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论文十篇

2024-05-31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1

关键词:烟草公司,定额预算,现状,建议

一、企业预算定额的概述

1、预算定额的定义

预算定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方案的预期效果,企业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消耗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合理规划,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前提下,需要严格遵守的资源消耗标准。

2、进行预算定额的意义

( 1) 有利于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有效的预算定额能够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升原料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而提供最大的财力物力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 2) 有利于提高预算定额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有效的预算定额可以使企业得出正确的会计信息,在管理者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可作为最有说服力的参考文件,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对企业的成本费用预算提供科学合理的智力支持,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

( 3) 有利于企业工作的改进。 在开展预算定额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通过预算定额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可以借此查找自身的不足,并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实现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预算定额建设现状

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最早较为成型的预算定额出现在2007年,龙山县分公司制定了《 关于加强基层烟站2007年烟叶收购费用管理的通知》 文件,文中明确了收购期间季节性用工的费用标准及相关从量计费的定额标准。 该文件的制定使得基层烟站烟叶收购费用的分配既公平合理, 又在执行控制中有依据可循。 陆续地,各县皆在不同领域分别制定了烟用物资调拨费用标准、烟叶收购调拨费用标准等。

为了更有益于企业费用支出在全州系统内公平合理地分配,湘西烟草州公司站在统领全公司的角度上,逐年探索定额预算制度的建立方法并实现动态调整。 这些年来,该公司在企业能够自主决策的范围内,制定了“ 以可控费用为对象,重点控制的费用为核心,固定、弹性相结合” 的三级层次的预算定额。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将与两烟业务量相关的直接费用采购直接预算两烟的生产规模相互挂钩的模式,在对历史数据剔除特殊情况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下一年定额标准值;将部分管理性的费用按两烟经营规模量一部分挂钩、一部分基数的形式确立定额值;在某些需要重点管理的费用方面,建立了基于预算编制总额、编制明细及执行的宏观、微观两套定额。

其中,宏观定额采用线性方程形式,考虑两烟经营规模、各单位岗位数、历史因素等多种因素后,设置不同权重设立来用于各单位预算总额的编制。 微观定额基于不同事项划分不同影响因素,就各因素建立定额,比如差旅费定额,依据不同职级的人员、分不同出差地点设置不同的住宿费、生活补贴等标准来用于预算明细的编制和日后的预算执行控制。 在公务用车定额方面,一是在预算系统中按照每台车辆建立相关档案信息,然后分车建立百公里燃耗标准, 比如奥迪2.0T车每百公里油耗控制定额为13升, 该标准用于年度车辆燃油费的预算、执行和控制。 二是考虑车辆品牌、使用年限和行驶里程三因素,制定车辆日常保养和小型修理费定额。 具体体现为按车辆品牌设定一个品牌基数( 比如奥迪车40元,大捷龙商务车20元) ,再按使用年限进行分段来设置年限系数 ( 比如1—2年的系数为0.8,3—4年的系数为1,5—6年的系数为1.2,6年以上年限系数为1.4) ,最后按车辆累计行驶里程再设置里程系数 ( 比如1—10万公里里程系数为1,10—20万公里里程系数为1.1,20—25万公里里程系数为1.2,25万公里以上里程系数为1.4) 。 单台车的年度日常保养和小型维修费预算控制额度为该车对应的品牌基数 * 年限系数 * 里程系数 * 预计年度行驶公里数。 三是分类确定单次车杂费定额。 车杂费分停车、洗车费、过路过桥费和车内装饰费。 在需要重点管理的洗车费方面先分车辆类别设定月洗车次数区间,再按次、单价建立定额,比如每月洗车次数控制在4—5次之间,单次30元。 实际管理过程中,鼓励更能为企业节约费用的包年制,比如平均1100元 / 车 / 年。

通过一系列预算定额标准的建立,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做到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以线分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定线控制,预算分析评价过程中的按线评价,为推行科学的预算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预算定额的不足

1、企业预算定额项目不全面

现有定额项目只体现于常规的几项费用方面( 烟叶环节、车辆、重点费用) ,而某些业务环节的成本投入,比如烟叶生产投入中产前投入部分为烟叶生产经营过程中较复杂的成本部分,投入中的物资、育苗成本等各地标准不一, 基层在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中难以寻找合理的依据,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内部的配置越来越多,体现于信息化设备、烟叶生产、收购用设备及日常办公用品等多方需求门类繁多,品种多样。 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资产配置定额,尚需要一个探索过程。

2、企业预算定额的建立尚不足以形成体系

一个标准化较高的企业的预算定额,是企业精细管理模式的展现,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目前的预算定额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按条线、与业务流程相互挂钩的体系。 尽管烟草公司属于特殊性质的商品流通企业,其不具备如工业企业般成型的生产线和流水线,但是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烟叶的生产、收购或是调拨还是日常的专卖管理、财务管理等,都在某些环节存在一些特定的规律,该规律整理起来,可以形成卷烟的采购入库、仓储保管、出库、 分拣、配送、烟叶的种植、管理、收购等各条线的业务流程。

3、企业预算定额形式比较单一,标准编制不科学

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目前的预算定额标准无论从总额定额还是明细定额来看,都只停留在一个具体的量或值上。 随着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某些量、值的确定实质上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发展到另一个新高阶段时,管理需要不断激发基层的活力,给基层自由发挥的空间。 因此,需要新的预算定额形式来打破现在的窘境。

4、企业预算定额的执行缺乏足够的监督

在预算定额建设中,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虽然能够执行制定的预案,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对执行缺乏足够的监督,易导致执行结果和方案出现偏差,使企业预算定额的效果大打折扣。

5、企业预算定额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够完美

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对于预算定额的考核与激励有完善的制度,并且交由相关部门负责。 然而,相关归口部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尚不足以达到既归口又主动管理的层次,层级考核的力度不大,定额方面的考核及激发基层积极调配和控制机制缺乏,使得考核与奖励制度苍白无力,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妨碍了预算定额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改善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预算定额的建议

1、明确各类组织职责,制定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

预算定额标准的完善,需要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来支撑,因此,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内部需建立预算定额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类组织职责,落实归口管理部门责任,为定额制定提供机构保障。

2、确立最优化的业务流程

定额的确立需要建立在最优化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因此,理顺卷烟、烟叶、物流业务流程,并通过在对各类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管理模式的优劣,剔除那些业务流程中的浪费环节,通过分析后确立最优化的业务流程,为预算定额建立打下基础。

3、确立定额标准的口径和影响因素

一个业务事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建立预算指标体系后,也需将影响该指标的各类因素进行定期采集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定额标准的口径和影响因素。

4、采集历史数据、使用多种方法确立预算定额标准值

通过对同期历史数据的采集和科学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的成本费用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预算定额标准,如作业分析法、加权平均法、回归分析法等。 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些合理的预算定额区间。

5、预算定额标准制定要与成本费用的根源相结合

为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采用预算定额可以对企业的资源耗损制定相应标准,这就导致了各项的成本费用也是不同的,为此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到由于资源配置标准的不同所导致的成本费用差异,在制定预算定额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成本费用产生的根源。

6、加强对预算定额的执行动态管理

加强对预算定额执行的动态管理就是为了提高预算定额建设的适应性。 企业进行预算定额建设其实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始终恪守原定的计划方案,就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因此,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对预算定额的执行情况分析,及时纠正偏差,不断优化定额标准,完善预算定额建设。

7、加强对预算定额建设的考核力度

目前,预算定额建设中出现的执行与监督脱节的现象使得预算定额的作用大打折扣。 为此,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要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加强对岗位的监督和考核力度。 另外,在对各个岗位进行考核时,不能只看到结果,还要注重过程,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

8、积极借鉴同行业进行预算定额建设的有益经验

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要积极借鉴同行业预算定额建设的有益经验,加强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做到查漏补缺,缩小与同行业竞争者的差距,还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预算定额建设。 同时,湘西自治州烟草公司还要将预算定额建设与对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进行预算定额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在进行预算定额建设中,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定额预算管理体系,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2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 地处湖南省西北部, 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 农产品市场广阔。由于受到经济、文化、信息等方面的限制, 至使农产品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尚未被国内外的消费者所认识, 即便是参加农交会也只能重点推广市场较为成熟的产品。

十一五期间,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深入, 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已经逐渐被农村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所认知, 在湘西自治州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已基本具备。在国内, 已有不少涉农电子商务活动的尝试, 只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在湖南省农业强省的大环境下, 在湘西自治州这个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结构的区域内, 探索研究农业电子商务的新模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方面, 国内的学者和企业已经做出了一定量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李雅贞在对比了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后提出了在广西省建立和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策略;李虹就湘西自治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探讨了目前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涉农电子商务实践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农产品公司于2000年创建的中农网, 如今中农网已成为国内农业信息化的领军平台。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相比较, 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还相差甚远。

二、平台构建的关键问题

在湘西自治州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必须坚持本地化的原则, 明确这个平台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促进农产品的生产随意性强和销售难的问题。故平台建设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

建立一个具有W E B 2.0特征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这个网站必须突出信息精准传播的特性, 结合行业特点有的放矢;同时要体现农产品作为高接触性商品的特点, 结合事件营销、娱乐营销等多种传播形式, 增强网站用户的感官刺激, 提高其体验和互动的积极性。

平台可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 但是其中两点是必须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第一是行业信息服务, 平台所提供的行业信息必须精确且权威, 为生产提供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 能极大程度地解决农产品生产随意性强的问题;第二是在线交易服务, 优化现有在线交易服务的可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的服务及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愿意使用我们的平台, 才能最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2、推广

这里的推广有两层含义, 一是推广该电子商务平台本身, 二是利用平台推广农产品, 促进交易行为的发生。如何对一个网站进行推广, 是有很多现成的模式和渠道的, 这个很容易解决。但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农产品则没有很好的经验可循。

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人员其文化素质是偏低的, 对新事物的认可相较于大多数是网民要更具有谨慎性。而只有这个群体的人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中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因此, 必须对湘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主体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市场调研, 进而对其进行二次开发, 真正实现农产品、市场主体和电子商务平台三者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增强三者之间的“粘合度”。

三、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2010年初,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涉农网站已达6000多家, 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达到2000多家, 而2007年全国涉农网站的数目则号称近10000家。这个数目的变化体现了涉农网站在可持续发展上是有软肋的。面对这个软肋, 构建湘西自治州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时必须从双边市场的角度来考虑。

在经济交易活动中, 有些市场交易必须在某个交易平台上进行, 交易平台通过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交易双方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努力促成它们在交易平台上实现交易, 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湘西自治州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市场环境是农产品批发市场, 而农产品批发市场则是典型的双边市场。

湘西自治州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连接着农产品的买卖双方, 并在这个平台上为双方提供服务, 当然是要收取一定费用来满足平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必须对收费结构仔细权衡。如何确定平台对买卖双方的收费定价是收费结构问题。如果卖方收费远高于买房收费或买房收费远高于卖方收费, 则会对参与到这个电子商务平台的买卖双方的人数和总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交易平台的存亡。

四、结束语

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湘西自治州农产品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既是涉及到信息技术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的理论性问题, 也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在湘西自治州区域内化理论为生产力方面实现零突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问题。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将改善湘西的产业结构, 直接拉动湘西自治州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雅贞. 广西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战略研究:广西大学, 2003, 21-56

[2]、李虹. 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消费导刊, 2008, ( 1) ,  241-242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3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暴雨;预警;湘西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幅员1.55万km2,其中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69%。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湘西州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都有3~5次全州性的暴雨山洪,最多年份达21次(2010年),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57处,给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湘西州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山洪专项及其他气象监控与预警项目,逐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发布、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气象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不够完善、暴雨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有限、边远地区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又制约了气象服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效用的发挥。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 8个,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質灾害应急演练,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截至2015年10月,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 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2010年“6·8”特大暴雨,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 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应急响应措施滞后,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任务十分繁重,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人员管理松散,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4

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地方税费征收

保障办法》的通知

州政发„2011‟1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吉凤经开区管委会,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湘西自治州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八月八日

湘西自治州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州地方税费征收管理,保障地方税费及时足额入库,维护纳税人、缴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方税费征收保障,是指各县市地方税务机关(以下简称地税机关)以及相关部门、单位根据地方税费征缴的特点和要求,为保障地方税费及时、足额入库所采取的监管、协助等措施的总称。

第三条 地方税费征收保障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为目标,遵循依法、协作、及时、服务、便捷的原则,以综合治理、源头控管为主要方式,保障税费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第四条 地方税费征收保障相关部门和单位(以下简称“地方税费保障部门”)包括发改、监察、财政、公安、国土资源、审计、国税、地税、工商、住建、房产、教育、科技、烟草、民政、人社、环保、交通运输、水利、商务、文化、体育、卫生、统计、质监、规划、物价、工会、金融、残联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五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地方税费保障部门参加的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地方税费保障工作列入对各相关部门、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并定期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第六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越权制定涉及地方税费的文件,不得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及其他同税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不得干预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费。

各县、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涉及地方税费内容的,必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和地税机关的意见,并按规定备案。

第七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支持地方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涉税涉费信息采集的社会化。

第八条 地税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及时公告、更新相关税费政策信息,无偿、优质、高效地为纳税 人及有关部门提供税费法规政策咨询服务。

第九条 地方税费保障部门应与同级地税机关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建立地方税费征收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做到网络互通,为地方税费源库提供数据接口,实现涉税涉费信息实时共享。

地方税费保障部门向地税机关提供涉税涉费信息,包括书面、电子文档等形式。

第十条 地税机关向地方税费保障部门索取的涉税涉费信息,地方税费保障部门应积极配合,无偿提供,不得推诿、阻挠。

地税机关应当定期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所提供的涉税涉费信息利用情况。

地税机关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涉税涉费信息需求。涉税涉费信息的提供范围、具体方式、格式要求等,由地税机关与有关部门、单位协商确定。

地税机关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涉税涉费信息不得用于税费征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

第十一条 地税机关应当严格按照委托代征有关规费的规定,及时将规费收入上缴财政或按规定缴入管理专户,不得挪用或截留。

第十二条 地方税费保障部门职责:

(一)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重大项目立项信息、技改信息和投资进度,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核准情况以及其他涉税情况等有关信息。

(二)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地方税务机关的联系,共同做好地方税源和费源的调研工作。财政部门在编制、调整地方税费收入预算草案时,应当充分听取同级地方税务机关的意见,使之与本行政区域的本级次税源和费源相适应,从而 保证地方税费收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协调与同步,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和省、州人民政府有关地方税费征管经费政策的要求,将地方税费征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财政部门应严格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的管理,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营性收入不得开具非税收入收据;及时为地税机关对财政拨款的基建工程项目和对国有资产处臵中的涉税行为进行税费征管时提供协助,并依法代扣代缴财政拨款单位工资统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国有企业兼并、划转、转让、改组改制以及其他涉税信息。

(三)国家税务机关与地方税务机关对同一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应当采用同一税务登记代码,定期交换纳税人户籍数据、双方收入数据以及其他税收数据等,积极推进国税、地税联合宣传、联合登记、联合定税、联合检查,努力建立国税、地税税收征管信息交换平台,保障国税、地税征收管理信息的实时交换和比对,并积极推行在国税窗口代征相关地方税费。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与地税机关建立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定期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办理公司设立(开业)、变更、注销(歇业)登记、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企业及个人股权转让信息。

(五)公安机关应当与地税机关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加大打击伪造、变造、贩卖假发票及利用假发票进行犯罪的力度,依法查处偷税、逃税、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对各级地税机关在查处涉税违法行为中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及时立案侦查。

纳税人欠缴税款达到一定标准,出境前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的,经地税机关报送后,公安机关 应及时审核认定,构成涉税犯罪的,须阻止其法人(负责人)出国离境;公安机关在办理车辆年检时,应积极协助地税机关对欠缴税费的车辆做好税费征缴工作;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机动车辆注册登记、驾驶员培训、房屋租赁等涉税信息,并为地税机关查询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身份证号码、暂住人口居住、境外人员出入境及其他与税费征收相关的信息提供方便与协助。

(六)国土资源部门在办理土地权属转移和变更手续时,应严格按照“先税后证”的原则,对不能提供税务发票、完税证明或免税证明的单位或个人,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土地征收、划拨、出让、转让,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等相关涉税信息和矿产资源信息。具体包括土地使用证信息、土地转(出)让信息、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信息、采矿权人名称、采矿许可证号码、矿产品名称、开采地址等信息,并为地税机关查询相关涉税信息提供协助。

(七)房产管理部门在办理房产权属登记、变更和转移手续时,应严格按照“先税后证”的原则,对不能提供税务发票、完税证明或免税证明的单位或个人,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房地产管理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房屋产权初始登记信息、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信息及房屋租赁市场信息。

(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统一社会保险费参保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号码,定期向地税机关提供缴费人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注销及社会保险费核定情况。经地方税务机关检查发现用人单位少报、漏报社会保险费额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依法查处,重新核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审批、发放信息。

(九)住建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所管辖范围内工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发放信息。

(十)教育部门应当适时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新成立的各类办学机构的审批信息和各学校收取赞助费、捐赠费及普通高中学校收取的择校费等信息,并积极协助各级地税机关做好民办学校的税费征收。

(十一)科技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专利技术转让信息和转让专利权的企业、个人名单以及其他涉税信息。

(十二)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社会团体、福利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变更、注销信息,提供福利彩票销售信息以及其他涉税信息。

(十三)环保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环保工程项目施工情况及其他涉税信息。

(十四)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交通建设项目开工、车辆船舶营运证发放信息以及其他涉税信息。交通建设项目业主公司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本项目建设投资计划、工程进度、施工合同及对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支付等信息。地方海事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船舶登记信息,在办理船舶年检时,应积极协助地税机关对欠缴税费的船舶做好税费征缴工作。

(十五)公路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本公路建设投资计划、公路建设项目名称、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及对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支付等信息。

(十六)水利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水利建设项目以及其他涉税信息。(十七)商务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已审批的招商引资项目名称、投资规模、投资地点和资金到位情况及其他涉税信息。

(十八)文化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以及网吧登记、注册、变更、注销和其他涉税信息;在大型营业性演出或者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举办前及时向地税机关提供活动的相关信息;督促所属单位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或个人就其应税行为依法申报纳税。

(十九)体育部门应当在大型商业性体育比赛或者其他重要体育活动前及时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活动的相关信息;定期提供体育彩票销售和兑奖、营业性体育健身和培训及其他涉税信息。

(二十)卫生部门应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本级审批的医疗机构设臵审批、变更、注销以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核定信息和其他涉税信息。

(二十一)审计部门应当将被审计单位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作为审计内容之一,对审计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由审计部门作出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根据审计决定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及罚款按照税款入库级次及时缴入国库,并将执行结果书面回复审计决定下达的审计机关。

(二十二)统计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GDP、规模以上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其他涉税信息的综合统计资料。

(二十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登记、变更、注销信息以及其他涉税信息。

(二十四)各县市城乡规划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主城区建设规划等涉税信息。(二十五)物价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许可证情况。

(二十六)烟草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烟叶收购计划、种植面积、收购数量、收购品种、收购价格和收购金额等情况。

(二十七)工会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地税机关提供已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清册等涉税信息。

(二十八)残疾人联合会应严格审批《残疾人证》,定期提供《残疾人证》发放信息,为地税机关查询《残疾人证》信息发放提供协助,并按规定做好残保金的年审工作。

(二十九)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记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纳税人的账户账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积极协助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情况、并配合地方税务机关实施税收保全及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和部分资本项目对外支付时,应当严格审核完税证明和税票或免税文件。

(三十)其他地方税费保障部门经地税机关提请,应及时将涉税、涉费信息提供给同级地税机关。

上述信息资料的传递工作,各单位要明确专人对口联系,并逐步建立信息资料的网上传递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十三条 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涉税信息查询、传递工作中,对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依法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四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地税机关加强发票管理,有计划地推广应用税控装臵; 凡属于发票管理范围的收费性票据,都应当依法纳入发票监管范围。对未按规定使用发票的,应及时向地税机关通报;凡未按规定取得发票或应在我州开具而未在我州开具的发票,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应有计划地安排税费征收保障信息交换平台的维护费用,并为地税机关推广税控装臵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十六条 有关单位在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协助和配合:

(一)组织涉税的联合执法;

(二)协助查询涉税信息;

(三)协助进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

(四)协助办理纳税担保;

(五)召开协作会议;

(六)建立委托代征和税务协管网络;

(七)其他方式。

第十七条 地税机关按照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代征,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委托代征的税收主要包括:

(一)从事客货运输的车船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交通、公安交警、海事等部门代征。

(二)单位和个人从事各种彩票销售及兑奖、文艺演出和商业性比赛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代征。

(三)房产出租或自用过程中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各乡镇(街道)代征。

(四)从事房屋装修装饰业务的纳税人须缴纳的地方税 费,可委托各乡镇(街道)、住建、消防部门等单位代征。

(五)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纳税人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民爆公司等单位代征。

第十八条 地税机关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税款,须按规定与受托方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受托方须以地税机关的名义,按照协议书规定的内容依法代征税款,不得擅自扩大或缩小代征范围。

受托方须依照规定领取、保管、使用税收票证,单独设立代征税款账簿,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解缴代征的税款,不得挤占、挪用或者延迟解缴代征的税款。

第十九条 委托代征单位的代征手续费支出应纳入财政预算,由代征单位列出代征税费清单,经地税机关审验后,财政部门支付。

第二十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定期对相关部门的地方税费保障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和通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税费保障职责情况;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涉税涉费信息传递情况;

(三)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代征税款情况;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的税款扣缴情况。

第二十一条 对在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中制度完善、配合密切、工作扎实、监控得力、税费保障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州、县市人民政府应给予相应表彰。

对在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未尽职尽责,拒绝履行征收保障义务,导致税费保障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各州、县市人民政府应予以通报批评;造成税费流失的,扣发单位相关经费,并实施行政问责;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由监察机关实施。第二十二条 对非法干预、阻挠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对地方税费征缴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以及损害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查处。

第二十三条 全州各级地税机关税费征收的保障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四条 各县市人民政府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5

山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它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个子系统复合形成的动态系统[1], 同时也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复合的大生态系统[2]。世界人口中的10%要依赖山区资源生活和生存[3]。山区是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的主要区域, 中国的森林面积15847万hm2, 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m3, 而其中90%的森林资源位于山区[4], 林业在维持山区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方面发挥着尤为独特的作用。山区林业生态建设是广义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林业生态建设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山区发展过程中, 林业生态建设是基础, 林业经济、林业产业对发展的贡献十分重要。据测算, 全国在“十五”期间, 以林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每年可转移山区富余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 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10%左右[5]。山区经济发展可为生态建设提供驱动力, 同时生态建设也能为山区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因此,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 发挥地方区位和资源的优势,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山区发展能力和建设区域特色[6], 从而真正实现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和山区的长远协调发展。

不同的山区由于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7], 因此山区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8], 处于27°44'—29°38'N、109°10'—110°28'E, 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 成为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林业建设的关联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典型性。因此, 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 探索湘西州山区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模式, 能为湘西州山区发展和林业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进而对中国山区的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林业经济驱动模式

“经济驱动生态, 生态保障经济”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规律, 因此为了构建山区综合开发与林业建设的协调发展模式, 必须以林业资源为基础, 充分发挥山区林业资源优势, 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山区发展的驱动力。湘西自治州的森林资源虽然十分丰富, 但森林资源的利用受到种种限制, 导致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基于森林多功能经营的思想, 湘西地区的林业经济驱动模式可通过生态公益林的林下经营和退耕还林地的多元化经营两个方面来实现。

2.1 生态公益林林下经营模式

自2004年7月完成了湘西自治州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以来, 湘西自治州对各县的生态公益林都实行了禁、限、伐管理, 当地林农的利益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 在山区协调生态建设、山区发展模式和路径探索过程中, 应放宽对湘西州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的政策, 在保护资源的同时, 大力发展林下经营 (表1) , 合理适度地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 促进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2.2 退耕还林地多元化经营模式

通过现有分析发现, 退耕还林后农民的退耕林地目前很难真正形成生产收益, 对退耕还林地收益的预期不理想。农民往往追求短期利益, 退耕还林后林业经济效益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 因此导致农民对退耕还林补贴依赖性大, 对退耕还林地的经营管理积极性差, 以及退耕还林地缺乏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了确保退耕还林地及时发挥其经济效益, 应积极探索推行退耕还林地的多元化经营模式。除农户自营为主外, 探索推行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集中抚育经营和买断林权经营等多种形式 (表2) 。

3 生态恢复与保护模式

目前湘西自治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资源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具体表现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石漠化现象严重等。生态治理模式主要为了实现两大目标:①快速恢复过度开发导致的对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②依靠生态恢复来防治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导致的石漠化现象加剧。因此, 在协调生态建设和山区发展的模式构建中, 一方面要继续增加森林资源, 尽快实现生态恢复;另一方面要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生态损耗和不可逆的破坏。

3.1 植被恢复模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 也是结构最复杂、类型最多样、功能最稳定、面积最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最广、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备受关注,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林业生态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已有大量学者对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7]:森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湘西州的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其中, 石漠化较严重, 已成为目前湘西自治州最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该区域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原因, 主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造成的, 人类活动会造成森林资源减少、植被消亡、逆向演替等问题。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发现, 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很难通过自我恢复。但如果通过适当的人为治理, 可将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9]。因此, 生态植被的恢复是解决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治理石漠化问题的重要模式和手段。

以封山育林为主的森林资源保护能有效减缓石漠化进程:由于湘西自治州石漠化区域周边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恢复森林植被。因此, 对石漠化严重的区域, 如果要通过大面积人工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 难以达到治理目的。同时, 由于人工造林并非自然演替过程, 容易造成林分结构单一等问题, 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与天然林相差甚远。因此, 在石漠化区域大规模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以接近自然演替的方式来实现森林资源的恢复, 对石山、半石山和白云夏砂山等区域石漠化进程能起到有效的减缓作用。在具体的操作方面, 可根据森林植被类型以及母树、根株和幼树的不同情况划分多个封山育林的小斑, 以小斑为单位确定封山育林的类型和方式, 同时还应科学确定封山育林的年限和人工更新等措施。在实际中, 石漠化地区实行全面封山育林以后, 从裸地—草灌丛 (灌草丛) →藤刺灌→疏林地→直至发育成溶岩森林植物群落, 整个过程大约需40—50年左右, 由此形成生物多样、结构合理、复杂稳定的石漠化生态系统。

适当的以人工造林恢复植被:目前在湘西州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中, 最有效的是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人工造林来实现生态植被恢复。但由于当地的山区地形条件非常复杂, 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 人工造林也应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离地条件选择合适的人工造林模式。前人的研究认为, 由于山区地形条件十分复杂, 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要模式选择为:在坡度大于35°、土层较薄、植物种类丰富的急坡地段, 进行退耕护岸林后的森林植被容易恢复, 因此适宜采用人工更新的方式来缓解石漠化进程;在坡度大于35°、植物种类稀少的急坡地段, 适宜采用一步到位的快速植被恢复模式;在坡度为15°—25°、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土层较深厚、属半连续土体立地类型的陡坡耕地上, 应采用先林后退模式, 逐步实现自然退耕;在坡度为25°—35°、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层较深厚、属连续土体立地类型的陡坡耕地上, 适宜采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10]。

3.2 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

湘西自治州的经济林作物十分丰富, 是我国经济林的重要产区之一。根据实地调研发现, 湘西自治州实施林业生态工程退耕还林以后, 农民选择的树种都以经济林为主, 主要包括古丈的茶叶、慈利的杜仲、洪江的竹子、麻阳的冰糖橙、安江的柚子、沅陵的板栗等;更新的树种以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 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保障其生态效益, 对这些经济林建议采取生态分层经营模式。这种立体分布的经济林经营模式的特点是能形成垂直分布, 一般分高、中、低三个林带层, 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可在下坡坡底设置一条底层保护层 (表3) 。

4 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模式

在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过程中, 市场化主要是指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 具体而言是指经济资源由以计划配置为主体向市场配置为主体转变。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创建市场的政策途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 通过定义森林生态服务这一新商品, 把不排它的森林生态服务转变成为排它的并能交易的森林资源相关商品, 通过其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易来得到相应的价值回报。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化模式, 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来实现的[11]。由于湘西自治州具有林业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特点, 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文化基础, 目前较成功的凤凰县就是依托森林资源和民俗文化做大做强了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因此,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化是促进林业建设与山区开发的重要模式。湘西森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时应树立以生态保护为主导的发展观念, 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湘西自治州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按照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实现长期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实现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的有机结合, 兼顾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等, 使湘西自治州的森林旅游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森林生态旅游市场的运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见图1。

5 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 湘西州林业产业发展受到了生态建设的制约, 产业发展缺乏一定的动力。因此,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寻找林业产业和林业经济效益的新的增长点是推动当地林业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科学配置资源, 把市场需求与山区优势结合起来, 建立山区特色经济模式是山区发挥其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12]。湘西州林业产业工作应按照“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提升改造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 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依托当地的资源特点和优势 (表4) , 着力打造林业特色产业, 以实现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充分整合现有分散的林业资源, 把握当地特色, 将资源资产化、资产逐渐产业化。特色产业带动可尝试建立生产基地、示范区等方式,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发展的特色增长点。具体而言,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目前, 全州已建成万亩以上优质茶叶、高产油茶、富晒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基地40个, 林果、林菌、林药、林禽等特色种养基地300个, 有力地推动了特色林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树立特色产业品牌。积极引导企业和林农树立品牌意识, 重点围绕古丈茶叶、永顺油茶、泸溪柑、吉首金秋梨、凤凰猕猴桃等, 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品牌, 实现由初级低价产品抢市场到靠优势品牌产品占领市场的转变。三是壮大特色产业龙头。通过扶持、培育现有林业企业和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实力强、品质优、上规模的龙头产业。如全州发展壮大了湖南老爹、湘泉药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有力地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同时, 大力扶持了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帮助林农实现了小群体与大市场的对接, 提高了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 增强了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 助推了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

6 小结

基于山区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的辩证关系, 本文结合湘西自治州林业生态建设和山区开发的特点与当地的发展优势, 分别提出了四种协调当地林业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的模式:①林业经济驱动模式, 是实现山区森林资源多功能导向利用的重要模式。具体而言, 就是对生态公益林采取大力开发林下经营的模式, 放宽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与限制, 使公益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对退耕还林的林地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 改变目前退耕还林项目经济效益不佳的现状, 带动山区农民增收。②生态恢复与保护模式, 是山区综合开发过程中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湘西州山区开发造成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需要通过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来进行修复, 而这种恢复需要一个逐渐和长期的过程。因此, 在山区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建设问题。具体而言, 一方面生态植被的恢复可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另一方面, 经济林的生态经营模式可保证森林资源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 保障其生态效益。③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采取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模式。基于现有的森林资源和生态基础, 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旅游, 既能保证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 又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对山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④林业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是解决湘西自治州林业产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模式。湘西州林业产业具有规模小、分散、结构不合理等特点, 导致当地林业产业和林业经济发展滞后。特色产业带动模式是一种寻求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以上四种模式可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湘西州林业与区域发展的重点, 也是实现林业建设与山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同时也是生态脆弱的地区。山区经济发展可为生态建设提供驱动力, 同时林业生态建设也能为山区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基于湖南省湘西州林业和社会经济的特点, 对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山区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 提出林业经济驱动、生态恢复与保护、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和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四种模式, 为实现湘西自治州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目标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山区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协调模式, 湘西自治州

参考文献

[1]杜克勤.中国山区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2004.

[2]荆涛, 高述超, 吴斌.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山区综合开发向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1) ∶44-47.

[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R].里约热内卢, 1992.

[4]徐济德, 许传德, 黄东, 等.福建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中国, 2005, 12.

[5]江泽慧.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加快山区产业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 2007, (5) ∶6-8.

[6]刘炜.重振乡镇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J].农村经济, 2003, (9) ∶7.

[7]侯一蕾, 赵正, 温亚利.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29 (5) ∶499-599, 545.

[8]曹进.基于3S的湖南湘西石漠化景观格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9]梁亮, 刘志霄, 张代贵, 等.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模式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 (3) ∶595-600.

[10]万福绪, 张金池.黔中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植被恢复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7 (1) ∶45-49.

[11]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1.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6

而同样以湘西为背景的《乌龙山剿匪记》, 以解放初震惊中外的“湘西大剿匪”为依据, 描写了解放军小分队艰难消灭乌龙山负隅顽抗的土匪的故事, 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通过比较《边城》和《乌龙山剿匪记》中的湘西, 有利于让我们对湘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而不是形成一个特定的认识模式, 以至于以偏概全。

一、迥异的自然风景

《边城》是一首缓缓流淌的田园牧歌, 是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 这里的风景有如东方的古典美人, 娴静、优雅而慵懒。而《乌龙上剿匪记》则是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战歌, 以至于自然景物也是浓墨重彩式的。如果将二者的风景对比来看, 就会体验到两个极端。

边城有一个古朴的名字, 叫茶峒, 她依山傍水, 山水明秀。“溪流如弓背, 山路如弓弦”,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到底, 却依然清澈透明, 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茶峒“近山一面, 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 缘山爬行”, “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 湾泊小小篷船”。“客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 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 一半在水, 因为余地有限, 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边城的自然风景是古色古香的, 带有原始的憨厚与质朴, 也带有与世隔绝的安宁与静好。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 也无论尘世是多么的血雨腥风, 茶峒总是安静的驻足在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的偏僻山区。“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 似乎永远不曾为这里的人民所感到。”。“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 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 才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宁静安详的山水, 正是沈从文不满现实的表现, 是他精神世界和理想的寄托, 也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鲜活、感情强烈、个人主观色彩浓厚的。这样的教学内容, 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 从而使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语言文学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教育”的。

再次, 营造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

语言文学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发展的课堂。语言文学课堂是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有人、有情 (趣) 、有智、有本 (文本) , 有人是指心中装着学生;有情是指充满情趣和感情;有智是指用教学的智慧点燃孩子心中的火把;有本是指有文本, 重视文本的感受、体味和运用。充满人性和诗意。语言文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语言文学教学, 实质上是学生在情感驱动下感性化的直觉性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说教, 而是需要对话、激励、交流和表现。

四、结束语

语言文学以人文主义为灵魂, 失去了人文主义这一灵魂, 语

《乌龙山剿匪记》也是发生在湘西, 它很容易让人“形成‘偏僻’‘贫穷’‘匪患’‘血腥’‘野蛮’等湘西形象符号”, 穷山恶水是最能概括它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词语。这里有悬崖峭壁, 有荆棘尖刺, 有毒草瘴气,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土匪提供了天然屏障, 给剿匪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乌龙山的地名也最能体现其景物的险峻和复杂, 如野猪坳、滚猪崖、迷魂垭、落雁湖、燕窝洞等。作者在描写乌龙山的景色时, 大都带上了鲜明的情感倾向, 将自然景物置于敌对的一方来进行拟人化的书写, 或者是为了渲染紧张的战斗气氛, 为全文增添了惊险神秘的色彩。总之, 作者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是为了写敌我双方的斗争而写景。

“小山寨的四面八方, 尽是些陡峭的岩石山峰, 铁通一般围定了寨子。那些山峰, 突兀险峻, 像是一尊尊凶禽猛兽, 正虎视眈眈的监视着下面。一副随时就要扑上前去的神态。”这段景物描写出现在小说的开头, 很典型的反应了作者在刻画自然环境时的心态, 也预示了剿匪小分队队长刘玉堂第一次剿匪失败的结局。当土匪麻老大、钻山豹、田大榜, 女特务四丫头及解放军刘玉堂在石城麻家大院对峙的时候, 作者在环境渲染方面就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了。“这铺天盖地的乌云蛮横的把石城过早的推入了夜的深渊。雷在天边有一阵无一阵地催得隆隆作响, 时而划过一道惨白的闪电, 将山、石城展耀得幽幽蓝蓝, 十分怕人。”

《边城》的自然景物是与世无争的, 寄寓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想象, 而《乌龙山剿匪记》中的自然景物是凶险可恶的, 是剿匪必须首先要克服的困难。这两种景物或许都有过于夸大湘西某一方面特点的倾向, 所以我们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形成对湘西自然风景全面的印象。

二、别样的人情人性

《边城》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往往是为了突出景物中的人,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也就是对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 都在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 即人在自然的怀抱中, 与自然相处相得, 合二为一的情景”。茶峒秀丽的山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边城百姓, 使他们朴实、纯真、善良。这里没有功名利禄的

言文学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 人文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言文学, 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言文学。教师要在语言文学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感悟文学, 爱上文学, 进而提升情操, 培养起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 2012-03-05.[2]金海英.有关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2-06-05.[3]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01-05.

[4]宋丽娜.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J].企业导报, 2012-06-15.

[5]王彩萍.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问题[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7-05-15.

丁睿:女, 1985年2月, 云南曲靖人, 硕士, 助教, 研究方向:语言学研究。

纷纷扰扰, 没有尔虞我诈的忙忙碌碌, 也没有喧哗吵闹的斤斤计较, 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依相守,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得益彰。

妓女, 本是为人所不耻的一类人, 但在边地, 她们身上也洋溢着浓浓的人性之美。“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 便是做妓女, 也永远是那么浑厚”, “身当其事者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 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 加以指摘和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 又能守信自约, 即便是娼妓, 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人还更可信任。”作者通过塑造茶峒别样的妓女形象, 使边城整体的人性美跃然纸上。同时, 也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作者对城市文明的厌弃, 对远离喧嚣的边地的喜爱。

翠翠是《边城》中人情美的最杰出代表。翠翠一出场, 就深深的使读者着迷。“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翠翠分明是自然倾注全身爱恋的产儿, 不经雕饰, 她灵魂的美与自然的美早已浑然一体。

翠翠美丽、勤劳、能干, 与爷爷一起风雨无阻的渡人守船, 毫无怨言。她天真童趣腼腆, 对爱情充满幻想, 也充满了坚贞。她与二老傩送的爱情并不那么轰轰烈烈, 也没有山盟海誓, 有的是两颗悸动的纯美心灵, 有的是明天不可预知的淡淡忧伤。她和爷爷相依为命, 祖孙间的互动关爱都是那样的感人, 让人不禁向往这样的人际关系。

沈从文曾说:“有人用文学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边城》就是这样一部用心和梦写就的历史。但在这部历史里, 所有的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 虽然令人沉迷陶醉, 但难免显得有些虚幻和不真实。从这点而言, 《乌龙山剿匪记》中刻画的湘西人物就显得丰富和复杂。

在《乌龙山剿匪记》中, 有一类湘西人物形象不容忽视, 那就是土匪。乌龙山地区的土匪可以追溯到朱元璋时期, 历代匪患十分严重。书中有众多的土生土长的湘西土匪形象, 但都性格各异。田大榜一生几经沉浮, 年逾八十还要争权夺利, 渴望东山再起, 他奸淫掳掠, 无恶不作;麻老大作为苗王, 心狠手辣, 讲究脸面, 不善心计, 只希望保住石城这一立足之地, 最后投降解放军;钻山豹 (麻老二) 野心勃勃, 胆识过人, 阴险狡诈, 又颇为自负, 为达目的可以牺牲一切……这些土匪, 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湘西人性恶的一面, 与《边城》中的人性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人深恶痛绝。

与土匪对立的就是剿匪英雄, 他们有的是随部队前来剿匪的外地人, 也有深受匪患影响而奋起反抗的湘西人。田富贵是当地的土家族, 她的妻子被钻山豹掳去, 为了找寻妻子, 他加入到剿匪的行列, 最终英勇牺牲;田石头的父母被土匪害死, 为了给父母报仇, 他成了剿匪小分队的成员, 从最初的急进毛躁变成独当一面的合格战士;田秀姑父母亲也被土匪杀死, 为此, 她与土匪结下深仇大恨, 最后手刃自己的土匪丈夫……这些湘西当地的剿匪英雄们, 原先都备受土匪的压迫, 在剿匪的过程中历经考验, 不断成长。他们身上体现了顽强反抗、英勇无畏的精神, 反映了革命者的优秀品质。

《乌龙山剿匪记》中的湘西人物正反突出, 性格多样, 将人性的稳定和变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和《边城》形成互补。

三、引人入胜的风俗民情

不管是《边城》, 还是《乌龙山剿匪记》, 作者都在作品中穿插着当地风俗民情的描写, 使人耳目一新。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 军阀割据, 民不聊生。然而, 沈从文用饱含真挚与浪漫的笔调, 为我们描绘了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 将自然美、人情美、风俗美完美的结合统一起来, 构建起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边城》中的茶峒, 是一个满汉杂居, 近乎原始的社会。小说中处处都渗透着边地人民悠闲自得、安静和谐的生活画面, 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说的风俗描写以端午节最为详尽和突出。

端午节是翠翠和傩送爱情萌动和得以延续的纽带, 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在端午节上。“端午日, 当地妇女、小孩子, 莫不穿了新衣,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 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 在城里住家的, 莫不倒锁了门, 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在小说中, 作者还详细的介绍了比赛所用的船只和整个划船的过程。赛船后, 茶峒的戍军长官“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 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 放入河中”, 让军民下水捉鸭, 谁抓到归谁。“船和船的竞赛, 人和鸭的竞赛, 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茶峒的端午节既有其他地方过端午的共性, 又有湘西当地的特色。除了端午节之外, 中秋之时, 当地青年会在月下对歌;而新年的正月十五也热闹非凡, 人们会舞狮, 舞龙, 放烟花。

《边城》比较有意思的风俗还有“走车路”和“走马路”, 这都是形容男女之间的婚姻嫁娶的。“走车路”是指通过正常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追求女方, 大老天保爱上翠翠之后, 首先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走马路”是指男方为女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由女方自己做主, 看接不接受男方, 二老就为翠翠唱过情歌。

除了这些之外, 《边城》对茶峒饮食、服饰、建筑、丧葬等方面的风俗也有所涉猎, 让人对湘西的风俗民俗心向往之。

《乌龙山剿匪记》的主体情节是敌我之间的激烈对抗和斗争, 期间穿插有对当地民风民俗的介绍。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苗族的“三月三”。“‘三月三’, 是苗族传统的‘跳花节’。到了那天, 家家户户打糯米糍粑, 烧擂茶, 从早欢闹到深更半夜。”在“三月三”那天, 还要唱苗戏, 晚上还有篝火晚会, 男女青年之间会对歌。“这一带有个风俗, 姑娘妹子出嫁之前乱一点没什么关系。尤其是三月三那天, 几乎可以合法的去睡男人。开了脸嫁了人, 那可是严严地不能乱来半步。”从中, 我们可以想见当地民风的大胆和开放。

苗族的丧葬习俗也是小说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风俗。尸体要放在柳床上, 还要烧三斤六两落气钱, 将纸灰用白纸包起来, 放在尸体的旁边。尸体脚下, 要放盛着米饭的瓷碗。“米饭的堆子上, 又搁了一个煮熟了的白鸡蛋。再在米饭粒中插了一批黄麦秆, 成扇形围在那只白鸡蛋旁边。”穿着神冠、神袍的苗巫还要为死者超度念经, 还有孝子出迎等环节。出殡的时候, 要举行“引发”仪式, 树巫师旗, 送殡送到一半还要讨女婿酒吃。苗人的墓坑也有讲究, “精心精意地用一些米粒子在地下画了个八卦阵”。总之, 苗人的丧葬充满着巫蛊色彩和宗教色彩。

《边城》和《乌龙山剿匪记》中的风俗民情都别具特色, 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湘西古老而传统的文化。

湘西,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 发生了无数的故事。有翠翠和傩送纯净美好的爱情神话, 也有湘西人和土匪的不屈较量……每个故事都显示出了不一样的湘西面貌, 不一样的风景、人情和民俗,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者追寻。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 (第二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刘永泰.《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5 (2) :95-100.

[3]王江生, 梅黎.影视语境中湘西形象的演变——《乌龙山剿匪记》与《血色湘西》的审美效果比较[J].民族论坛, 2009, (4) :42-43.

[4]水运宪.乌龙山剿匪记 (上)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5]水运宪.乌龙山剿匪记 (下)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7

关键词:音乐传播学视角,湘西民歌,教学模式,高校

一、音乐传播学在吉首大学湘西民歌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教学也是现代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新兴学科的出现拓宽了原来狭隘的研究视野, 为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多切入点、改革点, 音乐传播学就是新型学科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 音乐传播学概述

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利用现代传播学理念、视角和方法研究音乐在社会中进行传播活动的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起始于音乐的传播现实, 展开于音乐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与音乐受众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科技背景, 最终指向对象的特征、特质、概念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规律。音乐传播学的研究, 起码可以在文化遗产、音乐科技、大众传媒、音乐美学、音乐编辑、音乐文化产业、音乐知识产权、音乐受众、音乐批评等领域中进行深入性和开创性的思考。因为音乐传播现象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现象, 音乐传播体系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体系, 音乐传播媒介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媒介, 因此, 基于历史发展观, 我们必然要将较多的学术、技术领域纳入音乐传播学的视野, 从而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空间、新的思想启发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 音乐传播学视角中高校民歌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民歌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是湘西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结晶。而传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我国民族音乐, 但其中从音乐传播学视角研究民歌教学的很少, 从音乐传播学视角研究高校民歌教学的还是空白。音乐传播学作为研究音乐的一门学科, 在音乐的表演、商业、教育、代际、音乐形态、音乐心理等多种环节, 均能以音乐传播为思考中心, 找到恰当的研究点, 这些在传统音乐学研究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如何从从新视角出发, 以教学模式的改变为突破口, 思考如何在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本土民歌教学,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播和传承民族的民歌文化, 重新定位新教学背景下特色音乐课程与本土高校教学关系, 创新性的构建本土民族民歌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模式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尝试与探索出湘西州高校音乐学专业湘西民歌课程教学的可行模式和正确途径, 创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 化区位劣势为优势, 让湘西民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成为湘西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二、音乐传播学视角对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构想

吉首大学音乐教学实践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式”, 这种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并按照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来进行设计。这种模式虽然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掌握大量知识, 但是在客观上易形成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回, 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培养。因此, 从新视角创新性的建构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针对湘西民歌传播现状, 科学定位新教学背景下特色音乐课程与本土高校教学关系

湘西民歌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 它述说着湘西人民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面貌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 自20 世纪以来, 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 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单文化发展模式”为主, 国人已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次认识。这种欧洲一体化的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传统音乐受到了很大冲击, 西方音乐长期独占鳌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吉首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也是采取对欧洲音乐进行长期的推广传播和教育学习的模式, 特别是器乐类音乐教学, 学生、教师所弹奏练习曲、乐曲基本为欧洲音乐垄断, 本土湘西民歌音乐处在边缘化地位。

吉首大学作为湘西本地高等教育院校, 是承担这对湘西本地本地民间音乐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特殊部门, 更应该将湘西本区域特色文化艺术——湘西民歌引入到吉首大学本校艺术教育的学科体制, 通过本校的高等音乐艺术教育, 建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湘西民歌文化艺术的学科体系, 培养出一大批能从事湘西民歌文化艺术工作和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歌音乐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实现湘西本土民歌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双赢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以西方“单文化发展模式”为主, 而忽视湘西本土特色类音乐课程的传播与传承。

(二) 从音乐美学出发, 制定科学的校级本土音乐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同样体现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 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 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而音乐美学能从音乐自身的美学特性角度出发, 对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价值标准、音乐的阶级性因素、音乐的持续性存在和继承性等等方面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

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吉首大学可以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 从本地生源状况的基本特点与毕业生的服务面向要求出发, 充分利用湘西本地民歌音乐和吉首大学本校的课程资源, 把吉首大学现有的办学历史条件与湘西少数民族欠发达山区人文环境, 地域文化特征科学地融入到自身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境中。同时, 制定科学的校级湘西本土民歌音乐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湘西民歌教育课程, 促进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音乐教育中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鲜明变化。并且, 培养吉首大学本校学生对湘西民歌的心理认同感, 通过让吉首大学在校学生体会湘西本土民歌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 加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 充分运用大众传媒, 改革传统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有人说过:“音乐传播的本质, 是传、受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认可, 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大众传播媒介以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媒介教育论为理论基础, 悄无声息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 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认识并参与社会、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对大众音乐传播媒介教育的重心、目的、内容等理论进行重组、运用, 改革传统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在未来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媒介教育实施与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吉首大学传统的湘西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 大都是单一以的老师讲授内容, 学生进行知识接收为主, 缺乏课程的生动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效率十分低下。要想改变这种困境, 吉首大学就必须充分运用大众传媒, 改革传统的湘西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在国家宏观指导下, 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灵活作出安排。并且, 开设一些有利于湘西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大众传媒的充分运用, 能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生动的体会到湘西民歌的艺术魅力, 这样, 就能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的统一起来, 在吉首大学形成颇具特色的湘西民歌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四) 以音乐视觉化传播为主导, 改进传统模式中课程讲授内容

音乐传播要达到效果必须要双方都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同样, 湘西民歌想要通过吉首大学的音乐教育实践而拥有更广大的受众, 也必须要消除音乐教学实践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吉首大学的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 湘西民歌作为湘西本地一门抽象性较高的的文化艺术, 不同的地域文化差让传播隔阂与传播障碍成为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因此, 要传播中收到的反馈达到预期效果也相对较难。

由于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教学中的传播要经过传播者对湘西民歌教学内容的符号化和接收者对湘西民歌符号的解读, 而对于湘西民歌符号理解上的共通性以及共通多少都决定了吉首大学湘西民歌教学传播效果的好坏。为了使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在校生的传播中更为顺畅, 让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在校学生心中有一个更直白、更生动的符号形象, 也让教师在湘西民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性理解, 吉首大学在进行湘西民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时应采取以音乐视觉化传播为主导的手段, 使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 教师现场范唱、学生组织观摩活动等, 改进传统教学中本土特色音乐类课程讲授内容以单一、枯燥的音乐理论为主的模式, 视听结合, 激发学生对湘西民歌的精神认同感, 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在此基础上,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湘西本土民歌的传承者,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意义

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改变过去整齐划一、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大力开发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新教学模式, 突出地方特色、满足学生需求, 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重要追求, 正日益受到关注。

(一) 理论意义

湘西民歌作为湘西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精神财富, 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语言环境、生活习俗。并且, 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大大扩展了传统音乐学的对照视野, 丰富了传统音乐学的理论观点。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 将湘西民歌引入湘西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 在理论上有利于形成音乐学、传播学两学科的双向渗透的互动关系, 拓展田野调查的视域与基点, 丰富多民族区域的音乐文化资源, 有利于更深更好地发展本民族音乐。并且, 通过音乐传播学这门交叉学科, 在思想、内容, 手段上的融会贯通, 丰富动态生成观的哲学内容, 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拓宽湘西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

(二) 实际意义

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艺术院系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由于受地域条件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影响, 欠发达地区高校创办艺术专业普遍较晚、规模小、层次低, 且区域布局不合理。以吉首大学为例, 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研究, 从本地生源状况的基本特点与毕业生的服务面向要求出发, 把本校现有的办学历史条件与湘西少数民族欠发达山区人文环境, 地域文化特征科学地融入到自身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境中, 这样才可能化区位劣势为优势。这样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保护我国母体音乐文化, 使学生通过学唱体会民歌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 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在此基础上,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本土民歌的传承者,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说, 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音乐课程缺位的不足, 使民族地区大学生成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主力军使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四、结语

湘西生活的牧歌 篇8

《边城》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以“边城”为题,一是说明故事发生在边城,二是说明自己崇尚和怀念自己生长的故乡。边城没有大城市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也未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依然具有淳朴民风,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追求。

文学常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先生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重点情节

《边城》第六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部分几乎是小说的总纲:边城的人情美,翠翠对傩送的爱,天保对翠翠的爱,爷爷对翠翠的关心以及想“猜透”翠翠心思而不得。还有,包括这阵喜庆的唢呐声,也在爷爷和翠翠的心底留下了极深的暗示——翠翠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似乎是简单的一笔,其实暗示着翠翠现实生活与梦想背离,暗示着悲剧的不可避免。

重点细节

十五岁的翠翠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幻想着能像母亲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她从小失去了父母,与外祖父相依为命,最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如当她想象自己为爱情私奔就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所以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

文中写道:“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翠翠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天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第六章最后翠翠望云遐想,“……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她带点害羞情绪,轻轻地说:‘在看水鸭子打架。’”这是出色的心理描写。作者以一种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心理描写展示了一个山村少女单纯天真、害羞迷惘的心灵: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她感到有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单纯的生活,但又因涉世不深,感情幼稚,这势必引来她内心的迷乱和孤寂,也羞于对任何人说出,哪怕最亲近的爷爷也休想知道。

重点句子

1.“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这些环境描写,写出了忙碌的一天安静下来了,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的热闹气息,万物生机勃勃,雀子、杜鹃、泥土、甲虫都热烈勃发。这些环境描写影响了翠翠心理活动。面对热闹环境的寂寞惆怅,她觉得自己太平凡,好像缺少了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情愫通过景物对比和环境对心理的烘托,不由心生薄薄凄凉。

2.“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

这是翠翠与傩送两人最初见面时二佬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是一次在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因为翠翠对二佬有误解,他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保护人。这个场景非常的浪漫有诗意。结果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

3.“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祖父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这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4.关于“唱歌”(湘西男女恋爱男方为女方唱歌)

①思想内容的表达。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外祖父;又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真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也写出了爷爷对翠翠的爱。

②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做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文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由此船总责怪爷爷,弟也远走他乡,爷爷终带着愧疚孤独地撒手人世,于是只留下翠翠和渡船作无尽的等待……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5.“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结尾的文字,预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翠翠与傩送的情感之间碰上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剧也就成为必然。但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青人纯纯的情爱已成为永恒。读者也从心底里祝福这对有情人能早日喜结良缘。

现场练兵

1.试分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2.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

2098316424)

湘西自治州论文 篇9

检查验收总结报告

2005年5月民政部发出《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民函„2005‟122号),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特别是凤凰等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州内外的交流交往越来越多,使用地名频率越来越高,对地名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规范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州政办函【2006】69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我州全面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民政部门的辛勤努力下,全州地名公共服务工作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州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结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方面。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2006年,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规范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州政办函【2006】69号)文件,正式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拓展服务,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地名信息的迫切需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湘西的重要举措,是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开展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推动我州地名工作的快速发展

命名清理整顿的通知》(州民发【2010】18号),要求各县市今年内完成城镇新区街巷命名清理整顿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清理整顿对没有名称的街、路、巷、居民区、广场、建筑物要予以命名,未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要重新审批,对名不符实或寓意不佳的要予以更名。

2、街巷命名要科学论证,做到街巷命名即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性;即响亮易记,又有健康向上的特征。

3、地名命名、更名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

4、完成各县市地名规划编写工作,编写好地名规划也就是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关。

完成了《湖南地名志-湘西卷》出版发行工作,完成了《中国乡镇街道信息全书》湘西州部分的编撰任务。

三、地名设标方面。我州国道、省道、风景区沿线的地名设标任务已全部完成,共完成乡镇、村设标任务2325个,投入资金280万元。乡镇地名设标是地名标志专项事务范畴,主要任务和要求是,设置比较完善的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我州8县市所辖的165个乡镇、街道和2160村(居)委会都要求设置地名标志,我州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针对这一情况,对地名设标工作我州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注重实效,尽可能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同时,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地理位置,把全州各村分成三种类型:(1)经济发达、位于国、省道和主要干道两侧的为一类村;(2)经济较发达、位于一般公路两侧的村为二类;(3)经济欠发达、地处偏僻的村为三类。三种设置标准可分别为:钢架型、水泥照壁型、墙体喷绘型。分别按三种经济状况不同的村类型进行设标工作,统筹兼顾,各取所需。无论是城市还是城乡地名设标,都要求做到书写标准、设置规范、经费节约,库;按规定进行了地名数据关联工作;配有专用电脑、打印机和移动存储介质,确保地名数据安全、可靠,不泄密;制订和实施数据保密规定;全州8个县市地名信息资料已在湖南地名网站上公开发布,向社会提供了资源共享服务。我州的地名工作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管理理念上初步实现了从管理型到管理服务型转变,从管理手段上初步实现了从过去的纸质型管理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转变;从管理的方式上初步实现了从封闭型管理到开放型管理的转变。

湘西黄牛品种特性与利用 篇10

1 资源情况

1.1 湘西黄牛资源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西与贵州省松桃、铜仁两县接壤。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五陵山脉与沅麻盆地交接地带,东经109°36′,北纬27°57′。南北长66km,东西长50km,全县总面积1 758km2,其中有各类草场面积7.59万公顷,集中成片草场5.93万公顷,牧草种类丰富,有25科307种。县域43.2%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全县海拔170~1 117m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9℃,最高40.2℃,最低-15.7℃。相对湿度年平均80%,年平均降水量1 308.1mm,平均日照1 266.3h,无霜期276d。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湘西黄牛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1]。

1.2 湘西黄牛的分布

凤凰县湘西黄牛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腊尔山、禾库、山江、柳薄、米良、两林、麻冲、千工坪、木里、落潮井、吉信及都里等12个乡(镇)。其中以禾库、柳薄、米良湘西黄牛品质为佳,其他乡镇也有分布。全县常年黄牛存栏22 522头,其中能繁母牛13 632头,年出栏12 000万头。

1.3 湘西黄牛的外貌特征

湘西黄牛体格中等,各部发育均称,体躯较短,前高后低,肌肉发达,骨骼坚实,皮肤富有弹性。湘西黄牛的头大小适中,头顶稍圆,公牛头短额宽,母牛头较秀长。眼大有神,眼眶稍突出,有少数的牛上眼睑和嘴四周有黄白色毛。耳薄,鼻镜宽,鼻孔大,嘴岔深。角形以“龙门”,倒八字形为多,角以玉色、乳黄色者多,也有黑色、灰黑色个体,公牛颈粗短而雄伟。湘西黄牛的颈部垂皮较发达,前胸开阔,鬐甲丰圆。公牛肩峰明显,背腰平直短宽,腹大而不下垂。母牛乳房不发达,肩峰不明显,身体略长,尻斜者较多。公牛睾丸显露,大小匀称。四肢端正,蹄质坚实,蹄以黑色居多。尾较长,尾根较粗且着生部位高,帚毛密而多,越过飞节。全身毛色以黄色者最多,占70%以上,栗色、黑色次之,杂色很少。一般体躯上部毛色深,腹胁及四肢内侧毛色较浅[2]。

1.4 品种的形成

湘西黄牛主产区所在的腊尔山台地5个乡(镇)紧靠云贵高原,平均海拔800m,为高山台地,属中山山区,台面地势较平,山脉起伏不大,河流少,水源缺乏,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总面积300km2以上。有各类草场1.77万公顷,其中连片草场有2处,计3 000hm2,主要以山地草丛为主。由于当地水利条件差,抗旱能力弱,山旱田必须抢大雨翻犁,全靠犁耙工夫保水抗旱,因此群众很注重养牛,注重品种选育。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育成了地方优良的黄牛品种。

1.5 体尺、体重

凤凰县湘西黄牛体长、体重见表1。

1.6 产肉性能

2006年12月6日湘西黄牛普查,随机选择5头3.1~3.5岁公牛(其中3头阉牛)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畜牧站实验室进行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2.3%,净肉率为40.8%,骨肉比为4.61∶1(见表2)。

1.7 繁殖性能

湘西黄牛性成熟早,一般公牛1.5岁性成熟,2.0岁后便可以配种。母牛1.5岁开始发情,初配年龄一般为2.5岁。妊娠期平均为281.83d(范围270~296d),母牛产后发情时间平均为61.2d (25~120.6d),发情周期平均为21.2d (15~28d),发情持续期为37~48h。据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局统计117头能繁母牛年产犊73头,繁殖率62.4%,母牛繁殖年限17~18年,每年1胎或6年5胎,终身产犊12头左右,公牛繁殖年限9~10岁[4]。

1.8 产乳性能

湘西黄牛相对地方役用品种有较好的泌乳性能,但与饲养条件关系很大。在农村粗放饲养条件下,产乳量很少,每天约1.5~2.0kg,泌乳期短,一般为6~7个月。但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泌乳性能有很大地提高。据湘西自治州种畜场测定,泌乳期每天平均可产乳2.15kg,最高为7.5kg,平均泌乳期205.75d (111~262d),平均胎产乳774.17kg。

2 饲养管理及适应性

2.1 饲养管理

湘西黄牛主产区农户地处山区,人口密度小,居住地较为分散,交通较为闭塞,天然环境好,无污染源,农户利用丰富的荒山荒坡以放牧为主。春季以放牧为主;夏季利用早晚放牧,白天在牛舍补充青草料,搞好防暑降温及驱蚊虫工作;秋季以放牧为主,并贮备草料,抓好秋膘提壮,以利牛越冬;冬季主要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适当补充精料,抓好防寒保暖工作。一年四季都定期刷拭牛体,定期驱虫,保持牛体清洁,并每天打扫栏舍,搞好栏舍周围环境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一般每户饲养1~2头,多的5~10头。

2.2 适应性及抗病力

湘西黄牛生长在天然的环境里,受污染少,主要靠放牧为主,补饲精料少,耐粗饲,繁殖力高,肉质好,对当地自然环境、气候适应性强。没有防疫的牛也易感染气肿疽、巴氏杆菌病、炭疽、口蹄疫等传染病,主要寄生虫病有吸虫病、线虫病、绦虫病、牛蜱、虱等。其他疾病很少发生,在与外来牛品种的比较中,湘西黄牛抗病力明显强于其他品种。

3 保护及利用的建议

3.1 确立保种选育区

建议以腊尔山台地腊尔山、两林、禾库、柳薄、米良5个乡镇划定为湘西黄牛保种选育区,确定保种选育核心基础牛群。通过行政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不断提高品种质量和生产性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利用价值。

3.2 开展杂交利用

在保种区外的19个乡镇,引进外来优良品种或开展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改良,改良其体格小、尻部尖斜、产肉性能低、生长速度慢的缺点,提高湘西黄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加大对发展黄牛产业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组织领导

政府要制定系列政策,加大对湘西黄牛养殖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冷链体系和兽医诊断室建设等基础设施。对从事湘西黄牛养殖产业的公司、农户,在用地上优先审批,相关费用给予减免。同时,设立湘西黄牛养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向湘西黄牛产业。

3.4 加大市场化动作力度

一是提高品牌意识。通过报纸、媒体、政府组织的各种商会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地方品牌。二是建立标准化养殖模式。通过标准化养殖模式把养殖户、企业和市场流通等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湘西黄牛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体系,进一步促进黄牛养殖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厚生.凤凰县农业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2]湘西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畜牧水产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6.

[3]林祥金.崛起中的南方肉牛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4]肖光明, 邓云波.肉牛养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下一篇:复杂的心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