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十篇

2024-06-16

倾城之恋 篇1

关键词:《倾城之恋》,城,上海,香港

东汉·许慎《说文》中“城”———所以盛民也。它本义是指城邑用来作为防卫性的墙圈, 在古代, 用作城邑防卫设施的大多是一圈完整的土墙, 但也有一些墙圈选择一部分用土垒筑, 另外一部分用竹篱笆、木栅栏或者河岸代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城”的作用是双重的:不仅可以用来防御外来入侵, 也可以用来防范城市居民暴动。《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 哲妇倾城”, 《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约定俗成用来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倾”不再是“倾覆”的意思, 而应理解为“倾慕”之意。“倾城倾国”理解为全城、全国的人都倾慕其美貌。这就是“倾城倾国”或“倾国倾城”典故的出处。张爱玲笔下“城”, 在地理概念上是现代的城市, 是实际故事发生的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上海和香港。同时, “城”又是人物各自心中的“城”, 是象征和隐喻的载体, 是他们灵魂深处的孤独。

一、地理概念的“城”

20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化都市, 旧的思想观念与新式教育并存, 十里洋场,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同一时期的大多数女性都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革命运动, 白流苏没有, 张爱玲也没有, 他们是时代的另类。

白流苏是上海人, 故事发生在上海没落贵族家庭白公馆里, 他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 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黑沉沉的破旧的阳台”, “正中天然几上, 搁着珐琅自鸣钟, 机括早坏了, 停了多年”,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 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 也同一天差不多, 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虽然她离婚七八年, 也不过是一眨眼的时间。只是在接到前夫病逝的消息, 兄嫂们讨论她的去留问题时, 她才从麻木中苏醒过来。哥哥们把她的钱盘算完了, 还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挤兑她, 抬出“三纲五常”来恐吓她, 嫂子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向着她, 劝她回去替前夫守活寡, 领个孩子过日子, 熬到油尽灯枯。亲情冷漠至此, 白流苏发自内心呼喊“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 自己生活的这个家, 是一个充满封建思想、充满歧视、阴冷、没有人情味的地方, 生活一下子将她逼到了死角, 该怎样面对家里尖酸刻薄的兄嫂?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城市之大, 哪里才是她的人生出口?

上海之于张爱玲的记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张爱玲1920年 (一说1921年) 生于上海。她家世显赫, 祖父是清末名将张佩纶, 祖母是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封建遗少, 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 母亲黄逸梵则是留过洋的新知识女性。后来家道中落, 父母因为各自不能忍受对方而离婚 (1930年) , 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1934年张爱玲父亲再婚, 继母是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番。1938年, 张爱玲与继母发生冲突后, 想逃脱没成功, 被父亲毒打后又囚禁起来, 差点因为发高烧感染病死, 因奶娘求救, 父亲才良心发现, 背着继母给她打了退烧针, 后在奶娘帮助下逃出去。家庭之于她是名存实亡的, 缺乏爱和温暖, 童年生活中尽是痛苦、悲凉的记忆, 她想逃离。可是能逃得脱吗?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城市———香港。

香港是冒险家的乐园, 代表着所谓的现代文明, 白流苏决定冒险一次, 她要为自己需求一条出路。“好容易船靠了岸, 她方才有机会到甲板上看看海景, 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 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 红的、橘红的、粉色的, 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 一条条, 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 窜上窜下, 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这座城市给白流苏的第一印象是不友好的, 视觉上强烈的对比冲突, 让人觉得不舒服, 甚至让白流苏感觉到了杀气腾腾。“在这夸张的城市里, 就是载个跟斗, 只怕也比别处痛些, 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起来”, 白流苏带着强烈的逃离欲望来到了香港, 徐太太曾经提醒过她“找事, 都是假的, 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 让她看到渺茫的希望, 要让自己残留的青春拯救自己。因此, 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婚姻上, 她想借婚姻翻身。希望范柳原能给她一个名分, 得到一纸婚约, 解救她于尴尬的处境中。范柳原期待的是爱情, 白流苏期待的是婚姻, 一开始两人的期许就不一样。范柳原对流苏有一点点爱意, 但不足以让玩世不恭的他以婚姻许诺来束缚自己。一次次的试探, 让白流苏倍感失望, 但她没有绝望。范柳原曾经在浅水湾一处高墙边, 对白流苏有这样的一段感慨, “这堵墙, 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 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 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 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 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 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慨, 她“愿意试试看。在某种范围内, 她什么都愿意”, 愿意相信通过精神恋爱达到结婚的目的, 愿意相信自己会带着“较优的议和条件”从上海回到范柳原身边。来来回回的较量之后, 还是战争成全了两人。在战后荒凉的香港, 孤独的他们彼此慰藉, 相互依赖。

香港, 对于张爱玲来说, 有太多的记忆, 除了灯红酒绿, 还有战争和遗憾。张爱玲中学毕业后收到了伦敦大学录取通知书, 因为“欧战”, 无法前往, 于1939年改签了香港大学, 就读于港大文学院。在港大学习期间, 成绩优异, 连得奖学金, 希望毕业之后自己能去英国深造。无奈命运总爱捉弄人, 又是因为战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香港沦陷, 日军占领香港, 张爱玲未毕业就返回上海, 战争让她所有的计划都泡了汤。后来她曾这样回忆香港, “我与香港之间已经隔了相当的距离, 距离了几千里路, 两年, 新的事, 新的人。战时香港所见所闻, 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 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 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这种切身的、剧烈的影响让人欲说还休, 多年后这遗憾也没有让她释怀。1952年, 张爱玲再一次奔赴香港, 重新报读香港大学, 竟因为战火烧毁了当年所有资料, 没有如愿。

二、心理层面的“城”

白流苏是遭遇婚姻失败的女人, 在她的世界里, 孤独是常态, 她把自己囚禁在“心城”里, 呆在娘家糊涂过日子, 本可以一直糊涂下去, 没想到前夫的离世, 让她的处境雪上加霜, 不得不从被动的处境中主动去寻求出路。这种强烈的求生存欲望, 让她愿意打开“城门”去一试。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心里, 让她产生一种“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的胜利感, “一个女人, 再好些, 得不着异性的爱, 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她决定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当流苏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 她明白她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在这样目标明确的行动中, 她害怕失败。第一次徐太太邀请她去香港的时候, 她心里已经猜到了, 后来果然如她所想, 是范柳原的安排。这样的结果离心中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范柳原是他父亲和伦敦的一个华侨交际花所生的私生子, 从小在英国长大, 一直没得到父亲家族的认可, 因为他父亲的大太太没有生儿子, 才辗转获得继承权, 但范家的族人一直对他抱着仇视的态度。范柳原的童年可谓在充满艰辛、困惑和罪恶感中度过。在浅水湾散步的时候, 他向白流苏打开心里的城门, “我回中国来的时候, 已经二十四了。关于我的家乡, 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 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 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在身份认同上, 他找不着自己, 虽回国但内心却一直是个“浪子”, 故乡也是千疮百孔, 他唯有通过表面的放浪形骸来掩盖内心的孤独、困惑与无奈。当他烦躁地向白流苏说到“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时, 内心是多么绝望, 白流苏毕竟不认识从前的他, 也没办法真正体会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他们的痛苦不在同一个点上, 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在旅馆隔壁的房间里, 范柳原再次向她剖析内心的时候, 恨嫁心切的白流苏还是不能理解他的感受。各怀心思的交往, 让他们没有任何进展, 白流苏选择以退为进, 返回上海, 希望下一次是“带着较优的议和条件”返回香港。

第二次来香港, 矛盾纠结中“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险的感觉”, 她觉得自己失败了, 她虽然不是完全被“范柳原的风仪和魅力所征服”, 但还是喜欢他的, 只不过“内中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让她时刻想得到一纸婚约。当她和范柳原同居一周后, 她开始慢慢接受眼前的事实, 虽得不到真正的名分, 但至少得到了经济上的安全。他们在巴丙顿看了一所房子, 装修了新家, 雇了佣人, 范柳原要去英国做生意了。形式上的“家”让白流苏暂时不去管天长地久, 且让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但空虚啃噬着她的内心, 偌大的房子, 偌大城市, 写满了“空虚”。

香港突然爆发的战争改变了他俩故事的结局。战争放大了彼此的孤独感, 让两个无依无靠的灵魂在苦难中彼此依靠, 互相温暖, 乱世中的普通人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 也只有这个时候, 他们的痛苦是在同一个点上, 范柳原在报上刊出了他俩的结婚启事。战争摧毁了地理概念上的香港城, 却构建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心理层面的“家”, 但他们灵魂深处的“孤独”也会随战争结束而恢复原貌, 白流苏和范柳原摆脱不了这份荒凉, 而这份荒凉也终将伴随张爱玲一生。

三、结语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并没有从传统意义上写因美色导致城池被毁, 而是另辟蹊径让战争摧毁一座城市来成全两个人的婚姻。当外在的种种依附消失的时候, 赖以生存的城市外壳———建筑, 会轰然倒塌, 无法摧毁的是人灵魂深处的意念, 对于爱和温暖的渴望。张爱玲给了白流苏和范柳原这样圆满的结局, 却无法兑现胡兰成曾经给她承诺的“愿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梦想终究没有照进现实, 纠结了她一生的情感, 没有妥协, 只留孤独。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3

[2]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1

[3]吴晓雷.倾城成就的白流苏——《倾城之恋》中空间与身体的意象[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4]李霞.试论张爱玲眼中的现代城市文明——以《倾城之恋》为例[J].兰州学刊, 2011, 6

[5]李小林.用法津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出台记[J].中国民族, 2000, 7:36~37

[6]董皓.多元视角下的著作权法公共领域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8

倾城之恋 篇2

一、衰落腐败的家庭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他们唱歌唱地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文章开篇便是这样两句,白四爷孤独地坐在破旧的阳台上拉着胡琴,为白公馆渲染了神秘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让人有一种颓败,腐朽,压抑的感受。一套为了迎合官宦之家名声而制定旧式的家规,一个表面公平其实偏袒儿子的母亲,两对只知吃喝玩乐的兄嫂,一个唯唯诺诺的妹妹,这就是白流苏的家,一个封建阴暗的家。

在这个家里,没有欢声,亦没有笑语,属于大上海的时尚似乎在这里绝迹。女子穿着旗袍,男子是长衫,跳舞看电影一类的娱乐活动绝不许有,祖上的规矩容不得破坏。白流苏,作为白家的一分子,她的地位是尴尬的,刚刚嫁入豪门时,家人对其阿谀奉承,丝毫不见真心,有的只是对权势的追捧。而离婚后,兄嫂败光了她的钱,又开始嫌弃她的存在, 甚至逼迫她回唐家守寡。八年的忍让终于爆发,白流苏突然明白了,白家只是一个顶着“家”的名字的虚幻壳子,里面已经不再有属于她的亲情。只有反抗,只有反抗才能脱离这个带着腐败气息的漩涡。

二、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游戏

爱情游戏,听起来充满了刺激,伴随着一点罗曼蒂克的情怀,于两人之间展开。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遇并非完美, 相反有些怪异,他们相识在一场相亲宴上,主角却是范柳源和流苏的妹妹。在这场宴会上风流不羁的范柳原邂逅了优雅从容且舞姿高超的白流苏。舞池里的流苏,一身素清的旗袍, 却舞出最绚丽的姿态。东方的典雅与西方的热烈同时汇聚在这个女子的身上,吸引了范柳原的目光。

宴会过后回到白家,兄嫂便开始言辞犀利的讽刺流苏, 暗指流苏不该与范柳原接近。此时的流苏,早已不对白家抱有任何幻想,有的只是追求幸福的信念,反抗成了她唯一的武器。当她独自一人时,默默地对自己说道,现在你只有你自己了,话语苍凉无奈,满含孤注一掷的决绝。再后来,徐太太携她一起去香港,那时的她虽然明白范柳原的话未必有几分真心,却还是在忐忑不安中去了香港。她参与了一场赌博,不计后果的冲动也是对腐朽思想的无声控诉。这场爱情的游戏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初到香港,范柳原倚着墙道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时的范柳原依旧以游戏的态度来看待他与流苏的爱情,至多不过有了些感慨,却于无形中为之后的倾城之恋埋下了伏笔。“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 :‘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范柳原喜欢流苏却不愿意给她婚姻的承诺,而流苏深深地沦陷在爱情中, 难以自拔,最终选择回了上海。当范柳原邀请流苏第二次去香港时,两人之间的爱情已不仅仅是游戏,他们之间的爱已经没有怀疑,没有试探,有的只是一片真心。

三、战火纷飞的倾城之恋

爱情大多数时候都代表着浪漫与虚幻,而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却过于现实,他们对爱情的要求从来都是清晰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像一场游戏。不过, 既然是游戏,就会有结束的时候。当白流苏与范柳原付出各自的真情时,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结局。但张爱玲的文笔妙就妙在她的文字中总有一份淡淡的悲伤,平凡的结局是配不上倾城之恋四个字的。于是白流苏和范柳原并没有走在一起。风流的范柳原与深情的白流苏迥异的爱情观, 让他们难以互相理解。就在范柳原留下白流苏独自乘船去往英国的时候,战争爆发了。正是这场战争,让范柳原留在了白流苏的身边,让他们的爱情有了转机。他们在战争中相互陪伴,相互依存,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繁华的城市化为狼烟肆虐的战场,一个城市的毁灭,成就了一段爱情。以战争为背景,在战火中煅烧出的爱情,一恋倾城。 这,就是倾城之恋的含义。

倾城之恋 篇3

貌美如花

谈及韩系车,自然绕不过华丽的外形设计,而说起名图,也离不开源自第八代索纳塔的“流体雕塑”概念。当年,这种异常丝滑、曲线优美的设计思路为第八代索纳塔的热销奠定不错的基础。与此同时,借助于设计的力量,北京现代的品牌溢价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而后几年,北京现代和同门的东风悦达·起亚不断为中国消费者加深对旗下产品“貌美如花”的印象。

理性加持

作为一个与“消费主义”密不可分的产业,汽车的华丽设计与丰富配置必然能够刺激终端市场。然而,当北京现代站在新十年的起跑线上,却忽然发现超越设计之上隐藏的理想和力量,将成为未来品牌取得更大突破的关键。

事实上,经过汽车行业的多年发展,我国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接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倾向遵循适用、简约、理性的消费准则。

在强调品质与价值的中高级车市场上,第八代索纳塔凭借流体雕塑的前卫时尚外观设计和个人高端市场的准确定位持续热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推崇内敛、简约的价值导向,更加注重车辆价值的平衡,正在成为那些理性主义者的消费观。如何因时而变,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空间,是促成名图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

与第八代索纳塔相比,北京现代名图在“风暴前沿”设计理念的贯穿下,整车的轮廓更加沉稳,而且车身线条相对简洁鲜明,非常符合消费者追求品质、风格简约内敛的主基调。与此同时,2770mm的超长轴距打造的宽大舒适的驾乘空间,高达526L的后备箱容积,则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

名图不但有内敛精致大气的外观,更有颗充满力量的心。该车所搭载的Nu发动机具有动力技术成熟、稳定高效,低油耗、轻量化、高性能、超静音的优势。与原有中高级车多采用2.0L和2.4L动力系统相比,名图的动力配备更适合消费者理性的需求,其主打的1.8L和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偏重舒适平顺,配合领先同级的多连杆独立后悬挂系统和6速自动变速器,保证了行驶中更高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带来简约、理性、低调之风的名图,依然延续北京现代一贯的高配置特点,除ESP、ESS、侧气帘和侧气囊以及分轮显示胎压监测系统等必不可少的安全配置外,更装备了宽大的全景天窗、电动助力柔性转向系统、前后排加厚座椅加热,驾驶席加厚座椅通风加热记忆等领先同级的高档配置,以及BlueLink车载信息处理系统、氙气大灯、LED日间行车灯等越级配置。配合上内饰吸音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车身结构上的加强梁设计,让名图拥有极为出众的静音效果。

错位竞争

除了外形设计上的持续精进以及品质感方面的提升,帮助名图迅速脱颖而出同样离不开极为精准的定位。

相比由德系品牌所牢牢把持的20万元以上区间,北京现代从未采用“硬碰硬”的与对手直接对话。从第八代索纳塔开始,现代就将目光锁定在15-20万元的价格区间,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然而,当15-20万元市场由蓝海逐渐转为红海后,第八代索纳塔的价格优势不断被蚕食。因此,它们亟需一款能直接提振销量的产品诞生。

从定位来看,名图再次体现出现代错位竞争的一贯做法——用B级车的平台,打造出一款A+级产品,参与到速腾把持的细分市场。用A+级的价格、B级车的驾乘品质来赢得消费者,这就是名图的小算盘。当然,除了直接刺激终端销量外,名图的定价策略无不体现着战略性眼光。

上市之初,外界普遍认为名图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与第八代索纳塔发生内耗。然而事实证明,名图的出现,相当于扩展了第八代索纳塔的隐性市场,大有脚踩A+级,拳打B级的目的。因而,将名图视为北京现代在中高级车市场另一个支撑并不为过。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第八代索纳塔的老迈,名图将逐渐填补因前者降价所形成的市场阴霾,从而为第九代索纳塔预留出更加高端的产品形象。

综上,对北京现代来说,名图的意义不仅是其在新十年之初的一款重量级全新车型。在完善中高端产品线的战略布局之后,凭借更加精准的产品投放,可以更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无论是去芜存菁后的简约设计风格,还是更加符合理性消费时代的驾乘体验,名图对于提升企业品牌力同样意义重大。

众人眼中的北京现代名图

凭借不俗的产品力和介于A+和B-之间的定位,北京现代名图在上市半年多时间已经进入到销量稳步提升阶段。那么,在消费者眼中,他们对名图的看法又是怎样?为一探其背后,我们以街头随机和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样本人数:21387人

Q:你认为名图的核心价值点是什么?

A:大气的外观设计 B:齐全的配置 C:合理的售价区间 D:出色的品牌号召力

星CAR分析:

在该问题中,选择A选项和B选项的被采访者人数大致相同,分别为33.2%和36.5%。

事实上,北京现代多款车型取得良好销量离不开设计团队对中国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把握。当年第八代索纳塔能迅速改变自身“低价车”形象,并在竞争激烈的B级车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华丽的外观是一重要因素。待“流体雕塑”概念升级到2.0版本后,又因稳重且不失流畅的设计赢得了更广泛市场的认可。此外,韩系车一贯的逆天配置在名图身上得到延续。花A级车的钱,享受B级车的品质,是名图深得消费者青睐的又一项重要原因。

Q:在你看来,名图的出现,会对哪些产品产生威胁?

A:合资品牌A级车 B:合资品牌B级车 C:自主品牌A级、B级别车 D:均有威胁

星CAR分析:

在该问题中,大部分被采访者选择了A选项,达到37.8%;次多的为D选项,为31.1%。而选择C选项的也有24.7%。

对于立志冲击销量前四的北京现代而言,性价比优势明显的名图是助力它们更上一层楼的重要砝码。因此,当去年广州车展名图的最终售价出炉时,舆论普遍认为这又是一款在多个细分市场均有竞争力的新品。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名图价格上明显的优势,配置上的品质感以及逐年提升的品牌溢价能力,让“花小钱办大事”逐渐变成现实。

Q:在你看来,名图目前在产品力上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A:外形浮夸 B:格调有待提升 C:动力系统不够丰富 D:内饰设计老气

星CAR分析:

在该问题中,大部分被采访者选择了C选项,达到45.8%。

读《倾城之恋》 篇4

早在初中时就对张爱玲有所耳闻,但并没有去深入了解她。来到大学才知道“张爱玲”这个名字竟然如此响亮。为了一探究竟,我上网了解她的生平轨迹。也许是被他的性格——坚强、高傲所吸引;也许是被她的才情——幼年即写成小说,青年时已名声远扬所敬佩;也许是被他的爱情之路——疯狂又坎坷所怜惜;也许是被他的幼年成长——父恶少家爱所同情„„使我迫切要读他的作品。于是借了本《张爱玲全集》,这才读了《倾城之恋》。

开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拉过来又拉过去,满是苍凉哀怨。

中间:同样提到了胡琴,说是诉说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与她不相干。结尾又重复了开始的描述: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拉过来又拉过去,满是苍凉哀怨,首尾呼应。

《倾》中较为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的那些话,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面,表达她想跟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两方所思所想互相违悖,这场谈话终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明白:流苏要的是婚姻,而柳原却只想流苏做他的情妇。因此倔强的流苏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却又真切的感受到这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发了电报要流苏回香港时,流苏毅然的回去。她想摆脱这个家,肩上必然扛负压力。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态大不相同了,她决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苏妥协了,在这场角力赛中,终究因她屈居于弱势而妥协,柳原也顺利得到流苏与对自我的认同。后来柳原把流苏安顿好后,便要前往英国,且拒绝了流苏同行,但至少流苏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拥有了她的房子,在墙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号,这是属与她自己的家。战争爆发,流苏与柳原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确立了对彼此的情感,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飘摇中立起了身子。

《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保障相互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在《倾城之恋》中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找到物质的依托以外,再无它法。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遥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的,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

她认为“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柳原给了她房子和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范柳原早猜准了她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这一切正符合张爱玲的想法: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压抑,苍凉,绝望,空虚,恐惧——全部的感觉中只有这些荒凉是真实又长久的,感动自己的人已走远,或者从来未曾出现过,在滚滚红尘中,等了很久,遇着了,不早不晚遇着了也不过如此。交错后便是支离破碎的感伤,长久欲说还休的沉寂,连最初等待的热情也失去了。

倾城之恋 篇5

一、《倾城之恋》中亲情的苍凉

《倾城之恋》中的白公馆原是上海的名门望族, 如今已经没落破败却又固守旧社会的封建礼教。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年轻妇女在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宅备受压迫。在那个时代, 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 回到娘家住, 她的哥哥嫂嫂们千方百计赶她出去, 在白流苏前夫得了肺炎死后, 还想让她回去, 如文中三爷道 :“六妹, 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 我们全知道。现在人已经死了, 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丢下的那两个姨奶奶, 自然是守不住的。你这会子堂堂正正地回去替他戴孝主丧, 谁敢笑你?你虽然没生下一男半女, 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 过继过来。家私虽然不剩什么了, 他家是个大族, 就是拨你看守祠堂, 也饿不死你母子。1”白流苏作为一个以夫为尊的封禁婚姻制度下的受害者, 本以为离婚后回到家可以得到关心与安慰, 而面对她的却是数不尽的排挤与盘算, “血浓于水”一词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早已不存在了, 回到自己的娘家也要交饭钱和房钱, 就连徐太太也说 :“你也太老实了, 不怪人家欺负你, 你哥哥们把你的钱盘来盘去盘光了。就养活你一辈子也是应该的。2”白流苏听到这样的话, 哭了, 她哭的是自己如此悲惨, 兄嫂的无情无义, 斤斤计较与自私, 流苏就是处在这样的现状, 面对自己至亲至近的人如此绝情, 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无奈之下, 流苏求助于母亲, 渴望母亲可以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 而母亲的冷漠使她再次伤心, “你三嫂精神又不济, 支持这份家, 可不容易!种种地方, 你得体谅他们一点。3”母亲是明显偏向哥哥嫂嫂一方的。连一句贴心的话也没有, 白流苏才发现母亲根本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样慈爱。古言道知女莫如母, 白老太太是十分了解流苏的处境的, 身为一家之长却对流苏这个女儿显得异常的冷漠, 白老太太听不到流苏心中的呐喊, 也不了解流苏心中的痛楚, 反而赞同白流苏为前夫守丧做个活寡妇, 流苏本着一颗能得到依靠的心, 却被再次打得粉碎, 她原以为抱住了母亲的膝盖, 乞求母亲为她做主。但当她清醒的时候, 才忽然发现母亲早已离开了屋子, 这实际上也是与自己渐行渐远, 不知什么时候也离开了自己, 离开了她的亲生女儿, 母亲对自己的无视让流苏明白还是要靠自己。再到后来, 徐太太来告诉白老太太要带流苏去香港, 白流苏的母亲又是叹气又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摆明就是因为到香港要拿钱, 为流苏拿钱, 白老太太心中很是心疼, 可是当徐太太说包吃包住时, 白老太太又假装客套, 最后, 范柳原发来催流苏来香港的电报时, 白老太太已经清楚地知道, 这次去香港, 流苏是去当别人的情妇, 而她不管, 只是让她去罢, 白老太太的这几次话像一把把箭射入流苏的身体, 最终千疮百孔, 遍体鳞伤。就在这样一个家里, 已经没有人可以倾听她的话, 刚别说关心自己了。张爱玲写到这, 通过白流苏这样的普通人反映了在这样的家庭中的一类人, 她们游离于爱之外, 独自体味苍凉亲情。

二、《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苍凉的婚姻爱情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所生活的时期, 正是受当时外来思想传入中国的影响, 中国女性也开始有了多多少少肯定自我和冲破重围的意识, 白流苏是地地道道封建大家族的女儿,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婚姻大事有父母做主, 当她嫁给了一个有着暴力倾向的丈夫,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与无奈。在流苏的身上既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的教条, 又有着新时期女性进步思想, 她是为了自己最后的生活尊严, 她没有完全妥协, 没有得过且过, 而是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异常惊讶的离婚的重大决定, 收拾行李回到娘家, 当她回到了家中, 哥哥嫂嫂们刮走了她所有的积蓄后, 开始挤兑流苏时, 她开始慌了, 这个家容不下她, 既然认清了现实, 她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范柳原是一个富商的儿子, 也是几经波折才拿到了父亲留给他的财产, 儿时在英国长大, 吃过一些苦, 也是因为这些遭遇与独特的生活环境, 范柳原便有了一种放浪的性格, 吃喝嫖赌流连于各种娱乐场所, 因为有大量的财富, 许多人家都心甘情愿地把女儿送上门。徐太太本来是将白流苏的宝络妹妹介绍给范柳原, 但他去看上了颇有东方古典美的白流苏。当下, 徐太太介绍给流苏在海关做事姓姜得到先生, 流苏心里也知道没戏了, 白流苏想用自己作为赌注, 依托婚姻来寻找自己的一张长期饭票, 虽然流苏之前冲破了封建婚姻的牢笼, 但她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并且深知爱情不可能是天长地久的只有结婚才能救自己, 迫于无奈与生活的现实而再次回走进婚姻的围城, 这种流苏式的回归不能不说是一种苍凉, 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地位似乎都是以男尊女卑的形式存在着, 女性多以依托丈夫生存, 张爱玲这样写是对当时女性生活困境的一声苍凉慨叹。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明显是一种功利式的爱情, 白流苏的目的是为了范柳原的巨额财产, 在与范柳原的这场令人疲惫的交战中, 白流苏用尽了心机和手段, 白流苏对范柳原可以说是毫无爱情可言的, 范柳原心中也是知道的, 在他们来到香港浅水湾饭店的一天夜里, 范柳原在电话里说出“死生契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4时, 流苏却说的是 :“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 也还说‘初嫁从亲, 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 你自己不能做主, 谁替你做主?”柳原道 :“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 那也不公平。噢, 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5”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目的都不同, 白流苏要得到的是生存下去的婚姻, 范柳原想要的只有爱情, 而这种爱情恰恰是像范柳原那些不用为生计所苦恼的公子哥们所享乐的, 对于白流苏而言, 这种爱情是不必要的幻想, 她的这种功利心情是一种残酷现实和旧式的制度下所逼出来的功利, 是摆在她面前一条不得不走的生活路。费尽心机的白流苏最终采取了妥协, 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最终做了范柳原的情妇, 至此, 白流苏便有了栖息之所, 有了可以容得下自己的一所房子, 并且经济也终究得到了保障。在白流苏的意识中, 自己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底, 想出去工作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是十分困难的, 女人终究是要靠男人来养, 这是中国女性自古以来的悲哀, 这就也使得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地位低下的原因之一, 在白流苏的身上, 这一点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但在她有了物质上的保障之后, 对着空荡的房间, 她又感到这一间一间的房子是何等凄惨世界, “房间太空了, 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 光还是不够, 明天她得记着换上几只较强的灯泡。”张爱玲写白流苏的房间如此空, 营造了一种死气沉沉, 四处寂静无声的苍凉世界, 明亮的灯光反而显得房间更加令人孤独无助, 显得苍凉。张爱玲这样突出了她笔下白流苏的空虚, 在寂寞的生活困境中, 常常能感觉到人性的脆弱和自身能力的有限, 白流苏代表了当时的一代人, 她们缺少亲人的关爱, 周围人的无情使她们渐渐封闭自己, 为生存而利用一切可能服务自己利益, 这种人性的苍凉直击人的内心深处, 更感深刻。

三、《倾城之恋》的苍凉风格形成原因

纵观张爱玲的文学作品, 大部分都透着苍凉的笔调, 其中她的《倾城之恋》就颇具代表性, 《倾城之恋》可以说是张爱玲对于男女爱情婚姻观点的具体表现,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内心独白就是张爱玲的内心真实写照,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也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张爱玲本身的真实情感。张爱玲用《倾城之恋》这一部作品冷静地向我们展示了平凡人之间的冰冷, 人世间真爱少有, 无论是至亲至今的亲人还是恋人。那么, 张爱玲的这种苍凉的情感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描写这种自私冷漠的情感, 而不是许多作家所讴歌的美丽世界呢?许多评论家在早年前就已经对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我们要想知道张爱玲描绘的这种苍凉世界, 就要对她的实际生活进行研究。一个人在幼年时的成长环境对人一生的性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与决定作用, 幼年是生命的起点, 那时经历体验也奠定了作家的创作基调。《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哥哥嫂嫂们的关系就是张爱玲生长起来的亲戚间的关系。像张爱玲的父亲与她姑姑是一对亲兄妹, 因为一本书的共同利益, 兄妹二人联手与张爱玲的伯父对簿公堂, 但是就在官司的紧要关头, 张爱玲的父亲竟然突然主意, 放弃了与他的妹妹联手而选择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帮助了张爱玲的伯父, 就这样, 张爱玲的伯父赢了这场官司。张爱玲就是这样目睹了这场在利益驱使下亲兄妹反目成仇的无情场面, 这样冷酷的事实, 在张爱玲尚未成熟的心灵上无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也将极大影响了张爱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 就是在张爱玲的父母的相处上, 张爱玲的母亲也是一个大家庭的女儿, 刚嫁给她父亲时带了大批的财产作为陪嫁的嫁妆, 而她那自私自利的父亲只是算计着怎样才能刮净她母亲的钱, 张爱玲的父亲不过是把她的母亲当做一房姨太太罢了, 毫无真情可言, 张爱玲在如此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又怎么能有真情与快乐?后来, 她的母亲终于忍受不下去, 与张爱玲父亲离婚了, 父母的离异使张爱玲在这个家庭中更加孤单寂寞, 母亲的离开, 无疑是再次给了张爱玲的心灵猛然一击, 在这个冰冷的家中, 亲情是空虚的, 房间也是空得死寂, 不尽苍凉, 如同《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处境, 张爱玲通过写这样的封建大家庭制度下的一名普通女性来多少舒展对这个社会的观察与看法, 一如张爱玲惯用的形象, 穿着旧式的旗袍, 却又烫着卷发, 用冷冷的眼神俯瞰苍凉世界。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 张爱玲是一位颇具特色的女作家, 带给人们不可磨灭的记忆, 她的语言犀利, 苍凉的创作风格始终贯穿其作品, 就算是《倾城之恋》这样一部以圆满的结局的作品也不例外。本文《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 白流苏的亲情与婚姻爱情角度展现其苍凉世界并以《倾城之恋》为例分析张爱玲苍凉的风格形成原因。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张爱玲,苍凉,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文集》主编王晖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一月一版第126页。

[2]《张爱玲文集》主编王晖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一月一版第129页。

[3]《张爱玲文集》主编王晖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一月一版第128页。

倾城之恋 篇6

关键词:简·爱,女性意识

伴随时代发展,人们会采用现代的眼光对经典文本进行一些更为自由的批判性解读,书与作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谈论作家之书也应该考虑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因而为了对经典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或给予新的个人理解与解释,就需要将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作家本人一起参照着读,对应的去诠释。

一、概述

夏洛蒂 · 勃朗特(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作家,张爱玲(1920-1995) 是20世纪中国作家。需要解析两位作家笔下的经典作品,首先需要对当时的时代精神及环境有所了解。当时的英国处于文学“自然主义”,虽然给女性人物赋予了诸多自由的因素,但是对于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性格发展”并未给予更多重视,大多女性人物是自由、奔放的,都是人性的化身,但又是抽象的普遍性质的表达,夏洛蒂所塑造的人物简 · 爱是以自身的经历及体验为蓝本进行的创作,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萌发;英国虽然工业非常发达,然而在真正意义上思想却从来没有欧洲大陆那样深刻, 然而它所培养出来的人物对于世界的影响却是全方位的、全面的。

从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来看,正处于中国“救亡图存”的思潮的继续发挥作用的时期,四十年代的《倾城之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所发生的巨变以及不同人物身上所进行的反思。白流苏是一个从现实角度切入去理解自己生存的人,它是通过外围进入内在,简 · 爱是通过内在而突向外围。两个人物都是女性,都带有强烈的“自我”,然而在现实与命运,婚姻与爱情,经历与体验,以及所做出的选择等都有所不同,但两个人物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更加坚定的去面对命运的重压以及生存斗争中的困境,从痛苦中体查了自我,检验了自己,从现实中考量了生存,在现实中也找到了最终的依归。但其中的差异更多,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思想背景等都形成了两者的女性意识各有千秋。

二、对两本著作中的女性意识比较

首先,在探讨女权主义、女性意识此类主题时,笔者希望各位读者或研究者可以保持持平之论,既不能夸大也不能违背人性的解放与自由。

其次,人格的形成,或者说的人的性格的形成,它需要一定发展过程,它是一种力量,可以对人格主体及周围的非自我的他者产生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如果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那么就会引领更多的人投入其怀抱,成为它的模本或者为它而服务。因此在性格的分析方面应该注重事件对其影响,而不应该仅仅将其放置在环境中去考验它,因为法国大多数理论家在探讨“环境理论”时,谈论更多的还是“人挪得了环境,却改变不了自己”,因此应该摒弃那种对于作品或者作者思想“上岗上线”的生搬硬套,而采取“以文本为主, 以体验为辅助手段”的观察方法。这样也许更切近于对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理解与解释。

第三,简 · 爱处于一种“受非正常待遇”情况下的自我感知的发展状态之中,反思更多的是对于社会的反抗,她的自我不能坚定内在信念,反而渴求通过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从对理想的平等的追求与传达来解决这一切“被凌辱的” 过去。“你以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就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十九世纪初已不新鲜, 却是人类在当时追求某种理想解放意志之体现。然而,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当时的简 · 爱正经受着新“女性的觉醒”与“女性的自我表现” 的一种教条与理想之中。

第四,白流苏不同,它的女性意识是通过体验人间冷暖, 而不是从内心的自卑来理解社会、情感、生活等。不是反击, 更多的是从现实需求去考虑,从人的需求角度去考虑,不论这个人物伟大与渺小——活生生的人性在其身上体现着。与简 · 爱这个人物相比较,虽然白流苏“没读两本书,又不能去当教师”,然而她更为健康,是一个处于当时生存状态困境中的一个现实人物的表现,不仅仅是小说,它在一步步的思索“女性的自由”与“女性的边界”。如今,当欧美一些国家叫嚷着需要“女权”的时候,古老的波斯帝国的子孙们, 依旧在对“女性”进行着非正常的禁锢与限制。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民族风格,相对而言,从整个的意义角度来阐述,中国女性在那个时代,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作品中的人物的时候,她已经体会到了“生的自由”与“自我的生存边界”,她牢牢地扎根于现实之中,她的精神也是建立在现实人性之上的,因引她更好地传达了具有人性光辉的“女性意识”。

结束语:

方言之恋 篇7

它给你涂上出生地的泥土, 给你打上父精母血的烙印。

它是那么独特,以至于连唤鸡唤狗的声音都有地域的区别; 它是那么深厚,无论你离乡多久都拔不去那一团根须。

它是母语,时时提醒你从何而来又该归向何处。

在我们东部平原,方言繁杂之极 ,市与市之间 ,县与县之 间,口音各不相同,词语含义相差很大,甚至相邻的乡镇,相邻的村庄都有区别。往往是一条不宽的河,一座不高的土岗,就让口音、词意发生了改变。同一个词汇,这个地方发前鼻音,那个地方发后鼻音;这个地方带着亲昵,那个地方表示嘲讽。

地域的差别,地域的文化, 尽在我们的唇齿间。

原来,我们那么地看重亲情与乡情,是因为“唇齿相依”。

地域的历史也在我们的唇齿间。方言,将它传承,刻录。比如,我们苏北平原好多地方将有财不露称为“袖密” (将秘密隐于宽袍大袖之中),将打探、猜测消息叫“窥情”,将菜刀叫作 “石刀”,将小孩尿床叫“榻尿” ……您看,这些说法多么古雅! 古老的汉语没有成为化石,它就在我们日常口语中回响。

我举的例子是属于可以落为文字的,听不懂却可以猜测,而有些发音,无法落成文字,即便可以落成文 字外地人也未 必都懂,其中的意味更是无法体会, 比如“结杠”,外地人不会想到指的是“身体很棒 ”,“叫官 ” 外地人不会想到指的是“蝈蝈”。 当我们深究方言的来源,会有一种穿越过往的感觉,仿佛听到祖先的言语,体会到什么叫“血脉相传”。因为共同的历史,因为共同的文化,我们少了孤独,有了自信。

如果我们将方言的意思引申开来,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 “方言”。

是否还可以这样说:我们守住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便会在世界文化中少了孤独,有了自信?

它是我们身体里的月亮,是一把不生锈的钥匙。

我曾经在 不同省份 工作多年,记忆中,每天回家都觉得很累,因为说话时有一个“翻译” 的过程,我要将母语变为我说不流畅说不标准的普通话,我每说一句话都是对母语的重复,我的大脑为我重复的“劳动”负累。 可是,我在写作时,经常不得不将普通话词汇转为方言词汇,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我宁可用谐音代替。找到了那个方言词汇,人物的神态才能跃出,我的表达才能流畅,才能将叙述完美地融入语境。方言,对于文字来说 ,是一种色彩 ,是一种味 道,是一种腔调,是一种催发感情的草药。它甚至决定了写作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它是出生地赋予我们的 思维方式 。仔细体察,你会发现,所有艺术中都回响着方言的吟唱,因为方言联系着土地、生命和童年,那是创作者潜意识里不经意的流露。

我深爱着母语,爱着我为了生存而逃离的那个乡村的方言。 记得有一年,在广州龙口西路上走着,突然听见了涟水话。我扭头一看,一个小伙子拎着涂料桶在前跑,另两个小 伙子大步 追着,其中一个说:“小三子,你站住!”那个叫小三子的回头笑着骂了一句脏话,继续向前跑。 三个人很快消失于人流,我呆呆地站在芒果树下,回味着他们的对话。我的泪水在眼眶打转:我已经两年没回老家了。他们的方言提醒我:你在异乡,你在流浪途中,你举目无 亲 ,你注定孤 独。他们的方言为我呈现了老家的房子,母亲的白发,童年的流河,少年的果园……我真想追向他们,听他们打闹嘻笑,哪怕被那个叫小三子骂一两句,我也会十分舒服 ,用他带脏字 的方言 ……

方言 , 是漂泊者 梦里的落 花,是回乡人追赶的雁阵。

倾城之恋 篇8

这么一呈现,张爱玲的苍凉尖锐顿时变得世俗温暖,邹静之坚信,这正是张爱玲的心愿。可是,这样的改动是良是莠?

不可否认,电视剧《倾城之恋》具备了热门潜力剧的众多元素:离婚的美丽少妇、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潇洒多金的痞子男、温柔善良的初恋情人,再加上战争背景,成就了一出倾城恋情,这样的故事不吸引眼球都难。可是,这部原创小说最精华的“苍凉”情致消失殆尽,这是否是张爱玲的心愿?

“这样的改编可能引来一些争议。”邹静之认为可能引发争议的不仅是自己“杜撰”的前史,还有对二人情感的改写。

在小说里,“他不过是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一座城的倾倒,成全了他们的私心,这是结局。

在电视剧里,白流苏说:“我回到上海之后经常问自己是不是还想念一个人,答案为是的,既然心中时刻想念,别的东西都不重要了,为什么不回来。”他们的真心,在兵荒马乱的战争中彼此读懂,这是爱情。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写下了华丽而苍凉的倾城传奇。

陈数与黄觉担纲主演的《倾城之恋》更多的则是温暖而世俗的男欢女爱。

少了几分张爱玲的犀利,多了几许世俗爱情的真心,观众们已经开始为“张味”是否被稀释得太多而争论不休,甚至将该剧比喻为一锅被注水的浓汤,因为直到第二十一集,才演到张爱玲小说的开头。

制作方浙江华策影视和浙江金球影业,却旗帜鲜明地宣称,这是一部“忠于而不拘泥于原著”的影视精品。的确,从市场的角度来考量《倾城之恋》,可以说它取得了不小的胜利:2009年1月,《倾城之恋》被台湾年代电视台抢播,并创下了该频道开创以来的最高收视率;香港亚视将在5月播出此剧;央视3月14日开播至今,收视率也居高不下。

倾城之恋读书心得 篇9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在我读完了张爱玲的小说《倾称之恋》后,始终深深的被小说中的女主角白流苏坎坷的命运牵制着。

小说一开始是用四爷的二胡声加以铺垫,以衬托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的炎凉和人性世界的麻木和不仁!在女主角得知离异了七、八年的前夫故去,她的家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一致要让她去前夫家中尽孝道的事时,她以当时社会里的极其脆弱的法律武器来开脱、维护自己,却遭到了家人的嘲弄和讥讽。这就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的社会里法律的脆弱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在这篇小说中有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徐太太,是她的出现才使白流苏的坎坷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徐太太同时为宝络和流苏找对象,但家人却在极力帮着宝络筹备着嫁妆,而流苏却无人问津!虽然当时家族正在衰败,但为了宝络,还是用大量的虚华的物品来包衬着她,而流苏却无人问津。两者一对比就把世态炎凉和亲情的微不足道刻画的淋漓尽致,使人对当时的社会感到阵阵的寒意。流苏为了不再受到整个家族成员的冷嘲热讽,遂决定与徐太太

一家离开上海,来到当时的殖民地——香港。但我从中感受到流苏为了离开那令人伤心和绝望的地方,不得不离家背景,和徐太太一家来到香港去寻找她的荣华梦,这也显示了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随着男主角范柳原的出现,流苏的命运才逐渐好转。徐太太原本是想把他介绍给宝络的,但结果并没有成功,这也为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相爱打下了伏笔!由于他表面上的放荡不羁,使白流苏自与他相识后,他在她的心中留下了疑惑: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为什么显得那样的放纵,而在她的身边却是那么的彬彬有礼?这个问题一直让她处在迷惑和不解中。直到他向她吐露出自己的心声后,她才真正的开始了解他。在随后的一件事情里,他们又分开了,流苏又回到了她那令人伤心的家——白公馆。从这开始,真正的爱情才显现出来!她被他的频繁的电话所打动,从而又回到了他的身边。在白流苏离开前白公馆的家人们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只是表面上的变化,因为是他们的私心在促使着他们改变。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没有朋友、没有亲情,人的本质在她的笔下始终透着自私,人心是那么的寒冷、荒凉,心是迷失的,孤单的,就与白流苏一样,在自己的家中,却享受不到温暖的亲情和一份亲人对她的关怀,在家中,她永远有着异乡人的凄楚。这也许是那个特定的年代所拥有的吧!所有的嫉妒、鄙视、猜忌,都掩饰在冠冕的言词下。世界虽然热闹、拥挤,然而却陌生、隔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充塞着幻觉、烟幕,这个世上“好人”很多,但“真心人”却是显得那么的少。“好人”的好是社会赋予的是一种客套或习惯。比如文中的徐太

太,她一刚开始,为了白流苏的事是显得多么的热心,但随着宝络的婚事的失败。对白流苏的事也就热情减退,最后也没有结果。当她极力怂恿和劝说白流苏去香港时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又重新帮她。

《倾城之恋》揭示了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相互算计着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这时候各自面对的人儿都成了种类物,可以替换的。若是换了些时候,换了个光景,他对面兴许是另一个女人,她对面也兴许是另一个男人。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婚后的流苏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当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这些亲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至于本文的男主角范柳原,他原本是在英国出生成长的,一直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回国后他费了很大的力量才得到他家族的认可。

因为他的出生的原因使他渐渐的堕落、沉沦了,生活上纸醉金迷,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对生活,范柳原比白流苏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白蝴蝶之恋》的衬托技巧 篇10

作者怎样表现白蝴蝶的善良勇敢呢?笔者拙见, 衬托技法的运用颇值得借鉴。

一.以环境衬托

文章一开头, 作者就介绍了巧遇白蝴蝶的环境。“五风十雨, 春寒料峭”, 表现了北方的时令特点, 重点在一“寒”字。“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则紧扣“五风十雨”, 表明“冷雨”是经常的。这些叙述描写, 表明当时的环境是“乍暖还寒”, 不太能让蝴蝶自由自在地生活。这就为下文白蝴蝶的出现, 表现白蝴蝶为追求春光之美而不惧春雨之寒的勇敢坚毅, 作了有力的铺垫与衬托。即以险恶环境衬其勇敢坚毅。而后文风雨过后, 太阳光辉照满宇宙的环境描写, 则是用美环境衬其善良美丽了。

二.以柔弱衬坚强

为了表现白蝴蝶的勇敢坚强, 作者采用的第二种衬托方式是以其自身的纤细柔弱身体衬其坚强勇敢的“性格”。作者在文中用细腻工整的笔触描写了雨后可怜亦复可敬的白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 [可以想见其狼狈不堪, 满身泥水之状———括号中文字系笔者拙见, 下同], 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着, 张不开来[奄奄一息, 生命垂危]。”“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以雪花为喻, 极写蝴蝶之白与弱], 轻柔纤细, 楚楚动人[先直写蝴蝶之纤弱不堪, 继以楚楚动人评之, 旨在引起读者共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的翅膀[翅膀美而弱, 经不起寒风凄雨的打击]”, “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如此纤细, 难以在风雨中立足]”。作者极写白蝴蝶身体的纤弱细小, 与其坚强勇敢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很好地衬托出了白蝴蝶性格之坚毅刚强。

三.以“我”的心理行动衬托

为了表现白蝴蝶的善良、坚强、勇敢, 作者还以“我”面对雨后白蝴蝶的心灵波动和对白蝴蝶的救助行动来衬托。“我”初见白蝴蝶时, 觉得它“可怜”, “我”同情善良的弱者。因为同情, “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弱而强烈的光照亮了”, 于是, “我”开始了救助, “弯下身, 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 放在手心里”, “用口呵着气”。此时“我”对白蝴蝶已由同情进而生出敬佩之情了———“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因为敬佩, 所以, 当白蝴蝶活过来时“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这些描写及结尾出的心理描写, 都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白蝴蝶的善良美丽, 勇敢坚强, 因为最能打动人心的, 一定是美好善良的。

上一篇:镜头畸变下一篇:路灯工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