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成长感悟十篇

2024-09-13

课堂内外成长感悟 篇1

如何让孩子们能读有所获, 成了我萦绕在脑中的一个问题。开一个 《草房子》交流欣赏课! 可主题是什么? 曹文轩封底的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对, 抓住美, 从文章美的基调谈起, 再跟学生谈谈书中的人性美, 语言美。

就让我们来看看 《草房子》交流欣赏课的活动过程吧:

一、走近 《草房子》, 初感基调美

很喜欢 《草房子》, 如诗一般的故事, 淡淡的, 却又如橄榄般让人回味无穷。借着目录, 课前我让孩子挑一个最喜欢的章节, 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书中的故事。

经过准备, 开了一堂 《草房子》交流欣赏课。在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过后, 孩子们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 声情并茂地向同学讲起书中那些看似寻常但又撼动人心的故事: 桑桑和纸月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 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 秃鹤对尊严的执著坚守, ……

故事本身就曲折动人, 再加上学生们的精心准备, 底下的学生被迅速地带回到书中, 忆起书中的故事情节。大家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 来到了油麻地, 走近油麻地小学孩子们的身边……一部《草房子》就像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真善美!

二、走进 《草房子》, 体会人性美

草房子中主人公多为孩子, 当我问起最喜欢哪个人物时, 班上沸腾了。我让学生在小组里面交流, 并说说理由。讨论结束后, 我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喜欢桑桑的调皮, 自然少不了他用蚊帐做渔网, 将碗柜改成鸽笼的 “光辉”事迹; 喜欢桑桑的仗义, 立马有人谈起桑桑为了保护纸月, 与刘一水干架的故事; 喜欢桑桑的善良, 有同学回忆起桑桑卖鸽子给杜小康筹钱; 喜欢桑桑的坚强, 有孩子用桑桑害鼠疮的事来佐证……

有喜欢杜小康的, 喜欢他那股与生俱来的骄傲劲, 更喜欢他面对困难时勇敢的担负起了责任的勇气……

还有喜欢秃鹤的, 尽管他给油麻地小学带来过耻辱, 但他在《屠桥》中的精彩表演却深深震撼了许多人的心, 大家被他对尊严的执著坚守感动了……

学生们读懂了那些跟他们差不多大的油麻地的孩子, 并且喜欢上他们。

但光读懂还不是我想要的, 我又追问学生们: 这些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 有学生发现了: 刻骨铭心的苦难, 这些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苦难! 那他们又是怎么面对的呢? 学生们顺着老师的思路走下去, 恍然大悟: 他们都选择了坚强。在抗击疾病的过程中, 桑桑在痛苦与关爱中成长着; 孤独, 贫穷, 使杜小康学会了坚强, 学会了勇敢; 秃鹤用行动回击了别人对他的蔑视, 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接着, 我让学生围绕 “磨难、挫折、厄运、成长” 等关键词, 提炼 《草房子》这本书的主题, 写在纸条上, 制作一个书腰。孩子们的答案精彩纷呈: 《草房子》是一本富有哲理的书, 它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生活中会遇到困难, 要勇敢面对; 《草房子》是一本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书, 它告诉我们挫折是促进我们成长最宝贵的东西; ……

这个时候的我出示一首概括全书内容的小诗, 我和学生轻轻吟诵着, 耐心地咀嚼着, 一起感悟成长的美丽

成长的美丽

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在油麻地金泽闪闪的房檐下/我听到竹笋拔节的声音/

我闻到了花苞绽开的芳香/冬夜的苦练中/秃鹤/长成了月光下最英俊的少年/

洪水的洗礼下/孤独的芦苇荡中/杜小康/坚毅地站立在了生活的路口/病痛的折磨下/桑桑/绽开不屈的微笑/……成长在苦难中开始/成长也因苦难更加美丽/。

通过交流, 班里学生走近书中的人物, 充分感悟了文章中的人性美,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通过交流, 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三、驻足 《草房子》, 感受语言美

书中的环境描写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瞧, 对草房子的描写, 对人物的描写等, 多么生动精彩, 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典范呀!

如何引导孩子们目光聚焦语言文字呢? 我想到了电影。何不让孩子先看看电影, 再读读相关描写, 比较品评中发现文字独特的魅力? 我精心剪辑了几个镜头给孩子们看, 再让孩子们找出有关描写读一读, 比较电影、文字哪个想象的空间更大, 更能给人美的享受。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电影, 有滋有味地读文字, 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课后, 布置他么们品味文字的精妙, 鼓励他们把喜欢的片段背诵下来, 有意识地积累文字……精美的语言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浸润了孩子!

《草房子》阅读交流欣赏课结束了, 美丽的草房子却留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摘要:重视课外阅读, 不仅强调阅读过程, 也要注重读后的交流感悟。《草房子》交流欣赏课紧扣“美”这个主题, 先走近《草房子》, 初感基调美:再走进《草房子》, 体会人性美;最后驻足《草房子》, 感受语言美。

课堂内外成长感悟 篇2

我们的教师不缺乏教学实践,但为什么往往成长有限?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职后发展的根本源头是岗位实践问题的解决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一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学研究故事。可以说,教师是在浸润于自己的和别人的教研故事中成长的。

如何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更主动?这是一直困扰A老师的一个难题。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与课堂行为改进实践的尝试,这位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围绕“把话说得真实、具体、生动、有情”这一教学目标,对一节说话训练课进行了精心设计。

课前,把学生分成“作物栽种”“浇水”“施肥”“松土”等多个学习小组,在校园“生态田园”中作劳动体验。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用“难忘”这个词,说一句描述这次劳动的话。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1)教师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同组劳动的学生为同一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生都要说,并写在纸上,三是从学生交流中推出1~2句小组中写得最好的话,并要说出推荐的理由。(2)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暗示这些“好话”中隐含着的“真实”“具体”“生动”“有情”等意境。(3)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说好一句话的四条基本要求。(4)教师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这些基本要求,改写原话,记录下第二次想说的话,并选出本小组写得最好的一句话,再用全组的集体智慧对这句话精心修改。(5)将每个小组的佳句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体”等含义的把握,让学生自己感悟“具体”与啰唆、简练的关系。(6)每个学生对第二次修改成的那句话,按照对这四个词义的再理解,作再修改,写下改成的第三句话。最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为父母做件事,然后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说一句话。

有什么样的教,就会有什么的学,课堂变革“牛鼻子”的缰绳握在教师手中。以上这个教研故事中隐含着五种值得赞赏、可以借鉴的实践智慧。一是学习成果的可感受。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自己写下了三句话,第一句话代表的是每个学生的原有说话能力水平,而第二、第三句话,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成性成效,直观生动。二是用活了“小组合作”组织形式。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组织形式,才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有品质地动起来的实在时空。三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释放。教师不断地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行进的过程中“架梯子”“铺桥梁”,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四是有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环环扣紧,有很强的内在递进逻辑性。五是布置了针对性很强的融通生活作业。既有对学习成果迁移、内化的作用,又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融通生活的学习意识与习惯。

从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研故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与把握。

一、教研故事是一种用故事形式去对有智慧的教学实践作反思与记录的研究方式

故事作为一种大众文学体裁,有其特殊的魅力,即它的故事性: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并且情节生动、容易传讲。教研故事是故事家族中的一位成员,自然也该符合以上这些特征,但它作为一种日常研究方法和教师成长途径,多了一份研究与自我教育功能,强调教学问题的解决智慧和对教学工作的领悟作用。教师不是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者,而是教学实践工作者,以实践研究见长的教研故事是一种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与成长工具。它不仅是一个关于真实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故事,而且是用具体的行为语言描述问题解决过程,用教学理论诠释这一过程的智慧力量。

二、教研故事是一种着眼于教学工作改进的智慧行动

问题解决是教学工作得以改进的唯一途径,可以说,教师是伴随着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断地得到成长的,是一个相对缓慢的累积过程。每个教师每天都会遇到不少岗位实践问题,这些鲜活的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包含了起因、过程与结果,都是教研故事,教学工作的改进正是由一串教研故事连接起来的。有教研故事意识的教师,会有一个习惯:不断地追问工作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哪些是关键的核心问题?问题的起因是什么?问题是怎么被解决的?解决的结果如何?理性分析提炼出其中的实践智慧是什么?并把它用故事的形式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学工作的改进过程虽然伴随着许多教研故事,但被记录下来的教研故事应该是有创意、有智慧含量、有典型意义、很生动、易传讲、给人有启示作用的。不少教师之所以没有故事,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工作创新与实践智慧,没有真正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故事意识与能力,没有及时地记录与呈现故事。

三、教研故事是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成长的平台

模仿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他们往往在“听”教研故事中得到问题求解的启发,在“观”教研故事中感知问题解决如何去行动,在“演”教研故事中尝试与验证故事经验对自我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实践反思学习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自己已有的有智慧教育实践进行深度反思,并以教研故事的形式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梳理清楚其中的经验与生成性问题,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教研故事。不仅把自己的教研故事写下来,而且通过带教或形成教师教育课程的形式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能够让他人在分享你的故事中得到职业精神的升华。探究学习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要方式,面对教学实践问题,用自己的见识、理论、智慧与方法去作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去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能够从中得到成长。

四、教研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智慧传递形式

有很多优秀的老教师留下了被“逼”出来的论文,但就是没有留下更有实际价值的、生动的、被传颂的教研故事,这是一种很可惜的智慧资源的丢失。教学是一个多因多果的复杂系统,教学经验包括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有一部分的教学知识是不能被清晰地表述而得到有效的传递的,是一种隐性知识。论文多数是对显性教学知识的阐述,而教学故事的其中一个优势就在于记录了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载体把其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时记录下去,传递出去,这也正是教学故事的魅力所在。目前,教师培训不吸引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培训者没有多少有品质的教学故事,讲得多数是符号经验、显性知识,缺乏了以教学故事为支撑的“做”的经验与“观”的经验。导致教师做不来,学不会,削弱了其应有的价值。

五、教研故事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

教研故事以教师岗位成长中所遇到的实践难题为求索对象,以自己曾对此问题解决的探索行动为主要内容,以生动的行动语言形式讲述问题解决的叙事。作为一种研究形式,需要有超越故事这一大众文学体裁的写作要求。一个教学故事,至少隐含着三个部分。一是问题导向。主要交代这个故事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包括问题来源、问题的现象、问题透视、问题解决的意义。二是情境再现。主要叙述问题起因、问题解决过程和问题解决的效果。三是分析与反思。主要叙述问题之所以得到解决的理论解释、解决过程中的实践智慧亮点、主要的启示作用以及故事中不够完善之处。教研故事作为一种日常的研究方法,还需要有计划地协调推进。教师可以认准某个专题,形成系列化的教研故事,并且应该有相关的理论学习跟进,有自己原创的、对别人教学活动观摩的教研故事写作,还要不断地搜集同一主题下别人的相关教研故事。

感悟生命课堂,收获成长乐趣 篇3

2011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走进淇滨小学,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并担任六(7)班的班主任。刚开始,我认真备课、进行反馈和练习……每一项工作都投入了极大的心思。但是,课堂效率并不高,学生并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课,有时候教室外的一点变化都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我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我很是苦恼,为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积极性这么低呢?

后来,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生命课堂。什么是生命课堂?如何打造生命课堂?这成了我一直思考并努力寻找答案的问题。

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一位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向我展示了一节节鲜活的课。那种课堂给人的感觉是真切而充实的,是灵动而活跃的,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和谐。

我印象深刻的是姬丽萍老师的《五彩池》一课,整节课书声琅琅,构成了课堂上最美丽的旋律。最为出彩的是课堂反馈环节,练习题的设置很新颖:“这么美丽的五彩池你们喜欢吗?你们该如何表达这种喜爱之情呢?有感情地朗读,还是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还是为五彩池设计一则导游词或广告词?还是……小组讨论,自由选择。”之后分类反馈。她的方法灵活,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怎么会不高呢?!原来,高效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于是,我在备课时更加用心,抓住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备课,课堂效率就高多了。比如,有几个上课爱说话的孩子喜欢听故事,那么就在课堂上补充课外知识等;有几个学生不喜欢做作业,那么就布置多样化的作业,让他们自主选择,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一样能享受学习快乐!

后来,我的课堂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我校引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我参加了培训,并学习运用白板资源,把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起来。在语文课上,可以导入视频,也可以导入字典、声音、图片……孩子们天生拥有好奇的心灵,运用白板时,他们睁大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课、思考。

我经常去听冯国霞老师的课,并向她请教教学方面的问题,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尊重学生的品质。她管理班级民主而自由,班级氛围很轻松,学生可以和老师自由交谈,他们之间是师生也是朋友。这使我领悟到:只有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尊重生命的内在本质特征,并且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的关注和呵护,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现在,我班的孩子会不时来和我谈心,也会无拘无束地给我提建议。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学习气氛浓厚而轻松。原来,打造生命课堂,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

教师课堂成长培训心得感悟 篇4

一、读写是打读写是打通教师成长的节点

本次共有25位成长力教师上台授奖,我聆听了其中四位成长力教师的成长报告,从他们的报告中我察觉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迷茫过,苦恼过,无奈过,但他们都能坚持做两件事,阅读和写作,正是这两件事使他们从数万名教师中脱颖而出,因为通过阅读他们实现了与大师的对话,站在大师的肩上使自己看的更远,通过写作他们实现了深刻的反思,赶走了疲惫,理清了路径,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他们在读写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同路人,心灵之花得到碰撞,因目标和志趣相同而团结在一起形成发展共同体,从此不在孤单,不在孤独,彼此鼓励,共同成长,实现了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正因为他们读写和坚持才有了今日荣誉和掌声,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坚持读、写、思,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

二、方向决定走向,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

第一眼看到长垣一初中的校长觉的他很可笑,腰板都挺不直,可谓有特色。

“方向决定走向,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高度”这是长垣一初中蔡瑞昌校長讲话中的三个小标题,从他的发言内容中使我对其貌不扬的他另眼相看,越听他的阐述越觉的他是一位有高度,有思路,很睿智又脚踏实地舵手,改变了我的第一感觉。

随后我们参观了大课间,学生就餐,学生宿舍,学生教室,校园文化,档案管理,早教研活动,学生课堂,学生社团,家長学校等等,更是令人惊叹,在对比中感觉我校需提升和改变的空间很大,从他们管理人员的言谈中能感觉到一种乐此不疲的研究探索精神,从学生的课上,课下表现也能察觉到一种有序,自由,快乐,敏捷,自信。。。,能看到这种校园景观,我觉的决非一蹴而就的,也不单单是一个自主管理带来的,肯定有他们的发展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教科研体系,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军人物”我觉的也挺有意思,引发我很多思考。

总之,此次长垣之行,不但找到了差距,也借到一些方法,还存有一些疑虑,决定再次探访。

守望童年,感悟成长 篇5

毛芦芦,原名毛芳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衢州市作协副主席,衢州市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迄今已发表作品四百多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图书。曾三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两次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得“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奖、“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一等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提名奖等奖项。

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和浙江省文艺精品扶持工程,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翻译资助。

[作品简介]

“毛芦芦守望童心”系列图书,精选毛芦芦成名作《芦花小旗》、长篇小说《青梅竹马》、短篇小说集《月光自行车》及散文集《春天的花事》《燕子来时》《亲爱的小红枣》等作品,用简单唯美的文字,书写天真稚拙的童年,诉说心底的感情。这是一套写给童年的唯美之书,是作家献给所有的孩子,以及曾经是孩子的大人的礼物。

[精华分享]

燕子来时

一切都静好如初。

门前的枣树,屋后的橘林,堂前的八仙桌,门边的竹躺椅,香几上的烛台,楼梯下的瓶瓶罐罐,瓶瓶罐罐里的蜂蜜和冰糖,瓶瓶罐罐外的浮尘和光阴,一切,都静好如初。

可他已经不在了。

那个鼻梁高挺、额头晶亮,活到九十三岁,笑容依然真率、灿烂如稚童的男人,已经不在了。

本来,他一直就坐在那竹躺椅上,烘着火,或打着扇,静静聆听着亲人的足音。

聆听着儿子从紧挨着的新屋堂前,穿过短短的弄堂,走近他,又走到灶底去了,烧火做饭,然后为他端来香香的肉汤或软软的豆腐。

聆听着老妻颤颤巍巍地从小女儿家回来,看一眼他,傍着他坐一坐,说一会儿话,再抖抖索索地离开,慢慢摸到门前,坐上她的轮椅,再由小女儿推回她的家去。

聆听着孙女孙子、曾孙女曾孙子周末回家,在静静的堂前,制造出一片喧闹,然后又匆匆离开。

聆听着他自己的往事,聆听着他自己的寂寞。

对了,很多时候,他是寂寞的。没有亲人的足音在这堂前响起的时候,唯有梁上的燕子,是他的伙伴。每年,从农历二月底到八月中下旬,唯有燕子,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通常,屋梁上有一窝燕子。有时,也会有两窝。

他知道梁上燕子的家里,燕子夫妻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修补房子;什么时候孵出燕宝宝,燕宝宝有几个;燕宝宝怎么贪吃,燕爹燕娘怎么辛苦;燕宝宝什么时候学飞,什么时候飞走另立门户;什么时候这对燕子夫妻重做燕爹燕娘。

原来,燕子一年不仅仅孵一窝孩子,这就是他告诉我的。

只要梁上有燕子,我回家时,他都会跟我说说燕子的事情。

仿佛那些燕子,跟我一样,也是他的亲孙女呢。

因为他——我至爱的爷爷,我更加热爱燕子了。父亲告诉我,本来,他和爷爷最初是想给我取名为“燕子”的,可后来因为外婆送了个名字“放米”给我,他们没坚持,所以我才无缘与燕子同名。

燕子在老屋堂前飞来飞去,不知多少年了。

一直喜爱燕子的爷爷,自从前年秋天奶奶被我小姑接走后,就成了守望燕子的“专业户”。

去年初夏,九十高龄的奶奶终于回家,不走了。她在小姑家摔了一跤,回家时已不大能说话了,却知道紧紧握住爷爷的手——紧紧握住那双她握了整整七十年的手……

半个月后,奶奶撒手,离开爷爷,离开人世。

二十八天后,只有脚不大灵便的原本身体好好的爷爷,竟追赶奶奶而去。

家里,唯剩了我爸和瘫痪十年之久的我娘。我和弟弟想接父母进城去住,可父亲不想进城的理由,竟是因为燕子:“我们走了,没人给燕子开门,燕子怎么办?”

后来,燕子离开,父亲又说:“明年燕子回来时怎么办?”

是啊,我也舍不得这些陪伴过爷爷的燕子,连我十一岁的孩子也说:“阿公既然舍不得太公的燕子,就让阿公住在乡下吧。”

就这样,我的爹娘仍留在乡下。就这样,我仍需时不时地抽空回老家去侍候我的病娘。

今天,三月三,是吃荠菜饭的日子。我在午后赶回家看娘,先去老屋堂前拜爷爷奶奶的遗像。那时就有意识地往屋梁上看了一眼——梁子西边的燕窝破了,当然没有燕子;梁子东边,那个离爷爷的竹躺椅最近的燕窝完好如初,可窝里好像也没有燕子。

我叹息了一声,对照片上笑意盈盈的爷爷说:“你的燕子还没回来呢!”

可等我给娘擦过身子,端着一脸盆衣物穿过老屋堂前,准备去灶屋门前的水渠边洗涤时,我却听到了两声燕鸣——叽叽。

一抬头,只见一个嘴角鹅黄、胸部浅黄的燕子,正在燕窝门口,歪着脑袋打量着我呢!

一见那燕子,我的泪便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抱着一盆脏衣服,就那么呆立在寂静的堂前,任泪水哗哗地奔流,奔流。

爷爷,您的燕子回来了,您什么时候也飞回来看看我们啊!

我只想知道,您在那边的世界是否真的追上了奶奶?我只想知道,你们在那边过得好不好?

哦,燕子来时,一切静好如初。只是我的爷爷,再也不见了,还有他深爱的奶奶,我们深爱的奶奶,也不见了。

爷爷,这梁上的燕子,可能是您变的吗?

教师成长感悟 篇6

机械系

叶爱莲

我在重庆工商学校工作已是第六个年头了,这六年既短暂又漫长,这里边既有领导的关 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努力。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老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四、有承担才有成长

除了做好本职的工作之外,更要兼顾好领导安排的工作。前两年我接管高考班工作,我觉得是领导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虽然有的方面我不是很懂,但是我每次都很虚心的向教过高考班的老师请教。经过努力,两年来,高考成绩越来越好。总之,我会尽我所能、用心的做好领导安排给我的这份工作。

五、有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学习的差异。要想把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统一的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对的。要用不同的尺子来量孩子,发现孩子与与众不同的长处。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那样你满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爱因斯坦小学呆头呆脑,学校开除;黑格尔大学毕业,辅导员的评价:“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长哲学”。没有想到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黑格尔成为哲学大师。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我们怎能凭孩子的一时表现,判断他的一生呢?

我和我的娃——新教师成长感悟 篇7

不要以为我去的是小学哪个年级的哪个班,我任教的高二年级。他们是高二普通班的学生们,这里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大都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要搞小动作、把重要的句子画起来、作上标记、作业讲解将错误的选项进行订正等等,都需要老师一一的引导,学生才会做,这就是传说中的“拨一下,动一下”,由于连学习习惯都要一一教导,不比小学生好教,所以我叫他们小朋友,而他们或者由于很久很久没有人叫他们小朋友了,感觉特别亲切,或许是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要求超过他们的能力,面对学习或是逃避、或是得过且过,被称小朋友,感觉压力突然小了。

这就是我的娃,成熟的个头,调皮捣蛋的个性,佯装自信的外表,脆弱幼稚的内心。我的娃,他们很喜欢我,也许是由于年龄相仿,觉得我们有很多共同点,也许是我不会在他们面前倚老卖老,对他们并不严厉,我更像一个姐姐。我也很喜欢他们,我的这些娃,只有你走近他们的心,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许多是“问题学生”,在他们心里都有一块脆弱无助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学生其实学习能力不错的,但由于从小家长忙于做生意,对小孩的关心和教育不够周到,从小到大,几乎处于散漫状态,所以对他们来说,更渴望得到关怀、认可。如果是在曾经,和我一样是他们的同窗时,我会觉得这样的学生不好好学习,总是谈谈恋爱,想着法儿的违反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影响他人学习,就是一帮无可救药的学生。可现在,作为他们的老师,对这些学生不是厌恶,更多的是同情,更多的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成长经历,从中来找出他们目前问题的原委,从而来开导、激励他们,而不是泛泛地对每一个学生都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铃声响了,小朋友们在座位上坐好,我们开始上课,作为新教师,上课总是有不足的,因为自己对教学内容、学科知识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还不能脱口而出,所以上课时我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尽力做到完善流利的讲解。对学生的关注至少在新课时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当听到同事说:“我经过你的班时,看到你的学生都是头抬得高高地听你讲课,听得很认真。”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幸福。对一个初登三尺讲台的菜鸟来说,还有什么比她的学生乐意听她的课更幸福呢?关于课堂教学,我们提倡有效教学,对于新手来说,虽然不能说做到高效,但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对于如何与我的娃沟通,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有所不佳的娃协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心得的。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首要任务,不仅是对教科书上讲述的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拓展,更需要通过听其他前辈的课以及通过翻阅各种教辅资料来补充完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接近的,做到新课程中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比较容易的,所以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必须要细细观察生活,将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物自然得带进课堂。比如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是因为温度偏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下降。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他们很容易被吸引进课堂。所以备课不仅仅在课前的准备时间,更是处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由于我的大部分娃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足,对他们来说,探究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不适用的,一般我的课堂以讲授为主,在讲授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在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也是少于45分钟的,如何巧妙安排时间,使他们高效学习,也是要教师精心准备的。如刚上课的几分钟用来回顾上节的知识是非常好的,一方面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则可以通过问答将一部分还没静下心来的学生逐渐地带进生物课堂,而不是课堂开始了,但思绪还在神游。回顾之后进入新课,这样新知识也不会显得突兀,不会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时候不知道将新学习的知识放在记忆储存空间的哪个位置,所以知识的确需要学生自主建构,但如何引导和安排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储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又一个问题。前面提到,条理清晰,但往往条条框框容易使人倦怠以及失去视听的重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并且反复强调重点,巩固难点。

上课的时候,问一句:“听懂了吗?”可爱的娃会齐刷刷的回复:“听懂了!”在此时,我一方面很开心,另一方面,在讲某些知识点时,听到大家说听懂的时候,我仍会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因为在我的娃中,一定有一部分不是没听,就是还没听懂的,这多出来的一遍,一方面为没听懂的学生,一方面为警示那些没有听的学生:“这最后一遍你要听!”上课的时候,问一句:“你们在吗?”可爱的娃会齐刷刷地说:“在!”这是为了警示他们课堂精神不佳。有时候也会冒出其他的回答:“隐身!”“潜水!”哈哈,这时候在差点只剩下我一个唱独角戏的课堂中,他们又回来了,气氛又活跃起来了。

分享感悟 见证成长 篇8

见证成长

新年伊始,带着春的气息,怀揣彩色梦想,生活家的家人们在进行为期一天半的培训后,于2月6号下午欢聚一堂,分享感悟,畅谈未来。整个分享过程,充满轻松温馨的气氛。

分享会上,大家结合培训内容围绕2011年的收获、过年的感受、2012年的愿望、如何实现2012的愿望四个方面展开积极欢愉的分享交流。谈及2011的收获,有因进入生活家而幸福的;有因感受到团队力量而自豪的;有因得到提升而满足的;有因获得知己而欣慰的。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我们用心感受,收获总会不期而至。“生活家”是大家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有人说它让自己感到家的温馨,有人说它使自己不再彷徨,找到前进的方向,每个人都对这个地方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生活家已不仅仅是大家工作的一个舞台,它更是生活家人共同的精神依托。

一年又一年,新年的幸福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从谈论自己到更多的谈及父母,因不能常回家陪父母的愧疚,因不经意间发现父母白发骤增的心酸,因父母紧拉衣衫不舍自己离家的默然落泪。“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看到父母苍老的那刻,才有深入骨髓的感受。父母永远处于大家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当红星店经理郑圆圆说到母亲病重却不能常陪伴时,她哽咽了,在场的所有人都红润了眼眶,一阵沉默之后,自发的掌声整齐地在会场回响。这是对郑圆圆的鼓励,更是对所有父母的感谢!

新年新气象,2012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斗志,为自己,为父母,为梦想,为责任,在场的每位生活家人都勾画着自己的宏伟蓝图。买房、买车、带父母外出旅游及做全身体检、寻找人生伴侣等等,说着这些不大不小的愿望,都是一脸坚信、认真。对于如何实现这些愿望,大家承诺着改变、完善,一步步实践规划,达成梦想。

分享会的主持人王海鹏王总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2011及2012。2011的累、2012的改变提升,王总真挚诚恳的分享赢来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对于此次分享会,王总用“成长”作为总结。生活家在成长,生活家的每位家人也在成长,懂得感恩,懂得责任。

生活家用两天的培训调动大家的工作激情,拉近公司与员工的距离,宣扬并实践着家的终极理念。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高回报的长远投资,公司组织为期两天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职业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了员工的工作质量、满足了员工对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培训分享,家的气氛更温馨、浓郁,以家为核心的生活主义得到完美诠释。郑板桥曾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分享的意义不单单如此,它是人与人的融合、心与心的交换、情与情的传递,生活家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分享着每人的幸福更共享着大家庭的温暖。

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应该积极的创设一种民主的、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上好一堂课,问题情境的设置,恰当的提问和适时的学生活动非常重要,这些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是我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做的一节《指数函数》的教学案例,我的教学过程由问题情境,提问,活动,例题组成。我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生长”出新的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式、探索式学习。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情境一: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动画,使学生自然得出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之间的关系。

情境二:通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古训,分析得到木棒长度y与经历天数x的关系:y=()x。

提问1:y=2x和y=()x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某个函数类型吗?

提问2:你能从以上两个解析式中抽象出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函数模型吗?

通过动画和古训引起学生的关注,从学生能够解决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提问3:y=ax,x∈R中的a有要求吗?

学生活动1:分组交流、讨论。

经过学生讨论得到a>0且a≠1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然后总结指数函数的定义。

提问4:y=2x,y=x2,y=-2x,y=2x+1都是指数函数吗?

学生活动2:继续讨论。

通过对形式的辨认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的理解,这样既突出了本节重点之一指数函数的概念,同时为后面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埋下了伏笔。

此时教师把问题引向深入,对一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提问5: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思考y=2x和y=()x的图象从单调性看上一样吗?

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细胞与木棒变化,两个函数的图象从单调性上看一增一减,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3:分别用列表、描点的方法画简图。

学生自己动手用列表描点法画的简图证实了这一结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提问6:图象不一样说明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象与什么有关?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图象分a>1和0

提问7:指数函数有哪些性质?

同学们会很自然的用刚画的图像来探求两种情况下指数函数的性质,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图象特点等几方面给出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并给出表格,让学生根据图象填写。

学生活动4:看图填表。

这个过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表格的完成使学生体会到很大的成功感,也将学生思考的热情带入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的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方法,主动地去感悟知识,提高能力,全方面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体现,提高能力,健康成长的家。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篇10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闫家学区师生作文演讲比赛记 为了落实全县语言文字达标工作,贯彻张语委办发【2011】1号文件精神,闫家学区于2011年4月27日在中心小学举行了由学区少先队大队部主办的师生作文演讲比赛。比赛以“诵读经典,感悟成长”为主题,以“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快乐成长,”为活动口号,激发孩子们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上午九时,比赛活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帷幕。学区马克智校长就活动的意义、对学生的期望做了讲话;第三板块“经典诵读”共有28个参赛作品,既有自己作品的展示,也有经典的吟诵。师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品味,经典的感悟,呼吸书香,为精神打底。随后全学区师生为病痛中的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马文涛捐款,献上了一份爱心。最后,进行了颁奖仪式。为了激发师生的参赛热情与积极性,享受读书的乐趣,对全部参赛的29名学生分甲、乙组设一、二、三等奖进行了表彰,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对获得一等奖的辅导教师同时进行了表彰。活动历时三个半小时。

本次活动使“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要求更进一步深入,激发了师生读书的兴趣,营造了学区良好的读书氛围,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上一篇:薪酬激励机制问题下一篇:GIS原理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