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反思九篇

2024-09-12

教学小反思 篇1

图画书是一种能够把语言与图画两种艺术表现手段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且进行故事叙述的艺术形式。

图画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从之前的文字为主, 图画为辅, 到现在的图画为主, 文字为辅, 有时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没有任何文字解释的图画书。图画书发展到现在对于画面如此的重视, 其色彩变化中蕴含了许多深意, 如:以色彩的变化来设定故事的情感基调;以色彩的呼应来抓取人物变幻莫测的表情与心境;以特定的色彩变幻来让读者捕捉时间的转换与流逝。图画书放弃了直白的文字形式, 仅以微妙的图画信息、色彩变化对读者形成了阅读的挑战, 使读者在完整发掘一个个图像世界的过程中, 了解图画书中故事的发展转折, 同时得到想像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滋养。

二、何为图画书教学

图画书教学, 陌生又熟悉的一个词。陌生是因为学习教育学专业多年却从未听过、接受抑或观摩过这一教学形式。熟悉是因为“图画书”、“教学”两个词分开来都是我们熟悉的事物, 然而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 笔者对于“图画书”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初次与图画书邂逅, 便以为图画书教学可以被看作简单的讲故事, 教学目标是让儿童能够复述故事, 但老师对图画书中深意的解读, 却让我陷入了沉思。图画书教学并非复述故事的教学, 而是一个完整的, 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的作为教材的一个实施教学, 不仅可以让儿童从图画书教学中学会运用语言, 更重要的是儿童从中学会观察图画, 推理画中逻辑, 懂得其中的某些自然知识和人文经验等。

当经过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图画书后, 笔者非常惊奇地发现图画中蕴含着太多“秘密”, 包括画中人物和背景事物的色彩呼应, 图画书色彩变幻, 故事发展起承转合等等, 便霎时间对这一教学方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想要尝试的欲望。

三、 《小蜡笔头儿》 教学设计与反思

此次教学设计参照干国祥老师的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来进行有效教学框架设计。对此书进行研读, 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框架是对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学科课程改革核心教学元素的重构、提炼、推陈出新, 是将教学当作了一种有扎实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活动来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图画书材料为《小蜡笔头儿》, 教学对象为幼儿园大班的学生, 课堂设定为幼儿园语言培养活动, 旨在利用图画书作为主线带动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主动性, 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我对于本次活动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三类教学目标

A类:整体上了解小蜡笔头儿的经历, 知道它所做的事情。

B类:关注小蜡笔头儿图画书中的细节, 让学生体会小蜡笔头儿的心情, 懂得珍惜和节俭是重要的美德。

C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向更多的角度和方向的探索这一图画书中的意义, 如:奉献、节俭、价值等。

(二) 预习作业

秋天到了, 大树的叶子掉落, 用蜡笔去为一颗秋天的大树涂色换新衣,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

(三)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展示预习作业, 2分钟】

板块二: 【情景导入, 察看蜡笔盒中的蜡笔, 3分钟】

板块三: 【探究新知, 15分钟】

第一环节:出示很小的蜡笔头儿实物, 幼儿讨论小蜡笔头儿的存在价值。

第二环节:讲述 《小蜡笔头儿》故事, 幼儿倾听。

第三环节:结合图画书故事内容回答问题。

图画书中的小蜡笔头儿在被抛弃后, 都做了哪些事情?

你最喜欢小蜡笔头做的哪一件事?为什么?如果你是小蜡笔头遇到那个小男孩, 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板块四: 【延伸活动, 5分钟】

讨论小蜡笔头儿的作用,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

(四) 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对图画书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更好地利用图画书, 去对儿童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在教会幼儿阅读时要有顺序的阅读, 并要教会幼儿认识图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等, 要让幼儿知道阅读一本书是应该从头到尾一页页的看。在观察某个画面时, 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

2.图画书教学是建立在儿童自主阅读的前提下, 儿童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经验诠释图意。教师与儿童共同学习和阅读图画书也是图画书教学的重要环节,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加于学生身上, 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理解。

3.图画书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进入式阅读、理解式阅读、分析式阅读应用式阅读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色, 但是应用到绘本教学当中, 需要遵循整合性原则、互动原则和提升性原则。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 图画书确实是一种再好不过的读物, 同时亲子阅读在时下的盛行也是大部分借助图画书这一载体来完成。文章以图画书和图画书教学设计内容为基础, 对于《小蜡笔头》这一绘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评价, 表达了对图画书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教学小反思 篇2

在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变换方式朗读课文, 结合图画, 理解勤狮子学习的刻苦, 以及懒狮子的享乐意识。孩子们感兴趣了, 读得津津有味, 说得头头是道, 好多孩子都能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出来。当时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感到很满意。

课后, 感觉自己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内涵并没有真正地挖掘到位。两只小狮子, 一勤一懒, 在做着不同的事, 他们或许都感到了幸福。勤狮子在辛勤的汗水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而懒狮子却在阳光的怀抱里感受到了生活无忧的惬意。教学中, 若能把这部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谈一谈, 让学生感受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得与失, 那教学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停留于纸上了。

勤狮子在练习本领时, 头顶烈日, 而懒狮子晒着太阳称“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练习本领是在吃苦头吗?”这个问题可是一个挖掘思想教育内涵的关键, 在课堂上, 若能把这个问题亮于纸上,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讨论, 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受益匪浅。

对懒狮子将来的命运还应该进一步挖掘, 应该让孩子大胆想象。好多孩子会说:经过妈妈的教育, 这只懒狮子会像勤狮子一样练习本领, 成为真正的狮子。可事实上懒狮子真能如孩子们说的那样吗?就拿我的学生来说吧, 班里三十几名孩子, 能如勤狮子般努力学习的又有几个呢?若问孩子们:你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了吗?相信会得到许多否定的答案。好多孩子自从踏入小学的大门, 在他们看来幸福就已经离他们而去, 学习已经异化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他们多么希望也如懒狮子一样, 每天都能轻轻松松地晒太阳呀!

一次教学小反思 篇3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处共生;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66-01

现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部分,在讲述“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时候,对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和文化保持多样性的价值进行了一些探讨,同时,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平等相处、互相促进也有所涉及。不过笔者觉得,课文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共处”,引导偏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扩展。下面是本人的一点思考,期望抛砖引玉。

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在深度、广度和频度上有了极大扩展,文化交流、吸收与融合的速度有了极大扩展,传统文化在面对这种融合的时候,作为文化内在特质的那种彰显自我的个性必然极力抗争以保持自身的特性,多样文化对全球化的抗争由此而生。从本质上看,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语境下被消解、被覆盖的危机,正根源于传统生活方式被破坏、被侵蚀。当年美国的印第安人被驱赶、今天中国的传统农村被掏空,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既是现代化语境下一种特定文化主导下的物质生活方式的消解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本身的被消灭、被替代过程。要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就有必要倡导“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提高现存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尊重。

“和谐”当然可以有多种解读,但笔者认为,“和谐”的基本含义就是“共处共生”,事物和谐的基本形态就是“求同存异”。客观世界告诉我们,只有“求同”事物才能共处,只有“存异”事物才能共生。失去了“求同存异”这一基本形态,强求事物的一致性,无法容忍事物之间的差异,把事物的存在当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消解,结果是事物自身也失去了存续的基础。所以“和谐”的实质就是“求同存异”状态下的“共处共生”。中华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在于它既融合了游牧、农耕、渔猎文化的精髓,又能够吸收印度、希腊、罗马文化的优点,既创造了儒家、道家这样包容万千的思想体系,也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出世、创世的基本理念,对于现代西方文明,更是辩证地汲取了其中的精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察世界文化史,我们不难理解文化本身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因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其实都是地域性的存在。对于文化的起源,有一种“文化趋同论”:即世界古代文化无论多么复杂多样,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无论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它们创造的文化却是相似的。甚至进而得出人类同源论,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从非洲大陆迁移而来。不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却表明,这样的迁移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仅仅是对中国的古人类遗址的考察,也很难证明相互之间存在迁移性,所以更遑论几十万年前的洲际迁移。由此可见,即使只从文化源头看,文化也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

从文化的功能反观,每一种文化在该文化地域内都会表现出一种凝聚该文化主体人群的力量,即文化是该群体共处共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结果。共有这一文化的人群因为理解和交流的相互可沟通性,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在文化群体内部进行磨合,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达到了文化一致性,以共同的文化凝聚起群体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减小了群体内部的消耗、使该文化群体最终能够克服自然和社会困境而生存下来。可见,文化群体内部必然“和谐”-即经历“求同存异”而实现“共处共生”。与此相对应,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经济生活而形成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通过文化的对话、交流、沟通而达到理解、尊重与支持,这其实就是文化内部的“和谐”向外部的延伸。这种由内部和谐而至外部“和谐”的途径,是文化间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对于多样性的世界文化而言,文化间的“和谐”,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求同存异”,以实现共处共生。

从哲学的角度看,客观世界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同”,是文化和谐的内在依据,作为客观世界主观化的成果,文化之间的互通性源自于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质上的一致性。客观世界本质一致性条件下的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必然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这是“异”,客观世界早已经“存异”。所以,实现文化和谐的根本途径,是保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尊重社会个体的选择,尊重人民的选择。

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宋玲玲 的工作室池塘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都是描绘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的,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主要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中,积累语言,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目标上,我把它定为:

1、学习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并学习两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在设计学生说话练习这一环节时,我充分以课文为基础,设计:()倒映在池塘里,像()。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引领下,学生说得很好,尤其听到有学生说“花朵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很高兴,也很欣慰。但是,课后我也看到了自己思考设计的不周全,我觉得这样的设计难度还是高了点,虽然有学生说得很好,但毕竟只是少数,这样的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决定在后面的课上,我要先给学生一点提示,降低一点难度,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想象,体会出池塘的明亮与美丽。

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

一、比喻句之美。

课文中有很多比喻句,因为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显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都是比喻句,分别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鹅、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闪亮的珍珠。孩子们已经从上个学期就接触过比喻句了,但是还不会自己设计。我采用了简笔画直观形象和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来理解这四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看图赏读,巩固理解。孩子们很兴奋,因为这四句比喻句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他们更加自信起来。

二、仿写比喻句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辫子;

小草倒映在池塘里,像密密麻麻的水藻;

飞过的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一把把剪刀)。

也许这堂课中,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们已经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

《小池塘》是一篇文字优美、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静态的池塘以生命的动态方式呈现。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课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小池塘的水波,小池塘边的芦苇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水中的美景。它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体验与享受。

课上,我用直观简单的简笔画来调动孩子的视觉器官,配以优美的语言烘托,努力把孩子带入了那种优美的意境,引起孩子读书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孩子在朗读课文时能领悟到小池塘那充满生命力的美。

为了让孩子扎实、有效地掌握汉字,就必须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汉字的愿望,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初读课文时先扫清字音的障碍。请学生先自主地学习字音,发现问题;再全班交流,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较难读的字去提醒大家注意。而识记字形,则是通过请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来记忆。为了让孩子理解汉字间架结构之间的美,我则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吹的口字旁比做是人的嘴巴,不能写得太大;把下边的”人比做是一个人的腿,要又细又长些。鱼羊的味道很鲜美,所以就是“鲜字。

另外,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拓展练习说话。等。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先整体感知课文,后精读课文具体感知,后背诵课文升华感情,最后是知识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小池塘和五彩的世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遇见了一些问题,并由这些问题有了更多关于教学和课堂的思考。

整篇课文一共8句话,有6句是比喻句,一方面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是能感受到小池塘的美丽,但另一方面,作为训练内容之一,让学生认识到比喻句,会说会用比喻句,而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就比较难。课堂上我担心讲有关比喻句的知识会适得其反,所以只是点到即止,介绍了一下同类事物不能作比。然后让学生在模仿课文句式说话的练习中学会运用。学习效果良好。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与生成永远无法统一,教学中肯定有许多未尽之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日趋完美。

《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课文语言、提高思想认识。(一):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桂林山水》教学反思)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二)先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四)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五)提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揣摩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课堂上气氛活跃,同学们的表现我十分满意。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与创造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得到了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

《小池塘》一课,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大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在教学时

(一):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教学反思:《小池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二)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教学小反思 篇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 小课题 ; 长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3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正成为强国的标志,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时代最为迫切的一个基本要求。长久以来,做课题似乎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专属,不会有人将其与懵懂的小学生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小学课程教育也缺少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也使得学生在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纪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然而,“小课题长作业”模式的提出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这种实践活动理念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将“小课题长作业”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于推动学生增长知识,提升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反思,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小课程长作业”模式的相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小课题长作业”的必要性

(1)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不利局面,更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课题长作业”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实践的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小课题长作业”模式不仅能弥补单纯讲授知识的不足,还能有效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价值。

(2)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看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拥有信息的多少将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小学阶段打好信息技术的底,对于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小课程长作业”的运用给予了学生空间和时间去自主学习,为其能动地、积极地构建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理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奠定了基础。

(3)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看

“满堂式”的讲授是传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这种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而运用“小课题长作业”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更加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这种方式更适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小课题长作业”的设计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小课题长作业”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极具价值的教学手段,它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相互配合。这种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决定了其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从教材或生活实际中提取出问题,并将其作为活动的主题对其制定活动计划,从而顺利进入到课题研究或者长作业的完成中。那么,如何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有意义的“小课题”及“长作业”呢?这将是活动能否展开,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1)依托教材内容选择适宜选题

教材是教学的指导纲领,教师在设计小课题长作业时首先要考虑从教材中挖掘适宜的选题,让学生通过做小课题或长作业的过程掌握教材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长作业”,让学生用两周时间完成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作业,就需要亲自动手查阅资料,设计排版,编辑图片,编写文字,从而制作出精美的演示文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相互讨论,或求助于教师,或求助于网络解决作业中的各个问题,这种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从课本上无法获得的。

(2)联系生活实际选择适宜选题

小学生正处于好新、好动、好学的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与课程相关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并从中挑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易于实现的、有价值的课题引导学生去参与调查,查找资料,从而完成课题中的各项任务。如“跟近视说‘No”、“消防安全小常识”、“保護环境,从我做起”等等。学生们看到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后,都会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做起课题来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宜选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宜的选题进行实践活动是“小课题长作业”模式的高级阶段,适用于学生经历过多次类似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把他们发现的一些值得探究讨论的问题写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保证所要做的课题内容能契合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时候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指导,并适时的提供一定的科学调研的手段等的帮助,让学生能顺利的进入到做课题的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做课题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小课题长作业”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于促进学生感悟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升适应信息时代的自身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和总结,从而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留萍.小课题和长作业——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新课程(小学),2008,(Z1).

[2]魏莎.自主探究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09).

小放牛教学反思 篇6

《小放牛》音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学唱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2.音乐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通过用指定节奏创编旋律,了解旋律构成中的节奏要素,感受节奏的表现特点,3.课外拓展:感受不同形式的《小放牛》

三、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歌舞剧,对答式表演唱《小放牛》。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才告诉她。于是俩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的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难点:切分节奏。

四、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钢琴、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营造音乐环境

随着明快的《小放牛》音乐,学生高高兴兴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小放牛》 新授

1.师生问好歌 2.发声练习

3.听赏《小放牛》

(1)多媒体展示小放牛的情景画面,播放《小放牛》音乐。

(2)听一听,想一想:

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熟悉主题音乐。

(4)复听全曲。4.教唱《小放牛》

(1)学习歌词: 按节奏朗读歌词。

(2)教师简介歌曲中所唱到的赵州桥。(多媒体)解释歌词:第二段中说:“赵州桥来鲁班修”,这是一种象征的表达方法。因为鲁班是我国公元前七百多年春秋时鲁国杰出的建筑工匠,早于隋朝的李春大约一千年。因鲁班曾创设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煨,又相传曾发明木做工具,旧时建筑工匠尊称他为“祖师”,因此,歌词借鲁班之名,表达从敬之意。“玉石栏杆圣人留”中的借喻手法亦是如此。

(3)教唱

a.学习歌谱:1=d 2/4 b.师:这首歌有什么特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小放牛”是戏曲传统曲目,属于民间小调,即通俗又十分优美、动人。c.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

d教师钢琴弹一句,学生唱一句。

e教师一句一句请同学唱。

f.师生接口唱。g.学生将整首歌曲连起来唱。

h.指名男女对唱。i.分组对唱。j.表演唱

四.课外欣赏 1.多媒体播放单簧管《小放牛》。

2.多媒体播放笛子独奏《小放牛》。

3.多媒体播放河北民歌对歌《小放牛》。

4.多媒体播放黄梅调《小放牛》。

5.师生一起欣赏、比较、探讨,领略不同形式下的《小放牛》音乐魅力。

五总结,师生再见

快下课了,让我们一起随放牛娃回家吧!播放《小放牛》音乐,学生边唱边做着牵牛和骑牛动作或做着吹着笛子状走出教室。教学反思:

1、通过歌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形式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2、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创作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使学生懂得比较同一曲目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音乐感知等特点,领略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

《小放牛》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智育目标:

跟录音学唱

3发展目标:

及人文知识

歌的创作特点以及相关人文知识

放牛》的旋律,了解歌词内容

录音带、简易打击乐器

赏音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到小河边》,引出欣赏曲目《小放牛》。

1大意。

2进一步明确歌曲描绘的意境。

3声哼唱。

4男女对唱。

作为背景音乐)

1.师简单讲解《小放牛》故事梗概。

2欣赏《小放牛》并、素质了解相关音乐文化教学重点:了解民教学难点:熟悉《小教学准备:录音机、学生活动设计:听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旧歌《放牛放温故而知新

二、欣赏《小放牛》 .初听,了解歌曲.看歌词,聆听,.再听,随录音轻.对唱:随录音,三、拓展延伸(播放《小放牛》.播放同名戏曲《小放牛》。

学生欣赏,在熟悉的旋律处小声哼唱。

3.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简介:赵州桥

欣赏:童声合唱《赵州桥》,在熟悉的地方小声哼唱。

4、边听音乐边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总结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游历了丰收的苗寨、快乐的雪域高原、美丽的哈尼族村庄、花香四溢的天山脚下——

在祖国的音乐花园中,到处都有快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希望你们像一只只小蜜蜂,去采撷美妙的音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感受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并用明亮的声音欢快地演唱这些歌曲;听赏时,能随乐哼唱双簧管独奏曲《小放牛》的旋律,课堂气氛不错。

《无锡景》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电子琴。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中学四)

一、新课导入 l、欣赏感受,初体江南

学生听着江南的民歌走进课堂。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老师弹奏古筝。弹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用古筝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茉莉花》。(点击课件)师:那它又是哪儿的民歌呢? 生:江苏民歌。

2、听着旋律,跟唱练声

师:不错!看来我们的同学对《茉莉花》这首歌还是非常熟悉的。再来考考你们,你除了知道《茉莉花》是江苏民歌外,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 生:《拔根芦柴花》、《杨柳青》、《水乡船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姑苏风光》、《紫竹调》、《绣荷包》、《无锡景》„„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多,真不愧是我们江苏人,说到江苏的民歌,大家都是朗朗上口。俗话说,说得比唱得好!我很希望你们今天能够唱得比说得好(点击课件)!请看屏幕,根据屏幕上的要求唱出你所听到的旋律。

师:老师说的果然不错,你们的确唱得比说得好。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你们刚才所说到的诸多江苏民歌中的其中一首--《无锡景》。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踏出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的一段古筝独奏《茉莉花》,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老师所弹奏的优美旋律中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由此引出老师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提问下走进江苏的民歌。“俗话说,说的比唱的好,老师希望你们今天能够唱的比说的好!”

通过我的这句话引出下面两小段的模唱(选自《无锡景》的前两段旋律),这个过程不仅及时调动了课堂气氛,并且为后面的唱歌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二、学唱新歌

1、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老师点课件请同学们先欣赏全曲--《无锡景》。欣赏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说这首曲子美吗? 生:美。

师:想不想再听一遍? 生:想。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学生欣赏第二遍。(点击课件)(设计意图:一切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歌唱艺术的源泉也是如此。要唱好歌就要处理好情感的表达,要处理好情感就必须要有生活体验。因此我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欣赏无锡的无限风光,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都市,去体验无锡的美,感受做为一个江苏人的自豪!)

2、先唱后识,水到渠成

欣赏完第二遍。

师:一首好听的歌曲人人都爱唱。我注意到,刚才在欣赏的时候,有些同学在下面轻声的跟着哼唱,其实你们不必如此拘束、害羞,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想唱你们就尽情的唱吧!学生欣赏第三遍(点击课件)。学生在欣赏的时候边听边跟着音乐哼唱。

师:我们的同学真的很不简单,我还没教,就已经能听着音乐把歌曲唱出来了。你们在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

师:说得很好。这样做的确很亲切。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第一段歌词朗读一遍。(点击课件)学生一起朗读歌词。

师:(点一名学生提问)读了歌词,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师:说得非常正确。

师:现在,我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熟悉歌谱,如在哼唱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个别举手我来帮你解决。

师:时间到。没有同学问我问题啊?那我来问问你们。第二行第二小节怎么唱? 师:(点一个学生唱)你知道这种装饰音有什么用处吗? 生:“„„”(说得不是很正确)师:好,那我来告诉你们。在民歌里这种类似的装饰音很多。这首歌里的装饰音用的最大好处就是更能表现江南民歌的娇甜软腻。下面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谱唱一遍。

师:你们音乐素质的确不错,音准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比赛。男女生各为一组,自选一段,比比看到底哪一组唱得好!(设计意图:新课标关于识谱教学讲道:“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因此我让学生在沉醉于歌曲旋律中时,一遍遍的让他们听赏歌曲,跟唱歌曲,并及时提醒学生衬词如何唱更好听,如何去找到歌曲所表达的那种自豪、喜悦的心情。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却达到了“似曾相识”但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接着我再让他们自主学谱、朗诵歌词、随琴学唱、唱好衬词、再次唱谱。让学生在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的相互交替中学会歌曲。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

三、对比欣赏

师:其实大家唱得都不错!听你们唱得这么好听,我的嗓子也有点痒了,欢不欢迎我唱一段给你们听啊? 生:欢迎。(师唱)。

师:听了我唱的歌,你们有问题要问老师吗? 生:老师,您唱的歌曲和我们刚才唱的旋律一样,可是词不一样。

师:是的。老师刚才唱的这首歌是最早最正宗的《无锡景》(点击课件),而我们今大学唱的这首《无锡景》是解放以后重新填写的。(点击课件)师:其实,无锡现在的美景真的是太多了。除了歌词中提到的„„还有„„。我这里有15幅无锡的美景,我们来欣赏一下。(点击课件)看了这么多美景,你们觉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已经能为这首歌填写第三份歌词了。(在老师的启发之下回答该问题)(设计意图: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如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这些?我利用了《无锡景》最早版本这一有力的历史见证,并现场演唱,让学生通过欣赏对比,向他们直观的展示了祖国的变化。在师生互动的问答中,让学生觉得现今无锡的景色真多真美,而这一切美景要由我们来唱出,未来祖国的蓝图要由我们来绘制,而这第三份歌词也要由我们来谱写,-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四、创作练习,感情升华

师:是的,这个任务老师现在就交给你们,请你们来做一次词作者,学着《无锡景》这首歌的格式把无锡的美景也来写一写。(点击课件)学生分小组创作,老师辅导。

(设计意图: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在这个环节里,因为有我在前面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创作有据可查,有本可依,并能在自己作词的过程中体验祖国的变化,感悟自己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是多么的快乐!)

五、现场表演,评价总结

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适当的中肯的评价。

教学反思: 篇二:《小放牛》教案1 《小放牛》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2、欣赏京剧版本、任桂珍民歌版的《小放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河北民歌《小放牛》

【教学难点】

1、八分休止符。

2、切分音的准确处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这首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

2、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小放牛》是民间歌舞剧《小放牛》中的一段男女对唱。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这首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二四拍,一段体,五声徵调式,全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第

一、第二乐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第四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换头合尾与同头换尾)。音调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河北民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鞭。

【教学过程】

一、欣赏河北另一版本的《小放牛》。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1)请同学们听听它唱了什么内容?你可以从中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来说(赵州桥)?(2)歌词有什么特点(一问一答式)

二、赵州桥的介绍和传说。

(1)同学们,歌中唱到的赵州桥你们听说过吗?有谁能把你所知道的和我们分享一下?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进一步的了解它!(播放视频)

(2)这么坚固的桥,到底是谁造的呢?真的是歌中所唱的鲁班吗?不是。其实是隋朝的李春所修,歌中提起的“鲁班、圣人、张果老、柴王爷”都是传说。都是为了突出赵州桥的伟

大而神化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鲁班造桥、神仙相试”的传说吧!(放视频)

三、学唱歌曲《小放牛》。刚才我们听的是河北流传最广的民歌《小放牛》,他轻松活泼的曲调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唱“赵州桥”的这一段,最是经典,它已成为了河北省的招牌歌曲,就像我们江苏民歌茉莉花一样,家喻户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

1、初听歌曲:说说它的演唱形式和节拍?(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二四拍)强弱规律 同学们的耳朵挺灵的,歌中大部分采用了独唱的形式,最后也用到了齐唱,从听觉上当你仔细聆听时,你会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在唱,第一段在问,第二段在答,我们再来听听看,你能分辨出来吗?这个由二个人唱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叫对唱。

2、出示歌谱:说说演唱顺序。

听一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第四乐句)

3、师带学生认识歌谱上的音(谁认得快就来当小老师指谱)。

4、认识八分音符,切分节奏。

音已经认识了,如果我们再加上节奏就能唱出歌谱的旋律了。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音乐符号“7”是什么?(八分休止符)他有什么作用?(休止半拍)这种前后都是八分音符,中间四分音符的节奏叫切分节奏,中间一个音唱强一些叫切分音,跟老师一起唱一唱歌谱,八分音符处我们打个响舌,听!(师范唱、生学)

5、跟琴两小节模唱歌谱(请一名学生指谱)

6、加进歌词演唱。

(1)跟琴唱第一段歌词 第一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第二遍注意:强弱

(2)下面听老师把第二段的结尾唱一下,与第一段有何不同?(最后一句提高八度)标记一下,并跟师模唱最后一句歌谱及歌词。

(3)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7、分角色演唱。

(1)跟琴师问,生答(模仿老师的声音、轻快的突出强弱)。

(2)跟原伴奏 男生问、女生答、最后反复处齐。

四、欣赏京剧《小放牛》。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歌曲《小放牛》,很早以前就被引用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剧中小姑娘问路,俏皮的小牧童故意刁难,要姑娘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的对起歌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这段载歌载舞的戏曲片段,请同学们来欣赏。欣赏时想一想:(1)这个戏曲片段属于我国的什么剧种?(2)请你跟着剧中的唱腔唱一唱、做一做!男孩模仿牧童,女孩模仿小姑娘!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民歌博大精深,表现方式丰富多彩,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相

信民歌永远会陪伴我们,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让我们在《小放牛》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

篇三: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篇一: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年级音乐第一学期第五课。教学内容为:欣赏陕北民歌《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视唱广东民歌《放牛山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和感受我国民歌的体裁之一山歌的特点。并在听于唱的音乐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一个降号调的识谱、视唱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复习旧知、逐步引入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山歌的特点。首先,复习民歌的另一体裁------号子的特点。再听赏陕北山歌和苗族山歌,分别介绍了陕北山歌,让学生知道是由信天游改编的,是陕北人民最喜欢的一种山歌形式。此外,除对“信天游”这一体裁及歌曲的音乐手法作些简单介绍外,还引导学生去体会歌中所表现的翻身农民对共产党的爱戴,对革命的拥护之情。苗族山歌则由教师讲述,介绍苗家山寨的地貌,说明地理环境与“飞歌”的音乐风格形成的关系。然后,引入到广东民歌《放牛山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音乐特色。通过视唱,拍击节奏,哼唱等方法,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并初步会唱一个降号调的歌曲。最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放牛山歌》的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一个降号调的歌曲,因此,我采用辅导——拍击节奏——视唱——哼唱——齐唱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歌曲。由于该班学生是村校刚来的学生,自学、视唱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加以教师示范,同时让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来表现红军与农村人民的鱼水之情。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感知、理解、操作多种手段,以教师示范、引导相互合作,力争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理解山歌特点的基础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

篇二: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我在教授《放牛山歌》时,我遵循了以下几点:情景想结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主动参与学习:先让学声朗读歌词,在朗读的时候最好把这种民歌的风味读出来了。把不认识的字进行教学。特别是要把方言唱出来。欣赏《小放牛》的时候,先把歌词抄出来,利用动画音乐,让学生跟音乐哼唱。在聆听器乐《小放牛》,先整体听全曲,让学生感受一下,再分段听,让其回答问题。最后在复听一遍。

二、情景结合:因为这首曲子是民歌,有地方特色。所以我们先复习了第二课的草原,这也是有地方特色的作为这首新曲子的导入。听完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曲子。在欣赏《小放牛》放动画给学生看,这样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兴趣。

在次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情景导入中让学生随音乐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应

该要做好课件,让学生先看了,在自己实践,这样效果会更好。我应该作为一种游戏,分组比赛,这样学生的课堂纪律会更好,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在歌曲对比的时候,讲的不够生动,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篇三: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歌曲《放牛山歌》是三年级《放牧》这一单元所要掌握的歌曲,《放牛山歌》是一首四川儿歌,歌中有许多“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所以引导学生唱出山歌那种高亢嘹亮的声音是本课的重点。在趣味导入这一环节,我从以前学过的《草原上》这首歌曲入手,《草原上》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歌唱性,歌曲的情绪是甜美地,仿佛一下子使我们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中,紧接着聆听《放牛山歌》通过这两首歌的对比聆听,使学生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放牛山歌》的欢快。通过朗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四川儿歌《放牛山歌》。在学唱这一环节我基本用的是听唱法是学生掌握旋律,在这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演唱歌曲的习惯没有很好的掌握出现喊叫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我运用请学生们用母音“lu”来模唱旋律来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演唱方式,而且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歌曲旋律。在学生演唱“哥儿呦喂”时引导学生做出到山上喊歌的动作,是学生了解唱到这时声音要高亢些,表现山歌的高亢豪迈的特点。在“表现歌曲”这一环节中,请学生们根据歌词的描述和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有的孩子模仿牧童骑牛的动作,有的孩子模仿耕地的动作,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充分表现音乐。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基本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孩子们的课堂的纪律不容乐观,可能是我上课不够严厉所导致的,所以今后应努力做到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这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篇四: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三课时学唱歌曲《小放牛》

3 篇五:《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优点值得肯定:

一、教学目标明确、度量安排合理,重难点突出。

我为本课指定的学习目标是: 1.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赵州桥、卢沟桥的特征。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感受桥之美,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韵味。

这三个目标符合新课标的“三维标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其中重点是抓特征、明方法和品语言,难点是理顺序。而感受桥之美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二、教法运用恰当 1. 以石拱桥图片和民歌创设情境,营造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2. 明确学习目标。这是符合初中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能力的做法。后面的讲授与探究都要以此为坐标。

3、进行课外链接在完成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展示图片,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韵味。

三、讲授与探究结合,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知识点主要由老师讲授完成,训练部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提取重要信息、分析句段关系、学会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并基本上熟悉答题语言表述的标准。

不足之处—— 1教态不够从容 2.板书不够美观 3.调动学生不够 4.一些地方处理粗糙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

师: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10岁的少年,随着看赛龙舟的人群往前走。前面有一座文德桥,上面站满了人。突然间,文德桥被压塌了,许多人掉在水里。这位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誓长大后当一名桥梁专家,把桥修建得坚固耐用。后来,这位少年果真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再后来,他又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这个人是? 生:是茅以升。

师:对。茅以升是我国屈指可数的著名桥梁专家。他写过很多关于桥梁的文章。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他写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师板书: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请一位同学读读加点的几个字词,看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

(生读:弧形 拱桥 洨河 陡坡 和谐 饮涧 桥墩)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板书:学习重点:

一、特点突出

二、语言准确

三、顺序合理)

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通过欣赏图片感悟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师:文中哪些地方是说“形式优美”的?

(师幻灯板书:1.形式优美)

生:“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生:赵州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卢沟桥的卢沟晓月„

(请这位同学能否依据你的想象力描述一下“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一番美境呢?)——看起来就好象穿出云层的一弯新月,又象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师)是啊,有的资料这样注解说“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因以得名“卢沟晓月”。桥梁是道路的特殊形态,是一道道融于大自然的彩虹,是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

师:哪些地方体现出“结构坚固”的特征?

(师板书:2.结构坚固)

生:赵州桥距今1300多年了,至今还雄跨在洨河之上。

生:卢沟桥历经洪水袭击,依然完好。

师:对。这是总的特点。—— 好,回到课文,具体到赵州桥,它有几个特点?(它在拥有总特征之外,有没有独具特色的一面呢?)

生:四个特点。

师:哪四个特点?请四位同学讲一讲。请学生回答此特点也照应了总特征中的哪点呢?师: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十分突出,充分表现了赵州桥杰出的艺术水平,用书上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巧妙绝伦。

(师板书:巧妙绝伦)

师:对。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生:没有能和它相比的。

师:是这样。那么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生:有三点最突出。第一,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第二,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第三,桥上有很多狮子。(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特点)

师:桥上的狮子雕刻得很生动,作者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

生:惟妙惟肖。

(师板书:惟妙惟肖)

师:什么意思?

生:十分逼真,非常精彩。

师:对。“肖”在这儿是相似的意思。

二、学习重点二——语言准确

好的,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文中总分式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那么文中是如何把特征说明清楚的?用了哪些手段?——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重点 师:下面,我画一幅图,然后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师画图)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

生:大拱的两边有两个小拱。

师:按照你的说法,老师可以这样画(画图)

师:显然,这样不对。

生:大拱的上方分别有两个小拱。

师:按照你的说法,老师可以这样画(画图)

师:也不对。究竟怎样表述才能准确说出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书,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生翻书)(最理想的说明在课文里,请同学们找出来比较一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生:“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师:对。把这句话画下来。哪些字准确表现了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 生:“两肩”“各有”“两个”。

师:对。“两肩”准确点明了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桥并没有肩,这是拟人手法,或者叫形象性语言。(师板书:1.形象性语言)

师:为了准确说明事物,可以运用形象性语言。(服务于准确的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可以说,文笔的形象生动性更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色。类似生动和富有文采的语句很多,(此句可以省略:请同学们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作比较等——这些我们都归结为形象性语言)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请在书中找一找。生:用数字说明。

师:举例说说。生:作者为了准确说明赵州桥大拱的跨度,用数字37.4米来说明。

师:对。数字说明在本文中有好几处,请同学们画下来。

(生画出数字说明处)(师板书:2.数字说明)

师:请同学们看书,文中有这样一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句中用了“大约”“可能”这种不肯定的词,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只能估计。

师:这样估计是不是不太准确?

生:表面上看好象是不准确,但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很好,你理解得很正确。在没有确切材料记载的情况下,应该留有余地,这反而是准确的,(用词适度、讲究分寸)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若对数据不能做出精确判断却用了精确的数字,那么不但不能准确说明事物,而且失去了科学性)(师板书:3.留有余地)

师: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我国的施工桥几乎到处都有。”

师: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这样的“模糊语言”,谁能举一个例子?

生:比如向别人介绍一个人的身高,在不知道其确切高度时,可以说“一米七左右”或“一米八上下“这样的话。

师:这个例子很好。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学习了本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学习重点。

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确定说明顺序的。全文只重点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介绍赵州桥在先,介绍卢沟桥在后,为什么?(请讨论,并可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回答)

生:因为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师:这叫什么顺序?

生: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师:对。(师板书: 1.时间顺序)

师:作者介绍赵州桥的四个特点,顺序能否颠倒?

生:不能。因为作者是按特点的主次来安排的。师:这叫什么顺序?

生:主次先后顺序。

师:对。(师板书: 2.主次顺序)

师:作者介绍完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后才点出桥的设计者是李春,为什么?放在前面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本文是介绍赵州桥,不是介绍设计者。

师:这是有什么决定的?

师:对。(师板书: 3.写作目的)

师:到此为止,我们总结出本文在说明顺序上采用了时间顺序,主次、目的两种顺序可以归为逻辑顺序。(师板书:逻辑顺序)

《小青蛙》教学反思 篇7

《小青蛙》教学反思 1

《快乐的小青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一只小青蛙不小心掉到枯井里,它不慌不急,在井里唱起歌儿,最后被大象救了上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去面对,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今天,我讲的是第一课时。

我是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倾听,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完成导学案上的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一只小青蛙不小心掉到( ),它不急不慌,还唱起了歌,最后被( )救了上来的故事。

三、随文识字,指导写字

1.同桌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读拼音读字、轮读、开火车读、摘苹果读等多种方式练读。

3.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字方法。

4.师讲解主要易错生字、学生说记字方法。

5.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达标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评课时,赵利娟老师和王伟丽老师也给予我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反思整节课,学生参与积极,课堂习惯、纪律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课堂小游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还是存在一些不足:1.在学生练习写字的时候,可以先在书上的田字格中进行临摹,然后再写到《导学案》上。2.教学环节可以添加区分形近字环节,使得学生把生字记得更加牢固、清楚。3.加强对学生课文朗读的指导,避免唱读课文。每讲一节课自己都有不同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使自己不断进步。

《小青蛙》教学反思 2

《小青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小青蛙可以说人人都见过,而且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所以在一开始,孩子们就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讲出了好多青蛙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的情感延伸,学生们都滔滔不绝,懂得了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要保护小青蛙的道理。

这种教材本身就非常有童趣的上起来稍微简单点,可是有些内容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去发现其蕴含的乐趣,我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在这节课中更是深深体会了。

《小青蛙》教学反思 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这是从教以来对孔老夫子这句话最深刻的感受。课堂教学在不断的试误中得到了提升,依稀记得新教师见面课时手忙脚乱,课堂控制力不足,第二次公开课教学目标模糊,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目前为止,这已经是第三次公开课了,在我们一年级语文小组帮助下,在反复打磨中,本次公开课应该算是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仍有许多不令满意的地方。

《小青蛙》一课课堂教学处理得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相比于上册来说,课文仍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童趣,但是知识量在加大,如识字难度、写字难度提升,知识点难度提高。原本二年级才涉及的形声字出现在了本册《小青蛙》一课。在执教《小青蛙》第一课时,我抓住本课重要知识点——形声字来展开教学活动,本堂课主要解决一个问题——“青”字家族的字。对“青”字家族的字,通过读、认、写、回归语境来加深对其的认识。课堂设计了找“青”字妈妈的宝宝,让学生找出“青”字家族的字,通过找“清”“晴”“睛”“情”“请”这几个字,达到初步感知认识“青”字族字的目的。随后通过比一比,学生自己观察“青”字族字,发现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更进一步认识“青”字家族,达到区分“青”字族不同字的目的。通过玩游戏、一起编儿歌,加深识字、理解“青”字家族的字。最后落实到对“青”字家族字的书写指导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互评互学,达到纠正书写的目的。整堂课中心点明确,没有出现拉拉杂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课堂教学线索清晰。

其次,书写指导扎实有效。《小青蛙》一课中,“青”字家族的字都是左右结构,并且笔画较多。为了能够调动更多孩子参与书写的积极性,更好提高写字能力,在进行写字训练时,如写“请”字时,我让学生先观察,请生说书写时该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教师再进行总结强调补充,学生进行书写,书写后同桌互评,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通过展台请一桌同学上来展示他们写的字,全班共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书写。全班63个孩子,如若教师一个个检查孩子的书写,显然是不可能的。孩子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能还不太容易,但是孩子却很能挑出他人的毛病。因此,以这样学生互评的方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书写的不足之处,改进书写,提高指导书写的有效性。

最后,生本课堂初现矛头。本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浸润着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气息。“青”字妈妈找孩子,体现了自主学习,学生互评书写体现了合作学习。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习,如进行写字练习,让同桌之间互相比评,达到规范写字的目的。整堂课满堂灌、忽视学生、只顾着教学进度的行为没有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到了对学生的关注。如在请生说“请”字第二笔“横折提”时,有孩子站起来说是“横斜钩”,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再请生说说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答案,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获得正确答案。

本堂课执教中也出现了一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激励措施需增强,学生信心勿挫伤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节课的注意力时间大概也只有20多分钟,如何让孩子更加积极的参与进课堂,最大限度的延长孩子听课注意力时间,必要的奖励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在执教本堂课时,有的孩子回答问题回答得非常准确完整,如何激励这样的孩子以及更多孩子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呢?可以利用一些小贴纸,回答正确了直接贴在孩子书上。也可以利用小印章,回答正确的孩子在书上盖上小印章。但是在本堂课上,对回答问题积极和回答问题较好的孩子单单进行口头表扬就略显薄弱了,融入更多激励措施更能调动孩子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形式还需多样化,最大限度吸学生

在执教《小青蛙》一课,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外,没有其他教具出现,包括有趣的打气球游戏也是通过多媒体来实现的。虽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单单靠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低段教学。一年级教学形式完全还可以丰富多样,除了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外,也可以用有颜色的卡纸制作一些本课生字,可以用于开火车认字,也可以贴在黑板上展示讲解“青”字族生字。不同的色彩、图画都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三,纠错虽及时,学生肯定也必要

本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互评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所有站起来评价他人写的字的孩子都说的是他人字哪里哪里写得不好,仅仅只是看到了他人的缺点,却没有对他人字写得好的地方做出肯定性评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写的字只被指出不足时,还应当适当引导学生说说被评价学生字的优点。诚然,指出不足可以让学生改正,肯定好的方面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防止学生因为自身错误而受到打击,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又如在让学生回答“请”字第二笔时,有生起来说是“横斜钩”,面对这样的错误回答,我们也最好不要直截了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可以再请其他孩子来回答,通过争一争,辩一辩来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回答的错误。表扬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新知,减轻回答错误问题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四,生本课堂初现,深化生本要思考

整个课堂令人欣慰的是具有了生本课堂的萌芽,但是萌芽却始终没有深入下去。如在同桌相互评价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写得好的当小老师,指出了同桌写的不足之处,但是这样以后就戛然而止了。在处理这一细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小老师指出不足后,请小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这样比教师直接用多媒体出示汉字结构有效。同时只请一桌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写的字,数量较少,完全可以再多增加几组学生来进行互评,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更多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教师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时多说要求,其他的时间完全可以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在互相学习中获得发展。除此之外,在进行“青”字家族的五个字书写指导时,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因为这些字都有共同特点。五个字可以放在一起处理,教师用一个字举例该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余的字教给小老师讲解,让课堂时时学生都有参与权,自主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五,鸡头凤尾要具备,课堂结构要完整

课堂以读文开始,那也应当在读中结束。部编版教材生动有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多阅读,在读中领悟。本堂课在阅读上是欠缺的,除了上课开始齐读了课文,让学生初步对课文有了了解,其余也就没有再进行整体阅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将受到影响。在找“青”字宝宝之前,阅读是可以占到课堂的10分钟样子的,我们不仅可以齐读课文,还可以通过男女赛读,分组读、教师范读、同桌读等方式增加阅读次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来为本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本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并没有做一个本堂课的小结,因此给听课人一种教学任务未完成的感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并未想好如何做一个非常好的小结来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课堂结束,自己也感觉本堂课末了就像一串珍珠断了链一样。课堂既然以读开始,我们也同样可以在读中结束。

最后,课堂板书有瑕疵,细节处理要谨慎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细节方面有几处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在开课伊始,板书《小青蛙》这一课题时,指导学生写到题目中的“青”字后,“蛙”字就忘记写出来了,让“小青”二字在黑板上挂了很久,后面想起才补充出来。此外,在指导写这个“青”字时,在请生起来说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后,应当在田字格中书写,这样让学生能够对“青”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有更清晰的感官。在整个黑板上,空荡荡的摆放着课题,没有其他书写的东西,整块黑板看起来既不美观,也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板书。在处理黑板板书时,依据本课重点是“青”字家族的形声字,我们可以将本课的形声字写在黑板上,课程结束,本课重点知识也能一目了然。除此以外,课文中除了“青”字家族的字外,还有其他的生字,这些字也应当做到随文识字,而不应该被忽略掉。在读课文环节后,完全可以随文认识“害”“保”“护”这几个字,“眼睛”的“眼”也可以在出示睛时随文一起认识,本课需要认识的字基本上是可以在第一课时解决完的。

本次公开课能够获益匪浅,同时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离不开骆志菊名师工作室提供的舞台,离不开卢蓉师傅的帮助与指导,在这样一种教学相长的环境氛围下,让我真正教有所获。“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愿以有涯追无涯,获得长足发展!

《小青蛙》教学反思 4

《快乐的小青蛙》是语文s版一年级第23课的内容。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讲了一只小青蛙不小心掉到枯井里,它不慌不急,在井里唱起了歌,最后被大象救了上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去面对,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课文重点词语的朗读,如“不急不慌”、“奇怪”、“赶紧”等,让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与朗读,去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我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重点,并把有感情地朗读作为重中之重。本节课中,我试图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上完课后,我发现课中有两个地方“本末倒置”了。在一开头的“他不急不慌,在井里唱起了歌”指导朗读时,花去了太多时间,生怕学生体会不到小青蛙的快乐、勇敢与聪明。而后面小青蛙回答大象伯伯说的话是这节课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指导朗读时,却练习得太少。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想,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朗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课堂将充满更强大的生命力。

《小青蛙》教学反思 5

看了《快乐的小青蛙》后,让我也有种跃跃一试的感觉,学生那快乐,无忧的感觉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确实让我感到课改的必要性。《快乐的小青蛙》打破教材的规定,联系学生生活常识,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需求,体现快乐学练。不刻意追求学练的形式,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快乐。

一、师生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尽情表达。

过去的教学是单一的信息交流,现在主张信息的立体交流,老师学生,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真正接受到体育教育的全过程。本堂课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玩。

二、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学法。

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本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老师把教学内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带领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着小青蛙个各种生活习性,在玩与乐中掌握各种动作技术。教师同时也在在探究与体验、玩与乐中引领学生玩与学习。润物细无声啊!

三、评价是最好的激励。

一次充满爱心和理解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一次全面而科学的评价能给学生增加追求知识的信心,一次有针对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使学生在评中收,收中改,改中探,探中创,创中得,充分体会成功的愉悦。课中老师那抑扬顿挫的赞美语,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学生,鼓舞着学生。

《小青蛙》教学反思 6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 2|4 拍,五声宫调式。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在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家,也为歌曲主题出现做了铺垫。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欢快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

自从教了一年级,接触了一年级之后,我才发现越是简单的歌曲,越是低段的教学,越是不易!例如一年级的孩子们,刚刚踏入小学的门槛,真是所谓无知无畏,更有上课活蹦乱跳者让人无奈。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加强他们的引导,则成了我每节课苦苦思索的内容。正如师父所说,上一年级的课,每堂课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情境,只要创设了这样的氛围,孩子们学习的兴致才会浓郁起来。

本堂《小青蛙找家》是一首很富含故事内容的歌曲,于是我决定采用讲故事引入的方式。果不其然,对于故事,孩子们的免疫力明显降低了许多。也鉴于本人声情并茂的描绘,小家伙们一个个听得都全神贯注,看得都目不转睛,着实让我小小地得意了一把。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青蛙们到底找到家了吗?”于是,带着问题去聆听这首歌曲,他们聆听的效率明显增加了不少。聆听之后回答问题的环节,孩子们也都回答得很棒。由于这首歌曲中含有很多简单的节奏,于是在歌词教授之前,我尝试让他们先将歌曲中欢快的节奏打会。我有生动的语言激趣:“小朋友们,当小青蛙找到了自己的家后,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你能用小青蛙的方式来表达一下它内心的开心吗?”很多孩子就学小青蛙的叫声来表现,有的学小青蛙的跳跃姿势来表现,于是我将歌曲中的节奏范拍了一下,再请小朋友进行模仿。或许是他们真的能感受到了小青蛙快乐的心情,又或许是简单的节奏并难不倒他们,孩子们一个个拍打的都十分准确生动,同时也解决了“ XX X ”八分音符这个难点,表现了小青蛙急切回家的心情。

在这首歌曲的处理中,我也是颇费心思的。为了让孩子们将歌曲演唱地更灵动真切一些,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小青蛙找不到家了,它的心情是怎样的?(急切、着急、害怕)”“小青蛙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它的心情又是如何?(高兴、快乐)”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孩子演唱的感情更加深刻了,仿佛自己就是那只迷路又找到家的小青蛙。

最后,利用了一点时间,也为孩子们讲解了一些他们迷路的小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如此稚嫩,更有不少小朋友也有过自己迷路的经历,那种害怕与焦急是不言而喻的。利用这个小青蛙的话题,和小朋友聊一聊“我们迷路了怎么办?”的话题也是十分必要的,将歌曲内容与精神联系实际,也正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相信通过这样的一首歌,这样的一次感受,我们的孩子可都不会成为那只找不到家而着急难过的“小笨蛙”了。

《小青蛙》教学反思 7

《小青蛙找家》一课,选自人音版教材小学一年级音乐教科书第八课。它包括聆听、歌曲和创编与活动几部分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童趣盎然。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教学中想让孩子们用沙筒来模仿雨声,但是教具有限。于是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看身边有没有什么物件可以充当沙筒来代替雨声。于是就有了在塑料瓶子里装上沙子或者小石子的“沙筒”,这不但满足了全体学生想动、好动的欲望,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小青蛙找家》有它的光彩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遗憾。比如,在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并且随着音乐表现音乐形象时,学生更多是专注于手上的动作,而忽略了耳边的音乐,造成了课堂的紊乱。另外,学生在模仿音乐形象时,发生了争执,这些都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并且调节。

总之,“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是本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小青蛙》教学反思 8

《快乐的小青蛙》是s版语文一年级下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又聪明又勇敢的小青蛙用自己的歌声,使自己脱离危险的故事。

其实,我觉得原本这篇课文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篇普通的课文,这堂课应该也会被我上成一堂普通的课,可是,这堂课却成了我的一个新的开始。

机缘巧合,去讨教一位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有思想的老师,他向我推荐了这篇课文,点明了课后“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指明了本课的中心训练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个新的尝试向我招手。由于之前,对分角色朗读有自己的误解,小瞧了它,觉得不过就是学生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读一读朗读课文即可,现在才知,这样做不是分角色朗读,而是学生的分工朗读,角色一词并未体现。唉,真是误人子弟啊!

于是痛下决心,想要好好研究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翻看名家的教学实录,关于角色朗读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特别专门的教学。有些叹气,那就自己琢磨吧。

琢磨了一宿,未果。

硬着头皮上课。

很多时候预设的美丽没有想象那么精彩,意外的生成才妙不可言。

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由我为学生范读。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当我读到大象时,声音是憨憨的,浑厚的。当我读到小青蛙时,声调是高的,声音是轻快的。孩子们都乐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一个也能分角色,最重要的是读出人物的特点。

于是,我先找了两位同学,不断地指导这两名同学,引导他们读出人物的不同,读出人物的特色。

然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良旁白也指导要读得有板有眼。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技巧确实有提高,多么美丽的一堂课啊!

《小毛虫》教学反思 篇8

一、初读课文,了解变化;

二、细读课文,对比变化;

三、联系自己,感受变化。

第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小毛虫变成茧,变成蝴蝶的过程。这一个环节的答案就在文章中,即使只读了一遍课文,孩子们也能找到答案,并不是一个难点。

第二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两段文字的对比,感受小毛虫蜕变的惊喜:描写小毛虫的部分,描写小蝴蝶的部分。小毛虫的描写,抓住“笨拙,可怜”两个词。“笨拙”的理解,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挪动、一点点、整个世界”这些词语,通过理解词语含义,指导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小毛虫的笨拙。对“可怜”的理解,紧扣“既……又……更”这个句式,在造句中体会。孩子们对“可怜与笨拙”的理解越深入,当读到小毛虫变成蝴蝶时,越惊喜。描写“蝴蝶”的部分,抓住“轻盈、美丽”两个词,在朗读中感受蝴蝶蜕变后的喜悦。前两个环节的设计,集中在提取信息、积累语言上,学生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第三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重点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抛出一个问题是:“小毛虫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抛出的有点突然,学生一下子懵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见了。课后反思这个问题,发现难度的确太大了,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水平。如果做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过度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

《小老虎》教学反思 篇9

《小老虎》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作为手工课,学生是心情是很兴奋的。这节课必须要用到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画老虎的外形,并且剪下来为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让学生填充老虎,并且装订为主要内容。导入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介绍布老虎的直播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和探究中了解布老虎,体会民间布老虎的造型、材质、色彩的特点,领悟老虎在民间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布老虎和纸老虎的异同点,(纸老虎利用夸张、变形、想象的手法制作出来的)从中掌握纸老虎的制作方法。

我先分析了老虎的整个外形特点,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老虎身上是黄色,有黑色条纹,头上有一个“王”字,嘴上还有很多胡须这些显著的特点,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老虎的外形,让学生对老虎的外形更加深刻。在没有充分指导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构图较小,我鼓励学生把老虎画大,在彩色卡纸上示范后学生明显就进步了。装饰老虎的五官及花纹也是一个重点,他们想象力丰富,装饰得也很漂亮。使用剪刀其实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而是在使用钉书机的时候,因为没有使用过,所以孩子们明显比较生疏,怎么订才订的好,排列的好看这就为难了一些学生。还有塞的纸上或者棉花太少,显得这只老虎瘦巴巴的,也是一个问题所在。整节课学生过于兴奋,教学组织也成了难题,害怕孩子使用不当受到伤害,所以我时刻警惕着。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上一篇: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下一篇:振动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