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教学十篇

2024-06-27

对汉语教学 篇1

在21世纪,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有着显著的成就, 为了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高, 要积极开展文化教学, 让世界认识与了解中国的文化与语言。但目前, 汉语国际教育中,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融合缺少系统性与全面性, 为了推动文化教学的高效开展, 本文根据AP汉语课程的启示, 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当前,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但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 缺少系统性, 随意性较强。文化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借助课文讲解实现了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入, 还利用了注释的形式, 在课文中呈现了文化内容。下文主要分析了文化教学中内容、教师与教材三方面内容。

(一) 文化教学的内容。

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作用下, 汉语学习具有了广泛性与普遍性, 关于汉语学习人员的国家也具有了复杂性, 在世界范围内, 多国均已开始学习或者关注汉语。在文化教学过程中, 文化背景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非洲、欧美等国家的学生而言, 对中国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 国家间的差异较大, 此时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难度较大。

目前, 汉语国际教育中未能关注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同国家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欧美、非洲等国家的学生, 其学习的效果较差, 文化教学的开展成效欠佳。

(二) 文化教学的教师。

在文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培训课程的逐渐增多, 教师队伍在快速壮大, 其中教师的质量存在差异, 部分对外汉语教师缺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对文化差异的认识缺少客观性, 未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文化引导。

(三) 文化教学的教材。

近几年, 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教材众多, 但在语言教材方面, 虽然拥有广泛的内容, 但缺少完整性、逻辑性与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 文化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采用的教材具有落后性与滞后性, 部分教材的实用性较差。

三、AP汉语课程对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的启示

(一) 在教师方面。

汉语国际教育中, 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承载着国际化汉语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的责任, 因此, 对于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还要精通民族文化与汉语, 同时对于学生国家的文化也要有所了解。

AP汉语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为:丰富的知识与综合的能力, 如:语言运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与跨语言教学的能力等, 我国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具备上述的能力, 还要对所教两种语言实现全面的了解, 如:文化特点、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等。

(二) 在教材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属于辅助材料, 利于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与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等, 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 因此, 教材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内容, 还要保持一定的画面感,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AP汉语课程对教材有着明确的要求, 在教材大纲中规定了教学的原则, 即: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积极开展交际教学, 同时, 要有效结合语言与文化, 并培养学生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因此, 汉语国际教育教材要明确文化教材的定位, 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全面的认识, 并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要积极发挥外国学生的主导作用, 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写, 并联系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 还要保证教材内容的较低复杂程度,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在教学策略方面。AP汉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多元的教学策略, 如:对比法、任务型、体验式教学法等。

对比法主要是让学生对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汉语国际教学文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比较目的与母语文化, 根据文化差异让学生对词汇展开理解, 此方法利于学生对单词形成深刻的记忆。

例如:老师的教学。在汉语中, 老师的应用范围较为宽泛, 在任何领域有一定成就即可成为老师;但在欧美国家, 老师仅指教学工作人员。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于词汇的运用也将更加自如, 同时还能够掌握汉语的特色词语。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 教师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氛围或者创设相应的场景, 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教学的场景要保持真实与丰富, 通过学生的体验, 让其全面认识汉语与民族的文化。

例如:关于汉服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汉服的展览馆进行参观, 使其体验汉服的文化。此时的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但此时的教学需要较大的花费, 要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的采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研究了AP汉语课程对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的启示, 根据汉语国际文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几点建议, 旨在推动汉语国际文化教学的长足、稳定与高效发展。

摘要: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世界舞台上, 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为了实现汉语的国际推广, 要注重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 本文研究了AP汉语课程对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的启示, 旨在有效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AP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颜湘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J].海外华文教育, 2012, 03:254-258.

[2]陈绂.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AP汉语与文化课及美国教学实况给我们的启发[J].语言文字应用, 2013, S1:35-44.

[3]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N].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26-30.

对汉语教学 篇2

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 文化, 政治方面的交流也日趋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上通用的第一语言, 在国际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新世纪, 以英语为基础的国际交流对中国数以亿计的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使得英语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读写, 更多的人意识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 而在英语口语学习中, 语音的学习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1 语音学习的重要性

语音, 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具体意义的、以进行社会交际为目的的一系列声音的组合。语言有三个基本属性:形、音、义。其中, 语音是第一属性, 人类的语言首先是以语音的形式形成。规则的语音系统是使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叫声的最决定性的因素。这个世界上有无文字的语言, 但却没有无语音的语言, 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语音, 作为语言的声音, 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声音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 代表着一定的语言意义, 语言要实现其社会功能必须依靠语音的作用。语言, 也被视作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换言之, 语音和语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 语言, 作为一种声音, 与一般的自然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语音是特有的经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声音。语音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思维活动, 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 是说话人之间获取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径。

英语语音学发展历史悠久, 英国语音学家吉姆森 (A.C.Gimson) 曾对语音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要学会讲任何一门语言, 一个人只需学会它的50%-90%的语法、1%的词汇便足够用了, 但语音知识却必须近乎100%的掌握。”同样的, 有人曾比喻道, 语法是“骨架”, 词汇是“肌肉”, 语音是“血液”。语音的重要性, 可见一斑, 因此英语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学习一门语言, 最初开始都是从语音开始, 语音被视作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入门砖。但语言学习者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总是在最初阶段由语音学习入门, 而在入门之后却忽略了语音的系统学习, 造成了种种的发音问题, 给后期语言学习带来了阻碍, 制约听力, 口语, 单词记忆, 乃至于阅读, 作文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 英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 语音的教学都在语言传播教学中处于首要且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这个学习英语的环境中, 语音学习的重要性也同样正在逐渐被学习者意识到。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音时,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母语, 汉语音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对掌握英语语音有着不同的作用。

2 汉语音素迁移对英语语音的影响

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 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 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 这被称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则是指,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 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当中最常见, 最表面的体现。母语的学习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 斯金纳 (Skinner) 提出了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儿童对母语的学习。儿童学话, 然后通过父母的反应判断正确与否, 正确的得到强化, 形成语言习惯。这样形成的母语语言习惯是根深蒂固的, 在进行二语学习时, 母语会对其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语音方面的最为明显, 被称作语音迁移。这种迁移如果发生在两个语系相差很大的语言之间的话, 影响是非常大的。

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 对汉语语音规律了如指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首先会遇到非常大的鸿沟, 那就是汉语与英语两个语种之间巨大的差异, 两者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 语音系统各成一体。其次,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能利用刺激反应模式学习英语, 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给予语音灌输的刺激, 也没有标准统一的对语音的反应, 这使得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被中国学习者接受时困难重重。

汉语语音以单音节为主, 绝大多数单词以元音结束, 除少数鼻音结尾也可被视作元音结尾。而英语语音多以辅音结尾, 且辅音会有多个一起出现的可能, 这在汉语中是没有体现的。这种明显的差异, 使得汉语音素对英语语音产生了负迁移。英语学习者会不适应英语语音当中一些不符合汉语语音规律的发音方式, 而人为的把汉语的发音方式带入英语语音中。例如, 常见的发音错误, 给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人为添加元音结尾, 将其拖长音, 或者干脆省略单音节词末尾的辅音结尾。又或者, 对于英语语音当中出现的汉语语音无所对应的发音, 例如辅音[θ]很容易被习得者归化为符合汉语发音标准的[s]。

而与此同时, 汉语音素也会对英语语音产生正迁移。事实证明,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亚洲或是世界范围来看, 对英语语音的掌握都是相当好的, 这也源于母语汉语与英语的共通之处。汉语语音系统复杂, 发音方式多样, 几乎口腔中的各种发音汉语中都有体现, 这使得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能够很自如的找到与汉语的共通处, 将其自然转化为英语发音。

综上所述, 汉语音素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可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举例说明) :

(1) 音相似, 略不同。

(2) 英语有, 汉语缺失。

(3) 英汉共通。

3 运用汉语音素的语音教学策略

语音教学在实践中一贯以来奉行的是发音部位法, 即通过图示或视频演示发音的正确部位而帮助学生实现正确发音,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 理解并找到正确的口腔部位是很难的, 而且因为口腔的特殊性, 其他人无法辨别发音者具体发音部位正确与否, 如果错的话问题出现在哪里。其次, 这种生硬的从了解人体器官开始的发音方法与母语学习时的刺激, 反应, 反思的过程不同, 很难被广泛接受。二语学习中, 最有效的方法是模拟母语习得的过程, 将模仿这一母语习得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再现, 通过利用英语语音与汉语音素的对比, 在汉语音素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增强, 达到学习英语语音的目的, 具体策略可分为单纯的模仿法与科学辅助法。

(1) 模仿法。

直接模仿法指单纯模仿, 即不作任何解释的模仿。具体的做法是给学习者提供听力资料, 从字到句再到篇, 由浅入深地要求学生单纯模仿。在发音遇到困难时, 通过上文提到的英语语音与汉语音素的关系分析学习者遇到困难的发音属于哪一种, 如果是课完全对等或相似但略有不同的, 引导他先发汉语的音然后加上英语语调。对于英语中存在的汉语缺失的读音, 再利用发音部位的方法使学习者精确掌握发音技巧。采用这种方法时, 一方面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原理与英语的发音原理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分析两种语言在发音方面的异同, 从而使学生纠正、避免用母语或是方言发音代替英语发音的错误习惯。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经常贯穿例词练习和会话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至少有三至五次的被纠正的机会, 以指出他们存在的语音缺陷或错误。此外, 还要鼓励要求学生课后经常收听外语电台, 收看外语电视节目, 直接模仿native speaker的语音, 并着重模仿有发音缺陷或错误的音素的发音、句式的语调等。

(2) 科学辅助法。

科学辅助法对技术的要求更高, 是一种脱离教师与学生之间纠音的模式, 完全通过高科技的手段使学生达到自学, 自测, 自己提高的英语语音学习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并以强大的渗透力进入到教学领域,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例如:以往在教学生音标发音时, 教师只能让学生跟录音机模仿练习, 且由于无法观察到口形、舌位的变化, 教学费力费时、效果欠佳。而利用视频播放国际音标, 学生可清楚直观地观察发音过程, 比较不同音标发音时口形大小, 舌位的高低等, 快速有效地掌握发音方法。另外,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的口腔器官发音舌位图、发音波式图、发音动画、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语音课件等, 使教师和学生在保证良好的视觉、听觉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语音教学和语音学习。例如, 充分利用计算机录音软件和语音分析软件Praat的功能来辅助语音学习。这样的实践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面向英语学习者呈现所切分的英语语音的声学特征 (如, 波形、频谱图、VOT值、冲直条和时长等等) , 还能更生动地呈现奇妙的发音过程及其物理特征。如此直观的教学手段对于习得好英语语音非常有帮助。

4 结语

在我国, 英语教学一直是以语法为主的, 这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英语教学一直围绕书本, 以语法为中心, 以词汇为基础。通过本文的论证, 英语语音的学习同样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着眼于实际的语音教学方法将会为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带来福音, 但语音教学还有待于不断的创新和实践, 完善其在中国这样特殊的语言环境中的教学策略。未来语音学将会是英语学习中的新的热点, 充满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史清泉.英语语音学中汉语音素的迁移[J].山东:山东外语教学, 2002-4.

[2]屠蓓.英语语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 :153.

对汉语教学 篇3

从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看

汉语的构词有很强的理据性。首先,汉语中的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很多语素可以单独成詞,这些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具有很强的意义表达力;与此同时,这些单音节语素也会按照一定的构词规律参与到复合词、附加词的构造过程中。其次,汉语词义很大程度与构成语素的意义有很大关系。汉语中的很多词义都能从语素义推知。、如“女工”的意思是“女性工人”、“男模”的意思是“男性模特。”由此看来,虽然汉语词汇较多,但是汉语的构词是有规律的。把握住词汇组合规律,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语言认知角度来看

根据认知理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将已具有的知识作为认识前的准备,另一方面又积极作用于认知的过程,进行加工,从而提高词汇能力。词汇的使用动态的,无论是词与词,义项与义项,还是语素与语素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若只是机械死板地靠记忆来学习词汇,他们学到的词汇知识往往是不健全的。很多初学者都“鸡蛋”的意思,但是却不知道“鸡”和“蛋”这两个义素的含义。这是因为,孤立的词汇学习方法没有注意到词汇及其内部之间的语义联系和规律,无法建立完整的网络状词汇,致使学习者在使用二语时无法快速、准确地激活所需词汇,陷入了死记硬背的误区中,阻碍了二语词汇能力的发展。

如何依据汉语构词法进行教学

单纯词的词汇教学

单纯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音词,一类是多音词。单音节单纯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单纯词,单音节单纯词大多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学生学习这些词的时候,一般处于初级阶段,语言知识还很少。所以,在讲解新词时不能超出他的所学范围。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运用形象记忆。首先,我们可以借助于象形文字。如在教“水”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甲骨文的写法是,让学生联想记忆。其次,我们可以用图片解释。因为很多单音节单纯词都只是描述一个事物,这种通过实物记忆的方法可以直观地解释生词的意思。

多音节单纯词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复音单纯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音译词、象声词和感叹词。它们都与语音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教授多音节单纯词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例如,当我们遇到双声词或叠韵词时,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这个词语的声母相同,或者韵母相同。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音译词、拟声词并不是词汇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授音译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相应的翻译告诉学生即可。教授音拟声词时,只需放一段真实的声音,或稍加解释,学生就会明白。

合成词的教学

合成词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它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在重叠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都存在着一定的构成规律。如“第+基数词”变成序数词等。这些规律可以在课堂中教给学生,提高学生推断新词的能力。但是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复合式合成词。其实,复合式合成词也具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如“地点+‘人’”表示出生或居住在某地的人,“‘可’+动词”表示能够被进行的行为。有此可见,只要掌握了基本语素和一定的词语构成结构,对于陌生的合成词,便可以自行类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需要充分利用合成词的构词结构,让学生举一反三。如在汉语中“试”+V,表示尝试某种活动。针对这种词意组合关系,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试”具有尝试的意思,用“试+V”的形式可以表示尝试某种活动。这样,如果学生学过“唱”、“穿”、“跳”等词语,就可以很容易可以推断出“试唱”、“试穿”的意思。

词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汉语的构词法有规律可循,但是仍需要我们根据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对外汉语的初级阶段,学生刚刚接触汉语,对很多很生词还不熟悉。所以此阶段,不宜将词法结构引入教学中。否则不但会给学生增加难度,也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但是,在中高级教学中,就应该吸取“字本位”教学法的一些做法,建立词汇网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汉语的构词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归纳出的词法如何使用进行讲解。如“V”+有,可以表示存在。如“挂有”、“写有”,但是这个结构不能表示持续进行的状态。我们不能说:“外面下有大雨。”所以教师运用词语结构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说明某些词语的特殊情况,避免学生造成知识泛化。其次,教师还应该重视词汇的文化意义。很多汉语词语的意思并是不单纯语素词义的叠加,而是附加了一些民族内涵。如汉语中的“铁窗”并不指“用钢材做的窗户”,而是借指监牢。所以,教师在讲解词语结构时还应该引导学习者把握体会词汇的文化含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对汉语教学 篇4

提要 本文研究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札记》,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肯

定其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该书作为第一部由西方人编写的完整的汉语综合 教材,从习得者的角度尽力描写汉语的本质,强调学习汉语特点的重要性,总结了自己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学习建议,为世界汉语教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关键词 马若瑟 《汉语札记》 世界汉语教学史

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神父,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是18 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汉语语法学家(Harbsmeier, 1998:16),被誉为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之 一①,以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专为欧洲人学习

汉语而编著,是其在中国三十余年学习与研究汉语的经验总结。方豪对此书大加赞誉,称其 为“西人研究中国文字学之鼻祖”(方豪,1987:963)。该书同时也“是一部最先将中国语言的 性质与其构造,正确地传之于欧洲人的专书”(石田干之助,1941:109)。

《汉语札记》(后文简称《札记》)1728年成书于广州,1831年付梓出版。目前拉丁文原写 本存世两部,分别藏于法国巴黎王室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②。1847年出版英译本。全书分两大部分,口语部分介绍白话和常用文体,书面语部分介绍文言文和高雅文体。

行文共分四章:序言、第一编、第二编和第三编,第三编已全佚。序言部分介绍了中国典籍、读书方法、中文字典、汉字构造、性质及音韵,还附录了谐音字表③。第一编以初学者为对 象,论述口语的语法原则和体例,重点分析了虚词,还列举了常用文体的修辞法及民间俗谚。第二编帮助那些完成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学习者向高级阶段过渡,介绍书面语和高雅文体, 包括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修辞并辅以大量例文。书中共选用了一万两千多个例句,近五万 汉字,这一规模在西方人编撰的早期汉语教材中是无人能超越的。④

《札记》是世界汉语教学史上具有传承和开创意义的作品。马若瑟把自己在学习和研究 105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拙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本文是在笔者硕士学位论文《马

若瑟〈汉语札记〉研究》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删改而成,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张西平教授的悉心指导,并曾

得到社科院语言所徐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鲁健骥教授的无私帮助和指点, 笔者还曾就拙文和好友查晓芳交流,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学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汉语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贯穿在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全面介绍与分析中,以 期对学习者有所指导和帮助,为汉语教学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曾对马若

瑟及《札记》做出过高度评价,“也许今后会有人用比马若瑟更好的方法来教授汉语,但很难 再有一个欧洲人能像他那样全面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鉴赏中国文学的内涵„„在我看来, 这一点就是《札记》一书永恒的价值所在。”(Lundbek, 1991:184)一 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

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然而

当时却缺乏适合的教科书。不少人一到中国,就急于寻找一本中西文对照的字典作为工具 书来帮助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马若瑟多次强调仅靠几本字典是学不好汉语的,本着为后人 学习铺路的目的,他潜心编写了这部作品,“我用拉丁文写成这部书,为的是让所有的传教士 和对汉语学习有兴趣的人使用它,无论国籍,都能从中受益”。(Lundbek, 1991:37)在创作《札记》的过程中,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可供马若瑟参考的范例屈指可数。在他之前,仅有传教士瓦罗(Franciscan, Varo)撰写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rina)⑤一书,该书1703年在广州出版,主要从拉丁语法的原则出发来分析汉语口语, 书中没有汉字。而当时中国本土尚无一本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课本。因此《札记》的 问世,填补了西方人学习汉语在综合教材方面的空白。

《札记》一书综合了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知识。安排内容时,首开明确 区分文白两种语体的先河,把汉语分成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加以论述,先讲授“活语言”———

官话,再过渡到古汉语———文言文,逐一细述了汉语的特点,第一次完整地向汉语学习者展 现了中国语言的全景式图画。

在编写时,马若瑟采用口语与书面语分阶段侧重的体例,遵循了外语教学循序渐进的原 则,从中已然可见现代编写对外汉语系列教材的雏形。口语部分(初级阶段)强调发展听说 能力(类似今天短期培训或学历教育低年级的“生活汉语”),学习重点在理解中国人说话以 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例文选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语言材料,十分生动、上 口;为方便初学者,每个例句后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及释义⑥。书面语部分(中高级阶段)则以 培养读写能力为主(类似今天学历教育中高年级的汉语言专业),例文逐步删去注音和释文, 只保留汉字,选取的是历代典籍中的名篇,语言精炼,文学色彩浓厚,目的是教学生模仿古代 作者的风格进行写作。此外,他还指出在课本后加上按字母排序的索引很重要,“即使是零 散地分布在书中各个角落里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毫不困难地查找。”(§4)《札记》出版前曾以手稿形式在欧洲汉学家间流传,后由新教传教士马礼逊⑦于1847年 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出版,作为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教材,而当时“侨居中国求精研华语之 人,不惜以重价求之,致成罕观”⑧。可见,尽管历经百年,该书的教学价值仍然弥足珍贵。作为首部完整的汉语综合教材,《札记》为后来者编写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和大 量的素材,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⑨在法兰西学院教授汉语时,曾利用它来编写著名的《汉 文启蒙》(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1822),该书在《汉语札记》的基础上构建的汉 语教学语法,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肯定,从而再次佐证了《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106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二 回归汉语语言本质,重视学习汉语独有的特点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或为来华传教士,或为欧洲本土的汉学家,这些教材大都自 然地沿用了希腊语言学的传统,套用拉丁语法模式来讲授汉语,有时反而可能影响了对汉语 内在结构的真实认知。而与它们不同,《札记》是第一部试图从汉语本身来介绍汉语,进而分 析并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教科书,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马若瑟通过三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着眼于汉语与欧洲语言之“异”,特别留心收集中国 人习焉不察的语料,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而这对于西方人学习汉语有着 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所关注到的问题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热点话题,我们或许能从 他对汉语的理解与分析中获得一些新的教学思路。笔者在此择其精要,以飨读者。2.1词序与虚词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与语序就成了汉语最重要的两个语法手段。马若瑟注意 到了汉语里词序的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他明确地指出,形容词放在名词前后,意思 迥然不同,如“大房子”和“房子大”;“恶人”和“人恶”等等。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已对中国传统语文学中“虚词”、“实词”的区分有所了解,在语 法第一节就写道“不能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虚字,能够充当句子基本成分的就是实字;实字分为活字(动词)、死字(名词),虚字表现为虚词”。(§27)不少研究者都承认,这种关于 汉语里“实词”、“虚词”的划分,正是通过马若瑟在《札记》里的介绍,才正式进入西方普通语

言学的术语范畴。(姚小平,1996:41;罗宾斯, 1997:120)马若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作用:帮助实词表达不同的句子意 思,并认为它们是欧洲人难以自觉使用的一些字,但却有助于学会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如 果不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那么即使发音全部正确也徒劳无用。”(§77)因此,为了 让学习者全面了解虚词的功用,全书有三分之一在论述白话和文言中的常用虚词,共计117 个,不光讲明各种用法,还摆出使用条件,详加例证。可以说,马若瑟是第一位向欧洲学习者 全面介绍汉语虚词,并进行深入探讨的西方人。2.2“把”字句

“把”字句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句式,现在通常的教法都是按照“把”字句的基本结构进 行句式练习,然而西方人对它的运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畏难情绪,很多欧洲学生可以正确地完 成课堂句型练习,但在日常表达时则往往避开“把”字句。

马若瑟专设一节讲“把”字,但有趣的是并未给学习者归纳出基本句式,却采用了介绍

“把”字由动词转化为介词的过程来进行分类的方法。他指出第一类里的“把”还有较多动词

含义,强调跟手有关系的动作,例如:“把纸儿扯得粉碎”,“把他拉到房内”。第二类的“把”更

多地用于指示后面动词表示的动作,例如:“把我们的生意弄得这样冷淡”,“把他灌醉了”。这说明“把”的介词含义明显增强,动词义开始减弱。到第三类,他介绍“把”与“看、视、当”等

词组的固定搭配,如:“把金银视为粪土”,“把那贼子当作好人”。最后引入“把”作量词的用

法,用于表达手中的物品,如:“一把伞”、“一把菜”、“一把刀”等。(§44-47)由此可见,马若 瑟没有孤立地讲“把”字句,而是挖掘其语法功能的转移过程,从语义角度来揭示“把”的用 法,似乎更贴近学习者的认知过程。107 李 真:《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2.3汉字

和欧洲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特色。马若瑟注意到了汉字与语

素的对应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确定的含义,因此有多少字就有多少词”;第二,汉字是非字 母文字,“自身不表示本字的发音或声调,只表示形象和语言符号,它针对的是反映在头脑中 的印象,而不是关系我们的听觉。”(§9)因此他总结出对汉字的学习必须音、形、义三者同 步,不能有所偏颇,因为虽然用欧洲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助于记忆汉字的发音,但由于 汉字有众多的同音异义字,如果不记字形,那么几天后就无法推断用注音法所记的语句含 义。我们在今天的汉字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鼓励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摆脱对拼 音的依赖,从整体上去掌握和理解汉字,从而提高对汉字的认读能力。

在马若瑟看来,汉语的这些特性决定其教学不能套用学习欧洲语言的传统,故而他力图 从汉语的事实出发来进行阐释和解说,尝试为欧洲人总结出适宜的汉语学习方法,告诫学习者不要受制于西方的语言学理论,鼓励他们解放自己的思想,摆脱本国语言的影响。他曾在书中公然宣称要告别拉丁语法,不想将其运用到汉语研究中;而且也确实在编写 时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与那些拘泥于印欧语语法来介绍和研究汉语的著作相比,这一点尤 显可贵。这样一个大胆而革新的编写构想,在四百多年来西方人编写的数百部汉语教材中 极为少见;直到今天,反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不是就真正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不 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了呢?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不得不承认马若瑟的良苦用心对 当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仍有启发作用。三 第二语言习得的宝贵经验

早期对外汉语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编写者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是第二语言 的习得者,他们均从自身体会出发,向读者分析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了汉语学习的普遍规律。《札记》也不例外,书中就介绍了不少实用的汉语学习方法,为研究西方早期汉 语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马若瑟主张学习汉语的方法应是重实例而轻规则, 书中所举例句多达一万两千多个,且大都按一定的句式结构归类。他反对在学习之初强加 给学生很多望而生畏的语法规则和术语,提倡通过大量例子来学习汉语。因为单纯学习规 则显得冗长且乏味,而由实例入手,则使学习的途径变得便捷。马若瑟所强调的正是在语言 材料中把规则具体化,让学生们从真实的例句中体会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外语能力 的目的。他还强调了目的语环境和实际运用对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指出加强与中国人 的日常交流有助于外国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便迅速掌握汉语的交际运用能力。此外,他 还注重结合文化进行教学,不光介绍汉语语言本体的知识,还通过旁征博引古典文学的名家 名篇以及小说和戏曲中的生动表达,介绍了汉语所植根的中国文化土壤,包括中国人的价值 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札记》的优点在于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以一个语言习得者 求异的眼光来研究汉语,尝试贴近汉语原貌来描写汉语语法特点,提出了实用而富有教育意 义的学习建议。无论是汉语教师,还是汉语学习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作为21世纪的对 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发掘类似《札记》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珍 贵的研究材料,对当今的汉语教学也深具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108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附注

①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为马若瑟、宋君荣(Antoine Gaubil, 1689—1757)、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 1718—1793)。

②大英博物馆所藏“仅存残缺不全之第二编与第三编之一部分”。(参见费赖之,1995:531)③《札记》的拉丁文本附录的是“汉语诸音总索引”,列举了1445种音节,每个音节列出一个汉字及其 释义。而英译本的译者则用自己总结的谐音字表取而代之,共计528个音节,4397个汉字,但没有释义。

④关于该书的详细介绍,参见张西平等(2003)。

⑤《华语官话语法》中译本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⑥英译本已将拉丁文翻译成英文,注音也改为译者裨雅各所处时代的汉语注音。

⑦马礼逊(Robert Marrison, 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创办人,中西历史

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英汉对照字典《华英字典》(1823)的著者。⑧参见费赖之(1995:531)。⑨代表作有《汉文启蒙》、《亚洲杂纂》。参考文献

戴密微(1998)法国汉学史,见(法)戴仁主编、耿升译:《法国当代中国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董 明(1996)明代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方 豪(1987)《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

费赖之(1995)《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刘 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鲁健骥(2000)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见张德鑫主编

《回眸与思考———专家笔谈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与应用〉1992—1999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必松(1990)《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石田干之助(1941)《中西文化之交流》,湖南:长沙商务印书馆。

许光华(2001)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国际汉学》第6期,郑州:大象出版社。姚小平(199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国外语言学》第3期。

张西平等(2003)《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周思源主编(1997)《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Bridgeman, J.G.(1847)Th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of Prémare.Translated into English.Canton: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Harbsmeier, Christoph(1998)Language and Logic in Joseph Needham’s serie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undbek, Knud(1991)Joseph de Prémare(1666—1736), S.J.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Den-mark: Aarhus University Press.Prémare, J.(1831)Notitia Linguae Sinicae.Malacca:Cura Academia Anglo Sinensis.作者简介

对中级汉语精读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5

一、学习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与学之间, 学生自身的内因起决定作用。必须要在中级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有效的汉语学习策略。在学期初就应该跟学生再三强调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 每节课之前必须布置预习任务。中级班有些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达不到, 如果没有预习,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根本无从谈起, 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另外, 现行的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都存在一个在所难免的缺陷, 那就是生词外文翻译的准确性问题。有些生词, 如果学生预习时为了省事只是看书上的翻译草草了事, 往往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还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课前不复习, 经常占用课堂时间查字典, 使得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步骤延缓拖沓。因此让学生养成一个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是上好整堂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应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原有学习模式, 在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和语法水平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 自觉培养和提高汉语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改变原有不当的汉语认知和学习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自身在汉语课堂之外的自学能力。

二、语音教学

在每一节新课的教学中, 第一步首先是读生词的环节, 这在中级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读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进入中级阶段的留学生发音还有很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读了解预习状况, 发现学生的发音偏误,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纠错。发音问题本应在初级阶段解决好, 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特别是各国留学生都会有一些顽固性的发音问题, 那中级阶段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时机, 否则发音顽疾将伴随学生终身, 再难根除。另外中级学生有些正确的发音也还不够稳定, 也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发音很不自信。因此在自读之后还应教师领读, 让学生模仿正确的发音, 为他们使用该词开口交际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与生词的发音相比, 课文的朗读在中级班就显得格外重要。中级精读课文已经从单句、短文过渡到了较长篇幅的文章, 各种文体兼有, 包含大量以HSK丙级词汇和语法为主的书面语表达, 如何训练留学生在这种较长的语篇中保持流利的语感, 掌握重音节奏, 了解语流的音变, 是中级班语音教学的一大难题。试想, 如果一篇课文学了一周之后还不能流利地朗读下来, 那究竟学到了多少;高一级的词汇语法不经朗读又有多少能够扩充到学生的实际交际当中去呢?因此读课文应该成为中级精读课程重点强调的一环。课堂教学中读课文的环节可以灵活安排:可以在课文讲解之后配合磁带播放, 学生自读后教师纠音正调。课后还可布置学生掐时间读课文, 逐步提高朗读速度;自读课文并录音, 通过回放自我纠正;与中国朋友交换朗读等方法。甚至可以效法中国学生在每天正式上课前进行晨读;或如果课堂时间允许, 可选择适当课文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读课文竞赛, 并由学生打分评判等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切实提高朗读水平。

三、汉字教学

长期以来, 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汉字教学一直相对滞后。中级班有些学生在初级班没有过汉字关, 对汉字仍有神秘感、畏惧感, 有些学生常常说好于写, 有的词会说不会写, 对汉字仍有畏难情绪;有些学生多多少少存在汉字书写错误, 对形近字、同音字的辨别仍有一些模糊。这些都大大制约着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向中级发展。

想要打破留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 改善留学生汉字识记困难、效率低下的现状, 这就必须将着眼点从生词转移到汉字, 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汉字水平。目前, 对外汉语学界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字本位”的教学法。有统计表明, 汉语词汇数量虽然庞大, 但构成词汇的常用字却高度集中。一个人如果认识频率最高的1 500个字, 他就可以读通一般读物的96%左右的字。另一方面, 汉字的构词能力非常强。据统计, 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现代汉语所使用的7万个词, 平均每个汉字能构成20个合成词。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学习阶段, 采用字本位的原则, 利用字形分析与构字规律来学汉字就有效得多。我们应大力推行以部件教学为主线的方法即“部件识字法”或“字素教学”。《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全部8 822个词, 用了2 866个汉字, 仅用431个部件。其中有理性高、构字性强的就更少了。这样就化繁为简, 将教学重点缩小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 降低了汉字认知难度, 减轻了记忆负担, 便于识记。

加强汉字教学, 首先应该强调书写规范, 要真正理解汉字各部件及其组合关系。外国学生写汉字时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书写错误, 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认轮廓, 不辨细微, 笔画增损, 部件错置等。其病根就是初级阶段的笔画、部件、单部件字这些组合汉字的基本零件没能掌握好。要向学生强调到了中级班解决汉字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落下的汉字基本功要迎头补上。其次, 要加强汉字书写练习的强度, 纠正学生懒于动笔的毛病, 留学生在短时期内想要学好汉字, 不勤于动手很难见效。另外还应改变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对电脑的依赖, 提倡手写, 改善看多写少、说好于写的不平衡状态。最后, 通过对整字、部件、形部、音部的逐层破解, 加强汉字部件及其组合关系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主要汉字表意部件的固定称谓和独立的意义。特别是要加强形声字的教学, 通过形部来确定意义归属, 通过音部来推测发音, 这对于汉字的认和读都是一个有效的支撑, 同时会帮助留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 这不但可以加快汉语学习的进度, 而且可以使他们掌握汉字识记的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中级精读课的重中之重。在中级班, 必须让学生了解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词汇在语义上并不存在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除了在语音、书写形式上不同之外, 在语义范围、适用范围、搭配关系、感情色彩、语体风格、文化内涵等各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因此, 中级班的生词学习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义词、反义词、同素词、同音词大量出现, 各种深层问题纷纷暴露出来, 使学生无所适从, 学习陷入瓶颈。

因此, 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必须向学生灌输一种更为成熟、全面的生词学习方法。学习一个新的生词只是了解意思还远远不够, 近义词与反义词、褒义词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单音节与双音节、及物与不及物, 以及离合词的问题等等情况均要考虑在内。同时到了中级班常用词一词多义的情况也愈演愈烈,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一个词可能不止一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了, 而是每一个义项都会对应不同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学生在学习生词时往往识记单位仅限于词, 出现认词不认字的情况, 已学生词里的字出现在别的词语中就无从辨别了。认识“帮助”, 却无力识别“救助”。这大大局限了学生生词量的扩展, 也制约了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里对未知词汇的猜测感知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根据汉语自身的词汇构成模式和加工方式, 加强词素教学, 重视词素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将双音节词拆分成单音节词, 再用分析汉字的方法来解析词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本位的词语教学是个别的、孤立的, 而字本位的词语教学是成体系的, 以一个个字为中心, 可以形成一个个字族。如从“严”出发, 可在其前加字形成“庄严、尊严、威严、森严”等, 也可在其后加字形成“严格、严明、严肃”等等, 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词汇, 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不容易忘记。这样就让学生从一个个汉字迷魂阵中走出来, 对词汇和汉字的构成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大大扩充了词汇量, 有效增强了识记效果。

另外, 在中级词汇教学中, 讲词汇不能不讲搭配。可以说没有搭配就没有词汇, 因为学生如果不知如何使用, 就很难表达出有效的句子。应让学生在了解词义之后, 能够从语用方面得到明确界定。这其中, 搭配习惯、固定搭配、前后搭配的语体一致性, 单音节双音节的平衡原则等都是应该格外强调的。

中级水平开始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成语、惯用语等参与表达, 借以提升表达的程度和效果。留学生初学成语还有一定难度, 应将成语中四个字的固定排列对应关系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成语也有规律可循, 从而不再畏惧。

五、语法教学

虽然学界目前有淡化语法的趋势, 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认识到, 语法教学虽不可太过繁杂、刻意强求, 但基本的语法意识必须在中级班建立起来, 这对于学生有意识地了解汉语规律、强化练习、规避偏误大有好处。中级班学生的语法水平良莠不齐, 如“的、得、地”的语法定位、动词做定语、多重定语、多重状语等情况, 一开始学生认识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还存在较多问题, 在教学之初应予以厘清。定、状、补三语法是中级语法的核心, 应针对学生的理解误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点进行讲解, 反复强化练习。

从中级班的教学实践情况看, 有的学生对于初级阶段的语法还未完全掌握。比如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以、而、为、则、由”等虚词、反问句、复句等, 并未掌握好。而初级阶段语法项目中的难点又在中级教材中继续出现, 并进一步深化。因此, 我们必须设立一些语法专题, 打破初中级阶段间的藩篱, 对于跨越初级和中级语法的难点集中进行讲练。因为有些语法项目比较复杂, 如复合趋向补语等, 这一课中出现一种用法, 那一课中又出现一种用法, 各课的注释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在语法专题中集中汇释和操练, 大大有利于语法的全面掌握。

对于重点语法, 在讲解时应针对各种情况多举几个例句, 让学生穷尽该语法的所有情况, 留下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六、课文教学

如果说单句表达是初级班的主要任务, 那么成段表达能力, 就是中级汉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级阶段加强语篇教学是中级阶段的一大任务。笔者在中级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能够用简单的口语复述课文;三是能够分析课文中每一句话的内部的语法关系以及句与句之间, 段语段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

一篇中级水平的文章, 涵盖了大量中级词汇、语法, 学生如果想要将其完全消化, 读, 是第一步。读课文能够从点到面地进行再现, 对于进一步理解词意和文意, 熟悉生词和语法的使用, 连贯整个语言环境, 加强综合理解和整体感知都大有裨益。

复述课文既能考察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又能锻炼学生将书面语转换成口语的能力, 还能看出学生对生词和语句的理解有没有偏误。同时复述课文也是一种成段表达的训练, 帮助学生摆脱单句模式, 一次表达一个系统的主题。

语段、语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篇章结构特点, 是在文章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全文主旨, 从文章布局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汉民族的表达习惯。如, 正确地安排语序, 准确地运用虚词, 通过词汇的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 使语篇中的句子相互衔接。注意运用逻辑关系词语来表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步掌握照应、替代和省略等语法手段来实现语段、语篇的连贯。在语篇的训练中要着重强调寻找段落中心句, 句与句、段与段间的关联词语和文章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的关键语句。

另外, 标点符号对于阅读理解有很大帮助, 但留学生除了最常用的逗号、句号、问号等之外, 普遍对于标点符号疏于了解, 阅读时不加留意, 不解其意, 写作时认为可有可无, 书写不规范。其实在阅读理解中, 如果能有效辨别特殊的标点符号, 那对于上下文的衔接, 阅读速度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在写作中, 标点符号恰当而多样的使用, 会给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针对中级汉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希望能通过这些环节的加强, 提高学生对汉语的整体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策略, 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汉语水平。

摘要:针对中级汉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面临的诸多难点, 应从学习方法、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六个方面探讨解决策略与方法, 借此提高学生对汉语的整体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策略, 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汉语水平。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级,精读,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2]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1997 (3) .

[3]金婷.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3) .

对汉语教学 篇6

在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中, 选择专业学习的留学生比例在逐年递增。根据2006年《中国教育年鉴》 (人民教育出版社) 的统计数据来看, 在14万多的来华留学生中有26%的人数为专业学习的本科生。因此, 作为起着衔接作用的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光大。面对此种现象, 有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重视起来, 并采取相关措施, 以提高《大学语文》的地位, 激发《大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

2.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

《大学语文》教师应发挥创造性,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大学语文》课程生动、活泼, 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 乐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 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 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 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因此, 利用多媒体技术, 从多方面给学生的各种感官予以刺激, 效果会好得多。《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制作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如讲解《一句话》、《雨巷》等诗歌时, 可以找一些优秀的朗诵作品, 放到PPT里, 让学生聆听并模仿朗诵, 通过朗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比干巴巴地讲解理论要生动得多。另外, 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 教师的讲课应有所侧重。比如,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 在《大学语文》中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宗教文化、名胜楹联等, 可以和专业相辅相成,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广泛开展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

《大学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 实践教学缺乏准确的定位, 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在课堂讲授之外, 通过凸显人文性的灵活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的丰富文化知识得到应用, 并进一步锻炼思维能力、培养语言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寓教于乐的形式显得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推行多样式教学, 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课堂与文化素质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 开展诗词欣赏系列讲座、名著电影演播等活动丰富教学模式。同时保证留学生今后专业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大学, 主要由负责对外汉语教学的学院承担留学生的汉语预科教学。如何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让汉语为零起点的留学生达到专业学习的语言要求是摆在每个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我校从2006年开始招收越南政府派遣的政府奖学金生, 他们来我校学习不同的专业, 主要以理工科为主, 学历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层次都有。他们来华第一年的任务就是过语言关, 第二年开始必须进入专业学习,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零开始学习汉语。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专门为他们制定了汉语预科教学方案, 并且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二、汉语预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汉语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 带有速成、强化的教学特点。第一年的汉语预科教学就需要针对此特点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 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 举办征文活动等。只有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大学语文》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 他们才会对《大学语文》更加感兴趣, 《大学语文》也才会承载起学生所需要的审美内涵与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 《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 并不一定能用现代的功用主义来诠释。作为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 又有一定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 更应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 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实现一些实用功能的同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为了支持《大学语文》的教学, 应多方面采取相关措施, 避免《大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边缘化。

参考文献:

[1]徐中玉, 陶型传.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俞克新等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3]李爱华.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的守望者.科学时报,

[4]王宁.高级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中国大学教育, 2004, (06) .

[5]张勇.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之我见.文学教育, 2008, (06) .

[6]杨雪梅.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任重道远.科技教育, 2007, (07) .

[7]吴敏.试论高职语文的地位和作用.现代语文, 2007,

[8]什么是高职高专?.中国教育在线, 高考频道.http:

做详细的安排, 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设计的汉语教学计划主要分成两大块, 以教学时间来分, 第一块为第一个学期, 第二块为第二个学期。我们按教学时间来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汉语预科学习时间仅为一年, 而在中国一学年为两个学期, 所以按学期比较容易适应中国的大学教学安排。这两个学期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第一个学期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在中国生活, 所以这个学期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在中国生存所必需的日常会话;第二个学期的目标是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汉语知识作准备, 所以侧重点在扩大学生的汉语词汇量, 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我们在确定了这两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与侧重的方向后, 下面就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

第一学期, 学生刚到中国, 迫切需要学习生活用语, 并且能与中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所以贯穿在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原则就是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由此反映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就是两种课型:听说课和读写课。听说课的内容是学习汉语的基本词汇与句型, 主攻听说操练, 不涉及汉字教学。读写课名称虽为读写, 但是重心是在汉字认读上, 同时辅以基本词汇与句型的操练。我们面对的主要生源为来自非汉字圈国家的留学生, 汉字教学虽然很重要, 但如果一开始就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恐怕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 进而挫伤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在头一个月不涉及汉字教学, 主攻听说,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汉语听说基础后的第二个月开始加入汉字的认读教学。这一阶段不强调写, 书写汉字仅作为课下的练习作业。这一点也与江新 (2007b) 提出的“口语先行, 识字跟上, 多认字, 少写字”的教学设计思想不谋而合。他还提到这样做旨在分散难点, 提高西方人汉语学习和汉字学习的效率。王俊 (2009) 对汉字习得的研究也表明汉字认读与口语水平高度相关。这些都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在确定了教学课程以后, 接下来就要选用合适的教材, 第一学期我们选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基础汉语40课》上册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看图说话》上册作为听说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汉语教程》第一册 (上、下) 为读写教材。我们的原则是教材不要太多, 有的放矢。如果教材过多, 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 抓不到重点:每本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教材上出现的生词也有所不同, 造成学生要学要记的太多, 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 在初级阶段, 我们的做法是以《基础汉语40课》上册为主要教材, 《看图说话》上册为辅助教材。《看图说话》的作用主要是帮助练习口语, 以图片的形式再练习《基础汉语40课》中到的内容。而作为读写课教材的《汉语教程》, 它的作用是认读汉字。它以汉字的形式再现《基础汉语40课》中所学的生词及句型, 这又是另一种对所学过内容的重复。重复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杨惠元 (1980) 认为, 掌握一种新的语言, 实际上是培养和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人们接受了新语言的音或形的刺激以后, 通过一定方式迅速地反映出来。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刺激, 二是反映出来。任何条件反射的形成, 都需要大量的反复, 学习语言自然也不例外。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往往不是理解记忆, 而是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只能靠重复。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重复, 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再现来达到对所学内容重复的目的。因为《汉语教程》的生词和句型绝大部分都包含在《基础汉语40课》中, 学生在学习《汉语教程》时只要将注意力放在汉字的认读上, 而不需要学习这个词的意义, 以及记住这个音的汉字,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负担, 又增加了对所学内容的重复出现的概率, 对所学内容做到了多种形式的大量操练。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 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是零起点, 学习时间又短, 为保证教学质量, 每周安排了20小时的学习时间, 第一学期的学习周数为18周。班级设置上, 开设小班教学, 这样教师可以兼顾到每个学生, 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启发式的教学形式, 尽量不使用媒介语, 采用沉浸式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是小班教学, 一个班不超过12个学生, 所以教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让每个学生在课上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所学的内容, 做到学了就要去用也要会用。

在第一个学期打好了汉语听说认读的基础后, 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就是为入系学习做准备, 所以需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并在听说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学习内容的难度上就要有所提高。通常的做法是在完成一个水平的学习之后自然进入到下一个水平的学习, 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就是让这些预科班的学生跳跃了下一个水平的学习而直接进入到下下一个水平的学习,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是零起点的水平, 学完第一个学期应该进入初二水平的学习, 而我们的做法是跳过初二水平的学习进入到初三水平的学习。当然, 这跟不同学校水平级别的设置有关, 这里提及的仅限于本校的级别设置。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大难度, 给学生一些挑战, 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地提高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当然这样做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 在第一学期的学习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汉语的能力。其次, 需要做一些合理的过渡。我们的做法是在进入下下一水平学习的同时, 增加学时数, 这些学时主要是用于学习所跳过水平里的没有学到的句型。最后, 还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汉语的强烈意愿。我们预科班的学生都曾获得政府奖学金, 学生的素质不错, 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习欲望强烈。具备了这几点, 就能顺利地进行这个尝试。在第二个学期的开始, 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感到有些难, 但是坚持下去后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很大。有了进步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一个月后, 学生已经能适应这一水平的学习。对于要进入大学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 HSK (汉语水平考试) 成绩是绝大多数院校衡量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硬性指标。到第二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后, 学生参加第一次的HSK考试, 绝大多数都获得了HSK6级的好成绩, 这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

因为在学完这个学期后, 学生就要进入各自的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所以为了能衔接上今后的专业学习, 在第二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分为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和阅读与写作课。这与第一学期的设置不同, 综合课的作用相当于精读课, 提高学生汉语的综合水平。这个学期的听力课和口语课分开了, 是因为听说的难度增加了, 需要有足够的课时及专项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这个学期还增加了阅读与写作课, 阅读能力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非常重要, 学生要学会阅读各种题材的汉语文章, 要能在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改革初探

钱秀琴

(河西学院中文系, 甘肃张掖

摘要: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忽视技能训练;学生对语音课缺乏学习热情, 语音课收效甚微。对此, 本文提出了改进措施与方法, 以提高语音教学效果, 有效完成语音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 它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设置是为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准备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该门课程的教育情况, 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胜任能力, 进而关乎语文教育的质量。但目前我国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与其所期待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师生们普遍感到现代汉语枯燥无味, 难学难教。这门传统课程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

现代汉语教学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原因很多, 但主要原因是课程性质的内部矛盾。教育部《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现代汉语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由此可见, 现代汉语既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 又是一门基本技能训练课, 理论和实践是现代汉语课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据审

阅读后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 在进行了大量的泛读后能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入系学习对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首先要能够听懂教师的讲解, 并记下课堂笔记, 其次要与教师及中国学生进行专业讨论及学习情况交流, 并能够在字典的帮助下阅读专业书籍, 写出读书报告、调查问卷、论文, 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试卷等。因此, 从第二学期的中期开始, 每周加入一定学时的专业词汇学习, 为进入专业学习做准备。总之, 第二个学期的核心思想就是做好从汉语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过渡。

三、结语

在经历了这一学年的学习后, 预科班的学生都顺利地进入了专业学习。当然, 他们在专业学习中还遇到了一些困难, 比如, 听课记笔记方面, 学生普遍书写速度较慢;有的专业教师口音较重时, 增加了听课难度, 等等。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 在探索中逐步完善我们的汉

视现代汉语教学, 我们就会发现, 长期的现代汉语教学都是把理论和实践揉和在一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的讲深讲透, 追求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完备性和科学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的内容, 并力求消化这些知识点。从实践上看, 学生也只是针对理论知识做些简单的练习, 缺乏系统, 使技能得不到足够的训练, 知识和能力长期处于脱节状态。李如龙同志认为:“传统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方法上的最大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知识传授唯恐不全, 不满, 不深, 不透, 能力训练则不怕又少, 又慢, 又差, 又费, 把这门工具性很强的工具课开成经院式的理论课。”因此, 近些年来, 如何对现代汉语进行改革, 使之适应新时期新形式的发展要求, 已成为语言学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材内容;二是教学方法。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谈点个人体会。

现代汉语语音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尤为迫切, 这似乎也是学界的共识, 因为语音部分的教材和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多而又往往最不受重视:最死板、最枯燥的是语音, 与中学知识重复最多的是语音, 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是语音, 教师感到最尴尬的、最难教的也是语音, 因而, 最难改革的还是语音。

现行的现代汉语教材普遍的作法是:主体部分是一节一节地讲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 主要是从生理性质方面去一个个地描写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原理, 介绍音节结构的特点和声韵配合的规律, 罗列变调、轻声、儿化

语预科教学。只有高质量地完成预科的汉语教学, 后面的专业学习才能够顺利进行。对于汉语预科教学中的不足, 我们将会不断进行讨论、实践, 逐步克服, 以使汉语预科教学体制越来越完善。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 入系前所必须接受的汉语预科教学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针对这类学生教授针对性的汉语课程, 从而解决学生的语言障碍, 达到促进专业教学这个目的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 对留学生的汉语预科教学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汉语预科教学,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惠元.浅谈重复.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

[2]王骏.留学生汉字习得的相关因素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 (1) .

[3]江新.针对西方学习者的汉字教学: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的认知与教学--西方学习者汉字认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b.

[4]陈霜, 杨艳萍.专业型院校入系留学生预科教学形态分析.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 2007, (4) .

对汉语教学 篇7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汉语教学

孔子,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内及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孔子思想与国际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 得到了几点启示, 在此与大家分享, 借以抛砖引玉。

一、对教学原则的启示

《论语·卫灵公》中有记载:“子曰:‘有教无类。’”其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 不分国界与华夷, 只要有心向学, 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 可以说, 孔子的学生中也不乏外国留学生。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阶层之分, 也打破了国界限制。

“有教无类”也同样是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之一。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习者, 他们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风俗文化、特点习惯甚至在某方面汉语知识上的接受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可谓“习相远也”。例如, 由于日韩等过处在汉语文化圈内, 这些国家来的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对于老师上课讲授的汉字知识、结构、笔画等接受起来很快, 教师上课相对比较轻松。但是对于大部分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来说, 汉字是学习汉语的一大难关, 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汉字的概念, 即使模仿书写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教学上下工夫, 不能因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慢而丧失耐心和信心。

再如有些学生对于所学习的语言知识, 很快就能够掌握并运用, 而有些学习者则由于母语影响、个人性格内向或对汉语及汉文化的陌生度较大等原因, 接受起来比较慢, 甚至有反复学习也不能理解的情况。作为汉语教师, 在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有教无类”, 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对教学目的的启示

孔子认为《诗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人生教材:“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但他同时又认为:“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奚以为?” (《论语·子路》) 即是说你把《诗经》读得滚瓜烂熟, 却不会运用, 让你管理政务, 你不会办事;让你出使各国, 不会办理外交事务。你读得虽然很多, 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可见, 孔子要求学生不可只停留于课本知识, 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正如我们的国际汉语教学, 是帮助和指导留学生掌握汉语这项技能, 而不是只理解它的语法概念、词语意思。注重实践, 培养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能够在言语交际中灵活使用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1、因材施教

孔子讲学的时代往往是面对不同的学生讲授同样的问题。在遇到不同学生提出同一问题时, 他通常会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答。《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天, 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在一起, 子路问“闻斯行诸?”即听到就行动吗?孔子答到:“有父兄在, 如之何耳闻斯行之”, 孔子要求子路先征求一下父亲、哥哥的意见, 才定行不行动。过了一会冉有又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到:“闻斯行之”。一同听课的公西华感到困惑, 追问老师, 为什么两个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在孔子眼里, 子路生性直率、做事鲁莽, 这样的人如果听到什么就行动, 往往容易犯错误, 于是教他征求父亲、兄长的意见, 希望他做事谨慎、少犯错误。而冉有呢?他是一个优柔寡断, 做事常常显得有些退缩的人, 所以教导他听到后就要立即行动, 以便养成做事果敢的习惯。

而我们国际汉语教学也经常会碰到和孔子同样的问题, 虽然我们尽量做到按语言水平分班, 但是很多学校由于一些实际问题, 如:学生数量较少、入学时间不同步等, 常常会有一个班里的学生汉语水平有差异的情况。此外, 不同的国别、生活背景、母语迁移程度, 以及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理解接受的差异, 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因此, 如何寻找可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2、褒贬并举, 激励弟子积极向上

孔子在教学中也常常碰到表现不令自己满意的学生, 他以褒贬并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既让学生明确自己错误所在, 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据《论语·子罕》记载, 有一天孔子表扬子路“衣敝温袍, 与衣狐貉者立, 而不耻者, 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赞扬子路在富贵者面前无贪求与嫉妒之心, 表现出不卑不亢之态, 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子路听到后“终身诵之”。孔子感到他有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 于是批评子路要是仅仅这样就不算好, 以此来激励他不断进步。

3、启发式、讨论试教学

《论语》主要就是孔子与其弟子就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展开讨论。老师向学生提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 老师直接回答或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老师循循善诱, 平易近人,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赞同或否定的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有些教师认为国际汉语教学就是让学生模仿、背诵。其实不然, 我们的教学中会遇到很多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 很多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自己去思考, 然后课上进行讨论, 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一味“填鸭式”地“满堂灌”要好得多。

三、对教师自身的启示

1、注重师德培养, 提高业务技能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要求, 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是说要以道为志向, 以德为根据, 以仁为依凭。对外汉语教师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来自世界各地, 教师不仅代表着个人, 也代表着中国。这就对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 我们在工作中都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向各国学生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言传身教, 让学生们不仅体会到汉语的魅力, 也体会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魅力。

而“游于艺”是孔子对我们在道德规范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艺”指“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即要求我们要具备各项技能。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 不仅要牢牢掌握汉语知识和教学技巧, 还要掌握有关中国文化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书法、绘画、历史, 甚至中国传统医药知识。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2、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不断提升自己

国际汉语教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 不断有学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新理论。教学研究也逐渐向细化发展。如若固守旧的教学方法和理论, 则必然不能赶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正式与这一点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1]、《白话论语》三秦出版社2003.8陈枫、文晖注译

[2]、《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杨伯峻

浅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篇8

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上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汉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汉语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学校汉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人经过对汉语教学的不断深入探讨,积累经验总结如下。

一、抓好教师教学水平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合格。

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学知识掌握了汉语语音知识,不仅可以使自己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可以很好地掌握声调教学的关键,及时发现学生发音错误的症结,并能纠正学习者的发音错误;掌握了汉语词汇知识,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具有快捷地辨析词义的能力,掌握了汉语文字知识,可以使教师了解字源、造字规律,从汉字的形、音、义出发,为汉字分析教学和整体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克服学生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掌握了汉语语法知识,可以使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的具体讲授,农牧区学生可以正确使用汉语,知道哪些内容是对母语者不必讲,而对学习者则必须讲的问题;掌握了修辞知识,既可用于指导学生写作,也可使教师自身的授课语言生动、活泼、形象。

二、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前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精心备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认真书写教案、讲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所教内容了然于胸,而且还要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功课相当重要,是教师讲好课的重要环节。备课时不但要熟悉所用教材,而且还要反复推敲,尽量多用口头用语。备课时应注意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同时还要根据留学生的特点,设想到农牧区学生在听课中的反应,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应用教学技巧

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课堂气氛过分活跃,随时插问,中断老师讲课,以致有时会影响教学进度,采用既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常常会因为利用过多的时间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导致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我们认为因循诱导,采用互动性教学、课堂教学反馈、复习式教学等方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既不能让学生太随意发言,扰乱课堂秩序,又不能打消他们的热情。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提问式教学,通过问答问题等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多采用重复法,即多次重复所学内容,强化学生记忆。如上课开始时可先用几分钟时间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快下课前也利用几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既便于学生理清知识点,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采用复习式教学方法,即在每章课讲完后,用小测验的形式复习本次课的内容,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平时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要求,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加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四、适合不同程度的需要,扩大教学的弹性

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程度各有不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地使教学富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孩子的需要。这种弹性一方面要靠教材来完成,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课文的总量,而在要求上各有不同,如分为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二是增加练习的量,将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另一方面,老师自身可以在弹性上多做些文章,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确定哪些是他们能完成的,哪些需要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哪些对本班来说相当困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听、说、读、写四项并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教学对象要通过正规的学习来掌握汉语,而不是靠自然习得,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做到的:一就是给他拐棍,让他能够通过这个拐棍尽快学到相应的知识,如汉语拼音,一定量的字、词;一就是让他能够尽快张开嘴巴,能够尽快学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让他学了有成就感。基于此,我们就应从听说出发,先听说,后读写,听说的同时兼顾读写,读写的同时也不放弃听说。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起始阶段,在教给学生汉语拼音和对汉字有了一定的形象认识以后,很快就要进入听话和说话阶段,听话和说话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话课文来完成。会话课文基本采取自编形式,配备相应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场景。随着孩子年龄长大,随着汉语知识和相关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在会话课文的基础上,要慢慢增加阅读课文,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大概到小学高年级,阅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就会一点点超过会话课文。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应该过渡到大量的阅读和一定程度的写作这个要求上来。

对汉语教学 篇9

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汉字教学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不能全盘搬入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因为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国内由于他们的语言环境使他们的“音和义”的发展优于“形”的发展。而外国孩子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在学习一个汉语词语的同时学习汉字的书写形式,汉字的音,形,义同样陌生,这势必更加困难。针对这一特点,儿童对外汉字教学要音,形,义同步。下面京师环宇跟大家分享以下经验。

幼儿汉字教学该从哪里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汉字的源头字,从象形字开始。汉字从字形结构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独体字和合体字。象形字多为独体字。象形字源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描绘事物的形象,轮廓或局部造出来的字,故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日”、“月”、“山”、“水”、“田”等,就像画画一样,是照着事物的形象描摹下来的。

汉字教学中有哪些顺序关系?

1、先认读后书写:语言学习总是输入先于输出。汉字教学必须让汉字的形义声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学习者的大脑。当学习者能够通过感知字形知音知义的时候,再学习书写。这也与教学的要求直接相关;第一步的要求是认读,然后才是书写。

2、先教基本笔画,再教书写。汉字书写规则是以笔画名称为基础的,比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3、先教独体字,再教合体字;先教笔画少的字,后教笔画多的字这是遵循由易到难的一般原则。具体地实施在教学中可以表现为:从意义和笔画都简单的常用独体字开始教学(人,山,口,小,大等),接着教笔画比较复杂难写的独体字(水,气,马,身,我等。)然后才教结构和笔画都比较简单的合体字(左右结构:体,好,休,明:上下结构:分,字,写,是)再后来出现结构复杂笔画较多的合体字(上中下结构:累,左中右结构:附,符合结构:够,照)。

汉字教学可以运用哪些方法?

1、在环境中“融”字

这里的环境包括学校的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中国,汉字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在国外我们能接触到的汉字就很有限,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将家里所有玩具,物品都贴上了相对应的字卡,设立识字写字区。和我们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我们的华文报纸,我们可以让孩子找找“你家的广告”等一系列和他生活有关的信息。环境中的汉字尽管以各种形式出现,如果不加以引导,幼儿会“视而不见”,只有在汉字——事物——口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幼儿才会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汉字,并能把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联系与匹配以相似块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2、在活动中“玩”字

在人的早期成长中,玩是最好的工作,正是通过无数次的“玩”,孩子在体验中认识了世界,在模仿中实现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让幼儿“玩汉字”,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其做法是以汉字为中介做各种游戏,开展各种活动。玩汉字游戏其目的是让幼儿以汉字作为玩具,在玩汉字的过程中调动眼、耳、鼻、口、手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听、说(尝)、嗅(闻)做中统合大脑的功能,进而更好的感知世界,认识事物。早期接触汉字,可以培养幼儿对汉字的情感和兴趣,让幼儿的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及动觉参与活动,通过所看、所听、所尝、所嗅、所做来刺激大脑。活动以主题性或综合性为主,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游戏。老师在游戏前要创设跟主题有关的场景,制作一批可供幼儿操作的字卡,约定一些游戏的规则,让幼儿借助汉字的提示说说、读读、听听、想想;画画、动动、做做。如食物的汉字教学看、听、说(尝)、嗅(闻),一起做水果色啦。

3、在生活中“找”字

对汉语教学 篇10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相似之处。教育理论研究证明,两种知识之间的相同和相似之处越多,两者之间越容易产生迁移现象。

(一 )国际音标

19世纪80年代 , 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师经过共同努力,以语言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人类学习理论为依据, 设计出国际音标(IPA)。从此,世界诸语言的发音便可以进行系统的比较了。因此,音标的出现,为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的分析比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汉语的标音体系。其中声母23个 ,韵母24个。声母 :b、p、m、f、d、t、n、l、g、k、h、j、q、x、z、c、s、zh、ch、sh、r、y(i)、w(u)。韵母: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

英语音标包括20个元音,26个辅音。另外,英语字母在具体的单词中有48个音素,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如:beautiful一词,一共有9个字母,但只有8个音素,用音标表示它们即:[b]、[j]、[u:]、[t]、[i]、[f]、[u]、[l]。

通过上述比较,拼音与音标之间的异同已非常清楚。而且,二者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颇多,是产生迁移的语音物质基础。

二、传统音标教学中的迁移

在传统音标教学中,对汉语拼音与音标的标音体系异同未做比较,把所有的音标都作为新知识,重难点来教,忽视了新旧知识间的迁移作用,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对于初学者来说,焦虑、紧张、失望的挫折心理,会使他们对所学的音标失去兴趣,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负迁移抑制了学习效果。其结果是初高中毕业生,甚至是大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拼读音标。这充分说明教学中没有将音标学习的重难点有效地突破,没有形成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留下了障碍。

英语教学中所强调的认知原 则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英语之间结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系统知识的理解;二是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可以看出,孤立地教学音标,忽略和割裂了母语(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之间的潜在的比较联系,其结果必然违背了学习者的认知迁移规律。

当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 作用被忽 视的时候,迁移所起的作用是负面的。并不会因为这种作用被忽略,它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没有将汉语拼音的拼读技能有效迁移到音标 的拼读过程中,学生就无法有效地形成应有的拼读技能。学生学会了单个音标,却不知如何拼读出较为复杂的新单词的读音。因此,学生失去了最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 即预习新单词、复习旧单词、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汉语拼音对英语音标教学的正迁移

马承老师结合中国国情及自 己几十年 的教学经验,独创了“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该教学法是利用初学者的母语知识,实现外语学习能力正迁移的成功范例。

该教学法认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 ,无时无处不发生学习上的迁移。英语和汉语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样的字母。两种学习情景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即在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 处。如英 语辅音 :[b]、[p]、[m]、 [f]、[d]、 [t]、[n]、[l]、 [k]、[h]、 [s]、 [z] 与汉语拼音中的b、p、m、f、d、t、n、l、k、h、s、z读音相似 ,字形相同。只要立足于区别对照,即可很快学会。这种学习情景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前者越容易对后者发生正迁移作用。

在教学中可根据汉语拼音的 顺序进行 音标记忆,这种办法有效地实现了汉语拼音声母和英语音标之间的认读能力正迁移,克服了负迁移作用,是认知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上一篇:运用特征下一篇:RAI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