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领域六篇

2024-09-13

计量领域 篇1

1 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 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使用标准的制定和认可由

于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需要采用一种新型的测量方法, 并且该方法的工作原理也是新型的, 因此, 在使用之前需要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 只有相关部门同意采用以后, 该系统才可以得到广泛地应用。

1.2 对于淘汰的电能计量设备的处理新设备在投入

使用的过程中必定会导致一大批老旧设备的淘汰, 然而, 对于这一批淘汰的电能计量设备来说, 如果将其直接地丢弃, 就会产生不必要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置, 充分地发掘出其剩余功用, 避免有关资源的浪费。

1.3 智能化电能计量系统操作人员的培养更换使用

新的技术以及新的设备以后, 需要培养具备智能化知识的新型计量人才。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 提升操作人员的管理水平, 在发展智能化电能计量系统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新型操作人员对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有足够的认识, 并且熟悉设备的具体操作工序,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能计量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2 将智能技术运用于电能计量领域的优势

2.1 完善电能计量信息系统建立智能化的电能计量

系统, 有利于向智能电网提供较为强大的数据信息, 并且从控制和测量这两方面来看, 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可以为管理的互动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提供较为强大的数据支撑:首先, 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可以提供最直接、最可靠、最新鲜的测量数据信息, 并供其进行查询或者交流;其次, 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具有智能化的电能表网络, 该网络不仅具备分布广泛等特点, 还具有强大的功能, 可以为供电公司与用电客户搭建供交流使用的平台, 以便帮助供电公司根据用电客户的要求进行发展与完善;最后, 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具有强大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和智能化的分析指挥系统, 该指挥系统可以实现电能计量系统的自我防护, 从而确保系统的信息安全。

2.2 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主要

依赖其强大的数据信息网络, 并从每个不同的计量节点提取自身需要的信息, 然后根据提取的信息制定或改进相关的管理策略, 以便促进各个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的线路和配变台区间的深入合作, 最终为用电的用户们提供更加完善的电能服务。通过电能计量系统的数据信息网络, 电能的使用者可以了解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用电信息, 以便根据掌握的信息对自身的生活以及工作中的电量安排进行适当、及时地调整。在电能计量系统的管理方面, 管理者可以根据电能使用者的科学性建议以及生活性需求进行适当的供电管理调整, 实现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管理。

2.3 促进电能计量技术的进步以及电能计量设备的

更新将智能技术运用于电能计量领域中, 不仅会推动电能计量领域的发展, 还会加快电能计量技术以及电能计量设备的更新速度, 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与完善。我们知道, 落后了的电能计量工艺以及电能计量的设备会被逐渐地淘汰, 这种新工艺取代旧工艺, 新设备取代旧设备的方式能够解决、改善电能计量领域长期存在的产品缺陷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 并从某些意义上促进了整个电能计量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4 提高了电能计量检定以及运行的监测水平智能

化的电能计量系统告别了传统的监测模式, 通过采用封闭的全自动监测流水线, 使监测的工作达到全程自动化状态。改善了枯燥、繁重的监测工作内容, 降低了监测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了监测的工作效率, 降低了监测的工作成本。我们知道, 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无论是在信息处理的速度、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信息的存储或者是信息的传输方面, 都具有强大的优势, 它可以大大地提高电能计量的运行以及监测的速度, 改善通信的质量以及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因此, 将智能技术运用于电能计量过程中有利于提高电能计量检定和电能计量运行的监测水平。

3 结语

将智能技术运用于电能计量领域有利于推动电能计量设备在制造技术上进行更新与换代, 有利于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有利于监测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电能计量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智能化的电能计量系统作为电能计量领域的一个最新突破, 对我国未来的电能计量行业具有最大意义, 因此, 我们需要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思想迎接智能化电能计量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钟建斌.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硅谷, 2011 (13) .

[2]薛昌波, 周飞龙.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展望[J].中国计量, 2010 (04) .

计量领域 篇2

1 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现状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 使计量器具的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 通常是国家计量基 (标) 准或国际计量基 (标) 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称为计量器具分析结果的溯源性[3]。随着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 各专项国家实验室的成立以及实验室认证认可制度在我国的深入进行, 对实验数据精确度和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的要求越来越高[4]。但是, 大量的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因没有列入国家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或列入但没有通过型式批准而无法得到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政府计量部门授权的检定机构的检定和校准。目前, 在国家依法管理计量器具目录 (型式批准部分) 中, 仅包含了石油地质实验室在用仪器p H计、分光光度计、光谱仪、色谱仪等几类计量器具, 一个普通石油地质实验室的基本设置是一百多个分析项目, 七八十台工作计量器具。仅有激光粒度仪、旋转黏度计、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和p H/CON/TDS/T测定仪得到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政府计量部门授权的检定机构的检定和校准。大量的计量器具陷入难检定和难校准的境地。

1.1 部分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与标准物质校准核查形成死循环

部分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虽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目录但没有通过型式批准。比如X-射线衍射仪、显微光度计、同位素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 这些计量器具仅有通过标准物质校验单一途径, 在没有更高一级计量标准的情况下, 出现了用标准物质校准计量器具, 然后用计量器具核查标准物质的死循环局面, 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

1.2 部分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不在目录且无有证标准物质无法溯源

部分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目录, 且目前并无相应的有证标准物质, 如压汞仪、元素分析仪、碳硫分析仪、原油高压物性仪等仪器, 只能由分析人员用稳定物质或重复分析相对稳定样品的方法进行自验证。

此外, 还有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气质联用仪、阴极发光仪及图像粒度仪等定性、半定量的仪器设备, 通常处于由分析人员利用工作经验进行仪器校验维护的状况。

2 关于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管理的思考

2.1 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溯源之路在何方

石油专用计量器具是指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使用未纳入国家依法管理计量器具目录的特有计量器具。在物探、钻井、固井、录井、测井、试井、井下作业、机械采油等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进行生产参数测量、作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活动的计量器具, 包括计量标准器具和工作计量器具两大类。其量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勘探、钻井、开发资料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和生产实施效果[5]。但是在目录所列举的专业领域中, 并没有石油地质实验领域。

在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中, 涉及石油地质实验领域仅有核磁共振录井仪和岩石热解综合评价仪2台设备通过录井领域被列入, 将来可以得到石油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实验室的检定。大量需要准确计量溯源的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处于既无法得到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 又无法得到石油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实验室检定的境地。在国家依法管理计量器具目录 (型式批准部分) 没有大范围涉及到石油地质实验领域的情况下, 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是否可以加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 由石油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实验室来进行专门检定, 值得深思。

在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过程中, 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占相当大的比重, 各石油地质实验室在计量器具量值溯源方面均有大量的资源和丰富的经验可资利用。如果把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加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中, 对完善石油专用计量量值溯源体系, 促进检定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石油专用计量器具不应忽略石油地质实验领域, 石油地质实验室为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资质认定以及提高自身实验水平, 需要加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 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亦需要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的加入, 使其自身量值溯源体系更加完整和规范。

2.2 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系统的建立

为了保证石油专用计量器具能够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或采用进口设备且国内不能溯源的, 可采用国际溯源或比对方式对其量值进行确认, 使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有据可依, 必须建立与完善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系统。将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纳入到石油专用计量器具下的量值溯源体系 (图1) 中, 按照量值溯源体系的要求, 采取检定、校准、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 将石油地质实验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6]。

2.3 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及检定方法初探

根据石油地质实验室计量器具在国家计量器具目录、国家计量器具目录 (型式批准部分) 和石油专用计量器具中的情况, 可以将实验领域计量器具的管理方法分为A、B、C、D 4类。

A类为列入国家计量器具目录 (型式批准部分) 的仪器设备, 如色谱仪、分光光度计、p H计等属于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 应重点管理, 建立台账, 定点定周期进行检定。

B类为列入国家计量器具目录但未通过型式批准的仪器设备, 如X射线衍射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质谱仪等计量器具。该类设备强制检定等级低于第一类, 具备该分析项目相对应的有证标准物质, 应列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检定方法为定期将有证标准物质提交国家计量检定部门或石油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实验室进行检定, 用检定合格的标准物质校准计量器具, 前文所述的核磁共振仪和岩石热解仪应归于此类。

C类为未列入国家计量器具目录的仪器设备, 如压汞仪、原油高压物性、元素分析仪等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等级接近于第二类, 该类设备专业性强、对分析数据准确度要求较高, 没有相对应的有证标准物质, 应列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检定方法建议可将实验所用的稳定物质制备成国家或石油专用标准物质, 或者由石油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实验室制定仪器设备相应的计量标准器具和检定程序进行检定。

D类为定性、半定量的仪器设备, 如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仪等仪器设备。该类设备专业性强, 定性为主, 定量分析误差允许范围相对较大, 强制检定等级要求相对较低, 应列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由仪器操作人员自行校准, 采用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的方法进行人员和仪器状态的核查。

2.4 建立计量管理网络化系统, 实现计量器具动态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网路技术的发展, 应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 将计量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实时化管理, 以此大力推进石油地质领域计量器具的管理工作, 也可将其吸纳为现有数字化平台的一个模块。计量管理综合信息涵盖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台帐, 包括器具存放管理、标识管理、动态管理、期间核查、整体确认及检定周期等信息。该系统运行后, 监督部门把专用计量器具以及其他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全部纳入自动化管理, 定期通过数据分析, 动态监测计量器具在线运行情况, 对到期检定的计量器具及时敦促检定, 提高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管理水平, 实现计量管理数字化。

3 结论及建议

1) 为了适应油气田发展, 提高分析测试水平, 石油地质实验领域需要加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亦需要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的加入, 使其自身量值溯源体系更加完整和规范。

2) 在石油地质实验领域计量器具进入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目录, 并建立相应量值溯源体系的情况下, 可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 对计量器具实行数字化分类管理, 其中A类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 B类、C类由石油专用计量器具检定实验室进行检定和校准。

3) 在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实验室计量资质认定管理过程中, 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各石油地质实验室应加强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评审员培训力度, 以便及时了解和适应认证、认可对量值溯源要求的改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瑞, 鲍敬伟, 胡滨.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 (4) :409-413.

[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地质样品分析测试技术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3]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04量值溯源要求的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1.

[4]国家计量认证石油评审组.石油工业实验室计量认证的原则与实践[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1995, 11 (9) :5-9.

[5]高淑霞.油田企业内部计量技术机构发展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2) :13-14.

计量领域 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文献计量分析 CNKI 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G250.76;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072-06

1 引言

数字图书馆是对图书馆的虚拟化,不仅可以实现纸质图书、期刊文献的电子化,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文献信息的跨时间、跨区域交流。因此,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的一次革命性转变,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1]。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数字图书馆这一概念以来,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研究就迅速进入学术研究的视角,我国从1994年开始对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2]。本文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拟从论文文献的年代分布特征、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分布和高频关键词分布等角度分析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强调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从而为国内的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促进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以推进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进一步突破。

国内已经发表了一些和数字图书馆文献计量分析相关的文献,从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来看,《近十年我国数字图书馆学术论文的计量分析》对2000~2010年数字图书馆领域发表的2062篇学术论文进行了作者、主题、时空分布分析[3], 《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从年代分布、主题分布以及作者分布角度分析了2002~2011年的997篇期刊文獻[4],《国内近十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分析》基于1999~2008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356篇学术论文重点进行了关键词共词分析[5],《基于Web of Science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定量分析》统计了1993~2004年SCI和SSCI数据库收录的819篇文章的时间、期刊、被引频次、作者分布情况[6],《近6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定量分析》对1996~2001年间24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表的618篇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论文年代、主题、来源期刊和作者分析[7],《1999~2008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则选取了1999~2008年间CNKI收录的13727篇论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核心作者群、高产作者群、关键词分析[8]。

可见,这些研究主要局限在2008年以前的论文分析,缺少对我国数字图书馆近期成果的分析。另一方面,多数论文的分析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如仅以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或仅针对国外文献的分析,为了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针对2008~2012年CNKI中发表的数字图书馆论文展开分析,以帮助学人了解我国数字图书馆领域最新研究状况,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我国收录学术信息最为全面的数字资源。选择CNKI作为数据来源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但是由于《数字图书馆论坛》、《情报学报》等期刊并没有收录在CNKI中,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数据的完整性。为了弥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收录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情报学报》、《数字图书馆论坛》两本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数据调研。两种期刊在2008~2012年间共收录数字图书馆方向的文章267篇,其中《数字图书馆论坛》的载文量达到245篇。

考虑到研究国内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的时效性、精准性和全面性的要求,本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将主题字段“数字图书馆”和中图分类号字段G250.7进行检索或运算,发文年代限制为2008~2012年,同时选用期刊全文数据库将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类型,共检索得到有效文献数20152篇。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及共词分析法进行研究。文献计量学方法是基于数学、统计学等学科,对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共词分析法则是一种利用专业术语(通常选择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以揭示内容结构特征的文献统计学方法。

本文使用的辅助软件工具是一种基于.NET平台和c#高级程序语言的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这种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实现导入并处理EndNote格式、NoteExpress格式及NoteFirst格式的国内文献题录信息和HTML格式的WoS国际文献题录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字段信息的抽取、词条频次的统计和知识单元共现矩阵、词条频率逐年分布矩阵及文档词条矩阵的构建[9]。

3 定量分析

3.1 文献年代和学科分布

通过一个研究领域的文献年代分布研究,可以分析出该领域的研究走势。根据文献增长规律特征,一个领域在研究初期文献量呈指数增长,发展到鼎盛时期增长变缓,成熟后数量会逐步下降。为了考察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成长性,本文统计了2008~2012年CNKI收录的数字图书馆的期刊论文(见表1)以及其年化分布趋势图(见图1)。

由表1可以看出,2008~2012年我国数字图书馆领域每年的发文总量都在3600篇以上,2008至2009年的发文量更是突破了4000篇。但是2009年以后每年的发文量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由图1可以发现,2009年是2008~2012年数字图书馆发文量最多的年度。自2009年之后发文量出现明显下滑。本文查阅文献[10]后发现,在2000~2008年期间,数字图书馆文献一直处于上升期,但后几年的上升出现了缓慢情形,因此2009年应该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顶峰时期。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将会有新的技术取代数字图书馆,就像10多年前图书馆自动化被数字图书馆所取代一样,所以在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发展历程中,云图书馆技术也许会取代数字图书馆技术。

nlc202309030515

数字图书馆的发文情况还可以从学科角度深入分析。每年数字图书馆领域发文的学科分布除了可以了解热点发文年限,还能够更深入地着眼于其多学科性质和重点学科的研究。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学科统计功能,图2形象直观地显示了2008~2012年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文情况。根据CNKI学科类别载文量的统计,这两个学科的总发文量是每年最多的,占全年数字图书馆领域发文量的90%左右,因此选择这两个学科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图2可以看出,2008~2012年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的发文量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3500篇左右。但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文量变化波动比较明显。尤其是2010年以来,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有所下降,2012年的发文量甚至不足500篇。从学科角度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计算机领域在探索并考虑如何用新的技术和理念取代数字图书馆,这也和数字图书馆的成熟以及论文数量的下滑形成呼应。

3.2 代表性期刊分布

代表性期刊分布可以有效地引导研究者的阅读方向,研究者可以反复研读和参考这些业内的权威期刊,在把握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获取学术灵感和潮流化的研究主题。表2直观地显示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图书馆领域篇均被引排在前20位的核心期刊以及通过万方数据库检索得到的《情报学报》和《数字图书馆论坛》两种期刊。这里的篇均被引频次指标,是通过期刊2008~2012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总载文量和这些论文的总被引量相除得到的。

由表2可以看出,这22种期刊都是图书情报领域期刊,大多数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这些期刊的数字图书馆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基本在两次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10次左右。另外根据CNKI的期刊发文量统计,仅仅2008~2012年,数字图书馆领域载文量在115篇以上的期刊就有40种,其中包含了《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国科技信息》、《科技咨询》、《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等多学科方向的各种期刊。

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图书馆研究是图书情报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图书情报学期刊非常重视数字图书馆领域的论文发表。同时数字图书馆研究也受到其他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视,具有实用性和多学科性的研究特征。

3.3 高产作者分析

高被引文献的作者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在自己的专攻领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建树,所以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因此,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主攻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8~2012年的统计数据,数字图书馆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作者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篇均被引频次指标是通过CNKI高发文量作者的详细发文情况列表,统计出发文总量和被引总量,然后相除得到的。

根据表3,这些学者五年来的发文量基本都在10篇以上,篇均被引頻次保持在4次以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职务基本都是大学教授或是图书馆研究员。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在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已经有学者大量参考和引用他们的学术成果。另外还可看到,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机构。因此,重视这些专家学者的论文发表成果以及密切关注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动向,将有助于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究突破。

3.4 国家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针对某一具体研究主题的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的支持情况分析,可以挖掘出相应主题的学术地位以及受重视程度。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基金项目统计功能,表4统计了2008~2012年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国家级基金项目数量变化情况。

从表4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总量出现一定的波动:2009~2011年三年来国家基金支持的论文发表总量明显下降。但从2008~2012年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支持并没有大幅度削减,尤其是2012年,发表论文的总量又重新回升至120篇。这些数据表明国家并没有减少在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的投入,数字图书馆领域仍然是国家较为关注的前沿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金中的两大具有代表性的基金项目。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发表总量要显著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在数字图书馆领域,自然科学关注更多的是技术的实现,而社会科学则更多地从管理角度着手进行研究。因此,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发表量的下降并不说明数字图书馆研究重视度的下降,因为要在现有完善的技术层面上取得突破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更有新意的选题。

3.5 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核心切入点,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全面把握文献的内容结构,同时还可以推断出某一具体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给予研究者在学术选题方面一定的参考,更好地着眼于前沿研究主题。表5统计了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使用频次在160次以上的关键词并且进行了关键词的简单整理:将同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同时将“管理”、“服务”等不具实际含义的关键词排除。

根据表5的统计数据,可以简单地概括出2008~2012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云计算、数据库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元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数据资源管理等主题一直是2008~2012年备受欢迎的研究主题。另外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一种,也成为学界较有影响力的研究热点。当然,仅仅从关键词频次的角度来推断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还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构建出关键词内容之间的网状关系结构对于分析相应主题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个很好的补充。因此,本文使用ucinet和sati软件对五年来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文献关键词进行两两共现关系统计,构建出使用频次在8次以上的四十个关键词共词矩阵,并通过ucinet的可视化制作软件利用有向性指针呈现出来,如表6所示,其中节点数字分别表示关键词频次降序排列的序号。

nlc202309030515

根据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处于网络节点的中心位置,其中介中心性最大,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其他节点围绕中心节点紧密联系[11]。根据图3中有向性指针的标注情况,一些重要的共现关键词显而易见。基于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和知识图谱可以归纳出2008~2012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

(1)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学术成果的交流,因此知识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知识服务的研究重在服务模式的构建和个性化服务的研究。

(2)云计算、RFID、开放存取技术这些新兴技术是数字图书馆研究过程中重要的技术支撑。从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具体技术研究时,这些新兴技术往往被同时涉及。云计算的研究强调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性,而开放存取技术的研究注重一个重要概念——机构知识库,以便推动信息共享空间的进一步扩展,RFID技术的研究则着眼于现有的网络环境。总之,对于新兴技术的研究也是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

(3)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泛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都是较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无论是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还是泛在图书馆都强调在3G网络环境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高校数字图书馆更偏向于个性化信息共享服务和图书馆联盟方式的研究。

(4)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是数字资源管理,因此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特色数据库的构建成为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这些数据服务研究趋向于一种趋势——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至于具体技术的实现,有些专家学者将其与云计算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4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本文选取了2008~2012年度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并对其进行年代、学科、高产作者、代表性期刊、高频关键词、项目基金支持情况以及热点研究等方面的定量分析,用数据说话,客观地揭示了五年来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以便给予研究专家一定的学术参考,从而取得更大的学术突破,进一步推动国内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进展。

从2008~2012年五年的文献数据来看,2009年是数字图书馆发文的峰值年,发文量是五年来最高的,此后的文献量呈现出明顯的下滑趋势。因此,2009年是数字图书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种文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很有可能出现研究角度转移的趋势,就像10多年前图书馆自动化被数字图书馆所取代一样。另外,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图书情报学科主要着眼于理论方向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刊载在本学科的核心期刊上,而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则更多关注数字图书馆技术层面的研究。从这两个学科每年的发文量可以看出,随着数字图书馆实现技术的逐步完善,理论方向的研究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当然,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不断突破离不开一批专业知识深厚、投入全部研究精力的专家学者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数字图书馆研究也表现出高度重视,每年由国家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数高达百篇左右。

综上所述,专攻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专家学者如果对选择的主攻方向始终满含自信,并着眼于当前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从中找出新的突破点,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研究的飞跃,还能从宏观上推动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苏新宁,李思舒.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十年:概况统计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2-11.

[2]苏新宁,夏立新,胡守敏等.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十年:基于科研项目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12-19.

[3]刘成山,张秀君.近十年我国数字图书馆学术论文的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1,(3):113-116.

[4]张小平,张争,杜媛鲲.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2年~2011年)[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47-52.

[5]董伟.国内近十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5):58-63.

[6]周静怡,孙坦.基于Web of Science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定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5,(10):1521-1525.

[7]王惠翔,高凡.近6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2,(5):37-40.

[8]邱均平,王明芝.1999-2008年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0,(2):1-5.

[9]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0-58.

作者简介:杨彭(1992-),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本科生。

“十大计量”专业领域介绍 篇4

唯雅诺自动化网

“十大计量”专业领域介绍

当前,比较成熟和普遍开展的计量科技领域有:几何量(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即所谓“十大计量”。几何量计量表征有形物体的几何特征和质点的空间位置。涉及波长、刻线量具、光栅、感应器同步器、量块、多面体、角度等具体的测量。生活中常用到直尺、钢卷尺,在军事和交通中广泛应用的卫星定位系统等,都是长度计量的 研究成果。热工计量的对象是在工业生产中热工过程中常用到的温度、压力、真空、流量和物量和物位等参数。如对普通玻璃液体温度计,红外测温仪的检定、校准,直接关系到医生对病人是否发热的判断,对抗击“非典”斗争提供技术支持。力学计量是涉及质量、力值、密度、容量、力矩、机械功率、压力、真空、流量以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硬度等量的测量。如市场上的公平秤、电子计价秤、水表、燃气表、出租车计价器等准确与否都是由力学计量来保证的。电磁计量涉及的专业范困包括直流和又流的阻抗和电量、精密交直流测量仪器仪表、模数/数模转换技术、磁通量、磁性材料和磁记录材料、磁测量仪器仪表以及量子计量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电磁计量内容很多,如家用电能表的准确角度等。无线电计量包括有关电磁能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电场强度、功率通量密度和噪声功率谱密度)的计量;有关电信号特征参量(如频率、波长、调幅系数、频偏、失真系数和波形特征参量)的计量;有关电路元件和材料特性•参量(如阻抗或导纳、电阻或电导、电感和电容、Q值、复介电常数、损耗角)的计量和有关器件和系统网络特性参量(电压驻波比、反射系数、衰减、增益、相移)的计量。例如,电器维修用的万用表的难确度,手机发射功率的测量等。时间频率计量用于测量频率值和时间间隔。主要服务领域为:通讯、航天、国防、电子、家电、医疗、科研、电视、服务等领域。如报时服务,各类(手机、电话、停车)服务计时等。声学计量是研究声压、声强、声强、声功率和响度、听力损失等量的测量。如噪声测量、交通噪声、环境噪声、建筑声学、电声学的测量,对于科研生产、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光学计量的对象有光源、光探测器、光学介质、光学元件以及光学仪器。其中光源包括自然光源、人工光源、激光等。光学计量涉及辐射强度、辐射照度、辐射亮度等参数。如日常生活中灯、汽车灯亮度的测量,色彩的测量等。化学计量主要针对热量、粘度、密度、电导率、浊度等物质化学特性的测量。化学计量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饮用水的纯净度、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等。电离辐射计量是指o、8、y、x和中子辐射的有关参数的测量。电离辐射计量涉及医疗、工业、农业、军事、环境监测等方面。如医用X光机、CT机钻—60治疗机、X刀等设备、工用X射线探伤机、核子皮带秤、农用大蒜辐照加工、环境监测用的水质检测以及用于海关、车站、码头的禁止物品检杏仪等设备。

计量领域 篇5

1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主要有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高速通信网路以及分析处理中心和智能检定和管理系统等结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是依据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计量系统, 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更快, 抗干扰能力强, 改变了计量信息获取、处理的一体化和实时化。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是为了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而形成的, 数字化、互动化、自动化的智能电能计量装置的使用是实现电能计量智能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但是当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计量装置不能满足智能电网的性能要求, 所以,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智能电能计量装置的出现。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是智能电网最基本的组成, 是实现智能电网的技术基础和设备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测量技术, 获得先进实时、全面的测量控制数据智能, 通过完善全面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对电网运行情况进行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分析, 使电网获得自愈、防窃电和互动的能力, 显著提高了系统稳定性。

2 智能电能计量的技术优势

智能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 应用在电能计量中能够显著提高电网运行的节能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产品, 能够提高用户用电智能化水平, 对比传统的电能计量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

2.1 信息系统更加完善

智能技术自身依靠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 应用于电能计量领域, 能够采集和智能处理海量数据信息, 全面实现用电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互动化。智能计量系统能够实时性的提供信息, 方便查询和交流, 而且智能电能表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提供定制化的供电服务, 同时为供电企业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并且智能计量系统有着强大的数字化在线智能分析决策系统, 有着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 用电信息安全性和稳定性更佳。

2.2 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凭借智能计量系统的信息网络, 能够从不同的计量点获取不同的数据, 为供电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将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以及用电客户连续起来, 借助智能化信息网络, 用电客户能够获得实时用电信息更新, 客户能够对自身的用电情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用电计划, 提高节能效果, 在充分满足用电个性化需求的同时, 更快速的反馈用户的问题, 增加用户满意度, 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

2.3 加快设备更新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系统中的应用推动了电力行业设备更新, 实现了计量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量工艺不断发展, 新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 传统的性能不佳的设备和工艺都逐渐淘汰, 有效避免了因为产品缺陷造成的计量误差和计量纠纷。电能智能计量系统还实现了远程抄表和实时监控功能, 降低了抄表的工作强度, 提高了抄表的效率和精确度, 智能计量系统的远程监控功能还能够保证计量系统的安全性, 降低了计量系统故障概率, 使计量系统能够长时间维持在稳定的工作状态。

3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应用的主要形式

3.1 电能计量低功耗集成电路系统

3.1.1 设计参数

电能计量集成电路属于高精度数模混合信号电路, 两者电路面积基本相等。时间域积分算法使用平均功率表征能量, 选择设计参数需要根据电能计量国家标准选择, 同时考虑电能剂量实际应用情况:

3.1.2 功能划分、电路结构设计

按照时间域积分算法多速率特点, 依据运算速率, 分割功能单元。角度误差校正位于低通滤波器之前, 速率和ADC基本相同, 为了减少能量计数器影响能量脉冲, 能量计数器以及电能脉冲产生电流需要较高的时钟频率, 其他单元低通滤波器后面, 数据速率不高, 可不用ADC采样处理。

3.1.3 谐波电能计量非均布同步过采样

结构主要有采样ADC、将采样低通滤波、DDLL分均布时钟三部分, 进行降采样低通滤波之后, 生成采样序列, 输送给FFT单元, 获得频域信息后分析计量谐波电能。电能计量低功耗集成电路通过谐波电能计量, 实现了电能计量的远程化与智能化, 电能计量的精度更高。

3.2 高精度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1) 硬件设计。a.信号调理电路。电网电压电流信号经过微型电压互感器、微型电流互感器后生成±3v、±5v交流电压信号, 经过差分放大器和RC滤波后输入模数转换芯片采样。b.硬件同步采样电路。电网电压电流信号频率存在着50Hz左右波动, 进行定时采样, 一个周期不能采集到全部需要的固定点数, 会导致频谱泄露, 影响测量精确性。为了保证周期内采样均匀, 可以使用锁相环倍频方法, 但是应该注意到这种方法造成的硬件成本增加。

2) 软件设计。a.系统主程序。主要负责采集量化三相电压和电流数据, 进行处理并获得参数值, 进行电光转换后转变为原始数据, 传输被综合通信装置做进一步处理。主程序首先初始化DSP引脚功能, 设置工作频率, 中断初始化地址和采样, 同时选择有效信号进行PLL输入, 采集规定周期后通过光电转换传输至综合通信装置。b.数据采集程序。数据采集运行中断子程序需要首先判断电网信号5个周期的采样, 完成周期采样之后计算电能和电力参数, 存入相应变量中, 未完成该流程则退出中断进行下次采样。数据计算需设置了两个缓冲区, 一个为数据计算缓冲区, 一个为数据传输缓冲区, 每五个周期更新一次计算缓冲区, 50个周期更新一个传输数据缓冲区。

4 结束语

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应用, 能够显著提高计量的精确性, 为用电客户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全面可靠、实时的用电信息, 对于降低电网运行耗能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供电服务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主要研究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组成与技术优势, 并从电能计量低功耗集成电路系统、谐波电能计量非均布同步过采样、高精度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三方面对智能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应用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析。

计量领域 篇6

1 ESI农业科学分析

农业科学是ESI分析的22个学科之一[4]。我们从ESI数据对全球农业科学论文的产出比例、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科学家等指标进行国内外农业科学数据分析比较,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1 农业科学国家与地区分析

ESI根据各国论文的被引频次对某一学科进行国家排序,排位国家属于前50%范围内。排序指标包括论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3个[5,6]。ESI农业科学领域涉及98个国家和研究机构,中国大陆发表的农业科学领域的论文以12199篇排在全球第6位,被引用次以62793次排在第10位(见表1),但篇均被引频次以5.15排在第57位。农业科学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国家多是论文总量不高的国家,只有英国进入了论文数和被引频次前十的国家,说明论文数和受关注度没有直接关系。篇均被引频次排名美国排第14位,意大利第22位、西班牙第23位,中国台湾第27位,澳大利亚第28、德国第31位。在ESI收录中国22个学科论文中农业科学论文被引频次排名第16位、论文数排名第14位、篇均被引频次排名第17位,说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在本国各学科中处于中下水平[7]。

1.2 农业科学机构分析

ESI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各研究机构10年内论文被引频次对机构进行排名。ESI收录的22个学科涉及的研究机构有4827个[7],它是ISI所收录的所有研究机构组织的前1%。全球进入ESI数据库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机构共有523个,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主要是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美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见表2)。

中国进入排名的研究机构共有16个(见表3)。中国科学院论文总数排在全球第7位,总被引频次排在第18位,但篇均被引频次排第447位。中国农业大学论文总数排全球第18位,总被引频次排第47位,篇均被引频次排在第474位。其中进入排名的中国大学共有13所,论文总数排在前100的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所农业大学榜上有名: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8]。篇均被引频次除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排名进入前200名,其他机构都偏低,这可能与所投SCI刊物影响力低等因素有关。

1.3 农业科学家评价

被引频次是同行认知的一种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科研群体对于科学家的依赖程度[9]。ESI根据10年内科学家论文被引频次的总和对科学家进行排位。ISI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了大约300万名科学家,其中大约只有5万名被收录于ESI中,这些科学家在10年内的被引频次总数位列所收录科学家的前1%[8]。进入ESI全球农业科学家排名的共有3001人,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科学家(见表4)。其中中国学者71人(注:研究对文献地址中署名中国内地的科学家为统计对象),进入前300名的中国学者有11名(见表5)。

1.4 农业科学引文分析

引文分析包括基线数据和研究前沿。基线由“平均被引频次(average citation rates)”、“百分点(percentiles)”和“领域排行(field rankings)”三个表组成。(1)平均引文率:ESI计算2001年~2011年工10年里每一年的篇均被引频次(见表6)。农业科学2001年14.56平均被引频次,含义是,农业科学领域2001年出版的论文从该年到现在平均每篇被引用14.56次。10年间农业科学的平均引文率随着论文发表时间的增加呈增长的趋势。(2)百分点:表示一个被引基准,在这一基准或高于这一基准,论文的固定比例开始下降。ESI选定的学科领域和年份的百分比数字有0.01%、0.1%、1%、10%、20%、50%。显示农业科学2001年~2011年论文各年度6个不同的百分比标准的被引频次入选条件(见表7)。2001年农业科学论文被引频次为465的入选条件,选出的是占2001年农业科学领域出版的论文总数0.01%的论文。(3)领域排行(field rankings):显示各个学科中的论文总数、引文总数和篇均被引频次的排行情况。农业科学在22个学科领域中以论文被引频次1559705排名第18位,论文总数221706篇排名第16位,篇均被引频次7.04排名第16位。通过领域排行可以了解农业学科总体的统计数据和趋势。

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是一组高被引论文,通过聚类分析而定义的核心论文。研究前沿采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学科领域:用以了解新的突破可能出现的领域以及科学家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的关系,通过测量高被引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而形成聚类,聚类的形成是通过按照特定的共引基线将论文分组而定义的。每个研究前沿文件的统计指标有:显示研究前沿学科动向和主题的一系列主题词;组成该研究前沿的高被引核心文献和近期引证这些核心文献的论文数(Papers);该研究前沿主题的论文被引频次(Citations);篇均被引频次(Citations Per Paper)和论文发表的平均出版年(Mean Year)[5]。ESI(2012.1)提供了农业科学210个研究前沿,通过210个农业科学研究前沿论文的浏览可以追踪和推测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1.5 农业科学论文分析

ESI根据论文的被引频次,选择了靠前的1%范围内的论文形成高被引论文列表。最近两年发表的被引频次位于前0.1%的论文形成热门论文列表。某一科学家、机构、国家及期刊在特定领域和年份中被引频次排名在前1%的论文为顶级论文,在其他排序中按“”查询。ESI收录了全球2297篇农业科学高被引论文。全球农业科学热点论文是56篇,其中涉及中国学者的有2篇,均为第一作者。一位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的黄慧化2011年发表在《Aquaculture Nutrition》上的文献,被引频次达到4次,另一位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郭景恒2010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一文被引频次达到38次。中国在农业科学领域发表的顶级论文107篇,涉及7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第一作者为中国的论文有72篇,涉及机构43个(见表8)。

注:非第一作者论文的机构未计入表内

1.6 农业科学期刊分析

ESI依据总被引频次,排位期刊属于前50%范围以内。ESI收录农业科学领域的期刊共有168种,表9列出了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农业科学领域期刊。中国进入农业科学排名的期刊仅有1种《pedosphere》,其被引频次全球农业科学期刊排名第87位,排名居中。

2 结论

文献计量学与科技管理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无疑是对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量度[10]。研究通过美国ESI对2001年~2011年10年农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数据更新时间2012-01-01)。

农业科学领域进入ESI的国家和地区共有98个,中国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篇均被引频次处于全球农业科学研究领域中上水平,说明我国对全球农业科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比较高。与ESI收录的中国其他21个学科相比,中国农业科学在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处于中下水平,这和全球农业科学在ESI收录的22个学科中所处的位置相同。农业科学是基础学科、其出成果周期比较长、难度比较大。为了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国际地位,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政府在基金项目申报、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

中国农业科学进入排名的研究机构共有16个。中国科学院以论文总数2073篇全球排名第7位,总被引频次全球排名第18位。中国进入排名的研究机构主要以大学为主,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榜上有名。大学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水准对于该国社会及经济整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高等教育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则是国家学术发展重要的主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率与效果,如何强化各校优势领域,乃成为当今全球趋势所在[1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项目的实施,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整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优势学科向国际前沿延伸的态势明显,社会影响和辐射作用也日渐增强。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形式。农业科学领域ESI收录的168种期刊中,中国只有一种刊《pedosphere》进入排名,我国科研人员主要向国际知名刊物投稿。

进入全球农业科学家排名的有3001名,中国学者比例为2.4%,进入前300名的中国学者有11名,说明我国在农业科学领域有高影响力的学者。

ESI(2012-01)提供了农业科学210个研究前沿,通过210个农业科学研究前沿论文的浏览可以追踪和推测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摘要:利用美国ESI文献计量分析数据库对2001年~2011年10年来全球农业科学领域和中国农业科学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对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期刊、科学家、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顶级论文、研究前沿、基线等各项指标统计分析,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ESI,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科学,文献计量

参考文献

[1]党亚茹.基于ESI的科学影响力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意义、理念与实践[J].评价与管理,2007,5(1):33-38

[3]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REUTERS T.ESI FAQ[EB/OL].(2012-01-01)[2012-02-01].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training/ESI_faq.htm#a14

[5]邱均平,杨瑞仙.基于ESI数据库的材料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8):1121-1126

[6]邱均平,马瑞敏.引文索引的功能与科学评价: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引文数据库为例(下).中国索引,2006,4(1):18-21

[7]美国汤姆森科技ESI数据库[DB/OL].(2012-01-01)[2012-02-18].http://esi.webofknowledge.com/rankdatapage.cgi?option=C&search=PEOPLES%20R%20CHINA&displayalphabet=&alphabet=&searchby=N&listpage=6

[8]张子倩,史丽文,李茂茂.基于ESI的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43-14445

[9]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0]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6):474-478

上一篇:大地构造地质构造论文下一篇:《新闻联播》女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