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课模式十篇

2024-09-10

反思课模式 篇1

一、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进行反思,就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教学过程就变成了简单机械重复,难以提高。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进行反思,就不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了解自身有哪些知识点遗漏,难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课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发现缺点并对教学成果进行巩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表现的思考,有效评估、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则在教学反思中对自己接受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加深理解。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也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反思课模式,符合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是一种优秀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陈旧。

这是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想固化和短视偏见根深蒂固难以转变,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升学压力,卷面分数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与教师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导致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功利性太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考试重点,机械重复,课堂教学单调而沉重,教师将学生当做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需要跟紧教师节奏,稍不注意就跟不上进度,学生疲于接受知识,没有思考空间,学习兴趣不高。

2. 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感受到自我学习、知识探索的求知乐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对知识的探索转变为对分数的追求,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面对黑板,思绪却已经飞到了操场上。优秀的学生也只是做到了对知识的理解,缺乏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死记硬背,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容易混淆,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也会受到影响。

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的开展

(一)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反思的关键依据,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并非学生懒惰,而是因为教师的节奏太快,学生做课堂笔记必然会分散精力,容易遗漏教师讲解的内容,得不偿失。因此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可在需要记录的地方适当放慢速度,并示意学生记录一些关键知识,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帮助学生形成高质量的课堂笔记。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课堂教学中,当讲到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算法规则时,就应该叮嘱学生:“同学们,记好这一段内容。”学生就会记录下一段内容,不仅仅为反思学习提供了依据,同样也加强了记忆。

(二)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通过积极反思认清数学问题的本质,融会贯通。

1. 问题反思。

解题是数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能力,而初中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往往停留在公式的生硬套用阶段,缺少关于题目的思考,不懂得一通百通的道理,不能对题目的特征进行分析整理,无法在解决一道题后就掌握解决一类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时不能仅讲解解题方法,同样也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题目特点,实现解题过程的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与概括化。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就应该带领学生分析整式的特点和识别方法,从而一通百通,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

2. 集体反思。

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集体反思空间,例如在课堂知识讲解基本结束之后,给学生留下一道开放性题目,并由学生自由结组或者固定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反思,通过交流、争辩和讨论交换、提炼思想,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作为开放性题目的情景供学生思考,在锻炼学生深化问题本质认识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能够改善现阶段课堂教学缺乏师生沟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能独立思考的现状,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在后续学习中逐渐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成绩,提升数学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分析了教学反思的意义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的开展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课模式,开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孔令伟.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02).

[2]曹新.对初中数学教学建构主义成分与维度的评估——基于教师反思的视角[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王月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3(08).

[4]黄凤慧.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J].才智,2013(16).

反思课模式 篇2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课程安排方面。高中数学课程安排通常是“2+1”模式, 也就是前两年就将高中所有的数学知识全部学完, 最后一年用来集中复习,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但这样的课程安排, 压缩了新知识的学习时间, 分配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 教师又想将知识点讲全、讲透, 时间就很紧张, 出现时间少、任务重的现象。

2.学生方面。由于高中的学习科目较多, 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对减少, 数学知识的难度加大, 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较难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3.教师方面。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 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但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时, 耗时较多且很难讲到关键点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甚至无效, 迫使教师不得不放弃这种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沦为了满堂灌。

二、概念的界定

1.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 以问题为主线, 以问题的解决为基石,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 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是指利用导学案;二主是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是指教学中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益。

2.微课。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或疑点) 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进程) 来分类, 主要包括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3.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是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合理嵌入微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野问题导学冶模式的微课的教学结构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的教学结构可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

1.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为了使课堂的探究活动高效, 教师要在课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易错点) 制作成精美、条理清晰、趣味性强的微课, 通过QQ群、微信、云盘或者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播放等多种方式, 发放给学生, 并制作优质的“导学案”资源,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方式呈现, 提前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微课, 完成“导学案”, 实现课前自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教师首先要根据收集的“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优点和不足, 抛出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期初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进行分组, 并选好小组长, 对课堂上遇到的疑难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相互协作得出结论。同时, 开展小老师的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对于经教师提示和启发, 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精讲,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教师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高考的考点, 给出变式题目和拓展题目, 适当深化知识, 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差异所接受知识需求, 让完成任务的小组, 派代表上前展示, 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由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不足和努力方向, 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对学生总结不全面的地方, 教师补充。

5.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教师发放课前设计好的5至7分钟的课堂检测试卷,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并由互相竞赛的两个小组交换试题, 当堂批改。教师通过回收检测试卷,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下次课的教学及时进行调整, 实现高效课堂。

四、基于野问题导学冶模式的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为例, 分析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的具体应用, 先利用微课讲授偶函数, 再通过对比, 课堂上自主学习奇函数, 加深记忆, 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1.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利用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定义判断辐射奇函数的图像特征及定义判断, 进而实现函数奇偶性的应用。首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链。

问题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问题2:观察下列函数图像, 找出规律。

问题3:函数y=x2是不是偶函数?

问题4:请画出y=x2函数的函数图像, 观察f (-3) 与f (3) , f (-2) 与f (2) , f (-1) 与f (1) 的关系, 猜一猜f (-a) 与f (a) 的关系。

问题5:请你试着说出偶函数的定义。

问题6:请尝试用偶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f (x) =3x2+1是不是偶函数?

对于偶函数的学习, 通过设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以上述问题链的形式呈现, 让学生在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对学生掌握较好的问题, 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1:请说出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定义。

问题2:请利用偶函数的定义求值:已知函数y=f (x) 是偶函数, f (2) =7, 则f (-2) =________。

接下来, 教师抛出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

问题3:请利用偶函数的定义, 判断函数f (x) =x2+x4是否为偶函数?

问题4:若函数为偶函数?求倩的值。

以上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疑难, 可以小组讨论, 集体解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 给予适当的提示与指导。五分钟后, 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如果还有问题, 其他小组的学生来解决。对于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精讲,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时间还给了学生, 对于利用定义判断偶函数这样属于经验类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总结经验, 得出解题步骤,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教师结合高考的考点, 给出函数奇偶性求值和判断的变式题目和拓展题目, 题目分层设置, 难度适宜, 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都有收获。

(1) (2015.广东理3改编) 下列函数中, 既不是奇函数, 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

(2) 若函数是偶函数, 且定义域为, 则a=_____b=_______。

(3)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4) (2014.全国Ⅰ3改编) 设函数f (x) , g (x) 的定义域都R, 且f (x) 是奇函数, g (x) 为偶函数,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F (x) =f (x) g (x) 是偶函数B.F (x) =|f (x) |g (x) 是奇函数

C.F (x) =f (x) |g (x) 是奇函数D.F (x) =|f (x) g (x) |是奇函数

完成后, 小组派代表上前展示,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请学生根据课堂评价细则, 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与不足谈感想, 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形成。

5.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教师发放检测试卷, 基础题占70%, 提高拓展题占30%, 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乐, 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课后及时改进, 达到以测促学的目的, 实现高效课堂。

五、反思

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应用了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微课, 通过实践研究, 构建了“微课引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解决疑难;知识迁移, 展示提升;归纳小结, 建构知识;达标检测, 完成评价”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基本步骤, 它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截然相反。在教学中, 通过有效的整合信息技术, 利用微课这个新兴的教学资源, 有效地解决了高中数学课时间少、任务重的教学现状,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 发现要想更好地实施该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应注意提高微课和“导学案”的质量, 课前让学生熟悉课堂操作流程, 有一套详细、合理的课堂评价方法, 灵活地优化和完善这五个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涂荣豹, 宁连华.中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黄河清.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3]李本友, 吕维智.微课的理论与制作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对当前英语示范课出课模式反思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英语示范课存在的种种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着眼于培养学者型教师,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示范课 教学法 出课模式 学者型教师

自从“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以来,英语逐渐变成中学的一门主科,这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英语教研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各地举办了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示范课或称作公开课活动,以引领教学新潮流,带动广大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该项活动每次都搞得热热闹闹,精彩纷呈,为英语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回想过去近三十年所观摩的各种示范课活动,总体感觉接地气的课不太多,学者型的教师也不多见。尽管三十多年来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当然,原因很多。在回首过去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是否可以对英语示范课的出课模式进行反思呢?现就个人拙见求教于方家。

一、英语板书问题不可小觑

近年来,随着教学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公开课上出课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板书漂亮的也越来越少,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英语教师的板书相比,倒退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字母书写不规范,如小写字母的t,f,i,j没有按照笔顺来写,第二笔才应是点或横,甚至U,V写的几乎一个样,大写字母X,E,F,H笔顺有误的也很普遍;音标的写法也不规范,很多教师把音标写成斜体,甚至按照字母的写法写音标,尤其是双元音的书写不规范。如果教师都不标准书写,又怎么期望学生的书写整洁、美观、规范呢?所以说,教师练功,首先要练字,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英语教师应当把自己当成初一学生那样,照着英语抄写本来练,练好斜体练圆体,否则,教师也逐渐不认识圆体书法了,读外国人写的圆体书信都困难了,丢丑是早晚的事。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能代替人的作用。

二、评课的标准跟风现象

由于英语教学法理论不断创新,在语法翻译法之后又出现了听说法、全身反应法、直接法、暗示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功能意念法、自然法、游戏教学法等等,专家把国外教学法引进后,示范课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往往把示范课的评价和某一理论挂钩,削足适履现象普遍存在,大搞“拿来主义”。由于把翻译教学法当成了落后过时的教学法,随后又有专家提出淡化音标教学,淡化语法教学,淡化翻译教学,以突出学生的交际能力。几十年过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英语课堂的热热闹闹没有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反而出现了书写潦草混乱,学习英语多年还不会用音标拼读单词,语法水平下降等顽疾。专家的评课一般都是在一些教学微技能上下功夫,或不胜溢美之词,夸夸其谈,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吹毛求疵,反正评课专家怎么说都有理,而对教师教学中出现的板书问题,发音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此乃新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笔者认为,不同的教学法理论或教学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应该并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看来当初轻易否定语法翻译法还真做过头了。英语中有句谚语说:To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water.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在泼洗澡水的时候连孩子一起泼掉了。这是很难想象的。但是这个俗语真正表达的是:在扔掉你不要的东西时把宝贵的东西也无意间一起扔掉了。我们多年来做得很多事都是对过去全盘否定,损失很大,教训惨痛。

三、英语示范课的过度表演性亟待纠正

由于从校级公开课开始,校领导就参与各科示范课的评价,为了突出出课的效果,也为了体现师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强,英语示范课往往就采取表演模式。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哗众取宠,求赏邀功的做法造成示范课缺乏实际推广性和具体操作性。英语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一方面是为英语的运用能力提高。笔者认为,所谓英语的运用能力就是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这五个方面展开练习,最终提高译的能力。每一模块的学习都是从单词认读,到阅读理解,到练习掌握,这一认识过程是需要相当时间的,不能超越思维阶段。我们看到的示范课,常常刚学的新课,学生就已经用英语熟练地表演节目了,而且节目一个接着一个,且高潮迭起。为了出课,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表演节目,平时每节课能做到吗?笔者也并不绝对反对表演英语节目,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导演或演员,只要能让学生得到知识,没有表演节目就不是好课吗?只要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何必拘泥哪种教学形式呢?

四、全英教学既不实用也无必要

多年来的英语公开课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全英教学,好像英语是母语,汉语才是外语。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上像躲瘟神一样刻意回避汉语。这是极不正常的一种现象。这样做理论上讲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举。科学上早就证明,母语在童年时期早已内化,后学的外语无论如何在熟练程度和准确度上不可能超过母语。恩格斯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大脑中一种后嵌入的只言片语怎么可能成为思维的工具呢?这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专家所说的英语思维顶多是经过训练达到熟巧后形成的条件反射罢了。有专家总拿西方学者关于第二语言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外语教学,其实外语教学不等同于第二语言教学,看来“拿来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害死人不偿命的。如果是外教因为不懂汉语这样上课还无可厚非,但要是外教懂点汉语的话,教学效果会更好。笔者发现,日本NHK的英语教学节目也是用日语讲解,英日穿插进行。VOA(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如:《礼节美语》、《美国习惯用语》、《词汇大师》、《流行美语》、《美语训练班》等统统用汉语逐句解释英语。VOA(美国之音)的主播白洁创办的美语教学节目《OMG美语》也是句句翻译,非常受欢迎,赢得粉丝无数,人气鼎盛。

五、学者型教师示范课“实战能力”是如何炼成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才疏学浅,懵懵懂懂,却有幸认识了东北师大附中英语组长、吉林省首批特级教师之一的张可俭老师。在1990年东北师大附中举办的“百花奖”公开课上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课,课堂上有两个学生临时编了个小对话,在演对话时,突然其中一个学生问张老师“法西斯怎么说?”张老师脱口而出fascist,接着那个学生把fascist这个词用到对话中。顿时我对张老师佩服极了,感觉张老师太神奇了,他的词汇量太大了,学识太渊博了。张老师把几十年前的旧教材照样讲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可见,教材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关键是用教材的人,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后来,我读到了张可俭老师参与编写的几本书:《常用汉英成语词典》(张可俭 卓如飞 赵立树1986)、《中学英语同义词用法词典》(周焕丰 王锏 汪康成 张可俭1982)、《美国学生优秀作文选》(张可俭编注1997)。可见,张老师参与编写的往往是工具书,而不是习题集,是真正的学者型教师。后来在一次和张老师的交谈中,他谈到大学毕业刚到东北师大附中时,周焕丰(注:下称周老,解放前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是该校英语组长,周老带领大家练英语书法,听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课,还带领全体组员每星期去吉林大学英语系去旁听一节大学口语课等等,在周老的带领下成长起来一个由张可俭,汪康成,卓如飞等组成的学者型教师集体。张可俭老师退休的时候,把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书籍装了一汽车捐赠给了长春郊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的图书馆。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想到张可俭老师的谦谦君子风度、严谨儒雅的气质,我就想到四个字:高山景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英语示范课在推进英语教学上既功不可没又积习成弊,若不跳出其越来越重的功利性回归语言教学的本质,醉心于当前的所谓成绩,那么,我们离真正成功的无限风光之巅恐怕会越来越远了。

参考文献:

[1]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燕子》模式课教学反思 篇4

由于本课是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课,所以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较少,学习目标为:认识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教学环节主要为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检测,巩固生字。

延续上学期的教研和模式研讨内容,本节课模式运用的重点依然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此环节中提出要求:1.小组合作读准字音、字词,把句子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学反思《《燕子》模式课教学反思》。虽然课堂上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效果并未达到最佳,一是由于开学初,学生还未能较好的投入到学习氛围中,二是上学期虽然也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但并未领悟到它的真正意义,三是作为老师,讲得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探究,这些原因都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同学不能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在他人回答问题时,不注意倾听,思想不集中,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有待加强培养和提高。

在初读探讨了课文的整体内容后,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通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这个问题来解决,但时间未把控好,有些赶。

在最后的自测环节,让学生写了几个生字,并同桌互批,找出错别字的时候,我应该由学生自主去纠错,去识记,而不是直接将错误告诉他们。

反思课模式 篇5

一、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概率的常用方法, 进一步了解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 掌握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规范解题步骤,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

问题1:在概率这一章节中, 你觉得哪些是需要掌握的? (生: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及互斥事件.)

问题2:古典概型如何定义的?几何概型又是如何定义的?

问题3: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有何异同?

问题4:什么是互斥事件?在互斥事件中要注意什么?

问题5: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及互斥事件 (对立事件) 的计算方法分别是什么?

(二) 典型例题探究

【例1】 如右图, 一面旗帜由3部分构成, 这三部分必须着上不同的颜色, 现有红、黄、蓝、黑四种颜色可供选择, 利用树状图列出所有可能结果, 并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 红色不被选中; (2) 第1部分是黑色且第2部分是红色.

(在理解题意的同时, 与学生一起回忆解决古典概型问题的方法:枚举法, 如树状图、图标、坐标等等, 并注意解题规范.)

练习1.先后抛掷两枚均匀的正方体骰子 (六个面分别标有点数1、2、3、4、5、6) , 骰子朝上的面的点数分别为x、y, 则log2xy=1的概率是______.

【例2】 一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红、蓝球各一个, 采取有放回地每次摸出一个球并记下颜色为一次试验, 试验共进行3次, 则至少摸到一次红球的概率是______.

生1:至少摸到一次红球有三种情况: (1) 一只红球两只蓝球; (2) 两只红球一只蓝球; (3) 三只红球.

生2:直接做太麻烦, 可以用对立事件:事件A“至少摸到一次红球”的对立事件是事件“一次红球都没有摸到”即“摸到的都是蓝球”, 这个事件一个有1个基本事件, 一共有2×2×2=8个基本事件, 故事件A的概率为7/8.

师:很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我们可以从正面以及对立事件考虑,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你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练习2.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 (它是一种各面上分别标有点数1, 2, 3, 4, 5, 6的正方体玩具) 先后抛掷2次, 至少出现一次6点向上的概率是______.

【例3】 某公共汽车站, 每隔15分钟有一辆车发出, 并且发出前在车站停靠3分钟.

(1) 求乘客到站候车时间大于10分钟的概率;

(2) 求候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

(3) 求乘客到达车站立即上车的概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率模型?

生:几何概型.

师:D区域是什么?

生:可以看作线段, 长度为15.

师:d区域呢?

生: (1) 在[0, 15]这个区间上, 处于[3, 5]这部分的线段长度, 故概率为2/15.

(2) 是 (1) 的对立事件, 故概率为13/15.

(3) 处于[0, 3]这部分区域时, 乘客到达车站立即上车, 概率为3/15.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要求学生注意解题规范, 师板演.)

练习3. (1) △ABC是等腰三角形且∠B=∠C=30°, 在底边BC上任取一点P, 使“BP<AB”的概率是______;

(2) △ABC是等腰三角形且∠B=∠C=30°, 在∠BAC的内部任作射线AP交线段BC于P, 使“BP<AB”的概率是______;

(3) 向面积为S的△ABC内任投一点P, 则随机事件“△PBC的面积小于S3”的概率为______;

(4) 向面积为S的△ABC边AB任投一点P, 则随机事件“△PBC的面积小于S3”的概率为______.

【例4】 设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4-b2=0.

(1) 如果a∈{0, 1, 2, 3}, b∈{0, 1, 2}, 试求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2) 如果a∈{0, 3}, b∈{0, 2}, 求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练习4.在1、2、3、4、5条线路汽车经过的车站上, 有位乘客等候着1、3、4路车的到来.假如汽车经过该站的次数平均来说2、3、4、5路车是相等的, 而1路车是其他各路车次数的总和.试求首先到站的汽车是这位乘客所需要线路汽车的概率.

(三) 课外作业 (略)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是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与复习.

(一) 优点

1.题目的讲解比较到位, 强调了解题的规范性.

2.数学复习课上的习题和练习的设计除数学习题课中所述要求外, 还体现了温故、解惑、一般化、引申等原则, 也就是:①选择容纳尽可能多的有关知识点的范例;②针对学生的学习误区设计的范例, 也演示学生错误的解法,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③设计能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范例;④选择可以引申、推广、一般化的范例.

(二) 缺点

1.整个复习过程脱离课本

其实在课上已经给出明确的大纲, 在每章的开头有内容概括, 在每章小结又都有总结, 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2.结构不完整

求概率并不是仅仅只有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 概率还可以用频率来表示, 这点应该提醒学生.

3.过程不完整

讲解一类问题要从三方面去考虑: (1) 思路即判断; (2) 手段即方法; (3) 表述要规范.

所谓思路也就是在读完题后要先确定这个问题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而在判断了是什么题型的问题后要确定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比如古典概型可以用枚举法和乘法原理, 而枚举法又有列表、坐标及树状图等方式.

在解决概率的问题时尤其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四、醍醐灌顶

如何上好复习课呢?在不断学习其他老教师的方法加上自己的总结, 归纳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采用多种复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因此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 否则学生会觉得很无趣, 没有想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采用多种复习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理解要求.例如, 在这一节的复习课上, 可以由教师进行知识梳理, 也可以由学生回忆重要的知识, 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本, 让学生自主复习.

其次, 典型范例的选择要有渐进性.

数学学习离不开例题, 数学复习课上更是如此.许多教师为了使复习范例选题新颖、别致、巧妙、综合, 常设计一道道包容知识点多的、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思考全面完整的“好题”, 甚至直接选择一些高考题用于复习课, 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典型例题的选择还要考虑渐进性, 要清楚一道“好题”安排到何处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和效益.

从工作到现在, 选题是最困扰我的一件事.在这节课上所选用的例题, 如练习5, 是关于几何概型的例题, 采取了变式, 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题目中, 等可能基本事件究竟有什么区别:如 (1) 中, 点在线上的分布是等可能的, 所以测度是长度;而 (2) 中, 射线在角内的分布是等可能的, 所以是角度之比;在 (3) 中点在三角形内的分布是等可能的, 所以测度是面积.只是又有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以前接触过的, 是不是有必要对题目进行适当的改动呢?否则是否就成为单纯的回忆了呢?

再次, 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与概括.

就如写作文一样, 只有最后进行升华, 这样的文章才是一篇好文章, 上课也是如此.数学思想方法内涵于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定义之中, 是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主要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并按分散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感受、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正是由于这种“分散性”带来的不足, 利用单元复习课或其他阶段复习课, 以适当集中的方式, 整理、提炼和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这方面我做得很不到位, 基本上只有开公开课时我才会进行小结, 平时一般都很不注意, 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是需要改正的.听过很多公开课, 特别是名教师的课, 最后学生小结的精确都让我很意外, 同时也在思考:他们的学生真的就那么聪明?为什么他们所小结出来的都是那么精确到位甚至连教师都没有想到呢?这是与教师平时精确到位的提问以及让学生自主发挥的习惯分不开的!每一堂课都是讲给全世界听, 这句话应该深深刻在脑海里!

第四, 对必要内容安排专题复习.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些数学内容由于当时的知识准备不足以与其他知识相关联, 暂时不能深入探讨,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视大纲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专题讲座, 从纵横两个方面予以加深拓宽.

参考文献

观课反思:不要轻易做“导游” 篇6

片段一:三年级“电脑桌面巧装饰”课, 任务是学会使用桌面快捷菜单更换Windows桌面背景。教师先让学生看书学习操作, 然后请一位学生使用教师机进行全班示范操作。学生刚刚点击了一下鼠标, 老师就喊:“停。”如此反复两次。每次叫停后, 教师就讲解刚才学生点击的按钮叫什么, 同时把名称写在黑板上——“选项卡”、“浏览按钮”、“列表框”……

从知识目标分析, 对于只有9岁的儿童, 知不知道自己点击的按钮叫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会使用桌面属性菜单更换Windows桌面背景, 在自己亲手改变桌面背景的实践中体验操作过程。从过程方法分析, 学生经历了独立阅读文本, 理解操作步骤, 完成操作实践的过程;请一名学生在全班进行示范操作是模仿学习, 目的是针对阅读文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的, 希望这类学生通过观看操作示范, 记住操作步骤, 模仿着完成实践操作, 从而也能获得操作体验。让学生先看书自学, 然后再提供示范操作, 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然而, 合理的目标、有效的方法又被教师不合理的行为打乱, 一个简单的操作序列, 被教师强制地打断, 硬性地切开, 这会导致学习者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呢?我们再从学生角度来分析一下, 当一名学生在教师的电脑上进行操作时, 其他学生首先要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观看同学的示范操作, 然后转过脸看黑板上老师写的字、听老师的讲解;接着, 再转回头看自己电脑屏幕上同学的示范操作, 再转过头看黑板。如果老师所讲的是学生格外关注、渴望知道的, 他们的注意力还会一直保持;如果是学生不太理会的、不以为然的, 他们的注意力就很难在多次的视觉变换中保持一致了。这样的示范结果, 看书没有学会操作的学生, 或许知道了几个按钮叫什么, 但是, 很难回忆起设置背景图片的完整操作步骤。

片段二:在学生学会设置桌面背景效果之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设置动态背景, 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有的把图片平铺放置, 有的拉伸放置, 还有的居中放置。为了说明平铺、拉伸和居中的区别, 教师广播了一台学生机的画面:一个平铺效果的动态桌面, 满屏幕跳动着彩色的图案。同时请一名学生解释,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 清晰地解释出三个专业名词在背景设置中的区别, 全班学生在聆听同学的解释时一直盯着满屏跳动的彩色图案。这么抽象的概念, 这位学生能如此清楚地加以解释, 一定早已学会。但其他学生如他一般吗?全班100%都能达到他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 仅仅让这名学生用语言解释一遍, 其他学生就能理解吗?也是不可能的。这时候, 教师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支持呢?三年级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 教学时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可视化。教师如果能事先做好一个课件, 将三种位置效果所设置的桌面背景进行直观对比, 学生一看就完全明白了。遗憾的是在备课时教师没能对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做出预设准备。

反思片段一, 教师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了干扰, 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混淆。反思片段二, 在学生有认知困难时教师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一节课两个关键环节, 教师所起的作用一个是负效应、一个是零效应。分析原因,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 教师的教育理念控制着教学行为。所以, 必须更新理念、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目标。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要把“我要创设的情境是……”变成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能够进行最有效学习;将“我的教学任务是……”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把“我的教学目标是……”变成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把围绕“我的”所想变成围绕学生的学习去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的方法, 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果发现他们的困惑, 一切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出发。

课堂讲授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但是对于实践性课程, 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学生能探究学会的就不必非要求看书学;能看书学会的就不要再示范操作, 只需要对个别学生示范的不要在全班集中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要讲, 与学习目标无关的统统不要讲。实践性课程是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探究真实体验获得经验建构知识, 教师的讲授是提醒、激励, 是连接学生学习的纽带。

简约生成课例实录及反思 篇7

元·关汉卿

自送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 山又遮, 人去也!

【文本解析】

《四块玉·别情》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入选粤教版教材必修3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这首小令描写离别情绪, 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 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送别后, 情人在女主人公心中仍驻留难忘, 令其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 但终被关山阻隔, 使她肝肠寸断。“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 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 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教学实录】

上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由鉴赏这首小令。在讲完情感、写作手法后, 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一点相思几时绝”为什么用“一点”而不用“一片”?其实问题提出后, 我当时就有点后悔, 因为事实上我自己也没有事先充分想好答案。我一下子有点惶恐了, 等一下该如何给同学们一个说法, 让他们心服口服?那一刻, 我真是有如芒刺在背。然而, 看着同学们沉思的状态, 我很快放下思想包袱。于是, 我索性坦诚地告诉同学们, 老师也没有答案, 老师对这个问题也很困惑, 想提出来,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看看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是在想, 先放手让学生讨论, 看看他们能说些什么出来, 我再受点启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讨论在教师不可预设的状态中展开了。同学们都非常兴奋, 参与的激情被瞬间被激活, 讨论异常热烈。可能是他们觉得今天的问题竟然是老师都不知道答案的, 还要请同学们来支招?太好玩了!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 那种热烈的场景是我从教16 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5 分钟后, 开始发言。一双双手举得老高, 同学们的眼神充满想要发言的渴望。下面是同学们课堂生成的情况, 也许有不成熟、错误之处, 但为了真实展现思考的过程, 全部录之如下:

生1:“一点”与“一片”是相对的, 对于那个女子来说, 这种相思只是众多相思之情“一片”中的一点, 连这一点都不绝, 何况那一片相思之情呢?所以, 这“一点”都能让我们读者体会到相思之浓, 更能体现相思之情的浓度大。 (生笑)

生2:打个比方, 比如说一个小火苗, 是一点点, 但是怎么都不肯熄灭, 显得它生命力多么顽强啊, (生鼓掌, 老师点评:太形象啦!) 如果是一片的话, 一堆大火, 不熄灭, 那是理所当然了。“一点”可见思念之情的强烈。 (生鼓掌)

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 可以通过数学来理解 (生哗然) , 首先, 一点是可以组成线也可以组成面, 是累积的过程, 点是最基本的单元要素, 所以, “一点”相思, 是情感累积的起点。

生4:点, 是有发散性的嘛, 一点相思, 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点缀在天空中, 思念就像那一颗最明亮的星, 闪闪发光, 萦绕在女主人公心头, 抬头就可以看到, 显得更加浪漫。

生5:我觉得作为一名女性, 相思泛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 古代的女性, 是内敛的, 哪怕相思泛滥, 也不多说。这里说相思是“一点”的话, 更能看出这名女性含蓄, 矜持的形象特点。

生6:点和小令后面的雪对应, 点点杨花雪, 更有韵味。

生7:点, 具有动感, 写出了相思之情的一触即起, 就好像把相思之情比作一潭水一样, 投入一点小石子, 马上一触即起, 泛起情感的涟漪。 (生鼓掌, 喝彩)

生8:当一个人送别一个人后, 心里很难舍, 要排解这种情感, 一般人会抑制这种情感。但是, 因为相思太浓厚了, 就像那些相思以女主人公为圆心在做圆周运动, 有一点相思它作了离心的运动, 甩了出去, 也就是女主人公控制不了她的思念之情, 于是有了这一“点” (生鼓掌, 师:很有新意啊!)

生9:补充一点, 这其实体现了女子温婉特点。

生10:我想用写毛笔来打比方, 关汉卿应该懂这个道理, 毛笔书写时, 等量的墨水 (生笑) , 用在一个点上和摊在一片上, 点, 显得更深, 更能聚集更多墨水, 同理, 更能积聚更多情感。 (生鼓掌, 师补充:这里用写毛笔来类比, 那么“点”, 还有停顿的特点, 是不是也显得主人公思念之情塞于内心, 情感的阻滞玩味?)

生11:这是我的一个猜想, 以前的人, 不说普通话, 可能从发音角度, 读这个“点”字会更有韵味。 (生笑)

生12:我想这里应该写出了女子的缠绵之情, 用一“片”, 情感一瞬间涌过来, 显得有点哀伤, 太过了。套用古人的话就应该是“思而不过”。用“点”, 好像是那女子在思念时, 一点一点地想, 想一点, 幸福一次, 绵延不绝, “此思绵绵无绝期”啊! (生鼓掌, 师:那真是“你不在, 点点滴滴, 都是你。”)

生13:我想用化学的角度, (生笑) 用一“点”, 量比较少, 反应没有那么激烈, 以前的人是比较保守的, 不希望有那么轰轰烈烈的爱情, 想要“一点”, 平平淡淡的。 (生鼓掌。师:细水长流, 平淡的才是永恒的。轰轰烈烈, 就像一场火, 烧一场后就没有了。)

生14:从生物学角度, (生笑) 我们的甲状腺会分泌激素, 虽然很少, 但一点点就够了。相思之情, 虽然是一点, 但已经是够了, 如果是一片, 那还不激动得上了天? (生大笑, 师:那就是思念之情, 要的是质量, 不是数量。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点点片片之间?)

生15:“一点”与后面“几时”対举, 以少对时间之未知。

生16:点, 体现了情感的若有若无, 若即若离, 以小见大。

生17:“一点”, 是主人公将情感埋藏在心中, 不停地压制, 不停地提纯, 最后只有一点了, 可是却更具穿透力。

生18:“一点”相思, 显得更加轻灵, 而“一片”, 显得有点沉重。

师补充:同学们讲得都很有自己的见地, 见仁见智, 非常好。其实同学们在积极思考的时候, 老师也在思考, 这其中有没有是因为分别有一段时间了, 相思之情其实没有那么浓烈了, 不至于整片大片的, 让你相思成疾了, 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倔强地存在于你的躯体内, 到处游走, 不经意间就冒出来, 让你想他, 淡淡的, 但是绵延不绝, 就是“似淡还浓”!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讨论, 今天就讨论到这里, 下课!

【反思】

一节课上完了, 虽然不是公开课, 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比自己以前上过的几十堂不同级别的公开课更有成就感。在这节课中, 学生是真正地参与进来了, 每个发言的同学都想说, 都想主动地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他们调动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来阐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 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发言, 我请这群同学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课后随笔里。下课了, 同学们还处在课堂的亢奋之中, 还在继续讨论, 我也深受感染。由此产生几点想法:

1.要充分相信学生。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管理大师彼得吉说过:“我们的教育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 交给学生, 学生都能解决。”从这节课教学实践来看, 信矣!以前我在预设课堂时, 总是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懂, 结果老师将所有事情一律包办, 将所有知识点都打包硬塞给学生, 于是学生在课堂没有挑战性, 没有成就感, 课堂死气沉沉, 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 学习探究的主动性无从谈起。

2.老师要学会坦诚, 学会示弱, 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 让学生有成就感远比老师有成就感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长期是处在被动接受一方的, 处在相对“弱势”一方, 如果老师懂得适时机智地示弱, 对于课堂参与度的调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探究的问题要有难度, 要有可探究性。其实相思是“一点”还是“一片”都有其合理性, 如“一点相思, 两处闲愁。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一片相思君莫解”。但是如何来联系作品上下文、联系作品中主人公情感世界来深度解读文本, 就要看同学们的解诗能力了, “诗无达诂”, 言之成理即可。

班会课管理:反思与策略 篇8

班会课一直以来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其在学生集体性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班会课的管理却是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相关责任部门对其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反而减弱了班会课应有的功能价值。为此,本文在对班会课管理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实践策略。

一、对班会课管理现状的反思

目前,学校中对班会课的管理一般归德育处(或叫教导处),班主任是班会课的首席策划者和组织者,德育处对班会课的管理通常只是监管班主任是否在班级上班会课,至于班会课的组织形式、内容及效果则很少顾及与测评,这就让班会课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德育效果。综观当前学校对班会课的管理现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学校与班主任之间没有达成对班会课功能的共识

班会课的功能价值如何,需要有一个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但由于观念和体制的双重影响,学校德育处与班主任两者对班会课功能的认识存在着差别。德育处作为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在于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并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对学生强调的是爱国教育、品行教育和规范教育等,这也就成为其对班会课功能价值的认识定位。班主任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直接人,面对着独特的鲜活个体,其责任在于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群体性或个体性问题,并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班会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集体性德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在班主任心中的价值定位是及时解决学生当前在心理、学业、成长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长远性与社会性。学校与班主任对班会课的功能认识差异来源于各自的角色定位不同,学校更多地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与社会相适应,强调德育的宏观主导价值,而班主任身处具体事物中,他们更多考虑地是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强调德育的微观过程价值。正是他们之间没有达成对班会课功能的共识,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2.班会课缺乏与学校特色德育之间的配套

目前,很多学校的班会课成了班主任的自由天地,班会课的组织形式、内容及效果评价都由班主任全权负责,而学校德育处对班会课的管理缺乏整体计划性。各班、各年级各行其事,有时会出现对某些价值观的教育分歧,更没有突出学校某种特色德育主题,不利于培育学校的文化特色。学校的特色德育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导目标,班会课要围绕学校特色德育开展一系列的师生对话、学习争鸣等活动,要做到这些,一方面需要学校确定自己的特色德育思想,让每位班主任都能理解;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德育特色,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配套的具体德育计划。实际上往往很多学校只提出自己的德育主题思想,没能认真落实下去,这与我们当前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关。

3.班会课的可利用资源很少,未实现德育资源共享

现在很多学校的班会课让班主任最感头疼的是手头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很少,加上教学任务繁重,让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关注当前一些具有影响性的德育事件。有时,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德育资源,同样面临着学生本身的学习任务过重问题,即使花了时间找到一些德育资源,但由于缺少亲身经历的体验过程,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达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另外,学校内部的德育资源没有实现共享,各班开展的德育主题活动留下来的影像文字资料没有统一管理,导致开展同一主题活动的班级重复劳动,没能在分享资源的基础上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创新活动。对于学校外部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处没能预先为各班提供校外资源的检索目录,导致一些可用的外部资源没能充分挖掘出来,影响了班级德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4.对班会课的评价形式单一,未能关注德育实效

当前,对班会课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德育管理者,而很少涉及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对班会课的德育效果的评价维度,作为学校德育的管理部门——德育处(或教导处)只把班会课纳入班主任的工作常规管理范畴,而没有特别针对班会课活动制定一套班级德育效果考核方案,没能对班会课的组织形式、内容及其德育实效进行整体评价,只是简单地评价班主任是否有班会课活动计划,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管理班会课,让班会课成了班主任的训话课、其他学科的辅导课。这样单一的评价形式,让班会课的德育效果无法凸显,无法系统地促进学生德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不能实现学校德育的整体目标。

二、班会课管理的实践策略

基于对当前班会课的管理现状反思,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学校对班会课的管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计划

学校首先明确自己的特色德育主题,然后班主任围绕着学校的特色德育主题制定本班的班会课活动计划。开学之初,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要召开班主任会议,把学校的特色德育主题和常规德育主题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学校的特色德育主题是指学校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形成特色教育的德育资源,包括师生的“精神偶像”、成功校友激励、文明素养教育等,如我们翔宇教育集团所属学校每年都开展以周恩来为“精神偶像”的特色德育活动;学校常规德育主题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求而确定的德育主题,如小学生侧重于交通法规教育,初中生侧重于自我教育,高中生侧重于法律常识教育。班主任在了解学校的特色与常规德育主题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班会课活动计划。活动计划应包括每星期的班会主题、组织形式、应达到的效果、需要什么资源,活动计划制定好之后交一份给学校德育处。德育处要对班主任上交的班会课活动计划进行汇总,把准备同一类德育主题活动的班级分类管理,并制定一份整个学校班会课的活动计划表,让所有班主任都相互知道彼此主题内容。如在实施过程中有所调整,要预先通知德育处,这样做可以让班会课的管理系统化和明了化。

2.资源

学校德育处要根据班会课的活动计划为班主任提供德育资源支持,充分实现校内外德育资源的共享。德育处要积极承担起德育资源收集、分类、调用等职责,为班主任开展班会课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德育资源,这就要求德育处在平时注意积累收集各种德育资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1)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的优秀班会课件的评比活动,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课件收集起来,建立一个班会课课件资源库,让其他班主任开展同类主题时借鉴使用,并对课件资源被利用频率数进行统计,付给课件作者相应的版权费;(2)德育处组织专人负责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收集各种德育信息,建立一个德育基础信息库,为班主任提供可选用的资源目录,可以省去班主任盲目寻找德育资源的时间;(3)学校德育处要积极与校外各种历史名胜、纪念馆、博物馆等德育基地保持联系,获取这些德育基地的开放时间、教育内容、参观形式等,统一汇总制成一份校外德育资源使用手册,给每个班主任发放一份,以便他们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丰富学生的道德实践。

3.评价

学校德育处、班主任、家长、学生要一起参与对班会课的整体评价,以便使班会课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德育处主要负责评价班会课的内容,把握内容的思想性、正确性与教育性;班主任要对自己组织的班会课进行自我评价,写出活动感悟及后续跟进措施,选择同一主题班会课的班主任之间可以相互评课,建立一种班会课组织交流的内部评价机制;学生要对班会课的德育效果进行自我鉴定,并以后续的实践行为作为基础,家长则要提供自家孩子的行为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共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只有从整体上多主体的评价班会课的德育价值,才能使学校对班会课的管理走上理性的高效之路。

作者单位 江西省武宁县石渡小学

片区教研课的评课总结与反思 篇9

片区教研课的评课总结与反思 -教师工作总结

片区教研课的评课总结与反思上午连续听了四节《曹冲称象》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可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大家思路不同,构想不同,设计不同、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青年教师朝气蓬勃,设计新颖独特、与时俱进,老教师也毫不逊色,推陈出新,迎头赶上,为之感动!四位教师的的教学特色:孙艳萍:声音甜美、语言清晰,教学设计精心、精致、精彩,甄丽娟:语言简洁,循循善诱,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韩雪芳:文静柔美,不急不缓,张弛有度,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刘中秋: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精酌细讲,扎扎实实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令人惊喜的、值得提倡和借鉴的亮点:一:精心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从授课可以看出,每一位教师都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剖析,我想读透教材是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的第一把钥匙,只有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本,读出文本的长度,广度,深度,才能为实现高效课堂做好铺垫。四位教师对文本的研读都很透彻,有深度。二:能切实找准本节课的重难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深刻体会称象的过程。四位教师都能紧紧围绕第四自然段展开教学,对第四段进行详细的剖析,先让学生初读,整体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然后在反复品读中逐句理解称象的步骤,在理解称象的四个步骤时,几位老师都下了苦功夫,艳萍运用课件寻找六个关键动词,观看课件动画片《曹冲称象》,按课文内容填空,甄老师除讲解外,采用教具动手实际操作感知的方法,刘中秋老师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称象过程这个难点,韩老师采用老师带读,学生跟读,以突破难点,这些新颖的设计给学生和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化难为易,直观生动,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可赞可扬,可圈可点。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四位教师都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书中圈圈、点点、画画,找找、这一点让我很欣慰,我想在学生动手的同时,也是学生动脑思考的时候,由此我想到期中考试,一年级阅读题,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XX说的话,或者用横线或浪线画出XX,结果学生失分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训练不够,孩子动笔的机会少,我想学的最后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建议在我们的平时的课堂中,象这四位老师是的多让学生动动小手,动动小嘴,形成技能,这是必要的。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说读写是进行语言训练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说的训练。几位老师都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刘中秋老师尤其关注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用.“.像.”说话,韩老师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说话,一年级孩子大脑逻辑思维缺乏顺序,跳跃性强,想到哪说到哪,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向我们一年级的看图写话,学生就是这样,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使学生的语言组织有序,说话清楚明了。五:四位老师都能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每次读书都有问题,都带着问题去读,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才会思考,思维才能动起来,达到有效读书。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我们的课堂一直是教师再问,学生在答,而今天艳萍老师却把提问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虽然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非常难能可贵,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我想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真正减轻我们的负担,做幕后的策划者,让学生走到前台,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再完美的教学也有缺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纵观四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朗读指导的缺失。1.范读的缺失。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范读,学生才会知道怎样读才是正确的、最好的。2.朗读技巧指导的缺失。朗读技巧包括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教师要随时随地的进行指导,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到整篇文章的指导。3.朗读评价与读后评议的缺失。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议,都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应落到实处。读后让学生互相评议,激活学生动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的规律和基本方法。二:文本插图运用的缺失。书中的插图是编者精心构思,反复斟酌的结果,对文本的解读起着一定的作用。四位教师没有有效利用插图,我仔细看了第二幅图,在船和岸之间搭了一个梯子运送石块,可由此让学生根据插图展开想象,理解怎样称象的。三:忽视对文本内涵深层次的挖掘。几位教师只是简单的询问学习曹冲的什么,实际上应该让学生感悟到曹冲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的启发,由秤想到船,由割成一块一块想到石头,化整为零,化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结果,应该启发学生学习曹冲的这种善于动脑,善于联想的好习惯,学习曹冲怎样由此及彼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学习曹冲的聪明。教研活动结束了,有欣慰也有遗憾。欣慰的是四位教师的认真、敬业和村小校长的大力支持,每位校长和主任都作了点评,王志达,王东,隋喜伍,庆贺,于涛等结合几位教师的教学和主题进行有效的评价,感觉本次活动组织的还算圆满,唯一遗憾的是互动环节还不是非常令人非常满意,下次活动应在调动研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下功夫。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 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如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低下, 总觉得自己平时所学没有任何用处。这种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也不能符合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

(一)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些教师的思维较为僵化, 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权威, 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听老师讲, 消化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就可以, 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则一再忽略。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没有准确地定位自己, 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没有探究、没有成功的体验, 学生很快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 课堂教学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忽视实践的作用

很多年前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我国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屡次夺冠, 但是在建模方面的能力却非常差。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相信很多教师都明白, 这就是忽视实践所导致的恶果。虽然很多教师也渴望能有所改变, 但是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下,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学生难以进行独立思考, 也没有形成合作与判断的能力。面对竞争, 学生心里有着很大的恐惧感, 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三)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有着很大的弊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高考展开, 考什么教什么, 考什么学什么, 师生之间没有互动, 只有知识的传授与解题技巧的讲述。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全是被动接受, 没能体验到知识产生的过程, 也无法体会那种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教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积极性也很小。这种没有动机的学习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二、多方面入手, 进行教学反思

(一) 从教学理念方面进行反思

要想改变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师首先要放下身段, 摆脱以往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自导自演的教学方法, 与学生一起构建教学过程, 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的探究学习造就良好的环境基础, 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 共同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真理的探索之中。并且, 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与喜好。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其中, 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总结、归纳、获得结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都是遵循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的, 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于教育的逻辑也很少关注。授课时按照教材的编排讲, 从不会考虑改变教材编排顺序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 也多数是把要学的知识、知识运用的方法都灌输给学生。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除了偶尔的提问, 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互动, 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启迪, 对于知识没有形成独特的感悟, 潜能也未能得到有效地开拓和挖掘。

对于这种失败的教学方法, 我们必须进行反思, 它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否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它与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是否相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 我们就很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展开互动, 利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 对学生的探索学习进行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教学改革作为新课标的行动目标, 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每个教师都置身于这个潮流之中, 但还不能舍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因此, 在这矛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课堂教学的模型, 一种是平时上的课, 没有时间钻研, 沿着老路熟套保证一点不出大错。另一种是“公开课”或“展示课”。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 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 会非常重视探究教学, 会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探究方案, 并常把探究活动作为课的亮点, 甚至高潮。因此, 这种课最能体现教改的实质, 是教师教学的闪光点, 也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在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 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解决问题, 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上一篇:脱色效果下一篇:监测系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