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十篇

2024-05-01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篇1

景观设计课程虽为职业核心课程, 但是在教与学两方面均面临较多困境:无前序课程铺垫, 学生对景观设计知之甚少, 基础薄弱, 户外空间概念感受较弱;更无后续课程推进, 缺少教学的延续性;景观设计内容丰富, 涵盖广, 教学内容量大, 相对课时短, 实践少, 接受体会吸收的时间短;空间形式与室内设计有较大差距, 构思及表达形式较以往不同等等。

作者在多年设计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与就业接轨的角度出发, 针对本课程开展了大胆改革, 采用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 配合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综合能力,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景观设计课程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构想

模块式教学是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现的, 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分解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 将相关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 一个模块下可以有一个单元, 也可有多个单元共同构成。各单元侧重不同的教学重点, 解决不同问题, 把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专业素养融合在项目练习、情境体验的训练中完成。本模式同时兼顾灵活性和先进性, 可以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

模块式教学目前在国内教学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 它具有层次分明、主题性强的效果。故在本课程中选用模块式进行教学, 并根据学习记忆规律, 设计的模块之间具有进阶式特点, 每个模块除了针对不同设计项目外, 均在复习上个模块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提升, 且加入新的设计思维和能力训练, 开创了“1+2+N”的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不断在复习、提升、学习新知识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反复, 达到在短时间内设计思维和能力的较大提高。

二、“1+2+N”的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即为启程点, 以模块一庭院景观设计为切入点, 训练学生树立对景观的基本理解, 掌握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设计流程, 重点培养对空间功能布局的设计能力;2即为2个提升点:模块二校园广场设计和模块三街头绿地设计。通过此教学使同学对景观的理解和空间把握大大提高, 同时重点掌握场所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对区域空间的整体规划。N为灵活模块, 即为模块四居住区景观设计, 对前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提高, 重点进一步加强整体的规划设计能力。根据教学课时变化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本模块可以选择加入或删去, 同时N代表多样性, 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将模块内容和形式进行变化, 可以是居住区设计, 或是商业街区, 或是公园设计等。通过这种恒定加多变的模块进阶式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既有稳定的中心点又有灵活的变化和补充, 给教师授课也提出了统一的重点和灵活的选择, 授课效果不会因为授课教师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性。

模块安排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论客观规律, 从熟悉的小范围庭院空间开始, 到校园广场设计, 到街头绿地设计, 最后以综合性居住区设计模块为结束, 每个模块针对一个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经过理论讲解--现场调研--实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过程, 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模块进阶式教学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具体培养实施

下面将重点以模块一和模块二的教学实施为例进行介绍:

1. 模块一庭院设计

以庭院设计为设计切入点, 因其面积小、空间要求具体且生活化, 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 易于设计, 也易于出成果,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本模块中分为三个项目单元, 一是临摹优秀庭院景观设计方案并进行分析。通过训练学生可树立对景观的基本理解, 掌握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制图方法, 了解庭院基本功能要求、空间尺度等;二是进行校园中庭的景观测量和绘制。本单元是对上一单元的检测和提升, 通过真实空间的测量, 增加了景观的直接感受, 对户外空间尺度的把握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绘制景观图纸, 可检测对制图的掌握;三是设计庭院景观, 可假拟设计对象或假设为学生家人而设计,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能从自身的生活感受出发, 把生活理想融入到设计中去, 充满了创意和对生活的热爱。本单元是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基础之上, 对设计流程、构思方法、审美原则的掌握, 重点训练学生的空间功能布局的设计能力。

在本模块对设计思维的培养重点在于“个体感受---直接体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个人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从个人的情感出发体会场所的功能要求和精神感受。培养观察生活、了解设计对象精神物质需求等设计思维, 加强前期调研和分析能力。

2. 模块二广场设计

以广场设计为转承, 以校园广场为设计改造对象, 学生易于理解把握, 同时针对校园生活, 学生易有成就感, 兴趣浓厚。本模块设计二个单元, 一是场地调研, 要求学生课后收集资料, 完成调研报告。培养学生对公共场所中人的生活行为的观察, 训练观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二是进行校园广场景观设计。本单元是在上个单元及上个模块的学习成果基础上完成的, 训练学生不仅仅注重场所功能布局, 更要从精神文化提炼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设计。对空间的把握要求提高, 强调对精神文化的提炼, 加强对风格形式、审美原则的掌握, 使学生体会到景观设计的魅力, 同时感受设计难度的增加, 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在本模块对设计思维的培养重点在于“群体感受---直接体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群体大众的观察能力, 对人群多种行为方式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分析归纳能力, 从群体感受出发体会场所的功能要求和精神文化, 重视设计场所所处的整体环境, 加强前期调研和对精神文化提炼的能力。

3. 模块三街头绿地景观设计

以街头绿地设计为提升, 提高学生对整体区域空间的理解, 加强对大空间的控制力, 训练对多功能空间的布置结合能力, 以及对生态景观的认知。在此主要强调从地块周围业态、人流方向等整体区域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 树立整体、横向的设计思维。分实地调研、项目设计两个单元,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在共同完成初步主题构思后, 分地段每个学生独自完成设计, 共同构成整体方案, 训练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4. 模块四居住区景观设计

浅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霍美宁 (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陕西咸阳721046)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在以往的英语课程教学中, 翻译课程因为其难度大, 传统的教学方法等因素被忽视。如今,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翻译能力的提高。本文就笔者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出发, 根据经验, 分析翻译教学的具体改进方法, 以期待翻译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文化差异;互动

一、重要性

翻译是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教育部所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看,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这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能力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 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时, 也改变着传统教学传授知识的含义, 使传授新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发生着改变。因此, 在大纲明确英语教学在注意听说读写译的同时, 更要注重说、写、译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最终体现, 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翻译教学中的问题总结

1.不够重视。在当前形势下, 用人单位以应聘就职的大学生是否拥有英语四级证为根据。但是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以客观题为主, 翻译部分分值很少, 难度较小, 所以大多数大学英语老师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没有足够的重视。通常是教授和练习一些基本的单句, 口头翻译。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学习比较缺乏, 因此学生对于语境和中外文化差异等方面没有深入的学习和适合的训练, 然而缺乏的部分却往往是英语学习和翻译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语境和文化背景是学好英语以及做好翻译的前提。

2.英汉思维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最严重的就是用汉语思维来理解学习英语, 在汉英翻译是问题很多。大学公共英语的课时不多, 教学量大, 因此学生忽视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而只是注重具体英语习题的操练。在翻译时, 不熟悉中英句子结构的差异, 死板遵从原文句子的词性, 语序和结构, 译文的流畅性差。在翻译时, 不考虑句子的语境, 不精通上下文, 生搬汉英词典, 不研究词的英语用法, 直接从字典里找一个填上, 使得译文不符合英语习惯, 闹出笑话。

3.翻译理论缺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忽视对翻译理论知识的传授, 因此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缺乏使得他们在翻译时不能把握忠实度和和可接受的程度, 不会合适的处理直译与意译, 导致错误的直译或意译过度。

4.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要想译文流畅精炼, 翻译用词精确, 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关键。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投入不多, 大多数对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不熟练, 英语语法知识不扎实, 词汇只知词义不会用法, 这导致具有英语综合能力才能完成的翻译练习难上加难。

以居住区景观设计为总结, 辐射其他类型景观设计。居住区设计中涵盖了大量其他类型景观, 如临街商区、中心广场、水景设计、游乐设施等等, 故可让学生在本项目设计中体会到各种景观设计的类型及特点。由此达到以点带面, 以一当十的作用。分景观采风、项目设计两个单元, 重点训练规划综合能力, 注重交通规划设计和场所精神的把握, 树立宏观规划的设计理念。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 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较大提高。课程内

三、提高翻译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1.以实践为基础, 同时不忽视理论教学

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 实践性不能忽视, 但翻译理论也是指导翻译实践准则。

无论是翻译实践教学还是翻译职能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在翻译感性认识基础上也要不断总结翻译的技巧和理论规范, 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 形成理性认识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实践练习应该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前面, 做到实践先行, 将时间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2.加强英语基础知识, 拓宽知识面

要想做好翻译练习, 英语基础知识是关键。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一定要加强阅读和模仿写作的训练。拓宽阅读面, 博览群书, 把自己培养成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百科全书, 以便能应对翻译内容的丰富和包罗万象。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教师应适当安排定量, 定内容的课后阅读, 并要求些读书笔记加强记忆和理解, 以更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熟悉英语句型。在知识面拓宽, 基础知识增强的同时, 还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训练。模仿写作可根据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文体, 进行同类文体的模仿写作。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使得学生的文章在用词方面准确, 正式, 句子结构严谨。写作训练可以为学生的翻译奠定牢固的语言基础

3.文化差异不能忽视

英汉翻译中一定要注意英汉差异。英汉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 因此它们的写作思路, 语言特征, 句型等也截然不同。例如, 英语是直线思维而汉语是螺旋式思维, 这体现在翻译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一定要了解本语言的文化特点, 才能很恰当地翻译。其次,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等的不同, 因此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是翻译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介绍一些关于文化习俗、习惯用法等, 以便学生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翻译中遇到的文化差异的问题。

4.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互动模式

教师在翻译中角色的转换成为解决现存学生翻译问题的关键。在翻译教学中, 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翻译教学的方向, 以学生为本, 帮助并训练学生建立翻译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训练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在翻译实践中, 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评判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译中学习翻译方法与技巧, 以真正实施教学互动。

四、结语

改进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绝非一日之事, 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兄弟院校的支持与配合。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是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要求,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汉英文化, 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为社会的发展助其一臂之力。

容更精简, 教学方法更易接受, 实践项目紧跟市场发展,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当然改革仍需改进, 探索仍将继续。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篇2

1 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1) 作为城市对外的窗口应该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各城市为了寻求发展, 招商引资, 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 城市热点建设相继转移到城市道路上。2) 作为城市地块增值的必要因素。道路畅通与发展会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是吸引居民和企业的有效手段。可见, 道路对地块增值有很高的效应。道路景观需要的是科学的规划指导方法。3) 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人性化”城市环境共存的设计手法。这是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 注重并探寻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环境更新整治方法。4) 提升交通的功能。合理的道路景观规划会给在路上驾驶的司机好的视觉感受, 通过视觉的识别性和景观的秩序性给司机某种心理的提示, 体现生态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

2 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尊重历史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 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 不能照抄和翻版, 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塑造新的形式, 创造新的形象。

2.2 保持整体性原则

保持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 从城市整体出发,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2) 从道路本身出发, 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 避免其成为片断的堆砌和拼凑。

2.3 连续性原则

1) 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2) 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 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 结合自然环境, 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破坏性的影响降到最小, 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 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 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3 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3.1 道路线性设计

城市道路的平、纵、横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在道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对交通畅通和交通安全的影响最大。一段时间以来, 很多人把绿化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优美的道路空间线形应是:平、纵、横线性良好的配合, 线性平顺流畅, 行车舒适并富有安全感。

3.2 路面的设计

路面是人们步行与车辆通行的行为场所。无论是展现在图面上的, 还是铺设在实际地面上的路面都能成为道路景观的基调。伴随着人们在路面上的行动将会感受带给身体的知觉。路面是各种构成道路要素中感觉最全的要素。路面具有的视觉效果是指给人们视觉上带来的快适性、赋予街道特征的主体性、沿街建筑群体地面给街道景观带来的整体性等等。

3.3 街景的设计

街景是道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仅由道路设施来形成城市中街道景观的情况很少, 大多数情况是由沿街建筑物构成的景观, 也就是说建筑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沿街地区设置的各种设施也是构成街道景观特征的重要要素。道路景观是一种“和道路的交流”, 是与建筑景观不可分割的。

3.4 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是道路连续景观“线”的主要表现形式, 构成了道路景观的基础。如果说道路的平、纵、横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内涵, 那么绿化设计则是景观设计的外在体现。良好的绿化设计能调整道路使用者的心态, 减轻其行车的紧张状态, 消除视觉疲劳, 加强了行车的安全性。

3.5 节点设计

在城市街道网络中, 我们选择交叉点、桥、站前广场、停车场、地下出入口、隧道、步行天桥、路旁广场等作为节点, 因为它们在街道网络划分中具有像标点符号那样的效果, 具备形成街道景观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形态, 而且也是通过在街道空间移动中体验形成的印象, 它是作为街道空间节点被记忆的场所。但是, 并不一定因此而将他们作为在街道网络中显著的存在而设计的非常醒目。有些场所作为节点应该醒目, 有些设施在节点的空间中, 则要谨慎地控制其存在感。

4步行道

步行道不同于城市其他道路。尤其在步行街的设计中, 理解步行者的特性是很必要的。“步行”是不依赖于任何工具和技术的最为基本的交通手段, 也是速度最慢的交通手段, 与沿街环境的接触也最为密切, 对步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人行道虽然也包括公共空地, 但多数情况是通过街道的线性改良, 在人行道的宽幅内产生了节余空间的结果。如果在与沿道建筑物前面的空地进行一体化的处理, 就会形成融通性更高的休闲空间。由于旁边就是交通地带, 并不适合于长时间休息, 由于没有什么进深, 如果放置过多的街道设施和绿化也反而会变成难以利用的场所。这个空间主要是作为人们小憩的场所。设计中还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 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而且种植密度要适中, 不影响两旁的建筑在人们观察视野范围内的景观, 在供行人休息、停留的小广场或道路局部放大处种植一些遮阴树, 这对夏季较为炎热的城市能够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

5结语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交通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路作为交通依托, 不能只考虑运输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道路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增添交通景观艺术性的同时, 改善了交通生态环境, 使之可持续发展。它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开然.景观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日]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 陆伟, 雷芸,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王崇华, 张景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邵艺超.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J].江苏交通, 2003 (3) :34-36.

[5]孙英杰, 赵文姣, 母荣华.公路景观的灵活性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33 (13) :267-268.

论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篇3

通过景观模块化设计改善城市及家庭局部环境。根据不同类型需求设计不同景观模块,对改善环境污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将景观模块化设计方式与市场需求结合,找到市场的“痛点”,进行项目的切入。

引言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城市作为主要污染“受害”地,城市的景观设计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景观模块化设计应运而生。以景观模块化设计为创新性服务,围绕其开展设计并在市场推广,进而开发设计景观模块化设计系统,改变传统景观设计的缺点,做到新能源可持续协调发展。创新设计理念,将传统艺术设计的形式由“被动补充式”转变为“主动延伸式”,开展具有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业实践活动。

1.景观模块化含义

现代城市建筑的屋顶构造大部分为水泥屋顶,而水泥屋顶在城市整体景观整体规划中也不易规划与管理。景观模块化设计就是把传统景观形式进行模块化,对城市建筑屋顶及道路两旁进行“可移动”景观的设计,探求新型植物种植养护方式形成软景景观模块,再对铺装材料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适合建筑屋顶及城市道路两旁硬景景观模块。整个景观模块化设计具有可拆卸、组合形式多样、运输方便、可持续发展等特性。

2.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项目的内容

(1)国内外研究情况

目前为止国内对景观模块化的设计尚不成熟,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将“模块化”的概念深化研究及推广,国外少数一些模块化设计较新颖,较国内而言更具有艺术感、创新性和独特性。

(2)研究内容

以“景观模块化”为核心,研究可移动的室外景观设计形式与组合形式的变化,使室外景观具备模块化组合,形式变化多样,便于模块组装整修。致力于室外景观模块化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研究,探索模块化应用条件、潜力及后续开发等等。对模块化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引入到景观设施的层面,主要简述景观的概况及其模块化的设计潜力,总结模块化景观出现的重要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模块化景观设施的生成方式及技术手段,分析场所的特性、材料的属性、模块组装的方式、与技术手段的结合、与人们的互动、以及后续利用等等。

①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创新性及其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方式。以模块化为设计核心,深入研究当下与未来市场的需求,找到切入点,作为主攻方向。②在构建创业团队的体系的基础上,以景观模块化设计为核心设计理念,完成设计项目或以创新设计理念作为和其他企业合作的平台。

(3)研究目标:

①通过景观模块化设计改善城市及家庭局部环境。根据不同类型需求设计不同景观模块,对改善环境污染有一定积极意义。②通过创业实践项目的过程锻炼培养大学生团队。团队建设是项目的核心目标。③将景观模块化设计方式与市场需求结合。找到市场的“痛点”,进行项目的切入。④建立以景观模块化设计为核心理念的设计实体及形成完成实题设计的团队能力。用新的思维模式组织实体建设并形成实践能力。

(4)项目创新点:

①开发设计景观模块化设计系统。填充市场空白,改变传统景观设计的缺点,做到新能源与可持续协调发展。对改善环境有积极意义。②创业思路的创新:由传统渐进式的创业思路转向扁平化的跨越式思路

3.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项目的研究意义

“景观模块化”概念的提出,旨在将快速生成、拼装搭建、易于拆除、回收利用等理念融入设计研究中,分析模块化景观的生成逻辑,根据城市活动的性质对其进行系列化设计,模块化景观作为“城市家具”迎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厂的生产模式,总结出景观设施模块化设计的方法与步骤,丰富和发展模块化景观设施的设计和生产,使传统室外景观设计与施工形成利于现状情况改造和推广、运输灵活、运输方便的模块化组合设计。

通过景观模块化设计改善城市及家庭局部环境,根据不同类型需求,设计不同景观模块,从而满足室外景观的功能、审美需求,继而追求相对空间的更高生态效益。通过室外景观模块化设计的研究为模块化景观设计的空间特性、材料属性、模块设计组合形式等有一个基础性支撑,实现模块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指导教师:王维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艺术与服装学院)

项目来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城市公共设施的模块化设计论文 篇4

1、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现状

居住区公共设施是居住区公共空间构成的重心,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以及文化品质上升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居住区的品味,为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从城市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力的作用巨大。因此,成功的设计可以让城市具有强烈的地域感和认知感,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加大了城市的影响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

在国外,对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进行设计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我国是在近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较晚一些,但与他们一样是走工业化道路,设计中追求的是设计的实效性,以及现代科技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随之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人们对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设计的形式和功能上,更重要的是看设计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今,现代居住区公共设施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合理的设计结构以及功能上的不健全,“模式化”设计造成的设计雷同以及设计材料的滥用等等,均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导致了部分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其经济发达程度及城市化水平均为中等,是可作调查研究的典型城市。同时,选取城市的三个典型居住区进行调研,即绿色智慧城、鞍钢花园、永缙学府,它们均建于左右,公共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比较准确反映我国绝大多数居住区的公共设施水平。随着城市的发展,目前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设施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但是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有的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缺乏监管、维护,公共设施遭到损坏得不到修缮,无障碍公共设施不完善,缺少人性化、先进的公共设施,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居住区公共设施功能不健全、缺乏整体科学性规划

在鞍山市高新区调研的三个居住区中,有许多道路上的具有导向功能的设施、交通标志等,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规划。虽然在居住区交通主干道上有路障、地面分道线、盲道等,但存在规划分布不完整的问题;在次要道路及小径的规划中,服务设施不健全,如路灯、垃圾筒、公共厕所等,一些导向牌的设计指示性不明确也时常给居民带来困惑。部分居住区内规划设计对于停车需求估计不足,造成停车库或停车位规划建设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车辆只能占用道路、绿化、人行道、娱乐场地等,对于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诸如此类,这都是由于功能设施不健全,公共设施没有经过整体系统的规划所导致的问题。

2.2、城市居住区环境质量差

部分居住区环境质量较差。有的一味的扩大建筑面积而将绿化面积大幅度缩减;有的则忽视道路的合理规划盲目照搬其他设计方案,在狭窄的道路上也设计了绿地,无形中加大了道路的疏通压力;部分道路规划不合理也造成了草坪人为的践踏,同时缺损的绿化植被不能够及时得到补植。再者,雕塑单一化的样式往往与整体的居住区环境存在不协调的情况,降低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此外,卫生设施设计不够全面,没有多方面思考,如垃圾桶的日常清洁以及使用的耐用性等问题。以鞍山市为例,在调研的某居住区,由于垃圾桶的位置设置不合理以及数量不足,导致居民无法就近扔垃圾,而且也没有做到合理的垃圾分类,造成了垃圾随地乱扔,影响了该地区周围的.环境质量,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居住区辅助公共设施滞后

居住区建设缺乏行人服务辅助设施,如在室外的公共座椅应部分设置避雨的装置;一些楼梯扶手的尺寸没有考虑到儿童和的老年人使用标准,使他们使用起来非常的困难等等,还有一些设计不利于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使用,无障碍设施匮乏。这些设施的设置忽视了人的行为特点,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考虑这些因素,增加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2.4、缺乏个性和文化内涵

由于过去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以来产品设计相对单一,导致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缺少文化内涵和个性化设计,给人的总体印象比较呆板。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公共设施相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有一些公共设施根本不考虑其地域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盲目的去模仿,直接照搬照抄,千篇 一律的设计没有考虑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与城市环境是否相协调,反而破坏了城市居住区的整体效果,无法来体现该居住区的个性。在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不应该一味的去复制,应该根据本地的区位分析来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内涵,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生活方式的富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的公共设施。

3、结语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篇5

道路景观从道路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包括从道路上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道路景观始于道路或路面的轮廓线,再从此向外延伸到视线的尽头,包括能够尽收眼底的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树木、人文景点等等,在他们眼里,这些道路景观既是动景又是静景。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说,包括道路的布局、色彩和交通组织等,在他们俯视道路时,道路已成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是周围众多静景中的动景。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是指从美学观点出发,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路用者的舒适性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让使用者(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感觉安全、舒适、和谐。它是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及空间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要做好道路景观的设计规划就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也就是合理的选择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并确定其重要性,并依此进行道路景观设计。

1 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

分析道路景观要从道路景观的功能入手,对于城市道路而言,其功能主要有3个方面:交通功能、城市景观功能和环境功能。在传统的城市道路照明中,比较重视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视了景观环境功能。而景观的主要功能又主要是指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景观的生产功能主要指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不同景观,其物质生产能力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共同的特征是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景观的生产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和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两部分。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景观的稳定性,其具体表现在景观与流的相互作用上。当水、风、土流、冰川、火及人工形成的人流、物流穿越景观时,景观有传输和阻碍两种功能。城市道路所能达到的使用路者达到空间转移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用路者在穿越景观。景观的美学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功能和文化景观的美学功能两个方面。景观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附属部分,为了使城市道路的功能达到最优,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就成为其主要的功能。

2 城市道路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道路建设对景观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道路建设时对原有道路无法避免的填或挖,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或是不够美观的道路和桥隧设计等将影响和破坏固有的天然景观;另一方面,合理的设计和修饰也可能为原有景观增色,甚至形成新的人工风景点。同样,景观对城市道路的影响也是如此,合理景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道路使用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可以增加行车的安全感;与之相反,不良的景观设计无法减轻道路使用者的疲劳,从而无法增强行车的安全感,甚至造成交通隐患。总之,道路与景观的作用是相互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3 景观要素分析

景观要素是构成景观的各组成因素。细分起来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道路本身、道路的植栽、道路交通设施,沿街的建筑物、结点,远景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人的活动,地下部分的交通设施、商业设施、能源、通信设施、排水设施,还有变动因素:季节、气候、时间,将这些因素都融入和考虑在设计中,可增加道路景观的个性化和城市特色。上述的“道路”和“沿街”两部分是城市道路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而“远景”、“人的活动”、“地下部分”、“变动因素”等几项是仅次于“道路”和“沿街”两项的重要构成要素。不同的景观要素在道路的景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1 视觉分析方面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道路与周围环境及自然景观的协调所进行的分析研究结果,能满足视觉的连续性,以及舒适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就称为视觉分析。在视觉方面,道路景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道路自身的一些因素:路线布局的三维空间线形、道路几何尺寸的线形变化、道路结构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3.2 交通心理方面

从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发,对道路使用的便利性、通畅性以及和谐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使道路景观的设计满足方便行人行走,驾驶员行车,且景观的设计能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辅助用路者完成自己的出行目的,并且能使出行愉快通畅,把原来认为只是枯燥简单的出行转化成为一种享受,在实现地点转移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中途的时间享受街道上的风景。在交通心理方面,除了影响道路使用的关键性线形因素外,还有结构物的设置、行道树的植栽、路边绿化等。道路的植栽,可以丰富道路沿途景观,增进道路和沿途景观的协调,提高行车的舒适性,使包括道路在内的整个区域风景更加美丽;改善行车条件,引导视线、遮光,减轻行车的紧张状态,消除视觉疲劳,确保交通安全;减轻交通造成的危害,改善沿线环境。

3.3 文化氛围方面

文化因素与设计者有关,设计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对同一客体的设计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他们对色彩、线形及建筑物构造的喜好,以及对名胜古迹的态度等,都将对设计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道路景观要素中文化方面的要素主要指构造物的色彩、造型、名胜古迹、广告等。由于部分城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城市风格,那么其道路的风格也应该与之协调,现代气息十足的城市在色彩上会更加时尚和艳丽,古城里则不适合安放大型的广告画等。

4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相适应

由于城市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道路组成会产生不同的路网。大城市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干道系统等,由于交通目的的不同,不同环境中的景观元素要求也不同,路旁建筑、绿地、雕塑以及道路自身设计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的特点。

4.1 考虑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

道路上的人流、车流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又由于各自交通目的(上班、购物、旅游等)和交通手段(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不同,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设计中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4.2 考虑综合效应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各个景观元素组成的街景统一协调,而且与城市自然景色(地形、山峰、湖泊及绿地等)、历史文物(古建筑、古桥梁、古塔、传统的街巷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作一体化设计、创造有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

4.3 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城市道路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个性设计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突出城市自然的形象特征,使每个城市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在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5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道路视觉景观设计、绿化园林设计、照明设计、沿街建筑立面改造、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等。

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道路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性、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性、分隔带、绿化、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单调乏味。机动车道路面尽量采用柔性路面结构,减少光污染和噪声污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路旁景观的设计皆要注重材质和颜色的选取合乎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并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在材料选择上,地域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选择。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材料,防滑防冻、不易损坏。另外铺装材料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设计能够强化商业街的景观形象。沿线的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景观注重墩柱、主梁和栏杆造型,必要时对桥型的选择和桥梁的外观颜色也加以斟酌。道路挡墙、护坡对景观的影响较大,宜用绿化种植遮蔽。

道路园林绿化设计要求选用的树种、大小和布局都要充分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树种不同,不同的树种因其树型、色彩、香味、季节不同,在景观上也会产生不同效果。因此,要结合道路景观风格、沿路建筑以及气候及地方特点将道路绿化作为道路景观。

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以达到车移景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灯光照明可以塑造道路绚丽多彩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可以考虑道路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广场绿地照明的综合照明效果。照明灯具的灯柱选择除满足亮度要求外,造型非常重要,要兼顾白天和夜晚的视觉效果。

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应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闲甚至游赏娱乐等多种使用需求,种类繁多。有实用性的,如公交站点、休息椅凳、公共厕所、垃圾筒、电话亭、广告牌、宣传栏;有观赏性的,如树池、花架、亭廊、艺术雕塑、水池喷泉。在小品的设计上,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品的尺度要与人接近,使人感到亲切、熟悉。如果说道路本身景观应力在求“势”、追求大气的话,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由于多布置在行道及城市绿化带上,行人缓慢通过甚至可以驻足观赏,那么其景观设计则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下工夫。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当然,在步行商业街与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因其多数造在传统的商业街区,对继承城市的生活方式、保护古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步行商业街发展迅猛,对其景观设计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使其充分体现文脉精神。

(1)通过道路空间的形式体现步行街的景观个性;

(2)通过道路建筑物风格的协调或对比,塑造步行商业街景观的个性;

(3)道路设施要精心设计;

(4)地面的铺装要体现个性化设计;

(5)绿化应标新立异;

(6)雕塑艺术应追求大众与通俗化。

在绿化种植方面,为了能够反映商业步行街的繁华特点,不宜采用高大的树木,而且种植密度要适中,不影响两旁的建筑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展现其商业氛围。在供行人休息、停留的小广场或道路局部放大处种植一些遮荫树,这对夏季较为炎热的城市能够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

5 结束语

要美化生活就要建设好我们居住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道路作为交通的依托,不能只从运输的功能上考虑,理应将其看作是景观的反映。所以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者,应重视景观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作用。而实际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已成为一个涉及景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美学、园林绿化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这就要求多专业的协作、功能与景观并重、共性与个性共存、景观规划设计与道路规划设计同步进行的设计理念。而且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构成了道路景观,自然要素中像光照、季节等因素是可变的,所以,即使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固定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视觉的不同和时间的不同,道路景观的效果相差比较大,要做好道路景观的设计也并不容易。然而,从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出发来看,不管怎样,想要用人为要素来替代自然要素的话,效果定会大打折扣。众所周知,人为要素无法达到自然要素所带来的美感。在道路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保护自然景观,以人为景观来补充,以达到最佳。

摘要:本文从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出发,分析了道路与景观的相互作用、道路景观的组成要素、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及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导道路设计者明确功能与景观并重、共性与个性共存、景观规划设计与道路规划设计同步进行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道路景观,功能要素,道路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金水.道路勘测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阳.公路景观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探索 篇6

一、我国城市河流景观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城市化也在不断加深, 由此也造成了各大城市河流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给城市的景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比如水资源的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的硬化、水量变少且随着季节的变换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 还有在河道的开发中不注重公共区域的整体规划以及不合理利用资源等。这些问题给城市的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近年来, 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加深, 人们对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建设的日益重视, 城市河流越来越受到关注, 成为城市景观环境建设改造和整治的重点。

二、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 独特性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变化, 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城市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 要有意识地发掘、利用和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 使我们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得到一定的延续和发展。在设计时应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 延续和传承当地文化, 分析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 并力求将其场景化反映在景观设计中, 将历史、文化及艺术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 形成整合统一的文化景观格局, 提升景观的文化品位。

(二)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是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 任何城市景观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 与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注重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平衡, 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用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和谐的河流景观体系。

(三) 因地制宜,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资源, 强化城市河流的自然景观特征, 使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 应尽量保护周边的植被自然环境, 构筑开放、舒适、方便并拥有亲水空间的公共活动场所。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及现有景观元素, 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时制宜, 保留场地原有的景观特色, 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空间。同时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 多样性, 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应该让不同的社会团体收益, 各得其所, 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设计中的景观元素应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 同时也应具有相应的功能作用。景观空间设计要丰富多变, 并具有个性, 要体现节奏和韵律感, 充分体现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三、城市河流景观的设计要点

(一) 了解地域文化, 尊重场地特征, 发掘个性文化。

景观设计融科学、人性于一体, 因此在设计场地时, 一定不能失去场地的特征。对于河流景观设计, 首先我们应研究并把握设计场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以此为基础设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类型, 才能真正经受得起自然力与时间的考验。

自然景观方面要认识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组成的自然地理景观特征, 要研究前人利用自然的方式以及所创造的景观类型。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及现有景观元素, 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时制宜, 注重保留场地原有的植物景观特色, 注重植物的季节变化, 创造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 并根据植物的生态特点, 认真组织植物的种群与群落种植, 避免违反植物的生长特性, 注重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空间。人文景观方面要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 一般在历史悠久的跨河城市中, 河流都是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动因, 因而河流周围常常是历史文化沉淀最为丰富的场所。比如说法国巴黎, 以塞纳河为骨架的开放空间序列与两岸历史文化景观共同构筑了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南京“十里秦淮”的文化意象, 就是以秦淮河为核心, 由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为主体构成。城市的文化形象因河流而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 具有强烈的识别特征。

(二) 挖掘水域空间, 充分利用水体特性, 塑造独特景观。

水域开放空间往往是跨河城市中最具自然特色的开敞空间, 水体及两岸的自然要素, 如滩地、湿地、生态小岛等都是城市中可贵的自然用地, 因此我们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 保持它们的原生态面貌, 反映其最本质的自然特色。在城市中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自然资源, 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 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促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对其进行了一些人工的规划, 既丰富了河流形态, 又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河流是水体, 具有易动的特性, 还具有映射性和水位变化的特征, 能使场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这种景观能为城市带来活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水体的特性, 创造水体与环境的共生, 利用水的映射性丰富沿岸的景观, 而水位的变化也提供了变化多姿的景观。《辞源》曰:“邕, 城郭四方有水, 环抱而成成。”水是城市灵气、活力与个性的重要体现。整合山水资源, 做好“水文章”, 将城市中的山、水、树、绿衔接搭配, 凸显城市特色, 以形成独特的城市灵气和个性。结合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实际条件, 巧妙布局, 这样才能使景观、河流环境有效结合, 实现最大的特色。顺应自然能力的景观设计, 不仅能够避免自然环境因被过度干扰而遭到破坏, 而且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的游览休憩空间, 同时还能够节约大量的建设和维护费用, 最终更加有利于人的自身利益。

(三) 堤坝与亲水、景观、生态等矛盾与冲突的解决。

从现在已经存在的诸多河流景观建设中可以发现, 多数城市河流都是直接与城市道路或者建筑等相连接, 堤坝建筑方式大都是直立式的混凝土河岸, 这样就造成了城市与河流的阻隔, 我们需要以适宜的方式削弱阻隔感, 并为人们带来亲水的可能。一是沿河两侧建绿色保护带, 这样能给河流的水景观足够的空间来进行设计, 这样才能具备足够的空间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 并提升城市的品位。二是采取踏步阶梯式河岸, 或者处理成绿色斜坡, 需要注意的是在适当的时候要增加材料的细部, 这样能丰富河岸景观, 柔化水陆交界线, 尽量促进模糊空间的生成。使用亲水平台打破规则的河岸, 给人一种亲近自然, 临水而居的生活环境。三是结合河道的实际尺寸, 保证遵循“宜宽则宽, 宜弯则弯, 尽量使河道保持自然的形态”的设计原则, 对原有场地的自然堤岸和原有的植被, 应该尽量减少人工治理痕迹, 保持天然河道面貌, 保持自然形态的景观,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在边坡上则采用自然生态岸坡, 种植草皮灌木等。

四、结语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课题, 它涉及了多学科, 多领域的内容, 在大规模的城市河流景观的更新改造和在开发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地域文化, 与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 突出水体特性, 以人为本。有效改善河流两岸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能充分提升城市形象, 带动两岸相关经济的发展, 形成独具一格的城市景观。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城市河流景观的现状, 接着列举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最后探讨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方法, 提出了在设计中要把地域文化和场地特征放在首位, 发掘其个性文化, 要充分挖掘水域空间, 充分利用水体特性, 塑造独特的城市河流景观。

关键词:城市河流,河流景观,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卞跃宏, 张绍喜.对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篇7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 是指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花、地被等绿色植物和绿地范围内的喷泉、座椅、花坛、亭廊等小品组成的以视觉为主的景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 道路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景观印象的形成[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在他的名著《城市意象》 (《Linage of the city》) 中指出“道路在许多人印象中占统治地位, 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和感觉场所”。

2 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应用

人们在城市里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各种文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使得原有的区域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其负面影响正逐渐凸现出来。人们逐步认识到, 保护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城市中, 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平衡自然生态的作用, 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 这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2]。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 在大部分的城市中, 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5类, 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 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道路布置并与之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 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 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 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 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 加强道路建设, 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 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 是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2.1 道路景观的构成

2.1.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东西, 按其功能, 大致可分3类, 包括实用性如路栅、路障、路灯、路钟、坐椅, 电话亭、邮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桥等;审美性的如街道树、花坛、喷泉、雕塑等户外艺术品, 地面艺术铺装等;视觉传达性的如交通标志、路标、路牌、海报、地面标志等。

2.1.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道路两侧建筑的构成形式、物质功能、视觉印象以及社会职能, 决定着道路的空间特点。道路两侧建筑构成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的最有力的因素, 具体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牌的位置、样式等方面。

2.2 道路景观的营造

2.2.1 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在交通空间里, 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 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因此在设计道路时, 应充分考虑车行、人行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的速度, 不同的栽植方式, 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在具体的设计中, 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 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之发生变化, 尤其是落叶植物。

2.2.2 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 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 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 分隔竖向的空间, 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 在各路段的设计中, 要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 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 美化环境的作用[3]。

2.2.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

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 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 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4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 不同道路形式, 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 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 达到心境的平和, 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

2.2.4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本地区大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 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抗御自然灾害, 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 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 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 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 平面上简洁有序, 线条流畅, 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 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 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3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分析

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 其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来, 长沙新建并改扩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和广场, 如湘江风光带、五一大道、潇湘大道、长沙大道、黄兴路、五一广场、芙蓉广场、岳麓广场等。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也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道路绿地率低, 植物种类单调, 品种不丰富, 设计形式单一, 缺乏特色和创新等。因此, 加强对长沙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的研究和分析, 探索出长沙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图2) 。

3.1 缺乏对道路绿地体系的统一建构

除芙蓉路、展览馆路、韶山路、潇湘路等几条道路外, 大多数道路的绿化横断面形式都为“一板两带式”[4], 而且同一道路上还存在着景观不统一的现象。

3.2 路绿地面积预留不够, 绿地率偏低

长沙市目前的道路绿化整体达标率偏低, 就连近几年重点改扩建的几条城市主干道如五一大道、潇湘大道、枫林路等也存在着由于绿地面积预留不足而导致绿地率达不到规范要求的问题。

3.3 路绿地景观设计手法雷同, 形式单调

长沙市近几年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 但还存在着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手法雷同, 内容欠丰富, 缺乏特色和品味, 创新感不强等问题。

3.4 绿地绿化树种种类少, 配植单调

长沙市道路绿地的行道树树种主要集中在法国梧桐、香樟、广玉兰等几种, 虽然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 但过多地运用, 造成了景观单一, 缺乏个性和识别性, 季相变化少, 且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此外, 很多道路急于追求预想的树木壮年期效果, 采用了大树移植的方法, 但却由于移植季节不适或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 其绿化效果并不理想。

3.5 景观绿化等级与道路等级同升降

长沙市道路绿地景观建设目前出现了高等级的道路其绿地景观水平要高些, 而低等级道路的绿地景观水平较差, 有的甚至无绿地景观。道路绿化与管线、建筑、交通之间的关系, 导致植物生长空间不够。在架空电线下盲目栽植香樟、广玉兰等大型乔木, 这种架空电线不但阻碍了香樟、广玉兰等大型乔木的自然生长, 而且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对乔木进行疏枝, 不仅影响了美化效果, 更严重的是在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 易造成线路中断,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立交桥、挡土墙、道路边坡等的垂直面积都比较大, 对其进行综合利用, 营造立体绿化景观, 力度还不够, 效果还不太明显。

3.6 元素的应用其内容有待丰富, 品质尚须提高

近几年, 长沙市的道路绿地景观建设在档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绝大部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单调、内容不丰富、品质较低, 没有充分体现长沙市城市文化和人文特性,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长沙市的城市精神风貌和景观形象。

4 道路绿化应注意的问题

认真调查道路的周围环境和条件, 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调查的指标有:周围绿化现状 (绿化的布局、树种及长势) 、土壤理化性质及地下、空中管线和大型公共场所。仔细分析, 合理规划, 道路绿化包括行道树、分车带、中心环岛和林荫带4个组成部分, 为充分体现城市的美观大方, 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条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绿化规划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 4个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密切配合, 做到景色的相对统一。

(1) 行道树以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 侧重落叶类, 夏季可遮荫, 冬季可为行人提供天然日光浴。在有架空线地段, 应选择耐修剪的中等株形树种。

(2) 分车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 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 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 以草坪和宿根花卉或灌草结合的方式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5]。

(3) 中心环岛地处道路交叉点, 目的是疏导交通, 要求绿化高度在0.7m以下, 为使司机和行人能准确地观察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可采用小乔木和灌木、花、草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种几何图案或变形设计。

(4) 林荫带以方便居民步行或游憩为前提, 参照公园、游园、街头绿地进行乔、灌、草、花的合理优化配置;同时, 可布置少量的园林设施, 如园路、花架、花坛、园桌、园凳、宣传栏等。

5 结语

美的城市环境, 宜人的道路绿化, 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 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 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 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 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 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 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 克服以往的“一条路, 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 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5]。

摘要:以长沙市为例, 从景观学的角度出发对道路两旁的街道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探究道路景观的设计, 探讨了以艺术的手法,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位, 从而改善城市精神风貌。

关键词:景观,道路景观,景观设计,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2) :27~28.

[2]韩丽雅.廊坊市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 2003 (1) :11~12.

[3]和丕壮.道路绿化工程的景观设计[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 :61~62.

[4]郑西平.北京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 2001 (1) :111~112.

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 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景观设计;文化空间

钱学森曾说过:“山水园林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在文化社会空间环境中,倡导文明建设,文化休闲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在数量上得到迅速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的景观设计将现代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相互融合,体现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一 城市文化空间内涵

城市文化是文化社会空间的延伸,具有文化娱乐休闲的性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中将现代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进行融合,既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又展现包容了社会和谐风貌。现代城市通过各种休闲设施来缓解市民的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生活浪漫和多姿多彩的情调、折射城市管理系统有序规范的精致生活的城市理念;另一方面使传统特色的景观、自然风貌折射出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

城市文化空间是指人们感知和体验城市文化的各种场所,承载的是多种多样并不断变化的城市多元文化类别。从狭义上讲,城市文化空间是指能够承载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包含有物质文化遗存、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等。也叫文化空间环境,这种环境一旦失去传统文化的活力,就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标本。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来说,文化空间环境的保护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内容。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历史性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划定了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有效的工作,但文化城市的建设更需要整体系统的文化空间的梳理和塑造。我们也还看到一些城市在改造和建设中破坏了历史文化环境,因此,挖掘城市历史信息、整理城市历史格局、并与城市当代空间叠合,是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前提。

二 城市文化空间的传承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偶尔瞥见的一墙、一砖、一瓦,都会勾起对于城市过去的遥想。城市承载着地域文化,通过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地域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的文化内涵、人文风情、历史变迁。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的更新向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城市空间的拓展相伴随。一个城市在开辟新区的同时,也要保护老城区,逐步区拉开整个城市的布局,这也是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有许多城市也在鼓励划分出历史性区域,对历史性的旧建筑物进行整修,改造为休闲和娱乐性的空间环境,使城市的历史风貌区重新变得更有活力。但是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造,一些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遭到破坏。大众的城市记忆往往是通过城市中遗留下来的物质空间和历史遗迹来延续。城墙作为中国历史城市常见的格局构成要素曾经普遍存在,但如今大部分已经灭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和林立的高楼。承载市民传统生活的古街巷,在现代交通的压力下被加宽取直,失去了体现传统生活的空间尺度。历史悠久的城市一般都有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但在城市开发的热潮中,许多被发现的重要地下遗迹被隐瞒、破坏。人们的城市记忆发生断裂,传统文化空间被特定时期的城市建设侵吞,完整的文化空间被碎片化、甚至完全消失,现代生活的繁荣表象掩盖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失落。随着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竞争力要素地位的提高,我国近年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渐从文物个体的保护转向整体性、多层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通过整合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城市公共空间,使得城市历史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得以传递。

三 景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空间在视觉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是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通道。在城市文化景观设计中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其作法就经常表现为把一些遗产通过建设绿色通道连接起来。借鉴遗产廊道理念,整合乡土文化景观资源,建立集生态和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以遗产休闲活动为出发点。基本理论服务于一种新型休闲方式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便是以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休闲活动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方式。把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一起被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和保护起来,进行整体性的解说和展示,也就意味着游憩、生态和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结合。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的文化景观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这是源于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也可以说是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依据。也是设计者关心城市文化的动机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玮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

[2] 俞孔坚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 2011.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篇9

1.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景观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反应出公路形象。为了获得较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树立绿色交通的理念,进行生态公路修建。因此道路绿化景观在施工过程要避免对自然的地形和地貌造成破坏,对当代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要使其具有美感,使驾驶人员感到舒适,提升公路的使用价值,使公路发挥应有的功能。

1.2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分析

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主要有地形改造、铺装施工、建设工程设施、植物移栽等。道路景观施工设计中要保证道路的主要功能:确保行车视线清晰。做到以下几点:(1)道路交叉部位以及弯道内侧树木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阻挡,确保足够的行车视距;(2)弯道外侧树木要进行整齐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诱导;(3)道路设计中有相规定的宽带和高度范围作为车辆行驶空间,因此树木种植不能进入此区域。(4)绿色植物选择要求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性、抗病虫害、方便管理;不对交通造成影响;树木根系发达、适合多次修剪等。

二、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

2.1施工前准备

(1)对施工图纸和设计资料进行熟悉并审查;(2)认真做好四通一清工作,主要指供水通畅、供电通畅、道路通畅、信号通畅以及对场地进行清理;(3)清理场地,园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场地进行平整不仅是对垃圾进行简单的清除,还包括清除杂草、清除灌木以及建筑垃圾,从而为不同地形施工创造基本条件。

2.2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

道路绿化景观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大树移植工作,在挖掘树苗时,要防止对苗木根系造成损伤。常绿树木在移栽时要带土球。土球直径要为树木直径的8~10倍,确保土球保持完整,可以采用麻绳进行绑扎。由于苗木比较高大,运送过程中要将其倾斜放置。为了避免对下枝干造成损伤,要在运输车辆上放好支架。苗木在种植时要根据深浅要求,将苗木置入坑内。栽植深度要高于原地面,避免产生积水。带有土球的苗木要将草绳剪断,一边将其埋入一边将其夯实。裸根树木进行移植时,要保持根系舒展,不能使根部受到折伤,当填土到达坑1/2时,要提起苗木,再进行填土和夯实。树木栽植后,要制作三脚架保护树木。草坪也是道路绿化景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对整条道路的景观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草坪类型,能够抗病虫害和易于管理。

2.3营造微地形相关施工

(1)同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结合。由于自然环境是最佳的绿化景观,因此要同道路绿化景观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地形特点,从而做到返璞归真。(2)进行适当的景观构造。由于地形具有不同的高低、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外观,因此地表特征变化多样,这也为景观的多样提供了先天基础。如场景较大时,要构造平缓的绿地、较大面积的草坪,从而呈现宏伟广阔的场景;如场景比较小时,要打破整齐统一的景象,对微地形进行恰当处理,从而呈现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具有最佳的景观效果。(3)将建筑景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形进行融合。人为的建筑景观要同自然的地形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从而使建筑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将建筑和附近景观有机的融合,从而体现出自然的状态。

三、结语

生态景观城市构建与设计探究 篇10

1 生态景观城市构建概述

生态景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维生态网络, 包括自然景观 (地理格局、水文过程、气候条件、生物活力) 、经济景观 (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 、人文景观 (人口、体制、文化、历史、风俗、风尚、伦理、信仰等) 的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维耦合, 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区域的、社会的、经济的及文化的组分在时、空、量、构、序范畴上相互作用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网络。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 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生态联系。编制生态景观城市规划, 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景观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 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上述指标体系, 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 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 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 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2 生态景观城市设计策略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 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 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 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 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 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 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 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 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 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2.2 城市生态植物设计

按生态学原理考虑, 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 比如森林每增长1m2, 大致可吸收、固定350 kg的CO2, 当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时, 就能产生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气候。同时, 片林和林荫道夏季能降低气温3℃, 降低路面温度7℃, 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4℃~l0℃, 减少高温持续时间3h~8h。一个林地结构、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的城市, 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54%, 宽30m的林带可降低噪声6d B~8d B。但是, 虽然植物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埃、净化空气和防风阻沙的能力, 但在植物材料选用上应考虑树木的生化相克、对人体产生过敏、有碍健康的问题。在群落配置时, 还应考虑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各树种间和草木建群的稳定性问题等。适地适树, 城市的骨干树种 (基调树种) 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在城郊过渡区与城市近郊区, 无论是公园或绿色隔离带或片林, 都不应是纯林, 应该营造针阔混交林, 而且林下一定要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配置的空间, 无论平面或立面, 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 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2.3 城市总体设计

营造自然景观优美、建筑风貌时尚新颖、生态调控功能完善的城市分区, 同时, 要改造旧城区, 保护古建筑, 运用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乡村民居度假村、生态公园模式改造“城中村”。发展绿色社区;完善城市商务区和各种服务系统, 优化交通网络, 密切城市各组团的联系, 满足居民的多元交通方式需求, 降低各种出行方式的“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 形成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景观是具有大量的、规则的人工景观要素, 如大楼、街道、绿化带、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仓储区等, 是各种人造景观的高度集合。一个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的优劣, 不仅要使各功能区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还要使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搭配合理, 协调不同功能区的物流、能流的输入和输出的效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则应精心设计建筑群体的空间构成、注意对城市建筑物的数量、轮廓、色彩、材料等的控制, 对城市人文景观加以控制, 保持城市流畅的轮廓线和特色, 同时, 要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 精心营造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系统, 以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3 结论

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与设计,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加快了可持续发展进程, 其理论与实际意义非常重大, 必须把握设计总原则, 从城市总体到植物设计出发, 才能加快生态景观城市的合理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 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生态景观城市相关概况, 基于设计因素, 对生态景观城市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构建,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爽, 王进, 詹志勇.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5) :67-77.

[2]汪如松, 吴琼宝.北京景观生态建设的问题与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5) :37-43.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下一篇:农机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