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群众文化论文十篇

2024-05-31

新农村建设下群众文化论文 篇1

一、“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新常态”是社会的一种趋势性的、不可违逆的发展状态。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需要抓住其基本特征, 增强自身信心, 顺应规律进行发展, 有人这样概括“新常态”的基本概念, “不拘泥于常规也不违背于常情”。在“新常态”下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在农村文化建设环节普遍较弱的情况下, 要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就必须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入手, 加强农村的基础文化建设, 保障农村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无论是文化设施及信息资源建设, 都要做到全面覆盖, 建设好有农村群众特色的文化产业, 打造农村群众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 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硬件上进行建设与完善对于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做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工作, 在各个乡镇上建设相应的综合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去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也应该实现电影院线的农村全覆盖, 使得农村群众也能享受到电影娱乐等相应的文化生活, 不仅仅如此, 关于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 也可以通过建设相应的农民文化乐园及学校乡村少年宫等不同项目, 从而针对农村群众的不同群体进行文化需求的满足, 巩固好农村文化阵地, 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带动“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二) 利用出台的文化扶持政策进行文化建设

目前政府在针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这一任务上, 出台了相应的文化扶持政策, 提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在相应的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方案, 在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大方面上, 政府较之以往更加注重基层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 并且留有专项经费用于完善农村群众这个背景之下, 想要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利用出台的文化扶持政策, 拓宽建设投资渠道, 完善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自上而下, 由内而外进行相应的加强与改革。

(三)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

想要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就需要打开文化信息的流通渠道,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 建设好并且发展好网络的普及和文化信息资源的流通, 使得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在农村群众中实现资源共享。

不仅仅是畅通网络信息, 普及广播电视及相关网络的使用, 除此之外也要建设相应的文化数据库, 例如数字图书馆等, 实现三网一体、三网融合, 打造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突破地域、时间、距离的限制, 巩固文化阵地, 提升公共文化质量, 从文化信息资源的角度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带动提升公共文化的质量,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而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四) 打造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

将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形成产业化, 并且打造属于农村群众自身的文化活动品牌, 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让农村群众拥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交流圈子, 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农村群众的活动参与度, 也会增强农村群众对于“新常态”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度, 可以成立农民演艺中心、农村老年艺术培训班等多种属于农村群众自身特色文化机构, 以此推动农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基本文化建设之中。

(五) 建立农村群众文化需求反应机制

目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新常态”背景下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更不能够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 我们要从文化机制体系的不足处进行改进, 建立反应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相应机制, 通过这个机制, 农村基层群众可以及时反应好自身的文化需求, 保证文化建设能够“对症下药”,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能力, 真正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落在实处, 走群众路线, 深入群众内部, 倾听农村基层群众的真正需求, 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从普遍性公共文化服务向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变。

(六) 加强农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理解

要从意识根源上对农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 不仅仅要使农村群众明确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相应理解,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建设意识, 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 享受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提升相应的思想文化素养, 从而促进农村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与进步。

结语

在“新常态”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抓住挑战机遇, 增强信心, 关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内容, 明确在“新常态”下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 可以通过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出台的文化扶持政策进行文化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工程、打造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建立农村群众文化需求反应机制、加强农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理解等多种办法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 提升公共文化质量, 从而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并且保障其基本的文化权益。以多样的方式在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 也在相应政府的号召, 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杨.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补坤海.湖南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3.

[3]池孝涛.当前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青年文学家, 2016, 03:194.

[4]张思源.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 2015.

新农村建设下群众文化论文 篇2

1 构筑坚实的文化支撑

在当今人们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条件下, 农村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抓住农村群众这个农村改革发展的“本”, 进一步加快建设镇、村综合文化站、村民活动中心、电影院、健身中心等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建立全面覆盖农村的文化服务体系。具体说, 就是要深化“尊重价值, 关注生存, 重视发展, 满足需求”的人文理念, 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的辐射作用,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增强思想教育实效。要有的放矢, 针对部分群众重工轻农、重商轻农和满足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思想,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保护和调动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2 理想信念教育要常抓不懈

理想和信念,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还是一个国家来说, 都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们国家的共同理想, 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这一伟大战略决策, 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我们国家的共同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一个集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才能真正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人生价值, 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靠什么去引导群众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集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呢?主要是靠先进的思想文化宣传发动,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 对农村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要用邓小平理论, 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群众头脑, 使广大群众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发展生产的关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其次是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教育群众, 让群众从建立现代农业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生机活力和发展前景当中,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第三是用先进的群众创业文化引导群众, 使创新创业的各种理念深入人心, 变成群众的自发行为。

3 道德教育要追求实效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 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 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是立足社会、创造辉煌人生的根本。作为社会各级组织, 重视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 是树形象、促效益、提高市场竞争的最佳措施。近年来, 在各级政工部门的指导协调下, 许多窗口行业,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行业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促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涌现出一大批职业道德标兵和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但是, 从社会整体上来看, 近几年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 在全局还没有形成“爱岗位、钻业务、讲道德、做贡献”的大气候。应该说, 社会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 进行有效的灌输和熏陶, 帮助群众克服那种急功近利的小生产观念, 自觉抵制见利忘义、不讲社会道德的做法, 逐步增强群众的创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 形势、政策教育要深入人心

在经济转轨和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时期, 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是相当复杂的,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和不理解而产生的, 所以, 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改革、正确认识和对等利益的调整, 是各级政工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围绕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广泛深入地搞好形势政策教育。把形势政策教育贯穿于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把国家和上级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广大群众, 使广大群众切实可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看到社会的关心, 在理解有关政策的基础上, 以积极的心态认识改革开放的大形势, 自觉做农村改革发展的促进者和市场竞争的积极参与者。在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 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为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 运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系统宣传我们国家以及本单位、本行业及农村所取得的巨大变化,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5 思想观念的教育要赋予新内容

在当前社会就业自主化, 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下, 世界范围内各种精神化力量相互激荡, 各种社会新思潮涌现, 以不同形式, 全方位地撞击着人们的思想,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能否在分清是非、区别优劣的基础上, 既能顶住冲击, 不迷惘、不沉沦、不随波逐流, 又能够敢于冲破陈规、不受落后观念的束缚, 关键取决于是否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确立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这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常抓常新的课题。对群众进行思想观念教育, 既要坚持持久, 又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当前, 特别要针对建立现代农业体制, 构建和谐新农村, 实施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引导群众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比如, 要破除对公有制固定模式的僵化认识, 树立起公有制应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观念, 摒弃依靠地方保护等照顾的观念, 树立一切面向市场、一切为了市场、一切服从市场的新观念。只要广大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 其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虑和心理上的失衡, 就会从根本上得以消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干部群众,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同心同德, 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多形式、广渠道的科技实践活动, 把科技成果更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努力培育出更多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而形成村村谋发展, 家家忙致富, 人人思创业的良好氛围。

6 解决问题, 建设和谐的社会氛围

浅析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文化 篇3

本文将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主体,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农民素质,普及文明乡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全面小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财政和社会各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势头。但是,在群众文化得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免看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求富、求美、求知、求乐愿望不断加强,这使得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

二、农村群众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俗话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许多地方经济建设搞的相当红火,文化建设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少干部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为突出政绩或理解上的偏差使文化建设近乎服从于经济建设,从而间接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始终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步伐。

(二)文化投入力度不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投入力度不大。尤其是有些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使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很不健全,有的文化设施有“假、大、空”之嫌。此外,图书报纸、体育娱乐等设施的普及率与利用率偏低,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平时也很少开放,有些只是为了应付,只是象征性的挂挂名,有名无实。

(三)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建设队伍老龄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文化建设急需改变的现状。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员年龄偏大,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得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此外,乡镇文化站干部业务不专、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

(四)文化活动覆盖面窄,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吸引力还不够。加之电视、甚至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诸如“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往往受到农民群众的冷落,参与者大多为老年人,使得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比较窄,群众参与率比较低,效果不佳,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望。

三、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好、发展好。那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抓:

(一)统一思想,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让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不断拓展农村群众文化阵地。一是切实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建设规划,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政府支持、社会捐赠、群众自发的多元化融资机制。二是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更多更好适应农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要抓好文化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基本设施建设,要注重发挥影剧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楼、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阵地的作用,使这些阵地发挥实效,而不是形同虚设。

(三)提高素质,优化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离不开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较强,切实能发挥作用的群文专干队伍。因此,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注意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艺术精品。重视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在扶持民间各种健康有益的“自乐”活动的同时,引导各种市场主体对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鼓励市场竞争,生产出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

(四)突出特色,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倡导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要积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要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等惠农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努力促进“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要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要成立乡镇文联,建立一支戏曲、曲艺、文学、书法、摄影等创作队伍,鼓励农民群众自己创作自编、自演具有乡土风味的节目、农村题材的小戏和民间艺术等,搞多种形式的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展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4

一、理论探索

(一)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解读

尹栾玉从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属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角色、民间文化———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体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提供这些产品的必然性;农村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强大的正外部性效用,决定了政府提供这种产品的必要性。”[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各种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加强制度的监管和落实,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同时要通过直接的公共财政投入和间接的出台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政府提供的法规、政策等正式性制度为主体,同时还需要包含习俗、道德规范,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而民间文化则是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苏益南等学者把新农村文化界定为:“基于乡村区域共同体的长期传承积累而形成、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并为特定区域的农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5]根据这一定义,并参考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将新农村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新农村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等体现出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精神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理论经验和思想升华,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吴迪认为“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既有别于城市文化又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农村文化的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推进亿万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6]张硕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法制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八个方面的内容。[7]王家新等学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包含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8]徐学庆在博士论文中概括了新农村文化的八项特征: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内聚性、多样性、群众性、实用性,并认为农村文化具有十大功能:继承、导向、娱乐、认识、教育、沟通、规范、服务、媒介、经济。[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文化又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群众性等新的特征。目前,乡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存。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顺应性、和谐性。我国乡村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蕴涵着自然、淳朴、厚道的文化品格。”

(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剖析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阐述大同小异,取得了以下的共识: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11]桂玉认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12]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成果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传统落后文化根深蒂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这个角度讲,农村是制约我国社会实行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远翠平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3]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王海通认为,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生产观念,为生产发展提供知识支撑。生活富裕不仅是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需要用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管理民主,更需要用先进文化的建设来改变封建专制独断的管理方式,用民主法治的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14]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而农业的深层次发展、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都必须依托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桂玉用“助推器”“导航灯”“粘合剂”来形象地比喻在整个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践总结

很多学者对本省、本市、本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总结了不少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滞后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

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民间文艺形式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赌博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形式日渐衰退的问题。黄欣认为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15]唐金培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或偏差:重“硬”轻“软”,以中心代替全局;重“点”轻“面”,以个别代替整体;重“建”轻“管”,以形式代替内容;重“乐”轻“教”,以利益代替责任;重“送”轻“种”,以城市文化代替乡土文化。[11]陈运贵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三大矛盾的现实困境。[16]也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总结了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农村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衰退;当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政府多头行政造成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17]还有学者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实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创意的文化名家及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消费总量偏低。

(三)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主要是由思想上重视不够、经济上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文化体制还不健全造成的。梁捍东、王晓瑞认为,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三、对策建议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宣传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热在县市、重在乡镇、冷在村庄”的状况,树立“大文化”建设的观念。做到“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这“四个纳入”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徐学庆提出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党委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保证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促进新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和示范功能,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

吴迪认为,首先,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专项扶贫投入、专项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村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扩大公益性筹资。可利用福利彩票、党费基金、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多方渠道筹资。再次,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水平,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其次,在农村吸收“文化精英”充实文化队伍。可以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家还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9]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载体建设

新农村建设下群众文化论文 篇5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日益提高, “传统节日”正在农村各地逐步复兴。但从现实情况看, 要有效推进“传统节日”发展并产生预期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 却存在着不少共性以及个性的困难。概括地看, 困境主要表现为:

1. 认知上出现一定的断层, 思想认识有待更新。

首先是群众对传统节日的分布构成印象模糊, 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 能准确地判断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传统节日”的分别为93.9%、98.8%、97.6%、86.6%, 同时分别有29.3%、17.1%、23.2%、17.1%的人把“元旦”、“春分”、“国庆”、“劳动节”认定为“传统节日”, 混淆了节气、政治“节日”。在“传统节日”与历史人物、节日主题的搭配上, 除“拜年”和“春节”、“屈原”和“端午”、“祭祖”与“清明”认知度相对较高外, 其他认知度显得较为薄弱。其次是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年龄的相关度呈现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即“微笑曲线”, 青壮年群体处于塌陷状态。

最后是认知与所处区域密切相关。一些新兴的村镇因聚居地变化、常住人口重新整合, 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整体上较薄弱;非新兴村镇由于历史沿袭, 常住人口联系度紧密, 认知认同情况相对理想。根据走访了解, 在元宵、端午、中秋等几个常见的传统节日里, 从氛围营造、环境渲染、人员互动、活动参与几个方面看, 新兴村镇与非新兴村镇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落差。非新兴村镇更重视整体上的推进, 新兴村镇则个体活动有体现, 两者在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比较明显。

2. 主体上软硬不够平衡, 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在目前农村基层, 相对于基础设施、经济项目这些刚性需求, “传统节日”属于柔性范畴, 在保护发展的操作上缺少动力抓手, 仍然摆脱不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弊端, 特别是保护发展的操作主体——村镇“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发展”的思想还比较明显, 上级职能部门帮助发展“传统节日”的热情经常会受到村镇干部的“冷遇”, “要我发展”还未进到“我要发展”。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 围绕下一步城乡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大多数人选择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 所占比例分别为81.7%、68.3%、50%, 而认为应该考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 则只占到30.5%、27.2%。发展主体上的软硬不平衡比较明显, 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3. 把握上略有厚此薄彼, 位置地位有待加强。

近些年来,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洋节”普及率高, 并逐渐由城镇向农村延伸。由于在物化支撑上有《阿凡达》、肯德基等一些强势文化载体的介入, 渗透力比较强, 有越来越多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把“洋节”当做一种时尚。相比之下, 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虽然历史悠久, 但它的物化支撑显得比较单一, 特别是青馃、月饼等节日产品的时效性比较强, 节前节后的反差很大, 吸引力明显较弱 (见中外节日对比略表) 。

另根据我们走访了解的情况, 近几年来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的确有所提高, 但在糅合地方特色的消化吸收以及发扬光大方面, 存在不良倾向:首先是重形式轻内容, 对“传统节日”内涵理解不深, 对其沿袭路径把握不清楚, 简单套用“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模式, 走“短、平、快”的路子;其次是内容的淡化甚至异化, 比如对于清明怀念先人这个传统, 就加入了纸扎“小姐”、纸扎“相公”等庸俗内容。对于这些外在物化的发展, 很多时候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使得“传统节日”的发展“精华不精, 糟粕很糟”。

4. 人财上储备尚显薄弱, 各类保障有待夯实。

人力物力和“传统节日”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也困扰着其更好更快地传承光大。首先在于人才储备上,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文化艺人”、“民间艺术家”等民间骨干力量的年龄构成序列看, 据我们的调查了解, 多在50岁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更在70岁以上, 而且很多已经迁居到城镇, 农村相对稀少。发展保护“传统节日”的人才青黄不接, 未能形成较为合理的梯次, “有人办事”较难。其次是经费来源上, 受发展“传统节日”的经济效应受制于社会效应的影响, 其财力保障的渠道较为狭窄, 而急功近利的心理短视, 又制约了村镇争取发展“传统节日”各项活动资金包括社会资金的积极性, 要实现“有钱办事”还有一定距离。

二、近几年来桐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 桐庐立足于“潇洒桐庐”品牌的内涵挖掘, 以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特别是硬件改善为物质支撑, 发展依托抓基础, 内涵挖掘抓锻铸, 品牌推介抓活动, 文明创建抓合力, 文化创意抓眼球, 整体推进抓氛围, 在推动“传统节日”的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1. 着力抓好内涵挖掘。

在2007年开展的“共建潇洒桐庐, 共享品质生活”大讨论活动中, 为进一步明晰潇洒桐庐的品牌定位, 桐庐对“潇洒桐庐”的传统内涵进行了挖掘整理, 认为“潇洒桐庐”富裕、山水、人文、活力、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 至少包括了四个方面的指向性内蕴, 即潇洒秀丽的山水环境, 潇洒安逸的物质生活, 潇洒飘逸的文化传承, 自由洒脱的社会氛围。其含义,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风情较为浓郁:既有春节 (“祭灶”、“开门”、“拜年拜到正月半”) 、花朝 (二月二, 吉日栽树) 、立夏 (吃鸡蛋、小笋、乌饭) 、端午 (裹粽为食, 吃“五黄”) 、中秋 (团圆) 、重阳 (登高, 上桐君山进香) 、冬至 (做麻糍祭灶神) 、除夕 (“辞岁”、“坐岁”) 等岁时习俗, 又有横村三月初八、旧县三月二十八、江南时节等村社节日, 更有善举 (修桥、铺路、造凉亭) 、敬老、乡约等传统风尚, 还有富春江上特有的船民风俗和莪山畲乡风俗。2008年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和20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

2. 着力抓好品牌推介。

围绕“潇洒桐庐”品牌定位, 桐庐着力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加大县域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 “潇洒桐庐”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利用悠久民俗, 嬗变升华活动主旨:以向离退休干部、“五保户”拜年, 凸显春节大团圆氛围;以祭扫革命先烈, 彰显清明“尊重生命”内涵;以“清洁桐庐”等爱国卫生运动, 丰富端午生活;以组织老年人开展登山等文体活动, 让重阳“温馨在点滴”;以做义工、捐资助学, 弘扬光大善举等。同时, 组织开展桐庐旅游消费券发放宣传、“潇洒桐庐·富春江山水”旅游促销、“潇洒桐庐之生态魅力”专题宣传、华夏药膳文化节、省兰花博览会、山花文化旅游节、中韩文化交流节、四川什邡·浙江桐庐书法艺术交流、“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外来创业人员集体婚礼、“种文化”活动成果集中展示宣传、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等活动, 为“传统节日”的发展注入了厚重的乡土元素和时代因子。

3. 着力抓好文明创建。

围绕“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目标, 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进“传统节日”发展。一是抓乡风评议。在各个村镇以“建设新农村, 文明在行动”为基础, 结合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把孝道、进取、善良、和谐等传统融入“知荣辱, 树新风”评议主题, 通过破除陈规陋习、修订村规民约、参与文明实践等各类活动, 丰富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设和谐新农村。二是文明创建。以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为总抓手, 围绕“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道德风尚良好、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科教文化事业繁荣、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等要求, 深入开展文明街道、文明村镇等各项创建活动。三是千镇万村种文化。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际, 挖掘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 培养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民文体团队和文化能人, 扶持特色文化村镇, 树立先进典型, 展示活动成果, 扎实推进农村群众性、经常性、普及性的“种文化”活动。富春江渔歌、深奥高空狮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着力抓好文化创意。

“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孝道、团圆、和谐等内容, 成为引领支撑文创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因子。一是抓资源开发。根据桐庐城市性质和城市“文脉”, 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和文化特色, 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培育严子陵钓台旅游文化、白云源大型旅游文化等精品, 打响富春江山水文化品牌, 以独特鲜明的文化特色吸引游客, 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二是抓非遗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剪纸和布鞋的保护和传承, 挖掘保护地方曲艺、民俗传统、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桐庐民间剪纸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剪纸人才荟萃, 现有剪纸基地9个, 剪纸艺术馆和研究基地已建成开放, 集装饰、欣赏、收藏于一体的剪纸工艺品开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三是抓项目包装。包装全省“民间手工艺——虎头鞋”创意设计邀请赛、畲乡传统武术推广、富春山居图和富春山居新图系列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等一批乡土气息浓郁的项目,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 提升传统文化力。

5. 着力抓好整体推进。

桐庐以“传统节日”的渊源探掘、本义解读、嬗变演绎、本土化传播等为基本支撑, 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手机短信、家长里短等为主要依托, 横向突出“传统节日”的各项民俗纪念活动, 纵向突出“传统节日”的创新传承, 着力抓好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环境宣传。一是新闻宣传抓梯度。围绕“传统节日”主题,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 既有“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小贴士的文化普及, 又有对其内涵的挖掘阐释以及感悟, 实现深刻性、大众化、感染力等的有机结合。二是社会宣传抓对接。统筹教育、文化、社会等各方力量, 形成合力, 在各个“传统节日”前后组织开展讲座、咨询、征文、图板展等各种活动, 扩大交流, 丰富内容。同时重心下移, 通过“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千镇万村种文化”等的创建资源, 把“人人都是传统节日的主人, 人人都能在传统节日中有所作为”的理念渗透到田间地头。三是环境宣传抓引导。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党员远程教育、手机报等平台, 定期推荐传统节日方面的学习书目, 刊登短小精悍的体会文章, 播放民俗短片和以传统节日为背景的情节片。借助横幅、标语等形式, 在健身苑、休闲公园、村“两委会”等人员集中场所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 营造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深化“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思考

下一阶段, 要让“传统节日”在深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应当着力突出后危机时代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要求, 更紧密地结合地域品牌的特色, 更关注外在推动力, 更关注内在普及性, 更关注个性化发展, 更关注个体参与率, 多管齐下, 着力彰显传统节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1. 要进一步借助外在推动力。

当前, 新农村建设正处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在面貌改观到内在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相对于硬件设施、村庄建设等“一投见效”式的“立竿见影”, 深化阶段所要关注的文明素质、文化熏染、政治和谐等要求更高、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无论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愈来愈强烈的角度, 还是新农村发展提升档次品位的角度, 增强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凝聚力、向心力都是内在要求, 而用文化作为纽带来强化群体认同感则是基本前提。在这个过程中, “传统节日”显然具有别的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无论是破解新农村建设纵深掘进的困境, 还是吸取周边国家“抢注风波”等经验教训, “传统节日”都应该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另外,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使得当前“传统节日”正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时期, 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的“节假日改革”, 通过做加减法, 为“五一”国际通用假日瘦身, 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 以国家意志用刚性规定来体现对“传统节日”的“国家倡导”, 其覆盖面、作用力都大大增强, 让“传统节日”的发展有了更为明显的法理意义, 可资借鉴的各类资源也就更多。

2. 要进一步发扬内在普及性。

把从2007年开始的乡风评议活动与“和事佬”、“老大哥”、“老娘舅”等整合起来, 以“六个一” (即一个村民动员大会, 一次乡风评议会, 一次进村入户宣传活动, 一次文体竞赛活动, 修订好一份村规民约, 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的外在框架为基础, 突出“传统节日”的内在要求, 把春节的团聚祝福、清明的怀念先人及颂扬生命、端午的奔放休闲、重阳的孝老爱亲等内容, 通过乡风评议的各项组成活动扎实推进, 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实现有机统一。具体可以抓好以下环节:一是上下联动抓机制建设。针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点、富裕起来的农民需求以及“传统节日”切入点等问题, 拟定实施方案, 做到有人管事, 有章理事, 有钱办事。尤其要突出各行政村的主体地位, 以村“两委”为核心, 充分调动老年协会、妇联、共青团、民兵、村民小组等组织积极性, 形成以县文明委牵头、乡镇 (街道) 、部门联动、各行政村主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互动局面。二是因地制宜抓自主创新。围绕乡风文明主题, 编写一批入耳入心的宣传标语, 一本形象生动的墙景美化图片, 一首朗朗上口的乡风文明新风歌, 一篇拿来即用的评议大会讲话稿。更重要的是做到“自选动作出亮点”, “缺什么补什么”, 或突出“体育创强”主题, 对接传统节日的“踏青、休闲”, 完善文体活动阵地, 开展“体育活动辅导员”培训班, 组织篮球、乒乓球等适合农村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 或突出“卫生创强”主题, 对接传统节日的“扫尘、扬灰、晒蒸”, 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活动, 动员组织村民群众定期开展卫生清扫活动, 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让活动合实际、有内容、出成效。三是民间运作抓实际成效。应当根据当前农村涌现的新人新事和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 发挥村道德议事会等传统草根力量的作用, 重点对村里的环境卫生、居家道德、赌博歪风、邻里和谐等方面进行评议和即时调解, 着重开展“说一说村里的好人好事”、“评一评村里的新鲜事”、“议一议村里的不文明行为”等评议活动, 让道德评议经常化, 做到大事广泛评、小事简易评、发现苗头及时评、突发事件就地评、热点难点重点评, 将“传统节日”的目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细节。

3. 要进一步落实个体参与率。

首先是点、线、面要渐次推进:点——“一乡一品”建设示范点, 抓好“传统节日”发展的综合演练, 立足既有基础特色和群众基础, 用好用足上级各项政策优势, 综合政策经济文化各项资源, 集中力量孵化出彩, 着重抓参与核心群体的培育,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把点做靓, 发挥样板示范效应;线——商贸农业旅游等各线齐头并进, 着力抓“传统节日”发展的外延, 或突出民俗传承, 或突出美德沿袭, 或突出古为今用、仿古嫁接,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抓参与的线上铺陈, “线线有特色, 线线有精彩”;面——“传统节日”综合大型活动打组合拳, 有声有色, 抓参与的覆盖群体。其次是考核、引导、激励要多管齐下:考核——把“传统节日”发展的相关内容予以适当细化量化, 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精神文明考核, 还把它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 (街道) 、文明社区等创建的必要条件, 使之进入传统精神文明创建的范畴, 通过刚性约束设置基准线, 带动提高村镇、社区等实施主体的自觉性;引导———“有所为有所不为”, 利用邻居节、扶贫帮困“一户一策一干部”、片组户民情联系等形式, 结合公民爱心日、公民道德日的活动要求, 把“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以鲜活的行动体现出来, 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激励———围绕“传统节日”, 县、乡、村分级设置活动载体, 在县城中心广场、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健身苑、休闲广场、学校操场等地, 通过草根大擂台、乡村大舞台、农家越剧秀等平台, 糅合排舞、唢呐等群文活动, 以适当的物质、精神激励, 让参与的群众在互动交流中增进感情陶冶情操, 实现有所得有所乐。最后是“传统节日”要走入各个群体:一是校本课程有体现, 培育“传统节日”潜在发展群。依托校本课程载体, 作普及的工作, 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作横向交流, 同组异质与异组同质并举, 扩大辐射半径;利用社会综合实践的形式, 进一步自主追踪探究地方文化的内涵影响, 以实践、体验来扩张文化影响。二是制作“传统节日”全攻略小册子, 做好“传统节日”基本知识的普及文章。利用各类阵地阵地, 开展“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 把“传统节日”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依托图书馆、文体站、农家书屋等场地和人才资源, 由宣传部、文明办、新闻媒体等一起, 定期举办内容丰富、贴近群众的“传统节日”人文专题讲座, 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丰富生活、弘扬传统的目的。同时, 通过“三下乡”、“五走进” (走进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 等动态发放小册子, 通过景区、休闲会所、交通工具等静态摆放小册子, 动静两相宜, 让“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得到更好普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日益提高“, 传统节日”正在农村各地逐步复兴。但“传统节日”文化遇到了认知上的断层, 特别是面对现在蜂拥而进的西方国家的那些“节日”, 我们的“传统节日”却逐步有些淡泊, 影响力有些减弱。为此我们以桐庐的“传统节日”为例,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着力抓好内涵挖掘、着力抓好品牌推介、着力抓好文明创建、着力抓好文化创意和着力抓好整体推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6

一、农村文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还存在许多滞后的地方。

1. 农村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着差距。首先, 东西部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差异较大。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东部沿海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部分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 他们的文化消费更加科学合理, 闲暇时间的分配已得到较科学合理的安排, 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有较大增长, 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整体有所提高。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东部相比较, 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西部农村贫穷落后的地区, 人们对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早辍学产生文盲, 再由文盲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依然存在。在西部农村的很多地区, 由于经费不足, 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仍相当薄弱, 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人们对外面并不了解, 传统的价值观念仍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非常淡薄, 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着农民的思想、遮蔽着农民的视野、束缚了农民的手脚。

其次,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文化差距也十分明显。在城镇, 各种文化设施丰富, 农民文化意识强、积极性高, 农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民间艺术团、唢呐演出队、民间舞蹈团、票友组织等多种文化活动, 组建了一定数量的文艺演出队伍和宣传队, 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但在比较偏僻的乡镇或村社, 文化基础设施则十分简陋,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即使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 也主要是为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 农民缺乏健康的文化活动, 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活。

2. 农村文化水平不高, 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和缺乏。

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经费紧张, 农村文化活动结构单一, 农村艺术团体分解严重, 很难组织水平高、影响大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一些文化艺术节目不能进行很好地打造与推介, 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出现后继无人之可能, 使得农村文化活动走向低落状态, 处在低层面的发展上。

3. 经费短缺, 文化队伍不稳定。

现阶段,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 近年来拨款虽有所增加, 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 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长幅度不大, 有的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为弥补经费不足, 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开展了一些经营活动。但经营活动主要是场地出租。还有一些是图书租赁、录像放映、美术装潢、摄影彩扩等文化经营项目, 大多数是小打小闹, 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一些地方的经营活动中还出现亏损, 导致负债。在入不敷出、资金有限的状况下, 许多乡镇, 文化人员存在待遇低、身份难解决的现状, 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 文化队伍不稳定, 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二、改善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首先, 文化部门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理论、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 帮助农民了解我国当前形势,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领导。针对农民思想混乱的现象, 乡镇各级政府要注重对农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力争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力争缩短农民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其次, 文化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给农村文化建设予以支持, 从形式到活动上加以指导, 从资金上给予资助, 力争让农民在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享受舒心的文化乐趣。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文化部门要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在对文化设施提供帮助的同时还需对乡镇文化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从整体上提供全方位的资助。

2.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一支优良的文化队伍。

针对农村文化人员缺少的现象,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员的扶持和指导, 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以投入。在投入问题上,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调动社会力量, 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绝不能借机向农民集资、摊派。在文化建设中,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促进农村地方文化建设。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 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抢修工作, 重视对老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让其永葆青春与活力。可以考虑对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如民间工艺技师、民间美术师、民间曲艺师等加以奖励, 加强对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目标,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保障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前提。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还存在诸多滞后的方面。本文从多个层面着手, 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现状,权利,保障,途径

参考文献

[1]耿玲:安徽阜阳让农民文化权益多元化.中国经济周刊[J].http://www.sina.com.cn2008.11.24.

[2]李珣: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三期.

[3]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2009年第五期.

新农村建设下群众文化论文 篇7

(一)汤峪镇概述

蓝田县汤峪镇位于西安市东南郊,距蓝田县城20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汤峪是陕西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示范镇,西安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是蓝田县重点开发的温泉旅游度假区。先后被授予“关中地区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城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境内有闻名遐迩的汤峪温泉,总面积173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20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7万人。

(二)汤峪镇文化站基本情况

汤峪镇文化站位于镇区中心地段,2012年,镇党委、政府先后筹集资金980万元,建立起了占地3.5亩,建筑面积大2014平方米的文体中心综合办公楼(内设电影院、图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娱乐室等以及各室都配套设施齐全)。

我镇文体中心全部对群众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免费开放的内容主要有:(1)图书阅览室:面积80平方米,各类藏书5100余册,每年还订购各类报刊12余种,专供阅读的桌椅15套;(2)文体健身活动室:面积100平方米,主要用于乒乓球、台球室内活动;(3)电子阅览室:面积80平方米,联网电脑12台,用于信息共享、网络培训、资料查阅;(4)多功能厅:面积80平方米年,主要用于群众娱乐、棋牌、唱歌活动;(5)培训室:面积50平方米,主要用于举办各类小型培训会议、讲座等;(6)电影院:面积500平方米,主要是为群众及游客提供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

(三)基于调研我镇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

笔者在从事基层工作中,对当前汤峪镇农民日常文娱活动就行了走访调查。从长时间的走访调查发现,汤峪镇村民最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闲暇时间在家看电视。有85%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或者上网。由于农村娱乐活动较少,在被调查者中有90%的人表示其每天看电视时间在2小时左右。最喜欢的看的节目依次是电视剧、娱乐直播节目、新闻时事节目、生活类节目。看电视的主要目的依次是打发时间、自娱自乐、了解时事动态、学习生活知识等。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几天,上网自然成为了青年农民文娱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被调查中发现最多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其次便是上网,尤其是智能机的普及让农村网民数量极速上升。上网成为40岁以下村民的主要娱乐方式,其中25岁以上以新闻资讯和聊天以及浏览视频为主25岁以下则以网络游戏聊天为主。三是棋牌娱乐活动构成农村中老年人在村文化活动室的主要内容。调查走访中得知28%的人群其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棋牌娱乐,而且是无论男女在劳作或家务之余都是在打麻将。跳操、舞蹈这些健身活动根本就没有列到他们的业余活动之中。

二、汤峪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让我们对汤峪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发现了现阶段仍有许多矛盾和发展不均衡现象有待认识和亟待解决。

(一)我镇文化活动室普及度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有80%的农民表示对村或振的文化活动室没有了解也没有兴趣是“偶尔去”或者“几乎不去”。这主要原因一是由于60岁以下的村民大多在搞种养殖,农务繁忙没有时间去参与文化活动。二是,距离太远,不方便。文化活动室,在实际使用中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二)农村不良文化依旧存在,文化娱乐方式单一

没有被先进的科学文化所感染,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农民虽然接受了当前主流科学文化思想,但是传统封建迷信思想以及传统陋习依然根深蒂固。看相、算命、看风水等迷信活动依然受欢迎,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爱面子依然普遍。棋牌活动变为赌博也非常常见,村民认为小输小赢一下无伤大雅。这些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三)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很多基层干部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太大意义,还是把精力都放在搞好经济建设才对。以考核指标为准绳,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基层干部认识上的不到位,让文化建设工作一直落后于城市。基层致力于搞好经济建设,导致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终对新农村建设脚步起到阻碍作用。

三、改进和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整合现有资源,加强设施建设

随着村级合并,原先村覆盖面积扩大很多。原先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必须要从新整合利用,才能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村委办公室。通过对闲置的村委办公室就行改建,成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这些原有的村委办公室其地理位置比如是原村落中学位置,能够覆盖就可能的村民是理想的场所。二方面,用村民房屋建设文化活动室。由于农村闲置房屋越来越多了,可以鼓励村民出借闲置房屋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可以进行年度评选,在经济上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二)激发农民积极性,使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建设中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主体。要通过组织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其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让农民通过个人或者几天兴办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农村文化生产力。比如民间广场舞队、秧歌队、社火、剪纸艺术、自乐班演出等等。这些都应该好好的发掘和保护,让农民既明白这些艺术的重要性,又让其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从而乐在其中,同时政府文化部门也应该积极鼓励,让这些艺术作为作为农村文化的一部分继承下去。

(三)政府组织引导,村镇联动举办各类文娱活动

政府应该出面组织文娱活动,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例如:在节庆日,可以组织以各村为单位的各类型文娱节目,进行评比,既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又能凝聚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增强文化归属感。同时也可以加大力度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加大我镇传统的“三月三”风筝节的活动力度,开办以温泉旅游为主题的“温泉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既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能吸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同时又对我镇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起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锋.河南省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陈春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新农村建设下群众文化论文 篇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4-01

摘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策略

当前在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

1在建设投入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

农村群众文化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起主导地位,并不是排斥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相反,要努力开发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是社会捐助,也可以是群众集资;既可以是无偿贡献,也可以是市场化运作;既可以投入场所建设、设施添置、队伍组建,也可以投入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等。只有创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2在建设内容上,坚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与注入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

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既要体现农民自身需要,又要注重社会正面引导;既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又要不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一方面,民族民间文化,它虽然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不同点,那就是它是区域性、地方性的东西。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群众基础。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使之古为今用,有利于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形成文化产业,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虽然类型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特色,要有利于引导群众参与,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必须注入现代文化新鲜血液,不断充实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使农村群众文化“与时俱进”。诸如现代文艺体育项目、网络文化、风光摄影等等是现代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等等也是现代文化的内容。

3在建设对象上,坚持优化文化专业队伍与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群众唱主角相结合

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支精干优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具体说来,要把一批政治上可靠,热心文化工作,懂文化,爱文化,会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工作岗位,形成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要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优化文化專业队伍;要提高文化专业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农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农民文艺骨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文化修养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建设最热情的支持者,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所以,下大力量开展面向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提高这些骨干的文化才干,发挥他们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至关重要。同时,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在对象上,还必须强化群众性。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没有农民群众唱主角,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扶持农民文化团队,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在建设载体上,坚持加强文化阵地硬件建设与拓展多形式文化活动相结合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阵地建设是关键。文化阵地是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要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进程和成效。一些地方文化设施陈旧或空缺,文化场所多年失修或挪用,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要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民办公助、集资入股、个人出资等灵活措施,因地制宜。

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要加强,文化阵地需要文化活动来巩固。在搞好农村群众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文化活动要多形式、多样化。既要有如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民间工艺项目以及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活动,也要有读书看报、文化辅导、实用技术培训、法制讲座、卫生保健常识竞赛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既要有专业人员送戏、送电影、送卫生、送科技等输入型活动,也要有农民业余文化团体、广大群众参与的如农民艺术节、祠堂放歌、农民运动会等自娱自乐型活动。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真正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彭玉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

[2]董瑞娜;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J];魅力中国;2010年09期 

[3]曹云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2008年

新农村建设,文化何为? 篇9

新农村建设旌帜攒动,是当今中国的.一道风景.文化有怎样的作为,令人关注. 在和谐发展成为主导意识的今天,没有人否定文化的作用了.但“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否会依然如故?现实是,在一些地方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的政策表述中,文化只是一些门面话、口水话,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作 者:孙若风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报社 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 英文刊名:NEWSLETTER ABOUT WORK IN RURAL AREAS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研究 篇10

传统的农村乡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农村乡土文化逐渐被外来的文化所取代, 那些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也渐渐被摒弃。当前, 我国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农村乡土文化发掘工作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和环境中的,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族群内以维系乡村、宗教、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国家基层稳定为目的的, 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 将物质遗产与精神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比较典型的农村乡土文化有民俗风情、村落建筑风貌、民俗饮食文化、竞技游艺等, 这些都与当下的城市文化明显不同, 充分表现出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成果, 并呈现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魅力。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村乡土文化可以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乡土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 如果对乡土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保护, 并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 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乡土文化。这样, 既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还可以使农村形成和谐的生活氛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传统乡土文化的缺失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 很多农民在农闲之余只能靠赌博等方式来打发时间, 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农村乡土文化建设可以向农村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并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农村乡土文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农村乡土文化除了具有文化价值以外, 还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价值, 可以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文化的经济功能。农村乡土文化来源于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实践, 体现着我国独具特色的农村生活面貌。如果可以将代表农村乡土文化的特色产品、古镇建筑风貌、特色生活体验等加以产业化开发, 会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 农村既可以通过为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开展各项工作, 进而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又有利于我国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和传承。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既要继承和保留乡土文化中的传统和精华, 又要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如下:

(一) 对农民进行引导, 使其成为农村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就是农民, 他们既是农村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 因此农村乡土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才能有深厚的群众根基。农村乡土文化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农民也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 逐步培养农民的文化内涵, 从内到外接受农村乡土文化的核心精神。但是, 从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 只有少数农民对农村乡土文化感兴趣, 愿意接受和学习这些文化, 大部分农民仍然是一种观望心态。这就需要政府在推动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对广大农民积极引导, 建立农村乡土文化传承专项基金, 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宣传平台, 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熏陶。同时, 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创作能力, 鼓励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 创作出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艺术作品。

(二) 推动农村乡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 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主要依靠个人和民间组织来完成, 缺乏有效的传播机制, 使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播范围非常窄, 如果对农村乡土文化实行产业化运作, 既可以实现对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又可以积极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具备良好农村乡土文化根基的乡村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基础, 积极开发乡村特色旅游, 并结合吃、穿、住、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包装, 将特色艺术形式与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创作出一批新作品,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可以针对各个乡村特点来大宗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品牌, 有计划地对乡村群众进行乡土文化的培训, 使群众成为乡土文化的宣传使者。

积极开发农村乡土文化特色旅游是实现乡土文化产业化运作的有效途径, 针对各地文化特色制定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可以开发那些体现乡土文化特色的民俗、休闲和生活体验, 并将当地的陶瓷、绘画、剪枝、泥塑等特色工艺品与体验旅游结合在一起。还可以积极开发各种民俗风情表演, 使游客参与其中, 加深游客对农村乡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课题信息:本论文是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1501928。

摘要:传统的农村乡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农村乡土文化逐渐被外来的文化所取代, 那些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也渐渐被摒弃。当前, 我国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农村乡土文化发掘工作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文化,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谭贤楚, 刘伦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 2008.

[2]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朱方长, 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 2005.

上一篇:自适应混合模型下一篇:校园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