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十篇

2024-09-09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早就提倡“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 就是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体会, 读中入情, 读中感悟, 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品味排比、反复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体会生命的力量。3.学习文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体会文中表现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词语, 激发阅读期待

1.齐读课题。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 (生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你能把对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

壮阔豪放

火烈震撼

烧灼威逼

交织旋转

凝聚升华

3.交流感受。读着这些词语, 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内容?

4.引领读文。

【设计意图:“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重温词语,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就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

二、细读文本, 感受多彩画面

在第二部分 (5~17自然段) 中, 作者多次对安塞腰鼓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呢?

根据4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 分块进行交流:

1.好在火烈的场面。

(1) 指名读课文第5~8自然段, 想想这部分内容写出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2) 朗读并想象画面: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百十个斜背着……是强健的风姿。”

(3) 这是一个怎样的舞蹈场面? (结合文中“黄土高原, 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这句话体会)

(4) 是啊, 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此宏伟, 场面如此浩大,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2.好在雄壮的鼓声。

(1) 师范读第9~11自然段, 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 生质疑。如:为什么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3) 展开想象:除了文中的内容外, 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 (4) 是啊, 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 如此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3.好在豪放的后生。

(1) 指名读课文第12~14自然段, 想想击鼓的后生是怎样的后生? (2) 结合相关句子, 理解“元气淋漓”的意思。 (3) 如果你是现场的观众, 你会怎样夸奖这些后生? (4) 没有黄土高原, 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 就没有这惊心动魄的搏击,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4.好在变幻的舞姿。

(1) 轻声读课文15~17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称“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 师生交流。 (3) 如此令人拍案叫绝的舞姿, 连山河也感到痛快了, 观众又怎能不陶醉其中、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又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学生怎样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中?触摸语言, 咀嚼文字, 反复体会, 才能身临其境, 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三、品读佳句, 领略磅礴气势

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象征。我们要通过朗读将它表现出来。

1.品味“反复”。

(1) 讨论:作者每写完一个方面, 就发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文中4次出现这句话, 不觉得重复吗? (认识“反复”) (2) 课文中还有运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句子吗?请找出来。 (3) 多生朗读, 感受语句回环往复的气势。

2.感受“排比”。

(1) 出示例句, 反复朗读。 (2) 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作者用这种排山倒海之势的排比句来表达怎样的感受? (3) 这样的排比句, 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如雷贯耳, 似瀑布飞泻。请找出文中其他的排比句读一读。

【设计意图:文章多处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 气势恢宏, 语意连贯, 节奏明快, 语句铿锵。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能感受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感受到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四、通读全文, 体会动静结合

1.浓缩动景。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

2.感受静景。课文中除了写“闹”, 有没有写“静”呢?学生通读全文后交流。

3.以动衬静。文章末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从反衬寂静的“鸡啼”声中, 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4.读写结合。出示生活中的多个场景,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内容,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写一个片断。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作者刘成章先生随心走笔,那驾驭语言艺术的高超技艺,令我深深折服!他那“诗化”的语言给人无限的遐想,在我们体会课文语言的同时,总能给人一种想要创作的欲望。

这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语言特点进行理解,并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去想象、去创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

一、认识语言,感受魅力

初读《安塞腰鼓》,有一种初见恋人的耳热心跳的感觉,是因为那火热而富有变化的语言,激荡着我的心灵。

(1)《安塞腰鼓》中刘成章先生不惜大量笔墨,运用排比的修辞渲染气氛,增强文章气势。全篇有10多处运用了排比句式。然而每一处排比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既有句内的排比,也有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句中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段中排比: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2)作者除了大量使用排比句外,还注重使用反复的修辞。如:8自然段“好一个安塞腰鼓!”11自然段“好一个安塞腰鼓!”14自然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16自然段“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种反复咏叹的句式表露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由衷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如同一条彩带贯穿全篇,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和韵律感!

二、激情诵读,感悟节奏

《安塞腰鼓》虽然只有千来字,但全文却由20个自然段构成。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以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其中,最短的段落是由两个短词构成。例如:第5自然段:“但是,看!——”读来短促有力,就像擂响的安塞腰鼓,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即使是最长的段落,在段落中间,作者也采用了长短句相间的句式安排。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此段中,“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等短句间于长句中,形成音乐的节奏感,如同一曲生命的交响乐,把安塞腰鼓宏伟壮观的场面和生命的热情,火热地奏响出来了。 在教学中学生反复地诵读,而且百读不厌,从来没有哪篇文章让他们如此铿锵有力。我深深感受到这才是学生真正爱“读”的课文!

三、形式多样,落实训练

1.对比体会,感悟写法

文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是比喻的排比句,在这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写法的妙处。

方法一:调换叙述顺序,改成普通的比喻句语言表达方式。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方法二:去掉句中逗号,感受标点用处。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通过朗读对比让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力量,标点的作用,感悟诗歌的节奏感,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毋庸多言,自然水到渠成了。

2.仿写练习,运用语言

有了前面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做铺垫,引导学生练习仿写,运用组织语言的方法,不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吗?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设想对某一人、某一物、某一场景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的有效指导,降低了孩子仿写的难度。经过一番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激发,很多学生写出了生动的句子。

如:绸缎一样,是光滑的皮肤;樱桃一样,是迷人的小嘴;宝石一样,是闪亮的眼睛;花儿一样,是欢乐的笑脸;铜铃一样,是美妙的歌声。

3.想象补白,丰富语言

教学中我抓住了文中两处语句进行补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不但注重语言的学习、运用,而且努力使孩子们向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进行语言创作进发。

(1)“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抓住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还有什么成了茫茫一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刻已经被安塞腰鼓的魅力所震撼,仿佛已经入境,争相发言:

“鼓,成了茫茫一片片,黄土,成了茫茫一片;欢乐,成了茫茫一片……”

于是我让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同文中的句子再一起来朗读: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鼓,成了茫茫一片片,黄土,成了茫茫一片;欢乐成了, 茫茫一片……”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这两段文字在文中以排比段的形式出现,但总感觉还缺少些气势,于是我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

这“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还会碰撞在哪里?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大胆创作吧!

问题一发出,我还真有些担心。可是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真是大大超乎我的预测。请看孩子们的创作:

“百十个腰鼓发出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黄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上,黄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沉重的响声,碰撞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波涛汹涌的黄河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沉重的响声,碰撞在辽阔无边的天空中,辽阔无边的天空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安塞腰鼓》一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二、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受地域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知之甚少。

三、多媒体使用策略

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此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同时也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基于本课的特点,我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以声导人(由听鼓声引入文本),由画深入(结合画面深入理解文本),在影中体悟(结合文字在影象情景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章第12-16自然段。

2.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五、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鼓声,说说这是什么鼓声?

(安塞腰鼓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鼓声惊天动地,威慑人心魄,这一环节的设置试图让学生不见其人,先闻鼓声,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展示出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1.作者反复用一句话来赞美安塞腰鼓,你能找到是哪句话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此句共出现了四次,在文中形成了一股回环往复的气势,把蕴涵在文章中情感也一步步推向高潮。

2.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

默读课文5-17自然段,思考:在作者眼里“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都好在哪儿,划出文中的关键词,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部分或段落,用心朗读。同桌交流后班级汇报。

3.讨论交流:

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

出示句子:好一个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它能使冰冷的空气……

觉得这段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作者用排比与比喻将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细致感人,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传神。)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

出示句子: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山崖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面鼓,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在学生朗读之前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帮助,就是再次聆听惊心动魄的鼓声。鼓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田,学生也必然会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旨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

③好在有群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出示句子: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文章这部分内容以包含激情的语调着重描写后生的动作姿态,赞扬黄土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激情。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我应文而需,出示了一组后生击鼓图,让学生凭借画面走入文本,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

出示句子: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这段话集中展现了安塞腰鼓中人借鼓势,鼓借人威,人鼓合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恢弘场面。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同时也是文章的难点之一,气度非凡,语句华美,蕴籍深远,任何解释性的语言在它面前都是贫乏的。此时只有那激荡人心的真实场景才是对这段文字的最好诠释。于是在学生反复朗读品位文字之后我播放安塞腰鼓视频资料,让学生随着热情的鼓声融入安塞腰鼓表演的行列,尽享高原人的粗犷和豪放。)

(三)领悟写法,拓展迁移

新课标对5、6年级学段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就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文章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如全文动静结合、多次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

在“拓展迁移”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并就所喜爱的音乐、舞蹈场面进行合理想象,描写一段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发挥了自主写作的能力,再次对教学重点进行巩固,并有了新的突破,让所学知识成为自己能运用的果实。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视频资料,这段舞蹈集中表现了江南女子的柔美,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形成了一种强烈反差。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至第16自然段。

2.小练笔,模仿课文中的段落为《小城雨巷》写一个片段。如:

每一个舞姿都柔情似水,每一个舞姿都轻灵飘逸,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神秘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浸在淡雅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不忍发出一丝声息。

板书:

豪放火烈

好一个安塞腰鼓隆隆沉重

元气淋漓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无所谓主,无所谓次。二者只有相互依托,融为一体,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播放黄土高坡的曲子渐弱)安塞,地处陕北高原腹部,这块特殊的地域环境,在长期的孕育过程中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地域文化。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它以粗犷豪放的动作,铿锵有力的节奏,欢腾跳跃的舞姿,展现了排山倒海、宏伟磅礴的气势。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今天学习的课文就叫做《安塞腰鼓》。(出示课题)

2、欣赏安塞腰鼓片段

二、初读课文

1、陕西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学习提示:

(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字词、语句打上问号。(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自学交流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生字词。

出示: liáng zhòu bèng 高粱地 骤 雨 蹦 跳

zǎo bó lì

酸枣树 搏 击 战 栗(1)粱 搏 栗(动画:将易错的部首闪红)(2)打开书后习题2,用钢笔描红。

2.接下来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组词,你能感觉到了什么? 出示:蓬勃 亢奋 碰撞 元气淋漓

震撼 烧灼 威逼 奇伟磅礴

壮阔 豪放 火烈 惊心动魄

这安塞腰鼓气势磅礴,令人震撼,作者也不由得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 腰鼓!”

三、初步感知。

1、“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

对,这样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4次。(第一次出现在第8节,„„)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第8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1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4节)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第16节)

2、同学们你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先后出现4次,可见这安塞腰鼓给作者带来的震撼,他才会如此反复赞美。

A.你看,这火烈的舞蹈场面: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你听,这激越的鼓声。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C.你瞧,击鼓的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D.你欣赏,那变幻的舞姿。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

作者被安塞腰鼓深深地陶醉了,反复地发出赞叹,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更加深刻清晰。

3.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认真思考,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四、学习第一段 鼓响之前

1、自由读

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 一片高粱地

后生 茂腾腾 朴实 沉稳而安静

腰鼓 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

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4、齐读第一段

表演时,安塞腰鼓的到底有多精彩,下一节课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伴着陕西民歌,我们再一次走进黄土高原,去观赏、倾听、感受和品悟安塞腰鼓。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安塞腰鼓的?(静、动、静)课文中怎么描述着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的?浏览课文6-16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二、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美。

(一)感受安塞腰鼓舞蹈的场面美

(PPT)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静静地默读,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画出最让你震撼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读、画、写)感受写得精炼一点,哪怕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能表达你的感受就行。2.交流:

感悟“一捶”——

这是怎样的一捶?

师:大家再读读这里面的词语,是否是让有更深刻的感受?

这三个词一个比一个更好,是排比句,发狠了,说明了这些后生一开始就搏击;忘情了,说明了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忘记了,指把自己的心放在这“隆隆隆隆”之中,在那里使劲地捶着。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里。

师:这一节中还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吗? 感悟“排比”——

生: “【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斗虎一样,是强劲的风姿。”从这里可以看出后生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活动,都在跳跃着,跟着那种节拍在活动。师:那是用怎样的句式来描写这种感觉的呢?

师:这种排山倒海之势的排比句来表达这样的感受。【出示课件:排比句——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同学们,作者在这里用排比句对安塞腰鼓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好好读读,体会体会,哪些词?

生:【自由朗读体会排比句——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师:这样的感觉使我们感到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PPT)生齐:燥热了,师:这腰鼓使—— 生齐:„„

师:这腰鼓使这世界立即变得—— 生齐:„„

师:作者情不自禁地感叹——

生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我们就带着作者的这一唱三叹,再次走进课文的8—17小节。PPT学习提示

提示一下,这样的感受不要长,最好精炼一点,哪怕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能表达你的感受 都行。

(二)感受安塞腰鼓鼓声的力量美

1、安塞腰鼓不仅场面豪放火烈,而且声音震撼人心。你听!教师领读,指导朗读(PPT)

2.(PPT)仿写: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还可能碰撞在哪里……

这是隆隆的鼓点,这是隆隆的气势,这是隆隆的震撼,作者又一次发出赞叹——(师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打鼓后生的形象美

1、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是谁给我们带来这样隆隆的听觉震撼?你们看!

2、是打鼓的后生们!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请大家自由朗读12—14自然段。

3、{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 血气方刚 元气淋漓 ……)}

4、是怎样的元气淋漓呢? PPT出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促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能量!

5、师:这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搏击,同学们,什么是搏击?

6、引入“那农民衣包裹着呢……”打鼓的后生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他们就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

7、PPT师: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8、现在,你知道打鼓的后生们,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与什么搏击呢?

9、(出示打鼓图)生活这么艰辛,环境这么恶劣,但是,你从这些后生们的脸上,看到害怕了吗?看到退缩了吗?看到绝望了吗?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笑容,透过笑容,你还能看到什么?)(是啊,高原人民多么的坚强和乐观,他们用鼓槌敲碎了痛苦;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10、读出他们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的那股顽强与乐观吧!读出你对他们的赞美!完整朗读12自然段。

11、指名读:来,带着他们的顽强与乐观,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12、领读“黄土高原哪,你——……

师生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感受安塞腰鼓的舞姿美

1、安塞腰鼓的好,还好在——

引读课文——每一个舞姿都——

2、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3 听,鼓声响起。(播放安塞腰鼓音乐)

作者给这段鼓声配上了画面。出示:愈捶越烈……痛苦和欢乐……

4、指名读。

师:这段话里,用词很特别。你们看?

作者连用了三组词义相对的词儿,这三组词语表达了这些后生的什么心声呢?你能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说出他们的心声吗?请大家先自己试着说,然后说给同桌听。

5、指名说。

6、对,这正是打鼓的后生的心声!也是整个黄土高原人民的心声!把他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勤劳和坚强读出来!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读出来!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这舞姿变化、声影茫茫的壮阔场面!

(五)写腰鼓戛然而止,写得非常简略。读一读18小节,“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如何理解?

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我们能感受到了一个“静”字,与开头相呼应,首尾圆合。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与上文相对照,更加突出腰鼓舞的壮阔和火烈,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对整个腰鼓舞的描写,真是场面惊心动魄,结构层次分明,描写绘声绘色。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你读出了什么?

三、回味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文字美

1、感谢黄土高原,他孕育了这样的一群人们,他衍生了这样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2、鼓美、人美、文也美。

出示找一找:

1、到课文中去找出你觉得写最美的一句话。

2、在它的旁边写下你喜欢它的理由,留下你读书的印记。

3、用朗读表达出你的情绪。预设:

每一个舞姿都是……每一个舞姿都是……

(说出你喜欢他的原因。还有谁也喜欢这个句子?)

(充满了力量,听到了呼呼声,感受到舞姿的变化多端,浓烈的艺术享受……!)指导朗读。(指名两名学生读)

是呀,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读一读,背一背,将这样的美好留在我们的心间。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播放安塞腰鼓声音,让我们来给这段腰鼓表演配上画面吧。试背。齐背。

4、像这样,写的优美的排比句课文里还有很多。同学们,还有哪些句子呢?作者的神思妙笔,让文字与腰鼓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激越豪放。其实,这篇文章不仅仅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它的每一句话都写的很美,每一句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四、反复吟叹,总结延伸

1.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2.让我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带着高原人民的敬佩,再一次发出赞叹吧: 出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五、作业

1.背诵12至16自然段

安塞腰鼓的艺术特征研究 篇5

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独特风格如陕北人民的乐观开朗的性格一样,表演者借助震动天地的鼓声将个人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鼓也依托着表演者的敲击将威力发挥到极致。安塞腰鼓的表演从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精气神,展现的是一种势磅礴、雄壮浑厚的气势。安塞腰鼓的精髓就在于这既可以作为一种运动形式来锻炼身体,更可以作为展现地方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要求表演者与道具能够完美的配合,达到人与鼓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使表演更具有感染力和魅力。在表演达到顶峰时,鼓乐声震天动地,所有的表演者也挥舞着鼓槌,它与彩绸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而安塞腰鼓的这种宏大的规模、刚劲激昂的气势正体现出陕北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体现。

二、安塞腰鼓的风俗

(一)安塞腰鼓的民间风俗

安塞腰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它的产生、发展与本地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将传统的风俗文化与腰鼓这种运动相结合,人们也习惯用这种形式来表情达意。每年的大年初一、初二当地人就会去祭神,然后进行表演安塞腰鼓,以此来表达庆贺新年之意。村民非常欢迎腰鼓队前来表演,他们认为这种表演可以驱除灾祸,保佑全家能够出入平安。二月二之后春天来到,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也是怀揣着希望的季节,这时人们会闹秧歌、表演安塞腰鼓进行祭祀,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安塞腰鼓的表演风俗

在安塞腰鼓的表演中有很多的“桩阵”,如野马分鬃、凤凰展翅、四方阵等等,从这些阵势的表演和变化来看,都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周易阴阳观。安塞腰鼓成为传播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塞腰鼓的功能发在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只是用来祈福和祭祀,更多意义是成为人们一种娱乐的艺术形式,而且深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欢迎和喜爱,成为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是能够代表安塞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表现手段。

三、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的生动和自由,主要包括“路鼓”和“场地鼓”两种表演形式。“路鼓”指的是表演队伍边走边进行舞蹈,人物形象很丰富、动作自由,趣味性强,为节日增添很多欢乐。由于“路鼓”多以“走路步”、“十字步”动作为主,常用的队形也比较简单,多为“双龙摆尾”、“单龙摆尾”、“双过街”等。“场地鼓”是在固定的场所进行表演。到达指定的表演场地后,由伞头发出号令,同时敲响鼓乐,动作幅度加大,队形变化丰富,可以说是载歌载舞、热情高涨,表演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将自己的高超技艺完美地表现出来。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华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与“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体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表演技巧,充分展现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四、安塞腰鼓的动作

1、安塞腰鼓的动作韵律风格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具有队形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安塞腰鼓依据不同韵律风格有文、武之分。“文腰鼓”的风格与秧歌类似,动作幅度相对较小,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活泼潇洒、轻松明快 ;“武腰鼓”的风格则较为豪放,节奏比较激烈,所用的舞动的幅度较大,如360度旋转、踢打、跳跃等,其中鼓手腾空飞跃的动作难度较高,给人英武、激越的感觉。发展到今两种腰鼓逐渐结合,这使得特有淳朴的气质和憨厚的性格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形成了安塞腰鼓的新风格。特别在表演中融入歌舞与民间武术的动作,使得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和多样化,气势更加浑厚、磅礴。

2、安塞腰鼓的动作表现特点

舞者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缠腰打,双手都将鼓槌击打、击鼓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做踢腿、跳跃动作时,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胯,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摘要: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同时也是构成安塞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安塞腰鼓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其艺术特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安塞腰鼓,从而感受陕北民间舞蹈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6

一、关于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表演以大鼓、大镲、小镲、铜锣为乐器,伴奏出腰鼓的乐曲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的节奏,甚至有唢呐等乐器为安塞腰鼓的表演注入新的表演因素,听起来伴奏都会使人心情振奋;伴随着腰鼓手跑跳踹蹬、扭身转体、躲闪跺脚、摇头送髋、昂首阔步、腾空飞跃等动作淋漓酣畅的表演,尽显陕北地区淳朴憨厚、剽悍豪放的风土人情。鼓手们表演起来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动鼓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近,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2]。新时代下安塞腰鼓也正在发挥着新的功能,在陕北地区安塞腰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运动项目,主要是以广场健身、庆典表演、习俗庆祝、文化交流等形式存在,在陕北地区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以及浓郁的腰鼓文化氛围。

二、安塞腰鼓在“大课间活动”中的意义

1、缓解实际场地压力

学校学生活动场地是制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原因,根据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学校只能选择对场地要求少的项目,以体操类居多,孩子喜欢的球类等项目也只能以操化的形式开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项目的积极性,安塞腰鼓运动过程中对场地要求低,运动过程中保证安塞腰鼓的开展并且不失表演性和娱乐性。

2、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安塞腰鼓步入校园实施大课间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健身内容,而且能够很大程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著名教育家徐一冰认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直本,体育为先。”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对小学生从小树立强身健体的信念,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

3、培养人际交往和集体意识

安塞腰鼓组合之间的转化,如:二人交叉,枣核子乱开发,十字梅花等组合的练习,不仅能够加强同学间相互交流的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组合动作,增强学生集体意识。

4、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品质

作为地方性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安塞腰鼓具有独特的魅力,进入校园大课间实施,使校园具有浓郁的家乡味和民族味,进一步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想品质.

三、安塞腰鼓在“大课间活动”中的价值

1、丰富健身内容

丰富大课间单一的运动内容,学校的课间操活动基本都是老一套运动系列“广播体操”、“武术操”等既定套路型,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机械式的操化动作难免点枯燥和乏味,安塞腰鼓表演能够使学生全身得到活动,连贯的动作,更能够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

2、增加校园娱乐性

乐器组合的音乐伴奏让学生享受地方性音乐带来的美感,并通过气势磅礴的鼓点旋律更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安塞腰鼓特殊的表演特点,能够使学生从学习生活动短暂的进入娱乐模式,舒缓心情,使学生在娱乐中身体得到锻炼。

3、传承民族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安塞腰鼓契合学生民俗气息,其在陕北地区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健身氛围,更加符合陕北地区小学生性情特点,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运动中来,充分使得安塞腰鼓在小学校园得到普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4、调节心理,舒缓心情

腰鼓课间活动中劲爆的音乐伴奏,刚柔并济、铿锵有力的动作,刚劲激昂的呐喊,使得身心从课堂中走出来,从心情压抑中解脱出来,心情得到舒缓,身心得到调节,使学生有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5、独特的健身价值

安塞腰鼓头部动作显示了能劲,也充分对学生颈椎进行了放松;转身的猛劲,对学生腰部肌肉得到锻炼;跳跃的虎劲,对学生腿部肌肉力量及弹跳力得到发展;挥槌的狠劲能够充分使学生上肢肌肉得到锻炼;全身运动的牛劲充分能够使学生全身关节及肌肉力量、协调、灵敏、爆发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之,安塞腰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科学合理的传承和保护,小学校园

摘要:安塞腰鼓作为陕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项目,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其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符合小学校园大课间活动健身的需求,基于安塞腰鼓进入小学校园实施,尤其作为大课间活动来开发实践,它有着非常显著优势,会给学生课间活动带来浓厚艺术的享受。

关键词:校本课程,大课间,安塞腰鼓,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新德,张熙智.安塞腰鼓[M].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版社.2012(1).

[2]张新德,张熙智.安塞腰鼓[M].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版社.2012(3-4).

[3]何维彦.“安塞腰鼓”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4]赵冬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安塞腰鼓的发展前景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04.08.

[5]王伟.西北地区高校体育院系开设安塞腰鼓的构想[J].内江科技.2009.(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7

《安塞腰鼓》是一篇公认为非常难教的课文。主要在于语言的独特、思想的深刻和情感的厚重。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媒体资源,部分借鉴优秀课例的基础上,我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环节:歌曲导入。

我的设计从体会陕北民俗风情入手,一开始播放了彭丽媛演唱的《太湖美》和阿宝演唱的《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配上图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歌曲风格,体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朴素道理。《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不仅体现了陕北民歌质朴、悠扬、豪放的特点。从歌名上,也可以体会到陕北方言的一些特点,而在六上教材的封面,就有一个戴着三道道蓝头巾的放羊男孩。在第二课时引用林枫的课文朗读MTV时,序曲引入的也是这首陕北民歌。然后揭题,通过百度百科的资料引用,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安塞腰鼓”的历史与传承,使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环节:学习朗读。

首先组织生字词的教学,理解“茂腾腾、咝溜溜、奇伟磅礴、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等重点词。然后自由练读,要求把句子读通读顺,争取读出自己的理解。接着通过指名朗读和媒体示范朗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差距,继续练读,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展示自己的朗读。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抓住“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给课文分段。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反复出现引导学生分层。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

表演前、表演后:比较不同的文本样式,体会作者表达的特点及表达的意图。我把课文1-4自然段整合成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比一比哪一种方式更好?再出示第三段(同样的表达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分节?从而体会到课文从形式上更有诗意;从意境上更加沉静、凝重的表达效果。对这样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小结:语文中有一种“升格”的表达艺术:该用顿号的升格为逗号,逗号升格为句号,词升格为句,句升格为段„„“升格”,是为了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显得更突出。

表演时:5-8节:逐句分析,教师作重点指导。体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句式的变换倒装(教学方法也是重组比较),体会语言的独特性、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9-11节:抓住鼓声、回声、心声体会独特的构思。

12-14节:抓住“搏击”一词,适度拓展,体会安塞腰鼓的精神力量。备课时费时最多的是查找拓展资源,阅读了刘成章的许多文章,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句子!“连绵不断的、似乎永远走不到头的,那是黄土的山,黄土的沟,黄土的坡洼。”“这儿太荒凉了,太贫瘠了。漫说古时候了,即使是现在,它的荒凉与贫瘠,也吓退了一批又一批的来人。”“这里的人们有的不但没吃过鱼虾,甚至连大米都没有吃过。而他们,在这穷乡僻壤里,像酸枣树一样,却活得越来越旺。”--刘成章《黄土写意》

15-17节:抓住“想象力”,引导学生说说从安塞腰鼓的表演中想到了什么?从而使教学不断引向深处。

第四环节:阅读原文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篇8

执教者:曹慧琼 执教班级:初一(3)班

执教时间:2005年4月4日上午第四节课 执教工具:多媒体

预习作业:查找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掌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调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文字与表演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点击一段安塞腰鼓的音乐)

听,那是什么声音?如此雄伟,如此震撼人心?对,这便是安塞腰鼓,来

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雄浑的安塞腰鼓。

(点击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

看到了么,那飞扬的尘土?看到了么,那豪放的舞姿?听到了么,那震耳的呐喊?听到了么,那惊天的鼓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刘成章的著名散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喜欢的段落

2、让一二位学生讲讲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3、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自己所喜欢的段落

4、请几位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各自喜欢的缘由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作一二点拨,也可让学生点评。此外,对于学生喜欢的理由,教师还可作些引导和挖掘)

5、三、品味语言,把握修辞 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排比:营造了一种有力的气势,使语言形式与舞蹈内容相统一。

反复:使语言又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短句:有力地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读起来铿锵激昂

四、模仿课文,写作练习

1、听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下面任意一个句式为例仿写。

(1)这琴声,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2)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请几位同学把所写的段落交流一下,教室可请学生点评也可自己作适当点评。

五、小结内容,布置作业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篇9

1、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和力量之美。

2、理解文中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

上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同学们对安塞腰鼓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对安塞腰鼓进行简要的介绍。带着这样的感触与了解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课文,即本次课的第二板块:读腰鼓。朗读完成之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点评,第三板块:品腰鼓。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勾画,然后小组交流,并且讨论:你所勾画的语句或语段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第四版块:悟腰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借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表达了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以及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美之情。最后,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描写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而歌》的场面。体会并运用作者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教学中,展示视频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对安塞腰鼓简练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其有所认识,加深印象。但在读腰鼓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先读课文,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读出节奏、重音,把握语速和语调。因为学生的朗读,没有涉及到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整个朗读过程学生表现热烈整个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学生只是会读但却并没有读懂,显得有些华而不实。其次,在品腰鼓的环节中,学生没有读懂,在勾画出传递自己感受的句子,去品味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受时,语言就显得苍白所以这一环节有些遗憾。而且由于学生对句式等知识没有接触过,所以即使给出提示学生也很疑惑,以至于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所以这一环节应先给出示例,以便让学生有所参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很多。学生的仿写环节,由于有了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感受,学生在看到由个击缶队员表现的同样盛大、壮观的《击缶而歌》时,很容易被感染。挑一两个句子或一段话仿写,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因此这一环节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篇10

大同南郊实验中学

昝云芳

时间:2013年5月11日 地点:169教室 人物:169班学生

起因:对《安塞腰鼓》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层含义有疑惑。事件: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出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多媒体情景教学环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本文。

二、教学目标:

1、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本文铿锵激昂的感情基调,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从场景描写中,探究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并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

三、教学重点:

围绕本文主旨,体会其高亢刚劲之美,和对生命、力量的礼赞。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l、本文教学按“导入新深——整体感知——互相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质疑,自我感悟,教师点拨,解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激越的情怀,理解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淳朴民风的情感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下载的影音文件范琳琳演唱的《黄土高坡》导入本课,并播放陕北风情简介和图片,并播放安塞腰鼓的片段)。

同学们,我们从视堂上领略到了黄土高原的雄浑壮阔,又从听觉上又享受到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美旋律。那么陕西安塞就位于黄土高原,和我的家乡的土壤一样,都是黄色的。大家能从这些画面看到什么?能从歌中听到什么? 生1:如多人打腰鼓 生2:还有剪纸

生3:黄土高原的辽阔

师:对,歌呢,旋律铿锵,高亢,节奏明快,有浓烈的陕北风味。(学生笑着鼓掌)师:(鼓励)大家眼力不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陕北的文化特产”。“一分水土养一方人”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都能看到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深深足迹,从中能体现出黄土高原上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本色,和雄壮的豪情。

六、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注词正音,并品味文章浓浓的情愫。(带着男中音深沉的声调,激情饱满的诵读)师:老师读得好不好?(学生鼓掌)文章确有震撼力读课文要把握本文感情基调。尤其本文语言骈散相问,富有节奏感和气势。这是为什么昵? 生:有许多排比句。

师:说得完全正确,排比句、高潮迭起,气势一浪高过一浪,大家从读中很能体会出它的效果。那么,还有什么用了修辞格语句呢? 生l:还用了形象的比喻。

生2:还通过周围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安塞腰鼓的震撼力。生3:还有排比句,如“一挂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4:还能给人气壮山河的感受。师:文章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震撼心灵的感觉,耳畔里时时响起“咚咚咚”鼓点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

(大家笑着说:“对”)师: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作者还用了反复,在文中常常与排比句结合使用,请大家找一下。

生1、3、4: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卷”。师:这样写使得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师:安塞腰鼓号称…… 生3:天下第一鼓。

师:我们再看几组镜头,你的仔细观察图中汉子们的敲鼓的动作舞姿,能给你怎样的感触? 生1:动作娴熟。生2:舞姿优美。生3:阵势宏大。

师:在写法上有动有静,能找出来吗?大家分组讨论。生2组:1—4段写静 生1组:5—26段写动 生3组:27—30段又写静

师:好,大家自主合作,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是以“静”衬“动”,起衬托作用。生:“动”“静”结合才使人感到生动的形象。

师:“衬托”是诗歌散文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由此看来,大家一定会喜欢第二部分了吧? 生:(异口同声)对。

师:老师和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很多排比、比喻句、用以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的表达。使安塞腰鼓的铿锵灼耳之声,响彻群山,回荡太空。那么请大家分析一下,第二段分别写了哪几种声音? 生:写了山谷发出的回响。生:还有观众的共鸣。生:还有作者的心声。

师:你的分析得很精辟。这一段写出了安塞腰鼓厚重激越的鼓声,可以说是“鼓声夺人”了吧,真可谓是不同凡响。

师:请大家讨论讨论,本文通过哪些具体描写突出安塞腰鼓给人心灵震撼的,请结合你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感应,谈谈你的看法。可参考原文。

生:写了后生的胳膊、腿,很有力地在舞动,在搏击着。生:能感受到人的栩栩如生,很活跃,很有朝气。生:使我们感受到了陕北农民憨厚,朴实的性格。

生:他们还比较贫困,住的是窑洞,是想通过敲鼓发泄自己……。生:不对,应该是通过敲鼓振奋精神……。(大家争执一番,我很欣慰大家的主动参与)师:好。(安静下来)大家很积极踊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很有道理,总之,他们钟爱腰鼓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美好的家园,对吧?作者意图是要赞扬陕北农民一种精神,是什么呢? 生:是拼搏精神。生:是力求上进精神。

师:大家想想陕北腰鼓,和江南的腰鼓有区别吗? 生:不一样,咱北方人强悍,有劲儿。生:江南人柔美。

师:好,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师:好,找对了,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也歌颂着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那么,让我们再品读全文,再体会一下“安塞腰鼓"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生:(齐读)师: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呈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共同把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七、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打鼓表演,陌生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传达这种感情的手段,因而发挥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从历史的角度欣赏语文,从文化的氛围走进感情殿堂,深刻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我想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被动传授语文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有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整合教学手段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形象美、听觉爽的课堂氛围中,滋润学生的感情世界,促动学生的思维激情,提高教学的水平。

这一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从感官上调动同学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一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创设新颖而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同学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从不同角度中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做到合理选择,不求样,做到图文并茂,有机结合。力求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坚持克服使用多媒体流于表面花样形式,形成对学生的偏面误导。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工作的不断进步。通过这节课后,自己作了深深的反思,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必须更改教育观念,深思新课程理念。调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服务于教学,用以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提问答问都积极主动思维逐渐地有深度和广度。教完这一课后,我觉得还有许多教学环节值得改进,如课堂的节奏还须严谨,营造氛围还不够理想,还有点偏离运用语言这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了情感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凸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今后教学要加强和学生的双向沟通,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使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八、点评:

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一是师生自始自终在一个民主、和谐、活泼的氛围中,课堂气氛很轻松,学生笑语不断,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二是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位学生 的发展”,在教学中关注到了每位学生,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三是能够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在浓厚的文化背景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将祖国悠久的文化精粹,平实、自然地传输给学生,使之获取准确的文化信息,同时这节课还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四是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李老师用歌声和诗一般的语言,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动人的情境:通过形象的画面特征,引导学生去揣摩体味,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堂课不仅深深感染了学生,也深深地感动了听课者。但如果在语言运用的练习上加大点内容,就更好了。

九、自我评价:

本节课能注重情感教育,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体现出人本思想,不再把语文看作是单纯的语言学科。通过多媒体教育手段,多方面,多角度的使学生获得较多文化背景信息,用“情”激活学生思维系统,从一种文艺形式上,引领黄土地“厚重”的文化,从而激活他们陕北淳朴民风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上一篇:人员心理下一篇:分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