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成矿规律十篇

2024-05-16

金属成矿规律 篇1

关键词:非金属矿产,分布规律,找矿潜力

一、 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

第一, 非金属矿产在我国分布比较广, 矿种也相对比较丰富;但是目前真正利用或者已经开发的矿种不是很多, 矿产资源的储量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就拿辽宁省来讲, 已经探明的非金属矿种有六十多种;矿产区只有六十多处, 而且非金属资源储量的矿床所占的比例较少, 大部分是矿点。第二, 尽管辽宁一些非金属矿产产地较少, 矿种也不是很丰富,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储量位列全国的前几名;尽管如此, 一些矿种在资源优势上也很难发挥出来。石棉、电石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化肥用蛇纹岩等矿产的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石棉、砖瓦粘土等矿种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亦或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矿产资源没有进行开发, 这些资源仅仅是储量大, 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并非是资源优势, 这样不能成为经济上的优势。第三, 地理因素是影响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多样,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明显受到了地域方面的影响, 就辽宁省来讲, 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海城到营口、辽东半岛以及本溪一带、辽东半岛及太子河流域一带等海拔较低、矿产沿海地域、交通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域, 而其他内陆相对较少, 非金属矿产的分布反映了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 时空分布在非金属矿产中的规律

(一) 非金属矿产的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非金属矿产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特点的, 辽宁省现已开发的非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南部地区, 主要以南部辽宁半岛居多, 再次就是辽宁的东南部地区, 但是这些地区的矿床较少, 而且矿种相比较其他地区较为单一。非金属在我国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二) 非金属矿产在时间上的特点。

辽宁省目前发现而且已经开发的非金属矿产矿床有三十多处, 这都是发源于前寒武纪时期的。石英岩、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方解石石墨等一系列的非金属矿种都是这三十多处矿床的主要矿种。古生代是中国重要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是一些非金属矿产形成的时代, 辽宁省目前已有古生代非金属矿床十几处, 主要的矿种是石灰岩、粘土等, 但是形成矿种相对别的时期较少。

三、 非金属矿产的找矿潜力分析

目前就辽宁省而言, 具有找矿潜力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石墨、石棉等矿种。本文主要针对一些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影响, 在矿产市场上有着很好前景的矿产进行找矿潜力的分析。

(一) 硅质原材料矿产。

1. 脉石英矿。

脉石英矿质地纯净, 可用于冶金、建材等领域, 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为熔炼水晶的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原料, 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其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冶金与建材上, 建材主要是用于玻璃的制作上, 因此脉石英矿在非技术矿种当中是相当重要的。这种矿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少,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辽宁省虽然比不上西部那么丰富, 但是在非金属矿种当中占的份额也是相当大的, 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周围的一些矿床上, 对于东部来讲这些矿床还是具有着很好的找矿前景的。

2.石灰岩矿。

石灰岩矿成矿条件与巨大的找矿潜力在辽宁省中存在情况良好。在辽宁省一些矿床上存在石灰岩的岩石地层中往往夹层较多, 而且白云岩化与硅化比较严重。尽管在岩石层中石灰岩的厚度比较大, 但是在这其中也有其分布上的局限性, 除了一些评价性的矿床和一些矿点之外, 找出价值较高的石灰岩矿的可能性较小。

(二)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方案。

对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来讲, 必须是专业的、谨慎的、安全的。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对此进行实地考察, 再以此作出具体的非金属矿产的开发方案, 再进行最后的方案筛选。经过研究发现, 大部分的矿床适合露天进行开采, 主要运输方式是旱运。一般对非金属矿床进行开采主要是按年来计算的, 大约年开采45万吨高岭土原矿为矿山的开采的规模。设计圈定的首采区开采境界范围内矿体Ⅰ、Ⅱ级品原矿量572.47万t, Ⅲ级品原矿量462.09万t;全矿区Ⅰ、Ⅱ级品原矿量2 078.94万t, Ⅲ级品原矿量2 092.84万t。整个的矿山的年限服务是46.2为限, 第一次的开采服务区以12.7年为限。

(三) 非金属矿产开采经济上的意义。

任何商品都存在着本身的经济意义, 非金属矿产也不例外。矿产的开发在经过矿场的工程综合技术方案的研究之后, 加上技术上的支持, 再经过经济上的分析, 依照正常矿产开发量, 即可达到年开发45万吨一、二级品级的高岭土原矿的产量。如果再对原矿进行加工, 然后依据市场进行投资, 高岭土资源共有经济意义的矿产资源。如果使用三级高岭土原矿产出的原矿进行加工, 一般情况下经过计算之后收益都会少于使用一、二级高岭土原矿, 这就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满不足了投资项目的最低盈利标准, 因此使用三级高岭土原矿加工的产品的收益产生的经济意义为次边际经济。

(四) 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结论以及产生的意义。

经过专业的、可行性的研究表明, 建立一个年产达到10万吨的矿区, 高岭土采选工程是合理与可行的。而加工用的原矿大部分也都是一、二级产品, 品相上相对较高, 但是也不能排除在开采的时候伴随着三级品原矿的产生。一、二级高岭土资源的经济意义为经济, 相反三级品的高岭土资源就成为了次边际经济。为了对矿场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进行进一步的查明, 也为了能提高矿区资源或者储量的可信度, 因此在对矿场区进行地质勘查的时候, 对设计开采范围内进行的时候重点就是地质的勘探, 这就为投资决策增加了依据。

四、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 物产丰富, 但是人均矿产资源相对不足。因此, 对于非金属矿产的开采要秉承安全、谨慎、科学的态度去开采。依据矿产资源的地质可靠程度进行可行性评价, 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 以此来获得不同的经济意义, 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类与编码提供依据, 同时也为下阶段的地质工作与投资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蔡永恒, 施田仓.非金属矿场的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潜力初探——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J].科海故事博览, 2012

金属成矿规律 篇2

2003-2004年黑龙江有色金属地质勘查706队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发现该区异常。2007年在该区进行预查工作, 通过土壤测量圈出组合异常1 5个, 对其中4处土壤异常进行了槽探揭露, 发现一条银矿体、5条铅锌矿化体。本次工作采用物探激电测深、槽探、钻探等手段, 通过仔细研究该区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 总结矿区找矿标志和成矿规律, 建立成矿模式, 为该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

1 矿区的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以中生界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 (J3by) 和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 为主, 局部出露少量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 (C1ηγ) 和次火山岩 (流纹斑岩、正长斑岩、闪长玢岩等) 。白音高老组 (J3by) 以流纹岩、安山岩及流纹质碎屑熔岩、英安质碎屑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 主要为河床及漫滩堆积物, 工作区北及西部分布面积较大。

区内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 NE向断裂构造受区域构造控制, 规模较大, 贯穿整个工作区;NW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 是区内的有利控矿构造。

2 控矿因素

2.1 岩性对成矿控制

矿 (化) 体主要赋存于侏罗统白音高老组 (J3by) 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和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 (C1ηγ) , 其中Pb、Zn、Ag矿 (化) 体多赋存于流纹质角砾凝灰岩之中, 而Mo矿 (化) 体多与花岗岩有关。钻孔深部验证表明:深部岩性主要为花岗岩, 花岗岩内裂隙发育, 多为硅质所胶结, 沿裂隙面见辉钼矿、闪锌矿、黄铜矿。

2.2 构造对成矿控制

矿区内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 NE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大, NW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 形成时间较晚, 切割NE向断裂构造。通过对地表21条矿 (化) 体的产状统计分析发现, 矿 (化) 体走向都为NW向, 很显然受NW断裂构造控制。对矿 (化) 体和断裂构造进行系统分析表明:矿 (化) 体多分布在NW向断裂的附近, NW向断裂构造规模越大, 对成矿影响也越明显, 形成矿 (化) 体规模也越大。矿区中发现一条矿化蚀变带, 控制长1100m、宽200m, 走向130°-140°, 就分布在Ft5 (如图2) 的NE侧, 整个矿化蚀变带内圈出15条矿 (化) 体, 其中2条工业矿体, 6条低品位矿体。因此研究本区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应该以NW向断裂为基础, 再研究单个断裂构造的富矿地段, 从而有利于全面了解矿区的矿体分布情况和矿区规模。

3 成矿规律

该区地处内蒙~兴安地槽褶皱系,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东段, 区域上广泛而强烈的中生代火山-岩浆侵入为矿区矿体、矿化体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类比其他矿区成矿规律,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区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归纳十三支线成矿模式,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含矿岩层主要为侏罗统白音高老组 (J3by) 和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 (C1ηγ) , 岩石裂隙发育, 利于含矿流体流通, 为矿体的富集提供良好的环境。

(2) 矿区的矿化特征:主要的金属矿物为辉钼矿、黄铜矿, 半生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铁矿等;蚀变有硅化、高岭土化、石英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伊利石化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浸染状, 矿石细脉多为含有硫化物的石英细脉。

(3) 成矿流体主要为地下深部富硫硅质流体, 通过交代、充填、分异、富集等作用, 在岩石裂隙形成富含金属硫化物的石英细脉。此外大气降水也参与了成矿作用, 并且越到成矿晚期, 大气降水所占比例也越大。

(4) 矿区NW向和NE向断裂裂隙是主要运矿和赋矿构造。

4 成矿预测

根据该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研究以前该区工作研究成果, 在矿区内4个找矿靶区。

Ht-1异常区为银铅多金属找矿靶区:靶区位于矿区西北部, 区内见一条Ag Pb矿化体, 控制长度200m, 平均厚度4.5m, 平均品位Ag39.633g/t、Pb0.257%, 最高Ag152.473g/t、Pb0.465%。该区具有良好的银、铅矿化, 有希望在Ag、Pb多金属找矿方面取得突破。

Ht-8异常区为铅找矿靶区:区内见3条Pb矿化体, 都为单槽控制。Pb矿化体厚度3-4m, 最高0.244%。该区铅矿化良好, 矿化连续, 找铅矿的前景较大。

Ht-10异常区为钼铜多金属找矿靶区:靶区位于矿区中南部, 区内发现一条矿化蚀变带, 控制长1100m、宽200m, 走向130°。矿化带内圈出15条矿 (化) 体, 其中Mo最高0.132%、Cu最高0.703%、Ag最高41、203g/t、Pb最高0.394%、Zn最高0.890%。矿 (化) 体产于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和花岗岩中, 强硅化, 裂隙发育, 裂隙中多充填金属硫化物细脉。区内物探、化探套合好, 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建议加强对该靶区的找矿工作。

Ht-15异常区为铅锌多金属找矿靶区:靶区位于矿区东南部, 区内见两条矿化体。Pb低品位矿体, 单槽控制, 厚度1米, 品位Pb0.68%, 受构造破碎带控制, 破碎带产于英安岩与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接触带;Pb Zn矿化体, 控制长度400米, 平均厚度2米, 最高品位Pb0.11%, 受构造破碎带控制, 破碎带产于英安岩与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接触带之中。

摘要:为加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十三支线铜钼多金属矿找矿工作, 加快找矿进程, 采用路线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槽探、钻探等方法, 对矿区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的研究, 总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十三支线铜钼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 建立找矿模式, 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根据该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研究以前该区工作研究成果, 在矿区内4个找矿靶区。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成矿规律,成矿预测

参考文献

[1]曲关生,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金属成矿规律 篇3

关键词:湘西南地区;成矿规律;预测分析;经济发展

湘西南地区主要包括黔阳、会同、武钢、靖县、城步等县和自治县,其具体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09°5′——111°00′,北纬26°00′——27°20′,是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湘西成矿带,同时也是湘西南地区成矿带的延伸部位,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较为优越。本文在对于湘西南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湘西南地区的矿床类型及主要地质特征,探讨其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

一、 湘西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湘西南金矿位于江南台隆西南段,隶属于扬子板块东南缘的雪峰弧形构造带的西南端。在该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以上元古界版溪群为主,震旦系为辅,同时伴有少量的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等。另外,该区域内大多数金矿床赋存于板溪群漠滨组中,根据近年来的相关金矿勘探实践来看,下震旦统江口组为湘西南区域内最新发现的重要赋矿层位。

漠滨组实质上为浅变质绿片岩相的海相火山,其厚度达到了4755m,大致可分为4段:第一、二岩段主要含有大量的火山碎屑物质,第三、四岩段则主要是以碎屑岩为主。漠滨组的变质原岩是由火山泥沙质浊流沉积建造而成的,其中包括了含有火山物质的泥沙质沉积、细碧角斑岩和火山浊流。而江口组则为一套含有大量陆源火山碎屑和较浅变质的含砾砂质板岩和砂砾岩,其厚度为400m,并且呈现出了重力流沉积特征。

该区域内的岩浆岩发育较为成熟,主要为超基性岩脉和其杂岩,从分布状况来看,主要岩NNE——NE向成群成带分布,同时大多数的顺层侵入与板溪群中,另一部分则侵入于江口组中。该区域主要发育有东西向、向北向和北东向构造,形成最早的为东西向基底断裂,产生最晚的为北北东向构造。自重东西向和北北东向的主干构造具有较为明显的多期次活动特征,对该区域内的区域性金矿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湘西南地区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如果按照金矿形态和产状特征进行划分,湘西南地区金矿主要可以分为含金石英单脉型和含金石英网脉型两大类,以上两种金矿矿体既可以单独构成矿床,也可以共同存在于同一矿床的不同构造部位,并主要以一种形态呈现。

1. 含金石英单脉型

含金石英单脉型金矿是湘西南地区分布较广并且较为重要的一种金矿类型,其成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含金石英脉产于漠滨组中的沿岩层滑动断裂系统中,并且其与周围的岩产状之间的角度相对较小,几乎一致。另外其成矿特征具有明显的多层性,经常性的呈现出似层状、透镜状,并且其金质主要以明金为主,具有矿化不均匀的特征,该区域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漠滨金矿。

2. 含金石英单脉型

作为湖南著名的四大脉金矿之一,漠滨金矿凭借着主产巨粒明金而闻名,其主要赋存于漠滨组第二段含层纹状的碳泥质砂岩夹板岩中。该矿区位于朗江背斜北西翼,呈现出单斜构造,具体走向为NE,其倾角为20°——30°,主要的控矿构造为层间破碎带和节理裂隙构造等。

3. 含金石英网脉型

该类金矿也是湖南地区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产于一组或者是两组较薄且较为密集的倾斜的成裙带分布的裂隙系中,其脉长为几十到数百米不等,宽度大约几米到几十米,纵向延伸达到了数百米之深。该类金矿的围岩具有一定的含金性,并且可与矿脉构成一定品味的矿体。

该矿区内可以具体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平行脉带,其中以第二脉带特质最好,长度达到了400m,宽度到达了160-185m,纵向延伸为140-160m。当前探测到的已知矿体有23个之多,其中所含的矿石矿物出自然金以外,还有其他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多种矿产。

三、 湘西南金矿区域成矿规律

1. 矿种的空间分布规律

该区域内部的大部分金矿都位于西部地区,其中主要的矿化密集区集中分布于会同和靖县内。金矿的分布区主要位于板溪群、震旦系以及寒武系底层分布区。在该区域的东部地区,主要是泥盆系地层分布区,几乎没有任何的金矿床分布。以上这种地层与金矿成矿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国内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情况。

其次,该区域内的各种锑矿和铜矿点的分布规律和分布情况与金矿的分布情况相类似,主要是分布与西部地区,但是例如Zn、Sn、Pb等多金属矿床则主要分布于该地区的东半部,在西部地区的分布很少见。从以上对于矿种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能帮助我们在宏观角度上对找矿进行指导。

以漠滨金矿为例,其为湖南四大脉金矿之一,主产巨粒明金而出名。其主要赋存以漠滨组第二段的深灰色层纹状寒凝灰质和含层纹状碳泥沙质砂岩夹板岩中。漠滨金矿区位于朗江背斜北西翼,其主要为一单斜构造,走向为NE20°-30°,控矿构造为层间破碎带、层间剥离构造带以及其派生的节理裂隙构造。

2. 金矿的分布和地层时代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对于矿种的空间分布规律来看,不同地段所分布的矿种不尽相同,但是在实际上这是一种由于时间序列顺序下产生的分布规律。

金矿主要形成并分布于寒武纪以前的地层中,比如会同县的洒溪金矿就产于板溪群地层之中,靖州县的平茶锑金矿产于震旦系地层,其矿种的分布于地层时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图所示,部分金属元素在底层中的分配情况如下:

3.金矿的产出地质条件

该区域內地的金矿主要可分为砂金、脉金以及伴生金矿三种类型,其中脉金矿和伴生金矿是砂金产出的主要先决条件,在会同以及靖州县境内,分布较多的为砂金矿点。

在脉金的成矿地质条件中,最为明显的应是构造条件。但区域内的西南部是雪峰隆起的末端,为地槽构造层分布区。由于在历史时期经历了较长的构造活动,造成该地区内的各种构造结构发育良好,在不同区段内其构造形态也有着不同的构造形态。

nlc202309031246

四、 湘西南地区成矿预测及方向分析

1. 成矿预测

从该区域内的金矿分布格局分析来看,多数的金矿出现在寒武纪以前的NNE——NE向背斜或者其他构造的交会处。从区域遥感影像成矿背景分析来看,该区域内的金矿则主要分布在环形影像构造边缘和环形与现行构造的交会部位,由此可见金矿成矿与环形构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2. 找矿标志

(1) 断裂构造标志

矿化集中区的主要控矿控岩构造是由较深断裂带的区域性断裂形成的,特别是NNE——NE向断裂和EW向断裂的复合部位是金矿产出的主要构造标志。成裙带出现的NW——NWW向的密集节理裂隙系作为网脉型金矿的断裂构造标志和金矿矿化定位空间,也是极为重要的成矿评价标志。

(2) 矿源层标志

由于该区域内的金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纪浅变质岩系中,其在成岩期内和变质期内发生了较多的元素分异,使得地层岩石中的Au吸附于粘土矿物中的易活化Au元素,造成沉积地层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的暴露出来,也是金矿的重要矿源层标志。

3. 找矿方向

(1) 石英脉型

作为该区域内近年来找金的主要对象,石英脉型金矿有着矿床分布广且大多数矿床小而富的特点,但是从对该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分析来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找矿主要对象。特别是该地区的地质工程程度相对还不是很高,更利于金矿的探寻和发掘。

另外,在湘西南地區石英脉型金矿的勘探工作中,垂向分带的现象较为少见,可以根据桂北同类金矿总结出的“上部石英脉型、下部细脉网脉金矿”的矿化分带模式,在往后的金矿找矿工作中加强研究。

(2)变岩型金矿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在下震旦统江口组中的找寻具有显著的成效,且其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化稳定的特点,比较容易对金矿储量进行探明。从长远的找矿规划目标来看,应将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勘探和找寻工作作为该地区日后找金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罗卫,湘西南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7(6):42-46

[2]陈明辉,湘西南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J].矿产与地质,2007(3):232-236

[3]吴剑,国内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理论简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6):577-580

[4]胡拥民,湘西南脉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2003(4):11-15

衡阳地区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篇4

衡阳地区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研究了衡阳地区的地层、构造特别是基底断裂带、岩浆岩的.特征及其与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的关系,系统探讨了区域重力异常、航磁异常、有色金属元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找矿标志以及今后的找矿方向.

作 者:周泉宇 ZHOU Quan-yu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3(3)分类号:P624关键词:有色金属矿床 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金属成矿规律 篇5

依据湖北省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铀资源类型的研究成果, 湖北省区大致可划分为鄂西北热叠加改造型碳硅泥岩型铀-钒-铜-钼成矿系列、鄂中热卤水还原砂岩型铀-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和鄂东南内外带热液型U-V-Be成矿系列等3个主要成矿系列。

2 区域铀成矿规律

在对湖北省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特征及典型矿床、矿点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总结了湖北省区域铀资源成矿规律:

2.1 特定的区域构造环境成矿规律

湖北省区域地质成矿构造环境大致可分为鄂西北武当陆缘裂谷成矿构造环境、鄂东南被动大陆边缘坳陷槽成矿构造环境和鄂中裂陷伸展断陷红盆成矿构造环境等三类。湖北省主要的铀矿床、矿点均分布在以上三种区域构造环境区。

武当陆缘裂谷成矿构造环境形成于早古生代寒武纪期和早志留世期, 发育Cu、Mo、V、Fe、Nb、稀土元素的双峰式碱性火山岩建造。早寒武世水口沟期和早志留世大贵坪期由于火山岛弧的障壁作用出现半闭塞式滞流的裂陷槽构造环境, 这种构造环境控制了鄂西北早寒武世水口沟组、早志留世大贵坪组富铀、钒、钼、铜、磷元素的黑色硅质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建造及产铀层的形成;产铀层的铀含量普遍在20×10-6~100×10-6之间。V2O5含量0.13~0.26%;Mo含量0.014~0.023%;Cu含量0.058%;P2O5含量0.21~1.7%。这套成矿元素的富集作用主要处于半闭塞、滞流的裂陷槽构造环境及其火山作用控制。鄂东南被动大陆边缘坳陷槽成矿构造环境形成于早古生代。由于晚震旦世末的花山构造运动导致基底隆升呈陆岛及其碳酸盐台地的障壁作用, 本区早寒武世期处于半闭塞、滞流的坳陷槽构造环境, 这种构造环境控制了早寒武世王音铺组富铀、钒、磷、黄铁矿的碳质硅板岩、碳质板岩、硅质岩建造及产铀层的形成, 产铀层的铀含量达40×10-6~100×10-6, P2O5含量0.03~0.4%。鄂东南地区的铀矿床、矿点主要分布在下寒武统王音铺组, 它既是矿源层, 又是赋铀层, 在邻省的江西省北部和湖南省的湘西地区的硅质泥岩型铀矿床均主要产于下寒武统王音铺组地层中, 其分布具有区域性。

鄂中裂陷伸展断坳盆地成矿地质环境形成于新近纪。白垩世以来, 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后的拉张作用影响, 区内表现以裂陷伸展断坳构造环境为特点, 形成了宜昌、远安、荆当等一系列近SN向的裂陷伸展箕状断坳盆地, 在断坳盆地内发育巨厚的陆屑蒸发岩夹玄武岩建造及生油岩、富铀砂岩及蒸发岩建造。这种构造环境控制了区内热卤水砂岩型铀-铜多金属的成矿作用及同生沉积铀成矿作用。

2.2 铀预富集成矿规律

铀预富集作用是铀矿床成矿作用的初级阶段, 它是矿床形成的直接铀源层 (体) 及矿床空间定位的前提因素。据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积累的资料证明, 湖北省区铀元素的预富集作用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钾质混合岩化、壳源重熔型二长花岗岩浆活动期;早寒武世水口沟、王音铺碳、硅、泥建造期, 早志留世大贵坪硅质岩、碳质岩建造期和侏罗-白垩纪壳源重熔型花岗岩浆活动期及早白垩世五龙山期炭屑灰色砂岩建造期。新元古代期混合岩、壳源重熔型二长花岗岩铀含量达 (3~5) ×10-6, 是区域元古代变质岩铀含量[ (1~2) ×10-6]的2倍以上;早寒武世水口沟组、王音铺组及早志留世大贵坪组碳质灰岩、灰板岩、炭板岩铀含量达 (20~100) ×10-6, 是区域同类地层背景值4~10倍;侏罗-白垩纪期的壳源重熔型似斑状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铀含量 (10~20) ×10-6, 是区域花岗岩背景值的3~7倍;早白垩世五龙山组含炭屑灰色砂岩铀含量 (50~100) ×10-6, 是正常砂岩铀含量的12~35倍。湖北省区已发现的矿床、矿点无一例外均分布在以上铀预富集层 (体) 中。

综上所述, 湖北省区铀矿床、矿点的成矿均经历了属于不同时期的铀预富集作用过程, 最后在中新生代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下富集成矿, 在不同铀元素预富集层 (体) 形成不同成因的铀矿床。

2.3 中、新生代断陷红盆构造岩浆活动期成矿规律

湖北省铀矿床、矿点的含矿主岩形成于 (∈1、S1、K1、K2) 等不同的地质时代, 岩石类型繁多, 但铀的主成矿作用可能与中、新生代断陷红盆构造岩浆活动相关密切。在湖北省区鄂西北、鄂东南、鄂中三个主要铀矿区均发育侏罗纪壳源重熔型富铀花岗岩浆活动及白垩-新近纪裂陷伸展断陷红盆幔源玄武岩浆活动。该两期岩浆活动可能是湖北省区热叠造铀成矿的主要热源地质事件。铀矿床、矿点在空间上多数是围绕中、新生代裂陷伸展断陷红盆分布或产于盆缘断裂带中。反映了湖北省区铀矿床、矿点的成矿作用与中生代裂陷伸展红盆-构造岩浆活动有内在的成因联系。

2.4 贯通性基底断裂及褶断层间破碎带与白垩纪-新近纪断陷红盆叠合区控矿规律

贯通性基底断裂是指控制前寒武纪基底及古生代盖层建造;中、新生代表现强烈复活, 控制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岩浆活动的断裂;是控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的通道及铀成矿带的断裂带;褶断层间破碎带构造是指中三叠世以来伴随的褶皱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层间断裂破碎带构造。区内贯通性基底断裂较发育, 保罗北西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等4个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北西向基底断裂主要有青峰-襄樊-广济断裂带、雾渡河断裂带和英店-青山口断裂带等3条区域性NW向基底断裂, 其中青峰-襄樊-广济NW向基底断裂横贯湖北省北部, 是秦岭造山系与扬子陆块的分界线断裂, 它控制着前中生代裂陷槽沉积建造及中基性、酸性火山岩浆活动、重熔型岩浆活动及中生代断陷红盆的分布, 沿其走向分布有桂坪铀矿床及许多铀矿点及安陆铀矿点和Cu、Pb、Zn多金属矿床, 是一条区域性的导矿构造。两陨和竹山NW向褶断层间破碎带是鄂西北地区的主控矿、容矿构造。

近南北向贯通性基底断裂主要分布于鄂中地区, 发育有通城河断裂、远安断裂带、南漳-荆门断裂带和仙女山断裂带等4条, 它们控制白垩-新近纪裂陷伸展断陷盆地的形成及其中基性火山岩浆活动和成矿热卤水渗出还原铀-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沿控盆的近南北向贯通性基底断裂带分布铀铜家湾砂岩型铀-铜矿床, 三宝山铜矿床和小汉口铜-铅锌矿床及宜昌南冲, 赵家台、大桥边等砂岩型铀矿点, 近南北向贯通性基底断裂是鄂中地区重要的控矿容矿断裂构造带。

NNE向贯通性基底断裂带主要分布于鄂东南地区, 发育有麻团NNE向贯通性基底断裂带, 它与咸宁-灵乡、崇阳-通山NEE向褶断层间破碎带构造交切的构造结控制了幕阜山富铀花岗岩体侵位、白垩纪-新近纪裂陷伸展断陷红盆的形成及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中心。在该构造结区分布有外带梯冲矿床、大沙坪矿点及内带狮子尖矿点、李家椴矿点、富坪矿点、麦市矿点和茶蒲矿床等, 显示了较好的成矿构造环境和找矿潜力。

总之, 湖北省铀矿控矿构造可概括为鄂西北NW向褶断层间破碎带与NW向白垩纪裂陷断陷红盆叠合区控矿、鄂中近SN向贯通性基底断裂与白垩纪-新近纪裂陷伸展断陷红盆叠合区控矿, 鄂东南NNE向贯通性基底断裂与NEE向褶断层间破碎带交切控制的富铀花岗岩活动中心和白垩-新近纪裂陷伸展断陷红盆叠合区控矿等3种控矿构造类型, 这3种控矿构造类型是湖北省铀矿的主要控矿构造类型, 具有区域性规律。

2.5 分带性成矿规律

湖北省铀成矿作用由西北向东南在水平上有一定的分带性成矿规律。

鄂西北地区为古裂谷 (∈1~S1) 中低温热液型铀、钒、铜成矿系列和稀有金属Nb-稀土元素成矿系列分布区;热液蚀变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紫色萤石化和水云母化、菱铁矿化组合;鄂中地区为白垩纪-新近纪裂陷红盆低温热卤水砂岩型铀-铜、铅、锌、银成矿系列和同生沉积砂岩型铀成矿系列的分布区;成矿热液蚀变有褪色蚀变 (高岭土化) 、灰绿色蚀变 (水云母化) 、菱铁矿化、白云石化等。反映了低温热卤水还原蚀变矿物组合的特点。鄂东南地区外带为古坳陷盆地 (∈1) 中低温热液型铀、钒、钼成矿系列和内带重熔型花岗岩 (J3) 中低温热液型铀-萤石成矿系列分布区;成矿热液蚀变为硅化 (微晶石英脉) , 水云母化、菱铁矿化、紫色萤石化及碳酸盐化等。

2.6 伽玛高场、激电、210Po异常成矿规律

区域铀成矿区均有明显的伽玛高场、激电、210Po异常及爱曼晕圈异常的分布, 它是富铀地质体及含矿构造的地表显示和区域找矿的直接标志。

3 区域铀成矿模式

在综合分析湖北省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区域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矿系列特征的基础上, 用热液成矿观点将各矿床的典型特征及成矿地质作用过程及代表性标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式 (图1) 。我们在建立区域成矿模式中, 考虑的主要地质因素有以下五方面:

3.1 成矿的区域构造环境

鄂西北铀成矿区产于武当陆缘裂谷 (Nh) 区;鄂中铀-铜多金属成矿区产于鄂中碳酸盐台地 (Pz1) 与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推带2个Ⅲ级构造单元的结合区;鄂东南铀成矿区产于幕阜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Pz1) 区。

3.2 区域铀成矿地质作用过程

湖北省铀成矿历经了新元古代钾质混合岩化、壳源重熔型花岗岩铀的初始富集[铀含量 (3~5) ×10-6]→早寒武世、早志留世碳质灰岩、碳质板岩铀预富集[铀含量 (20~100) ×10-6]→侏罗纪壳源重熔型花岗岩预富集[铀含量 (10~20) ×10-6]→白垩纪-新近纪裂陷伸展幔源火山岩浆热液热叠加改造铀成矿作用、热卤水还原铀成矿作用和岩浆热液铀成矿作用→新近纪以来的断块差异隆升剥蚀表生淋积铀成矿作用的成矿地质作用演化过程。主成矿期为白垩纪至古近纪裂陷伸展岩浆热液活动期。

3.3 成矿铀源

鄂西北、鄂中地区铀成矿的铀源主要来自基底富铀二长花岗岩及下寒武统水口沟、下志留统大贵坪组赋铀层;鄂东南地区铀成矿的铀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王音铺组富铀层及幕阜山富铀花岗岩。

3.4 成矿热源

湖北省铀的成矿属中低温为主, 部分属低温。铀成矿的热源主要是晚中生代幔源火山岩浆活动及壳源重熔花岗岩浆活动提供热源。

3.5 成矿构造

湖北省铀成矿构造主要为早古生代裂谷构造、早古生代坳陷盆地构造及晚中生代裂陷伸展断陷盆地构造。控矿构造主要为NW向褶断层间破碎带、近SN向贯通性基底断裂、NEE向褶断层间破碎带。

摘要:本文综合湖北各地铀矿床、矿点地质特征、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湖北省的区域铀矿成矿系列、成矿规律、模式, 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铀矿床找矿以及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铀矿,系列划分,成矿规律、模式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 1993.

[2]华东铀矿地质志 (上、下卷)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2005.

[3]中南铀矿地质志 (上、下卷)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2005.

[4]中国北西部铀矿地质志 (上、下卷)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 1998.

[5]1970年地质总结报告.核工业三〇九地质大队, 1971.

[6]309矿床总结报告.核工业三〇九地质大队, 1977.

山东金刚石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篇6

金刚石是纯碳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 它的折射率非常高, 色散性能强, 特别在硬度上它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 是精细研磨材料、高硬切割工具和各类钻头, 也被用于精密仪器的部件;质优粒大的宝石级金刚石可用作装饰品, 质差粒细的用于机械工业。金刚石原生矿仅产出于金伯利岩筒或少数钾镁煌斑岩中, 我们在其他地方发现的金刚石都是被河流、冰川等搬运来到。尽管人造金刚石上个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 但大颗粒的天然金刚石仍然价值连城。因此,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贵重的非金属矿产, 仍然被许多国家列入重要的战略物质, 在其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省的金刚石资源十分丰富, 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型原生工业金刚石矿床的省份, 也是我国金刚石矿产资源第二大省, 其产品中, 宝石级的占15-20%。山东发现的金刚石多分布在蒙阴县内, 据记载, 在明朝时期郯城地区就有金刚石出土。后来在山东胶县七宝山地区, 沂沭河中下游地区相继皆有金刚石问世, 以郯城于家泉东西岭、神泉院一带发现最多。柳红埠西、莫疃北、陈家埠、郭家团、黄家岭等地经常会发现大颗粒的金刚石。如1937年发现的金鸡钻石重56.5g;1939年在郯城拾获重43.5g的钻石;1977年12月21日, 在临沭县常林大队农民魏振芳发现的常林钻石重31.75g, 被列为世界名钻;1981年采得的陈埠1号钻石重24.5g;1993年山东701矿选到的蒙山1号重23.0g。迄今, 我国已发现的14g以上的金刚石皆产于山东省境内。

1 山东地质构造背景

山东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南缘的鲁西断隆和胶辽台隆上, 沂沭断裂带控制着鲁西、鲁东地质构造的发展及其演化。山东金刚石原生矿就分布在鲁西断隆的中部、蒙山与新莆山凸起及金星头凹陷中, 沂沭断裂带与蒙阴金刚石原生矿的形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鲁西台背斜的中心部位的长达约55km、宽约18km的范围内, 发育有13个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岩管和90个金伯利岩岩脉, 这说明岩管和岩脉严格受沂沭断裂带及次级构造的控制。

2 山东金刚石特征

2.1 金刚石的颜色

山东原生矿型金刚石以浅色为主, 其中无色者占约41%, 浅色者占57%以上, 深色及有色者多于1%。据勘探区统计, 无色金刚石占65.7%;彩色金刚石主要以浅黄色为主, 占19.9%;浅灰色次之占9.6%;其它为不同的色彩, 具有重要的宝石学地理标志意义;有色与其产出量比约25%, 较其它区域的15%-21%略高;特别是相应的复合色更多见;有些具塑性变形滑动线的金刚石晶体, 在切琢过程中由于天然色彩感光角度变化, 而产生自然增色, 使原有色彩自然加深、反射加强。

2.2 晶型特征

金刚石是原子晶体, 一块金刚石就是由N个碳原子构成的聚合体。原生矿中的金刚石和粗碎屑沉积岩中的次生金刚石, 常见晶形多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 晶体较完整;粗碎屑沉积岩中的次生金刚石晶体完整率, 由下寒武统砾岩中的不完整到中石炭统砾岩中的完整率为50~60%变化, 侏罗系蒙阴组砾岩中的金刚石晶体完整率大于70%;松散砂矿中的次生金刚石, 晶形以菱形十二面体或曲面体为主, 与原生金刚石晶形类同度小于40%, 常见熔蚀边现象。

山东金刚石晶体多见晶面蚀象, 即晶体表面天然非晶态的溶解或腐蚀的线纹、凹坑、丘凸 (点) 等微形貌现象。具有表面蚀象的原始晶体数量超过80%。晶面蚀象主要有:线型蚀象、片状蚀象、凹坑类蚀象、毛玻璃化及丘点现象等。

2.3 晶粒大小

山东金刚石原生矿选矿资料显示, 金刚石晶体的天然完整率高于50%, 由于开采选矿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会使完整晶体变少;在完整晶体中, 棱角分明且规则晶体少, 歪晶及不规则晶体较多;破碎的晶块, 会导致晶体粒度变小和自带显性或隐性的裂纹, 降低钻石的出品率和净度级别。

山东原生矿型金刚石的晶体大小悬殊, 粒径小于2mm的颗粒数达90%以上, 而大于8mm粒径的晶体仅占1.6%, 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金刚石的长径大于30mm;结晶态的晶体粒度小, 溶解态的曲面晶体粒度较大, 并以曲面的六八面体、八面体与六八面体聚形晶为最大。

2.4 其他物理特性

金刚石的表面光泽基本为金刚光泽、强金刚光泽, 很少为亚金刚光泽或半-弱金刚光泽;溶解态的表面金刚光泽有所减弱, 具毛玻璃化现象, 光泽多为半-弱金刚光泽。据实验测定, 山东宝石级金刚石晶体的绝对硬度大都很高, 最高达10100kg/mm2, 较国外钻石硬度高。表明山东金刚石形成时的围压和天然地质条件下的热辐射高, 结晶致密, 并由此易出现彩色金刚石, 也增加了切琢难度。

金刚石解理决定于晶体格架中面网内键的密度和面网间键的密度, 断口主要为参差状和贝壳状断口。山东原生矿金刚石晶体含有较高比例的包裹体, 常有:石墨包裹体占95%以上, 其它包裹体有金刚石、橄榄石、镁铝榴石、透辉石、金云母、铬铁矿、磁铁矿及锆石等, 近年还发现了存在雾状包裹体的金刚石, 其对钻石净度有影响。

3 山东金刚石成矿分布规律

山东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造就了良好的金刚石原生矿成矿地质条件, 山东金刚石矿产资源在原生矿与次生矿中均有赋存。沂蒙山区是我国金刚石的重要产区, 也是我国最早发现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床的地区, 并且郯城地区也分布有次生金刚石砂矿。沂蒙山区原生矿中以工业级金刚石为主, 宝石级金刚石占15%;郯城地区砂矿中以产出大颗粒金刚石而闻名。

3.1 原生矿中的金刚石成矿规律

在山东金刚石原生矿中, 金刚石成矿岩体、岩脉具有成群、成带特点。从平面上看, 自南往北有三个金伯利岩带:常马庄原生矿带, 西峪原生矿带, 坡里原生矿带, 它们分别嵌布在被北西向断裂切割的凸起带上, 呈北北东-左列式雁行展布。无论是岩管和岩脉均成群出现, 成带状分布, 两者相伴产出, 形成山东金刚石矿成矿地区。

山东金刚石总体以斑晶状态产出于橄榄岩型金伯利岩中, 以岩管型矿体金刚石储量大, 岩脉型金伯利岩中金刚石含量少, 但质量高。

据勘探与选矿表明: (1) 金刚石在同一岩带 (群) 、不同的岩体中的品位变化具有对称分布的趋势:在岩带和岩体的中间部位金刚石含量高、颗粒大, 含矿富;而其两侧则含量低、粒度小, 含矿贫。 (2) 含矿性除与空间位置相关外, 尚与金伯利岩体的岩性、岩石化学、围岩蚀变和空间分布有关, 岩石中外来物质愈少、含镁铝榴石愈多、含Ni、Co等微量元素愈高、围岩蚀变愈强、越近于矿体延深最大部位, 含矿性愈高。 (3) 当金伯利岩的结构为粗晶结构、角砾状, 即橄榄石以浑圆的角砾出现时, 金刚石含量多且颗粒大。 (4) 高含量的金刚石与金伯利岩中的含铬矿物高 (如高铬镁铝榴石) 有关;而橄榄石、金云母等含铁量高时, 金刚石含量就低;若见到斑晶状斜方辉石, 岩体必定不含金刚石。因此, 原生矿金刚石除在金伯利岩外, 尚可能存在钾镁煌斑岩型、榴辉岩型和科马提岩型, 如我国四川省西昌-攀枝花裂谷带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

3.2 次生矿中的金刚石分布规律

呈次生状态的金刚石, 遍及整个鲁中、鲁南地区, 赋存在不同地质时代的粗碎屑沉积岩中, 具天然的次生破碎、断口、磨损现象;郯城金刚石砂矿属冲积层产状被破坏的阶地砂矿, 金刚石产在残余二级阶地的冲积砂砾层中, 金刚石颗粒大, 宝石级金刚石较多, 是宝石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松散砂矿层中的次生金刚石主要分布在沂河流域的蒙阴、沂南、临沭、郯城、费县等地。往南扩展到江苏省地界并被古河流带入到海洋的浅部地区。在一些局部地段, 金刚石在松散物砂矿层中能够富集成具经济开采价值的工业矿体。砂矿中的金刚石晶体较为完整, 颜色多、粒度大, 富集成矿。

4 结论

金刚石原生矿带位于鲁西台背斜的中心部位, 其四个主要的原生金刚石矿富集地区分别是:鲁中南地区, 蒙阴地区, 威海-临沭地区和栖霞-桃村地区。

4.1 鲁中南地区:

鲁中、南地区除第四纪于泉组金刚石砂矿层位外, 结合山东幔源岩浆活动的规律和国外已知金刚石原生矿的成矿时代分析, 山东可能存在前寒武纪、早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新近纪4期金刚石原生矿。鲁西泗水-平邑等盆地有来源很深的橄榄玄武岩、白榴玄武岩、歪长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等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布。鲁中南地区具备金伯利岩型、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成矿条件, 具有大型金刚石原生矿的找矿前景。

4.2 蒙阴地区:

已发现蒙阴地区的金伯利岩形成于早古生代中上奥陶世, 只保留了金伯利岩岩管的根部相, 火山口相、火山道相金伯利岩已被剥蚀殆尽。鲁南地区广泛发育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具备良好的早古生代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的成矿条件和保存条件, 是寻找品位高、规模大、质量好、保存完好的金伯利岩岩管型金刚石原生矿的有利地区。

4.3 威海-临沭地区:

山东东部的威海-临沭地区, 是秦岭大别榴辉岩带的东延部分, 是古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威海、荣成、临沭等地广泛发育的榴辉岩中发现了金刚石, 含金刚石的榴辉岩为柯石英榴辉岩。该地区榴辉岩中金刚石的发现, 表明榴辉岩的生成与演化环境, 具备金刚石的生成和保存条件, 具有榴辉岩型、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的找矿前景。

4.4 栖霞-桃村地区:

山东栖霞-桃村地区和辽宁复县金刚石原生矿区相似, 为古老稳定地台的组成部分, 系A型克拉通, 具备金伯利岩型、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史分析, 该区具有金伯利岩型、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继太.山东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前景探讨[J].山东地质.2002, 18 (3-4) , 100-104.

[2]王久华.山东金刚石资源分布规律与结晶学特性[J].上海国土资源.2011, 32 (4) , 43-48.

[3]衣德学, 李荣锡.山东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模型及靶区优选[J].建材地质.1995, 5, 13-18.

[4]白立仑.山东省钻石资源[J].山东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7, 12 (2) , 198-199.

金属成矿规律 篇7

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的条件下, 为了实现矿产勘查的最优决策, 不断提高找矿勘查效果, 国内外地质工作者普遍重视了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成矿预测已经成为勘查工作不可分割的先行步骤和提高找矿效果的重要途径, 是矿产勘查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对一个地区的中长期找矿勘查规划和战略靶区的选择尤为重要。

2 成矿预测理论

成矿预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区域成矿学、矿床勘探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等专业知识的集合, 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2.1 成矿规律研究是成矿预测的基础。

成矿规律研究主要是基础地质研究和矿床学研究。为了查明矿床形成规律, 就要进行成矿分析, 查明成矿作用时、空、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分析成矿条件, 确定预测准则;研究矿化信息, 确定预测标志;编制成矿规律图和预测图, 建立成矿模型。

2.1.1 成矿分析的主要内容。

成矿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入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种地质规律。

(1) 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包括工作区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层岩石、矿化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区域地球化学场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等。 (2)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一个地区有无充足的矿质来源是成矿的重要条件之一。基底地层各种元素的丰度与后生成矿关系密切, 是重要的初始矿源层, 是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一般认为中基性火山岩基底区是金、钼、铁、汞等矿的重要成矿区, 同时还有铅、锌、锰的产出;粉砂-泥质基底区是锑、锡和非石英脉型钨矿的产出区, 同时有铜、锰、铅、锌、铁、汞等产出;砂质基底是石英脉型钨矿的产出区。 (3) 矿床类型和矿床共生组合规律研究。矿床类型的研究和划分是矿床特征共性的总结, 在成矿预测中有重要指导作用。矿床类型划分应以主要成矿作用和不同矿质来源为主要依据。分析不同矿种和类型之间共生组合或互相排斥的规律, 在成矿预测中, 可以利用共生矿床之间的成生联系, 划分成矿系列, 从而可以由此及彼, 互为标志, 对未知矿床进行预测。以成矿系列理论作指导, 可以大大提高预测能力。 (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随着同位数地质学、矿物包裹体成分和温度的测定, 成矿实验的广泛开展, 对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的淬曲、活化、迁移、聚集的了解进一步深化。对各种矿化类型形成时的温度、、压力、深度、矿液的浓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氧逸度、硫逸度、成矿物质可能的迁移形式、成矿元素间共生组合、相平衡条件等定量参数的测定, 并分析其空间变化梯度, 不仅对深入分析矿床成因机制、而且对查明和解释矿化局部富集的规律, 提供了依据。

2.1.2 控矿因素分析和预测准则的确定。

(1) 构造因素分析。背斜轴部、背斜倾伏端、倒转背斜的倒转翼、倒转背斜的弯曲转折部位、开阔向斜中的次级背斜等;不同级别、期次断裂符合交叉部位、断裂走向倾向变化部位、断裂局部拉张部位、成矿前或成矿期断裂裂隙多次活动部位等;大型侵入体顶部穹隆部位、小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火山机构的某一特定部位等;不同构造形式、不同期次构造交叉复合部位、有利岩层与断裂、侵入体交切部位等。 (2) 岩浆活动因素分析。一定成分和类型的岩浆活动专属一定类型的矿化。如与幔源分异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金矿化, 主要以偏碱性的花岗闪长岩类为主, 与铁、铜等矿化共生, 如长江中下游的有关金矿床及伴生金属矿;壳源重熔型的再生原地半原地花岗岩类, 一般被重熔的地层含金丰度偏高, 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过程中导致金的局部富集, 如胶东招掖金矿带的玲珑、郭家岭花岗岩体。 (3) 地层、岩相古地理因素分析。地层是层控矿床的主要预测准则;岩相古地理对一些有色金属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如甘肃西成铅锌矿田的厂坝-李家沟矿床就产于碳酸盐岩向碎屑岩相变的相变带旁侧的次级洼地中。 (4) 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分析。通过区域地球化学研究, 查明不同地质体元素丰度变化、元素空间分布和共生组合规律, 从而划分不同的地球化学区和成矿省 (域) 。在地球化学省内成矿元素异常高的浓集中心又是矿田矿床的有利分区。

2.1.3 矿化信息研究和预测标志的确定。

矿化信息是指示矿化存在的各种显示和标志。各种矿化信息矿化的联系是重要的预测标志。

2.2 成矿预测理论。

2.2.1 相似类比预测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产出一定类型的矿床, 相似地质条件下赋存有相似的矿床, 同类矿床之间可以进行类比, 将与已知矿床的地质背景相似的地区 (段) 认为是成矿远景区或圈定为找矿靶区。应用的假设前提: (1) 在相似的地质环境下, 应该有相似的成矿系列或矿床产出; (2) 在相同的 (足够大) 地区范围内应有相同或相似的矿产资源量。

该理论对预测和寻找同一类型、同一尺度的矿床 (体) 十分有效, 对同一矿种的其他类型有一定的局限性, 尤其是对那些难识别矿、新类型矿床的预测和寻找有一定的局限性。

2.2.2 地质异常预测理论。

与成矿有关的条件, 都表现为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地质异常事件, 在地壳范围内应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异常空间, 这类异常称之为“致矿地质异常”。因此, 查明地质异常是成矿预测的基础、找矿的前提、选择靶区的依据。系统地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及相应的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成矿预测研究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圈定“5P”地段, 即:成矿可能地段;找矿可行地段;找矿有利地段;潜在资源地段;远景矿体地段。图1表明了不同类型地质异常与成矿预测区圈定的“5P”地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 随着异常成矿信息的不断增加, 找矿区范围逐步缩小, 找矿成功概率逐步增大。

2.2.3 成矿系列理论及成矿系统理论。

成矿系列的概念是中国地质学家程裕琦、陈毓川等首次提出来的, 指出成矿系列是有两个或者更多的矿床类型组成, 并且分别含有相同或者不同的有用组分, 产生于一定的地质环境, 受相同的地质作用影响, 在区域发展史上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并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2.2.4 矿床成因模式理论。

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矿床模式, 是在大量矿床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对某一类型矿床或矿体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控矿因素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总结和综合, 是对地质历史时期成矿的高度概括;然后采用图解、文字或者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成矿要素、过程及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表达。因此, 矿床成矿模式是在成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某一类型矿床特征, 用以指导同类型矿床的成矿预测。

2.2.5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理论。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以成矿模式为基础, 以计算机技术为开发工具, 以各种数学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手段, 以各种测试分析技术为前提, 全面分析地质、物探、化探、遥感信息资料、综合信息特征, 通过直接找矿信息和间接找矿信息的关联, 充分挖掘所蕴含的成矿信息, 进而实现矿产资源立体化预测, 提高矿产预测的科学性、有效性。综合信息预测侧重于定位预测, 因此能够提供优先勘探靶区, 以便于及时开展靶区查证工作, 尤其是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在开展隐伏矿或难识别矿产资源预测中的优势, 把成矿预测工作从定性推向定量。

3 成矿预测方法

3.1 成矿预测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 根据预测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大致把成矿预测分为三类。

3.1.1 资源总量预测和资源潜力估价。

资源总量预测是对矿产资源进行战略性预测评价。这种矿产资源应该具有经济价值或具有潜在经济价值, 可以是已经发现的或尚未发现的。这是一种纲要性、摸底性的预测工作, 它要统观全局而略去细节, 工作侧重点在于区域矿产资源总量 (潜力) 预测评价和各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利用资源量的估计, 而对远景区的空间部位并不要求具体指出。

3.1.2 区域成矿远景预测。

区域成矿远景预测是中小比例尺 (1:50万~1:5万) 的成矿预测, 是运用成矿理论总结区域成矿规律, 对区域内各类矿产资源的成矿远景作出评价, 并预测资源量。要在成矿预测图上分级圈出矿带和成矿预测区, 为开展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区域成矿远景预测的关键是选好远景区, 应该沿已知成矿带 (区) 、含矿带 (区) 或远景区开展工作, 要统观全局, 反复推敲, 既重视已有资料的利用, 又不受其束缚;既重视同类型新矿床的预测, 又注意新类型微信息的发现。山东几个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发现, 就是按此路子获得成功的例子。

3.1.3 矿区局部预测。

矿区局部预测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决工业矿体的空间定位, 因此, 加强矿田、矿床构造研究、矿床分带规律分析、以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是进行矿床预测的主要探索方向。

3.2 成矿预测方法。

成矿预测方法尚无统一分类, 有人分为“实际资料预测方法”、“理论预测方法”;也有的按专业分为“地质学预测方法”、“地球化学预测方法”、“地球物理预测方法”、“遥感解译预测方法”等。范永香教授 (1985) 指出成矿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各种成矿信息进行深入研究的综合方法, 可归结为4种方法:类比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法、综合方法。

3.2.1 类比法。

是通过类比分析预测对象 (区域的和矿产地) 与已经研究了的已知对象之间成矿条件的相似性, 来进行成矿预测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 或者是归纳综合的方法。类比分析的内容包括矿床类型、控矿因素、成矿地质环境等。要具体分析预测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岩相古地理特征、地层、构造、岩浆活动、蚀变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遥感影像特征等, 与已知的矿化集中区或矿床有多大的相似性。

3.2.2 统计分析法。

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成矿预测中各种问题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地质问题出发→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解释数学问题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统计分析必须以地质为基础, 确定地质变量的选择、取值和变换, 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分析结果进行地质解释, 从而解决成矿预测中的地质问题。凡能建立矿床数学模型、进行成矿概率估计、开展定量类比、作出找矿统计决策的数学模型均可用于矿床统计预测。统计预测方法有三个主要方面表1。

3.2.3 模型法。

建立不同的成矿模型, 通过地质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判别解释, 确定模型的有效性, 从而增强矿床勘查的预见性。模型法从本质上讲也是类比法的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矿床成因机制是成矿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根本上决定了预测方向。所以, 矿床成因机制模型的建立对指导区域成矿预测, 进行更广泛的类比分析, 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矿床空间定位模型或称矿床产状模型的建立对指导矿床预测则是十分重要的。

深入研究典型矿床、建立成矿模型, 对提高成矿预测理论和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充分发挥了地质理论的指导作用。

3.2.4 综合方法。

是指上述常用方法的不同组合。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选用有效的综合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利用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大量成果资料, 在此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摘要:成矿预测是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适合本地区地质特征的成矿理论和假说, 采用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对预测区的成矿远景作出预测评价, 指出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 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检查, 不断提高预测水平。

关键词:成矿,预测,远景,靶区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新变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2]邵厥年, 严铁雄, 宾德智, 等.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汇编[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4]钱大都, 严铁雄, 李书乐, 等.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5]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甘肃冶金地质勘探公司.金属矿产找矿勘探工作方法 (下) [Z].内部印刷, 1981.

[6]范永香.矿产预测的理论与方法[Z].武汉地质学院参考教材, 1985.

[7]梅友松.成矿规律若干问题研究[J].地质与勘探, 2005 (5) :3-14.

[8]袁见齐, 朱上庆, 翟裕生.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9.

金属成矿规律 篇8

江苏新沂南部地区玻璃用石英砂矿成矿规律研究

新沂南部石英砂矿床形成时间为晚第三纪上新世开始至结束,空间上受构造控制并局限在郯庐断裂内,且郯庐断裂的`升降和新构造运动决定了矿层的埋深和厚度,石英砂搬运方式是粗三段型,具分选性差的河流相沉积特征,苏胶地块长期处于抬升、隆起状态,遭受剥蚀,为石英砂提供了物质供源.

作 者:施建斌 SHI Jian-bin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勘查局第五地质大队,江苏,徐州,221004 刊 名:地质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 33(3) 分类号:P588.34+1 P612 关键词:石英砂   成矿条件   成矿规律   找矿模式   江苏新沂  

金属成矿规律 篇9

勘察发现, 在河南省小秦岭所管辖的区域当中, 金矿田主要集中在文峪上官地带, 它所包含的矿岩系属于上太古界太华群, 其赋矿层为一套斜长角的片麻岩。经过科学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一番仔细的研究之后, 发现:小秦岭斑岩型金矿大多产生自脉岩中, 所以科学家也称小秦岭斑岩型金矿为“含金石英脉”。到目前为止, 在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田中, 已经发现的含金石英脉高达一千一百多条, 其厚度普遍在0.4米至1.5米的范围之内。其中, 还有三十多条含金石英脉的长度已经超过了一千米。

2 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成矿规律

为了更为直接的体现出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成矿规律, 现以小秦岭金矿田中的某个区域为例, 对其成矿规律进行深入的剖析。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的斑岩型金矿区域位于小秦岭东部的一个边缘地带, 它包含了一千多条斑岩型金矿脉以及二十多个金矿床, 它的构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 即:“变质核杂岩”、“界面拆离层”以及“边界断裂层”。

2.2 所含矿石类型

根据该矿区的实际情况及其所含矿石的特点, 我们将该矿区的矿石结构分为了五种不同的类型, 它们分别是:竹叶型、压碎型、晶体型、假象型以及碎裂型。其中, 绝大多数的岩石都以碎裂型的结构方式存在。其次, 在经过对该矿区的金矿石分布情况进行一番全面的勘测之后, 我们把该矿区的构造划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 即:团块型、网块型以及细脉侵染型。其中, 该矿区的构造主要以团块状为主。

2.3 成矿物质的主体

经研究 (这里主要是指对地层构造、矿区结构、微量元素以及成矿物质特性这四个方面的研究) 发现:该矿区的成矿物质主体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花岗绿岩带的变质岩”, 另一种则是“燕山期的花岗岩”。其中, 该矿区成矿物质的主体主要是以“燕山期的花岗岩”为主。

2.4 矿区构造和成矿之间的联系

该矿区矿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主要是:金、银、硫、钨以及镆。经研究表明:该矿区中的二十多个金矿床, 其分布的方向及其规模都是大不相同的, 且其大多都处在糜棱岩层带内。其次, 由于糜棱岩层带会受到小秦岭近轴部以及向斜两翼的作用, 所以该矿区中的金矿床也主要以带的分布方式呈现。

2.5 成矿流体来源及条件

通过对该矿区中石英的含量及其结构进行详细的勘测及研究之后, 发现:该矿区热液成因石英的变化规律是比较稳定的, 一般都在6.3至12.7的范围之内。

其次, 该矿区成矿的必要条件是:要具备较强的热动力, 而这种热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岩层的裂变, 且经研究表明:该矿区岩层裂变的主体, 来源于“燕山期的花岗岩”, 其形成热动力的原理是: (1) 岩浆融化时, 会产生大量的热能; (2) 岩层借助围岩的传热效能, 将热能朝着四周传播出去, 使之形成一个热力厂。

另一方面, 从物理及化学的角度上来看, 该矿区成矿还必须要具备另一个条件, 即:宏观上的物理化学条件 (它主要有:压力、PH值、温度、同位素以及热晕等) ,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从早到晚, 成矿温度从325摄氏度逐渐降低至156摄氏度; (2) 热晕:当热晕呈现出不规则状态的时候, 热晕图标将从西南方的矿液运移方向逐渐转向东北方向; (3) 压力:成矿时的压力从2逐渐降低至1, 且在成矿阶段结束之后, 压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变化的范围主要在1.65至1.2的范围之内。

3 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找矿方向

3.1 宏观找矿方向

从宏观角度上去分析, 我们可以将某些具有化学异常性的元素, 拿来作为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找矿依据, 比如:金、钨、银、铜等化学异常元素。其中, 金和银可以作为找矿依据的前缘指数, 而钨和铜则可以作为找矿依据的尾部指数。

其次, 我们也可以将“电异常”拿来作为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找矿依据, 其找矿的原理为:含金石英脉具有“低阻高极化率”的特点, 围岩具有“高阻低极化率”的特点, 而无矿带则具有“低阻低极化率”的特点。因此, 通过这种“电异常”的规律, 我们也可以顺利的找到含矿区域。

3.2 微观找矿方向

据了解, 河南小秦岭中含有的金矿总量在54万千克左右。其中, 已经发现的高达20万千克, 而还未发现的则大约在34万千克左右。由此可见, 小秦岭斑岩型金矿所含的矿产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然而, 由于该地区经常遭受到剪切构造带的作用, 使得地壳深入到上地幔中, 大大延长了地壳的活动周期,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矿化深度。因此, 我们在进行找矿的时候, 还应当借助于某种特定的勘测仪器, 对金矿田进行深度地勘测, 以拓展找矿的深度与范围, 提高找矿的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分析与研究, 深度挖掘出了其成矿的规律及找矿方向, 为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采矿企业今后的找矿及采矿工作提供了具备较高可行性的依据。另外, 对河南小秦岭斑岩型金矿的全面了解和探究,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秦岭斑岩型矿石资源的开采效率, 以让其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耀东, 杨东潮, 邵平安等.浅议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以大湖金矿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 2013 (04) :412-416.

[2]杨平, 江洪飞, 马亚雄等.墨江金厂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中华民居, 2012 (10) :55-56.

[3]王明燕, 祁小军.大西沟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有色金属, 2009, 61 (03) :126-129.

金属成矿规律 篇10

1 大塘坡式锰矿地质特征分析

铜仁南华地区在位置上属于江南区域和上扬子地区的过度区域, 经常受到地壳震动影响, 例如雪峰、燕山等多次结构运动作用, 所以地质因此发生了多次裂解现象, 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沉积断裂结构, 在该区域内部分布着大塘坡式锰矿, 而且多在断裂控制区域的裂陷盆地中。

1.1 锰矿分布和形态

锰矿是大塘坡式的第一个阶段, 也是铜仁南华系的一种优秀矿源。该处矿床剖面呈现不规则的透镜体, 宽度在600~3100m之间, 其长轴朝向东北方向, 越长为5200~7200m。在该区域内, 锰矿因为分布不同, 其厚度和岩石的形状有一些区别, 在盆地中的锰矿岩石, 一般边缘较小;锰矿边缘较厚的岩石主要分布在菱锰矿区, 也是透镜体的中心位置。含锰岩系有着岩石最有利的厚度, 一般在20~30m变化, 在含矿石的区域, 石英作为代表, 其粉砂含量一般不大于1%。锰矿岩石内部的盐酸岩透镜体的构成部分、大小分布、规模形态, 在矿区不同的位置有很大差异[1]。航油凝灰质的砂岩和含有黄铁矿的粘土质砂岩可以共同构成下层矿层和上层矿, 例如大屋、大塘坡以及杨立掌等区域。在下层矿一般只有块状岩石分布, 白云岩透镜体一般只有局部分布, 条带状锰矿几乎都分布在上层矿, 但是矿的品质比较低, 只有普通白云岩透镜体分布, 另外, 凝灰岩和有机质含量在锰矿区域分布会有很大差异。

1.2 锰矿的结构

大塘坡式锰矿结构主要由泥晶凝块和泥晶结构构成, 质量较差的有斑状、泥状和生物等结构, 还有砂屑团块以及交代的结构。锰矿岩石有条纹、块状等结构, 这些结构中碎屑角砾状也有一定分布[2]。相关人员要认真分析研究资料, 锰矿岩石中的矿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2.1 原生沉积与次生脉石矿物

黄铁矿、粘土矿物以及石英等碳质有机质, 属于原生沉积矿物, 占矿石总量的15~28%, 还包括硫酸盐、胶磷矿和磷灰石。在矿区内, 还有次生脉石矿物, 例如长石、石英、玉髓、电气石和水锰矿等等, 这些物质约占矿石总量的5.18~17.94%, 其中也有部分闪锌矿、自然铅和方铅矿等。

1.2.2 碳酸锰矿物

矿石的主体主要是由碳酸锰矿物构成的, 例如钙菱锰矿、锰方解石、菱锰矿和锰白云石等, 这些矿石约占锰矿总量的68.18%。这些矿石中, 含有锰矿的主要矿物是菱锰矿, 含量能够达到矿石总量的65%以上, 属于一种高猛矿物, 晶粒很微小, 直径在0.5×10-6~1.7×10-6。工作人员经过扫描仪器进行电镜扫描, 发现有胶缩陈化裂纹的痕迹。

从图1进行分析, 锰矿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枕状、层状、似层状以及透镜状四重类型, 现以大塘坡式锰矿作为研究对象, 这种锰矿一般分布在锰矿岩石下层的炭质页岩中欧, 有固定的层位, 其产状和围岩有相似的形状, 根据矿层的产出特征, 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一般在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锰矿枕间排列, 其形态各异并平行或雁形分布, 产状与地层的情况有基本一样。在独特的枕状形态下, 有很多形状分布, 例如圆形或扁球形, 一般为长几米到几十米的规模, 宽度约为1.24~18.79m, 厚度的范围为0.48~4.15m。锰矿的枕内部有一个与同心圆状, 呈现不规则形态, 水平状层纹有些微褶皱。与锰矿枕和围岩有一定接触的关系有很多形式, 例如突变式、渐变式、波浪式以及断变式等等。

2 大塘坡式的成矿规律

2.1 古地理的影响

工作人员在勘探锰矿的成矿规律, 对于沉积矿产, 最直接的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 这些沉积矿床一般分布于不同地质时期, 并产生于不同的特定位置, 沉积的体系会影响矿产的形态和规模, 并在一定情况下, 影响矿物的质量[3]。相关学者对于铜仁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的位置分析, 总结水体情况和坡度情况对沉积岩石的干扰。根据剖面的情况并结合相关资料, 研究锰矿的成矿规律, 并分为不同区域。

在大塘坡、黑水溪和大屋等区域, 是大塘坡式是锰矿的主要成矿区域, 黑色炭质页岩是大塘坡组是第一段, 枕状的菱锰矿和层状菱锰大都分布在锰矿底部;粘土岩是锰矿是第二段, 粉砂质粘土岩组合岩相。

在不同的分布区域, 一些稳定性较差的岩石, 很容易被锰矿含量较高的岩石取代, 例如锰炭质页岩等。黑色炭质页岩是大塘坡式的第一段岩相, 含锰炭质的岩石与局部含有菱锰矿的岩石相结合, 并在矿薄层和透镜体中体现;粘土岩是锰矿的第二段, 主要由粉砂质粘土岩组成。

在锰岩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 很少能够得到锰矿消息, 要分析锰矿的成矿规律, 要从剖面入手, 但是矿石的剖面较少, 所以第一段经常缺失, 一般都体现为第二段粘土岩, 有粘土岩和粉砂质组合。若比较岩石的沉积环境, 可以结合锰矿的分布相带和区域内部的锰矿床, 在一些锰矿产区, 其矿石品质非常好。例如, 海湾地区能够形成大量的优质锰矿, 矿层比较稳定, 浅海区域盆地的矿产较小, 稳定性不高, 而陆鹏平原的锰矿基本不产锰矿。所以锰矿形成的时间, 要考虑沉积环境, 并逐渐深入, 通过海湾海岸逐渐过渡到海陆区域, 在该过程中, 锰矿的质量不断下降。工作人员经过调查还发现, 含锰岩系列的矿石与锰矿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所以要详细记录锰矿的勘察资料和评价结果, 整合成统计表, 含锰矿系岩石的厚度大于10m, 很可以形成菱锰矿产。

2.2 古构造的影响

在锰矿的成矿规律中, 古构造对很多类型的矿产有着不同作用, 现以铜仁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产出区域为例, 工作人员通过123个地质队, 进行勘探和研究,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发现在该区域内古构造对锰矿形成有很大影响, 并会干扰沉积环境;从另一种角度来看, 成矿的材料可以通过矿物质通道传送。工作人员地质特征得出, 陆裂和裂解之后, 一些自然因素导致褶皱和断裂出现, 例如断裂情况有背向或向斜, 会造成地堑式的结构, 或是裂陷式, 这位锰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情况可以在不同的矿床分布体现出来, 并证明了断裂的关系。

铜仁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在杨立掌、红石、西溪堡等处发生断裂, 这种断裂能在平面上体现成直线或曲线型, 这种断裂的位移带普遍呈现东北或南北方向分析。在该区域通过分析锰矿的成矿规律, 在矿体主要由细长带状, 还有近似椭圆和长椭圆两种形态。

空间关系是锰矿成矿规律中的一种影响因素, 并按照一定方向排列, 其结构都有独特的特点, 成矿区域的不同, 矿产质量也有一定差异, 工作人员应找出这些区域中的锰矿集中地区, 并在断裂发生时, 找寻可能出现间距情况和凹陷, 一般情况下, 成锰小盆地就是由这些凹陷产生的。

锰矿的成矿规律会受到等距性影响, 古断裂有一定等距性和方向性, 该区域内部的矿产分布具有等距分布的特点, 并与之关系十分密切。锰矿床上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范围是3.2~3.8km, 大塘坡式锰矿与其他矿床有一定距离, 平均相距3km左右, 古构造的部分特征决定了成矿控制的形态与大小, 甚至会影响到矿石的规模和质量, 进而影响锰矿的形成。经过相关学者分析, 红石枢纽的断层较大, 影响较大, 对举贤聚锰盆地和大塘坡有一定控制作用, 锰矿的形态和性质, 会根据盆地的分布而受到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大塘坡式锰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分析, 能够得出该区域内第一段下部的炭质页岩中, 能够形成多种形态, 例如枕状、层状和似层状和透镜状, 有着固定层位, 并与围岩形状基本一致。相关学者通过分析锰矿的成矿规律, 发现古地理和古构造都会影响锰矿的形成, 例如成锰盆地的大小、规模和形态。工作人员选定形成优质锰矿的区域, 确保矿层稳定。

参考文献

[1]向文勤, 肖永开.铜仁-松桃地区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3 (12) :134~135.

[2]陈袆, 王中群.松桃地区南华纪锰矿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J].贵州地质, 2010 (6) :167~168.

上一篇:园林法规与规范下一篇:庭院植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