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七篇

2024-08-28

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 篇1

在现代企业信息化过程中, 要实现信息化管理, 其中需要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就是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OA是基于先进的网络互连的分布式软件系统。通过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发布,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重复劳动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办公自动化, 又称个体工作自动化, 是以个人电脑和办公套件为主要特征的个体工作自动化;第二代办公自动化, 又称工作流程自动化, 是以网络为中心, 以信息 (或工作流) 为主要处理内容的办公自动化;第三代办公自动化, 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 是办公自动化的一场新革命, 又是办公自动化领域的必然趋势。

以文件传递为例, 第二代办公自动化实现了收发文件和档案管理一体化自动处理, 第三代办公自动化在此基础上更为文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提供了该步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包括在线的专家、文件背景资料及其他企业相关信息, 确保每个使用者都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向专家学习、向企业现有知识学习, 使员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从而在提升每个员工创造能力的过程中, 大大提高了企业与机构的整体创新和应变能力。

2.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 (KM) 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 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 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 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2.2知识管理的起源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 与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从这一点上看, 它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深化与发展。二是对人的管理, 知识不断来源于编码化的信息, 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存在人脑中的非编码的知识。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归根结底指导我们行动和最终作出决策的恰恰是这些隐性知识。

2.3知识管理产生因素

知识管理的思想是基于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而提出的, 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管理领域的相应产物。知识管理思想的出现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管理资源由信息转化为知识, 管理方式由等级管理转化为网络管理, 员工的学习与发展由被动培训转化为主动学习, 企业技术文化由单纯的技术知识转向综合知识。

知识管理思想的产生基于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直接推动了知识管理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2.4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是第三代办公自动化的核心, 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从现有数据中挖掘有用的知识, 增强企业的商务智能, 有助于发现和培育新的想法和思维。在以技术和服务为特征的商业中, 创新永远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过去, 企业的价值基本上取决于企业的账面价值, 但是知识管理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企业价值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市值远远大于其账面价值的事实表明, 在新经济时代, 企业的真正价值已不再只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股东权益净值, 而应该再加上企业无形资产的提升。而知识管理在企业价值提升中, 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2.5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

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 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 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 也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 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第三代办公自动化其特点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 而隐性知识又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2.6隐性知识显性化

第三代办公自动化又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 而将企业内部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第三代办公自动化的关键步骤。

在实际企业运作中, 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借助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 制造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 为员工的智慧提供自由飞翔的空间。

第二, 建立企业员工知识激励制度。

第三, 建立研发机制, 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3.第三代办公自动化典型软件简要分析

下面以蓝凌办公软件为例分析其在第三代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蓝凌软件是典型的基于知识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平台软件。

该类办公软件大体包括以下六个重要的工作平台, 即:知识管理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企业通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行政办公平台、信息集成平台。其中各个平台都作为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协同工作。

该类办公软件充分蕴含了创新管理思想, 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工作平台, 以企业最关心的企业核心利润源为切入点, 有效地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 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提高企业核心利润源。并可以实现合理整合公司资源, 实现系统互连、信息共享, 加强沟通与协作;随时随地办公,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 有效降低办公费用开支;有效实施企业绩效监控, 及时反馈企业经营信息;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等功能。

摘要:第三代办公自动化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成为企业争夺优势的关键性资源, 因此知识管理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本文将结合第三代办公自动化以及其实际应用软件就第三代办公自动化核心部分——知识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知识管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蓝凌软件

参考文献

[1]Baumard P.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Firms:theTeachings of Firms in Very Puzzling Situat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2, 62, 6 (2) .

[2]Daniel A.Wren.Management Innovators:The Peopleand Ideas that Have Shaped Modern Busi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1998.

[3]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尤克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 篇2

1 国产第三代篦冷机的常见问题

1) 系统产量提高后, 篦床冷却面积严重不足, 单位篦面积冷却负荷超标。

2) 总冷却风量偏少, 特别是高温区的风量少, 急冷效果差, 风量配置不合理。

3) 活动框架跑偏, 篦板间隙以及篦板与盲板的间隙过大, 造成漏料和气流短路。

4) 漏料锁风系统失效, 壳体破损, 篦冷机外漏风大, 风室间隔密封失效, 窜风严重。

5) 出篦冷机熟料温度高, 导致后续设备使用寿命缩短, 并且影响熟料质量。

6) 设备老化, 易损件更换频繁, 设备维护费用高。

2 技术改造方案

2.1 局部改造方案

1) 下料口固定篦床细化供风模块, 该模块采用多单元供风 (见图1) , 每个单元配置独立风管和调节阀门, 根据各区域料层厚度和熟料颗粒形态来调节风机阀门开度, 使熟料在下料口得到最佳的骤冷效果。

2) 保持篦冷机主体不变, 只需修改部分上、下壳体, 加宽篦床宽度以增加篦床面积 (若实际产量未超出设计产量的10%, 不必实施此条方案) 。

3) 高温区固定梁改为充气梁, 同时更换相应的篦板, 并配套加装独立的充气梁供风系统, 加速熟料在该区域的冷却。

4) 高温区细料侧设置通风侧吹盲板 (见图2) , 保护边上的篦板, 减轻红河带来的影响。

5) 尽量利用原有风机, 优化风机配置, 以适应提产的需求。

6) 检修漏料锁风系统, 减少风室漏风, 更换新型隔室密封装置, 避免风室间的窜风现象。

7) 将篦冷机尾部锤式破碎机更换为辊式破碎机 (见图3) , 减少设备维护费用, 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进而提高设备运转率。

2.2 改换第四代冷却机方案

第四代冷却机具有高冷却效率、高输送效率、高运转率和低磨损的技术优势, 在保证热回收和冷却效果的同时, 设备维护量大大降低, 篦板和密封等易损件使用寿命大为提高, 仅维护成本每年就可为企业节省近百万元。

注:易损件重量及节约费用按5 500t/d型号篦冷机计算。

1) 整体更换四代冷却机方案

按照实际运行工况, 重新设计一台四代冷却机。拆除原有篦冷机、传动装置、冷却风机组和土建基础, 重新配置冷却机风机组、传动装置, 按照冷却机基础图重新制作土建基础, 可采用混凝土或钢结构支撑。熟料破碎可选择尾部锤式破碎机、辊式破碎机或者中置辊式破碎机。该方案可选择保留上、下壳体和熟料破碎机, 仅更换篦床。

2) 中间破碎方案

原篦冷机结构保持不变, 将第二段或三段篦床标高整体下降, 在两段篦床间增加中间破碎设备。或者采用复合机型, 将原第二段篦床或三段篦床拆除, 换成第四代冷却机形式, 两段篦床间加中间破碎设备。因第四代冷却机篦床为无漏料设计, 取消了灰斗、弧形阀等漏料锁风装置, 篦床高度较之第三代冷却机下降了约2.5m, 这段高度差可用来放置中置辊式破碎机, 从而减小土建施工量。中置辊破四代冷却机结构见图4。

3 实践案例

1) 局部改造案例

以湖南SF南方水泥2 500t/d生产线冷却机技改项目为例, 该项目由我集团热工公司负责, 于2013年4月份完成, 投产后出冷却机熟料温度得到大幅下降。该技改项目采用了三代篦冷机局部改造增加冷却面积的方案, 即在篦床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增加篦床宽度以增加篦床面积。技改前后生产情况对比见表2。

2) 整体更换为四代冷却机案例

以广西华润HSH 2 500t/d冷却机技改项目为例, 该项目亦由我集团热工公司负责, 于2013年10月份完成。改造方案是将原有第三代充气梁篦冷机整体更换为sinowalk第四代中置辊破步进式冷却机, 改造后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技改前后生产情况对比见表3。

4 效益与投资比较

企业可根据改造施工周期与投资效益的实际需求, 选择适合的冷却机改造方案, 部分改造方案的效益与投资比较见表4。在冷却机改造前必须做好热工标定, 根据标定结果进行热工平衡计算, 然后根据各厂的需求从烧成系统工艺平衡的角度进行设计。

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 篇3

第三代管理学的诞生背景可以从硬件与软性因素两方面来考虑。

在硬件方面,科学与技术的革命此起彼伏,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社交网络、下一代移动通信等的出现,改变了组织营运的方式。知识经济使得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商业模式到达顶峰的时间越来越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无论传统行业,抑或高新产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

在软性因素方面,全球化为组织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机会与更大的挑战。同时“价值网”和“商业生态系统”对组织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竞争优势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其单一产品的市场能力,而是依赖整个价值链或价值网络。在商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企业不应一味追求战胜竞争对手,而应和竞争对手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同演化。组织需要更高远的战略与商业模式设计。勃纳德 · 巴鲁奇,20世纪著名的银行家和金融家告诫我们:你并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光以使自己明亮。

同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使企业社会责任变得尤为重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利润是企业的唯一追求,以至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自然资源遭到过度的开采利用,违背商业伦理的事件频发。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来保护自然环境,如何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慈善事业来关爱社会。

以上种种现象都昭示着,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如今的组织更加复杂而难以管理。成本和效率并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原有的以效率、成本为导向的管理学体系在指导知识型社会的管理过程中显得并不适用。这些变化不仅要求管理者改进组织愿景、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而且要系统地改进整个管理学体系以及思考和组织工作的相关框架。

工业经济时代所创立的管理学体系十分强调控制,杰出的管理学研究者孔茨和罗宾斯都将其视为重要职能之一。但是,控制就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管理,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回路。然而,知识型员工具有更高的素质,他们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严格的控制显得多余。同时,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严格控制将会阻塞他们对组织的创造性意见。在实施严格控制的大型工业公司中,员工很少了解组织内部的运行情况。在工业化世界里,工作方法和程序是由专家定义的,而且一旦定义,就不允许改变。不管员工有多大创造力,展露那种天赋的机会都被大大缩减。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与体力型劳动相比,知识型劳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尤其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目标确定、进度控制都比体力型劳动困难,成为管理者遇到的新难题。严格管理、加强监督的外部控制方法对工业经济时代的体力型员工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对知识型员工就不再适用,反而可能会阻碍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然而,创新与效率是相互矛盾的。在经典管理学体系的指引下,管理者追求效率的同时,已经在无形中扼杀了员工的创造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的是自由、宽容和民主,而效率则要求员工时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严格性和紧迫性。传统的公司通常要求在日常运作中尽量杜绝懒散的现象、压缩流动资金。问题是,如果把组织的所有“闲暇”都排挤出去,创新也被排挤出了公司。创新需要时间——做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创造的时间。创新需要不受干扰的时间、自由和思想驰骋。知识经济时代应该给予知识型员工足够的机会进行自我管理。管理者的角色应更多地转向领导者。更多的组织成员需要的是“母亲般的关爱”。唯有如此,各类组织才能不断迸发创新的活力。

彼得 · 德鲁克认为,有伟大成就的人都善于自我管理。但是在传统的层级制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工作的责任感正在逐步丧失。随着工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层级增多,隔阂也随之增加。简单来说,严格的控制剥夺了普通员工的创造力。今天,管理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创造适合的环境和条件,开发和利用员工的潜质和创造力,实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进而帮助和引导员工实现自我管理,而不应该要求员工完全按照全部设计好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思考和行动。可以说,管理学大师彼得 · 德鲁克是第三代管理学思想的鼻祖,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管理学也应该随之进行变革。德鲁克认为,在知识型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虽然彼得 · 德鲁克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第三代管理学体系的大门,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被系统地整理出来。

作为中国的管理学者,必须关注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学的新体系。中国各类组织的管理问题,一是组织效率不高, 二是变革与创新不足。第三代管理学必须接受这种二元挑战,在充分吸收前二代管理学在效率与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知识与创新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 篇4

自1945年3月世界上第一种预警机——TBM-3W服役以来,预警机已经走过近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形成了三代产品。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第一代,其技术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探测手段比较单一,没有无源探测系统,雷达是惟一的传感器;二是由于雷达的“三高”技术尚未突破,脉冲多普勒体制尚未成熟,雷达只能在杂波不强的区域工作,且探测距离较近,小于由载机高度所决定的视距极限;三是雷达情报通过话音报告至地面指挥所;四是载机大多较小,以舰载为主。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前十年的中期是第二代,此时的预警机已集预警探测、情报侦察、指挥控制、通信中继等多种作战能力于一体,既是空中情报站,更是一个不依赖地面指挥设施、独立的、要素齐全的空中机动指挥所。其技术特征仍然有四个方面,一是探测手段比较丰富,既有有源探测手段,也有无源探测手段,并且能识别部分情报的敌我属性;二是相控阵技术和固态器件开始在预警机上得到全面应用,提高了预警雷达的能量与时间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三是通信从话音向数据链转换,普遍装备了数据链,从而为预警机具备指挥控制功能提供了技术条件基础;四是所选用的飞机平台普遍较大,以满足因功能增强所要求的更多设备量和人员需求。

在第二代预警机中开始加装的ESM系统,其测向体制经历了从简单比幅、干涉仪和时差测向的发展。AN/ALQ-59是世界上第一部用于预警机的机载电子侦察系统,1971年加装在E-2C预警机上,采用简单比幅体制,后来经历了从AN/ALQ-73和AN/ALQ-217的升级,采用干涉仪结合比幅的体制;EL/L-8300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于预警机的短基线时差测向系统,1993年安装于以色列生产的“费尔康”预警机上。由于受飞机所能提供的基线长度的限制,时差测向技术主要在大型预警机上应用,而在中小型飞机上,主要应用干涉仪体制来获得更高的测向精度。

21世纪以来,机载火控雷达探测距离不断增加,精度不断提高;配置了各型空空导弹,低空进入的巡航导弹威胁更加显著,战场环境日益复杂;目标和打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作战理念的变革。第二代预警机已经难以满足复杂战场需求,自21世纪前十年末期开始发展的第三代,在功能上具备了新的“三高”特征(高发现能力、高识别能力和高时间响应能力),开始构建基于预警机的信息化作战体系,并成为作战体系的核心力量,在技术上具备网络化、多元化、一体化和轻型化等四个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

1 高发现能力及其所要求的电子侦察系统技术特征

高发现能力以“反隐身”为核心任务。第二代预警机对隐身目标的发现能力相比常规目标缩减50%以上,而第三代预警机对隐身目标的发现能力将达到第二代预警机对常规目标的发现水平。预警机的反隐身能力不仅仅是雷达,更需要在系统层面上实现。在不断提高雷达自身功率孔径积、采用多频段工作、雷达组网和采用分布式雷达探测等技术的同时,结合电子侦察、通信侦察、红外、激光探测等多种手段以及来自体系内其他协同作战单元的信息,共同完成复杂电磁环境下反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和射频隐身的作战需要。

反隐身的作战任务对预警机的电子侦察(ESM)系统提出了跨越式的技术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远距离副瓣侦收和空空定位两个方面。第二代预警机上的电子侦察系统实现了对雷达辐射源的主瓣侦收,对地面/海面固定辐射源的侦收距离可达视距,对三代战机的侦收距离则仅为100 km左右,与第二代预警机的预警雷达对三代战机接近视距的发现距离不相匹配。在第三代预警机上,电子侦察系统能够实现对四代战机雷达的副瓣侦收,基于副瓣的侦收距离将与预警雷达对四代机的发现距离相当。

实现基于副瓣的侦收要求电子侦察系统有较高的灵敏度,但随着新型火控雷达抗截获和抗干扰能力的提高,在较窄的带宽内(如数十兆至数百兆)实现较高灵敏度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在高达4 GHz的瞬时带宽内实现比主瓣侦收高30~40分贝的灵敏度,以弥补新型火控雷达平均副瓣电平相比主瓣的30~40分贝的差异。为了实现如此大带宽条件下的高灵敏度侦收,需要采用宽带光学多波束技术,在增大阵列口径的同时,将信号处理扩展至光波频段进行,利用电磁波频率越高可利用带宽越大的基本原理,获得足够的带宽。

第二代预警机的电子侦察系统不具备对空中运动目标的定位能力,第三代预警机则能够通过单机或多机协同实现空空定位。机载电子侦察系统对空中运动目标的定位,可以利用雷达辐射源的相位或多普勒数据,在理论上已经证明是可行的;由于战斗机机动性强,可以利用自身在短时间内的姿态变化来获得定位所需的相位或多普勒信息,因而在战斗机上实现定位相对容易;但在预警机上,由于其机动性较差,要想获得足够的精度比较困难。因此,利用多机协同(如预警机与战斗机、预警机与无人机、预警机与预警机)来实现空空定位,利用不同定位平台位置上产生的足够差异,有可能获得对运动目标定位所需的各种合适参数。具体发现能力比较见表2。

2 高识别能力及其所要求的电子侦察系统技术特征

高识别能力是实现从传感器到“射手”的必要条件。第二代预警机以基于敌我识别器(IFF)的询问和应答为主要识别手段,保密性差、易被干扰,识别率较低。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由敌我识别错误造成的误伤率大于10%。第三代预警机不再单纯依靠询问和应答的交互直接对目标属性做出判定,而是以作战体系内的多源情报综合为基础,构建自主、高可靠、多手段协同和机器到机器的自动目标识别系统,具备“非合作目标识别”和“网络认证”功能,即使是在更为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由敌我识别造成的误伤率却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达1%以下。

电子侦察系统是提高对非合作目标识别能力的重要手段。高的识别能力要求预警机电子侦察系统具备三个方面的技术特征。

首先是进一步提高测向精度,达到同雷达接近或相当的水平,以便利用电子侦察可获得的信号特征以及平台类型等属性数据,向雷达航迹提供识别信息。目前的机载ESM系统所能获得的方位数据精度,对于大型预警机(由于基线较长,利用时差测向可获得较高精度),一般不会优于1°,对于中小型预警机,一般不会优于3°。特别是对于中小型预警机,宽带采用时差测向、窄带采用干涉仪测向则是较好的技术体制,相比单纯采用时差测向以及宽带采用比幅测向、窄带采用干涉仪测向等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测向精度。在提高测向精度的基础上,对于地面或海面的固定辐射源,其定位精度相比第二代预警机可以提高1倍,并且能够在工程上实现对空中运动目标的定位。

第三代预警机上电子侦察系统为提高识别能力,第二个技术特征是侦收对象的扩展。第二代预警机普遍仅具备对雷达辐射源的侦收与识别能力,但第三代预警机可能具备对通信及诸如识别、导航等非通信信号的侦收与识别能力。以雷达隐身和射频隐身为主要特点的四代机,其雷达开机时间高度可控,如果使得预警机电子侦察系统对非通信信号具备侦收能力,则在提高预警机识别能力的同时,既丰富了预警机对重点目标或隐身目标的探测手段,也提高了预警机对复杂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三代预警机上电子侦察系统为提高识别能力,第三个技术特征是提高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截获、分选和识别能力。一方面,新体制雷达的低截获设计要求使得信号脉间和脉内特征复杂性大大增加,新型雷达普遍具备脉间重频变化能力,且采用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宽带调制等复杂的调制方式,加大了电子侦察系统的信号分选和识别难度;另一方面,复杂的、高密度的有意或无意辐射背景信号可能对第二代预警机上的电子侦察系统信号分选与识别资源带来严重消耗,从而造成对背景信号的截获距离近、分选与识别能力差等问题。具体侦收能力比较见表3。

3 高时间响应能力及其所要求的电子侦察系统技术特征

高的时间响应能力是实现从传感器到“射手”和发现即摧毁的必然要求。如果说高的发现能力与识别能力重点解决第三代预警机的态势形成质量问题,高的时间响应能力则重点解决态势形成的速度问题,主要体现在传感器和链路两个方面。

在传感器层面对电子侦察系统的技术特征要求,就是实现“开机即截获”,缩短电子侦察系统完成测向和定位的时间。第二代预警机已经成熟应用单机交叉定位技术,但由于如果要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需要预警机在先后不同位置保持对被定位目标的足够张角,由此要求预警机飞行数分钟的时间,难以满足未来作战需要。通过在第三代预警机上采用单机快速定位技术,可以将耗时缩短一个量级。

在链路层面,第二代预警机基于数据链的数据交换速率以Link 16为代表,只有不到1兆量级,且数据链的使用必须事先规划,不能根据作战需要实时动态组网;如果数据链中心一旦被毁,将导致整个数据链的瘫痪。第三代预警机的信息交换速率将提高一个数量级,并且实现无中心、高抗毁、低延时。美军基于IP和无中心组网(Ad Hoc)体制构建的新型数据链网络,将使得网络重组时间在没有进行网络规划的情况下不大于5 s、网络延迟时间不大于2 ms、带宽高达2 Mb/s、网络吞吐量200个用户、平台最大允许工作速度为8马赫。

从电子侦察系统的角度看,预警机网络化的发展带来了数据链的完善,它所能提供的高精度时间基准、足够的带宽以及不同格式的消息兼容性,为实现多机协同定位、包括电子侦察情报在内的本机传感器的多源传感器数据的自动综合以及跨平台多源数据的机器-机器自动综合创造了技术条件。

4 结语

第三代预警机所具备的“三高”特征,将解决在强干扰、强欺骗和强杂波等复杂电磁环境下隐身目标、未知属性目标和时敏目标/高机动目标的打击支持问题,使完成“发现、跟踪、识别、决策、打击和评估(或侦、控、打、评)”的打击链所需时间不断缩短。如果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作为信息化战争的开端,当时的打击链时间为100 min,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的打击链时间为10 min,第三代预警机所在的作战体系将把打击链时间再缩短一个数量级至数秒。第三代预警机在实现“三高”能力的过程中,电子侦察系统作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挥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晨.预警机:信息化战争的空中帅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陆军,郦能敬,曹晨,等.预警机系统导论[M].2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世界预警机概览[M].2版.北京: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2010.

[4]霍亮,王燕,李秋江.预警机发展现状及趋势[J].飞航导弹,2010(2):38-40.

[5]陈国海.下一代预警机雷达技术[J].现代雷达,2010(3):1-4.

[6]陈锋,黄湘鹏.舰载固定翼预警机雷达技术[J].现代雷达,2011(6):56-58.

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 篇5

关键词:3G,通信,消防工作,应用

1. 3G技术简介

1.1 什么是3G

3 G, 全称为3 r d G e n e r a t i o n, 中文含义就是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 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 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

1.2 3G技术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0年5月确定W-C D M A、C D M A 2 0 0 0、T D-SCDMA以及Wi MAX四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写入3 G技术指导性文件《2 0 0 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 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3 3G技术在中国

2009年1月7日14:30, 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牌照, 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 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 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 G牌照, 中国联通增加了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

2. 3G技术与消防

从20世纪50年代的有线电话报警, 火场上依靠口喊、吹哨进行指挥。到当今大、中城市已建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消防通信调度指挥中心, 消防无线通信三级组网, 火警辨识、出动方案自动生成、数字录音录时、车辆跟踪定位、车辆状态管理、大屏幕图像文字信息显示、高层瞭望图像监视传输等高新技术大量应用[2]。可以说, 每一次通信技术的进步都为消防通信领域提供了发展空间。

2.1 图像监控、传输与视频会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火场 (灾害现场) 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将火场 (灾害现场) 情况实时地、全面地传递给指挥员和指挥部, 为指挥员、指挥部做出科学的决断, 从而使灭火战斗 (抢险救援) 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现有的消防图像监控方法, 通常有城市高层图像监控、重点单位楼宇图像监控以及现场摄像、照相等。传输方法有有线 (光纤) 传输、微波传输、卫星传输等手段。以上这些手段虽然有实时性、可靠性高的优点, 但是设备成本与维护费用较高, 不适用于一般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

利用3G技术代替以上传输手段, 同时将3G模块嵌入录音录像设备, 便于固定安装和携带, 免去了大量传输设备的物料投入和相关设备租用、维护费用, 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 使一般单位、临时消防安全保卫场所、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成为现实。不但可以实现使用单位的自我监控、消防指挥中心远程监控, 还可以在发生灾害时, 不仅实现灾害现场指挥部和各级指挥中心的“条式”实时通信指挥体系;还可以实现“块式”的跨区域互联互通, 使身处异地的灭火救援专家及时“参与”到灭火救援中去。

各级消防部队平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通常利用公安机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这个系统的末端为区县级公安机关。那么要求全体官兵参加的会议, 就要劳师动众地将全辖区大中队官兵集中到一起, 这样一来就给执勤战备工作带来困难, 同时给安全防事故工作带来隐患。目前已有部分省份给各级消防部队安装或准备安装视频会议系统, 手段不外乎利用现有公安信息网或单独铺设消防信息网作为信号传输网络, 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的费用无疑是巨大的, 这就给经济欠发达区县带来困难。同时这个方案也不适用于偏远单位。

利用新兴3G技术, 可在不具备安装独立有线视频会议设备条件的区县消防大中队, 安装简易设备。在联通有视频头、话筒, 以及显示器和音箱的计算机上安装3G网卡实现无线上网, 再通过运营服务商与上述专门有线网络的网关链接, 由于3G网络在室内传输速率可达2Mbps, 就可完全满足视频会议的需要。

2.2 报警定位与车辆监控

上文提到的大中城市开发的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消防通信调度指挥中心, 配备有数字时分程控交换机, 接入数字中继, 实现主叫号码、单位、地址及相关地理信息的自动显示。但这个只能通过固定电话实现, 且定位精度不高。现在移动电话普及程度极高, 人们本能地更愿意利用随身移动电话进行快速报警。但由于指挥中心往往要反复与报警人沟通才能确定起火地点, 甚至由于报警人的口误或接警员理解失误, 使消防队出警地点错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这显然就会造成了贻误战机。中国移动目前已经开通的TD-SCDMA网络, 由于采用智能天线和终端同步技术, 从而使单基站定位成为现实。无线运营商可以向指挥中心提供呼叫者位置经度和纬度的估算值, 再与消防GIS系统连接, 这样就能直观地显现报警人的位置, 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派出警力实施援救。

近年来, 随着消防部队担负的社会任务加重, 消防部队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何有效履行使命同时避免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用好、管好消防部队各类车辆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消防执勤车辆安装3G模块后, 可以有效定位, 实现指挥中心的监控和调度;同时与车载GIS系统连接, 使随车指挥员、驾驶员选择高效行使路径, 第一时间达到火灾现场实施救援。行政车辆安装3G模块后, 上级机关可以有效对其监控, 同时将时效延伸到八小时以外, 对各类各级尤其是小、散、远、直单位车辆实施全天候、无缝隙监控, 可有效杜绝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利于官兵自律。这是因为中国移动运营的TD-SCDMA系统能够提供单基站更为精准的信源定位 (包括波达方向和时延估计) 。而且, 不需要增加额外的GPS模块 (比较GPS技术, TD-SCDMA系统降低了定位时间, 同时克服了GPS技术在车库、隧道等场所无法定位的缺陷) , 这样在节约成本、简化设计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而且定位的速度更加迅速, 定位精度更加准确。

3.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途径

3G相比于2G在传输速率上有很大的提升, 其无线传播特性特别是建筑物穿透特性却较差, 网络部署后, 原来系统中室外基站可以覆盖到的很多室内区域将成为盲区。上文提到的各类应用均会或可能会在建筑物内部发生, 因此能够提高室内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的接入技术决定了消防工作有效利用3 G技术的程度。

飞蜂窝 (Femtocell) 是可以参考解决室内覆盖问题的一种技术手段[3]。Femto cell使用IP协议, 通过用户已有的ADSL、LAN等宽带电路连接, 远端由专用网关实现从IP网到移动网的联通。它的大小与ADSL调制解调器相似, 具有安装方便、自动配置、自动网规、即插即用的特点。它具有1个载波, 发射功率为10~100毫瓦, 覆盖半径为50~200米, 支持4~6个活动用户。

当用户处于地下建筑, 如隧道、地铁等, 可考虑采用泄露电缆。在隧道中, 移动通信用的电磁波传播效果不佳。隧道中利用天线传输通常也很困难。所以, 关于露缆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泄露电缆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同轴电缆, 其外导体上沿长度方向周期性地开有一定形状的槽孔, 所以又称为开槽电缆。横向电磁波通过同轴电缆从发射端传至电缆的另一端。通过同轴电缆外导体上所开的槽孔, 电缆内传输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发送至外界环境, 同样, 外界能量也能传入电缆内部, 从而实现无线移动通信。

4. 结束语

3G技术网络刚刚在我国民用商用领域开展业务, 一些应用技术还不十分成熟。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始终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不久的将来, 3G技术必将在消防事业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为消防工作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3G[Z], 百度百科.2009.3.

[2]周炜.消防通信[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7.

第三代管理学的兴起 篇6

篦式冷却机是广泛用于水泥生产线烧成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之一, 主要功能是对水泥熟料进行冷却、热回收和输送。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 在水泥生产中, 能源消耗所占的生产成本比重也越来越大。能量利用率的高低已经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故而熟料的冷却是水泥烧成系统技术创新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领域。

2.水泥熟料快速冷却的原因

水泥熟料必须进行有效快速冷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水泥熟料的急冷有利于水泥强度的发挥和增强水泥抗硫酸盐性能, 还能够防止水泥熟料粉化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水泥的安定性, 提高水泥质量;

(2) 冷却水泥熟料可以有效地回收高温水泥熟料的余热来预热助燃空气, 改善燃料的燃烧过程, 从而节省燃料、节约能源;

(3) 水泥熟料急冷后, 可以改善其易磨性, 从而有利于水泥熟料的粉磨;

(4) 水泥熟料急冷后, 由于其温度较低, 所以可以确保输送和储存水泥熟料的设备及设施能够长期安全运转。

3.技改实施重点

由于在篦冷机的淬冷与高温区, 高温熟料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急速冷却, 使熟料的早期强度和水化性能等品质得到改善。而后冷区的冷却速度不会对熟料质量产生影响。因此, 有效提高淬冷与高温区的冷却效果, 是篦冷机冷却技术的关键。

优化篦冷机作为热回收设备的功能, 使炽热熟料进入篦冷机后, 在实现骤冷的同时提高热回收效率, 将入窑二次风温提高到1100℃以上、入分解炉三次风温达到950℃左右。对促进回转窑及分解炉内的燃料燃烧, 热工制度优化, 降低熟料烧成能耗会起到巨大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中, 很多企业篦冷机没有达到上述目标, 二次风温长期在1000℃上下波动。这种情况的发生, 影响因素固然很多, 但主要与淬冷与高温区的风量匹配有关。

4.落料端固定篦床结构优化

现有篦冷机大部分结构上考虑了固定篦床上熟料的急冷, 但供风分区不合理, 固定篦床一般是分左右或分前后对前端固定阶梯篦板供风, 由于中心区落料点处料层厚、料层阻力大, 周边区域料层薄、料层阻力小, 容易造成两侧冷却风过多, 而中间区域冷却风不够的现象, 急冷效果差。

针对目前存在的结构情况, 我们提出的固定端技改优化方案是:采用高效急冷固定端篦床, 该模块采用多单元供风模式。每个单元配置独立风管和风量调节阀门, 根据各区域料层厚度和熟料颗粒的不同自动调节阀门开度, 从而使熟料在下料口得到最佳的骤冷效果。

高效急冷固定端篦床系统有如下优点:

(1) 中心区独立供风, 使出窑高温熟料快速冷却, 提高了熟料的强度和易磨性;

(2) 永久的固定熟料层保护篦床, 提高篦冷机的可靠性;

(3) 消除“堆雪人”现象, 提高生产线的运转率;

(4) 减少熟料离析影响, 熟料分布均匀;

(5) 提高二次和三次风温度, 热效率高;

(6) 整体模块化设计, 安装方便快捷, 节省了改造时间

根据实际改造情况的不同, 也可以将周边区域篦板下面安装四代篦冷机用流量调节阀, 将其组合成一个风室, 由一台风机单独供风, 依靠流量调节阀保证每块篦板上的通风量与熟料冷却效果相匹配。

5、改造的实际应用

我们以江西九江南方水泥有限公司2500t/d生产线篦冷机改造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并对改造前后的情况进行数据对比。该新型干法生产线采用天津院TC-1164型推动篦式冷却机, 设计产量2500~2700t/d, 篦床有效面积61.2 ㎡。存在问题如下:

(1) 热回收效率低, 二次风温不高, 一般在950℃左右, 影响烧成的稳定性;

(2) 出料温度平均160~180℃, 温度偏高, 热回收效率低;

(3) 篦冷机前端五排固定端篦板淬冷效果差, 熟料易磨性不好。

根据以上问题制定技改方案如下:

(1) 拆除现有前五排固定篦板梁及风管, 更换专门为此设计的高效急冷固定端篦床系统;

(2) 一段篦床采用厚料层操作, 调整相对应的风机参数。

改造前后数据对比如表1:

由于仅仅对固定端篦床进行改造, 加之该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 所以安装方便, 改造工期短, 投入少, 效果好, 经济效益显著, 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摘要:第三代篦冷机的固定端篦床对来料起到淬冷和热回收的作用, 淬冷可以改善熟料易磨性, 提高熟料强度。同时高压空气带走熟料的热量, 将其变成带有较高热晗的二次风和三次风入窑、入炉, 从而降低熟料温度, 提高了热回收效率。通过研究固定端篦床的冷却风量供给和风室区域划分, 制作出模块化的入料端熟料冷却系统, 并应用到实际的篦冷机改造中, 取得了良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三代篦冷机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7

一、第三代篦冷机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主要问题一:篦冷机冷却效果不好, 冷却机出料温度较高, 实际生产效率不高

原因分析: (1) 篦床布料不均; (2) 篦冷机风量不够; (3) 冷却机各处密封效果差, 窜风漏发现象严重, 有高温区风窜到低温区; (4) 冷却风机故障。

解决方案:优化篦床布置, 使熟料布料均匀;检查冷却配风量, 若配风量偏小需要重新更换风机;检查风室内窜风漏发的地方, 看是否密封严密并做好密封处理;风机维修或更换。

2、主要问题二:篦冷机冷进口堵塞或者堆雪人

原因分析: (1) 熟料结大块或者掉大块窑皮; (2) 预热器塌料或者清理堵塞时突然垮塌冲料; (3) 篦冷机故障停车而窑还在运转下料; (4) 篦冷机进料口结皮积料; (5) 前端充气梁高压风机压力偏小, 熟料不能得到急冷而粘结; (6) 空气炮位置不合理。

解决方案:操作方面注意保证停篦冷机必须及时停窑, 合理布置空气炮的位置, 增加空气炮使用的频率, 提高充气梁高压风机的风压, 使熟料得到急冷, 避免粘结。

3、主要问题三:篦冷机出现“红河”现象

原因分析: (1) 粗细熟料分布不均, 冷风偏向粗料一侧; (2) 篦床速度过快, 料层较薄, 形成吹穿现象, 导致布风不均匀; (3) 局部篦板供风短路。

解决方案:优化熟料布料, 根据风室压力及出料情况控制篦床运动速度, 合理控制篦床上熟料的厚度, 停机时检查充气梁是否被落下的细料堵住而导致供风短路, 并及时清理。

4、主要问题四:篦床跑偏

原因分析: (1) 传动轴安装时与篦冷机中心线及框架的垂直度没有保证; (2) 挡轮是否损坏或失效; (3) 导向连接板是否拉裂或受热变形导致两边长度偏差较大。

解决方案:安装时要严格保证传动轴与篦冷机中心线及活动框架的垂直度;检查挡轮状态, 并及时更换;有拉裂的连接板需要及时更换, 若受热变形, 需要校准或重新更换。

5、主要问题五:篦冷机篦板脱落

原因分析: (1) 篦板连接螺栓松动、拉断或变形; (2) 篦板挂钩脱落或断裂。

解决方案:首先检查篦板和T型螺栓是否损坏, 若无损坏, 看T型螺栓是否松动, 若松动, 调整好安装位置, 再拧紧螺栓。若有损坏立即更换。篦板固定好以后, 看是否与其下面的篦板摩擦, 若有摩擦, 可以调整篦缝, 直至无摩擦。

6、主要问题六:篦冷机破碎机轴承易烧毁

原因分析: (1) 出料温度过高,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 两边轴承内润滑油容易烧干, 润滑失效后烧毁轴承; (2) 自动润滑系统故障后未能及时人工加油。

解决方案:操作方面保证冷却效果, 控制出料温度, 并经常仔细检查进轴承润滑油情况, 及时补油。必要时破碎机轴承两端增加风冷或者水冷, 避免轴承温度过高。

7、主要问题二七:篦冷机篦条易断、易掉

原因分析: (1) 篦条铸造或焊接结构不合理, 强度不够; (2) 篦条连接方式不合理。

解决方案:选用高强度的篦条, 并优化篦条连接方式。

二、第三代篦冷机的主要故障的预防措施

虽然上述问题出现一般都能解决, 但耗时耗力, 经济损失大, 且维修环境差, 不利于工人的健康, 应尽量减少维修次数和时间。所以预防故障的发生, 显得尤为重要。要预防故障发生, 要做到一下几点:

(1) 篦冷机各个零部件的安装, 要按照图纸或说明书按装, 关键尺寸必须严格保证;

(2) 试车时, 要严格检查各个零部件, 确认各个零部件运行正常。试车完毕后, 要把所有篦床螺栓再次拧紧, 需要点焊的要点焊;

(3) 投料运行后, 要正确合理的操作篦冷机, 各段篦床的速度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般一段篦床速度最慢, 二段是一段的1.1~1.2 倍, 三段是二段的1.1~1.2倍;

(4) 风机风门合理调节, 空气炮及时排气, 防止堆雪人现象出现;

(5) 经常检测传动机构、活动框架是否有异常, 从检修门玻璃窗观察是否有漏料严重的地方, 以便推测篦板是否脱落, 框架是否偏移;

(6) 时刻关注中控室篦冷机参数的变化, 掌握住篦冷机的动态性能。

三、结束语

除了上面的重大故障外, 篦冷机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故障, 比如:导向装置的弹簧钢板易于断裂、破碎机锤头脱落等。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和故障, 只要能及时正确的分析问题, 找出解决方法, 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更要做好预防工作, 才能防患于未然, 使篦冷机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

摘要:第三代篦冷机是采用篦床往复运动推动物料前行, 并通过充气梁和风室供风冷却熟料的重要设备, 如果安装不到位和后期维护不合理, 就可能产生故障和问题, 严重时会阻碍生产。本文就第三代篦冷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无线局域网WLAN下一篇:汽轮发电机组轴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