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教学十篇

2024-05-30

畜牧兽医教学 篇1

1 科学创新的教学策略

肾脏结构及功能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精巧引入、探究新知、智能训练、课堂小结四个教学环节。

1.1 传统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巧创情景, 引入新课

对于简单性的基础知识, 教师可通过出示模型和播放动画片段,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分析以及已有的知识积累, 来分析解决问题。首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模型,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知道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学生能够根据模型逐一辨认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各器官, 在掌握了泌尿器官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形象逼真的动画 (尿液从肾中到膀胱, 再经尿道排出的过程) , 指导学生观察, 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能简单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吗?”, 这个问题学生都能通过观察和运用已有知识作出回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带着问题从直观形象的图文信息中分析提炼出所需要的知识点。这样借助多媒体, 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问题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同时观察和思维分析能力也受到了培养和提高。最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认为泌尿系统中哪一个器官最重要?”这样很自然的引入新课。

1.2 教学设计科学创新, 突破重点难点

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功能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遵循这一原则, 笔者尝试把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这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节课上来学习,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组成、尿的形成过程。

1.2.1 观察实验, 掌握重点, 形成能力

教学中, 能用实物教学的就不要用其他东西来代替, 在学生观察和触摸中感受最真实的专业科学, 为以后的畜牧生产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肾的结构时,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正常猪肾的形态、颜色, 使学生在观察和触摸中对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纵剖开肾脏, 观察肾脏的纵剖面结构,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并分组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出结果。这种教学方法,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动眼, 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1.2.2 多媒体教学, 攻克难点, 寓教于乐

在肾的组织结构与尿的形成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优势, 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科学探究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 逐步放大图像, 层层深入突破“肾组织结构”这一知识点。按照事物由宏观到微观认识结构这一探究思路, 一步步逐步放大层层深入探究肾的组织结构。教师引入:“尿在肾脏内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们来看一看肾的哪些结构与之相适应?”此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把肾纵剖面一部分放大观察的动态过程。学生从中找出肾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单位, 然后教师继续播放肾单位组成图放大的动画, 学生思考肾单位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观看动画和思考这些问题相配合, 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 能充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再继续放大的肾单位组成图中肾小球的图像,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为什么入球小动脉粗, 出球小动脉细?为什么出球小动脉又分支为毛细血管网, 包绕在肾小管外?”。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讨论分析以及教师的点拨, 完成了新知识的构建。其次, 播放形象生动的动画攻克“尿的生成过程”这一难点。尿的形成是一个肉眼看不到学生难理解的动态复杂过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尿生成过程的动画, 让学生观察动画时, 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尿的形成包括哪两个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去总结归纳, 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对于思路新颖别致的要鼓励表扬。为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让学生再深入观看尿生成的动画时, 教师连环设疑, 启迪学生思考分析以下问题:1) 尿来源于哪里;2)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滤出了什么物质, 还有什么物质没有滤过;3)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有效渡过压是怎样形成的;4)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 哪些物质能被肾小管吸收;5) 肾小管的尿流向何处;经过这样的多媒体与启发式的教学设计, 学生自动观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总结归纳, 最终实现了激发学生思维、攻克难点的目的。

1.3 智能训练, 学以致用, 分层次提高学生能力

为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本节课精选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来反馈和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第一层次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智能训练中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 学生可人机交互,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第二层次是学以致用, 运用本节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提出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A.一头猪发现排血尿或蛋白尿, 兽医诊断为患了肾病, 思考其原因;B.患者在输液时输入了大量的生理盐水, 尿量会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课堂小结, 引线串珠, 巩固强化

课堂小结是教师引导学生回故这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内容主要有肾的结构和肾的功能, 根据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原则, 让学生构建肾结构知识树, 引线串珠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知识链 (见图1) , 梳理知识, 理清脉络,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便于学生巩固强化记忆。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 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 使学习者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简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尿的生成这一知识点, 对学生来说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 它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的生理活动。只凭挂图和模型传统教学手段, 不能充分表现出这一复杂过程, 而且在活体家畜上又不能直观。根据学生对动画感兴趣的特点, 根据教材编成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 图文、声像并茂, 使学生各感官接受刺激,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 把抽象内容形象化, 使静态变为动态, 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色、有形的动画, 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从而突破了此难点。肾的组织结构, 仅凭肉眼是观察不到, 内容抽象比较复杂, 出现的名词较多, 而且从字面上机械记忆, 学生不易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作将肾脏的结构按从宏观到微观, 逐步放大层层深入的形象直观来展示。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将图象的某一部分放大的过程动态化的显示出来,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肾脏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心情下, 很快的理解掌握知识, 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3 传统教学有多媒体教学不能比拟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不能完全替代实物、模型的观察, 实物和标本是畜牧解剖与生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为它最能反映事物原来的属性, 学生在观察猪肾的实验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 调动学生各个感官,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教学方法,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效果也是最好的。教学媒体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实际需要,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 应遵循简单、方便、实用、高效等原则。现代化媒体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媒体的否定, 有些传统媒体在使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寻找各种新颖的方法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组合, 以发挥它们各自特长。

畜牧兽医教学 篇2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创新教学,中职学校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疾病诊治、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关爱动物及保障养殖业生产,动物医学管理等的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近几年来,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上进行了创新,专业课程进行了适当的优化组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探索“利用校内教学实习基地,规范与加强毕业实习,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保证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的互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多媒体全面运用于畜牧兽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禽病防治、猪病防治中各种猪、禽疾病的病理变化等用大量的图片代替了原先老师的板书或者口授。在进行动物解剖学课程讲授时,我们完善现有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力求每一章节教学课件都做到图文并茂,按照教材制作《动物解剖学》网络教学课程和多媒体教学光盘,并全部上网,同时将本课程的图片动画以及与组织胚胎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本校的网页上公布,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校园网进行自学和学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点和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二、创新实践性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课程模块以岗位能力要求划分。即根据畜牧兽医行业的设岗特点将各课程划分为若干内容模块,如《动物繁殖技术》,根据种畜场设岗要求,本课程对应动物发情配种、分娩保育两个岗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立相关的技能点,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学。

三、创新课程设计,以适应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

课程设计以“工学结合”为平台,课程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岗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展开,面向生产一线开展课程教学,按岗位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如《猪生产技术》、《家禽生产技术》两门专业骨干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紧密联系企业的生产现状,分别与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立课程的技能点,课程仅对的一般理论作概要阐述,对所对应的能力要求作全面评述,安排集中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融会贯通,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再如随着新的疫病不断出现,传统的方法不能控制疾病,导致养殖企业效益受损;新的标准化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技术更新要点;如何经营养殖企业;现代畜牧业的工作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畜牧产品的质量标准等,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科书上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不断引进养殖业的新理念和新观念,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新型的现代畜牧业,授课内容要不断更新,使之与畜牧养殖业的实际生产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相衔接;通过团队研讨,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时,针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我国已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逐步过度到集约化养殖的现状,提出我国畜牧业必须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突出特色养殖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思路,制订符合时代特点的课程大纲、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四、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习创新安排

畜牧兽医教学 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畜牧兽医;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得到了调整,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现状已经无法使用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导致职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针对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

一、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不能直观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专业实践课与文化课的安排不当,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不齐全,学生无法进行必要的实验活动,且学校的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1]。

2.教师动手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实训能力以及水平决定了实训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团队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有的比例较大,而大部分青年教师缺少实训执教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差是目前畜牧兽医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办学模式较为封闭。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招生与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工作的重点逐渐向招生以及就业方面倾斜。高职院校在教学服务区域与农村经济方面较为薄弱,师资素质与知识结构的发展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在社会服务与信息调查反馈方面的力度不够。且畜牧兽医专业仍旧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专业教师为了讲课而讲课,无法体现出当代经济发展服务功能。

4.过于注重“专才化”。如今我国社会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通常只关注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导致教学过程教师只注重技能专才化,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当学生毕业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高职畜牧兽医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三农”服务,熟悉与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是时代赋予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针对畜牧业现代化技术以及畜牧业产业化等课题开展专项业务教育与培养,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学生的业务素质[2]。

2.转变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的思想,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技能。努力形成主动思考以及主动创造为主的基本学习形式,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当做教学的主要任务。

3.创立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决定教学的方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当使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教师应当努力创设“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例如在讲解《禽畜应当与饲料》中“禽畜日粮配合”的内容时,教师应当向学生展示典型的饲料的配制方法,讲解饲料配制应当遵循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够配出科学合理的禽畜日粮,并使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不同的禽畜日粮配方,然后在班内进行评比,选出最为优秀的方案进行讲解。

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当今的社会药品以及社会食品等方面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饲料与营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大众的生活特点,使学生明确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责任感。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对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培养一支高素质、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队伍,由此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应当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与专业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展现自身的思想与见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可按照畜牧兽医行业的特点将课程划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讲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应当加强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毕业生培养成为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的适应畜牧业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素质教育当作高职教育的中心,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都融入教学体系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廷生,龙塔,庞有志,杨自军,赵淑娟.畜牧兽医专业(专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 何华西,钟金凤,刘军.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与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3 吴云,龚云登,向大育,向书华. 深化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职专畜牧兽医教学特点 篇4

职专畜牧兽医教学特点

专业特色 1.按照就业岗位设计课程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大多数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在校所学专业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新问题,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兽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畜牧兽医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德”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实肯干,吃苦耐劳,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精神;“才”就是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懂饲养,即学会牛羊猪鸡等畜禽的饲养管理;会治疗,即学会动物常见疫病的防治方法。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面对的是某种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而不是某类疾病的研究。所以,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把过去按照病因(病原)设计的以研究为主的“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家畜内科”及“外产科”病的学科,变为“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和“经济动物病防治”等按照动物种类设计的学科。为了避免内容的遗漏,对于一些基础性知识和实用技能,重新组合了“动物群发病概论”和“兽医实验诊断”、“临床诊疗技术”等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突出实用性,课程内容上按照临床症状类型和器官系统疾病种类进行分类讲授。便于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2.针对职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是高职高专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在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既要练技能又要炼思想,使职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有: 2.1.在课程设置中,改变过去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状况,积极探索以现场教学和实际训练为主的重组课程。主要有“临床诊疗技术”、“兽医实验诊断”课。有些课程根据实际病例和生产环节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和实例教学。培养学生诊疗动物疾病的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2.2.在教学方式上,从三个方面进行技能训练。一是学科单项技能训练,通过各门课的课堂实训和现场教学进行。二是学科综合技能训练,各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有1 周左右的教学实习,对本学科实用的技术进行综合训练和考核。另外在第四、五学期各留1 周时间,用于临床遇到实际典型病例或特殊病例进行现场教学。三是专业综合性技能训练:包括兽医院顶岗实习、专业综合技能培训考核和毕业生产实践。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各班分组轮流到教学兽医院进行为期1 周的顶岗实习,熟悉临床常用药物,训练兽医临床基本诊疗技术,随指导教师接诊和出诊参加实际病例诊疗,学会病志的填写、处方、病例分析、学会兽医院管理等。在第五学期要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培训考核。在第六学期进行为期20 周的毕业生产实习。根据学生就业志愿,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学生到养殖场、兽医院(站)、动物诊所、兽药厂等进行实习。2.3.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主要进行动物饲养及疫病防治工作。在第三、四学期利用寒暑假做本地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情况调查。3.产学结合建设与管理校内实训基地 3.1.局校共建“产学结合动物疫病检验室” 我系兽医专业教师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工作中,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本专业技术优势,为本地区畜牧业发展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经常参与本地区畜牧业发展规划制订,重大疫病诊断与防制工作。已成为本地区畜牧业专家和专业技术支撑,得到业务局领导的信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养殖方式与规模的提高,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同时对疫病诊断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只凭临床经验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不断更新仪器设备,提高它们的科技含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做出诊断。然而由于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面临扩建和迁建,任务十分紧迫。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仪器设备。我们了解到双桥区农业畜牧局向农业部申请了一批动物防疫检疫仪器设备,由于他们缺乏房舍和技术人员,经我院领导积极运作,多方联系,双方几次磋商,最后双桥区农业畜牧局决定将所有的58 万仪器设备放在我系原兽医流行病实验室,并于2005 年10 月同我院签定了“产学共建动物疫病检验室”协议。目的是一方面发挥我院技术人员的优势,利用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承德市双桥区农业畜牧局提供的动物被检病料做出诊断和免疫效果监测,负责该局基层兽医进行校内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弥补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用于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开展实践教学。这样就形成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习、实训基地。近两年来为双桥区农业畜牧局提供的180 多份禽流感病料做了免疫水平监测,还进行疫病诊断10 余次,进行食品卫生检验1 次。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班级04、05、06 级共15 个班。主要课程有《兽医实验室诊断》、《动物微生物》、《动物群发病概论》、《动物生理》等学 科。3.2.以教学为主,责权利明确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和管理教学兽医院兽医专业办学最重要的综合实训基地是教学兽医院,它是代表本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窗口。利用这个窗口和平台为教学提供实际病例,随时了解动物疾病发展情况及养殖户的技术要求。原来由学校派专门人员从事门诊工作,由教务处负责人员管理,投入和产出均归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与生产脱节。因为专职兽医不归系领导,很难做到积极配合教学提供病例和场地;二是不能充分调动兽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果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兽医院,紧密结合教学开展对外服务,我们改变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具体做法是: 3.2.1.兽医院由全系教师个人集资(实行股份制)作为兽医院周转金,学院提供房舍和主要设备。3.2.2.兽医院由系直接领导,建立兽医院管理委员会,系主任任管委会主任,任命兽医院院长。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兽医院院长负责兽医院日常管理;会计 1 人(教师兼)负责资金帐目的管理;药房调剂1 人(学生兼)负责药品的管理;专职兽医1 人负责顶岗实习学生指导、管理、成绩评定工作;兼职兽医若干人。这些人在不影响校内教学的情况下,开展对外动物疫病的诊疗工作。3.2.3.兽医院的任务:主要是接待学生顶岗实习接受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为兽医临床课现场教学和教学实习提供场地核实际病例。开展对外动物诊疗服务和预防技术服务。3.2.4.经营的利润分配:按年度结算兽医院经营情况,除去正常开支。利润部分10%上缴学院财务,5%上缴系里作管理费,10%留做兽医院发展基金,15% 作为兽医院院长奖金,60%用于投资者的利润分成(其中30%作为风险金)。这样既调动了兽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又吸引了大量病例,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实例教学提供了条件。而学院不用投入周转金,只有挣钱。三年来,教学兽医院共接待顶岗实习学生3 届8 班300 多人,毕业生产实习3 人,下院实践锻炼教师2 人。双休日和节假很多学生自觉去兽医实习没有统计。3.3.以实训和示范为目的建设和管理实习牧场牧医专业教学离不开本专业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各种畜禽。在教学工作中,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要把学生所学到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动物身上。因此对于动物各种诊疗技术,要想真正学会,必须在动物身上得到实际训练。饲养一定种类的教学动物,是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用于各学科单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另外,在动物饲养管理水平上,作为本专业当地最高技术水平的教学单位,又要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们从实习牧场设计到牧场管理实行如下作法: 3.3.1、牧场建设上力求功能齐全、品种多样。建有鸡的孵化室、育雏室、蛋鸡舍、小动物饲养室、猪圈、牛舍、羊舍、饲料加工储藏室等,用于各种动物的饲养管理。另外建有动物繁殖室,用于繁殖实习实训和动物临床诊疗技术实训。3.3.2 在管理上,实训动物和示范群体实行两种管理形式,单独核算。保证实训动物的供应和规模群体的示范作用。一是除鸡以外的以实训为目的饲养的牛、羊、驴、狗、猪、兔等,用于学科单项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制定各种动物的饲养日粮供应标准和日常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定量供应精料。由学生分组轮流顶岗实习管理。所有饲料、药品、的消耗均由学院实报实销,以保证教学需要。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鸡车间结合实习饲养。学院提供场地、设备及周转金,承包管理。由承包者独立经营、单独核算,产品收入除去人工、饲料、药品等消耗开支,利润分配为40%上缴学院财务,20%留作场内小型维修,40%用于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奖金。充分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示范效应,让学生看到从事养殖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4.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动手制作动物标本 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许多课程均采取了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病例教学等实用教学手段。特别是实物教学为了能够满足学生观察正常动物的肌肉、血液、神经的分布走向,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老师们自己动手积极制作动物标本。几年来,除了制作器官液浸标本外,还制作了动物的全身骨骼标本、动物的整体和局部的干制标本、外型剥制标本和铸型标本等。涉及动物种类有牛、羊、猪、鸡、狗、猫头鹰、兔等动物。在标本制作过程中,一方面满足了校内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师生在制作标本过程中,使老师的业务更加精湛,专业基础更加扎实、实用。二是在多年的标本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具有了一定种类的新型产品,干制标本防虫防鼠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几年来有许多大中专院校来校订购动物标本。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牧医系标本制作管理办法》。几年来也取 得了一定经济效益。4.以应用为目的编写实用教材 兽医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把临床应用学科由原来的“ 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兽医内科”、“兽医产科”改成《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和《经济动物病防治》,并重新组建了《动物群发 病概论》和《兽医实验诊断》课。要想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保质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按照改革后确定的学科体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及时跟踪动物疾病发展动态,综合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编写出相应学科的实用教材。为了增加新编写教材的专业应用性,我们的总体思路的:把编者(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相综合,用于学科教学中。由于兽医诊疗水平还没有达到人类医学的水平,也不可能象人类医学那样设独立医疗科室。作为临床兽医对于某种动物无论发生什么性质的疾病都要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当见到动物发病后,首先要诊断出是什么疾病,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实验室检验手段没有普及,设备条件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兽医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这就需要临床兽医见到动物发病后,首先要想到的是哪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再考虑可能是什么性质的疾病。为此,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改变过去以病因(病原)为主的分类体系,变为按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为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在每类具体疾病讲授之前,对这一类疾病进行概述,目的是首先让学生知道具有这种临床表现都有哪些疾病,然后再讲解各种疾病的特征及防治方法。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学习和探讨这些疾病。

畜牧兽医教学 篇5

1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

我国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 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体。目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总体上表现为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接收毕业生以补充劳动力, 企业成为高职院校形式上的合作单位, 还未能进入到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层次, 与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还有较大距离。工学结合的观念落后、工学结合模式的形式化、工学结合运行的障碍成为制约高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瓶颈。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与企业2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将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其主体是学生, 导向是职业, 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设计和实施的基础, 离开人才培养模式谈实践教学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1.2 以实践性课程开发建设为核心

高职实践课程的内容决定于从业岗位需要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现行的实践教学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实践环节简单堆叠现象, 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宏观上要考虑职业岗位的需求, 理顺实践教学的环节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合理设计;微观上要强调构建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从工作过程和生产活动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因此, 建立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科学合理开发实践性课程是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2,3]。

1.3 以教学方法为推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但有名无实的项目教学法只能掩人耳目, 并没有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对畜牧兽医专业来说, 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除了要注重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启发思维、由浅入深之外, 更应强调真实的教学情境, 将养殖场的生产过程与专业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让学生在实际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4], 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4 以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

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 而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是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支撑和保障。因此,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和有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质量监控制度建设。

2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分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重新构建的基础上, 系统设计出“四阶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图1) , 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阶段:课内实验——岗位通识能力的培养。通过部分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 学生进入养殖场, 感知养殖环境, 明确学习目的。

第二阶段:专题实训——岗位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中, 开展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专项实践, 初步掌握岗位基本技能。

第三阶段:综合实训——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进驻校内生产实训中心 (校中厂) ,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根据企业生产任务, 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 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 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 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熟悉养殖生产过程, 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获得职业技能, 积累职业经验。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依托校外实训基地 (厂中校) 进行6个月的顶岗实习, 结合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5]。

3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初步成效

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该专业从教学效果、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畜牧兽医专业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和突击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和经常性学习, 由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 学生很快适应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缩短了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适应期,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该专业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53%, 2011年提高到98.21%;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取的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近2年均为100%。

3.2 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院通过派驻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等措施, 提高教师职业化、企业化和职前职后一体化水平, 强化了校内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工作岗位群的适应能力;建立了校企教师带薪互聘机制, 通过聘用江苏高邮鸭集团、正大集团、南京卫岗奶业集团、大北农集团、江苏京海禽业集团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同时, 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共同创建了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3.3 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校中厂”、“厂中校”

学院通过与国内知名农牧企业合作,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建设了具有专业教学、畜牧生产、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的专业实训支撑体系, 现已与高邮鸭集团建成了高邮鸭育种分公司等“校中厂”, 在南通正大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厂中校”和教师工作站。初步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 并形成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淑芹, 耿明杰, 郑翠芝.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特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5) :120-122.

[2]刘政.基于校企合作的“湖北粮油班”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1) :60-62.

[3]范先超, 秦春娥, 王小芬, 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35-36.

[4]乐涛, 李建柱.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6) :64-65.

畜牧兽医教学 篇6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作用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在改革前受传统专科教育的束缚, 只注重理论教学, 不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环节单一, 仅有课程实验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 整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为3:1, 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和足够的时间空间, 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项目通过人才培养计划修订, 以课程整合重组为基础, 压缩理论教学, 增加实践环节, 创建了“6+3”实践教学体系。“6”是指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教学实习、毕业 (顶岗) 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6个实践教学环节;“3”是指3年全程连续的实践活动。

1.1 六个实践环节

1.1.1 课程实验

是指各类课程所开设的课堂实验。课程实验总学时为536学时, 其中公共基础课252学时, 专业基础课160学时, 专业课104学时, 专业选修课20学时。

1.1.2 综合实训

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根据专业技能要求, 结合国家对应的职业工种, 共设计8个关键技术环节, 每个环节设计3个技术点。主要利用每天的自习和课外活动 (第7、8节课) 等时间空间, 分小组进行实训。安排在第四、第五学期实施, 每个学期2周, 共4周时间, 每周15学时, 共计60学时。

1.1.3 教学实习

安排到畜禽养殖企业, 参与畜禽养殖生产和畜禽疫病诊疗一线岗位, 在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和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 强化实践锻炼和技能训练,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至第五学期初, 每年的7-9三个月, 共计13周390学时。

1.1.4 毕业 (顶岗) 实习

以就业为导向, 全部安排到有用人意向的生产企业或就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全面参加专业实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实习过程结合实习单位生产实际情况, 设计并完成毕业论文或实习报告。安排在第6学期, 共14周420学时。

1.1.5 第二课堂

利用课余时间空间 (包换节假日) , 通过校内养殖协会等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 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周边地区养殖场户与兽医门诊等技术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

1.1.6 社会实践

利用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时间, 结合其所学专业, 安排学生到其生源所在地进行社会调查与生产实践活动, 主要调查所在地区的畜禽养殖资源、养殖品种、养殖规模、经济效益情况, 并参与养殖生产实践。

1.2 三年连续的实践活动

在以上6个实践环节的基础上, 为保证实践环节的连续性, 将校内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及校园周边地区养殖场、户及兽医门诊, 作为学生连续实践活动的技术平台, 以养殖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 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 利用课余时间空间, 让学生在3年的教学过程中, 能得到连续不间断的实践训练, 保证其实践过程的连续性, 所学知识的稳固性和掌握技能的熟练性。

2 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2.1 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双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指导专业实践, 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3]。在以往的师资队伍建设中, 只注重教师的理论进修, 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致教师接触实践的机会少, 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无法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更谈不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行业生产。本教改过程中, 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一是从行业系统或生产企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 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积极鼓励和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践, 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为本次教改提供了可靠的师资保障。

2.2 加大校内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优化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在以往的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 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少, 实习实训设施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不具备开设实习实训的硬件条件,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难于形成多环节、连续性的实践训练活动。教改期间学校增加投入200多万元, 新建了动物病理剖检、普通病诊疗、动物检疫、疫病监测、饲料监测、家禽孵化等6个实训室。投资100多万元改建了动物饲养场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为本教改强化实践教学提供了优势的硬件条件。积极创建仿真的技术设施, 真实营造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教学情境。同时, 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让学生自己当老板,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经营校内实训基地养殖设施, 组织畜禽养殖生产, 全线参与各生产实践环节,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本专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网络

教改期间在省内外大中型养殖企业、动物医院与兽医门诊、兽药生产、饲料生产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0多个, 充分利用行业人才、技术、设施等优势资源, 优化专业教学资源配置, 提升本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同时, 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其行业辐射, 广泛开辟就业市场, 建立了稳定的就业网络, 为毕业生就业创建了良好的链接。

2.4 优化考核方法, 强化实践考核, 创建多环节实践考核体系

以往高职高专教育只注重理论考核, 不重视实践考核, 往往是“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 考核方法简单, 考核形式单一, 缺乏对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测试环节, 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考核需要。本教改过程中, 积极改革考核方法, 强化实践考核, 创建多环节的实践考核体系。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理论测试+实操测试) 相接轨, 所有学生结合专业与相关职业工种全部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实现“1+X”多证教育。

3 教学改革的实施班级与运行效果

3.1 教学改革实施班级

本教改实施的班级为我校畜牧兽医专业, 2005、2006两个年级10个班级, 共计391名学生。经过改革与实践, 近两届 (08、09)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 深受行业系统与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3.2 教学改革的运行效果

通过教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实践考核优良率和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明显提升。其中实践考核优良率达到85%以上, 比教改前提高20多个百分点 (见表1) ;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平均合格率达到96%以上, 比教改前提高30多个百分点 (见表2) 。

摘要:本项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主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全面优化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借以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为行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在本校2005、2006两届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畜牧兽医教学 篇7

关键词:动医医学专业,临床兽医,教学实习,实践,改革

一、我国兽医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临床技能高超的兽医人才,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兽医发展趋势的需要中国进入WTO后, 根据协议要求要采用或等同采用OIE的规则和标准对一个国家兽医体系的能力进行评价, 因此我国的兽医教育水平要受到严格的审评。这需要加大力度培养高层次动物医学人才, 缩小我国兽医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2. 我国传统的兽医人才培养体系受到了国外兽医管理体制的强烈的冲击。必须按照国家畜牧兽医领域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国家对人才需求, 社会对行业人员的认可来调整其培养计划, 使之尽快跟上国家兽医人才培养的需要。

3. 养殖业和兽医临床诊疗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速度较快, 但目前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仍严重影响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国家对从事动物疾病防治第一线的临床兽医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能够快速诊断和控制动物疫病。而目前养殖场站和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兽医整体素质不高, 临床技能高超的兽医人才严重缺乏。

4. 社会对兽医人才类型的需要由于动物的疾病各具特点, 而且新的诊疗方法和新型临床治疗仪器设备不断推出, 需要兽医有深厚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社会的需求及公共卫生方面来看, 需要大量高层次兽医临床型人才。

二、国内外兽医临床教学实习研究动态

发达国家现代动物医学本科教育已有200多年历史, 其主要注重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无不围绕着培养执业兽医师和兽医官为目标, 毕业生的就业也以临床兽医师为最多。实验室和教学动物医院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 长期向学生开放, 为培养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同类院校所不能比拟的。在一些发达国家本科学生进入兽医学院附属的动物临床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期间, 其管理工作由导师和兽医院的兽医师共同负责。临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动物临床诊疗技能训练和兽医专科训练两个方面, 动物临床诊疗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各项兽医诊疗技术, 实验室检查、各种特殊诊疗技术等。兽医门诊专科训练主要以动物外科、动物内科、动物产科等多个科室轮转;实践完成后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合格者进行下一步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不合格者将继续在动物临床实习, 再次进行考核。70%以上毕业生考取兽医执照进行临床诊疗工作。分析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兽医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重视本科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 本科生具有扎实的全科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 能够胜任动物疾病的诊疗工作。

三、我校兽医临床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

我校兽医临床教学实习课程组成员在兽医临床教学实习过程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培养目标与定位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

(2) 需要逐步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 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开展动物福利、职业道德等方面学习和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 课程组进行了以下改革实践:

(1) 探讨符合国内外需求的兽医临床教学实习过程中五年制动物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2) 提出多层次考核等改革措施, 并将付诸于实践。

(3) 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放在与临床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地位。

改革措施如下:

(1) 调整培养目标:以培养符合国内外兽医需要, 能从事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养殖场兽医和其他专业人才为最新培养目标。

(2) 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调整教学内容:紧跟动物医学发展前沿, 增加以下几方面内容:现代临床诊疗技术;龟、鱼、观赏鸟等特殊宠物的诊疗;兽医护理等相关方面;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 强化兽医临床技能:加强基本操作技术训练, 定期举行兽医病例报告会和兽医学术报告会, 追踪最新的学科发展趋势。

畜牧兽医教学 篇8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创新教学;高职

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饲料生产、动物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疫病诊断与防控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能够从事养殖场生产与管理、动物门诊、饲料及兽药营销,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畜牧业生产;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近几年来,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上进行了创新,专业课程进行了适当的优化组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探索“利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规范与加强毕业实习,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保证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中将传统的黑板板书+挂图+黑板画改变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实物录像、彩色图片、相关模型、重点板书融为一体,不仅增加了信息量,也弥补了理论课时少的矛盾。例如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家兔图片资料,粘贴后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大量的生产实例,并通过大量的视频和动画演示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采用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增加师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教师讲千遍万遍,远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如《动物病理学》中的肉眼标本和组织切片,《家畜繁殖与改良》中的人工授精技术、现代繁殖控制技术,《家禽生产》中的人工孵化技术、鸡的采精与输精操作,《动物营养与饲料》中饲料营养成分的分析等内容均为操作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采取实践教学是学好该内容的重要手段,其直接反映着畜牧兽医专业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性操作等基本技能的同时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处理教材内容,以适应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

所谓创新处理教材内容,结合本地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前提下,权衡教材内容,保留对学生有用的章节,并重点讲解,强化训练,而教材中陈旧的知识,对学生无实用价值的章节则弃之不用。在不降低教材水平的前提下,使教材和教学内容更适合当前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例如根据我们地区学生的特点,教材中有关马的解剖、饲养、疾病防治等内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习创新安排

畜牧兽医专业课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其实践活动,不能只受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内实习等限制。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校外的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培养基地。建立一种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前,指导老师要到实习基地进行考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习计划,确定较为严谨的实习目标,根据学生兴趣,以自由组合方式成立相关科研工作小组,建立学生“科技型”专业实训基地。如“肉鸡饲养试验小组”、“僵猪脱僵试验小组”、“家禽疾病防治小组”、“宠物美容与病防小组”等。实习前一周要进行动员,发给实习任务书,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考核方式、实习需要的材料和生活等问题。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要对即将进行的实习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在思想上有清醒的认识,端正实习态度。在实习前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优势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相关仪器、器皿和各种药品等,做好实习前文献资料和物品的准备工作。对于实习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的课程,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娱乐和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适当放松,提高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较高的实习热情;也可以安排学生与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娱乐和比赛,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活跃整个基地的生产气氛,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海珠生物学教学设计论,北京摘要:科学出版社,2004

畜牧兽医教学 篇9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而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必须提倡和坚持的重要改革精神。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个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内涵

中央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根本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技能、理论、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是一种全面的就业。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根据国家对中职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专业角度讲,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畜牧兽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动物科学饲养管理的能力,具有动物疾病临床诊断能力,具有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及防控能力,具有动物药理知识和兽药临床使用及营销能力,具有动物繁殖改良的理论知识和动物繁殖调控能力。

三、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就业教育的前提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现代教育转变。教师要认识到“授高等教育论文http:///high/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行就业教育,才能真正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否则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如我在《畜禽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从我国人民膳食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确发展畜牧业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事,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破除了鄙视畜牧业的旧观念,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其次,列举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河南“瘦肉精”事件对社会的危害、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危害,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好专业,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并鼓励他们走致富之路,使之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3.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畜牧兽医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动脑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向,学生是主体,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地活动才能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要运用问题驱动或任务驱动,通过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自愿学习,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如我在教学《畜禽营养与饲料》中“畜禽日粮配合”一节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典型的饲料配方,并引导学生分析配方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与营养价值,然后讲解饲料配方的原则、要求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配出科学合理的畜禽日粮,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畜禽日粮配方,然后在班内评比,看谁的配方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营造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我在《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成人教育http:///adult/生掌握正常畜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在施教过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形态构造和机能的关系、畜体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讲畜体形态构造和机能的关系时,首先讲明机能以形态构造为基础,形态构造又必须与机能相适应;形态构造决定其器官的机能,而生理机能的改变又可以影响器官的形态构造改变。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又如讲畜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时,先讲明畜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环境条件对畜体有直接的影响,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畜体的机能和构造就会发生相应变化,以使其适应新的环境,维持家畜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然后提出问题:“当畜体处于寒冷环境时,为什么皮肤血管会广泛收缩?为什么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强而发生寒颤?”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学得活、记得牢。

(3)教师用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以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这种教学方式即为“做中学”,直接的意思是基于动手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比较重视的教育形式,也是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畜牧兽医专业能力培养上可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养殖实习场、兽医门诊部,以实习教学模式为主,以示范操作在先,然后由学生实作。如讲家畜运动系统中“骨和骨骼”一节时,我利用骨标本、挂图将各骨的构造特点、位置关系及骨构成骨骼的有关知识讲明之后,又出示畜体骨架模型,让学生整体观察,并启发学生思考局部器官与整体形态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本地常见家畜牛或猪的全身骨骼图,以加深对畜体整体形态的印象。课后要求学生采集、制做标本,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解剖实习时,尽量采用新鲜正常的动物标本,边讲边做,或师生同做,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4.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方向,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施教,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据调查,农村基层很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大户,由于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动手操作的技能人才是基层养殖场以及兽药厂和饲料厂最需要、最欢迎的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按照市场需求,畜牧兽医专业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如畜牧技术员、饲料生产技术员、繁改技术员、兽医技术论文发表员、检疫技术员、牧场管理员、畜牧物资生产营销员等。要按照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着重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以及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畜牧兽医教学 篇10

1 关于教学大纲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根据《执业兽医管理办法》, 自2009年起,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 该考试大纲是针对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是考试命题和复习的依据。由此可见, 为了适应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应该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兽医临床诊断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执业兽医考试大纲要求, 增加问答式的课堂教学, 增强授课的目的性,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另外,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兽医临床诊断学在各个兽医学课程中的桥梁作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不仅测试学生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同时还要求将所学的理论进行应用, 尤其是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应用。针对这一点, 在保证了常规教学要求的同时, 还要在教学大纲中增添能体现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桥梁作用的病例教学, 以兽医临床诊断学内容核心, 增加各课程之间的联系。

2 改善教学效果

2.1 优化教学资料, 统一教学思路

目前,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兽医学各个学科中广泛应用, 关于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讨论已有报道。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流行, 与多媒体相关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料越来越重要, 它们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在基本教学内容基础上, 会表现出各自专长, 例如课件制作、教学思路和实践能力等。为了能让学生在较短课堂授课中掌握课程内容, 更好地适应和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就必须通过优化教学资源, 统一教学思路, 进而改善教学效果。首先, 该课程所有任课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共享教学设备、教学课件以及一些影像资料,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其次, 该课程所有任课教师应该定期进行教学讨论, 分享心得, 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形成统一的教学思路, 使抽象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

2.2 增加实践教学

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一些试题紧紧围绕临床病例展开。虽然这些内容在课堂中都做了详细讲授, 但是学生实际接受和领会效果不佳, 例如牛肺脏听诊区等。对于这些问题, 学生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深刻地领悟和消化。因此, 教师必须通过实习牧场、动物医院等实习基地加强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 针对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按动物重要的系统分别进行实践教学。例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繁殖系统,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在每个系统实践教学前, 先给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肺脏的叩诊区在哪?叩诊的注意事项, 出现异常叩诊音说明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临床实践, 他们就会有很强的兴趣和目的, 有助于课堂理论教学中抽象概念和某一临床操作技能的深入理解。

2.3 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水平

教师可以阅读发表在国内各类期刊中的教研论文, 从中学习适合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 教师也应该了解国外在兽医学教育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 教师必须借助于个人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定期进行临床实践锻炼, 掌握当前动物疾病及其诊疗特点, 及时补充个人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了解目前动物疾病最新的信息和诊疗技术。

2.4 编写新型、实用的特色教材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由国家统一命题, 考试内容涉及当前最新的疾病及其诊疗技术。因此,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应该及时更新, 应该包括当前动物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和诊断要点。目前应用的教材很少有针对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内容给予相应的课后复习题, 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另外,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涉及临床病例还不够丰富, 尤其是缺乏以典型病例为主的病例教学;近年来, 小动物疾病诊断备受关注, 而目前使用的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设计的内容还不够全面。针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应考虑如下内容:在教材每章节习题中, 引入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真题和模拟题, 让学生能提前了解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在教材引入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学内容, 每一个理论要点都设计一个临床病例来阐述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来诊断疾病, 从而使抽象理论和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既满足本科教育, 也适合基层使用;在教材中, 引入猪病和小动物疾病的临床病例教学内容, 弥补传统教材以牛马大动物为主的内容不足, 全面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各种动物疾病的能力。

3 调整考核和评估体系

上一篇:穿越大熊山下一篇:专业创新课程