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十篇

2024-07-31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从技术层面考察, 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1. 快捷性。

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网络能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 使地球在网络的联结下变成了“地球村”, 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同一信息。网终教育的快捷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 不仅为学习者和研究人员节约了时间, 而且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2. 丰富性。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只能通过老师、课本、借阅或购买图书、实验室实验等几种途径获取信息, 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网络教育的兴起, 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有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有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 有用电子作品创作的各类素材库, 有供进行学习评价的试题库反馈系统等。还可以将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形式和过程, 用仿真化, 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 图文并茂地、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学习者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 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使难懂深奥的原理、定理等变得具体、生动、易懂。

3. 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教师角色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 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4. 开放性。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 使教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者不再受性别、年龄、职业、地域, 甚至生理缺限的影响, 只要具有操作信息技术技能的人, 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对象, 特别是在互联网上, 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研讨, 交流和对话, 有疑难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师进行辅导。在网上, 既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调阅有关教材, 又可以自由调阅相关的参考资料,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学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信息良莠不齐。

信息化社会, 每个人都有参与教育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权利, 致使教育信息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各种陈旧、有害、粗制滥造的信息泛滥成灾, 这对一些好奇性强、鉴别难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

2. 教育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与信息内容陈旧性反差极大。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 知识更新迅速, 但在互联网上和一些媒体上却仍然存在着大量陈旧过时无用的甚至已经成为垃圾的信息仍然存在着, 这与教育信息快捷与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是背道而弛的, 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优势的发展和信息的质量。

3. 一些老师和学生缺乏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这不仅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4. 投入教育信息技术的资金不足。

我国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 但仍然不足。而教育信息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价格极为昂贵, 而且升级和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尤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和边远地区的学校, 要购置信息技术的各种装备确实是难以办到的, 这是制约我国学校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一大瓶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 需要强调的是, 信息技术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仍然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 而且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繁重、要求更高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 始终起主导作用”。

因此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信息时代, 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更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的完美整合。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更难以完成。因此, 只有当教师能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1.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行为, 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 只有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 从而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 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索式教学, 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习的教学观,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建立新的学生观, 教学观和教师观。

2. 提高信息素养, 增强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教育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信息技术正在为教育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平台, 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灵活的教育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增强信息的应用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 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 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全新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知识。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优质信息资源;能用信息工具检索信息、编制课件, 并能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具有高效准确地获取、加工、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要具有自行研制、开发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的资源。只有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努力, 才能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素质体系。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有益的贡献。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师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应该尽快提高信息素养, 努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的形式可根据我国教育和教师实际情况要灵活多样。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这既能解决教师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更多时间集中学习的矛盾, 又能为学校节约一部分培训资金。

然而, 培训目标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的, 而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尤其是西部地区老师的信息素养更令人堪忧。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使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真正掌握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也为数不多。面临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的严峻形势, 迅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其次,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培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培训教师的主要渠道, 是实现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不能掉以轻习, 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 把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好, 使教师能尽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和教学, 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迅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 有力地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发展, 也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为加快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 使教育能更好发挥基础性, 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信息素养, 使我国的教育更快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科学出版社, 1996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变革,对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巨大变革,进行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和探索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创新应用推进策略

(一)完善信息技术条件,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 “我校”)是一所校园面积121328.4平方米、教学班54个、学生3418人的规模大校,学校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先后投入资金306.5408万元,实现了百兆光纤进校园,建立了独立完整的校园网络系统,所有班级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班班通,建有2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和教学观摩用的多功能报告厅、阶梯教室,4个学生计算机室,1个教师集中备课室,1个校园监控室,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配置了办公电脑,开发了1个校园网站、1个教师微信平台、1个教师qq群和若干个学生qq群。同时整合有关资源,组建了力量强大的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室, 配置了优越的办公条件,为学校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

(二)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职工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关键在应用,应用的关键又在于教职工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为提高教职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借助于上级信息技术提升工程, 有计划、分批次安排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培训,为保证教职工培训时间提供便利,培训费、办证费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制订鼓励措施,对培训合格人员进行奖励,对年龄偏大、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的教师,学校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应用技术,同时学校经常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学比武,不断锤炼、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养。目前,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已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电教媒体的使用率高达90% ,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过关率为98%,青年教师计算机中级考试合格率为100%。

(三)全方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

1.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行政管理办公无纸化、管理规范化、工作高效化

学校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站, 开辟有文件收发处理、工作安排、即时通知、信息流转、教学动态、德育之窗、教研园地、家校互联、新生网上报名、学籍管理等栏目,学校及时将文件处理、工作安排、即时通知、教育教学动态、招生考试信息、各种考核评价结果等信息及时发布,教职工通过办公电脑、手机等登录校园网站,即可获取全部信息,同时将反馈信息及时上传,实现了学校工作布置及时、反馈迅速、处理准确,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高效化的目的。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

我校教师课务量普遍偏重,学生人数多,作业批改量大,加之校园面积大, 各年级组教师办公室相距较远,传统的现场集体教研活动受制于时空限制,举步维艰。为破解教科研瓶颈,我校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初始阶段,我们利用校园网的教研园地,建立教学资源库,如试题库、教案库、课件库、图片库、视频音像库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将校园网与外网联通,各教研组经常组织本组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网络搜索、网络答疑、网络论坛等学习和研究活动。为克服校园网互动不足的缺点,我们建立了教师QQ群、教师微信群,巧用QQ平台、微信平台构建网上教研室,为教师教研活动开辟互动的空间, 解决了集体学习与讨论的时差问题,提高了教研的效率。

2013年,我校以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市”为契机,开始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随着校园网络教学“班班通”工程、“堂堂网”在线资源平台的建设成功,我们将网络教研与网络教学对接起来,在课堂上,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随时打开网络、实现在线教学、在线编辑;学生们能利用网络查找资源、在线练习、在线作业。

2014年,我们乘湖南省教育厅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的东风,积极推进优质课堂空间建设,通过分学科遴选首席教师、骨干教师、骨干技术员,组建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网络空间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将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微课、课堂实录、多媒体资源、论文等上传空间,发布个性化资源,共享研究成果,首席教师组织空间成员定期召开视频工作会议,开展在线交流。我校物理教师谢东海建设的空间已被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遴选为“湖南省中小学首批‘优质课堂空间’建设备选项目”。

3.应用信息技术,做“实”、做“活”、做“亮”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更关乎民族的兴盛祖国的希望。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 突破传统德育工作的僵化性、说教性和时空限制性,把德育工作做“实”、做 “活”、做“亮”,让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

一是建立网上心灵对话室、心理咨询室。我校建有两间心理咨询室、配有两名具备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门教师,长期为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心理咨询。 但有部分学生对有些问题不愿面对面交流,为此,学校德育处专门建设了网上心灵对话室、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室。网上心灵对话室主要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提供自由、轻松对话平台,什么话题都可以说,可倾诉、可发泄;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门心理教师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咨询、答疑、点拨和疏导。由于网络咨询具有沟通轻松平等、咨询保密性强、操作方便快捷的优势,倍受师生欢迎。

二是建设了亲情视频室。由于资兴市部分资源枯竭企业破产重组和煤矿沉陷区搬迁、棚户区改造、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实施,我校留守学生大量增加,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需要亲情的滋润。为此,我们开辟了两间亲情视频室,课间、午间、课后休息时,供学生和父母进行亲情视频对话,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常规德育工作。我们利用节假日、重大活动、 时事政策等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等。如我校团委组织的清明节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德育处组织的文明用语的网上大比拼活动、教研室组织的网上新环保法知识竞赛活动等,既切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克服了传统德育工作的单一呆板模式,还实现了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是借助家校互动性平台,实现家校一体化沟通。网络拉近了家校的距离。 借助家校互动平台的运行,实现家校近距离沟通。校讯通,是沟通家校的最好的平台。为了更快捷、更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及时将学生情况反馈到家长,学校应大力倡导家长使用“校讯通”。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我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广“校讯通”的应用,力争有更广的普及率。学校与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及时向家长通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告知学校的有关安排,提醒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注意事项。学校门户网在家校联系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校互动”栏目,家长通过班级网页,对小孩、对班情的了解更直接,更具针对性。

我校每学期还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开放日,让广大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也将“教育信息化”的知识辐射到社会。

4.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素质教育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它是现代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已经渗透到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各方面。那么怎样开展信息课教学以使其更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在硬件设备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如何能尽快地从研究型、示范性进入日常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的整合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开展了“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的研究”课题实验研究。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强大优势和无限魅力逐渐呈现出来。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一,老师劳动的创造性增强;第二,各种知识信息的整合性突出;第三, 整个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

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创造信息、传递信息方面的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它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限,既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影响,它将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来,学校硬件环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设备设施逐年得到改造和升级。同时,学校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库,包括各种来源的音像资料和网络数字化资源。全体教师都将“湖南省基础教育在线”“堂堂网”“资兴教育资源网”“资兴三中校园网”收集在电脑网页收藏夹中,从中下载有效材料,充分享受外来优质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阔了师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备课速度日益加快,课堂信息量加大,学习兴趣提高,利用课件解决课堂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方便快捷,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成绩上升,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斐然。2011年以来,我校教师的课题、 论文、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或获奖,共计894人次,其中荣获国家级奖项165人次,荣获省级荣誉309人次,荣获地市县级达420人次。2011年,葛志荣老师等人被郴州市电化教育馆授予 “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子课题研究优秀个人;黄艳香老师被评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优秀学员;2012年3月,我校被湖南省教科院授予“快乐作文网络大赛优秀团队组织奖”;谭永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荣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袁跃龙老师被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予“艺术教育特殊贡献奖”“优秀园丁”光荣称号; 2013年,方知行等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新课程英语语言能力竞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009—2013年,我校初中生毕业学业考试考入省示范性高中分别为206人、218人、309人、337人、 462人,成绩稳步提高,不断刷新纪录。 学校荣获“湖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南省文明美德学校”“湖南省红旗团委”“郴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奖”等众多荣誉。

5.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安全管理防火墙

我校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安全管理防火墙。结合高考监控室建设,我们建立了覆盖所有教室、活动室、 功能室、实验室、财产保管室等教学场所和师生活动场所的学校安全管理监控室,对教学活动安全财产保管安全实行全方位监控,在学校主要通道、楼梯口、 校门等处安装高清摄像头,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并且全部联网至校警值班室,值班校警打开电脑,整个学校的安全状况一览无遗。

6.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校务公开透明化、及时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校务公开提供了极其便利快捷的条件。学校办公室、工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校园网站、教师微信群、QQ群将学校有关决策、最新规章制度、具体工作方案、措施,考核结果、评先评优结果等进行公开,只要有网络,教职工可随时随地了解到有关情况,真可谓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同时教职工也可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有关部门将收集的信息通过归纳整理,提出处理意见报学校有关领导同意后及时处理并反馈给教职工。这样既做到了校务公开的及时、快捷、透明,又做到了舆情处理的及时有效,大大提高了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

以上是我校在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学校管理现代化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必将为学校管 理现代化提 供更多的 手段和条件,我们期待进行更多、更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更多的经验和更好的成效。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助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为例进行全面的阐述。实践证明,这种实践和探索是有益的、必要的和可行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3

一、知识与信息在信息时代的价值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4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课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的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不少小学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单调枯燥的讲解和说教,让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无疑会对物理课堂起到积极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能让课堂变得生动真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在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适当插入一些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对练习题的选择就需要教师去把握,去整握。还有利用多媒体,学生从中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5

一、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优越性

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具有信息量大,能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比较优势,因此,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主动性、参与性。

传统的教学法手段虽然可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但其力量比较单薄,对学生感官刺激比较单一,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可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并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最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一味依靠教师讲解而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情况。

2.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并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并且可以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优化教学内容。

3. 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法,由于教学媒体简单,课堂教学的任务似乎仅仅是讲解或传授教学内容,这种逻辑分析讲授过程的课堂教学法,也限制了大量的信息、材料进入课堂,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信息材料中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极大地改变政治课教学法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使教学过程真正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应用能力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课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特点,同时对学生的观念转变、素质培养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利状况。

1. 信息技术手段只能是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屏幕演示,而且其程序的事先编排性,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缺乏传统手段的亲切感和人情味,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充分进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

2. 由于程序的事先预设和操作的固定性,从而造成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功能。

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容量加大,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必将促使学生思维的高度紧张,思维活动受屏幕内容的抑制,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

4. 信息主要是靠网络来传播,网络中有不健康的内容,同时内容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些对我们将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1. 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课件的“二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制作仅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整合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只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研究与电教手段相结合而成的一个“课件”,只有将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优势,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制作课件时应重视以下两方面。

(1)课件的灵魂——科学性

科学性是任何学科、任何领域开展科研均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标准。仅从政治学科的辅助教学软件的角度看,我认为首先是看它是否体现了政治教材的教学目的,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表现形式,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内容要与教材一致,必须正确无误,无任何科学错误,这是一个成功课件的前提。其次要看它的主题是否鲜明。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字幕、图形、声音和动画等融为一体,但这些都要围绕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既不可堆砌素材,又不可面面俱到,要体现辅助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

(2)课件的生命力——实用性

不言而喻,课件是为辅助教学而用的,是教学的工具,因而实用性就成为评判课件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先要能为教学所用,除上述的科学性之外,有时甚至还可体现出教师的学术水平、教材内容发掘的深度等独到之处,成为更好地沟通师生交流的一座现代桥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要体现出课件的易用性,因为教学过程决定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教材分析、传授和师生交流上,对于软件的演示和操作仅是“举手之劳”,不可占用太多时间或进行太复杂的操作。最后是实际效果,当我们走出仅将多媒体作为“演示手段”的“初级阶段”后,摆在面前的就是开始从形式转向深入,注重课件在中学政治教学授课过程中对教材重难点的分析解决、师生交流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甚至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也体现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说,实用性就是课件的生命力所在。

2. 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自觉抵御网络不良现象。

网络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除加强管理外,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3. 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政治课教学带来全新的机遇,使政治课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对政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纠正教学目标单一的传统思想,把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较广阔的知识面。政治多媒体课件应能迅速准确地反映目前国际时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充分体现教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6

艺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 是以美和审美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教育, 主要指对艺术技艺的传授、审美方法和美学理论的学习。初中艺术教育是与小学、高中相衔接的艺术教育, 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学校开设艺术教育对青少年美感的形成、人格的陶冶、情感的丰富、创造力的开发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学校艺术教育可能存在设备、教师两方面的问题, 艺术师资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 教材及纲要涵盖的艺术门类很多, 意在更加广泛的了解和认知, 但开展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只是某一方面更专业,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另外, 由于学科、课程、编制等因素的影响, 一所学校中的艺术教师数量可能很少, 学科不被重视的现象较为普遍, 校际间差距较大。

三、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教育部于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课程, 除培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对于在校艺术教师而言, 学习和掌握全部的艺术门类并开展教育教学非常困难, 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正好弥补教学的不足。此外, 学校艺术教育的设备一般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 想要学生有更加广泛的认知和表现, 就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教学。所以, 研究初中艺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就显得非常必要。

2.可行性

从课程设置方面, 初中艺术教育主要是美术和音乐两门学科, 对于《标准》提到的舞蹈、影视等基本没有涉及, 戏剧在语文教学中涉及一些, 在音乐教学中也涵盖一些, 初中艺术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针对美术和音乐两门学科展开。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普及与渗透, 有助于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 但作为技能型较强的学科, 在整合中还需要分课程整合。除此之外,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较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新的课堂环境, 这也为课程整合奠定了基础。

四、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构建包括美术技法的传授、审美理论的学习、欣赏和知识补充在内的教学环境, 达到两者之间的整合;二是构建美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 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包含美学欣赏、计算机美工、影视创造等方面的教学, 如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材中有画图软件、Photoshop软件、图像的处理、甚至视频编辑软件的教学内容, 同时在Word、PPT等软件的学习中也涉及插入图片、排版、修饰等方面的美学知识。

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整合,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欣赏为目的的整合, 包括单纯的音乐欣赏、音画欣赏、视频欣赏等;二是以教授为目的的整合, 这很好地解决了师资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传授乐理知识、教授音乐技法、认识乐器以及它的音色、学习不同地域的音乐艺术形式等;三是以音乐创作为目的的整合, 音乐创作需要有比较好的音乐基础知识, 并能掌握一定的乐器演奏, 这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比较困难, 但很多学生有音乐创作的兴趣和天赋, 因此, 可以通过计算机音乐模拟技术以及作曲软件来实现创作;四是以展示为目的的整合, 表现力是音乐教育重要的目的, 但由于授课人数、环境等原因, 学生在学校内不能很好地展示和表现自己, 而通过手机APP、网络录播软件等工具, 就能很好地编辑录制音乐、视频, 再通过校园屏幕、班级授课、网络等渠道进行展示,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中音视频编辑软件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五、整合的模式

艺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合并, 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和渗透,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整合的模式。

1.示范与模仿

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在课堂教学中能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相应的行为。学生在模仿中有效地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技巧, 同时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示范, 弥补了教师自身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示范展示, 并让学生模仿练习;教师也可以选用名家示范教学, 学生模仿后进行摄录像, 再通过信息技术设备美化或者传播。

2.教学与辅助

课堂教学中, 教师依然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教师展示图像、播放声音、替代板书等, 但在学生学习时, 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更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如同“复读机”一样, 或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或是作为展示的平台。

3.体验与感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已经成为一种认可度较高、应用较广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希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教育的形式,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教学, 能够很好地营造学习氛围。随着平板电脑进入课堂, 利用一些模拟音乐的APP开展体验教学, 既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又能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

4.交流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讨论等都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由于课时限制可能使交流不够充分, 信息技术和网络正好弥补此项不足。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问、作答等方式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这种反馈也常是个别行为, 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得的反馈更加快速、全面、高效, 如将摄影、表演等通过网络宣传与展示, 还可以进行网络投票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艺术教育已经不局限于课堂, APP、微信公众号、专业网站和论坛都开始涉足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学校艺术教育如不能有效地与信息技术整合, 将逐步成为教育的“孤岛”, 只有与时俱进的教育形态, 才能绽放出新蕊芬芳的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郑璐.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对艺术课教学的影响[J].中国轻工教育, 2008, (B08) :19-21.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7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 主要指的是以微电子学为基础, 将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对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类传感信号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应用的动能技术。该项技术包含了多项内容, 例如, ERP、GPS和RFID等, 同时也包含了感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显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较常见的有教育、经济、科技等领域。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性

在信息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的前提下, 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美术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成为了教育活动开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 不仅可以拓展美术教育中所涉及的各类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而且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 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 还可以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迅速搜集到教学所需的各类素材和作品, 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 进而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工作, 是信息时代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

三、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有效整合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 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整合效果呢?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为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使美术教育更富有灵活性。在当前美术教育课堂中,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更加逼真的素材,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将自身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 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的内容进行扩展, 通过对世界各类优秀美术作品的搜集与讲解, 提高学生的借鉴能力和审美能力, 进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成为了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美术教学课堂可以将全世界的著名美术作品汇集起来, 在拓宽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可以拓宽学生美术视野, 进而将教育目标顺利实现。与传统的美术教育手段相比, 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为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充足条件。在过去的时间里, 美术教学方法大多都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方式, 甚至有些时候学生要反复练习一项内容, 整个教学活动枯燥乏味,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了教学效果。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 美术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文字、影像等有效结合起来, 声形并茂的向学生展示美术作品, 进而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创作,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促进美术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促进美术与生活的有效融合也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有效整合的途径之一。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因此, 一旦艺术脱离了生活, 那么就会失去其本身的灵性和感染力。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 美术教育活动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创作, 并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作品的可观赏性。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力和感染力,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对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高美术教育效果, 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而且还可以顺利实现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完善, 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 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时间里, 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 完成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 以此来切实提高美术教育的整体效果。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对于当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使美术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此, 本文首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 并在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探讨相关的整合途径, 以此来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美术教育,整合

参考文献

[1]李小琴.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分析[J].文艺生活 (文艺理论) , 2015 (03) .

[2]李青芽.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1) .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信息技术 优越性

“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信息为支柱,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促进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变革,而且带来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各种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等各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优越性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多样化、信息量大的特点,能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优势,因此,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法手段虽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但其力量就显得比较单薄,对学生感官刺激比较单一,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情景设计,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

2、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的针对性。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并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并且可以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优化教学内容。

3、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法由于教学媒体的简单,课堂教学的任务似乎仅仅是讲解或传授教学内容,这种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也限制大量的信息、材料进入课堂,从而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信息材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二、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发挥政治课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特点,同时对学生观念转变,素质培养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利状况。

1、信息技术手段只能机械的通过计算机操作,屏幕的演示,再加上程序的事先编排性,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缺乏传统手段的亲切感和人情味,不利于师生情感的充分交流,不利于学生良好情商的培养。

2、由于程序的事先预设和操作的固定性,从而造成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削弱教师主导地位和功能。

3、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容量的加大,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将促使学生思维的高度紧张,思维活动受屏幕内容的抑制,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

4、信息主要是靠网络来传播,网络中内容的多种多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我们将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1、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注重Cai课件的“二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制作仅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整合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只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研究与电教手段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课件”,只有将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优势,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制作Cai课件时应重视以下两方面:

(1)课件的灵魂——科学性。科学性是任何学科、任何领域开展科研均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标准。

(2)课件的生命力——实用性。不言而喻,课件是为教学辅助而用,是教学的工具,因而实用性就成为评判课件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先要能为教学所用。除上述的科学性之外,有时课件还可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教材内容发掘的深度等独到之处,成为更好地沟通师生交流的一座现代桥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是要体现出课件的易用性。因为教学过程决定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教材分析、传授知识和师生交流上,对于软件的演示和操作仅是“举手之劳”,不可占用太多时间或进行太复杂的操作。第三是实际效果。同时也体现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说,实用性就是Cai课件的生命力所在。

2、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自觉抵御网络不良现象。由于网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除加强管理外,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政治课教学带来全新的机遇,使政治课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对政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要求政治教师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纠正教学目标单一的传统思想,把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较广阔的知识面。再次,要求教师能熟练地驾驭多媒体硬软件系统,尤其是对软件的应用,应能充分利用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功能,注意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位置和色彩以及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质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既有要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现代教学手段只不过是辅助工具,不应喧宾夺主,使整堂课演变为工具的展示和手段的演示,坚持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性和简洁性原则。牢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而不应让机器唱主角。

教育如何迎接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篇9

四川大学 卢铁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推动着一次新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革命。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试验的事情。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课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现在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如请最有经验的教师授课,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受教育的人数原则上不受限制;采用影视和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过程,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大的住处量等,而且,还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实现教学双向互动,学生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改题、命题、考试等;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员方便,可随时上网学习;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这就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国家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创造了空前机遇。

长时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们凭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由围墙封闭起来的校园内进行教育。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首先需要增加教师、教室和宿舍,也就是需要增加教育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不足,使高教发展迟缓。而科技和人才的落后,又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兴起,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内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能在宿舍、家里或办公室,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开展学习,这就完全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概念,使学校教育能面向全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育。使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不再受校园硬件设施的限制,为高校通过网络开展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办学形式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转变。过去,普通高校主要任务是搞好主管部门所规定办学层次内的全日制普通学生的教育工作。现在,随市场经济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强烈。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为了学校自身发展,学校的办学形式正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发展,除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外,还举办了脱产和不脱产的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硕士生课程进修班(周末、晚上)、函授、夜大、自考助学班、专题研讨班等。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校进一步拓宽教育功能提供了条件。教学制度正从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向着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转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学年制,或以学分为点缀的学年制。要求全年级学生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培养,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这种做法,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考虑学生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也不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权利。显然,现行的学年制,和大学生缴费读书,毕业时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存在明显矛盾。借鉴国外著名高校成功经验,大学正在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制度。学生在各院(系)有关规定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基础、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有权跨院(系)自主选修所学课程,选择主讲教师;按学分缴纳学费,修满规定学分,可获相应文凭;可以提前也可迟后毕业,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也可暂离校工作一段后再继续学习。显然,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早出人才和培养尖子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

当然,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会增加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但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思想正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多媒体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学院等)为主要信息源的终身教育发展。

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籍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可以享用终身。但处在当今的所谓“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技术的陈旧老化速率大大加快,人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知识,往往不是教科书上所学到的东西。学校教育只是交给了学生进入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每当实际工作岗位上需要什么知识,就知道到那里去找?怎么找?找到后能通过自己学习、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它。因此,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接受教育。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和坚持终身学习的勤奋程度,将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大小。

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校园网、Cernet、Internet 等),数字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料数据库,为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然而,信息网络只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技术支撑条件,如何针对社会上不同群体的需求,策划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学计划(Program),筛选学习内容,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考核和发放证书等这一系列教育工作,仍然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只是高校要自觉地去适应,并主动去占领终身教育的制高点。教学内容正从使用统一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

高校使用统一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但统一教科书从组织编写到试用修订再到被确定为统编教科书,必须经过若干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科书中的很多陈旧内容,占用了大量课时,而反映当今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却进不了课堂。当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每个行业,如CAD/CAM/CAT和CIMS渗透到制造业,正深刻

地改变着制造业的传统内容,这也必然影响到我们制造学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内容汰旧更新。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教授们搜集资料、撰写书稿和准备讲稿提供了极大方便,激光照排系统在出版业的普遍应用,大大缩短了书籍出版发行的周期,降低了出版成本,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高校功能正从单一的教学育人功能向着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大功能发展。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继承和传播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培育人才,成为各类专门人才的摇篮。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研究型大学新的社会功能,不仅要继承和传播知识,而且要创造和应用知识,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即不仅要搞好教学,成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而且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还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多学科的共存、交叉、渗透、融合和合作,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的渗透和合作,加之,随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集聚了一大批富有创造精神的中青年,这些正是高等学校的独特优势,也是研究型高校能够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原因所在。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高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校-院-系-室和班四个层次的固定树状一维结构,在管理体制上采用按校-院(系)两级管理或按校-院-系三级管理。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研室(教师)和班(学生)。教研室是院(系)按照承担教学课程的需要而建立的教学组织,并把教师按讲授课程组织到相应教研室去。教研室对于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起过重要作用。学生班是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形式,在学年制情况下,对于加强学生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集体活动和同学互助等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任务的加重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上述单一化的刚性基层组织形式对师生具有一定束缚作用,不利于原课程的淘汰,新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不利于教师参加跨院(系)合作的科技项目;也不利于学生跨院(系)选课和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因此,有必要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新情况,探讨教学基层组织的新形式,一种意见认为,应按教学和科研两类任务对教师加以组织,实行教学、科研二维矩阵模式管理,一个教师既根据承担一教学课程的类型和学科方向参与(或隶属)相应的教学组织(如教研室),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参与某个科研组织(如研究所或中心),教师属于哪个组织,可以根据承担任务的变化而灵活组合。学生管理工作则在实施年级(班)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各种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和宿舍文明建设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管理正从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着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高校是我国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传播和应用、推广的主力军。然而,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如人事、学籍、排课、财务、科研、房产、水电气、图书馆、外宣等,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方法上,这样,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导致管理水平不高,缺少全面、精确的定量统计与分析,使决策缺乏科学依据,资源利用不充分,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各校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但往往网上内容贫乏,使用不便,学校管理

工作中的办公自动化程度不高。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的电脑化和网络化。网络大学的出现,即使传统的大学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又使大学更需要相互协作,实施资源共享。

传统的大学,各自在校园内开展教学,彼此间可以较少往来。然而,网络教育突破了校园的限制,每个大学都有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把自己的教育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每一个地方。目前,世界上和国内一流大学,不仅利用校园网络给校园内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甚至向国外提供各类大学教育。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对于文、史、哲、经、管、法等人文社会学科和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不需太多实验教学的学科,在网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一流大学正凭借他们的品牌和拥有著名教授的优势,努力发展远程教育网,扩大校外教育规模,抢占教育的生源市场。显然,各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网络教育,需要制作大量的高水平的课件,靠单个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各高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共享。而通信网络的建设,投资巨大,既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大力支持。高等学校只有自觉地在教学中大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的协作,尽力创造本校办学特色,才可能在高校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篇10

1.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省属高校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1 信息技术为省属高校继续教育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

成人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参加工作了, 业余时间非常的少, 学习和工作、家庭会出现一些矛盾, 多种原因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固定的时间来参加学习。而信息技术在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想要学习的人们创建了一个灵活的、丰富的学习终端, 创建了一个开放的、民主的教育平台, 使得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学习, 进而使得继续教育具备“生活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在当前, 教育信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传达到人们的面前, 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点、时间约束的学习平台, 让学习者能够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 获得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展自己的见识, 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1.2 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教育服务

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使得知识具备了一个辽阔的“信息库”, 知识已经延展到了社会中的每个角落、每个行业, 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在自己喜欢的地点和时间, 进行自主的学习, 而教育的内容、场地、方式等将向所有学习者开放, 让学习者可以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他们能够依据自身的情况, 利用继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 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模式, 取得更佳的教育资源, 真实的达到继续教育中的“人选教育”。

1.3 实现交互共享性学习, 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在当前的继续教育中, 电邮、BBS、聊天室、网上答疑、语音信箱、电话答疑等帮助教学的方式, 进一步凸显了继续教育的共享性、互助性、自主性、艺术性、交互性的优点。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进而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的不断提升。

2. 省属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思考

2.1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教育机构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传递知识和新技术快速的特征, 并且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继续教育机构要十分关注自身学习的特征。正是因为继续教育有着以上的特点, 才要积极寻找能够很好满足社会和学习者需要、能够有效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方式。深入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使用网络, 探索出一种最符合在职人员学习时间不固定、时间少的特点的教学方式, 首先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条件, 以人为本。西安石油大学是陕西省省属高校, 也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 高等继续教育主要面对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历史原因, 陕西省省属高校均未列入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进行函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教育。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学校通过考察和论证, 引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设备和软件等系列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来应对愈来愈尖锐的工学矛盾, 克服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教育模式陈旧等问题, 同时满足人们对学习便利性、灵活性等方面的要求, 避免传统继续教育的发展走进死胡同。

2.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大力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在寻找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时候, 首先应当要考虑到是否能够为社会、行业做出贡献, 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寻找出能够让在职人员随时随地学习、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可以同时使用的学习资源;寻找到不仅能够在线同步学习过程, 还可以离线学习, 并且可以记录学习过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含:以课程和专业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以知识点为主的答疑资源;有一定指引学习功能的智能化题库;依照专业来分的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案例资源等。西安石油大学根据自身继续教育发展的特点, 制订了各种教学资源开发标准, 通过购买和自制两种方法, 大力开发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资源, 并在陕西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 逐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以促进省属高校高等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 创建一个高素质的继续教育老师、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三个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对专业的老师来说, 要变更他们的观念, 让他们从主讲者转变为引导、带领、管理学生资助学习的人;他们应该要具备最新的教学观念, 注重教学信息资源的找寻、监控和评估;能够熟练的掌握好多媒体技术, 能够制作出精彩的网络课程和精彩的教育节目等。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应当能够率先使用并推广最先进的教育技术, 坚持发布并宣传新型的教学观念和信息, 管理并保护好教学服务系统。西安石油大学是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省属高校, 专业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现场实践能力, 学校对部分优秀专业教师制订了培养计划, 以满足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的需要。同类省属高校应该在省教育厅的统筹安排下, 通过建设高等继续教育教师资源库, 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陕西省终身教育体系。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此, 省属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 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使用到继续教育领域, 高度关注、追踪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和发展方位, 推动教育模式创新思路, 有效的提升继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拓展教育规模, 达到教育的主体化、多元化及社会化, 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高、能够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席惠灵.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3)

[2]鞠永熙.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1 (08)

[3]张振国, 杨柯.ASP.NET技术在农村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09)

[4]周妤, 卢琰.高等职业技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情报探索, 2006 (04)

[5]王美、徐光涛、任友群.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J].全球教育展望, 2014 (02)

上一篇:护理本科生毕业下一篇:国企如何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