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实效十篇

2024-07-09

现代教育技术实效 篇1

之所以产生“鱼牛”幻象, 一是, 信息不足。青蛙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丢失了丰富的细节, 鱼的信息量严重不足, 为“误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二是, 认知心理的原因。这个故事也带给教师这样的启示: (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2) 教师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3) 要关注学生。 (4) 学习需要交流。 (5) 假如给青蛙带上照相机, “鱼牛”幻象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因此, 要重视教学媒体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

由此我们也体会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 让教育充满智慧。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运用合理的教育技术, 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能够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1. 设计开放性问题

如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 在设计好一节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技术上提高操作的精细度,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我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探索出一套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课时, 我用PPT展示血红蛋白的结构和补铁剂的包装与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实验探究, 解决实际问题。我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特殊现象, 在交流环节中展示给学生, 共同分享。总结环节中, 我除了展示学生的成果外, 还补充了几个实验, 圆满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亲身体验一次较为完整的科学实验,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2.设计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内容而布置的, 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完成探究性作业同样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 提炼选题, 提出假设; (2) 搜集信息, 分析信息, 归纳整理并得出结论; (3) 表达交流。

在完成课外探究作业时, 评价策略同样能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开展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 最终解决化学问题。例如“金属材料”的教学, 我采用学生编写化学简报的方法, 让学生尝试将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的认识用图画展示出来,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 我提出问题:如何收集资料, 收集什么样的资料, 设计剪报时要注意些什么……这些实际上是评价标准, 旨在使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好作业。此次优秀的作业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展出, 效果很好。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大多数内容丰富、美观, 背景的颜色柔和, 并与文本及图片颜色协调。

通过此案例, 我体会到: (1) 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2) 探究问题设计的方式可以通过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等来创设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针对“鱼牛”幻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要在保证学生学习信息不缺失的前提下, 在探究学习中将化学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帮助学生跨越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的限度。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促进了化学教育理念的变化。其作用, 一是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资源。化学学科认识物质世界的独特视角, 使学生的主观经验与化学物质世界的微观性相脱离, 学生必须通过主动观察和思考来获取感性的经验, 才能有效掌握化学知识。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所以, 通过学习资源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共同影响, 学生更容易解决化学学习中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二是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获得信息的多种途径。在传统化学教学中,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机会受到各种环境、设备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可以扩展信息资源, 提供众多模拟现实的工具, 使学生有可能像化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 从而使学生获得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三是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教育体系中, 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重新看待了知识的权威性。它将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整合中, 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讲解者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学生可以主动地选择各种信息源, 通过亲自的探究来解决他们自身遇到的化学问题。

1.设计实验探究学习课

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中, 我利用视频和图片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化学实验, 亲身感受到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之后, 我又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微观电子流的形成过程。

信息技术已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的、跨时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是依托实验探究,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做好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工作。化学实验实际操作与教育技术相融合, 能优化学习情境及认知过程, 为教学提供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 改变学生获得资料的方式, 快而多地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多媒体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 使“教”与“学”的过程得以优化,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

2. 设计网络学习课

在“非金属材料”一课教学中, 我采用了网络学习的方式。学生自主在局域网上学习, 之后进行知识竞赛。图文并茂的网页、超大容量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各取所需。学生们在同一个教室中学习不同的内容, 各有收获。从教学设计到实施, 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合作竞争的学习环境。课堂容量大, 学生自主性强。

在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 一方面, 信息技术能够改进信息呈现方式, 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 使教学内容借助技术手段来加以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 运用各种媒体进行交流,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交换信息, 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在团队中进行合作与协作。

我的反思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突破点是实现化学学习资源的统整和优化, 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课程建设理念对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一方面, 超文本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学科逻辑结构。另一方面, 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化学学习信息资源, 优化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作为效能工具, 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效率;作为研究工具, 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研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 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合作。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要依据学生学习实际需求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学习资源网。

教学中出现了用P P T演示文稿完全代替板书, 用化学实验录像甚至动画代替真实的实验, 用一些简单的F l a s h动画模拟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原理, 用一些科学性不强、缺乏真实性的网上信息创设问题, 用电脑屏幕上的课件完全代替立体的模型……这些使用信息技术的误区,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实效 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英语课堂实效性

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随着人们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也已成为21世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在教育领域内,教师们必须树立现代信息教育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发挥其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等特点,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直观易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呆板、单调和枯燥的模式,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发生质的飞跃。

一、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网络作为一扇窗户,为教师打开外部世界丰富的内容和资源,并把它带入课堂。与以往贫乏的资源相比,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资源库。

1 . 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备课阶段。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使之与课堂学习建立联系。例如Sample Warmer,就可以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短片、音频或其他热门话题人物和事件利用多媒体引入课题中,以调动学生参与话题的积极性。

2.依托网络资源,补充和完善练习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教学内容。如雅虎视频搜索,Alta Vista音频搜索,Singing Fish多媒体搜索等可以搜索到很多像BBC、CNN这类受大家欢迎的电视短片,充分发挥影视电化教学手段具有语音、画面、音响三结合的优势,使声音和画面相结合,语言和情节相结合,给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看到图像、动作、姿态、表情,听到纯正的语言交流,有身临其境之感,给学生以思想和心灵的强烈震撼。

3.选择性的使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但网上的资源非常多而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筛选和有效利用。如果杂乱地使用网络资源,实际上是分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干扰了教学信息向学生的传递,同时也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禁锢。教师应把教学软件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按照自己教学的需要,设计适合自己的课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

二、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TELL的概念,互联网及通讯技术为语言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广的空间。传统的教学工具是利用磁带、电视机让学生反复听一些对话、短文以完成一些教学任务,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这种灌输与填鸭式的课堂使学生产生疲倦及厌烦的心理。而现在,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增添课堂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英语材料。由于它集声、像、图于一体,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学生面对生动的画面和富于感染力的声音,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

老师应当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提供的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譬如1.利用现代技术制作课件。最著名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是Hot Potatoes。2.制作电子学习材料。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习题练习由纸质练习转到网页形式的练习,这样的练习生成程序要属Discovery School Puzzlemaker最为流行。还有一个名叫Smile的工具非常好用,它可以帮助自己管理网上题库,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练习。这样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也可以做到对症下药。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的使用各种媒体,才能真正适合教学实践的需要。使用信息资源,是为了给语言学习提供一个仿真的语境,让学生一目了然,减少教师解释说明的时间。如此,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操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就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建网上互动平台,拓宽英语训练渠道

由于现代技术的应用越来越不受地点的限制,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计算机室或自学中心使用,还可以在家里、寝室或网吧中使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在异地也可以进行很好的合作与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调动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共同携手创建一个师生可以在网上互动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并举,拓宽学生英语训练的渠道。

1.合理使用在线交流工具。通过互联网上的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博客、播客和BBS等方式做交流活动。

2.在线教学和培训。如创建网上英语论坛,开通QQ群与学生进行视频交流。通过教学网站,教师可以把讲义、课件、练习测验等多媒体资料上传至互联网供学生自主学习,并随时答疑解惑,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互式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实效 篇3

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进行的教学活动。而从目前的不完全调查统计来看,我国部分地区对于小学科学教育比较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年级才开设科学课、课时不足、不受(各层次方面)重视、科技教育经费不足、实验器材装备短缺、教师照本宣科教教材等现象。为此,小学科学已经沐浴了一次次课程改革的春风,课程改革提倡的不仅是换药——目标、内容、教法、评价,还换汤——教学的载体,本文主要以教学手段的革新作为研究主体。的确,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我们的教学、课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设备配置不足,使用率不高

纵观现阶段用于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教学设备,硬件设备上主要以专业科学教室、电子计算机、电子展台、投影仪和电子白板为主。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在江浙等发达地区,基本都设立了专用科学专用教室以及仪器室,同时也配备了电脑,但在一些乡镇这是望尘莫及的。此外,对于新型的交互性电子白板,更多老师对此更是一筹莫展,缺乏相应的培训指导,导致了使用率低,将此成为一种摆设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科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针对性不强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曾多次开展计算机和电子白板培训,针对教师在备课、上课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图片的编辑、美化、拼接、边框制作等。但是,这样的培训活动面向的是全体教师,而没有针对性地分学科进行培训,对于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的运用,对于专业化比较强的科学课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某些专用仪器的展示、使用等很难在课堂中运用电子白板,并用到实处,因此,从真正意义上说,电子白板的引进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其实与普通的多媒体教学不分上下。

二、活动内容与策略

(一)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大部分课时都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学生亲自试验操作的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对于一些在课堂中无法完成实验的课时,如,凤仙花的种植、蚕宝宝的养殖、水的三态变化、宇宙单元、复习课等,单凭教师的讲述,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考验的不仅是教师的口述能力,还考验学生的听课热情,干巴巴地讲解在科学课堂中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他们无法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记忆率单听、单视收到的效果完全没有视听相结合的效果好,数据如下:

认知心理学记忆率的研究发现:3小时后的记忆率和三天后的相差很大,从单听、单视和视听分别为:70%、72%、85%与10%、20%、65%。

(二)策略

以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第一课《蚕卵中孵出新生命》和第二课《蚕的生长变化》为例进行实验探究。选取301和302两个班级,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注:301班和302班两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上课的积极性等各方面都相差不大),实验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最后运用试卷检测的形式换算成记忆率,所得的差值即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301班作为实验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学习),方法如下: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微小的量放大

如:将蚕卵、蚁蚕的外部形态放大,利于学生观察。

2.利用现代教育放慢速度便于观察

如,将蚕宝宝的蜕皮过程展示。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验前的操作规范演示

如,养殖蚕宝宝时的前期准备工作。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记录实验过程

如,将蚕宝宝一生的过程用录像的形式展现,特别让学生关注在蚕宝宝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蜕皮。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讲授蚕宝宝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亲自完成周期的过程,突破重难点。

三、研究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比较,并计算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记忆率差值,该差值即教学有效性的体现,从而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中运用的最新动态,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作出更高的成效服务。

(三)试卷检测法

通过试卷的形式论证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范昌.小学科学教学思考随笔[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运用现代技术技术 提高德育实效 篇4

务求德育工作实效

——送桥初级中学德育工作设想与探讨——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当前服务于教学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旨下,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提供了挑战。我校从矫正传统德育的弊端入手,设想以体验性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园现代教育设备为依托,抓住现代教育技术集成性、交互性、时代性、新颖性特征,在德育实效性上进行探索:

一、理论支撑:

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奠基人约翰·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如果教育者能对活动加以选择、利用和重视,以满足儿童的天然欲望,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所谓“体验教育”是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生自我教育,它旨在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也对“体验性教育”理论在德育工作中运用进行探讨,主要形成了“情感说”、“特殊活动说”、“意义建构说”、“活动—过程说”、“活动—结果说”、“图景思维说”、“感受—领悟说”等观点。

深刻领悟杜威“从做中学”理论以及我国国内对体验性教育的一些运用方法的实践价值,为学校运用多媒体,服务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物质条件:

1、学校的物质条件:我校拥有上百台微机、二十多部录音机、两部数码相机、一部录像机,配置了教师、学生微机房,每位教师自购了电脑,购买了十一台台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了校园广播系统和演播系统,2008年创建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这些物质条件既为教学提供的物质条件,也会德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教师的德育实践:从2005年起,我校诸多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上开始运用多媒体,有的在一般班会课上也注意使用录音机、录像机,播放视频,深受学生的喜爱,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也为我校德育整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前期探索。

3、德育的网站资源。打开网络,诸多德育网站,如“中国德育网”、“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以及各省、市教育网站的德育资源,只要我们信奉“拿来主义”,多加筛选、组合,都能成为符合校情的的德育资源。

三、运用原则:

1、生本德育原则:教师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在组织教育资源中,教师只作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至多也只能是其中的一员“参与者”,把德育的建设权、评价权交还给学生。

2、体验德育原则:针对过去德育方法单一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少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的弊端,现代德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德育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大胆地进行合作学习,实践体验,实现德育目标。

3、校本德育原则:德育是大学问,德育应用多媒体必须彰显本校办学思想、校风、班风、学风、校识、校歌等,重点解决学校德 育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成长困惑的问题,以校为本,以本校学生发生的问题为切入口。

4、开放德育原则:开放的时代要求学校的多媒体库具有开放性,开拓创新的时代特征要求学校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与时俱进。

四、具体策略: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效。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学校德育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具体运作之中,首先在“渗透”所凭借的手段上予以更新。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德育内容具有直观性。现代教育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为一体,可以使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例如:我校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根据学生厌倦背诵的特点,制作的《关爱你我生命健康》辅助教学软件,学生通过观看Flash课件,直观感知预防不法侵害的注意点,并利用人机交互界面对于生疏的交通法规加深理解,对于抽象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行形象的说明。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德育形式具有感染力。将多媒体引入学科教学,让德育教学内容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启发学生智能,诱导学生与主题、与主人翁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而且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展现形象生动的音乐画面、优美的音乐旋律,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例如教唱《康定情歌》,教师可以 凭借多种媒体,引导学生首先感受壮美的画面:无际高低起伏的青山,一群骏马,片片白云在空中浮动着彩多姿,蔚蓝色的天空雄鹰在展翅翱翔„„让学生从美丽的画面和鲜明的色彩中感受美,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美”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德育影响具有持久性。现代教育媒体所创设的德育情景,提供的生动内容最易于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教育,具有优化德育效益,延伸德育效果的特殊功能。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诚信也是一种资源》一课中,为了说明违背诚信的危害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黑心棉、注水猪肉的一段产品质量的短片,再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市场交易行为违背了市场交易的什么原则?这些违法行为有什么危害?由于这些视频的逼真生动,调使大多数学生懂得做人应该讲诚信,也使不少学生以此节课为起始,关注社会诚信建设。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效。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的载体,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我校校长室、政教处、团总支在组织德育活动中,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克服德育流于空洞说教的弊端,把学校“包办”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领悟,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为我校开展快乐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1、开辟网上德育组织结构,注重听取师生的正确建议。2008年 建成校园网后,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开辟“政教处”网页,设 置好各大版块,将政教处、学生会、团总支等组织的机构挂在网上,并开设“我的e言”专版,广泛征求同学们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意见和建议。同时开通网上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让家长或者社会各界完全可以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看法“寄”给校长、班主任或其他老师。

2、建立多媒体德育素材库,为德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学校可以将建立多媒体素材库的责任进行分解,在培训师生正确获取网络资源信息的技能后,让“全民参与”,不断为校园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而添砖加瓦。我校目前多媒体德育库已经按照《中学生守则》分为十大类,又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为四十小类,从每个单元内部来说分为学校办学思想、学生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咨询等小类,从内容的实用性角度出发,每单元分为常用库和扩展库两类,常用库选择经典、常用,扩展库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断扩充、调整。从内容的全面性角度出发包括知识素材,即概念、名人名言、文字故事等;包括图影素材,即照片、图片、课件、FLASH动画、电影剪辑、电视节选等等;也包括可以用电脑操作的试题中心库,当然我校多媒体库处于初建阶段,以后应该注意开展学生、家长的反思材料、录音材料等。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大网上德育活动宣传的力度。①办好校园广播站。“校园之声广播站”是我校开辟第二课堂、组织课间活动的好形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协作意识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我校的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课外活动时间各开播一次。团总支负责总体运筹和指导,由各班通讯 员及播音员填写广播稿件、编辑播音内容。当然校园广播主要栏目可以包括“校园新闻”、“校园新闻”、“时事新闻”、“讲文明、树新风”、“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体艺专栏”、“少儿歌曲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应该涵盖校园内外学生多彩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和形式富有校园特色,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寓教于播、寓乐于播”,用先进文化给全校师生以深深的启迪和影响。

②建设校园检查站。政教处将德育各种活动的通知和要求,及时公布在校园网上,便于师生查询,学生会、团总支把常规检查的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评比材料,利用黑板报获校园网及时公布,方便各班及时准确地得到结果。同时学校用摄像机拍摄“校园行”,将校园“美丽”和“丑陋”制成录像,定期利用演播系统在全校播放,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③建设校园加油站。“政教处”网页开设“校园之星”版块,班级网页开设“班级之星”版块,介绍班级“优秀学生”和学校“星级少年”的事迹,以先进的事迹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4、开设校本德育课程,提高德育活动的针对性。

①引用德育资源,铺设德育“金色工程”。2009年9月15日,我校组织全校师生收看“我爱你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视频。“藏族老人每天升降国旗,真伟大!”同学们发出肺腑心声;“杨利伟的演讲,真感人!”教师们腾升出爱国深情。建设德育的“金色工程”,应该月月有主题,比如一月份“继承艰苦奋斗”,二月份“感悟传统文化”。三月份“学习雷锋”、四月份“热爱生命”、五月份“感恩励志”、六月份“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九月份“尊敬老师”、十月份“开拓创新”、十一月“诚信做人”、十二月“法制自我身边”,开展这些活动可以采用传统的黑板报、手抄报、征文评比,也可以采用“魅力 老歌”歌咏比赛,观看他校活动视频等,提升这些活动教育深度。

②借鉴多媒体技术,加固德育“红色工程”。我校定期到敬老院演出、慰问,定期到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定期走进社区和村组,开展热爱家乡,讴歌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鉴于条件的限制,有时这些活动不可能全员参与,我校就将这些活动刻制成录像,在全校播放,让全校学生感悟革命精神,成为“五爱”的接班人。

③转播视频,创新德育“绿色工程”。学校“绿色工程”建设应该月月有活动,我校一般每年依次进行,理想与前途、学习目的性、安全、才艺展示、拒绝毒品、远离网吧、道德与人生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保证这些活动取得实效,政教处经常和信息中心配合,开展一些网络摄影评比、网络作文评比、学生网页制作大赛等具有网络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2009年6月8日,我校组织九年级学生收看以“我们的未来一样精彩”为主题的心理解压视频,专家的到位劝诱,极大地缓解了即将参加中考学生的过重的心理压力,弥补了班主任心理疏导这方面知识的缺陷。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班级教育实效。

1、运用多媒体提升班主任培训档次。2010年1月6日下午,教育家魏书生的“如何当好班主任”的话语在送桥初中多媒体教室响起。报告中魏书生老师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和说唱语言,像兄长般,将班级管理的两大秘诀“民主”和“科学”侃侃而谈,全体德育工作小组成员和班主任听得如痴如醉,大家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识:新的一年将借鉴魏老师班级管理的一招半式。几年来,我校坚持每月班主任例会雷打不动,例会中将学习教育理论、和观看教育视频相结合,不断提高班主任教育和管理水平。

2、运用多媒体增强主题班会感召力。3月3日,在学校做了国旗下致辞,吹响了“做新时代的活雷锋”号角之后,各班利用多媒体举办了主题班会,把雷锋的事迹告知学生,把雷锋精神教给学生。几年来,我校绝大部分班会课采用多媒体技术,找一些有关同学间发生的身边事为题材的小录像片,让声音和影像一同刺激学生的大脑,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然后让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够适当的分析出原因,班主任再选取这个时机展开讨论,极大地增强了教育效果。同时各班创办了班级网页,让班级“我的地盘我做主”。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三结合”教育的实效。

1、运用信息高速公路,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信息高速公路为学校家庭架起了互通的桥梁。为了拓宽学校的教育渠道,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置家教信息,并由专人不断地把国内外最新的教育观念,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及学校的近期打算,扩充和更新到网络之中,再把网址交给家长,让家长在闲暇时、在困惑时阅览到最新的家教信息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时刻把握学校的脉搏,与学校教育同呼吸、共探索。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有一个交流、借鉴的天地,学校还应该改革和完善“校信通”工作,让手机成为家长们教育子女的参谋与助手,成为家长联系学校的纽带,不断丰富家教结合的内容。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家教形式。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电视机、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课堂,可以使单调的家长会多姿多彩。例如我校在家长会前,通过大屏幕闭路电视,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校内、外部设施;硬、软件设备;近期教育教学新找算、新举措及新成果,使家长了解学校、信任学校,从而也树立了学校的威信。同时由于家长的层次不同,如果沿袭过去统一授课的方式,教学效果较差,而多媒体计算机房的运用就解决了这一弊端。家长们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在网络中获取各自所需要的内容,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下载输出留作资料。为解决家长在家教中的疑难问题,家长还可以到校电子图书馆中找各种家教资料,使家长视野开阔,观念更新,用科学的家教理论指导孩子,配合学校教育。可以说运用多媒体为学校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拓宽了渠道。总之,我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大增强了德育的实效,使学校德育向科技化方向迈进,也为我校连续十多年获得教育、教学一等奖做出了贡献,但同时由于缺少专家的点拨,缺少时间的打磨,还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我校将以本次座谈会为契机,努力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德育实效 篇5

一、观念引导

与复杂的社会相比, 校园素来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 然而, 近年来常见诸新闻报端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轻生事件、师生关系恶化问题等, 无疑给本应纯净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不谐之音。细细推究, 个别学生的素质自然是问题发生的直接诱因, 但学校德育工作、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首先要让全体师生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 认识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 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 缺少这一内容, 教育就沦为“知识训练”或“技能培养”, 成为狭隘、功利的教育。

对此, 学校通过请专家、办讲座的方式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理念上的积极引领, 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业绩、学习成绩仅仅是教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习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与气质、个性与兴趣、情感与思想, 每个人都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其次, 学校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专题的选修课, 融合生物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种知识, 以生命智慧认知自我, 激发学生的潜能, 充实学生的头脑, 提升了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与选修课程, 全校师生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 对教育工作、学习生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师生关怀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不仅仅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来完成, 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渗透到师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 与中学教育、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相融合。提起校园,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与教师, 二者互相影响, 互相依存。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巨大, 教师的价值也常常是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间接体现出来。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发展趋向, 必须了解、尊重学生并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所有教师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个性独具的生命个体, 但在长期形成的功利氛围与应试思维的影响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把学生当做产品来进行“标准化加工”,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此背景下,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培训与讨论, 引导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体系之中, 让教师明白,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以自身对教育的深刻体悟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感悟、提炼、升华, 金岭中学提出了“自然课堂”的概念, 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 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悟,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营造平等、和谐、发现、创新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与人文气息, 使得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一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便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实践。虽然目前囿于教师素养尚低、时间仓促等因素, 实际效果与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 但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定会实现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 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与书本世界相比,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本源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日常交往中, 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尊重、信任、赏识、关爱, 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自己的素养来影响学生。为此, 学校有计划地创设爱与关怀的环境, 如课外活动时间的辅导、交流, 艺术节中的师生同台竞技, 任课教师参与课堂管理等, 引导教师把握一切机会开展师生对话、倾听学生心声,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为他们答疑解惑, 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关怀的魅力, 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对生活价值的体认。

三、内在生成

人们往往把德育工作与枯燥的说教联系在一起, 其实真正的德育是鲜活的, 是丰富多彩的, 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引领下内在生成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结在一起, 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 化学校期望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育的内容也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内容和生活目标联系起来, 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中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 每个人都是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与创新能力的生命个体, 他们有着参与各种活动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强烈渴望。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知识, 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与意识, 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意识。

对此, 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长征胜利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开展以“传承长征精神, 做新一代中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等, 使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传承与个体生命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到来之际, 邀请家长到校, 开展以“请妈妈给我算笔账”为主题的班会, 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意识与节俭意识;适时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 全部交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 培养了同学们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学校还组织多次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 进行传统文化、家乡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 让同学们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与体验中增长了才干, 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到了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实效 篇6

一、以任务为主线, 把握整体设计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 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设计信息技术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技能。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而推销任务, 而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任务。比如在讲解文本框的学习中, 联系近阶段学生比较喜欢看阿衰漫画, 我就事先在WORD中插入阿衰的漫画, 但是没有配上合适的文字, 我和同学说, 老师也喜欢看阿衰漫画, 它可以缓解我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压力。今天老师还带来了阿衰, 但是只有一些图画, 老师想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语言才能, 创造一幅属于我们自己的漫画,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学生一听, 觉得文配画很有趣, 都希望自己能完成这一任务,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文字与图案经常出现不对应的状况, 此时, 教师再将任务进行分解, 提出文本框的概念, 并将任务进行分割, 进一步改变我们黑白状态, 而是配上丰富的色彩, 让我们的漫画更漂亮、更美观。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紧紧围绕“任务”这条主线, 逐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同时, 也让学生明白了文字也是可以四处移动的, 为以后的电子小报的制作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 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 要从大局出发, 整体设计任务, 从而使每一个任务的目标一致, 避免任务凌乱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以自主———合作为载体, 追求平衡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差异, 有的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多一点, 有的同学对操作比较熟练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 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收到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的效果, 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例如, 学生在初步接触到PPT软件时, 我把PPT比喻成WORD的兄弟, 既为兄弟, 就有相似点及不同点, 我把认识他们兄弟俩的任务交给学生了,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理地进行分组, 让小组成员采用以自学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其次, 结合组间、组内竞赛的方式, 评选出小组内有功之臣,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位成员都能在自己各自的领域中发挥自身特长, 为自己的小组贡献自身力量,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 提高了他们的自学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自由地进行选择学习内容,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自己的长处,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再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的思想火花不断地“碰撞”“互动”和“交流”, 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既增长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但是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时, 要把握好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和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展自我, 提升自我。

三、以评价为手段, 提升信息素养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的乐园。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优秀作品, 体会其优点,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还可以进行学生电子作品展览会, 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评价的参与者也可以有教师评、自己评、学生评等。在这里我觉得学生参与评价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必需的。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 可以从学生的描述中看到学生发现问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 从而让评价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总之, 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应当成为我们教师每节课都要研究的课题。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就应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 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科学、更合理。

现代教育技术实效 篇7

●●利用启发性提问, 实施探究教学

提问不是填空式问答, 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 教师问上半句, 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 学生无须作多少思考, 作“Y or N”的回答。启发性的提问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发现问题的根源是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计能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 所以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 挖掘教材, 创设好教学、学习情境, 提出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数据处理与统计》教学中, 要求学生掌握用查找、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技能处理数据, 教材分别使用了兴趣小组统计、校园十佳歌手、调查问卷统计等范例。四个范例属于不同的情景, 又无任何联系, 学生是很难有兴趣的。根据“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原则, 我以校园十佳歌手样表为基础, 增加“班级、性别”两个字段, 提出了颁发校园歌手奖的情境, 再用简明的语言提出了“校园十佳歌手奖” (排序) 、“最佳男女歌手奖” (筛选) 、“校园团体奖” (分类汇总) 、“查找是否获奖” (查找) 等问题任务, 在让学生明确任务的同时, 又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启发性问题的发现是动手实践

颁发“校园十佳歌手奖”时, 学生根据总分进行排序, 发现两位选手总分相同, 学生就会提出“如何处理”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与生活相联系,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引入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的概念, 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启发性问题的解决是知识的迁移

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比如“查找”这一功能, 学生在Word中已经有很深的印象, 当在Excel再一次学习查找功能时, 教师只要提出“Excel中的查找功能是否和word中的一样吗?”的问题, 鼓励学生在实践尝试中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 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实现知识的迁移。

●●提问要突出重点, 注重精讲多练

有人认为教材的重点就是“课眼”之所在, “课眼”是一课的窗户, 打开这扇窗户, 就能窥见全课。运用提问的方式只要抓住了课眼就能带动对全课的理解, 也就是说要紧扣理解教材环节的关键性,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点上, 这样才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到筛选的这一环节中, 我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问题“获取最佳男歌手的要求是什么?”“对照排序的操作, 这一次我们的关键字又是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点出了筛选操作的关键问题, 有利于突出操作重点。同时第二个问题有些学生虽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 然而又很想了解, 因此, 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了悬念, 引起了好奇心, 激发了求知欲。分析清楚这两个问题后, 就大胆放手让他们自主练习,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做到了精讲多练。

●●提问要有层次, 突出探究式实践

层次性的提问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我的做法是:

1.通过先设问, 后反问, 再自主练习, 最后得出概括结论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颁发的奖项对应着什么样的操作技能?”、“你能找到技能关键字, 说出操作思路吗?”这两个问题一直贯穿本节课的四个基本知识点。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 通过问题的思路, 自主尝试练习,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架设问题的坡度, 引导探究,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坡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深入。在分类汇总中, 学生往往会忽略排序, 此时老师不必点破, 而是提问:“你们的操作思路正确吗?我们先来验证。”, 当发现错误时, 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同一班级, 在不同的记录中得出各自的汇总呢?”, 当学生实践操作成功后, 再提出“总结出分类汇总的基本步骤了吗?”通过这样几个先小后大的问题组合, 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的坡度, 从而打通了学生的思路, 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良性的迁移。

现代教育技术实效 篇8

鉴于上述情况,我在授课时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结合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应用音乐、Flash动画、时政新闻、漫画、诗歌、生活实际等创设情境,学生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

1.音乐能起到放松心情,消除疲劳,激发情趣,促进大脑思维和记忆的作用,并能烘托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活泼。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册第七课《情趣与兴趣》时,我进行了一个现场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听音乐。于是我播放了几首曲子让他们欣赏,听着悠扬的萨克斯、舒缓的钢琴曲、美妙的二胡,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感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奇妙感觉,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培养高雅的情趣,将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2.利用漫畫幽默、直观、生动的特点助教,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在讲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有机整体时”出示一幅“飞机”的漫画,以飞机的机身代表“一个中心”,两翼代表“两个基本点”。我国正是由于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而使中国经济腾飞起来,漫画形象地说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这样就使一个比较复杂抽象的问题经过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变得具体生动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3.把身边发生的时政新闻带到课堂上来,让初中思想品德焕发出新的激情和活力。

初中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更加渴望了解政治课本以外的真实鲜活的精彩世界。因此,把身边发生的时政新闻带到课堂上来,必定能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激情和活力。

如: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教学中,播放伊拉克战争的片段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课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运用时政新闻时,要增强课堂的实效,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且抓准身边新闻事实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才有可能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对鲜活的新闻与教材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做到游刃有余。

在教学中,密切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还可以从网上各类新闻咨询中选择课堂教学所真正需要的,并及时下载、复制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搜集更多的与政治课堂教学有关的新闻,上课在全班进行交流。

总之,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班班通),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现代教育技术实效 篇9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环境问题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危害人们健康。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增强环境保护责任, 积极投身环境保护行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教材环境保护理论知识抽象, 所列环境问题及事例以城市居多, 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感到陌生, 认为环境问题是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事, 与我们农村没有多大关系, 与我们青少年关系不大。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光靠课堂理论说教效果不理想。为了有效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新课程观为指导, 积极开发当地农村环境教育校外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形成合力。身边事, 易接受;生动事, 易感人。引导学生参与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环境保护意识, 达到增强环境保护自觉性之目的。

二、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增强环境保护教育实效

1.引导学生亲身调查、感受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根据思想品德新课程环境保护教育的要求, 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课文, 并利用课外时间, 走访调查当地农村的环境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 归纳概括出当地农村目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

(1) 水污染严重

大量残留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经雨水冲刷直接流入河道, 加之一些个体小企业污水的直接排放, 饮水安全无法保障。这样的水浇灌到田地里, 不仅影响庄稼、果树的生长, 而且导致农产品中药毒残留, 食用不安全, 引发多种疾病。

(2) 土壤污染严重

由于长期大量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和土壤中地膜的残留, 致使土壤结构破坏, 土壤板结, 地力下降, 各种菌病增多, 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的收益受到了严重影响。

(3) 草地破坏严重

由于部分农民存在广种薄收的旧观念, 滥牧、滥垦荒山荒沟, 及小砖窑取土破坏了地表结构, 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常常引发山洪, 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农田果园淹没、道路破坏等灾害, 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森林覆盖率低, 气候不正常

退耕还林不力, 加之干旱少雨, 树木成活率低下, 已成活的树木管理不善, 乱砍滥伐严重, 仅在村庄周围或个别山头看到零星树木。森林覆盖率低, 导致当地气候恶劣反复无常。冬春多现沙尘暴, 甚至夏季也会出现浮尘天气。干旱、暴雨雪、冰雹、狂风、滑坡等灾害常常侵袭, 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5) 空气、噪音污染严重

个体小企业浓烟直接排放;因传染病而死的畜禽不深埋, 而是随便丢在村庄附近, 随处乱倒垃圾, 污染空气, 传染疾病;随意焚烧废弃物、杂草, 造成大气污染;农村大多是土路, 近几年农用车、机器增多, 尾气及其吹起的尘土、噪音污染严重。农用车、机器经过之处, 浓烟土雾滚滚, 噪音刺耳, 大有“尘埃不见咸阳桥”之势。路边行人、居民叫苦不迭, 农作物因蒙上厚厚的灰土而黯然失色。

(6) 白色污染严重

各种塑料袋及塑料制品、农膜在农村大量使用, 废弃后不回收妥当处理, 而是随意丢弃路边、地埂。风一刮, 则“高者挂罥长林梢, 低者飘转沉塘坳”。

(7) 垃圾、杂物、农家肥随意倾倒侵占公共场所及道路

各种废旧电池、废弃电器、废弃药品、玻璃制品及其他垃圾无指定场所, 任意倾倒堆放。既影响村容村貌和各种活动, 又造成道路阻塞, 影响交通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增强责任感

在学生调查, 亲身感受目前农村环境问题及危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让学生结合课本环境保护知识展开讨论, 进一步分析。同学们初步认为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是这些地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低下人为破坏严重;个别农民小农意识严重, 只顾眼前利益、自个利益, 缺乏大局意识;没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农村建设规划不够;国家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及监管措施不力;贫困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越穷越乱采滥伐, 造成恶性循环。通过分析、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和紧迫感。

3.引导学生建言献策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对治理当地农村环境问题建言献策:

(1) 建议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建议乡镇、村级组织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牌、广告牌、各种会议及“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规, 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律意识, 营造依法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同时还要负责组织村民处理好垃圾, 保护好水源。种树种草, 绿化荒山荒沟, 减少水土流失。

(2) 建议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力度

建议政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引导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充分、附加值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大力推广科学种田, 选派责任心强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间地头、村巷宣传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用药施肥。推行清洁生产, 整治小企业的污染。改革林权体制, 大力推进植树造林, 绿化荒山荒坡, 整修梯田, 积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防止水土流失。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纳入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奖罚力度, 教育引导、经济手段和法律制裁多管齐下。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步伐, 逐步硬化道路, 提供安全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为农民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

4.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行动

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头, 进社区, 进家庭, 用自己课堂所学环境保护知识和实际感受宣讲《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张贴环境保护标语, 散发环境保护传单,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志愿参加清理农村公共场所垃圾、打扫道路、美化村容村貌、植树种草、保护母亲河等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和破坏环境的言行作斗争, 树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保护环境, 我的责任”的良好风尚。

三、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反思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让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 参加社会实践, 切身体会、感悟、内化环境保护知识, 学生易于接受, 比单纯从课本学习效果好。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深化所学知识, 形成观点, 上升为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 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环境问题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教师应以新课程观为指导, 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 积极开发当地农村环境教育校外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形成合力, 激发学生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 增强环境保护教育实效。

立足教学实际 提高教育实效 篇10

关键词:品德课堂;开发利用;实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品德学科大多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基本上是由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的。开发品德课程资源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费时又费力,而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因而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方面,家长对品德课不重视,加上绝大多数学生家庭没有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者课后进行调查实践等任务,效果往往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经常无法顺利开展,教师只能简单化地将自己开发的资源分发给学生,草草收兵。

课程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理智地分析课程资源的现状,立足品德教学实际,开发一切能提高品德教学实效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开发校内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自身能力,努力开发教师资源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其自身也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支持者的教师在与儿童合作的同时,要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服务,为他们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因此,要真正提高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挖掘教师潜在的搜集能力

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以大量的资料准备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多渠道搜集资料的能力,才能准备好必需的资源,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如,在教学“科技造福人类”时,课前,教师不仅要准备蜡烛、油灯的图片(或实物),而且得搜集有关电流发明的历史资料及各种人造卫星的相关资料等,并做成课件。只有教师积极搜集资料,精心整合、重构各种资源,才能把这些主题活动演绎得更加生动、活泼。

2.挖掘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很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这是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

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的长期观察,逐步积累他们的有关信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以确保每次活动的开展受到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确保每个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3.挖掘教师灵活的设计能力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之外,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地确定主题,巧妙地设计活动。

如,“家乡特产知多少”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地特产。第二部分是特产形成的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是介绍具体的特产。在上该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材中的资源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否体现了生活性、可参与性和可接受性。因此,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前两个板块作为一种欣赏或课外补充,把重点放在了解、介绍新昌特产上。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真正起到了求真、求实的功效。

4.挖掘教师高超的操作能力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类活动包括模拟情景、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教学游戏、练习等多种形式。所以,教师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是巧妙设计活动并顺利开展活动的根本保证。

如,在预设模拟看红绿灯过十字路口的活动时,教师需要事先到大街上实地勘察,并制作好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如,可以用手举起来的“红绿灯”教具和扮演“司机”的头饰等。

二、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资源

在诸多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这一宝贵资源最容易被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潜在价值的主体性因素,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互为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这样说,如果缺失了学生这一重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品德教师应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知识内化

品德课程是一门社会学科,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杂家”。但作为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人数多,所学知识也比较新,比较全面,有的学生甚至对某方面知识很精通。所以,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知识,拿到品德课中,为我所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为品德课服务,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在交流小京生这种特产的资料时,我发现有位学生说得特别详细,于是夸奖说:“你真能干,了解得这么清楚。”这时,有学生告诉我:“老师,他们家是专门做小京生生意的。”学生的这一提示启发了我,我立即改变教学流程,让这位学生介绍小京生的加工制作过程。由于他每天都亲眼目睹小京生的加工制作,而且还有过亲身体验,因此说得非常详尽。下面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大家对耳熟能详的小京生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新昌人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实现教学创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锻炼,教学经验得到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精神世界得到了熏陶和升华。

(1)学生新颖的思维火花,使课堂充满生机

新课程下,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有时,学生的眼睛比教师还要明亮,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学生所能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比教师的更有说服力。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实现“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生成”才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真正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活”的课堂。

如,在教学“我们一起做”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学生很快完成了。然后,我提高了难度:“我们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画出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个孩子说:“我可以先画一只手,再画另外一只手。”另一个孩子说:“我可以和同桌合作,互相帮对方画双手。”我灵机一动,组织了一场画双手的比赛,看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比赛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在及时表扬2个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大大地肯定了第2个孩子提出的合作精神。这样,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合作的美好,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课堂处处洋溢着和谐、生机。

(2)学生偶尔的学习错误,为教学增添新路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地注重知识结果的获得转向强调教学过程的体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成功的经历,也会有错误的产生和感悟。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简单粗暴地、不负责任地对待错误。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最能直接反映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思索与需求,是学生成长中最具潜力的内部因素。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修正的特性,别人的错误也会成为自己的警戒。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这些“错误资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错误非但不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来自学生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

如,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时,有位学生认为:放学就回家,回家就做作业,吃完晚饭就睡觉是最节约时间的。显然,这位学生对珍惜时间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课堂上,教师没有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而是紧紧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两轮讨论,第一轮针对认识的准确性,第二轮针对如何解决,给同学提些可行性的建议。通过这一环节的引导,纠正了学生的认识偏差,明白了怎样才算是合理的珍惜时间。

总之,品德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品德教育的资源。作为学生品质养成的引导者,我们每个品德教师都应该具有强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做个有心人,立足教学实际,从多角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构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上一篇:怀旧青春下一篇:牙胚细胞条件培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