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道德论文十篇

2024-06-30

公共行政道德论文 篇1

(一)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

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垂直管理、物化的官僚制与复杂性。

1. 垂直管理

现代公共行政的主要组成形式,就是韦伯的官僚制。这种官僚制是一种理想模式,是以权力分配作为支撑的垂直管理体系。权威和权力都位于金字塔的顶端,这导致了领导不必听取下层的意见和咨询就可以做出决策,导致了决策的不科学和不民主,带有浓厚的官僚主义。

2. 物化的官僚制

官僚制注重工具理性,强调专业化、技术化、去人格化,遏制人性,使官僚制一步一步走向物化。韦伯的官僚制成为了一台臃肿复杂的机器,而人成为了工具,只注重程序和规则而忽视结果,导致公共行政丧失了公共精神。

3. 复杂性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除了要服务公众、谋求公共利益,还要顾及自身利益。正是因为自身利益的追逐导致机构愈加膨胀和复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笨重不堪。

(二)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

全钟燮教授认为,为了理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对公共行政的定义与看法,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公共行政进行解读。

首先是公众地位的转变。要从被动的客体转化为积极参与的主体。在以往概念中往往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置于公共行政之上,因而更多地强调工具理性,专业化和技术化,而忽视了公民的地位,认为他们只是被动接受公共服务。要以对话、沟通和协商为手段,鼓励不同背景身份的人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重新建构行政管理理论。

其次是行政管理职责的转变。要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向鼓励公民参与的促进者。政府应该为公民构造双方沟通的平台与话语体系,向公民采纳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行政管理者必须为公民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以保证他们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行政管理者超越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通过沟通和公民参与来构建更加富有意义的社会框架。

再次是公共行政要重新定位。应该变管理为合作,变统治为治理。社会建构主义并不否认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技术性,而是引入公民参与,沟通和对话能更好地实现公共行政的目标。在社会建构主义者看来,20世纪80年代,政府、公民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参与治理的公民群众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了对公共利益的正确判断。

最后是民主行政。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主张建立一种平行合作关系,通过对话、分享和开放式的交往分享社会权力。社会建构通过协商与对话凸显非科层制的合作治理形式,为推进民主化的治理进程提供了一个框架。

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

(一)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特征

1. 社会建构是一个框架

社会建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寻求对话和协商。公共行政不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事,同时也是民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事。社会建构框架下,鼓励多主体参与,实现公共治理的民主化。

2. 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

社会建构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让公民充分参与进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公民的价值、思想和体验。此外,更加民主的公共行政能够使政府的行政管理具有更好的接受性,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够更好地得到推行,提高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 社会建构过程鼓励着人们的参与和奉献

社会建构旨在推动公共参与,要求行政过程更加民主与公开,鼓励人们参与和奉献。只有如此,公共行政才能够更好地运行。

(二)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途径

1. 分权与权力分享

分权就是要把权力从中央层面下放到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进而培养能够积极参与公共行政的公民。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决策权往往位于金字塔顶层,处于下层的公务员和公民很难进入到决策过程中来,因而必须下放权力。否则,民主的社会建构就不可能实现。

2. 强化非主题讨论的实践

“民主的社会建构依赖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促进持续的互动和连续的关系,倡导批判和反思行动,强调包容姑息反对声音的真正对话与话语。”①主题性的讨论为公民更好地说出心声和意愿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因此,要把主题性讨论和非主题性讨论都纳入到公共行政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中来。

3. 促进信心和信任

现代公共行政,由于其局限性,民众无法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治理当中,因而缺乏对政府的信任;同时,部分行政官员的不规范操作,丧失了民众的信任。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就是重拾公共行政伦理的精神,重塑官员的伦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让民众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重新树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三、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反思

首先,由于政府的封闭禁锢运行模式,使得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实际上很难参与或影响到决策过程;设若参与进去了,在一些紧急和重要时刻反而会延误决策。其次,公民是否愿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公共治理的意愿是否强烈,即便主观意愿强烈,政策参与过程中也还会受到客观环境、制度条件与领导意志的影响。再次,如何保证公民顺利参与,又如何保证其参与的真实性、所表达观点的可信性,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不同的治理主体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环境、不同的利益团体,因而难免发生冲突与矛盾,关键是如何调和且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任重而道远,但是,坚信只要把握住社会建构的内涵,公共行政就能更多关注公共利益,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公共行政道德论文 篇2

1 进行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的意义

1.1 维护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和平经济市场

政府不仅管理着国家的政治要事, 同时还管理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多元化的发展下, 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安定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因此在这方面一定进行非常完善的行政管理, 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还不是特别的完善, 因此要进行行政管理道德建设, 加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意识, 提高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水平, 这有利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健全和经济的发展。

1.2 有利于廉政建设的进行

我国是一个政府为主导而发展的体制, 政府的权利是凌驾于任何一个机构之上的, 为社会服务,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资源的调度, 因此有些行政道德不够的公务员会利用自己的职权进行一些谋私的活动。在廉政建设被提上日程的今天, 要想廉政建设成功的进行首先就必须对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进行加强, 这样才能在道德上约束公务员, 让其自我约束, 然后才是法律约束, 从而使得廉政建设真正的落到实处。

1.3 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政府是社会和国家一切活动的把关者, 社会想要进步、经济想要发展都必须经过政府的审批, 政府会以最小的社会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社会利益, 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快速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欲渐渐占据了理智, 因此有些公务员会利用行政体制上面的漏洞来进行谋私, 以拖延行政工作来换取某些利益, 以其行政权力来换取某些利益, 这样不但造成了腐败, 同时还使得行政工作效率低下, 公民怨言载道。因此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道德建设可以从每个公务员着手, 从其自身开始防御腐败意识的产生, 从而提高其行政工作效率。

2 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的措施

2.1 完善行政道德管理法律

现阶段约束行政人员的主要法律为《公务员法》, 这是目前对公务员界定最全面的法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法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漏洞产生, 因此就造成不公平、执法不严的现象产生。比如说会有公务员进行贪污受贿, 这不仅违法, 更是行政道德的缺失, 因此在法律上加上公务员财产登记或者是对收礼进行约束, 这样就可以避免受贿的现场产生, 贪欲得不到满足就会抑制这样的意识产生, 从而让其行政道德慢慢建立起来, 或者说是让其行政道德不被物欲所侵蚀。除此之外还而已对公务员选拔过程和条件进行进一步的设定, 给每个不同的部门设定相应的条件, 并且建立监督机制, 从而保证执法的严格性, 用法律来约束行政人员, 从而帮助公务员行政管理道德建设。

2.2 完善行政道德管理建设的考核机制

光有法律的约束是不够的, 不管法律多严格, 人还是会有思想松懈的时候, 因此法律也不能约束人的思想,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 这个考核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平时的行政管理道德监督, 一种是定期的行政管理道德考核, 双管齐下。这个要注意的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标准, 要细化、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的有效实施, 考核一方面可以监督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 同时考核的结果也可以有效的反应这个部门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的实施成果, 这样就可以及时的改正出现漏洞的地方, 以此保证行政管理道德考核是有效的。

2.3 加大行政管理道德培训宣传的力度

虽然说建设行政管理道德是需要自己自觉和法律的约束, 但是有一个好的建设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的时候要多进行一些培训, 包括道德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道德建设方法的学习, 也要多宣传相关的一些事例, 就举出现在政府中做的好的一些人的事迹, 也可以以名人为例, 比如周恩来总理、朱德司令等的事迹, 也可以用反面教材进行讨论, 让各位公务员了解道德建设带来的好处, 让公务员从这些培训和宣传中学到行政道德精神, 让这些精神时刻牢记于其心里, 然后渐渐的转变成自己的道德信念。

2.4 强化行政管理道德监督系统

监督系统是每个部门都必须存在的, 有监督才会有动力, 有监督才会时刻的想着进步。对于行政管理道德建设虽然有考核机制进行监督, 但是不够完善, 这里的监督系统包括了对考核机制的监督、对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的进度的监督、对实施效果的监督, 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行政管理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能及时的改正和调整, 这样才能让行政管理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3 结语

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看似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但是实施起来是非常的麻烦的。行政管理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的原则, 公务员要保护公民和国家的公共利益, 只靠法律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真正的能做到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和国家办实事还得从公务员自身着手, 也就是必须加强其行政管理道德建设, 这样才能让真正的避免腐败的产生, 从而提高行政执行效率。行政管理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社会标准的不断变化, 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要真正的做好行政管理道德建设还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的摸索与更新。

摘要:行政管理道德建设主要是对公务员进行一定的约束, 让其能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为人民服务。在一个国家, 政府公务员的行政道德的好与坏与政府的形象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同时也决定了社会道德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法律的不断健全, 行政管理道德建设也随之慢慢在发展, 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在还有所欠缺, 因此本文就是分析了行政管理到的建设存在的意义, 对行政管理道德建设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行政管理,道德建设,公务员

参考文献

[1]陈必荣.加强我国行政道德制度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4) :209

公共行政道德论文 篇3

摘要:公共行政中,公务员的道德责任不只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个人权益,还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气候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行政活动中,公务员不可避免地要作出一些重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对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一个政府的道德氛围、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公务员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行动者,必须树立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社会正义原则,承担起在精神引导和道德建设方面的责任,推进个人和公共道德的完善。由此可见,公务员在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责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责任

一、公共行政中公务员道德责任的内涵

公共行政中,公务员道德责任是指行政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负有的道德义务所应承担的后果。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社会对公务员履行行政义务时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总和;二是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自觉意识到社会对自己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正当性、合理性,表现为对社会、对行政活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公共行政中,公务员的道德责任的诉求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公务员行政中道德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这是社会主义行政道德责任的核心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树立“公仆意识”就是要求公务员心中时刻想着人民,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公务员特别是广大的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最基本宗旨。这就要求公务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断深入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系最切身最直接的现实问题;要接受人民监督,不断改进工作,取信于民;在决策时,要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呼声,要作出符合人民群众的决策。要通过人民群众监督,广泛联系人民群众,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抵制监督或打击报复。

2、公务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公务员应当以兢兢业业和衷心耿耿的精神和态度,为全体公民和国家利益服务,这是其公职活动的最高目标和职责。首先,公务员必须忠于国家和政府,应当忠实地履行国家、政府交办的公务职责,完成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公务员的一切言行都应该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不得散布有损于政府声誉的言论或鼓动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更不能采取反对或攻击政府的行为。同时,公务员如对政府工作或某些方针、政策有异议,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及时反映,不得采用与公务员身份不相符的手段和途径。其次,公务员必须忠于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在工作中杜绝和摒弃办事拖拉、人浮于事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风范。

3、公务员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公务员在公共行政中应当做到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不奢侈浪费,不得接受馈赠,在一般情况下不得兼职、更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特别是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提出严格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工作需要兼职的必须要有严格的限制。公务员不得接受来自于私人企业或利益集团的实物、钱财等馈赠,并且,不得未经批准兼职甚至兼薪。这是为了保证公务员的清正廉洁,也是为了保证公务员专心于本职工作,高效完成行政任务。该意见的实施,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以防止公权私用,从严管理干部,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形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公务员的道德责任还应包括公正、仁爱、求实、宽容和节制等内容。

二、公共行政中公务员的道德责任的意义

1、加强公务员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责任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公务员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必须要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当前的行政实践活动中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公务员行政主体,才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利,为人民服务。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从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公务员的道德修养和行政伦理素质,使其具有刚直公正、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良好道德品质,坚持在行政决策中正确的伦理取向,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强公务员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责任是推进建设务实、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

①加强公务员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责任是建设务实政府的应有之义

务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及其务实本质,就要从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做起,加强群众工作。要以信任为纽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做好群众工作。这就要求公务员在公共行政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意愿、顺应群众的期待,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人民之所需,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脚踏实地,勤勉敬业,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②加强公务员公用行政中的道德责任是建设高效政府的必然要求

效率始终是人们致力追求的一项重要目标。一个高效的政府,应当是能够保证上情下达、令行禁止的政府。目前,一些公务员处于私利瞒上欺下,干部任用中搞裙带风、任用、提拔不称职的人,这一切都必然使政府职能的发挥受到影响,产生低效率、负效率。笔者认为,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伦理建设,就是要优化公务员队伍,为高效政府选拔合适的、有能力的、办事效率高的公务员。这就需要改革权力运行的机制,优化工作岗位和公务员的配备;建立健全公务员管理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公务员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更好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

③加强公务员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责任是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保证

2014年4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纪检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机关党建”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一条就是廉洁政府的建设。美国学者怀特曾提出:“官纪者,乃表现于行政人员热望、忠诚、合作、竭力负责及以服务为荣之精神也。” 他认为良好的工作作风能激励行政人员的积极性,保持组织纯洁、纯净,培养行政人员的良好素质。公务员作为政府部门的主力军,加强其行政伦理建设,就是要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素质,避免私人利益作怪,从而使组织成员能够克服那些看起来难以克服的障碍,打造一个廉洁的政府。

3、加强公务员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责任,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发展所需要的環境。公务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的创造者、维护者,其道德责任要求他必须尽职尽责,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等等,为其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使市场经济向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

公共行政道德建设浅析 篇4

公共行政道德建设浅析

实现以德治国,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只有加快以限权为中心的.政府体制改革,改变政府的不道德作为,推进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强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道德的社会惩戒机制,把道德考核作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才能实现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作 者:叶郁 作者单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42刊 名: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年,卷(期):20(4)分类号:B8222.98关键词:行政道德 限权 舆论监督 道德责任 惩戒

加强领导干部行政职业道德建设 篇5

领导干部作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因素”,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其履行执政使命,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的必备条件。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履行职责。需要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权力赋予的影响力,其二是非权力影响,即道德修养、智慧才能、经验、业绩等所形成的影响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领导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构成领导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诸多因素中,思想道德居于职业道德的首位,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带领人民群众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事业。除了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等之外,还必须具备信念坚定、忠于职守、执政为民、秉公办事的思想道德,这样才能保证制定正确的决策,组织群众去实施这些决策,同时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领导干部发挥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堪称时代先锋的优秀领导干部,许多党政干部都在模范地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各自的岗位上真抓实干,辛勤工作。然而。也确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经受不住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职业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但是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迫切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将加强理论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作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道德认知力的基础。要通过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使领导干部充分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荣辱观,真正解决好“为谁服务、为什么当干部”的问题。改进教育方法。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端正行为,形成恪守职业道德的习惯,这到潜移默化、“积小善为大德”的效果。拓宽教育渠道,通过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自觉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清除官本位思想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对职业道德修养的影响。

将高度的道德自觉、严格的道德自省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措施。判断一个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能仅仅看他表面上是否遵循了诚信、守纪、敬业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看能否把这些道德规范变成自己的道德品行。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个人的实践之中,经常地、主动地对照这些规范内省、自讼,看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符合要求。并勇于从内心世界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与错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提高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内心信念,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和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正确的政治和道德原则去行事,不做任何坏事。党的领导干部要把党性要求作为“慎独”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党性修养和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增强领导干部按职业道德规范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做到防微杜渐,拒腐防变,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和人情关,切实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崇正的道德理想。

将社会舆论引导、法律制度约束作为引导领导干部实现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要利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大众媒介。对党政干部中高尚的道德行为进行充分的宣传褒扬,对不道德的行为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讲道德者备受尊重、备感光荣。不讲道德者遭人唾弃、无地自容的道德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制度约束,使制度成为制约领导干部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手段。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有赖于自身约束和自我完善,更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完善领导干部录用、考察、晋升、奖惩以及民主监督等制度,激励和私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监督和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运用法纪手段惩处严重失范行为,对那些不讲诚信、不守法纪、不尽职守的少数领导干部坚决进行严肃处理。

转型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 篇6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将开辟中国改革的新航程。这当中,政府转型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政府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保障;没有政府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基本上将处于欲振乏力的状态。

那么,政府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行政机关为核心的国家机关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社会组织,为实现与提升公共利益,以协同治理的方式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行政改革实践应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的因素,持续实现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在三个方面的扬弃与超越。

一是从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走向公共物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在传统公共行政的视野中,“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而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公共行政是关于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制度安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前6轮行政体制改革,我们把机构改革作为重头戏,是有其自身历史必然性的——是通过机构改革来直接转变政府职能,是通过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来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相对于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处于更加优先的位置。

二是从单中心的管理控制,走向网络化的协同共治。在传统公共行政实践中,通过行政权力来进行社会管理的色彩比较明显,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比较鲜明。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无论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物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应有机配置市场治理机制、行政治理机制和社群治理机制,形成一种网络化的协同共治。这三种治理机制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劣势。如食品药品的监管,政府的责任当然是责无旁贷。但如果不提高企业失信的成本,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分散经营户的凝聚与行业自律,不提高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再严厉的政府监管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是从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统一走向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效能行政的统一。公共行政只有“合理合法”才能办好。“理”就是科学,即必须科学行政;“法”就是法律,即必须依法行政。“合理”不“合法”,行而不远;“合法”不“合理”,实践上难以行得通。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中国行政体制的两大基本内容。但是我们应心里有数,科学行政与依法行政说到底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实现公共行政所要获得的社会结果,真正实现公共项目的目的,必须做到效能行政。政府的一切改革,必须落脚于提升公共利益,提升公民幸福。落实这三点,政府的“转型升级”才有望达成。

汇报人:xiexiebang

公共行政道德论文 篇7

【关键词】行政道德;公务人员;失范;对策

1.行政道德的概述

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具有行政工作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公务人员必须具有当好“人民公仆”的基本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打造廉洁高效政府的迫切需要。公务人员的品德修养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他们的道德实践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公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观察和评价政府。通过加强行政道德建设,规范公务人员的言行,从而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的迫切需要。由于公务人员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其言行举止、道德取向,不仅为社会各界所瞩目,而且成为社会效仿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全社会道德规范的伟大实践中,公务人员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就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要求政府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力量对调节经济的积极作用。

2.我国行政道德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党政机关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但由于我们曾经片面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市场经济也使得社会主义行政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特征,把所有的事物都商品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得以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

3.我国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3.1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要求通过竞争来实现利益的激励和平衡,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谋取利益。但是与竞争相伴随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运行中的分散决策,是经济领域的竞争难免着重追逐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因而出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相背离的现象。市场竞争又必然导致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重利行很容易使一些见利忘义,产生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致使在国家公务人员中产生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现象。

3.2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层面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诱使一部分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个人私欲攻心,享乐主义盛行。这种以享乐为基点的世界观与个人私欲有着自然的亲和力,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国家公职人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没有自觉的律己意识就极易受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极有可能因个人私欲导致个人主义,再由个人主义滑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最后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和走上腐败的道路。

3.3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权力的无限扩张性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但对于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却未能跟上,加之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监督被忽视,行政监督体系还不完善,而对行政人员主动接受监督方面的教育、培训长期滞后,致使他们不善于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的进程。

3.4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不公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破除了旧时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同时新的利益分配方式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利益群体付出与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具有等同的关系。长久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工资收入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不排除部分行政道德素质低行政人员心理失去平衡,铤而走险以权谋私,导致行政道德的失范。

4.行政道德示范治理对策

4.1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和规章制度的建设

尽快制定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如《行政道德法》、《反贪污贿赂法》等等,立法要坚持从严惩治原则,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与行政道德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力求做到条文明确又具体,惩治细则界线分明,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使行政道德规范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形成既有法律制裁相威慑又有行政处罚相约束的完善机制。

4.2加强行政道德的监督机制

政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具有占有性、扩张性和排它性的特性。因此,行政权力越大,越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權力的滥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职能,扩大各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力。

就行政监督的有效性而言,主要应依靠以下几方面的监督。

4.2.1社会监督

组织监督包括施政机关体系内部的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其具体的监督形式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与考核鉴定、检举揭发与专门审查。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团体对施政机关行政道德的监督,它往往表现为社会舆论监督。对行政道德的监督方式又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内部上下之间的监督,各部门之间、前后程序之间、同事之间的监督。行政复议、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也属于政府内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外部对施政机关道德建设的监督。

4.2.2司法监督

《宪法》规定,检察院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享有监督的权力,法院通过行政讼诉或刑事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或犯罪行为进行监督或惩处。

4.2.3群众监督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群众监督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听证、建议、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

4.2.4舆论监督

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实施监督。此外,还有党的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等。

4.3要正视利益补偿

公共行政学考试 篇8

一、你感兴趣的一个管理学流派,代表人物,理论著作,优缺点.答:

1、管理学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是研究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和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的管理学派。

2、代表人物,理论著作:(Peter F·Drucker,1909—2005)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3]

(Ernest Dale,1914~),主要著作有《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1960年,与林德尔·厄威克合著)、《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3:优缺点:3.1优点:经验主义学派批评了传统管理学派不假思索地采取偏重于狭窄的归纳法的实证主义,从管理学者自己作为行动主义者而不是旁观者的立场,在复杂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再造管理的未来。其次充分肯定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把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一起列为了管理的目标。

3.2缺点:经验主义学派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无经验的初学者则无所适从。而且,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

一、书中有答案,题目未知(30分)

二、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分析金融风暴。

答:在这里我们一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为例进行分析。

1、金融风暴与市场失灵

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是:“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其理论的核心是市场的价格机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能不能接受,市场不是万能的。

在美国,货币超发,次贷大行其道,次贷的违约率高,风险大,其实商业银行是有察觉的,可是为了 追逐利益,他们不得不去做这个业务。可是,风险终究还是有的,商业银行当然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想出了另外的解决方法,资产证券化,于是,投行也被引上了这条随时可能沉没的船。当然,商业银行拉上投行是来分担风险,我们说市场可以分担风险,可是前提是人们知道风险是什么,由于人们疯狂的追逐利润,疯狂的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使市场早就不知道该如何给资产定价了,如果不知道如何定价,当然也就无法分担风险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了。所以说,本次金融危机,市场失灵是有份的。

2、二.金融风暴与政府失灵

那么,在宏观方面操控经济的政府呢,有没有失灵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首先说,美国银行放出如此多的次级贷款。美国政府是有很大的责任的。可是,他们的做法却违背了市场规律,搞乱了市场秩序,才导致了次级房贷的数额如此巨

大。其次,美国政府为了稳定资本市场,保持经济发展而多次非常规降息,到了2004年,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由宽松转为紧缩,两年时间内连续17次加息,最终点燃了金融危机。析以上的政府行为,美国联邦没有对经济运行撇开不管,而是运用了自己的权利对其进行干预和管理,也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抑制通胀与失业,可是结果呢,还是发生了次贷危机!所以,我们说,本次金融危机,也反映了政府失灵。

3、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本次金融危机,并非只是市场或者政府的单个出现了问题,而是两者都出现了问题。如果再回答一次本次金融危机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我看两者都有。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争来争去,不管你是哪一派的支持者,你都必须承认,市场或者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四、对大部制进行评价。答:

1、概念: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优点:2.1、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门体制,或叫“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2、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做到统筹规划、总揽全局、法治保障等等有机结合。大部门体制可以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并有效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

2.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不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行政力量过度干预市场运作,同时也阻碍市场秩序的合法化,而且在组织层面上还不断要求设立越来越多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办事机构,导致行政成本的增加和组织协调的难度加大。

2.4、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行政审批权过多过滥是腐败的一个重要滋生地。大部门体制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减少政府机构,从而将从根本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一些部门权钱交易的机会。这对限制公共权力的使用范围,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腐败的大面积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缺点:3.1大部对于限制无所不在又有泛滥倾向的行政权很难发挥作用。

因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集中和统一权力,而不是分立和分散权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以前多个部门行使的权力集中和统一到一个部门中去。比如说,设立一个大的“交通运输部”,将对航空、铁路、公路甚至海运的管理权集中在一个部门。这种权力的集中和统一对于规限权力不仅毫无裨益,而且还有很大的副作

用。本来,分散的航空、铁路、公路、海运部门之间还因为利益不同会有一定程度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常常会让消费者受益。但合并之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这种竞争将不复存在,权力将变得强悍而难以制约。3.2大部制无法规避高效率的必然副作用。

尽管效率是一个衡量行政体制运作的指标,但是,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假如只关注效率,似乎应该设立一个由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对所有事务进行决策的体制,因为它不存在职能交叉问题。但是,这样的体制难逃暴君统治式的厄运。

说到这里,应当指出,部门间的职能交叉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它源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试图将职能划分得一清二楚恐怕是徒劳的。重要的是,确立一种职能交叉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当一个涉及多种职能的问题出现时,各个部门能够共同努力解决之。

五、什么是行政合法行为?

答:答案在课本第409页。

公共行政道德论文 篇9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

美国的登哈特夫妇系统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共行政是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或政府官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即“服务而非掌舵”。它强调的是一种以公民为服务对象,强调政府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多元参与,以尊重公民权,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社会协调运作的综合治理模式。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及其基本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于政府应该把政策制定同服务提供分开,奉行服务理念,强调在民主对话、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合作互动,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其基本内涵包括: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是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是应着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换言之,就是要求政府为公民提供他们所期望的“便利”、“保障”、“可靠性”、“个人关注”、“解决问题的途径”、“公正”、“财政责任”、“公民影响”等优质服务。

2.追求公共利益

新公共服务的核心原则之一是重新肯定公共利益在政府服务中的中心地位。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公共行政官员必须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

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致力于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公务员和公民要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因为后一种管理者的行为似乎表明公共资金就是他们自己的财产。公共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

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

政策的执行任务不仅应由政府中的人员去做,而且要使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到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即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的实施。

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责任应该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公共行政官员即便是在涉及复杂价值判断和重叠规范的情况下也能够并且应该为了公共利益而为公民服务。它要求公共行政官员不要单独制定决策,应通过对话、讨价还价、公民的授权和基于广泛的公民参与的基础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政策。

6.服务,而不是掌舵

对于公务员来说,越来越重要的是要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控制或掌控社会新的发展方向。公共利益的形成基于共同价值准则的对话协商,因此,如今政府的作用在于:与私营及非营利组织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其角色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协商解决提供便利。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中国行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目前,作为新世纪中国行政改革的主导方向和战略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改革的共识。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从短期的效果来看,在精简机构、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转变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也取得较为积极的成果。由此看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1.建设服务型政府符合世界公共行政改革发展趋势

从历史的宏观视野来看,由统制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向服务行政转变,乃是世界公共行政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改革开放和全球日益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毫无疑问地,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和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公共行政态势的影响。因此,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服务行政”的改革浪潮,我国的行政改革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宏观背景和历史潮流,更不能与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

2.应对“入世”挑战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

中国加入WTO,一方面,入世意味着中国要在更深程度和更广范围内参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入世后,WTO所体现的成熟市场经济的诸多理念,也都须在中国政府的管理体系中得到体现和保障,要求其在WTO框架内做出并兑现其承诺,其核心是由管制走向服务。换言之,政府不应当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直接主导控制力量,而应把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上,即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规则和秩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的内在价值诉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所决定的。从毛泽东同志早就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和“管理就是服务”的深刻论断,再到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精辟观点,以及新时期习近平同志“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政治思维中的核心观念和一贯主张。这一主张反映在政府公共行政上,就要求政府转变过去重建设、轻服务的投资建设型治理模式,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来,投入到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科技文化、社会救助、社會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中。

三、当前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探析

新公共服务理论所体现的通过民主治理模式重构的改革途径,为我们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前进的主导方向。

1.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新公共服务理念下的政府是服务型的政府,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在于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扮演非“掌舵”也非“划桨”的角色,政府职能界限更多存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和社会自治能力不足的地方。具体而言,第一,政府要向市场提供不宜市场来提供的公共物品,如: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第二,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主要是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管理,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等等。第三,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只有进行政府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加快促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才能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使公民和社会组织成为独立的自治主体。

2.倡导民意主导下的合作秩序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在社会公共领域应更加强化合作理念和合作秩序建构,主张应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与民众关系,打破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零和博弈”的二元思维,强调公民本位,倡导建立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基础上的多元合作秩序。现代社会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是参与治理的各方持续相互协作的过程。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内在地要求构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机制,建立起自愿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些都必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因此,我们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应倡导合作理念,通过有效的合作网络的制度化建构,将各种社会资源导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行列,推动公共领域服务价值导向下的合作共治。

3.推进行政民主化进程

随着现代民主观念的广泛传播和公民民主意识日益觉醒,突破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政治民主的局限而走向更为广泛的行政民主,让公众广泛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府治理过程中来,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通过这种行政民主化改革来启动和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进程,也是我们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途径。换言之,就是要在政治民主的制度框架内,通过积极推进行政民主化建设,重塑政府与社会、与民众的合作理念,强化公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从制度设计上,依法保障民众广泛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来,通过民主导向的制度化合作网络建设,让民意主导的服务理念,渗透到整个国家政治和行政体系的制度架构和运作过程中。

4.提高公务人员整体素质

政府服务水平高低与公务人员素质直接相关,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无疑对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就是要摆脱“官本位”思想的历史包袱,放弃当官发财的思想,树立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意识。其次,公务员还要有“通才”素养与能力,适应变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再次,公务员除了对上级负责外,还要受到法律、政治规范、社会道德、职业伦理和标准等责任的约束,这是建立公民与政府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最后,要对公务员进行美德教育,强化服务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简单化倾向的思想误区,必须加以纠正。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中国政府改革发展的主导目标,不应限于策略性的应对措施,而应体现出整体性推进的内在逻辑,应该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制度架构和制度延伸。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制度设计和规划,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而言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V·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62,80,99,114,134.

[2] 刘文萃.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6:35-40.

[3] 张成伟.理解与超越:新公共服务与中国行政改革[D].湖南大学,2006.

[4]王宝成.新公共服务范式——管理主义的替代性凡是[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2).

[5]向波.“新公共服务”浪潮与我国政府职能的新定位[J].探索,2006(06).

社会的公共道德教育讲稿 篇10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社会的公共道德。

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师生对乡中学的对口扶贫行动,资助贫困的同龄人完成学业,这不正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再看一个外国的例子。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我这里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道德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道德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不会!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而一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地冲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要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从小接受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社会公德。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公共道德,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红外发射装置下一篇:并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