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践能力五篇

2024-05-03

野外实践能力 篇1

关键词:生物学,野外实习,素质教育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野外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造就复合型人才的一次集中训练。其目标定位, 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延续, 而是更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生物学野外工作的能力及独立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一、野外实习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野外实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 是更为生动的教学模式, 学生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 倾注极大的热情, 对于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野外实习是实现生物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通过野外实习,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特点, 了解在生物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严峻现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和责任, 进而能够自觉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保护生物环境的宣传工作, 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员, 增强自己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实践中, 我们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一是通过掌握生物学科实习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植物科的识别要点、植物的一般和特殊用途、特殊植物的原始性、进化特征以及植物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等;二是在实习过程中改变只注重识记的倾向,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 尝试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限于条件, 一次实习不可能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全部问题, 我们把实习当作向学生展示生物科学探究方法的示例, 引导学生从野外实习的具体研究任务中, 掌握研究的思路、方法, 培养学生获得独立的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这样的思路, 我们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探究性野外实习。自20世纪50年代建校以来, 东北农业大学一直都坚持植物学野外实习, 建立了黑龙江“帽儿山” 和辽宁“千山”两所野外实习基地, 使之成为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唯一一所全部本科生 (理科及农业生产类本科生) 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院校。从2005年起, 我们以“生物学理科基地”为试点班, 在辽宁“千山”进行了研究性生物学 (动物学与植物学相结合) 野外实习的改革与探索,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野外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基本程序

首先, 专业知识准备。动植物形态解剖学和动植物分类学是实习中专题研究的最重要基础知识, 实习前要求实习学生充分复习相关内容, 应尽可能多地鉴别动植物种类, 为专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一般在两周前, 教师将千山的生态环境特征、动植物名录及动植物的录像及早地提供给学生,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开始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寻找相应的植物标本, 并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的动植物的图片及生活史特征, 这一阶段在实习前完成。

其次, 确定题目。由于野外实践时间有限, 定题宜及早完成。我们发动实习学生深入自然去寻找, 发现自己感兴趣而又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从确定题目开始, 培养自己观察、对比与思考的能力。在实习基地, 指导教师伴随在学生身边, 帮助分析题目的可行性、协助设计实施方案。

再次, 收集材料。确定题目后广泛收集材料, 包括标本采集、生态环境、文字资料等。

第四, 观察、实验、思考。从各种事物及现象的观察、实验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五, 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返校后交流评比, 进行多媒体报告会和实习成果展览。

三、研究性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实践效果

1.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过去的生物学野外实习, 都是学生围着教师, 学生问, 教师答, 学生虽能暂时记住一些动植物名称, 但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 稍微有变化就会不知所措。这种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离开了实习地特定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到的所谓的知识会逐渐淡忘。所以在实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重要的是认知的方法,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而在研究性野外实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对植物名录和植物特征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野外进行的是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和认知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利用植物的叶形、表皮附属物及用手揉嗅其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等方法进行自主观察, 跟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由学生自己确定被观察的植物属于哪科的植物, 而后确定其种类。拿到了某个植物, 学生会给大家讲其特征, 教师纠正, 改变了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当在某个生态环境见到了某些相关的种类时, 学生会进行积极地对比, 找出异同点, 通过这种比较, 来加强对其特征的观察、描述, 这种方法, 不仅避免了讲授内容复述, 而且变学生被动“听”和“记”为主动“看”和“想”,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维得出结论, 印象深刻。通过研究性基本方法的学习,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极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学会了生物学野外考察的基本研究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探索的学习过程, 其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能力。学生自愿结合成若干实习研究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地确定题目和收集材料, 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再更深一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去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在三年的野外实习中, 学生们完成了一百多篇有价值的野外实习调查报告, 其中“葛的生态环境调查和利用”一文, 获得了2006年“理科基地”实习总结报告一等奖。通过这种研究性的野外实习,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都要求学生要严格的遵守纪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会随时出现一些小的情况, 比如在攀爬中摔倒、划伤, 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时扭伤, 被蚊虫叮咬等, 都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在采集标本过程中, 需要锹挖、刀割、装袋及背负工具等, 都需要相互的合作才能完成好, 野外实习是一个实际动手的实践教学过程, 需要大家一起来完成, 当共同完成一项课题后, 会体验到共同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实习过程中, 由于时间比较紧凑、学生不能擅自离开, 食宿条件比较艰苦, 能够相互体谅、相互鼓舞, 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4.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热情, 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估计, 目前全球每分钟损失耕地40公顷, 损失森林21公顷, 在美国举行的1999年国际植物学大会上, 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指出, 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球将近一半的陆地, 正导致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加速走向灭绝,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 估计到21世纪后半叶, 将有1/3至2/3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这个数字多么触目惊心。

植被的破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飓风、暴雨、泥石流等这些大自然的报复无一不使人们警醒, 所以在生物学野外实习的过程中, 时刻要灌输环保的思想, 激发环保意识和使命感, 使学生更加理解天然林不仅是宝贵的植物资源, 而且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维持生态平衡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秀娥.刘怀攀.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3 (2) :87-88.

[2]孙伟华.包雪英, 等.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19-20.

野外实践能力 篇2

我国的植物资源日趋贫乏,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价值的植物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数量急剧减少。如何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植物学实习中既认识已有的植物资源,又建立保护、正确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也是植物学实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特有的野外实习模式,为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

实习地点的选择是成功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前提。实习地点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2)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3)相关的自然和社会资料充实;(4)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备,已与有关单位建立教学基地共建或教学合作关系[1]。

针对以上原则,经过多年的考察,宝华山被选择作为野外实习的地点,该地点能够完全满足各项野外实习要求。

宝华山与南京钟山、栖霞山绵延相连,集“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于一体。历史上,也曾是北亚热带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后来由于自然变迁、人为破坏等因素,一些物种向暖温带过渡,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目前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自然保护区[2]。宝华山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有着植物种类的显著过渡性特征,形成和保留了中国特有的地带性物种[3]。宝华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2%,山中有千年古树近百株,珍稀树木繁多。目前已知的植物有124科、352属、525种,“宝华玉兰”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名贵花木[4]。这些情况都说明宝华山作为就近的实习基地,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价值。

二、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实习季节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安排在夏季(7月开始),但这个季节大部分植物已花落果小,造成要认识的植物识别特征和鉴别特征都很少,不利于认识各科植物,对野外实习内容的理解效果差。所以把实习季节改为春季(3月末开始)和夏季两个时间段。

春季宝华山草本植物正逢开花期的盛期,有多种堇菜属植物、延胡索、活血丹、金疮小草等野生药用植物,还有其他野生观花植物约68种[5]。此时去宝华山,是认识春季开花植物的最佳时机。实习时,可随意对任何开花植物的花进行观察,很容易学习各科属植物的识别和鉴别特征。植物的特征书本上的记载很抽象,难以记忆,如果看到植物的花,一般便过目不忘,仅靠观看课堂上的图片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学生闻着花香,刺激观察植物各方面特征的欲望,加深了印象,从而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到了夏季,宝华山的盐肤木、枫香、乌桕等植物枝叶繁茂,古树名木品种也很多,并且还能观察到宝华山特有的珍贵、濒危植物,此时再安排一次实习是认识全株植物的最好时期,也是全面认识宝华山各种植物珍宝的最好时期[6]。

三、因地制宜,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实习的效果,带队教师要多次提前考察。首先要对实习路线等作好安排。宝华山上山的路有南北两条,学生实习应从北麓出发,才能观察沿途种类繁多的植物;南路为盘山公路,此路植物种类较少。其次教师就实习路线中的植物种类先进行考察。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见到的植物种类要远远超出课堂所讲述的范畴,因而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良好的植物学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教师须经过预先考察,设计好讲解思路,对学生的指导才会更充分。最后,实习出发前,召开植物学野外实习动员会,先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到达实习目的地之后,再次开会,对实习基地的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作介绍,并再次强调实习安全注意事项。

四、因地制宜丰富实习内容

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熟悉和掌握各种植物的特征,了解植物分类学知识,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内容,在认识各种植物的基础上,还须增添更多的实习内容,来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

在实习中,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了解植物所处的群落结构类型,获得一些生态学的感性认识。在宝华山,可以认识到植被的类型有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坡和毛竹林等。可以观察到山脚、山腰、山顶植物的形态,随地势变化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习中去引导学生思考植被发生变化的因素,加深对植物的认识。二是在对有医药用途的植物作介绍时,重点还要对其医药价值作以说明。三是针对近年来有许多外来植物已经成害成灾的情况,有意识地了解一些外来侵入植物,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水花生等,再考察这些植物成害的原因及其防治。四是在实习过程中,把丰富的植物知识揉入到文学中,使植物学实习成为理解文学的一把钥匙。如《诗经》中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苹”、“蒹葭”对应的是现在什么植物,又能在哪里发现它们的身影呢?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认识这些植物,去领略诗歌之美。五是把组织学生给植物挂牌活动纳入实习程序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加这些实习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改变实习方式,保护植物资源

传统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采集一定数量、合乎质量要求的植物标本,然后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鉴定一定数量的植物。从采集植物,到植物的鉴定、形态描述以及检索表的编制和查阅,这样一系列程序一直是植物学理论知识联系野外实践的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多数院校野外实习教学的特色[7]。但这种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

首先由于传统的采集植物标本的做法,会使许多有重要科学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植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数量急剧减少。在宝华山,特有的宝华玉兰现今全球就只剩下18棵了,一直也没发现新的玉兰苗,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将有灭绝的危险。还有许多植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不见了踪影。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的靠采集植物标本来辨认鉴定植物的方式,在实习中必须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特别是遇到珍贵稀有的植物,坚决不能采摘。

所以,实习方式的重心必须有所转移,实习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显微摄影技术培训,然后实习中组织学生对植物进行数码摄影,通过摄影去辨认鉴别植物。目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学生都拥有摄影类的数码产品,大部分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拍摄的技能,只要简明扼要地传授植物摄影的一些技巧,便可组织学生分组携带相机,用自己的智慧和学到的技巧拍摄植物的各种形态。尽量把植物器官、组织各个部分都拍摄下来,这样一组完整的照片蕴涵相关的植物学信息更多,这也是真实客观地将植物记录和保存下来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省去许多文字描述,使学生对各种植物的认识一目了然。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去观察、研究植物的兴趣。拍摄的数码照片可直接输入电脑保存或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异地资源共享,也可输出到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种方式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保护清新优美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态意识。

六、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

传统的野外实习结束,只考察认识植物种类及特征情况,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兴趣不浓。为此单一地要求学生认识多少种植物已不适宜,更应注意的是训练学生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可以在实习考核中增加植物学图像对比分析技巧,以及摄影技巧的考核。

此种结合理论学习开展的野外实习模式,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植物的兴趣,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此种模式也是对植物学课程理论学习的一个很好补充。

参考文献

[1]李庭古,罗刚,徐国成.生物野外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J].文教资料,2006,(9).

[2]张明娟等.宝华山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性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安树青,林向阳,洪必恭.宝华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初探[J].植物生态学报,1996,(1).

[4]汤诗杰,彭志,汤庚国.宝华山南京椴群落的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1).

[5]邱国金,杨士虎.宝华山野生观花观果树木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4,(2).

[6]张明,唐明茂,杜晓祥.句容宝华山古树名木资源调查[J].江苏林业科技,2005,(2).

野外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 实践教学;石油院校;地质;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7-02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key to petroleum geology personnel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actice field practice field practiceteaching, it requires higher for graduate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and adopts a Let Go way of teaching, which can improve students ob-serving the subtle manipulation question, analyzing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e student prelim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pirit are cultured, which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work.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petroleum colleges; geology; scien-tific literacy

石油院校地质类本科生野外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建立学生正确的地质时空观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地质思维方法[1-3]。石油院校地质类研究生野外实践学习过程不是本科生地质实践的简单重复,它要求更高。因此,对于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要采取一种“放开手”的教学方式,实习目的: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为将来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主要从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和主动性,淡化教师“教”的地位或色彩着手。

1 师生角色互换

这种教学方式与互动式教学略有不同,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而所谓角色互换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师”的学生从现象入手,运用所学的地质原理解释地质现象,并结合相应专业知识深入讨论该类地质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意义。这是由在野外路线地质教学过程中从由教员指导下过渡到由学生熟练掌握野外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地质现象,进一步训练以地质图制作和分析为核心的综合研究能力。采用这种倒逼机制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各种地质现象和原理。

2 增加常规和非常规油气教学内容,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石油地质认识和兴趣

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增加油气成藏要素等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巢湖地区烃源岩(马家山剖面和平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暗色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和泥盆系五通组)、盖层(主要是泥岩)有了直观的认识与理解。前述主要是常规油气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目前非常规气藏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开发的重点之一,研究区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的龙潭组泥页岩具有非常规油气(页岩气)生成和富集的潜力。因此,可适当增加非常规油气教学研究内容,拓宽学生对社会热点的非常规油气认识。在对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成盆、成烃及成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盆地成烃和运聚系统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石油地质的浓厚兴趣。

3 拓展教学路线和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分散野外教学资源是影响野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学类研究生大多数人经过本科阶段的野外实践基础训练,基于这些方面,将大部分教学路线的内容进行拓展,不拘泥于某一个点,而是强调地质观察路线的全面性,告诉学生这条路线的所有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分散于多个点,要求学生在对路线有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寻找典型地质现象,并系统观察记录和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最后评判和总结。

4 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文献查找和自主思考能力

野外实习教学紧紧围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4-5],通过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活跃思维创新能力。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判断与确定青苔山逆冲推覆断裂的主断裂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判断狮子崖逆断层的性质及分析上、下两盘的运动方向的依据是什么?判断狮子崖逆断层的性质及分析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查找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问题的了解深度和广度,在路线踏勘基础上,开展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等。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是研究生野外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5 野外实践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方式

在野外部分“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实习区内出露有上震旦—第四系地层,地层厚度和跨越时间均较大;研究区化石极为丰富,有上震旦统灯影组的核形石、寒武纪的三叶虫和志留系高家边组笔石等化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寻找不同地层的化石,并对化石种属进行定名,分析其形成沉积环境演化等;同时,根据样品采集规范对化石和岩石样品进行采样、编号及记录等。

室内部分“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对重点层段相关岩样,进行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储层物性等实验手段的测试分析;从矿物成分和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及成岩演化等影响油气富集的因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院的实验室显微镜、粒度分析、阴极发光和包体测温等实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分析训练,体验地质科学研究的过程,直到最后立论撰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6 实践成果答辩环节中的创新

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各种专题题目,如石炭统高骊山组豆粒状赤铁矿层、和州组顶部炉渣状灰岩和栖霞组臭灰岩段成因等,学生可进行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题目,也可以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新专题题目,要求小组为单位提交最终成果。这样既达到实习的目的性,也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突出了实习的基础科学研究性。

所谓答辩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成果汇报,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担任评委,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参加实习成果的答辩。实习成果答辩程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条理清晰地表述专业实习成果,同时训练学生面对评委的提问能够给予清晰且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罗映光,张春和,李奋生,等.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3):75-80.

[2]徐广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9):20-21.

[3]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4):89-92.

[4]盛锋,许智勇.关于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3-135.

野外考察实践报告 篇4

6月25日,我们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上午我们参观了位于此处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并在有关专家的讲解下学习了有关野生动物习性及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下午我们游览了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在野外辨认各种植物,以及观察植物分布的特征及规律。

一、实践目的

通过参观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以及对楼观台森林保护区的参观考察,可以近距离观察珍惜保护动物和野外的各种植物及自然景观,增加对在课堂学习的动植物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更可以通过实践深刻理解课本上所学的生涩知识,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在可能的情况下用自己所学解决具体的生产实践问题。

二、所学专业知识:

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

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我们看到了四大国宝及其他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大大开阔了视野。四大国宝是指: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这里的四大国宝的圈养规模,均为国内前列。而且还有如:黑熊、夜枭、小熊猫、孔雀等珍稀保护动物。

专家首先带领我们参观大熊猫舍,大熊猫憨态可掬,走起路来一扭一摆的满是富态,不过由于是在室内圈养的,大熊猫浑身比较脏,远没有以前在电视上见到的那么“黑白分明”。据专家介绍大熊猫这个物种存在的历史非常久远,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据考证曾经大熊猫应该是肉食动物,不过后来由于环境改变,食物缺乏,它们改变了习性成为了杂食动物,但主要以竹子的叶及嫩茎为食。

有一种身披金色毛发,在林间翻飞的精灵,比美猴王还美,它就是金丝猴。金丝猴浑身金毛,尽显王者风范,它们的“宿舍”是“高层建筑”,在人工搭建的猴舍中有很多树枝,藤条,人们尽量模仿野外环境使它们在室内安家。紧接着我们还看到了朱鹮,这种以前在书上见过很多次的生灵,这种“国鸟”曾一度濒临灭绝,不过幸好现在已经挽救回来了,专家介绍这种鸟曾在日本有很多,像养鸡一样饲养,但后来却由于叫声难听而几乎被全部杀掉。还有四大国宝中的最后一个,羚牛,在没见到之前,我一直用黄牛和水牛的形象去揣摩这种生物,见到真容之后觉得它像羊更多一些,由于它们野性未驯,我们也不敢接近,只能远观。我们还见到了孔雀,不过未能有幸看到它们开屏,很是遗憾。我们还有幸看到了梅花鹿,黑熊,秃鹰,小熊猫,金钱豹等珍稀动物。

在专家的介绍下我们对各种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目前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人工救治和圈养,在这个饲养中心里,很多的都是在野外发现的受伤动物,被救治后在这里饲养。

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相关知识:

1、保护野生动物应该了解动物的习性,根据它们的习性给予相应的食物及生存环境;

2、对于濒危物种要注意对其繁殖的重视,可以通过人工给予一定帮助;

3、在不影响动物生活的情况下观察了解它们的日常活动:

4、给予动物们类似野外环境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它们的饲养及传代:

5、不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名在野外捕捉动物幼崽。

对于野生动物,救治饲养,不如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使它们能够在野外,在自然中自由的生活,人类的活动才是对动物生存最大的威胁,我觉得在大自然中划分出自然保护区,隔绝人类活动会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动物的方法。

楼观台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中绿色是绝对的主色调,远离城市热岛效应圈,清凉是必须的,这是植物给人们的清新享受。楼观台森林公园中主要以天然次生林为主,还有一小部分人工竹林,高山上有原始森林分布,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整个园区内风景林面积18652公顷,各种植物都生长繁茂,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森林公园里植物垂直带状分布明显,四季景色各异,景观丰富多彩。

各种植物生长在园区里,不仅是一幅如画的风景,其中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更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天然的物种保藏基地。而且较高的植物覆盖率,使得这里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三、对一线工作者的认识

简单说说,参观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我了解到的这里的科技工作者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及他们的工作状态。

他们工作有:救治在野外发现的受伤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的野生动物,为它们治疗伤痛,并收容;饲养中心内收容的各类野生动物,不仅仅是给它们食物,更重要的是给它们一个适合它们的生存环境,营造类似野外的环境,如熊猫园,一只熊猫有一个洞,还附带有一个长满各种植物的院子,它除了可以吃投喂的食物外,还可以自己在院子中进食;接待来中心参观的游客,为他们讲解各类野生动物的习性等相关知识;帮助濒危物种进行繁殖,如大熊猫,朱鹮等,使它们的种群数量能够增长,为物种的延续出力;清理动物活动产生的各种废物,如粪便和食物残渣等。

在我们参观的时间里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状态,首先他们对于这里的工作是绝对热爱的,不热爱是做不到全身心投入的,他们对这些动物的感情不像饲养员与动物这般简单,更像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它们的起居;从为我们讲解的专家身上我看到的是专业与专注,他对园区内所有的动物的习性都了若指掌,甚至哪一个动物是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进入这里的他都一清二楚。

我觉得要是换成我来做他们的这份工作,我可能初时做不到他们这么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肯定会慢慢做得越来越好,因为我的热情绝不会低于他们,我从小也饲养过各种动物,不过不是野生动物,而是家畜,我喜欢动物,从小就放牛所以对牛更是情有独钟。

学习应该讲求学以致用,学的东西倘若是没用的那不学也罢,成长的最快方法就是投身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未来要靠自己把握,我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能够与我的专业挂钩,能够不荒废所学,当然工作中还得继续学习,那时候学的东西映像会更深刻,尤其是从错误之中学习。

四、对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理解和见解

理论知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实践,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总结得到的规律或者

通过得到的规律推论而得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个理论知识可能不通用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借用一句经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既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是否全面合理,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而完善后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很多理论知识由于其产生的环境存在局限导致在变化的环境中它不再适用于实践了,比如:在物理学发展早期广泛适用的牛顿定律,在将研究系统着眼于高速物体时就不完全适用了,这时相对论又出来了,也许有一天当研究的范围更加扩大,我们会发现相对论也不够用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是需要与生产实践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考虑的,否则会出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掌握的不算少了,但是当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产中就会发现以前以为是真理的东西原来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生产实践中学习能够更加完善已有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互补,效果比单纯理论学习更好,理论与实践碰撞可以完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五、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次野外考察实践,我们看到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成果,他们通过一系列努力,救治和饲养了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像朱鹮,大熊猫等濒危保护动物,而且还救助了许多在野外受伤的野生动物,不愧是野生动物的120中心。

刚走进园区的时候,首先就见到了一个大熊猫舍,但是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像是个猪圈,这熊猫的生活环境有点差,毛发非常脏,带有不干净的黄色,这个样子比电视中看到的黑白分明,干净可爱的熊猫差远了。我觉得应该给它们一定的室外活动空间,弄一个院子,在院子里面种上一些植物,比如大熊猫爱吃的竹子等,最好这个院子不要弄混凝土地面,因为混凝土地面与自然格格不入,大熊猫生活在里面可能会不适应。

金丝猴是一种活泼灵动的生灵,但猴舍里面空间太小了,而且里面只横了几根树干作为它们的活动场所,感觉不够他们施展拳脚。我觉得在猴舍的旁边弄一个露天的活动场所给金丝猴玩耍嬉戏,可以用网一小片树木繁茂的林子,在林子里面弄几个秋千之类的小玩意儿,给金丝猴玩耍。

还有,那些孔雀的羽毛不是怎么干净,特别是雄孔雀长长的羽毛拖在地上,特别脏感觉像扫帚一样,完全没有孔雀高贵华丽的感觉,看着像土鸡似得,我觉得可以再孔雀圈舍里面铺上一层一寸左右厚的稻谷壳,在圈舍上面用油布进行简单遮盖,这样干净又干燥,可以保证孔雀羽毛的干净,而且也不用每天都清扫粪便,两周一次都可以,而且清理出的稻谷壳可以当成肥料出售,赚回一定的成本。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

六、森林公园内植物分布、特点、多态性等的认识和总结

进入楼观台森林公园,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随海拔升高而造成的差异性分布,在山脚下阔叶植物居多,如:竹子,侧柏等,沿着山路往上走可以发现树叶明显由阔叶到针叶变化,在山腰有栎树,油松,云杉等窄叶甚至针叶的树木,再往上接近山顶基本上是针叶林,由于我们爬的山峰不是太高故而并没有观察到高山草甸,但是远观其他较高的山峰,可以看到一种比较淡的绿色,其中还隐约有山石的颜色,可以推断那些应该就是高山草甸。可以说从山脚到山顶,植物随海拔的带状分布是比较明显的。

森林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从油松,侧柏,云杉等高大的乔木,到各种说不上名的低矮的灌木,还有林间路旁的各种草,各色各样的花,品种纷杂,形态各异;还有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植物长在地上,有苔藓还有一些菌类蕨类植物。这些植物所属种属不一,最直观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共同构成了森林公园内植物的多样性,它们高矮各异,所在空间层次也略有不同,构成了一幅3D立体图景。

七、小结

首先感谢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以及楼观台森林公园,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大自然,更让我们见识了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及植物,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

野外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滨海滩涂,环境科学,野外实践,教学研究

野外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 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1]。环境科学专业重点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野外实践教学的要求相对更高。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环境科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目前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然而, 受传统和条件所限,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尚不完善, 难以满足现今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通过对盐城地区沿海滩涂湿地这一独特地理优势的分析, 提出了利用其构建环境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引起环境科学教师的关注, 根据当地实际自然条件完善环境科学专业野外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素质。

一、环境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野外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无论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看, 还是从体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看, 加强野外实习对生态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 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教学环节[2]。野外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强化, 而且是训练学生野外工作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其目标定位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延续, 而是在学习理论的同时, 对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样品采集与处理、野外仪器工具的使用和维护、野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进行学习和实践, 这样不但能巩固环境科学基本知识, 对环境问题产生直观认识, 而且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的过程, 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环境科学野外工作的能力及独立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这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所不能取代的。此外, 环境科学的野外实践也是学生岗前培训的重要场所和手段。环境科学理论性较强, 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利用野外实践教学把学校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动口能力, 培养相关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演习的平台, 因此野外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 更是参加工作前, 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的重要基地[3]。

二、利用滨海滩涂湿地进行环境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优势与可行性

一个良好实习区域的选择也是成功开展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 盛桂莲等[4]和杨晓菁等[2]人为:生态学教学实习地点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生物资源丰富, 植被类型多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资料翔实;交通便利, 生活设施完备;最好已与有关单位建立教学基地共建或有教学合作关系。与生态学类似的环境科学野外实践教学也应具备类似的条件。滨海滩涂湿地是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 是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带, 在全球环境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盐城地区拥有全国最大的平原性淤长型滩涂湿地, 是开展环境科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然而过去并没有意识到滩涂湿地在环境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利用地域优势 (如滩涂湿地) 进行野外实践教学逐渐引起重视。滩涂湿地具有野外实践教学的独特优势:典型性。盐城地区拥有全国最典型的滨海滩涂湿地类型, 大量原生滩涂作为自然保护区被完整保存下来, 此外, 现代农业和工业等人为强干扰下的滩涂湿地变迁过程也非常显著;全面性。滩涂湿地是海洋和陆地的交错带, 包含环境科学研究的各个界面和介质过程, 不但可以研究自然状况下的环境过程, 也可以研究人为影响下的环境变迁;多样性。滩涂湿地涵盖了环境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水质学、土壤学、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均可以在滩涂湿地中找到研究对象。海洋景观、大陆景观、湿地景观结合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构成了教学潜力巨大的盐城滨海滩涂湿地体系。利用滩涂湿地进行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加强直观印象, 巩固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 而且能够培养兴趣点, 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利用滩涂湿地进行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滩涂湿地野外实践教学资源极其丰富, 然而目前尚未没有形成完成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笔者建议将盐城地区滩涂湿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共同构建滩涂湿地环境科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的构建将对环境科学实践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内容的构建。滩涂湿地教学体系基本组成应包括三条主线: (1) 自然状态下的滩涂湿地。使学生巩固加强《环境化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等各基础课程的内容, 并形成直观印象。 (2) 人为干扰下的滩涂湿地。使学生加强对《污染生态学》、《土壤学》等课程的认识, 并对目前我国工农业污染现状有直观的了解。 (3) 污染控制措施。利用滩涂湿地中的工农业污染源及其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控制途径, 加强对《水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等课程的认识, 从实践中认识并熟悉各种工程措施。野外教学实践体系应该囊括环境化学、土壤学、水文学、水质学、生态学、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等课程, 在课堂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野外实践教学活动[1]。实践教学活动应针对不同课程,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充分利用滩涂湿地资源,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在实践教学同时, 将书本知识和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相结合,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反馈于课堂教学, 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的构建。大自然是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 更需要走进大自然。课本上枯燥的内容需要与野外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滩涂湿地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提供了理想场所, 但还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再教育的目的, 而不会转变成单纯的旅游。通常可采用现场细致观察法、现场启发讲授法、现场操作教学法、现场知识竞答、工作目标设定等各种方法进行, 通过启发、引导, 拓宽学生知识面、启发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在野外实践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以达到最好效果。在野外实践基础上, 编写实践教材、制作多媒体, 并通过反复实践, 不断凝练、改进, 提高教学水平[1]。

3.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单一的课本宣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滩涂湿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加上教师适当的教学方法, 势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野外情况复杂多变, 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变, 教师现场提出的目标任务学生须组队加以完成,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4.考核体系的构建。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不同于课堂考核, 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核。通过在野外对学生完成实践工作过程的全面审视, 比如任务完成情况、现场问答、实习报告等[5], 从中判断其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比在课堂中的笔试考核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核后反馈给学生, 促进其进一步成长, 同时反馈于教学中, 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盐城地区得天独厚的滩涂湿地资源为环境科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条件, 利用滩涂湿地进行环境科学野外实践教学不仅能满足本地区本专业学生的需求, 而且能够吸引国内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前来学习、研究。将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进行有效整合的野外实践教学不但有利于环境科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而且对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仁超, 樊爱萍, 韩作振, 李增学, 李旭平.山东野外地质走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3) :134-137.

[2]杨晓菁, 顾延生, 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4) :114-117.

[3]翟伟峰, 刘省非, 王英利, 王永杰.21世纪高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4, (6) :82-84.

[4]盛桂莲, 程丹丹, 侯新东.关于庐山植物学认知实习的总结与建议[J].高教论坛, 2007, (6) :96-99.

上一篇: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下一篇:短波广播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