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燃料四篇

2024-09-11

喷气燃料 篇1

关键词:喷气燃料,氢含量,估算方法,烃族组成

进入21世纪,超高音速推进技术已经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其中,研制高热安定性吸热型喷气燃料,是解决高超音速飞行器燃料输送过程中碳沉积问题的关键技术。而喷气燃料的燃烧性质,一般从闪点、燃点、烟点、萘系烃、辉光值、热值及芳烃含量等指标来控制。然而由于指标多,给评价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研究发现可用氢含量作为评价喷气燃料燃烧性能的综合指标[1],因此准确测定燃料的氢含量有利于更好的控制燃料的质量。

喷气燃料氢含量的实验测定方法很多,主要有Vario.EL元素分析仪[2]、低分辨核磁共振法[3]、燃灯法[4]等。然而这些方法采用的仪器价格昂贵,有些方法对实验人员的要求较高,不能被广泛采用。而燃料的氢含量与其族组成有密切关系,因此,探寻一种简单易行、能够迅速而准确的预测氢元素含量的方法,一直是快速评价燃料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我们借鉴燃料基本物性与组成和沸程的关系[5],提出了一种利用油品的族组成结果估算氢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了验证。

1 实验

1.1 燃料与试剂

30种不同来源的喷气燃料;二氯甲烷、正戊烷、正己烷均为分析纯,江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n-C30内标为色谱纯,TCI。

1.2 烃族组成测定

1.2.1 方法

采用质谱法[6]测定了30种喷气燃料的烃族组成结果,包括链烷烃,环烷烃(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单环芳烃(烷基苯、茚满或四氢萘、茚类等),双环芳烃(萘、萘类、苊类、苊烯类等)以及三环芳烃和胶质,分析发现所研究的燃料均不含三环芳烃和胶质。

1.2.2 色谱条件

采用Agilent 6890N/597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条件:HP-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量为1 m L/min,分流进样30∶1。进样口温度300℃,测器350℃,接口温度290℃,柱温60℃保持1 min,再以40℃/min升到300℃,保持5 min。FID检测器氢气40 m L/min、空气450 m L/min。质谱条件:离子源为EI,50~300质量数全扫描。

1.3 馏程测定

1.3.1 方法

气相色谱法[7]测定30种喷气燃料馏出50%时的温度。

1.3.2 色谱条件

采用Agilent 7890N气相色谱。色谱条件:载气为高纯氮气,HP-1色谱柱(30 m×0.53 mm×0.88μm),流量为15 m L/min,分流进样5∶1。进样口温度为350℃,检测器350℃,柱温35℃保持1 min,再以10℃/min升到300℃,保持5 min。FID检测器氢气30 m L/min、空气400 m L/min。

1.4 元素分析法测定氢含量

利用Vario.EL元素分析法[1]测定30种喷气燃料的氢元素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烃族组成测定结果

利用上述方法对30种喷气燃料的烃族组成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表1。

2.2 烃族组成与氢含量关系方程

ASTM D3343-05[8]提出了氢含量与密度(API°)、芳烃含量和10%,50%与90%馏出温度的平均值的函数关系方程:

其中,H%为氢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A芳烃的体积百分数;T为10%,50%与90%馏出温度的平均值(℃);D为15℃时样品的密度(kg/m3)。

此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然而为了得到氢含量与烃族组成(质量百分含量)的关系,同时也为了强调不同烃族种类对氢含量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出了如下用于预测燃料氢含量的新方程:

其中,A1,A2,…,A6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烷烃对应的氢含量,Cn,Cscyl,Cdcyl,Ctcyl,Csa,Cda分别表示烃族组成中链烷烃,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单环芳烃和二环芳烃的含量(质量百分数)。

2.3 模型参数的确立

链烷烃的沸点与碳数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尤其对于正构烷烃,沸点(Tbp)与碳数(N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如对7~18个碳的正构烃范围内,对沸点与碳数(见表2)进行二次拟合,拟合函数为Nc=8E-05T2bp+0.017 Tbp+4.587,R2=0.999。

而喷气燃料的沸点主要取决于碳原子数目的多少[1],所以根据上述拟合函数及燃料的中沸点(模拟蒸馏时,馏出50%对应的温度)计算出的碳数作为燃料中链烷烃的平均碳数。

将链烷烃的碳数(Nc)与氢元素含量(H%)(见表2)进行拟合,得到函数H%=0.011Nc2-0.299Nc+17.56,R2=0.999。

根据该拟合函数及燃料中链烷烃的平均碳数计算得到链烷烃的平均氢含量作为方程(2)中的A1值。

一环环烷烃的分子式为CnH2n,无论其碳数n取何值,其氢含量均为14.29%,故A2=14.29。根据燃料的组成情况及经验,可知喷气燃料中的二环烷烃,三环烷烃,单环芳烃和二环芳烃分别平均为C10,C15,C10和C13,因此A3、A4、A5、A6的取值分别设定为13.04,12.7,10.45,8.2。因此得到了氢含量与烃族组成的关系方程:

其中,A1=0.011Nc·Nc-0.299Nc+17.56,Nc=8E-05T2bp+0.017Tbp+4.587,Tbp为燃料的中沸点。

2.4 估算准确度分析

30中喷气燃料根据模拟蒸馏结果测定的中沸点、计算的链烷烃平均碳数、根据公式(3)估算的氢含量结果及其与测定值的相对误差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估算值与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以内,估算结果与测定结果一致,准确度良好。

3 结论

利用烃族组成及模拟蒸馏中沸点的数据估算氢含量与元素分析法测定结果相比,相对误差均在1%以内,误差小,与测定值一致,可作为喷气燃料氢含量的估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冯湘生.喷气燃料燃烧性能新的综合指标——氢含量[J].航空材料,1982(02):47-48.

[2]ASTM D5291-02,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Instrumental Determination of Carbon,Hydrogen,and Nitrogen in Petroleum Products and Lubricants[S].

[3]ASTM D3701-01,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Hydrogen Content of Aviation Turbine Fuels by Low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ry[S].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SH/T 0022-90石油馏分氢含量测定法(燃灯法)[S].2006.

[5]刘国柱,沈慧明,曲海杰,等.喷气燃料的化学组成与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7,35(6):737-742.

[6]ASTM D2425-04,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Hydrocarbon Types in Middle Distillates by Mass Spectrometry[S].2009.

[7]ASTM D2887-4a,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oiling Range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Fractions by Gas Chromatography[S].

喷气燃料 篇2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依据

按照GB 6537-2006标准,进行成品全分析。

1.2 实验油样

实验油样选取某炼厂连续生产的10个批次3号喷气燃料成品, 该炼厂生产工艺主要是利用大庆低硫石蜡基原油常压蒸馏后的常一线油, 经加氢精制调合而成。

2 结果与讨论

3号喷气燃料理化指标常常受到烃类组分、含硫化合物、酸性物质、酚类物质、抗静电添加剂、表面活性物质等因素影响, 导致其理化指标呈现不同结果。通过理论机理和实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其理化指标间相互关联规律[1,2,3]。

2.1 烃类组分的影响

喷气燃料中的烃类组分, 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烯烃等轻质组分和芳香烃等重质组分。

密度、馏程、黏度、闪点、冰点、烟点、净热值等都受到喷气燃料中烃类组分影响。一般来说,组分中芳烃含量越多,表明油品中重质组分越多,则油品密度越大,馏程10%馏出温度越高、90%馏出温度越高,黏度越大,闪点越高,烟点越低,冰点越高,质量净热值越低。将10个批次的3号喷气燃料芳烃指标按逐步减少趋势排列,从而找出密度、馏程、黏度、闪点、冰点、烟点、净热值等7个指标变化趋势,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芳烃含量的减小,油品的密度、黏度,闪点,10%和90%回收温度都随之减小,而冰点、烟点、净热值基本没有变化,主要原因是:冰点实验值只做到-53℃以下就不再进行(再做下去实际意义不大),而实际是当油品中所含大分子正构烷烃和芳烃含量增多时,其冰点会明显升高。烟点是衡量燃料生成积炭的倾向, 积炭生成与燃料的烃类组成有关,H/C比越小的烃类生成积炭的倾向越大,其烟点越小,各种烃类生成积炭的倾向为:芳烃>环烷烃>烯烃>烷烃,实验过程中要依靠肉眼观察,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实验精度较小; 净热值和燃料的化学组成有关,在各族烃中,烷烃分子的氢碳比(H/C)最高 ,芳烃最低 ,由于氢的热值远比碳高 ,而净热值实验精度0.1,导致实验结果粗糙,因此以上实验值与理论值不能够很好的吻合。

2.2 含硫化合物的影响

喷气燃料中含硫化合物, 主要是元素硫、硫化氢、活性硫化物硫醇、硫醚和二硫化物等。

硫含量、硫醇性硫、铜片腐蚀、银片腐蚀、热氧化安定性等都受到喷气燃料中含硫化合物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4,5,6],硫醇性硫或硫含量越高 ,铜片和银片腐蚀越严重,热氧化安定性越差。将硫含量按逐渐变小趋势排列,并与硫醇性硫、铜片腐蚀、银片腐蚀、热氧化安定性等4个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燃料中硫含量和硫醇含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由于硫含量、硫醇性硫是定量指标,银片和铜片腐蚀是定性指标,没有对比性,因此不能准确反映彼此间相互关系。

2.3 酸性物质的影响

喷气燃料中酸性物质,主要是环烷酸、酚类化合物、羧酸等。

总酸值、铜片腐蚀、银片腐蚀、热氧化安定性等都受到喷气燃料中酸性物质影响。一般来说,总酸值越高,油品中所含的酸性物质就愈多,对金属的腐蚀性也越大,热氧化安定性也越差。由表3可知,由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没有对比性, 因此无法从实验分析数据中找出明显变化趋势。

2.4 酚类物质的影响

酚类物质是指芳香烃环上的氢被羟基(—OH)取代的一类芳香族化合物,且多数易显色、易氧化,常见的有苯酚等。

总酸值、色度、实际胶质等都受到喷气燃料中酚类物质影响。其中,色度的变化主要受其本身含有的一些醇类、酮类和酚类化合物影响,酚类物质是喷气燃料主要有色成分[7];实际胶质是衡量燃料中生成胶质倾向的指标,其含量越大,在发动机中形成的沉积物越多。

通常酚类物质越多,总酸值越高,色度越差,实际胶质就越多。由表4可知,在总酸值不变情况下,色度值有降低趋势, 主要原因是色度受到后期白土或活性炭脱色影响不能显示其真实变化值, 总酸值和实际胶质受实验分析精度影响无法看出细微差别,即通过成品样本数据看不出其明显变化趋势。

2.5 抗静电添加剂的影响

当喷气燃料中加入抗静电剂时,电导率、水分离指数、水反应等指标都会受到其影响[8](GB 65372006规定 , 电导率出厂要求150~450p S/m, 加抗静电剂后水分离指数不小于70,水反应界面情况不大于1b级)。

航空鉴定委员会认证的抗静电剂有T1502和Stadis 450两种,这两种抗静电添加剂由于所含组分结构以及产生离子形式不同而对油品的感受性有差异,通常相同加剂量,Stadis 450比T1502的感受性要好 (所采用喷 气燃料使 用的抗静 电添加剂 是Stadis450)。

水分离指数和水反应都是衡量喷气燃料洁净度的重要指标(前者为定量指标,后者为定性指标),用来检查喷气燃料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水溶性组分)及其对燃料和水的界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加剂量越多,电导率越高,水分离指数越低,水反应界面评级越高。由表5可知,随着电导率增加,水分离指数有降低趋势,由于电导率衰减性,水反应定性分析以及实验方法误差影响[9],剂量逐渐增加很难发现细微变化区别。

3 结论

1)由于受到燃料中烃类组分的影响 ,随着芳烃含量的减小,油品的密度、黏度、闪点,10%和90%回收温度都随之减小;由于受到抗静电添加剂影响,随着电导率升高,水分离指数有降低趋势。

2)喷气燃料理化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 ,也有定量指标,两者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准确反映出彼此间的关联规律,如硫、硫醇含量与银片腐蚀无精确对应关系。

3)在实际检验中 ,喷气燃料部分指标实验方法要求的精度不高。如净热值结果取至0.1,很难反应一些微小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出关联情况。

4) 在油品分析过程中, 由于受到实验人员、设备、操作方法等因素的干扰,可能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如水反应、电导率等受实验仪器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喷气燃料 篇3

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对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沉积物生成的影响研究

利用HiReTS试验机[1]模拟发动机燃油系统,对喷气燃科沉积物的生成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自行研制的高热安定性添加剂,可有效提高喷气燃料的`热氧化安定性;使用提高热氧化安定性的喷气燃料可以显著减少燃油系统沉积物的生成,从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作 者:张怀安 张冬梅 薛艳 张庆森 ZHANG Huai-an ZHANG Dong-mei XUE Yan ZHANG Qing-sen 作者单位:空军油料研究所,北京,100076刊 名:航空发动机英文刊名:AEROENGINE年,卷(期):34(2)分类号:V2关键词:HiReTS 喷气燃料 热氧化安定性 沉积物 航空发动机 燃油系统

喷气燃料 篇4

喷气燃料抗静电添加剂分为有灰型和无灰型两种。有灰型抗静电剂含有铬盐,毒性很大,且电导率衰减很快,若加大或补加用剂量,容易导致水分离指数不合格。目前,国内外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有灰型抗静电剂[1]。T1502和STADIS 450抗静电剂属无灰型添加剂,具有导电性高、抗衰减性和水分离特性好、燃烧后不会发生铬污染、可进行多次补加等特点,目前这两种抗静电剂已成为我国石油炼制工艺主要使用的两种抗静电剂。

1. 不同添加量时抗静电剂对喷气燃料电导率影响的研究

刘金宝,石文春等人[2]在大庆石化公司生产的3号喷气燃料中添加不同量的T1502抗静电剂,以考察T1502抗静电剂不同含量时对3号喷气燃料电导率以及水分离指数的影响,得到了表1。

从表2看出,T1502加人量2.0×10-6时,电导率上升到613 pS/m,超国家标准上限(450 pS/m)163个单位;水分离指数下降到85,比规定指标下限(70)高出15个单位。他们认为,T1502抗静电剂具有加入量少,电导率升高较快,对水分离指数影响小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抗静电剂,对于大庆牌3号喷气燃料,其理想的添加剂量为1.0×10-6 (1mg/L)左右。

张得亮,尚丙坤等人[3]在20℃的温度下将不同剂量的抗静电剂T1502和STADIS 450分别加入到3号喷气燃料、高环烷烃煤油、JP-10和加氢煤油研究抗静电剂T1502和STADIS 450含量对碳氢燃料电导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同一条件下,加抗静电剂STADIS 450的比T1502的电导率更高,说明碳氢燃料的电导率对STADIS450比T1502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他们认为这应该是由于抗静电剂产生离子的形式不同,STADIS 450成分中的二壬基蔡基磺酸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直接形成带电离子;T1502的聚砜、聚胺偶极离子对要在较强的电场下才能真正意义上离解成带电离子。因此STADIS 450比T1502具有更好的离子性,能产生较高的电导率。

吴占琴[4]按照GB/T 6539,在石家庄炼油厂生产的3号喷气燃料半成品中分别加入T1502、STADIS 450抗静电剂,并在20℃的温度下测试添加不同含量时3号喷气燃料电导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3号喷气燃料的电导率随加剂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对不同类型抗静电剂的敏感性不同,他们认为3号喷气燃料适宜的加剂量为:T1502型抗静电剂剂1.5-2.0 u.g/g;STADIS 450型抗静电剂0.6-0.8 u.g/g。在这种加剂范围内,基本上可以使该炼油厂生产的3号喷气燃料电导率(20℃)达到201一300 pS/m的内控指标要求。

何灼成,李成菊[5]在避光条件下将加氢和碱洗两种工艺的3号喷气燃料组分分别作为基础组分,观察和研究无灰型抗静电剂最佳加剂量范围。实验结果发现加氢和碱洗两种工艺的3号喷气燃料对无灰型抗静电剂的感受性能良好,电导率随加剂量的增加而依次增大;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加氢3号喷气燃料的感受性要逊于碱洗3号喷气燃料;根据GB6537-2006中规定3号喷气燃料的电导率为50-450 pS/m,他们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抗静电剂较为理想的加剂量为0.8-1.2 mg/L。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抗静电剂,随着抗静电剂含量的增加,喷气燃料电导率呈上升趋势,但是针对不同炼油厂生产的燃料,其增加量并不相同,抗静电剂的添加量也不一样;而且即使是同一家炼油厂生产的燃料,其生产条件与工艺发生改变时,其喷气燃料电导率随抗静电剂含量变化的趋势也会再次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无灰型抗静电添加剂是一种高分子有机极性化合物,受燃料原料组分、生产工艺、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条件不同时,其作用的发挥也会产生差异。因此,对于炼油厂以及其他喷气燃料使用单位而言,抗静电剂的添加量不是一层不变的,在进行抗静电剂添加时,要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其添加量。必要时应进行小样调试实验,确保抗静电剂添加量的准确无误。

2. 抗静电剂对喷气燃料水分离指数影响的研究

吴占琴[4]在石家庄炼油厂生产的3号喷气燃料半成品中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T1502、STADIS 450抗静电剂,并分析其水反应情况,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看出,加剂量增大到一定量时,会导致3号喷气燃料的水反应试验不合格(界面评级大于1b):T1502抗静电剂加入量≥1.6 ug g-1、STADIS 450抗静电剂加入量≥1.0 ug g-1时,水反应试验不合格。他又对3号喷气燃料的其他性质进行了实验考查,发现当抗静电剂的添加量在5 ug g-1以下时,除了电导率和水反应以外,3号喷气燃料的其他各项质量指标与加剂前相比较基本不变。

田宏斌[6]在低温加氢脱硫醇装置生产的加氢喷气燃料组分和加氢裂化装置生产的喷气燃料组分中,添加不同批次的抗静电剂考察其对水分离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加氢裂化装置生产的喷气燃料组分添加不同批次的抗静电剂,水分离指数均在97以上,没有出现水分离指数严重下降的现象,说明不同批次的抗静电剂质量是稳定的;但低温加氢脱硫醇装置生产的喷气燃料组分添加不同批次的抗静电剂,水分离指数均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他认为低温脱硫醇装置生产的加氢喷气燃料由于含有某些表面活性物质,与抗静电剂配伍后导致其水分离指数严重下降。通过研究不同原油生产的常一线油加剂后水分离指数变化发现,低温加氢脱硫醇装置生产的喷气燃料中与抗静电剂配伍后导致水分离指数严重下降的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原料携带,主要是一些碱性氮化物,其在低温加氢脱硫醇反应中未能被消除,从而导致喷气燃料加剂后水分离指数下降。他认为,加氢精制装置和低温加氢脱硫醇装置在反应温度为280℃时可脱除原料携带的对水分离指数造成影响的活性物质,加剂后水分离指数符合质量要求,但却增加了置能耗。而采用白上吸附碱性氮化物不仅具有显著的脱除效果,并且可以维持原反应温度,经白土吸附的加氢喷气燃料组分加剂后水分离指数满足质量要求。两种方法均可以使喷气燃料加入抗静电剂后水分离指数符合质量要求。

何灼成,李成菊[5]将加氢3号喷气燃料组分作为基础组分,研究无灰型抗静电剂不同添加含量时对3号喷气燃料水分离指数的影响。他们认为,加剂量越大,电导率值越大,但水分离指数越容易不符合标准要求,它们之间是一对矛盾关系。但通过测试不同含量的无灰型抗静电剂对加氢3号喷气燃料水分离指数的影响发现,当抗静电剂的添加量在0.8-2.0 mg L-1的范围内时,油样的水分离指数符合指标要求,即抗静电剂不会对油样的水分离指数造成不利的影响。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抗静电剂的添加会对喷气燃料水分离指数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喷气燃料其他质量指标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对于抗静电剂影响喷气燃料水分离指数的原因、作用机理以及该如何避免,目前尚无统一说法,国内现采用的做法是控制其添加量,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3. 无灰型抗静电剂感受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婕,朱志谦等人[7]在正十二烷中加入适量抗静电剂T1502制备标样电导率来模拟抗静电剂T1502在喷气燃料中的感受性,其电导率值为300-450 pS m-1。然后在含有抗静电剂的正十二烷试样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硫、氮化合物(甲基丙基硫醚、乙基二硫醚、甲基丙基二硫醚、噻吩、吡咯、吡啶苯胺等),溶解稳定后再分别测定正十二烷的电导率。实验结果发现,硫化合物使喷气燃料的电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抗静电剂T1502的感受性提高;氮化合物使喷气燃料的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抗静电剂T1502的感受性降低。硫化合物对喷气燃料电导率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硫化合物中极性分子与分子中的硫原子竞争反应的结果。硫化合物中的极性分子可以使喷气燃料的电导率上升;硫原子属于孤对电子,孤对电子容易与带电荷的质子相结合,导致喷气燃料的电导率下降。总体看来,硫化合物中的极性分子对喷气燃料电导率的贡献比硫原子对电导率的贡献大,因此硫化合物可以提高抗静电剂T1502的感受性,使喷气燃料的电导率上升。氮化合物对喷气燃料电导率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氮化合物中的极性分子与分子中的氮原子形成的共扼体系竞争反应的结果。氮化合物中的极性分子可以使喷气燃料的电导率上升;氮原子形成的共扼体系容易与带电荷的物质相结合,使喷气燃料的电导率降低。总体来看,氮原子形成的共扼体系对喷气燃料电导率的贡献比氮化合物中极性分子的贡献大。因此,氮化合物主要使抗静电剂T1502的感受性降低,喷气燃料的电导率下降。

赵丽萍,陶志平等人[8]将T1502和STADIS 450两种抗静电剂分别加入到直馏、加氢和加氢裂化三种不同工艺生产的航空煤油中进行感受性对比实验,直馏航空煤油对抗静电剂的感受性较差。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直馏航空煤油中杂原子含量相对较高,而其中的酚类及盐类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就可能对无灰型抗静电剂的导电性质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使得抗静电剂的作用效果明显降低,因杂原子影响了添加剂的空间位,强偶极离子再根据外静电场的正负极分布而重新进行定向排列。加氢裂化及加氢精制过程大大降低了航煤中的杂原子,因此对抗静电剂的感受性比直馏的好。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抗静电剂感受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少,抗静电剂在喷气燃料中感受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抗静电剂作用的发挥,如何能使抗静电剂在加入量较少的情况下发挥较好的效果应当是以后抗静电剂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之路任然很漫长。

4. 结束语

抗静电剂对于喷气燃料电导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直接关乎着喷气燃料的安全生产与储存。如何能使抗静电剂在加入量较少的情况下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是未来抗静电剂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无灰型抗静电剂具有加入量少,电导率升高较快,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抗静电添加剂。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如何控制外界条件的影响是抗静电剂作用发挥的关键。当然,抗静电剂的应用内容还有许多,比如抗静电剂的补加,不同抗静电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他添加剂对抗静电剂的影响以及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分解消耗的影响因素与机理等,这在以后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婕,王猛,张庆森,薛艳.抗静电剂T1502对喷气燃料电导率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35(4):51-54.

[2]刘金宝,石文春,宋喜霞。刘锐.T1502抗静电添加剂在大庆3号喷气燃料中的应用[J].炼油与化工,2004,15(1):3-5.

[3]张得亮,尚丙坤,王伟,丰美丽,薛金强,刘飞,赵云波.抗静电剂对碳氢燃料电导率的影响[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1.9(2):77-79.

[4]吴占琴.抗静电剂在3#喷气燃料中的应用[J].河北化工,2004(5):50-52.

[5]何灼成,李成菊.抗静电剂在3号喷气燃料中的应用考察[J].润滑油与燃料,2008,18(86):21-22.

[6]田宏斌.喷气燃料加抗静电剂后水分离指数下降原因分析及对策[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43(10):73-76.

[7]刘婕,朱志谦,曹文杰,崔健.硫、氮化合物对抗静电剂T1502感受性的影响[J].石化技术,2013,20(1):10-12.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风险控制下一篇: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