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十篇

2024-08-01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100 例患者, 男56例, 女44例;年龄15~62岁, 平均37岁;病程4~20年。均符合癫痫的诊断标准[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80例, 单纯部分发作5例;部分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3例;部分复杂发作2例。

1.2 治疗

常用药物中, 丙戊酸钠与氯硝西是对大多数发作类型均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 而抗癫痫新药中托吡酯 (妥泰) 和拉莫三嗪有较广抗癫痫谱。大多病例用一种抗癫痫药药物即能控制其发作, 从小剂量开始依据疗效、患者依从性和血药浓度逐渐增加并调整剂量, 达最大疗效或最大血浓度时为止。一般应在服药后完全不发作2~4年, 又经3~6个月逐渐减量过程才能停药。

2结果

经治疗完全控制58例, 有效3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90%。

3讨论

癫痫的病因很复杂, 任何能够引起大脑皮层损害的疾患都有可能成为癫痫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癫痫的病因与年龄有明显的关系, 即不同年龄段的癫痫患者其病因有所差异, 如新生儿、婴儿和儿童期发病者常见的病因有脑发育不良、围产期损伤、热性惊厥、颅内感染、海马硬化、原发性/遗传性综合征等, 成年和老年癫痫患者的病因则以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海马硬化、颅内感染等常见。

临床上癫痫的诊断一经确立, 还应确定其发作类型, 并及时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但首次发作的患者在调查病因之前, 不宜过早用药, 应等到下次发作再决定是否用药。对于癫痫患者应根据具体的分型选用不同的抗癫痫药,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法为先选用一种抗癫痫药治疗, 如果无效再选用第二种药物治疗, 仍然无效可以选用第三种单药或分别采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如果仍然无效可选用三种药物或进行外科手术评估, 总之80%的癫痫患者药物是可以控制的。抗癫痫药物的服用应以小剂量开始, 逐步加量, 其目的是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若服药后疗效不理想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换药时, 首先应该逐步加服所换的新药至有效浓度范围, 然后再减停替代的药物, 切忌在增加替代药物的同时减少原来所服药物。过早减停药物会使癜痫发作反复, 突然停药还可能促发癫痫持续状态。若用药后临床发作完全控制, 一般也要在发作完全控制后3~5年才考虑减停抗癫痫药物, 且一定要结合患者临床发作频率、病程长短、是否多药治疗、脑电图有无异常及病因等综合因素考虑是否停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有的在较低血药浓度就已经有效, 有的在治疗浓度内即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 临床应注意监控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避免不良反应[2]。所有抗癫痫药均有不良反应, 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最常见。用药前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 以后定期复查, 至少持续半年。

癫痫患病率高, 发病及患病年龄较小, 病程漫长, 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用药;其次是患者不能承担许多有风险的工作如驾驶、水上及高空作业等, 由于病痛及心理的压力, 患者生活质量低于常人,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癫痫发作病因复杂, 目前约70%的癫痫患者病因不明。癫痫患病率高, 病程长, 许多患者需终身服药, 危害性较大。适当的预防措施及生活方式的调整能够减少癫痫发病率。儿童症状性癫痫常由于新生儿产伤、颅内感染、热性惊厥等导致, 成年症状性癫痫可见于脑卒中、颅脑外伤、代谢性疾病等, 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癫痫发生。孕妇进行定期检查, 避免孕期服用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调整饮食控制癫痫发作有很长的历史, 最早应用酮食疗法, 机制不清, 目前尚无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有人认为维生素E对控制癫痫有一定的作用。过量饮酒或酗酒、缺睡、过度疲劳和闪光刺激等可诱发癫痫发作, 癫痫患者应尽量避免。集体治疗对癫痫患者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互相交流发作时的感受, 可降低癫痫发作引起的沮丧。医生不仅要对患者和护理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如按时服药, 还有义务为患者的家庭、教育和精神需求提供关心和帮助。采用康复治疗可巩固药物及外科治疗的效果, 让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 调整神经和心理缺陷, 如训练患者记忆力等。

参考文献

[1]蒋雨平.临床神经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29-31.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门诊就诊的328例癫痫患儿的病历资料, 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将患儿分为治疗依从组和不依从组。纳入标准:全部患儿均<14岁;有2次以上典型癫痫发作史;诊断治疗史>1年, 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制定的癫痫相关分类诊断标准, 并经脑电图确诊;家属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试验。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肾、血液系统疾病者;癫痫综合征患者、精神发育不全或痴呆者;代谢系统慢性疾病者;非癫痫性痫性发作者;年龄≥14岁者。全部患儿男187例, 女141例, 病程3~7年, 平均 (4.3±1.2) 年。

1.2方法

采用门诊病例资料回顾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每位患儿及家属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居住地、家长文化水平) 、发作形式及治疗 (用药名称及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坚持复诊情况及转归) 。

1.3 评价标准

就诊时间早晚的确定:就诊时间以1个月以内为早, 反之为晚;家长就诊意识强弱标准:家长就诊意识以主动带患儿就诊为强, 反之为弱;坚持定期复诊情况:坚持定期复诊指坚持3年, 3个月/次, 反之为未定期坚持复诊。治疗转归及疗效评价:根据Engel疗效分级原则分为以下几种:控制 (临床不发作) 、显效 (发作频率减少超过75%) 、有效 (50%<发作频率减少<75%) 、无效 (发作频率减少低于50%) 、恶化 (发作频率增加25%) 。依从性的标准:目前对于依从性并无明确指标, 一般认为患儿及家属可以实现疾病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坚持服药, 能够良好的遵医嘱, 依从率=依从例数/患儿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 (控制+显效+有效) /治疗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非参数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小儿癫痫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癫痫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625, P<0.001) ;依从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0%, 不依从组为65.29%,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2。

2.3 治疗依从性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结果显示, 治疗依从性与诊疗意识、就诊时间、定期复诊、坚持用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 (α入=0.05, α出=0.10) ,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儿坚持用药、诊疗时间早、诊疗意识强、坚持定期复诊是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见表4。

3 讨论

依从性一般认为是个体行为与医疗指导的一致性程度, 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转变, 行为科学中常将遵医嘱行为的执行程度 (如生活方式、定期复诊、服药等) 作为依从性的衡量标准[4]。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通过长期服药才能基本控制病情, 有学者认为癫痫治疗之所以失败, 其中不遵医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提高癫痫患儿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 对促进患儿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 造成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不能长期坚持服药、诊疗时间晚、诊疗意识弱、不能坚持定期复诊。由于癫痫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对家庭、社会和工作都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癫痫的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癫痫的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 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不能真正了解疾病治疗, 同时加之年幼好动, 自制能力差, 若没有家属的严格监管, 很容易造成不按时服药[5], 影响治疗效果。在癫痫治疗中, 应将癫痫患者的依从性作为常规评估, 对控制能力差的患儿要做好思想工作, 对其家属加强疾病控制和长期服药的健康教育和相关知识宣教, 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治疗依从性在控制癫痫发作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不依从患儿及家属的宣教的目的要以纠正其不依从行为、促进接受合理治疗为目的, 不断提高癫痫患儿遵医嘱行为及家属的监管意识, 促进患儿治疗效果的提高。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和心理状况对癫痫患儿的依从性具有重要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患儿家长对癫痫的认知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治疗方案复杂程度等都对患儿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 另外文化程度低、对癫痫相关知识匮乏、相信偏方、祖传秘方等迷信行为都会导致癫痫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同时也有部分患者由于担心抗癫痫药物会损害患儿智力、认知和学习, 因此对长期用药存在抵触心理[6,7]。

对癫痫患儿的治疗, 应该长期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诊, 家长应做好患儿监督工作,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癫痫健康教育和宣传, 向社会呼吁对癫痫患儿的关爱, 让更多的家庭认识到应该对该病早发现、早诊疗, 减少对癫痫患儿存在的传统思想误区, 从而促进患儿的配合, 降低其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8,9]。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长期保持与患儿家属的联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以便随时掌握癫痫患儿的第一手资料, 对患儿进行正确指导, 耐心解答患儿家属的疑虑。

综上所述, 为提高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 提高癫痫患儿的治疗效果, 应加强对癫痫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 告知患儿及家属坚持服药和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癫痫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Abubakar A, Kariuki S M, Tumaini J D, et al.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children living with epilepsy on the Kenyan coast:A qualitative study[J].Epilepsy Behav, 2015, 45 (7) :74-78.

[2]Fernandez L, Gedela S, Tamber M, et al.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children less than 3 years with medically intractable epilepsy[J].Epilepsy Res, 2015, 112 (5) :37-42.

[3]Meeraus W H, Petersen I, Gilbert R.Association between antibiotic prescribing in pregnancy and cerebral palsy or epilepsy in children born at term:a cohort study using the health improvement network[J].PLo S One, 2015, 10 (3) :e0 122 034.

[4]Kanemura H, Sano F, Tando T, et al.Effects of topiramate on headache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J].No To Hattatsu, 2015, 47 (1) :18-22.

[5]Tian N, Shaw E C, Zack M, et al.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epilepsy:Results from the U.S.National Child Death Review Case Reporting System[J].Epilepsy Behav, 2015, 45 (17) :31-34.

[6]Kong W, Zhang Y, Gao Y, et al.SCN8A mutations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early onset epilepsy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Epilepsia, 2015, 56 (3) :431-438.

[7]Li X H, Hou X Y, Chen R.The roles of vitamin B12 and vitamin D in children with intractable epilepsy[J].Int J Clin Exp Med, 2015, 8 (1) :764-769.

[8]Kellermann T S, Bonilha L, Lin J J, et al.Mapping the landscap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J].Cortex, 2015, 66 (21) :1-8.

癫痫病药物治疗方法的研讨 篇3

【关键词】药物;癫痫;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49-01

癫痫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现代医学认为发生癫痫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原发性(功能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根据发作情况主要可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仅就本人的认识对癫痫病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法研讨如下。

1病因病理

西医根据癫痫病因不同分成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两大类。前者指这类患者的脑病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症状性癫痫因于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如先天性疾病、产前期和围生期疾病(产伤是婴儿期癫痫的常见病因)、高热惊厥后遗、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癫痫的产生与神经元异常放电相关。人体休息时,一个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放电频率一般保持在1~10次/秒之间,而在癫痫病灶中,一组病态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可高达每秒数百次。痫灶细胞群高频重复放电,使其轴突所直接联系的神经元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产生连续传播,直至抑制作用(包括痫性周围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动,胶质细胞对兴奋性物质的回收,以及病灶外抑制机构的参与)使发作终止。由于传播途径及范围不同而引起各种形式发作。痫性活动可能仅牵涉一个区域的大脑皮质而不再扩散,引起单纯部分性发作;兴奋在前中央回或后中央回通过放电后细胞外钾离子的增多而传导到邻近神经元,造成杰克逊(Jackson)癫痫;痫性活动常由大脑皮质通过下行投射纤维传播到丘脑和中脑网状结构,引起意识丧失,再由弥散性丘脑投射系统传布到整个大脑皮质,产生继发的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2药物的作用机制

2.1 阻滞钠通道。作用于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减少培养的神经元持续性动作电位发放的频率,去极化时这种作用增强,而反复去极化现在认为就是癫痫发作的机制。

2.2 增强γ一氨基丁酸作用。

以各种不同途径增强GABA活性,抑制动作电位的高频重复发放。

2.3 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是癫痫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以不同方式降低兴奋性递质(包括谷氨酸)的活性,可以抑制各种癫痫动物模型的惊厥发作。

2.4 阻滞钙通道。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有许多型,目前已比较了解的有L、N、P、Q、R、T亚型。降低钙离子流人突触终末及阻滞突触前释放神经递质,也是抗癫痫发作的一种抑制。

3药物治疗

3.1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安全、有效、价廉和易购的药物

3.1.1大发作选用苯巴比妥90-300mg/d。丙戊酸钠?0.6-1.2/d,卡马西平?600-1200mg/d等。

3.1.2复杂部分性发作:苯妥英钠 0.2-0.6/d,卡马西平0.2-1.2/d。

3.1.3失神发作:氯硝安定5-25mg/d,安定7.5-40 mg/d。

3.1.4癫痫持续状态:首选安定10-20mg/次静注。

药物剂量从常用量低限开始,逐渐增至发作控制理想而又无严重毒副作用为宜。给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特性及发作特点而定。一般不随意更换、间断、停止西药,癫痫发作完全控制2-3年后,且脑电图正常,方可逐渐减量停药。应定期药物浓度监测,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3.2积极有效的控制抽搐

3.2.1安定,成人10-20mg, 小儿 0.25-1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抽搐停止。随后将20-40mg加入葡萄糖液中以每小时10-20mg速度静脉滴注,连续10-20小时,日总量不超过120mg。

3.2.2异戊巴比妥钠,成人0.5g溶于10ml注射用水中,以50-100mg/分速度缓慢静脉注射至发作停止。注射中要注意呼吸心跳变化。发作控制后应继续鼻饲或口服抗癫痫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利尿脱水减轻脑水肿,防止酸中毒等。

4结论

在癫痫发作的治疗中,抗癫痫药物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抗癫痫药物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癫痫发作,一是影响中枢神经元,以防止或减少他们的病理性过度放电;其二是提高正常脑组织的兴奋阈,减弱病灶兴奋的扩散,防止癫痫复发。一般将60年代前合成的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钠等称为老抗癫痫药,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癫痫药。但有些发达国家,由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的一些副作用,已将其列入二线抗癫痫药。仅将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列为一线抗癫痫药。新的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托吡酯等,目前比较新的是优时比的左乙拉西坦片。对于明确病因的癫痫,除有效控制发作外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癫痫可行立体定向术破坏脑内与癫痫发作的有关区域,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或慢性小脑刺激术。

对癫痫发生与神经元过度兴奋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讨,使新型抗癫痫药物向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药物间相互作用更小、作用谱更广的方向发展。临床医生可以依据每例患者的临床特征选择特异性的药物、特定的剂量。将患者自身的各种特征融入癫痫治疗,会明显提高癫痫药物治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付晓华,李鸿培.新抗癫痫药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3):168-171.

[2]刘秀琴.癫痫的药物治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6,7(3):210-213.

抗癫痫药物的不足与改进 篇4

癫痫是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以反复发作性、短暂性、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据WHO统计,目前全球癫痫患者约有5000万人,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还出现200万新癫痫患者。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癫痫患病率分别为5.0‰、6.1‰、7.2‰、11.2‰。世界银行《卫生投入》报告中指出,1990年癫痫几乎占世界疾病负担的1%。

据东一信达医药市场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癫痫患病率为7‰,与WHO报告的发展中国家7.2‰的发病率接近。而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项调查显示,1983年我国癫痫患病率仅为4.4‰,比发达国家还要低。短短20年时间,我国癫痫患者人数已升至900万之多,且每年有将近40万的新发病人。在这些癫痫患者中,儿童和青少年仍是癫痫高发人群,0~9岁患者占38.5%,10~29岁患者占近40%,其中40%多的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35%的患者接受的是非正规治疗。东一信达总经理侯胜田认为:“我国癫痫人群就医率普遍较低,这使得未来抗癫痫用药市场上升空间较大。”

市场升温新产品欲扩张圈地

目前国际市场上抗癫痫药物的发展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效、低风险和低副作用上。近几年,国外上市了不少新的抗癫痫药物,如非氨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和氨己烯酸等,其中非氨酯因不良反应较大已停止使用。这些新药和以前的传统药物相比,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价格也大幅上涨,通常是传统药物单位价格的10~15倍。随着这些昂贵药物进入市场,2000年国际医药市场上抗癫痫药物的销售额达到6.369亿美元。

与国外抗癫痫药物研究开发活跃、市场增长迅猛相比,国内市场发展平淡。在整个神经系统药物中,抗癫痫药物仅占到3.8%的市场份额,由于整个神经系统药物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不是很多,因此,抗癫痫药物的销售总额不很高,全年销售额约为1.87亿元左右。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推荐的6种抗癫痫药物是苯巴比妥、扑痫酮、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乙琥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市场上,老产品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仍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其中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两个产品合计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占据抗癫痫药物市场的半壁江山。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新型抗癫痫药物,包括非氨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噻加宾、氨己烯酸和唑尼沙胺等。而我国近7成患者未接受正规治疗的现实使很多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葛兰素史克的拉莫三嗪(利必通)、西安杨森的托吡酯(妥泰)、诺华制药的奥卡西平(曲莱)等产品已在中国上市,法国赛诺非的丙戊酸钠(德巴金)也将在我国上市。在这些新的抗癫痫药中,托吡酯和拉莫三嗪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托吡酯的增长尤为明显。不过,目前国内该市场被西安杨森的“妥泰”所占据。

从临床来看,医生选择抗癫痫药物常常是根据疗效、价格以及用药的便利性进行平衡选择。传统药物,特别是具有价格低廉优势的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由于临床应用时间较长,药物间没有明显的疗效差异,所以受到多数医生的青睐。这是目前临床上仍然以老产品为主的重要原因。而拉莫三嗪、托吡酯等新产品,因为具有更广的作用谱、更多的作用机制以及较少药物间相互作用,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比如拉莫三嗪,具有多重作用机制,抗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包括失神、失张力及部分性发作),与其他产品相比,拉莫三嗪能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并且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托吡酯总的耐受性较好,对于具有多种发作类型且使用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来说,应用托吡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临床探索一线药可更新换代

目前,癫痫的治疗大致分三大类:一为内科方法,如应用传统的和新型的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第二类为外科方法,如小脑刺激术、迷走神经刺激术、立体定向癫痫病灶治疗术、开颅术(含治标或治本)等;第三类为其他生物反馈方法,如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功,以及正在探索的基因疗法等。但无论是特发性或继发性癫痫,其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发作,而控制发作现阶段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应用AEDs等药物治疗。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王香平告诉记者:“如果接受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70%~80%的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而正常生活。只有20%左右的病人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随着新型抗癫痫药的开发,越来越多的病人会通过药物治疗使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控制。”如今,抗癫痫药物市场正处在新旧产品更新换代的变革时期,代表老AEDs的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及其衍生物,苯巴比妥,扑痫酮和乙琥胺及苯二氮类中的氯硝安定、硝基安定等、乙酰唑胺、吡拉西坦等。近年来不少新型AEDs问世,其中一些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良好,治疗指数高,严重不良反应少,不仅为难治性癫痫病人开辟无发作之路带来新的曙光,而且对提高癫痫病人的生活质量发生重要的影响。代表新AEDs的有托吡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非氨脂、奥卡西平、噻加宾、唑尼沙胺、司替戊醇、左乙拉西坦、氯巴占等。

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使临床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治疗方面更具科学性。经典AEDs中苯巴比妥和扑痫酮因毒副反应较大,从学龄儿童到成人都不作为一线AEDs使用。一线AEDs的概念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逐渐形成,最后由大多数医生认可。目前用于临床的AEDs多为对某一种或某几种发作类型有效,均有不良反应。医生对应用历史长的AEDs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已非常熟悉,对其剂量及疗效心中有数,再加上药物供应、流通及价格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线AEDs的概念。比如丙戊酸和托吡酯,前者为一线药,而后者虽然于1995年上市,至今已有200万病人应用,却仍为二线药,其原因在于其历史短,医生对之熟悉程度不如已应用近40年的丙戊酸。不过,托吡酯于1999年在中国上市,至今已应用了5年,约10万人应用,逐渐被全国专业医师及病人接受。在国际上,乙琥胺为典型失神发作的一线药,但由于我国市场没有供应,所以国内失神发作的一线药是丙戊酸。苯巴比妥现在国际上均不作为一线药,但WHO在全球最贫困地区推荐其为一线药,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变化,一线及二线AEDs之间的变动是不足为怪的。如苯妥英钠始用20世纪初,长期作为治疗癫痫的一线药物,其疗效虽好但有较多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及特异性不良反应,还有长期不良反应,尤其损害面部美容,已逐渐退居二线。目前新抗癫痫药如能经受时间考验,也可能将来成为一线AEDs。

原则依旧类型各异须对症下药

在临床诊治中,病人若是第一次发作,一般情况下医生暂不进行药物治疗,通常推荐病人随诊。但对于诊断明确、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发作的癫痫,医生会建议病人尽早接受AEDs治疗,并根据癫痫类型选择AEDs药物。癫痫的分类非常复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是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和1989年分别提出的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发作类型分类是依据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进行的,癫痫综合征的分类则是将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疾病演变过程、治疗效果等放到一起来进行综合分类。影响AEDs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是癫痫发作类型和癫痫综合征。

以癫痫发作类型用药来说,部分性发作可选用的传统药物为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而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通常需选用卡马西平,其他一些影响AEDs选择的个体因素也应考虑。新一代药物可选妥泰、氨已烯酸等。氨已烯酸可用于治疗复杂部分性发作,但近来发现,其对视野有不可逆的损伤。非氨脂对很多相对难治的部分性发作(和癫痫综合征)非常有效,但由于其可伴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再障和肝病),现仅能作为这类和其他难治性癫痫综合征时的最后的选择。目前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疗单位已将妥泰和拉莫三嗪作为一线AEDs,用于单治和首选。

对于不同的全面性发作,其药物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在治疗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中,对特发性者,传统药物可选用丙戊酸及其衍生物,也可选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若同时合并有失神发作,则不能首选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否则可使伴发的失神发作加重。新一代药物可用妥泰、拉莫三嗪等。单纯失神发作应首选乙琥胺,因我国市场无该产品供应,因此首选为丙戊酸钠,若伴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还可同时兼顾。只是丙戊酸钠在较小的小儿中有特发性肝中毒的危险。

以癫痫综合征用药来说,特发性部分性癫痫一般可不用药,但如果发作较频较重,或家长有要求,可以用AEDs,多种AEDs有效,加巴喷丁无效,卡马西平有时引起新的发作类型。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包括儿童期失神、青年失神、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均可选用丙戊酸钠。青少年肌阵挛癫痫虽然最终预后好,但复发率高,一般难以停药。卡马西平、氨已烯酸可使其加重。

研发期待治疗新法将不断涌现

从记者获取的有关资料来看,国外对于抗癫痫药物的研发相对比较活跃。除对现有的一些药物进行剂型、给药方式进行革新以增强作用等研发外,一些基于新的治疗方法与新的药理作用的药物也处在积极的研发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乙内酰脲类正在开发某些肠胃外给药的肌肉注射剂型。

苯氮类本类产品包括卡马西平的液体制剂,其吸收比常用的剂型更为一致:卡马西平类似物在剂量高于卡马西平的30%~50%时仍能耐受。控释口服制剂由于能达到白天没有变化和稳定的血浓度,允许一日给药2次。已在研究与卡马西平有类似的抗惊厥特点,但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时间长,能透过血脑屏障而不引起快速耐受性或肌肉松弛作用的药物。

苯二氮类地西泮的直肠制剂用于癫痫急性反复发作;作为改善释药方法的劳拉西泮鼻内制剂正在开发中。具有部分苯二氮激动作用(GABA-A受体的部分止性变构调节作用)的咪唑并苯二氮的羧酸衍生物已在开发中,这些药物部分是通过苯二氮受体介导其作用,与地西泮比较较少引起肌肉松弛。

丙戊酸钠通过一日口服1次的丙戊酸钠持续释放制剂有望维持24小时治疗血药浓度:将丙戊酸(valproicacid)衍生物设计成仅在细胞出现特殊病理活性时才变成具有药理活性;包衣后减少胃刺激作用的丙戊酸钠和丙戊酸的稳定结合物已在开发中。

兴奋性氨基酸(EAA)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型和非-NMDA亚型的拮抗剂能阻滞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作用。竞争性和非竞争性NMDA拮抗剂都在开发中。也在开发阻滞某些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和具有弱的NMDA拮抗作用的化合物,以及小分子的神经元特异性钙/钠通道阻滞剂释放的谷氨酸。

其他方法包括通过修饰它的脂肪酸成分而改善神经元细胞膜流动性的药物;氨基酸衍生物;与GABA-A受体相互作用的天然存在的类固醇的合成类似物用于婴儿痉挛,5-HT2拮抗剂抑制突触体再摄取GABA;和腺苷调节剂引起位点特异性和活动(event)特异性的腺苷释放增加,来阻止化学物质引起的发作。

通过增加细胞缓冲过量钙的水平的能力的细胞内钙螯合剂BAPTA的前药和衍生物也在开发中。它被设计成不具药理活性而仅在具有过高的钙水平的细胞内被生物活化的药物。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5

关键词:中毒,癫痫,诱发试验,棘波,棘慢波

我院近几年收住30例因药物中毒引发的继发性癫痫患者,临床给予相应治疗,并跟踪观察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不同时期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我院近年收治的因药物中毒引发的继发性癫痫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7岁~62岁。患者药物中毒后出现不同程度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给予脱水、解痉、促醒等措施对症治疗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10 d左右间断性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偶有个别患者咬烂舌头,发作时间2 min~10 min不等。发作过后个别患者对当时情况不能回忆,13例患者药物中毒9 d后出现癫痫大发作,10例患者11 d后出现癫痫发作,7例患者13 d后出现癫痫发作。查体神经系统未见异常,临床给予抗癫痫治疗,静点脑复康、能量合剂、营养脑细胞、抗感染等治疗,期间我们随访跟踪观察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不同时期的变化。

1.2 方法

采用北京太阳公司2000型数字脑电图、脑地形图仪。电极放置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常规描记一般做单极、双极导联,常规诱发试验采用睁闭眼试验、深呼吸、睡眠诱发、药物诱发等。采样选择无伪迹脑波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不同时期的脑波变化

脑电图分析:中毒患者急诊入院时,脑电图异常程度与患者昏迷程度及时间长短有关。13例患者入院第1天急查脑电图,主要表现为两半球同步性θ波、δ波,一般认为是两侧半球功能受损并累及皮层下白质所致,部分患者脑电图表现为局限性的慢波或者在弥散性慢波的基础上有局限性偏胜(表明皮层病变虽然为弥散性但某些区域受累严重)。其余17例脑电图主要表现为由中~高波幅θ波、δ波组成,调节调幅差,深呼吸3 min可见高波幅θ波、δ波发放并可见高波幅的棘波、棘慢波。患者入院第10天查脑电图、脑电地形图,14例患者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双枕高波幅连续阵发性出现θ波、δ波;16例主要表现为各导联同步性的高波幅θ波、δ波连续阵发性出现,并混有极高波幅棘波、尖波、棘慢波。其中2例(7岁1例,13岁1例)儿童患者各导联出现每秒2.5~3 Hz棘慢波节律,表明脑部有刺激性病灶,同时临床出现癫痫发作,即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发作时有意识障碍,发作时间2 min~10 min不等,发作次数不等。30例患者在癫痫发作时期脑电图可呈现高度异常,而在不发病的间歇期间内,21例为轻度异常,9例为大致正常。

脑电地形图分析:癫痫发作期与间歇期内的波形不同,我们在分析脑电地形图时,把发作期异常时的图形和间歇期较正常态的图形各自处理分析,对异常阶段的信息进行单独处理,从而有利于寻找发作性癫痫异常地形图的特征。此30例患者不对称的表现,α波功率消失。

2.2 睡眠诱发、美解眠诱发试验

我们为13例临床抽搐明显而脑电图癫痫波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加做了美解眠与闪光刺激联合诱发试验,9例患者可诱发出高波幅棘波、棘慢波,其余4例未出现病理波。7例不合作的患者进行睡眠诱发观察,采用自然和药物诱发睡眠(药物诱发为口服10%水合氯醛2~5 m L)。脑电图观察到自然睡眠在潜睡期~中睡期可见高波幅阵发性同步出现的棘波、棘慢综合波、睡眠纺锤波,波幅约120μV以上。药物诱发癫痫波不很典型,可见到同步阵发性出现θ波,睡眠纺锤波的波幅较低。从脑电图睡眠诱发效果来看,自然睡眠优于药物睡眠。因药物睡眠进程快,潜睡期时间短,诱发效果不如自然睡眠。

3 讨论

30例患者在急性期癫痫波并不明显,可能与昏迷程度、皮质下白质严重受损、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有关。药物中毒性脑病引发的继发性癫痫,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均可见到θ波、δ波,并可见到棘波、棘慢综合波,30例患者不同程度服用了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治疗时间6个月~1年。随着临床治疗我们跟踪了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1年时间里最多做了7次,最少做了3次。我们观察到服用抗癫痫药可控制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可治愈,部分患者脑电图仍在慢波背景活动上出现棘波、棘慢波。有学者认为此波常来源于癫痫灶或其附近区域脑损害最严重的部位,此类癫痫与药物中毒退行性病变或广泛的血管性病变等所致的弥散性或播散性脑损害有关[1]。严重的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都可导致两侧大脑皮质及其他部位结构上的永久改变[1],又将成为癫痫发作和脑电图异常加重的因素[1]。在随访观察中,脑波的变化和临床关系一致,随着病情的好转,数日、数周后广泛性和局限性慢活动可逐渐消失,α节律逐渐恢复。部分残留有棘波、尖波、棘慢波等癫痫放电,提示有可能导致临床发作或产生后遗症。整个脑电波的改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从弥散性的δ波逐渐向θ波过渡,弥散性θ波活动逐渐从4~5次/s增加到5~7次/s,并伴有少量α波活动,病理波发作次数减少直到消失。脑电地形图表现为δ波、θ波功率降低,α波功率增高,30例患者仅2例患者(7岁、13岁)半年后偶尔出现癫痫发作,脑电图仍可见阵发性θ波、δ波及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有待继续用药。

我们认为各种疾病都能引起脑波的改变,但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的功用在于结合临床所见可以反映大脑功能有无受损和损伤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证据。我们观察到药物中毒引发的继发性癫痫治愈率较原发性癫痫治愈率高,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6

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由大量简单处理单元以某种方式相互连接而成的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对连续的输入做出状态响应的动态信息处理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度并行性、高度的非线性全局作用、良好的容错性、联想记忆功能和强大的自适应、自学习能力等特性,无需事先假定药动学模型,而只需从提供给它们的数据中学习建立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极大地简化了药动学数据分析所需的建模工作,因此其在预测学、药动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常规统计学方法所不能得到的效果[2]。本研究是借助遗传-反向传播(GA-BP)神经网络尝试对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进行前瞻性的预测。该预测体内药物浓度研究旨在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实现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近1-2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门诊和病房癫痫患儿口服卡马西平钠的病例,排除病历情况记录不完整病例,共获得216例有效病例,男136例,女80例。

根据临床意义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3],筛选出可能影响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变量因素,包括性别(sex)、年龄(age)、身高(height)、体重(weight);生化指标: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U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用药剂量(D)、给药间隔(τ)、合并用药情况、疗效等生理病理学指标及口服卡马西平达到稳态后血清谷浓度(Css)等,所有资料录入Excel表格。其中,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为自动生化仪测定结果,Css测定采用单克隆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AxSYM全自动分析仪,美国Abbott公司)。

1.2 遗传-反向传播(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卡马西平血药浓度

从已收集216例有效病例中,抽取162个病例,这些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08例为训练组样本,54例为测试组样本。

先将自变量及因变量的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并将其分别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利用GA搜索全局范围内的优化初值,然后以此作为BP算法的初始权值对网络进行训练,获得进一步优化的权值和阈值,即完成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并将GA-BP网络用于测试样本,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3]。

算法采用遗传-反向传播算法,其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输入节点即经归一化处理的每个病例的18个相关生理病理指标,包括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身高、体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肌酐、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用药剂量、给药间隔、丙戊酸(合用为1,未合用为0)、妥泰(合用为1,未合用为0)、疗效(显效为1,有效或无效为0);输出节点为卡马西平血药浓度(Css)预测结果,隐含层节点个数初始确定为18。在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首先输入训练组样本,设置构建参数,初始学习率为0.005,动量系数为0.90,最大训练次数为1000,遗传代数为100,其他参数为默认值。根据作用函数,按既定学习规则自动调节各层节点之间的连接权重,进行迭代,以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目标值之间的误差小于3.0%。经多次调试,直至获得最佳预测精度(训练集预测精度与测试集预测精度接近)时,固定最优权重,即可进行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预测。对未参加建模的54个病例进行血药浓度的预测,并将该预测浓度与其实际测定浓度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能。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共入选216例有效病例,男136例,女80例,年龄(10.4±3.2)岁,体重(40.7±15.6)kg,身高(1.42±0.20)m。216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2组:建模组162例,其中训练组108例,测试组54例;未建模组54例,具体患者资料见表1。

2.2 血药浓度预测结果

对未参加建模的54个病例进行血药浓度的预测,并与实际测定浓度进行比较,检验预测效果。计算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PE),以平均预测误差(mean prediction error,MPE)和PE%超过±15%的样本数来评价模型预测的准确度,MPE越小,PE%超过±15%的样本数越小,则预测的准确度越好;以平均预测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prediction error,MAE)评价模型预测的精密度,MAE越小,则模型预测的精密度越好[4]。结果在参与预测的54个浓度中,有31个浓度预测误差小于10%,有11个浓度预测误差在10%-15%之间,有6个浓度预测误差在15%-20%之间,有6个浓度预测误差大于20%,MPE为0.60%,MAE为9.93%,见表2。

2.3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分析[5]

考察Css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并作相关性散点图,以回归直线斜率最接近于1者为佳。癫痫患儿口服卡马西平后血药浓度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56,见附图。结果显示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相关性较高,预测癫痫患儿口服卡马西平后血药浓度结果较理想。

结果初步表明,遗传-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可尝试用于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前瞻性预测研究。

3 讨论

在特殊群体或药物中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并实现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是现在临床药学服务的重点,它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毒性。随着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已经较为普遍,但如何将其与个体化给药设计建立起关系,还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最经典的方法是采用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群体药动学程序-NONMEN程序预测体内药物浓度及药动学数据分析,但其一直受很多因素的限制,诸如获取准确的个体或群体药动学参数比较困难、计算公式复杂,应用繁琐;建立的数学模型需要假定一些不一定符合现实的特定条件,仅是一种理想状态,而药代动力学模型复杂,包含许多非线性的因素,无法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人体内生物系统极其复杂,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个体差异性大。这些决定了仅靠有限的数学结构模型是很难满足药动学预测的需要。鉴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分布处理、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的优良特性,尝试用其预测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在网络训练过程中,将对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引入网络,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各种因素进行筛选。最终确认,网络中引用药剂量等18项变量指标可得到较好的预测浓度准确性及精密度。该法避免了传统药代动力学分析必须依赖于已知模型的弊端,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传统药动学数据分析所需的建模工作。与传统方法对比人工神经网络简便快捷,准确度高,拟和度好。

当然,本文所列出的18项变量指标还是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影响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因素,影响其在体内分布的因素还很多,包括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状态、药物代谢基因的遗传变异、人体的基因多态性以及合并用药[6]等,都是建立预测模型需要考虑的问题,建立成熟的预测模型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仅以卡马西平为研究对象对利用遗传-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体内药物浓度进行初步的尝试性研究,今后旨在将ANN技术推广应用于更多药物体内浓度及给药剂量的预测,增加药物使用安全性,促进个体化给药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35.

[2]刘朝晖,李明亚,黄榕波.代动力学建模的人工神经网络新方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4):334-338.

[3]余俊先,史丽敏,王汝龙,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环孢素A个体化给药设计[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2):927-930.

[4]任斌,何秋毅,许琼,等.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肾移植受者霉酚酸体内暴露药量[J].药学学报,2009,44(12):1397-1401.

[5]徐楚鸿,艾又生,陈华庭.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肾移植术后患者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4):276-278.

120例创伤性癫痫的治疗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8年-2011年2月期间共收治120例创伤性癫痫患者, 其中男性为86例, 女性34例, 年龄在16~72岁, 平均年龄为 (32.7±8.4) 岁, 病程最短者为脑外伤后的1h, 病程最长者为长达6年, 平均病程为1.3年, 15例患者为单纯部分性发作, 9例为复杂部分性发作, 96例为继发全面性发作。选择创伤性癫痫患者的诊断标准为:既往未曾有癫痫的表现;颅脑具有准确的外伤史;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 具有典型的癫痫波和痫样放电的生理学资料;具有一般癫痫患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2]。

1.2 治疗方法

将我科接收的120例患者分为三组进行治疗, 第一组仅用奥卡西平药物进行治疗, 第二组仅用德巴金药物进行治疗, 第三组联合使用奥卡西平和其他抗癫痫药物, 三组人数分别为60、25和35。第一组60例患者中, 有23例患者为首次接受治疗, 另外37例患者为使用其他药物不见疗效时转为使用奥卡西平药物, 药物维持量为600至100mg。第二组25例患者的德巴金药物维持量为500至1000mg。第三组35例患者的奥卡西平药物维持量为600至800mg。

1.3 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对以上药物疗效的判断是根据癫痫患者的发病频率进行判定的, 即将癫痫患者在治疗前3个月的发病频率作为基础数据, 通过以上药物维持治疗6个后的发病频率作为对比数据。判断标准:若患者经过治疗后, 不再有癫痫的发作则视为得到控制;若患者经过治疗后, 癫痫发作的次数及频率降低了70%以上视为显效;若患者经过治疗后, 癫痫发作的次数及频率降低了50%~70%视为有效;若患者经过治疗后, 癫痫发作的次数和频率降低了50%以下视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有效、显效和控制病例数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的百分数[3]。120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的检查, 患者维持服药后, 每3个月将以上各种检查再复查一次, 并加强对第一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观察, 以判断该药物的安全性。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当P<0.05时, 可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反之, 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疗效的比较

对我科接收的120例创伤性癫痫患者治疗6个月后, 三组的具体疗效如下:第一组, 60例患者仅用奥卡西平药物, 有26例患者得到了控制, 控制率达43.3%, 有14例患者疗效显著, 显效率达23.3%, 有11例患者判定为有效, 有效率达18.3%, 总有效率达84.9%;第二组, 25例患者仅用德巴金药物, 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2%、24%、12%和68%;第三组, 35例患者使用奥卡西平联合其他药物, 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7%、25.7%、14、3%和85.7%。第一组和第三组相比, 其疗效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第一组和第三组均比第二组的疗效较好 (P<0.01) 。

2.2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所有的患者在服用后的各项检查和服药前的各项检查相比, 其变化范围在合理范围之内,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这些药物是安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一组9例患者出现了头晕、恶心和嗜睡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15%, 第二组不良反应率为24%, 第三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1.4%, 显然第一和三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第二组, 三组不良反应率的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颅脑受到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创伤性癫痫。癫痫的治疗一般需要一个很长的治疗过程, 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方可降低癫痫的发作次数和频率。目前, 随着医学专家们对癫痫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人们已经在细胞水平甚至是分子水平上设计并研发了其他新型的抗癫痫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钠通道的调节, 来使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活性增强, 同时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的活性减弱。新药物的研制对控制部分治疗起来比较困难的癫痫患者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中所用的奥卡西平 (OXC) 就是医学专家们所研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单独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还是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其均有较好的疗效, 总有效率可达85%左右, 明显优于比德巴金的治疗效果, 并且该药物不会对人体的各种生化指标产生明显影响, 在不良反应方面也明显优于德巴金, 若能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会更低。因此, 在治疗创伤性癫痫方面, 奥卡西平的疗效是显著的, 是安全的,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谭启富, 李龄, 吴承远, 等.癫痫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77-778.

[2]曾凡明.奥卡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 :16-17.

癫痫病的病因及治疗浅析 篇8

【摘要】癫痫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存在很多治疗方法。通过对进几年来对相关癫痫病治疗文献的研究,分析,综合,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对癫痫病的的中西医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癫痫病治疗方法病因浅析

【中图分类号】R74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10-01

癫痫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分类较多”,是由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患。癫痫发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癫痫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快了对癫痫病的研究,于近几年来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l病因病机

1.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1],人体内诸气各有其正常的运行规律,如元气行三焦通道分布全身,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经气行经络之内,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之中。胃气、肺气下行,脾气上行,肝气舒发,肾气潜藏,若这些气反其道而行之,就可能导致逆气上巅犯病,迷闭脑窍,引动肝风,脑为逆气之犯,则必生眩晕或跌扑,脑受迷而神昏目瞑,引动肝风则抽搐。即所谓的癫痫发作

1.2西医病因病机:癫痫发作就是由于大脑异常放电引起的。癫痫病[2]分为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前者是指现在医学手段仍然找不到原发异常放电病灶,即仍然找不出可以解释者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这类癫痫常常带有遗传性,即是可以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继发性癫痫常常伴有明显的脑部外伤史或代谢异常史,比如感染、颅内肿瘤、车祸外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的并发症或后遗症等等。据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癫痫病灶中,病态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可高达每秒数百次。痫灶细胞群高频重复放电,按照异常放电区域的不同分为癫痫小发作(又称失神发作)和癫痫大发作,如若一直保持高度放电,就变成了癫痫的高度持续发作状态

1.3藏医病因病机:藏医理论[3]认为癫痫的主要病因是患者基于精神虚弱时,加以恐惧,愁苦,思虑过度,疲劳,饮食起居不适等具备的条件下“龙,赤巴,培根”三因功能紊乱而障碍生命的气血运行加之头部受到外伤或感冒发烧,头部肿瘤,虫病,高血压引起大脑神经反应异常则导致记忆减弱或消失,最后出现昏迷状态(癫痫)。

2治疗方法

2.1西医药物治疗

2.1.1一般药物治疗:目前控制癫痫发作最好办法仍然是药物治疗为主,而癫痫病的药物治疗有其特殊性。临床上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时,应定期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同时注意根据患者本人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联合用药[4],还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使副作用降到最小①大发作选用苯巴比妥90—300mg/d。丙戊酸钠0.6一l_2/d,卡马西平600—1200mg/d等。②复杂部分性发作:苯妥英钠0.2—0.6/d,卡马西平0.2—1.2/a。③失神发作:氯硝安定5—25mg/d,安定7.5—40mg/d。④癞痫持续状态:首选安定10—20mg/次静注。[2]

2.2西医手术治疗,西医手术治疗的关键就是手术病灶的准确定位。术前需要借助包括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手术定位,还要进行术前评估评测,包括患者的心理状况,电解质水平,营养状况等等。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脑部解剖结构的探查越来越精细,这对癫痫病灶的定位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多数无器质性或结构改变的原发性癫痫,可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在定位诊断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的重视

3.2中医治疗

3.2.1口服中药:口服中药较多,效果也不盡相同。中药讲究“对症施治”,同一种药不可能适合所有的癫痫病患者,①补虚为主:癫痫发病前提是髓海空虚,脑窍失养,以调督抗痫胶囊(紫河车、桑寄生、白花蛇、炙胆南星、冰片、荷叶、川芎等)治疗小儿癫痫②从肝论治: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桂枝、茯苓、生龙骨、生牡蛎、铅丹、大黄、生姜、大枣)加减治疗惊恐所致的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逆乱,神魂不藏之痫病。③从脾论治: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是由于内伤积滞,胆热木郁,脾气不运,胃气不和所致,治以健脾化痰,通络开窍,用温胆汤加味治疗,近期疗效显著。[5]

3.3藏医药物治疗藏医药是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医药体系,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不同的药①因“龙”紊乱而患的癫痫病:二十味沉香丸,如意珍宝丸,阿穷丸,二十五味珍珠丸。②因“赤巴”紊乱而患的癫痫病:八味獐牙菜丸,如意珍宝丸,阿穷丸,二十五味珍珠丸。③因“培根”紊乱而患的癫痫病:十味黑冰片丸,五味金色丸,八味沉香丸,二十五味珍珠丸。[3]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增强治疗效果,可配方治疗白脉病的药: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待病情稳定后,长期服用二十味沉香丸,如意珍宝丸,七十味珍珠丸2年左右,癫痫病可断根。[3]

结束语:癫痫病是一种慢性临床常见病,其本身就对病人身体和精神上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双重折磨,对于癫痫病患者,我们在治疗时一定要与病人多沟通,多照顾到病人的内心感受,在治疗过程中,结合心理疗法,确保病人心理和生理层面上的双重恢复。

参考文献

[1]刘裕癫痫病针灸治疗新方法山西中医[J]2004,12(20):41-42

[2]刘正忠,辛双凤癫痫病的中西医治疗浅析中国医药指南[J]2011,9(28):133-134

[3]卓戈浅谈藏医对癫痫病的治疗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13,12(2):27-28

[4]陈祥,王丽红癫痫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J]2013,13(31):46,44

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 篇9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1例观察对象来源于2009年3月-2013年3月到我院儿童神经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 经临床、脑电图、头颅CT等辅助检查确诊为癫痫的患儿。所有患儿均无严重的器质性疾患, 其中男89例, 女52例, 年龄0.67~14.25岁 (中位数2.30岁) , 体重8.0~39kg (中位数12.55kg) 。均予丙戊酸钠单药治疗, 按个体调整药物剂量。将血药浓度达稳态, 3~5个月后癫痫得到控制的所有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1例, 对照组7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惊厥类型、发作次数、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特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药品

丙戊酸钠口服溶液 (12g/300ml) , 商品名为德巴金, 赛诺菲 (杭州) 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丙戊酸钠缓释片0.2g/片, 商品名为典泰,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调整药物剂量, 一般为每日20~30mg/kg, 同一剂量服用5~7d后, 于次日清晨给药前测定血清丙戊酸浓度。两组患儿全部按个体调整好药物剂量至最佳剂量,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稳态, 2~4个月后癫痫症状得到控制, 嘱3~6个月定期回院复查血药浓度、血常规、肝肾功能、脑电图等, 有症状复发随时就诊。对照组服药满1年 (即第2年) 及2年 (即第3年) 时随年龄、体重增长而重新调整药物剂量并及时监测血药浓度, 治疗组第2、第3年仍按原剂量给药。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诊, 随访时间3年。观察两组癫痫患儿症状的复发性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稳态、症状得到控制的两组癫痫患儿复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采用u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两组患儿癫痫复发性对比见表1, 治疗组癫痫复发率12.68%, 对照组7.14%, χ2=1.206 7, P>0.25, 治疗组在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注:癫痫复发率比较χ2=1.206 7, P>0.2。

2.2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两组患儿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见表2, 第1年末u1=0.289 0,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第2年末u2=1.980 4, P<0.05, 第3年末u3=5.733 2, P<0.05, 对照组血药浓度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治疗组第3年末与第1年末血药浓度监测比较u4=1.842 3,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丙戊酸钠是对多数发作类型均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2], 尤其对原发性全身性癫痫效果好, 可作为失神、少年肌阵挛及光敏性癫痫的首选药物[3]。对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全身性发作也有效[3]。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 (GABA) 的含量来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起稳定神经元膜的作用[4]。

虽然丙戊酸钠相对于其他抗癫痫药耐受性较好, 是儿童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物, 但仍有不良反应出现, 有时甚至较为严重, 有非常罕见严重的肝损害造成死亡的病例报道。故亦应注意其毒副作用, 调整药物剂量至最佳剂量。吴妙莲[5]等的研究提示要达到相似的血清丙戊酸浓度, 不同年龄组丙戊酸给药量有差异, 1~3岁患儿所需的剂量最大, 其次是3~6岁、<1岁、6~12岁、12~17岁。

本组资料显示, 141例观察对象起始用药的年龄中位数为2.30岁, 在需要最大剂量才能达到相似的血清丙戊酸浓度的年龄组段内, 随年龄增长, 剂量应逐渐减少;但随着年龄增长体重亦增长, 剂量应逐渐增加。本文结果显示, 第1年末 (P>0.05) 两组血药浓度监测差异无显著性, 第2年末 (P<0.05) 和第3年末 (P<0.05) 对照组血药浓度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 治疗组第3年末与第1年末血药浓度监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u4=1.842 3, P>0.05) , 故癫痫患儿丙戊酸钠剂量减少与增加的因素有可能互相抵消一部分;同时在疗效方面, 两组患儿癫痫复发性进行对比, 治疗组在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1.206 7, P>0.25) 。

综上所述, 为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服用丙戊酸钠后症状得到控制的癫痫患儿, 3年内剂量可以不进行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安全有效、患儿及家属依从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量-效关系, 为临床癫痫患儿安全有效应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服用丙戊酸钠症状得到控制的癫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 对照组随年龄、体重增长而调整药物剂量, 治疗组按原剂量给药, 观察两组癫痫患儿的复发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次以上复发率分别为12.68%和7.14%, χ2=1.206 7, P>0.25, 治疗组在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症状控制良好的癫痫患儿, 3年内丙戊酸钠可不随年龄增长增加剂量, 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关键词:丙戊酸钠,儿童癫痫,剂量

参考文献

[1]姜德春, 王丽, 卢炜.用NONMEN法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J].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 (4) :291.

[2]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55.

[3]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91-392.

[4]陈锦珊, 杜青云, 黄慧丽.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血药浓度监测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 24 (7) :424-425.

治疗癫痫的新蛋白质复合体 篇10

公报称, 生理学研究所深田优子副教授的研究小组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同行发现, 神经细胞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神经突触存在一种特殊的分泌蛋白质“LGI1”, 这种蛋白质能与另外2种与癫痫相关的蛋白质“ADAM 22”、“ADAM 23”相结合, 形成“抗癫痫蛋白质复合体”, 使神经突触保持正常功能, 避免发生癫痫。

在实验中,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使实验鼠不能合成“LGI1”蛋白质, 结果在“抗癫痫蛋白质复合体”也无法形成的情况下, 实验鼠的神经突触出现功能异常, 引发了癫痫病。特别是在掌管记忆的大脑海马部位, 由于“LGI1”蛋白质的消失, 神经突触的信号传递方式也出现异常。

上一篇:英语动机下一篇:改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