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倾城之恋》论文五篇

2024-06-11

解读《倾城之恋》论文 篇1

一、离婚:在爱情与亲情的双重摧残下的逃离

咿咿呀呀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将流苏的故事铺展开来, 这里是她第一次出走的地方。离婚后的她住到了娘家——一个贫困、没落的遗老家庭。穷酸刻薄的兄嫂对这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妹妹讽刺挖苦, 一心想要把她撵出娘家, 就连她的亲生母亲——白公馆的老太太白老夫人, 也只是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面对抽大烟、赌钱而沉沦堕落的丈夫以及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 流苏打破封建伦理纲常的约束, 毅然选择了离婚。相信亲人、接受家庭安排的婚姻、却被亲情残酷地抛弃的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出走”。

二、离家:亲情的再次背叛与爱的渴望和顾虑

从唐家带回的钱早已被哥哥们败光, 身无分文的流苏其苦闷可想而知。恰在此时, 徐太太给白家七小姐相亲, 对象是年轻多金的范柳原。许是机缘巧合, 从小在西方文化中长大的柳原对害羞腼腆的妹妹并不钟情, 却看上了长于社交、娴静优雅的姐姐流苏。这次相遇像是上天安排给流苏的一次逃离娘家饱受冷嘲热讽、世态炎凉的机会。流苏在柳原与徐太太的暗中谋划下抵达香港, 这是她的第二次“出走”。不同的是, 这一次她所面对的, 不再是家人的冷眼, 而是对其在舞会上抢了妹妹风头的无情责骂。

此时此刻, 流苏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 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靠她自己了。”如何靠自己?走出不幸婚姻却没有任何立锥之地的流苏没有其它的选择, 唯有放手一搏。她渴望爱情, 若非如此, 当唐一元死后, 她若答应唐家回去延续香火那么她的后半生同样也会衣食无忧, 只是得守活寡——她没有选择回去, 恰恰证明了他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凭着多年的阅历和不算愚笨的头脑, 她并不认为柳原是真心喜欢她;即便怀有如此顾虑与担忧, 她终究不肯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对于流苏而言, 抓住柳原不仅仅是个长期饭票的问题, 更在于柳原可以带她逃离苦海, 远离残酷的亲情带给她的烦闷与无望。同时, 眼前这位风流倜傥的男子兴许会带给她一丝爱情;因为流苏深信若非有爱, 范柳原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于是, 在香港她用尽所有社交才能, 极力取悦于柳原。这种取悦是保持着一定距离:既渴望爱情, 又害怕受骗。看似弱小的流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学会坚强。这种坚强表现在爱情上, 尤其是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上呈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自我保护欲。她想用残余的青春美貌为自己寻一个好的归宿, 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依靠, 但又处处充满了警惕。这也直接导致了她和范柳原的感情从一开始就缺乏真诚。他们彼此试探、彼此戒备, 终究不敢也不愿意付出真心。这点, 流苏是清楚地, 柳原也清楚。

三、离弃:恋爱的拉锯中有选择地坚持与放弃

流苏的第三次“出走”是她的第二次赴港。他们在香港的恋爱像是一场拉锯战, 彼此进进退退, 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也正是为了保持这个距离, 流苏决定先回上海。等待着“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 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

回到上海, 流苏面对的是旧式道德观对她的判决。一方面, 她与家庭早已恩断义绝;另一方面, 对于柳原是否真爱她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她觉得“一个秋天, 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很清楚, 即将逝去的青春根本不允许她再等;于是, 当柳原发电报邀她去港, 她再也顾不得了。再度赴港, 流苏已别无选择, 只得铁了心做柳原的情妇。因而到香港当晚, 对柳原的亲密行动她并没有推拒。这次出走, 可以说她已经颠覆了传统道德的底线。

故事的结尾, 张爱玲巧妙地为他们安排了一场战争, 柳原的离港船受到战争的影响没有起航, 战争也使两颗漂泊的心走在了一起。“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战争的动荡不安让他们意识到随时都可能失去一切, 不如找个彼此牵挂、共度岁月的伴侣。比起《灰姑娘》的幸福结局, 流苏虽然最后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婚姻, 但是这场婚姻充斥着太多的自私与算计, 蕴含了更多人生的苦涩与无奈。

四、总结

纵观流苏的是三次“出走”, 无不表现出她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强者, 她的抗争和自主意识与同时代的女性相比, 具有了某种“破天”的意义与价值。她敢于与旧式的婚姻告别, 又敢于与范柳原在香港同居, 可以说是对封建传统的颠覆与反叛。在女性自我意识刚刚萌动的年代, 可谓开风气之先。虽然她最终得到的并不是诗意而浪漫的爱情, 而仅仅只是现实与世俗的婚姻, 终究没能走出女性的生存困境, 但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取得的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 她是进步的。

从作品还算圆满的结局中可以看出对白流苏这个形象是有所偏爱的, 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她对流苏的“出走”也是赞同的。在小说的结尾部分, 作者安排了四爷和四奶奶的离婚。“流苏离了婚再嫁, 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 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模样。”流苏以自己的老练和智慧主宰者自己的命运, 成为婚姻竞技场上的胜者。她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希望, 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一个“榜样”。这之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一种期待, 虽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婚姻本身就是悲哀的, 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 这种“出走”这也算得上是一条出路。鲁迅说, 娜拉出走之后, 只有两条路, 一是回来, 二是沦为娼。同样是“出走”, 流苏的“出走”却能或多或少改变命运。这种“出走”实质上是一种女性命运的抗争, 一种对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反叛,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 它本身都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解读《倾城之恋》论文 篇2

电影《倾国之恋》剧照

一、细节刻画人物

影片在时间上跨越半个多世纪,菲利普斯前后为女主人公沃利斯设计了50余套服装,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精品。从泳装、睡衣到礼服、配饰无所不包,且样样精致典雅、韵味十足。可以说,从影片的开始到结束,沃利斯的衣服描述了她的一生,也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美感和戏剧张力。

温莎夫人沃利斯长得并不美,却深知如何用后天品味来弥补自己相貌上的不足,所以热衷于将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从平民到公爵夫人,沃利斯的服装始终散发着时尚优雅的气息。电影开始时的20世纪20年代初,沃利斯跟首任丈夫现身上海,她裹着一件印有牡丹图案的黑底真丝睡袍,脚穿黑色绣花拖鞋,随意而充满东方气韵。与第二任丈夫辛普森开车前往贝佛帝堡度假时,她穿的是绿色高领连衣裙,柔弱而朴素。就是这一次度假,沃利斯在贝佛帝堡遇到了爱德华王子。舞会上,她身穿白色皱缎夜礼服,露出性感的后背,秀美而优雅。和爱德华跳舞时,沃利斯摇曳的裙摆闪动着波光,浑身散发着成熟女人独特的魅力。认识了爱德华王子后,沃利斯的服装发生了很多变化,多次出现了华丽贵气的宝蓝色,喻示着她和王子关系的不断发展。但不管他们的关系如何发展,高品位的服饰一直是温莎夫人的心头好,而她也一直是贵族中的时尚先锋。即便到晚年,加里亚诺的迪奥印花半长袍,罗杰·维威耶的方扣平底鞋也是她衣橱里的标配。温莎夫人的每一项时尚癖好,从发型至鞋子,都有着无数的推崇者。

菲利普斯为温莎公爵设计的服装同样出色,将公爵的典雅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的温莎公爵造型清爽简约,贵气十足而不失风流。温莎公爵的整体着装给人休闲之感,在保守的英国王室成员中显得鹤立鸡群。在不少公开场合,当其他王室成员都打着领结、穿着黑色燕尾服时,温莎公爵仍然是一身休闲西装的打扮。公爵在电影中的首次露面显得尤其潇洒俊逸,他口中叼着香烟,身着蓝色西装,悠闲地走在一众名媛之间,显然熟识风月,他蓝色的礼服在在一片黑色西装中显得气度超群,格外与众不同。

二、色调衬托情感

在《倾国之恋》中,色调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叙事作用。电影分成两条故事线,一条以温莎公爵夫人为主人公,一条以瓦利·文斯洛普为主角。两位主人公生活的年代不一样,所以两条故事线也有着各自的色彩主题,一来加以区别,两来营造出复古怀旧的氛围。

影片中,温莎公爵夫妇的服装始终充满了复古风情,不论二人何时同时现身,总伴随着一种看似随意却极为用心的优雅。波托菲游艇那一场戏,两人的服装都充满了地中海风情,甚为登对,让两人的感情显得非常完美。另一场树林里的戏中,沃利斯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情感的忧虑。爱德华坚定地表示会永远跟随她,但对沃利斯而言,他的这份依赖其实是导致她矛盾的感情重担。此时,爱德华穿着白色的西装,沃利斯穿着蓝色的裙子,服装中的高调子把他们衬托得忧郁而脆弱,情感的压力通过服饰的色调传递出来。在现实中,温莎夫人常会穿着明暗对比感突出的套装,但在影片中,她更多的是穿着调子相对柔和的服装,意在表现其柔和的小女人一面。

相比而言,电影另一条主线的女主人公瓦利的服装多用黑色调,雅致而孤独,给人以隐忍之感。其实,瓦利心中也有欲望和梦想,衣着色调的单一与她内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瓦利的衣着深受20世纪30年代的温莎夫人的影响,影片中,她的服装一直以黑白色调为主,暗示她最终会选择一段与温莎夫人不一样的情感旅程。

三、经典奠定基调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主人公的真实品味和生活状态,菲利普斯在为剧中人物设计服装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和当时的实物,同时也拜访了很多温莎公爵夫妇的旧相识,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大量有关公爵夫妇的信息,影片中的部分珠宝和服装甚至是从博物馆借出的。在制作服装前,菲利普斯精心考量,最后决定将古董服装和定制服巧妙结合在一起,意在为整部电影奠定下高贵精致的基调,同时映衬出主人公宝贵生活下内心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凄凉。

此外,温莎夫人极为欣赏当时的前卫服装设计师夏帕瑞丽的作品。公爵夫人独特的关窗品味中,透露出那个保守年代非常少见的新潮审美眼光。影片中,爱德华和沃利斯正度假归来,心情极为愉快。沃利斯身穿针织收身套装,头戴夏帕瑞丽设计的一顶俏皮、可爱的小帽,帽前的黑色面纱神秘地遮盖着她的脸。她轻盈地走在一条小巷,忽然间发现周围都是关于她和爱德华的恋情报道。那一刻,她的眼神变得无比忧郁,一个特写镜头对准了她黑色面纱下充满担忧的双眼,氛围瞬间由轻快变得沉重压抑。

影片同样对沃利斯佩戴的珠宝下足了功夫。沃利斯在电影中一直戴着一只蓝宝石方戒指和一条由卡地亚定制的钻石手链,它们是温莎公爵夫妇生命中的几个重要时刻的见证,这其中包括她们的结婚纪念和爱德华遇刺。这些首饰是公爵夫妇爱情发展中的关键节点,曾多次以浪漫的方式出现在影片中。为了完美呈现20世纪30年代的经典造型,设计师还精心研究了当时的衣着风潮。当时的人们沉迷奢华,对女性服装的女人味道极为追捧。这个时期的裙装追求典雅、苗条,裙子的长度开始往下降,并模仿古希腊服饰寻求悬垂感。设计师将这一风尚融入到电影中,让电影在精致中透露出淡淡的哀伤,将复杂与现代这两个时代的气质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持了感观上和谐的美感。

结语

从《倾城之恋》解读张爱玲 篇3

文法学院

10级文秘三班

李孟娟

20104426 【摘要】张爱玲在二十世纪横空出世,以她的小说给辗转在战火中的人们讲述一个个发生在旧式 大家族中的传奇,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支奇葩。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她那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使其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着周围的世界。所以有人说,她的创作中无不透露着较为浓厚的苍凉意蕴。【关键词】

苍凉

悲悯意象

爱情主题

理性形象

【正文】

张爱玲的小说,看不见像冰心那样歌颂“爱的哲学”,更找不出如冯沅君、苏青那样追求婚恋自主、个性解放的创作宗旨,她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倾城之恋》为张爱玲小说中唯一一篇结局完满的小说, 但在这看似圆满结局的背后, 却充满着苍凉的色彩,传达着作者本人内心底处的那份对现实的人性的 “吟唱”。

传奇而苍凉的身世和坎坷多难的经历使张爱玲用其特有的方式把男女之间的爱变得透彻起来,平凡男女曲折、跌宕的悲欢离合成了构成了生命底蕴。亲情、爱情的失落,成为她的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她于轻描淡写中,勾勒出人性的本质,透露出作品中较为浓厚的苍凉意蕴。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上。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倾城之恋》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张爱玲。

第一,书中的悲壮的情调和意象

张爱玲曾这样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它像葱绿配红桃,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张爱玲在小说的主题表现上,较多写的是家庭、婚姻中千疮百孔的感情。在对亲情、爱情描写的同时,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探寻人物内心世界,透过剖析他们的行为,演绎了一幕幕人性遭受摧残的悲剧。因而她的小说中,始终笼罩这这样的基调:苍凉。而且她往往以繁华的都市和大家族为背景,透过这些传奇的繁华的背景,我们总能感受到她心中隐隐的悲哀和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苍凉。可以这么说她的小说世界更多的是近似于《红楼梦》繁华衬托下的荒凉,是再现日常生活细节后,对失去繁华的一声叹息。在她眼中“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的,引入入胜,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的观察却指向虚无。”张爱玲始终远离激烈的政治斗争,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她的笔去回忆过往的繁华,生活也在她对细节的琐屑描绘中显示出巨大的感动力。因而,她的作品也就在繁华的衬托下显示出人生的悲哀和苍凉。张爱玲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一些颇具悲剧意蕴的典型意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是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她把旧小说的情调与现代趣味相统一,善于捕捉各种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官现象,使意象常新,努力发掘月亮这一象征符号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张爱玲从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女性的命运、性格及多重本质,予以重新体认,感悟与思索。月亮是女人命运的镜子,她描写了一个又一个月光下的悲剧。月亮在与女性叠印的同时,与爱情婚姻发生密切的关联。月亮为烘托小说的氛围、刻画人物的心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个是镜子意象。镜子正是这个时代与悲剧的一个映衬物,镜子的冰冷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流苏与白家人的那种因为金钱而牵扯的利益里的亲缘关系,冰冷但还是有些许余温。易碎象征着流苏与柳原那似有似无的爱情神话,在那个战争年代苟且的断断续续的维持着。镜子还具有相隔的特性,镜子的两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镜中人与镜外人始终保持着距离,他们始终是相隔的,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体,镜里的它永远不是真正的彻底的自我,镜里镜外的两人既是那么真实,又是那么虚幻。镜中人与镜外人是相隔的,两人的心也未必不是相隔的。这就如流苏和柳原两人的感情,各怀不同心思的俩人就那么的亲近着。镜子还具有虚空的特性。镜之产生也许与水有关,水之特性及其形态之多变恰与镜照之虚空相通,故有“水月镜花”之说。镜本身虚空明亮,镜中之像似真为偶然的战争的外力所促成。所以,镜中的流苏似乎从范柳原那里得到了真实的爱,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镜子是虚空的,流苏的心更是虚空的:“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正因为镜子的这种变形、冰冷、易碎、相隔、虚空的特性所以使得它成了表达男女之间苍凉情感的很好道具。

第二,书中的情殇易逝的爱情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英雄的人物和悲壮的主题,有的只是些不彻底的人物的生存琐事— —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生活。他们没有脱俗的思想,没有过人的理性,没有超人的毅力,没 有超凡的美德。他们只不过按照世俗的要求,按照自己的常识处世行事,好与坏都被性格的平庸限制着,干不出惊人的事情,只配领略平淡无奇的生活。唯其普通,体现在这些人身上 的人性在张爱玲看来才带有普遍的意味,在他们这些普通人身上才可以咀嚼出浓稠的人生况味,窥探人生的苍凉本相。和五四以来许多表现恋爱婚姻的作家相比,张爱玲独树一帜的地方就是她一走上文坛,就带着她对爱情幻象不屑的冷嘲。张爱玲曾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出“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现实比起虚幻的理想要残酷得多,“生在这世上,没有哪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爱情也不例外。于是在她的笔下,没有一桩爱情是完美的。男女间无真情,他们都在玩着“爱情”的游戏,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可以说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曾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她的作品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个荒凉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似乎整个创作渗透着悲凉的阴气。

《倾城之恋》其中透露着张爱玲的世俗爱情观。它表现的是爱与残温的主题:乱世中“爱”的残存。胡兰成在回忆录《今生今世》中曾说道,张爱玲“破坏佳话,所以写得好小说”。但似乎《倾城之恋》是个例外。这部小说描绘的是一对男女有血有肉的、充满现实情感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绝世的“传奇”,然而这场“传奇”却有着“一场倾城的战与恋”的过程,“兵荒马乱”贯穿着一个名叫“白流苏”的女人,所遭遇的像一场冗长的战争,惊心动魄;所遭遇的亦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情、婚姻与人生经历着各种嬗变。可是无论如何,加上“倾城”二字方休。

从诉说苍凉的胡琴开始,道出白流苏,一个离婚女儿,寄人篱下,受尽兄嫂冷嘲热讽。备受煎熬的白流苏饱尝着辛酸,在家中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她,包括母亲,她的人生苍凉的继续着,看不到今后的路。在这一战场之上,她要与太多的人搏斗,个中滋味说不出言说。回想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生活的冷落和凄凉曾给予敏感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痕,过早积累对世界的敌意与恐怖,小说白流苏的遭遇也依稀透露着张爱玲自己的影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也许不经意间就擦肩而过,但是为了逃离娘家的嫌弃,寻觅一位有钱的支持下半生的男人,白流苏抓住了机会。徐太太的出现,一次见面,远赴香港,再归上海,又返香港。来来回回,范柳原一个世故而狡猾的男人开始若即若离的暧昧不清在流苏身边。矛盾的恋情等待着一场倾城的战争来解构这个无解。“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是啊,范柳原在思想上没有传统的背景,只是容身于浪荡浮华的空彀里。对于他的描写,作者没有大量铺陈,几乎全是侧面描写,于是乎,他便成了看不清的人,究竟如何难以一言蔽之,这便是小说人物塑造的高超。“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白流苏如是说,可见她也不看好这个男人,只是自私地勾勒着属于自己的蓝图。当她发现那晚已不在是梦,躺在这个或许能依托人生的男人的怀里时,他第二天告诉她,“他一礼拜后就要上英国去。”而且要留她在这,安顿好要她等上一年半载。流苏独自尝尽空虚与寂寞,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战争正悄悄袭来。

一场倾城的浩劫的来临,也带来了一场倾城的恋情。说是绝望也并不完全,至少濒临死亡的流苏正经历生命的挣扎,这时候范柳原开着卡车把她带到了浅水湾。战争中“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一场战争反而豁达了俩人的自私,为对方担心。因此,说战争成就了在地老天荒的困境中对人类家园的想象性回归也不为过。战争把范柳原的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唤醒,流苏也有了看待婚姻的转变。也许没有香港的战乱,极其偶然地成全了白流苏,那么她最好的结局不过是成为范柳原长期而稳定的情妇。小说将更为悲剧,也要乏味而平淡的多,就是在白流苏的生命所经受战争的同时出现了这次真正的战争,才使得结局完满些。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还是安排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也许这便是张爱玲对爱情的一点依稀的寄寓,或许就是对爱情透彻之后的一点宽容。这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倾城之恋》的题目看上去,人们会认为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然而极具讽刺的是,范柳原对白流苏的追逐,更多的带有调情的成分,而并不希望有婚姻的约束,所以他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说成“生死契阔,与子相悦”。而白流苏从一开始就有清醒的盘算,在她与范柳原的调情背后是生存的焦灼与无奈,她的目的是能够“成说”,能有一直婚契。作为女性的流苏,功利的成分是远远大于爱情的,流苏对这场情感游戏本来毫无把握,最后的结局确是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她真的与范柳原结成了夫妻。倾城在这里已与传统意义上的美色无关,而真的是现实中一个城市陷落了,正如书中所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从这个角度来读,《倾城之恋》虽有圆满的收场,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骨子里,仍然是一个苍凉的故事。张爱玲用这样一个故事对“倾城之恋”的阐释,不能不说是对古往今来男性文本建构的爱情神话的嘲讽。第三,书中倾注了自己的理想中的很多形象

同是写“家”的蛀虫,张爱玲推出了一系列萎琐无能、昏庸懦弱的遗老遗少。在张爱玲笔下,“父亲”头上的神圣光环已不复存在,所剩的是丑恶、堕落与孱弱。展示家庭本身的缺陷,寻找内部的“裂隙”。在传统文化中,父亲是个不同寻常的概念,不仅表现一个男人在家族血缘中的位置,还意味着在社会文化中所拥有的特权:对家庭的主宰、对女性的占有。

另外想到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然而胡兰成没有能真正懂得,所以,他终不能慈悲。张爱玲也终于默默隐退、渐渐枯萎。胡兰成曾评《倾城之恋》时说范柳原:“他和她好,但不打算和她结婚。这样的人往往是机智的,伶俐的,可是没有热情。他的机智与伶俐使他成为透明,放射着某种光辉,却更见得他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了。结婚是需要虔诚,他没有这虔诚,他需要娼妓,也需要女友,而不要妻。”其实说的是自己,只是更冠冕堂皇点罢了。“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小说最后并没以皆大欢喜结束,它带给人想象的空间,今后的生活又当如何„„挥不去,拂还来。

小说在极其深刻的心理勾勒中,把人物潜意识深层心理的洞幽烛微发掘出来,细腻真实的环境营造,叙事上贯注一种苍凉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启示。但是,对于,流苏“没念过两句书”的情节构置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一个内心精神分析厚重的人,居然是一个文盲,多少有些背离现实性。

作者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塑造自己的生活现实中所留存的人和事,来表现自己的那份真实的情愫,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对男人的依赖等等,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真实的再现了,这就形成了张爱玲作品的自己独有的特色与很多的不足之处。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化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张爱玲的小说在艺术上的缺憾与不足题材偏窄,技巧饱和,给人以“繁富为累”的感觉。其作品是一个灰暗苍凉的世界,没有崇高,没有光亮,也没有希望,充满了“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对人性的脆弱邪恶似乎多了一份无奈的认同。过于创新:单凭着丰富的想象,逞着一支流转如踢踏舞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最无谓的俗事用繁华、典雅的语言来描述,不免繁缛累赘,枝蔓过多,文胜于质。过于袭旧:对于旧小说语言、套路的袭用,更是几乎陷入“俗套滥调”之中。人物的对白,情节安排,描写过于受《红楼梦》的影响。过于狭窄的题材,很少变化的古典风格: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题材狭窄使作品有重复、雷同感。

【结语】“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暗示了本文的苍凉之基调。封建没落的白家实际上只是那个时代封建思潮与新思想的冲击下的一个牺牲品。在那样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这么一个“倾城”的爱情传奇,我们其实可以预见它的结局的,可是我们还是得到了意外的惊喜,惊喜中却留存着对张爱玲的爱与同情。张爱玲的那抹为人们所欣赏的忧与真还是时时的牵绊着我们的心。

【参考文献】

张爱玲《传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9 年,刘峰 杨杰 于泽通 《张爱玲的意象世界》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杨泽《 阅读张爱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出版

从叙事学角度看《倾城之恋》 篇4

关键词: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的转换 叙述者 女性叙事视角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香港和上海双城的“传奇”。作品写于1943年9月,收入《传奇》。张爱玲在《传奇》扉页这样解释:“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她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传奇的一生,传奇的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王德威在《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中就列举了白先勇、施叔青、朱天文、苏童、王安忆等“张派”作家。随着文学批评模式的不断增多,张爱玲的小说文本获得了不同方式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多少种批评模式,就有多少种解读方式。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一、小说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进行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即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也就是全知视角叙述。《倾城之恋》中除对话以外大部分的篇章基本都是全知视角叙述,如:

她答应了徐太太。徐太太在一星期内就要动身。流苏便忙着整理行装。虽说家无长物,根本没有什么可整理的,却也乱了几天。变卖了几件零碎东西,添制了几套衣服。徐太太在百忙中还腾出时间来替她做顾问。徐太太这样的笼络流苏,被白公馆的人看在眼里,渐渐的也就对流苏发生了新的兴趣……

他每天伴着她到处跑,什么都玩到了……晚上他们常常出去散步,直到深夜。她自己都不能够相信,他连她的手都难得一碰。她总是提心吊胆,怕他突然摘下假面具,对她作冷不防的袭击,然而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他维持着他的君子风度。她如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她起初到觉得不安,仿佛下楼梯的时候踏空了一级似的,心里异常怔忡,后来也就惯了。

流苏勾搭上了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真弄到了钱,也不会无声无息的回家来了,显然是没得到他什么好处。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以上列举的段落中,作者以全知的角度对故事里发生的事和故事里的人物进行叙述,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这其中也夹杂了张爱玲本人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评价。张爱玲以这种全知视角的叙事情境,作为贯穿她的故事的联结,这符合古典小说的“全知视角”的叙述角度的特点。

二、众所周知,从叙述学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的“现代性”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采用“限制视角”的叙述角度而抛弃古典小说的“全知视角”的叙述角度进行叙述。《倾城之恋》写作于1943年,那时小说叙述艺术的主流已经是现代主义的小说叙述艺术。但是,张爱玲还是选择了“全知视角”的叙述视角,这不能不说是张爱玲的一种自信。她的自信缘于她能够创新。她的创新表现在她在这一叙述原则的前提下,在小说中转换了叙述视角,常常以某一主要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也常常选择一个对环境可能有特殊敏感或有陌生感、新奇感的人物,作为叙述的视角。如《倾城之恋》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门掩了上,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橙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上上下下堆着一个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在微光里,一个一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过。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眼睛。

这段文字是采用白流苏的视角来叙述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了娘家,此时的流苏是处于特殊环境中的人物,读者通过她的眼睛来观看屋内的一切,通过她的感觉来感受白公馆的颓败的气氛。与此同时,读者还间接看到了流苏内心对周围景物充满了恐惧的联想。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不仅看到了白公馆的一切,还知道了白流苏的心理和性格,可谓一箭双雕。小说也因此而具有现代气息。

三、小说文本是被叙述出来的,叙述的执行者就是叙述者。叙述者在文本中出现的身份,叙事学认为一般有两种,显身和隐身。叙事者显身是指“明显地被叙述出来的叙述者,出场的叙述者”。叙述者隐身则是指从不出场的叙述者,是暗藏于文本之后的,对人物及情节叙事都是由其在幕后操纵,在文本中看不到叙事者出现的痕迹。《倾城之恋》由叙述者显身转向叙述者隐身。

如小说开头写到:“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结尾写到:“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在《倾城之恋》中,我们看不到说书人的影子,但是显身的叙述者形象保留了下来。自《倾城之恋》之后,作家抛开说书人叙事的口吻直接进入对故事的叙事,那么此时的叙述者当然也就转变为隐身的叙述者了。

四、美国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认为:“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2]p159张爱玲的小说喜欢采用女性的叙述视角,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连环套》中的霓喜,《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故事通过这些女性去感知、感受、体味周围的世界。《倾城之恋》采用女性的叙述视角,描写了两个“精刮的人”——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

在《倾城之恋》中,流苏是“看”的主体,柳原反而成了“被看”的对象,事态的发展始终是按照流苏的意愿来安排的。流苏在离婚后回到娘家,住了七八年,哥嫂在骗光了她所有的钱之后,用冷言热语来教训她,要将她逼走。哥嫂的排挤,古老家庭的颓败气氛,让流苏本能地感觉到“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她陷入了一种绝望的恐怖。她“突然叫了一声,掩住自己的眼睛,跌跌冲冲往楼上爬……上了楼,到了她自己的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阳台上,四爷又拉起胡琴来了。依着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当七小姐邀请流苏一同去相亲时,她欣然的去了,并且还和范柳原跳了三次舞。“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她并不相信富商之子范柳原真心喜欢她,“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当徐太太提议她做东让流苏陪伴她去香港时,流苏想到了范柳原,“她迅速地盘算了一下,姓姜的那件事是无望了。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和那姓姜的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她决定用她的婚姻来下注。在她与范柳原漫长的爱情游戏较量中,她最后赢了:范柳原只不过是她手里的棋子。范柳原在《倾城之恋》中也就是一只钱袋子,仅此而已。处于非常时期的白流苏并不需要范柳原“这一个”,只要这个男人有钱,白流苏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迎合他,从而保证自己经济上的安全。

以上只是论述了《倾城之恋》这部小说在叙事策略方面的成功运用,其实《倾城之恋》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它的独特的叙事上,还表现在它的优美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新奇的意象。作品表现了身为女性的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倾城之恋》称得上是张爱玲情感小说中最优美、最精彩的一篇。

注释:

[1]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孟繁华:《叙事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解读《倾城之恋》论文 篇5

赵胤胤毕业于纽约茱丽亚音乐学院,是斯坦威(Steinway)全球代言钢琴家,不仅在国内乐坛举足轻重,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名。纽约《音乐论坛》曾称他为“一位非凡的属于21世纪的青年钢琴家”。1998年,赵胤胤获得“斯坦威专属钢琴家”称号,是继孔祥东、殷承宗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一个是优雅、知性的知名演员,一个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钢琴家,他们又是如何演绎一段倾城之恋的呢?

1.“相”來的情缘

陈数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艺术世家,自小学习舞蹈,12岁时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就读,之后在东方歌舞团做了多年的舞蹈演员,后来又经由中央戏剧学院的学习进入了影视圈,先后在《声震长空》、《铿锵玫瑰》、《暗算》、《古城谍影》、《新上海滩》、《毁灭》等影视剧里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知名美女演员、“优雅女人”的代表,生活中的陈数自然不乏追求者。可是她认为,一定要找跟自己的性情匹配,能彼此欣赏对方才华的另一半。因此,在物欲横流的娱乐圈,陈数始终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矜持和温婉,甚至从没有过绯闻。

陈数与赵胤胤的相识,是在2007年初夏。

那时,执导29集电视连续剧《相思树》的孙周找到陈数,要她出演女主角之一——电台女主播尚洁。这是个富有争议却又颇具魅力的角色,看完剧本后,陈数被这个特别的角色深深吸引了,当即答应要演好这个角色。令陈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次与孙周导演的合作,竟意外地让她找到了此生的情缘。

那是在拍摄《相思树》接近尾声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陈数还“单”着,导演孙周告诉陈数,要给她介绍个男朋友,并说对方是自己多年的好友,一直在广州经营音乐事业。

出身艺术世家的陈数,不仅自幼便开始学习舞蹈和唱歌,还断断续续地跟母亲学习钢琴,因此,她对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一直很有好感。于是她决定去赴约。

见面时,陈数并不知道赵胤胤是早已成名的钢琴家,只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很绅士,很有魅力。除了非常开朗健谈,看上去文质彬彬、衣着得体的赵胤胤留给陈数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手指,修长、有力且灵动。

而对于赵胤胤来说,陈数的美不单单来自端庄典雅的外表,而是来自内在优雅脱俗的气质,优雅内敛,美而不喧。纵然是淡妆,依然掩饰不住内在散发出来的超凡脱俗的优雅风韵。这正是他欣赏的。

和陈数一样,出生在辽宁营口的赵胤胤,自小就同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3岁多开始,练琴就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让赵胤胤能在钢琴上有更大发展,他的父母甚至两次举家迁移,从营口搬到长春,又从长春搬到广州。年仅10岁时,赵胤胤已经在广州的各大钢琴比赛中显露锋芒了。十几岁时,他便出国留学,上世纪90年代初,赵胤胤就开始活跃于世界各地一些主要的音乐厅,曾在40多个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多项金奖和大奖。1998年,赵胤胤获得“斯坦威专属钢琴家”称号。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由于父母身体不太好,孝顺的赵胤胤决定回来陪伴他们。就这样,正值事业巅峰期的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回到广州发展。

颇为相似的成长经历,对事业同样的认真与执著,让两人在初次见面时就有着聊不完的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尤其让陈数感到欣慰的是,生活中的赵胤胤不怎么看电视剧,在此之前,不仅没看过她的戏,甚至连她的照片都没见过,所以对陈数的名气一无所知。因此,他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本人。而单纯冲着她这个人而来,正是陈数长期以来想要的感觉。

没有谁早一步、谁晚一步,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两人几乎同时发现,对方已经深深地走入了自己的心。

几天后,当两人再次见面时,赵胤胤的表白非常直接,他告诉陈数,他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因此,对待这份感情格外慎重,当孙周导演介绍他们认识时,他就是很认真地冲着要做男女朋友这样的目的才去见面的。最后他说:“做我女朋友吧。我不会对你隐瞒自己的缺点,因为我是抱着在一起过一辈子的想法想要和你在一起的。”这样直接而真诚的表白让陈数很感动。

正如《倾城之恋》的作者张爱玲所写: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情投意合的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为了拉近爱的距离,原本在广州的赵胤胤,很快将事业的重心转移到北京,不时奔波在广州与北京之间,不过为爱而奔波,带给他更多的是甜蜜。

2.从白流苏到陈白露,恋爱工作两不误

恋爱之后,陈数发现赵胤胤在著名钢琴家的光环背后,还是个宽容而有责任感、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好男人。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喜欢让自己穿得得体一些,把饭做得好吃一点,努力让生活更精彩一些。

赵胤胤对吃很讲究,他那修长的手指除了能弹奏美妙的旋律,还能炮制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陈数经常在外地拍戏,拍戏的生活是没有规律的,而赵胤胤也忙于自己的事业,两人相聚的日子,赵胤胤更喜欢亲自下厨做饭,犒劳心上人的胃。

有一次,陈数从外地拍戏回来,在路上接到赵胤胤的电话,两人聊了几句后,陈数问他在干吗,赵胤胤说正在专心致志地为她做一件事。陈数忙问做什么事,电话另一端的赵胤胤笑而不答。不一会儿,陈数到家,门被打开的一瞬间,一股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映入陈数眼帘的,是餐桌上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的菜肴,全是她爱吃的。那些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一下子勾起了陈数的食欲。这时,系着围裙的赵胤胤一路小跑着从厨房里出来迎接她,先是拥她入怀,继而想起什么似的又一路小跑着进了厨房,边跑边说:“先歇着,最后一道菜刚下锅,一会儿就好了。”

陈数不禁被他慌里慌张的样子逗乐了,她嗅着、看着、听着这一切,透过玻璃,看见赵胤胤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有暖暖的感动涌上心头,长期以来的疲惫似乎也减轻了许多。

餐桌上,有袅袅的热菜的雾气在升腾,丝丝缕缕的,这样的烟火味道,给陈数一种真正的家的感觉,让她感到踏实而安宁。

生活中的陈数,是个内心喜欢安静的人,这一点和赵胤胤很相似。闲暇的时候,陈数喜欢去安静的茶馆,静静地喝一杯下午茶。这一喜好,是她纵使在旅行途中都一定要坚持的。赵胤胤知道了她的这一爱好后,有空便到陈数常去的茶馆等候。和相爱的人在幽雅的茶馆的一角相对而坐,轻松地聊着天,静静地享受下午茶时光,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人生!

拥有甜蜜爱情的同时,陈数的演艺事业也不断地实现跨越。

2007年秋天,陈数意外地接到著名编剧邹静之打来的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出演《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白流苏。能出演经典作品里的女一号,是许多女演员毕生的追求。陈数爽快地答应了。

其实早在2002年第一次接触传奇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后,陈数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张迷”。尤其是读完被张爱玲称做“最爱”的小说《倾城之恋》后,陈数顿时产生了一个特别强烈的念头,如果有机会演白流苏,自己的演艺生涯就会少一个遗憾。

如今,这个机会竟然真的来了。

得知这一消息,赵胤胤第一时间打电话向陈数表示祝贺,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他在白流苏这个人物的把握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对陈数说:“许多时候,好与完美只是细节上的差异。做一个外在漂亮的女演员并不难,难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味道。”他鼓励陈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其实,对于演“白流苏”这样的经典人物,陈数也颇感压力,赵胤胤安慰她说:“只要有实力,早晚都会被认可的。”陈数牢牢地记住了男友的话。

2007年11月,《倾城之恋》在横店开拍。2009年年初,随着《倾城之恋》的热播,人们对气质独特、演技纯熟的陈数所扮演的白流苏好评如潮,纷纷称白流苏被陈数演活了,她那穿着旗袍的婀娜身姿,看上去美艳照人,那低头时的一抹温柔,那会说话的眼神,那抬起头时的微笑,眼里流转着的风情,无不流露出优雅、知性、精致,甚至不经意间的一抬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拿捏得很有分寸。一时间,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人们把“穿旗袍最美的中国女演员”、“风华绝代的优雅女人”这样的赞美之词都用在了她的身上。

憑借《倾城之恋》,陈数入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从而使得她的演艺事业又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平时很少看电视剧的赵胤胤破例看完了《倾城之恋》,连连称赞陈数把白流苏这个经典人物演得很有韵味,很立体,很完美,甚至与白流苏融为一体了。有了心爱的人的鼓励和赞赏,陈数更是喜不自禁。

2008年,陈数所出演的曹禺的四幕话剧《日出》,将她的演艺事业推上了高峰。新版《日出》自2008年5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接下来的短短几个月时间,《日出》在全国各地巡演已达四十余场。尽管“陈白露”这个经典人物在前人的多次演绎下,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陈数版“陈白露”还是获得了“史上最美陈白露”的美誉。

虽然出神入化的演出赢得了无尽的掌声与喝彩,可是作为主演,陈数也度过了几个月劳累不堪的日子。对于陈数来说,每天进入“陈白露”的心灵并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因为当演员把自己的思想、精力都交付出去的时候,身心都会很辛苦。

赵胤胤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心爱的人的辛苦,《日出》在北京演出期间,赵胤胤一直体贴地陪伴在陈数左右,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陈数的工作一停,赵胤胤就会想方设法让她尽快出戏,哪怕只是陪她聊天,陪她去喝一杯下午茶,给她讲笑话……看着为自己忙前忙后的赵胤胤,陈数觉得所有的辛苦劳累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2009年5月6日,中国集邮总公司推出邮折《永远的陈白露》,陈数扮演的陈白露登上了邮折,这是经典话剧人物首次登上邮票。

能够以经典话剧人物形象出现在邮折上,是对一个话剧演员的最好肯定,陈数既意外,又感到非常荣幸。女友获得如此殊荣,赵胤胤也替她感到高兴,他特地买了一大束火红的玫瑰表示祝贺,并对陈数说:“我说过的,只要有实力,早晚都会被认可的,没错吧?”陈数抱着那一大束鲜花,将头轻轻地依偎在男友肩头,那一刻,她感到从没有过的幸福。

3.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最爱的人也最爱你

在赵胤胤眼里,陈数优雅、美丽、知性、风情而富于女人味,正如陈数自己曾经说过的,最迷人的女人是混合体。而在陈数眼里,戴着眼镜、看起来严肃的赵胤胤,其实骨子里很浪漫。由于平时拍戏很忙很辛苦,屈指可数的空闲时间,陈数便渴望过上一种能让身心彻底放松的生活。和心爱的人一起去旅行,自然是不错的选择。这时,赵胤胤无论多忙,都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两个人一起去巴黎,去看博物馆,或在左岸喝杯咖啡,看人来人往,以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态静静享受下午茶时光,享受着安宁悠闲的日子,感受着细碎的时光一点点从身边流过……正如张爱玲曾经写下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前不久,在机场,当旅行归来的陈数和赵胤胤出双入对地拖着行李箱从机场出来时被偷拍,并迅速传到了网络和八卦杂志上,这是一向低调的陈数入行以来的第一桩“绯闻”。

在演艺圈,基于各方面的考虑,许多人都喜欢将爱情隐藏起来,而陈数则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爱了,既没必要张扬,也没必要隐瞒。因此,当人们还在暗暗猜测各种可能时,陈数已气定神闲地坐在媒体记者面前,淡然一笑:不是绯闻,我们是很认真地在谈恋爱……不一会儿,赵胤胤也体贴地来接她。当他们毫无顾忌地双双站在人们面前,所有的谣言已不攻自破。

随后,赵胤胤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感情状况十分满意。“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你最爱的人也最爱你。”他说,在婚恋观上,他一向主张两人在精神和情感层面要“门当户对”:“比如,我是个爱吃的人,但如果对方觉得吃下去之后一切消失无踪,不如买个LV包包划算;又或者我会花2000元去听一场多明戈,但对方说还不如包个卡拉OK,跟十来个朋友一块儿疯,那只能拉倒。”如今,他已找到了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爱人。

爱情最完美的结局就是婚姻,如今,两人已经把结婚大计摆上日程,正在北京挑选婚房。

在电视剧《倾城之恋》里,一座城市的沦陷,让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对于真心相爱的人,上天是不会辜负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现实中的“白流苏”和她的钢琴王子,也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结局,就像陈数自己所说,燃烧的爱情像单项冠军,好棒啊,鼓掌啊,但是燃烧总会有尽头的,而且一定不会很长久。每个人的能量库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不喜欢燃烧。而爱不同,比如天凉了,给你爱的人发个短信说多加衣服,这就是爱,爱是一大堆细小的分子组成的。如果在两个人爱的岁月当中,通过双方的努力,让这种火花不断地持续,这是一种很完美的结局。

上一篇:学习及记忆下一篇:亚硫酸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