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社会学十篇

2024-09-12

工程社会学 篇1

先秦时代需要集中大量社会力量进行建设的建筑, 主要有礼制建筑、宫室、台观、城郭、苑囿、府库、馆舍等。周代以前, 礼制建筑如宗庙等的地位要高于宫殿建筑。到了东周时代, 随着礼制走向崩溃, 社会世俗化加剧, 非礼制性建筑地位明显提高, 乃至成为主要建筑。

一般来说, 举行自然神崇拜的台形建筑称为“坛”, 奉祀祖先木主的建筑称为“庙”。这两种建筑为中国建筑史上最为基本的“礼制建筑”。二者的内涵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都有所改变。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祭坛类的建筑, 迄今发现的已经不下十余处。比较有名者, 如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大祭坛, 中原龙山文化祭坛以及良渚遗址的祭坛。这些坚固而巨大的土石建筑大都建设在地势较高的土墩、山岗之上, 形制非圆即方, 辨识度很高。商周时代特别是周代, 礼制建筑大有发展, 然而内容已经有所不同。从考古来看, 商周的礼制建筑有“宫”“庙”不分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先秦时代叙述的“明堂”十分相似。明堂制度自古以来聚讼不断, 但是无外是对于其作为宫室还是宗庙的争论。“明堂”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有人让魏惠王毁掉明堂, 孟子说:“夫明堂者, 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 则勿毁之矣!”可见明堂具有重要的礼制象征意义。

《周易·系辞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宫室是作为重要的文明象征而出现的。先秦典籍对于天子和诸侯营建宫室的记载不绝。如鲁襄公“作楚宫”, 晋平公作“虒祁之宫”、“铜鞮之宫”, 城濮之战过后晋文公为周天子“作王宫于践土”等等。这些宫室大多宽敞, 如铜鞮宫就号称有“数里”之广。

台观建筑在上古主要作为崇拜自然神之用, 至周代, 高台更用于会盟、观景, 故诸侯都乐于修建。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汉代。据《左传》记, 夏启之时, “有钧台之飨”, 《诗经》记周文王有“灵台”。春秋时代礼崩乐坏, 诸侯纷纷建设规模宏大的高台。晋灵公造“九层之台”, 在其上用弹丸弹人以取乐;楚国建有“章华之台”, 曾邀请诸侯来参观落成典礼;鲁国有“泉台”, 后来的赵国有“望齐台”, 秦始皇建有“琅琊台”等等。宋国还曾因征发劳役在国都建台, 惹起了民怨。

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诸侯的城郭都要遵守一定法度。到春秋战国, 各国相互侵伐, 城郭建设变得十分频繁。春秋时鲁国卿大夫臧文仲曾说:“修城郭, 贬食省用, 务穑劝分, 此其务也。”将建设城郭作为重要国策。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记载, 《春秋》中书“城”, 即“筑城”者有二十三次。实际上参考《左传》等文还会有更多记录, 而实际筑城当远不止此。

苑囿是天子诸侯讲武事以及田猎、游玩的地方, 有些类似后代的围场。据《诗经·灵台》记载, 周文王曾经使用民力建设“灵囿”, 其中养有鱼、鸟、鹿等各种飞禽走兽。齐桓公曾在其囿中荡舟取乐, 而齐宣王的囿则有方圆七十里, 禁止国人在其中作业。这类的园囿各国都有建设, 如郑国之原圃, 秦国有具囿, 鲁国有郎囿、鹿囿等等。周代针对园囿设有“囿人”进行管理, 掌“囿游之兽禁。”

关于府库的记载, 为时亦早。据《周礼》记载, “太府”执掌贡赋, “凡万民之贡, 以充府库。”商纣建有“鹿台”, 实则非台, 而是聚敛财货的府库。武王克殷, 就打开了鹿台, 散发了其中的财物。一直到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上, 还常常可以见到该兵器所入之库。如“少府”、“右库工师”、“左库工师”、“邯下库”等铭文十分多见。

馆舍是适应诸侯国外交建设而兴建的建筑, 《周礼》曰:“五十里有市, 市有馆, 馆有积, 以待朝聘之客。”这些馆都设置了“馆人”进行管理和服务。《礼记》记云:“卿大夫之家曰私馆。公馆与公所为曰公馆。”如《左传》记载“晋分曹之田, 公使臧文仲往, 宿於重馆。”这里的重馆就是私馆。襄公三十年所记郑国之相子产坏晋国馆垣之事, 很明显是在公馆。

二、工程施工概述

上古时代的工程建设大多用夯土材料夹板夯制, 其使用的原材料不外乎草、木、泥土、石材。早在良渚文化时代便出现了红色土坯。这种土坯全部都经过火烧, 外面为红色, 里面未烧透呈灰黑色。后来夯土墙和土坯墙兴起, 建筑装饰也被重视起来, 石灰等材料已被广泛使用。如中原一带如河南、陕西、河北等地古文化的房屋遗址, 其地面和墙壁往往抹上一层厚约2毫米的白灰, 坚硬平滑且十分美观白净。

从韩非子说的“构木为巢”, 到后来土坯墙、夯土墙的兴起, 形成了所谓“木骨泥墙”的建筑时代, 建筑技术也大为改观。据记载, 晋惠公被秦穆公从秦国释放以后, “朝济而夕设版”, “设版”指的便是以版来建筑城墙。其方法是先用建筑用的木版固定在需要筑墙的地方, 再往两块夹版之中填充土石以及草, 有的还加了薪柴, 然后用大量人力进行夯筑。比如晋献公使士蒍为重耳和夷吾二公子修筑蒲与屈, 士蒍“置薪焉”。后来赵简子营建晋阳, 董安亦如此。这样一层夯实, 再夹版夯筑上一层, 最后完工。

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了“栋”、“楣”、“楹”、“榱”等等众多专有的建筑用词。如孟子曾说:“榱题数尺”, 指的是诸侯宫室的木椽伸出了阶前有好几尺。据后世学者研究, 在周代已经出现了“重檐四阿”的建筑, 建筑技艺变得越加复杂。当然, 依照周礼, 从天子以下, 宫室的规制是递减的。“重檐四阿”是天子的规格, 诸侯以下只能用单檐, 至于士人则只有使用山型屋顶的权利了。在周代瓦已经开始使用, 但是很多普通卿大夫依然是住茅草为顶的宫室, 甚至国君的宗庙还有以茅覆顶的。比如臧哀伯在进谏时曾说到“清庙茅屋”, 有的卿士在获罪后, 屋顶的茅草都被抽取而去。因此在夯筑完成以后, 最后一道工序当是铺设茅草。

在先秦时代, 建筑施工往往遵循一定的时令。据《左传》记载“凡土功, 龙见而毕务, 戒事也。火见而致用, 水昏正而栽, 日至而毕。”《国语》讲到:“陨霜而冬裘具, 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东方苍龙宿早晨出现的时节, 则当完工。可见建筑的营造是要遵循时节的, 这与上古农业社会重视农业分不开。《诗经·七月》说到:“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 指的就是当时农夫在十月以后农事完毕, 服役于国君的宫室营建之事。春秋时, 宋国皇国父为大宰, 为宋平公筑台, 耽误了农时。当时的宋国大夫子罕“请俟农功之毕”, 然而国君不应允。最终导致百姓纷纷产生怨言。据《春秋大事表》研究表明, 春秋时代的营造时间, 多有夏天春天进行者, 如此则违背了礼制, 因而引起了后世儒者的批评。

以春秋时代为例, 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其工期如何。在公元前510年到前509年, 晋国主持了为周天子修筑成周城墙的工程。头一年的冬天, 晋国的士弥牟“营成周, 计丈数, 揣高卑, 度厚薄, 仞沟恤, 物土方, 议远迩, 量事期, 计徒庸, 虑材用, 书餱粮, 以令役于诸侯, 属役赋丈, 书以授帅, 而效诸刘子。”即进行工程的设计、工作安排与估价等工作。第二年, 晋国率诸侯军队按计划大力营造, “城三旬而毕”, 三十天就完成了任务。天子之都城, 规格最为庞大, 而能于三十日之期告毕, 其他各国工程的工期便可以想见了。前659年, “夏六月, 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前663年, “夏四月, 薛伯卒。筑台于薛。”前718年, 鲁国于“九月, 考仲子之宫。”前670年, 鲁国于“三月, 刻桓宫桷。”等等记叙都可以与上文相参照。由于当时的社会处于乱世, 故工程营建莫不举全民之力而迅速告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 1990年.

[2]孙诒让.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 2013年.

[3]钱正坤.中国建筑艺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李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年.

工程社会学 篇2

普光气田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2005年12月28日投入开发建设, 总投资310亿元。经过几年大规模建设会战, 至2009年10月陆续投产, 现年生产天然气100亿立方米, 对于进一步提高川渝地区和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缓解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优化能源结构,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负责普光气田开发建设的普光分公司, 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普光气田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高含硫整装海相气田, 成功开发属国内先例, 从一开始投入建设, 便吸引着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石化有没有能力高效完成高酸性大气田的开发?气田建成后本质安全及经济、社会效益如何?气田建设怎样才能把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气田建设需要宣传工作营造怎样的舆论氛围, 社会大众最想了解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 在国内外都没有经验可借鉴, 都需要建设者们付诸探索。

立足三个坚持

坚持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新闻宣传工作服务重点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相同的特点:投资规模大、参建队伍人员多, 工程建设风险大、困难多等。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是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工程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是鼓舞参建员工坚定信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助推器。普光气田建设的宣传工作, 从一开始就坚持把清洁能源生产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工程建设对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拉动、气田开发从源头确定安全环保工作方针等, 作为大的舆论宣传方向, 并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失时机、步步深入, 确定阶段性舆论宣传工作重点, 同时注重典型和事实, 引起群众的关注和兴趣, 确保对外宣传工作的效果。

坚持主动出击, 避免被动应付。重点建设工程的宣传必须克服犹豫、等待的被动、服从心理, 尤其是像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 面对的世界级难题多、安全环保风险大,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几年前发生在与普光气田相邻的开县“12·23”硫化氢泄漏造成巨大伤亡的事件, 对川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人民来说, 不仅是一种巨大的伤痛, 更是在心理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宣传气田开发建设在给属地政府、百姓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和不安, 避免非专业媒体不恰当宣传造成的恐慌效应, 是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硫化氢泄漏可能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宣传部门就要主动出击, 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让当地群众正确认识硫化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对人形成危害, 在发生意外时如何防范等, 提高对硫化氢危害的认知程度, 增强防范意识与技能。同时, 主动与属地媒体加强沟通合作, 及时向他们提供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安全环保措施等相关信息, 从而避免出现片面报道引发的不良反应。

坚持深入基层, 提高宣传效果。企业宣传最鲜活、最真实的素材来自基层, 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 场面宏大, 事迹感人, 在把握正确舆论方向的同时, 只有用真实的场景、事实说话, 才能确保宣传工作富有活力和生机。在普光气田建设中, 中国石化报、中原石油报、濮阳中原电视台都建立记者站, 及时跟踪报道, 并创办《中原石油报·普光专刊》。作为重点建设工程的宣传部门, 在积极配合做好日常动态宣传工作的同时, 为宣传人员提供深入基层的便利条件, 共同研究确定面向基层的报道选题, 是主动作为的题中之义。普光气田开发建设, 来自中国石化内外部的施工人员有数万名之众, 一颗螺丝钉的错误都可能为气田长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围绕坚定参建员工信念、增强责任意识, 确定“一线报道”选题, 与中国石化报协办“走基层”专栏, 用员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人、鼓舞人, 使宣传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处理好三种关系

处理好专业性和群众性的关系。宣传工作有其自身规律, 特别是现代化重点工程专业性强。这就要求宣传工作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又要兼顾群众性。普光气田不仅包括气田产能建设, 还包括净化处理, 涉及专业范围广、尖端技术多。在坚持不断提高新闻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同时, 发挥基层通讯员身处一线、距工程建设者最近的优势, 建立覆盖各专业、各施工现场的通讯员队伍, 加强专、兼职宣传人员的合作, 实现专业优势的兼容互补。唯如此, 才能真正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宣传工作做细、做实、做活。

处理好宣传内容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宣传报道内容讲究客观真实, 无论是动态消息还是综合通讯, 事实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而适当加入准确的评述, 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这也是综述类报道经常会出现评述语言的主要原因。评述是新闻人员在对客观事实认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升华与总结。由于从业人员的个体差异, 往往会出现认识方面的多样性, 虽然只有寥寥几笔, 所产生的效果确实大不相同。普光分公司在对新闻宣传稿件进行审核把关时, 既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审核, 也重视对评述语段的把关, 避免任意拔高、片面自我;对一些涉及技术领域的评述, 宣传部门人员与技术人员共同讨论, 确保了评述的导向性和准确性。

正确处理“单项引导”和“多项传导”的关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宣传工作具有多样性, 既包括对外宣传, 也包括对内宣传。不仅要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报道, 同时也要重视简报、板报、专栏、征文评比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将对外报道和对内宣传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企业宣传工作立体化, 更富有层次感和质感。普光气田建设中, 在把握好对外宣传报道的同时, 与各参建单位一起加强沟通合作, 创办《工作简报》和普光气田内部网站, 利用重大节日举办板报比赛、征文比赛等, 统一宣传主题和内容, 扩大宣传工作的参与率和覆盖面, 使内部宣传同样发挥鼓干劲、聚人心的作用。内外宣传做到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提高三项本领

普光气田的天然气被输送到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 对国家能源安全、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中国石化资源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宣传工作者只有怀着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 把对党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才能适时理性地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告知于社会公众。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是“适时理性告知”的前提。

提高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论述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宣传中, 宣传工作者若没有扎实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 就不可能把建设的宏大场面放置到时代背景下去正确把握, 就无法将工程建设提升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去诠释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所以,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宣传工作者, 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 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使新闻宣传工作沿着正确的路子发挥导向作用。

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公开性等特征。真实性要求宣传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时效性要求宣传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将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变成新闻及时传播出去;公开性是新闻最终接受广大受众的检验。因此, 合格的重点工程项目宣传工作者, 必须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提高水平的方式很多, 自学、请教同行与进修相结合等, 都是很好的方式。普光分公司每年都将宣传新闻骨干选送到国内培训班, 并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 业务水平提高了, 综合素质增强了, 企业宣传工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工程社会学 篇3

中共十七大报告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中凸现的贫富差距恶化问题,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曾以为已臻完善

“效率”与“公平”从来就是一个国家发展问题中最核心的两个概念。经过了一两百年的摸索与试误,其间还付出过巨大的代价。近半个多世纪来,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意识形态的阵营,终于各自努力却殊途同归地找到了高度一致的分配理论与模式。今天,无论所谓修正资本主义体制,或原本属于共产计划经济体制近三十年来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中国大陆、俄罗斯及东欧等地区,都发现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最理想分配模式是:

(一)初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按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法则决定各自可获得的报酬。这个过程,可以确保“效率”的极大化,但却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优胜劣汰”下处于弱势竞争地位者的处境相对困难,即贫富分化问题。

(二)于是,再分配过程中,就要通过政府,根据社会主义的精神与理念,进行财富的重分配,对弱势者、部门或地区给与救助或补贴,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三)政府在重分配过程中的职能若有不足,则仰赖社会公益机制。如:慈善组织、宗教团体等非政府组织来进行针对贫弱者的协助工作,这是第三次分配。

从头颠覆的北欧模式

这样的分配理论与模式,大约在上个世纪的后半叶,已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出现,并且证明效果很好。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发现:在这样的已逐渐定型的模式中,竟然出现了新的“创新”,我把他称之为“北欧模式”(见本专栏第7期)。这个伟大的“创新”,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初次分配中何以会出现“优胜劣汰”下的初次贫富问题提出了质疑与探索,认为所谓“弱势者”的弱势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弱势,而所谓“优势者”的优势或许也未必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优势。

就前者而言,所谓“弱势者”往往是因为缺乏教育机会、缺乏就业机会、地处偏远发展条件不佳、缺乏创业第一笔资金等等;再就后者而言,所谓“优势者”之优势,其中或有不合理的部分,例如部分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因垄断形成的巨大利益或灰色收入,因此,并不符合公平原则。

因此,理论的创新就集中在“初次分配”之上,尝试除了力求把握效率原则,也设法考虑公平因素,即:1.一方面清除及减少企业垄断,减少“优势者”优势中不合理的成分;2.二方面从普及教育,增加就业,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创办小额贷款及农村金融,以加强原本“弱势者”的竞争能力。如此,一消一长,即可论证在“初次分配”中“先天”’的“不公平”来源。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即是此意。应该说,十七大报告中的“分配理论”已达到了该一理论发展的前沿与尖端,今后关注的焦点就在于如何体现在相关公共政策上具体落实了。

也许从社会转向自然?

“分配理论”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已臻完善,至少就社会工程的范畴而言。下一步,会如何发展?我认为,长远来看,或不无可能触及到“生物工程”的领域。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华生在科学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人类基因学的研究,他不但是全球第一个画出“个人基因图”的科学家,并且在科研上也“证明”了对于人类的表现,先天基因比后天因素影响更大。虽然华生因此可能涉及“种族歧视”而引发轩然大波,并在获奖后不得不提早退休以息众怒。但科学与政治毕竟不能混同,如华生理论经得起科学实证考验,那么未来的“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就有可能往生物基因领域做更深入的发掘与探索了。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工程社会学 篇4

课程名称 社会学原理 主讲教师 王仲文

2012--2013学第2学期

课程总学时 36 已上学时 0 本期学时 36 周学时 2 专业班级

法学12(123)辅导教师

讲课学时 34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0习题讨论 2 任课教研室 行政管理教研室 实验指导教师

实习周数 0 设计周数 2 考试 √ 考查 ×

日 期

教 学 形 式 和 内 容 备 注 周次 月/日 星期

讲课内容 学时

实验、习、上机内容 学时

习题课、讨论课内容、测验安排 学时

课外作业内容 课程设计名称 学时2/26 二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五、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

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

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

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2

3/5 二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第一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

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2

3/12 二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运行

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三)满足需要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一)血缘关系

(二)地缘关系

(三)业缘关系 2

3/19 二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

一、文化的涵义

二、文化的特性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一)文化特质

(二)文化丛

(三)文化模式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一)文化震惊

(二)边际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2

3/26 二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同龄群体

(四)工作单位

(五)大众传播媒介 2

4/2 二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角色理论

二、社会角色概念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三、角色集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一)布景与道具

(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一)对角色的期望

(二)对角色的领悟

(三)对角色的实践

四、角色距离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4/9 二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

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二)角色理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一)向度

(二)深度

(三)广度

(四)频度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合作

(二)竞争

(三)冲突

第四节 集合行为

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二)模仿理论

(三)感染理论

(五)匿名理论

(六)控制转让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一)恐慌

(二)谣言

(三)流行

4/16 二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三、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内部关系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2

4/23 二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研究的独特角度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定义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二)家庭关系

(三)家庭功能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二)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第三节 性社会学

一、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

二、性存在的概念

三、性的社会因素

(一)性的生命周(二)性的性别规定

(三)性的阶层规定

(四)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

(五)涉性的人际交往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一)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二)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

(三)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

第四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

一、概念的来历

二、概念的具体化

三、社会性别的定轨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

4/30 二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二、组织的研究变项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分类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 2

5/7 二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2

5/14 二

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

一、社会设置的涵义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1.社会价值观 2.社会规范体系3.权威与地位结构 4.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社会设置的特征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设置的功能

二、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三、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

第三节 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一、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二、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

三、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 2

5/21 二

第十三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

二、社区的类型

三、社区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二)城市布局理论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5/28 二

第十四章 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

一、城市性:社会学家有关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

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

一、城市问题

二、城市规划 2

6/4 二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环境与社会变迁

(二)人口与社会变迁

(三)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四)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六)经济与社会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2

6/11 二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

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

一、社会整合理论

二、文化失调理论

三、社会解体理论

四、价值冲突理论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

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 2

6/18 二

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第一节 人口问题



一、人口增长、环境与社会发展

(一)人口增长

(二)马尔萨斯陷阱

(三)人口与环境问题

(四)人口与发展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及对策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

(三)环境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的区别

二、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

(一)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二)社会冲突论模式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犯罪问题

一、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犯罪社会学理论

(二)经济分析学派的犯罪学理论

二、国内犯罪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

6/25 二 复习2

教研室主任(签名)教学院长(主任)(签名)1

武汉化工学院教学日历

工程社会学 篇5

社会资本被获准进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张明伦透露。他表示,今后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将进一步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在发改委10月14日举办的“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张明伦介绍了社会资本进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具有一定收益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二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扶持;三是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利用工程供水发电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四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应该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并根据供水成本变化和社会承受能力等适时进行调整。

南水北调工程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6

1 我国水资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 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 200 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加剧了一些地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程度。我国幅员辽阔,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导致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丰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7大河流总径流量的81%,人均水资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2%,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2]。

1.2 面临的形势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已充分暴露出来,水资源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人口增长情况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减少1/5,降至1 700 m3左右(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1 750 m3);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将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因此,开源节流和保护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将更加尖锐;从粮食安全看,我国北方产粮区水资源条件较差,而2050年前国家需要增加1.4亿t粮食的要求,这必将使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

1.3 存在问题

a.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0多个,日缺水1 600万t,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 000万~8 000万t[3]。

b. 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我国北方有11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 750 m3/人警戒线,其中低于500 m3/人严重缺水线的有京、津、冀、晋、鲁、豫、宁夏等地区。可是,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50%,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约0.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40%, 单位产品用水定额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我国年取水量已达5 000×108?m3,是美国的1.08倍和日本的5.6倍,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1/14和日本的1/5.6,可见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4]。

c. 水资源污染严重。目前,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据统计,我国河流水质达Ⅰ、Ⅱ类标准的只占29.4%,符合Ⅲ类标准的占33.0%,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20.3%,超Ⅴ类标准的占16.9%。如果将Ⅲ类标准的水也作为污染水统计,则我国河流70.6%被污染[5]。进入21世纪,虽然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水质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d. 生态环境恶化。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1995年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水资源过度开发,无疑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e. 水资源管理强制性不够,体制与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目前存在有关水资源浪费、低效、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与水资源管理强制性不够、体制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有关。虽然近些年在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实行水价听证制度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绩,但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创新进展缓慢,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面对如此众多的严重问题,只有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通过建设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以及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2 南水北调工程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系

黄淮海流域占全国1/7的国土面积和2/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2/5的粮食、1/3的国民生产总值,抚育着全国1/3的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但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却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2%,存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大量超采,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被挤占,水污染加剧,黄河频繁断流,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严重局面,3大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达67%,59%和94%——水危机已严重制约黄淮海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水北调工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前期规划工作,几十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不断深入,到21世纪初,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水规划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建立了以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2.1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重要前提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确立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总体规划原则[2]。黄淮海流域为资源型缺水地区,其节水规划突出了资源性节水,以减少水资源量的消耗为重点,同时强调节水对减少污水排放量的作用,从而有效保护水环境。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水供需计划的安排,贯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战略方针,以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协调开源与节流、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等关系,以实现水资源供需总体平衡。南水北调工程近期供水目标主要是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同时兼顾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和挖潜的基础上,本着适度偏紧的精神,确定调水规模,以合理配置受水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在农业节水方面,采取扩大灌溉面积、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在工业节水方面,采取提高水价、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推行节水技术等措施;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则采取适当提高水价、普及节水器具、减少城市管网漏损率、加强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同时考虑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一定规模后,供水量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这时调水的规模应基本满足用水需求,相应的水价要适合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分别为89亿m3(其中新增39亿m3)和95亿m3,共计184亿m3(其中新增124亿m3)[2]。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2 二者相辅相成

从南水北调工程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内容看,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工程措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是形成一种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体系,包括工程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两者在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上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而且相辅相成,不可互相替代。从供需水量看,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战略》报告及有关报告分析,预计黄淮海流域2010年需水量将达到1 700亿m3左右,比现状需水量增加220亿m3以上,而2030年需水量将超过1 850亿m3。如果不考虑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在充分挖潜当地水资源、扩大再生性水资源(处理后的废污水、海水等)、利用地下水等条件下,预计2010年和2030年黄淮海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供需水缺口将达170亿~220亿m3和265亿~400亿m3[6]。通过节水,虽然能够减少一定的水资源消耗量和污水处理量,但仍很难缓解受水区用水的紧张状况,必须在“节水治污优先、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利用战略方针下,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才能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但在缺水的背后, 人们传统的用水方式并未发生变化,严重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回用率等状况远不能适应缺水地区的客观要求,缺水-开源-浪费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水资源管理的市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果不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必将引起供水需求的增长,滞缓高耗水行业的结构调整,可能加剧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程度,增加污水排放,形成水资源供应不足和水污染恶化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一方面需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水资源的严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彻底改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大力提倡节约用水,用舆论的力量、经济的手段、法律法规的制约共同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以建设节水型社会。

2.3 南水北调工程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以节水为前提,治污为本,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统筹规划水资源供需、调水和生态环境保护3者间的关系,突破了传统调水工程建设的思路,既缓解了北方资源型缺水的紧迫问题,又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2.3.1 推进了节水载体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但关键是要抓好节水载体建设。南水北调节水规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节水载体建设。农业节水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提高了灌区供水保证率,满足了部分新增灌溉面积的要求,减少了供水工程供水量,降低了供水工程投资,在实现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达到了增产和节约土地的效果,并减缓了地下水的超采强度;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节水效果表现为减少了用水的需求量,从而节省了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减少了污水排放量,改善了生态环境;而节水设备、节水工艺和节水技术的建设和推广也必将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综合分析测算,到2010年,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可实现年节水量39亿m3,其中农业、工业及城镇生活的年节水量分别为19亿m3,14亿m3和6亿m3;到2030年,可再实现年节水量37亿m3,其中农业、工业及城镇生活的年节水量分别为25亿m3,7亿m3和5亿m3[6]。另外,据初步估算,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减少渠道占地和能源消耗,可节地约9万hm2,节电7.7亿kW·h;城市供水工程节水投资可达25元/m3,可产生环境保护直接效益4.5元/m3[7]。由此可见,节水载体建设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均非常显著,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3.2 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费用基本由各级财政承担,水资源供给较多地考虑了水的自然属性,对水的商品属性考虑不足,水价制定较多地考虑水利工程供水的内部成本,对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等外部成本考虑不足,结果造成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大水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用水跑冒滴漏,大量污水得不到处理,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南水北调工程采用“准市场”方式运作,工程投资由中央财政出资30%,地方筹集基金25%,项目法人贷款45%,并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南水北调主体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成后,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的原则进行工程的运营管理,同时,按照“还贷,保本,微利”和实行两部制水价的原则,建立新的水价形成机制,以保证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2]。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体现了“谁投资,谁收益”、“谁用水,谁出资”的原则,这将改变我国水资源管理粗放和浪费严重的现状。水资源的市场化管理和经济杠杆的调节措施,促进了节水机制的形成,有效推进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2.3.3 加强了水污染治理,促进了节水

南水北调工程成功的关键在治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规模扩大,其90%左右的输水河道是利用现有河道,水环境问题突出。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既是保证输水水质的要求,又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为保证输水干线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共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135项,截污导流工程33项,工业结构调整38项,工业治理工程150项[8]。采取以治为主,配套截污导流工程,将污水处理厂出水分别导向回用处理设施、农业灌溉设施和择段排放设施,依靠各类污水资源化设施和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提高污水的资源化水平,使东线治污工程形成“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的治污工程体系。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目前已完成调水沿线工业点源污染治理65项,建成投运25个污水处理及回用项目,建成21座船舶垃圾收集站、43座油废水回收站和6个生态农业示范县,江都、淮安、宿迁及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正在建设。根据2008年上半年检测结果,江苏段输水断面水质达标率已达80%以上,较治理前有大幅度改善。同时,根据“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提高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建立了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由此可见,南水北调治污工程的实施,不仅保证了输水水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地促进了节水。

3 结 语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变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其核心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危机问题,既需开源,更需节流,二者相辅相成。只强调开源而不重视节约用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片面强调节约用水而不开辟新的水源,只能减轻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只有把开源和节流并重,形成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互相促进、共同作用的局面,才能彻底摆脱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怎样解决中国4大水问题[J].水利经济,2005,23(2):1-6.

[2]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

[3]成自勇,张芮,魏巍,等.中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经济,2007,25(1):66-68.

[4]王瑗,盛连喜,李科,等.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3):12-13.

[5]姜文来.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12(1):67-68.

[6]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南水北调节水规划要点[R].北京: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2001.

[7]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探索与实践[R].南京: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2008.

工程社会学 篇7

一、共青团组织与青年化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

1. 新时代共青团组织的角色定位。

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写入团章。从团章的表述中,共青团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又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作为青年的政治组织,必须为青年代表在国家政权中表达青年声音做出坚实贡献,并代表青年参与到青年化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在当前政治环境下,促进青年化社会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最佳主体是共青团组织。共青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击队和生力军。

2. 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实践———江南大学青马工程。

团组织的活动注重追求活动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在不断总结和完善实践指导工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指导、社会化发展、多元化成果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企业讲座模式、三下乡社会服务模式、挂职锻炼模式、参观实践模式等。江大也借鉴了其模式,并有所创新。主要有以下模式:(1)基于专业优势,搭建青年公共服务平台。为发挥江南大学商学院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搭建了企业家与组织成员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揭开了创业、就业在广大学生眼中的面纱,2013年5月至7月,江南大学青马工程共开设相关企业讲座和教育讲座十余堂,邀请各领域的领先者从创业就业、商会运转、个人修养等方面对组织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在活动期间成员们积极与企业家交流,向企业家传递了当代大学生的心声,也从企业家那里了解到企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活动在企业家与营员间均获得了热烈反响。(2)以驻外团组织为纽带,完善团组织覆盖模式。海外交流项目通过与韩国、香港等地的学校建立合作,输送组织成员进行参观、学习和探究,旨在拓宽成员眼界,培养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了解同龄国际友人的学习状况,接触更多不一样的文化熏陶。每年江南大学青马工程组织半个多月港澳游学项目,组织成员在当地进行课程学习、优秀组织参观、当地课题研究等活动,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尝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学习中,并与香港和澳门当地大学生及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学生工作及学校架构的不同与相似之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江南大学的学生工作吸取了经验,获得了学员较好的回馈。通过参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香港高校,在后期,青马学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香港高校社团运作模式对内地高校的适用性思考。香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体制提倡民主参与,故高校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式丰富,次数频繁。江南大学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地理、社会环境类似于香港,同属于经济发达地带。且无锡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市场活跃。江南大学作为无锡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当地中小企业加强合作,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志愿服务、挂职见习等不同方式,向社会输出学生或教师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高效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模式。(3)以地方资源为依托,开拓校地合作新局面。挂职助管项目通过与当地市团委、企业进行通力合作,通过整合当地政府或某类企业的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会,使组织内部成员得以接受实地培训。挂职助管项目的学员都是各学院推荐或在校级学生组织表现突出的品学兼优生,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进一步培养,他们经过一定的社团磨砺无论在组织管理还是交流沟通上都有绝对优势,并且这部分同学对各类社会活动都很热衷,因而对于挂助管项目而言有着绝对优势,对于实现挂职助管的功效性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本着结合实际的原则,挂职助管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推荐学生到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挂职,对工作的实际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根据“党政关注、群众所需、志愿者能为”的要求,为了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及青马学员挂职体验的工作领域,在本次挂职实习当中还加入了一些新兴企业及新农村等产业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员的优势及特点,这使得青马学员们在实践中能很好的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为我们探索如何有效创新组织模式提供了切实经验:首先,在参与对象上挑选的是比较优秀并对社会活动热衷的同学,其次,在服务单位上采用就近原则,并且在联系单位时依托区团委为媒介。这些举措对促进挂职助管的实际实施有着重要意义。经过实践也充分证明组织这批同学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于机关单位而言是一次革新机制的有效途径,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而言是生命活力的一次注入,于学生自身而言是发挥其优势才能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光发热的良好途径,于高校共青团组织而言则是培养青年、服务青年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共青团与志愿组织社会协同实践分析

中国共青团是联系党与广大青年群众的桥梁纽带,基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整体呈现出青年化倾向,使其在建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积极社会管理格局方面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突出以青年为主体的草根志愿组织形成协同治理的伙伴关系,使其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的一大亮点,并为开拓其他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中新局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层实践经验。共青团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重点要从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入手,紧紧围绕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方面来开展工作。

1. 做好志愿服务调研及管理模式创新工作。

为实现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目前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例如:江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训练营的影响带动能力还有待增强;完备的管理、激励机制仍需完善;服务保障能力尚显不足;志愿服务工作领域还需要拓展等问题,确定专项课题,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并形成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尝试推出一系列崭新的管理模式和办法,例如尝试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和奖章制。试点推行志愿者在商场、餐饮、健身、休闲等场所享受优惠价格,为志愿者提供便利生活和优质服务。尝试探索社区志愿服务的标准化记录格式,维护好社区志愿服务联络站的运转工作等。

2. 拓展志愿服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青马工程设计推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动员号召社会各界积极认领服务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季度成体系、年度树品牌的目标。在确定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推动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积极探索志愿服务融入中心工作、公益服务和社会生活的途径和方式,切实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高校共青团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与草根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协同伙伴关系的实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共青团组织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积极尝试。而此次青马工程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此类工作的重大创新。青马工程在培养营员中,注重营员善于突破惯性思维、勇于创新,善于总结不足、争取进步,善于立足实际、务实创新,善于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能力,使之能组成一个和谐进取的团队。正是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就更需要增强自身使命意识,切实把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全局意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为青年成长成才不断做出努力。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新形势,高校作为一个以理论教学和理想化实验为主的教育场所,无法在满足知识传授完整性的同时分配足够的时间来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顺应青年群体变迁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发青年群体的潜能,探索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模式和途径。本文以江南大学青马工程为例,从社会协同论的视角出发,探索共青团的社会管理创新与以青年为主体草根志愿组织发展之间的互动过程,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状,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基层实践经验。

关键词:共青团,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协同

参考文献

[1]李晓静.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探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2]张勤,吕涛,王海燕.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研究对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

工程社会学 篇8

一、立足大稳定,把“百村整治”纳入工作大局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临沂市委、市政府着眼稳定大局,决定在全市7000多个村居社区中每年选取100个左右的治安落后村居,通过实行滚动治理,彻底解决大批突出治安问题,进一步筑牢稳定根基。2005年,市政府将这项工作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市委常委会先后5次进行专题研究,为活动开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级各部门把“百村整治”作为维护全市长治久安的重要载体,切实纳入平安临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广泛动员发动。2004年3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社会治安“百村”综合整治动员会议,拉开了集中整治的序幕。之后,又把“百村整治”作为平安临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运用宣传推动、督导拉动、典型带动、责任促动“四动”工作法,切实把综合整治活动推向深入。各县区各部门层层进行动员发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掀起了综合整治活动新高潮。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调度、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等工作;成立了由市级领导带队的6个巡视组和6个督导组,定期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有力地推动了面上工作。市综治委、创建办将整治工作纳入平安创建工作检查考核,确保了责任和措施落实。各县区、各部门也分别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办事机构,配齐了工作人员,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开展大排查,层层选定整治工作目标

各级坚持把排查摸底、掌握情况作为综合整治的首要环节,通过对全市所有村居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层层筛选确定整治目标。(一)科学划定整治范畴。本着有乱必治的原则,各级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把存在着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务公开不规范、集体财务管理混乱,干部素质低下、工作方式简单、作风粗暴、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纠纷多、群众意见大、上访频繁,综治措施难落实、黑恶痞霸势力横行、违法犯罪多发、治安状况差等问题的村居社区,定义为“治安落后村”,作为整治对象。(二)层层组织摸底排查。各县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实行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暗访相结合,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所有村居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特别把城郊村、“城中村”、民族村作为排查重点,采用实地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动态情况。(三)合理制定工作方案。为确保“百村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市里统一制定了坚持“四项原则”(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五个重点”(打击犯罪、化解矛盾、加强管理、搞好教育、健全组织),实现“六个目标”(治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两委”班子得到有效加强、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打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的总体要求,各驻村工作组认真按照要求,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治工作方案,市、县两级整治办公室随时调度工作进展和方案落实情况,保证了整治活动有条不紊、卓有成效。

三、施行大整治,全力扭转治安混乱局面

各级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的原则,打治结合、多措并举,彻底消除了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突出治安问题,一举扭转了治安混乱局面。集中打。几年来,全市各级共组织开展针对农村的统一专项行动30余次,集中打击了盗窃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破坏农用设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拐卖妇女儿童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000余人,集中打掉横行乡里的恶势力犯罪团伙300个,抓获黑恶痞霸分子2400名,有力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农村治安稳定。区别治。按照一村一策、一事一策的思路,对治安问题突出的村,坚持出重拳、抓重点,把准脉、下猛药,彻底扭转治安混乱局面;对信访问题较多的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对财务混乱的村,组织审计清理,及时公开村务、财务;对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增加集体收入;对班子较弱涣散的村,帮助选好配强以支部书记为首的“两委”成员,切实提高基层组织执行政策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重点调。找准矛盾点,深挖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彻底解决落后村问题的关键。驻村工作组通过走访调查,重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挖细排,摸透情况,找准症结,借助各级深入开展的“领导干部接访”、政法“五长”联合接访、机关干部“下访”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分类管。对所有排查掌握的重点人群,强化属地责任,实行分类管理。对有危害社会倾向的精神病人、治安危险人物、上访老户等重点人群,通过靠上做好安抚教育、落实相关政策等措施,确保不漏管不失控;对暂住流动人口,按照“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模式,强化职能部门、出租房主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切实做到应管尽管;对刑释解教人员,通过完善衔接机制,落实安置帮教措施,杜绝重新违法犯罪;对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下岗失业人员,大力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和“1+1”结队帮扶送温暖活动,帮助解决就学、就业、生活等实际困难,避免走上歧途。

四、共筑大平安,构建长治久安新格局

各级各部门在全力整治面上突出问题的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规范村级管理、完善综治组织、推进平安创建作为着力点和支撑点,在全市构建起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平安大格局。第一,发展经济“三业并举”。为切实增强落后村的“造血”功能,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农工商三业并举,切实帮助落后村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项目,为群众增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村级工作“四化管理”。针对落后村居工作不规范、容易引发矛盾的实际,各地大力实施村级工作制度科学化、决策民主化、办事程序化、管理规范化“四化管理”,规范了农村干部的行为,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全市因农村政策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大幅下降。第三,综治组织“五位一体”。从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入手,依托村级综治办建设,进一步整合基层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队等资源和力量,使其成为寓治保、巡逻、调解、帮教、普法五项职能于一体的综治维稳新平台。同时,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结合,天网、民网、警网“三网”共建,大力推行治安保险和基层警务室建设、平安互助网建设等治安防范新机制,积极壮大群防群治队伍,进一步巩固了群众基础、织密了治安防控网络。第四,平安创建“六进万家”。各级进一步将平安创建的触角向村居、家庭延伸,在全市普遍推行了以法律政策、治安防范、纠纷化解、安全措施、文明新风、致富门路六进万家为主要内容的平安进万家活动,调动了群众共创平安、共享平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群众依法维权、自我防范、文明发展的能力,使全市97%以上的家庭常年做到无黄赌毒、無违法犯罪、无矛盾纠纷、无不法侵害、无安全隐患,以千家万户的小平安促进了全市的大稳定。

工程社会学 篇9

关注社会期盼,实施“好校长工程”

毕节双山新区教育局 陈世举

内容提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但需要办学条件的均衡,更需要学校管理的均衡。要破解当前择校热的难题,需要缩短教育的差距,这就需要更多的好校长来管理学校。要从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待遇等方面作出改革,培养出更多的好校长。

关键词:校长 工程 管理 改革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他会引领学校发生巨大变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我们渴望魏书生般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校长;盼望像秋渠一中无私奉献的张伟校长;期望我们身边有更多像“最美女校长”李灵一样倾其一生、不辞辛劳的好校长;希望出现像衡水中学李金池一样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最终取得成功的好校长……

在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的需求下,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的今天,社会对好校长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从当前屡禁不止的择校热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好校长的社会效应是多么巨大。好校长不是神,他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大家尧首称赞的能人。好校长的成长与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要实施“好校长工程”,培养出更多的好校长,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革选拔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任用制度 当前学校校长的选拔,多数是上级部门按照行政干部的选拔模式进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任命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党和政府需要更多的好校长来带领学校的发展,但按当前模式选拔出来的校长不少又不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有些有管理能力的教师因这种体制的制约却与校长岗位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不思进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和信心。由任命制产生的校长不少得不到本校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因校长任免权由上级领导决定,自然使一些校长抱有 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征文

“唯上不唯下”的心理,因而对上施恩对下施威,从而导致教职工对校长有某些看法却“敢怒不敢言”,形成校长有问题、教职工拖拉散慢,校长不敢管教师,教师也不敢监督校长的状况。有些校长人浮于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学校校长与一般行政部门的领导不同之处在于,校长干不好,影响的是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大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乃至于他们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民主选拨是产生好校长的前提

目前,要结合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逐步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使中小学校长成为干事创业的学校带头人,而不是定位为股级或科级的领导。要改革当前的校长选拔模式,建立中小学校长选拔标准,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采取公开招聘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在积极探索实施中小学校长招聘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校长选拔标准,让选拔任用工作有章可循,有可操作性。

实施民主选拔,依据校长选拔标准,公开招聘校长。要面向社会发布校长招考通告,让符合条件的人都能来报考。按照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聘任等程序,通过理论考试、竞聘演讲及答辩、在群众和教师中对应聘者进行民主测评和任前公示几个步骤进行。在整个招聘过程中,要让教师参与、社会参与、专家参与,变个人决策为集体决策,每一个环节的考核结果都要现场公开,实现公平、公正、透明。通过选拔方式的变革,鼓励人人上进,形成产生好校长的良好社会氛围,选拔出引领学校发展的带头人。

2.定期考查是好校长产生的基础

当前,我们缺乏对校长一定任期内的考核,从被选为校长后,只要不出大事,校长成了终身制。这种情况下,有的校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造成腐败和堕落。这些年来,社会曝出的校长对学生性侵事件、腐败案件,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校长的定期考查十分必要。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征文

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考察、在任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一套纪律严明、制度完备、群众参与的考查制度。

定期考查是激励好校长脱颖而出的办法。开展定期考查校长工作,一方面起到了对校长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考查及时对不适宜继续担任校长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第三,定期考查有利于促进校长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定期考查,对那些具有务实的作风、学校管理有成效的校长,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工作,争当优秀校长。

二、创新培训模式,走出校长培训的实效道路

校长培训是好校长成长的必经之路。学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要抓好学校工作,校长应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到的真知灼见,优秀的决断能力和协调能力,踏实的作风和不竭的创新意识。

1.转变校长管理思维是校长培训的核心。

俗话说:“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一个校长,如果没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管理好学校的思维,肯定是不会把学校带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的。因此,要加强校长德育意识、文化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等学校管理意识的培养。学校不是企业,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社会效应大于任何企业。校长没有实施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工作思路,做出的“产品”是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在当前应试教育未彻底退出教育舞台的今天,首要的培训任务是培训校长开展德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校长文化意识的培训,改变重学科知识教学而忽略文化育人的现象,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及文化育人的层次,让本来就是文化之地的学校具有文化气息。教育科研是学校永葆生机的源动力,一个不懂教育科研的校长,带不出优秀的教师团队,出不了名师,也不可能长期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要重视校长抓教育科研的能力的培养。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校长没有创新意识,学校就没有发展。校长要在学校现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某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促进学校的发展。

2.提高校长实践能力是校长培训的重点。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征文

校长培训要加强校长的自主学习,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提高理论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校长培训的内容,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应该包含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校长培训工作,要梳理出需要培训的重点方面,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思维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校长培训效果如何,必须要考试。通过知识答辩等方式,检查参加培训的校长的学习效果。常见的讲座式培训,培训者既要有专家也要有身边的名校长,培训活动同时要注重互动交流,让培训对象在互动活动中取长补短,在思维上激发创新的火花。同时要重视校长轮岗培训,把参加培训的对象放到优秀学校挂职任副校长一个月左右,让受培训的校长切身感受优秀学校的管理方式,学习别人在教育教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长处,从而起到迅速提高受训者的水平。

3.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是校长培训的目的。

校长培训有没有效果,关键要看校长通过培训学习,能不能提高管理学校的水平。在培训后一段时期要对参加培训的校长的学校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学校管理水平是否有提升;另一方面要重视专家坐阵式的指导培训工作,请国内优秀教育专家或名校长到受培训者所在学校,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由专家共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方法优势在于集众人的智慧,解决学校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见效快,也让校长能在短时间内开阔眼界,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

三、开展校长评议,发挥评议工作的导向作用

开展对校长的评议,不应该只是组织部门决定校长任免的方法,而应该成为引导校长向好校长方向努力的方向标。

校长的政治思想、作风、工作态度不仅直接影响校风的形成,而且影响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管理效能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校长的工作能力强不强,工作实绩好不好,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对校长进行民主评议有利于直接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解决学校管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校长与教职工在工作上、情感上、心 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征文

理上沟通,督促校长不断改进自身不足,提高管理水平,明确努力方向。

开展评议校长工作要建立评议制度,规范评议程序。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民主评议的学校、对象、时间、内容、方法、步骤和组织纪律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召开各评议学校的党组织负责人和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校长培训会。

评议校长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教师和学生天天与校长打交道,对校长的一举一动十分了解,学校管理有没有成效,他们最有发言权。评议校长,要以本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坚持评价的客观性。评议内容上,在思想政治和廉政建设方面,要着重从思想品德、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等方面开展评议;在工作作风方面,着重从民主作风、联系群众、办事公正、善听意见方面进行评议;在工作能力方面,着重围绕校长管理水平、把握政策方面、业务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评议;在工作态度方面,着重围绕校长的“三有一无”的意识进行评议(所谓“三爱一无”意识,指的是校长 “爱学校、爱学生、爱教师”和“无我”的意识);在工作实绩方面,着重围绕学校管理、办事效率、实现目标、学校稳定等方面开展评议。

评议结束后,要把评议情况如实向受评议的校长进行反馈,根据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深挖思想根源,做到再提高,进一步加强对党性理论、学校管理经验、民主评议的重要性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改进学校管理工作,促进管理水平上台阶。

四、实施学校减负,确立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当前,社会各行业附加给学校若干工作,冲淡了教育在学校的核心地位,给学校和校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此,有政协委员提议给学校减负,还学校以教育为主的核心地位。

政协委员提出:“诸如学生免疫接种证的查验,医院要求学校收取学生的接种证,作好有关数据的录入工作,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工作量;政府部门关于综治、禁毒、安全等的检查,要求学校做大量的资料,挤占了校长和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在学校里,教育失去了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学校工作的大量时间被其他各级部门安排的工作所占据。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这些工作,校长不得 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征文

不组织老师加班加点做各种资料,因而导致学校校长在抓教育、教学管理时难以集中力量,不得不分散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心各种教育教学以外的工作。

“校长没有管理自主权、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尴尬——没有被赋予充分的权力,却始终承担着巨大的责任。要彻底解决这些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必须从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入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将学校明确界定为有限责权主体,政府给予学校充足的权力,学校依法办学,政府依法管理学校。” [1] 当前,我认为要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由省政府牵头,召开统筹协调会议,进行统一部署, 聘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甚至是学生代表,对不属于教育内部的评估检查进行清理,对学校进行“减负”。确定需要减负的项目后,由省政府正式出台文件,规定对学校进行哪些方面的检查和评估,除此之外,任何部门不得对学校进行检查评估。为学校减负,才能真正确立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让学校工作回归本位,让校长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抓学校管理。只有这样,给校长一定的施政空间和时间,校长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在任期内把学校的蓝图绘制得更好。

五、落实相关待遇,赋与校长开拓的工作热情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工作热情被激发起来后,会自觉投入百倍的精力。学校里,要使教师努力工作,就要建立激励机制。同样要促使好校长的产生,就要从待遇和制度上激励校长,让他们乐于从教,认真干事,做好学校工作。

1.建立并落实校长奖励制度。

目前,由于学校工作越来越繁多,当校长没什么待遇,加上校长的选拔是由上级决定,故使得很多有才华的人不愿意当校长。校长比一般教师操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全都要校长去贯彻落实,而且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虽说现在的教师绩效工资中,实行校长津贴,但一个好校长拿到的津贴与其大量的付出不成正比。鉴于此,建议政府设立优秀校长奖励基金,制定优秀校长评选标准,一年一评,凡是达到条件的,每年都可以享受政府给予的相当数量的奖励,没有达到的,一分不给。

要用荣誉激励校长。对组织评选出的优秀校长,要加大宣传力 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征文

度,让好校长的名气更响,让他们的知名度更高。一方面,可以促使这些被评选为优秀校长的人更加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不敢平庸、不愿堕落,有作为、有担当。

2.建立并落实相关保障机制。

优秀校长轮岗到边远学校,需要从制度上保证不让他们吃亏。对交流轮岗的校长,要切实解决好他们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薪酬待遇、评优评先、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对他们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真正发挥作用,产生良好效果。对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边远学校任校长的,要给予校长边远津贴。在边远地方工作的校长的总收入不能只是比城市学校略高,而是要拉出一定的差距,起到激励优秀人才愿意到边远学校工作的作用。

3.赋与校长管理学校的权力。

校长没有管理学校的权力,不能把学校管理好。学校领导班子的搭建及中层干部的选拔,校长无权决定,这就导致一些学校领导班子不团结,推诿扯皮。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单凭校长一人单打独斗,学校的工作不会有多大的起色。因此学校副职的选拔,应该征询校长的意见,从而保证与校长搭配的人能互相团结,共同为了学校而努力工作。学校中层干部的选拔,可以把权力完全交给校长,由校长按照学校实际从教师中选拔任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对校长权力的赋予、责任的明确及应履行的义务做出具体、详尽和便于操作的规定。政府要加快教育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实现校长责、权、利三者的统一。

六、重视校长轮岗,传承优秀校长的管理思路

校长轮岗到其他学校任职,是破解择校难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点,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同志在2014年4月9日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上作了安排和部署。

一个好校长,是政府部门眼里的宝。要带动更多的学校发展得更好,在目前中小学校长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应该实施校长轮岗制度。即把好校长调到需要发展的学校,让好校长充分发挥自己优秀的管理才能,带动学校的发展。优秀的校长轮岗交流到薄弱学 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征文

校去任职,能力相对比较弱的校长到条件优越的学校去挂副职锻炼,有利于带动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

对在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开出了年薪20万、30万、40万诚聘中小学优秀校长,目的在于让优秀校长带动更多的学校发展。贵州省大方县一中原校长赵刚,被深圳市政府高薪聘用后,由于能力和成绩卓越,把一所学校发展起来后,当地政府就把他换到另一所学校当校长,逐步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

实施“好校长工程”,培养出更多中小学好校长,是社会的期盼,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措施,培养更多的校长,一定能让我们的学校管理更有成效,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水资源工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工程,社会发展,重要性

1 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社会责任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 这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 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 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 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 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 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 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 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 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的, 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建设水资源的工程的时候, 要把兴建过程中水资源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使得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环保的, 也是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表现。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所以水资源工程在兴建的时候十分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资源工程的最终收益者也是人, 所以, 水资源贡献一定做到实现人和水资源工程的和谐发展。水资源的工程一定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实现与人的和谐, 并且为我国建设的和谐社会的目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1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是一项施工规模特别的庞大, 投资数额非常的大, 而且建设的时间特别长的一项施工的工程。所以, 在水资源工程投入建设以前, 一定要做到水资源工程的综合的分析和讨论, 以便建设的水资源工程可以更加具有实施的可行性。水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必备的资源, 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实施, 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一种, 是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保障, 在水资源工程在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做到认真的履行社会责任, 使得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一种, 而且水资源的建设也是一种公益工程。它的建设是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水资源工程的实施效果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 在任何时候, 它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应该是为了全社会的人们提供资源的, 而不是为了保障某些人的利益。因此,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实现它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建设目的。

2.3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人们的生活中, 一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水资源的建设中, 一定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开发水资源工程的前提考虑条件, 在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才可以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 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去建设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水利工程, 这可是水利工程可以建设的前提要求。

3 实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的途径

3.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工程共同体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责任要求, 要求水资源工程活动应该承担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和人文责任, 从而实现工程、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可以说,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 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政府应当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 明确无误地放到以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水资源市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政府在水资源工程建设中要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 保护工程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 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和保护措施, 实施绿色水电,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水利, 实现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可持续性。

3.2 完善监管机制和问责制度

加强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主要表现在政府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运行的需要出发, 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和行政权利的形式, 建立规范的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 强化执法力度, 这一层次的约束是工程共同体形成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政府充当社会利益和公众的代言人和监护人, 协调工程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 引导工程共同体履行各自的在工程上的社会责任, 纠正和惩处各方逃避社会责任的现象, 保证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

结语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重要的, 它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 这也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 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 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 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 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 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 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 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 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要特别注意建设后它对于环境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水资源的建设工程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文学.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引起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海大学, 2008.

[2]田源.水资源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J].水利工程, 2009.

上一篇:教研文化重构下一篇:读书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