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篇

2024-07-18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

1.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 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 农村中小学的硬件建设得到了加强, 但办学理念依旧, 管理还是老办法, 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识和机制还未有效建立, 校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 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的制约, 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 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2)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大多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形式, 追求时尚, 缺乏创新性。现今, 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一些学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很模糊的。不少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功夫花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上, 并称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的内容也大多大同小异:花草假山、名人画像、校园雕塑等。如果“名人”和雕塑不被校园里的多数人“认识”和认同, 这样的建设有何意义?它违背了校园文化的本义, 或者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 却在大张旗鼓地抓“校园文化”建设, 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 教师无所适从, 学生漠然置之。

(3) 忽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忽视队伍建设, 缺乏完善的制度和人文关怀。当前, 农村中小学普遍认为, 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些人特别是主管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事情, 与学校其他部门没有什么关系, 全体师生参与不够, 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时, 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 执行的严肃性不强, 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 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即使有完整的规章制度, 但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队伍不够广泛和强大。

(4) 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建设, 重在建设, 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造成今天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 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农村,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 适龄少年儿童少了, 学校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一些学校, 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 两三个老师,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课程一门也不能少, 每门课都得开齐。因此, 每个老师, 一个星期几十节课, 一天到晚都待在教室, 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文化建设。

2.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 突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 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 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 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 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 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坚持“两手抓”的政策, 使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农村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 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 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 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 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

(3) 加强校园活动建设, 重点突出师生,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 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 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 全员参与, 规划发展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之始, 就应调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进行准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首先, 学校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 总思路。学校定位涉及办什么样的学校,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研究学校的历史、现实、未来来定位, 在定位时要传承历史, 展望未来, 具有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其次, 学校文化建设还应有长远规划。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都应该贯彻到规划中, 一所学校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 这样的学校才是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学校的硬件, 而在于以办学宗旨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内涵, 校园文化规划应该符合学校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学校发展目标, 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追求, 学校应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划。

再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人, 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 对人的潜能智慧的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 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尊崇民主平等的价值理想, 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只有具有师生个性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才是有价值的校园文化。

2. 以生为本, 立足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 并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作为育人阵地的校园文化, 应有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视觉及学生的物化成果,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紧扣现实生活, 提炼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同时,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 由师生自主开发, 争创学校特色, 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例如在教学楼师生必经的走廊布置学生书画作品, 在树木下安置学生书写的树木简介石, 办好广播室、校报等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让文化成为师生的文化, 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熏陶, 得到心灵的净化。

3. 教室文化, 分享魅力

班级, 是学校的细胞, 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室无疑是学校最重要的场所, 学生在学校的生命时光大部分都在这里度过, 学习活动大部分都在这里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加强教室文化建设, 彰显班级特色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班级文化又通常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忽略的地方, 很多学校把经费和关注点都投到了校史室等面子工程上, 唯独忘记了学生朝夕相处的场所, 因此, 教室文化建设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 学生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利用个性班名的设计、征集, 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集中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例如, “小蜜蜂”班、“雏鹰”班、“阳光”班, 以形象的事物象征班级精神, 当这些凝聚学生创意和心血的标志出现在教室或每个学生的书本上时, 学生怎能不为此而自豪呢?而这份自豪感也正是作为班级小主人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动力。此外, 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文化氛围, 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与学生“对话”。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等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丰富班级环境文化内涵, 使师生都受到陶冶和感化, 使其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 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让其受益终生。

4. 精心组织, 活动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展开, 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寓教于乐, 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应坚持“一个主体”“三条主线”串联的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一个主体, 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学生为参与的主体, 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 达到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三条主线:一是以日常规范教育训练为主线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通过实行学生自理自治来逐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觉守纪的能力, 对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以重大节日和各种文体活动为主线,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对学生施以健康向上、明礼诚信、自强自立、崇尚科学、爱国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三是以特色文化活动为主线开展活动, 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 在活动中对学生施以导行、导言作用。

浅析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3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界定

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前提是厘清文化的涵义。根据不同学科属性和研究角度,文化的定义已经数不胜数。当前对文化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经神财富的总和;2.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共识;3.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4. 文化,即人类的高度发展,即文明程度,体现在训练与经验而促成人类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修养、锻炼上。

在讨论教育问题中,文化的涵义应该理解为第一种观点。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即贵州农村小学里的人所创造的一切。学校教育中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但学校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本文讨论的校园中人员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以下特点:1.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的文化。这里的校园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所创造的文化。2.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传递、传播、创新的后天产物。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是校园里一辈辈教师和一代代学生所传递、传播、创新的文化。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校园文化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鉴于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主要从体现形式、创造主体和作用效果三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划分。

1. 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借用哲学的观点,依据文化的体现形式,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即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文化即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中的物质产品和体现,包括校舍选址、校舍布局、建筑风格、绿化设施、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因素;校园精神文化是在校园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包括办学理念、学习氛围、校园风气、校园传统等多方面因素。

2. 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依据创造文化的主体,文化可划分不同类型人的文化,校园文化在这里可以划分为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即以教师为主体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制度观、学生观、教育课程观、教育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校园学生文化即以学生为主题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观、学习制度观、教师观、学习课程观、学习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

3. 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依据文化的作用效果,文化可划分为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积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文化;消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消极的抑制作用的文化。校园积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正面的、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开启人的智力、能够增強人的体力、能够提高人的道德、能够完善人的个性,校园消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的、有消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抑制人智力的开启、抑制人体力的增强、抑制人道德的提高、抑制人个性的完善。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众所周知,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蔡元培在改革北大的时候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由此形成北大的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中围绕这一原则确定相关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生遴选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了要支持贵州省各县镇薄弱农村学校扩容扩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通过研究得出系统的成果,尝试丰富其理论基础,总结其建设经验,弥补其建设不足。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积极因素,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现象,从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这三个层面来讨论,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建设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的撤并现象以及留守儿童的现状、学生入学路途遥远使得寄宿制学校逐渐盛行。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农村小学的完善使得学生上课不必长途跋涉,在学校能够获得住宿和伙食保障,能够得到老师的照顾,学习和生活在“硬件”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当前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发展硬件上质的变化。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一些农村小学充分了解到本民族文化或者当地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采取传承本地或本民族特色文化的方式来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2010年世博会上,贵州省从江县某小学为世界各地客人表演了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蝉之歌”。该小学处在侗族聚集地,所能感受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在此基础上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并深入落实,经过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支持,“侗族大歌”这一具有独特地方气息的校园文化就得以形成了。这类现象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良好发展的代表。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缺失的现状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消极文化。更多的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存在缺陷。很多学校不注重学校的办学精神实质,在办学过程中不知道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知道如何把学校办成理想中的学校。很多学校也尝试通过实施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的方式来体现办学特色。但是在校本课程设计的时候欠缺理性,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未理解校本课程的实质,在校本课程的延续性方面其时效性不能得到延续。这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缺陷。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建设存在缺陷。一方面,当今升学的压力很大,导致诸多教师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轻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过度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工作重心围绕升学考试而轻视了学校其他方面的提升,导致校园教师文化缺失。另一方面,贵州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发展不均衡,一些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学实施能力。贵州农村小学教师素养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制约因素。

nlc202309032242

3.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建设存在缺陷。当今教育的成本增加,而通过教育得到的回报越来越少,对于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造成很多家庭对读书的现实价值进行怀疑和否定。“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很多学生辍学成为学徒或者外出打工,甚至有的小学生开始模仿谈恋爱、吸烟、打架、赌博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典型,如未能得到有效调节,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难以计算的负面影响。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理念,厘清校园精神文化实质

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把这样的学校办好”。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灵魂,错误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鸦片”;先进的办学理念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生长,落后的办学理念可能抑制校园文化的发展。

办学理念具有实践性、持续性、普及性等特点。明确办学理念需要考虑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师生素养等因素,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白的,办学理念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参与进来,才能更有效地确立办学理念。

(二)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校园精神文化特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30%。祖祖辈辈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可以开发适合当地民族的校本课程,培养其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既可以增加学校的软实力,也可以保护和发扬本地方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民族学校开设了布依族刺绣课、布依族民族歌曲课、体育课上开展了具有浓厚布依族特色的打糠包和板凳操。这样的校本课程开设,对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文化,一举两得,值得借鉴。

(三)培训教师素养,提升校园教师文化层次

明确了办学理念,开设了校本课程,就需要把办学理念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只有全体教师追求这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把这种特色进行传递、传播、创新,校园文化才能有效地生根、发芽。在追求这个目标和努力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理解办学理念的涵义、目标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教师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角色,应该做些什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教师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如果达不到精深的程度,退一个层次说,教师最起码应该具备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及教法的素养。在《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通知》中,省教育厅拟对该课程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和教法。从这份文件可以得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对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四)关注学生发展,营造校园学生文化氛围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活动,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素养。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让学校工作运行流畅,其最終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而学校关注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要建设校园文化,关注学生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重点工作之一。关注学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民族团结课程。贵州农村小学中,一般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等因素。2.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在教学情境中充分结合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结合当地的地区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既具有新时代特点,又具有地方优秀特质的学生。3.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本民族音体美教育。开展少数民族音体美教育教学能充分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语言的魅力,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此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助于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3]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4]于晓阳等主编.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5]计国勇主编.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温秋银.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4

[摘要]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以生为本,构建好和谐的班级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活动文化;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美的景色是校园的外衣,是人们对校园第一印象的 决定因素。

1、为了让校园美起来,根据农村小学实际,必须因地制宜,搞好校园规划布局。

根据学校的具体坐落,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如: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等。在绿化区域内,以花、草、树木上动脑筋,用最朴素、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栽花种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种上四季常青的花草树木(如:松柏、四季青、月季等),做到春有花开、冬有绿树,相互点缀。让校园里随时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从而,既使师生们对学校产生无比的热爱之情,也为在这样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感到自豪。例如: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有四季常青的云南松、雪松、榕树;也有四季桂、春奎、映山红等,做到了“红花绿叶溢校园”,站在校园的绿化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校园的美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师生。

2、师生动手,共同建设校园环境。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组织师生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扫地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既培养了 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师生动手,共同呵护校园花木。

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栽了大量花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活、长大的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因此,笔者认为,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在余暇时间,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哪一株需要浇水,就浇一浇;哪一株营养不良,就施施肥;哪一株生病了,就洒洒药。呵护花木,就如老舍先生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责任心。这项业余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能力,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学校茵茵绿树红花的点缀而更加美丽,生活因真诚爱心的奉献而更加美好。

4、根据学校的建设特点,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让其皆具灵性,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笔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在学校围墙上做了一面文化墙,校园墙上有一首首“无声的诗”。“礼、义、仁、智、信”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幅幅“主体的画”有古人勤奋读书的“韦编三绝”;有志之士,及时振作的“闻鸡起舞”;尊师重教,诚恳求学的“程门立雪”;读书勤奋的“牛角掛书”;刻苦学习的“悬梁”故事等。在绿化区的石头上镌刻着“勤则成”。学生经常在过道、花园驻足品味,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聆听着先人们的绝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孩子们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三好学生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餐厅悬挂着图文并茂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水龙头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牌匾。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无言中提升。

二、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为班级全体成员承认、给予学生最好的发展条件、使学生感到最大 满足的一种文化,其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小学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室是班级学生与教师进行生命与生命交往和沟通的特定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沟通与交往质量,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在我们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和单一化的现象,属于低层次的教室布置。大多数教室只是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一张课程表,一张《小学生守则》,一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仅此而已;好一点的班级也就在此基础上多了个“学习园地”,将学生画的、写的字帖和作文进行展览,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教室的功能只是单纯为学生们提供“避风雨”和师生组织课堂教学的场所,教室自身的育人功能几乎等于零。笔者认为:“温馨教室”建设,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无关,关键因素在于学校有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没有深层次去理解教室是师生生命交往和沟通的场所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班级建设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教师空间的布置、绿化和美化。教室的“硬环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和物质形式的表现。干净整洁的教室使学生更加注重仪表,注意举手投足的细节表现;班级中的鲜花绿叶体现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状态;班级张贴的名人肖像、格言标语,教室正前方“认识自我,雏鹰展翅”,中间镶嵌着鲜红庄重的国旗。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宣传媒体”,如壁报、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墙报和壁报是班级同学表现自己的阵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美感;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班级中的大事;也可以报道班级好人好事,形成良好向上的班风;也可以传递师生间的对话,增进理解交流;更可以发布各种信息,开拓视野。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可以及时交流大家的 6 读书信息、学习情况及班级里的一些活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

2、以制度文化确保班级文化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制度文化能够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往正常良性方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同一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表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状态。班级精神应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而弘扬班级精神必须靠制度文化作保证。一是利用班规班训警示学生。班规班集体明确提出的一种规范,班训是班集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他们能够警示并激励全班同学,使班级的每个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它体现了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的主要目标。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二是以本班学生为本,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三是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坐立姿势要端正,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3、以精神文化建设夯实班级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礼貌用语;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学生一道讨论决定。

三、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1、狠抓教风、校风、学风建设。

校长、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严格规 范校长、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笔者在学校内深入开展了教风、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把“三风”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以教风促学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儿童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贤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多彩校园文化的生命之魂。

1、重视打造教师团队精神,凝聚战斗力。

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团队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简单地说,三个教师组成的一个有机团体决不等于三个教师的简单组合,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三个教师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在团队之中,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有利于形成集团冲锋的火力点,更有助于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第三,团队获得的信息量是个人信息量的数倍,只有丰富的信息量,才能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改实践需要;第四,在团队的协作中,每个成员相互激励、相互关心、支持和理解,成为学校团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我校一直坚持年级主备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教师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 11 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也在不断升华。学校如果没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在拼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过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教师认同为基础,以领导模范引导为关键,以赏识教师为动力,以建立机制为保障,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发展教师为目的,以共创佳绩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营造适合教师团队健康和谐发展的氛围。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职工素质与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的和谐。关心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解决教职工实际问题,让教职工能愉快安心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3、打造齐心协力的学校领导团队。

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以明确的办学方向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学校中层领导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能保持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精纯的业务素质,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

总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教育者们心怀一缕学校文化的“乡 愁”,坚守一份自我,将自己的生命根植在本校文化的土壤中,接地气,吮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根基,化“千校一面”为“百花争艳”,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绽放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主编:郑百伟,《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二期第一版。

3、《人民教育》,2014年第三期第二版。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5

一、设施豪华与精神缺失

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多, 使得逐渐兴起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 大都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 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殊不知, 精神文化才恰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危房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或崭新的平房校舍, 有的足以与城镇的学校媲美。而这些只不过是外部的造血与投资, 可这些也只是在这种设施的基础上做了些表面文章, 在装饰上下了点功夫。如:院墙上刷了标语, 走廊上设块展板, 操场上设块宣传栏, 教室里办个园地等, 其实这样的文化就太肤浅了。这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现象, 至多算作一种文化载体, 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是如何体现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这就要求不能忽视学校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建立和传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出现设施豪华与精神缺失的矛盾现象了。

二、师生意愿的超前与管理制度的滞后

当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学校的管理也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然而, 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较多的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 等等。比如,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只是强调教师是被管理者, 却忽视了教师是保障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实践者和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 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广大教师主人翁的基本权利。再如, 过分地强调教学成绩、统考分数和名次, 几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作为学校管理对象的学生, 只有促进每一个个体潜能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才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目标。因为管理制度的滞后, 极大地束缚了师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就是思想观念较先进一点的管理者, 在农村小学, 也是过分地注意对管理方法、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的分析和制定, 而忽略了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任何管理方法、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 只有融合在一定的文化之中, 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体系开放与孤岛效应

以前人们常说:“学校是一方净土。”的确, 一群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 在辛勤的园丁的哺育下幸福开放, 茁壮成长, 不能不说我们的学校育人环境非常美好。然而, 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或世外桃源, 它是与家庭、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学生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基本相同, 只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 学生就像一张白纸, 是学校、教师教他们在上面写上文字, 画上了图画, 学校自然也成了知识的摇篮与育人的净土。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也不应该采取防微杜渐的方法, 用设卡、严防来固守“校园这块净土”, 而是要用改革开放、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去适应发展变化的校园环境, 去努力引导、历练学生如何利用现实环境去积极改善并营造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的同时, 还要积极架设沟通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并不断引导和净化家庭育人的“小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网络, 形成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大气候, 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 让开放的大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急功近利与长效机制

从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 很多学校只注重了形式, 并不在乎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和内涵。相关的教育活动, 往往都是停留在完成或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和领导的检查上, 学校里根本没有形成特有的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特色。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6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改善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同时也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

二、构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目标

1. 构建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学校在体育教学、健身娱乐、运动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环境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一种现象和精神。它包括学校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式等, 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已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广泛的认识和重视, 因此学校加强了对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的工作, 如:开展各种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校庆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等。我们期望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

2. 构建的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目标。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使每个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并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 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

三、研究成果与展望

1.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从课题的实施过程看,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走进武鸣高中的校门, 你就会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体育氛围, 无论是清晨、午间, 还是课外活动时间, 在校园内的每一块场地、每一个角落, 你都会看到有许多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运动, 如:有在田径场慢跑、在球场打篮球、打排球、气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在操场打太极拳、练武术、踢毽子、跳竹竿、跳绳、踩高跷、转呼啦圈、跳健美操等,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每年的校运动会、体育摄影、校运会会徽设计、体育宣传口号征集、体育专栏板报、体育知识竞赛等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 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创新发展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实践, 促进了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民族体育和趣味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课外活动, 它符合农村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改变了以竞技为主单纯的体育比赛形式, 使学校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也逐步形成, 学生对早操、课间操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动作明显认真到位, 每天晨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大大增加, “体育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校课外活动的一大特色。学生运动能力、个性特长得到较大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校在篮球、排球、田径这些传统项目和游泳、太极拳、跳竹竿这些特色项目上, 已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多次在县级市级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我校学生的“千人竹杠阵”表演在武鸣县的“壮乡三月三歌圩”活动中闻名遐迩;“千人太极拳”表演在第五届县运动会开幕式上得到观众的赞誉。跳竹竿和太极拳表演已多次作为接待来访和接待家长、校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特色节目。

3. 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 同时, 它对人的精神也能产生重要影响, 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 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等, 也是德育思想的一种积极表现, 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来看, 体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又是有效的德育手段。课题研究以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为载体, 把弘扬体育精神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实践活动, 提高了体育活动的思想性, 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 积极、健康、向上、和谐、团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既塑造了学生健美的身体, 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 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进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学校体育和学生个性体育的发展。我们建议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并从改善学校教育的软环境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 与学校其他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系统化地建设, 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 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铮, 滕炜莹等.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 2001 (4) .

[2]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 1999 (02) .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宝鸡市高新区农村小学六所和全区农村小学总体情况, 通过网络资料查询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确立衡量小学开展校园足球可行性的九项指标, 作为研究依据。通过电话、网络和实际走访等形式, 了解这些小学情况, 从而判断这些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可行性。

二、研究过程与结论

开展校园足球制约因素。通过走访相关体育专家, 确定了学校学生人数, 学生喜欢体育, 学生喜欢足球运动;家长观念与潜在支持可能性;学校场地大小、器材情况、领导重视、体育经费、学校体育相关政策等因素;体育教师人数与足球专业人数, 为制约农村小学足球运动开展因素。

宝鸡市区周边农村小学开展校园足球制约因素-学生与家长。由表1看出, 学生渴望体育, 盼望校园足球活动, 家长基本支持。

宝鸡市周边农村小学开张校园足球活动学校条件。表2表明领导支持, 场地适合, 需要配套政策和经费器材支持。

宝鸡市周边农村小学开展校园足球-高新区体育教师情况。高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5名, 全部本科平均年龄35岁, 没有足球专业和教学经历、数量和足球专业人数不足, 年龄和学历非常理想, 适合适当培养,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宝鸡市区周边农村小学, 学生喜欢体育, 热切期望能够得到相应的专业指导, 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中去;领导重视支持相应的体育与艺术活动;农村小学家长支持孩子参加体育训练的约五成;相关配套政策没有;体育教师人数和从事体育教学人数不足;体育教师都有接受校园足球相关培训并从事本专业教学愿望。

总体来看, 宝鸡市区周边农村小学, 已合并和即将合并的学校在生源人数、学生喜欢、领导支持、场地器材等环节适合开展此项活动, 但在体育教师人数、师资培训、配套政策和资金方面需要加强。

(二) 建议

尽快改革包班制, 配足配齐体育教师, 并使所有体育教师能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给予市区周边农村小学校园足球配套政策和资金器材支持, 并纳入教练员培训活动中, 使得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足球人才发掘和培养的阵地惠及农村小学。

摘要: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 走访宝鸡市区周边的农村小学, 走访专家确立了校园足球开展必备条件12项。并以此为核心展开调查得出, 宝鸡市区周边农村小学, 学生非常喜欢体育, 渴望有专业老师指导进行足球训练和参加比赛;教师配备不足;足球专业教师缺乏;领导支持体育类的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引领;各学校场地适合开展此项运动;合并后和即将合并的学校生源人数可以开展足球训练与比赛;需要政策和经费支持等结论, 提出加快师资和资金投入, 尽快健全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和师资保障, 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学生也能享受到校园足球这份盛宴, 感受现代发展的红利, 满足他们渴求知识, 渴望健康成长的愿望。

如何抓好农村校园的班级文化建设 篇8

校园的整体文化特色离不开各级各班的文化创新,而各具亮点的班级文化又为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增添了亮丽,从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来看,部分地区由于受硬件设施落后,地方观念保守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对落后。针对这一现状,对农村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成为了摆在发展教育事业工作者们面前的问题,而抓好地方教育事业,实现国家教育公平等政策无疑是起着推进作用的。在新时期、新文化的要求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既能展现出广大农村学校的新面貌、新风采,又能更好地促进广大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抓好班级文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将有益于促进农村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农村班级文化建设而言,要想真正达到满意效果,结合个人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经验,我有以下思考:

一、细化管理,构建和谐且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的定位需要什么方向?在农村校园又真正需要什么较为适合的文化内容?这是我们在谈班级文化建设时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落后观念等不良影响,造成了学生在德育、智育等方面不能较为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尽力弥补,找出不足,并在日常规范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带动,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从常规管理上对班务进行细分,并细化落实班级各位同学的责任。比如,在除设班长、组长等班委的同时,再增设部分同学参与班级的日常工作管理,如设文明监督员、卫生监督员及班务管理员等。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习惯与活动,做到监督员既能带动又能监督,并且让班级同学轮流值日、轮流管理,以促进班级民主化管理的进步,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各位同学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提高了,班级的向上氛围也提升了不少。

二、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并培养其创造性

在班级文化氛围中,凝聚力是核心,而要推进班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各位同学积极参与。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一点,那就是班级荣誉感,让学生树立“今天我以班级为荣,明天班级以我为荣”的思想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班级日常工作管理,让学生在意识上明确为班级和集体做贡献是一件较为光荣的事情。

而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培养,特别是针对农村广大学校的同学,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日常的角色担当上所起的作用。比如,在班级民主管理上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对班级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鼓励其去妥善处理,在各小组间进行“班刊学习园地”创建的比拼等,让学生参与的同时还要创优。这样,学生的思维与潜力才能得以较好的发挥,而教师作为辅导者的作用也应同时发挥,以带动班级同学在文化创新上积极健康发展。

三、让学生充分发扬“小主人翁”精神

班级文化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建,而让学生能充分发扬“小主人翁”精神是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前提。在日常班务中,教师应当以鼓励带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对班级中的班风、学风、文明风气有积极带动精神的学生,及时发现并给予表扬。由此,带动班级各同学参与班务管理的工作,以整体提高班风,以及班级文化创建水平。

四、教师带动,从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性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状态,以师德、教师形象等精神感化并教育学生。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成绩,其实学生要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综合培养。因而除抓好学生成绩之外,各教师还应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如在教学中多穿插德育思想,多结合实际对农村同学进行教育。比如在语文教学上,将一些能说明道理的故事、寓言,结合广大农村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培养同学们思考生活、奋发向上的学习习惯,由此,促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完善。

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9

峡城学区 张建新

摘要:伴随着系列改革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关键:物质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 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词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示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学生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一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范例。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⑴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⑵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⑶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⑷ 硬化学校地面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⑸规范化 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励志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让学生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建设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弘扬正气,清除“垃圾”,与时代同步。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⑴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应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学生每天能读板报、看标语、听广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图书角、植物角,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捐献图书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墙角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给课室带了温馨的感觉;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⑶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将学生优秀作品收藏于学生作品展览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加强教风建设。

① 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② 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田园,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沟通从心开始”,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爱戴,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能达到春风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学生从沟通中可以学会尊重、友爱,学会关心他人、相信自己。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分辨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校长应有的习惯和品质。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继续教育,不断知识更新,激活自身文化泉源。

③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不是在战场上火拼,奋不顾身,满身是泥,枪林弹雨,临危不惧。相反,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几个抽屉的利用是如何设计的,坐椅下、桌边墙上的清洁卫生如何,平视墙上张贴的是什么,粘得端不端、牢不牢,有没有座右铭之类?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发展形势。为此,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不良习惯,学区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小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习欲望,让学生想学;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自己动手,自理生活,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

三.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1、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2、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强化学校“三风”建设。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3、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有些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总是把学生“困”在学校课室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怕出安全事故,负不起安全责任,学生几乎成了 “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也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一个个欢声雀跃,兴高采烈,高兴而去,尽兴而归。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浅谈小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篇10

●以章导行, 建设网络制度文化

健全、合理的网络制度能把网络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合成一个整体, 为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力保证。建设网络制度文化要做好两方面的制度建设。

1. 网络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

要杜绝各种非自然的故障, 使各种网络设备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常见的校园网络设备管理制度有网络设备的使用制度、出借制度、保管制度、维护制度和安全制度等。

2.网络用户的管理制度建设

以规章的形式明确“怎样使用网络是错误的”。如在工作期间, 网络必须首先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严禁利用网络进行“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非教学活动。

●以人为本, 建设网络行为文化

正确的网络行为有利于网络主体间关系的良性发展, 错误的网络行为则可能影响正常的网络秩序、放大网络的负面作用。

1. 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 引导学生安全文明上网, 努力净化学生网络环境。小学生应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做到五要五不要。

2.规范教师的网络行为

学校可根据校园网络故障发生的类型来规范教师的网络行为。如在避免因文件传输而引发网络瘫痪时, 可建议教师使用大型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箱和网络硬盘传递文件。如果必须使用网上邻居传递数据时, 共享文件夹必须设置访问权限, 数据传递结束后应立即取消“共享”设定。

●开拓创新, 建设网络物质文化

网络资源建设是校园网络的基础工程, 是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 资源建设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成长和规模。

1.网络安全建设

增强网络数据的安全性, 保障网络的高效运行, 必须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同时设防。如服务器端必须安装防火墙, 用来拦截并过滤有害信息, 客户端要安装杀毒软件, 并且及时升级。

2. 网络资源建设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要求校园网络必须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 更丰富的活动内容。

●求真务实, 建设网络精神文化

建设网络精神文化必须以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未来理想作为价值标准, 将网络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价值关怀的目标。

1.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校园网站的建设过程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学校可通过开设网上“自主投稿”专栏, 不断丰富其内容, 增强其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投稿的内容可以是校园新闻、经验论文、书法摄影等, 学校定期组织评奖, 以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兴趣与热情。

2.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上一篇:捏脊推拿技术下一篇:工程布局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