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安全教育七篇

2024-08-25

外国留学生安全教育 篇1

一、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留学生教育是培养亲华友华国际友人的重要力量,当属国家大外交范畴,是外事工作、统战工作、隐蔽战线工作的组成部分。留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可分为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三个部分。其中行政管理与生活管理中的日常性事务、教学管理主要在学校内部完成,而行政管理、生活管理中的部分工作则涉及到政府、社会的多个方面。多年来,从政府部门到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机制和管理制度。但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国别、层次的扩大以及其他多种综合因素的相互交织,仍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那么,作为留学生管理主体的学校,如何“把握”留学生教育则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班主任在留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班主任,简单说就是在学校职能部门指导下,由学生工作部门直接领导,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人员。在留学生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于留学生是免修的。同时,留学生管理,是一项与横向和纵向都有联系的工作,既不能采取简单的制度约束,也不能放任自流。从横向来讲,留学生管理涉及教学管理,生活服务,日常事务,行政审查、审批等不同部门;从纵向上来讲,则可直接与国家外交事务联系起来。因此,必须要有专人,即班主任来真正“把握”留学生。

如果由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来担任班主任,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只能是多个班级配备一个班主任,类似于中国学生的年级辅导员。另外,由于部分留学生除了到课堂上课以外,和管理人员接触较少。众多复杂的因素,使得管理岗位的班主任很难随时掌握留学生各方面的动态,从而削弱了管理部门对留学生的掌控力度。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个别学生长期旷课,在社会上打工等情况,而管理部门根本不知道。

留学生的管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时时刻刻紧密联系他们,对留学生要区别对待,了解他们的心理,既要严格要求,按章管理,又要处处去关心、帮助他们。能够与留学生走得如此近的人,只有他们的任课教师。因此,由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将会给留学生的学生管理带来极大便利教师尤其是承担课程教学时数较多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会与学生见面,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及时发现、处理问题。教与学的特殊关系,使得留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任课教师,最信赖的人往往也是任课教师。留学生有什么意见和苦闷,比较愿意向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倾诉。

三、完善教师兼任留学生班主任工作制度建设

哈尔滨工程大学于2005年起实行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模式,在留学生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制订了留学生班主任工作规则,坚持采用班主任由各班任课教师担任的模式。聘用时,采取个人申请与学院任命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承担课程教学时数较多的任课教师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

1. 学生日常管理

(1)留学生正式上课的第二周内,组织本班学生见面相识会。

(2)留学生正式上课的第二周内,完成本班级通讯录,并将电子版交留学生工作相关科室备案。

(3)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考勤,对经常缺课或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至留学生办。每月的考勤表送交留学生办存档。

(4)经常与留学生接触、谈心。要求每学期至少与本班每位留学生谈心一次。

(5)负责本班学生的一般性请、销假。

(6)节假日,掌握本班学生动态,相关情况报留学生办备案。

(7)协助学院相关科室,完成下发通知等与留学生的沟通性工作。

2. 协助组织学生活动,处理突发事件

(1)组织本班同学积极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各项留学生活动,组织排练节目等。

(2)组织本班同学积极为留学生杂志投稿。

(3)协助留学生办处理突发事件。在得知发生突发事件后,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3. 学生日常关怀

(1)负责向过生日的同学赠送小礼品。

(2)协助有关科室对生病学生及时送医院诊治代表学院探望生病学生

(3)对学习上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报教研室、教务办,并协助制定帮促方案。

4. 日常教学信息反馈

(1)及时向教研室、教务办反馈本班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任课教师、教学设施的意见和建议)。

(2)承担本班级任课教师团队组长角色,随时了解并协调本班级各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报教研室主任。

(3)每学期,对于本班开设的课程,每门课至少听课2个学时。

(4)对于申请调整学习层级的学生,进行汉语水平认定,并提出建议。

(5)每学期末,统计本班学生下一学期是否继续在校学习。对于继续在校学习的学生,建议其应学习的层级。相关情况整理后,将电子版报教务办、留学生办。

为了确保班主任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班主任教师工作,学院除给予精神奖励外,每月给予一定的班主任工作补贴。

每学期开学初及学期末,统一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例会由院长主持,教学管理部门、留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部门、全体教师、全体班主任参加。

四、几点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管理人员、教师都明确留学生教育的意义。留学生教育,从短期、局部看,似乎有些得不偿失。但是从长远看,留学生教育所产生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2. 明确工作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留学生管理必须要明确工作原则,对于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要给予关心照顾,但不能使其有优越感,更不能接受其过分、无礼要求。留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那么作为学生就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3. 留学生工作有其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细心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把留学生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做细、做实、做透。因此,在留学生工作中,要划清工作界面明晰岗位职责

摘要:目前,发展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如何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已经成为留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学生教育工作十分复杂,班主任在留学生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留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制度建设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核心。

关键词:教育,留学生,班主任

参考文献

[1]李艳.地方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浅析[J].学术探索,2006(5).

外国家庭是如何教育小学生理财的 篇2

美国:让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美国人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法国:培养计划用钱的本领。法国理财教育早在孩子3-4岁便开始,家长们大多并不主张孩子们把零用钱储蓄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合理地消费掉。当孩子正式上学后,家长们便给孩子开设一个专门的账户。他们认为,与其让孩子每次向家长苦苦“乞讨”,还不如定期给孩子一笔零用钱并限制消费范围,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计划用钱”的理财本领。在今日的法国,6岁的孩子每年平均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进入高中时,每年获取的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独立账户”不仅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也可帮助孩子培养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

英国:能省的不省很愚蠢。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英国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根据这一系列计划,从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将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英国儿童事务大臣保尔斯说,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挣钱和节俭一起教。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以色列犹太人在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几大基本原则。首先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倾占要付出代价;第二,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犹太人讲究节俭;第三,知道钱怎么来的;最后,要知道钱财是有限的,智慧是伴随终身的。犹太人的理财教育最为重要的还是给孩子们关于钱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知道钱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为个人,也是为社会。

德国:理财童话打开金钱之门。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我们看看该书在讲些什么吧——“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你有否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日本:自力更生、勤俭持家。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外国留学生安全教育 篇3

生安全教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2.国家安全意识 3.心理安全 4.自律警示

5.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6.防卫过当 7.大学法制教育 8.异常心理 9.煤气中毒 10.国家安全

二、单项选择

1.发现反动宣传品、报刊、影碟后,应该()A.立即交到学校保卫部门 B.可以在同学中传看 C.可以自己留存

D.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与人分享 2.在大学生违法犯罪中,()居于首位。A.抢劫 B.盗窃 C.行骗 D.赌博

3.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身体健康成长、()、社会化程度提高。

A.学习成绩优秀 B.综合素质高 C.心理发展完善 D.自我约束力强

4.大学生在自我素质塑造中,必须着眼于()的提高。A、社会意识B、法律意识C、自我保护D、自我安全能力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判断心理健康的原则()A.统一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稳定性原则 D.批判性原则 6.在自然灾害中,造成损失最为惨重的是()A.洪涝 B.旱灾 C.地震 D.泥石流 7.如果寝室发生火灾,居住的学生应该()A.乘坐电梯离开 B.从窗口跳出 C.向楼顶奔跑

D.从安全通道有秩序地下楼

8.下列哪种做法有利于保证上网安全()

A.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 B.设置简单的账户密码 C.不访问不明链接 D.随意向网友泄露个人信息 9.在学生宿舍,电脑如果不慎着火,应该()A.迅速向电脑泼水灭火

B.向消防队求救,等待消防队来灭火 C.立即离开,以防发生人身事故 D.拔掉电脑电源,用湿毛巾盖住火源

10.使用灭火器扑救火灾时要对准火焰()喷射。A.上部 B.中部 C.根部 D.周围 11.当遇到火灾时,要迅速向()逃生。

A.着火相反的方向 B.人员多的方向 C.安全出口的方向 D.楼顶 12.下列不属于报火警的主要内容的是()A.发生火警的具体地点、时间 B.起火的原因、责任人

C.火势基本情况,是否被困人员 D.报警人的姓名、住址及联系电话 13.下列哪种做法属于违章用电()

A.使用合格电器 B.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

C.不用湿物与带电物接触 D.遇到突然停电,要及时切断电源 14.下列不属于灭火的方法的是()A.泼水灭火法 B.冷却灭火法 C.隔离灭火法 D.窒息灭火法

15.下列哪种做法不属于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A.坚持封锁消息的原则 B.坚持维护稳定原则 C.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D.坚持迅速快捷原则

16.下列关于如何安全乘坐交通工具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要选择交通管理部门认可,有准运资格的交通工具 B.应该选择车况好的交通工具 C.应该选择乘载人多的交通工具

D.应该找座位坐好,没有座位时,应该抓好车内扶手站稳 17.我国的消防安全日为每年的()。

A.11.9 B.11.19 C.12.9 D.11.29 18.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活动。A政治 B经济 C宗教 D文化

19.下列关于学生宿舍内,不正确做法的一项是()A.不私拉乱接电源线 B.可以在床上吸烟

C.不可使用热得快,电炉等大功率电器 D.不得使用酒精炉、液化器灶具生火做饭

20.挫折防卫机制实际上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以减轻各种不适的情绪和感觉,恢复情绪稳定,最大限度地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

A.自我保护 B.自我逃避 C.自我解脱 D.自我掩饰 21.在学生上课期间,关于学生宿舍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手关灯,关窗,锁门 B.可以留宿他人

C.电脑、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不要随意丢放

D.妥善保管好钥匙,以防不速之客复制或伺机行窃

22.()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首要条件,是每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A.财产安全 B.人身安全 C.心理安全 D.交通安全 23.下列关于预防火灾的基本措施表述中,错误的是()A.控制可燃物 B.隔绝助燃物 C.消除着火源 D.私接插线板

24.雨天骑自行车去看足球比赛,穿()的雨衣是最安全的。A.灰色 B.黑色 C.黄色 D.绿色

25.在交通事故现场抢救脊柱骨折的伤员时,您认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不乱加搬动 B.保持脊柱安定 C.勿扶持伤者走动 D.使用软担架运送 26.下列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空气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血液传播 D.母婴传播

27.发生交通事故后,搬运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伤员时,应采用()的方式。

A.俯卧 B.仰卧 C.侧卧 D.半卧

28.灭火的最好时机在火灾的()阶段。

A.初起 B.发展 C.猛烈燃烧 D.衰变 29.对事故责任的处理不正确的是()A.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给予相应处分 B.触犯刑律的,由学校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处分

C.受伤害的监护人,亲属或其他有关责任人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教师或其他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学校应报告给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D.受伤害的监护人,亲属或其他有关责任人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教师或其他人员的合法权益的,造成损失的,学校可以要求赔偿

30.公共性建筑和通廊式居住点建筑安全出口的数目不应少于()。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三/多项题

1常见的食物中毒主要有()

A.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B.化学性食物中毒 C.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D.食品过期食物中毒

2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一部分,其盗窃也不是孤立的现象,撇开社会等客观原因,就其自身主观原因主要有()

A.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被扭曲 B.法律观念不强 C.侥幸心理作祟 D.满足虚荣

3大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有()

A.交往与闭锁的矛盾 B.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C.激情与理智的矛盾 D.自信与脆弱的矛盾 E.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计算机网络具有()特点。

A.双重性 B.虚拟性 C.快捷性 D.开放性 5大学生的不良情绪障碍具体表现为()。A.焦虑 B.抑郁 C.冷漠 D.愤怒

6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具体有()。

A.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B.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C.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 D.策划、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 E.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的。6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A.警告

B.严重警告 C.记过

D.留校察看 E.开除学籍

8使用手提式二氧化碳时应注意()。

A.应设法使二氧化碳尽量多地喷射到燃烧区域内,使之达到灭火的浓度 B.在喷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切不可平放或颠倒使用 C.不要用手直接握喷筒或金属管,以防将手冻伤

D.在室外灭火时,应在上风方向喷射(如果风大,灭火效果会差)E.在狭小室内灭火时,喷射后喷手应迅速撤离,以防被二氧化碳窒息 F.扑救室内火灾后,应先打开门窗通风,然后人再进入,以防窒息 F.写检查

9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诱发地震 E.人工地震

四 简答题

1.大学生应如何增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2.“洗脑”的具体步骤有哪几步? 3.大学生如何预防遭抢劫? 4.简述诈骗的手段及其特点。5.大学生如何预防受伤害?

五、论述题

1.大学生怎样预防传染病?

2.请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论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3.案例:2014年3月,重庆某高校学生李某上午课程结束后,顾不上吃午饭,便和同学直奔门外的一家网吧游戏。连续上网5小时,突感头疼,口吐白沫,继而昏迷,最终导致“脑死亡”而离开了人世。

(1)、“李某事件”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2)、结合生活的实际你认为网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大学生受伤害的情况有哪几类?请举例说明。

5.请结合生活学习中的事例,论述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6.案例:某高校一新生陈某正在校门口打电话,这时过来一男一女。女子跟陈同学说,他们从外地来,到银行取钱时卡被消磁,他们急需用钱,能不能借用她的银行卡,让家里把钱汇到她的账户上。陈同学见对方十分着急,心生同情,没多想就同意了,把一张银行卡递给了那位男子。过了一会儿,两人让陈同学到柜员机上查看钱到是否到账。陈同学在柜员机上连续查了三次,钱都没到位。那男子又把卡要了过去,并打电话催家里。等两人走后,陈同学发现银行卡被换,钱全部被取走。

(1)、试通过案例分析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2)、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附 :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是指造成大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一切事故。狭义的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它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大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即高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2.国家安全意识是指关心国家安危状况的意识,即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以及利益的义务所应具备的观念的总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法纪观念、安全防范观念等。

3.“心理安全”有两层还以,一方面它指一种心理平衡、心理健康的一种状态,另一方面它指保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5.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严重影响高校和师生的人向财产安全和教学、工作、生活运行秩序的,并可能或者带来破坏性后果的紧急事件

5.自律警示:是从反面列举个别同学因不能自律而危害社会,侵害他人权益,违法犯罪,最终受到处理的案例,以警示其他同学。

6.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7.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法规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8.异常心理:指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也称障碍心理问题,只有心理严重病态的人才会出现异常心理。

9.煤气中毒是指煤(或木炭)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被人或动物吸入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的中毒。

10.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四 简答题

一.

1、增强忧患意识,认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期性。

2、做好必要的防范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⑴加强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⑵按照规定做好各项防范工作。⑶加强信息反馈。

3、理智处置突发事件。主要应掌握以下几点:⑴以理智的心态应对突发事件。⑵树立全局观念。⑶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二.

1、精心物色传销对象。

2、精通煽情授课调动欲望。

3、营造温情气氛,培养心理依赖。

4、善用“科学”图表,展示高回报率。

5、及时“答疑解惑”,强化“洗脑”效果。

6、宣扬“公平”,迷惑人心。三.

1.散步游玩活动时,不要随身携带现金和贵重物品。如果购物携带现金,最好是结伴前往。

2.外出或活动,最好是结伴而行,如果独自外出或活动,最好是避开人员稀少、偏僻、视线不良、遭抢无援的时间和地点。

3.如果携带较多现金和贵重物品归校,尽量避开偏僻、人少的路径和时间,如果乘车。最好乘公交车,不要搭乘摩的。

4.如果独自在外租房或打工,晚出、早归或早出、晚归的行动规律要警惕被有不良企图者所掌握。

5.单独外出时,不要显露出过于胆怯害怕的神情。四.

1、伪装身份,骗取信任。

2、投其所好,以利诱之。

3、抓住弱点,逼你就范。

4、光环信息,招你触网。

五.

1、尽量减少、避开遭受侵害的因素和环境。

2、不给可能发生的侵害提供条件

3、拒腐蚀、提高免疫力。

外国教育名著目录 篇4

外国教育名著目录

[1] [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古罗马]昆体良.任钟印译.雄辩术原理[M].昆体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 [荷]伊拉斯谟.王承绪译.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M].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 [西]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瑞典]爱伦·凯.卫肇基译.儿童的世纪[M].上海:上海晨光书局,1935.[7] [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捷]夸美纽斯.任宝祥译.母育学校[M].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 [瑞士]裴斯泰洛齐.北京编译社译.林哈德与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 [瑞士]裴斯泰洛齐.夏之莲等译.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瑞士]赫梅尔.王静、赵穗生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R].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2] [瑞士]皮亚杰.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3] [意]康帕内拉.陈大维、黎思复、黎廷弼合译.太阳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 [意]亚米契斯.夏沔尊译.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 [意]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方法[M].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 [意]蒙台梭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 [英]莫尔.戴镏龄译.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英]培根.何新译.新大西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 [英]弥尔顿.任钟印译.论教育[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0] [英]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 [英]欧文.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M].欧文选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 [英]斯宾塞.胡毅、王承绪译.教育论[M].斯宾塞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 [英]纽曼.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节选本)[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 [英]赫胥黎.单中惠、平波译.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 [英]沛西·能.王承绪、赵瑞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26] [英]罗素.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7] [英]克拉克.(无中译本).教育与社会变革[M].伦敦:夏洛顿出版社,1940.Clarke,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The Sheldon Press,London,1940.[28] [英]奥康纳.(无中译本).教育哲学导论[M].伦敦:1957.O’Connor,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London,1957.[29] [英]利文斯通.邓明言译.论教育[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0] [英]尼尔.(无中译本).萨默希尔—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谈谈萨默希尔学校)[M].纽约:哈特出版公司,1960.Neil,Summerhill: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Hart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60.[31] [英]阿什比.a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 [英]波兰尼.a译.个人知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3] [英]金.a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 [英]杨.a译.知识与控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法]拉伯雷.鲍文蔚译.巨人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6] [法]蒙田.王承绪译.论儿童的教育[M].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7]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法]爱尔维修.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M].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9] [法]狄德罗.(无中译本)俄罗斯大学计划[M].十八世纪法国自由主义与教育:拉夏洛泰、特格、狄德罗和孔多塞关于国家教育的论著[C].纽约:希尔图书有限公司,1932.[40] [法]比奈.曹展漠译.儿童学的新观念[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41] [法]涂尔干(迪尔凯姆).沈杰译.教育与社会学[M].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2] [法]涂尔干(迪尔凯姆).a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3] [法]阿兰.洪丕熙译.教育漫谈[M].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4] [法]马里坦.(无中译本).教育处在十字路口[M].耶鲁大学出版社,1943.Maritain,Education in the Crossroad,Yale University Press,1943.[45] [法]朗格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46] [法]富尔.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7] [法]德洛尔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8] [法]布尔迪约、帕斯隆.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 [德]安德里亚.黄宗汉译.基督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0] [德]康德.瞿菊农译.论教育[M].康德教育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51] [德]席勒.a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2] [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教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3] [德]费希特.梁志学等译.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4] [德]福禄培尔.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5] [德]第斯多惠.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6] [德]福禄培尔.(无中译本).幼儿园教育学[M].纽约:1895.Froebel,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Translated by Josephine Javis,D.Appleton and Company,New York,1985.[57] [德]拉伊.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8] [德]凯兴斯泰纳.刘钧译.工作学校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59] [德]梅伊曼.(无中译本).实验教育学概论[M].柏林:1914.Meumann,原名为德文,Willhelm Engelmann Verlag,Leipzig/ Berlin,1914.[60] [德]斯普朗格.(无中译本).文化与教育[M].1919.Spranger, 原名为德文,Quelle and Meyer Verlag,LeipZig,1919.[61] [德]博尔诺夫(鲍勒诺夫).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 [德]克拉夫基.(无中译本).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研究[M].1963.Klafki, 原名为德文,Beltz Verlag,Weinheim,1963.[63] [德]布雷岑卡.a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65] [德]哈贝马斯.洪佩郁、蔺青译.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66] [俄]托尔斯泰.阿兰·宾什、迈克尔·阿姆斯特朗编译(英译本).论民众教育[M].托尔斯泰论教育[M].伦敦:阿芙隆出版社,1982.[67] [俄]乌申斯基.郑文樾、张佩珍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8] [苏]克鲁普斯卡雅.卫道治译.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M].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69] [苏]马卡连柯.许磊然译.教育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70] [苏]马卡连柯.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1] [苏]马卡连柯.a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72] [苏]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3] [苏]苏霍姆林斯基.毕淑芝、赵玮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育人三步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4] [苏]赞科夫.杜殿昆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5] [苏]巴班斯基.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6] [美]贺拉斯·曼.(无中译本).十二报告[M].共和与学校:贺拉斯·曼关于自由人教育[M].纽约:师范学院出版社,1957.Horace Mann,The Twelveth Annual Report,from Laerence A.Cremin(ed.),The Republic and School:Horace Mann on the Education of Free Man,Teachers College Press,N.Y,1957.[77]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8] [美]克伯屈(基尔帕特里克).王建新译.教学方法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9] [美]桑代克、盖滋.王丐萍译.教育之根本原理[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4.[80] [美]巴格莱.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1] [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2] [美]杜威.a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83] [美]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 [美]赫钦斯.(无中译本).民主社会中教育的冲突[M].纽约:1953.Robert M.Hutchins,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tey,Harper and Brorhers,New York,1953.[85] [美]赫钦斯.a译.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6] [美]贝斯特.(无中译本).学术的复兴[M].纽约:1955.Arthur Eugene Bestor,The Restoration of Learning,Alfred A.Knoff,Inc.,New York,1955.[87] [美]古德曼.(无中译本).荒谬的成长[M].纽约:1960.Paul Goodman,Growing up Absurd,Random House,Inc.,New York,1960.[美] [88] 布卢姆.(无中译本).教育目标分类学[M].纽约:戴维·麦基公司,1956,1969,1972.Bloom,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David Mckey Company,New York,1956,1969,1972.[89] [美]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90] [美]里科弗.(无中译本).教育与自由[M].纽约:1959.H.C.Rickover,Education and Freedom,E.P.Dutton and Co.,Inc.,New York,1959.[91] [美]科南特.陈友松主译.今日美国中学[M].科南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2] [美]布鲁纳.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93] [美]布拉梅尔德.(无中译本).教育即力量[M].纽约:1965.T.Brameld,Education as Power,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New York.[94] [美]索尔蒂斯.(无中译本).教育概念分析导论[M].马萨诸塞:阿迪森-韦斯利出版公司,1986.J.F.Solt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Concepts,Adddison-Wesley Publshing Company,Reading,Massachusetts,1986.[95] [美]伊里奇.(无中译本).非学校化社会[M].纽约:1972.I.Illich,Deschooling Society,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New York,1972.[96] [美]舒尔茨.蒋斌、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7] [美]舒尔茨.a译.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98] [美]鲍尔斯、金蒂斯.王佩雄等译.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9] [美]克雷明.(无中译本).公共教育[M].纽约:1976.L.A.Cremin,Public Education,Basic Books,Inc.,Publishers,New York,1976.[100] [美]布鲁贝克.郑继伟、张伟平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二版).[101] [美]布鲁贝克.a译.教育问题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02] [美]科尔伯格.(无中译本).道德发展文集[M].纽约:1981-1986.L.Kohlberg,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New York,1981-1986.[103] [美]博克.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4] [美]加德纳.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5] [美]古德兰德.(无中译本).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M].纽约:希尔图书公司,1984.J.I.Goodlad,A Place Called School,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84.[106] [美]库姆斯.赵宝恒、李玢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07] [美]派纳.张华等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8] [美]范斯科德.a译.美国教育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09] [美]奥恩斯坦.a译.美国教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0] [美]阿普尔.a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美]麦克米伦.a译.教育哲学[M].三联书店,1988.[112] [美]克尔.a译.大学的功用[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13] [加]范德格拉夫.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版).[114] [日]福泽谕吉.群力译.劝学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15] [日]小原国芳.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全人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6] [伊朗]拉塞克、[罗马尼亚]维迪努.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7] [巴西]弗莱雷.a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外国教育史总结 篇5

1、七艺

是古希腊教育的重要内容,由古希腊的三艺演变过来,古希腊的三艺包含文法:正确的读写,修辞:说服人的技艺,辩证法:正反问答辩论的技巧其他文化和自然学科知识。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人文学科的诞生以及今天的文科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2、智者

又称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称为智者。到公元前五世纪后期,智者被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四海,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以传播和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它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3、苏格拉底法

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他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教育方法为“产婆术”包括讥讽、归纳、助产、定义。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但苏格拉底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他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运用。

4、骑士教育

骑士制度形成于11世纪并在12世纪盛行,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因而并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对骑士的教育主要在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骑士身份的取得,需经历几个教育或训练阶段.贵族集团的儿童,从出生到7岁,接受家庭教育。正式的骑士教育从8岁开始,经历1侍童教育阶段2扈从教育阶段3骑士教育阶段.其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5、巴黎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建立于中世纪的大学。根据1200年批准的巴黎大学法规,学校设置神学、医学、法律和文学四门学科,是中世纪所创办的科目最齐全的一所大学。

6、城市学校 中世纪后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以及对实际使用知识的需求增多,在城市当局统一管理下,性质相同的手工业者行回学校和商业公会学校合成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城市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总称.主要类型有类型A城市拉丁语学校、B写作和算学学校、C歌祷堂学校.其特性为:1.世俗性2.基础性3.职业性4.区域性.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7、快乐之家

1432年维多里诺在孟都亚公爵冈查加的邀请下,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维多里诺将学校取名“快乐之家”,喻意学校应当是接近自然和充满快乐的地方。快乐之家所描述的学校学校校址环境优美。该宫廷学校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成为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8、《大教学论》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把反映教育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某些属性和关系的概念和范畴,如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内容、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等,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进一步转向理论论证,使教育的理论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9、《巴尔福教育法》

1902年,由首相巴尔福主持制定,是有关建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法令。其规定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地方教育的经费与行政问题,即郡或直辖市的教育委员会为第二级教育领导机构,镇和乡教育委员会为第三级教育领导机构。至此,英国确立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10、《福斯特法案》

1870年,国会通过枢密院教育局长福斯特提出的《初等教育法》,亦称作《福斯特教育法》,它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目的是“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使所有的家长确信其子女能够受到初等教育。但这不是通过废除原有的教育体制来实现,而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补空缺”来实现。其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了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

11、公学

所谓公学的名称,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事实上,公学是一种私立学校,学校只限于社会上层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阶层人物。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典文科知识,由于与教会关系密切,因而也重视宗教教育。学校设备先进,学费昂贵,采用寄宿制。开办公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做准备。至今,公学仍然是英国汇总等教育的一种内容。

12、主日学校

或称“星期日学校”。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贫民开办的初等教育机构。兴起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上半期。第一所主日学校: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

13、导生制

是由英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有会的教师兰卡斯特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是指在使用“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安置许多排长的课桌,十多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导生,教师首先教这些导生,然后由他们领着一排学生围在一起,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移教导其他学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内往往能够教几百个学生。导生制教学优点:1省钱2省师资3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4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14、《基佐法案》

1833年,法国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基佐制定和颁布了该法案。该法案要求灭一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则要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作为教育经费。同时学校仍旧收费,若费用不足,则由国家补给。为了培养师资,决定由各省设立师范学校。坚持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后,方可任教,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的薪俸。

15、《费里法案》

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部长先后提出了两个教育法令,即《费里法案》。它重新规定国民教育制度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奠定了法国现代初等教育的特性,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该法案规定:建立“母育学校”,免除公立的“母育学校”和初等学校的学费和书杂费;6-13岁为义务教育期;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和食宿;取消公立小学里的宗教课等。它实现了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巴黎公社的教育理想,是法国初等教育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文献,奠定了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

16、柏林大学

德国洪堡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于1810年建立,费希特被选为首任校长,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此高等教育走上了真正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等的地位。在柏林大学的推动下,旧大学逐步进行改造,新设大学则以其为蓝本。柏林大学最集中地代表了19世纪德国大学的理想,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纷纷效仿的典范,成为近代大学之母。

17、泛爱主义运动

领袖人物:巴西多.1774年,在德绍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教学原则是让儿童快乐学习,采用直观游戏方法;1793年,泛爱学校停办,它的教师散布到欧洲各地,使得泛爱学校的影响扩及法国、瑞士各国。泛爱主义运动的基本思想原则:以增进人类现世幸福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以仁爱对待儿童,减少无用的学习;以身体作为精神发展的自然基础;排斥强制的学习方法,使儿童愉快地在游戏中学习;注重实用知识的教学;教学要依据自然的方法,即适合儿童的方法。

18、公立学校运动

自1834年贺拉斯·曼-“公立学校之父”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以来,美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指广泛建立由公共税收维持的、公共行政机关监督的、向所有儿童免费开放的初等学校制度的运动。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地方税收制度;强迫入学、免费教育;建立以州为主的领导体制;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师资的培养与选用。意义:促进了美国公共教育阶梯的形成,加强了资产阶级世俗政权对教育的控制能力,加速了美国教育公共化、世俗化和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使得美国式免费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19世纪后期公立中学和州立大学的发展。

19、《莫雷尔法案》

1861年美国颁布的一部法案,莫雷尔是19世纪末呼吁政府创办新型技术大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联邦赠拨给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必须以赠地所得收入为资本,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以满足平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产业界培养技术人才,进而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莫雷尔法案》又被称为赠地法案,依据这个法案办起来的大学被称为“赠地学院”。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就是在这一法案的影响下,创办或壮大起来的。

意义:是美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立法,它开创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职业教育的先例,为工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20、恩物

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出的一套幼儿园里供儿童使用的玩具和材料,因为他认为这是上帝给儿童的“恩赐物”,因此称作“恩物”。教育价值: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是自然的象征,儿童通过恩物,由简及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进而洞察神性。

21、作业

福禄培尔建立了以活动、歌谣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恩物和作业。作业是福禄培尔为幼儿园确定的另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及课程。他倡导的作业种类很多,有纸工、绘画、拼图泥塑等。作业的进行主要是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

22、昆西教学法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时,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

主要特征: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23、道尔顿制

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批评班级授课制,提倡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的核心:使儿童最大限度地承担学习的责任,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张: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代替课堂教学;改各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4、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之父”。核心: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本质: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内容:取消课程制、取消分科教学和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拨材料,自己研究。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然而,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其结果必然会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25、《国防教育法》

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美苏争霸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更为高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规定了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拨款资助的有关事项,其基本精神是要求重视科技教育,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培养人才,并为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紧急措施”。

26、《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1947年,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儿童心理学家瓦隆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又称《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内容:

(一)提出了六条原则:1.社会公正原则2.适当注意普通教育等

(二)该《方案》提出在法国应实施6-8岁学的免费义务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教育2.方向指导阶段3.决定阶段。这一改革方案在当时未作为正式法令公布实施,但它已成为法国战后历次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

27、要素主义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对立面出现。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

主要观点: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的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这些要素一代代传递下去;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

28、改造主义教育373 是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基本观点:1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社会精神2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3教学上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4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在社会改造主义的影响下,儿童中心论等一系列进步主义的金科玉律得以修正,但作为进步主义内部孕育的新的突变因子,改造主义也促进了进步主义的分裂与衰落。

29、永恒主义教育370 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永恒主义教育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主要观点:1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人性不变,所以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而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著作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强调教师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影响:主要局限在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充满了复古、保守、绝对论的色彩,对传统的强调使得其于社会发展脱节。简答

1、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

共同点:A.政治上都是奴隶制,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整体服务的。B.应时代的要求,两者都重视体育。C.两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都比较完善。

不同点:A.地理环境不同,造成政治、经济的差异。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雅典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制度具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B.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由于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因而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雅典在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体,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2、智者学派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

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开始研究与辩论、演讲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由此而确定。

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4、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理论的探讨,或者说,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及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体育,感觉的灵魂(动物)—德育,理性的灵魂(人)—智育。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

教育意义: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其次,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最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

4、简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A教育是国家的事业B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他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可以使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会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不会轻易改变,并且他主张“寓学习于游戏”,使学习符合儿童的特点,但要注意游戏内容的选择。C.教育制度方面.1学前教育。国立养育院,由国家控制,实行儿童公养公育。2.普通教育。即情感教育,重视音乐和体育3.高等教育。包括四个阶段:意志教育阶段、发展智慧阶段、继续学习、哲学王。它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D.主张男女平,重视女子教育。E.在“三艺”的基础上,提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F.主张和谐教育: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G.教学方法:师承苏格拉底问答法

5、简述昆体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他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A.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言行一致的人。B.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C,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D.教师应当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师才能有效的教学E.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6、教会学校的类型及特征(非问答)

1、教会学校的三种形式: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1)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①教学目的: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②基本教学内容: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除了传授教义,培养“服从、贞洁、安贫”的品质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后课程的学习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的课程体系,而神学则是其他学科的“王冠”。③教师及学生: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儿童一般10岁入学,学习年限为8到10年。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由牧师担任教师。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堂区学校在教学设备和设施上十分简陋,学校的规模也较小。学校一般只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读、写、算知识,以及基督教的基本常识,另外还教学生学习唱赞美诗。这是由教会举办的,向一般世俗群众开放的普通性质学校。

2、教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宗教化a.培养神职和信徒b.扩大教会势力巩固统治(2)教学内容神学化a.《圣经》b.神学化的七艺(3)教育方式a.教士即教师b.个别化教学c.绝对服从(4)教学方法a.口授记背b.纪律严格c.体罚盛行(5)具有等级性

7、简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特点:拜占庭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教育颇具特色。(1)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教育比较普及。(2)世俗大学长期存在,帝国高等学校兴旺发达。(3)开办了僧侣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

影响:总的来说,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持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来自意大利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起了一定作用,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8、简述阿拉伯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的教育形式。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还处于蒙昧时期,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各类教育机构才陆续出现。1.昆它布:初等教育场所,教师在家招收少量学生,教简单读写。在伊斯兰政权建立之前,它就存在。2.学馆:中等教育场所,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教授内容比昆它布高深,是私人讲学的一种重要形式。3.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高等教育场所,8世纪起,多数穆斯林领袖都雇教师来教育他们的孩子,逐渐形成了这种教育形式4.清真寺:既是教徒礼拜的圣地、宗教法庭的所在地,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教学中,惯常的办法是教师坐于廊下或院中讲课,任人来听,听者坐成圆形,叫做“教学环”。5.图书馆和大学。不仅搜集各种图书,吸收东西方文化,而且培养许多文人学者,是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巴格达的赫克迈图书馆后来发展成著名学府赫克迈大学,这是阿拉伯的第一所大学。

9、简述14—15世纪西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古人见解,设置古典性质课程,重视学习人文学科,古为今用、不断拓宽教育内容。尽管它也有局限性,但在当时是进步的3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世俗精神,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和课程设置上。教育内容不断拓宽,强调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4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即进步与落后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为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简述维多利诺快乐之家的基本特征。1432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者维多里诺在孟都亚公公爵冈查加的邀请下,在孟都亚创办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喻意学校应当是接近自然和充满快乐的地方,快乐之家所描述的学校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淳朴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快乐.具体为:1.学校环境:学校具有自然优美的环境。校址在郊外一个围绕着宫殿的花园里,四周都是草场,环境优美,校舍宽敞,布置雅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2.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这种人应当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身体健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胜任管理国家、教会和工商业事务3.学习内容:拼读字母;说话练习;读、写、算;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经典文化、数学、天文、历史;《圣经》和奥古斯丁的著作;体育和游戏:骑马、射箭、击剑、角力、游泳和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4.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意实用性;用活动字母教授读写;用游戏教授算术;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和学习;强调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个性;主张实行学生自治;减少惩戒,禁止体罚。

11、简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

1.主张把全校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组织单元2.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级3.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4.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同学。

意义:1.为彻底改革过去那种个别教学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2.采取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

12、简述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两大支柱。

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a.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串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即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和人与生俱来的天性。b.由于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组织便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c.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明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这些规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就应当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而且可贵的是,夸美纽斯自己一生都在探索教育工作的规律。2.泛智理论。a.“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是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b.泛智的三个中心内容:博学或学问—智育(理性的动物),德行—德育(有德行的人),虔诚—宗教教育(上帝的形象).13、简述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他把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他认为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直接观察时,可使用图片或模型;在呈现直观教具时要将他们直接放到学生的眼前。

2.激发求知欲原则。他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孩子们的求学的欲望是由父母、由教师、由学校、由所教的学科、由教学的方法、由国家的权威激发起来的”。

3.巩固性原则。他认为,首先,理解性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其次经常地练习和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再次,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别人,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好方法。4.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主张击中了时弊,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不省略或颠倒任何东西。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规则

14、简述斯宾塞关于智育的思想。

科学教育思想方面,斯宾塞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以“绅士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明确主张以科学教育取代古典主义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应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他明确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他将人的活动分五种,并按照这些活动对人生的重要程度,将其依次排列为: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于抚养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斯宾塞根据人类完满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价值的顺序,把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生理学和解剖学-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同生产活动有关的知识,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心理学和教育学-以抚养子女为目的的活动;历史-与维持正5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自然、文化和艺术-享受闲暇,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斯宾塞的教学思想:强调自然教育和自我教育;反对注入式、压制儿童智慧活动的旧教学;注重学生心理规律、兴趣与实验。时代意义:(斯宾塞在科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智育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斯宾塞的课程论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重视心理规律、兴趣、实验等,与传统教育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无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主动性相比是一种历史进步。)斯宾塞崭新的智育思想不仅对英国中学和大学冲破古典教育的禁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影响到欧美等其他国家,极大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然而他的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如他的课程论反应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

15、简述述洛克教育思想的基础、内容和方法。

基础:A.白板说: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B.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有差别是教育有区别。C.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内容:A.体育是指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体育属于健康教育的范畴。他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B.德育指德行和礼仪,对于绅士的道德品格教育予以极大关注,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方法有榜样、示范、练习、说理等。C.智育指数学、实用知识、一技之长。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道德的辅助品。一个绅士一方面要通过研究和学习去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艺课业的练习去获得技能技巧。

方法:A.洛克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B.把锻炼法应用于智育过程,非常重视对事物的实地观察,以及通过现实的事物现象与活动的感受获得各种知识C.提出旅行对培养绅士的重要作用。

16、简述卢梭《爱弥儿》一书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历史地位:《爱弥尔》跟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族主义与教育》并称为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该书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为教育科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理论价值:1其基本内容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一“归于自然’的教育主张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翻天覆地的变化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封建制度发生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但封建制度尚未倒台的政治前提下提出的革命性主张。卢梭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遍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培养独立判断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财富3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法国,而且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欧美各国的教育家都在研究、实践、修正、丰富书中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在世界广泛传播。

17、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裴斯泰洛齐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具体要求是:1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3教学原则、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方法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4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在适合的时候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18、简述裴斯泰洛齐智育、德育、体育中的要素方法。

智育: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实现的。儿童要认识这三要素,必须相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掌握数目的计算能力、认识形状的测量能力、言语说话的语言能力,对应的学科是算术、几何、语文。

德育:爱是基本要素,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母爱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重要手段:使儿童练习道德行为,必须通过多次练习才能巩固。另外,教育儿童要依靠说理,而不求助于体罚。

体育: 各关节活动是基本要素,基本动作是打击和搬运、拖拉和旋转等,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发展儿童身体力量和技巧。

19、简述赫尔巴特作为其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的五种道德观念

1内心自由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2完善指人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3仁慈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4正义即“守法”,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5公平或报偿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0、简述美国《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美苏争霸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更为高涨。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规定了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拨款资助的有关事项,其基本精神是要求重视科技教育,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培养人才,并为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紧急措施”: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所谓“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参考资料,加强外语教学中心,提高教师的质量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强调“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包括增加学生贷款,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设立国防奖学金,优等生可得奖学金参加科研项目等。

2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的观点及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意义。

主要观点:1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贯穿人的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3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以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4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作为当代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的终身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已成为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的象征。尽管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旨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终身教育理论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22、简述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第一个阶段: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这是一个与现在生活经验联系的情境,以便学生获得现在生活所需求的经验,与此同时给予一些暗示,使学生能感知问题的存在.第二个阶段: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问题。即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所在,并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与要求.第三阶段: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资料,并帮助学生运用掌握资料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个阶段:有条不紊地开展他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杜威认为学生提出的假设不一定正确、合理,因此需要引导他们寻找逻辑的证据,只有经过证明并纳入了已知的只是序列,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第五个阶段:是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境。古罗马的教育家及代表作(非问答)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西塞罗、昆体良和奥古斯丁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观点。

一、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著名的作家、政治家、演说家、教育思想家,是古典共和国精神的杰出代表,是拉丁散文文学的卓越代表。其代表作有《论共和国》、《论神性》、《论善与恶的定义》、《论雄辩家》。西塞罗最后与他所维护的共和国制度一同消逝了,他无法阻止国家的堕落,但是对雄辩家的培养已经成为古罗马教育的理想。基本情况

二、昆体良(约35-约95)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库支付薪金的雄辩术教师,是古罗马帝初期著名的律师、教育家、演说家、修辞学教师,他是罗马皇帝授予修辞学教授职位的第一人。其代表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主要阐述了自己关于培养雄辩家的教育思想。他的《雄辩术原理》既是他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也是罗马教育思想的表达和坚持,他的智慧一直启发着后人的思考,他对老师和学生的敦敦教诲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奥古斯丁(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其代表作为《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在奥古斯丁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学校类型及基本情况(非问答)古埃及:(1)学校类型;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僧侣学校 D、文士学校 宫廷学校是根据古代埃及文献记载,在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了宫廷学校。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的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学校。所谓宫廷学校就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委任为官吏。

僧侣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以后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以为学术中心。

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力从事某种专项工作官员,修业期为12年。

文史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及计算工作的人。此类学校较前两种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其有长有短。

教学内容:已阅读和书写为重点,兼授数学、地理、几何、天文、医学、建筑学、水利学等,由重道德教育。教学方法:灌输和体罚。古代印度学校类型: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通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人物,用梵文撰写的记载古印度历史的书籍《吠陀》被奉为经典,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入校时,习经典的权利只能为婆罗门 刹帝利 和吠舍所享有,但三者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同城古儒学校。在此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吠舍》经,还规定学习六科,即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天文学和祭礼。古儒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神学为主,但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在古儒学校里,体罚是常用手段。(2)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是地方语言,适应平民学习的需要,僧徒一般学习十二年,经考研合格者叫做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习完毕之后成为比丘尼。在初级阶段,以教师扣手和记诵为主,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教育将讲道(佛经的讲解)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当时的寺院不仅是一种总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乃至堪称学术(神学)研究中心。公元前十世纪之后,佛教在东亚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传播,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古巴比伦:学校类型:靠近宫廷、靠近寺庙、靠近文士住宅区。教学内容:按两个阶层,分别安排。第一阶段是对一般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现在出土文物大都属于这一类。第二阶段是将意按向不同的学生分别派到社党的寺庙或政府机关,按其准备承担的职责接受较高水平的定向培养,办法是通过师生传承的艺徒制或导师制。最早的学校及教学内容和方法:

课程内容:抄写和背诵长串的单词或进行语法等语言类课程学习,也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文学创作等课程。

教学方法:教师先往潮湿的泥板上鞋子,学生进行临摹,教师随时纠正错误。方法单一,纪律严格,常用体罚。

2、试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历史意义。产生原因①大学的兴起首先源于城市发展之需要。在中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大发展,开始出现新兴市民阶层,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要求。②其次,东方文化的影响。11—12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不仅对西方的基督教社会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③第三,经院哲学的出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特征①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这一时期的大学最初带有行会的性质,管理上实行自治,由学生或教师组成行会,管理大学的内部事务。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学生组成团体来管理学校的“学生大学”。另一类是由教师结成团体来管理校务的“先生大学”.②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趋于统一和稳定。大约到14世纪,一般的大学都有文科、法学、医学和神学等4个系。最初的学位授予制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学生十三四岁进入大学,先学习拉丁语和七艺。修完“三艺”和“四艺”后,经考试合格分别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才能继续选学一个专门的学科。可以选学法律、医学或神学,之后取得法学、医学或神学博士,或者教授认可证。就可进入大学任教,或办学校,自由讲学。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极为隆重.教学方法:讲演和辩论。讲演包括宣读和解释权威性教材。辩论也都是从书本出发,结论是现成的.历史意义:中世纪大学是适应世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兴起是西欧文化教育发展中最大的成就。大学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还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中世纪大学突破了教会和神学的垄断局面,为文化科学发展提供了较以前更为有利的条件。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还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西欧中世纪大学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这些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都成为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范例。

3、试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的异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三种教育之间既有相互冲突的方面,也有相互融会的方面.异:1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带有一定的宗教性,但是教育中存在有异教 因素.2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 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绅士等。新教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 和普及性。天主教教育尤其是耶稣会的教育出于其控制社会精英的政治目的而重视上层社会子女 的教育因而带有强烈的贵族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社会精英或未来的社会精英为天主教服务.人文主义教育的贵族性是由人文主义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3服务的目的不同 新教教育为新教服务,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务,教育在新教和天主教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工 具被利用,渗透于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中的古典人文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语言工具而 被利用,对个人发展的考虑、对世俗利益的考虑,一直被放在次要地位.同:三者都是很重视古典人文学科。人文主义重视人文科学,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以古典人文学科为学校课程的主干,天主教育虽主要以神学为主,但在具体实行上还是依靠古典的人文科学,把它当做神学教育的载体。此外,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三种教育也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覆盖初等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宣传自身的思想和主张。

4、试述德国19世纪初洪堡改革的主要内容。洪堡教育改革是在1806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战败的背景下进行的,指导理念:“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重视精神培育 与人格的完善;

2、非功利的价值取向;

3、重视古典人文学科在教育中的作用

内容: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 三大方面。

初等教育改革中,一方面,在小学逐步推行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与此相联系的师范教育的发展;并且派遣了大批教师留学瑞士,向裴斯泰洛齐学习,培养出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回国后大都担任了师范学校的校长。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地理、测量等自然科学课程,使国民教育开始近代化

中等教育改革中,1810年制定的中学教育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增加了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科目,使文科中学更加接近实际生活。此外,凡是要担任中学教师的人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以中学教师称号。这项考试由国家委托大学办理,考试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学为训练中学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作为依据和标准。

高等教育改革中,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之母。此外,还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指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并且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等的地位。

5、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是自然主义的教育的奠基者,他所主张的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归于自然”,主张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回归保持完整的大自然,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在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二是“消极教育”,他主张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是儿童遵循天性自然发展;相信自然能够给儿童最好的照料;教师之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影响。

他提出培养与公民教育对立的“自然人”的目标,具体内容:1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独自体现自身价值2自然人是平等的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无所不宜,无所不能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独立自由的保证.儿童观:1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主张自由的教育2反对强调外在的、强制性的、遥远的教育,主张以儿童现时的生活为出发点,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3反对用固定的教育模式来约束儿童发展,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顺应儿童天性4反对儿童个体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教育,主张通过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考和努力来完成学习5反对过分保护和折磨儿童,主张生活的和快乐的教育。

四个实施阶段:1婴儿期2儿童期3青年期4青春期.6、试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的理论基础、内容及意义。

理论基础:心理学.“统觉”包括引起学生注意、建立新旧联系、巩固新旧联系.内容: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明了:兴趣对直观事物产生注意,教师进行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2联合:新旧知识发生结合,但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谈话,运用分析教学法3系统:教师通过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4方法:以作业为主,使知识巩固、强化.后来赫尔巴特的学生将四段论扩展为五段论.把原来的第一个阶段分成两步,成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个阶段,在教育史上称为“五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下半叶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中小学,影响极为深远.意义:教育史上第一个高度综合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明确的、有机联系的和规范化了的程序;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可遵循的基本规律;提供了一切教学活动可以参照的模式;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7、试论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论。

外国学前教育论文 篇6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增加手风琴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成分,符合新课程发展理念。随着手风琴在学前教育中逐渐推广,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于手风琴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也在加强,以期推进手风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实践发展,并且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幼儿手风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策略性思考。

一、学前教育中的手风琴教学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手风琴教学,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具有着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尽管手风琴是一种西方键盘乐器,但起源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笙”,因此在构成与演奏上与中国传统乐器有着内在的契合,利用这种契合能够很好的培养我国学生的乐感,提升学前教育品质;其次,在我国当前学前音乐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钢琴,然而钢琴操作复杂,多是由教师操作完成,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歌唱与简单的动作等,在乐器实践方面较为空白。且钢琴的配备受到学校物质基础的限制。而手风琴较钢琴操作简单,幼儿园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并且具有音色优美的特点;最后,手风琴的质量从8贝斯到120贝斯不等,中间划分为十个种类,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择手风琴进行学前教育,符合学生的成长,对于幼儿学习相对安全。

尽管当前许多学校采取手风琴进行学前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定的问题,引起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改正,不仅影响到学前教学质量,更会对日后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笔者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手风琴基础把握不准确

在当前幼儿园手风琴教学中,幼儿教师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组织上,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反而有所忽视。一方面,在手风琴演奏姿势方面把握不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教师因为学生较多难以逐一纠正,也有因为教师从观念上认为幼儿的音乐学习侧重于普及而非学习。事实上,尽管幼儿手风琴学习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乐感、欣赏能力,普及相关知识,但要充分考虑到学前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手风琴的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很难得到纠正,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是对风箱的操作不规范,风箱作为手风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风琴演奏中承担着控制音色、音量等作用。准确操作风箱,是手风琴演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学前教育中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很难进行准确的手风琴风箱操作,在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阻碍幼儿手风琴学习的障碍,并且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手风琴的欣赏。

(二)手风琴学习中文化素质的障碍

当前幼儿园手风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另一问题就是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不足。幼儿园学生受到年龄限制,在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会受到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上,学生很难形成理解。除此之外,幼儿园学生对于手风琴的文化与历史内涵理解不足,手风琴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内涵,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能够增强学生对手风琴艺术的理解,受到文化的熏陶,实现美育的目标。因此,手风琴学习中的文化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对学前教育中手风琴教学开展的策略性思考

(一)在教学中规范手风琴学习动作

前文已述在当前学前手风琴教育中,学生存在基本动作、风箱操作的不规范行为,为学生日后的学习造成不利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基本动作,并且进行细心地纠正,以达到学习的专业化。除此之外,对于教师的培训也要到位,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具有着专业技能,但在手风琴等专项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因此在日常培训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尽管学前教育中无需对乐理知识等有严苛的要求,但对手风琴基本姿势、基本操作等需要有严格的训练与规范。

(二)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手风琴教学,主要意义在于推进学的音乐学习实践参与、打破以往教师讲解灌输为主导的音乐课堂,打破以往学生对乐器操作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与艺术修养。然而考虑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与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趣味性,将手风琴学习中涉及的一些专业内容有效转化为便于幼儿理解与接受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将手风琴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到游戏等形式中。

(三)手风琴教学方式的探索

手风琴教学与钢琴教学有着很大区别,由于手风琴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操作性更强,这是手风琴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事实上,教师可以将手钢琴教学中常见的奥尔夫体系引入到手风琴中,将音乐、舞蹈、诗歌等形式进行充分的柔和,增强音乐学习的综合性。也可以促使手风琴与钢琴的融合。

(四)在教学中补充音乐知识

手风琴对于幼儿而言是陌生的乐器,在刚开始接触时有好奇也有陌生。教师在手风琴教学中不仅是要学生学会如何操作,更要让学生认识手风琴。在教学中,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简单的手风琴历史知识,也可以讲述一些名人与手风琴的逸闻趣事,既增强课堂教学魅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达到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篇7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培养政府的高级官僚,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培养通晓文字的低级人才;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状况:

①宫廷学校。在古王国时期出现了宫廷学校。所谓的宫廷学校就是由国王在宫廷设立的学校,以供皇子皇孙和朝臣学习,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锻炼,即被委任为官吏。“高级官吏养成所”。②僧侣学校。出现在中王国的时期,一般设在寺庙,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③职官学校。专门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往往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培养能从事书写和计算的人。此类学校铰前两种级别低,招收人数多,修业年限有长有短。(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

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灌输和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

(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僧徒一般学习12年,经考验合格者,叫做“比丘”,女僧人叫做“比丘尼”。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

(7)古代东方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由于早衰或出现过断层期,巴比伦、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历史都曾中断,导致文化教育在根本上的失传和断层;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以保证种族在体制上的优越性。(1)教育过程: 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

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 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④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雅典的教育由国家和私人承当。(1)教育过程: 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

③到十二、三岁左右,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同时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2 ④15-16岁,大多数青年不再上学,要从事其他职业,显贵弟子入国家体育馆学习; ⑤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⑥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 ○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 ④不重视女子教育;

(三)简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关系。相同之处:

①对于教育,统治者都在城邦法律中明确作出规定,都认为教育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事业。②两国都重视儿童的体格检查。

③城邦公民都经历了家庭教育、中等学校的教育和军事训练。

④教育都具有阶级性,为奴隶阶级所控制,教育还没有和生产劳动发生关系 ⑤都把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放在重要的地位。不同之处:

①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承办,而雅典允许私人办学。

②对儿童实行的体格检查制度,斯巴达是长老代表国家检查新生儿的健康情况,而雅典检查新生儿体质的是父亲。

③两国公民受到的教育内容也不同,斯巴达更多强调的是军事内容,而雅典更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因此,雅典的教育水平要高于斯巴达的教育水平。

④受教育权不同,斯巴达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而雅典受教育权不受限制,一般商业子女也有受教育权。⑤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而而雅典不重视。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一切知识、真理、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智者派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统一的学派,他们只是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意见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早期的人文主义;

(2)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3)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道德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4)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即修辞、文法和辩证法,为主要的教育科目,同时认为知识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也引发了西方教育界长期的关于教育形式论和实质论之间的争论;

(5)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6)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智者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的教育思想真正成理;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①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③希腊的初等学校发生蜕变,小学教育的内容由注重施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基础内容的多方面教育到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④中等教育也面临衰微,偏于知识教学,忽视体育和美育;

⑤高等教育得到明显的发展,除了柏拉图的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学校; ⑥教育机会逐渐扩大。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主要观点: ①培养人的道德,即教人学会做人。②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③自制是德行的基础。④守法就是正义。⑤身教重于言教。

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问答法”或者“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4 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 ①讽刺:采用对话或者提问的方式,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助产术,帮助对方使其得到答案 ③归纳 ④定义; 局限:①受教育者必须要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问题积累一定知识。

③对象是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化地搬用于儿童。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柏拉图较早提出了理智、情感、心灵、意志等心理的概念范畴,确立了后人的思考范围,同时他重视身心和谐发展。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①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内容要健康。然后经过2-3年得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的精神。

②10岁以后的男孩女孩都被送到向下接受教育,学习内容以初步的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14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的内容有五项竞技、体操、野营、射箭等。到了16、17岁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好的继续升学,不好的就做农工。

③17-20岁,进入国立高等教育军事学校“埃弗比“团,接受专业的军事教育。这个阶段是军人教育阶段,主要学习音乐、体操、算术、天文。在这个阶段要进行第二次考核,标准是理智。少数的优秀者继续学习,其余的进入军营当军人。

④20-30岁,这一阶段的目的不再于实用主要是发展思维能力,为哲学家做准备。学习高一级的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和哲学。到了30岁,第三次考核,以理性为标准,优秀者继续深造,其余的充当一般的国家官员,帮助哲学家治理国家。

⑤30-35岁,学习高级哲学,研究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的最高阶段,是知道人类认识最高点善德观念的科学。这一段学习结束,即可以执政了,但是要边执政边学习。50岁成为哲学王。

(4)特点为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积极的一面:

①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②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③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

④他所创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 ⑤国家对教育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

⑥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重视体育锻炼。⑦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⑧强调身心和谐发展。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消极的一面:

①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过于强调教育的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忽视了个性的发展。②他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柏拉图认为,体育音乐的轻易变动,会在儿童心理上造成喜新厌旧,进而追求奇异的生活方式,以致对其他政治和法律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将危及奴隶主国家的政体,给国家带来危害。

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

①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

②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③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2.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①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②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③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④体育在最前面,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才是智育和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⑤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则是体育); 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1.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为目的,存在几乎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学校主要包括:(1)初级学校(7-12岁),为平民而设;(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

(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①培养目的是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共和时期培养演说家; ②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增强,对初等教育实行国家监督; ③教师地位提高,由国家委派; ④承袭了希腊文化时期的高等学府。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第一位教育理论家和方法家)(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不仅擅长演说还需要有较高的才能,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2)雄辩家的素质,著作《论雄辩家》:

①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②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 ③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多诵文学精品、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等;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门著作;

(1)论教育作用和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雄辩家;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2)论演说家的培养:认为培养演说家应经过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3)论学前教育: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反对体罚,使儿童热爱学习,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学;

(4)论学校教育的优势: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

①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 ②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 ③学校能教给学生趋善避恶; ④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多方面的知识;(5)教学理论:

○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 ②提倡因材施教; ③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学习与休息交替; 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⑤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

⑥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赞扬的方法激励学生进步,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提问解答等方法; ⑦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关怀热爱学生,懂得教学艺术;

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忏悔录》;他把自己的教父哲学思想用在基督教教育上从而创造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

(1)宗教哲学和教育:上帝即真理,《圣经》是一切知识的来源。(2)原罪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而有罪;(3)学习内容:“七艺”和《圣经》,轻视自然科学;(4)宗教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和神学服务;

(5)平等教育思想;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女,人与人是平等的。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纪律严明,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十分简陋,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招收7-20岁的男青年入学;

2、“七艺”教育:“七艺”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智者派创造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等科目,柏拉图增加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前者为高级课程,后8 者为基础课程。“七艺”成为中世纪最主要的教学科目。①文法,是一门科学,使人学会理解诗人和历史学家的作品。②修辞,是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艺术。

③辩证法,是理解科学,使我们很好的思考、下定义。④算术,是计算,关于数的科学。

⑤几何学,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形式,也是哲学家常用的论证方式。⑥天文学,关于天穹星体的科学。

⑦音乐,是关于音调中呗感觉的音程的科学。

“七艺”课程加入了着神学内容,学习七艺是为了日后的学习神学打基础。3.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神学世界观、人生观、知识观、目的论等;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教育内容以“七艺”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教育机构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者贵族宫廷中,教育目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教育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 封建教育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政教合一的特点,宫廷教育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骑士教育:

(1)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2)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

②侍童教育,学习骑士“七艺”(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侍奉领主,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3)骑士教育以军事教育、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统治阶级的思想,轻视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

①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②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标是进行职业培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 ①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②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 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制度化、国际性、独立性、流动性、宗教性。

①国际性,从组织形式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织而成的团体,后来,大学的师生来自各地,超越了特定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②独立性,中世纪大学最初形成时就表现出自制的特点,教学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

③从领导体制看,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南欧大学等大都是如此,后者有教师主管校务,北欧大学大都如此。

④从课程上来说,大学的课程并不固定,13世纪后课程趋于统一,文科学制一般为6年属大学预科性质。⑤中世纪大学已经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满学分,可以得到“硕士”“博士”学位。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 2.城市学校的特点:不是一所学校的总称,而是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它是适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世俗性学校。

(1)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城市学校的归属来看,尽管它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基本上属于世俗的性质。这就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

(2)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城市学校,尤其是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这完全用拉丁语讲授的教会学校形成鲜明的对比。(3)从培养目标来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尽管它曾经遇到教会的多方面反对和阻挠,但仍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到了15世纪,西欧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廷的教育

1.教育概况:分为世俗教育和教会教育。世俗教育:世俗教育比较发达,因为存在着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

(1)初等教育以私定初等学校为主,招收6-12岁儿童;(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为古典文学;

(3)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是425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4)宫廷教育和府邸教育

(5)教会比较重视教育,教会学校有隐修院和座堂学校两种;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1)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

(2)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起到了传播和保存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作用;(3)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

(4)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影响。

(5)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对欧洲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阿拉伯的教育

1.教育概况:强烈的世俗性。

学校种类:(1)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教师在家中收取少量学生,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兰经》;(2)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培养未来的封建帝国的统治者;

(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但比宫廷学校程度要低,相当于中等教育,是私人讲学的的一种形式;(4)清真寺。既是宗教的场所,又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除了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教育外,还传授高深知识;

(5)图书馆,即藏书又培养学生,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

(6)尼采米亚大学。塞尔柱帝国时期,尼采姆在巴格达创建的高等专科学校;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白手起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教育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其特点在于:

①尊师重教,主张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神学与实用科学并存; ③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影响:

①由于开明和文化教育政策和尊师重教,鼓励学术研究的政策,使得阿拉伯的教育发展迅速,在文化科学 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其保存下来的希腊典籍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③阿拉伯在教育上实行文明开化的政策,广泛地吸收被占领地区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他们在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1)特点为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代表人物为维多利诺(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弗吉里奥(最推崇三门科目:历史、伦理学,雄辩术)、格里诺等,弗吉里奥是最早提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

(2)维多利诺把学校变为“快乐之家”的教育实践包括如下特点: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强调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宗教信仰的养成。①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 ②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 ③要求学校具有优美的环境; ④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 ⑤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 ⑥反对体罚、压制;

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代表人物:①维夫斯《知识论》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彻底的教育书籍,②莫尔《乌托邦》,A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B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C重视直观的教学,重视发展理性。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共同特征和差异:(1)共同点:①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整体。

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练习,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受到重视。

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言教学,本族语言在教育中地位甚低。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差异: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②教育的政治功能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施以什么样的教育。

3.法国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拉伯雷(《巨人传》);蒙田《论学究气》、《论儿童教育》,比代要求培养“完全的绅士”。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重视个性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

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很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都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要关注人的今生而非来世。

④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脱胎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后者并非大众运动,这就造成: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君主等上层人物。

二、新教教育

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梅兰克顿(拉丁文法中学的改革,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斯图谟(斯特拉斯堡文科古典中学的实践)、布根哈根(初等学校的建立);

路德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

(3)建立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

(4)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习计划》。在此体系中,国家对教育行使控制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和世俗性母的兼顾,神学和人文学科并重。他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的伟大导师”。

(5)斯图谟的古典文科中学实践。斯图谟江将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造为一所新教性质的古典文科中学,即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在教育中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教学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为主。采用比较严 格的分级教学制度。

(6)布根哈根与初等学校的创建。1528年,布根哈根制定了一个学校章程,提出为所有儿童开办良好的初级学校,进行宗教教育,并用德语教儿童读写。

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加尔文教派的活动中心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加尔文被誉为“普及教育之父”。其改革特点有(1)强调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宗教的意义;

(2)提倡普及免费教育并进行了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3)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创办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为目的;

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主要改革有

①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对教师的言行、宗教信仰予以严格的监督;

②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培养绅士,现实主义精神加强,但还是以古典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 ③民族意识加强,加强英语教学,显著特点;

④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人文主义的,实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式。

三、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反对宗教改革而兴起,代表人物西班牙的罗耀拉;

1.耶稣会学校:统称学院,分初、高两级,初级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高级部之上还有神学部,最高一级的教育,不重视初等教育;

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和中世纪没很大区别。①以《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两文件为纲领。

②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建立亲密师生关系,很少使用体罚。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1)初等教育:

①17-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十分缓慢,主要阻力来源于教育自由的积习,如国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行初等慈善教育等。

②初等学校由教会掌握,非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③教学条件差,教学内容简单,教师多由手工业者、伤残军人、老年人等充任,没有专职教师。④教学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通过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和中学预备阶段的教育。

⑤星期日学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

(2)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形式有文法学校、公学和学园等形式。

①文法学校和公学。两者都是私立教学机构。公学区别于家庭教师的教学,其教学质量较高,目标是培养一般的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是“英国绅士的摇篮”;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一般为五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二者都以升学教育为宗旨。

②学园。是由资产阶级革命后由非国教派创办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注重自然科学、现代外语等实用学科的教学。它是英国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新探索,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新模式,也为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3)“导生制”学校:

①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1798年,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兰卡斯特在伦敦开办一所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学校,同时牧师贝尔也在殖民地开办了类似的学校;

②基本方法是先由教师在学习中选择一些年龄比较大、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

(4)高等教育的发展:19世纪产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大学研究和教授这些学科。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主要体现为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新大学运动”:

①开明人士提倡建立新型的教授世俗知识的大学以代替古典大学的思潮推动了“新大学运动”,1828 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打开此运动序幕。②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大学。

③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是:A私立;B不问教派,男女均可入校;C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D教育面向中产阶级;

大学推广运动:

①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②大学生推广运动加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使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子女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③推动了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①该法案的宗旨在于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其主要内容有:

A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B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C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D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立公立学校。E学校中世俗科目和宗教科目脱离。

③其意义在于: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之后初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其次还有《工作学校计划》、《人类理解论》。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白板说”:认为人出生之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是其主要教育思想理论。此外还有“感觉说”,“经验说”;(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

①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③教育的途径,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3)绅士教育的内容:

①健康教育或体育。他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

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3.斯宾塞论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德智体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教育预备说”和“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他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

(1)教育预备说(教育目的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应该从古典主义的传统中解放出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

(2)知识价值论: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强调科学知识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批判以绅士教育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教育;(3)关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论述

在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概念。① 在德育方面,提倡“自然后果”的德育方法。

② 在智育方面,他提出以人类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主的学科体系。③ 在体育方面,强调身体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基础。(4)课程论:

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并以此来划分课程: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生理学和解剖学;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 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历史;

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文学、艺术等;(5)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19世纪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先后经历了七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教育呈现 出阶段性的特点,又隐现着内在的连续性与规律性。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又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所发展。

(1)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①确立于拿破仑执政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801年得《教务专约》,同意恢复天主教会在法国的合法地位,但要求教会遵守中央政府的各项制度,这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利用宗教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的开始。②建立的基础是《帝国大学令》,根据此令实行大学区制。

③主要内容:1808年,拿破仑下令建立帝国大学使之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首脑称“大学总监”,由拿破仑亲自任免,全法被划分为29个大学区,大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学区的督学及各学区大、中学教师均为国家官员;

④主要特点是:A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B全国教育实施学区制管理。

C学校机构设立必须要有国家的批准。D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2)初等教育

①《基佐法案》的颁布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其主旨是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②《费里法案》。主要内容是:

A.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B.重申教师在任教必须获得国家颁布的证书。C.要求学校不得饰有宗教标志,不得开设宗教课程。

D.该法案体现了法国义务、免费和世俗性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中等教育

大体上维持了双轨制。这一时期颁布了《法卢法案》。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是19世纪法国中等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4)高等教育

在第一帝国时期,主要是创办一批专科学校,组建几所军事学校,开办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科发展为独立的专业,神学科地位下降。

2.爱尔维修论教育: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唯物主义派别的代表人物之一。

①抨击了“天赋不平等”,主张教育民主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②鉴于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大影响,他要求彻底改革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倡导人们关心现实的利益; ③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终生都应在学习和受教育中,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 ④提出了国民教育思想,也强调了科学知识的传授。

3.狄德罗论教育——是爱尔维修同时代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①否定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但肯定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有巨大作用。②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③主张推行免费的强迫义务教育。

④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反对过量学习古典语言;

⑤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观察、思考、实验,他认为既应该获得感性材料,又要深入思考,得到理性的结论。4.拉夏洛泰论教育——是1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著名的法官。①其代表作为《论国民教育》,认为教育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控制,主张教育世俗化; ②国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

③强调良好的教师必须是懂得如何教学的,认为儿童也要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还强调优秀课本的重要性。④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近代国民教育的建立产生巨大影响;

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主要有1792年康多塞方案,1793年雷佩尔提方案(建立国民教育之家)等,均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共同主张。

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剥夺教会对教育的领导权,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许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课程及年限互相连接的学校系统的设想。如:康多塞提出了五个阶段的公共教育体制分别是小学、初级学校、高级学校、中学、专门学校、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既是领导机关也是学术研究中心)。

②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应该予以保护,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康多塞论述了教育和知识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雷佩尔提出了“国民教育之家”。

③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革命中各种方案的共同要求。

④在男女平等受教育问题,以及成人教育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许多规定还是大大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教育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由于各派执政时间较短,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案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对于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来了重要的影响。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①初等教育。18世纪大部分邦国都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最著名的是1763年的《普通学校规章》,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②泛爱学校教育运动。

A.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教育观的影响下出现的,创办人是巴西多。B.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儿童一律简装上学。C.教学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等活动中学习。D.学习内容较为广泛,有些科目还达到初等以上的水平。

③中等教育的发展。文科中学、实科教育和骑士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A. 文科中学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B. 实科学校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

C. 骑士学院面向的是上层贵族子弟,为了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这是德国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④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出现。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是第一所新式大学。新大学积极吸收最新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倡导“教自由”和“学自由”。

18世纪后期,德国开始改变过去教会控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控制,最早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国家是普鲁士;(2)19世纪的德国教育

①德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19世纪40年代以前出现了一大批幼儿教育机构。②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内容逐渐扩展,师范教育也随之得到较大发展。

③中等教育主要有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速度都很快。

④高等教育,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突出大学中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这一时期洪堡教育改革最为突出。(3)洪堡时期:

①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重视提供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 ②在中等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

③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起了柏林大学,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统一”、“教与学的自由”,重视科学研究,并将选课制引入柏林大学;

(4)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一度出现教育的倒退;1872年颁布《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强迫义务教育;

2.第斯多惠等论教育——“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天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教育中自由自主也很重要,必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20 知识。(2)教学论:

①认为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式教育应该在教学中占有首要地位,是最后目的。②论教育原则:A遵循自然原则,B遵循文化原则;C自然和文化相统一原则;D连续性和彻底性原则;E直观性原则;F循序渐进原则;G启发式原则);(3)论教师:对教师提出三个要求: ①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②有崇高的责任感; ③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四、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主要措施有①创办实业学校;②改善初等教育;③创办科学院(1725年);

(2)1755年,由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4)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的发展:

俄国教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初具规模,但是旧俄国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它作为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国家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国家,他的教育相对水平低下,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①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多数小学还是三年制,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0%,成人中70%是文盲。②中等、高等教育基本为地主,资产阶级垄断,还为贵族子女设立专门的学院,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机械,盛行强迫纪律和死记硬背。

③另外还有一些为教会控制的教会学校和神学院,而神学是一般中学的必修科目。

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①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宗教和语言,他们对人的发展有强大的效力。有意的教育是指学校和教育者,他们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直接影响。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教育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2)论教学:其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思想上的。

①在教学目的上,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联系的,批判了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片面性。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吧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③教学应该包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要求较遥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④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遵循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3)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形成道德品质最佳的途径,教师要善于运用说服、强制、表扬、鼓励、警告、惩罚等方法;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认为教育学不是科学而是学艺。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这类知识重最重要的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

五、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①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

②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美国文实学校之父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这种中学私立收费,是美国中等教育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在高等教育上,这一时期主要有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学院;

总之,美国独立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从地区而言,三大殖民地的教育:

①北部英格兰居民是清教徒,《圣经》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宗教是教育的灵魂。1636创办了哈佛学院。②南部是英国国教教会,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多数由家庭教师完成的,后送往欧洲中学或大学深造,1639年成立了威廉玛丽学院。

③中部殖民地移民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地,教育各自为政,堂区学校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教育机构,面向平民子弟,既注重宗教教育也注重读写和计算。中等学校较少,无大学与学院。(2)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以前的教育: ①独立之后形成了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

②1834年贺拉斯·曼建议州政府建立公立中学之后,全美兴起了公立教育运动,特别是1874年卡拉马祖案判决之后,各州公立学校数量大增;

③公立学校的建立,不仅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免费的公立教育体系),而且也成为美国普及教育运动的开始;

(3)19世纪的美国教育: ①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A.学区制的兴衰。其前身是殖民地时期的“学会学校”,那时只是个民间机构。到了19世纪中期,学区22 制在美国被普遍采用。主要措施:一所削弱学区的职权,二是合并学区。

B.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贺拉斯·曼是首创者。推动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在弥补学区制带来的各自为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缺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C.联邦教育机构。南北战争前,联邦政府没有设立教育管理机构,无权干涉各州事务。1867年,国会议员加菲尔德在国会提议设立教育署,负责收集各州和各地区发展的统计资料,交流教育教学的各方面情报。②初等教育的发展。公立教育运动是美国19世纪三十年代掀起的一次普及义务教育的运动。贺拉斯·曼是这一运动的开拓者,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公立教育通常指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的公民均应享受的免费教育。主要特点是:

A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B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C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发展。③中等教育的发展。

A.1749年富兰克林建立的文实中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代实用学科相结合,并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培养目标的中等学校。文实中学有三种类型:兼有升学和就业两种职能的、专科性质的、职业性质的。它扩大了中等教育机会,促进了由古典向现代的发展,但其收费制度使贫困家庭子女无法入学。B.19世纪下半页叶,公立中学逐步取代了文实中学。公立中学的公立和免费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入学机会。

④高等教育的发展:

①州立大学、专门大学的建立和赠地学院的出现,1818年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建立,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州立大学,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公私兼有。

②1862年摩雷尔法案的颁布使得各州建立起工农学院(赠地大学),确立了农业与工艺教育与之相关的应用科学研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打破了政府从来不过问高等学校办学的传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和大众化,高等院校数量增加,但规模较小;

③吸取德国的大学经验,研究性大学的出现,187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④女子进入高等院校。

2.贺拉斯·曼论教育——“美国公立教育之父”;

(1)论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2)论普及教育的作用有: ①是培养理想的国家公民的途径; ②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③教育是使人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2)论教育内容:完整的教育应包括体育、智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在宗教教育方面,反对公立学校进行教派教育;

(3)论师范教育: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认为这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其倡导下,马萨诸塞州于1839年建立了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

贺拉斯·曼的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国际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江户时代: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中国的儒学、日本的国学(和学)和西方的兰学; 江户时期,主要有3种类型教育机构:

①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 ②藩学 ③民众的教育机构,包括乡学、私塾、寺子屋等学校;

(2)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建立文部省,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主要的改革措施有:

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 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③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1886年的《师范学校令》的颁布规范和引导了师范教育的发展;

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成为新大学运动的开端;

(3)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西方学学文化与技术的同时,坚持以儒家道德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2.福泽谕吉论教育——代表作《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文明教育论。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革;

①论教育的作用。大力主张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 ②论智育。反对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说教,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强调修习学问,唯尚实学;主张通过24 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③论德育。反对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认为道德观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来共同实施。

④论体育。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发生作用;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代表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端。著作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1)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即宗教性和现实性的相结合,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2)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②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③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同。

④教育对宗教有很大的作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学问、道德、虔信得种子,从而步入天堂。(3)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教育体系的指导性原则,主要内容是: ①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②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心的特点; ③教育适应自然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

(4)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泛智”思想,就是使所有人都获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①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

A.意义: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

B.普及教育的可能性:从儿童的身心出发,认为所有儿童都具备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

C.普及教育的内容;一切人都要受到教育,主张在基督教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和村落建立学习,使男女青年都接受普及教育,人人都应该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②主张全国统一学制,对后世影响很大,各国的普及教育和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教育分为四阶段:

A母育学校(1-6岁),培养婴儿的外感官,即身体和四肢。B国语学校(6-12岁),培养儿童的内感官、想象力、记忆力。C拉丁文学校(12-18岁),培养少年的理解力、判断力。D大学(18-24岁),培养青年的协调力和意志力。(5)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①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②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

③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在于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6)论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在感官的眼前,片面夸大了直观教学的意义。②自觉、主动性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儿童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巩固性原则。首先,要理解知识。其次,要注重联系和复习。再次,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也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

④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育适应自然提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主张教学不能让学生负担过重,要照顾学生的承受能力。此外,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教学。⑤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遵循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主要遵循:基本的先于其他的、重要的先于不重要的、有关联的同时学。(7)论道德教育:

①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②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③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劳动教育; ④对于德育的方法,A提出尽早开始正面教育;B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C榜样的力量;E教诲与规则;F择友;

(8)教育管理思想:主张应由国家来管理教育而不是教会,主张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和学年制度。夸美纽斯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国家设置督学的人;(9)对夸美纽斯的评价:

①《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本独立性态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26 育学著作;

②夸美纽斯以具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细,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 ③但其思想仍是经院哲学和机械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

2、卢梭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

(1)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把所受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消极教育”);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他认为自然人和公民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①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依赖于社会,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②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在社会秩序中,公民是没有等级的。③自然人是自由人,公民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失去失去自由。

④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事实上,卢梭要培养的资产阶级的新人。(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①正确看待儿童。

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③自然后果法;

(4)自然教育的教育阶段: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①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身体养护为主;

②在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反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读书; ③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④在青年期(15-18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5)公民教育理论:在《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中提出此论。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6)对自然主义的教育评价:

①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②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思想,提倡行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具有进步意义。③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④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⑤但对儿童的天性过分影响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教育的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⑥其教育思想中存在诸多矛盾,理论缺少实践基础,存在空想成分,所以对卢梭的教育理论,只能从精神实质领会和把握,不能在具体方法上盲目照搬。

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其代表著作为《林哈德和葛笃德》,瑞士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

(1)教育实践活动:

①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 ②1774年,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 ③1781年,写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④1789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

⑤1799年,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写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

⑥1805年将学校迁往伊弗东,建立了伊弗东学校,使其成为欧洲的教育圣地; 1825年,他写成总结自己一生教育工作经验的最后一本著作——《天鹅之歌》。

(2)论教育目的:培养“完人”或“真正的人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全面和谐发展;基于此,裴赋予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意义;

(3)论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1800年发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个思想。内容有;

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将教育的目的和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规律,首要就是使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相一致。

④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学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论要素教育:按照他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到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①其出发点是:

A儿童身心发展有其自然的顺序,就是从简单到复杂。

B简化初等教育方法,使每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不需要别人帮助就能教自己的孩子。②他总结德、智、体方面的要素为;

A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语言,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 B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C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对母亲的爱;

(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①首先培养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测量能力、说话能力。②然后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①新庄“贫儿之家”时期,初步实验,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②斯坦兹孤儿院时期,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7)对裴的评价:

①根据要素主义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小学学科教学法的方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誉为是“小学学科教学法奠基人”;

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手工业时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时代性质未能找到真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的创始人”。(1)教育实践活动:

①在瑞士期间,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

②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 ③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①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即:

A内心自由,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方向,还不能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B完善,指人调节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C仁慈,指“绝对的善”,使自己的意志和他人的意志相一致。D正义,即“守法”,避免冲突,自愿达成协议或通过法律解决冲突。E公平或报偿,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②心理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

①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统觉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统觉的条件是兴趣。

②把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看作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认为观念的联合或斗争是心理学的基础。他提出观念是人的大脑和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念体系是新旧观念联合或斗争的产物。

③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

(3)管理论: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

①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训育可分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阶段;训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等;

②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4)教学论: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视知识增长和品德提高的同步运动,未意识到德育和智育的相对独立性;

②教学四阶段(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联合、系统、方法);

③德育论-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即道德教育的目的);(5)道德教育理论

①教育的目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A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B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即道德。②教育性教学原则。是指通过教学开进行教育的原则。

A他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B其局限性是把教学完全等同于教育,具有严重的机械化倾向。③儿童管理和训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地进行。认为教育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管理、教学和训育。

A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儿童心中“创造一种秩序”,为以后的教学和训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管理处于最前。

B训育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把训育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道德判断是基础,其必须转化为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以此行动。道德自制是对自我的认识。(6)课程理论:

①经验、兴趣与课程-兴趣分为经验和同情两类,经验课程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课程,同情课程有社会的、同情的、宗教的课程;

②统觉与课程-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相关就是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就是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

③儿童发展与课程-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故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要按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相应阶段取得的文化成果来安排课程(婴儿期要加强身体养护,幼儿期要学习《荷马史诗》以发展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要学习历史和数学发展理性);(6)赫尔巴特的思想的传播:

①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代表。②作为传统教育的拥护者,强调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

③其理论的不足性在于充满思辨和哲学色彩,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幼儿教育之父”。代表作有《人的教育》。(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①统一的原则。即世界事物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认识人性而逐渐认识上帝。

②顺应自然的原则。人性是善德,上帝是人性的本原,按上帝的精神作用和人的完美性来说,教育和训练的最初标志必然是顺应自然的,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自然,一是指儿童的天性。

③发展的原则,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即对立与调和,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④创造的原则,从统一的原则出发,人应该像上帝进行创造。(2)幼儿园教育理论:

①幼儿园工作意义与任务,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其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

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②幼儿园教育方法:自我活动或自动性和社会参与;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社会参与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3)幼儿园课程:

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

① 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② 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

③ 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恩物和作业是相互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①恩物是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是自然的象征,其教育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儿童逐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

;②恩物的条件是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

③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在于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恩物是活动的材料;恩物是确定的,而作业是变化的;恩物在前,作业在后;恩物主要用于发现和模仿,作业主要用于接受和创造;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①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仅仅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只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教育的弊端;

②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肯定了他们对于教育和环境的作用的高度重视,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将人视为环境的消极产物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欧文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基于人性论的空想成分,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④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未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他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2)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①社会或社会关系决定教育,教育受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性,32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同时还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以及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3)论教育与社会生产: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变化。①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③学校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4)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本质观:

①人的本质是劳动。

②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人性形成问题,在上述本质观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遗传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②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但批判“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

③将时间的观点纳入了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将人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加入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进程,这为科学地解决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点灯了理论基础。

(5)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其教育思想最核心的部分。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联系:

① 机器大工业时代客观上要求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② 科学很好地将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 综合结束教育使儿童或少年不但获得了生产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各种技能,这样的现代教育内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纽带。

④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9世纪末至20 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1)概况:“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①1889 年,英国人 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1898 年,法国德莫林开办了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教育家利茨也在同

年开办了德国第一所新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②1912 年在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倡议下于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22 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 项原则(尊重儿童的个性;各种学习和为了生活的训练都应给予儿童的天赋兴趣以自由的施展;每一个年龄都有其特殊性质;用合作来教儿童为社会献身、服务;要进行共同的教育与教学;使儿童不仅能成为对自己的邻里、本民族和一般人类的公民尊重,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个人尊严的人),提出“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等为主的教育纲领;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③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英国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推行自由教育,但是“自由服从于法律”)、尼尔的夏山学校(自我约束下的民主和民主制度下的自由);法国德莫林的罗什学校;德国利茨的乡村教育之家;瑞士克拉裴雷德的日内瓦卢梭学院;意大利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学校; 2.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3.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1)公民教育理论:关于国家职能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具备三样品质①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阶级,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2)劳作学校理论: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任务为①“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 ③“团体的伦理化”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①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②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③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

4.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1)关于幼儿发展: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节律性、规律性和阶段性,幼儿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其内在生命力的冲动;在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将遗传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结合起来;蒙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创造期(从出生到 6 岁,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 3 岁,称为胚胎期;3~6 岁为第二个时期,称为个性形成期);②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 岁到 12 岁);③青春期(从 12 岁到 18 岁);(2)关于自由、纪律和工作: 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但并非任何自由活动都能导致良好的纪律,只有身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它们通过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①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②工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③工作有助于培养34 意志力;(3)幼儿教育的内容:①感觉教育(分成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每种感觉又可按其性质和形式分别进行练习;最注重的是触觉);②读写算的练习;③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

5.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1)兴起(19 世纪末至1918 年):昆西教学法(帕克,“进步教育之父”);(2)成型(1918至1929 年):这一时期杜威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1919 年,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原则(有自由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对于儿童身体发展给予更大关注;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进步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作用);1924 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3)转折(1929至1943年):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然而由于运动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以康茨为代表强调 “社会中心”;(4)衰落(1944至1957年):1944 年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 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5)失败原因:①其理论本身固有的缺陷②理论和时间的自相矛盾③内部出现了分化,受到改造主义的攻击;④理论不能与进步中的美国社会保持同步更新;

6.进步主义教育实验 ——(1)昆西教学法(帕克):主要特征①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③学校课程应与实际相联系;④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精神;(2)有机教育学校(约翰逊,1907年):“有机教育”即教育遵循人的自然生长;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课程以活动为主;(3)葛雷制(沃特,1907年):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和“做中学”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是进步教育运动中最卓越的例子;(4)道尔顿制(赫克帕斯特,1920年):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①学校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教室改为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作业室中配有该科教师负责指导学生;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进度;该制度原则是自由和合作;(5)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朋,1919年):在道尔顿制的基础上提出,同样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课程分为共同知识和创造性作业,前者按学科进行,后者分小组开展;(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之父”):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取消课程制、分科教学和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优点在于①充分发挥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②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③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④注意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经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1902 年):其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三级结合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2.《费舍教育法》(1918年):规定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哈多报告》(1926年):首次从国家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双轨,中等学校有文法学校、选择性现代中学、非选择性现代中学和公立小学高级班);4.《斯宾斯报告》(1938年):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即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并提出建立综合性中学的设想;5.《194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主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 5-15 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④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罗宾斯原则”(1963年):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7.《雷沃休姆报告》(1981-1983 年):高等教育改革;8.《1988年教育改革法》:主要内容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 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②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考试;③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④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1.《费里教育法》(1881-1882年):规定儿童 6-13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开设宗教课;2.“统一学校运动”:1919 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统一学校主要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解决两个问题,主张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衔接,高等教育向一切中学毕业生开放,反映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对法国教育的影响,法国很快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1937 年,法国教育部长让.泽提出了在中学的初级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实现初级中学教育的统一,有力冲击了双轨制;3.中学课程改革(1902年):强调古典学科与现代学科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以及二者的并行和互补,反映现代社会对法国教育的影响,确立了法国中学的基本模式;4.《阿斯蒂埃法》(1919 年,“职业技术教育的宪章”):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5.《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年,未实施):主要内容(1)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 6 项基本原则;(2)实施 6-18 岁的免费义务教育;(3)对义务教36 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4)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6.《教育改革法》(1959年,未实施):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 6—16 岁;7.《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1968年):确立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8.《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1975年):加强职业教育;9.《课程宪章》(199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法国今后仍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编制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科体系进行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改革;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1.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魏玛共和国废除了双轨学制,实行四年制的统一初等教育。以后又实施八年制的初等义务教育;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教育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2.《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1959 年,简称《总纲计划》):《总》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三种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总》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3.《高等学校总纲法》(1976 年):战后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其实质是保留了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1)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2)中等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①健康②掌握基本的方法③高尚的家庭成员④职业⑤公民资格⑥适宜地使用闲暇⑦道德品格;(3)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且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的构想;2.“八年研究”计划:1930 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委员会制订了一项为期 8 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该实验的主要特点有①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②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③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初级学院运动: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这种学院学制段收费低,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就业也可以进入专门性质的大学中继续学习;4.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06 年,美国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17 年,美国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该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国防教育法》:1958 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6.20世纪 60年代的教育改革:60 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7.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1)生计教育,有马兰提出,主张实施一种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教育;(2)“返回基础”,针对进步教育的弊端提出,主要内容有①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②中学阶段要集中精力教授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历史等③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一切阶段起主导作用;④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⑤严明纪律等; 8.《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此报告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在于①恢复和确定了学术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②加强了课程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严格的统一要求;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信心以及资助;9.《普及科学---美国 2061 计划》:1985 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五、日本教育的发展——1.《教育敕语》(1890年);2.《大学令》(1918年);3.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加强日本师生的民主进步运动的镇压和控制;②军国主义泛滥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③军事训练的学校化、社会化;4.《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②全体国民接受 9 年义务教育;③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④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⑤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⑥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学校教育法》是对《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①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②采取 6—3—3—4 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6年延长至9年);③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④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类型的大学等;4.20世纪 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主要涉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70 年代,日本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小学初中教学大纲》、《高中教学大纲》等法规;1984 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 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 80 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 年的咨询报告最有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

六、苏联教育的发展——1.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1917-1930)的教育改革,是在“把38 学校从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彻底消灭阶级划分的工具”,“变为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的工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当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打破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确立无产阶级教育制度。大力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大体上采取了如下几项重大措施:①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机构,实行民主、非宗教化的教育;②建立新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③团结改造教师,建立新型师资队伍;④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新教材⑤大力扫除文盲;⑥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实行民主、非宗教化的教育;3.《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18 年,制订《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建立统一劳动学校;“统一”原则表现为学校类型是统一的,没有等级性;“劳动”原则表现为学校是进行综合技术劳动教育的,劳动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4.20世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1)“综合教学大纲”,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2)“劳动教学法”,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的教学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等;5.20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1931 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成为 30 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苏联在第二次战争前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各级教育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1958年的教育改革,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 7 年延长为 8 年;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 11 年;中等教育主要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实施;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2)1966年的教育改革,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7.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1)论集体主义教育。其核心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其基本思想是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教育过程的目的就在于把整个集体教育好,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有①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②平行教育影响原则;③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还很重视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论纪律教育。马认为纪律、纪律教育和集体、集体教育密不可分,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也是良好集体的外部表现形势;认为良好的纪律是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产生的,纪律教育的方法是诱导、督促、威胁等;(3)论劳动教育:认为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总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学校中应该重视劳动及劳动教育。应将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8.凯洛夫的《教育学》:(1)凯洛夫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育担负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学生与有计划的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2)教学过程特点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获得对现实的认识,巩固知识;发展儿童德、智、体;(3)教学过程六环节①感知具体事务形成表象②认清事物关系③形成概念④掌握知识⑤养成技能技巧⑥在实践

中检验知识;(4)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③巩固性教学原则④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原则⑤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5)论教养和教学内容,强调普通学校授予学生的应该是从整个科学知识中选择出来的基本知识;(6)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应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班级授课制度;9.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所谓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其教学原则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⑤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10.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泰斗”,提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由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组成;主要途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1.教育实践活动:见进步教育运动;2.论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长不仅要靠内在条件(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习惯等),也需要外部条件(社会环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包含两层含义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②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及“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的同时也让学校变成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3.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教育除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4.论课程与教材: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是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对解决疑难做出种种假设④确定哪个假设何以解决疑难⑤验证这个假设;6.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落实到教育上,杜威则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杜威认为应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7.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改造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拉茨、康格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②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③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40 中心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三、要素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柯南特、巴格莱、里科弗和贝斯特,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主张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②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③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④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四、永恒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主张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③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④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五、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利旦;

六、存在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奈勒和博尔诺夫;主张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②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③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④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⑤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七、新行为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美国斯金纳和加涅,主张:①教育就是塑造行为②程序教学③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有助于学识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八、结构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①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②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③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④提倡发现学习法⑤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九、分析教育哲学——代表人物谢弗勒、奥康纳、彼得斯和索尔蒂斯,强调逻辑方法和语言分析方法;

十、终身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保尔·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出生时刻一直到生命终止为止不间断地发展,也强调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内在联系;1972 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将终身教育确定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并且补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

上一篇:亲子关系下一篇:传统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