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十篇

2024-05-30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1

教育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文化传统对教育活动影响深远。文化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基本视角,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认识英国文化的特点,这对认识英国文化对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帮助很大。

英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逐步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其重要基础就是自由主义、贵族传统和移民潮的涌入。英国文化以其保守传统著称,但在保守中也蕴含创新,创新中蕴含保守,其综合性文化表现独特。教育作为特定文化的产物,须满足所在民族文化的需求。英国的独特文化,对英国的教育影响深远,并为英国教育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基础。

二、关于英国多元文化的特征

1)英国贵族等级制文化特点。虽然英国经历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贵族制并未完全否定,英国的贵族精神和贵族气质虽然仍在,贵族文化仍是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贵族文化表现出的是英国民族讲责任、重担当、公正、勇敢、自制、理智等优良传统,这是英国贵族在长期反封建王权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就表现出英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强烈,大家普遍对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关心关注较多。同时,贵族精神也表现在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妇女老人在公共社会场合得到充分尊重。英国人很讲礼节,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者感谢对方服务时都会说THANKYOU。英国人平时穿着随意,但在正式场合,男士都西装,女士穿职业装或礼服,这在商务会面或正式晚宴中都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

2)英国崇尚传统、因循守旧的文化特点。英国历史演变中保持了连贯的文化传承,这使得英国人也保持了一种传统观,对传统的制度机制和生活方式、态度比较依恋,对过去的智慧和成就比较崇尚。英国的乡绅观念影响较大,因英国历史上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耕文化追求宁静和乡村生活,不希望社会变革剧烈打乱生活,仍保留了英国许多古老的制度和生活观念。在英国,古老守旧的生活态度和街道建筑是重要资产,而不是一种负累。在英国,王室、贵族制度、绅士风范、公学仍然得以保留。

3、英国自由主义的文化特点。自由主义自古希腊城邦政治中心诞生并影响深远,并在十六世纪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教会独裁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也不断深入人心。英国的自由主义在反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强化,英国贵族利用自由主义这把政治利剑,联合贵族抗衡国王,与国王共享权利,约定权利和义务,追求并确定了自由权利的制度机制。

三、英国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英国教育中表现性主体性和务实性的文化特质。在英国社会,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主人翁,每所学校都各有特色和文化。早在1994年英国就启动了特色建校项目,并于2003年全面推广,这种开拓性创举就是为全面提升英国基础教育水平。设立专业特色科目,如特殊教育、人类学、语言学、商科等,以特色科目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但在同时,也严格执国家规定课程要求,实行全人教育目标。英国的教学理念追求务实效果,始终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而不是理论的单纯灌输。英国的老师授课目的性很强,对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对每一节课和每一次活动都精心设计,围绕教学目的为开展。同时,在课前就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就有效保持了学生积极参与配合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主体,这对老师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准备,让教学过程环环紧扣、有的放矢,也使得课堂活动自然真实,特别是加强语言情境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助益较大。同时,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估评价,及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调整,始终保持目标明确、灵活务实的传统文化特征。

2)英国公学是英国中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历史已达600余年,因其坚持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英国乃至世界中等教育都影响深远。英国公学注重社会精英培养,注重学生性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设置具有独到特色。英国公学的文化特色厚植于英国文化,并伴随英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

3)英国基础教育表现的文化特质中独具特色和可选择性强。每所学校各有办学特色。英国的弹性学制,在强制义务教育后,就两年时间为未来人生作选择,可以选择继续读大学,也可以选择上职业教育课程,愿意玩耍有经济能力的,也可以等以后想学了再去读有关课程。学习在英国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想学习,30岁可以在大学学习,50岁攻读硕士也可以。在英国,注重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把性格塑造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培育顽强坚韧精神,培育学生管理能力和个人自制能力,追求自由与遵守纪律的性格。同时,英国教育中还表现出多样性的文化特质,这是由英国是多民族移民国家这个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作为移民国家,其各民族的人种、语言和宗教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英国学校教育也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英国政府要求不能丢下一个孩子,搞全纳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就尊重和重视解决好多样性、差异性问题。

四、结语

英国学校教育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英国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始终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才能、培训才能和奉献社会为目标,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关心学生情感体会和人格塑造,英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深远。

摘要:英国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始终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才能、培训才能和奉献社会为目标,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关心学生情感体会和人格塑造。

关键词:英国文化,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英国学校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实践与启示》,白亮,吴倩,《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英国中小学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与设计

[2]《加强核心价值观,超越差异——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周洲,《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3]《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改革》,宁莹莹,冯建,《全球教育展望》,2014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2

一、家庭教育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家庭教育, 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 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 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1]。而文化就是教育的根, 所有国家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等都是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 这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古国, 又有将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承, 一些心理想法、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都深深地内化到中国人的血液里了。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 中国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依旧有很多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虽然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以及每个个体认识水平的提高, 会与古代有一定的差别, 但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基础依旧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们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展开教育活动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是一种家文化, 现代的一些父母对于自己儿女的家庭教育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本身就有这种家文化的基因, 所以中国家庭教育是有着深深的中国家文化的烙印的。

二、中国的家文化

梁漱溟先生说:“任何一处文化, 都自具个性, 惟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 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 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2]在此, 梁先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家文化与家庭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家文化既包括整个大家族系统内部的文化又包括个体的家庭内部的文化。家庭文化则特指个体家庭的文化。家文化也就是家族文化, 它包括具体的家庭文化[3]。

家文化在中国家族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在唐朝最为明显。唐朝的家族基本上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乱而留下来的, 家族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大的, 隋炀帝发动三次高丽战争, 虽然是弄得民不聊生, 反叛不绝, 究其最原始的原因是想以此拖垮当时的大家族。而隋朝的覆灭固然有李渊的能力在里面, 而更大的原因是大家族的集体力量。中国人不是很看重民族界限, 又不是很看重另外一个世界的上帝、佛祖等信仰。这是因为中国的人道观念是家族而非个人。因此, 中国价值观的核心价值是家。比如, 结婚在过去来看就是为了壮大家族, 繁衍后代, 因而才有那句“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以前的家族都是有祠堂、家谱、祖产等, 而非现在意义上一夫一妻一孩子组成的小家庭, 而是由很多个小家庭聚集而成的。因此, 中国人对家庭有着太多的责任与义务, 除了要保证家的发展, 更要努力让家庭延续下去, 而要完成这一切, 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

三、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家庭教育就极其重视, 而且中国的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商君书·画册》中就有记载:“黄帝为君臣上下之义, 父子兄弟之礼, 夫妇匹配之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使君臣父子夫妇各知其位, 各守其礼, 这样就可以看出, 要做到这一点, 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朝代的发展, 家庭教育也跟着发展起来。比如,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父, 家长率教者。”清代李雍熙在《孝行庸言》中说:“天下有贤父兄, 何患无贤子弟。”我们最熟悉的宋代王应麟在《三字经》中也有:“子不教, 父之过。”这说明在古代时候家庭中的“父” (代表家庭中父母) 对家庭里子女的教育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而这种传承下来的在家庭中以“父”为主的教育方法是有很多的积极影响的,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种文化带来消极影响。

(一) 缺乏民主性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导致人们长期在这种封建等级社会压迫下失去了民主的想法, 一切都是以君王的意志为主宰, 在外服从君王统治, 在家服从男主人的意志。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责任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有存在。这种等级观念有好处, 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树立了孝顺观念, 但是这种观念带来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它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严重地压制了了人们的个性发展, 而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孩子在家里出现被压抑、束缚的情况。封建时期, 百姓家里的孩子是基本上不能有什么梦想的, 都是按照家里的安排过生活, 就连婚姻也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中国的大多数孩子还是一样地按照父母的安排过生活, 父母安排从三四岁开始学英语、学钢琴、学绘画等等, 完全不在意孩子是否喜欢, 再大一点, 按照父母的想法报志愿考大学, 连专业都是父母帮忙敲定。

而从另一方面看, 这种封建制度也造就了特权阶级, 几千年前的封建制度就是各种特权阶级横行, 两千年后的今天年呢?特权阶级依旧存在, 这几年社会上曝光的“我爸是李刚”“我爹李双江”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二) 知识第一性

知识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更是受制于国家传统文化。在封建专制的时候, 中国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甚至乡下的农民对于读书人都有一种盲目崇拜, 人们对于那些“满腹经纶、饱读经书”之士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拜, “家和唯孝友, 养性在读书”这种观念也是深入人心的。

而在今天, 由于古代这种官文化的影响, 家长对于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有着几乎盲目的崇拜。很多家长都是“知识优先论”的绝对拥护者, 家长完全在以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多少作为孩子成长的衡量与评价。在他们看来, 中国的孩子就必须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是这一辈子唯一的出路, 因此, 孩子们就不得不每天面对大量的卷子, 从6岁开始一直到19岁上大学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做题, 还要去跨过“中考”“高考”这两道难关。家长就围绕着学校的分数转, 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孩子每一张试卷的分数, 把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智力发展, 完全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所以在社会上才会有“药家鑫的撞人杀人案件”, 才会有“林森浩的室友投毒案件”, 才会有“各种学术造假案件”, 他们都是国家花费很大力气培养起来的高等人才, 却对一些事情不择手段, 药家鑫在杀完人后完全没有认错的态度, 林森浩更是可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室友慢慢被折磨致死。我国家庭教育中过分追求知识教育而忽略全面发展的血淋淋教训还不足以警醒世人吗?

(三) 成才价值性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价值观存在非常大的歪曲, 家长把教育看做是一条通往荣华富贵的路, 而不是把教育看成是完善自我的路。很多的家长现在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就是小的时候孩子的成绩好不好, 有没有考上好的大学, 长大之后就是挣的钱多少、职位大小, 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需要, 根本没有制定一条适合于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父母只是按照个人的意愿去单方面设计孩子的道路。由于传统的读书做官的固有观念, 到今天就演变成了:好好读书, 考一个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 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就是现代家长的规划, 完全不看孩子在进入工作岗位后, 是否能胜任职位, 是否能有良好的晋升空间, 是否与公司的人员相处得来。

中国家长这种“成才风”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人那种“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 我前面也说了, 中国是家文化, 这种文化取向不是以个人, 也不是以国家为中心, 而是以家庭为中心。家庭中父母希望以孩子的良好发展, 达到传宗接代的作用。家庭条件好的希望教育好孩子, 孩子成才之后延续家庭的兴旺。家庭条件不好的, 希望教育好孩子, 让自己的家庭变得兴旺。纵观古今, 不管是以前的皇帝还是农民, 现代的富人还是穷人, 都是绕不开希望孩子成才, 延续家族的定律。从某一方面来说, 中国的这种家庭延续的想法, 类似于中国人的那种“永生观”, 希望通过子女的繁衍、教育而达到生命的永恒, 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家庭得以传承, 家庭中父母的生存价值也得以永恒存在。

(四) 法律意识淡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不重视法制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 归根结底时实行的是人治, 皇帝说的话就是天底下的法。这也就造成了现代人的法制意识淡薄。封建时期的法律观念就是“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过了两千年的今天, 我们大部分人对于法律的观念依旧是“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电视虽然有法制节目, 但是这种节目并不是给我们普及法律知识, 而是添加很多声音特效来诉说很多稀奇古怪的案件, 而且每次总结不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就是“莫伸手, 伸手必被捉”。我们在其中看不到一点法律的知识。作为主要传播媒体的电视台都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了?

在初中高中阶段, 青少年的犯罪率一直很高。就是因为, 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并没有人给他们普及法律知识。而现在的网络和游戏中又充斥着血腥与暴力, 这才导致了社会上一些孩子非常可笑的而又让人痛心的行为。比如, 我在高中时候就看过一篇报道, 说一个初中的孩子用刀捅死了同桌。事后, 这孩子还说:“没事的, 他还可以加血。”一个初中的孩子能够在砍死人后说出这么可笑的言论, 说明我国的法律普及程度有多低。

2015年, 我看电视台一个演讲节目, 里面有个人演讲的题目就是法治中国。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是这样说的:“建设一个法治国家, 绝不仅仅是律师、法官、检察官的职责, 而是我们每一个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的中国人, 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 在一个法治精神无法得到彰显的社会里,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安全的。面对不公平与不正义, 今天, 如果你没胆量站出来, 明天, 你就站不出来。”普及法律知识是家庭教育里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 也是很多人忽略掉的。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法制观念,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 就像是多了一个保护罩, 能够使得孩子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综上所述, 虽然传统文化下的家庭教育, 因为其时代的特性, 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它仍然对我国的家庭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 因为受到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以上的各种问题, 但是我们家长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家庭教育中的弊端, 并且能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针对自己的孩子制定最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 就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首先, 通过探究中国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引出中国家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四点消极影响:缺乏民主性、知识第一性、成才价值性、法律意识淡薄;然后, 通过大量的事实论证以上四点消极影响;最后, 通过讨论消极影响, 引发人们对中国文化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 以明确我国家庭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家文化,家庭教育,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清, 张慧.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J].教育教学研究, 2009 (46) :208.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7.

[3]贺佩蓉.中国传统家文化对古代家庭教育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 2005 (10) :125.

[4]周莹, 牟映雪.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影响[J].时代教育, 2010 (2) .

[5]陈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及其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浅谈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3

【 关键词 】设施;校风;品德;陶冶;社会道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一个人的素质最初就是在这里培养、铸就的。再由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因此,构建高雅校园文化,补充课堂不足,引发德育效应,对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克服消极文化影响,全面育人,意义重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高雅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

一个人的思想除了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外,还有广阔的领域需要展开。个健全的人,在活生生的社会中,要面对、识别和取舍的,不仅仅是对与错的问题,还要更为人量的好与坏、美与且、优与劣的问题。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定条件卜,情感起着决定作用。情感是形成信念和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和促进剂。爱国主义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积淀的那份真挚情感。学生这真挚的情感,具体地说,来自对校园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可见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榜样引导、正面教育,时时将人们耳濡日染受高雅环境的熏陶也很重要。故而,学校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建设一批功能先进、结构合理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的同时,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适当树立中外名家塑像,悬挂名人画像、格言,增添人文景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雅的园林式校园,集风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格调优雅明快、活泼向上。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心旷一神怡,化境为情,产生爱校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感情,并通过美的陶冶,爱的积淀,净化了心灵,产生了对人生的挚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长为一代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人。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去努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坚持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师生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奋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会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因此,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思想为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定期放电影、录像、组织各种文化演唱会、体育比赛等。积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创造一个文明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中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管理。健康向上的,扶持;有错误的,纠正。

三、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亩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校风,具有强烈的外在感染力和深刻的内在凝聚力。它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三个方面。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以学生守则为准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尊师爱友,讲文明、懂礼貌。良好的教风,可以使学生学有榜样,用有师范。良好的领导作用,是教风的基础,学风的源泉,校风的关键。这些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塑造学生灵魂,使之具有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远大报负,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为此,学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人际关系的沟通,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读书学习,不仅能获得心理的平衡,而且养成民主平等,友好和睦、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妥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晌

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向别人、向社会乃至向外来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对校园师生、对社会产生辐射。首先,校园文化对校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产生影响。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或生动的社团活动载体,将高品味的文化素质,直接辐射到校园中的每个成员,使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启迪,用它那饱含着的陶冶因素,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塑造,得到心智的提高、品位的升华。城里人不逛公园逛校园,就是如此,它透出了城里人对高品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新观念、新思潮,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逐渐积淀,将内化于师生及人们的心理深层。并随着学生的走向社会、奔向四方,向八方扩散、辐射、传播、影响整个社会道德,促进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更新和再造。(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3]刘道广,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设施校风品德陶冶社会道德

论文摘要:高稚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校园文化活劝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一个人的素质最初就是在这里培养、铸就的。再由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因此,构建高雅校园文化,补充课堂不足,引发德育效应,对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克服消极文化影响,全面育人,意义重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高雅的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陶冶、激发、塑造功能

一个人的思想除了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外,还有广阔的领域需要展开。个健全的人,在活生生的社会中,要面对、识别和取舍的,不仅仅是对与错的问题,还要更为人量的好与坏、美与且、优与劣的问题。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定条件卜,情感起着决定作用。情感是形成信念和理想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和促进剂。爱国主义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积淀的那份真挚情感。学生这真挚的情感,具体地说,来自对校园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可见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榜样引导、正面教育,时时将人们耳濡日染受高雅环境的熏陶也很重要。故而,学校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建设一批功能先进、结构合理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的同时,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适当树立中外名家塑像,悬挂名人画像、格言,增添人文景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雅的园林式校园,集风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格调优雅明快、活泼向上。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心旷一神怡,化境为情,产生爱校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感情,并通过美的陶冶,爱的积淀,净化了心灵,产生了对人生的挚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长为一代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人。

2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品德有着教育和引导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去努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坚持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师生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奋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会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因此,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坚持以思想为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定期放电影、录像、组织各种文化演唱会、体育比赛等。积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创造一个文明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中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加强管理。健康向上的,扶持;有错误的,纠正。

3良好的校风及校园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亩传身教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良好的校风,具有强烈的外在感染力和深刻的内在凝聚力。它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三个方面。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以学生守则为准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尊师爱友,讲文明、懂礼貌。良好的教风,可以使学生学有榜样,用有师范。良好的领导作用,是教风的基础,学风的源泉,校风的关键。这些不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塑造学生灵魂,使之具有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远大报负,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为此,学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人际关系的沟通,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读书学习,不仅能获得心理的平衡,而且养成民主平等,友好和睦、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妥的良好心理素质。

4高层次,高标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对学生群乃至社会道德产生影晌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5

1、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人们所创造的出来的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不断地积累起来, 由此, 就形成了文化, 可见, 文化中所涵盖的内容十分的广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篮球都是一项人们所热衷的体育运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 篮球运动的规则、技术水平等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这也促使了篮球文化内涵的丰富, 通过篮球文化, 促使篮球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 篮球运动的相关技术、规则等也实现了创新。基于此, 篮球文化的核心就是篮球运动, 围绕篮球运动而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内容形式的总称就是篮球文化。

不过, 高校篮球文化与篮球文化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高校篮球文化更加的具体化, 实践性比较强。对于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物质文化, 当前, 在我国的各个高校中, 都具备比较完善的篮球运动相关基础设施, 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 由此, 篮球物质文化不断地丰富;第二, 精神文化, 在篮球物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精神文化也随之更为丰富, 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高校篮球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2.1、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手段与目的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通过高效篮球文化, 校园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篮球运动不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 其所包含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 比如益智功能、健身功能、健德功能等, 由此, 大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 高校篮球文化就是“手段”, 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是“目的”。高校篮球文化的丰富依赖于实践, 而大学生又是实践的主体, 主体在促进客体发展的过程中, 与物与物之间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不同, 大学生这个主体是有意识的, 因此,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篮球文化之间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二者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

2.2、价值层面上的相互推进关系

在高校篮球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之间, 呈现出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与简单的直线式关系不同,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互动关系, 而且非常的复杂, 同时, 这种互动关系为层层相关。高校篮球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通过此项功能,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而大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升之后, 又会使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 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推进的关系。

3、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3.1、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 高校篮球文化起着媒介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政治, 大学生会有自身的见解, 而由于政治问题的敏感性, 使得大学生不能轻易的讨论, 通过高校篮球文化这个媒介平台, 大学生就可以自由的讨论政治问题, 这样一来, 大学生的思想、视野等都得到了丰富, 而且,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 还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 会形成一定的高校文化, 从而使高校具有自身的精神风貌, 而通过高校篮球文化, 高校的精神风貌会更加清晰的表现出来, 由此一来, 学生受到高校篮球文化的熏陶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 会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从高校篮球文化的角度来看, 通过高校篮球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同时, 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在高校中更好的学习。

3.2、对身体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 身体素质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大学生才能更好接受其他的素质教育, 进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校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主要依赖于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 篮球属于体育活动中的一种, 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 而且在篮球技术中, 基本技能的组成会使大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比较好的锻炼, 比如速度、弹跳力、力量等, 这样一来,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训练和教学中, 要以对学生的指导为主, 让学生在学到篮球技能的同时, 锻炼出强壮的体魄, 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师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 高校篮球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以促使的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具科学性, 从而使大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达到最优状态, 进而整体身体素质有效提升。

3.3、对创新素质教育的影响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创新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通过创新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创新教育的重点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 在开展创新素质教育时, 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不断地对其进行优化, 进而保证大学生自身具备科学的思维, 最终, 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篮球文化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其独特的影响力, 使得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4、对审美素质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 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发现知识中的美, 将知识与美结合起来, 使自己的人生达到最美的状态。高校篮球文化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 还有利于通过心灵的升华培养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调查可以得知, 篮球是当前高校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 因此, 高校篮球文化的形成有着大学生不可磨灭的功劳, 而大学生自身在促进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自身也可以得到美的享受。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美, 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会提升自身鉴赏美的能力。

3.5、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心理素质对其他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 那么其他的素质水平也会相应的降低。从大学生的年龄上看, 属于青年中期, 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从自我意识上看,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比较快, 不过受到生活阅历少的影响, 自我意识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智力上看, 大学生的智力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很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基于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高校篮球文化有利于提升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最终, 使得大学生自身总体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显著的提升。

4、结论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范围内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 在我国的各个高校中, 都大力的倡导全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 比如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等。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时, 高校篮球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为促进作用, 通过高校篮球文化的引导, 高校的素质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而且, 大学生在健康发展的同时, 还掌握了相应的文化知识及技能。

参考文献

[1]崔秀馥.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1, (S2) .

[2]李颖川, 孙民治, 于振峰.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06) .

[3]钟喜婷, 罗林, 赖国健.文化学视角下的现代篮球运动——浅谈篮球文化之内与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1) .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6

一、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教育人的作用

环境是一个无声的课堂, 它是影响人、塑造人的一种综合教育力量。物质环境的精心设计, 既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又通过建筑的外形、色彩质感, 通过花草树木、主题雕塑等园林艺术, 体现了人们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 给校园人以青春活力和美的享受, 并间接地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能力和情趣的熏陶,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广大师生的审美自觉。如藏医学院校园内藏医药理论创始人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塑像, 以深厚的藏民族文化底蕴发挥着较好的美育作用, 使每一个至身于藏医学院的学子由衷地对藏医药肃然起敬并对所学专业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 不能只是植树栽花, 也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建筑, 应当在校园建筑设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中, 体现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 以深厚的文化渗透力, 陶治性情, 增强自信, 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实现“环境育人”。

二、校园环境具有引导学生心理及行为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群体中多数人的价值取向、行为规则、思想作风会出现趋同现象。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 不仅是科学文化成果研究、交流和传播的地方, 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文化意识碰撞、交锋和交融的地方, 更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重点。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氛围对校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有着直接显性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它深刻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因此, 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按照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方面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三、校园环境具有约束、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校园环境除物质为载体的物质环境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外, 以文字为载体的学校规章制度等形成的制度文化和体现学生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精神文化环境, 具有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具体表现在:1、制度文化如学校的校规, 以文字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师生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 并明确罚则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予以惩罚。2、体现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的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始终以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潜在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以获取群体的肯定。3、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等物质文化环境, 如校训、校风、校徽等主体文化产品, 以及利用橱窗、广播、校刊、校报等手段营造和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以鲜明的物质为载体, 弘扬主旋律, 鞭挞不和谐音等等, 规范着高校广大师生的行为。“人是文化的载体, 在高校校园生活的每一个人, 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 又是文化建设的建设者, 在这种环境中, 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 同时又是教育者”。广大学生通过自觉组织、自觉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不断提高和发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社团通过开展诸如文学、艺术、体育、演讲、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发展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使学生在这种乐观振奋的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审美、益智等情操的陶冶,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7

1.1 音乐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联系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 很多音乐从乐器到到演奏方式, 演奏技巧都蕴含着浓重的文化气息, 例如:hip-hop音乐, 该音乐是早发源于美国的黑人流行节奏舞曲, 节奏快, 当今的Hip-Hop融入了大量电子舞曲的形式, 成为当今流行音乐中的主流势力, 该音乐不仅包含电子乐, 还包含说唱这种新的音乐方式, 该音乐蕴含着生活的一种方式, 自由自在, 一种黑人的生活文化, 还有R&B音乐, 也是这种都彰显着浓厚的异域文化, 我国民族音乐更是如此, 从演奏乐器, 如古筝, 琵琶, 笛子等等都是很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的乐器, 这中乐器彰显着我们民族的聪敏才智, 而民族音乐有大气磅礴的, 温文尔雅的都同样彰显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也象征着我国的人民对艺术的理解, 对精神食量的渴望。我国最早的记载闵路音乐的书籍是《乐记》, 该书记载着音乐的由原, 美感, 以及音乐与礼仪的关系, 属于音乐与哲学的先河, 而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则主要表现于古代音乐与社会的政治的关系, 当时的历史阶段所影响, 懂得诗书乐礼的人才更能得到器重, 所以音乐在历史条件的下得到蓬勃的发展, 而到了今天民族音乐已经成为音乐的一种派系, 有专门的学术专家研究该门音乐, 为学生们传授音乐技巧和文化。

1.2 音乐与文化的区别

文化更传统, 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是一种不是什么人都能完全接受的思想, 很多人都觉得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但是它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等, 而音乐和文化不同,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 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曲调的变化, 演奏者的技巧, 以及演奏乐器来为听众传达一种特有的文化, 自然文化, 政治文化, 以及历史文化, 音乐能更好的让人们接受并且收到文化的熏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

2 民族音乐教育的内涵

2.1 民族音乐的对于教育的文化性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内涵在于其文化性, 其中包含文化历史。看一下中国的地图, 除了东南沿海, 绝大多数内陆都存在着各种民族的风俗。民族文化的发展由内陆到周边, 再由周边到内陆, 形成双向融合, 几千年来, 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交流至今源远流长。所以我们需要了解, 很多的民族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民族音乐主要乐器如中国民族器乐中吸收像琵琶、扬琴、唢呐等, 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例如:是古时候婚丧嫁娶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当今社会, 尤其在繁华的大都市, 除了极少数的人欣赏传统、古典民族音乐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之外, 大多数人只是把音乐当成一种娱乐消遣。而中国很多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是用音乐传授知识、教育后代、凝聚人心、谈情说爱、抒发情怀等, 他们把音乐作为人的自然行为, 也更讲究音乐与自然的结合, 他们从不用音乐来追求名利与个人得失, 而是把音乐视为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反映出少数民族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不仅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

2.2 民族音乐教育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大学生系统了解、认识民族音乐文化, 从而丰富学识, 提高素养。近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借鉴欧美音乐体系, 所开设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实际上是汉族音乐史, 基本上没有涉及少数民族音乐历史, 使得大学生甚至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不了解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 不了解其音乐文化的渊源及流传。相比之下大学生们更了解欧美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目前, 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基本上还只限在音乐艺术院校和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机构, 而且大都以论文写作、发表和研讨会的形式, 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不能通俗易懂地让承担继承、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使命的大学生所了解, 这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一大失策, 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种残缺。使学生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丰富和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 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让学生在欣赏民族优美动听、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音乐的同时, 重视对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 感受民族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 了解民族对生活的态度和朴素的人生观, 了解民族千百年来发展中所传承的文明。大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学习, 再到中国各个不同文化地域做实地考察、亲身体验, 可以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大学生对宣传、传播、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高校音乐教育不仅是学习、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 而且可以成为传播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辐射源。

3 结论

文化和音乐是相辅相成, 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而更好的民族音乐的教育能够影响人们看待文化的态度, 看看我们的周边国家, 日本, 韩国都有着很好的民族文化的传承, 他们讲究的孔子儒家学说, 重视礼仪, 而这些文化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却在别的国家里发扬光大, 我们自己却失去很多,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一个民族如果缺失文化的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我们要重视民族传承的东西, 传承的文化。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不断地进步, 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不断加深, 很多的外来文化都涌入到国内, 并且逐渐被国民接受, 音乐也是如此, 外来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不断的冲击, 民族音乐教育也变得履步维艰, 很多学生都放弃了民族音乐而选择热门的西乐, 本文对中国名族文化对音乐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缪天瑞.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1]缪天瑞.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2]彭丽.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 1959.[2]彭丽.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 1959.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等教育;影响;对策

据报道,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人。在我国的网民中,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大专生占32%,本科生占45%,硕士及以上学生占6%。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研究和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网络文化创造出跨越时空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世界性大交流,它在知识信息的传播中显示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能激发出大学生探索科学和创新知识的创新意识;它使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地发挥知识才干;网络文化的高科技特点能使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行为。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自我发现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主性比较突出。互联网络为他们展示了一个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的多媒体世界,由此诞生的新型的友好界面构成的网络教学平台,更能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少学校已经推行的网络教学课程实行网上自助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既可以参考教师意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立知识结构。自主学习成为他们抉择后的学习趋势,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学习精神。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受年级、班级限制,同时选修同一课程;学生在BBS形式下的课程讨论板上,钻研和讨论学习内容,在阐述自己观点时,还可以浏览和参与讨论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共同实现最有效的学习。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营造出更加生动活跃的协同学习氛围,形成教育者和学生协同学习的新模式。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网络技术向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开放的信息传播空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在网络社会里,信息的多向传播不是单一地灌输,而是将真善美、假恶丑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选择,去参与。国家的政策法令、社会的道德规范等一旦为学生们接受,就可能转化为他们自律的准则,指导他们的网上言论和行为。

2、网络文化对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

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乘机渗透。1993年,美国政府实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互联网络向世界传播和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使大学生一时难辩良莠,这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信息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互联网络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信息的海洋,但大量的垃圾信息也同时沉渣泛起,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也充斥其间。同时,网络犯罪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如非法窃取或泄露国家机密、破坏他人数据、制造扩散计算机病毒、散布谣言或恶意诽谤等。这类信息在现代手段的包装下传递给大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抵制信息污染的坚强毅力,其后果不堪想象。

上网成瘾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随着上网人数的日趋增长,上网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上网者有上网成瘾的倾向。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废寝忘食,过度劳心劳智。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经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等现象,严重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让网络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型阵地

建好校园网络,抢占网络阵地。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发展还不平衡,相当数量学校网络条件及线路频宽通道还不能尽如人意。致使部分学生沉溺于几乎毫无管理措施的校外网吧,不仅在学生信息浏览上毫无正确引导和监控,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应尽快建设好一流的校园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能在正确的指导下了解和使用互联网。

加强网络管理,强化网上监督。高校校园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要依据国家关于互联网、校园网管理的政策法规,制订包括校园网管理制度、检查制度、信息过滤筛选制度、值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校园网管理制度,做到依法建网、依法管网,让学生守法上网。同时,学校应从设施、技术、软件上加强网上信息过滤和监督。所有上网者必须用自己在校园网的账户和密码才能登陆网络,如果有必要,学校可以迅速查清某张帖子是谁张贴的,可以及时消除匿名帖子的消极影响;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成为学生的“上网辅导员”;还应组建一支“网上监督队”,对校内各个网站特别是BBS板加强网上监控,及时删除有害信息,对那些属于“擦边球”的文章,应当做出正面的适当评论和加以引导。

利用网络环境,改进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在我国高校正蓬勃发展,并已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超文本或超媒体的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学习线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学习和发展;每一个教学过程部是可以精确重现,因而对各种学生都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讨论板(BBS)进行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把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能够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使之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时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信息融入最先进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引导、发现知识、增长能力,进而体现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网络教学不仅仅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也同样可以用于德育教育。近年来,一些高校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内容输入校园网络,改革和创新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如开通党团组织网站,心理咨询网站、热门话题讨论板,开设网络专题讲座,设立网上谈心室,举办网上征文,视频点播思想教育电视片等等,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引导、激励、调控的目的。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9

1对传授者素质的挑战

网络时代是开放条件下的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信息,应该及时掌握和更新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新事物的易感人群,新事物的领导者,支持者和实践者,是各大论坛,社区,聊天室的主力,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者,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在互联网文化的背景下,传授者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网络一定的可预测性,灵敏性和网络的心理学知识,到网络中,并制定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得到他们的信任。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机遇

2.1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也可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思维。

2.2方式进一步创新。虚拟网络的独特的模式操作,如开放性,互动式,彻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单向、垂直性向大学生的灌输,通过生动形象的`创新使用,一个现实的多媒体互动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从抽象到具体,枯燥变得有趣,时事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2.3针对性进一步增强。由于网络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模式,甚至是腾讯最近推出了一个十几人同时都视频聊天QQ,平等和隐蔽性的特点,这些已成为当今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学生享受网上表达意见的自由,敞开心扉说实话,道真理,直言不讳和激烈的讨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的网络窗口,更广泛,更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和要求,了解自己,做更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充分利用网络“因材施教”。积极主动并综合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在线教育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在线生活,在线教育传统教育两手都要抓。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舆论,指导他们和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合理及正确的思想和态度的网络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提高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网恋,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当今社会,网络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西方资本主义有针对性的软入侵已经慢慢渗透到当代青年的心,妄图改变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判断。

3.2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文明,还需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共同进步,与他们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利用这种“时髦”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随着高层次的政治理论开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思想教育能力教育平台,培养有高层次的网络能力传授者,使用新的“三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迫在眉睫。当然,关于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要符合网络思想教育的总体要求以外,也应探索网络思想教育的新观念,在新的质量和文化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相应的创新意识,要做到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与时俱进。传授者要很熟练的利用的网络对话,充分吸引学生的思维对话模式,勇于尝试,建立更具创新性的在线教育。

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 篇10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明确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媒介的优势,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正面引导。然后,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方法。最后,教师应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校园传媒,借助一些正面的新闻报道,宣扬符合社会理论道德的思想与观念。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案例;也可以在校园学生的必经之路张贴海报、宣传页;同时可以在校园论坛发表相关帖子。通过大力宣传,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思维方式,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外,教师应认识到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别研究,然后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然后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及环境开放性的原则,在校园传媒教育中,教师可以匿名形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教师与学生真正实现思想上的交流。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合理使用校园传媒,可以克服传统内容单调、枯燥、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利用校园传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与素材:(1)利用互联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3)利用校园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沟通。

例如,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并适当为学生做一些延伸。如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自己下载的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可以插入相关案例、图片、音频、视频等,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生动、化枯燥为多彩,将平面化的教学知识变得立体化,便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另外,教师应认识到校园传媒的首要作用,是实现现代信息的沟通与流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传播与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补充。

三、加强对校园传媒的管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传媒传播的具体内容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针对这一情况,相关教师应引起学校的注意,学校应加强对校园传媒的管理,(1)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校园网运作管理系统,加强学校新闻传媒的管理。(2)加强对学生个体的管理。(3)利用大众媒介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加强对学校新闻传媒的管理中,学校可以建立完整、严格的采集、编、播、审为一体的新闻制度,并将凝聚师生间的凝聚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统一的思想认知、服务校园内广大师生的生活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作为评价新闻的价值标准。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多元化与复杂化。不少学生会自己设置网址和出版报刊,在此期间,可能会滋生出一些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加强对校园传媒的监管力度,如委托相关专业人士负责管理和审查,从而尽量保证校园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大众传媒,如校园广播、校园记者团、校园网站等,通过这些校园大众传媒,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校园传媒长期的熏陶下,思想观念与行为向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抓住校园传媒带给我们的机遇,将校园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同时,应勇于面对校园传媒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趋利避害,如在学生方面:应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与免疫力。在教师方面: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校方面:应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校园传媒的管理。通过以上多种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传媒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9:358-359.

[2]徐爽,张彩鹏.校园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v6;No.8020:36.

上一篇:色彩运用技巧下一篇:安全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