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育人的美丽邂逅三篇

2024-06-26

师德与育人的美丽邂逅 篇1

(一) 拓展阅读的概念

拓展阅读, 就是以文本为中心, 拓展阅读相关的作品。可以从节选的文本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部作品;从文本拓展到与文本内容相似或者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文本拓展到阅读作者的其余作品;从文本中所写的一个人物、一种景物、一个事件、一种细节、一种写法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拓展到阅读有关的作品。

(二) 拓展阅读的作用

1. 拓展阅读可以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

拓展阅读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 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中, 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 拓展阅读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激发创意

拓展阅读通过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涌现创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进而走出文本, 运用文本。

3. 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人生

活到老, 学到老, 当阅读成为习惯, 当阅读成为享受, 学生的阅读人生会更精彩。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 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体会中华汉字的美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这一目标的达成, 与语文教师的引领与推动分不开。不管是课内的拓展阅读, 还是推荐的课外拓展阅读, 都需要教师不断创设阅读情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们在广泛的阅读中生成智慧, 引发思考, 开阔视野, 用文字浸润生命, 用文字传承美好。

二、“语用”的概念及意义

(一) “语用”的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 我们所说的“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 它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运用能力。

(二) 重视“语用”的意义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在处理教材时, 教师不但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把握文本的内容, 体会情感, 而且要十分关注语言的形式、表达的方法。因为只有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 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与“语用”的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着眼于课堂、着眼于教科书的做法, 提倡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这个开放, 既指思想上的开放, 也指教学内容适度合理的拓展。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需求, 对文本进行延伸性和拓展性的阅读, 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拓展阅读, 比如, 相关文本的补充、相似文本的比较、节选文本其他内容的介绍、相关信息的链接等, 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

正如崔峦老师所言:“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分内职责。用教科书教阅读, 有不小的改革空间, 但毕竟是有限的, 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考, 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主动提出困惑和问题。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正如尼采所说:“谁要学习飞翔, 必须要学习站立、奔跑、跳跃和舞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定要靠学生亲力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

四、拓展阅读与“语用”的美丽邂逅

听、说、读、写都属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范畴, 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学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拓展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 听, 提高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良好的倾听习惯, 专注的倾听品质, 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倾听带给学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纯粹的阅读文字。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文本内容, 以听的形式进行恰当的拓展阅读, 也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1.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外国名篇名著”单元, 本组课文包括两篇外国短篇小说, 两部外国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只介绍了梗概和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我在教学这两篇课文前, 调查了已经阅读过原著的学生有哪些, 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作品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 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课堂上, 学生们有的围绕《鲁滨孙漂流记》交流了鲁滨孙遇险岛上的经过, 包括建房定居的过程、养牧种植、救“星期五”的经历;有的围绕《汤姆·索亚历险记》交流了汤姆·索亚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的经过, 到岛上当“海盗”的经过, 到鬼屋寻宝的经过等。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 听后, 他们更加关注人物的命运, 不仅在课内认真听, 课间积极交流, 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拓展阅读原著, 写好阅读感悟。

2. 以积累语言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第一则《学弈》出自《孟子·告子》,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 强调了“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学完全文后, 我请学生们配乐欣赏了孟子的名言“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等名言, 在优雅的乐曲声中, 认真倾听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我又顺势给他们补充讲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 下课时, 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些拓展的孟子名言。

第二则《两小儿辩日》一方面表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圣人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本学期的必读书目《论语》, 我拓展出示了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等, 我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给学生们听, 学生们自觉跟读, 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名言。

3. 以巩固知识为目标的听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是介绍民风民俗, 每篇课文的作者均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介绍。例如, 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为了巩固并让学生习得这些不同的说明方法, 在学完全文之后, 我拓展设计了一个听的练习。

我给学生们朗读了《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个片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高28米, 面积2 380多平方米, 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 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 装饰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琐窗, 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 色彩鲜明, 雄伟壮丽。”以及《话说琥珀》中的一个片段:“有一颗琥珀, 仅有2.8厘米宽, 里面含有62只昆虫, 分属6目14科, 堪称‘琥珀昆虫园’。”让学生们分别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们在紧张的听和思考过程中, 巩固了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二) 说, 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

说, 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在课堂教学中, “说”有各种形式, 比如常态的问答、口语交际、交流搜集的资料等。我们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使用是否准确、生动、鲜明、流畅、严谨、有条理。

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 开展拓展阅读, 进行说的训练, 比如, 讲故事、介绍作者、介绍作品等。在说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 突出重点说;对比原文说, 说出理解, 说出感悟。

1. 以“说”代“读”, 促进理解

有些课文浅显易懂, 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讲读, 可以结合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阅读同类型文章, 出示几个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促进理解。

比如, 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桃花心木》之后, 学生们习得了“借物喻人”这一种表达方法, 懂得了课文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时我拓展出示作者林清玄的另一篇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 让学生们在自主浏览的基础上说一说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这篇文章也是运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 借百合花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来比喻人。说明白了, 也就代表读懂了, 不需要再一次又一次地读。

再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顶碗少年》这篇课文通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说明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的道理。在学生感悟道理的基础上, 我拓展出示了另一篇同类型的文章《“成”与“功”》, 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说一说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很快就明白了文章说明了“成功来自于艰苦的奋斗”这个道理, 用了4个事例:王羲之和洗砚池的故事、滴水穿石的事例、李时珍遍尝百草写《本草纲目》的事例、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的故事。说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一个人的说, 会引发其他同学更多的思考, 最终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

2. 以“说”代“写”, 说写结合

虽然说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是“写”, 但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以“说”代“写”, 说写结合,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匆匆》这篇课文, 文笔优美, 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以及自己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人生态度。

课文中可以仿写的点很多, 比如:“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个排比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

再比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这个比喻句式可以设计小练笔:

在结尾我还设计了拓展阅读《明日歌》,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学习的感受。

后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节奏, 我将后面两个写的环节调整为口头说一说, 同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时间流逝的匆匆, 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3. 以“说”代“练”, 减少负担

新课标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提倡多读、多写、多积累。确实, 采用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简单可行的语言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切不可顾此失彼, 要掌握好练习的质与量, 适当的时候, 我们可以以“说”代“练”, 减少学生的负担。

比如,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关于“人生感悟”的课文后, 我拓展阅读了选读课文《养花》, 设计了八道练习题。

笔者最初的想法是选读课文以练代讲, 节约时间。后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练习设计量过大, 因为虽然是以练习为主, 但是必要的阅读、梳理、交流还是不可缺的。所以我根据课堂教学实情, 将第1~5题全部改为口头说一说的形式。虽然没有通过书面作业形式实际检测到每名学生是否真的掌握, 但通过请更多人“说一说”的形式, 还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参与讨论、交流, 掌握了知识。有些动作快的学生还能主动在书本上做笔记, 进行知识的积累。

(三) 读, 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

朗读, 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方式。有了语音, 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 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 适当拓展阅读, 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的实践,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积累, 在读中提升。

1. 以读促背, 夯实基础

“腹有诗书气自华”, 13岁以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阶段, 积累背诵几百首中华经典诗文, 可以丰富词汇, 提升语感, 感知篇章结构的妙处。

例如,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 虽然书本上只出示了十首古诗词, 但是我们可以以点辐射、拓展阅读, 进而积累更多的诗词。

可以是同一类型的其他诗词, 比如《鸟鸣涧》是一首山水诗, 我们可以拓展朗读、背诵积累其他的山水诗, 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等;《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其他的送别诗,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等;《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其他咏物诗, 如《墨梅》《咏柳》《竹石》《咏鹅》等。

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其他诗词, 比如《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积累王维的其他诗词, 如《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我们可以拓展阅读、背诵积累杜甫的其他诗词, 如《绝句》《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等。

2. 以读代讲, 促进理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声调的美妙, 而且能使学生领略文章的用字、句法、章法等方面的特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读, 促进语言的感悟、理解。

比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 如何感受老舍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 太多的讲解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所以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去读, 去体会。在读中, 学生从“到年底, 蒜泡得色如翡翠, 醋也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天一擦黑, 鞭炮响起来, 便有了过年的味道。”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从“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处处张灯结彩,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红火而美丽。”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通俗明白的特点;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等句子感受到老舍语言幽默诙谐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另外两篇写春节的文章片段: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 在对比阅读中, 使学生懂得了:同样的题材, 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今后的习作中, 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写法, 写得与众不同, 写得别具一格。

3. 以读促写, 实现迁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写作基于阅读,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只有“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读写结合, 读写贯通, 以读促写。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 比如字词的巧妙选用、标点的特殊使用、句子的独特表达、语段的独特结构、篇章的独特布局等, 我们要深入文本, 反复阅读, 探寻语言形式方面的奥秘。在此基础上, 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 开展写的练习, 实现写法的迁移。

比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北京的春节》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 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 从“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等几个不同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的喜庆、热闹的特点。其中“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灯的数量多、品种多。学生们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找到这个段落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方式、从不同方面表现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排比句等修辞手法。

在此基础上, 我又拓展出示了写节日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等, 让学生们读一读, 体会在写节日时我们还可以融入相应的古诗词, 可以为作文增加一份独特的韵味。

在阅读、赏析的基础上, 学生们完成课后的小练笔“描写一个节日的习俗特点”就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了。

(四) 写, 运用语言最直接的途径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所以, 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篇章结构等的学习, 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 开展写的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就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很丰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们要敢于取舍, 少一些分析, 给写以必要的时间。写的过程是大脑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 是运用语言最直接的方法, 这个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迁移。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各种形式的拓展阅读, 来进行写的练习。

1. 仿写, 学习习作的起点

所有的创作都始于模仿。当然仿写只是起点, 不是终点, 仿写只是方法, 不是目标。结合文章特点的迁移性仿写, 有助于学生习得典型的写法。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中表达形式的印象, 我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小木船》的一些句段, 进一步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 (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突出中心, 使抒发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强化) , 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特点) , 倒叙手法的作用 (可以突出当时的情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 突出难忘之情) 。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一个仿写练习, 写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尝试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倒叙的手法、对比的手法。虽然是作为周记来布置, 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完成, 初步学习运用了以上语言表达形式。

2. 续写, 文本理解的深化

续写是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对原文所进行的一个拓展延伸, 一般要求符合原文的主题。续写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凡卡》,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的信的内容, 并以回忆的方式插叙了他在乡村的生活, 表现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课文结尾写道:“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 就戴上帽子, 连破皮袄都没披, 只穿着衬衫, 跑到街上了……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我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 写一写凡卡寄出信以后的命运。在学生动笔之前, 我拓展出示了:“凡卡写于1886年, 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 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 他们深受剥削, 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的爷爷在三个月前已经去世了。”

资料的拓展补进,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以及迎接凡卡的将是一个多么凄惨的命运。在此基础上, 学生进行了续写的练习, 他们大部分能够结合文本内容和拓展的资料从挨打、挨饿、挨冻、孤独无助等方面表现凡卡的悲惨命运。

3. 补写, 由薄变厚的艺术

许多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运用了“留白”的艺术, 在文章中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主题, 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抓住“空白”, 进行补充、拓展, 从而实现习得语言, 内化表达方法。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 进行合理的想象。

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顶碗少年》, 讲到顶碗少年两次失误后“呆呆地站着, 脸上全是汗珠, 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此时的顶碗少年信心顿失, 勇气锐减。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 手捧着新碗, 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在这里我设计了补写的练习: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主题, 我拓展出示了几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来自拼搏”等, 学生大部分能够结合上下文以及提供的名言进行合理的想象, 并尝试做补写的练习。在写的过程中, 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宽容和鼓励能给予别人力量”, 感悟到“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 不怕挫折, 敢于拼搏”, 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五、思考

新课标强调要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从教学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策略实施到课堂结构等, 都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 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合理的变化。要更加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变“理解内容”为“研究写法”;要更加注重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 变“分析推理”为“言语实践”;要发挥教材“例子”的功能, 变“学习课文”为“学习阅读”。

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都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引起关注的。课堂上,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 应成为言语实践的过程, 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条件为学生言语实践提供各种机会和载体。而适度的拓展阅读, 可以强化教学主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是学生思维的一种扩张。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 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本身, 要尽可能地拓展延伸, 以课内带课外, 以一点带全面, 开阔视野,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有效的拓展阅读, 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 内容不在于多广, 不在于多深, 在于适度, 在于恰到好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我们在对课文进行拓展时, 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 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否则, 再精彩的拓展, 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 没有拓展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忽略文本的人文价值, 要牢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崔峦.落实年段学习目标,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1) .

[2]李作芳.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13 (7) .

师德与育人的美丽邂逅 篇2

而当教育神圣的光芒照进了现实,当岁月的洗礼演绎成记忆,才感到岁月的流转在渐渐稀释我的年少无知。唯有沉淀下来对孩子的爱,不曾改变。这份爱是本真的驱使,是内心的使然,是面对教育个体时那种庄严的使命感、责任感。

托尔斯泰的话语,字字振聋发聩:“如果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个好老师。如果仅仅像父母一样热爱学生,他将比那些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老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段话,每次拜读,思索依旧:我们离“完美”还差多远?仅仅有爱就够了吗?不,还要把爱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智慧,变成一种由习惯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教育品质。

有这么一个叫泽泽的孩子,聪明、帅气、可爱、好奇心强,美中不足的是语言表达不清楚。每每看到他可爱的模样和举止,都会忍不住想去亲亲他,可每每面对他咿咿呀呀含糊不清的表达,却又难以坚持下来去仔细倾听和辨析。于是,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孩子遭遇到无视和冷落;当孩子的心声没被解读、需要没被满足,破坏和“暴力”就成了他宣泄情绪的有力方式,这也容易让老师失去耐心……当我们跳出圈外审视自己,反躬自问,在这样的教育里,爱在哪里?

爱,不是心血来潮,不是灵光乍现,它是一种内化,一种能力,更要是一种惯性。当爱成为习惯,相信你和孩子就会有着心灵的交流,并享受着、欣赏着这种交流带来的愉悦和美好。

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要把它变成有智慧的爱。正正小朋友是个“见圈就跳”的小男孩,在班内不仅是孩子们崇拜的对象,而且还是老师“头疼”的个案。班内安装监控,钻头击碎的尘土落到下面橡皮泥盒上,他把橡皮泥盒拿到我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老师给我擦。”我刚想伸手,就想起他妈妈的话:“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懒,所有事情都想让别人帮忙。”于是,我就对他说:“自己的事情……”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接上:“老师做”。我转身对班内的小朋友说:“自己的事情怎么样?”孩子们齐声答道:“自己做!”这时只见他小嘴一撇,眼睛一翻,小声嘀咕着:“俺没见过你这样的懒老师。”他还是站在那儿没动,我又对小朋友说:“正正能干吗?”“能干。”他终究没架得住孩子们的夸奖。只见他纠结了一会儿后,从盥洗室里拿来了抹布,仔细地擦试着,就连缝隙里也没放过。于是我由衷地夸奖他:“你认真做事的样子真可爱!”孩子抬起头,目光交流的一瞬间我读懂了他心里的美滋滋。

回溯过往,那些光阴拂过的温柔,那些渐次清晰的美好,那些定格在心底的生动,又会隔着时空、隔着岁月与我温暖重逢。我珍惜着这些从前的故事,希望在来年来月来日的一天依然可以记起某人某物某个地点的某次温馨的回忆。

邂逅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篇3

—读《人生若只如初见》

翻开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映入眼帘便是明艳扉页的卷首:“谁又能想到,短暂的相知之后是漫漫一生的告别。以为错过的,只是一个人,谁知放弃的,是一生。”

以前我总是用严肃的面孔去对待诗词,必须平平仄仄地去读,必须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经历。直到如今,我才发现,这些都无关紧要。只需沏一杯热茶,带着一颗温暖明亮的心,去记得那一首首诗中盛放的韶华,终有一日,互相明白。

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诗中美丽的女子和她们的故事。或嗔或怒,或哀怨或调皮,或端庄贤淑,或怡然自得,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是这样一本书,虽写尽情事,也只是透过这面风月宝鉴观望世事。最终它超然地与情无关。就像我们与一个人相遇,初见,也曾山水迢迢。眉目相应,以为能够携手千里万里,却最终擦身而过。

多喜欢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若是那样,便没有在许多漆黑无人夜里的遗憾深重,可是,不会有谁给我们重来的机会。那些诗词也只是每段故事的注解,与故事本身并无联系。是某个人某一天用心血在时光上刻下的印记,到最后,情分淡薄地与这个人也无关系。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平,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是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全篇。短短几十字,从汉代走到唐朝。汉唐,是五千年里最辉煌灿烂的年岁,它们遗下的风韵洒在我们的血液里。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从班婕妤到杨贵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来,来来回回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纠缠。总有美丽的女子款款走来,闲闲看过千年的花开花落,王朝兴替。

也有人不认宿命,聪慧如她。一曲《凤求凰》,他赞她高贵如凰。琴声如诉,她心动神驰。相如家徒四壁,她抛下千金之身,当垆卖酒。相如抚琴,文君夜奔,他们恰好是活泼泼一对新鲜天地里的新鲜人。如此风流,千载之后还让人莞尔。这世间,再也不曾有第二个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再也不曾有过的浪漫。

只是后来,天下男儿皆薄幸,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他要纳妾。她回信后提手写下《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河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和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一曲民歌式的清浅明亮,像一把匕首爽利地亮在她和司马相如之间。她指责他负心移情,戳破他虚伪尴尬的面具。锦水汤汤,与君长决!最后一搏,他若不回头,她便放手。终于,他安然归来,白头到老,再不离开。又让人相信爱情。

在古典诗词中寻觅一个个动人哀婉的故事,把它看作是时间洪流中的沧海遗珠。像《汉乐府》中记下的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知道,曾有人对你指天为誓,戚姬。男儿心如剑,只为天下舞。在漫长无尽的时光中,对他的思念枯涸,殷殷艳艳,变做一点赤红,缩在心口的朱砂痣,残留一点温热的红。

辗转千年,我看着书上的字,穿过一幕幕纵横交错的光影,像窗外老树后斑驳陈旧的墙。良辰美景奈何天,不是缘就是劫。我并非是喜欢悲秋伤春自怨自艾的人,却偏偏在这本书中模糊了视线,想穿越时光窥探她们的命运。寥寥数字,暗合人世苍凉,就是你留下的所有痕迹。

古典诗词里并非只有女子,《短歌行》里,曹操高唱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他在忧愁,他高贵敏感的心智,清晰地感受到人生的苦短无常。人生短暂的如清晨之露珠,经不起日光照耀。不得不承认曹操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不会因为人生短暂就放弃建功立业的宏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并非男女之情,而是对贤才得渴求。曹操一生中经历过无数女人,最值得提及的唯有甄宓。“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宓是美貌的,但曹操在宏图霸业面前,终不可两全。

提及甄宓,又不得不引出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洛神赋》。曹植赞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甄宓的美,惊心动魄。乱世桃花逐流水,一生在几个男人掌心辗转起伏,不得自主,红颜薄命。

自古红颜多薄命,闭门花尽杨花落。惋惜佳人香消玉殒,遥寄心香一束。愿她长眠的地方,是幽静的山。

邂逅一首好诗,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烟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真心喜欢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是天生的才子,少年时就文才华瞻,名胜一时,苏轼称赞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也说:“ 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连牛郎织女这样俚俗的故事,到他面前,也变成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临水照花似的惊艳无语。

可叹秦观有丰盛如筵的才华,亦是个命禄微薄的人。一生仕途坎坷,总不得意。宦海沉浮,他依附于苏轼,却不似苏轼。东坡一生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际遇峰峦叠嶂,总也不负此生。少游却是薄命才子,在不停的贬谪流放中,一点一点磨折了生命。病死藤州。天涯羁客有太多难以排遣的愁绪,只有一点点的尽诉词章。羁放之时所写《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湘潇去?

秦观死后,东坡把这首词题在屏风上,哀叹:“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

文人墨客,美人迟暮,英雄末路,那些坠落升空熠熠生辉的诗词,证明他们曾来过。没有对错,不论输赢,爱便爱了,恨也恨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

上一篇:广播实务下一篇:AIS内部控制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