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十篇

2024-09-11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1

一激发兴趣, 留心观察,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写

要让学生有话可写, 就必须让学生时时留心观察事物, 用心灵去观察、用好奇去注意。观察是积累的第一步,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观察是习作的开始, 只有耐心细致的观察, 才能搜索信息、发现信息、积累信息, 从而为习作准备的第一手材料, 以供习作之选。谈到观察, 必须尽快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学生的写作表象, 那么,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1. 回归自然, 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

有目的地去感受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及风霜、雨雪、冰雹、雷电。例如春天, 让孩子们到室外走一走、看一看, 灵感便会有了:“春风拂在我的脸上, 犹如母亲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 让我暖暖的。看到那绽放的花朵, 嫩嘟嘟的, 犹如孩童的脸颊。我想, 春天妈妈的手让花也感到温暖了。香气弥漫着整座山坡, 山是一团花, 花是一座山。”春游, 能唤醒学生的写作灵感;春游, 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春游, 能让学生把枯燥的文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2. 组织学生活动, 制作模型、标本、办班级小报, 激起学生动手动脑发明制造, 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沉浸在某种氛围中, 在情深意切中,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写。例如, 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 组织学生边读边想象:“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齐整的句式, 朗朗上口, 让学生动手画、用脑想,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模仿:“月亮落了, 有再升的时候;小草黄了, 有再生的时候, 大雁北去, 有再归的时候。”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果常根据典型句段, 设计一些简单而又有趣的模仿应用活动, 坚持“一课一练, 一练一得”, 就能预防学生不知所云和离题千里的现象, 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在习作评价和讲评时重在激励

对学生要多表扬, 少批评;善于发现优点, 委婉提出修改意见。这样, 能增加学生的习作乐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二深入生活, 不断积累, 使学生心领神会乐于写作

要想把文章写得骨肉丰满、形神具茂, 关键在于积累。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 是习作的第一要务。

提倡课堂内打基础, 课堂外谋拓展。因此, 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言的积累, 重要途径来源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 而课外阅读又可使习作锦上添花。因此, 广泛的阅读对于提高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于生活, 文章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能反映出生活的苦辣酸甜。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亲口尝一尝——一位伟人如是说, 可见深入生活对于习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一部读不完的多彩书, 要在这本书中寻找一条通向儿童心灵深处的便捷而又平坦的通道, 那就要把学生带入一望无垠的大自然中, 拈一朵芳香四溢的野花, 掬一捧爽口爽心的甘泉, 朝听小溪水潺潺, 暮看残阳光艳艳……那就要把学生带入茫茫的人海中, 寻觅横槊赋诗的豪迈, 体味乐不思蜀的愚腐, 品味众人谔谔的诚信, 探究一毛不拔的吝啬……在人世间的课堂里徜徉, 在蓝天下的校园中学习, 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 让他们回归自然, 更加热爱多彩的生活, 更加热爱周围的世界。让生活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首首绚丽的小诗, 让世界成为作者心灵的一篇篇瑰丽的华章。

三授之以渔, 导之以法, 让学生信手拈来会写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要让学生获取甘美的大鱼, 就要教给学生钓取大鱼的方法。

1. 畅所欲言, 听说并举,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习作有两种:一是口头作文, 二是书面作文。口头作文, 即现今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也有许多习作, 都是由口语交际直接介入的。现今, 不少教师忽视对口语交际的指导, 特别是不少乡村教师, 由于对口语交际的考查较少, 没有考试科目, 而忽视了口语交际指导, 导致不少学生羞于开口, 更谈不上能言善辩了。因此, 在语文课堂, 上好习作课之前, 要着力上好口语交际课。经常利用课文、多媒体影像, 以听导说, 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会倾听, 在听看中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加深理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情趣, 从而诱发学生说作文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 让学生听音乐, 读课文结尾。学生不禁会产生许多联想:凡卡在睡梦中睡着了, 他做了什么梦?梦醒后生活将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发展其语言,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顺理成章, 出口成文了。

2. 以形构思, 诱发想象, 培养思维能力

增强习作效率意识, 优化习作教学结构, 运用好各种电教手段, 再现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的合理想象, 是习作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儿童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因此, 习作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 才能举一反三,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读导写, 读写结合

以读导写是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 读写结合更是习作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写作中训练学生应用方法, 有机结合, 一统而功成。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 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可见, 抓好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 读写结合训练是习作教学的必行之径。因此教学中, 必须把握单元的训练重点, 在单元阅读中掌握读写训练的方法, 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节节渗透;一课一练、分步训练、形成方法, 最后整合运用。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2

一、注重生活实践,丰富习作之源

崔峦老师在《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中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作文内容。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就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一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并在课堂中大胆实践:

1.以丰富的形式,收集真实素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关键。学生步入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便与他们的生活联系极为紧密,即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根据习作要求,我刚开学便布置学生用多种形式记录下自己的课余生活,如:表格式、日记体、绘图式等。

2.细致观察,日积月累。“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三年级上册的第三次习作是要求学生写自己观察日记。据此,我提前三周就布置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为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建议他们每天对所选择的事物只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坚持天天观察,作好记录。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保持观察的持久性,我还组织学生将观察中的发现分组进行交流,从中引导学生相互体验其中的喜悦,学习同学中好的观察方法、习惯等。课间休息时,我也比较留意与学生交谈他们观察中的发现,增强他们的信心。有时,他们还会主动与我交谈。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就本次习作而言,学生的选材范围是很宽泛的。最重要的,我觉得通过观察,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严谨的科学作风等。这次观察,完全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们纯真的童心,使他们有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和快乐。

3.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及时练笔。对学生来说,游戏、活动等是最感兴趣的乐事。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都参加过许多游戏。于是,我结合学生们自己开展的游戏或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学生们一边游戏一边留意整个场面,重点观察一些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通过记日记的形式练习写作。另外,我还结合其他学科活动让学生练笔。

二、注重习作知识的积累、运用

1.词汇的积累。要想使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要让学生有丰富的词汇积累。积累前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

(1)结合生活中的瞬间情景理解、积累。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这个内容的时候,当学生观察到每个词的两个字意思相反后,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合成一个词时会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我就以“动静”为例准备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可凑巧得很,此时的窗外传来几声狗叫。我有些欣喜,这不正是理解“动静”的大好时机吗?于是,我马上示意学生静听窗外有什么动静。“汪、汪……”这声音再次响起。此时,它似乎显得有些悦耳了。学生们一阵欢笑之后,立刻领悟到“动静”含有声音的意思。这是多么有意思的巧合呀。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巧合很多,关键是看我们教师留意到了吗?

(2)在比较、感悟中理解、积累。人教版第五册第13课《花钟》的第一个段落既写出了不同花开放的不同时间,也运用了一些丰富、优美的词汇,展现了一个繁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景。课文中列举了9种不同时段开放的鲜花,但表示“开放”这个意思的词却很多。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到了这些词。为感悟这些词用法的妙处,并让学生积累这些词。随后,我就采用了比一比的方法加以引导。我出示自己预先写好的句子:

“牵牛花开了,蔷薇花开了,睡莲开了,午时花开了,万寿菊开了,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开了,夜来香开了,昙花开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读,读后谈感受。学生们在交流中谈到,这样的句子读来觉得重复的词语太多,句子显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读。抓住这个契机,我再让学生们读书中的句子,学生比初读时的体会更深了,他们从这些表示“开放”这个意思的词语中感受到了句子的生动、形象,以及作者用词的美妙。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同一个意思,在表达时,往往有不少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可供选用,适当变换词语、句式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2.经常练笔,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崔峦老师在《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因此,“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

(1)在阅读理解中及时练笔。《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中写了那个准备到楚国去的人说的四句话。其中,有三句话前面的提示语均为“他说”。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个人物在说每句话前的心理活动。我建议学生们在提示语的地方结合人物的语言,联系前后内容,补充自己认为恰当的动作、神态等,以体现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这个练笔,既使学生运用了词汇,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那个固执己见、不顾实际的人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遍。

(2)在造句中发散思维,丰富写话内容。如果我们老师指导得当,在造句中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在一次造句中,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是中国人。

我一直是中国人。

此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仿照例子写话。由于受此例句的影响,学生们刚开始写的句子毫无新意。如:

我是学生。 我一直是学生。

我是一个人。 我一直是一个人。

这时,大多数的学生则保持沉默。于是,我告诉学生们,写话时,不光要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其实,大自然中所有的景象、动物、植物等都可以写入句子中。我随即给学生们举了一个例子:

太阳是我们的朋友。

太阳一直是我们的朋友。

顿时,教室里活跃了,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不再显得呆滞,而是闪现着智慧的火花,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句子也说得生动了。

如: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太阳一直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一直是龙的传人。

……

是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以为,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们的思维。

三、注重评语,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一)评语要尽量激发习作的兴趣

学生们都喜欢听表扬的话语,如果我们在给学生的习作写评语时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肯定习作中的优点,对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例如,我班的学生在第一次习作时,有一个学生写的事例特别有童趣,我在评语中写道:“孩子,老师读了你写的事例觉得太有趣了。你看,小狗经过你的装扮,变得多可爱呀!”当学生第二次习作后,我把作文本收上来一看,真是又惊又喜,因为这个学生在我写的评语后也写上了她的心里话:“谢谢老师!”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饱含了学生的一片真心。其实,这不也是在练习学生的一种表达能力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这以后,这个原本并不十分聪明的学生对每一次习作都完成得相当出色。

(二)习作评价突破百分制

对于学生们来说,似乎习作中的分数比等级更有吸引力。我一般采用百分制给学生的习作定等级。久而久之,学生对此好像也司空见惯了,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兴致。为激发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热情,我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突破百分制,采用总分加奖励分的形式。即先评出一个总的分数,如果习作中运用了好词,按照一个词语加5分进行累计计算。如果有写得生动的句子便可增加10分。这样,对学生自觉运用好词佳句的确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习作应该“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农村小学始终有部分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浓。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关键词:中年级,习作教学,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峦.《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建议》[M].湖南教育。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实践谈 篇3

一、体验生活,培养习作兴趣

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相比,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可以随时走进田间地头,山野乡村,看袅袅炊烟,听潺潺流水……感受大自然带给大家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源泉,真正做到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愉快作文。

三月的一天,我告诉学生周日带着他们到田野里去挖野菜,全班学生几乎同时欢呼起来。田野里,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说这样的野菜叫什么名字,那样的野菜怎么开花,有时学生们还争的面红耳赤……春天就这样被发现了。当我们满载着野菜、喜悦的心情准备回家时,我才宣布:“今天的作文课上的最成功,每位同学都有收获。”“什么,上作文课?”看着学生们那疑惑的神情,我说:“同学们,谁说作文课一定要在教室里才能上?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就是我们写作的源泉。难道你们不想把刚才的一幕写下来,当作我们永远的回忆吗?”“哇!作文课原来是可以这样上的!今天的作文我会写!”

此外,要让学生感到作文简单,还要放手让孩子们用天天讲的平平常常的话,去写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他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哪怕有许多事纯属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看上去不值一提,不足挂齿也罢。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觉得随时都可以找到作文的题材,就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二、学会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修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修改要尊重学生习作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学生修改自己或同龄人的习作,用不同于成年人的观点和视角去评价同学的文章,学生之间也容易接受;组织学生小组交换评阅,认真修改,互提意见,自由争论,在争辩中学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作文修改的能力;对存在的问题要灵活进行调整,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学生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对作文进行二次创作、三次再创作,让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是最大的“获胜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走好每个“一小步”,结果就是大进步。

当然,老师还应在学生自改、互改的同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技巧。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从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中獲取反馈信息,并帮助学生反复修改,反复锤炼,多出“精品”。这样便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作文修改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乃至整个作文水平便会得以提高。教师则可将自己的劳动变低效为高效,收到点石成金、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评语激励,挖掘习作潜力

评语是老师读过学生作文之后的真情流露,是老师有感而发的,使学生消除写作文的畏难情绪,鼓励学生乐写、勤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最深、最真感受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用充满赞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用由衷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再感觉到手中的笔是那样的沉重,让他们时时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浅淡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4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出重头戏。作文教学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就要使学生乐于动笔,爱上习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怎样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激趣;开源;授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作文教学愈来愈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每到作文课,学生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老师们看了也很着急。实际上,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写,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提不起兴趣。如何使学生爱上作文,就成了我们教师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注重激趣、开源、授法,逐步营造习作氛围,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激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熟悉的、领会的事情写出来,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题材只有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农村具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2.选好命题,强化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命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出作文题目时,力求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仅可能把题目出得活一些,避免大而空的写作题目,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开源――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流不息。”小学作文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要让他们作文有内容、有话说,要“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作文的“源”,它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教师就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作好学生作文的开“源”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强化词语积累 农村小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可以说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时间多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时间,所以教师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让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随摘随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这样,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2.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真理都必须在实践中显示它的优势。同样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熟记下的优美词汇只有在实际生活或习作中运用出来,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否则将只会成为一堆毫无意义的记忆组。

学生的活动是以班集体为主,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丰富班队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班干部竞选活动、成语擂台赛、心有灵犀一点通、拔河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讲故事比赛、贴鼻子活动等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授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过:模仿、再造和创造三个阶段。再造是介于模仿和创造之间的第二阶段,一方面依赖于他人提供的范例和样式,一方面又必须渗透进自己的主观因素,从而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小学阶段的作文对于整个作文能力的形成来说,就处于再造阶段,因此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1.学会使用习作资源,读写结合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习作的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契机。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文尾续写式。②多向改写式。③图文转换式。④创造模仿式。

2.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巴浦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生活是海,作文是船,船只有航行在生活的海洋里,才能扬帆远航。只有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得细,观察得深,作文才能左右逢源,言之有序,妙笔生花。

虽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以“农”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结合阅读教学恰当地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激趣、开源、授法”,必然走上习作教学的阳光大道。

山区农村小学习作资源浅析 篇5

受年龄的限制和影响,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山区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般的自然美景是他们吸取习作素材的摇篮,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感纯朴民情,观春之绿、夏之泳、秋之雨、冬之雪,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体验大自然之神奇和美妙。当学生沉浸在自然之美时,教师只要稍作点拨:“玩得高兴吗?景色美吗?冬雪寒吧?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眼有所观,心有所感,都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述说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特体会。因为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不是面对枯燥无味的字本,而是在叙享美之乐、观景之欢,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无拘无束地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自然景观既丰富了写作素材,同时也陶冶了情操,习作变得轻松愉悦,文章变得有声有色。

二、想先辈精神,表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瓦解旧社会到修建成昆铁路,元谋县羊街镇留下了六十多位英雄烈士的动人事迹,他们展现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他们谱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元谋江边曾是红军长征旅途中的一个站点,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的标语,成为一本活教材,这些既是习作的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可以让学生采访老革命烈士,倾听动人故事和英雄事迹;参观烈士陵园、查阅烈士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革命影片,以有声的语言,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次激起学生内心感受,让学生和故事情节一起升华、一起欢、一起愤。进行相关习作练习时,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做了真诚的反思,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习作过程再次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净化了心灵,消除了对习作的畏惧。

三、感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能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听鸟儿叽叽,为自然而歌唱,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观察到小蝌蚪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还可以伴着果树一起开花、结果,品尝山上野果的独特滋味,去山里踏踏春,体会大自然的美好,目睹旧房怎样一步步换新貌,体会泥泞凸凹不平的土路变为柏油马路的喜悦,学生感受到生在山乡的幸福,从而激发起为家乡自豪的情感,学生满怀自豪地书写着家乡的美,这样的习作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四、看家乡发展,抒振奋之情

如今山区农村的发展给每个生活在山村的人带来惊喜,让人无比振奋,这也是习作的极好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元谋无公害蔬菜基地、走访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千亩省级烤烟连片基地、看元谋红军节的表演、观元谋首届蔬菜节的展演、听元谋祭祖坛的宏伟规划、游元谋土林的新貌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山村的飞速发展。课堂上可以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变化”“家乡新貌”,有的同学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道路的变化说起……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遨游世界,描绘着家乡美丽的明天,畅想着家乡的未来。如在一次以《××变了》的习作中,一位同学写道:“我是一个从小生长在‘漆黑’世界里的山娃,每当夜色降临时,陪伴我的是那天上的孤星点点……今天,我十一岁了,世界变了,家乡的夜色美于从前,每当暮色降临的时候,村里又增加了‘繁星’一片。”短短几句话道出家乡的巨大变化。过去家庭贫困,能点上煤油灯的人家不多,每当夜色降临时,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几户人家亮着煤油灯。现在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通了电,每当暮色降临时,到处灯火辉煌,仿佛天上繁星一片。同样的场景,通过今昔巧妙的对比,把家乡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五、体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邻里好,赛金宝”“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乡亲之间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互帮互助之贤等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农村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民族特有的“三月三”“二月八”、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祭祀送祖、杀年猪接客待友等,教师要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劳动人们的朴实情怀,并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那就是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充满豪情壮语的好文章。

六、悟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是农村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家学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班级责任田”(为解决学生的就学难问题,政府分给学校一些地,学校分给班级,让学生自己动手种菜)大显身手,让学生品尝劳动的苦与甜。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学生就会知道劳动的艰辛,会懂得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体验中,学生有说不完的苦,有道不完的乐,有做不完的活,也有说不完的话,学生的习作不再“干瘪”,不再空空无文、华而不实。“……我那羊儿吃草时总是津津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了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晚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羊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羊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过饿,要是今天饿坏了怎么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农村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创作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勇于挖掘、勤于开拓,定能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6

农村的孩子们为什么写不出有生活味的有品质的作文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 我总结出了以下原因:

一、学校重视教学质量, 但不重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考考考, 学校的法宝;分分分, 教师的命根。”不少农村学校, 都有教学质量的压力, 为了应对, 各学校和教师都不敢怠慢。对语文教师来说, 就是要多做练习, 而作文只要完成任务就够了, 遑论让生活走进作文。学校组织的考试中, 在流水阅卷时, 对作文的批阅也很草率, 阅卷教师往往只关注卷面整洁与否、字数够不够、开头结尾怎么样, 至于习作质量怎么样则通常不考虑。

二、教师只重视课堂写作, 不重视在平时生活中练笔

教师对作文的重视不够, 一些教师怕麻烦, 讲解作文时往往是照本宣科, 只提提要求, 最多是读几篇范文, 平时孩子身边接触到的一些人和事, 教师也不注重引导。其次, 语文教师时间紧张, 语文教师每周有5~6节课, 按照学校的要求是两周一篇作文, 每周只能抽出一节课讲作文, 讲完后还要学生抓紧完成。接下来语文教师要抓紧批改, 以便下周讲评, 讲评完以后还要再讲新的作文, 然后再让学生去写, 写好后马上交上来给教师批改。由于时间紧, 一些教师就省去了习作讲评环节, 直接教学新的习作, 平时的练笔就更不必谈了。

三、学生不重视从生活中提取作文素材

现在的农村孩子在学校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对于身边发生的一些人、事和物, 他们一般都熟视无睹, 写作时只好挖空心思去编、去抄、去拼凑。

因此, 农村小学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习作教学中抓住“时时、处处”的生活资源, 从以下方面入手, 才有可能改变目前这种颓势。

1. 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的习惯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内容其实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在学校里, 有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学习、文体、课余活动等;在家里, 有家庭生活、家务劳动等;在社会上, 有城镇建设、家乡变化等新鲜材料。因此,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必须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 接触生活,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物, 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 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 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脉搏, 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 不断充实生活、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2.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生活资源、写活生活资源的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 只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才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为此, 作文教学时要利用身边一切可用资源, 丰富作文教学的生活资源

(1) 社会生活。作文教学要立足于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农村小学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使社会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泉。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习作, 要为学生的作文开辟多种生活渠道:如为班级好人好事写表扬稿, 为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写稿件, 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或环境保护写建议书, 等等。

(2) 日常生活。“当春光明媚、天气晴朗的时候, 如果不走出校门, 观看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与天地同乐, 那将是对大自然的伤害和冷漠。”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身边的生活, 观察、体验生活, 积累有关材料, 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认识世界。如种植花草树木、饲养虫鱼鸟兽、参与家务劳动等, 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体验劳动的滋味……

3. 运用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 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 生活作文:采用多样化的练笔方式。 (1) 把作文“书信化”。即以写信代替作文, 把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学生对写信都很感兴趣, 在信中, 学生往往能比较容易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 把作文“日记化”。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文, 教师可把一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 比如写植物, 可从植物的基本属性、用途、给人的启迪等方面展开, 最后进行综合, 借此逐步降低作文难度。

(2) 写生活中的事。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 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 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 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3) 捕捉时机, 即兴写作。在生活中, 永远会有新奇的事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点滴灵感, 尝试激情写作。可让每位学生自备课外练笔本, 教师提倡学生自由表达, 不规定内容, 不规定题目, 自由写作, 个性表达, 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 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 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才能以“生活”为基础, 以“真实”为准则, 去描绘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和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

总之,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 我们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采用不同形式的写作形式,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感悟生活、提升习作品质的方法, 如此, 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 从切身的生活中来, 到缤纷的生活中去, 才能使学生的作文灵动有趣, 更有品质。

摘要:作文本身是一种生活, 作为农村的小学生, 应该能写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缺少生活味, 没有品质。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学会观察、体会生活, 使作文教学直面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才能让学生写出有品质的佳作。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的对策 篇7

一、整挖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力求有创意。”利用生活本色, 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体验农村美丽的大自然, 丰富的人文底蕴, 温暖的人情, 淳朴的民风, 使之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走进家乡, 亲近自然。学生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在大自然中, 他们可以听小鸟唱歌, 听蛙鸣, 听溪水叮咚;还可观如火的云彩, 赏满山的映山红, 收割金色的麦子, 采摘紫色的葡萄;与鸡鸭为朋、猫狗为友……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尝试记下小事, 从“小处”着眼。农村学生的童年自由而烂漫, 每个学生的童年都是一串精彩的故事:掏鸟窝、吹麦哨、追野兔, 油菜花丛中追蝶, 偷邻家的梨, 下河游泳, 因为贪玩丢了书包……农村学生的劳动经历丰富, 做过各种农活和家务, 他们从小享受着左邻右舍的照顾, 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身边这些熟悉的“小处”着眼, 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身边的家常事, 建立“大资料库”。等到习作时, 打开记忆的宝库, 汇聚各种素材, 通过取舍、组织和加工, 就可以将这些事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二、点燃写作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 那就要激发学生有兴趣地记录生活, 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 达到“不写不快”之感。

一是激发倾吐的欲望。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写作,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教师要善于激发, 打开写作的源泉, 将学生的生活积累迅速调动起来。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组《难忘的第一次》时, 我们是这样点拨引导的:“孩子们,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 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 特别是生命当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烧饭’‘第一次坐车’‘第一次一个人过夜’‘第一次和妈妈顶嘴’……这无数的第一次让我们兴奋、后悔、伤心……打开你们记忆的宝库, 说说你们最愿意告诉别人的‘第一次’。”去年寒冬腊月, 梅花绽放, 瑞雪飘零。腊月到了, 离过年就越来越近了, 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大人望插田, 小孩望过年。一点不假, 当我们在班上说出“过年”这两个字时, 同学们马上来了兴趣, 兴高采烈地投入到话题当中。他们从年的来历说起, 说到自己如何过年拜年时, 争先恐后娓娓道来。有的学生说出了过年和亲情, 如:“我非常期盼过年, 只有过年, 爸爸才能回家呆上一个月多几天, 这段时光是我最快乐的时光。爸爸回家时, 每次看见的第一个人总是我, 我也是第一个看见他。爸爸看着我, 我看着爸爸, 两个人都是目光深情地望着, 都不禁流下了高兴、盼望的眼泪。”有的学生说出了过年和吃, 如:“我们家乡过年有一个传统, 就是家家户户都要炸丸子。我永远忘不了母亲一边炸丸子, 我一边吃丸子的情景。”

经过这样的激发, 学生从回忆、倾诉再到思考、描写, 自然水到渠成。

二是还原生活的本色。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应把作文训练纳入语言交际中, 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班里的学生, 父母大部分都在外地务工、经商,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父母沟通。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作文正是这种沟通的需要。有一年母亲节, 我们先让学生们准备给母亲发短信, 把自己想要和母亲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很多学生觉得一下子说不完、说不清, 我们就让学生写一封信, 要求他们在信中一定要介绍我们班级“感恩母亲”中队会的内容。于是, 学生们文思如泉涌, 一节课下来, 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不觉得是在完成任务式地写作文, 而是在和母亲 (父亲) 对话, 把自己的思念传递给亲人, 把自己的班级生活描述给父母。

传承经典, 终生受益。让学生从小就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打好做人根基, 而且也有利于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出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的浸润, 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追求。如学生的读书感受:一次, 在家读《三字经》, 当我读到“苟不教, 性乃迁”时, 弟弟问我“苟不教”是什么意思。见我无语, 他说:“是狗不能叫吗?隔壁家的狗不是天天叫吗?”弟弟说得我哭笑不得。还有一次, 我读“齐一变, 至于鲁;鲁一变, 至于道”一句, 妈妈听了说:“古人是孙悟空吗?怎么一变一个样。”

生活就是如此多姿, 学生就是如此质朴。

三是点燃情感的火花。“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作”, 名师大家的见解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让学生写出情文并茂的习作, 必须拨动学生那敏感的心弦, “情动而辞发”。我校旁边有一条河, 可是随着大型水泥厂、石粉场投产, 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日趋严重, 清水溪变成了白水河。我们先不暴露作文的意图, 组织学生现场考察, 再召开讨论会, 在学生忧心忡忡、情绪激动之际, 才让学生拿起笔, 写一封倡议书, 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诉人们, 并且发出深切的呼吁。被点燃的情感付之于文字, 散发出炙热的光亮。

三、加强写法指导

学生在亲近自然、参加劳动、体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有时也有写作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但写起作文来还是语句贫乏, 平铺直叙, 甚至有些凌乱。能写、愿写并不等于会写。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程序性写作知识”, 给学生们搭建“扶梯”, 并要跟踪指导。

一是读中悟写。“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所需;教人以渔, 于终生受益无穷。”但对小学生讲写作理论知识, 无疑是“对牛弹琴”, 我们可以利用文本这座桥梁, 让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让学生在“读”中悟“写”, 从而“授之以渔”。例如, 在教学《我爱家乡的特产》这一习作过程中, 我们用《我爱故乡的杨梅》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为范文, 教会学生写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不但要写出物产的特点, 更要写出“我”对这种特产的观察和体验, 如, 果实的形状、颜色、味道, 突出“我爱”。学生从仿写到自己创作, 最后发现自己的作文也可以与大作家相媲美,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和成功。

二是以读促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读书也是写作的基础。要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语言实践而言, 读书过程也是语言学习与积累的过程, 所谓“三日不读书, 便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就写作方法而言, 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常常从“写”的角度去品赏, 去揣摩, 去感受, 去练就“写”的功夫。“写功”概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眼高”, 即目光高远, 见多识广, 出手不凡;二是“心正”, 即一腔正气, 超凡脱俗, 写别人之未写, 言别人之未言;三是“手巧”, 即匠心独运, 手法新奇, 写的东西让人耐看喜读。

三是训练观察。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解决作文内容空泛、描写不具体、言之无物的问题, 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细心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 学游泳就要在水里学”。于是, 我们经常上观察训练课, 让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表达。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篇8

关键词:真情 观察 积累 多读 多思 多练 多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一提到作文,不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普遍认为作文难写,从而害怕写作文,还说什么“作文,作文,一作头就痛。”还有的说“作文难,作文难,一到(上)作文课就心烦。”从挂在学生嘴边的顺口溜,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窥探到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作文即写文章,它是在接触客观事物时候产生的一种思想、一种感情,然后选择最能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内容,运用语言文字客观、公正地表达出来。《新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我在习作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也曾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家长、学生、教师常常以分数论高低,以成绩论优劣;学生只要成绩上去了,凡与之有关联的人,脸上都有光。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家长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普遍采用了“短、平、快”的方法——背诵范文,东拼西凑。这种指导的结果,自然就会出现千篇一律,“高、大、全”“假、大、空”,内容平平,毫无新意的现象,习作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虚浮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的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很有文采,但依然摆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成为上乘的习作。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从正面去写就是没错的。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对某位教师批评有加,但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老师歌功颂德,这样的习作能写好吗?只能给人以作假作秀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的缺点为好。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如实表现。写文章就是为了打动人心,让读者与自己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让读者和自己一起去爱,一起去恨,共同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如果让学生们从小按照“美好的道德”去编造作文,去杜撰作文,而失去的恰恰是美好的道德——真诚。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先情。”学生的习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的真情,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教会学生在写作时敞开心灵、表现个性、吐露真情、抒写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习作教学原则。

二、鼓励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广泛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体验生活是表达真情实感、写好习作的重要首要手段之一。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真理。生活对习作来说,可以触及感官,引发情趣,还可以接触事物,引发思考;亦可以有感而发,激起表達欲望。只要把生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为我们的习作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些同学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新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观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就可以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思考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写作的源泉才能汩汩流淌,长流不息;也只有热爱生活,善于捕捉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笔下才会流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对生活观察的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北宋文学家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足以说明积累在习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而有的同学写作时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 其根本原因是对生活观察体验不够,思考不够,积累不够,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大脑“仓库”里储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习作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讲清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将作文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多参与家庭日常事务,多与家长交流、沟通,关心周围的人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还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写读书笔记,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现象,积累的好素材,感受到的体验都记录下来;这样再提笔时就会胸有成竹,就觉得有东西可写了。

三、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练、多修改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从后天的学习、实践中得来的。吕叔湘先生说过:“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问他们的经验,都异口同声的说是利益于课外读书。阅读时写作的基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陶冶情操,让我们浑身充满正能量;多读书,可以让我们有许多写作灵感,使文章更富有文采、美感;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聪明,变得快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都在不知不觉的读书中储存起来,在习作时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你完全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假思索地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真性情、真情意表达得生动、形象、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思考是写作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只要潜心思考,观察、感悟、体验生活,深入理解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理解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就可以逐步转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多思考,除了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主题鲜明、内容详实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如何选材,如何组材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之我见 篇9

很多教师认为:农村位置偏僻,缺乏城市热闹的人文地理环境,接触的新鲜事物少,所以农村的孩子视野小,见识少,写出来的作文没有城里孩子的精彩,有创意。我认为,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习作指导上方法得当,农村孩子一样能写出优美的文章。在十六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有以下几点切身体会。一、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当前,农村小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作文敷衍了事,只图交差。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如果从以下三方面去抓,比较容易收到效果。

1、以教材为本,激发写作兴趣

教材里的文章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们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结合教材有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鸟的天堂》一文,作者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抓住大榕树的大、美等特点,通过真挚的感情、华丽的词句描绘,让读者多么想去亲眼目睹“鸟的天堂”的神奇啊。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去观察:我们农村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你能不能选一处,抓住它的主要特点,把它的美写出来,让大家也想去看看。有了动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真的去细心留心家乡各个美丽的景点,把家乡最美的一幅幅画展示出来给大家。

2、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写作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来源于自身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农村小学的孩子由于所处环境的因素,他们的见识确实少了一些,但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事物,抓住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素材,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写作兴趣。在一次习作课中,我组织了一个“小记者采访”活动,在课堂上我要

求每个小学生扮演记者采访老师。我把采访要求讲了,就让学生向我发问。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平时不敢问的问题,我一一热心地作了解答。活动结束后,我没有要学生马上写作文,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采访校长,把采访的过程写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活动,学生很感兴趣,所以积极性很高,那次的采访稿都写得不错。除此之外,我常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游览美景、做好事、到田地里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快乐等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3、纠正方言,教会说话

很多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语言不规范,与标准的普通话不相吻合,语无伦次,错字、别字百出,语病、句病连篇,这些都是教师头痛的作文问题。为此,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纠正方言,教会说话,确实是迫不及待。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应从这些途径入手:提倡说普通话,书面语言常挂口中,摒弃方言,以规范其语言表达;教师课堂语言要简洁规范,注重学生课堂语言的完整性,以免说三漏四;多读范文、多背诵妙句佳词,培养语感;课堂多让学生多练口头作文,及时纠正方言语病;学生勤于练笔,多写日记、周记。

三、多渠道练习写作,帮助积累素材

1、丰富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写作也一样,只有阅读过大量的课外优秀文章,学生才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写起文章来才会才思如泉涌。因此,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读物,让他们到图书馆去借来读,我还在班级上设立了一个读书角,让学生把家里的好书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们分享。如果在网上或报上看到什么好文章,我也会带到班上与同学们共享。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日益高涨,有的学生在半路上捡到一张旧报纸也会津津有味地看半天。

2、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对我们说他们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有一种“立足课本,放眼课外”的远见认识,想方设法让学生积累素材。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课文,积累课本中的题材,还要联想课文与生活中的人或事物,甚至让学生想象、推理可能有的美好生活,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

养成一遇到、或看到好玩的、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就它记下来,作为日后写文章的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家庭中的各种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动脑、动口、动手、动笔。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

3、严要求,多表扬

每次习作,一定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严要求,是从反面刺激学生多写。多表扬是从正面鼓励学生,哪怕有一点突破,或会用几个学过的优美词语、句子,或者引用恰当,或者开了个好头,结了个好尾。

4、抓住偶发事件,即兴作文

我也常常让学生即兴作文。这就要求教师巧妙灵活地把握学生间、课堂上等偶发事件,引导学生将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作文。有一次,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我发现黑板没擦,我一言不发地站着,学生们不知道我怎么了,我指了指黑板,他们才恍然大悟。有一个小个子男同学上来擦黑板。他由于个子小,要跳起来才能擦到,他的动作诙谐有趣,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灵机一动,要求学生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在这次习作中,有许多平时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写得很精彩,他们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都描写得很到位。同学之间相互争吵,找我告状,我什么都没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暖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一行字,要同学自己处理。然后把这件事的经过写下来。类似的作文写多了,学生习作水平就自然提高了。

四、指导学生修改

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常常鼓励学生在多写的同时多修改,养成自觉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我在指导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突破关键,掌握规律。如指导学生怎样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写,我就从一个实例的训练中掌握方法规律,围绕文章主题,细心观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修改同桌的作文,让他们体会到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小学春景习作教学点滴 篇10

一、学习文本,将相关知识进行关联

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我们发现可以归纳出许多文化元素来,如月文化、水文化、春文化等。当我们把同类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归纳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用这些知识去描绘生活,我们会更顺手。

如:苏教版小语中有关春文化的课文就有很多,如《春雨》 《江南春》《春日偶成》《春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等都是写春天的诗歌或散文。学习这类的文章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进行串联,学生容易记,记得牢,用得好。

笔者开设了一节以春为主题的语文实践课。首先,播放 “春之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教师提问:“这里的春天指的什么春天?你由此会联想到哪些春天?”有的同学说,这里的春天指的是改革的春天;有的同学说,这里是指祖国的春天;有的同学说,他们还想到了人生的春天。老师说,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开花的季节常在春天,要好好地把握,好好地孕育,将来才能有大的收获。其次,展示“春之韵”。播放《春晓》舞蹈,让学生讨论:你们从舞蹈中联想到了什么?你还想起了哪些写春天的诗歌?有的同学说,从舞蹈和诗歌中悟到了时光的宝贵, 时光好,风景好,连音乐都是美妙的———鸟音———天籁之音; 有的同学想起了《江南春》《春日偶成》等诗歌里的句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等。再次,欣赏“春之文”。出示《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春笋》《春到梅花山》《春联》等片断,进入美文欣赏教学。

将小语教学中有关春天的内容关联到一起,让学生在暖快乐的活动中,再现课文的主要内容,联想生活的场景,结合自己人生的春天,在言未尽,兴正浓中,落下的是这一实践课的帷幕,落不下的是学生的回味。

二、引导习作,将眼中所见进行物化

学习文本,关联文本,重在内化运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关键是要把课文学深学透、融会贯通;外化于形,要联系自身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能把眼中和心中的春天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教师光做要求是不够的,要多以实例去引导,在引导中学会习作的方式方法。在引导中将学生眼中所见进行物化,成为可见可感的习作。

如:《我眼中的春天》习作教学片断中,首先,教师提示:你们有什么好诗、好词、好歌吗?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春天的精美词句,咏春。其次,学生说春天。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可从以下方面去说:谁的观察最细致,谁的感受最独特,谁的发现最新颖,谁的用词最贴切,谁的想象最丰富,谁的感情最细腻?再次,范文引路。出示朱自清的《春》,讨论:本文如一幅风景画,画出了哪些景物?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本文结尾处三个比喻有何深刻含义?顺序能互相调换吗?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最后,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学生习作片断:

校园的春天,我们看到了花,有的像炸开的烟火,有的像高脚的酒杯,有的像太阳一样的四射。好多花儿我叫不出名字,那鲜艳的色彩却分明地扑入我的眼中,红的、黄的、白的, 浓的、淡的、都像开学似的聚拢来,热热闹闹的,小鸟为他们唱欢迎曲,阳光为它们作美容。

校园的春天,盛开着祖国的花朵,课间,我们穿着鲜艳的服装穿梭着迷藏,我们跑着、笑着、与鸟儿的歌唱应和着,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要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好好学习。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整合了课本资源、校内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了对春天的认知和表达。

当然,积累与倾吐的路径有很多,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经常性地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记下他们课外所读的书,平时所做的事,日常所动的情,然后,将他们的日记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纠偏,在我们的小语教学中不怕学生有问题,怕的是教师看不到问题和掩盖问题,教学工作的核心意义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所谓”“无所为”是教育教学工作最大的危险,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上一篇:对策简述下一篇:存储芯片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