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十篇

2024-09-13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1

然而, 在中职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职德育必修课程, 是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 在帮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职业生涯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 现在各校的老师大多采用活动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 指导学生根据主观客观的因素来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的文稿写法、技巧、版面设计、内容等方面也会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 在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职业规划课教师往往单纯从课程教学、规划理论、规划书的撰写方面开展教学, 而忽略了一些方面:

第一, 对中职生职业期望的了解。

中职学习时期是职业意识确立期和理想化职业选择期。学生入学前填报志愿时, 一般都经过初步的职业选择, 但是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是宽泛而粗浅的。要指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问题:中职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最重视和不太重视的条件是什么?对中职生职业选择影响较大的教师和家长在对中职生的职业期望上与学生本人对职业的期望是否有差异?学生的职业期望与职业现实是否一致?等等。

第二, 对学生规划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大都停留在理想教育、对职业规划的基础理论和规划步骤的知识介绍、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等, 对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制定方案、作出决策、监控自我行为等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够, 对学生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心理调适方面的辅导也较欠缺。

第三, 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开展规划教育。

目前许多教师除了教材和配套教学参考书外, 很少对企业行业进行调查实践, 对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工艺、新规范等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 职业规划课教师应熟悉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等, 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 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发展性、突出教材内容与专业特点的结合,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活动, 活动任务成为课程内容的鲜活的“血液”, 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命力。

另一方面, 专业课老师也应学习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职业规划更切合专业要求的指导。

第四, 关注学生个性和特长

在教育过程中, 学校、教师往往用统一的内容教育学生, 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本次大赛增设的特长展示环节, 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 也展现自己的个性, 在选择展示内容及训练的过程中, 还能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如何让好的个性与特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利于今后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进步与成长的过程。

二、如何整合校内外职业生涯教育资源

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 还应整合校内外职业生涯教育资源。

第一, 加强实践的指导。

目前, 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缺乏实践性的教学, 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较弱, 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措手不及, 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的发展与成功。

在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都有实习实训的安排, 而学生通过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 能提高对专业的认知, 提高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了解, 能培养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 因此, 实践活动对学生由“学校人”转变为“职业人”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二, 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竞赛, 学生能更为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了解自己现有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锻炼能力, 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指导和参与竞赛活动, 也会引发我们教师去思考一些问题, 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等等, 这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促进。

第三, 开展专题辅导、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

为备战本次竞赛, 多间学校请专家到校开展讲座, 讲述职业生涯发展实例, 给予学生们榜样的力量。例如广州市建筑工程学校, 邀请到广州德高建材有限公司代表校友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场技能的专题讲座。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邀请了中国俊才网资深营销经理吴智芬高级讲师、番禺区就业服务管理中心黎燕苹科长到校开展针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

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 能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 企业在招聘中会着重参考学生哪些方面以及应届毕业生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等, 为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如果学校能将这些活动作为学校的常规性或经常性的工作来做, 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大有裨益。

三、有效整合学校、社会 (企业) 、家庭的力量

本次职业规划大赛能顺利进行, 与各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首先, 各校高度重视, 认真组织本校的预选赛, 多数学校由德育教研室 (组) 、招生就业科等组成工作小组, 制定活动方案, 开展相关工作。其次, 积极发动, 通过广播台、宣传板、黑板报、横幅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动员, 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规划设计活动, 为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拔赛各项活动正常、有效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 学校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全员参与。多间学校在布置活动工作时, 都是多个部门联手开展活动, 基本上是以德育教研室 (组) 为主导, 联合招生就业指导科、学生科、教务科等共同开展工作。

但是, 仍存在如下问题:主办单位单一, 只是由德育教研室 (组) 的老师独立承担指导工作, 没有联合招生就业科等, 力量单薄, 对学生的职业性、行业性等的指导略显苍白。

这其实也是目前中职学校中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的情况:不少学校没有把职规教育作为促进学校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机制不健全, 工作不落实。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德育教研室负责, 学校招生就业科通常是负责招生、就业安置, 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就业招聘会等, 很少展开真正的职业指导工作。专业科负责专业课程教学, 学生科负责学生日常管理, 教务科负责日常教学管理, 基本上都不参与职业生涯教育。从学校整体上并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来进行统一计划和安排, 未能科学、高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

实际上,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由学校某个部门能单独完成, 由于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教程, 涉及到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 必须有效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次大赛亮点之一是与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测评中心开展合作, 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测评环节。各校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测评, 首先是做好宣传动员;其次是开展测评前的操作方法解读, 以提高学生测评的准确性和效率;最后是组织学生上机测评。通过人才测评, 提高学生对自身个性的认识, 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合适自身的职业和发展路径, 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可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的人才观、企业文化;了解就业形势、市场供求信息, 等等。

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是没有参与到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 往往觉得事不关己, 因此高高挂起。其实, 专业课是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最密切的,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职业的发展前景等, 将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大有帮助。

而德育课老师也不能“孤军奋战”。从本次比赛中学生的文稿来看, 总的设计思路较为清晰, 层次分明, 内容较完整, 文字表达较流畅;在内容上, 自我认知部分真实, 较全面, 目标路径合理, 体现了阶段性;所制定的措施比较详细、可操作性较强。但是, 由于阅历浅、视野窄、对社会关注度不高, 学生的规划中在职业性、行业性、目标设计、措施方案等方面存在高、大、空的情况。因此, 指导老师在今后应对学生在分析自我、分析环境、目标设定等方面应加强指导, 可与专业老师或有关行家联系, 为学生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指导。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2

一、中职学校对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 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从业人员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 中职学校应当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一) 职业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各行各业都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金融机构遍布世界各地, 金融业务深入各行各业, 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果金融从业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面对顾客的提问态度散漫, 回答含糊不清的话, 这不仅会影响金融企业的形象, 还直接影响社会道德风尚, 阻碍社会文明建设的进展。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金融机构培养出“有理想、有技能、有道德”的人才。[1]

(二) 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根本途径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及了解,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对金融道德产生敬佩之情, 树立正确的金融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在实行职业道德时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都只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 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所以, 中职金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 中职金融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缺乏合适的教材

现在反映中职金融教学中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教材很少, 许多教师没有办法用新的教学方案规范教学的内容, 讲授的知识很难跟职业道德联系起来, 没有办法使学生理解对职业道德的修养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教师只有通过简单的理论讲解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职业道德这个概念。[2]

(二) 缺乏开展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

中职金融学校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 因此, 想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环境。但是, 现在很多中职金融学校都没有形成氛围较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这给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同时也局限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形成。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措施

由上面可以看出目前中职金融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中职金融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

(一)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还与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中职金融学校必须提高本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让老师发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作用, 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优秀教师、年终奖评比的重要依据, 通过该措施使教师热爱工作岗位, 做好本份工作, 积极进取,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同时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

现在的许多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员都没有参与过学校等机构举办的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活动, 所以, 教师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深刻认识职业道德的要求、意义。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职业道德相关的竞赛或者是让学生出板报等活动让学生可以自己主动找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资料,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又可以让职业道德这个话题在学生当中流行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3]

(三) 步入社会, 结合业务训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要想真正理解、做好如何遵守职业道德就必须要步入工作岗位, 接受来自顾客的意见, 全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步入金融机构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还可以让让学生接触到拥有高质量职业道德的人才, 让学生不自觉的去向他人学校从而提升自己。教师在假期时间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走进金融企业去看、去学习、去磨练、去成长, 通过提高办理业务素质从而体现出高品质的职业道德水平。

小结

金融结构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求越来越严格, 所以学生在中职时期能否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跟以后能否步入金融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职金融学校应当有意识的提升本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使之称为真正的社会性人才, 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常小俊, 刘常雪, 常颖.加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品质金融人才[J].佳木斯高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1 (13) :132-133.

[2]熊芳英, 宫小宇.讨论金融职业道德的重要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J].广西北海中职学校教育出版社, 2013, 10 (16) :2446-2447.

浅析中职学校的职业伦理教育 篇3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伦理 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1],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飞速发展,每年招生规模呈平稳增长态势,至2010年已超过900万。招生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引发学生培养质量能否跟上的问题。如若以质量为代价、 以数量为追求目标则是一种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那与我们国家提倡的集约式增长方式相违背。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强调把“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放在职业技能之前,因为人要全面发展道德和伦理是不可缺少的。

一、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必要性

伦理学家万俊人认为“职业伦理即从事各种特殊或专门职业的工作者或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行业道德,和他们所应遵循的基本职业伦理规范。” [2]所谓职业伦理教育即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被教育者进行职业伦理方面的教导,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作为直接向就业市场输送人才的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其培养的重中之重,因为思想和态度才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只有具备高度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人,才能恪守社会规范和企业制度,真正为社会和企业带来价值。另外,中职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心理还处于非成熟阶段,此时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身心健康关系着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作为素养之一的职业伦理教育,却长期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一个劣势的地位。

二、中职的职业伦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职业伦理教育观念淡薄

许多中职学校对职业伦理教育观念淡薄,一味强调学生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对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通常持有较为肤浅的看法。许多企业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人才跳槽频繁、责任意识淡薄,笔者曾经对某几届的中职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职就业者换工作单位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工作者,这恰恰反映了员工们缺乏一种忠诚企业的责任精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缺乏职业伦理教育。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中职学校常常以课时、学时、师资有限为由而忽视职业伦理教育,实是观念上未能看到职业伦理的重要意义。

(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空泛

许多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德育教育空泛不实,特别是以工科、理科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即使在这样的高校也没有设置相应的伦理教育,更不用说中职学校,而设置职业道德课程的学校,并未就不同专业来分别进行伦理教育,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技能特效和职业标准,如汽车修理与医药专业,电子信息与家政服务,物流与种植业,因此表现出的职业伦理规范也不同,所以应进行专业细分和分别教育。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也比较落后,仍用多年前的教材,没能及时将新的职业标准和伦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学生也无法吸收到最新的知识和伦理思想。

(三)职业伦理教育缺乏专任教师

在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专业的职业伦理教师,甚至有些专业至今没有专门的职业伦理教材。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不重视职业伦理教育,另一方面职业伦理专业教师确实较匮乏。另外,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习惯单向灌输的方式,即使部分专业在职业伦理方面有所涉入,也只是以单向灌输的认知式职业伦理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吸收。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伦理教育改善对策

(一)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深化职业伦理观念认知

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自我实现的工具,求荣避辱是职业人的不二选择,然而也只有当二者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才会有“取大优先”,触及跨越雷池,突破职业道德的底线,出现职业伦理缺失。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作为中职校进行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共同价值观,在荣誉感与成就感引导下,通过校园环境感染和熏陶,树立学生一个健康职业伦理,以提高学生职业伦理认知。因此,可以通过在校园规划、人文景观、伦理实训、校企合作等富有伦理教育思想,来帮助学生增强职业伦理意识,形成科学、健康的职业伦理观。

(二)调整中职课程体系,增加职业伦理教育课程

一方面需要开设相应专业技术的职业伦理教育课程,突出其在专业课和德育课间的桥梁作用。我国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开设相应专业技术的职业伦理教育的课程,这种课程的缺失,使得学生对本专业常见的伦理问题知之甚少,更不会对涉及的专业伦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将职业伦理教育渗透于“两课”课程之中。目前,许多中职教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课程,但是内容都偏重于公民道德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职学校在思想课程体系中可以渗透职业伦理教育,并将其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使学生在公共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领悟 “德育与职业伦理”间的知识迁移,以此强化职业伦理教育的效果。

(三)增强职业伦理教育师资,改善伦理教育方式

鉴于中职校职业伦理教育师资缺乏,一则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伦理教师,二是可以通过强化职业伦理培训来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教师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因此除专业伦理教师的职业伦理教育外,强化专业技术教师的职业伦理素质对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伦理观,也将有着直接、深刻的作用。另外,在职业伦理的教学过程中,除“灌输式”教学方法外,学校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到各类职业技术活动的第一线,开展多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切实使其有效地把职业伦理知识迁移到实际职业场景中。

参考文献:

[1]李兰兰.中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究,2011,32(2).

[2]万俊人.论诚信—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伦理建设研究之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

[3]曹劲松.人类信息交往的本性与信息伦理观念的确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3(4).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4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做法

论文摘要:要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仃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职学校开始使用新的德育课教材,中职学生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好专业技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又怎么能去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呢?但现实是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仟课教师并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绝大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由德育课教师担任。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这个道理。首先,应自学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开设职

业生涯规划教学辅导班,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各校派代表参加,再回校推广。这方面,广西做得比较好,委托广西师院培训任课教师,按体验式教学法的要求,结合当今中职生文化水平低的实际,编写整套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游戏、音乐欣赏等学生参与环节,组织教师按实际授课的模式演练一遍,手把手教会教师怎样上好这门新课。再次,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参加职业鉴定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2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诚信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活动,将“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成才‘,先成人。然而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少中职生染上了弄虚作假、撒谎等陋习,这需要学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加以纠正,教会学生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敬业教育是进行技能教育的思想指一导,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才能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反映主要就是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科学的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条件与社会实际、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教会学生设足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设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和发展途径,明白实现目标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对学习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要将学生的职业个性和职业的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培养特色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专业。在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点在于近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也就是中职三年的学习目标和

措施: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或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发挥中职生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先就业再择业。举办应聘知识讲座,开设创业课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讲授他们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在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别于以往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之前的德育课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重在“做”,要在学中做,做中学。讲授职业选择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题”,正确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职业;讲授求职、应聘技巧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进行模拟演练;组织学生做培养团队精神的小游戏;指导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出版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板报、职业生涯规划手抄报比赛、开设专题讲座、请学校就业创业之星回校作报告、举办礼仪大赛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5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学习的知识学有所用;人人都学会基本的操作;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 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 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 学生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因此, 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 勤于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目标, 基于几项任务, 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利用多媒体资源, 加强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引领者,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 化抽象为直观, 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 变得生动活泼,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教学效果。

1.3 通过教学实践,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实践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亲手操作计算机, 通过不断地实践,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首先是教学中的边讲边练。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 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 制作一些适合于课程的演示教学课件, 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 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教师应该具有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 否则, 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其次是一堂讲解, 一堂上机练习。目前, 不少学校为计算机教学配的是单机房或者是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 还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 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 边讲边练, 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 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自顾自的操作, 课堂纪律较差, 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配置则推荐一堂讲解、一堂练习的模式, 根据实际需要, 有时在教室上课, 有时在机房练习。教师在第一次课可先在有大屏幕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讲解并演示, 再叫一个或几个同学演示操作, 第二次课就给学生一些任务, 让他们上机完成。这样一来, 在第一次课上, 学生通过听、看基本掌握操作技能, 第二次课通过自己实践, 进行巩固学习。这样, 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 在练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 在完成任务后, 可深入学习其它知识, 而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同学, 既保证了课堂容量,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 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计算机课时量很少, 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易忘, 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

1.4 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教师应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 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 生动活泼的论坛, 实时互动的QQ和MSN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 采用任务驱动, 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 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计算机网络, 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 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2 教学中的职业技能培养

要根据计算机的发展适当修改教学内容, 按照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补充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CPU性能的更新换代速度为两年提高三倍, 其他的主板内存等硬件也要相应的升级, 但某些教材还停留在奔腾二奔腾三甚至更低版本的水平。当然, 计算机基础原理是不变的, 但是由于硬件更新所导致的软件更新却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几年前的应用软件到现在可能跟某些硬件或者操作系统不兼容, 所以教材方面必须要与时俱进, 另外, 学生就业的技能要求也跟教材有密切联系, 学生从入学到就业这段时间有两到三年, 计算机在这段时间内是飞速发展的, 所以在教材的选购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此外,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接受新知识的平台, 教师可以使用网络作为第二教材, 即通过网络对书本教材作出必要的补充与拓展。另外, 教师还要具备一种超前的意识, 也就是要为学生将来毕业以后的计算机发展作一个评估, 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参考。例如对网络技术的就业展望, 现在主要上网都是通过有线的方式来连接的,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 无线网络也许两年后变成上网的主流方式, 而这些对网络的布线以及拓扑结构都会产生影响;还有操作系统, 当前主流是windows XP, 但是两三年以后, 操作系统也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课程上学过的知识在新的操作系统环境下也许会发生改变, 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程上作出探讨, 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指出方向, 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要与职业技能紧密相连。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面向就业, 要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指导方向, 最好是在入学或者第一次上课时摸清楚学生的兴趣, 因材施教, 对于主修的同学, 多对他们讲讲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如对图像设计或者动漫设计的同学, 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 如动漫节之类的, 促进同学间的学习交流以及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关硬件维护专业的学生, 要放开手把样品计算机给他们拆解, 并具体讲解各部件的原理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往往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欠缺考虑, 只会按照书本向学生灌输生硬的知识, 没有了实验作为想象思维的培养, 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最终的就业竞争能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另外, 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适当把企业一些较为简单的项目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可以独立的完成。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 这样就能牢牢抓住社会的就业需求, 以此为切入点去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鲍丽薇, 冯建华, 胡事民等.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07.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6

2014年,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采取问卷、访谈等形式, 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状况、人际沟通、生活调适能力等进行了调查, 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习惯差

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较差, 学习兴趣不浓, 缺乏成功的体验, 厌学现象普遍。不少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混个毕业证, 或迫于父母的压力, 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二) 自卑封闭, 人际沟通困难

留守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交往范围比较狭窄, 他们经常独来独往, 与同学交流困难, 与老师的交流也多以回避为主, 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疏导, 特别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

(三) 缺乏关爱, 生活调适能力差

留守学生与父母长期两地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 他们内心深处有着一股得到尊重和同情的需求。但当下社会上部分人对中职学生仍然存在偏见, 导致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感不强, 得不到心灵的抚慰。不少留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总是存在“我不行”“反正没人管我”等意识。

二、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以《留守学生成长手册》为载体,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每学期开学报名时, 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 对父母一方外出或者双方均外出的学生做详细的了解, 包括父母外出的原因、地点、时间、联系方式、监护人等, 详细地记录在《留守学生成长手册》上,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留守学生成长手册》由留守学生自己填写, 并附相应的评价, 评价由自我评价、老师和同学评价、家长评价三部分组成。自我评价是留守学生本人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的记录和评价;班主任定期收齐《留守学生成长手册》, 组织班委和任课教师 (包括班主任) 对留守学生阶段性的表现做出评价;家长评价是学校按月将《留守学生成长手册》反馈给家长, 由家长评价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促使留守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 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局面。

(二) 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阵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切实解决留守学生可能会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取多种方法,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预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新生班级开设《中职心理健康》课, 帮助学生适应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调整学生心态, 增强学生自信心, 正确认识父母外出劳动也是不得已的行为, 要感恩父母, 鼓励学生尽快成长起来, 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尽快摆脱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

对于往届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周三、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在心理咨询室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 利用心理测量软件开展心理咨询测试活动,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惑及行为问题给予分析、指导, 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每月开设一次心理健康讲座,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同时, 每班选出一名心理联络员, 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联系, 未雨绸缪, 做到不出问题或者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三) “爱心家长”结对帮扶, 弥补亲情缺失

每位留守学生都与一名有责任心的任课老师结对, 由结对的老师担当留守学生的“爱心家长”, 对他们进行教育帮扶。学校选聘的“爱心家长”要熟悉留守学生的情况, 不仅要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 提供必要的帮助, 处理突发事件, 更要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与学生沟通情感, 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

“爱心家长”要同结对的留守学生每星期至少交流一次, 要在平时的交往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 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很多留守学生都感受到“爱心家长”的温暖和关爱, 消除了被抛弃的感觉, 人际沟通和心理调适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四) 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针对留守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普遍存在自卑等心理问题, 学校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报名参加社团,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社团活动中慢慢体验成功, 在精神上健康成长。

近年, 学校先后组织了二十多个社团, 通过引导, 留守学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社团:创新、技能、轮滑、街舞、篮球、舞蹈、音乐……这些学生课余时间有事做, 生活丰富多彩, 健康、活泼、向上的青春气息弥漫在校园里。

(五) 成立“学生互助小组”, 发挥同伴教育作用

同伴教育一般是指同学、校友等进行的相互教育。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大都来自泰州市的四市三区, 他们绝大部分都寄宿在学校, 学生吃、住都在一起, 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 他们相互了解, 彼此熟悉, 所处环境、角色、地位、年龄相似, 因此, 他们容易接受、采纳同伴们的开导教育, 同伴有着家长和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班主任根据班级的情况, 引导班内有相同兴趣、同一宿舍的3~5名同学 (至少包含一名留守学生) 自愿组成“学生互助小组”, 并由他们轮流担任小组长。每周一, 由各小组组长集体交流总结组内活动情况。“学生互助小组”不仅要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而且对日常行为中有的出格现象互相指出并加以改正, 发挥同伴的教育作用。同时, 班级每学期评选先进“学生互助小组”, 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把个人的进步与“学生互助小组”的集体荣誉连在一起, 留守学生也能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弥补其家庭中所缺乏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 家校合作, 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1. 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误区

不少家长或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全在学校与老师;或认为孩子大了, 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 家长的任务就是提供物质支持, 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作为学校, 要利用校讯通、家长会、家校合作网上平台等方式, 同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 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有责任、有义务配合学校的教育。

2. 提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职留守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 缺乏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能力。因此, 学校必须要培养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家长队伍。学校可利用自己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依托, 通过校讯通平台定期给家长发送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为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交流平台, 帮助家长优化自身的心理状态, 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 需要多方协同参与方能解决。对学校来说, 要全面统筹、系统规划。新学期开始时, 就要调查留守学生的情况, 建立档案并进行全程跟踪;“爱心家长”要对“对象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帮扶;同时, 要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 或开设专题讲座, 或进行个别的心理疏导;建立“学生互助小组”, 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对家长来说, 就是和学校取得联系, 协同老师一起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与孩子联系, 对孩子进行思想和学习上的教育, 和学校一起承担教育留守学生的责任, 让留守学生尽量拥有完整的双亲教育与学校教育, 以提高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7

关键词:中职,职业指导师,职业素养

目前,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 (简称“中职学校”) 共有三类:中等专业学校 (简称“中专”) 、技工学校 (简称“技校”) 和职业高级中学 (简称“职高”) 。据不完全统计, 现有的中职学校70%左右是职高,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以温州市为例, 2012年78所中职学校的53所是由隶属市教育局的普高演变而来, 中职学校领导管理层大多来自普高, 并出身于文化课教师, 往往难以脱离普高管理模式。随着他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改变, 在关注技能教学、升学和就业关系、校企合作等问题的同时, 已开始重视并尝试中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如入学时的专业选择指导、学习中的职业意识指导和毕业时的择业方向指导等。

职业指导师应坚持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的职业守则, 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主动解释、保守秘密和维护形象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由于中职学生群体特征和培养目标与高校学生不同,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也应不同于高校的职业指导师, 更不同于其他对象的职业指导。目前, 大多中职学校虽未设立职业指导师的专职岗位, 但随着中职学校心理学年轻教师人数的增加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许多文化课教师急待转岗, 这一局面为全市当下打造一支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的高质队伍提供了前提条件。为此, 本文就如何对中职学校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以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为例, 谈谈职业指导师应具备的四种职业素养。

一、内驱力———心中有爱, 人人成功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无法升入普高, 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遍原因。自信心不强、不良习惯多、对学习没兴趣、意志力薄弱、心理问题严重, 所处家庭大都是弱势群体, 这些都是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体验了太多失败、挨过无数次批评的中职生来说, 他们更渴望在中职学校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爱和成功。“爱”是开启中职学生心门的钥匙, “爱心”是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应具备的优秀的品质。

职业指导师始终要对中职学生献出无私的爱, 灌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思想, 指明学生职业生涯的方向。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高一入学时, 职业指导师可对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为主题的始业教育, 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会计专业背景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岗位及其职业素养, 以及让他们知晓形成不同会计岗位的职业胜任力, 展现职业生涯规划 (见表1) , 合理定位, 有目标、有规划地成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洞察力———认同差异, 因材施导

以人为本, 尊重服务对象, 规划被指导者的职业方向, 是职业指导师素质要求的先决条件, 是对其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 不仅仅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咨询师, 而应是教师与职业指导的完美结合者, 充当教书育人的职责, 时时坚守生本理念。作为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 首先要明白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适应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的初、中级会计人才。

笔者曾对乐清市一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高一、高二、高三段学生进行调查, 收回284份问卷, 结果发现大多数中职生选择所学专业非常盲目 (见表2) , 大多为家长的意愿, 他们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有关背景。为此, 职业指导师首先对新生进行始业教育, 以调整新生的心态, 提高他们适应新学习环境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会计岗位, 激发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 模拟职业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在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 面带微笑、讲文明礼貌, 让学生悦纳你、认同你。特别是职业指导师在对学生个别咨询时, 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生活、家庭以及个人的性格等情况, 灌输并强调学生需认清自我, 接受个体差异的存在, 合理职业定位理念, 建议不要期望值过高, 依据目前的现状, 会计专业学生梦想近期能成为企业会计主管, 获得高薪并受到别人的尊重, 完全是无法实现的, 使其回归正常、合理的心理定位。最后, 职业指导师还需告知会计毕业生适合的就业岗位, 如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 推荐企业仓库保管人员、车间核算人员、收银员和出纳等基层会计工作岗位, 提供必备的岗位职业素养 (见表3) , 成功首岗就业, 指明今后职业发展应努力的方向。

三、学习力———终身学习, 真诚服务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 寻找同伴的占70%, 寻找父母的占10%, 寻找老师的占8%, 其他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 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 居高临下, 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 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可见, 如中职生在遇到职业规划或求职等问题时, 同伴和父母往往是无法解决的, 教师特别是职业指导师此时此刻就要主动伸出援手, 以诚相待,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 就要把自己的真心奉献给他们。”大家知道, 中职生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发展阶段, 生理和心理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情感情绪均表现出多变、丰富、矛盾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又远离父母异地求学, 作为职业指导师, 当务之急是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及早地解决困惑。

古人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要竭力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 在“做中学、学中做”。特别是从事文化课教学的教师, 由于他们从师范院校毕业直接到中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习惯于沿袭普高教学模式, 对企业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因此, 要胜任职业指导师工作, 中职教师要树立职业意识, 练好内功, 乐于接纳新知识, 痛下决心对自己的固有知识结构调整并重新建构, 走进行业和企业。如参加各类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 与会计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会计主管交心, 时时关注小微企业和金融系统等用人单位, 与中职会计毕业生对接的岗位人才的需求信息及对应岗位的职业素养, 为顺利开展中职会计专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做好知识储备。同时, 中职职业指导师需知晓相关的法律法规, 熟练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技能, 如职业咨询的技术与方法、职业素质测评原理和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方法等, 能提供科学的职业诊断、咨询和指导。

四、参与力———全程介入, 献计献策

我们知道, 职业指导师就社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 结合职场中人或即将成为职场人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 为他们提供科学客观、操作性强的职业规划意见。因此,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全校职业指导计划和目标, 制订各年级职业指导课授课计划和目标, 即为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制订指导和咨询计划;根据就业市场与就业形势, 制订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讲座的组织计划。

当下, 中职学校的招生面临严峻的挑战, 提升学校办学魅力, 职业指导师可发挥一定的作用。通常, 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几乎由一把手负责, 职能部门落实在招生就业处, 全员参与。由于在事前调研、事中调控和事后跟踪中没有做到“一盘棋”, 每逢一年一度的招生前后, 教师身心疲惫, 一旦学校完成预定招生计划, 便万事大吉。要改变现状, 职业指导师应该主动参与招生工作, 如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和学生、家长的意愿, 结合学校实情, 为学校招生工作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并研制专业的课程计划, 丰富招生宣传资源, 负责举办全校师生的招生专题培训。在做好招生工作的同时, 职业指导师还可从课程、校园环境、实训和社团等文化入手, 打造“就业型”中职校园文化, 开展后续跟踪等服务, 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见表4) , 尽心尽责, 为学校的办学进入良性循环, 提高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 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一系统工作对职业指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8

关键词:中职生 人格表现 优化策略

一、中职生人格缺陷与表现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中职生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学生人格高尚、完美,就对班级其他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相互影响的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1.高涨的情绪

这一表现一般在新生中表现明显,一是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接纳,表现为初为中专生的兴奋;二是对融入新环境准备不足,对复杂的理论、实训学习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且易受外界影响。

2.心理的困惑

这一般是二年级学生易产生的心理,他们掌握一部分学习、实训经验,处理问题能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但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明显、管理班级不上手而产生心理的困惑、忧虑。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与期望过高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希望得到恰当有效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期望尽快成为学习骨干、技能大赛标兵,期待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与欣赏。

3.情绪的回归

这是接近毕业的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他们对学习、班务管理等有敏锐的直觉,能够根据大量学习、交流、管理经验发现情景的相似性,从完全不同的事件中寻找出事物的关联性,进而解决问题,逐步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但是这类学生缺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只想尽快找个好工作,有个体面地收入,而没有想继续考入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欲望。

二、对中职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行为规范教育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学校制定了一个人人都必须做到的总体目标,规定学生必须做到:“进校门,文明礼貌老师早;进教室,遵守纪律不喧闹;进食堂,遵照次序静等候”等等,并且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人员负责监督、检查。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我们还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采用“情景模拟”实验。我们请一些教师扮作外来“考察学习的教师”,组织了一次“座谈会”,并拍摄录像。桌上放置茶水、果品瓜子等。在“考察学习的老师”发言过程中,有的学生低声谈话、玩手机;“座谈会”结束后,又出现了互相争拿水果、瓜子等情况。我们一边放录像一边对学生进行和风细雨式的点评:在别人讲话时,作为听众要认真地听,不能讲话;当客人离开时,要有礼貌的道别。当录像放到争拿水果的场面,有的学生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了。这种“情景模拟”实验,形象、生动、直观,效果很好。

2.提倡非确定性、能动性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以确定性、被动型教育为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对职校生来说,他们已经饱尝了这种教育方式给他们带来的后果。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强调教学的非确定性来提高职校生的学习兴趣,重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战胜困难的意志。

比如,在开好职业道德课的同时,可聘请公安、司法机关办案人员来给学生上课,用一些反面例子说明由于不遵守职业道德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的危害。更可以采用看视频、听录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正面典型人物,尤其是了解一些普通平凡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这样一方面使职业道德教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中,另一方面也可逐渐消除他们的理想障碍。

再如,礼仪课的教学,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设计一些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同不同对象交往礼仪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折腾”。在充分尝试了之后,学生提高了兴趣、接受了知识,同时也会用心去琢磨其中的滋味。

非确定性教学旨在消除职校生的思维障碍,让学生换一种视角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诸如酒店管理、烹饪、导游等专业都可以在教学上转变观念,调动学生主观的、潜在的能动性。

3.走向社会,铸造健全人格

学校教育毕竟理论知识多于现实体验,因此,职业学校的办学必须要走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职业学校与社会结合有其必要性。利用见习、实习让学生走上岗位可以增强适应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精神与容忍力。

这些现代社会的基本人格要求在学校里是浇灌不出的,同年龄的高中生没有这样的条件。因而,如果引导得好,职校生比高中生的适应能力更强,人格上更为现实与成熟,并且拥有一技之长,也就会更好地发挥个体的作用。现在社会非常需要技能型人才,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更好地推动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省财政厅、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鄂财教发〔2007〕86号)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关于全面推行中职学生资助卡 加强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管工作的通知》(武银〔2011〕7号),规范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工作,加强中职学生资助卡管理,确保资助资金落实到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中职学生资助卡申办程序

第二条 中职学生资助卡(以下简称:中职卡)是面向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待遇的中职学生发行的、用于国家助学金发放的借记卡。按照有关规定,中职卡实行“一人一卡、集中申领、本人激活”的原则,每位受助学生只能办理一张中职卡。目前我市中职卡办理和代发国家助学金银行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武汉分行。

第三条 每年秋季学期的9至11月份,由各中职学校为受助的新生集中办理中职卡。办卡程序为:根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中职信息系统)中确定的受助新生信息,由受助新生向中职学校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有效身份证件原则应为居民身份证,特殊情况可使用户口簿复印件,但需另附监护人身份证复印件),再由学校集中将受助新生的有效证件资料提供给发卡银行,由发卡银行统一办理后,交由中职学校负责分发给受助学生。中职学校要对学生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中职卡由学生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学生证到发卡银行网点柜台激活后方可使用。

因没有户籍或身份证明而无法办理中职卡的受助学生,可根据学生本人家庭所在地公安部门开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办理。

第四条 中职卡免收开卡手续(工本)费,自开卡之日起3年内享受年费和小额帐户管理费的优惠。优惠期过后,中职卡视同普通借记卡使用,不再具有中职国家助学金发放功能。在办理和发放中职卡过程中,发卡银行及中职学校、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等都不得收取任何开卡手续(工本)费、管理费。

第三章 中职学生资助卡发放程序

第五条 中职学生资助卡办理后,由中职学校以班为单位集中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第六条 发放中职卡时,由受助学生本人凭身份证明(身份证或学生证等)现场签领。任何人不得代领、冒领中职卡,或代签受助学生姓名。第七条 中职卡发放完毕后,中职学校要将中职卡领取签字册(复印件)立即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八条 中职学校不得扣压、代管学生的资助卡,不得代取受助学生中职卡中的资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的中职卡,中职学校管理机构、班主任和学校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回。

第四章 中职学生资助卡使用及管理程序

第九条 按照有关规定,中职国家助学金统一通过中职卡发放,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

第十条 中职国家助学金到账后,由发卡银行根据中职学校提供的、经市、区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审核后的受助学生名单,在3个工作日内将资助资金打入受助学生的中职卡上。

第十一条 各中职学校根据中职信息系统每月上报的受助学生信息,负责将当月流失、异动的受助学生名单及时通知发卡银行,从次月起停止发放已流失学生的国家助学金。

第十二条 发卡银行在每次发放国家助学金后,要将成功圈存并打入中职卡的有效凭据及发放名单汇总表反馈给相应的中职学校,由各中职学校在校内公示并将原件留存学校财务部门备查。

第十三条 对于因各种原因滞留于中职学校的中职卡,中职学校必须登记造册、附加文字说明并加盖学校公章后,报同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滞留期达两个月后,相关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妥善处理。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各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学生资助信息的审核和监管,杜绝套取、骗取国家助学金情况的发生。要与发卡银行建立信息沟通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协商解决中职卡发放和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五条 各中职学校要认真落实中职卡各项管理规定,严格中职卡办卡的资格审核和使用管理,全面落实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校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制度,把责任落实到工作岗位,落实到个人,确保中职国家助学金和中职卡真正落实到受助学生手中。

第十六条 中职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公示表册、资金发放以及受助学生领卡签字等有关凭证资料分建档备查。第十七条 对弄虚作假套取国家助学金或扣压、恶意滞留中职卡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 篇10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之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此课程有助于中职生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本文就《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1 教师观念没改,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大多中职学校教材选取上都具有“先进性”、“适用性”,采用的都是最新适合中职学校特色的教材,但是,教师的观念并没有明显改变,大多数教师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侧重于课堂满堂灌,根本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至又少甚至没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因此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整节课下来教者口干舌燥,听者麻木不仁,收效甚微。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从而离《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本人认为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由德国最先确立,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

1.1 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行动来理解专业知识。这就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沟通能力。在应用行动导向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1.2 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动导向的教学面向典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式学习,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师生与生生之间新型的互动协调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1.3 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既有对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定量分析,也有对学生所获得的能务的定性分析、所有的评价结果是开放性的、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中,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自身的学习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评价的“旁观者”成为评价的“主持人”评价标准的制定基础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拷贝,评价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改进自身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倍受学校重视,因此多种多样,这样即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属于公共课,造成中职学校不重视本学科的考核方式,一些老师认为成绩不必要求太严格,考试时出些题目就可以了,从而也就造成中职学生对此学科不重视。

本人认为如把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考核方式当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要客观、真实的考查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需要建立一种多样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和思考题,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讨论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和作业评定评时成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期末考试采取阅卷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为主,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和意义,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适应中高端技能型就业市场的高素质人才,本人认为“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考核当中,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公共科目竞赛,不仅是对各类基础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检测,同时也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基本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赛代考”的考试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更是学生自信和成功的推动力量。从而彻底告别“纸上谈兵”的老一套。

总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实信用、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文针对目前各中职学校在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8.

上一篇:沉郁顿挫下一篇:职校学生的现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