自主的学习领会。同时,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育内容也变得图文并茂、声影兼备,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正确幸福观的精神实质,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吸引力。

2.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网络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从国家大政方针、教育、职场到饮食、旅游、时尚、动漫、情感、娱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生面临求学、就业、生活、情感等各种压力,有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以其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征,无疑成为大学生获取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求职等方面信息的较为便捷的途径。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息息相关,成为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大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3.有利于创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模式

网络所特有的信息集成性、互动性和可选择性,优化了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环境。网络具有虚拟性和真实性并存的特征,而这正好迎合了当前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的特性。因此,网络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可以说,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意味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一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大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网络的互动功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平等交流成为可能,这种交互方式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再加上网络的隐匿性,赋予了大学生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见解、真正说出他们的心声。师生间的互动,也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教育效果。二是网络增强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网络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合一,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网络化,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性强,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时效、传播效果及覆盖面。

4.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在幸福观教育中的主体性

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开阔,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对大学生开展幸福观教育,就必须摒弃空洞的说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而互联网上言论的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等特征正好迎合了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开放、表达的时代诉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沃土。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通道相比,网络传播最大的特点在于: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互动性特性使得大学生参与愿望得到实现,对于大学生主体交往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利用网络文化为载体开展幸福观教育,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进而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幸福教育,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本身也会被师生双方视为一件幸福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会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乐于去接受教育并加以践行,由衷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利用网络文化深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1.构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网络平台

第一,构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专题网站。努力创建幸福观教育专题学习网站、教育教学网站与网页,并在网站上设置“幸福观探讨”、“典型学习”、“心理健康咨询”等板块,这样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时在网上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接受生动的、系统的教育,发挥这些网站为大学生所用的价值[1]89。第二,开发幸福观教育网络课程软件。幸福观教育网络化是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客观要求,将幸福观教育内容搬上网络,并设置“同步视频”、“资源下载”、“在线学习”等模块,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生动、开放等优势丰富并充实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吸引更多大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和使用,从而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将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第三,积极推进幸福观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大力开发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建立适时的幸福观教育信息数据库,使幸福观教育信息的搜索、存储、管理真正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软件的开发要将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机结合起来。”[2]95拓展幸福观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手段,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提供便捷实用的在线服务与支持。

2.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

网络环境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条件下,应着重从政治素质和知识结构两方面不断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网络教育的队伍建设。一方面,大学生幸福观网络教育队伍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主要是指教育者自身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并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网络文化环境下,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不过关,更有甚者道德品质出现滑坡现象。因此,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政治素养是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网络文化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培养信息意识,提高发现信息、捕捉信息、整合及运用有用信息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教育工作者还要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要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网络教育软件开展工作,如运用QQ、Email、博客(blog)等网络交互工具与学生沟通交流,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材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深化幸福观教育的效果。

3.优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监管,优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幸福能力。首先,加快校园网络建设。高校要坚持运用先进技术,拓展网络覆盖面,建立起覆盖高校教学场所及生活场所等领域的网上教育平台,从而为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幸福观教育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2]341-341。其次,加强校园网站建设。高校要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并根据其需求,建设一些富有特色、吸引力强的校园网站,充分发挥这些网站在幸福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虚拟实践活动,如网络调查、网上讨论等,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接受教育,并自觉规范个人行为。最后,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一方面,要制定一套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结合教育、教学新情况和本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严格并且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络运作与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各个部门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将学生网上的工作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安全用网的意识。另一方面,校园网络管理部门要借助技术手段完善管理。要借助设置性能较高的防火墙,对关键性的服务进行入侵检测,防止一些攻击性行为,过滤一些不文明的言论与图片;要构建防病毒服务系统,提供安全补丁更新服务,进而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

参考文献:

[1]张仲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0).

教育如何实现学生幸福 篇3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人性化教育中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每天接受着新知识、新事物,教师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我意识,让主体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确立、发展通常有如下途径:将对别人的认识迁移到自我;通过社会化比较;分析他们关于自己的评价;自我观察、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价值观等对上述途径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取舍。在产生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好引导,给予信任,让学生逐步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动机。同时,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个良好的集体,往往比教师个人的教育影响具有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善于管理自己,战胜自己。胡适先生曾说:“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得到提升,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那么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取向,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评价。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学生的行为指导出现,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是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内驱力。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点。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战胜自己。

作者:思荣

上一篇:《外婆的小河》阅读下一篇:B2C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