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十篇

2024-06-13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学习兴趣,阅读技巧

一讲究课堂导入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 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 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 使之成为“乐之者”。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 自主地去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设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情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战胜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 激发浓厚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为什么许多学校都挂孔子像呢?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随着多媒体的播放一起了解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多媒体介绍了孔子讲学、孔子论著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看了这段视频, 你有何感想?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补充。为什么孔子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大家认真阅读一下《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也许你就能解开这个秘密了。经过我这样的介绍, 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新课的阅读中, 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 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 教师应教给学生必要、高效的阅读技巧。阅读课文时要学会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才能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句子知识, 是发展阅读和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理解和运用, 把“学”和“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注意文章或段落的开头, 这些词语或句子一般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升华感情、画龙点睛等作用。例如在《草虫的村落》的阅读教学时, 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的词句, 并讨论它的意思和作用。“今天, 我又躺在田野里, 在无限的静谧中, 忘了世界, 也忘了自己。”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 一个“又”字点出了作者不止一次躺在田野里, 说明了作者对田野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情感。“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 更是作者心境的宁静。“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 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这句话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兴趣, 引起下文。在文章的结尾“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 直到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 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这一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点明了时间已是傍晚;“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说明了作者的心灵还沉浸在奇异世界中的欢乐和得意。所以, 只有教师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技巧, 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与思, 思源与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阅读教学中, 以思为核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 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 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及由此激发出的智慧力量, 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在《彩色的翅膀》的阅读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行列出问题, 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石岛是一个什么样的海岛呢?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生活呢?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呢?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什么方位, 如果没有战士驻守, 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动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 并且体会了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

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读者。当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个性化解读。如阅读《落花生》后, 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有些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感受: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 长得好看, 炫耀自己, 但它们的确很有用, 有炫耀的资本;做人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 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 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点和实力, 才会得到重用……对于这些多元化、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 有些是积极的、正确的, 有些却是消极的, 需要加以引导。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过程中, 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 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篇2

一、以推荐阅读作为学生课外读物的重点

推荐优秀作品,就会让学生“有书可读”。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推荐一些文质优美的经典作品,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接收会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不过目前,初中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多读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去阅读。所在年级组,主要利用互联网、图书报刊、图书馆资料等学习资源,搜集语文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办一些校报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经典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不断增加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有目的地增加知识积累,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一般的校报,会每期精选一些美文,篇幅不会长,一般在千字以内,精选篇章范围主要有:经典哲理、人生感悟、奇妙自然、前沿科技、学生佳作、国学经典等,以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对阅读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所办的校报就是一个交流平台,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通过分组朗读、畅谈读后感、组织讨论、摘录好词佳句等形式,强化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促使学生在阅读校报过程中,勤于积累,善于揣摩,体会文中遣词炼句之妙,使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指导阅读是一个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好方法

大量阅读文质优美的经典作品、名家大作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可以让学生更大程度地获得文学情感体验,更大程度地领悟作品的内涵。

1.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来推荐书目。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同时,按照课标要求,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优秀课外阅读书目,不断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重点要鼓励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等传世经典,《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爱的教育》等名家优秀作品等。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外国作品,《呼啸山庄》、《简爱》等。我认为所有的优秀作品,只要学生们有兴趣阅读,就是成功。

2.根据实际,指导方法。对于一般性的文学作品,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以选用浏览、略读方法;对篇幅较长而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读一些文章精华的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作品,也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模式,阅读报刊的主旨是为获取国内外最新的新闻信息,阅读历史文献的主旨是为感受史实,汲取历史的经验,阅读诗歌主要为了领会遣词造句的奥妙和品味语言的深层意蕴。

3.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做指导,并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摘抄好的字句,将阅读中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内容写成读后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当然,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来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就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鲁滨逊漂流记》读完后,最让你觉得受到感动的是?(2)你是否佩服鲁宾逊,为什么?(3)文中主人公的性格中哪些部分令你最为佩服?这样就让学生能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和动笔能力。

三、学会让学生们“真读书”,以探讨文章内容为检验手段

大量阅读文质优美的经典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而这些将决于学生自觉自愿的阅读习惯,有时候还需要采取有力的“硬性”手段。因为人骨子里的情性都是很强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们要让他们克服惰性、督促他们去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入轨后,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开始教师必须为学生们制定阅读计划。提出具体目标与要求。如:我就要求班级里的学生,课外读书的时间每天不能低于20分钟,最好每天都能写至少100字的读书笔记,有时候是要求他们写周记。偶尔会在周一的语文课上,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抽取部分同学的,与大家分享阅读经验。这种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检查督促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达到了交流学习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指导策略初探 篇3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意参与自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我们要善于抓住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许多课文本身的趣味性就强,教师只要稍稍激趣,学生就会有急于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鼓励学生做“小诸葛”,找出课文中表现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地方。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主阅读,接下来的初步交流,学生们为了争当诸葛亮式的人物,交流讨论得很热烈,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回答,也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学生情绪越来越高涨。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的学科,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采用诸如向学生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评析含义深刻的句子、模仿人物的动作或声音,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等方式,都可有效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有效参与自主阅读

有教育专家认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学生是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自主还是被动的。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把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这个自主学习目标,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自己确立,使他们增强参与意识,主动去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跟着老师走。

目标明确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就会好一些,但也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一些偏激的看法——学生能提出偏激的看法,不正说明他们去思考过、主动去阅读过了吗?这应该是好现象。对于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我们首先应该加以表扬;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与教材、与教师事先准备的说法不完全相同,应将合理之处吸收过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参与进来讨论;对于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要及时地引导,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排除思想障碍,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参与讨论进来,把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轨道上引导。我们应该记住:《课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这种独特体验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

三、设置拓展性问题,使自主阅读更有深度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价值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将舞台让出来,将时间留出来,充分让学生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妨将问题设计得大一些,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问题的思考空间要大。这样的问题往往在书中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不断地动脑筋,不断地矫正思维过程,拓展思维空间。

其次,问题的包容空间要大。包容空间大指的是问题是否符合整体性原则,是否具有概括性,是否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否能将教路、学路、作者的思路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时候,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集中在一两个有价值的焦点上,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探讨交流。

最后,问题的选择空间要大。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取向,能力高低来设题。如教叙事记人的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众多的例子中选取一个例子来谈一谈,说说个人体会。长此以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开展课外阅读,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内培养学生的一些自主阅读课文的策略、方法、习惯必须得加以强化,课外阅读就是一个最好的实践强化阵地。课外阅读开展得好,有利于促进课内自主阅读的开展,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最终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注重自主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4

内容提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组织和调控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捕捉活动中的创造灵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此,我根据教学探索,总结出从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五个方面来指导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创新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讲故事导入新课,设置悬念(那只大雁落下来没有呢?)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更赢为什么只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落下来呢?”“魏王为什么不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一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讲原因的那一段逻辑性强,不是很好懂,显然,这一个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读懂主要内容。其他两问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学生们怎么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呢?教师始料不及,而这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现,把问题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后来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主席读书的例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

四、自读感悟,合作交流于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用合作交流进行阅读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应该符合语文学科特色,并且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制定课堂交际方式时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因为单纯的听和说并不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产生有效作用,只有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而合作学习则以合作作为推动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和认知被调动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阅读《麻雀》这篇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特色,在课文内容的讨论上应该倾向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同时,在进行课文讲解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从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那么为什么是母而不是父爱呢,而如果文章中表达的不是母爱,那么文章所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一问题的开放性很大,而且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问题的设置并不十分困难,对这一问题也不存在官方回答,因而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思考,然后各抒己见,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杨映华《甘肃教育》2006(08)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篇5

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当作可扩充的容器,受教育的被动对象。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主体的参与,个体之间阅读体验的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的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的把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体经验从心灵上抹去。而这种统一的标准的阅读模式导致学生在今后自己的阅读中沉溺于一种既定的话语体系之中,有意无意地扼杀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生一步步远离阅读,阅读教学一步步走向尴尬。基于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也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

一、本理论对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学习方式的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休,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知识沉淀和认知水平。就像每个人,只能靠自身吸收物质营养一样,学生也只能通过自身吸收精神营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教师也不例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传难以奏效。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强加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其阅读兴趣,窒息其思想,甚至引起其抗拒。学生只有亲自阅读,亲自感知,亲自思考,才能真正积累知识,感悟事理,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1. 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首次阅读体验

有些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总是让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共同讲授讨论学习。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来看,重视读者体验,教师应将首次阅读文本放在课堂上。我们知道,个体首次干任何事情印象都会特别深刻,阅读也不例外,第一次,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新鲜有趣或者刺激的,此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者见解,会有意想不得的收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个体面对新的事物产生感受也有与人交流的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让他们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学生能感觉到教师的重视,体会到交流的愉悦,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交流的愿望。

2. 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体验

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每个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阅读体验。同时,文本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驰骋自己想象力的广阔空间,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阐发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智慧,融合到作品的空白之处。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尽情玩味、阐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抛却教学参考书的标准意见束缚,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异样声音表示宽容并作出恰当的评价,不能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和热情。如果一旦我们不注意对学生的态度,使他们的自尊心收到伤害,以后花费多少努力也不一定再次赢得学生的课堂信任,当然让他们再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就真是比登天还要难了。

3. 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体验共享

从读者反应理论来看,课堂中的读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师既是合作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解决问题;彼此可互问互答,互争互辩,质疑争鸣,和学生一道阐发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对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扩大,让全班同学共赏分享;对“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可以改变课前预设的教学方向,实现对文本、对教师的超越;对一些不同意见、歧见、误见,可引导展开争辩,既尊重独特体验,又形成共识。再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应把部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交流评价,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丰富体验,锻炼思维。

二、本理论对教师首席地位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指导

新型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而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首席地位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对学生的阅读反应进行整合

尊重学生阅读反应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平等的、合作的、互动的,其特点就是“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且充满了变数。这是必然的。那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相比较照本宣科而言,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还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循循善诱,点拨迷津,不能脱离文本的宗旨而使阅读体验变得虚无缥缈。

2. 对课堂教学灵活组织

尊重个体阅读体验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要善“导”,组织教学又要求“活”,因势利导,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而不能死抱教案,机械刻板。

农村小学班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篇6

一、创设阅读氛围, 启动阅读内驱力

1. 讲故事, 启动阅读内驱力。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如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 但却愿听故事, 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 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会有再听的欲望。如讲述梁山好汉宋江、李逵替天行道、锄暴安良的故事, 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 突然来句你们想知道梁山上其他英雄的精彩故事吗?请赶快打开古典小说《水浒传》吧, 那里有更多更酷更美的场景呢!

2. 谈感受, 激发阅读内驱力。

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在情感上激起共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教师就可以时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如在学习《少年王冕》课文时, 通过文本的探究, 学生能感受少年王冕刻苦好学, 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 在激起学生对少年王冕崇拜时,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选自吴敬梓什么著名的小说吗?想看吗?想看那就赶快打开《儒林外史》吧。这样的启发引导, 能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授予阅读方法, 掌握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就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 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阅读的指导者, 教师要利用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1. 精读与略读。

(1) 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认真读、反复读, 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 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同时要边读边想, 在文章紧要处和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 并能立足全篇,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好在哪里, 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2) 略读。略读是精读的基础。对于一本读物来说, 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 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 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这样能了解文章大概, 寻找作者的观点, 了解作者的思想, 可以增加阅读量, 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 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 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我们在读书中, 只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 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 背诵与复述。

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 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并复述。农村的孩子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 因此, 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小说《鲁宾逊漂流记》, 学生读后, 让学生复述主要内容, 背诵富有人生哲理的几句话, 加深了解笛福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非凡勇气。

3. 笔记与感受。

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也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 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 这样阅读也会变得更精彩, 更有实效。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书读完了, 一定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写一写读书的体会。教师可以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培养阅读习惯, 养成阅读持久

1. 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每读一本书, 一定要认真读完, 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 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 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2. 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边写读书笔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比例更大。教师应该首先热爱阅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身先士卒, 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学生才受到感染和鼓舞, 从而产生阅读兴趣。但事实上,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压力过大, 课外阅读很难推广, 可以说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已经陷入了阅读危机。另外, 小学语文新教材上虽然增加了一些优秀的阅读篇目, 但面对信息社会的大环境, 仅仅是书本上的信息量, 远远达不到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 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量的积累,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爱上阅读, 学会阅读。

那么, 如何让学生自觉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呢?我结合教学实际, 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逐步实现师生共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说, 我们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底蕴,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能把自己的阅读经验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渴望。如教师在学期初教师先阅读《名人传》《骆驼祥子》《宽容》《昆虫记》《这样学习最有效》等作品, 并向学生讲解推荐这些书目的理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 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学生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 除了提高字词积累量之外, 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素养, 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都大有提高。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传授阅读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培养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因此, 对小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 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 如何去理解感悟文本, 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大有帮助,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必须讲课文和授方法并重, 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享受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1. 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读书目标, 实现阅读递进。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 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必须做到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 这样可以使学生读有所获、读有所感。如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图文并茂版的《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沙记》等。让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书籍, 获得不同的收获, 实现递进阅读。

2. 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增加课外阅读积淀。

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理解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另外, 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延伸, 有效增加课外阅读积淀。

3.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要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对于一般的文章主要是采用略读,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大概意思, 明确文章的文体、写作手法、用词技巧等。但对经典的文章必须进行多次精读, 指导好学生精读方法, 根据需要可以对全文精读, 也可以对部分段落精读, 或者对经典的句子进行赏读。要做到读有所获、读有所感, 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思想, 能理解文章的结构, 深化文章的主题, 延伸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做到精选美文要细嚼慢咽, 同时, 还要做读书笔记。如在进行《形形色色的植物》的教学时, 精读重点段落, 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4. 读思结合,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思考的重要性。阅读也一样, 必须勤于思考, 要及时对所读文章进行消化理解, 把书本知识转移成自己的技能和素养。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 让学生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 这本书要表达的思想, 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通过活动载体,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度和实践能力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技巧。

1. 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

要求学生在好书推荐时, 客观介绍所推荐书目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思想;介绍本书的作者和出版此书的目的;介绍本书的题材和写作特点等, 尤其是要介绍本书对读者的影响、历史意义等。

2.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 提高学生的读书应用能力。

每次读书交流会确定主题, 有主持人, 有具体时间和地点, 每人交流时间有限,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时间观念, 提高写作质量, 在有限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成果展、阅读比赛、书评影评等活动, 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开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课外阅读教学质量。

总之, 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成为一个习惯, 学生的阅读素养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篇8

一、自主启航——构建预习模式

叶圣陶说:“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基础,也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主要阶段。所以,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构建适合学生的预习模式。

第一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的长期指导与监督。刚开始,把预习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并要求在课堂完成,老师可根据孩子们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与调整。

第二步: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把预习任务放回家里完成。但必须在第二天进行小组内的检查工作,避免部分学生偷工减料或浑水摸鱼,影响预习的质量与作用。

第三步:学生能自觉自如地对待预习了,把预习的自由度拓宽,设计多种形式、多种方向、多种层次的预习任务,并设立小组或个人评价竞争体制,促进孩子们对预习的积极性,并张扬了个性。

二、研学方向——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有的老师只重视学生的“研”,而忽略了“读”,我觉得这就会把语言文字本身蕴含的味道丢淡了。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学生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组学习后,大家汇报的都能说出“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太美了,如果坐在舟上,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幅美的画!”为了使学生把这幅美的画刻画在心中,更为了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我出现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画面,并这样设计我的导读的:

师:是呀,你们看,这就是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

师:你们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像……

师:这样的山围绕这样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此刻,你就在小舟上,欣赏着如斯美景,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忍不住吟上一句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此刻,你还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如斯美景?

生:……

这样,孩子们在理解后进行感情朗读,朗读后进行情感内化,才真正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范读、个别读、齐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各种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要恰当合理,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

三、扬起自信——多样评价体系的构建

语文课堂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了自主阅读学习后,要让学生每过一段时间就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结果,自觉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改善自身的阅读认知技能,进行补救性阅读,提高自主阅读学习效率。

小组自评:在组长的组织下,对组员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结果等的表现进行客观的等级评价,肯定进步的,提出不足的。

师生互评:这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鼓励性的、多样性的主、针对性的评价,以达到激励、引导、小结的作用。

阶段总评:这是对于某一学习阶段,相同类别或某一类别的学习后,为了便于孩子们能扬长避短,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孩子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范文 篇9

蔡兆明

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看书报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够给课文分段和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认真阅读的习惯主要是指边读边想的习惯。查字典和运用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以及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 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 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 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 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 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 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二、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分别举列如下:

1、《夹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

第二段写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写了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写顶峰歼 敌;第五段写英勇跳崖。把这五段段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写了五位壮士接受了上级交给的掩护群众的任务,有计划地诱敌上 山,痛击敌人,终于把敌人引上绝路,歼敌于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经过。

又如《颜黎明的信》一文叙述了这样几个问题:

1、青年人该怎样读书;

2、谈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发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也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篇10

为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采用了以下指导策略。

一、激发兴趣, 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 巧用故事悬念, 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立竖,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老师声情并茂,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静静垂听、百感交集, 期待结局大白之际, 老师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课后自然会主动阅读。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进行阅读, 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谈读书感受, 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 (或组织学生讲) 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 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 只要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健康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读, 包括图书报刊、杂志、童话、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等。鲁迅教育青年:“读书如蜜蜂采蜜, 不能只采一种, 要采多种花, 酿出的蜜才更好。”所以, 阅读的内容不可单一, 越广泛越好, 这样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加广泛丰富, 眼界也才会更开阔,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更有益。《新课标》指定了一些小学生必读书目, 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今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神话故事》、《中外民间故事》、《论语》等, 另外, 还推荐了由一些中外名篇改编的小学生版的小说, 这些读物更值得品味、欣赏。

二、教给方法, 提高质量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主要通过如下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1. 埋下伏笔, 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我常常讲述某一作品的故事梗概或介绍某一作家的奇闻轶事, 或只说一篇文章的开头,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沉浸在读书的快乐里。

2. 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新的书目, 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3. 教会学生学会品味鉴赏文学作品。

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可利用早读课或者自习课品味作品的语言, 揣摩作品的构思, 领悟作者的匠心, 从而获得知识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4. 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认真做读书笔记, 做好读书笔记。

在课外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做好读书笔记无论是对内容的记忆还是对日后的查找资料都有好处。读书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些是只摘录其中的语句, 生动优美的, 富含哲理的, 表达独特的, 这些语句韵味无穷, 越读越妙, 永远有品尝不尽的余香。还可将文章中的段落抄录下来, 慢慢品尝其精妙, 从中欣赏到日出日落的壮观雄伟, 领悟到祖国山川的如诗如画, 品味到中华文化的深厚蕴涵, 感受到榜样人物的可贵品质……有的文章的精妙都是由一段段优美的文字组成的, 所以段落的摘抄会让学生感觉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效果。久而久之,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5. 其他做提纲式的总结概括, 让学生站在比较高的

角度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这又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学习收获。对文章进行及时批注, 记下感受认识, 随时标注在文章的语句旁边。对语言词语加注, 或写上疑问, 待过后思考探究, 并认真写读后感。

三、组织交流, 寓读于乐

课外阅读实践的关键在于坚持, 定期组织各种趣味盎然的读书展示活动, 能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度。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手抄报展评、课前两分钟美文朗诵等。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 根据课外阅读目标的指向, 定期指导学生编制有主题的手抄报, 如《环保报》、《六一专刊》、《科技之光》、《诗歌乐园》等, 这样学生便能有明确的阅读目标, 有针对性又便于指导。当然, 我也有放开手的时候, 不确定编制手抄报的主题, 让学生自由编辑,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发挥, 有利于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能力。故事会也是每个学期必开展的读书活动, 一般利用班队活动举行。往往一经发动, 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 争着把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的精彩故事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向大家讲述, 有时还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表演讲故事, 使活动趣味无穷。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 使每个人都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只有这样, 课外阅读才能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上一篇:劳动文学下一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