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十篇

2024-05-2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 男9例, 女16例;均经多普勒彩超显像观察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年龄56岁~82岁, 平均68岁;25例病人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 均治愈,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护理

2.1 体位护理

急性期病人建议卧床7d~14d, 卧床期间患肢需要抬高, 高度为高于心脏水平20cm~30cm, 膝关节处于稍屈曲位[1], 以减轻疼痛, 促进炎症反应消退。

2.2 患肢的观察

观察患肢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皮肤颜色, 每日测量患肢与健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并进行比较, 以判断疗效。一般以膝下15cm和膝上20cm处周径作为观察指标, 并观察病人腓肠肌松软度和霍曼征。

2.3 饮食护理

如病情许可予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因血液黏稠度增高, 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便秘而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

2.4 病情的观察

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溶栓治疗的护理, 应配合医生做好凝血时间, 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 禁止按摩、热敷、推拿患肢, 以防血栓的脱落, 造成肺动脉栓塞。如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 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2], 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配合。

2.5 心理护理

由于静脉血栓病程长, 其并发症和后遗症均可使病人产生恐惧, 并且疾病给家庭、工作、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其顾虑重重, 表现为失眠、焦虑、易怒、精神不振等。要耐心安慰病人, 正确对待静脉血栓, 倾听病人的诉说, 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知识, 以增加病人的信心。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 使病人和家属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2.6 预防血栓的形成

2.6.1 早期锻炼

长期卧床病人应加强翻身叩背, 定期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 直腿抬高运动。被动运动:从踝关节由下而上按摩双下肢, 或用下肢功能康复仪进行患肢运动, 循序渐进, 不要在小腿下及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 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回流。

2.6.2 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意识

注意尽量不使用下肢静脉输注, 瘫痪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 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 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 更容易损伤静脉内膜。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的技术, 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3], 加强巡视, 如出现局部肿胀、静脉炎等应及时选择新的静脉通路。

2.6.3增强抗病能力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病, 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

3 小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4]。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各种类型, 存在症状体征各异和不典型, 易延误早期治疗时机而导致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因此, 进一步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认真做好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科普宣教和细心有效的护理, 是减少长期卧床病人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2]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501-502.

[3]李秀华.徐庆贤.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9S) :6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5例,均行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其中,自然分娩7例,剖宫产18例,发病时间为产后5~30 d。其中,左下肢19例,右下肢6例,混合型2例,中央型17例,周围型6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皮温升高,双下肢周径差在3.2~12.7 cm。

本组病例均采用了腔静脉滤网植入。腔静脉滤网可阻挡溶解脱落的血栓碎片进入下腔静脉,防止发生肺栓塞。对周围型DVT患者尿激酶经外周静脉输入,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中央型及混合型患者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在踝部加压,以增加血栓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治疗效果。

2 结果

本组25例病例经腔静脉滤网植入治疗护理后,全部治愈。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本组病例为产后并发DVT,因抗凝、溶栓治疗改变了新生儿喂养模式,且治疗时间长、恢复慢、费用高,加之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急躁心理,医务人员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用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清楚产后并发DVT的原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陷入焦虑和忧郁中,而影响治疗效果。指导患者放松疗法,听音乐分散注意力,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3.2 DVT急性期护理

3.2.1 卧床休息

DVT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防止室温过低,注意患肢保暖,但禁止热敷,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4]。3.2.2减轻肿胀将患肢制动并抬高30 cm,以利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患肢用50%的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温度50~60℃,每天3次。严密观察患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程度及患肢动脉搏动,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3.2.3 有效止痛

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疼痛剧烈者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可口服镇痛药物,肌内注射哌替啶,以及听音乐分散其注意力。

3.3 抗凝溶栓治疗护理

3.3.1 尿激酶经上肢静脉滴入

对周围型DVT患者,采用传统的给药方式,当腔静脉滤网植入后,尿激酶经上肢静脉滴入。患者卧床休息,尿激酶2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每12小时静脉滴注,20~30 min内滴完,同时联合应用祛聚药物,丹参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肠溶阿司匹林25 mg,每日3次。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集。

3.3.2 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

对中央型及混合型DVT患者,当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成功后,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2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用微量输液泵恒定泵入,15~20 min内输完,每12小时输注1次。在踝关节上方5 cm处用止血带或弹力绷带阻断浅静脉,以使溶栓药物尿激酶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加上微量注射泵的动力作用将减少药物经近端开放的静脉进入体循环,可增加血栓部位药物浓度从而起到局部高浓度的溶栓作用[5]。

3.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4.1 观察出血倾向

使用尿激酶等抗凝栓治疗,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注意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如皮下淤点、淤斑、牙龈出血、穿刺点和伤口有无渗血、血尿或黑便等,观察患者面色、尿量、患肢温度、肿胀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4.2 观察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血栓脱落所致,尤其在发生早期,血栓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在溶栓治疗期间,溶解脱落的血栓碎片也易阻塞肺动脉造成栓塞,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肺栓塞的发生,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4 健康教育

产后并发DVT主要机制为血管内膜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由于产妇在“坐月子”期间,过分强调休息与营养,产后体质虚弱、活动少、出汗多,过量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等食物,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下肢血流缓慢。又因孕期内分泌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剖宫产患者由于手术中牵拉、切割组织,可引起静脉壁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狭窄,这些因素均可并发产后DVT。因此,产后应指导产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下床活动,活动时应避免长时间站立和长时间走动。避免过量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多食用粗纤维食物,防止产后DVT发生。

5 结论

通过对25例DVT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及抗凝、溶栓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实践证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对策与处置方法。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及抗凝、溶栓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 对患者实施下腔静脉滤网植入后, 对周围型DVT患者, 尿激酶经上肢静脉滴入, 对中心性及混合性DVT患者, 在踝关节上方5cm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 并用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患肢。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和抗凝溶栓治疗, 25例患者患肢肿胀消退, 痊愈出院。结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 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静脉血形成,护理,血栓消融,分娩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42-645.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55-1559.

[3]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

[4]王桂梅, 卢桂芝, 席桂华.出院前健康教育表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6) :24-25.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3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0-02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形成血栓导致静脉管腔阻塞,继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症,常发生于小腿深静脉处,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此并发症轻则留下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重则引起肺脑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随着近年来骨科手术患者的增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高。如何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成为了骨科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选自我院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2例,术后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9月-2014年1月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6岁。全膝关节置换术10例,中股骨头置换术8例,骨盆骨折术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胫腓骨骨折外固定2例。血栓发生在左下肢19例,发生在右下肢13例。患者臨床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绀、温度升高、腓肠肌压痛等。所有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

32例患者经综合护理治疗后,肿胀消退,疼痛减轻,皮肤温度正常,效果良好,无1例脑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较为满意。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术后经常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和末梢循环色泽变化等,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或通知医师,及时进行治疗。保持病房内的干净整洁,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并注意通风,使室温维持在22-25℃,湿度在50-60%,话语动作轻柔,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对于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可在病房里播放轻音乐或帮助患者读书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病人的疼痛。另外,还要保持病人的皮肤整洁,做到床单被褥平整干净无褶皱,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并防止感染。

2.2 心理护理

骨科患者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觉得自己又多了一项疾病,常常表现出烦躁、恐惧、不安、紧张等悲观心理,担心自己会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给家人带来生活和经济负担而不愿意治疗。身体上的疼痛加上心理上的压力很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为患者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疗流程,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多给患者讲述该病的成功案例,操作过程中动作轻、快、准、稳,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体贴病人,并鼓励其家属及朋友前来陪伴,减少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感到温暖。

2.3 体位护理

血栓形成的1-2周之内要使患者严格卧床休息,使患肢高度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避免腘窝处受压,避免患者膝下垫枕,以促进患者的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患肢处淤血,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在患者起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可以增加静脉回流量并防止下肢水肿的继续发展。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热敷、剧烈的动作或突然改变患者的体位,防止拴子脱落引起肺脑栓塞,同时促进血液的回流,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可在患肢局部敷湿浓度为50%,温度为30-50℃的硫酸镁溶液,进一步促进肿胀的消退和疼痛的减轻。

2.4 饮食护理

饮食也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要求多食用清淡、低脂、高纤维、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粗粮、水果和蔬菜等,禁忌生冷辛辣食物,避免血液粘稠而淤滞。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患者的咳嗽、打喷嚏次数,防止因腹压过大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禁止患者及其家属吸烟饮酒,避免尼古丁和乙醇等引起静脉血管收缩而引起血液粘稠。

2.5 并发症预防

出血和肺脑栓塞是主要并发症。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伤口有无渗血现象、有无血尿和便血现象,并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尿常规等,防止出血的发生,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及时处理。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减少患者的搬动,避免剧烈咳嗽防止肺脑栓塞的形成,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等现象,应立即报告医师。

2.6 康复锻炼和出院指导

尽早对患者作康复锻炼,并告知患者锻炼是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不能下床时鼓励患者做下肢、足和趾的锻炼,以便于能够早日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由少到多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出院前嘱咐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禁止康复活动量过大,并要求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3 讨论

骨科患者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和静脉淤滞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医护人员可通过减少手术时间、增加患者术后活动量等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术后已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正确安置患者的体位,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和身体状态应对疾病的挑战,有利于病人的痊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谈晓芳,徐群.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 8.[2] 邱贵兴,戴克戎等. 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 16-17

[3]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06(12): 819-822.

[4] 王永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现代护理,,2009,,24(1): 148.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7

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 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结果

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讨论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15例, 男8例, 女7例;年龄30岁~75岁, 平均52岁;其中9例发生于左下肢, 6例发生于右下肢。

1.2 溶栓抗凝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确诊, 我科一般采用尿激酶20×104 U, 加入生理盐水150 mL, 10 min内滴完。静脉点滴时注意扎于患肢足部浅静脉, 止血带绑于患肢大腿根部阻断浅静脉, 使药物尽量由深静脉通过, 12 h 1次, 一般连续应用3周后, 改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此药安全, 出血倾向低, 剂量为4 000 U, 1天1次或1天2次皮下注射。

2 护理

2.1 溶栓治疗前的护理

2.1.1 解释

首先向病人介绍溶栓治疗的目的、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给药方式, 让其产生信任感, 以取得配合。

2.1.2 腿围测量

病人取半卧位, 嘱其放松, 膝关节伸展约150°, 测量双侧膝关节上、下各3个部位:髌骨上10 cm、20 cm、30 cm, 髌骨下10 cm、20 cm、30 cm处的周径, 并在患肢做好标记, 便于每天测量, 观察消肿效果。

2.2 溶栓治疗中的护理

2.2.1 心理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 就必须立即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所以在溶栓中需要护士的耐心解释,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注射前应耐心细致地解释扎止血带的作用和肢体正常血液循环特点, 消除恐惧感。溶栓时药液必须扎于患肢足背浅静脉, 并在患肢大腿根部扎上止血带后, 再加压滴注, 10 min内滴完, 这样是为了阻断下肢浅静脉, 药液由深静脉通过, 直接作用于血栓。

2.2.2 体位护理

溶栓期间, 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20°~30°, 膝关节屈曲15°, 这种体位能使髂骨静脉松弛不受压, 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 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利于静脉的回流, 减轻肿胀;避免按摩及剧烈活动, 以免造成栓子脱落[2]。

2.2.3 严密观察病情

资料表明, 溶栓治疗虽然安全, 但仍然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如我科常用的尿激酶药物, 其主要药理作用为: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 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 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等, 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故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发现病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一过性意识不清时应考虑肺栓塞, 及时通知医生, 给予相应治疗。还应严密观察患肢动脉搏动、脉率、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淤斑。抗凝期间遵医嘱定期查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性, 严密观察病人口腔黏膜, 全身皮肤有无异常出血, 皮下淤血、碰撞而致伤淤、血尿、大便变色等凝血障碍征象, 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向医生报告, 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2.2.4 穿刺部位的护理

溶栓时, 多选择患肢足背静脉, 为保护足背静脉血管, 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 以免多次穿刺引起血管破坏, 但注意穿刺不成功时, 拔针后针孔护理很重要, 不应只注意针孔, 应四指并拢, 以掌面充分压迫针孔及周围区域5 min, 以保护所穿刺静脉。

2.2.5 避免长期卧床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病人由于需要卧床休息, 活动量减少, 因此护士除了需要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还要加强饮食指导、皮肤护理、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3,4,5,6]。告诉病人长期卧床病人易产生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 所以饮食要注意保证足够饮水量, 注意饮食搭配, 在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基础上进食适量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并可一天数次按摩腹部, 呈顺时针方向, 促进肠管蠕动, 避免大便干结及腹胀;每天给予温水擦浴1次或2次, 保证病人舒适感, 能活动的地方, 如上肢及健侧肢体, 鼓励病人尽量主动活动, 并定期按摩骶尾部, 以保证皮肤完整性。

2.3 出院指导

建议病人穿弹力袜, 站立时间不可过长,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多饮水, 遵医嘱按时、正确服用抗凝药物, 定期到医院复查。

3 结果

通过对15例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溶栓治疗, 并配以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病人疗效显著, 未发生肢体残疾及肺栓塞。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非常严重。我科通过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 在病人溶血栓治疗前、治疗中采取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等有效护理措施, 出院后给予积极的出院指导, 病人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程小芸, 李锦丽, 段清萍, 等.老年骨折病人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 2011, 9 (6C) :1640-1641.

[2]王罡.226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4) :312.

[3]王玉珍, 张红卫.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1, 25 (12C) :3359.

[4]冯娴, 崔丽娜, 韩轶梅, 等.下肢静脉泵在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0C) :2793-2794.

[5]莫锦萍, 郑婉婷, 林弟.自我管理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1B) :126-127.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的37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年龄25~40岁, 平均年龄 (29.2±3.2)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 (19例) 和对照组 (18例) , 其中, 26例剖宫产, 11例自然分娩, 发病时间6~30 d;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左下肢肿胀、行走活动受限以及左下肢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排除有高危妊娠病变、静脉血栓家属史患者, 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体位护理、抗凝及溶栓护理、患肢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预防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产科领域中, 主要受到妊娠子宫与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两个因素的影响, 增高血液凝固性[3]。妊娠晚期与产褥早期, 大多数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不断增高,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胎盘产生较多雌激素, 在肝脏中逐渐形成大量凝血因子, 增加纤维蛋白含量, 损伤血管壁, 降低纤溶活性, 产妇产后活动锻炼较少, 降低血液循环速度, 进而影响下肢静脉的通畅, 导致产后出现盆腔与下肢内血栓形成。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受到血液高凝状态因素影响, 通常情况下, 产后子宫胎盘剥离在短时期内能够快速止血, 降低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另外, 还受到子宫本身收缩因素影响, 和血液高凝状态具有直接关系。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热以及皮肤瘀血等。常规治疗主要采取抗凝药物治疗和溶栓治疗。为有效降低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 需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常规护理和针对性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1) 常规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由于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的难度较大, 恢复速度慢, 且费用较高, 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对患者讲解下肢疼痛的治疗方法、肿胀原因以及不良反应等知识,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提高治疗自信心, 积极接受治疗;患者卧床休息, 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体位护理, 抬高患肢30 cm, 膝关节屈曲约15°, 并避免在膝下垫枕, 加快静脉回流, 缓解疼痛、肿胀现象, 缓解血液瘀滞;患者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 减少创性治疗和检查, 注意进行静脉穿刺时, 不过紧捆扎止血带, 采取静脉留置针, 不进行静脉穿刺, 拔针时, 对局部压迫约10 min;抽取血样时, 对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查, 保证其满足检测标准, 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便血、皮下瘀血以及血尿等现象。 (2) 针对性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由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受到血流滞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壁损伤等因素影响, 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 锻炼下肢进行轻微活动;另外, 做好下肢保暖工作, 对其进行静脉穿刺时, 防止穿刺下肢静脉, 且避免在同一个静脉处进行多次穿刺;如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现象, 护理人员要积极告知医生, 对其采取抗凝、溶栓治疗。在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为5.3%, 对照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为44.4%,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法 收治的37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19例) 和对照组 (18例) ,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经过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病率 (15.3%) 显著低于对照组 (44.4%) (P<0.05) 。结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常见, 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性,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毅.30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重庆医学, 2007, 36 (20) :2065.

[2]陈小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广西医学, 2008, 10 (31) :181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妇科接受手术的患者70例, 年龄33.4~63.2岁, 平均 (46.7±4.5) 岁;体重47~68 kg, 平均 (53.5±6.9) kg;其中腹腔镜手术29例, 开腹手术34例, 宫颈手术2例, 宫腔镜手术2例, 阴道手术1例, 其他手术2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方式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纳入18~70岁, 体重<70 kg的患者, 无心、肺、肝及肾等重要器官出现功能障碍的妇科手术患者。参与研究对象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且为患者绝对保密。

1.3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及>70岁, 有血栓类疾病史,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并发恶性肿瘤, 在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或资料不全的的患者不纳入研究。

1.4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对症护理, 实施包括合理饮食护理、健康指导及适当的心理教育,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腌肠肌挤压为阳性等症状, 并对症进行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开始入院即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案治疗。在手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对每个患者针对性的设计个性化细节方案, 并对医疗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解决患者接受治疗的后顾之忧;在手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紧密配合医生实施操作, 听从主治医师的指挥, 尽量保证患者能够绝对的卧床休息, 且间隙地挤压患者的腓肠肌, 指导患者开展足趾部锻炼, 每次2 h左右;手术时间在2 h以上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在手术时头部低于手术台平面15°, 且在患者的小腿下面放个5 cm高的沙袋, 或适当的抬高病床, 保证下肢内血液能迅速回流, 禁止术后对患者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液体。如果手术时间过长, 可以于静脉推注500 ml低分子葡萄糖酐, 确保每步操作中无细菌感染,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实施。当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后, 保持6 h以上, 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下肢伸展, 并保持长期下肢按摩, 及时变更体位;患者在术后以半流质饮食为主, 并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稠度, 防止出现便秘和咳嗽, 以免干扰下肢静脉回流。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下肢肿胀疼痛情况, 在10 h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住院天数, 并对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的前后凝血指标进行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LEDVT的发生率为8.6%, 包括股静脉血栓5.7%和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2.9%,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6%, 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的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D-二聚体 (D-dimer) 、血浆纤维蛋白原 (plasma fibrinogen, FIB) 降低,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指标升高, 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

3 讨论

据相关报道表明[3], 在美国72%的病死者尸检后证明其死亡与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 而在我国因肺栓塞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有5万~20万。患者在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出现非正常的凝结, 一方面导致因素为手术后患者的失血与脱水, 造成血液浓度增加, 而血细胞数量相对增多, 且患者在手术中的应激能生成更多的血小板, 其黏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 患者在手术后易静脉扩张, 手术创伤会使静脉壁受到损害, 全身麻醉后, 血管内膜因血管张力改变而容易产生破裂, 作为正常的血小板凝集生理屏障的血管内膜在手术过程中被破坏, 造成血小板聚集并释放活性物质, 影响了血小板的聚集和附着情况, 使患者在术后易发生血栓形成[4]。若患者年龄较大、有烟酒史、既往有血栓形成史, 或并发糖尿病、肥胖、心功能欠缺及有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等基础疾病存在, 能进一步加重血液的高凝情况, 更容易在术后形成静脉血栓。不过, 高凝状态的血液增多不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 患者的血流速度减缓, 在术后的活动量较少, 也是造成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3]。

妇科手术的主要部位在腹盆部, 部分手术患者在膀胱截石位, 由于小腿的下垂时间比较长, 阻碍静脉血的回流速度, 术后的疼痛使患者下床活动较少, 易使下肢静脉血流出现淤滞。而且, 妇科手术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 造成周围血管扩张, 下肢肌肉出现松弛, 大量血细胞会积累在下肢部位, 加大了血栓形成的风险[5]。患者在手术后肠胀气、伤口痉痛, 造成呼吸浅慢, 盆腔内静脉血回流放慢, 产生血液淤滞。因此,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妇科手术后较为常见, 危害较大[6]。而围术期的系统护理对预防LEDVT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能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

在入院前对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因素准确评估, 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7]。做好详细的检查工作, 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 根据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方案。对易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术前详细讲解有关LEDVT的知识, 使患者准确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 出现不适状况可以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确保患者的合理饮食及适当的营养补充, 多喝水和补充纤维素食物, 保持大便的通畅, 术后进行早期身体活动, 防止下肢部位由于得不到运动而造成的血栓凝结。医护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解答患者所出现的疑惑, 及时指导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家属在治疗中的协调性。在严格使用上述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案后, 患者发生LEDVT的发生率仅为8.6%, 大幅低于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 其中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7%、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为2.9%。对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的比较中发现, D-dimer、FIB在治疗后降低, PT、APTT、INR指标升高, 说明患者身体状况良好, 静脉血流量正常, 不易发生LEDVT。

综上所述, 对妇科手术患者实施个性化防治护理方案, 能显著降低LEDVT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 促进患者手术后早日康复, 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王真, 赵传印.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3, 39 (15) :1859-1860.

[2]石苗, 王祥麒, 郭哲.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往有血栓病史病人行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中药材, 2015, 38 (2) :422-424.

[3]叶为群, 凌琳, 李学华, 等.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7) :76-79.

[4]易芬兰, 黄慧英, 王丹, 等.间歇充气压力泵辅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3) :499-501.

[5]王宏丽, 张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1) :4875-4878.

[6]梁春玲, 王沂峰.妇科手术对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短期影响[J].广东医学, 2015, 36 (10) :1576-157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8

下肢深静脉血检形成是妇产科盆腔及髋关节术后的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国内详细报道不多,护理分析更少见,据黄家驷教授报道,国外发病率高达30%~50%,国内无详细统计,我科自1998年以来共发生7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手术方式,见附表1。

1.2 术中情况,见附表2。

1.3 术前合并症糖尿病1人;高血压冠心病2人;产后大出血1人;妊娠合并耻骨联合分离1要,无并发症2人。

1.4 术后一般情况术后绝对卧床3~8天;回病房后腹部压砂袋6h,常规绑腹带7天以上;术后常规静脉补液3天。

2 讨论

2.1 病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手术后,特别是盆腔和髋关节手术。因为手术同时涉及制动使血流缓慢,创伤可以引起血管壁损害和血流处于高凝的三大因素。

(1)妇科盆腔手术范围随着一些癌症手术精细度的增加而扩展,手术时间相对延长。7例病人手术时间多在4h以上,手术创伤大。为保证术中顺利输血,手术室常规用12号针头在患者左下肢大隐静脉末端穿刺,对血管壁损害大,加之术中出血多,血流黏稠度明显受到影响。

(2)术后病人带着尿管、阴道引流管等回到病房,需绝对卧床休息,甚至一周内都要减少活动,加上病人本身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妊娠等合并症,使血液黏度增加,术后的活动受限

进一步影响循环,加重血流缓慢。

(3)为保护腹部伤口,病人回病房后,我们常规采用腹部带及腹部压砂袋(6h后取下)。由于右髂总动脉跨越左髂总静脉,及髂骨静脉内可能有瓣膜,在股骨管内通过,形似瓶颈状通路,前受制于腹股沟韧带,可能使血液回流受阻。腹部压砂袋和绑腹带后,均可人为地加重血液回流的阻力,7例病人均是术后绑腹带长达7天以上,其中1例产钳助娩的病人因耻骨联合分离于产后绑腹带卧床8天,也发生了左下膝深静脉血栓。

2.2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早期常因腓肠肌丛血栓形成不影响血液回流,症状隐蔽,易掩盖,但后果较严重,如血栓脱落可危及生命。根据发病的特点及解剖,我们认为:应与手术室共同探讨静脉穿刺部位目的是减少对左下肢静脉的损害度。病人回病房后,应尽早停止在左下肢静脉输液,改用6~7号针头输液,部位以上肢静脉为宜。

2.3 加强术后护理改变过去只注重一般生命体征及腹部伤口的观察,要注意病人整体的变化。术后伤口痛往往掩盖早期下肢静脉血检形成时的下肢胀痛感,麻醉效果可掩盖下肢皮肤温度及感觉的变化。因此,一定要细心听取病人的主诉,严密观察术后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注意保暖,适当抬高静脉穿刺一侧的下肢,定期给予局部按摩,加强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4 术后病人压腹部砂袋及绑腹带,均可直接压迫髂总静脉,影响下肢血液回流从护理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适当放松或及早撤除腹带或改用弹性腹带,取消腹部砂袋,减轻外界对髂总静脉的压力,降低血液回流的阴力,“1996年西安空军医院曾报道,子宫全切术后病人腹部压砂袋与不压砂袋者比较,前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同时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解除思想负担,鼓励病人及早下床活动。

2.5 病人开始进食后,鼓励其多饮水一些病人术后因惧怕伤口疼痛,不敢或不愿动,往往就少进食少饮水以达到少排泄。对这种消极措施,护理人员要特别做好心理护理,使其消除顾虑,在生活起居上要给予完善细心的照顾,使病人有足够的摄人量,以维持血容量。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液黏稠度高的病人,可适当应用扩容剂或小剂量抗凝剂降低血液黏稠度。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只要全面、系统地护理病人,注意边缘科学的发展,特别要注意术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可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

参考文献

[1] 张德芬,唐传珩.妇产科手术中输尿管损伤的防治(附2426例分析) [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 [C],2001年

[2] 吕杰强.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C].2005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85例,年龄31~7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9例)。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平均年龄58.5岁,观察组男33例,女46例,平均年龄7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干预。

1.2.1 常规护理

1.2.1. 1 注意休息,抬高患肢,急性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

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生活起居有规律,终身禁止吸烟。

1.2.1. 2 加强患肢护理,注意防止肢体碰伤,刺伤,压伤或擦伤,鞋袜大小合适,舒适为度,注意患肢保暖,保持清洁,睡觉或休息时应采取头低足高位,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疼痛。

1.2.1. 3 防止组织损伤或感染,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40~42℃,特殊患者除外)洗脚,用手试温,以免烫伤。

皮肤瘙痒时,不要用手抓挠,以免造成开放性伤口,可用达克宁药膏止痒。

1.2.2 中医护理干预

1.2.2. 1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限酒。指导患者开展并坚持下肢的适当运动,坚持做患肢的功能锻炼,先从床上活动开始,特别是要坚持做足背伸展运动,有利于足背气血运动,有益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在疼痛及肿胀消失后即可开始活动,一旦病情稳定,及时下床适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患肢,切勿赤脚走路,避免风寒侵蚀。鞋袜合适,避免挤压,防止霉菌感染。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良好姿势。饮食确保营养丰富,宜清淡易消化为主,忌辛辣刺激食物,忌油腻、鱼腥发物等,保持大便通畅。

1.2.2. 2 针灸下肢疼痛时针刺血海、三阴交、委中;下肢肿胀时针刺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治疗体位,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穴位皮肤,右手持针垂直快速刺入皮下,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中等刺激量,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1次/d,连续治疗6 d,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

1.2.2. 3 耳穴压豆

焦虑、失眠,选穴神门、心、肾、肝、交感、内分泌、枕等;止痛选穴神门、交感、腰、臀、下肢等。操作方法:先在耳穴的“穴区”寻找敏感点,用探棒压片刻,待出现压痕,用酒精棉球消毒耳廓皮肤,皮肤干爽后,将王不留行籽耳贴对准压痕贴敷好。贴敷时要将耳贴压实贴紧,用指腹轻轻按压,并轻轻旋转,注意掌握合适力度,宜患者能忍受为宜,患者自感胀、麻、疼、热、酸。指导患者及家属按压4~6次/d,按压时切记用力过猛,避免损伤皮肤,按压3~5 min/次。初期贴压一侧耳穴,3 d后改为另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5次为1个疗程,共计14 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情况分为症状完全消失,部分消失,效果不明显。总有效率=完全消失率+部分消失率。

2 结果

对照组症状完全消失41例,部分消失24例,效果不明显10例,总有效率86.7%;观察组症状完全消失58例,部分消失18例,效果不明显3例,总有效率9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血流瘀滞或局部静脉腔不通和,多由炎性病变或者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疾病。中医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营血瘀滞,痹阻不通,先天不足、水津外溢、气滞血瘀、阳气不至所致,侵犯下肢,主要表现为皮色发白,下肢疼痛,肢体增粗的脉管疾病。患者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多伴有发热症状。持续疼痛又可导致血管痉挛,从而加重血管的阻塞,引起更为显著的疼痛。及时诊治,积极治疗,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三联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过程中,从患者入院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用药指导、使用中医特色技术、个体化健康教育等方法进行护理,较好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和痛苦,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肌肉泵运动,消除了紧张和恐惧心理,进行抗凝药物及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患肢疼痛患者,给予耳穴埋豆,明显改善了患者疼痛症状;焦虑失眠患者耳穴压豆,很好地改善患者睡眠;穴位贴敷对伴有便秘的患者起到了预防和治疗作用[2];正确的饮食干预既减轻了患者便秘带来的危害和痛苦,也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三联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正确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有着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三联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方法 1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低于观察组的96.2%(P<0.05)。结论 三联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正确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有着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三联疗法,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孔丹阳.股骨颈骨折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6(2):241-24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10

1 手术前预防性护理

1.1 患LDVT风险的护理评估

责任护士认真了解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基础内科疾病等, 如有无糖尿病, 活动期肿瘤等易栓因素。用药情况, 如避孕药、促凝药等。结合患者的家族史、年龄、性别、种族、体型等因素制定出风险等级。

1.2 开展健康教育

向患者将清楚LDVT发生的原因, 危险因素及后果, 提高患者认识水平和警惕性。认真讲解讲解LDVT的早期症状, 如有类似不适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 并对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干预, 戒烟, 戒酒, 低脂高纤维素饮食, 保证大便通畅, 积极治疗原有的内科疾病, 把血糖, 血压, 凝血指标控制在大致正常范围。让患者了解术前, 术后积极配合的重要性, 教会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正确方法。

1.3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和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尽快适应患者角色, 消除心理障碍。告诉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坚持用药, LDVT是可以预防的, 鼓励患者竖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护理工作更有效。

2 手术后的护理

2.1 舒适的住院环境

病室应安静, 宽敞, 室温保持在18~22℃, 湿度在40°左右, 合适的温湿度有利于静脉回流。创造无烟环境, 减少尼古丁对血管壁的损害。

2.2 护理观察

LDVT多于手术后48h内发生, 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 应重视患者的主诉, 有无下肢疼痛感, 对比观察双下肢的色泽、温度、肿胀程度;测量不同平面的周经, 做好标记。如有发热。腓肠肌压痛。下肢肿胀时应及时告诉医师进行相关检查, 以提高血栓栓塞的早期诊断, 及时药物治疗或手术取栓。同时应警惕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的情况发生, 如有呼吸困难, 血压下降, 应立即使病人平卧, 避免深呼吸, 咳嗽, 剧烈翻动等, 同时给于高浓度氧气吸入, 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1]。

2.3 抬高下肢,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大手术后患者应抬高双下肢20~30°, 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 防止血栓形成, 还可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在麻醉未醒前进行被动活动, 如足踝部的内外翻, 屈伸, 环转运动。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从跟腱至下而上挤压运动或拍打。膝关节的伸屈等。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运动, 多做深呼吸, 增加膈肌运动, 促进血液回流。

2.4 溶栓、抗凝的护理

对高危患者采取抗凝治疗时,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 保证用药时间的准确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按时检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 观察伤口、穿刺点、齿龈、鼻孔有无出血倾向。

2.5 对高危患者, 应穿弹力袜或打弹力绷带, 使用时应注意绷带的宽度和松紧度, 松紧度以能将一手指伸入缠绕的圈内为宜。

包扎前应使静脉排空, 从静脉远端逐渐向上缠绕, 并及时观察皮肤色泽及肿胀情况, 以判断效果。

2.6 做好出院指导

首先要使患者正确认识配合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 做好出院后常用药物服用方法、用量的指导。教育患者服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有治疗作用也有副作用, 一定要按医嘱剂量服用, 定时来院检查。多食新鲜素菜和水果, 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坚持穿弹力袜, 保持大便, 防止大便干燥排便时腹压增大导致血栓脱落的危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河北钢铁集团下一篇:《自定义动画》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