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收入论文六篇

2024-09-12

农户收入论文 篇1

稳健统计是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定型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稳健统计是统计过程中稳定性的理论部分。它系统地研究在已知假设的前提下离群值的影响。一般模型的假设是指正态性,随机误差的独立性等,这两者都有成熟的理论和相关的实践去支撑。我们以往所学过的很多经典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最小二乘回归估计,小样本下的t估计等在经典假设满足的条件下能够得出优良的结果。但是当某一两个假设条件不满足时,这些经典方法的便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稳健统计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估计量不容易受离群值的影响,即使样本数据中出现一些很极端的数值,得出来的结果也与正常数据下得出的结果相距不远。假设有一个带有离群值的多变量线性回归,用一般的回归诊断和稳健的方式去寻找数据中的离群值时,稳健的方法会寻找一个能符合大多数数据特征的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去寻找离群值。而一般的回归诊断会把所有的数据都进行计算,再用得出来的结果去寻找离群值。这样,在把所有数据进行计算的时候已经受到了离群值的影响,从而用受到影响的结果去寻找离群值必然会得出不合理的结果。因此,稳健统计的估计量在计算的过程中要首先把数据中的离群值给识别出来,这样才能降低其对结果的影响。总的来说,稳健统计就是在对离群值的检测和处理上作研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结果的影响。对此Huber提出了稳健统计的三个主要目标:

1. 在满足经典假设的模型下,估计值具有合理的有效性。

2. 当实际模型和假设模型有微小差异时,估计值或统计方法受到的影响也是很微小的。

3. 在实际模型与假设模型有严重偏离时,估计值的性能仍可以接受不至于受到破坏性的影响。

二、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中统计方法稳健性问题的提出

收入和支出是与农户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对农户基本生活情况的直接衡量和反映。如何真实有效地描述实际调查数据所反映的真正信息,不论是对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还是对农户自评生活水平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整个对数据的搜集、整理乃至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 虽然在进行住户调查时要讲求尽量控制调查误差,但是因为各种工作技术上的失误造成的错误数据却在所难免,包括错误登记的数据、数据处理时的录入错误数据以及原始数据分类编码时产生的错误数据等,这些都是非正常的离群值。对这类离群值要严格加以识别和处理。如果是汇总之后识别出是离群值,则要尽量核对并纠正,改动汇总结果;如果汇总结果不能改动,则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剔除这些离群值。

2. 由于实际问题的纷繁复杂,数据中除了非正常的离群值以外,往往还有正常的离群值。尽管这些观测值比较极端,但却是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此在处理时就不能简单剔除,否则会丢失一些重要的信息。当然也不能视而不见,正确的处理办法是:如果可以被识别出,则应分别加以对待;如果无法识别,则应该根据一定的准则赋予它们较小的权数,从而降低乃至消除它们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后面一种办法就是我们重点强调的稳健统计方法。由于本文所用到的是经过初步整理和汇总的有关农户各类收入和支出的数据,已经完成了对非正常离群值的校对和处理。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中正常离群值的识别和处理技术的应用;二是在数据中有大量离群值存在时,传统统计方法缺乏耐抗性的情形下,稳健估计量和稳健回归方法等稳健统计方法的应用。

三、对收入与支出指标中经典统计方法与稳健统计方法应用的比较总结

在科研和生产生活领域中,实际数据不符合理想化假定,或出现一些离群值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忽视它们的客观存在,就不能保证统计结果的有效性。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际数据偏离理想化假定或存在离群值时对结果可靠性影响的严重性。稳健统计学从理论上论证了经典统计方法的不稳健性,应当唤起我们对经典统计方法缺陷的足够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笼统地套用传统统计方法的习惯,将实际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离群值的检验和处理等)作为统计分析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满足应用条件的数据才可以运用经典的统计方法处理,否则必定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由于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数据中有离群值的存在,使得类似样本平均数和普通最小二乘法这样的传统统计量和统计方法在处理这些数据时,其结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简单的样本平均数与稳健统计量在数值上的较大差异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虽然平均数计算简单,但却是对总体平均水平的偏高估计,相反估计量则充分包含了样本的主体部分信息,应该是对总体平均水平较为合理而准确的估计。同时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进行稳健回归不必考虑数据的离群值问题,一次便可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从而改进了最小二乘法受极端值影响太大的缺点。但是,稳健估计的运算比较复杂,需要首先选取目标函数,然后用迭代法求解。而目标函数以及迭代初值的选取不仅直接影响到估计的稳健性,而且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专门的软件可以计算和实现一些稳健的统计量和统计方法,但是由于不同软件的算法往往都根据不同的原理来设计,其处理结果往往不能够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这给实际运用带来一些不便。因此,要想用稳健统计方法取代传统的统计方法是很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而我们承认经典统计方法的缺陷,并非就意味着对其的否定。经典统计方法作为一整套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已经渗透到经济及社会实际问题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尽管在一些情况下存在缺陷,但是由于稳健统计方法通俗性比较差,在运用过程中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使得经典统计方法的地位始终是无法动摇的。所以,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提倡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而是尽可能综合使用经典的和稳健的统计方法,从而达到既能够准确掌握问题主体部分的信息,同时又不会忽略对非主体信息的充分挖掘。

四、稳健统计理论在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中的应用的几点思考

1. 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官方统计应该更加重视统计量的系统化公布,同时对相应数据分布特征的信息描述应予以有效的解释。

例如农户收入分布的位置特征值可以考虑给出算术平均收入、中位收入等多种信息,同时辅以劳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分段均值等统计量详细描述收入的分布特征。此外对于数据中的离群值应该予以专门的处理和分析,以发现农户收入中的新亮点。农户人均收入等指标的计算应将着眼点主要放在数据的主体部分。否则按照对所有数据“一视同仁”的平均数方法计算出的农户人均收入或支出具有明显的偏高倾向,大多数人对官方公布的平均收入都持怀疑的态度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2. 重视对农户收入与支出数据中离群值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统计量以及统计方法稳健性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离群值干扰性的严重存在,所以对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数据中离群值的分析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离群值是那些离主体数据部分的极端大(或小)的数值,从其产生的可能来看,会有因测量条件(测量环境和计量单位)、登录错误、定义概念不一等各种导致测量误差的原因,也有其他总体分布数据的混入以及反映了真实情况的异常现象。考察某个数据是否属于离群值常常用该数据到数据主体重心的距离(包括一维情况下的直线距离也即离差和多维情况下的空间距离)的大小来判断,若该距离较大则可以被视为离群值,并可以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但距离的大小与计算单位有关,如果变换计算单位可能会使得分布的对称性受到影响。对此应该重视计算单位的选取和比较工作。当离群值数据较多时,可以视其为一种由异质总体合并而成的复杂总体。此时可能的解决方法是以多个统计量进行分段式的统计量化,或者用某些稳健统计量描述主要的总体部分,再对由离群值构成的次要总体予以单独描述。

3. 加强对统计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中各种统计量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国际统计学界提出了比较统计学的概念,它不仅是对各种统计思想和统计流派甚至统计制度进行比较,还着重强调对各种数据体系、统计分布、统计估计方法和统计量的比较。其中较有实用价值和直观效果的比较研究,当属对传统统计量和稳健性统计量异同的比较。在实际数据分布的研究中,可以先按全部观察值给出统计量,然后计算剔除离群值后的统计量,同时还有其计算原理本身就相当于不考虑离群值影响的稳健统计量。据此我们可以分析统计量在多大的程度上分别反映了数据的主体部分和个别极端部分,以及两部分数据的相互关系,对统计量比较分析的意义还在于能使统计指标的使用者和分析者更好的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以及为什么要使用稳健的统计量。

4. 对统计量稳健性和有效性之间的权衡比较。

统计量的稳健性实际上是要求统计量对离群值之类的数据具有不强的敏感性,因此它采取剔除离群值(如切尾均值)或者给离群值赋很小的方法,来达到统计稳健性的目的。但是统计稳健的获得较之传统的经典统计量而言,要忍受观察值一定信息量的损失,这也使得稳健统计量带来了一些缺憾。实际上这关系到对统计量稳健性和有效性之间的权衡和比较,因为统计量除了要谋求稳健性以外,对一定程度有效性的追求也应是统计量优良性的标准之一。例如数据中离群值的出现,可能反映了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中的一些新动向和新的经济亮点,可能昭示着某种趋势的到来。因此,如何做到既能够尽量减少数据信息量的损失,又能够充分、如实地反映数据主体部分的信息,是我们在处理实际数据时需要特别注意问题。

摘要: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是对农户基本生活情况的直接衡量和反映,运用稳健统计理论及统计方法,统计分析农户收入与支出,就应该更加重视统计量的系统化公布,以及对相应数据分布特征的信息描述应予以有效的解释;重视对农户收入与支出数据中离群值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对统计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中各种统计量的比较研究;对统计量稳健性和有效性之间的权衡比较。这样,才有利于稳健统计基本理论在农户收入和支出指标中的应用,增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稳健统计,农户,收入与支出指标

参考文献

[1]郭亚帆.稳健统计以及几种统计量的稳健性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7,(9).

[2]李伯东.试论稳健统计在收入与支出指标中的应用[J].浙江统计,2006,(2).

[3]李彦萍.发达与非发达地区农户收入与消费非参数统计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陈传波.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4).

[5]张卫民.农民收入统计问题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1).

农户收入论文 篇2

1. 农户分类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是以“家庭”为单位承包而非个人承包, 就像任何集体成员都是集体组织的成员一样, 所有家庭成员是家庭承包地的承包者。除非受自然灾害、土地征收、流转等其他影响, 从政策推演上家庭承包制不会产生“无地农户”, 这也是家庭土地经营承包制的科学精准之处。

总体上, 我国承包地已呈现出户均和人均承包地数量减少态势, 且出现了农户间承包地数量差距加大趋势。虽然减少了因村集体调整承包地带来的承包地细碎化, 但没有能阻止家庭内部调整导致的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若把1978年开始实施家庭土地承包制作为断代点将我国农民划分为三代, 第一轮承包中获得承包地的为第一代农民, 1994年第二轮延包中获得承包地的为第二代农民, “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政策之后的为第三代农民。第三代农民是1994年后出生, 通常意义上只能靠家庭内部调整土地, 而无村集体发包承包地的农民。如果承包地在家庭内部不均分, 则第三代农民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地农户”。[1]“有地农户”有承包地, “无地农户”无承包地。有地农户又可以分为少地户和多地户。

离农户、兼业农户和纯农户通常是有地农户分类。[2]纯农户是典型意义上的农民, 一般自己耕作土地, 并具有尽力养护土地自然生产力的继承惯性。以农为主的兼业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农地利用, 非农产业是其补充。以非农为主的兼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非农产业, 土地利用是其补充。典型的传统农村的离农户一般为通过升学、参军、招工等进入城市, 且有稳定职业和居所的城市“双栖”居民[3]或农村工商户。

2. 农户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并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 核发证书, 确认所有权”。“林地、草原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 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规定办理”。

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村民建设住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集体建设用地就是上述的乡 (镇) 村企业、公共设施与公益事业和农村居民住宅占用的土地, 以及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农建设的集体所有土地。而且, 乡 (镇) 村企业除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外, 其他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都是非法的。

由此可见, 按照现行法规农户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承包地、宅基地、共有集体公益用地、乡镇村企业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未利用地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等。农户家庭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家庭承包地和宅基地, 乡镇村集体土地为经营性农用地, 乡镇村企业用地和公益性用地。

二、农户土地利用与收益关系

1. 农户土地利用方式

本文对纯农户、离农户、居于两者之间的兼业农户 (以农为主或以非农为主) 和无地农户4种农户利用枚举法分析, 则不同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 (见表1) 。

农户出租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获得租金或土地转让金, 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可获得工资收入, 剩余资金投入可获得利息或分红, 这都是农户单一要素所得。只有促进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更多的产出效益。[4]理论上讲, 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在家庭承包地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 投入自有资本直接进行再生产是发展农村和富裕家庭的最理想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全部剩余价值归农户或集体组织所有, 不存在剩余价值外流。

2. 农户收入与财产类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 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按照上述政策, 农户年土地收入来源包括家庭承包地农业收入、承包地流转收入 (如租赁) 、承包地抵押收入、宅基地上房屋流转收入 (或租赁) 、宅基地上房屋抵押收入、乡镇企业用地利润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未利用地流转收入和政府土地补贴和转移支付。农户年非土地收入包括农户非农工资收入、农户财产利息或投资收入、其他收入 (如村干部补贴等) 。农户土地财产包括家庭承包地、宅基地、共有的集体建设用地 (个人/合伙/村集体企业用地和其他共有集体建设用地) 、共有的未利用地。农户非土地财产包括村民房屋、应分集体企业财产、家庭非土地资产 (见表2) 。

三、农户收入与财产潜力及趋势预测

1. 各类农户收入与财产潜力

(1) 纯农户。居住在村集体分配的宅基地上以自耕承包地为业的纯农户家庭, 年最大收入流P1=土地收入流+非土地收入流=[R1+R3+R5+R6 (或R7) +R8]+ (R10+R11) ≈R1+R8+R10。对于纯农户而言, R3、R5、R6、R7均为非确定性收入, 而R8也是非持续增长收入, P增长主要取决于R1和R10。基于当前经营规模下的R1增长速度受阻, [5]R10能否成为收入流增长源取决于农户财产市场化程度, 市场化程度越高潜力越大。

纯农户财产流F1=土地财产+非土地财产= (B1+B2+B3+B4) + (B5+B6+B7) ≈B1+B2+B5。由于公益性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低, 集体企业经营性用地市场化虽然很高, 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通常归企业法人支配, F1增长主要取决于B1、B2和B5。家庭承包地B1流转规模小, 价格低, [6,7]宅基地B2和村民房屋B5能否成为财产增长源取决于宅基地和村民房屋市场化程度, 价格越高潜力越大。

(2) 离农户。居住在村集体分配的宅基地上的离农户, 年最大收入流P4=土地收入流+非土地收入流=[R2+R3+ (R4+R5) (或换房) +R6 (或R7) +R8]+ (R10+R12) ≈R2+R4+R10+R12, R3、R5、R6 (或R7) 、R8、R10理由同上, 则P4的增长主要取决于R2和R5。承包地流转收入 (如租赁) R2低, [8,9]宅基地上住房抵押收入R5能否成为财产增长源取决于宅基地和村民住房市场化程度, 市场化程度越高潜力越大。离农户的财产流F4=土地财产+非土地财产= (B1+B2+B4+B5) + (B3+B6+B7) ≈B1+B2+B3, 与纯农户一致。

(3) 兼业农户。兼业农户 (以农为主或非农为主) 收入流P2或P3=土地收入流+非土地收入流=[R1+R3+ (R4+R5) (或换房) +R6 (或R7) +R8]+ (R9+R10) ≈R1+R8+R9+R10, R3、R4、R5、R6 (或R7) 、R8理由同上, P2或P3的增长主要取决于R1、R9和R10。非农工资收入R9已经成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10]兼业农户财产流F2、F3与F4一致。

(4) 无地农户。无地农户P5=土地收入流+非土地收入流=[ (R4+R5) (或换房) +R6 (或R7) ]+ (R9+R10) ≈R9+R10, R4、R5、R6 (或R7) 理由同上, P5的增长主要依靠R9和R10, R9已经成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无地农户财产流F5=土地财产+非土地财产= (B2+B4+B5) + (B3+B6+B7) ≈B2+B3, F5增长主要取决于宅基地B2和村民住房B5。

由上述可知, 不同农户的土地财产收入流不同。4类农户家庭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R1、R9;农户家庭财富增长主要取决于B1、B2和B5市场化程度及价格高低。

2. 农民对土地收入依赖性实证分析

本文用《河北农村统计年鉴》 (1978~2011年) 版中农户家庭收入 (P) 作为参考序列, 记为P=[P (1978) , P (1979) …P (2011) ];家庭经营收入 (R1) 、工资性收入 (R9) 组成比较数列, 记为Ri=[Ri (1978) , Ri (1979) …Ri (2011) ], 其中i=1, 2, 3。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P与R1、R9关联关系, ri值越大, 说明该类收入与农户家庭收入的关联程度越大, 农户家庭收入对其依赖程度越高;反之, 关联程度越小, 依赖程度低。利用灰色模型GM (1, 1) 预期P与R1、R9的演变趋势。

(1) 农民对土地收入依赖性关联度。年鉴数据显示, 河北省P、R1、R9总体变动趋势基本与国家承包地延包、土地流转和承认农民土地财产权等惠农政策基本吻合。但P、R1、P9各自的变动趋势分异明显。R1与P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R9变动幅度大, 2005年后较1993~2004年增长更快, 2010年R9实现超过R1, 出现农民家庭非农产业收入超过农业产业收入现象。表3为1978~2011年P与R1、R9之间的关联度及排序。灰色关联度ri排序进一步印证P、R1、R9波动阶段性明显。2004年前关联度r1最大, 说明R1仍是P的重要来源, 即P增长主要依赖R1。2004年后灰色关联度r2最大, 说明R9对P的贡献度超过R1成为P的重要来源, 即P增长不依赖R1。

(2) 农民对土地收入依赖性预测。利用上述GM (1, 1) 模型, 预测P、R1、R9关系如图1所示。2011~2021年R1增长趋势平缓;R9增长趋势较快, 与P相吻合。表3中R1对P的关联度为0.722, R9对P的关联度为0.929, R9是影响P的主要因素, 即2011~2021年P增长不依赖R1, 说明农民家庭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度持续降低。

由上述可知, 2011年前农户家庭主要依靠土地收入, 2011年后农户家庭的R9是主要来源, 即农户家庭不依赖于土地收入, 土地收入对农户家庭的经济功能减弱;以河北省为例, 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16263.43元, 农民家庭人均收入2019年将达到16946.4元, 达到城镇居民2010年水平。随着农村非土地保障体系的健全, 土地收入对农户家庭的保障性功能也随之减弱, 至2020年, 农户家庭与农村土地剥离已经基本具备条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

首先, 除非增加纯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 否则纯农户的收入水平会逐步降低;兼业户和离农户能否成就中产阶级梦想取决于非农工资收入和农户土地财产市场化水平。其次, 提高农户土地财产 (家庭承包地B1、宅基地B2、集体建设用地B4 (个人/合伙/村集体企业用地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 、集体未利用地B5) 市场化程度, 以及提高农户土地财产收入 (承包地抵押收入R3、宅基地上房屋流转收入 (或租赁) R4、宅基地上房屋抵押收入R5、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未利用地流转收入R7) 能力成为必然趋势。

2. 政策建议

(1) 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范围与规模。我国当前农用地流转主要是承包地流转, 存在总体流转规模小, 方式单一, 效益不高等现象。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围主要锁定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 其流转范围较窄。从上述河北省研究结论看, 土地对农户家庭的经济功能已经减弱, 在2020年前逐步扩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围和农用地流转规模具有可行性, 采取渐进方式逐步推进。首先, 推动离农户退出土地, 激励兼业户出租土地, 提倡纯农户经营土地, 这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最佳选择, 也有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其次, 推进分区域流转集体建设用地, 应先将城乡结合的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流转范畴, 最终将全部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全部流转范畴。

(2) 提高农户土地的财产化程度。土地的占有数量和区位直接影响财富的分配。城市土地使用权已经实现了由资源向资源、资产、资本转变, 由重数量向数量与价值量并重转变。农用地因用途管制其实际价值低估, 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受限, 使农民土地财产化程度低于城市。逐步减弱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配合、覆盖全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 比如由中央制定全国统一的、覆盖全体公民的、能满足公民最基本需要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制度;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彻底解除各方参与主体对土地完全自由流转的思想顾虑, 实现土地与农民身份分离, 提高农民的财产化程度, 不仅有利于农民市民化和城镇化, 还有助于农户中产阶级梦想实现。

参考文献

[1]商春荣, 叶兰.无地农民与土地调整、土地流转及土地继承的关系——基于广东、湖南两省9个村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2][3]赵淑芹等.村民集中居住的实现途径及其效果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3, (04) .

[4]杜鑫.劳动力转移、土地租赁与农业资本投入的联合决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3, (01) .

[5]饶永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6]罗必良.产权强度与农民的土地权益:一个引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

[7]黄宝连, 黄祖辉等.产权视角下中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模式选择[J].经济学家, 2012, (03) .

[8]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9]贺雪峰.地权的逻辑Ⅱ—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3.

农户收入论文 篇3

兰岗镇被誉为“西瓜之乡”。西香瓜种植在兰岗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规模、形成支柱产业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一产业发展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今兰岗人民的经济收入如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围绕这一话题,我引导学生选择与社会、家乡密切相关的主题“农户经济收入结构调查”,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确立活动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形式。

2组织学生利用问卷对全镇九个自然村的一百多农户2008年经济收入结构情况进行调查。

3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级的调查报告。

4交流展示:以报告会的形式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共享。

5活动评价。

(三)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能力,如与人沟通、采访调查、对材料整理分析、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因此,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

1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2了解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

3了解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

4全班按自然村分成四个活动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的活动任务,组织成员进行总结、交流。

(四)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用一个月时间,课内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确立本次活动的课题,帮助学生在主题允许的范围内提出问题,自我论证,确立活动的方案,形成活动小组,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课后学生深入村屯调查走访,收集材料。

第二课时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内的调查报告。课后学生准备成果汇报。

第三课时以报告会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五)实施过程:

1确立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形成活动小组,调查走访,搜集第一手资料的阶段。

在这一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必要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资料的筛选分析、调查报告的写作等。重点是指导学生制定调查研究活动计划、设计简要而较规范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为后面的活动扫除障碍。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环节。因此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是教师要指导的重点之一。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进行讨论,最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领导下,设计本组活动方案、分配每个成员的活动任务、利用调查问卷进村入户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完成调查任务。

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人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要全面,有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获取的数据要真实、准确。

2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阶段。

这一活动过程,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并及时指导,尤其是对学生筛选、整理、分析问卷的方法给予指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最终形成组内调查报告。

各小组长通力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各小组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次活动的一份终结调查报告。

3成果展示、活动评价阶段。

表达和交流阶段采用报告会的形式。各小组长对本次活动中小组的活动情况做汇报并由小组一名成员宣读组内调查报告。最后由学习委员做本次活动的终结报告。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的评价反馈。这一环节利用表格形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家长建议)。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调查问卷、报告等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案例与收获

实践活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难度并不很大,但真正运作起来。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少。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很重要了。

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首先是活动主题的准确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兰岗镇以西瓜之乡而闻名。西香瓜的种植也由来已久,西瓜种植也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实惠。而以兰岗中学为依托的西瓜协会对西香瓜的产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学生,尽管在学校通过绿证课学习,了解了西香瓜的种植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但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特色并不太了解。因此,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我就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去思考:以西瓜协会为龙头的各类协会组织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农民增收中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确立了活动主题。

调查问卷怎样设计?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去年你家都种了哪些作物?收益怎样?除了种地,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吗?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可以增收?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活动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纷纷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把四组的问卷汇总、讨论,最后形成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活动小组的编排有多种形式,考虑本次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特点,我指导学生以村、屯为单位编排活动小组。这样各小组学生对调查对象比较了解,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比较有代表性,调查活动又可以得到家长的帮助,容易获得较为真实、详尽的资料。当然家长的参与,也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学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学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带动家长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如何科学种田、怎样发展经济、如何致富等问题。

在家长的帮助下,各小组获得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讲解问卷的整理、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问卷的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整理、分析。对于数字处理,只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对于文字材料要分类计算;抽样调查的数字统计要准确。怎样把问卷的内容分析整理出来,形成一份可靠的材料是学生的活动难点。

活动成果展示结束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次活动使学生调查、走访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了提高。更可贵的是,这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小月同学在谈到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时,自豪地说:“我从来不知道我们村是全镇最富裕的村子。这次调查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认识了我身边一大批普通的农民。他们有的人都把西瓜种到了省外,甚至国外。还有一些人当起了农村经纪人。他们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有灵活的头脑。如果不是这次活动,我还真没想到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能人。原来在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也能有一番大作为呀!”

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 篇4

1.农户收入及其主要来源

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填写收入信息的2056户农户户均纯收入33533.68元。在样本农户获取收入的来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种植业,比例高达 75.54%;其次是外出务工,比例达49.16%;再次是养殖业,比例达到31.89%。相比之下,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在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也较大。

2.农户主要支出

如果不考虑盖房或修房支出,农户支出最多的是教育支出,户均6562元。在主要生产支出项目中,大化肥的支出最多,户均1906元;其次是种子或幼苗及幼畜支出,户均1160元;再次是农药和叶面肥支出,分别为893元和161元。即使不计算盖房或修房支出,其他几项主要支出也达到户均 16183元,其中仅4项生产性支出也达到了4120元。

3.农户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看法

对于大化肥、农药、叶面肥等3项生产性支出,还询问了农户对其价格和质量是否满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普遍对农资价格不满意,而对其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价格的满意程度。综合六个省区农户对3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满意度分别是40.66%和61

三、农户养殖业情况

农户饲养畜禽种类主要是猪、牛、羊和各种家禽。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调查的2346户中,饲养畜禽总数为96986头(只),户均饲养规模为41.34头(只)。在填写了养殖业收入的516户中,养殖业总收入为5997081元,户均养殖业收入为11622.25元。

农户之间在发展养殖业方面的差异也较大,以样本量最大的河北省为例,共有329户农户填写了饲养畜禽的种类。其中养殖猪的有132户,占填写农户的40.12﹪;养殖牛的60户,占18.24﹪;养殖羊的71户,占21.58﹪;养殖家禽的59户,占17.93﹪;选择其他的40户,占12.16﹪。饲养数量一般较少,多数为1—15头(只);有45户农户养殖在15头(只)以上;只有4户在100头(只)以上;1户达到5000头。至于养殖收入,共有152个农户填写了此项信息,户均养殖业收入7396.38元。其中最高收入70000元,只有一户。

七、农户贷款情况

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限制了专业农户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分析结果表明:贷款农户的总体比例为10.32%,也就是说只有一成农户获得贷款。有48.67%的农户使用贷款购买

一、农业生产形势

(一)、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全市夏收粮食播种面积233.46万亩,比去年增加12.3%;单产250.6公斤/亩,比去年增长4.5%;总产58.51万吨,比去年增长17.4%。和1999年相比,面积、单产及总产分别下降3.1%、增加4.5%、增长1.3%。油菜播种面积224.14万亩,比上年增加0.6%;单产112.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5.4%,总产25.11万吨,比上年增长6.0%。和1999年相比,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下降13.6%、增长10.9%、下降4.1%。夏季粮油的单产水平双双创历史最好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加上2004年的粮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种粮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比较效益的上升,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来从事粮食生产,一度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扭转,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加之气候条件总体属于风调雨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油实现丰收真正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诸多有利因素的结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油菜、小麦的种植方式是撒播,移栽的、点种的油菜、小麦比例在下降。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做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一些家庭的劳动力外出创业,精耕细作的劳动力保证不了。

(二)林业产值稳定增长,植树造林任务全面完成。林业实现产值3.93亿元,比上年增加2.8%。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明传电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今年以来,根据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0.4万亩,占预下达任务的104%;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124公里,林带造林94公里,分别占任务的104%和94%;完成四旁植树2010万株,义务植树1460万株,占任务的105%和108%。

(三)畜牧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畜牧业实现产值2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肉类总产20.5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13.77万吨,增长1.1%;羊肉产量4145吨,增长16.3%;家禽肉产量58214吨,增长6.3%。禽蛋产量61179吨,增长3.7%;牛奶产量3378吨,增长199.0%;蚕茧产量2851吨,增长12.3%。但是大牲畜存栏28.97万头,下降5.0%;生猪存栏165.58万头,下降1.6%。

(四)渔业产值、产量、效益全面上升。上半年实现渔业产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水产品产量100977吨,增长6.3%。今年以来雨水充沛,市场行情走高,各地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了渔业的投入,表现为增加了鱼种投放数量,加强了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渔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根据调查,今年渔市行情一直看好,产销两旺,常规鱼类价格上扬近30%,是整个农产品中增幅最高的。在渔业大县和重点区域由于渔时和渔市的拉动,渔业收入成为渔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二、农民现金收入和支出双双快速增长。

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34.2元,同比增长15.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83.3元,增长26.8%,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37.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38.5元,增长10.9%,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52.1%;转移性收入人均107.9元,下降1.0%。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打工收入267.9元,增长34.2%;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70%。农民人均现金支出897.1元,增长16.5%,其中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05.4元,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2.7元,增长21.1%。

四、农村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有升有降。

1、我市今年油菜籽取得了单产和总产双增加的好收成,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的影响,全市平均收购价格只有2.2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20%以上。

2、全市优质小麦的平均收购价格为1.2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9.9%。

3、原粮及成品粮的价格全面下降,与上月比,早籼稻1.56元/公斤,下降6.3%;中籼稻1.48元/公斤,下降6.3%;晚籼稻1.76元/公斤,下降5.4%;粳稻1.80元/公斤,下降3.2%。

4、名优茶叶价格上扬。六安瓜片均价上扬30%,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兰花等名优茶均价也上扬15%以上。

5、水产品上市均衡,价格一路上扬,常规鱼货价格上扬30%左右,名特优水产品价格上扬40%以上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市迅速掀起了宣传高潮,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专栏、宣传车、横幅、标语、明白纸等工具,面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各级农村工作部门组织大批干部深入基层进行宣讲。市政府多次组织开展良种补贴、农业税免征等政策落实情况检查。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各地对农民的“一免征、三补贴”的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进行改革,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正在全面推行“一卡式”服务,避免了中间环节,使得每一个农户应该得到的补贴,直接到银行支取。从对舒城、霍山、金寨三县的调查,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增长点是兑现国家的惠农政策所得到减免和补贴。据测算,我市兑现国家税收减免等惠农政策使得农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我市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抓手,千方百计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项目、协调贷款、引进人才、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争创品牌,积极参与推介,扩大知名度,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在第五届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上,我市40余家企业、120余种农产品参展,展位数18个,达成招商引资、农产品贸易合同15项,总金额达3.63亿元,均居全省前列。在今年初进行的六安市名牌农产品评审会上,30个农产品被评为六安市名牌农产品。我市霍山县被命名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4家龙头企业被确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还组织全市近10家龙头企业参加全省农产品进超市培训,并与相关公司进行对接洽谈,效果明显。

五、问题和建议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今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认真全面落实,气候条件的风调雨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去年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带来比较效益上升的惯性。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国家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农业生产的效益提升没有持续的、有规律的道路。从报表资料分析看,由于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较快增加,抵消了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一是兑现国家优惠政策,二是农民外出创业收入的增长。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国家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情况的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防止谷贱伤农,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一、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和特征 总体而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认真组织实施下,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组织有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果初显的特征,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综合各区县情况来看,全市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其中耕地、茶园流转以出租为主,山场以林权拍卖为主。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参与流转的除一般农户外,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业大户、外来投资商等,呈现出多元流转趋势。三是流转取向特色化。土地流转经营范围从以种植粮油为主,逐步扩大到果蔬、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药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四是流转经营规模化。随着农村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外出就业,相应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推进了土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二、值得推荐的几种类型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符合地方实际且效果良好的流转类型,现归纳推荐如下:

能人大户带动型。即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专业大户、外出返乡农民和致富能人二次创业,凭借其技术、资金和项目优势,领办或创办农业项目,带动农户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黄山区三口镇农技站站长严长杰利用技术优势,转包了集中连片的水田200亩,进行规模经营;黟县返乡农民孙同苗利用在上海打工期间学到的芦笋种植技术和其他资源,于2009年流转耕地50亩,规模种植芦笋,效益良好,并正在扩大规模。

特色产业牵动型。通过选择市场前景看好、适宜地方发展或者是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达到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祁门县药谷公司依托新安医学优势,流转荒山2000余亩,规模种植金银花,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并联合合肥工业大学进行科技研发,综合利用金银花的药用价值,开发各类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休宁县庆元堂徽菊公司依托徽州贡菊优势,大打有机牌,在商山镇流转土地665亩,建设大规模的有机菊花标准化基地,再现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流转户和周边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拉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一般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成片租赁农民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与农户联合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农民技能,带动农民致富。较为典型的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屯溪植物大观园,不仅带动奕棋镇朱村农户发展苗木基地,且组建了振化苗木合作社,以无偿提供苗木等方式,组织附近村民发展苗木生产,每年合作社返利35万元,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工变技工的转化,呈现出“屯溪区苗木市场遍布朱村村民”的景象。歙县霸王山生态农业公司流转集体林地1400亩,规模种植银杏、杨梅等经济作物,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该公司还流转了摇铃湖等水面,发展霸王龟等珍禽养殖,种植荷花、茭白等作物,并拓展为乡村旅游景区。休宁县荣山茶厂投资兴建黄山茶文化生态农业产业园,流转集体茶园5680亩,租金以逐年递增模式结算,仅2010年,安排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农户8000多户,辐射带动3万茶农增收致富。

合作组织发动型。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企业化形式,农民以承包地作股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动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徽州区竦塘苗木基地按照“公司+村委会+农户”组织形式和“基地+合作社+农民”经营模式,通过出租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1100余亩,规模种植苗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且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为发挥土地资源作用壮大集体经济作出了典范。歙县建新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流转国有歙县特种经济林场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油茶种植基地共计2250亩,计划在5年内使雄村乡油茶基地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十二都木竹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山场流转转包农户荒山830亩,建设优质丰产油茶基地,立体种植良种香榧、山核桃,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预期可使该村林农人均增收2000元/年。

立体综合提升型。该类型是在黄山区发现的一种新型流转方式,既黄帝源景区林坑村民组的香林乡村项目。香林乡村公司按农田500斤稻谷/年〃亩、林地60元/年〃亩的价格租赁该组村民全部农田和林地,以拆一还一的原则将全组12户农民搬迁到新建的村民住宅小区,组建兴宏农林专业合作社,实施自然农耕种植法,建设高端的集生态农业、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守净农庄和“至乐山谷”度假村。通过该运作方式,有效确保了农民增收,农户常住人口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人均收入约6000元和稻谷约350斤,还可通过参加农庄务农领取农工工资。同时,有效提升了农村的整体风貌,率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

调研组认为,这些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类型,极大调动了流转双方的积极性,有效确保了各方权益,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全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值得认真研究总结,并积极推广。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良好,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起点低、水平低、效益低,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到位、流转机制不活、渠道不畅通、管理不规范、利益保障缺位等实际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一)对流转工作缺乏全面理解,认识不到位。有的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的事而疏于管理,甚至有极少数地方尚未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发放没有全部到位;有的盲目地夸大土地流转的作用,漠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地方不结合当地实际,以行政命令推动土地流转;有部分基层群众由于信息渠道窄、来源少,加之文化程度低,对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不甚了解,存在着畏惧、茫然的心态,要么不敢流转,要么无序流转。

(二)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流转机制不活。中介组织不健全。虽然各地基本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受农经、林业管理人员和经费等因素制约,只能承担基本的权证变更登记和监督等工作,无法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重要资讯。纠纷调解仲裁作用不明显。大部分区县尚未建立相应的仲裁机构,即使建立了机构,也缺乏有效的调解和仲裁手段,其实际作用发挥非常有限。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我市尚未出台林地流转办法。部分区县的林权流转办法没有及时修订,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三)农民恋土情结浓,农村社保体系弱,流转意愿不强。由于山区农村地理、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贫即满,温饱即安”的思想,把土地看成是“保命田”、“退路田”,要么宁荒不转,要么漫天要价。少数城郊农民期盼城市扩容一次性买断土地,以获得眼前短期高额收入和补偿。偏远山村的农民因交通闭塞,道路不畅,而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对流转兴致不高。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土地流转后造成的客观失地农民的各种生活保障无法确保,农民只能简单地把“土地作为最大的社会保障”紧握在手,不肯或者不敢流转。

(四)流转要素市场建设不平衡,管理不规范。要素市场不平衡。虽然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比较到位,但对资源资产的评估没有统一执行的标准和办法,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与实际工作需求相脱节。耕地要素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法为耕地流转提供必要的服务。制约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变更农用地使用用途情况偶有发生,少数外来投资商流转林地重林木采伐轻资源保护和造林更新现状突出,对其制约处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执行也不到位。合同违规违法多。流转期限超出承包期、发包方未备案、直接与乡镇政府签合同、权益分配不明确等等问题比较普遍,流转双方权益无法保障。农户间的代耕代种绝大多数只达成了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维护权益将无凭无据。档案管理较松散。个别乡镇、村对土地承包合同及相关流转档案管理不严,档案遗失和损坏情况时有发生;权证变更不及时。部分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疏于权证管理,未主动及时跟踪服务,致使农户间互换、转让土地的权证变更登记不准确。

(五)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流转效益不高。在当前政策框架的客观操作上,某些政策不相配套,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比如如何发挥林木限额采伐指标管理对林权流转过程中的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的作用还有待完善提高;流转耕地无法抵押贷款,林业生产资金回笼周期长,融资难;种粮直补、良种补贴未能真正补到流转后的种植者手中,影响着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四、促进规范有序流转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稳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集约经营,是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结合黄山山多地少、耕地零星分散的具体实际情况,现就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稳定政策为前提,提高思想认识。

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为前提,既要看到土地流转是形势所趋,也要深刻认识到市情和实际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和黄山实际引导土地流转,避免盲目流转、行政流转。要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基本国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长期稳定。要加强干部教育。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结合黄山实际正确认识土地流转工作,要主动做好服务引导,而不能盲目推动。要提高群众认识。多途径、多渠道在群众中开展土地流转宣传,提高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既要让群众知道“主动权”一直在他们手中,承包权不会因流转而改变,更要通过成功的流转典型、可观的流转效益触动引导农民主动流转。要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着重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和知识培训,强化壮大集体经济意识,发挥村、组基层组织在流转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以典型示范为引导,稳步推进流转。

总结经验,发现典型,稳步推进。深刻总结土地流转经验教训,在认真分析不同案例,提炼成功运作模式,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不断完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开。以优势产业带动流转。鼓励和支持优势产业、重大项目、能人大户、合作组织牵头推动土地成片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以果蔬、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药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导土地流转,优化种植结构,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升土地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结合重大项目引导流转。以开展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要节点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契机,引导土地流转,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

(三)以权益保障为目标,维护和谐稳定。

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要切实保障各方权益。土地流转要以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为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切实提高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同时要保障受让方的合法利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体现出土地所有权者的利益,利用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特别要加快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制度,尝试在流转过程中直接缴纳社保费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土地流转。

(四)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要出台土地流转细则。要依据政策法规加紧修订完善黄山市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流转办法或细则,明确耕地和林地流转的具体操作规程。各区县也应及时跟进,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文件,指导、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工作。要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根据实际需要,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六中心一窗口”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业要素市场,出台森林资源流转招标拍卖等办法。特别要加快建立耕地流转要素市场,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纠纷仲裁、供求信息、政策咨询、中介服务、合同签订等服务工作。要加强农经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各级农经机构,配齐农经从业人员,加强政策学习和业务指导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耕地流转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和林权流转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要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鉴证制度;要积极推行规范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开展土地流转合同清查,对不规范的合同及时更正完善、登记备案;要加强对乡镇档案管理的指导,确保土地流转的相关档案完备齐全。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落实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土地抛荒、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土地资源和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等行为发生;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变相开发房地产等行为,确保土地流转不留遗憾,更不留后患

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收入来源基本情况

在我市常住户中,有11.80万户的依靠家庭经营获取收入,占常住户的50.24%,依靠工资性收入的11.02万户,占47.24%,依靠其他收入的0.59万户,占2.52%。

3、我市农村常住户耕地经营和口粮来源情况

普查结果表明,到2006年底我市常住户从户籍所在村集体承包过耕地的户21.63万户,占常住户的92.13%;经营耕地的户21.03万户,占89.58%。租入或租出过耕地的户2.46万户,占10.47%,实际经营耕地面积174.14万亩,户均经营8.28亩,人均1.76亩。从口粮来源看:有18.33万户的口粮来自自产,占常住户的78.06%;口粮靠购买的户5.07万户,占21.61%;口粮救济户0.08万户,占0.33%。

二、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行业基本特征

通过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行业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生产的领域,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比重高达90.67%,家庭经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的非农行业农户数较少,参与土地流转的户数很少,即便是经营非农行业的户,也多集中在规模小、收入低的行业,这些特征反映出我市农户收入渠道单一,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还是农业生产经营,且经营理念有待更新、经营渠道有待拓宽。

三、转变家庭经营方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是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靠政策、二是靠投入、三是靠科技、四是要不断拓宽农户收入渠道。

近几年中央连续几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政策上给予了扶持;取消农牧业税、实施种养业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障等等是对农村经济的巨大投入。

在目前农村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家庭经营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家庭经营状况决定农户收入的高低。我市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占种植面积大部分的露地作物只能收获一季农产品,仅仅依靠土地经营增收难度很大,在我市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1.29万户,占常住户的九成以上,非农行业经营户只占到不到一成的比重,因此,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使我市农户的家庭经营方式和理念得到改变。

1、大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的非农行业。我市农户经营非农行业的总量偏小,影响到家庭经济总收入。在经济发达省份,农户家庭非农行业家庭经营所占比重较大,收入也主要依靠非农行业经营或务工。虽然在我市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较多,但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工资收入较少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长期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有限。目前,在我市农村常见的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形式是小车间、小作坊、店铺、饮食店、跑运输、私人承包小规模建筑工程等。

要想有效、稳定的增加农户收入就应该在拓宽农户家庭经营渠道上下功夫,改变目前农户家庭经营单一的现状,尤其是要在经营非农行业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要利用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的有利因素,不断提高从事非农行业家庭户的比重。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上向家庭经营非农行业的户在资金、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

农户收入论文 篇5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从全国的发展规划角度出发,始终把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发展放在二三产业之前。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东平原上,其农业的发展在河南省又是重中之重。在农业如此受重视的地区,农户的收入状况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农户的收入结构如何?为探讨这些问题笔者现做以下研究。

2概念界定

农户收入结构即农户家庭收入来源的多种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其反映家庭收入的不同来源、规模和所采取的不同形式,以及各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

本文将收入类型划分为农业收入、打工收入、做生意收入3种类型。农业收入即农户从事耕作、养殖等农业活动所获收入;打工收入是没有投入资金、只出卖劳动力所得收入,也包括事业单位和公务系统工作人员的工资、入伍服役人员的津贴;做生意是指投入一定资金或劳动进行的经营性活动。

3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地点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周口市西南部,隶属周口市商水县白寺镇,典型平原地貌。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及部分中老年劳力外出务工,白寺镇是豫东最大的半成品板材加工基地,研究区域内现有20多户经营板材加工。

3.2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收集农民收入结构相关资料;实地调查了农户近3 a人口、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家庭财产、耕地利用方式、家庭收入类型以及劳动力劳动时间等信息,进而综合分析农户收入结构现状,给出改善措施和建议[1]。

4农户收入结构现状分析

调查可知,研究区域内近3 a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10%、9%、8%,而河南省近年农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均在20%以上;务工和做生意2种非农收入类型在农户总体收入结构中占比大致相当;部分农户已经放弃农业,只有不到30%的农户农业收入在收入结构中占比超过20%。

由此表明:(1)研究区域农业收入占比低于河南省总体水平;(2)大部分农户在生产生活中对农业的依赖性较低;(3)打工和做生意2种非农收入类型对于该区农户同等重要;(4)收入结构大致处于稳定状态,3种收入类型占比无较大变化。

4.1农业收入与其土地利用方式

4.1.1农户农业收入。研究表明,该区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较少,在现阶段的消费水平下农业收入不能满足家庭的消费与开支。农民就不得不在农闲时间寻找其他的生计方式,农业收入太低是促使农户从事非农就业的一个经济动力。

4.1.2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与投入时间。研究区域内没有农户从事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农业就是土地耕作。研究区域所处豫东平原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农户的土地经营方式相对传统,冬春季节全部种植冬小麦,秋季种植玉米、大豆。

机械化耕作使得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所用的时间大大减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一般只在收获与播种时返乡务农,甚至部分务工人员整年在外,耕地完全交由家中女性打理。由此可见,传统农作物种植对劳动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低,耕地对从事非农就业者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小[2]。

研究区域在1997年进行了最后一次土地分配,在此时间段以后出生的村民以及在此时间段以后嫁入本村的妇女均没有耕地,人均耕地约667 m2。研究区域经营的传统农业耕作没有技术支持可言,销售支持均是粮贩来村里收购,水泥公路交通便利。因此,农户在农业上只需放较少的精力就能保证农耕活动顺利进行。

农业收入低,土地对劳动力依赖性降低,农业耕作时间减少,人均耕地较少,这些因素表明农业在农户生产生活中地位的下降,同时也是农户从事非农就业的动力和保障。

4.2非农收入与类型

4.2.1非农类型与投入时间。非农收入包括打工收入和做生意收入2种。做生意的4户中,2号家庭从事交通客运行业,年均工作12个月,是研究区域中的高收入家庭。3、4、6号家庭从事板材加工产业,厂址在乡镇公路旁,年均劳作时间在10个月。外出务工者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公路等行业,年均工作时间10个月。

4.2.2农户非农收入。研究区域整体非农收入占比为91%,远远高于农业收入,非农收入的高低最终决定着农户的生活质量。区域内农户打工总收入占比为45%,做生意总收入占比为46%,2种非农收入类型基本持平。从研究区域整体经济视角来看,打工和做生意同等重要。

2种非农收入类型对不同农户的影响不同。2、4、6号农户家庭收入以做生意收入为主,1、5、7、8、9号和10号农户家庭收入以打工为主,3号农户兼顾做生意和打工。务工家庭数量高于做生意家庭数量,但研究区域内打工和做生意的总收入相差无几,说明做生意的平均收入高于务工平均收入。

4.3农户收入差距分析

7、8、9、10号4户家庭农业收入占比是所有农户中最高的,同时这四户的家庭总收入却是所有农户中最低的;1、2、3、5号和6号5户的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均在10%以下,同时他们也是农户中家庭总收入最高的5户。由此表明,该区域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与农户的总收入呈负相关。

从事交通客运的2号家庭收入最高,做生意和打工兼顾的3号农户家庭收入排在第二,4、6号两户做生意的家庭处于中等水平。7、8、9、10号以打工收入为主的农户收入最低。虽然1、5号2户的收入比4、号2户略高,但家中贵重的电器、机动型交通工具均比4、6号2户少,而且6号是唯一一户在城里置办房产的家庭。

据笔者调查,在2010年之前从事板材加工者的收入要成倍高于普通农户,受全国整体产业调整的影响,这种初级制造业逐渐没落。即使现在收入一般,但他们之前积攒的财富还足以使他们立于村中的中上层。由此表明,研究区域内农户做生意的收入普遍高于打工收入,但传统的板材加工业面临着严峻的行业转变挑战[3]。

同样从事板材加工的3个农户中,3号家庭的收入要远超4、6号家庭,主要原因就是3号家庭拥有6个劳动力,数量远超4、6号2户。同样以打工收入为主的6个家庭中,1、5号家庭的收入远超7、8、9、10号4个家庭的收入。这是因为1、5号家庭均是青壮年劳动力,7、8、9、10号4个家庭中有老年劳力、辍学少年劳力。由此表明,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该区农户收入的一个主要因素。

2号家庭从事交通客运业,获得成倍于普通农户的收入,究其原因是其在交通主管部门有亲属关系,普通农户很难涉及到这种高收入行业。由此表明,社会关系也是影响农户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5结语

研究区域内农业收入较低,且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总收入呈负相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弱。农户家庭收入以打工和做生意为主,但大部分农户没有较好的非农工作,非农板材加工产业面临困境[4]。该区域出现了由传统农业向非农转变的趋势,但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周口市农区的一部分现状,“三农”问题依然严峻。现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5.1提高劳动者素质

村里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是限制农户收入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文化水平低,使得村民外出务工可选择的行业较少。现在村里少年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更是引人担忧。要提高村民接受教育的意识,培养子女入学深造;村委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设乡村图书馆,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

5.2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研究区域的农业收入占比与总收入呈负相关,传统农业产值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可以尝试种植花卉、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或者从事其他第一产业;或者推广土地流转,将劳动力彻底从低收入的农耕中解放出来,从事高收入的非农就业。

5.3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创新已有非农产业

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自谋生路,虽然现有的板材加工业不景气,但之前的高收入使得最早从事该行业的村民受益匪浅。现在板材加工业陷入困境,村民应积极作出产业调整,或者转投其他行业。

5.4鼓励村民外出寻找合适就业机会

非农就业收入较高,城里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广阔。村民在外出务工时,要有创新精神,不要只在传统低收入工作上循规蹈矩,要敢于涉及其他有挑战性的行业。

摘要:农户收入结构是农民收入来源的构成、比例与相互关系,反映农户的整个收入状况。基于此,以周口市农区为例,分析农户收入的总体状况、农户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具体情况。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小,出现了传统农业向非农转变的趋势,但没有明确的转变方向,“三农”问题依然严峻。然后,针对研究区域实际情况,从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非农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户收入,收入结构,影响因素,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琳娜,陈晴,黄成,等.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管理者,2010(14):275.

[2]姜仁华.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地区间差距[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陈小徽.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农户收入论文 篇6

一、时间:2011年11月下旬

二、地点:桐庐某小学、某景区

三、主办单位:杭州市青年联合会、桐庐县青年联合会

四、参加人员:

1、团市委领导;

2、市青联秘书处工作人员;

3、部分结对的市青联委员及其子女;

4、县领导、徐雯书记、舒丹副书记等;

5、桐庐县青联委员(出资过的)。

五、主要内容

结对青少年与青联委员互动交流,携同游玩,增进彼此交流。

六、具体活动安排

13:50: 到桐庐某小学

14:00:青少年与青联委员互动交流座谈会

议程:

一、团县委、县青联领导致欢迎词

二、青联委员与青少年互赠礼物(青少年礼物为亲手制作、自家产)

三、青少年代表表演节目

四、青联委员代表讲话

五、团市委、市青联领导讲话

六、县领导讲话

上一篇:开发地震技术下一篇:心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