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基础十篇

2024-08-08

中职机械基础 篇1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1、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 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 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 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 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 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 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了解学生,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才能相互尊重, 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 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1、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 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 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 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 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 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 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3、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模型教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中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各种模型教具。[2]如在学习运动副时, 向学生展示燕尾滑块和铰链连接的模型, 通过模型让学生看清每种运动副的接触元素, 从而更好地区分高副和低副的判定原则。《机械基础》中通过摸型,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 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了其他教学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 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解四杆机构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将四杆机构的各种用图片和动画吗, 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运动形式的直观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3]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与参观教学相结合, 如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参观, 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工厂师傅请教学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青莲:《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之友》 (B版) , 2009, (08) :139-140。

[2]张宏灿:《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的讲课质量》, 《职业》, 2010, (06) :160。

中职机械基础 篇2

一、实验提高法

实验提高法适合于机械基础课堂理论教学,建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理论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讲不明、讲不透的知识点,先通过课件动画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进行验证和提高,这种方法效果好,学生易理解。

例如,我们在学习平面连杆机构章节内容时,PPT课件让学生观察缝纫机、火车轮联动装置、车门启闭装置。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铰链四杆机构,课中分组观察机构运动情况,得出三种类型。这种方法比以前教师直接灌输要来得科学,学生通过自己试验得出结论,更容易接受。各小组测量讨论、发现曲柄存在的条件。教师在这里起到引导作用,试验的结果完全由学生通过试验数据得出。在此基础上,让三个学生分别以最短杆为机架、最短杆的相邻杆为机架、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转动,让大家一起观察。这种课堂实验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透彻。

二、图片找茬法

机械基础教学如何利用课堂组织自己的教学,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展示两幅正确和错误的图片,让学生能够通过找茬方式,快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然后通过分析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讲解转轴的结构中轴肩、轴环的尺寸选择问题时,应使轴肩、轴环的过渡圆角半径r小于轴上零件孔端的圆角半径R或倒角C。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我就展示了两幅图片,学生一眼就看出不同点,且图片直观反映出不能贴紧定位面,难题便迎刃而解。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理解不清、把握不住的内容轻松掌握。图片找茬法教法新颖,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与学生平时玩的电脑游戏相似程度很高。这样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师生互换法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心等现象,特别是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要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通过激励引导,让每位学生都当一次老师,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使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不害怕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所以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潜能。

例如,讲解中螺纹连接时,我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一些关于这方面较前沿的知识、应用场合,再让学生找一些感兴趣的科技、军事方面应用的例子。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给其他学生听,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讲解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我都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和激励,鼓足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学习劲头足,进步快。每周都请几个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化教师的要求为学生自发的动力,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学习得也更加主动。

四、混合教学法

机械基础教学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有机会要带领学生到工厂和实习场所参观学习。只有给他们创设好的学习条件,学生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我在讲解钢的热处理内容时,学生丝毫没有概念,对所谓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完全不懂。刚好有一次下企实习的机会,我班积极争取到了。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第一,常用钢热处理有哪些方法。第二,常用钢的热处理目的。第三,在厂里除了书上讲的内容,你还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实习完了回校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人都争着回答。虽然有的答案是不全面的,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都主动参与讨论、争论、辩论。

参考文献

[1]雷炜.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2).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自信心;学习兴趣;创新素质

随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因此,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必须加大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从教学模式上寻求创新。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要使学生真正喜爱上这门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堂课,要好好重视课程的导入,可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通过参观现代化实训操作设备,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同时指出机械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好本专业意义重大。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职校学生普遍对课堂理论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一旦遇到障碍,自信心会迅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鼓励和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调整授课计划,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重拾学习信心,建立学习兴趣。

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效率,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1.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效率

机械基础教学中,有许多概念理论的教学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手段来理解和把握一些概念和理论,就会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在理解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

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而很多理论和发现也正是在联想和思维的推动下发生和发展的。例如,在讲解曲柄滑块机构时,只要通过变换不同固定件的自制教具,并做适当演示,学生就很容易地联想到所见汽车的翻斗起落、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压力机的锻压等,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其效果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想,从而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1.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结合生产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改变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等优秀教法。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教学重点:

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教学准备:

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

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

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⑵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

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我猜想它能……

     
     
     

⑶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

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①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②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④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3、体验:“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

4、科技史

中职机械基础 篇5

一、有目的的引导教学

有效教学的前提就是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思索如何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如何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 留下悬念, 在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齿轮传动这节课中, 由于概念、定义非常多, 学生会觉得非常枯燥, 如果在开课时,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工厂里一台机床出现故障, 它在运行时有噪声, 检查后发现是主轴箱的一个齿轮磨损严重, 一个老师傅便交给小张一个任务:带一张写着模数、齿数及相关参数的纸, 到仓库去找一个齿轮进行更换, 小张到仓库后愣住了……”。这样, 就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上课就会集中注意力,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企业输送技术型人才, 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不行的, 尤其是机械基础这门课一定要结合实践操作。教师在教授机械基础课时, 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还要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实际,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

(一) 自制教具

机械基础课里一些简单的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例如, 在学习四连杆机构这节课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 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套。学生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完成, 可以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模型的制作, 不仅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 还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直观教学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我们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这就是直观教学。机械基础课实物模型的直观性较强, 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 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 教师在旁适时地启发引导,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现场参观

中职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 他们的培养重点是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去生产车间参观和实习, 每到一个场地, 都要对他们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 在实践中亲自体会,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四) 进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 切忌教师的一言堂, 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答案。学生通过讨论, 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最后, 教师归纳、总结答案, 同时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 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 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多而杂、且比较抽象, 而中职学生对于机械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有些知识教师仅用普通的板书很难描述, 但通过一个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如学习渐开线的形成、齿廓的齿合特性时, 学生很难理解, 但利用软件编制渐开线的形成过程, 然后对渐开线上各点进行齿形角和受力分析,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什么是渐开线, 以及为什么通常采用基圆附近的一段渐开线作为齿廓。这样, 教学效果可以大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很多机械基础知识都能在生活中运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经常地进行实践技能的练习,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消化所学到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有价值的技能, 认识到机械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也是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基础, 是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四、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为本。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因此, 实现有效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就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和综合表现, 不仅要包括学习成绩, 还要有其他方面的表现, 要对学生作出综合的评价。

总之,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路径有很多, 教师应该根据学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并且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 教学为生产服务, 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掌握机械原理和机械常识, 然后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张林林.在中职机械基础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7) .

[2]陈峰.对中职《机械基础》课教学的几点看法[J].神州, 2011 (17) .

中职机械基础 篇6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必须在学习此课程前带领学生参观有关的工矿企业或校办工厂, 对照实物讲解其工作过程和原理, 启发学生思考,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其次, 要清楚明确地告诉学生, 学习机械基础是后续课程的需要, 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这些专业知识包括:

(1) 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2) 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应用和热处理。 (3) 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运动特点、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及特点等。 (4) 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再举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生动有趣的例子, 使学生感到机械基础和专业密切相关, 从而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

二、加强实训课的教学, 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训课是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 通过它可以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动手能力, 是体现中职学校教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训前提出思考题, 让学生多动脑, 对实训步骤说明清楚, 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加强指导, 根据实训进程不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启发学生思考。结束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实训报告。

讲授课堂理论知识时, 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教学。因为, 直观鲜明的实物或教具, 能唤起学生注意, 达到清楚地表现或者论证理论知识的目的。如讲圆轴的扭转, 可通过教具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它的变形特点,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实证明, 适宜有趣的教具演示能把抽象的内容赋予直观、明了的形式, 学生不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而且印象十分深刻, 学习效果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

三、改进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及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 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机械基础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 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课程的深入, 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相继出现, 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难于招架, 进而产生畏难情绪, 学习兴趣因此一落千丈。这时, 教师应改变原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 降低知识难度, 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使学生能从各种变化和复杂公式中找到内在联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以降低听课难度。对于难记的公式, 采取多写多记, 多做练习等手段, 加强学生记忆。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 化难为易。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总之, 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 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当学生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后, 就会兴趣倍增,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作业批改, 改进辅导方法

辅导是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使之巩固和提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何正确辅导呢?首先, 要求学生自己先想一想, 经过反复思考, 实在想不出来才问。其次, 如果学生是经过苦思冥想以后才提出来的问题, 也不应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只是提示, 告诉学生应从哪方面去想, 去思考, 如有条件还要多观察一些实际结构, 多查找一些参考资料, 启发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学生在做完习题后,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 认真批改。对能够正确解题的学生, 还要启发学生再从其他途径思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做错了的地方, 要在错的地方或旁边写上适当的提示,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认真改正过来。对于普遍性的错误, 要在全班进行辅导,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中职机械基础 篇7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做”, 在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 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机械训练的状况,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所以, 笔者认为, 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结合中职课程的特色, 《机械制造基础课》应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方法、学练结合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下面, 笔者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的“砂型铸造”及“车工切削”两部分的内容为例, 探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实践。

一、砂型铸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建立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如某些设备无法满足, 可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学习。笔者将砂型铸造的教学放在了铸造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里完成, 里面有理论教学区和实践工位区。铸造在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基本空白, 首先老师在理论教学区讲授铸造理论知识, 对于铸造的基本的概念, 考虑到机械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 笔者通过农村里利用模具制作糯米糕的例子以及演示橡皮泥利用模型造型的例子来创设铸造的学习情境。接着, 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讲解砂型铸造的过程。

理论讲解完毕后, 笔者马上到实训区域现场向学生用熔蜡代替熔融金属演示砂型铸造的过程, 在制作的过程中讲清楚造型和造芯的注意要点。然后采用小组工作方式, 每6个学生一个小组, 各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的形式, 而教师在其间进行指导。通过教、学、做的紧密结合,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填砂, 有的紧砂, 有的开浇冒口, 有的小心翼翼地取出模样, 再仔细地修整, 有的浇注蜡油。学生个个热情饱满, 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变得乐趣横生, 制作砂型的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细心的工作习惯。在实训项目中坚持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 通过“劳力上劳心”, 获得真知。等到下一次课上, 学生脸上个个流露出期望的神采, 因为今天学生要完成落砂的工作, 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笔者先向学生讲解了落砂的注意事项, 然后让学生动手去做。当一个个白玉似的工件出来的时候, 各个小组之间又互相比较谁的做的好, 有的工件有缺陷的小组面露失望的神色。然后, 蜡模工件检验完毕后, 笔者首先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表扬完成的比较好的同学, 然后针对有缺陷的工件, 和学生分析铸造工艺的缺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后, 再到理论教学区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其它铸造方法, 注重让学生了解与砂型铸造相比较的特点及适用场合。“砂型铸造”这一课题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做”字当头, 学生乐在其中, 老师在做中教, 教的轻松, 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学得上心, 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最好的教育, 要想它有效, 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 要想它有效, 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 是最有效力的法子。”

二、车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例

在讲授《车削》这节内容时, 笔者带学生在车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专业教室完成教学任务。车削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尤为重要的学习任务。笔者先将车削内容分成若干个任务, 如认识普通车床;探究车刀基本知识和各类车刀的选用与刃磨;车削各类轴类零件等。整个学习任务主要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 普遍采用示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实施各项任务时,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各个小组内部要进行组织讨论, 制定相应的计划, 并要对机床的维护、零件加工的步骤和操作环境的改善共同负责, 小组集体分享工作成果。学生边学边练、做中学、学中做,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 不仅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且可以学习到工作过程知识和工作技能, 并能提高职业素质。

例如, “车削”第一节课关于“认识车床”课题的教学, 笔者先带学生他们观察一下CA6140车床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之后, 再到理论教学区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地向学生讲授车床的分类, CA6140车床的传动系统及车床的主要部件等。然后向学生发放学生工作页, 主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 根据图纸找出车床相应各部分, 简述各部分的作用。

(2) 完成各工作部分之间的运动传递路线。接下来到实践区, 每5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安排一台机床, 然后在教师对车床的示范下, 让学生清楚车床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车床的运动, 再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 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书, 通过实践加强对车床的认知, 为后续车削加工操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手脑并用, 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作为职业教育者, 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继续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 坚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尽可能地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 实现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因为“在做中教, 乃是真教, 从做中学, 才是实学。”

摘要:早在70年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并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思想尤其适合中职专业课的教学, 在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训为手段, 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才能突出职业能力目标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2]陶行知全集.湖南出版社, 1984.

中职机械基础 篇8

在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打破原有沉闷的课堂,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元教学,激活课堂气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引发学生兴趣,打破课堂的沉闷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吃透教材,选择好知识的切入点,并且充分利用一些图片、视频,同时设置好疑问。如,笔者在讲到凸轮机构的组成和特点时,就特意播放了一段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工作的视频,学生看到这些动画,一下子就提起神来了,非常认真地观看着齿轮的传动和活塞的上下移动。然后,笔者再抓住机会提问学生,在这些图中有哪些是凸轮机构,凸轮机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指认出来,并且能很好地回答问题,这样再来开展教学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的点拨和指引,启发学生从疑问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笔者在讲到一些轴系零件时,特意给学生观看了汽车的曲轴,但就有学生提问,这个曲轴没有必要弄得这么复杂,可以设计简单化。笔者认为这是吸引学生课堂兴趣的最好途径,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非常细致地给学生讲解了曲轴在发动机中的作用,因为主要用于往复运动和旋转运动,所以结构要相对复杂一些。

二、采用多元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汽车机械基础涵盖的内容多,而且概念多、原理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定会感到很吃力,甚至有不想学的念头,因此必须灵活多变,多元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活跃课堂。

1.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传统的黑板、粉笔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课件中多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含量较高的元素。如,在讲到平面运动副时,笔者就用Flassh软件制作了几个低副、高副、转动副和移动副的动画,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信息化技术,学生在观看时能够很好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

2.自制教具破解教学难题

铰链四杆机构的判别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重点,但同时更是一个难点,学生基础差,难理解,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判断了。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笔者从一个破扫把中弄出四根竹条(四根竹条的尺寸不一样),再配上四根螺丝进行固定,一个简单的铰链四杆机构就制成了。到了上课时,笔者把这个简单的自制教具放在黑板上,逐步固定不同的边,再来观看其他三条边的运转情况。学生就感觉非常有趣,都显得特别的兴奋,纷纷拿出笔来记录运转情况。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会铰链四杆机构的判别方法,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断高涨。

3.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和机械实物

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因此专业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多到实训车间,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室的设备和资源充实教学。如笔者在讲到螺纹的分类时,就从学校一台旧的实训车上拆下了一些常用而又典型的螺纹,通过实物的讲解,再慢慢地给学生分析,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连接螺纹、传动螺纹等。

三、突出汽车元素,引领学生专业化发展

汽车机械基础学习的对象就是汽车上的一些机械,如汽车常用机构、常用连接件、传动件等。有个别老师在上课时无法把握轻重,把汽车机械基础看成是机械基础了。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在上课时多利用汽车的自身特点进行讲解,突出机械基础知识在汽车上的应用。同时,多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发展的指引,强调本课程是今后汽车专业维修工必备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汽车的例子,以此加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如在讲到曲柄摇杆机构时,根据教材的安排,普通家庭里使用的缝纫机踏板机构就是曲柄摇杆机构,但笔者个人认为,缝纫机与汽车的维修联系不大,因此,在上课时就简略过,但是笔者发现汽车上的刮水器机构也属于曲柄摇杆机构,于是抓住这个典型例子进行讲解,而且这个例子结构简单、直观,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汽车元素,加深了学生对汽车的认识和了解。

四、为本专业的其他学科学习多作铺垫,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汽车机械基础是基础性学科,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会单纯性地认为学了也没用。但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一定要熟透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做好铺垫。如在讲到花键连接时,汽车传动轴的连接就是应用了花键连接,但学生对汽车传动轴了解不深,因此,笔者播放了一段短的视频,加深了学生对花键连接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汽车底盘的知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以后进行汽车底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五、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的学习绝不能离开实践空谈理论,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如在讲到螺纹连接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螺纹连接拆装的技术要领属于识记的内容,但笔者认为,螺纹连接拆装的技术要领虽然从知识点上来说不是很重要,但是如果从技能的操作角度来看,这方面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里包含的扳手的合理使用、垫圈的灵活使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出现螺纹锈死或螺栓断在螺孔内)的一些处理方法等,对于学生今后的技能操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所以,笔者抛开考试大纲,重点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并且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理论联系实际,自己亲自操作示范,结合教材内容,逐步给学生分析。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一些实际操作,掌握操作要领,相信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汽车机械基础虽然内容多而且杂,但只要教师灵活多变,多构思课堂教学设计,多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着重引发学生的求学兴趣,采用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气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相信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肯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反思 篇9

一、教学对象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门槛急剧降低,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中职学校招收的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普遍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础知识偏弱。一部分是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他们习惯于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能力十分有限。他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很容易丧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随着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目前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作为中职学校,这几年的机械专业的确很红火,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较多。他们一般都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较淡薄,空间想象力较弱,刚开始学习《机械制图》课程,遇到困难这是很正常的。

二、培养目标分析(即企业要求)

我们机械专业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工人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读懂设计人员画好的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要求选择合适的坯料,选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装备,完成该图纸所示零件的制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看懂技术图样是首要的,只有能读懂图纸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出来。

三、教学反思 1,课程特点分析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它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是学生入学后就进入学习的新课。课程以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训练贯彻始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解决画图和识图问题(其中以识图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很抽象,教学过程中非常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2,现行教材主要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尝试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目前各类中职学校选用的《机械制图》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这些内容,国家标准在制图上的基本规定,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图样的表达方法,常用件的表示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等等。其中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零件图的内容等是该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所在。

3,学生学习结果分析

近几年,我连续担任了几届学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虽经努力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该课程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后的掌握情况不太满意。每届总有部分学生接近一无所获。当然,由于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是有较为可喜的进步。

4,教学革新 1)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前面所述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要尽量降低难度,毕竟,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不足,学好这门课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的。想当初我们在上大学时,学习该课程时尚有许多同学感到很吃力,何况他们呢!所以我们要以“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注重实践训练,加强与机械专业其它相关课程联系精密的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识读和应用图样的能力,以会“读”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以致用,以适应企业需要。

为此,教学中我们对有些内容进行了舍取和简化。如在讲授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时,结合企业要求,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弄明白图样上相关常用件的含义就行了,具体参数的解释在《机械基础》等相关课程中有专门的阐述,无需更深的了解。至于轴测图部分的内容,它主要是帮助我们空间想象的,时间不允许的时候可以不去了解。

2)教学方法的改革  实物制造教学法

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注定要求我们必须采用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他们的智力类型更适合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合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的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专业基础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讲解组合体特别是切割类的组合体-2 的投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形分析的步骤,运用切割类组合体的读图方法,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或泡沫塑料等材料让学生一步步完成该形体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完成对该图样的识读。与此同时,当学生完成上述制作后,结合学生制作的实体,对相应的点线面投影加以分析、讲解,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点线面正投影法投影规律的理解。这种教学过程设计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中的动手过程里也包含了部分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通过制作的完成,为以后加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

 模型——图形对应法

在三视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参照大量不同的实物模型,绘制出各模型对应的三视图,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它们对应起来,以此来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他们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以正投影法为理论支持的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当然,模型的使用,不仅仅只作为教师的教具,我们要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我们要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揣摩,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学会用视图去表达这些模型实体,或把模型和相应的视图表达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教学中的指导者,做问题的制造者,做学生学习的咨询对象,做学习结果的评判者。

 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运用企业课堂

企业生产中有许多与产品生产相关的零件图纸,这些技术图纸应该说是较为规范的,表达较为合理,清晰,是经过企业生产实践检验了的。让我们的学生经常进入企业实地学习,把企业生产的零件(实物)和相应的图纸文件进行比较,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

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模型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学习有些内容时变得相对容易,但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有关知识都用模型表达清楚。有时多媒体的运用比模型更能起到效果。比如我们在讲解两个圆柱体正交形成相贯线的知识时,完全可以把由不同直径的圆柱体相贯而形成相贯线的几种情况用动态的课件制作出来,通过多媒体演示这种规律,让学生学习。又如我们在学习截交线知识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出一平面沿不同位置截过一基本体后的各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截交线的-3 形状,这样就能让学生能非常直观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 加强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作为教学,正投影法是理论基础,读懂三视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构造能力,为识读图样打下基础。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独立完成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这就说明光有空间想象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能掌握那些图样中所能表达的其它有用信息。比如我们要能通过图纸了解相关的尺寸基准的知识、尺寸公差的含义、形位公差的含义、表面粗糙度含义的等等,这些内容的掌握一定要用“加工”的概念来加以演绎。离开了相关知识的支撑,这部分内容就变成空中楼阁,难以理解。

中职机械基础 篇10

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教材《机械基础》把机械传动中最简单的摩擦轮传动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来介绍, 笔者现就此与各位前辈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这种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

由于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与摩擦力有关, 故非常有必要在讲新课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并掌握物理学中的摩擦力f概念:在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 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 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另外要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为两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正压力N和接触面间的摩擦因数μ (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表面粗糙度以及润滑情况有关) 的乘积。

让学生举出一些他们看到的存在摩擦力现象的例子, 并分析说明例子中摩擦力所起的作用, 就此再进一步思考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例如, 自行车的刹车是一个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因此刹车中的刹车皮要用与钢圈接触面间有较大摩擦因数的橡胶制造, 这样在同等的作用力下刹车时产生的摩擦力就会较大, 刹车制动的效果当然就较好;同样在自行车中, 各转动处为保证转动灵活, 都装有轴承, 轴承中的摩擦力此时就是有害的, 这时就要采用诸如在轴承中适当加注润滑油以减小运动件间的摩擦因数的办法来尽量减小摩擦力。通过举例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都是有害的, 相反有些情况下机械的正常工作还离不开摩擦力的作用。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思维习惯)

复习教材绪论中关于机器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 主要说明白传动装置的作用:以一定的方式将动力部分提供的动力传递给工作部分, 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然后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实践中, 传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复杂程度随机械设备的不同而不同, 但可以根据它们传递动力的方式即工作原理归纳为几类。最后引出本节的教学课题。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前后知识联系的习惯)

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试述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向学生强调摩擦轮传动是依靠摩擦力工作的, 同时提出疑问:摩擦轮传动是怎样依靠摩擦力来工作的呢? (这个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事先准备的教具作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的演示。让主动轮D1以某一转速n1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1) 匀速转动起来, 从动轮D2与主动轮D1两轮面间靠近而不接触, 这时, 两轮面间虽然有相对运动但因没有直接接触, 从动轮D2保持静止, 主动轮D1的动力没有传给从动轮D2;接着, 以一定的正压力N使主从动轮轮面直接接触, 从动轮D2将以某一转速n2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2) 匀速转动起来, 主动轮D1的动力传给了从动轮D2。这时, 让学生借助轮面边缘上的标记观察两轮转速大小以及转向关系, 当2D1=D1时可以发现n1=2n2, 由转动物体上某一点线速度和转速的关系公式v=πrn, 推导出两轮面上的线速度关系v1=v2;另外, 主从动轮转向相反。由此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两轮轮面直接接触且接触处线速度相等, 即两轮面间无相对运动, 两轮转向相反, 转速也得到转换。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摩擦轮传动的传动过程, 即它依靠什么工作、又是如何工作的?在黑板上画出摩擦轮传动的示意图, 作分析如下:

一、主动轮D1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两轮面不接触, 此时, 虽然传动轮D2静止, 两轮轮面间有相对速度Δv=v1, 但正压力N=0, 故根据摩擦力定义, 两轮轮面间不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保持原状态静止不动。

二、主动轮D1依旧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不同的是两轮面间直接接触, 正压力N≠0, 此时, 两轮轮面间不但有相对速度Δv=v1, 而且正压力N也不为零, 根据摩擦力定义, 主从动轮之间将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将要对主动轮D1产生阻碍其运动的摩擦力f21,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同样, 主动轮D1也将对从动轮D2产生破坏其静止状态的摩擦力f12, 使其沿f12的方向运动起来,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f12与f21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它们的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 且f12=f21=μN (μ为两轮面间的摩擦因数) 。

三、摩擦力f12在从动轮D2上产生一个力矩Mf, 它克服从动轮D2的负载及其他因素形成的阻力矩M阻, 使从动轮D2沿与主动轮D1转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起来。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摩擦力矩Mf与阻力矩M阻应相等, 即Mf=M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轮传动是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讲解分析“打滑”现象。当由于某些因素造成从动轮D2上的阻力矩M阻增大时,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再次做演示, 给正常工作的从动轮D2人为地增加一阻力, 同样借助两轮面上的标记可以发现从动轮D2的转速下降, v2也将下降, 两轮间的相对速度Δv为零的状态被打破, 从动轮D2的运动将滞后于主动轮D1, 这时, 传动中出现了两轮面的相对滑移现象, 即“打滑”, 长时间的打滑将对轮面造成较大的磨损, 特别是当从动轮D2轮面较软时, 它将首先被磨损, 并且又因其运动滞后, 故其磨损通常是一种局部磨损, 这将造成轮面规则几何外形的破坏而影响传动质量。因此, 要采取措施防止“打滑”的产生。

怎样避免“打滑”和增大摩擦轮传动的带负载能力呢?这就要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打滑”是由于从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即摩擦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的, 而从动轮是由摩擦力矩驱动的, 故我们可以采取增大摩擦力矩的办法, 既可以增大从动轮上的带负载能力, 又可以减少发生“打滑”的机会。那么, 摩擦力矩又是如何增大的呢?列出摩擦力矩的计算公式Mf=f12× (1/2D2) =1/2×μNd2, 分析这个式子不难发现, 要增大摩擦力矩可以增大摩擦力f12, 而摩擦力的增大又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大正压力N, 二是增大摩擦因数μ。实际当中是如何利用实施这两个方法途径的呢?一可以在摩擦轮上安装弹簧或其他施力装置以增大正压力N, 但这同时也增大了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外力, 要使轴和轴承此时不产生过度的变形而影响工作, 就必须增大它的尺寸, 导致了机构的笨重, 因此, 正压力N只能适当增大;二增大摩擦因数μ的方法是实际当中主要的一个途径。由于摩擦因数μ与两直接接触表面的材质有很大关系, 通常是将其中一个摩擦轮用钢或者铸铁来制造, 在另一个轮子的工作表面粘上一层较软的石棉、皮革、橡胶布、塑料或纤维材料等。但这时要注意:主动轮宜是轮面较软的摩擦轮, 这样在传动中一旦产生“打滑”时, 首先磨损的是主动轮而不是从动轮, 并且由于主动轮由动力源带动始终处于匀速转动故他的磨损是均匀的, 对于从动轮避免了遭受局部磨损而影响传动质量的后果。

归纳小结: (1) 摩擦力的定义; (2) 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3) 摩擦轮传动工作时两轮的运动特点; (4) 摩擦力在摩擦轮传动中的产生和作用; (5) 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6) 摩擦轮传动中“打滑”现象的产生原因; (7) 摩擦轮传动带负载能力的提高和避免“打滑”的方法。

上一篇:制药生产与装备下一篇:深松整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