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难题十篇

2024-08-15

教学难题 篇1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普通中学更注重“升学率”

传统应试教育中, 绝大多数中学为了提高本校竞争力, 提高所谓“升学率”, 在高中尤其是高三学生的日常课程中, 取缔了类似于美术、体育等“副科”, 将更多的时间用来上文化课, 教师和学生对于这种行为都见怪不怪, 持默许态度。而部分家长则十分赞成这种行为, 这就直接导致了美术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下滑。

(二) 对美术教学的错误认识

艺术特长生将美术作为走入高等学府殿堂的通行证, 为了让这条“捷径”更加好走, 多数艺术特长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到了美术的技巧上, 追求所谓的高分框架, 努力让自己的画更接近考试的标准要求, 完全遗忘了美术教学的目的。而普通中学生, 迫于高考的压力, 则将美术视为浪费时间的“副科”, 没有任何用处, 更希望让文化课取代美术课, 用更多的时间复习考试科目。事实上, 美术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健全的人格, 并在紧张的备考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个宣泄口, 正确宣泄自己压抑的心情, 对于学生的健康心理也起到一定作用。

(三) 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

由于学校对于美术教学的不重视, 相关的教师多为美术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 缺乏中学美术教学经验, 没有掌握中学美术教学的精髓所在。中学尤其是高中美术教学, 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挖掘、健康心理的调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对师生都造成了错误的引导, 美术教师在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 也逐渐产生对学科的不重视和应付心理, 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美术教学的教学效果更是一落千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死板, 毫无新意, 同时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学生失去兴趣, 即使美术教学有更多有益的作用也于事无补。

二、针对美术教学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 克服功利取向, 弥补短板教学

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克服社会的功利取向, 积极坚持并主张人文思想, 强调美术教学重要性, 并有所作为, 才能让教育领导者真正重视美术教学, 彻底改善目前的现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弥补学生的“短板思维”, 改变学生认为美术是通往大学殿堂的门票或者无用科目的想法, 在美术课上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 注重对学生人格、审美、艺术素养等多个角度的培养, 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学带来的优点, 并使美术逐渐融于其他课堂, 消灭“副科”的称谓。

(二) 从学生出发, 正视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不是教育的工具, 而是教学的必要组成元素。不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人, 都应该重视美术教学的优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取代, 这对美术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优越性, 并正确引导学生接受美术教学, 认识到美术教学真正的目的和教学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建立优秀的人格品质。

(三) 完善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 教师要牢牢把握机会, 不再让美术教学流于形式。首先完善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 理解和领悟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体会带入课堂。其次, 改善课堂的教学方式, 例如播放影片, 在影片中寻找美的构图和色彩的基调, 或者通过趣味的色彩调配、画面组合等游戏, 让学生通过游戏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 被美术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与此同时, 还能缓解备战高考带来的压力, 让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真正产生兴趣, 这是提高美术课堂地位的重要手段。

三、总结

素质教育的定性已成为大势所趋, 普通高校要充分为学生考虑, 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 提高美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重视和挖掘美术教学的价值所在并加以利用。而教师本身应当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艺术修养, 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完善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努力培养人格、品德、审美、修养、内涵优秀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自身要改变对美术教学的看法, 正确对待美术课, 在美术学习中提升自我。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观点,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再接再厉, 在美术教学的探索上提出更多有价值的看法。

参考文献

[1]付钰岚.天津中学生美术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1.

教学难题 篇2

教材观是人们对教材的本质及其功能的根本看法, 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对待教材的根本态度和基本方式, 它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问题:如何看待教材;如何用教材。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因此,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以科学的教材观为前提条件的。按照传统教材观进行教学根本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实现从传统教材观到新教材观的转变, 才能破解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面临的这道难题。

一、传统教材观及其困境

传统的教材观即“教材—圣经”观。这种教材观指的是教师对待教材如同西方人对待《圣经》一样虔诚, 把教科书奉为圭臬, 教师绝对服从教材的权威, 甚至顶礼膜拜, 教材被神化。在教师看来, 教材的价值在于“控制”和“规范”;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浓缩和再现, 教材即等于学科的内容,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 教材本身成为教学的目标和皈依;教师无权自主运用教材, 教师必须服从教材的安排;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课本即根本”[1]。

这种教材观不仅窄化了教学的内涵, 而且束缚住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使人们迷信教材, 迷信编教材“专家”、“权威”的绝对正确性。按照这种教材观的逻辑, 好教师即忠实的知识“搬运工”, 照本宣科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观极易造就思想懒惰者, 教师不用终身学习, 不用追踪和研究本学科的前沿动态, 不用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只要照本宣科就是了。

毋庸讳言, “教材—圣经”观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仍然很有市场, 差别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教学中, 这种教材观同样仍然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从目前的四种教学方式中可以看出来:第一, 念教材的“教学方式”绝非个案;第二, 稍有改进的是边念边适当解释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若干问题, 在每个部分或问题下列出若干要点, 板书下来, 然后遵从教材的逻辑进行论证, 只是适当作些解释和发挥;第三, 引进现代技术手段于教学之中, 但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例如, 许多电化教学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把教材内容搬到PPT上, 然后照着念。或者添加一些图片, 变换几种颜色, 除了开始阶段可以吸引眼球外, 鲜有更大的价值;第四, 自由放任的任意发挥, 完全抛开教材, “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

由“教材—圣经”观支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 不可能完成大纲规定的任务, 更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上述四种教学方式中的两个极端, 即第一和第四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快“完成”教学任务, 但这是学校教学管理不能够容忍的, 也是学生无法接受的, 一般难以立足于讲台, 因此大多采取第二、第三种教学方式。但第二、三种方式下的教学遇到一个直接的问题是:课时不够。“教材—圣经”观支配下, 教师忠于课本, 试图讲清教材中的每个问题, 甚至每一句话, 生怕自己遗漏了教材中的要点和每一个子论点, 重要的表述还要仔细分析讲解, 唯恐学生不懂或产生歧义。这样下来, 根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以至于后来被迫匆匆赶进度, 草草收场,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有三个大问题, 要求在三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平均每一个大问题只能分配到一个课时数。据调查, 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解, 仅第三个大问题中的第二个子问题“唯物辩证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单单讲清楚其中涉及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几对范畴, 一个课时都不够。

如何走出困境呢?目前解决问题的思路大多是从教学技巧、技法的改进上做文章,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也有要求增加课时的呼声, 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只有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 着眼于教材观的更新转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教材—材料”观与难题的破解

新的教材观即“教材—材料”观。著名教育理论家哈玛尔 (Dell Harmer) 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新教材观的思想:“The textbook is an aid and not a Bible.The teacher will have to work out the best way to use the textbook, he should never let the textbook use him.”即教材不是圣经, 要求我们做教材的主人, 而不是其奴隶。具体而言, 这种教材观指教师不盲目地迷信教材, 而是把教材视为教学所需要的多种材料之一, 作为最基本的课程“文件”, 当做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诚如叶圣陶先生的观点, 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 教材只是作为教学资源而存在的[2]。这种教材观认为, 教师不应该对教材具有崇拜的心理, 而应该抱着一种研究的态度,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积极吸收与本学科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 大胆取舍和调整教材, 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和删减, 然后依据具体教学情景进行创造性的综合和再加工, 最后浓缩为精华,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实用的授课教案[3]。

当然, 灵活处理教材与尊重教材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事实上, 即便“照着念”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也不排除教师对教材或多或少有些灵活的处理与安排;新教材观也不是要抛弃教材。新教材观只是进一步表明教材乃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中介材料”, 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 用活用好教材这一中介来组织教学活动, 不是去盲目追求脱离教材的教学形式, 不是随心所欲地处理教材, 否则也是对新教材观的误解。可见, 新教材观不走极端, 即并不是要抛弃统编教材, 而是自觉地把它当做一种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而言, 我们可以这样利用它:第一, 充分吸收和重视统编教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课程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把握;第二, 认真研究统编教材对各个知识点的逻辑展开和论证, 对其进行积极的吸收和改造。

为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自主取舍教材基础上形成的教案必须符合三个原则:第一, 明确性。要想活化教材,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目标, 系统地研究整个教材, 明确全书各单元、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 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 驾驭课堂, 驾驭学生。第二, 科学性。教学任务和内容要靠教学方法去实施。要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科学地选定教学模式, 安排好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设计呈现新内容的方案, 选准突破口;同时考虑如何以旧引新、以新联旧;如何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 使学习易于接受。尤其在设计“抛开课本”和“不要课本”这一步时, 既要精心设计, 又要大胆地取舍补充。第三, 趣味性。有趣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一堂课能否成功就在于能否始终吸引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综合上述对“教材—材料”观的分析, 我们应该这样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统编教材, 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案:第一, 要坚决摒弃按照课本的逻辑将其再现出来的成见和教学模式, 切实把课本当做实现教学目的的材料和手段;第二, 联系教学大纲, 系统地研究整个教材, 明确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 明确教材的展开逻辑;第三, 收集与本课程有关的各种材料, 尤其是学界近几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成果, 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吸收;第四, 综合第二步和第三步的研究材料, 参考统编课本的知识, 大胆而精心地取舍,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心理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知识展开逻辑框架;第五, 形成符合实际的、富有自己特色的、可操作的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案。

这种教案是在吸收包括统编教材在内的各种材料, 以及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自主逻辑的教学操作方案, 它对统编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形成了适用而简洁的教学方案, 摆脱了机械复制教材、跟在教材后面亦步亦趋的传统教学方式。它既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并且切实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从而有效地破解了传统教材观面临的教学难题。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简称“原理概论”) 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是课时严重不足。由传统教材观——“教材—圣经”观支配的教学根本无法破解这道难题。新教材观——“教材—材料”观打破了对教材的迷信, 把教材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材料, 对其进行大胆取舍;同时积极吸收与教学任务有关的其他材料;并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创造出超越统编教材的、具有独特逻辑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教案, 从而破解了难题。

关键词:教材观,原理概论,教学难题

参考文献

[1]苏军.“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上海教育, 2003, (14) .

[2]张谦芬, 吴立贵.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教学难题需理性应对 篇3

琳儿,新浪博客

《水和水蒸气》一课教学反思(2011-05-06 23:51:44)

“这节荣获全国小学科学赛课一等奖的课例有许多设计得非常精妙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建德市明珠小学邵锋星老师的独具匠心。”

……

“思考:平时我们的孩子和周围的长辈们都认为‘白汽’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得见的。这一错误观念邵老师用了精心设计的足足40多分钟层层铺垫,一步步地引导才勉强扭转过来,建立起一个正确的科学概念。可见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与学生的交流中确实是要慎之又慎,同时更要加强我们自身‘内功’的修炼。”

博文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在面对教学难题时一般的心态:

教材内容需要落实到位

教师一般会认为,教材呈现的学习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教师必须努力落实。否则,教师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显然是失职。

精心设计就能巧妙化解

有些教学内容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应该特别细心琢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一定会有办法达成理想效果。

一、问题提出

教师出于职业责任形成上述心态很普遍也很正常。然而,在一次次碰壁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合理吗?有没有可商榷之处?我们的思考不妨从上面的“琳儿,新浪博客”开始。

“精妙”“叹为观止”“独具匠心”是对邵锋星老师《水和水蒸气》教学的赞誉。显然,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邵锋星老师的“内功”是令人钦佩的。然而“精心设计”的“层层铺垫”结果却是“勉强扭转”。由此我开始怀疑,对于大多数基层科学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难题是否可以通过“内功”的修炼来“勉强扭转”?

二、问题诊断

那么,“白汽”认知的困难,是不是由于教学没有“精心设计”或是教师“内功”不够造成的呢?不是的!查阅学习心理学资料,找到了出现难题的真正原因。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其质变期约10—11岁。”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8—9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识活动中,事物直观的、外部的属性还是其主要依据。大部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处在直观形象概括水平。基于三年级孩子这样的思维水平,对“白汽”产生误解是很自然的事:一是“白汽”没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与“气态”非常相似;二是水蒸气和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怎样,难以想象。由此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类似于“白汽”认识这样一些普遍的教学难题,常常并非教师的教学设计的问题,而是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

三、问题对策

基于上述这样的认识,面对“白汽”教学难题,教师不能一味在教学设计上下苦功,要拓展思路,从多方面找原因。明确症结,才会有合适的应对办法。

(一)采取针对方法,简约教学

邵锋星老师采取了层层铺垫的稳健设计。然而,多方探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最后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对“白汽”是小水滴还是难以确信。 看来,解决难题还需另辟蹊径。

“稻草人博客”博主仲明亮老师提出了自己明智的建议:“学生前概念的顽固性启发了我:对于三年级儿童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看到‘白汽’的真面目即小水滴,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学生才会茅塞顿开。”此法放弃了较复杂的探究过程,直接采用观察法。显然,此法虽有“落伍”之嫌,却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吻合,可谓一举中的。这种教学简洁但不简单,因为,要让学生亲眼看见白汽的真面目并不容易。

(二)调整教学内容,敢于取舍

《水和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主要是建立蒸发和凝结的概念,懂得水和水蒸气的转变与温度有关。教材之中关于“白汽”只是学生在水加热蒸发实验时伴随的现象,并不要求解决“白汽是什么”的问题。许多教师在公开教学中乐于就“白汽”现象展开探究活动,主要缘于教师个人的兴趣,并非必不可少。所以,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此纠结既为难了学生又烦恼了教师,的确没有必要。对“白汽”的探究弃之如何?放弃并非逃避,而是明智。想得对才能放得下,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三)尝试合理搁置,延期处理

任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材只是一个基本参照,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能力,才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最根本的依据。心急硬吃热豆腐,会让学生教师都很受伤。如果教学过程中有人提出“白汽”的疑问,教师也并非一定得给出结论。一位教师的处理值得借鉴。

“老师,水烧开时冒的白汽不是水蒸气!”在谈到水蒸气时,一位学生喊了出来。他显然有些得意,尽管老师还没有提及“白汽”的事。

“是吗?为什么这么说?”

“爸爸早就告诉我了。”

“有不同看法吗?”

“是水蒸气!是水烧开了,变成水蒸气冒出来了!”

……

“看来,要弄清楚还真不容易。这样吧,今天回去上网查查,如果有结果,可以过来与老师交流。”

……

显然,教师无心与学生“较真”。也许有人会觉得该教师无所作为,可我看来却是大智若愚。此时,“不作为”是这位教师最大的作为。

我想说,不是所有的及时处理都是合理的,不是所有的难题都要教师当下去化解的。有时候,我们开始绞尽脑汁琢磨药到病除的特效良方时,我们已经错了。精心设计解决教学疑难固然可贵,但是,当孩子勉为其难时,我们理性应对,明智地停一停、放一放、留一留,未必不是好事。

破解初中历史教学的难题 篇4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几十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又或是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而更让历史教师更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态度也不够热情。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感到无限失落。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这些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的困惑与失落。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外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状与困境。目前我市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如何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法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其尴尬之处在前面的困境探讨中已述及,这里就不再作重复。

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那要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

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最后,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应加大,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 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

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四十年写下了《资本论》;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格观,完善与守成自己的人格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教学难题 篇5

1我国现阶段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社会无论在经济、教育,还是在科技和体育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许多专家、教师不断探索,以传统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运动心理学,引入体育社会科学新理念,力求田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需求,使之呈多样化发展。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确立,推动了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的体育院校中,田径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但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中对田径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田径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对健身、娱乐性没有加以重视;田径课程评价体系和标准不统一,其考核内容也不同,多数学校采用理论考核、平时成绩以及战术考核等;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并且简陋,满足不了教学需求;从事田径教学的教师,虽然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是整体学历偏低,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

2我国现阶段田径教学遇到的难题

在职业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中,田径课是主要课程之一。随着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扩招,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未能进入高中教育的学生,都选择了进入职业体育运动学校,大量增加的学生水平呈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在此影响下,职业运动学校的田径课无论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组织以及手段上,都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 . 1以竞技技术教育为主, 忽视田径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

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课程安排中偏重竞技技术教育。同时,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底子较弱,对田径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不强。竞技体育教学思想普遍存在于中职学校田径课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显而易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对于理论课教学,多数学校将其安排在期末,采用集中授课,与运动实践完全脱节,这样一来不免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以至于多数学生理论课考试成绩不理想。

2 . 2过分的强调技术教学, 忽视对跑、跳、投的基本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的好与坏,体现在人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方面。因此,这些基本的活动能力训练,应成为田径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目前的田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技术内容,忽视身体活动能力的培养。

2 . 3重教轻学,学生能力培养不足

在目前的田径课教学过程中,多为“以教为主”,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教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表达、分析和指导能力,导致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体育工作者,而不是仅仅使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但却不善表达,无法有效教学。

2 . 4教学手段方法与组织教法创新不足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进入职业体育院校的学生人数也大量增加,并且连年增高。针对这样的情况,职业学校应该积极应对,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增建体育场馆,并引进体育教师。但是,依然满足不了教学实际需要。

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在短短的九十分钟的教学课中,保质保量完成练习密度和强度,确实难以完成。另外,田径教学课时也大为缩减,随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势必要进行改革。因此,针对当前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完善各个教学环节。

3现阶段田径教学存在问题的处理办法

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是中等职业体育院校田径课教学的主要目标。田径教学的核心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体育教育者,因此,不仅使学生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其教授他人的方法和能力。

3 . 1增加、优化教材内容, 以增大田径普修课的吸引力

当前我国中职田径教学采用的《田径》教材,是由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田径》编写组编写完成,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在使用该教材过程中,遵循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文化、健身、竞技等特点出发,以及心理体验和发展体能等方面,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组织加工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以及全民健身的高潮,田径普修课应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借鉴和总结其它体育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中学田径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其课外锻炼的实际需求,紧跟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充实教育教学理论,注重健身性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形成田径课程内容健身、竞技并重的局面。

完善各教育教学环节,不断追踪学科相关前沿成果,注重有关新知识和信息的引入,使田径教材内容不断丰富,保持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颖性。以中长跑教学为例,可以利用物理学的耦合振荡子与生物同步的理论,使学生明白如何在中长跑过程中节省体力,如何提高奔跑效果。该理论证明了无论是动物猎食,还是现代运动员在比赛中,都可以利用步伐频率的同步耦合效应,节约体力,从而使奔跑更加有效。我们经常可以在中长跑比赛中看到,有经验的选手利用同步跑动的耦合作用,紧跟在对手身后,以节省体力,到最后冲刺阶段发力,将对手甩在身后以夺取胜利。

3 . 2推动中职田径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田径课程教学观念、方法以及手段等的训练化,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内容注重单一的竞技化,这样一来,背离了中等职业体育的教学和改革目标。因此,改革田径课程内容,首先应正确认识田径运动的实质,区别竞技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本质不同,深入发展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打破单一以竞技为主的划分教学内容的模式,应注入文化竞技、心理体验、发展体能等内容,以及全面分析和理解运动特点、育人、促进身心健康等因素。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田径运动的概况,以及其在体育运动和健身娱乐中积极作用和意义有所理解;不仅掌握跑跳投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也掌握了基础的、必要的、实用性的一些田径运动技能,而且也对以田径运动发展体能,以及全面育人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有了一定了解;在注重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加强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田径教学更加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将健身与教育融入其中,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3.3转变教学观念

中职教育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以训练化的竞技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被动、机械的学习,造成师生疲于应对技评达标。而多样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是解脱师生的困境,打破原有竞技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一味追求“三基”,使师生之间产生有效互动,从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重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和革新,也强化了学生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在成功、快乐的心理体验过程中更好的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种新型的教学相长的模式,使师生更为互动,有助于学生教与学的提高。

3.4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教育信息和教育时空的转变极大改变了田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极大促进了学生产生动作的正确表象。在田径各种技术动作中,正确表象是掌握技术的关键和重要基础。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步步讲解、示范,使学生产生动作表象。然而田径各项技术动作具有三维空间的瞬时运动轨迹,速度极快,具有连续性,无论教师连贯动作还是分解动作,其复杂性和环节多的特点,使学生不可能仔细观察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的衔接。以跳跃项目助跑与起跳为例,起跳和腾空如何衔接,跑的蹬和摆如何结合,支撑与腾空的如何交替,又比如投掷项目旋转时身体重心怎么转移以及最后用力顺序等。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演示动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机等,使动变静,以快变慢,使学生观察到每一个动作的运动轨迹及三维空间的运动方向,采用讲解和展现教材、提问与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对田径理论与实践学习和掌握的速度得以加快。

4结语

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成倍增加,学生素质也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中等职业体育院校的田径教学中出现的难题,该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处理方法,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同研讨。

摘要:中职教育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以训练化的竞技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被动、机械的学习,造成师生疲于应对技评达标。而多样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是解脱师生的困境,打破原有竞技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一味追求“三基”,使师生之间产生有效互动,从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中职学校的田径教学中,把握好其教学质量,对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将产生直接影响。在我国现阶段的中职田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建议。

教学难题 篇6

一、资本加总难题

笔者教授的课程主要围绕各个层次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 居于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理论以生产函数作为基础, 建立了以资源稀缺性为前提假定的资源配置理论, 在要素进行选择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等到学生进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后, 学生们面临的则是总量生产函数。对于生产函数和总量生产函数二者的区别, 以及如何从单一产品生产函数转为总量生产函数, 由于在主流经济学的课本中并未对此有说明, 学生们经常是一头雾水, 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此时, 为了弥补课本缺陷, 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1953年, 琼·罗宾逊夫人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中对于主流经济学中使用的总量生产函数提出了质疑, 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剑桥资本争论。罗宾逊夫人认为, 新古典理论的假定和推论只能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使用, 并不能通过加总异质的资本品而用于总量生产函数。也就是说, 新古典理论对于现实的异质品模型的解释或其以总量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然而, 这一逻辑矛盾至今也没有被澄清, 尤其是异质资本品的加总问题。资本品的一种计量方法是依据生产资本品所需要的直接和间接的劳动时间, 把经过适当鉴定的劳动质量与不同的已知利润率结合起来。这样的方法看似可行, 但用劳动计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如把资本品叫做“实际资本”的琼·罗宾逊 (1956年) 的分析以及斯拉法 (1960年) 所指出的那样, 离开分配与价格就不可能得出资本作为一种可以计算的量的任何观念。

面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我常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 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更多地以思辨性的方式学习宏观经济学。例如,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给出的自己的利息率的概念, 并在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本加总的方法。

二、自己的利息率和加总

“一件商品的自己的利息率 (own rate of interest) ”这个概念, 是斯拉法1925年在评论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一书时提出来的, 但并未予以命名。费雪在1930年发表《利息理论》一书中提到, “所以在理论上, 有多少种价值不同的商品, 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利率 (以实物表示) ” (原文加着重号) 1。受到斯拉法的启发, 凯恩斯在《通论》中专门写作了一章来讨论货币的作用。

凯恩斯首先给出了有关货币利率的一个命题:“所谓这里所说的货币利率指的就是将一笔在未来交付的这些货币减去其货币现在的实际价格, 利用此种差数作为分子, 利用现在的实际价格作为分母部分, 化成所谓的百分比。如此, 在各种资本当中均存在着所谓的货币利率。”2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添加时间部分, 这个时候此种商品就能够拥有属于自身的利息率或者是期货实际价格。凯恩斯以小麦为例, 假定其为资本品并计算出了自己的利息率。在这里。自己的利息率其实就是这种商品本身的期货价格。假设未来有一个和供给价格联系在一起的变化, 自己的利息i率=由P此t+1把-价Pt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用公式表明为:

上式中, i、Pt+1、tP分别表示自己的利息率、期货价格和当前价格。

凯恩斯在《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都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加总基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只有货币单位的工资才能进行加总, 由此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的基础。显然, 货币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然而, 不管是凯恩斯还是斯拉法, 尽管他们都对自己的利息率进行了分析, 并没有明确表明可以使用自身的利息率来描述相关问题。不过, 此种问题针对资本理论争辩的逻辑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在了解了上述文献资料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简化分析。如果拥有两种不一样的商品, 第一种商品就是黄豆, 第二种商品就是绿豆。这些产品不只是能够进行消费, 还能够应用在资本品当中;应用在这些资本品的过程中会由这些新古典生产函数对于该数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些商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两种不一样的商品在一定时间当中其利息率也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大家对于这两种商品消费的时间有所偏倚, 就能够获得这些商品应用在资本品的跨期均衡模型。并没有所谓的比较统一化的利息率, 由于这两种产品均有着自身的利息率。为了加总, 一个能够运用的方式就是选取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视作利息率这种产品的收益率去贴现第二种商品的实际收益率, 能够取得第二种产品的“资本化的实际价格”。所应用的贴现率公式: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格和其实际收益益除以利息率是完全相等的 (K=R/i, K代表资本存量实际价值, R代表这些资本品的实际收益, i代表所谓的利息率) 。在有两种以上的资本品时, 可以运用某种利息率来贴现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格, 进而获得比较统一化的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值。

必须进一步说明的就是, 上述总量加总对新古典的分配理论缺乏意义, 因为选择的标准变了总量则会随之变动, 所以这种加总是混乱和无意义的。从使用上看, 似乎加总也无用武之地。由于在这些异质品模型当中对于资源高效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所谓的相对价格, 并不是绝对价格, 这里的相对价格和实际收入分配时相同的, 并不必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来代表加总之后的宏观实际变量。还能够运用时际均衡剖析方式, 之后随表选择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来获取加总之后的这些宏观变量, 这里的变量主要涉及由这些总量生产函数所代表的实际利息率、工资利率等。这两种所谓的利息率, 第一种是代表收入分配比重的资本的边际实际生产水平, 第二种是代表资本关系当中比较统一化的货币实际利息率, 而后一种才是真正决定宏观总量变动和比例的因素。也就是说, 宏观经济当中的这些统计资料和生产函数所发挥的技术关联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其仅仅能够对于社会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际上,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把统计指标完全嫁接到总量生产函数中, 并且通过求解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要素的分配份额是不妥当的。

作为基于宏观基础的实际变量, 通常利息率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并没有现实意义。主要是由于, 大家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的时间偏好的时候不必须对于这些资本品的边际生产水平进行充分考虑, 之后才可以决定比重进行一定积累。不过, 此种选择仅仅可以按照大家商品或者是偏好和它们的生产率进行选择, 而非根据一般利息率。之前所探讨的利息率与宏观变量仅仅是为了剖析而创造的。假设大家想要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获得一般利息率, 能够在大家按照这些微观生产函数与消费爱好之后展开实际选择, 之后选取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视作一般利息率, 进而获得货币实际变量。

上述获得了此种加总异质品的方式。能够这样说, 此种加总方式或者是价值测量方式就是异质品模型要取得统一化利息率的一种方式。在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中, 资本品的价格和一般利息率是两者共同决定的。所包括的相关问题就是, 此种由宏观变量所代表的比重关联, 没有办法代表大家进行消费的时间爱好, 也没有办法代表这些要素的稀缺性特征。主要是由于, 一般利息率仅仅是大家随便选取的某种资本品的自身的实际利息率, 并没有代表这些“总量资本”的边际实际生产水平。并没有办法视作资源进行高效配置的指数部分。不过大家能够将某种商品的自身利息率视作一般利息率, 能够获得的这些商品价值总数视作“宏观变量”。此种意思指的就是这些异质品的总共价值。与此同时, 能够获得按照实际价格进行计算的实际增长率。并且此种宏观变量的实际增长率和自身利息率是大致相同的, 与此同时, 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值和收入流量能够由某种商品发挥决定性作用。还需要说明的是, 选择不同产品自己的利息率作为一般利息率, 那么经济增长率、资本存量价值和收入流量也不同。

三、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率——“利率之王”

根据上述的分析, 任何一种产品 (资本品) 都有自己的利息率。但是, 究竟应该使用哪种物品的自己的利息率作为衡量其他物品利息率的实际标准呢?在文章《通论》当中, 凯恩斯提出, 因为这些货币自身的利率是很难降低的, 与此同时, 如果能够出现最新的资本, 其边际率要满足本身利率的最优化, 因此这些货币的利息率就是所谓的“利率之王”, 能够对于其他的利率进行一定的支配。3

凯恩斯之后剖析了货币和其他资产不同之处, 以更清晰地表明货币的这种特性。第一, 在生产中大部分的资产不管是否用于生产或相对价值是否改变, 其价值均会引起成本开支的发生, 而且这种资产需要有保藏费;第二, 这些拥有资本的人员能够随便支配有关资产, 并且有着便利性特征和安全性特征。但是, 这里所谓的货币资产不仅需要极少的保藏费, 而且还有比较灵活性的提升价值的实际空间。最为关键的就是, 因为这些货币的生产弹性基本上为零, 这些货币自身利息率是最为适宜的一般利息率, 可以在相关模型当中代表计量的位置。4因此, 货币自己的利息率是最适合作一般价值标准的。

为了证明上述命题, 凯恩斯提出了货币的三种特性:“货币的第一种特点就是:不管是在较长阶段或者是较短阶段当中, 假设只是针对私人公司来进行考虑, 不考虑金融环境, 那么此种货币的生产弹性基本上为零”, 5也就是此种货币的生产弹性小且不容易生产, 当货币的价格 (用工资单位计算) 提高时, 雇主们不能随意用其所雇劳力, 转而增加货币之生产。“此种货币的第二种特点就是:此种货币存在的替换弹性基本上为零。”6换言之, 当这些货币所存在的交换价值提升的时候, 大家没有想要采用别的因素来取代所谓的货币, 就算是存在着此种状况, 此种货币能够应用在工艺之上。不过此种范畴是比较小的。这里的第三种特点就是, “此种货币有着各式各样的特点, 让其能够达到比较灵活的状态, 所以经常会在某种场合出现, 特别是当实际利率降低至一定水平的时候, 就算是这些货币总量和别的财富相比较有所提升, 这里的利率不会发生敏感反应。”7由于货币这三种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性, 货币利息率的重要性体现出来。紧接着, 根据货币的这些特性, 凯恩斯提出了使用货币政策的方法, 即“假设这些资本的边记录是处于不变状态, 其灵活性也是不会变化的, 那么解决方式, 就是增多货币的总数, 或者是使货币的实际价值提升, 让这些定量货币所可以提供的货币实际劳役 (money-services) 增加。”8

综上所述, 货币的特性和它自己的利息率表明了货币的本质特征:这些在货币经济发展过程中, 全部契约均采用货币来进行一定规定。比如。这些劳动人员工资一般是采用货币来表示, 当工资报酬和别的资产其实际价值发生变化的时候, 其货币实际价值不会发生变化, 仅仅当货币可以当做交易方式。从契约的层面来分析, 此种货币主要是视作计量方式, 尤其是和工资契约进行一定关联。所以, 这些货币的偏好性特征并不只是依托技术因素、心理原因或者是不确定性因素, 并且在本质上市依托货币经济机制和货币金融体系。

摘要:本文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新古典理论总量生产函数中的异质资本加总难题入手, 借鉴了琼·罗宾逊夫人和梅纳德·凯恩斯等人的经典著作, 提出了“自己的利息率”和资本加总的方法, 并且表明了货币经济的基础。实践证明, 将宏观经济学教学与经典著作阅读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自己的利息率,资本加总,货币利息率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M].上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3]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4]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Robinson, J.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London:Macmillan.1956.

西瓜难题 篇7

一天, 我放学回家, 一下子拿起书包, 把所有的作业掏出、翻开。

我的手写得比火箭还要快, 仅仅十五分钟, 所有的作业全完成了。还没休息, 我就又沉醉在数学王国中了。这时, 爸爸路过了就说:“嗬, 我家的小博士又在学习了, 我出个难题给你怎么样?”“出就出。”“好!小明切西瓜, 他横切两刀, 竖切两刀, 可最后为什么却剩下十块西瓜皮?答对了就奖励你一个真的大西瓜。”这, 不是九块吗?怎么变十块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 我把这道题出给同学和邻居, 可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道题解开。可我怎么想也想不出, 难道是小明切开了一块?不会吧, 这又不是脑筋急转弯。唉, 怎么办呢?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 突然我的西瓜玩具滚到了我的眼前, 它是由橡皮泥做成的, 全身翠绿翠绿的, 和真的没什么两样。对了, 我可以拿它做实验哪。想着我就拿起小刀往我花5角钱买的西瓜玩具上横切两刀, 竖切两刀。呀, 原来中间的这块有两块西瓜皮呀。我终于解出来了, 我高兴得哈哈大笑, 连损失了一个西瓜玩具都忘了。

爸爸兑现了诺言, 带我跑了满大街, 终于在一处小摊上买到了西瓜。到了家, 吃着西瓜觉得特别的甜,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在这季节要吃到西瓜不容易, 但只要肯跑腿还是可以吃到的, 这说明凡事都要努力, 实践, 不可以半途而废。”爸爸说的这番话我永远记在心中。

教学难题 篇8

关键词:后勤;促进;教学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良好的后勤服务可以为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强化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强化后勤队伍建设

多数学校后勤人员编制配备相对紧张,只有后勤主任一人,既要负责管理又要负责实施,忙得焦头烂额,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要从教师中间选拔那些责任心强、服务意识高、工作认真、乐于奉献、爱校如家的教师以兼职的身份充实到后勤队伍中来,作为后勤工作的补充力量,以此解决后勤编制紧缺的瓶颈问题。

队伍的数量得到解决,还要努力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有效形式。(1)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培训。后勤人员只有熟知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定位服务的方向,拓展服务领域并在服务的细节上下功夫。(2)服务意识的培训。加强后勤人员的师德培训、强化奉献精神。(3)强化服务能力培训。通过外出参观、专业指导、个人研修等形式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本领。

二、健全后勤管理组织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后勤工作领导小组和监察小组。校长是后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领导下的后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后勤工作规划的制定,工作的部署,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后勤主任是后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做好对后勤工作的指挥协调和工作的具体落实;监查小组是后勤工作监督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后勤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监督和后勤工作绩效考核。从而建立起后勤领导小组、执行小组、监查小组立体化的管理网络,确保后勤工作的高效运行。

三、要科学考核后勤工作质量

学校要建立健全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

后勤工作零散、耗时,不像教学工作那样能够明显见到实效,职称评审时后勤人员往往会被忽视,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根据后勤人员的具体服务工作核定一定的工作量计入额外工作量,可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时予以适当加分,从而更好地调动后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要不断提高后勤工作质量,为提高办学水平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为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难题 篇9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怕写、难写,无从下手”等几乎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口头禅。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难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作文。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很多老师都感到棘手的事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是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重要因素。

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好多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作文课时不厌其烦的去努力克服学生写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困难的途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多留心周围一切事物。让学生轻松愉快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有具体的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展开想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很难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很难使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因此,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不要在题目某方面提出要求,给予限制。实际上,也就是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教师可以出一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个来写。例如:《妈妈,我想对你说》;《我的妈妈》;《我的爸爸》 ;或者干脆出一个半命题作文“《我的XXX》”及其他一些题目,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作文,效果肯定好得多。

第二,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评价是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起点不一样,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哪怕写得不成功,也要多多的给予鼓励,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够激发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

第三,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另外,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 1

生向相关报刊、杂志单位投稿发表。以此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经过锻炼,很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作文,并经常主动交给我修改。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接触许许多多的事情。在众多的事物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每一样东西都仔细、认真、透彻地去观察。有的事物同我们密切相关,有的会让我们感兴趣,从而引起我们的关注。农村小学生应该怎样观察事物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首先,教师要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目标,抓住所要观察的事物。如以到郊外寻找春天的脚步为例:郊外里有游人、有房屋、有花、有草、有树、有山、有水„„,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就要让学生知道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进行观察,根据寻找春天的脚步这一目的来选择的话,应该观察的是:小草绿了吗?花儿开了吗?还有忙碌的人们„„

其次,观察要有顺序,表达才会有条理。比如引导学生观察一只白兔,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体的顺序,先说外貌、特征;再说局部的头部的耳、眼、嘴的形状和颜色;然后说它的生活习性。观察之后,他们说出来才有说服力、有条理,写出来的内容才不会杂乱无章,反映出来的内容才真实可信。

再次,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要认真,抓住事物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这一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请靠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视而不见,上下楼道不分左右,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回到教室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作文,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举两得。

三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作文内容。

生活是作文和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除了抓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阵地外,最好的方法是开辟第二课堂活动,为教育服务。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同一个教室里同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并不是教师教学的不力,也不是学生不爱学,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些教师只注重作文基本方法的教学,多是谈怎样审题、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这些方法需要教,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了。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因为一篇好的文章,它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内容的教学上,这个“内容”,从文学理论来讲指的是,作者按照他的世界观(包括美学观点)所认识的、在作品中所描绘的现实生活观象,以及作者对这一现实生活现象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说,写文章就是作者写对他所写的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应着眼于教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当然了,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外,教师的指导是致关重要的。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能力。

新大纲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

农村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总要教育学生敢想,并鼓励学生多想,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力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纵横驰骋,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能把话说活,描写就能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如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就可以随意的想它的过去、未来,或想一些跟它有联系的事物。多让他们写想象作文,最大发挥他们自由的天性。有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给出一些具有想象性的题目,如《假如我是一位老师》、《二十年后的我》„„ 写作文时,要求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固然不错。再把想到的,如观赏某处秀丽景物时,有秀丽山川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五、听说读写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写好作文,必须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其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多练。由于农村小学生听到的、看到的、阅读的、练习的都很少,造成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如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作文是这几种综合能力的训练。首先,我们要抓住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的特点,因为他们好奇,教师要选择好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幻故事。讲给他们听,听完后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说话是拓展思维,广开学生言路的最佳捷径,是为“写”作为坚实铺垫的,所以要着重训练小学生的说话能力。

其次,从阅读方面来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读中学写,读写相结合起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说明了读书对写作的作用,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在阅读中可以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分析,遗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每学习一篇课文,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小学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代,多读书,多储存好词佳句,文章中的好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地就用到作文里去了。

最后,听说读写相结合。写是重点,听说读是练习写的基础。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从一句话一段话开始的,然后引导他们仿写。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又是练习的最初形式”,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学习写作,仿中求创,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再引导他们改写,续写,要写出好文章,在具备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多练习。世界级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整整用了十年的练笔时间,后来方才出名,这都说明了“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智能电视时代的难题 篇10

在国内, 各大电视巨头也早已开始了对智能电视的探索。另外E乐宝、联想、苹果等企业也紧随其后, 以电视盒搭载Android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电视智能化提升。连接网络后, 能提供IE浏览器、全高清3D体感游戏、视频通话、家庭KTV以及教育在线等多种娱乐、资讯、学习资源, 并可以无限拓展, 还能分别支持组织与个人、专业和业余软件爱好者自主开发、共同分享数以万计的实用功能软件。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NPD Display Search相关数据显示, 智能电视出货量有望在2015年超过1.3亿台, 占据市场上平板电视近一半的数量。所以国内外各大电视厂商纷纷布局智能电视, 也使智能电视成为未来“兵家必争之地”。智能电视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 然而, 智能电视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

一 平台由谁搭建?

智能电视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能够接受网络上的视频、软件、游戏等内容资源。这些资源需要一个大型的平台提供, 也就是行业人士常说的“云端”。平台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消费者, 需要整合各种各样的内容资源。构建极其复杂, 资本投入也非同一般, 这样的一个大型平台应该由谁搭建?

目前, 平台的搭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 电视厂家独自搭建平台。目前, 一些企业, 不仅提供硬件设施——智能电视, 而且, 开始提供内容资源, 这些企业主要是国际巨头, 如, 三星推出了基于高清电视平台应用程序的网络商店, 联想推出的智能电视乐TV也是基于自己的网络应用商店——乐商店, 以及即将推出智能电视的苹果集团, 也是自己搭建的应用平台——App Store。但是,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需要投入高昂的资金, 平台重复搭建, 导致资源的浪费。另外, 部分正版网络资源往往被某一企业独家买断, 导致很多资源无法共享, 从而降低了用户的质量体验。

第二, 电视厂家联合搭建平台。搭建平台不仅需要复杂的技术, 而且需要高额的投入, 大量购买电视剧、电影、软件的版权, 一个电视厂家很难独自支撑平台的运营。因此, 国内外一些企业开始建立联盟, 联合搭建共享的网络平台。比如, LG、飞利浦和夏普联合它们的智能电视力量创建了一个具有统一开放标准的应用开发平台。然而, 这种模式下, 电视厂家间往往牵扯到利益纠纷, 不同的企业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合作竞争关系。一方面, 无法根除平台的重复搭建、资源浪费等问题, 另一方面, 平台运营过程中也会因为企业的利益纠纷而问题重重。

第三, 第三方提供平台。搭建平台的企业, 除了可以是电视厂商, 还可以是广播电视台、文化传媒企业、大型视频网站, 如,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传媒集团 (SMG) 联合发布的百视通 (BBTV) 互联网电视平台;互联网企业乐视网推出的智能电视平台等。但是, 这种模式同样无法避免电视剧、电影版权的垄断问题。

二 厂家如何盈利?

电视行业原本就是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行业, 利润微薄, 很多企业难以盈利, 在惨烈的“红海”中随时面临死亡。在这种环境下, 厂家还要搭建大型的平台, 采购优质的CPU处理器, 在系统开发商那里购买系统使用费, 高额的投入对电视行业来说有可能是“雪上加霜”。电视厂家如何盈利同样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难题。目前, 智能电视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 提高智能电视的价格。不考虑平台问题, 单纯就智能电视本身讲, 其制造成本就高于普通电视。因为其内部需要嵌入CPU处理器, 另外, 还要安装和电脑类似的操作系统。因此, 很多厂商推出智能电视时, 往往通过提高价格, 作为一种盈利的手段。据调查, 智能电视比普通液晶电视的售价平均高出20%, 如, 联想推出的智能电视乐TV K91采用高通的Snapdragon处理器、WIFI网络链接、IPS硬屏, 并使用Android 4.0为基础的操作系统, 支持人脸识别, 同时预装100多款内置应用程序, 其售价在6400元以上。然而, 这种盈利模式与盈利环境也必将被电视行业的价格战破坏。众所周知, 价格战在电视行业从未停止过, 智能电视的价格在未来有可能很快降下来。

第二, 内容资源收费模式。一些厂家搭建平台, 提供内容资源服务, 会采用收费模式。消费者从平台上下载内容资源时需要收取一定的版权使用费。其实, 这种模式, 在国外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并且已经得到了验证——国外大部分传媒企业提供的网络资源都是收取一定费用的。然而,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国外的商业模式, 不一定适应于国内, 国内消费者在软件、内容资源获取方面, 往往没有支付费用的习惯。“盗版文化”“免费模式”在国内大行其道, 如盗版软件的猖獗, 百度、QQ音乐的免费模式等。可想而知, 电视厂家想通过内容资源来收取版权费, 也是十分困难的。

三 如何解决带宽问题?

电视一旦联网, 变为“互联网电视”“云电视”甚至“智能电视”后, 也同样要面临“带宽问题”。智能电视所获取的视频资源, 往往是高清类型的电影、电视剧, 分辨率极高, 号称1080p全高清, 视频的体积庞大, 传输过程中, 面临的“网速问题”甚至比电脑更为严重。国内很多地区的网络速度依然小于3M, 全球网速大排名中, 中国国内的平均网速居然不及排名第一的韩国的十分之一。克服带宽问题, 对智能电视来说十分重要。据悉, 在目前的普通网速下, 大多智能电视的在线影视并不能完全达到全高清, 从而影响用户的观看效果, 目前, 很多用户由于网速问题对智能电视并不十分买账。

四 如何克服消费者习惯与操作困难的问题?

智能电视的前身——互联网电视在操作上十分不方便, 通过遥控器收发邮件、聊天、上网冲浪等并不符合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遥控器成为智能电视利用率提高的障碍。据悉, 虽然电视厂商不断对遥控器进行改造, 推出无线键盘甚至电视与移动终端的多屏互动, 海信、TCL等还引入了科大讯飞的语音操控系统, 但智能电视的操作依然无法做到像PC那样方便。

另外, 消费者习惯在智能手机上聊天、网上冲浪, 也习惯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办公、看视频, 电视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 就是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工具。因此, 智能电视在推向市场时, 肯定会遇到消费者习惯问题的挑战。据调查, 真正的互联网电视活跃用户 (平均每天开机一小时以上) 占总体互联网电视市场的10%。

上一篇:未来五年展望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难解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